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作品想表达什么观念?

在亲友簇拥下戴好王冠,点燃蛋糕蜡烛,闭眼许愿,一口气吹灭,「生日快乐」的祝福于耳边响起,一个最常见但不失美好的生日仪式,如流水般自然而然地走完。

生日蛋糕,这个见证人生重要时刻的简单物件,被运用到了广州美术学院 2022 新生录取通知书里。

金、银、幻彩的「香薰蛋糕」,分别寄到博士、硕士、本科新生的手中,给予他们「新生快乐」的祝福——是庆祝入学,是纪念当下,也是迎接人生新的阶段。

金声玉振、「博」而专精;怀银纡紫、「研」有所成;焕彩生辉、「本」固枝荣。这份独特的录取通知书,广美老生也想凭学生证兑换。

而对于设计师田博,蛋糕除了仪式感外,还承载着他对设计职业和美育事业的理解。

田博,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博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TEN BUTTONS 设计事务所主理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他是国内外设计大奖获奖常客,也是设计教育者和探索者。

这次,不只是蛋糕,我们想和他谈谈,他理解的平面设计的现在和未来。

Q:谈谈你的求学经历,一开始就是学习平面设计吗,为何选择从事平面设计?

A:我本硕博的专业方向都是平面设计。

自我求学以来就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设计方向,不可否认在接受教育的过程是有运气的成分,我们大多数是被动和迷惘的,很难一下子匹配到自己的意愿。不得不说有时候需要命运和缘分的安排。

我们对某个行业的向往,往往是出自对某种工作状态的向往。我读博时去了杭州,我导师是一位行业内既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又兼具设计研究的学术型设计师。他的职业操守、工作方式、专业坚持非常符合我理想设计师的状态。

受他的影响,我毕业以后,选择做一名兼具教师身份的平面设计师。作为设计师,在学校任教有利于保持专业上的研究性;教师身份的稳定,作为设计师背后的支撑,让我可以更大胆地做一些设计尝试。

Q:你如何向大众、向外行解释平面设计是什么?它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A: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每次都需要像诸如我父母这样的大众解释我所从事的事业的性质和意义。在学校很多学生到毕业也没能搞清楚这个专业的定义,我尝试解释,但其实因为身处的环境不同,确实对平面设计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

从专业角度来讲,平面设计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内容的方式,它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其他东西,甚至我们这样面对面说话也是平面设计,它不一定是二维,甚至是一维的。只是「啊」一声,也可能传达了某些信息。

它对于大众的意义,更多的是影响生活中的效率,包括传达和沟通的效率。

就像物理一样,有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大学物理专业、诺贝尔物理学奖。任何专业都有他学习和研究的层次,你不能指望大众去理解更高层次的专业内容和价值。

平面设计分好几层,沙县小吃的餐牌、微信面向公众需求设计的 UI、进口巧克力的包装、畅销小说的书籍版式及装帧,这些都属于可以被大众理解的平面设计类型,但这也只是平面设计服务大众的层面而已,平面设计还肩负着那些未向大众普及、不以服务大众和商业设计为目的,对审美形式、技术表达的实验探索。它存在被批判「你为什么这么做」的风险。

Q:你的工作室 TEN BUTTONS,名字来源是什么?

A:它指的是 10 颗扣子。国美博士毕业学位服,中间有 10 颗扣子,1 颗扣子代表 1 年的学习时光,从本科算起最少需要 10 年才可以拿到博士学位,所以 10 颗扣子代表了博士专业学习的程度。TEN BUTTONS 也像我的名字「田博」后面加个「士」——田博士。

可以从国美博士顺利毕业,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尤其在我老师对实践和学术两方面都极高的要求下。国美一直以来对博士学位的毕业要求都坚持十分高的学术水平。我就读的视觉中国学院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院,里面设计的专业方向包括了美术学理论、建筑学、书学、设计学等等。我用 4 年的时间做一个研究,可以得到来自不同专业学科答辩委员会的肯定和通过,是对我个人而言很重要的时刻。现在看来我在设计项目中与人沟通的自信,是在那一刻建立起来的。

2020 年广美毕业展主视觉

Q:你工作室定位的「综合平面设计」怎么理解?

A:这个综合其实不是一个限定,而是没限定。今天很多平面设计的需求涉及的许多问题是综合性的,可能不是一个平面媒介可以解决的。

有的平面设计工作室,会将自己定位成科技类或艺术类。但综合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点在于它并不在乎技术和形式,我们更像是通过一种综合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建立一个视觉程序,在输入不同样本的同时可以输出新的视觉形式。

我对团队的要求,与当年我担任我老师助理的时候一样,不论是沟通、工艺和设计,都需要兼顾,这个职业不是坐着只需要干一件事。设计师不可能什么都会,但是必须保持一种学习能力,在面对未知的技术、材料的时候,要勇敢接受,通过学习攻克它。

Q:在你看来,实验性是什么?

