那就打建国大业台词在什么时候

  《百团大战》是一部由宁海强 / 张玉中执导,唐国强 / 王伍福 / 陶泽如主演的一部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团大战》影评(一):不行了。我要吐槽。。

  1. 张自忠战死之后,国军和共军都在缅怀。然而镜头一转,就看到毛指点江山,说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法国战败,比利时投降,荷兰陷落。然后说,日本法西斯怎么怎么样。有点强行拉高逼格的意思,尤其在殉国将领的灵堂前,似乎有点不太合适。

  2. 有个不知道底细的人来投诚,只凭着一张写着番号的破布就打入共党军队内部,政审令人生疑。

  3. 看到挂着红十字的火车,游击队员第一反应是进攻,被投诚的人劝阻。说这是红十字不能打。这让我很揪心啊。如果没有这个人,是不是就已经发动攻击了。或者说,之前游击队都是无差别攻击的。这简直就是黑啊。

  4. 彭总战前动员非常气势磅礴,有种拉起来好好干一架的架势。结果镜头一转,就是一帮人趁着天黑,扒铁路,剪电线,公路挖坑。这让我很是无奈啊。你直接把这段掐了,换成攻打娘子关不好么。

  5. 日军开头的列阵,集合,令人胆寒,感到这样的军队实在可怕。前辈作战实属不易。结果随着剧情的发展,日军的战斗智商开始和国产抗日电视剧看起。最后战斗场景,双方直接探出大半个身位开枪射击。已经无力吐槽。

  6. 最后关于百团大战本身的影响,也不用说了,网上也好,书里也罢,基本都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其实,共产党应该感谢日军提供了这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从仅有的三个师,到中后期的百团。否则的话。

  相比之下,『我的团长我的团』实属一缕清风。什么时候能够正视日军的作战能力。八年抗战,从未完整的成建制消灭一个甲种师团,此等战斗力的日军,居然能在电视剧里被八路做宝搞。就这样还得打八年,这是八路不努力?

  《百团大战》影评(二):我问

  《父辈的旗帜》里,有没有罗斯福?《硫磺岛来信》里有没有裕仁?是不是每一部所谓抗日史诗电影里都要歌颂一遍伟大领袖才能说明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

  彭德怀,左权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是基情四射好基友,不是坐在沙盘后面摆POSE的装逼犯。

  眼花缭乱的战斗场面是气氛的烘托和节奏的推进,不是炮火硝烟里张自忠倒了,老班长倒了,梁山也倒了,鲜花草地里左权又倒了——这是战争,不是拍艺术写真。

  姚向武是大题材里的小人物,本无可厚非。可为什么要塑造一个丧妻丧子不到半年就和上级擦出火花的耐不住寂寞的鳏夫形象?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拿这样一种“作品”出来献礼,合适么?

  《百团大战》影评(三):打低分来刷存在感请换个地方

  就一部国产电影来讲,百团大战已经属于中上游水平了,无论从画面到人物还是到故事来说。有些场景和情节甚至可以震撼和感动到我这样一个普通观众的,甚至在看一些外国大片都无法体会到这种感觉,因为战斗的血性非常容易感染人,比如搬道岔时敌我两方战士前赴后继给人的震撼,把“向我开炮”这种情节安排到日军守军将领身上毫无违和感,毕竟你的实力是由你的对手的强弱来体现的,左权这个人物的鲜活印象还是十分讨人喜欢的,以至于他的早逝显得那么可惜。对于剧中的基情倾向和女政委的轻狗血段落还是可以容忍的,总之个人感觉此片应该在6分左右的水平。

  如果有些朋友硬要纠缠电影背后的事儿,拿打低分来显示自己历史水平高的话,这样的人不应该在电影论坛里面发言,应该去什么人文历史知识普及论坛去刷存在感发光发热,毕竟很多喜欢电影的人会根据评分来决定是不是去看这部电影,电影本身挺好,别误导了尚未观影的观众。

  本片应该属于戴着主旋律电影天然应该低分的帽子被错杀的冤大头,为此我多给一颗半星星,打五星,心里星位三星半。

  看了一些朋友的回复后我决定加一个本影评中心思想总结,免得他们不明白我的意思:不看电影就打一星的行为不适合任何一部电影,包括百团大战,也包括小时代。

  《百团大战》影评(四):作为商业片爱好者,我给四星。

  作为一个商业片爱好者。按理说《百团大战》这种片子不是我喜欢看的类型。但是奈何同期的电影实在不是我等品味不高的观众能品味的。凭着上周贴片广告里面战争场面的印象最终选择了百团。

  上座率还行,观影的年龄层偏大。

  开篇就是枣宜会战的战场,满目苍夷,坦克压着死去战士的尸体前进,没有现在抗日神剧里面的那种血腥,但是反而更加能感觉到战争的残酷与绝望。这是国军的正面对抗战场,有种无力感。张自忠的殉国(这个多亏了旁边大爷的提醒,墓碑写的张自忠上将,大爷说了剧,中将升大将)。

