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哪些章回是曹雪芹写的?

  #红楼梦人物志#世人读红楼,多分两个极端,喜欢的痴迷的,手不释卷,读了数十遍,仍津津有味。不喜欢的排斥的,总是读不进,以为红楼梦是家长里短,太冗长也太琐碎,不如西游三国等神鬼妖魔、争斗厮杀有趣。

  然而,若真正沉下心来读进去就会发现,红楼梦的经典,正在于它的“琐碎”,正因它对诸多细节之处传神的描写,对于展现人物心理、性格和命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才得以让其成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今天我们不妨抛砖引玉,来分析下曹公笔下的几处极易被忽略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在前八十回中,可能只有一两句话那么简短,但却是无法被遗忘的神来之笔,对情节推进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周瑞家的送宫花时,从正在午睡的李纨窗下经过

  原文第七回,周瑞家的去找王夫人回复刘姥姥一事,半路被薛姨妈派了个送宫花的差事。周瑞家的按照薛姨妈的嘱咐,挨个去送。

  她先送的是贾家的三个姑娘,之后曹雪芹笔锋一转,在周瑞家的送宫花给王熙凤之前,忽然插入了一段关于李纨的文字,细品却别有深意。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劳叨了一会,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

  很多人读到这里,就产生一个疑问,薛姨妈的宫花一共有十二支,为什么王熙凤这个二奶奶都有,且读得四支,李纨这个大奶奶却一支都没有?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李纨是寡妇,青春丧偶,不宜佩戴宫花这样的艳丽装饰。

  但作为荣国府大奶奶,却又不能忽略了她,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处细节。对此,不放过任何细节的脂砚斋也作批道:细极!李纨虽无花,岂可失而不写者?故用此顺笔便墨,间三带四,使观者不忽。

  曹雪芹这么安排有何深意呢?我们知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已经是“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即节令已经过了秋收之时,进入了冬闲时节,贾兰学里也许早已放了长假,姑娘们也放下了针黹女红,所以此时的李纨,一定是无所事事,所以才大白天日躺在炕上午睡。

  这处细节,既写出了秋去冬来的寒冷气节,更写出了李纨孤寡一人无所事事的寂寥。若只是如此,这处细节也并无出彩之处,令人叫绝的是,曹公在写完李纨无所事事的孤独、寂寞之后,紧接着写的是贾琏戏熙凤的情节。

  一处是李纨屋里安静的出奇的孤独午睡,一处是王熙凤屋里不时传来的夫妻笑声,两相对比,立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李纨和王熙凤都是年轻媳妇,如今一个独守空闺,一个却有闺房之乐,寥寥几笔,曹公即写出李纨寡居生活的孤苦和压抑。

  因此,在螃蟹宴一回,才有了李纨醉酒摸平儿的举动,才有了丢了手帕一大早让丫鬟去怡红院里寻的事情,这些都反映出李纨作为一个寡妇,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孤独和寂寞,隐忍和悲苦。

  二、宝玉凤姐遭魔魇时,薛蟠忽一眼瞥见林黛玉美貌

  原文二十五回,宝玉被素日深恨他的贾环,推蜡烫伤了脸,前前后后的众人都去看,却不想,那头赵姨娘早已买通了马道婆,让王熙凤宝玉姐弟俩先后遭了魔魇之法。

  这一下惊动了府内众人,薛姨妈、薛宝钗、薛蟠、香菱一家也都出动了,贾府之人也都上上下下来园内探视。此时,曹公偏偏弃了众人,将视角和笔触放到了呆霸王薛蟠身上,由此忽然插入令人意想不到的一笔。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很多人读到这里,也深觉诧异,如此慌乱的场面,为何曹雪芹忽然横着来这么一笔?甚至有极爱黛玉者不能接受这样的安排,让薛大傻子看到林妹妹的风流婉转,且用“酥倒”这样的字眼,这分明是唐突了一身仙气的林妹妹。

  这样的细节,自然还是少不了脂砚斋的批语,我们先看他怎么说的,甲戌侧批:忙到容针不能。此似唐突颦儿,却是写情字万不能禁止者,又可知颦儿之丰神若仙子也。甲戌双行夹批:忙中写闲,真大手眼,大章法。