A:建立在未知过程中的自我成就感。

Q:看你的一些作品,不太用图形,而是用文字去传达很多东西,你是否偏好这类形式,对它保持一种敏锐的洞察?

A:不是,文字编排是一个时代性的需求。「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现在很多有热度的知名设计师,不是站在技术的风口,就是站在形式的风口上。文字编排设计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个设计风口。

相比之下文字就精准得多,也快速得多。比如我给你看一张桌子上放着红色苹果的图片,你其实在观察的过程得到的信息是复杂的,你并不清楚信息制造者的意图是让你注意什么,是苹果的形状还是颜色,还是苹果在桌子上的位置?但是文字可以,「苹果」它就是「苹果」,它不包含其颜色和形状。如果你想让信息更加精准,你可以补充,「红色的苹果、桌子上红色的苹果」。

在复杂的环境内,文字是最精准的语言、最单纯快速的传播方式,因为它形成了符号化的反应,文字其实就是符号。

2000 年左右的设计师,成功更多是因为信息差,吸收转化国外先进的设计形式和理念为自己所用,信息差就是当时的风口。近 5 年,可能就是更简单的文字编排,它是一个大众性的形式。我也不是对文字表达敏感,我是对这个需求或者社会现实敏感。

虽然这种形式,由于技术和形式门槛低,已经表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和低质量的趋势,但只要传达技术和形式不变,就没有什么新的风格可以取代。

Q:你设计的 2021 毕业展主视觉有 TikTok 直播的元素,作品《后信息时代》则寓意信息有序叠加爆炸。你的媒介使用习惯怎么样,你是否特别关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

A:很多时候你没办法抗拒这种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吸引力,但这个过程会给你带来一些社会伦理的反思,比如虚拟与现实、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的矛盾,然后我就把这种矛盾反思作为一个形式展示出来。更功利地讲,我希望借助它的形式让这个项目成功。作为设计师,你不可能说自己没有功利心,如果不是我做,后面就会有别人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Q:你追求实验性,但同时也需要被更多人看到,这两点其实不矛盾?

A:不矛盾,任何人都需要平台。因为我做了很多好的设计项目,别人会关注到我的设计,因为关注了我的设计,才认识了我、了解了我,知道我还是个大学老师,关注到我在大学的一些教育实验,看到我带的毕设跟所有人都不一样,然后慢慢地去理解我做的平面设计。

Q:你的风格是偏向小众的吗?

A:没有。其实我的一些代表作传播率挺高,现在也没有一个群体是小众的,精英化的那部分已经不构成小众了。由于人口基数大,其实所谓「小众」也都是拥有至少百万以上的人群。

我觉得用小众来形容不太准确,没有一个小众不是大众群体的一部分,正确的做法是把它被作为大众一个未被放大的特性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小众的一面,很难界定大众和小众的关系。

Q:你关注元宇宙、NFT 吗?这是风口吗?

A:这个不用特别关注,我们从小玩的网游,不就是元宇宙吗?换换皮肤,花花钱,聊聊天,这些都是资本制造的噱头不是风口。

真正的风口肯定是触及社会基本伦理性问题的,如果任何的技术没有涉及到伦理或者社会矛盾的基本面,就不会有风口出现的,只是资本掠夺、给你洗脑的一种方式。人类无法摆脱现实世界当中生存的问题,只要你还保有肉体存在,虚拟世界的快感无法弥补你真实世界的缺失,它还增加了更多虚拟和现实的伦理性问题。

但我将它看做一种探索,任何的探索都有它的价值,哪怕是失败的价值,我不能断言它将来会失败,但它肯定不会成为主流。

都是成年人,不要别人一说啥,你就点头。

Q:你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的项目,跟其他商业项目比的话,更注重哪些方面?

A:它更注重你对专业、美育、美学的理解,毕竟是学校的项目。和商业项目比的话,很大的区别在于,我可以不去考虑它的普及性,它的受众是特定的,同时学校会给我的创作空间更大。商业项目也有各种需求,别人可能认为它的需求会更加精准,但实际上更宽泛,因为卖这个东西,比如说咖啡,不会说这个专业能喝,那个专业不能喝。所以它需要满足的需求更难,要求也更多,空间更局限。

广美 2021 年录取通知书

Q:是怎么想到把录取通知书做成蛋糕的?寓意是什么?