  百团的节奏很快,一场战役接一场没有喘息的时间。八路军和日军的会议室交替出现,紧张感很高。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就是抢铁道闸,八路军和日军一个接一个的冲上去。后面的一个小妹妹说了句,日军也是很拼啊。

  还有一个分队的队长,那个荣誉奖章。还是反应出了日本人的一种武士道精神,为了天皇命令,不计性命。甚至要航空队轰炸自己的驻地。

  我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也是这次才知道左权这个人物。才知道他是抗日战争中共军这边牺牲的最高将领。旁边的大爷补充了一句,你知道国军死了多少高级将领么。。其实这个影片开头的日军开会提及了。还有蒋介石听说百团大战时候那个意味深长的表情。能理解,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牺牲巨大,死伤无数。而八路军一个军居然发展出来了一百多个团,这也就是左权最开始说的把底牌亮出来了。

  总结就是,这个电影还是很好的,战争场面拍摄很震撼。可惜不是3D。去看的话,找一位年纪大的人陪着去挺好的,他们会更加详细的讲解一些历史细节。

  《百团大战》影评(五):2015主旋律电影--百团大战国产主旋律的高水准。

  看到豆瓣的一些所谓电影评论,我困惑了许久,发现一个规律,凡是主旋律电影,一些无脑观众就自主打分,说这电影没剧情,特效差,人物表演不足等等的。。。

  作为纪念抗战70周年的电影,其实这部战争片算是当下很高水准了,拍战争片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其一:制作团队必须对历史的理解是精准的,比如百团大战,如果要拍成电影,至少一些主要的历史细节及历史往事,是需要准确的还原的;有几次战役,高层的战略战术是怎么布局的,那个年代的国际国内环境等等;这部电影做到了!

  其二:电影场景与剧情的融合,恢宏的战争画面这个是必须的,镜头的切换下战争的残酷现实的还原,剧情连贯叙事紧促,一波接一波高潮不断,这部电影也做到了!

  其三:人物表演对于历史的还原,战争年代人的性格特点是很鲜明的,演员准确表达人物的在特殊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历史战争片的一大特色;这部电影也做到了!

  整部电影的剧情线索其实就是这样的:国军张自忠在枣宜会战战死,道出当时华北华中已被日军攻破,华北地区日本为了限制共党发展,制定了囚笼政策,为了反击展开了战役触发;

  这部电影的优点很明显,叙事上面非常清晰明了,高潮一个接一个,很是振奋人心;

  《百团大战》影评(六):一部完全剧透过的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电影的受众是广大群众,不只是文艺青年、更不只是五毛、带路党或者美分。道理大家都懂,行动也都很明确,一颗星给特效?

  我不知道以前拍的那部百团大战,无论是否我看过那部老片。这部电影早已在10多年前的初中课本给我剧透了无数遍了。

  当我拿着票走进电影院时,我就知道该如何正确的打开这部电影。

  我不会避讳其宣传目的,也不会把它当做一个记录片来看,这就是一部电影,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

  我把国共以及日军想象成与我完全无关的几个事物,比如我是个生活在南极的土著。

  我除了发现火车撞铁甲车有些脑洞大开之外,其余均是一部上乘的战争片。

  《百团大战》影评(七):不想去吐槽的主旋律电影 算是个好电影了

  上午在家看了“卧槽”“牛B”的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下午和儿子去万达看了《百团大战》。

  总的说来,是个不错的商业片。

  打酱油的邓超开场,战争的残酷就显现出来了。

  一共拍了三场战役,娘子关,西营邬和关家垴。

  画面和音效的震撼力很不错,如果做成3D是不是更赞? 但我向来支持2D电影。

  描写鬼子如何烧杀抢掠,贪吃好色是免不了的,

  描写八路英勇无畏,牺牲自我是免不了的,

  描写军民一家亲是免不了的,

  好在没到让我反感的地步。

  主旋律的电影很难与观众产生情感对接,此片也是差强人意。

  娘子关扳道口那段,战士的无畏倒是让人唏嘘。

  西营邬班长舍身救民女就显得太刻意了。

  无论如何, 作为了解一下抗日历史,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熏陶来说,

  此片是值得一看的。

  我也第一次知道 左权 这个在百团大战后牺牲的八路军高级将领。

  不想去吐槽的主旋律电影该算得上是个好电影了。

  作为中国人,我骄傲!

  《百团大战》影评(八):百团大战

  还好吧,不算太“高大全”,主要选取了三场战斗,也以许多大小人物为切入点,讲述他们的惊人、感人故事,这是泪点所在。

  印象最深刻的是扳岔道那段,战士们前仆后继,最后敌我战士的尸体在扳手下堆成一座山!