  这段话为不少人解了惑,但还是不解渴,按照脂批,曹公这么安排,则是为了突出红楼梦开篇里提到的“大旨谈情”四字,更写出了呆霸王薛蟠的忘情和他好色风流的本性。

  我们知道,薛蟠正是因为跟冯渊争香菱才犯了人命官司,后来又为了纳香菱,跟薛姨妈打了不知多少饥荒,等到遇到夏金桂,又走不动道,见了丫鬟宝蟾,也口水直流……更不用说他为了秦钟,闹得贾府人人皆知,为了柳湘莲,被暴揍一顿了。

  香菱、宝蟾这样的小家碧玉或有几分姿色的丫鬟已经让薛蟠见色起意,难以自持,更不用说她瞥见了有“世外仙姝寂寞林”之气度丰姿的林黛玉了。因此,曹公如此安排,既是为了写薛蟠的喜新厌旧,对女子频频忘情的风流嘴脸,亦是为了衬托林黛玉的风流婉转。

  当然,这还没完。从第二条脂批来看,脂砚斋似乎在透露一个信息,薛蟠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就此了结,按照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结合后文薛家母女曾拿黛玉和薛蟠姻缘开玩笑,以及薛蟠外出游艺归来带来了不少黛玉家乡的土仪可知,薛蟠似乎在见过林黛玉一面之后,曾产生过求娶林黛玉的念头,并以家乡之物示好,但此想法也仅限于薛家人内部所知。

  以薛姨妈的精明,她自然深知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分量,那是将来可能要指给宝玉的,怎么可能会嫁给她那不争气的儿子?香菱她尚且不忍,更不用说黛玉了,因此,曹公并未明确提及此事,只是通过一些细节,隐约交代了这件事。

  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一支笔,不仅在暗中交织着人物命运,且总能在出其不意,密不容针之处忽然插入一笔,让人既惊喜又意外。

  三、湘云举办螃蟹宴时,迎春独自在花阴下穿茉莉花

  原文三十八回,由湘云做东,举办了一场螃蟹宴,邀请到了贾母、王夫人等人参与。因贾母年事已高,加上天气渐凉,没多久,贾母等人就散了,只剩下宝黛钗等园中姊妹和一众丫鬟。

  这时湘云便取了昨晚与宝钗商定的菊花题,用针绾在墙上,让大家各自随意去选了作来。之后,大家就开始了“自由活动”,曹公也开始了“自由发挥”,于是又引出一段神来之笔。

  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又招呼山坡下的众人只管放量吃。探春和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

  这段情节里,曹公并未单独写某人,钗黛湘迎探惜等人都有写到,但无论我们怎么读,却都会把目光落到一句关于迎春的描写上,因为它太惹眼,也格外引人注目。

  俗语说,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对红楼梦来说,凡有细节处,必有脂砚斋批语,对这段情节,庚辰双行夹批道:看他各人各式,亦如画家有孤耸独出则有攒三聚五,疏疏密密,直是一幅《百美图》。

  脂砚斋把曹雪芹笔下的这段情节,称为《百美图》,似乎是在隐指曹公笔下所有裙钗画像,有红学家研究认为,薄命司上的金陵十二钗一共应是108人,共九册,每册十二人,除了原文和脂批中提到的正册、副册、又副册、三副册、四副册,似乎还有五六七八等副册。

  我们回来看迎春,迎春是贾府二小姐,人称二木头,是针扎一下都不知道哎呦一声的懦弱小姐,不会替奶娘说情,也救不了跟她的司棋,林黛玉说她虎狼屯于阶陛,商谈因果,是个不敢遇事只知道看《太上感应篇》的毫无气性的小姐,最后被父亲贾赦抵押给了无情兽孙绍祖,落得个“一载赴黄粱”的凄惨结局。

  但这并不是说迎春的人生没有闪光点,父亲无耻,母亲早亡,哥嫂不问的她,也有自己的小欢喜,小确幸。这不,她在婶子王夫人身边过了几年最舒心的日子,这次独自穿茉莉花即是其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

  宋代诗人江奎有《茉莉花》一首:灵种传闻出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我们的歌词里也唱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迎春虽然才貌不如钗黛等人,在大观园中也不显眼,但她依然绽放着自己的芬芳,舒展着自己的少女青春,对她来说,能静静地独坐在花阴下穿茉莉花,这样的美好时光,哪怕只有一刻,她也已知足。

  回想她嫁与孙绍祖之后那次回娘家的哭诉,曾动情地对王夫人说,“还记挂着我的屋子,还得在园里旧房子里住得三五天,死也甘心了。”又是何等的凄凉?