A:一开始就想用蛋糕去做,但没有想过是用香薰蜡烛的形式,当时间快到了,再加上工作室正好有同事过生日,让我觉得还是蛋糕比较合适。

我对设计的理解在于,你不要把它变得很怪,有的人可能说我做双鞋子或做个包,这个就很怪。我们也考虑过做香槟杯,但是马上把它去掉了,因为可能被说成对西方的崇拜,让刚成年的学生喝酒也不太合适。

其实最初没有想过寓意,只是有「庆祝」的意思,后来想到要不做个香薰蜡烛,才有了许愿这件事情,然后你才会觉得,这可以是过生日。平时我们过生日都是一个完整的大蛋糕,但当它变成香薰蜡烛,它是不是完整就不重要了,它是一个仪式就可以了。

Q:你做蛋糕的时候,最困难的一部分是什么?

A:最困难的是在工艺。从提案开始,工期差不多一个半月。没有太多时间,但这个设计是边做边改、不断尝试的,需要配合很多工艺。

比如温度不一样,最后多缩一毫米,蛋糕顶上的「奶油盖子」就盖不好。我们最后的解决方法是,中间先凝固,再在外头包,这样凝固的速度会快,温度也不需要很高。

再就是有些供应商比较拉胯,觉得你量太少,不会高度地配合你。

其实这也不算困难,你要有一种自信,不怕没有接触过的工艺,因为设计就是需要探索形式和材料。而且在今天的这个市场环境,没有什么供应商不能帮你解决问题。这个解决不了,我再找下一个。

Q:你想要通过蛋糕或者其他为广美设计的作品,传递怎样的美育观念?

A:本科的教育不在于让你成为美术从业者,更多是承担提升大众审美的责任。

审美不单单只是觉得某个东西好看,而是思想上的审美,你不把美当成一个形式去看,它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启发,让你保持更开放的态度。

所以,美育的很大价值在于通识教育。你在学设计的同时,你选修中国画,受中国文化熏陶,你选修建筑,了解西方建筑体系,你是全人类当中的一部分。

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创办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提出「美育救国」,看人体你要用美学的角度去看,改变过去的传统思想。

美育在今天是更综合的,又承担了重新建立人类价值观的责任,让我们更理性地去看待更多的文化。

比如我的作品涉及直播,其实是让大家思考后信息时代虚拟交流的伦理性问题,伦理性问题在今天制造了很多矛盾,包括优先权在谁、真实性是什么、谁的情感更真实。

虚拟和现实的矛盾,是未来一个很大的伦理性问题,将有很多社会问题因为它而产生。所以我把它作为一个通识的概念提出,你可能感受不到,但你会看到这个形式。

蛋糕其实也是,今天人类的情绪很悲观,这时候你设计一个温暖、浪漫的事情,对方很需要一种情感上的补助。

Q:你的作品里哪些主题会比较多?

A:之前可能会更加偏向于虚拟和现实伦理性问题所体现的形式,像电子化、屏显等等,但是现在看的话会有一些突破,或者说抵触我以前的那种形式,目前保持开放的态度。

Q:你相信灵感吗,灵感是困难的吗?

A:想灵感不难,选择灵感是困难的。你会有很多灵感,只是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有些大家都想得到。虽然我们说现在每个人都是创造者,但创造有能影响别人的,也有不能影响别人的,你如何去判断和选择前者,这件事情是困难的。

Q:从印刷时代到现在的短视频时代,平面设计的机遇和危机是怎样的?

A:机遇在于改变,危机在于不改变。

之前你认为文本排版失去了平面设计的丰富性,因为你把平面设计当作构建画面的方式,认为这失去了独特性。之后你也肯定不会投入去做短视频,你可能接受不了随之而来不受控制的网友评论。但别人都带货了、变现了,你还在纠结如何做你自己。当你还是保守地认为进了美术馆才叫艺术品,就没有多少人能看到你的东西,你会认为这是个好事情吗?

现在很多人崇拜的不是某种协会的领导者,而是更具独立观念的设计师。其实这都是机遇,当你不愿意去改变你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和评价别人的方式,你还是以体制、规模或级别去评价,你不会发现自己作为个体的价值与意义。

Q:很多人认为,AI 不是在创造,而是模仿学习成千上万的艺术家,你怎么看待 AI?