  看完后了解了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战略相持阶段,为粉碎日本的囚笼政策,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彭德怀、左权的领导下,在华北地区进行的“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破袭行动。这场战役的胜利在那个我军节节败退,人心动荡不定的背景下,显示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不足之处也有,首先是对于战争的激烈艰难体现不够,虽然有很多人牺牲,但还是有弱化日军的感觉。其次,昨天刚刚看了果壳上的“立flag”,这部片子也有,不能说这样不对,这也是一种表现手法,但就是你立了这个很明显的flag就很容易猜到后面的情节。然后稍稍吐槽一下彭总,感觉演员演得不太到位,台词听着也不太顺……还有一点挂红十字旗那段感觉略多余。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能让人了解百团大战,教育意义很浓,通过人物的情感渲染也很好,虽然看着看着我也开始打呵欠,因为有些战斗镜头还是那样,没有给我很强的冲击。

  《百团大战》影评(九):致《百团大战》——纪念民族的血战

  在2015年8月底上映电影《百团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影片,是对那段先烈们为民主、为正义、为和平浴血奋战的回顾。这是一场英勇的人民反抗战争,一场殊死搏斗、一场捍卫民族生存的战争。在胜利70周年的这个历史节点上,有必要对这段历史进行重温,让后辈们明白今日和平、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对这段历史,现今大多数年轻人是比较陌生的,发生在1940年中国的华北。在正面战场惨烈的情况下,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组织了一百个团对日寇的交通线、要塞、据点进行破坏,粉碎了日寇消灭敌后抗日武装的目的,给正面战场赢得了宝贵的空间、为抗战的胜利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这应该是一部让人激情澎湃的电影,这应该是一部让人热泪盈眶的电影,这应该是让人反思战争、珍惜和平的电影。很显然,这部电影让影迷们失望了。在演绎英雄方面他远不及《智取威虎山》,在讲述历史方面他远不及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这部电影也就成了电视剧《延安颂》的电影版。

  显然这是一部不算是大成本的电影,显然这是一部赶档期上映的电影,显然这是一部不太成功的电影。

  讲述近代历史的电影本就处境尴尬。在今天已票房化商业片主导的中国电影市场,别指望在大荧幕上如纪录片般的讲述历史,这种电影会在“出生”的时候即被票房所抛弃而成为一部艺术片,而非商业片。对于当下的快餐文化,没有多少人愿意认真思考70多年前的反侵略战争,能把时间地点说清楚已经是万幸。更没有谁会在电影院考虑这些一点也不休闲的问题,毕竟电影在当下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休闲娱乐而不是社会教化。在讲述近代战争的电影里《建国大业》可谓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引用百余名明星阵容,至少从观影的角度来展示了历史时代的波澜壮阔,也引导青年人对历史的兴趣。可这需要长时间的运作和大成本的投入,显然是本片不具备的。

  在讲述历史方面,电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南征北战》《地道战》等影片经典依旧,而在现今的电影市场和文化氛围下,依循老路讲述英雄们的故事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在这方面,革命题材、历史教育题材的电影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仍需涌现更多像《智取威虎山》一样叫好叫座的电影。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年轻人不会忘记历史,而是更期待用更接地气的方式给年轻一代讲述先辈们真实的英雄故事。

  《百团大战》影评(十):《百团大战》之印小天:战地玫瑰分外红

  文艺青年们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谈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为青春的梦想,如果“轰轰烈烈”这个虚指的形容词变成了“轰轰隆隆”实指的拟声词时,不知道还能不能文艺起来。吉他、咖啡、单反漫天飞舞,只剩下枪林弹雨、血肉横飞,那时候的“你死我活”就不再是一句耳边的甜言蜜语,而是生离死别的真实写照。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八月,战火纷飞,印小天背着中弹的吴越在战场上奔跑,在他们的背后,炮火像烟花一样迷人,但又残酷。“战地玫瑰分外红”,那样的爱情是用生命保卫生命,用信念支撑信念得来的。

  印小天的奔跑就发生电影《百团大战》中,《百团大战》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抗战影片,由宁海强执导,董哲编剧,唐国强、王伍福、陶泽如、刘之冰、印小天、吴越、邓超(客串)等领衔出演,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当时的总指挥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大时代中也有小人物,小人物也有伟大的情怀。印小天饰演的姚尚武本是张自忠部下,黄埔四期的炮兵学员,枣宜会战中逃生,回到家中发现村里的所有村民惨死于日军的“三光”政策之中。国恨家仇,让他咬牙切齿,然而也让他一度绝望,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乃至中华民族的抗战。直到八路军来到姚家村展开救援,在延安地区的生活、观察和学习,让姚尚武重燃抗日救国的希望。第一次参演抗战题材电影的印小天,在《百团大战》中越发坚定、逐渐英勇的抗战青年形象惟妙惟肖,像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激情和热血。