  迎春去世之前,是否会再一次想到,那个秋日的午后,姊妹们都在各自玩耍,看鱼的看鱼,作诗的作诗,吃酒的吃酒,而她,则独自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曹公何等笔力,把迎春生命的一瞬,写得如此之美,却又把她的结局,安排的如此凄惨?

  而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悲剧美与凄凉美之所在,即把最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这样一种美的瞬间定格与最终毁灭,让人读了之后,心生怜悯和同情,竟无语凝噎。

  红楼梦里的细节和神来之笔,远不止这些,细细品味,曹公总在我们想不到之处,忽然插入一段文字,看似突兀,却又暗含深意,或者推动情节发展,或者伏线人物命运,或者展现人物性格,前后对比,形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学张力,令人只剩叹服。

  作者:夕四少,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从程高本后40回考古复活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的唐国明

————————————————————————————————

不为风雨不为云,只为一梦在耕耘;

板凳一坐十年冷,煮血蒸泪写诗文。

这首唐国明自己写的自由古体诗,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写照。自从2013年,唐国明的《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分别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连载,至今,已有多家国内外报刊发过他的专访与报道,有无数网站媒体转播了他对梦想执著追求的事迹,上过多档访谈与综艺电视节目,也有几家出版公司找过他。去他住址慕名而来的访问者中有很多大学生高中生。但到目前为止,他的书仍没有出版,他仍然住在岳麓山脚下向阳坡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过着清贫的日子,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写作。

————————————————————————————————

————————————————————————————

《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复原”根据与资料来源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

1、任一偶数表示为两素数之和时的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或说,每一个大于2的正整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的一半,且两个不同的素数分布在这个数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

2、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会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

————————————————————————————————————

半途哲人、鹅毛诗人、红楼工匠(红楼梦曹文考古复原工匠)、作家唐国明作品

——————————————————

2014年6月20日第一次写给自己的专访:复活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的唐国明

——————————————————

不为风雨不为云,只为一梦在耕耘;

板凳一坐十年冷,煮血蒸泪写诗文。

这首唐国明自己写的自由古体诗,可以说是他自己的写照。自从2013年,唐国明的《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分别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连载,至今,已有多家国内外报刊发过他的专访与报道,有无数网站媒体转播了他对梦想执著追求的事迹,上过多档访谈与综艺电视节目,也有几家出版公司找过他。去他住址慕名而来的访问者中有很多大学生高中生。但到目前为止,他的书仍没有出版,他仍然住在岳麓山脚下向阳坡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过着清贫的日子,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写作。——

——————————————————

1、在这几十年的追求中

——————————————————

“真正的作家,他的故事基本上是跟他的写作读书与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我念大学时已经25岁。念的是全日制自考中文本科。作为在山里的孩子,这么大了还去念大学,念的还是自考。当时去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天真的为了成为一个名扬天下千古留名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作家,写出自己梦想的作品。我大学毕业时已29岁,大学的老师说我不是一个大蠢材,就是一个大天才。29岁这个年龄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是该成家生子的年龄了。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为了梦想奋斗下去,要么南下打工。在当时我家人的眼里,如果我南下打工,不如回家里做个山里人。他们把我送入大学,就是希望我要么在梦想里有文学上名扬四海的成就,要么去一个体面的国家单位。我也不知为什么,当时我相信了自己。从决定来读大学的那一天起我就相信自己,我会成为一个名扬天下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作家。因为我那个学看山水的父亲从我上学那天开始,一到每学期开学时,他就总会重复一句话:要学有所成做一件天下人祖祖辈辈记得的事情。好像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来,就是要我完成这个使命的。”

