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外国科幻电影,好像是病毒入侵了人脑,女主和父亲弟弟在集中营走失后遇到了男主后一路寻找弟弟?

(先做一个说明:本文是拙作《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第三章《风风雨雨 暖暖寒寒 处处寻寻觅觅——中国科幻小说史》的缩写版,意在普及科幻知识。)

与美国科幻史相比,中国科幻史最大的特点就是断代断得特别厉害,而且各代之间几乎毫无联系。这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多端相关。

清末,正值中国国力衰退到历史最低点,内忧外患,“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亡国灭种之危险迫在眉睫。有识之士心内焦急,眼观世界,寻求救国济民之道。梁启超就是其中最为尽心竭力的一个。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亡命日本。途中,他从舰长那里看到柴四郎(东海散士)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记》,大感惊讶,不但亲自翻译了该小说,还发愿要亲自进行类似写作。但直到1902年才在《新小说》上连载《新中国未来记》。他在绪言中说“顾确信此类之书,于中国前途,大有裨助”。

《新中国未来记》开场是1962年,“我国维新五十年大祝典”,“万国太平会议新成”,而孔子旁支裔孙、教育会长孔觉民先生在上海博览会上演讲“我们最喜欢听的”“中国近六十年史”。于是以六十年后的视角,“追述”作者想象中的未来事。“过去”与“未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叙事氛围。

这部小说并未写完,或许是因为梁启超内心最深处是支持改良的,然而他却勾勒不出改良之后中国是如何雄飞于世的过程。巧合的是,在梁启超所设想的“维新成功”的1912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而革命的元勋之一黄兴,其表字正是“克强”。对此,梁启超心情极为复杂,他说:“今事实竟多相应,乃至与革命伟人姓字暗合,若符谶然,岂不异哉!”然而此后的世事变迁,睿智如梁启超也未能预料。

《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开时代风气的著作,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更长时期的小说创作。首先表现在小说的文体形式方面,和古典小说相比,它开创了诸多的写法,如展望、讲演体、论辩、游历等,被晚清小说家广为模仿,极一时之盛。

然而,《新中国未来记》是科幻小说吗?在我看来,《新中国未来记》将未来作为已知事实来叙述这种写法本身就符合科幻的要求。至少可以这样定位:《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以政论为主体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04年的《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一篇名为《月球殖民地小说》,叶永烈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科幻小说。后来诸多研究科幻的学者也沿用了这种说法。作者署名“荒江钓叟”。因为当时小说的地位不高,所以作者大都署笔名。至于“荒江钓叟”究竟是谁,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无从考证。

《月球殖民地小说》共三十五回,大约13万字,没有写完。

1904年夏天,徐念慈的朋友包天笑把所译的《法螺先生》前后两卷给他看,他“读之,惊其诡异”、“津津不倦”,于是来个“东施效颦”,写下《新法螺先生谭》。至于天笑生所译《法螺先生》,是根据日本岩谷小波的译著翻译,原著为德国童话《闵希豪生历险记》。

“法螺”两字取自日文,荒诞不经的意思。“谭”指谈。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荒诞不经的故事。《新法螺》于1905年6月由上海小说林出版社出版,包含《法螺先生谭》《法螺先生续谭》和《新法螺先生谭》三篇作品,前面两篇为包天笑的译作,第三篇是徐念慈原创。

在《新法螺先生谭》中,宇宙强“风”将主人公的灵魂与肉体分割,随后灵魂四处游荡,访问了包括太阳在内的诸星球,回到地球上,不但去了北极,还深入地下寻找中国人的祖先。主人公在观察了各种世界的生活后,也反思了当前中国人的种种弊端,甚至还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小说中涉及的科学范畴极为广泛,力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医学、电学、化学等无所不包。

《新法螺先生谭》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

必须注意,晚清之时并无科幻这种说法——科幻一词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翻译自苏联——当时通行的说法是“科学小说”。

以现在的眼光看,晚清时标注为“科学小说”的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介绍当时已经存在的科学知识,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启蒙小说,另一类描写未来社会、幻想科技发展前景的科学幻想小说。事实上,当时就有人注意到了两种小说的区别,把第二种小说标注为“理想小说”。

“理想小说”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制度”,主要以漫游的形式,幻想几十年后的情形。陆士谔()的《新中国》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还有海天独啸子的《女娲石》、萧然郁生《乌托邦游记》、我佛山人(即吴研人)《新石头记》、包天笑《世界末日记》等。

“理想小说”的第二种类型是科学+战争,主要以战争的形式,幻想强大的中国依靠种种高科技武器克敌制胜。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是这方面的代表。

还有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包天笑《空中战争未来记》等。

此外,理想小说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科幻+科技,比如高阳氏不才子的《电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于电的想象;另一种是科幻+讽刺,比如吴研人的《光绪万年》,讲世界末日降临,皇帝终于下令立宪了。

显然,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一百年的科幻小说本身就不够公平。要知道,他们只是写自己想写的小说,何况那个时候,全世界都还没有科幻小说这个名目哩。

文艺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征。晚清科幻小说是在国弱民贫的情势下创作的,因此,在主题上首先表现为呼吁科学救国,其次是批判迷信陋习,唤醒民族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等。但由于作者本身的科学素养良莠不齐,对科幻小说又缺乏较为准确的定位,是以,难免出现“用力过猛”的现象。一方面,不切实际地夸大科技的作用,科技至上论泛滥无比。另一方面,古典神魔小说影响十分巨大。于是,清末科幻小说呈现出一幅科技与魔法相交织的光怪陆离的画面。

事实上,在清末出现的“理想小说”不过数十篇,许多还是未完成的残卷。当辛亥革命一声炮响,送走了光绪,迎来了共和,国人发现,想象中的和平、民主、自由、繁荣等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到来,失望之余就连幻想也不要了。于是科幻小说迅速没落。于是这一波科幻小说被迅速遗忘,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如果不是后世科幻复兴,科幻人出于寻根认祖的目的,于故纸堆里翻检出晚清时数十篇处带有浓烈科幻色彩的理想小说,那么它们可能会永远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

进入三十年代,中国的国情进一步恶化。1932年,东北军不放一枪一炮退入关内,拱手将东三省让给日本,举国震惊。是年老舍(1899—1966)33岁,已经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在九·一八后,中国“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使老舍看到了现世的浑浊,既绝望又愤懑。于是,提笔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科幻小说——《猫城记》。

在我看来,《猫城记》不但当时是另类,在老舍800万字的创作史上是另类,而且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另类。《猫城记》刻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民族在腐朽中衰败,在堕落中沉沦的时代悲歌。阅读《猫城记》不会是一次愉悦的体验。字里行间,它有一种古怪的魔力:让你想笑,又笑不出来;让你想哭,又哭不出来;哭与笑之间,你只能选择沉思。写作,让人笑,不难;让人哭,也不难;最难的是让人思考,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这些,《猫城记》都做到了。

许地山是另一位曾经尝试过科幻写作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充满异域情调和独到的人生见解,被茅盾先生称之为“独树一帜”的作家。《铁鱼地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爱国科学家雷教授发明了国防上十分有用的“铁鱼地腮”(一种潜水设备),却报国无门,最终溺死海中的故事。

顾均正(1902—1980)是另一位民国时期必须提到的作家。1939年,他与索非先生合办起科学杂志《科学趣味》,在第一卷上以“振之”的笔名发表了科幻小说《伦敦奇疫》,描述纳粹在伦敦制造灾难。

《和平的梦》是顾均正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虚构了“极东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在北极底下》的故事则发生在北极,科学家卡梅隆发现了埋藏在冰层下方的“磁北极”,准备以毁掉磁北极为要挟,要世界各国支付使用磁北极的费用。

1939年,顾均正以《在北极底下》的名字,将上述三个短篇结集出版,这是是中国科幻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集。顾均正共创作有六篇科幻小说,是第一个系统创作科幻小说的中国作家。

几乎是同年,美国传奇科幻编辑约翰·坎贝尔入主《惊人科幻小说》,标志着美国科幻进入黄金时代。顾均正不但写科幻小说,也是杂志《科学趣味》创始人和编辑,然而,他却没能能够成为中国的坎贝尔。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科幻只有顾均正一个孤独的先行者。一个人是不可能形成黄金时代的。

1943年,还是武汉大学学生的熊吉出版了两部长篇科幻小说《千年后》和《世外天》,只是影响不大。

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是划时代的大事件。15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可以在自己的国家里摆脱战乱,走上工业化之路。社会环境迅速稳定,教育迅速普及,科普事业纳入国家规划,这都是有利于科幻文学发展的社会大背景。

建国初期的中国,深受苏联的影响。科幻也不例外。事实上,科学幻想小说一词就是翻译自俄文Научно-фантаст ическ ий Расскаэ ,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缩写。这也是后世有人将科学幻想小说直译为英文,却发现与根斯巴克发明的词语“Science fiction”不一致的原因。1952年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的《加林的双曲线体》翻译出版时,后记里提到这是幻想的小说。195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套苏联文集,包含别利亚耶夫和叶菲列莫夫等人的作品,已经用的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名讳了。1956年6月,苏联作家胡捷《论苏联科学幻想读物》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更给中国科幻作家提供了理论上的营养。由于苏联科幻界推崇凡尔纳,因此,1957—1962年间,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俄文版《凡尔纳全集》,并隆重出版。

在中国作品中,1950年,张然在天津知识书店出版了《梦游太阳系》,这是可以考证到的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郑文光1954年暑假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从地球到火星》时第一次使用科学幻想小说的称呼。《从地球到火星》的发表激发起北京地区青少年天文观测热潮,成为社会新闻。

当时,一些少儿杂志和科普杂志的编辑热心发展科幻,在一时找不到作者的情况下,几位编辑自己就上阵创作。这种局面自然难以维持,于是编辑们就硬性邀请一些科普和儿童文学作者来创作科幻,戏称为“抓壮丁”。最终形成了一支不大的科幻创作队伍。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这时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是少儿科幻。不仅主人公多选择少年儿童,用儿童视角来写,而且文笔浅显、结构简明,不涉及复杂的成人世界。加上多数作家都是业余创作,在科幻方面的创作时间有限,创作数量也有限,以短篇为主,最长的作品也只有两三万字。从某些角度讲,甚至不如晚清的科幻小说。

但是,并不能因为以上种种不足而否定新中国早期的科幻创作。

1954年,新创刊的《中国少年报》需要科幻小说,找郑文光帮忙。他就虚构了几个小孩,偷了一只火箭船,飞到火星去,绕着火星转了一圈。这篇名叫《从地球到火星》的作品,是新中国出现的第一篇有影响的科幻小说。

此后两年间,他在各种儿童、青年期刊上,先后发表了《第二个月亮》《太阳探险记》《征服月亮的人们》等作品,并于1955年由上海少儿出版社辑成《太阳探险记》一书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集。1957年,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了科幻小说奖。

1955年,迟书昌在某编辑部任抄稿员,正好抄写到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译文,被其魅力所吸引,尝试自己创作小说。在编辑叶至善(于止)的指点和修改下,迟书昌发表了处女作《割掉鼻子的大象》。随后,迟叔昌发表科学文艺和翻译作品,成为了专业作家。《三号游泳选手的秘密》《大鲸牧场》《起死回生的手杖》《冻虾和冻人》《人造喷嚏》《机械手海里的兵器》等作品。  