A:AI 本身创作的那个东西不是艺术,但创造 AI 是艺术;AI 的价值不在于它所创造的那个东西,而是你如何创造不同的 AI。

我现在比较注重在教学或设计里制造视觉程序,视觉程序就是一个 AI。当根据设定的程序,在操控下输出某种视觉形式,视觉形式只是结果,程序才是设计。

在最后,田博表示,对设计工作室的愿景是,希望它可以保持一个很长的、可能二三十年的创造力。

采访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潮流事物无法抗拒的同时,这种抗拒会带来反思,展示这种反思又是一个风口。有些「不守两端,取其中间」的感觉。既在乎实验性设计,不以被接受为目的,又捕捉时代的风口,相信机遇在于改变。

可能当风口到来之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做一个入世且敏锐的人,更早一步触摸潮水,让别人看见是谁先站在那里,以及他的身后还有什么。

建筑师-青山周平 建筑师-俞挺 服装设计师-王逢陈 场域特定艺术空间- TTTB 黑胶店老板-Trace 人人影视字幕组 机能品牌主理人-Gary 《奇葩说》-冉高鸣 情趣体验师-李熙墨 竹编设计师-章俊杰 《不思异》团队 动态设计师-孙世晟 微缩设计师-潘宝欣 犯罪心理学博士-张蔚 字体设计师-叶天宇 纸雕设计师-温秋雯 视频导演兼剪辑师-刘志洁 大众音乐组织-加减音乐 产品设计师-何越 门店设计师-斗西 空间设计师-加号 民宿创始人-肥西 汽车设计师-张成 情趣产品测评师-吴小飘 动漫影视美食博主-明日の便当 租房改造博主-五金少女 女团前成员-冯嘉希