………………………………………………………………

“那时为了安顿家人,我骗他们我在省文联上班。他们相信了我这个儿子。我寻一个同学借了一千元钱,于是真正开始了把成为作家这个梦想当成了终身事业。在这几十年里,除复原了《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我同时还写了一个小说《零乡》。因为复原《红楼梦》80回后而成就了这个小说《零乡》,因为《零乡》而成就了我复原的《红楼梦》。它们如两条并行的铁轨,载着我的人生飞跑到今天。它们也如我在建筑的一座无形的看不见的建筑王国中的两根顶梁柱。庆幸的是《红楼梦》的复原在先发表了出来。而《零乡》也在一些正式省级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片段。但现时我还舍不得把整篇《零乡》拿出来面对读者,我还想把它写得更完美。它到底会如何完美,我相信不久就会给喜欢我的读者一个交待。”

………………………………………………………………

“在这几十年的追求中,我即使每天喝粥,也是我一个人喝粥,一家人喝粥是不可能完成伟大的写作的。曹雪芹举家食粥,不过是传闻,他要真举家食粥也该是他完成《红楼梦》之后。因为我这10多年来已体验过了。”

………………………………………………………………

“路是用来向前走的,而不是用来回望的。梦是用行动、天才、勤奋与坚持去实现的,而不是用来在床上躺着想的。时间已经证明我不但有梦想,而且具备实现梦想的能力,光有梦想,没有具备实现梦想的能力与天才,那是空想。”

………………………………………………………………

“当一位编辑认为我的《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应是一个名家写的,或是一个名门之后、至少是一个名教授、富人的后代写的时,我告诉他我确确实实是一个山里人的后代,而且是一个‘三无’人员,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传奇,竟然活到了今天,并且在文学上取得了自己认为很成功的成就时,我觉得我应该把自己的故事与传奇传达给大家,告诉大家:梦想,一旦得到天才的鼓励,并有热情不断推动它前进,定能大大超过自然界的一切自发力量;而人,在自己短暂的一生里,定能将世世代代看来似乎难以实现的梦想变成现实,变成永垂史册的真理。我就这样,也算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

——————————————————

——————————————————

“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才突然醒悟,我从14岁开始一直努力到现在,就是为了复原《红楼梦》这道长城,就是为了复原、传播本来的《红楼梦》。”

唐国明这个梦开始于他从邻村同学的二姐那借来120回程高本《红楼梦》的那个暑假,唐国明干完父母安排一天干完的事外,唐国明就坐在自家木楼上一间属于他堆满木头杂物的房子里,借着房子山头漏进来的昏暗天光,一页一页地读完了《红楼梦》。

“在读的过程中,我朦胧感觉到程高本后四十回虽然较前八十回的水准距离很大,但凭着我天生的文学感觉,感觉到了许多的段落与句子是那么逼真地贴近前八十回的水准,我确认为那是曹雪芹的原笔。随着我读了本文革年代编写的关于《红楼梦》理论的书籍,我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得去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的真文字与曹雪芹所要表达的真相。这《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的真文字就藏在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

当时很小的唐国明,只能把这一切埋藏在心里,没敢对世人说出。唐国明知道,如果想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的真文字与他所要表达的真相,就得抵达曹雪芹。“曹雪芹是传说中的锦衣玉食,我出生于一个山村,我家物质上虽然跟不上曹家,但精神上是可以跟上去并与之匹敌的。”

——————————————————

——————————————————

“用什么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灵魂,那就得博览群书,先得立志成为一个作家。”当时,立志要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真文字的唐国明告诉父亲说:“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唐国明的父亲当时对这个梦想与愿望表示支持。唐国明说:“父亲是山水先生,在去给人举行葬礼时,甚至听到好的祭文也要抄回来让我阅读学习,让我至少以后也得做个合格的乡村文人。”

在唐国明的生命里,唐国明说:“我是幸运的,我有一个严厉好学也极为上进的父亲。他为了学好看山水这门民间古老又深奥的学问,在投师做学徒时,为了抄一本本书,白天为养家而劳动,晚上几乎通宵达旦把师傅的书抄下来记诵。每当我睡眼迷糊地睁开眼,常见父亲仍在煤油青灯下抄书。”