迟叔昌的科幻小说涉及多门自然科学前沿,而以生物学为长项。他的作品可以看到物质匮乏时期的影响。    

顺道介绍一下,迟叔昌的儿子迟方自幼年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创作科幻小说,1979年开始发表科幻、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出版有科幻小说单行本《外星人来犯》《琼岛仙踪》《小清河上的警报》《火凤凰》等。他还有许多短篇作品,不少作品获奖。更有意思的是,迟方的儿子迟迅也走上了科幻小说与科学童话的创作道路

1959年,童恩正写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并于1960年发表在《少年文艺》第三期上。这年夏天,童恩正跟着四川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到巫山大溪去参加一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工作。这次考察令童恩正感受格外强烈,使他回到成都以后,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写出了《古峡迷雾》,于1960年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

毕业之后,童恩正一边忙于考古工作,一边写出了《电子大脑的奇迹》《失踪的机器人》《失去的记忆》等科幻小说。在1963年他完成了《珊湖岛上的死光》,却没有出版社肯出版,而整个国家的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   

十年浩劫开始了,童恩正因为《古峡迷雾》受到批判。工宣队员说,《古峡迷雾》中的秦军就是人民解放军,巴国王子则是蒋经国。因为蒋介石是从重庆逃到台湾的,而巴国王子也是从重庆逃到黄金洞的。结论是《古峡迷雾》是为蒋介石招魂的。 

  刘兴诗早在1944年就发表过作品,五十年代初,就读北大时开始科普创作。六十年代初,他被四处“抓壮丁”的编辑找到,请他写科幻小说。1961年,刘兴诗发表了生平第一篇科幻小说《地下水电站》。这一年,他30岁。

刘兴诗的早期科幻着重强调改变环境、改变生活。《北方的云》是中国最早写到天气控制的科幻小说,故事中的“我”是北京天气管理局的一个天气调度员,工作就是按全国各地的需要,控制这些地区的天气。但一场地震使内蒙古沙漠地区陷于干旱,必须及时对那个地区进行人工降雨。故事由此展开。

在1966年之前,刘兴诗一共写了6篇科幻小说,但在文革中,刘兴诗因为这6篇科幻吃尽苦头,发誓决不再写任何文章。

叶至善(1918—2006),父亲叶圣陶,一生以编辑为职业,在50年的编辑生涯中,为少年儿童编写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叶至善写科幻小说常用“于止”的笔名发表,以《失踪的哥哥》最为有名。

王国忠(1927—2010)笔名石焚,一生以编辑为职业,主编了影响巨大的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还主编了《少年科普佳作选》《儿童科普佳作选》《幼儿科普佳作选》等。他的科幻小说以《黑龙号失踪》最为著名。

还有林彬、赵世洲、郭以实、杨子江、杨志汉、崔行健、梁仁寥、鲁克、徐青山、陶本艿、王天宝、冷虹、李永铮、苏平凡、嵇鸿等人。

第三阶段:中国科幻的黄金年代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从1977年起,科普和科幻创作都有回暖的迹象,旧作被翻印,国外的科幻也开始引进。就在很多人都还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的时候,1978年5月,上海召开了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高士其与郑文光、叶永烈、肖建亨等作家悉数到场。劫后重逢,作家们都很兴奋,同时会议也给了大家创作的信心,作家们相约共同为繁荣中国的科学文艺创作作出贡献。

从1978年开始,国内许多科技出版社、科普刊物或创刊,或恢复正常出版,科幻小说成为这些新刊物的组稿重点。老一批作家纷纷重新执笔写作,一批新作者也被吸引到科幻创作中来,作品发表量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呈现出井喷的壮观景象。

当时,大陆科幻文学界先后涌现了五个专门的发表园地:北京的《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主办)、天津的《智慧树》(新蕾出版社主办)、成都的《科学文艺》、黑龙江的《科学时代》以及黑龙江的《科幻小说报》,被业内人士称为“四刊一报”。专业科幻园地的数量超过了前苏联、日本和英国的同期水平,发行量均在几十万册之间,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

同时,大量主流文学刊物也发表科幻,包括《人民文学》《当代》《小说界》、《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新港》《四川文学》等都曾经在那个时候发表过科幻作品。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和魏雅华《温柔之乡的梦》都获得过全国性的主流文学奖项。

据统计,1981年,发表的作品有三百多篇,约为1976年到1980年这五年的总和,科幻作者的队伍也从一九七八年的三十多人,扩大到二百多人。

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科幻的第二次高潮,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黄金时代来得艰难,去的却很容易。几乎是在科幻崛起的同时,就已经埋下了没落的祸根。要想明白个中缘由,还得从对科幻的认识谈起。

五十年代,官方对科幻的定位是科普与少儿,但这种定位显然极大地束缚了科幻的创作。文革结束后,一部分作家继续写少儿科普类科幻,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更多的科幻作家开始尝试写作成人化的科幻。

同时,科幻理论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童恩正在1979年6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指出科幻无法以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为目的,至多也只能普及一点“科学人生观”。随后,童恩正又写了一系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童恩正的说法立刻引起了广泛反响,郑文光、肖建亨等先后撰文表示支持。

科幻小说不再以科学普及为中心价值,这导致了一些人对科幻的不信任。不少人撰文指责童恩正的科幻新理论背离了科幻的科学属性。

本来文学创作中,合理的批评和质疑不但不会阻碍创作,反而会促进创作。问题是1982年之后,对于科幻到底是属于文学还是属于科学的争论开始升级。这种升级,一方面表现为作家个人的无端指责,另一方面表现为越来越多人参与到了对科幻的批评当中。

1983年,对科幻的批判上升到政治高度,直接将科幻姓文还是姓科的学术争论定性为科学与反科学之争,是科幻创作中思想政治倾向之争。当时社会上正在开展一场反对精神污染的运动,科幻被拉进这场运动,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最正面的直接打击。官方文章批评科幻“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随后,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

当时,郑文光刚完成的长篇《战神的后裔》,预计作为《科幻海洋》头条发表。杂志都已经制好版,突然接到上头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为科幻出版重镇,被勒令整顿。1983年4月26日,编辑叶冰如把这个坏消息告诉郑文光,并约好第二天去办公室取回文稿。

  但是第二天郑文光没有去取稿,他早上突发脑溢血,瘫痪了。他的创作生涯从此结束——这一年,他54岁。

郑文光是新中国科幻之父,也是第一个倒下的科幻作家。随后,叶永烈、魏雅华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肖建亨先后出国,其他科幻作家纷纷封笔。

清理精神污染运动对科幻的影响极其影响,不但直接终结了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使中国科幻至今都没能恢复元气,而且直到二十多年后,科幻创作都还能感受到它骇人的威力。

,短短六年,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一批科幻作家在这短短六年里,写出了他们成名作与代表作,其中有不少作品达到了世界级水平,在多年以后依然有老读者在回忆,新读者在欣赏,研究者在研讨。对中国科幻而言,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遗产。

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除了将在下文重点介绍的主力作家外,在校大学生也是写作科幻的重要群体。事实上,这一特征也延续到了现在。黄金时代主力作家共同的特点是:其一,他们大多是真正的科学家,即使不是科学家也从事过多年科普工作,对于科学有着最为真切的体会和认识。其二,他们的人生阅历都无比丰富,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都有深刻的思考。他们对于科幻的中国化,居功至伟。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是无法超越的。

在中国第一次科幻高潮中,北京和上海是中心。在第二次科幻高潮中,四川成都和黑龙江崛起,与前两者共同构成科幻四大重镇。清理精神污染运动之后,其他三处的科幻几乎归零,唯有四川成都还保留有一线血脉。正是这一线血脉,在困境中艰难求生,保存了中国科幻的力量和希望,竟然在九十年代初掀起了中国科幻的第三次高潮。

1979年,《科学文艺》在四川成都诞生,成为当时“四刊一报”之一。1984年,清理精神污染运动之后,四川省科协提出,如果《科学文艺》想继续干下去,就得自负盈亏。在民主选举主编中,杨潇当选,从此走上历史舞台。

杨潇,l948年出生于山西。就任主编时,《科学文艺》内外交困。杨潇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5人的编辑部,她挥刀砍去一半。随后,又出版了一套识字卡片和一套科幻故事集,赚了好几十万。

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他们决定同天津《智慧树》(郑文光主编,新蕾出版社主办)共同开展银河奖评选活动,建立中国科幻的奖励机制。

1986年,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成都颁发。吴显奎《勇士号冲向台风》、魏雅华《远方来客》、王晓达《陶博士和电子锁的悲剧》、刘兴诗《失踪的航线》、吴岩《白痴》、宋宜昌《禁锢》等获奖。要知道,在颁奖前夕,《智慧树》宣布停刊,是《科学文艺》一家杂志独自组织和承办了银河奖的颁发,使这次颁奖显得格外的悲壮。在逆境中,杨潇和她的团队没有放弃,将银河奖一届一届地颁发下去,最终使银河奖成为中国科幻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幻作家都以获得银河奖为荣。截止2010年,银河奖已经颁发了22届,获奖者大多成为了现在科幻创作的中坚力量。

1989年5月,杨潇受国际科幻专业协会(简称WSF)之邀,赴圣马力诺参加世界科幻大会。只身与会的杨潇向大会提出申请,1991年世界科幻大会在中国成都举办,得到了大会的欣然批准。

然而事情比想象中还要复杂。先是有人诬告编辑部与境外组织勾结,这事儿好不容易说清楚,部分WSF成员国又借口政治风波抵制科幻年会在中国举办。1990年,杨潇一行三人为节省经费,从北京乘火车,经过八天八夜的漫长旅程,横越欧亚大陆,到达荷兰海牙,在当年世界科幻大会上为中国申辩。经过杨潇他们的努力,WSF再次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在中国成都举办科幻年会的决议。

1991年世界科幻年会如期在成都举行。会议由四川省外事办公室和四川省科协联办,由《科学文艺》杂志社承办。年会开得隆重而热烈。在闭幕式上,WSF当届主席英国出版家爱德华说:WSF1991成都年会是历届年会中最成功的一届。

对外宣传的同时,对杂志本身的改造也在同步进行。1989年,《科学文艺》杂志曾更名为《奇谈》,但定位模糊,于是编辑向社会征集刊名。有三个读者不约而同地建议他们集中力量搞科幻文学,并建议将刊物更名为《科幻世界》。杨潇意识到,重点打理科幻文学,他们的杂志可以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惟一的科幻杂志,创造出中国科幻杂志的第一品牌。于是,1991年,在世界科幻年会举办的同年,《科幻世界》亮出了崭新的刊名。

年会之后,编辑部酝酿着新一轮改革。他们和香港漫画家阿恒联系,辟出版面来刊登科幻漫画。1993年,新版《科幻世界》正式亮相,当年的订阅量一举突破三万的生死关。

郑军在《第五类接触》中这样评价说:“大陆科幻事业的第三次高潮可以从一九九一年《科幻世界》杂志社主办国际科幻大会算起,也可以由一九九三年《科幻世界》改版为面向中学生的刊物算起。这两个事件都大大恢复了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

从那以后,《科幻世界》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订阅量增加,引来了优秀的作者投来作品,优秀的作品引来更多的读者。1994年订阅量突破10万册;l995年,为l5万;接下来几年,订阅量直线上升。

1997年,《科幻世界》杂志社在北京再次举办国际科幻大会。这次大会,中央媒体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狠狠地为中国科幻高歌了一曲。

1999年7月,《科幻世界》刊登了王麟描写记忆移植的科幻《心歌魁影》。7月7日,当年高考作文题出来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舆论哗然。这一事件让《科幻世界》声名大噪,2000年的订阅量达到历史性的38万,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专业科幻杂志!