  印小天在电视剧《大院子女》(2006年)中饰演坚守在唐山地震前线的军人乔念朝,在《东方有大海》(2014)中饰演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也在《大河儿女》中饰演了由学生到教师再到爱憎分明、以德报怨的共产党员贺青,但这或许还都不能解释那来自骨子里的激情和热血。“我记得我小时候就喜欢坐在父亲的旁边哼唱这首歌,因为它的歌词特别给劲,让人浑身充满力量,旋律和歌词都是我最喜欢的”。那首歌的名字叫做《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是家人的“最爱”,印小天出生于沈阳的一个传统的军人家庭,爷爷是抗日革命老干部,父亲印平平也是一名军人。“小的时候,我们家里有一台录音机,当时,我的姥爷让我父亲唱首歌,我父亲马上一脸严肃,两手放在裤线上,激情地唱了起来,虽然我还很小,不太懂事,但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爱听这首歌,唱起来特别过瘾。”在片场,印小天不畏风沙、烈日的残酷环境,克服困难,形象地表达了一个虚构的军人形象的铮铮铁骨,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光辉岁月。看着半夜几千人撬铁轨的雄伟场面,印小天感到很震撼。

  “念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太平盛世,正是因为有无数印小天饰演的这样无畏的抗日青年和抗日同胞的牺牲才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百团大战》中印小天在失去家庭和爱人后坚持战斗,现实生活中他将迎来自己的幸福家庭,七夕情人节他公布了将于9月10日举办婚礼迎娶圈外女友的好消息。相信他能够拥有自己“幸福的完美”和“完美的幸福”。

}

、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

尽然敢查封民盟总部,限制组织活动。

、二十年前,我党为寻求和平,放下过武器,结果呢,换来的不是

、人一旦觉得自己受了侮辱,就会变的疯狂。

、兵争不止,那么和平民主,从何谈起呀。

、没有我们这几十万条破枪,蒋先生能坐下来跟我们谈么?

顽强坚持的精神很值得钦佩,

但是结果靠的不是精神,

、打日本人是荣耀,但现在中国人打中国人,这事我不干。

、假如中央和我们商量,我们就商量;假如中央是下令,我们就坚

决执行,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我不管你是哪家的王八蛋,回去给我冯玉祥带句话,有本事明着

、反腐败,可有的就是官员自己啊,

、把乌纱帽让给外人,这天下还是

若不是有我们这几十万条破枪,

蒋先生会和我们这些人坐下来谈

}
  •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中国的电影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党的生日献上一份珍贵的礼物,神州大地上掀起一股“红剧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说现在正在热映的《建党伟业》了。这部影片凭借其强大的明星阵容、细腻的感情描绘、复杂的矛盾冲突,让观众体会到不一样的红。《建党伟业》给人带来哪些的感动?创作手法上有哪些手段?对于今后的红剧创作有什么思路以吸引年轻人把这种思路发扬下去,今天节目当中请到的嘉宾——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著名影评人倪骏老师。

  • 现在全国各大院线都在上映《建党伟业》,关注度非常高,每一位从影院出来的观众都在评论这部影片,您怎么看这部影片?

  • 之前我们知道《建国大业》创造了四亿多的票房佳绩,这次是重大历史革命题材,采用全明星阵容,比较商业的运作方式,现在对票房的期待很多,现在已经过了两亿了,还在增加。这样一个运作方式和这样一个题材,走到《建党伟业》可能是比之前的《建国大业》更上一层台阶。我个人觉得其实蛮好看的。单纯从电影的意义上来看的话,人家一般想这种题材会不会太正了,板起面孔来, 其实你去看了,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 很正的历史题材演绎得非常生活化、人性化,这是这部电影的特色。

  • 我会喜欢它的场面,因为它讲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十年,这十年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十年,这十年发生了太多事,有很多政治人物登场,这个戏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我自己是个编剧、是一个创作者,我和编剧聊过天,要把这么复杂、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 两个多小时要涵盖十年历史。

  • 很难。这个片子在场面的拍摄上非常有自己的特点,它也可能是时间跨度比较长、历史事件比较多,它要通过字幕进行组接,这是影片的特点。

  • 影片描述的1911年到1921年的政治风云变幻,这十年通过影片的描述,让我们见到了一些鲜活的面孔,大家从电影院出来之后第一反映是对于演员塑造的角色像不像,究竟是神似还是形似,您怎么看待演员对于角色的塑造?