在唐国明八岁时,父亲才送唐国明上学。上学那一天,对唐国明说了千言万语,意即:“从今天开始,你就读书了,一定要学有所成,做一件让人祖祖辈辈记得你的事情。”父亲说这话的情形给唐国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上学那天起,唐国明是每学期开学在父亲重复的叮嘱中走向学堂的。

就这样,唐国明在山村里完成了四年的小学教育,小学五、六年级就到离家二十里的山外去上镇完小。一直到14岁前,唐国明只知道努力读书,考个好成绩让父母高兴骄傲。“到14岁时,受到老师与一位同学二姐的影响,尤其接触了《红楼梦》后,不知不觉就形成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理想。因为我觉得只有成为作家,才能完成父亲的心愿,才能让父亲骄傲,也才能让母亲自豪,才对得起父亲那么含辛茹苦为了迷信家里要出人才得看有好山水,而拼命钻究看山水的父亲。可以说我父亲学看山水的历程丝毫不亚于我为了追求复原《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的真文字的坚守历程。”

——————————————————

4、有这个使命复原出来

——————————————————

唐国明立志成为作家后,四处打听山村人家的书。唐国明为了借到人家家里的书看,有时甚至帮人家插一天田或干点其他的活,才能借到。在唐国明没上学前,父亲去赶集时,就背着唐国明去,把唐国明放在租图书的小摊前让唐国明看图书,快散集时,他才来背唐国明回家。父亲把唐国明背在背上,就专门跟唐国明说一些关于乡村里情爱的故事。“使我明白,世间一切最真莫过于‘情’。”

唐国明说:“后来遭遇上了专门为‘情’与‘儿女’们立传的《红楼梦》,似乎一下遇到了自己梦想读到的书。只惜一读那前言,就点明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后的差距,并点明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

但唐国明一读完后,唐国明怎么也接受不了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的这个事实,在唐国明的内心中肯定这后四十回中有许多曹雪芹写的原笔,只是编写者程伟元与高鹗或另有其人在里面故意添加了许多不属于曹雪芹原笔的因素进去,删改了一些曹雪芹的原意。

唐国明想:“我既然发觉了,我就有这个使命复原出来。要复原必须首先抵达曹雪芹,至少在学识上要与曹雪芹有平起平坐的资格,同时更要具备他所具有的灵性与天赋。当时我虽然觉得我很笨,但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自己对自己的培养抵达曹雪芹。”

………………………………………………………………

唐国明说:“自从我立志要成为作家以后,我父亲就跟我说过,他会为我的梦想有一份力就发一份光。即使我当年的家境不是很好,每到交学费时,家里常为我们三姊妹的学费发愁。但父母还是极力要我们读书,直到我16岁就死去的姐姐有一天不肯去上学了,我父亲还哭了一顿。”

………………………………………………………………

“我知道他是哭自己,哭自己命苦,9岁无父,想念书没机会念,有机会让我们念书,我姐姐却不肯上学了。我父亲既要让我们念书,同时也在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地学干活。我们不看书就得干活。在他的眼里,人在世上就得耕读齐家。每天天一亮就叫我们起床割的割草、看的看牛、挑的挑水,忙到吃完早饭,就老老实实去上学。上学回来,不去砍柴就得去挑草,反正要不停的干活。到晚上吃饭后,再让我们看书学习,不准干打牌与其他不务正业对我们成长有害的事,一知道就会被他打得屁股红肿。在他的理念里,不让我们干干活,不知道山里人的苦,就不会好好读书图上进。”

………………………………………………………………

唐国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怀着当作家的梦想。每个星期带一壶酸菜与8斤米,让自己读完了初中,又读到高中。凡是能找来看的书,全被唐国明想尽办法不放过的借来看了。直到父亲病倒,唐国明一边陪着父亲,一边看着书熬过了那些夜晚。