}
这本书是我近年的专栏和随笔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给《新世纪》的时评专栏,第二部分主要是更早些时给《南方周末》的国际时政专栏,第三、四部分主要出自《新周刊》的政治书评影评专栏,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些更个体化的杂论。在此一并感谢,谢谢这些报刊曾给我提供的平台。 这些文字大多在网上都能找到——想省钱的读者可以放下此书,去买杯拿铁或一碗牛肉拉面。之所以仍然愿意结集出版,一则作为一个作者,还是希望自己各奔东西的文字能够有家可归,端端正正码一起,有“小团圆”的喜悦——尤其我近年想暂停专栏写作,这样的总结就成了对一段时光的留念;二则念及自己当初写作这些文字时的辛苦,希望它们配得上更持久的阅读,而不仅是一次性消费——我读过一些“专栏快手”的自白,有“两根烟功夫”写出来的,有“交稿前两小时动手的”,有“飞机上赶的”……我好像从未有这样的自信和从容,每次交稿前焦虑三天,酝酿两天,动笔一天,每挣1000块稿费平均要给自己买零食、咖啡、衣服、化妆品等1200元。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环顾四周,被颠倒的“国”与“民”关系仍然远未被拨乱反正;习惯性谎言对人的智力羞辱还在继续;一句“制度的问题”反复被用以推卸作恶中的个体责任;政治问题道德化或经济问题道德化,为民粹主义培育着延绵不绝的土壤;以儒家观念或者西方极右话语否定“政治平等”之价值,将自身预设为精英然后翘着兰花指赞美前现代式的精英主义;对精致品味与审美旨趣的追求遮蔽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真问题意识……这本书试图传递的信息是,既需要对国家之顽固、也需要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 奇怪的是,尽管有如此之多的理由悲观,我仍然对中国——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人——的未来感到乐观;也许有一天情况会变糟,但也是为了变得更好而变得更糟。我见过香港人为捍卫自由而抗争的画面,也知道台湾地区转型期族群冲突再剧烈最后大体还是诉诸法治解决,我不认为中国人具有某种胎记式的国民性——事实上我认为,认定自由、民主“只适合西方”的看法是一种变相的种族主义,而种族主义是一种过于懒惰的世界观。 乐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人性的信心。我不知道人性善性恶,只知道人人都追求快乐,而选择的权利——自由——是快乐的前提;同时,权力制衡——民主作为其维度之一——又是自由的前提。我不相信一个喜欢数理化的人一辈子只能读四书五经会快乐,不相信一个擅长经商的人一辈子只能给领导写报告会快乐……追求快乐的本性使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革命者,而一个远离快乐的制度也许可以依靠信息控制维持很久,但在信息控制越来越不可能的世界,一条缝会渐渐变成一扇门。 乐观还来自于对情境的判断。有朋友在读清末民初史的时候感慨,一百年了,中国并没有真正的进步。我不这样认为。一百年来极左经济模式的全球性失败已经使多数中国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与财产权利的重要性——而一百年前即使孙中山和胡适这样的进步人士对此也没有清醒认识;一百年前中国没有庞大的中产阶级,今天中国的中产阶级已颇具规模;一百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文盲,人均寿命三十几,今天中国识字率百分之九十多,人均寿命七十三;一百年前全球只有二十来个初级意义上的年轻民主国家,今天全球五分之三的国家已是民主国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已经为新的制度变迁创造基础,这种看法用学术语言来说叫“结构主义”,用崔健《蓝色骨头》里的一句歌词来说则是:爸爸,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正好长在一个春天里。 当然不是说一个更好的制度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动”降临,观念的变化显然是必要环节。观念又怎样变化?除去经济社会发展所塑造的土壤,知识的传播与价值的澄清则依赖于人为的努力。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是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所以所谓启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被蒙蔽理性的擦拭。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这当然不是一本书可以做到,只希望其努力是往这个方向。 由于这些文字所登载的报刊及栏目性质不同,也由于写作断断续续跨越三年两国(我2010年夏天从英国回到中国),这些文章的风格旨趣有些差异,可能给阅读带来一些跳跃感,望读者有所谅解。此外本书中有几篇曾收入《送你一颗子弹》或其他出版机构的文集,但为保持自己评论系列的完整性,还是将它们收入此书,也望包涵。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刘瑜,网名drunkpiano,生于1975年12月。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曾经在剑桥大学政治系担任讲师,之后回国,目前任教于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学系。
在2000年左右开始在网上写政论但是影响力很小。2003年,她在网上连载的《孤独得像一颗星球》,让她扬名北美论坛。2004年开始,刘瑜开始给国内媒体提供政论方面的文章,先后在《南方周末》、《新周刊》等媒体上写过专栏。
在中文互联网上,刘瑜用醉钢琴的笔名发表的一篇叫做《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的文章,被广泛转载。她的书《民主的细节》(通过介绍西方民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民主理论不再停留在大理论上,有了更详细的注释。)、《送你一颗子弹》、《余欢》(包含两篇:《孤独像一颗星球》《那么,爱呢?》)受到广泛的好评。
自序:春天里
观念·此处
 素什么质
 民意与伪民意
 给理想一点时间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恶之平庸
 贵族范儿
 迷人的愤怒
 肩负自由的疲惫
 告别印象主义
 今天您施密特了吗
 弹性的限度
 怎样推销糖果
 标签战
 没来的请举手
 法治何以可能
 他也可以是我
 合同异
 权力的道德捆绑
 观念的水位
观念·别处
 倒霉的英国议员
 提问时间到
 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
 沉默罪
 大家一起来算账
 敲开最好的可能
 让政治变得家常
 民主的裤衩
 吵吵更健康
 苏东巨变:20年之后
 俄罗斯的徘徊
 当“革命”成为家常便饭
 “亚洲特色”的民主
 当民主缺失中产阶级
 历史螺旋式终结
 选举式独裁
 宪法这只兔子
 我们在输出什么
 有多少资本主义可以重来
 新自由主义的两种命运
 从更人道的到更霸道的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当他们开始用脚投票
 成圣又如何
 红旗未曾下过这只蛋
 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
 底线时分
 超越那些“想当然”
 当自由遭遇一丝微风
 在黑暗中消失之前
 重新发现我们自己
 法治的“秘密”
 你比你想象得更自由
 诸善之间
 像一滴水一样
 从经典到经验
电影
 愿像那水中浮木
 快乐的可能
 如此优雅的平庸
 没有你们就没有他们
 语言的贫困
 爱是
 善的理由
 回到巴黎
剩下的
 琥珀之城
 记得当年草上飞
 另一个高度
 请别让我消失
 兔子跑什么跑
 最好的时光
 诗的世界在每一个角落等待
 在死亡的强光中
 论时尚
写给末日
 那些剩下的东西
版权页: 捷克1990年是11209美元,2010年则达到25232美元;匈牙利则从8778美元上升到19764美元;波兰从5473美元升到19059美元;俄罗斯从9119美元升为l8963美元;就连经历过战火的塞尔维亚,人均购买力GDP都从1997年的6407美元(最早可得的数据)上升为11719美元……也就是说,过去20年,大多中东欧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准基本实现了翻番。中国由于起点低,经济增长更快,但是即使如此,2010年中国的人均购买力GDP仍然只有6828美元,远不足以骄傲地“一览众山小”。 更关键的是,中东欧的经济发展没有带来急剧的贫富分化。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指数来看,中国近年的基尼指数达到0.48左右,甚至有研究显示高达0.61,但是相比之下,捷克的基尼指数是0.26(2005年),匈牙利0.25(2009年),波兰0.35(2005年),罗马尼亚0.32(2008年),塞尔维亚0.26(2008年)……可以说,除了俄罗斯这个“特例”(2009年达0.43),中东欧地区尽管市场转型,依然属于地球上最平等的地区之一。 成见之二是,转型之后议会政治“吵吵嚷嚷”,政党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不错,走向议会政治之后,中东欧各国走向了多党政治。几乎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已经经历了几次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更迭。但多党政治是否就一定会导致过度的社会动员,造成社会动荡?未必。固然,有了议会政治,媒体上会多出议员们吵架甚至打架的不雅画面,但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矛盾是必然的,那么把矛盾放到议会这个“容器”里让官员帮助百姓打“代理战争”,可能反而比让矛盾遍地开花要好。毕竟,议员们在议会里相互吹胡子瞪眼,总好过民众今天浇汽油自焚表达利益诉求、明天拿着刀去大街上砍人。事实上,根据“政治不稳定指数”2007年的排名,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政治相当稳定:捷克的稳定性排在日本前面,波兰排在英国前面,白俄罗斯排在美国前面,匈牙利排在希腊前面。即使是乌克兰式的颜色革命曾经伴随着社会冲突的加剧,但冲突最后还是以一种“体制内”的方式和平解决——而和平地解决政治冲突,是民主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南斯拉夫式的内战流血固然触目惊心,但其中的矛盾源远流长,米洛舍维奇煽动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也早在转型之前,恐非一个民主转型可以全盘解释。
《观念的水位》编辑推荐: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作者,著名学者刘瑜2012年最新力作《观念的水位》告诉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擦拭被蒙蔽的理性。对国家之顽固,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