杨潇总结说,《科幻世界》的成功靠了三道:天道酬勤,道法自然,得道多助。2002年,杨潇54岁,从社长的位置上功成身退,把《科幻世界》的接力棒完全交给了年轻人。

这批年轻人中,有1997年加入编辑部的阿来,后来因《尘埃落定》获得2000年矛盾文学奖而名噪一时,他从编辑干起,一直干到总编辑和社长;有秦莉,l997年举办世界科幻大会时,杨潇发现聘请的翻译秦莉能力过人,便设法将她调来编辑部,秦莉后来长成为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辑;还有全国科幻迷的头儿——姚海军。

姚海军1966年5月30日出生在黑龙江伊春市红旗林场。初中时,一本《奇异的机器狗》将姚海军带进了科幻世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1986年,还在读技校的姚海军意识到,当时中国科幻界的资源零星分散在全国各地,应该建起一座沟通编辑、作者、读者的桥梁。于是,姚海军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幻爱好者组织——“中国科幻爱好者协会”。许多后来科幻界的风云人物都是会员。姚海军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刻蜡纸,用油印机出版了第一期属于科幻爱好者的《星云》杂志。“星云”那两个字还是已经瘫痪的郑文光所写。

1989年,姚海军技校毕业,被分配到红旗林场当工人。他在业余时间继续办《星云》杂志。郑军在《中国科幻之路》里写到:“《星云》成了沟通中国科幻界作者、编辑、研究者、读者之间的最重要渠道,形成一种凝聚力,也间接促进了中国科幻圈的形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星云》完成了它的使命,悄然落幕。在十余年中,《星云》杂志每年一般出三期,共三十余期。

1998年,姚海军应邀来到四川成都,加入了《科幻世界》杂志社。这一年,姚海军32岁。

姚海军最开始干的是打杂的活儿,后来主编阿来力排众议,把姚海军调入编辑部,正式成为编辑。先负责封面故事,“科幻世界”的子刊《惊奇档案》发行之后,他成为该刊的主要编辑。

但真正使姚海军成名还是他主导的“视野工程”。姚海军有一个理论,科幻发展会经历从杂志时代到图书时代的变迁,目前科幻图书市场还是空白。于是,在姚海军的大力倡导下,“视野工程”于2003年启动,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国内国外图书两百余本。

2006年,姚海军任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兼《科幻世界》《奇幻世界》杂志主编。2010年,姚海军参与组建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并任副会长。

杨潇和姚海军是科幻世界杂志社众多优秀编辑的代表。谭楷、向际纯、莫树清、阿来、秦莉、唐风、说书人、迟卉、刘维佳、杨枫、李克勤、明先林、屈畅、拉兹等也是这个团队中优秀的成员。科幻世界杂志社对于中国科幻的贡献之一,就是培养了一批目光敏锐、具有市场洞察力的科幻编辑。这些编辑,即使离开了编辑的工作岗位,也在为中国科幻事业做贡献。

2007年,《科幻世界》杂志社再次在成都举办“2007国际科幻·奇幻大会。这是一次真正的幻想嘉年华,中、美、俄、英、日等国近百位科幻奇幻作家、编辑、学者、宇航员以及不可计数的科幻迷参加了大会的各项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内外数十件媒体进行了密集的深度报道。不遗余力地宣传科幻,这也是科幻世界杂志社为中国科幻所做的第二大贡献。
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第三大重要贡献便是培养了不可计数的中国科幻迷。在它培养的读者中,年纪最大的一批人已经迈上工作岗位。其中有一些人工作于编辑、记者、影视等文化传播岗位上。他们编辑科幻小说、报导科幻新闻,为中国科幻“可持续发展”作出直接贡献。

科幻作者是科幻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科幻世界的第四大重要贡献就是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科幻作者。

从1991年,《科幻世界》正式定名开始,《科幻世界》成了中国科幻作品的主要发表园地。创刊于1994年的山西省太原市《科幻大王》杂志是另一个发表园地,虽然发行量相差很多,但在科幻界内部也起一定的影响力。此外,很多科技类、少儿类刊物如《少年科学》《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生百科》《青少年科苑》《大科技》《科学大观园》《课堂内外》《少年发明与创新》《大众软件》等杂志都长期开办科幻专栏,发表科幻小说。它们是中国科幻发表园地的外围阵地。

据郑军统计,1999年,中国大陆共出版科幻图书276种。目前,大陆科幻图书(原创、译作、合集)出版稳定地保持在每年一百部以上,基本相当于美国科幻图书出版在五十年代的水平。

九十年代初中国科幻第三次复兴,一大批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井喷似的出现。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作者”。(这个称呼暗含着一个意思,即上一代科幻作者是“中生代作者”,他们也像恐龙一样被“天灾”所“灭绝”。而晚清和民国的科幻作者大概可以叫做“古生代作者”了)其中有四个人作品数量较多,作品质量也普遍优秀,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他们四个被称为中国科幻新生代“四大天王”。

什么样的恋爱最令人绝望?男人和女人在宇宙深处相遇了,相爱了,但是,他们一个是物质人,一个是反物质人,一旦相互接触,就会泯灭为能量。然而他们又是那么想相互接触啊!这种恋爱不是最令人绝望的么?其实,这是何夕的科幻小说《光恋》的情节,发表在1992年的《科幻世界》上,获得当年的银河奖。

何夕,原名何宏伟,生于1971年12月,自幼爱好科幻,1991年开始创作。何夕说,是“对科学现象的好奇,至今未泯的童心,以及讲故事的欲望”使他走上了创作科幻之路。1991年,他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一夜疯狂》。随后,以每年一到两篇的速度稳定地创作与发表作品。

在何夕的早期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有:《小雨》(1994)运用散文化的笔调,一个漂亮而善良的女子徘徊在两个同样优秀的男人之间,为了不伤害他们中的一个,于是,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她把自己变成了以分时状态存在的人;《本原》(1995)实际上是一篇故事性科普,量子论里的反决定论思想贯空了这篇作品;《盘古》(1996)用现代科技重新演绎神话故事,一个巨人被培育出来,制造他的目的是拯救180亿年后的宇宙,文中表现出对神话精神的向往。

此后,因为个人感情原因,何夕一度停止科幻创作。1999年复出,正式用“何夕”的笔名发表作品。这个笔名出自杜甫诗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用“何夕”作为笔名是因为他姓何,“顺带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命题时的迷惑”。

1999年,何夕创作了三篇风格迥异思想深刻的小说:《异域》《田园》和《祸害万年在》。《异域》堪称何夕的代表作:

科学家蓝江水发现了“时间尺度守恒原理”。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可以任意改变某个指定区域内的时间快慢程度。蓝江水同时也意识到了运用这个原理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所以密不外传。但他的学生西麦为解决人类的饥荒问题,应用该原理建造了西麦农场。农场时间比正常时间快四万多倍,正常时间十多分钟就能收获一次。正常时间二十年后,西麦农场时间九十万年后,农场出现故障,一队特警奉命前往调查。他们发现,农场里的玉米高如森林,然而某种动物已经在九十万年的时间里进化为拥有智慧的妖兽……

小说告诉读者:科学上有了新的发现,它的应用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却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姚海军这样评价:“妖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神圣的自然法则。它蛰伏于人类进化的历程中,等待着我们在向自然无度索取时被唤醒。”

进入二十一世纪,何夕依然保持了写作速度不快,但篇篇质量都可以保证的习惯。2000年《爱别离》写爱滋病的治疗;2001年《故乡的云》是何夕唯一写到宇航的故事;2002年,《六道众生》,这又是一篇经典之作。

科学家金夕发明了“非法跃迁”技术,能够修改阿伏伽德罗常数,结果“创造”出另外五个地球。于是地球人满为患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多余的人通过“众生门”被“发送”到新地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六个叠加在一起的地球开始互相干扰,而且一个名为“自由天堂”的非法组织在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自称为“神”的家伙控制下,开始在每一个地球上争夺统治权。幸好,还有一个人具有在六个地球自由穿梭的本领……

《六道众生》是《异域》的姊妹篇,都是为了解决人类面对的危机而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只不过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但这些解决方案最终都导致了新的危机。

2003年的《伤心者》是何夕另一部值得关注的科幻小说。故事很贴近现实,就发生在今天。数学天才“何夕”发现了“微连续理论”,因为是纯理论,又太超前了,没人理解,在当今这个追求实际利益的社会又没有实用价值,根本就出版不了。因为执着于自己的学术,女友弃他而去,种种打击令他最终疯掉。然而200年后,科学家从“微连续理论”中受到启发,完成了统一场论,并实现了时间旅行……《伤心者》和前面提到的《田园》是姊妹篇,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现在所有人都盯着那棵巨树上漂亮的花和叶子,并徒劳地想长出更漂亮的花和叶子来超过它,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那不起眼的树根。”

此外,何夕还发表了《缺陷》《审判日》《天生我材》《我是谁》《假设》《十亿年后的来客》《人生不相见》等作品。

纵观何夕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没有重复的,构想大都新颖而独特,并且大量借鉴流行小说的技法,使他的小说读起来悬念丛生,很有吸引力。他对于科学有着深刻而透彻的认识。他也是将科幻中国化做得比较好的作者,在他的小说中,处处能见到佛陀悲天悯人的情怀。何夕不足之处在于故事上有重复,两个优秀的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框架用了好多次。语言上有时失于雕琢,读来不够流畅。另外,长篇上还没有作品。

小儿子很喜欢听故事,当父亲的讲了很多。以前讲的都是别人写的,这天晚上,父亲决定自己编一个:有一个宇航员叫王亚当,在太空中飞行了两百年后回到地球,发现地球早就不是当年的摸样。最大的改变就是人人脑子里都植入了第二智能,在智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他们称自己为新智人。但仍然有少数人抵制第二智能,包括第二智能的发明人。这少数的反对派把希望寄托在了王亚当身上……父亲讲完,觉得故事还不错,就写下来,加工润色一番后寄给了《科幻世界》。这个名叫《亚当回归》的故事不但得到了发表,而且为父亲获得了1993年银河奖。从此,45岁的他走上了科幻之路。

王晋康,1948年11月24日,生于河南南阳。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82年毕业,分配到南阳油田石油机械厂,曾任该厂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1993年,王晋康发表了处女作《亚当回归》,由此开拓出自己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王晋康阅历丰富,又有极好的科学与文学素养。在整个九十年代,他以每年两到四篇的速度发表作品,是那十年中,发表数量可观质量也有保障的核心科幻作家。

早期王晋康主要写短篇,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值得关注的作品有:《科学狂人之死》,讲科学狂人与物质传输的;《天火》讲文革中一个科学天才的悲剧;《追杀》将追捕外星间谍的;《生命之歌》讲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义犬》讲智力提升者与普通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西奈噩梦》讲一个人试图改变历史,却把自己变成了敌对的民族;《生死平衡》对当前医学提出质疑,提出了广受争议的“平衡医学理论”;《七重外壳》,当机器可以虚拟一切的时候,如何区分虚拟与现实,《三色世界》,假如实验证明,黄种人比其他人种更容易成为超能者,世界将会怎样;《解读生命》,面对进化自外星的生命,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解读;《养蜂人》,篇幅极短,内涵极深,是关于群体智慧的佳作。王晋康获得了9届银河奖后宣布退出银河奖的评选,将获奖的机会让给年轻人。科幻世界杂志社出版有《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4卷本。