  • 这个比较有意思,这部影片没有找特技演员而是采取全明星阵容,观众会对比,刘德华像不像蔡锷,周润发像不像袁世凯,包括几个北洋系的,赵本山演段祺瑞、冯巩演冯国璋。这里面肯定冯巩最像,因为他演的是他的曾祖父,有血缘关系,他是最像的。赵本山出现的时候大家一下就乐了,因为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笑星的形象,但是他演段祺瑞,在里面没有一句台词,而且他们三个在一个画面的情景,我在电影院看到观众都笑了。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北洋系,北洋军阀政府本来就比较可笑,所以我想是不是导演有意的安排。

  • 所有的演员肯定都有人去比,比如说刘德华演蔡锷,刘德华演的蔡锷还不错,而且蔡锷是有喉疾,所以一直在生病,所以说刘德华真是瘦成这样了,带一种病态,可能样子不像,但是形挺接近的,而且我觉得他和演小凤仙的演员在车站诀别的戏,大家都会感动。

  • 蔡锷对小凤仙说了一句“已经许国,再难许卿”,会让很多观众产生共鸣。

  • 我们之前看过一个电影叫《知音》,用一部戏来交代蔡锷和小凤仙,但是这个电影只有一场戏,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再说袁世凯,我也没想发哥来演袁世凯,我们都看过袁大头是什么样的形象,但是我觉得周润发演的袁世凯相当不错。我是很喜欢他的表演,我觉得他琢磨也比较多,我问编剧,袁世凯真的玩过金鱼吗?他说不是,想通过玩金鱼表达一种情绪,已经缺氧了把它拿出来,是他那种心理状态。而且我觉得袁世凯的形象其实还蛮立体的,因为之前如果只是比较简单的理解袁世凯,会把他想成一个只想做皇帝梦的比较无能的人,但是,他肯定是有自己的能力的。所以这里比较立体地表现他,他也不满意,但是他没有办法,因为他比较软弱,这边说要共和那边又做着皇帝梦,真是情人的眼神看着龙袍,依依不舍。所以发哥演的袁世凯是比较立体的。

  • 复杂多变的心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 对,接下来还看到冯远征演的陈独秀,之前大家对冯远征的印象深刻的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形象,但是他演的陈独秀就是激情昂扬的状态,所以你可以看到他一场戏下来,声音已经沙哑了,我一个学生做场记,说拍了很多条,说冯老师的嗓子已经废了。

  • 我们以为是成心追求的效果,其实是演员拍了很多遍之后自然形成的。

  • 不过这样才和当时的情况比较接近。因为在露天演讲,那时候又没有扩音器等设备,完全要靠自己的激情,这种激情是发自内心的嘶吼。所以演员的状态和当年真实的状态应该是比较接近的。

  • 其实大家对冯远征的表演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冯远征本人有文人气息,表演又有爆发力,十分不错;也有人认为他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那个形象太深入人心了,突然跳跃到这种角色,看到就想发笑。您怎么看这两种观点?

  • 我觉得冯老师演得挺好的。其实陈独秀在银幕上的形象相对来说比较少,我觉得冯老师表演出来的激情、激进,能够让我对陈独秀本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印象里历史上陈独秀应该也是这种激情蓬勃的形象,个人是比较认同他的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张嘉译演李大钊的戏发挥得也很好,他的沉稳和儒雅让我很佩服。

  • 对。其实张嘉译最近在萤幕上很活跃,他从影的时间也很长了。

  • 对,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演员。

  • 还有,这里重点表现的一个人物,就是毛泽东,是由刘烨扮演的。刘烨是我的小师弟,我们以前也合作过。当时听说他演毛泽东,我感觉刘烨是有棱有角的,比那个时候的毛泽东应该是稍微瘦一点。其实我觉得在电视剧《中国1921》里扮演毛泽东的谷智鑫,他也是我的小师弟,他的形象可能更接近那个时候的毛泽东。许多评论家认为刘烨这样的状态比较像毛泽东28岁的时候,就是往后的革命时期。但是刘烨塑造的毛泽东也很不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在抓气质。

  • 听说导演也是要求他增肥。

  • 因为他棱角比较分明,一直是硬汉的角色。这次为了出演毛泽东,在形象、在各方面都下足了工夫,表现的也还是不错。其实那个时候毛泽东还是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所以影片腾出很多篇幅去表达他的师生情、同窗情,当然也还有爱情。

  • 他与杨开慧的爱情在影片当中也占到了很大的戏份。

  • 年轻时代的主席形象很少见,有爱情的场面可能就更少了。但这部影片表现的却比较多,比如他们去看烟花,抱着杨开慧的场景,真是很浪漫。

  • 在一些严肃的红剧当中很少看到这种唯美的、浪漫的镜头,一般是在韩剧中看的多,但是在一些革命剧上还不太常见。

  • 无论是蔡锷和小凤仙的诀别,还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都给人很深刻的印象,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伟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年轻的时候,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这种场面肯定是观众很喜欢看的场面。

  • 以往我们在红剧当中看到毛泽东的形象,是非常成熟的。但是这部影片当中体现出来是更多是作为普通人的气质,并不像其他的影视作品当中,毛泽东已经成为了领袖。

  • 他还年轻,正在树立目标和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很年轻,刚刚从学校毕业,和蔡和森他们一起成立了追求进步的组织,其实非常年轻。

  •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哪个人物让您印象深刻?