  在步入读图时代,艺术摄影创作日益成为一种比较广泛的大众艺术。因此,加强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特性、主题表现、标题选拟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摄影爱好者对这方面的需要,本文结合在《旅游纵览》杂志社曾进行从事过编辑的经历,对摄影作品主题的表现及摄影作品标题的科学命题等内容作一初步探讨。

  一、艺术摄影作品的特性

  艺术摄影作品与普通摄影作品两者是有共同点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有瞬间性、客观性和光影性,同时,在有上面几个特效的同时,艺术摄影与普通摄影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其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的艺术性更强一些。那就是艺术性、创造性、形象性和文化性。所谓艺术性,就是说,从审美角度上看,艺术摄影会更有美感和艺术魅力;从创造性上来看,艺术摄影在创作技法上会更别致,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力;从形象性上讲,艺术摄影更注重对摄影主题的课体会有更准确、更精美的选择和表现;从文化性上讲,艺术摄影作品更强调艺术蕴含,也就是其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对于思想性、哲理性的揭示和表现。或者说:艺术摄影和普通摄影,也便是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两者的摄影艺术水平、摄影能力、摄影追求和审美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摄影要向着更高水平去发展,就必须充分了解艺术摄影的特性。

  二、观念是艺术摄影作品的关键

  人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运用什么样的观念指导艺术摄影,便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艺术摄影的水平高低,常常是由于作者在创作中有什么样的观念所决定的。具体说,这里是一个怎样认识摄影艺术和表现摄影艺术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如何认识摄影主题和怎样表现摄影作品的主题的问题。摄影的主题往往包括许多摄影专题,如:风光、工业、农业、旅游、商业、民俗、人像、环保、历史、战争、灾难等等。还可以进行更细致地划分。这些都是与观念、意识、认知有关的。

  有人把对摄影的认识过程简单地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是平行的,而是渐进的、阶梯的、螺旋式的,不断提升的,同时,有时也是轮回的,一级难过一级,过程不断循环往复的。

  第一阶段,表现和描绘。这个阶段跟摄影的技术关系比较大,无论什么题材,运用合适器材,判断光线条件,掌握曝光技术,达成准确构图,把握拍摄时机,理解题材背景,完善后期处理,形成摄影观念,这个基础培养没有捷径可走,是每个摄影爱好者的必经之路,需要多练习、多观察、多思考。才能寻找到更好的表现方式。

  第二阶段,情绪性体察。开始摄影,往往是对许多东西都具有新鲜感,兴趣很浓,常常在广泛捕捉上用力气,还处于情绪性体察、兴趣上抓怕的阶段。不再过多地考虑能拍什么,而更加重视自己想拍什么,怎样能够拍得更好。而到对题材的选择和判断时,则是要和摄影人自己的个人修养,审美情趣结合起来,经过第一阶段的技术准备和完善,学会确定摄影主题之后,才进入摄影创作的第二个阶段,一旦对某个主题更感兴趣,对某个画面更动心就能够及时捕捉到。这时,作者对画面的考虑上,不过仅仅更多地在画面上的完美和精确,而更重视通过视角和构图要素的重新组织,以便更深刻表达当时的内心情绪和直觉感受等等。

  第三阶段,思想性思索。摄影作品,在完成之后,有了一幅比较好的照片,这只是创作的第一步,如何解读作品,给摄影作品注入思想性和灵魂,这一步完成了,才是创作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所以,真正的摄影家应该是一位思想者,要在观察生活和自然的同时,开始养为一种思考和思维的习惯,将前期的情绪转化为有思想深度的摄影人,将聪明转变为智慧,增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产生敏感性、深刻性认识,开始追求通过摄影语言重新解释周围世界,运用哲学的,美学的,形式的,内在的,喜剧的,悲剧的,思辨性的认识,能动的有意识地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摄影佳作。进而利用偶然表现必然,通过特殊揭示普遍,把握瞬间定格历史。