进入二十一世纪,王晋康从石油机械厂退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写作。他一方面继续写作短篇:《替天行道》《新安魂曲》《水星播种》《50万年后的超级男人》《数学的诅咒 》《沙漠蚯蚓》《决战美杜莎》《关于时空旅行的马龙定律》等,另一方面,将早期作品改编为长篇,如《生死平衡》《类人》《豹人》《追杀K星人》等,也直接写作长篇,如《癌人》《海豚人》《蚁生》《十字》等。

《豹人》讲美籍华人青年谢豹飞以9.39秒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震惊了世界,也赢得了中国姑娘田歌的芳心。但月圆之夜,谢豹飞强暴了田歌,并将其咬死。这一切皆因谢豹飞的基因里被嵌入了少量猎豹的基因……前面剧情波澜起伏,后面法庭辩论针锋相对,读罢令人深思良久。

《蚁生》是以王晋康年轻时的下乡知青经历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那段一言难尽的历史。农场里,青年颜哲命悬一线,不得不利用父亲研制的“蚁素”控制了整个农场的人,建立了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自己和女友充当了管理这个小乌托邦的上帝,最终,却因与人类本性格格不入而走向破灭。在这部小说中,科学幻想的成分融入了现实世界。读这部小说,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仿佛真的发生过一样。  

《十字》(2009)是王晋康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描写了美丽的病毒学家梅茵在旁人眼里是个慈善家,暗地里干的事情却和生物恐怖分子相差无比。当消失已久的天花病毒在中国大规模流行之后,人们发现始作俑者正是梅茵。然而,梅茵却宣称这是为了全人类的将来……到底梅茵是主动献身科学的殉道者,还是阴毒狠辣的生物恐怖分子呢?作者通过一个极有张力的故事,把人道主义和科学思想融会贯通,最终为保障人类及多样生物的合理存在找到了一条理想的出路。《十字》获得2010年世界华人科幻协会首届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王晋康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语言典雅流畅,结构精致,构思奇巧,善于设置悬念,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很好的结合。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和发表了200万字的作品。

在一个愚昧落后的乡村里,有一个身患绝症的教师,在用自己最后的生命之火,为这个乡村的孩子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在银河深处,一场星际战争刚刚结束,获胜的碳基文明为确保胜利,决定在硅基文明周围修建隔离带,隔离带内的所有恒星将被摧毁。乡村教师死了,碳基舰队来到太阳系,对地球文明进行等级测定,他们随机抽取的对象恰好就是那几个学生。他们能通过测试,使地球文明得到延续吗?这个叫《乡村教师》的故事,将中国最原本的现实与宏大的宇宙战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刘慈欣赢得2001年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6月,祖籍河南,山西阳泉长大,1988年毕业于华北水利工程学院水电工程系,后于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刘慈欣长期关注科幻并尝试写作,1999年发表第一篇作品《鲸歌》,同年以《带上她的眼睛》第一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此后连续9年获得银河奖。

早期刘慈欣的创作集中在短篇上。《流浪地球》(2000)讲述太阳提前熄灭,地球人为求生存,倾全球之力建造行星发动机,驱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开始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的悲壮之旅。《全频道阻塞干扰》(2001)讲北约向俄罗斯发起全面战争,为拯救祖国,年轻的宇航员将太空站“万年风雪号”撞向太阳,制造出全频道阻塞式干扰,为地球上的战友争取到了宝贵的反击机会;《中国太阳》(2002),一个中国民工水娃最终踏上飞出太阳系的梦想之旅。此外,《梦之海》《朝闻道》《天使时代》《吞食者》《光荣与梦想》《地球大炮》《思想者》《赡养上帝》《镜子》《欢乐颂》《赡养人类》《魔鬼积木》《白垩纪往事》等中短篇也为读者所称道。

2003年1月,刘慈欣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个噩梦般的故事:所有的大人都因为突如其来的辐射死去,整个地球只剩下孩子。这些孩子肩负传递人类文明的重任,但他们钟爱的是游戏。于是,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由各国孩子组成的军队开始了血腥搏杀……

2004年,刘慈欣的第二部长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通过对“球状闪电”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宇宙的奥秘。

但真正使刘慈欣声名达到顶点的,还是“三体”系列的写作与出版。《三体》2006年5月到12月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当时就引发了读者的狂热追捧。作者试图讲述三体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

三体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地球人组建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

2010年12月,在万众期待中,刘慈欣推出了“三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三体3:死神永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售出10万本,出版社不得不紧急加印,以满足读者狂热的购买需求。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刘慈欣获得了极大的赞誉,有人称之为中国科幻第一人,有人说他仅靠一人之力就把中国科幻提高到了世界水平。刘慈欣拥有数量众多的忠实粉丝,他们自称为“磁粉”。2010年,刘慈欣获得世界华人科幻协会首届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刘慈欣自己倒很谦虚,说自己不过达到了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水平,而他的科幻之路还只是走到中途。

生物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不再记得以前的事情,便向自己发问:这是什么地方?我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我怎么会来到这里?……可是一切的问题都没有答案。接着,生物遇到了同类。同类也失去了记忆。他们一起拼命回忆,企图将往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他们大概记得他们身处宇宙飞船之中,外面是茫茫星空。但他们到底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这一切都不得而知。而且,飞船驾驶舱有三把座椅,第三者是谁?又在哪里?他们猜测着,幻想着,最终开始相互残杀,即便是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这是一次《没有答案的航程》,诡异,惊悚,同时发人深思。这是四大天王之一的韩松发表在1994年《科幻世界》上的作品。

韩松,多数时间用本名发表作品,有时也用小寒、小青、金小京等笔名。1965年8月生于重庆(我的老乡)。毕业于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他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执行总编,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大量报道中国文化和社会动态的新闻和专访,还参加过中国第一次神农架野人考察。

韩松是四大天王中最早发表作品的,早在1988年,他还是个大学生,《科幻世界》还叫《科学文艺》的时候,就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天道》,并获得当年银河奖。

1991年,韩松的《宇宙墓碑》获得了台湾《幻象》杂志主办的“全球华人科幻小说征文”大奖。这篇科幻小说,独辟蹊径,描写散布在各个星球的宇航员墓碑,通过这一独特到极点的视角,写出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卑微与渺小,同时又蕴藉着伟大。

2000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韩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66年之西行漫记》。在小说中,他预言了西方的金融危机,将由崛起的中国来拯救,而且居然在美国9.11事件之前一年,预言了纽约世贸大厦被恐怖分子的飞机撞毁。

他最为人称道的小说,是2004年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这部40万字的巨著内容极其庞杂,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写到十万年后的将来:一个叫海星的水栖人刚刚出世,在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这时的海洋已被严重污染,全部变为了红色。人类文明已经严重倒退,海星就是要在这个时代重建文明。但这个文明极具颠覆性,与我们习惯的文明相去甚远。事实上,它揭露出的是文明面纱下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吴岩在《红色海洋》序中对这部书崇高的评价:“笔者相信《红色海洋》将不但被列为最近20年内中国最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之一,也将被列为最近20年最优秀的主流文学作品之一。”

2010年12月,韩松出版了又一部长篇巨著《地铁》。这部小说依然“妖风阵阵”,散发着浓郁的韩松特色。在小说里,韩松对于地铁这一城市文明的新生物予以了科幻化描写,使其成为人类文明演化的承载体与观察者。

  韩松的作品极富文学情趣,结构精巧,内蕴深远。他的写法很接近主流文学,但他不是新浪潮的继承人,因为他一个人就掀起了中国的新浪潮。韩松的作品多次获得银河奖,2010年,韩松获得世界华人科幻协会首届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国外媒体也谈论过韩松科幻文学的成就,并给予过高度评价。  

思考和写作是韩松的最大乐趣。他的创作不局限在新闻报道和科幻小说。《想象力宣言》《鬼的现场调查》《人造人》《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是其中的代表。此外,韩松还有很多构思奇特的作品在网络上流传。《美女狩猎指南》《春到梁山》《逃出忧山》《柔术》等等都是这样的作品。韩松从来不在乎作品的发表与否,更不注重个人名望。每日的写作本身,就是他的享受之源。

新生代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年龄差距很大,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年龄相差三十年的人全都在九十年代开始写作科幻,共同营造出中国科幻第三次高潮。尽管年龄差距很大,与黄金时代作者相比,新生代作者还是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一,新生代作者大多是从小就是科幻迷,对于科幻有种近乎宗教的虔诚。他们体会过科幻独特的美,深信科幻有着超越一般类型文学的价值。

二,与第二次高潮中,很多科学家写科幻相比,新生代作者真正从事科学工作的很少。他们的本职工作遍及各行各业,因而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阅历,写出来的东西更是各不相同,使科幻呈现出更多的多元色彩。但也因此表现良莠不齐来,有些作者笔下的科幻甚至不如八十年代初。

三,新生代作者中,只有星河是专职作家,其他——包括刚才提到的四大天王——全部是业余作者,创作时间有限,作品还是以中短篇为主。

四,因为《科幻世界》一枝独秀,新生代作者大多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科幻世界》杂志社也很重视培养和团结作者,从而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科幻世界作者群”。但在《科幻世界》之外,同样有作者在写作和发表作品,大概可以称作“非科幻世界作者群”。

五,去儿童化成为这个时期很多科幻作家的共识,但同时,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家写作少儿科幻并获得了成功。在交往上,两类科幻作家几乎毫无交集,就像一个是火星人一个是金星人。

代表人物:吴岩、星河、郑军、绿杨、柳文扬、潘海天、赵海虹、凌晨、潘家铮等。

二十一世纪,曾经是很多科幻作者笔下的未来。当2000年真的到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很多幻想并没有自动地实现了。但有一个科幻作者笔下的东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遍及中国并世界,那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变得邻近,“咫尺天涯”在这个网络时代有了全新的含义。

正如互联网改变其他事情一样,互联网也改变了科幻。零星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科幻迷依靠互联网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组建科幻迷团队,开办网站(科幻桃花源、清韵论坛、太空疯人院、大江东去等等),发表作品,推广科幻资讯,争议科幻创作与理论,忙得不亦乐乎。由商业机构掌控的大型文学网站如起点、龙之天空等也先后建立,科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与传统媒体上发表的科幻小说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经过近十年的组建、解散、分流与合并,坚持下来的科幻迷网络团队主要有这些:以收集、整理科幻资讯为主的科幻网(杨波主持)和幻想评论(古火拉兹等主持)、以豆瓣网为主要活动中心的双峰驼小组(翻译为主)和新幻界小组(出版电子杂志《新幻界》并颁发“星空奖”,还出版实体图书)、以网络课堂讲座为主的暗物质讲堂(写作培训)等。另外,各地高校的科幻迷组织也初具规模,如北京的42、上海的苹果核、重庆的深空、西安的Zion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奇幻崛起,带走了一部分作者,更带走了一部分读者。同时,在二十一世纪初,娱乐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尤其是泛滥的网络游戏对科幻的主要消费群大中学生极具诱惑力,带走了更多的科幻读者。因此,在那2002—2005年之间,科幻经历一次低潮。

这次的低潮对中国科幻的总体影响并不大。但受此影响,在此期间,先后有《科幻迷》《科幻画报》《科幻·文学秀》《世界科技博览》《科幻时空》《科幻海洋》《幻想1+1》《幻想小说》《世界科幻博览》等十几家科幻刊物创办或复刊,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停办了。