  •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点,就是廖凡饰演的朱德。我特别喜欢这个形象,朱德参加护国运动,为革命冲锋陷阵,他的出场是骑着马,挥着刀。你看他后来拿枪,简直就是神枪手,一枪一个,他的出场,我就听见电影院的其他观众说“战神来了”。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朱德形象,可能之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朱德成为八路军总司令之后,是一种很谦虚的形象,但是我想其实年轻时候的朱德肯定不是这样,他怎么能够冲到最前面呢?打仗是打上去的,没有说谁是一直在后面就能坐到司令位置的。我和董哲谈,他告诉我,大家都以为朱德很谦虚,其实在南昌起义的时候,朱德就说过“你给我一团人,我就能够平定天下”这样的豪言壮语。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朱德形象,勇猛、豪气盖天。

  • 以另一种方式,还原了历史真实形象。

  • 他就是一个战神,所以我对朱德的印象特别深刻。

    还有辜鸿铭,也挺有意思。我们都知道他是大学者,但是他是遗老,不太接受新文化,他一出场就是“辫子之争”,那个戏很公平,没有丑化他,非常客观地展示了这个角色。我个人挺喜欢《建党伟业》里辩论的戏,可以看到新派和旧派的争论,在北大礼堂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和辜鸿铭他们的争论,非常有意思,包括新和旧之间的争论在学生里的反响。

    这里还有一个角色不能不提,就是胡适。谁也没有想到用吴彦祖来扮演,历史上的胡适,在北大就是偶像兼实力的教授,年轻的女学生都很喜欢。都是他的粉丝。吴彦祖本人,已经算是年轻演员里的帅哥了,你看他扮演之后和真实的胡适照片对比,基本上一样。所以我想胡适老师,就是智慧和容貌并重的才子。

  • 既有真才实学,又有英俊外貌。

  • 还有像王力宏演的罗家伦,是一位年轻学子。我当时在影院里,每当这些偶像明星出场,身边女观众就很惊喜。

  • 这样挺好的,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而且历史上这些人真的蛮帅的。

  • 导演选择演员的时候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看到一个相关的纪录片,说每一个演员来到《建党伟业》的剧组,都要给他们照相,让他们增肥或者减肥,研究发型怎么做、衣服怎么做,都是经过很严格的程序。

  • 你看陈坤演的周恩来,这里戏并不多,我听编剧说是因为一些戏都删减了,有一场陈坤为南开剧社去筹款的戏,就是由于容量放不下而删减。虽然陈坤戏份不多,但是还是表现出了年轻周恩来的斗争才能。我觉得周恩来是一个很讲策略的人,戏里面他们要绝食对抗当局,但是周恩来就不一样。你想,要都绝食身体不好了,谁来革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年轻的周恩来就说我们吃,吃完了再跟他们斗争。这种表现手法,很有意思。

    而且,陈坤很英俊,周恩来是民国四大才子之一,形象也非常好,还是很接近的。

  • 您作为影评人怎么看待年轻明星来扮演这些政治人物?我个人觉得明星作用不仅是普通人会受到影响,其实作为影评人也愿意看帅哥美女,也愿意看到漂亮的人在银幕上展现风采。

  • 这是青春版伟人们的戏。其实你去看照片,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年轻的时候都是很英俊的,包括蒋介石。我觉得用偶像明星来演,在造型上做一下也能很接近。再比如韩庚演比较年轻的邓小平,邓小平不高,所以韩庚就一直坐着,我觉得他很可爱。他就一个镜头,旅法支部的书记员,表现得很认真。我觉得很有意思,这部大片让我们了解熟悉的伟人,他们的青春时代、年轻时代,他们的革命激情,了解这个就很有意思。

  • 说完人物塑造方面,再从影片的表现手法来看,在叙述中国历史的时候,影片既包括了悬疑、惊悚,又有唯美的浪漫爱情,有人说这中国的历史,加上了美剧的剧情和韩剧的爱情。您怎么看?

  • 可以这么说。这个影片拍得特别好,因为韩三平、黄建新也是特别有功力的导演。你看刺杀宋教仁那场戏,非常像美国的手法。再比如后来陈公博那段,陈公博回到酒店以后,当时隔壁其实有一对殉情男女,他其实是自己误解了,但因为这种误解产生了极大的恐慌,他就立即回家了。这些情节生动的表现了人物形象,也从这里看出陈公博在革命事业上的动摇。还有小凤仙和蔡锷的诀别戏,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戏,这些元素可能也是大家都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

  • 穿插在叙述历史人物的线索之上,展开了新的篇章。

  • 对。其实观众不想看你板着面孔讲历史,如果这样大家回去看书好了。电影就是要寓教于乐,让观众在欣赏当中感受到真理,所以导演那么处理是挺见功力的。

  • 对,历史也是鲜活的。我和编剧沟通,曾经谈到,历史是鲜活的,发生的过程比创作时候的编造要鲜活得多,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本身提供给我们太多可以编写的素材。

  • 再来谈谈影片里的五四运动,导演并没有把表达的重点放在罢工、罢课、罢市,而是放在革命志士的演讲上,这种定调您觉得如何?