  三、艺术摄影作品主题的选择

  摄影作品和写作是一样的,都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鲜明、重大、有更强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作品才更容易成功。怎样才能选择好优秀艺术摄影的主题呢?摄影人在掌握了成熟的摄影能力和丰富的摄影经验的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广泛的社会知识和敏锐的社会分析能力。概括地说:选择好优秀的摄影主题,要从这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审时度势,在社会发展大势上研究,选择关系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主题,在全国人民共圆中国梦,发展科技、振兴经济等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刻、独特的艺术表现。

  二是,要别开心裁,选择别人很少了解,自己非常熟悉的,具有独特性、恒久的艺术魅力的题材、能够更深刻形象地反映人们关心的民族文化、历史非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题材。

  三是,要勇于创新,掌握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信息,具有独到的艺术视角和审美情趣,宽泛的艺术触角和深入地挖掘。

  摄影家刘慎库由吉林摄影出版的《国家名片 中国高铁》摄影作品集,就是通过对中国高铁的精美图片,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而《旅游纵览》上刊登的《从天上看西藏》一组摄影作品,也是从独特的艺术视角,向人们展示了西藏的壮美山河。

  四、艺术摄影作品主题的表现

  摄影作品和写作是一样的,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了好的主题,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把主题更好地表现出来。那么,在摄影创作时要怎样做才能突出主题呢?

  在摄影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主体要有足够大,只有主体饱满时才谈得上吸引观众的注意。靠近被摄对象,充分利用光学变焦的优势,便于得到最好的成像质量。如果主体仍然不够大的话,可以适当夸张前景也可以夸大主体。作品《黄河心曲》,就是通过长焦镜头,把黄河的雄浑浩荡的气势变现了出来。

  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时,特别要防止靠色现象,主体与背景间的色差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烈;如果在加上不同的色彩之间的亮度差异,主体与背景就会形成更大的色差,主体就不会淹没在背景中。一般来说,主体与背景的差异越大,主体就会现的越鲜明,因而对于表达主题也就越有利。《大地调色板》这幅作品中,就是将蓝天、绿野和清清的河水有机地组合起来。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因此利用光线的明暗关系来突出主体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通常的做法是把主体安排在比较明亮的光线下,不太重要的陪衬体安排在阴暗中。可以借助各种光线照明手段来突出主体。比如亮背景衬托暗主体,暗背景衬托亮主体等等。利用光线变化来突出主体是比较好的办法。《长城内外》就是通过远处投来的高光,将雄伟的长城上涂上一条亮色,而巍峨的群山在暗色中变得更加沉稳而有历史的厚重感。

  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也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它的关注程度。可以借助合适的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比如;河流;小溪等作为引导线,引出主体。把主体安排在黄金分割线上来突出主体。借助沟通方式来突出主体的方式还有很多,没有一定之规,需要随机应变。《生活之路》画面上,一条路由远处像近处延伸而来,一位老者赶着牛车在向前方走去,这样就把读者注意力吸引的画面比较灵动牛车和人物上。

  主体肯定不能虚,陪衬体可以虚化来突出主体。要掌握好虚实的关系,该虚的坚决要虚。在人像摄影和特写描写上用得比较多。《圆舞曲》在画面上,就是一群舞蹈演员在翩翩起舞,而虚化的舞姿中,居中的女歌手,正在那里面目端庄秀丽的放声歌唱,在虚化舞姿的衬映中显得更加秀美。这便是以虚衬实的效果。

  6.利用简洁的背景

  摄影是减法,这是有关摄影的经典性语言。摄影不像是绘画。它需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特别需要经过删繁就简这样一个过程。而画面一旦杂乱无章的话,即使再漂亮有意义的主体也会被湮没。 《春帘》这幅摄影作品上,只是一排吐着毛毛狗的绒嘟嘟的柳枝,便将春天的美丽展现给了观众。

  7.利用形状大小差异

  一件物体展示在我们面前时,往往是形体大的物体引人注意。所以在不大的画面上,充分利用有限的面积,让主要表现对象占据较大的面积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方法。特写类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因为特写照片上主体占据了主要甚至全部画面,几乎没有什么与主题无关的任何背景。

  受拍摄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摄影者很难做到构图严谨,所以有必要重视后期的剪裁过程。通过认真剪裁,剪掉无关内容可使主体醒目更具冲击力。《奥运吉祥》,将众多的欢腾的人物简化了许多,突出了吉祥奥运的标志,使主题更加突出。强化了作品的主体和主题。

  五、摄影作品标题的重要性

  人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最为传神的。而摄影作品的标题是摄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画面的眼睛,是摄影作品的灵魂。一个好的标题,对于摄影作品来说,往往能起着一个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它的艺术魅力除来自画面本身的艺术效果外,还必须有一个形象生动、内涵深刻、凝练而有诗意的标题。因此,我们说标题作为摄影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优秀的摄影家都特别重视摄影作品的题目。

  六、什么是好的摄影作品标题

  那么,什么样的摄影作品的标题才是好的呢?