也就是在低潮开始的时候,科幻世界杂志社及时调整出版策略,一方面创办了《科幻世界译文版》和《飞·奇幻世界》两个子刊,另一方面,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图书出版计划——“视野工程”。“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中国原创科幻基石丛书”“星云系列”等五大系列,截止2010年,已经出版了图书两百多本。在引进的图书中,既有黄金时代的经典,也有眼下欧美最为流行的作品,对于开阔读者的视野,拓展科幻图书市场,发挥作用不可估量。同时,“中国科幻原创基石丛书”和“星云系列”也使中国科幻从杂志时代,开始进入图书时代。

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科幻创作的复苏,科幻理论研究工作逐渐发展起来。进入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选用科幻课题。

2009年和2010年,科幻电影《阿凡达》和《盗梦空间》在全世界热映,使科幻开始进入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出版社的视野。一批重量级出版社也加入到科幻的出版和发行。

2010年注定成为中国科幻史上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在这一年里,还有一件大事:筹备已久的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在成都成立。这个协会由科普与科幻元老董仁威一手打造而成,它建立起了跨越地域和职业的联系,把编辑、作者、出版社、科幻迷、理论研究者,把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北美和欧洲等地的点状分布的科幻力量第一次历史性地整合在一起。2010年8月8日,世界华人科普协会在成都以奥斯卡奖的形式颁发了第一届星云奖,盛况空前。

2000之后,新生代作者出现了分化,有的不再写作,有的改写其他类型的小说,但更多的坚持下来,继续写作,在新世纪里继续成为中国科幻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一批更年轻的作家登上了科幻舞台。这批普遍是八零后个别是九零后的作者被称为“更新代”。与“新生代”作者相比,他们有如下特点:

一,更新代作者受游戏和动漫的影响十分巨大,有些作品直接就是某款游戏或者动漫的同人作品。一部分作者受欧美文学的影响较大,另一部分作者受日本文学的影响较大。

二,在更新代作者中,女性作者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在读者中的影响力也在同步增加。

三,更新代作者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字功底普遍比新生代作者强。

四,网络对更新代作者的影响非常巨大,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追求与世界同步,对于科技有着第一手的同时又是独特的感受。因此,他们笔下的科技与故事结合得更为紧密与自然。

五,更新代作者写科幻,但并不局限于科幻。他们往往是左手科幻,右手奇幻,甚至还要留一手去写武侠、推理和恐怖。他们在几个领域活动,更加追求娱乐。

更新代作者没有历史包袱,能够轻装上阵。但显然,他们更大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年轻。也许阅历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深邃,只要一直走下去,就会和中国科幻一样,“鲜花自会在路旁开放”。

迟卉,女,1984年生于吉林省。2003年7月以笔名发表《独子》后一直写作各种各样的幻想题材。2006年10月科幻世界杂志社担任编辑工作,先后担任《科幻世界》“校园之星”“回声”“不可信词典”等栏目的主持人,因为个性直爽,乐于与读者交流,而为读者喜爱。2010年7月,辞去编辑一职,开始全职写作。代表作有《归者无路》《虫巢》等。2010年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卡勒米安墓场》,属于国内少见的“太空歌剧”,很受读者的欢迎。

钱莉芳,江苏无锡人,是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烂熟于心。钱莉芳自小就喜欢写作,崇拜钱钟书,希望有一天能凭自己的笔为自己赢得荣誉。2004年,其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天意》取得全国性的轰动,风靡一时,总销量达到15万,创造了自1983年以来长篇科幻小说的历史记录。《天意》以科幻的手法讲述一代名将韩信的故事,历史细节逼真考究,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张力。

飞氘,原名贾立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攻科幻方向,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目前已发表数十万字的科幻、奇幻文学作品,短篇科幻小说《一个末世的故事》被翻译成意大利文,收录在世界科幻奇幻年选集《ALIA》。除了写小说,他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变的科幻电影剧本《去死的漫漫旅途》还荣获了“第二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奖。 

长铗,原名刘志鹏,1984年5月23日,湖南邵阳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本科学位,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学位。2000年开始科幻写作,在《科幻大王》上发表处女作《同情自己》。2004年12月第一次以“长铗”为笔名在《科幻世界》发表小说《男人的墓志铭》,迄今为止在《科幻世界》、《世界科幻博览》、《九州幻想》等各大幻想杂志发表科幻、奇幻作品2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男人的墓志铭》《莱氏秘境》《昆仑》《止戈之武》《罗马第一军规》《百里溪山庄》《佛指传奇》《674号公路》等。作品中现代与历史交错,古典作品里时闻慷慨楚歌,现代作品里渐露绮丽西风。

拉拉,原名钟欣,1977年3月27日,生于重庆,是双胞胎中的弟弟,书堆中长大,大学选择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后从事教育部门的技术工作。2002年,凭处女作《春日泽·云梦山·仲昆》,拉拉一举摘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桂冠,此后陆续发表《彼方的地平线》《真空跳跃》《绿野》《多重宇宙投影》等多篇风格独特、想像奇绝的科幻佳作,获得读者和评论界一致好评,被誉为“最优秀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

江波,男,1978年1月15日出生,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研究生毕业,现在上海某外资企业从事半导体研发。2003年发表处女作《最后的游戏》,迄今已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二十篇,其中以《随风而逝》、“洪荒世界三部曲”、《湿婆之舞》、《追光逐影》最受读者喜爱,其代表作《湿婆之舞》曾被译成日文,在日本科幻杂志上发表。江波的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风格冷峻,想象汪洋恣肆,充满硬科幻独有的艺术魅力。

陈楸帆,生于1981年,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双学位,目前从事互联网工作。其作品风格较为多元化,游离于现实与虚构的夹缝中,视角独特,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及结构上的形式感,题材涉猎广泛,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思辨意味。代表作有:《诱饵》《O》《坟》《宁川洞记》《递归之人》《鼠年》以及中长篇小说《深瞳》等。

陈茜,女,出生于198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专业,目前在做文献修复工作。大二开始走上写文卖稿生涯,为《科幻大王》杂志一线作者。作品之简洁,文笔之精炼,为同时

}

每年年末我会写一份读书报告,以科幻、奇幻书籍为主。先从《科幻世界 译文版》开始。

阿卡迪-马丁,《名为帝国的记忆》。2020年雨果奖最佳长篇。详细评述:虽然写作能力方面还有欠缺,但作者成功构造出别具特色的世界观。继续努力吧。

K-J-帕克,《城防十六计》。K-J-帕克新开系列The Siege第一部。讲述一名奴隶出身的帝国工程师临危受命,成为城防总指挥,和围攻帝国都城的十几万大军对峙。

城市攻防战在K-J-帕克作品中并不鲜见,《钢之色》就出现过。不过由于《钢之色》线索众多,城市攻防着墨不多,没多久就城破了。《城防十六技》则啥都不干,专心讲城市攻防,从内到外给你细细捋一遍。

小说主角依然是K-J-帕克式典型主角:聪明冷静,能力出众,看待事物过于通透乃至傲慢,偏偏认死理。他是受歧视的奴隶种族出身,面对一堆烂摊子(卫戍部队全灭,政府高官逃走,皇帝一病不起神志昏迷,都城内只剩平民和帮派分子),虽然理智不断提醒他:“不要负隅顽抗了!再撑下去迟早死路一条!”他还是一次又一次放弃脱身机会。

至于写作风格....依然是K-J-帕克式典型风格。我觉得比早期作品“法庭剑士”三部曲更好,机灵和梗抖得更自然,人物行为和故事发展逻辑更合理——“法庭剑士”三部曲后两部完全歪掉了好吗?!The Siege还有第二部How To Rule An Empire and Get Away With It(《治国宝典和跑路秘籍》),国内应该会引进,吧...

金-斯坦利-罗宾逊,《米与盐的时代》。2003年轨迹奖最佳长篇,架空历史。详细评述:金-斯坦利-罗宾逊的长篇小说文风总是拒人千里之外,但设定极有特点,只要熬过开头,后面越看越有意思。

埃文-温特,《龙之怒》。史诗奇幻。作者是加拿大籍非裔,想写一部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奇幻小说。但是——除了人物是黑皮肤(小说设定肤色越黑越高贵),《龙之怒》不就是打怪升级的龙傲天小说吗?和那些白人作家的小说有啥区别?

看《龙之怒》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另一部龙傲天小说“火星崛起”系列,连人物关系都能一一对应:低等种族出身的主角背负家恨(一个死了老婆,一个死了爹);进入军队,从小兵做起,招收一群伙伴,成长为强悍的战士和卓越的领导者;击败邪恶势力,收获跟赠品似的女盆宇。太傻了,傻得冒烟傻得冒泡。而我为了确认小说傻得冒烟傻得冒泡,居然从头到尾看完了——可见我也是个抖M。

——《译文版》居然引进了续集。我能怎么办?继续看啊!

塞南-麦奎尔,《中局》。2020年雨果奖最佳长篇提名,轨迹奖最佳奇幻长篇小说奖。一名野心勃勃的人造人炼金术士,为了具象“宇宙原理”,制造了多对双胞胎。他将双胞胎拆散,分别寄养不同家庭。罗杰和道奇是其中一对双胞胎,罗杰擅长语言,道奇擅长数学。他们从小通过心灵感应(或者叫“量子纠缠”)取得联络。虽然炼金术士使出各种手段阻止他们联系,他们还是见面了。拯救世界的重任落在他们肩上。

由于都市奇幻看过不少,《中局》充满各种即视感:开头象“神魔二战”,中间象《群鸟飞舞的世界末日》(aka“世界系”),反派有点像《坟场之书》。塞南-麦奎尔擅长写别具特色设定的“黑暗童话”,对长篇的故事架构掌握得不错,故事层层递进,一路推向高潮。只是语言风格有点啰嗦。

陈楸帆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六篇短篇小说。掐指一算,陈楸帆也年过四十了。当年看着他从《科幻世界》出道成名,岁月如梭啊。

陈楸帆写的是“小说”,而不是设定说明,这是很多科幻小说作者所缺乏的。由于有丰富的互联网从业经历,六篇小说都涉及网络、计算机主题: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化改造、虚拟空间....而且写得非常不错,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文学性的结合。《恐惧机器》对各种改造生物的描写,甚至有“侠盗若昂”影子。不过他涉足赛博朋克主题(长篇小说《荒潮》)不是好选择。赛博朋克早就陷入瓶颈,很难突破了。看到有人称他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总觉得像骂人:你是咒他糊得早吗?与其说他像威廉-吉布森,不如说像尼尔-斯蒂芬森。

——小说集中有一篇叫《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以代孕为主题。前脚看完,后脚郑爽就出事了……

196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一个被称为The Wanderer的巨型飞行体出现在地球上空。它粉碎了月亮,产生的巨大潮汐力在地球造成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毁灭了千万人。小说采用POV视角,描述个体在灾难面前挣扎求生。

时代原因,某些几十年前的星云、雨果获奖小说,以现在目光看未免平庸。Fritz Leiber作品即属于此。不过乔治啊啊马丁说他的写作风格受Fritz Leiber影响。

R-斯科特-巴特,“乌有王子”三部曲,即《前度的黑暗》、《战士先知》、《千回之念》。

史诗奇幻。国内读者接触史诗奇幻,总以“指环王”系列和“冰火”系列为标杆——我在豆瓣看到有人把《钢之色》和“冰火”类比,尴尬。其实新史诗奇幻作品风格区别极大。

宣传语称斯科特-巴特为“史诗奇幻的斯蒂芬-金”,其实“乌有王子”是“进化版沙丘”(屈畅语)。“乌有王子”不是“麻辣速写流”,叙事节奏舒缓,有大量心理描写,甚至在对话中穿插大量心理描写。神奇的是,大量心理活动并不让读者感到节奏拖沓;或者说,每当读者将要感到拖沓的时候,作者便开始推故事。所以小说没有让我读不下去的地方,平心而论比《沙丘》好看(easy to read)多了。

相应的,虽然“乌有王子”很厚,故事并不复杂。如果你要搞“三分钟剧情梗概”,可能两页纸就能说完。作为史诗奇幻,小说必然要做出一套复杂设定,不过相比同样是参考D&D系统作出设定的“玛拉兹”系列,“乌有王子”的设定没有“玛拉兹”复杂,门槛相对略低。

“乌有王子”有一个特点:性元素含量过高。它是我看过的性内容最多的幻想小说。描写倒不直白露骨,就是“多”,尤其是大量心理描写(整天不是想着滚床单,就是为滚不了床单而黯然神伤);男同、恋童也有,还不止一个——就是没女同。这导致有网友大骂作品格调低下。

再一想,其实厄休拉不少作品也有性内容,什么雌雄同体攻受转换(大雾),什么搅基百合多P大战(漫天大雾),但她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大家好我们要滚个床单——滚完了。”),而不是为“滚不滚床单,怎么滚床单,为什么还不滚床单”辗转反侧。

总之,虽然“乌有王子”不太对大多数人脑波,但不是随大流跟风之作,有兴趣的人可以尝试一下,也许脑波就对上了呢?