  • 我觉得挺好。一是大规模的群众场景拍起来比较费劲,而且短期看这个场面并不需要。二是通过他的演讲,可以把更多的言论和思想带给观众。所以我觉得这样拍摄,比传统的表现罢工、罢课更有意义。

  • 电影制作上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经费,还可以把革命志士的思想、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观众心目当中。

  • 对,我很喜欢拍摄五四运动的这种方式。你可以看到当时的学生真是有一股激情,他们的斗争也很有策略。冲击当局的时候,去劝说跟守门的士兵。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但是至少在影片的表达过程当中,这种处理非常有感染力,非常高明。

  • 当时,学生他们说的是肺腑之言,意思是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个时候国家已经要沦落了,你们作为军人,为什么还站在这儿,还要为那些卖国贼守卫呢?他们要为中国的前进、完整而奋斗。我们也知道,历史上五四运动是由于“二十一条”的签订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激情。其实你能够感觉到这些细节的刻画,把学生的爱国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想,这个比大场面,大家手牵手去冲击,更有说服力。

  • 导演用巧妙的方式演绎了这段历史,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 对,我真的很喜欢他们的演讲场面,演员自己也很乐意。

  • 有大段的台词可以让他们尽情发挥。

  • 对,很激昂,你可以感受到青春激情。看这个影片,除了我们说到的大片、革命历史题材,把这些除开,在这个片子里可以看到一种青春激情,这种激情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的。

  • 你刚才说到北大学堂里的一场辩论会,两个镜头,包括有一个分屏的镜头、一个反打的镜头,这边胡适在辩论,那边有两个观众,展现出互相的状态,这种手法影片当中不多见,这种镜头体现出来是一种创新的好方法吗?

  • 你说的是正打和反打同时出现在一个屏幕上。我觉得导演是考虑到,观众想全面了解辩论,比如一方在说话的时候,另一方在想什么或者怎么样给予还击,也是为了节奏更加紧凑。

  • 最后高潮在嘉兴南湖的小船上,一边是王会悟的回眸一笑,很浪漫。一边是共产党员唱国际歌,场面激荡。两者是怎么结合的呢?

  • 这其实就是写实加写意的结合。写实是开会,写意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撑着油纸伞,回眸一笑,定在这儿挺好。中国共产党就是从美丽的南湖开始,很有诗意的,我喜欢这样的结尾。

  • 我们知道,当时真实的政治形势非常紧张,已经无法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开会,才不得不转移到船上。导演用这种手法去表现,非常唯美、非常轻松自如又加上浪漫,又不失真,这种手法运用得非常好。

  • 对,电影该写实的时候可以写实,但是该抒情和该写意的时候也该做一下,这个影片叫《建党伟业》,最后就是点题。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圣地,怎么样把圣地的这场盛会表达出来,写实其实也行,但现在做了唯美的、抒情的拍摄,是记录了创作者对于这次盛会的一种情怀和一种情思。

  • 通过这样一部影片,我们重温了很多历史。有很多人说红色革命剧很多年轻人并不买账,大家更喜欢看《奋斗》《裸婚时代》等等青春偶像剧。但是,也有一部分影评人说,年轻人恰恰缺乏的就是这些红剧里传达的精神,这些曾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

  • 其实要这么看。现在的80、90后是年轻人的代称,而这部戏写的就是那时候的80、90后,他们也是“北漂”,他们也考虑毕业之后是不是要留学、是不是要革命,他们也在求生存,其实是一个意思。我们说80、90后的意思是年轻人,是对年轻人的统称,我们在这个戏里看到的也是年轻人,看到的是他们在大学里、在毕业后的奋斗历程。

    我当时看到就感慨,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想的都是终极问题,太有激情了,而且这种激情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那个混乱的年代,年轻人的主流就是革命,这是最时髦也是最先进的。那时候的毛泽东,从湖南刚刚毕业,到北京筹钱准备去法国留学,也在考虑我们毕业了要干吗?