  一般地讲:好的摄影作品的标题应该是:优雅、含蓄;幽默、诙谐;精炼、形象;准确、传神。

  优雅、含蓄就是要使名字充分体现出优美、温柔宽松的意境。要含蓄不能太直白,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来欣赏作品的蕴意和内涵,从而受到启发。

  幽默、诙谐就是在摄影作品的命名中可采用提问、揭露、褒扬、抒情、叙述、考证等各种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寓意、双关、象征、谐音、借代等各种修饰手法,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精炼、形象就是在命名时用语做到精炼、形象,让人看到名字就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展开联想,在享受摄影艺术美的同时,还能得到文学语言美的享受。

  另外,为了让读者体会到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之美,还可用一些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在选字时要选响亮、动听的韵和调,使人听起来悦耳并好记。

  具体说到给摄影作品命题,参照其它的艺术门类,大致不外乎有这样的几种要求:

  一、要醒目,也就是要抓得住人的眼球,要有让人家看了题目,就产生一种非想看看作品不可的冲动。

  二、要简洁,就是能用一个字的题目决不用两个字。如题为《等待》的作品,为什么不能就只用一个“等”字呢?显得简洁含蓄。

  三、要揭示出作品的内涵。这里所谓的内涵有作者自己的理解在里面,是作者自己独特思考认识的结果,他人在匆匆一瞥之间往往并不注意,那么我们就要用题目对观众做点儿引导的工作,使他把脚步停下来,和作者一道面对作品观察、思考一下,从中获得一点美的启发。

  四、在遣词造句上要尽量做到诗化美化一些,不是不可以用成词俗语,而是用也要做到俗中有雅,追求大俗大雅,才能显出艺术性来。

  还有像许多的文学作品的书名,影视作品的名字和歌曲的名字、歌词等等都是可以借鉴用来作为为摄影作品的标题的.

  摄影作品命名,是摄影作品的再创作,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再加上一个新颖,简练,切题的题目,更会使创作的主题思想和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得以充分的表达,就犹如猛虎添翼,画龙点睛。一些有经验的摄影家都非常重视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命题。 一个摄影者照片拍摄的再优秀,如果不会为其命名也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这就是他最大的缺失。

  七、摄影作品标题的几种类型

  标题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实题,一种是虚题,还有一种虚实相间的标题。

  实题是指根据摄影作品画面的实际所起的标题。

  虚题是指具有艺术色彩的标题。(浪漫、含蓄、文学色彩)。

  具体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写实性标题  《天池》《纤夫》《黄山》《黄鹤楼》

  诗意化标题 《奔腾的旋律》《月是故乡明》

  思辨性标题  《凝固的音符》《无极》《风骨》

  地域式标题  《藏乡祭祀》《印度女人》《松花湖》

  人文式标题  《萨满神韵》

  主题式标题(组照、专题)《中国梦》《满族剪纸》

  集合式标题  《元阳梯田》《雾凇岛》

  民族性标题  《满族婚礼》

  虚实相间标题《冰瀑流韵》

  八、怎样给作品起一个好的标题

  摄影作品命名的水平高低,也体现出摄影作者整体水平和各方面素养的差异。因此,我们摄影人平时要注意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学习一些摄影理论,多欣赏一些优秀摄影作品,了解一下美术作品是怎样配上好标题的,以提高我们的命题能力。

  人的眼睛能传神,所以有人便把标题称为是文章的“眼睛”,因为只有好的题目才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因此,在创作时,作者必须要先有思想,意在笔先,摄前意识,下工夫选好拍摄的主题,拍摄后要精心研究题目。

  对标题的通常的要求是,实在、准确、鲜明、生动、活泼,不拘一格。有人概括为四点:实(言之有物,不放空炮。)深(概括事实,反映深度。)新(清新有趣,富有新意。)蓄(含蓄委婉,含而不露。)

  精心研究作品主题、确定画面兴趣中心。

  剖析摄影作品特点。光影、剪裁、表现是否有视觉冲击力和灵魂的震撼力。

  多题比较。从事先拟定几个题目中进行选择。

  还可以找朋友进行讨论,也可请教专家,学习经典。

  这样在摄影作品标题时,就可以避免随意而起、名不副实、缺少特点、缺少要素、缺乏新意、没有内涵等缺欠。就能够不断提高给摄影作品拟定标题的能力。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念摄影的创作表现形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