——“乌有王子”凯胡斯的设定太bug了:武力Max、颜值Max、智慧Max、魅力Max、口才Max,后期还学会魔法,让其他人怎么玩啊?单看他的故事线,那叫摧枯拉朽罕逢敌手。幸亏小说是POV视角,有几个弱鸡角色平衡,不然就变成龙傲天啦。

埃德温-A-艾勃特,《平面国》

《平面国》在国内洗版过N次,去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了一版,号称目前最佳翻译版本。中文前言称小说为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不过我认为它是带有幻想元素的讽刺小说,毕竟小说写就时,现代概念上的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尚未诞生。

柴纳-米耶维,《鼠王》

新怪谭旗手柴纳-米耶维早期作品,写于1998年。这部作品尚未展现其惊人的世界观构建能力,只是“花衣魔笛手”童话的现代改写。你可以将它与尼尔-盖曼的长篇小说如《乌有乡》、《蜘蛛男孩》对比:同样是一个普通人(或者看似普通),因缘际会进入第二世界,展开冒险。盖叔写这类故事用的是喜剧手法,而柴纳-米耶维则是正剧手法。

“巴斯-拉格”三部曲,即《帕迪多街车站》、《地疤》、《钢铁议会》。

新克洛布桑是一座多种族混居、繁荣而混乱的城市。一个胖墩墩的天才科学家,一个被神秘人雇佣的虫首人艺术家,一个渴望再度飞翔的鹰人流浪者,一个地下政治异见刊物撰稿人,他们的交集导致城市陷入大危机,而他们又承担起拯救城市的重任。

一名语言学家因某个变故乘船逃出新克洛布桑,被海盗劫走,带往舰队城。舰队城是一座由大量船只组成的“城市”,四处漂泊。为了隐瞒存在,舰队城的居民被禁止离开。语言学家希望找到机会逃走,却卷入舰队城首领策划的危险计划中。

“巴斯-拉格”三部曲是柴纳-米耶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当年在英国拿奖无数。它的一大特点是“左”。左派在幻想文学作家中并不鲜见,比如“武-科瓦奇”系列作者理查德-摩根,经常借作品人物之口抨击资本主义的贪婪。但“左”到柴纳-米耶维程度的作家可不多见,毕竟柴纳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政治学博士,曾因参加街头抗议运动被捕过。

“巴斯-拉格”系列的主要故事地点在新克洛布桑,这座城市充满各种政治隐喻。有读者说柴纳-米耶维重世界观塑造、轻故事,未免失之偏颇。三部曲都有明确的故事线,有始有终。不过柴纳-米耶维的特点的确是“第二世界”的构建能力:第一部的新克洛布桑,第二部的舰队城,第三部的火车城,各具特点,想象绚丽,细节描绘栩栩如生。看他的小说,总让我想起《发条女孩》,好在柴纳-米耶维的叙事更流畅,读起来不累人。

——三部曲中的神秘生物“织者”太酷炫了:一种魔法变异大蜘蛛,思维方式迥异于人类,能在不同位面游走。说话像唱歌,杀人如草芥。

罗伯特-索耶,《终极实验》

1996年星云奖最佳长篇。人类通过科学手段发现了“灵魂波”,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发生一起谋杀案。

罗伯特-索耶的长篇处女作。一万多名被挑选的人类登入巨型飞船,前往外星探索。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以飞船AI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

罗伯特-索耶设定最“硬”、最宏大的小说。通过神秘的宇宙通道“捷径”,人类与另两大外星种族相遇。星丛是各种族联合建造的巨型太空考察船,小说即讲述星丛的历险。

《科幻世界》陆续将罗伯特-索耶的长篇小说上架电子书。看过五六本长篇,大致对其风格有所了解。索耶是个优缺点都很突出的作者。优点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设定类型多而且过硬——你可以尝试一下《星丛》,能崩断你的牙。另一方面,他写小说彷佛写作大纲扩写,工整到无趣,把一个故事按照大纲一步步写完拉倒。他的风格和下面这位形成鲜明对比:

1996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在近未来,国家解体,人类根据文化认同结成各种部族。其中最强大的,是掌握高科技纳米技术、推崇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的“新维多利亚族”。新维多利亚族贵族Lord Finkle-McGraw为培养孙女冒险进取精神,委托工程师John Percival Hackworth制造了一个交互读本A Young Lady's Illustrated Primer。Hackworth偷偷复制了一份读本,想留给自己的女儿Fiona,读本却意外落入平民窟女孩Nell手里。

Nell生活在上海,此时中国因内战分裂。上海分为多个区域,有不同部族生活其中,城内有排外的暴力团体新义和拳,城外有虎视眈眈的新天平天国军。Nell的父亲因抢劫被处死,母亲不停换男友。本来Nell的生活注定坠入深渊,但读本改变了她的命运。在读本中,她是Nell公主,为了寻找解开黑暗城堡之封锁的十二把钥匙而展开冒险。在读本指引下,Nell离开贫民窟,踏上冒险成长之路。同时围绕读本,各个人物的命运也发生改变。

2019年春节假期用来啃《编码宝典》;2021年春节假期用来啃《钻石年代》英文版。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以强设定著称。仅就一地一城而言,《钻石年代》描写细致度比不过《发条女孩》,但尼尔-斯蒂芬森的野心不限于一座城市,而是构建整个世界。书中点子层出不穷,比如交互表演者(ractor)和表演方式、生活在海底的种族The Drummer、新舟山、书中世界图灵城堡等等。

尼尔-斯蒂芬森的作品上手有难度,书中有大量自创词汇和生词——我从高中开始就不背英语单词了!此外,他的早中期作品叙事往往支线奇多,动辄给人物写小传。比如Nell父亲的故事拉拉杂杂写了四章,Nell正式出场在第八章。其他支线人物如Judge Fang、交互演员Miranda、交互表演制作人Carl Hollywood等人也有不少笔墨。这导致小说又是500页起步(500页在尼尔的小说中算篇幅短小)。不过只要熬过前期门槛,《钻石年代》就能吸引你读下去。

虽然尼尔-斯蒂芬森的写作风格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变化,但有一点不变:他是真正的Geek。不仅指小说内容和风格,而且指“Geek改变世界”的精神气质。我一向反对以想象力作为评判科幻小说唯一标准,但论想象力,尼尔-斯蒂芬森不比大刘差。不同的是,大刘的风格延续自黄金时代,尼尔则具有未来学特点。所以那些整天嚷着“《三体》天下第一”的脑缠粉快去看看尼尔-斯蒂芬森的作品求求你们了!

说到缺点,除了入门门槛高、叙事繁杂、结尾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作者老毛病,摊子铺得太大,结尾线索收不回来,只能写哪算哪),《钻石年代》涉及中国的部分,总免不了“老外眼中的中国”刻板印象。由于小说涉及国内敏感内容,简体中文版是没指望了,自己找台版或者英文版慢慢啃吧。

K-J-帕克,《紫与黑》

K-J-帕克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八篇小说,其中四篇在《译文版》登载过。

对于帕克,臣妾已经夸累惹,大家买就是。《紫与黑》很适合新手入门,他的特点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借人以图》获得世界奇幻奖最佳短中篇奖,是K-J-帕克写作技巧最好的作品。另外,《太阳与我》、《鸣唱的小代价》(世界奇幻奖最佳短中篇奖)也是不错的短篇作品,可以在《译文版》过刊上看到。

TOR是美国著名幻想文学出版社,旗下有大批著名作者,比如斯蒂芬-埃里克森(“玛拉兹”系列作者)、凯济-约翰森、刘宇昆、查尔斯-斯特罗斯、杰弗里-福特...……TOR也引进出版美国国外幻想文学作品,《三体》和《北京折叠》英文版即由TOR出版发行。TOR占了历年星云、雨果、世界奇幻奖提名、获奖大头——很难说《三体》和《北京折叠》获奖是否有出版社便利。

每年TOR会发行一本当年度短篇合集,其中有不少获奖/提名作品,比如2013年这本,有雨果奖最佳短篇《谎言之水从天而降》(The Water That Falls on You from Nowhere)、雨果奖最佳中长篇《魔魇独角兽》(Eqouid,过了那么多年终于靠英文版重温,泪目)、世界奇幻奖最佳中长篇《瓦库拉泉》(Wakulla Springs)。这些小说写作风格天差地别,语法难度和词汇量在大学英语四级和托福雅思GRE之间来回横跳。

2013年选集质量中规中矩,有的作品平庸甚至糟糕——Thief of War明明有很好的开头,后面就扭成黏黏糊糊的爱情小说,看完我差点砸Kindle。推荐A Window or a Small Box,用大学英语六级语法和词汇量讲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

2015年选集质量又掉下去了,没啥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收录有星云奖、世界奇幻奖最佳中长篇双奖提名《落魄王子与桉树精灵》(The Pauper Prince and the Eucalyptus Jinn)和《凡尔赛之水》(Waters of Versailles),星云奖最佳短篇提名Damage(写得挺烂的)。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雨果奖被“小狗门”冲击得一塌糊涂,提名名单惨不忍睹,所以选集里没有雨果奖提名作品。勉强推荐Fabulous Beasts,一个女孩利用自己的怪物能力,摆脱阴暗罪恶的家庭。

2016年选集收录了星云奖最佳短篇提名A Fist of Permutations in Lightning and Wildflowers。没了。雨果奖还没从小狗门的冲击中缓过劲。2016年选集是四本选集中质量最烂的一部。勉强推荐Your Orisons May Be Recorded,讲述天使成为天堂接线员,为信徒提供知心电话服务,但是天使也得面对绩效考核(?