    其实当代大学生也应该考虑,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干什么?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80、90后通过这个戏,可以跟上世纪的80、90后做一个对话,看看人家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想的是什么。

  • 可能在和平年代更多人讲究物质需求、生活安逸,已经缺少当年意气风发的革命精神。

  • 时代不同了,不能单纯去批评现在的年轻人,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想这些的终极问题。现在年轻人看这个戏,应该是能够得到一种励志的启发。

    其实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也考虑结婚的问题,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裸婚”,毛泽东跟杨开慧结婚的时候说,你嫁给我可能什么都没有,但是杨开慧就回答,即使什么都没有,我也愿意跟着你。

    都是年轻人,都是从20岁走过来的,大家可以看看人家的20岁,从那里得到一些启示,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看这个戏会有所启发。有人觉得这种戏是不是跟我没关系,其实不用想,你看到的还是一批年轻人的故事。

  • 通过这部戏,教育现在的年轻人应该自强不息,应该奋斗。

  • 奋斗,这个词非常重要,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说到底也是奋斗。那个时候时代风云更加变幻莫测,整个国家的主流就是救国救亡,他们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

  • 影片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包括对未来的00后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您觉得以这部《建党伟业》作为一个代表,红剧今后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怎样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

  • 《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都提供了比较好的思路,像全明星阵容等等,都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这个很好。以前我们觉得那种板着面孔说历史的红剧没什么可看,但是我们欣喜的在这部戏里看到也有寓教于乐,看到和观众亲近的东西,我们看到创作者们是越做越好。在创作上,这些红剧的历史观也变得更加先进,把历史人物当做真正的人物来写,而不是神。其实伟人不是神,他应当也是生活当中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他也有情感,他也会害怕,他遇到事情也纠结,但是他们可以在那样的时候经受住考验,然后走出来,成就一番事业。所以这种创作观点的变化,对今后的红剧创作也有所启示。

  • 有人说这种全明星阵容,明星非常帅气、养眼,大家非常愿意去电影院掏钱看,这样能才利于红剧推广,起到应有的教育意义。但是也有人提出,过多电影明星加入到历史题材的正剧当中,会由于明星的光环而削弱影片的严肃性。您怎么看?

  • 大可不必担心。如果不采取全明星阵容,吸引不到那么多观众。首先得让观众去看,明星阵容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做法。我赞同这样的做法,而且那些明星也非常好,不是说因为他是明星,就随便摆摆造型,他也得努力,他也得琢磨人物、塑造人物,他也得好好演。

  • 但是也有人说这么多明星还没来得及看,就一闪而过,容易混淆。

  • 制片人会很高兴。在节目的最后,在建党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您有哪些话要对观众们说呢?

  • 与以前的红剧相比,现在的红剧真是越拍越好看了,在亲近观众等方面也做了更多的努力,所以大家千万别觉得是红剧和我没关系,觉得这种重大的历史革命题材很严肃、很古板,大家不必担心。其实现在的创作者在观念上有进步,我希望年轻人不要觉得和红剧有距离,你们先去看,看完再评说。

  • 不管用什么方式,先做得有意思,再有意义,观众才能够体会到革命的精神、领袖的风采,体会到创作者的初衷。

  • 就是这个意思,个人觉得《建党伟业》还是值得一看。

  • 您作为一个影评人,自己也创作一些影视作品,未来有没有打算创作一些红色影视作品?

  •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是不拒绝的,而且现在红剧的创作者都很年轻,包括《建党伟业》有三个编剧,其中一个是我的同学,另外一个是董哲,包括电视剧《中国1921》那批编剧也是我的同学,都很年轻。其实我觉得我们都算是商业剧的编剧,其实可能有一些商业元素更好运用在红剧当中是不错的选择,至少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而且寓教于乐这个事挺好的,刚才说《中国1921》的编剧写过《一起来看流星雨》,他也可以创作偶像剧。

  • 正是有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有广阔思路的年轻团队,才能创作出这样的电影,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心理,让我们更喜欢这样的片子。

  • 而且现在红剧制作大多也很精良,包括《建党伟业》,在技术上它是亚洲顶尖的,演员是顶尖的,创作者也是一流的,强强联合,戏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 感谢您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感谢您对《建党伟业》给我们作了很深入的分析,也希望您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给广大观众。

  • 谢谢您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再见。

  • (责编、文字:董安妮 主持:张翼 图片:胡迪 导播:李哲 摄像:李异涛 庞睿)

  • 《建党伟业》可能是比之前的《建国大业》更上一层台阶。

  • 北洋军阀政府本来就比较可笑,所以我想是不是导演有意的安排。

  • 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真是用情人的眼神看着龙袍,依依不舍。

  • 张嘉译演李大钊的戏发挥得也很好,他的沉稳和儒雅让我很佩服。

  • 影片腾出很多篇幅去表达毛泽东的师生情、同窗情,当然也还有爱情。

  • 现在的80、90后是年轻人的代称,而这部戏写的就是那时候的80、90后。

  • 那时候毛泽东和杨开慧才是真正的“裸婚”。

  • 嘉兴南湖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圣地,用写意的手法是创作者的一种情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军大业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可投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