程靖波,《倒悬的天空》

程靖波的短篇小说集。我在汕头休假的时候躺在宾馆看完。程靖波是又一位从《科幻世界》走出的作者,风格更偏向带有科幻元素的奇幻小说。她在访谈中也不否认性别对科幻写作的影响。

罗伯特-谢克里,《世界杂货店》

科幻短篇之王罗伯特-谢克里的短篇选集。相比同时代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诗意盎然,罗伯特-谢克里作品节奏明快,对话生动,带有黑色幽默色彩,结尾还会玩反转。越看越觉得柳文扬是“中国的罗伯特-谢克里”。

同时,罗伯特-谢克里受到冷战影响,作品背景或主题经常涉及人口爆炸导致资源匮乏、核战导致的世界末日,同名短篇即是——那个年代科幻作家受冷战影响的不少,连厄休拉也不例外。

尼尔-盖曼,《烟与镜》

盖叔短篇小说集,今年由读客洗版。这本整体质量一般,不如《高能预警》和《易碎品》。中文版将masturbation统统翻译成“纵欲”,这……是规避审查吗?

如果你是《飞 奇幻世界》老读者,可能对编辑骑桶人有印象。除了担任杂志编辑,他自己也从事创作。《四时歌》即他的短篇小说集。小说集中的作品分为几类:乡野怪谭,故事背景多为现代乡镇村;古代背景,既有架空背景,也是现实背景。

骑桶人的文字风格偏向白描,叙事结构很平:故事从A点到B点,没了。甚至有的作品完全抽离戏剧冲突,全程堆视觉奇观,最登峰造极的是《归墟》,彷佛极端简化版《地疤》,看完后腻得慌,缓了一个月才能接着往下看其他小说。“没有合适的故事载体”是短篇集最遭读者诟病的地方。

菲利普-K-迪克,《暗黑扫描仪》

《科幻世界》引进的PKD长篇小说,相对来说在国内知名度不高。虽然PKD的作品被统称为“嗑药流”,但质量起伏极大。他最好的作品集中于六十年代,那时生活尚稳定,写作技巧渐趋成熟,甚至药物激发创作灵感(好孩子不要学!)。到70年代,混乱的个人生活加上沉迷“超验”无法自拔,导致作品质量一言难尽。

《暗黑扫描仪》就是受混乱生活影响的产物,质量离PKD最好的那批作品差得远:科幻元素极少,全文充斥大量瘾君子琐碎日常和心理描写,各种碎碎念。虽然依然有PKD标志性的不稳定叙事,但没了跳跃明快的叙事节奏,仿佛早班高峰期堵在黄埔大道的汽车,只能一步步往前挪。透过小说,你能看到作者的脑袋被毒品搅成一锅粥——这哪是科幻小说,分明是禁毒宣传手册嘛。如果你是对PKD感兴趣的新手,不建议从《暗黑扫描仪》入门。

——俺心目中PKD最好的长篇是(按照创作时间排序)《泰坦棋手》、《尤比克》、《死亡迷宫》、《流吧,我的眼泪》。推荐新手从这四部入门。

《等待去年来临》和《火星时间穿越》算正常发挥,有各种PKD经常使用的元素:药物、糟糕的夫妻关系、不稳定叙事、有头无尾的线索、痛苦的人物、极权政府....

PKD晚年曾经历一次“神圣”体验,或者说“看到上帝”,于是沉迷神学/哲学无法自拔,写了一百多万字笔记。《神圣秘密》就是他的神学观念大乱炖,什么古希腊哲学、佛教、拜火教、印度教、基督复活、卡巴拉、诺斯替.......一股脑全倒进小说。整部小说结构支离破碎,全是神叨叨的神学论述。甚至PKD也知道自己不正常,直言小说主角(就是作者的投射)疯了。

——我曾说过PKD作品格局太小,居然有人不高兴。你要是把国内引进的PKD所有长篇小说看完,就知道他的写作素材来自自己或身边亲友的经历,所有作品或多或少具有自身投射。《暗黑扫描仪》和《神圣秘密》相当于自传,全是个人经历的变形(虽然写得很烂)。即使将作品放大到宇宙尺度,他依然孜孜不倦描写人物(也就是自己)的痛苦。所以PKD的写作无法超越他的经历。论证完毕。

约翰-布鲁纳,《立于桑给巴尔》

1969年雨果奖最佳长篇,也是作者最好的作品。新浪潮与未来学科幻小说的结合。前期信息碎片轰炸有些劝退路人,到后期叙事线收拢,小说就好看许多。

前两年看完《它》和“黑暗塔”系列,我对老金一度有心理阴影。但《闪灵》电子书太便宜了,不买彷佛错过一个亿,还是忍不住买了一本。

《闪灵》是老金早期作品,写作风格已经很成熟,比如丰富的心理描写和氛围渲染、通过回忆给人物写小传。优点是细节饱满,人物形象立体;缺点是啰嗦拖沓。读者见仁见智吧。我觉得还行。

由于库布里克导演的同名改编电影,《闪灵》在老金的作品序列中知名度很高,但老金对电影并不满意,因为库布里克把原作粉碎了。老金虽然写恐怖/惊悚小说,本质上还是爱人类的。小说中,杰克追杀丹尼时短暂恢复神智,对丹尼说:“快跑。记住爸爸永远爱你。”黑人厨师救出温蒂母子,留下光明结尾。电影版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杰克彻底疯狂,活活冻死;黑人厨师辛辛苦苦赶到酒店,立刻领了便当。电影版意涵和小说南辕北辙:人类渺小软弱又可怜,没救了。

归根结底,库布里克这厮是莫得感情的机器人。他折腾雪莉-杜瓦尔,不是有恶意,就是单纯不把演员当人。在他眼里演员都是工具,活该为电影燃烧生命奉献人生。

艾萨克-阿西莫夫,“机器人”五部曲,即《我,机器人》、《钢穴》、《裸阳》、《曙光中的机器人》、《机器人与帝国》。

肯定会有人叽叽歪歪“为毛你现在才看”之类的废话。行吧我解释一下(不耐烦状

2015年我看完“基地”七部曲,越看越失望,以至于再也不想看阿西莫夫的作品——话虽如此,后面还是看了《神们自己》和《永恒的终结》。阿西莫夫是科幻推理作家,擅长小格局叙事;一旦野心爆棚摊大饼,便力有不逮。“基地”系列强行开地图、反复通过隐瞒关键人物身份制造反转、后期单调的叙事模式(对话+公路小说),让我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所以看到亚马逊打包上架“机器人”系列,我的内心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电子书太便宜了,不买仿佛错过一个亿(咦?),于是...…

看完系列,我确认两点。一,“机器人”系列本质上是思想实验,根基是机器人三定律。阿西莫夫围绕三定律,设想各种情景,提出假设、例外、漏洞(怎样在不违反三定律的前提下完成谋杀),甚至搞出设定突破(第零定律)。

二,与其说“机器人”系列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安乐椅推理小说。以利亚-贝莱的破案方式是怎样的呢?东奔西跑到处串门,和疑点人物唠嗑,从对话中寻找线索。人证?不需要。物证?也没有。推理全靠脑补。每次文末揭示真相都像赌博,赌能打中对手软肋——还真赌赢了。

我不喜欢“机器人”系列的主要原因:小说依然靠对话推进故事,但对话乏味,缺乏人物性格特点,只是单纯的信息输出——同样通过对话论述观点,罗伯特-海因莱茵写得精彩得多。为了论述严谨,对话特别啰嗦,细节反复强调,事无巨细,车轱辘话来回说。《曙光中的机器人》和《机器人与帝国》篇幅超过400页,啰里八嗦,是今年看过的最啰嗦的小说之一。

当然,“机器人”系列并非一无是处。系列中写得最好的是《钢穴》和《裸阳》,堪称科幻推理小说代表作。阿西莫夫写篇幅在200页左右的长中篇手到擒来,甚至能在小说中加入社会派内容——六七十年代的科幻作家为人口爆炸操碎了心。

“机器人”系列最重要的作用是圆回了“基地”系列。“基地”系列大饼越摊越薄,只得使用“机械降神”这种拙劣手法圆过来。幸好“机器人”系列为丹尼尔出场做足铺垫,缓解了“降神”之不适。总之同志们,写大长篇前请做好写作大纲,不然小说后面不知道扭哪去了!

考德维纳-史密斯,《人类补完计划》

书名蹭EVA热度,差评。

短篇集,和EVA没啥关系。考德维纳-史密斯是黄金时代作家,但风格和三巨头迥然不同。他不是科幻推理流,不是社会派,不是科技写实流。虽然以太空为背景,也不是传统的太空歌剧。

这套书初看平平无奇,越看越有意思。概括作者创作思路:面对宇宙,人类应自我改造。“自我改造”是短篇集的主题,顺着这个主题设想各种情形。由于不是科技写实流,所以改造方式天马行空,比如延长寿命、心灵感应,甚至将动物改造为类人生物——在作者眼里,被改造的动物是“人”,但机器不是,所以短篇集几乎不涉及机器人。“动物改造”设定之后影响了大卫-布林、罗伯特-索耶等作者。短篇集越往后越精彩,脑洞开得越大,最好的是《名为楔尤之星》。

神林长平,“战斗妖精雪风”系列,即《战斗妖精雪风 〈改〉》、《战斗妖精雪风 Good Luck》、《战斗妖精雪风 不破之矢》。

不明外星生物“迦姆”在南极形成“通道”,入侵地球。地球防卫军在通道附近设立防线,与迦姆展开空战。飞行员深井零驾驶战术侦察机“雪风”投入战斗。

今年看过的最啰嗦的小说之二。看简介,你可能以为《战斗妖精雪风》是刺激的科幻军事小说——大错特错。准确的说,它是一部思想实验:如果将人类放入封闭环境中,与看不见真面目的敌人战斗会怎样?

作者有创作野心没错,比如探讨人机关系啊,自我意识啊,但是表达效果乱七八糟——啰嗦,大段大段重复论述,严重的作者意识过剩。霓虹作家喜欢边叙边议也算老毛病了,生怕读者get不到。看完小说我想,GONZO敢做改编动画也是心大,如果照着原著改编,动画肯定无聊得要死。

约翰-斯卡尔齐,《毛毛星球》

读客手里捏着约翰-斯卡尔齐一堆作品中文版权,可以慢慢洗版。

很多人抱怨现在幻想小说全是“政治正确”,先不说“政治正确”论断是否正确,幻想小说越来越黏糊倒是事实。比如David D. Levine的科幻短篇Damage,以一个AI为第一人称视角,内容和政治正确完全无关——那个矫情啊~~~看得我吐血。一个大老爷们儿,小说写得那么矫情,这科学吗??这合理吗?!(被拖走

约翰-斯卡尔齐就没这毛病。他是说故事高手:节奏快,对话生动,起承转合高潮迭起。主角一路智商碾压,怎一个爽字了得。搬了一天砖,你需要约翰-斯卡尔齐的小说爽一把。

阿卡迪·斯特鲁伽茨基 、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路边野餐》。

今年读客洗版了《路边野餐》。我上一次看到它,还是在2011年《译文版》。这次单行本收录了厄休拉为小说英文版写的序言,以及叙述小说在苏联出版时被审查制度摧残的作者后记。

——老塔根据小说改编成电影《潜行者》,将原著粉碎了。小说《路边野餐》与毕赣同名电影的联系大概是这样:毕赣是老塔粉丝,所以取了电影原著的名字。

大卫-布林,“提升之战”三部曲,即《太阳潜入者》、《星潮汹涌》、《提升之战》。去年看完了《星潮汹涌》。

人类和外星人组成一支探险队,进入太阳勘查太阳中的生物,但探索过程意外不断。

1988年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紧接第二部《星潮汹涌》。格莱蒂克文明圈各大种族战成一团,人类也成为目标。一颗被人类租借的星球加斯,遭到格布鲁人攻击而沦陷。幸存的人类和被提升种族黑猩猩组成游击队,展开地下抵抗运动。

大卫-布林、罗伯特-索耶,再加“安德的游戏”作者奥森-斯科特-卡德,这批80年代成名的作者,作品依然脱离不了“故事书”范畴。换言之,设定为故事服务,即使是强设定;作品质量和故事精彩程度息息相关。“提升系列”系列越写越长,摊子越铺越大,从300页到500页到800页。虽然《提升之战》展现了出色的多线大格局叙述能力,但现在的读者不一定买账。

威妮-康利斯,《末日之书》

1993年星云、雨果最佳长篇双奖。

《灯火管制 警报解除》

2011年星云、雨果最佳长篇双奖。

详细评述:康妮-威利斯更适合写短篇。不知国内有没有好心出版社引进短篇集。

中文版曾经登载于《科幻世界 译文版》。女主角是一名旧书商贩,与一名有妇之夫相爱。情人下定决心离开妻子,两人刚生活在一起,就发生种种怪事。

《译文版》曾经引进过乔纳森-卡罗尔的两部长篇《欢笑幻境》和《木棍姻缘》,但不知为何没有发行单行本。最近亚马逊电子书特价,一口气买了好几本。乔纳森-卡罗尔是都市奇幻标杆级作者,多次获得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提名。和尼尔-盖曼喜爱引经据典不同,乔纳森-卡罗尔的设定来自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想象——意思是靠自己想。他的作品阅读门槛低,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读起来嗖嗖快。

詹姆斯-P-霍根,“星之继承者”系列,即《星之继承者》、《温柔的伽星巨人》、《巨人之星》。

第一部详细评述:“星之继承者”系列有两大特点:首先它是科幻推理小说,“推理元素”在第一部体现尤其明显。第二,全系列洋溢着科技乐观主义精神,这在动辄悲天忧人的科幻小说界真不多见。第三部故事主线变成“抓间谍”和“星球大战”,令不少国人读者诟病,不过其乐观积极的精神未变。各位可以试试第一部。

舟-沃顿,《我不属于他们》

2012年星云、雨果最佳长篇双奖。少女莫薇娜的母亲是疯疯癫癫的女巫,她也有魔法能力。为对抗母亲,莫薇娜受了重伤,瘸了条腿,双胞胎妹妹也遇难了。莫薇娜从儿童福利院逃走,投奔多年未见的父亲。父亲不知如何相处,送她去了寄宿学校。莫薇娜以阅读幻想小说对抗灰暗的生活。

《我不属于他们》是我看过的最差劲的双奖小说。和“政治正确”鸡毛关系也没有,它的差劲体现在“平淡”:全书是女主角的日记,每天发生什么事,一件件记下来。女主角是幻想小说狂热爱好者,每周能看八本小说。幻想小说帮助她拉近和父亲关系,进了读书会,有了男盆宇,然后呢?没了。所以作者列那么多书名干嘛?和我一样炫耀自己看书多吗?(这句划掉

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地球之种”二部曲,即《播种者寓言》、《天赋寓言》。

《天赋寓言》是2000年星云奖最佳长篇。详细评述:

这套小说非常不错,可惜没有写完。作者野心极大,在小说中写了不少细节设定,但限于篇幅没有充分展开。比如有一种毒品能让吸食者对“火”上瘾,只要看到火焰,吸食者就会获得快感。甚至为了获得快感,吸食者会投身火焰中。此外,小说也出现了虚拟实景(被称为“梦幻面具”),有钱人沉溺于梦幻面具无法自拔,这个设定也一带而过。

瑕不掩瑜,“地球之种”是非常出色的末世小说。作者另一套系列小说“莉莉丝的孩子”已引进国内,可以考虑入手。

阿瑟-克拉克,《月海沉船》

讲述一艘在月球上的观光船遇险,各方组织救援。《月海沉船》没有阿瑟-克拉克常见的神秘主义倾向,而是带有科技乐观主义精神,简直是《火星救援》的祖师爷。

发表于2010年的长篇小说。Bassianus Severus——昵称Basso——是共和城邦Vesani的首席公民(First Citizen),权倾一时。在他的领导下城邦商业繁华,欣欣向荣。不过他也有烦心事。他的妻子和妹夫通奸,被Basso撞个正着。Basso亲手宰了这对狗男女,还避过法律惩罚,但从此妹妹视他为仇人,甚至派人暗杀他。两人老死不相往来。

Basso怀疑两个儿子是妻子通奸产物,对他们很冷淡。相反,对妹妹的儿子Bassiauns Licinius——昵称Bassano——视同己出,有心培养他成为首席公民继承人。由于一起金库劫掠事件,Basso派兵进攻荒蛮之地Mavortine,并派侄子随军前往。这是Basso人生中唯一错误的决定,而这个决定足以毁了他。

K-J-帕克的短篇小说好过长篇。他对长篇小说的结构把握有问题,往往铺垫过长——话说回来,很多作者都有这毛病。Basso的悲剧从他杀妻时就已注定,但到达悲剧的过程足足用了四分之三篇幅。《城防十六计》为什么好看?一,篇幅短;二,进入主题快。

——Vesani城邦的原型是古罗马城邦和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混合。Basso既是政治家,也是金融家、银行家,通过银行掌握城邦经济命脉。K-J-帕克借机秀了一把文艺复兴金融知识。

《时间旅行者年鉴》,短篇选集,一共四卷,即《时间之线》、《岁月裂隙》、《生命困局》、《叠余历史》。

“遗落的南境”系列作者杰夫-范德米尔和妻子安编辑的科幻短篇选集,以“时间旅行”为主题。质量依然良莠不齐。强烈推荐第三卷中的《途中小憩》。如果让我选,我会收录以下几篇:柳文扬的《外祖父悖论》、王晋康的《魔环》、凯特-威廉的《永远属于你的安娜》和特德-姜的《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

掐指一算,到目前为止,星云、雨果获奖长篇看了59本。本来我对获奖长篇没有执念,《译文版》登啥我看啥。但是三体厨实在太烦人了!整天说些“国际上比肩《三体》的小说有哪些”之类傻呵呵的话。我心说不行,老子要用阅读量碾压这帮XX!然后发现毛用没有,他们根本不看书,只会像复读机一样说车轱辘话。“教做人”的美梦破灭了,吐血。

今年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为《科幻世界》写了两篇稿。为杂志写稿难度挺大的,动笔前信心满满:编辑说“要不您先写个大纲?”,我暗暗冷笑:哼!我多少年不写提纲了!编辑又说“一个月后交稿”,我又冷笑:哼!两天五千字不是手到擒来!结果...写得要死要活。编辑拿到初稿后委婉的说:“我觉得老师您没写尽兴。”我低眉顺眼的说:“这就改,这就改....”不过童年梦想实现了,一切都值了。

}

不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不带父亲就医,在父亲去世后任由其尸体在家中腐烂 ……6 月 28 日下午,上海松江法院第一法庭,被告人王某遗弃罪一案正在进行公开宣判。

根据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等,上海松江法院最终依法对被告人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 我小时候跟父亲关系也算亲密的吧。" 王某在远程庭审中回忆起父亲,显得平静、理智,你很难将他与那个每天准时遛狗,却遗弃生身父亲的罪犯联系起来。

1976 年出生的王某是家中独子,大专毕业后他加入了正火热的房地产行业,不久,父亲生了一场大病,经过漫长休养,性情大变,突然就 " 性格孤僻、固执,不爱与人来往 ",父子间沟通骤减,此后父子关系变得不冷不热。

2009 年家中老宅动迁分得两套安置房,恰逢不久王某与妻子闹离婚,他卖掉了其中一套安置房,部分卖房款用于支付离婚补偿款,剩余款项则用来投资生意,却因投资失败导致分文不剩,后来,失业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使他的人生观也随之淡漠。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他与母亲相互陪伴,母子二人一同租房居住在市区照顾外祖父母,而父亲则独居在松江的两室一厅,除逢年过节一家人碰个面,父子俩极少联系。

2017 年,王某母亲搬去与父亲同住,他才每周回去探望一次。

2019 年,王某母亲去世,王某曾提议搬去与父亲同住,但父亲反应很冷淡,没有答应。从此,父子俩之间本已褪色的亲情,因母亲离去再无 " 纽带 ",彻底 " 隐形 "。

2021 年 6 月,王某因租赁房屋到期,又因失业无钱另租,信用卡还有十几万欠款未还,故再次提出搬去与父亲同住。这次父亲虽没有爽快答应,却也没明确反对。当时已 74 岁的父亲垂垂老矣,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确实需要有人陪伴身边,料理生活起居。家人的照顾已不再是他的人生可选项,而是成为了必选项。

王某搬进来后,他们成了一个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两人交流甚少,王某对父亲每日所吃药物名称和剂量一概不知,只知道父亲常年去地段医院配药、就医。虽然王某和父亲同住,但是年老体弱、病痛缠身的父亲依然要每日买菜做饭,王某则点外卖或外出就餐,几乎没有交流。两人作息时间也无法步调一致,与早睡早起的父亲不同,失业的王某每天固定中午出门遛狗,然后去网吧上网,一直到 23 时左右才回家,两人甚至几天都难得打个照面。提起儿子,王某父亲也曾在生前对邻居抱怨,说儿子宁愿养狗,也不管自己。

2021 年 7 月的一天,王某父亲在小区里摔了一跤,之后身体便更加虚弱,腿脚不便,出行需拐杖辅助。

日左右,王某父亲已无法独立下床,倔强的老人前所未有的,要求王某搀扶自己如厕,搀着父亲,王某意识到他的身体状况已进一步恶化。但此时的王某冷漠入骨,明知父亲身体健康状况恶化,生活难以自理,既未带父亲就医,亦未对父亲进行基本的生活照料,仅仅每天过去看一眼、问一句,甚至还如从前一般准时遛狗,还拿走父亲的一部手机在超市、网吧进行小额免密消费。王某父亲从最开始的能简单回应,到只能从喉咙里挤出 " 嗯 " 的声音,再到 23 日已完全没有回应,期间一直保持上身勉强横躺在床的状态,直至离开人世。

23 号当天,王某发现父亲死亡,却未料理后事,反而继续居住在房屋内却任由父亲遗体腐烂,直至 28 日小区邻居因闻到异味而报警。

当民警接报后向王某询问了解情况时,王某先是谎称自己在其父亲死亡前一段时间并不在家中,但经公安查阅监控发现王某说法矛盾,有重大作案嫌疑,遂立案侦查。

2022 年 2 月 24 日上海松江检察院向上海松江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王某涉嫌遗弃罪。审理过程中,被告人王某当庭自愿认罪悔罪。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王某犯遗弃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以遗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王某当庭自愿认罪,可认定具有坦白情节,建议合议庭根据本案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被告人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到一年六个月。

被告人王某的辩护人对被告人构成遗弃罪无异议,认为被告人具有坦白情节、当庭自愿认罪、系初犯偶犯、法律意识淡薄、家庭环境导致父子关系淡漠,建议对被告人从轻判处。

上海松江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某对于年老、患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父亲,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其行为已构成遗弃罪。公诉机关的指控成立。被告人王某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当庭能自愿认罪,可依法从轻处罚。根据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等,上海松江法院最终依法对被告人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潇湘晨报综合上海松江法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星人入侵地球被细菌打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