………………………………………………………………

一天父亲病重,似乎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他怕耽误唐国明念书,而不让人来学校叫唐国明。直到他出院后回家,他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他就要求出院,还惦记着要给唐国明留30元钱的生活费。唐国明说:“我星期六回到家,父亲跟我说,要我开始学会种田,他恐怕不行了。于是开始教我学会种田,教我怎样做个山里人。星期日晚上他把他出院仅留的30元钱递给我说,好好把这期书念完,他只有这个能力了。”

………………………………………………………………

据唐国明说:“到暑假时,父亲的身体奇迹的恢复了过来。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和妹妹说,你们两个我只能送一个上学了。他最后决定让我上完高中,我只差一年高中就念完了,妹妹从此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当时我明白,父亲是偏向我这个儿子的,他明白他这个儿子还有一个未完成的梦,一个需要漫长时间去完成的梦。在当时我明白,我考上大学父亲是送不起了。有一个高中老师曾跟我说过,我好好考大学,考大学没问题;好好写作,成作家也没问题。因为他闻知我拼命看课外书常写诗的事。但我上高三那年,我明白念也是浪费时间与精力,于是大胆独自决定背着父亲,明里去县里上高中,暗里我是在县图书馆与城步一中图书馆拼命看文学与其他文史哲课外书籍,也不断写作乱投稿,还发表了几篇,挣了几十元稿费。”

——————————————————

——————————————————

待唐国明在图书馆度完了高三那一年,唐国明回到了家里开始了耕读的生活。但父亲每见唐国明在灯下捧着书看,抄稿纸时,他常仰天长叹。他觉得唐国明不应该留在他身边了,他想尽了办法要唐国明出远门去做事,见识世面。但唐国明一到外面不过三个月就回了家。唐国明回家告诉父亲,在外面做那些事,对唐国明成为作家没有一点帮助。他赞同唐国明的观点,但要唐国明离开他,他因为看着唐国明成天呆在房里看书,心老是焦虑。

于是让唐国明背着米去县城寄居在一个跟他学看山水的徒弟家里,去图书馆看书写作。“在投稿的过程中我收到《人民文学》杂志社开培训班的通知,父亲得知后极力鼓励我去。那一年内父亲花钱三次打发我去北京,每次见我从北京回来,总是叹息,因为他每一次希望我留在北京北漂写作。可我每次到北京培训完后,觉得呆在那无心写下去,更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思来想去,觉得我还是读书少了,我也自己这么认为。”

有一个同学的姐姐跟唐国明说过,唐国明若真想成为一个作家,必须去受大学教育。“我跟父亲一说,父亲完全赞同这一观点,但他愁钱,他送我去北京的钱全是靠山林里出的竹料,自破自背自扛,自己挑着送到山外二十里以外镇上用血与汗流出来的钱。”

——————————————————

6、父亲不知动了哪根筋

——————————————————

直到唐国明25岁那年秋天,家里稍有了1000元的积蓄。邻居的孩子那年高考没考上大学,那是1998年,大学还没扩招,但大学为了满足上大学的需求,开了全日制自考本科专科班招生。邻居的孩子来问唐国明他要去读全日制自考读哪一个专业好时,唐国明看到他拿的招生简章里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招生的广告。于是唐国明给当时负责招生的文学院成教办去了一封信,那边就正式给唐国明寄来了一个录取通知书,说唐国明可以去读。于是唐国明跟父亲说了这事,“父亲开始不太同意,觉得学费太贵,一年4000元,生活费2000元,就得6000元,4年下来就是24000元。当时也许是我的浪漫情怀,更或许是我与父亲血液里梦想元素起的作用,我跟父亲说,他供我一年,以后我自己负担学费。”

“父亲不知动了哪根筋,他竟然同意了,他跟我说,人家的儿子读得起我儿子干嘛读不起,说我到了大学,也许能得到教授们的扶持,离我的梦想就不远了,在这乡村,永远是成不了作家的。”

“他说就供我一年,以后就得靠我自己。我当时不知哪来的信心说,没问题,只要供我上完这一年大学,以后我连娶老婆的事再也不用他们管了。父亲望着已戴上眼镜的我,叹息了一声说:从明天开始努力扛竹料吧,把竹料卖了,就有钱送你上大学了。”

唐国明跟父亲扛了一个月的竹料,最后卖给生意贩子,凑了2000元,加上余上的1000元,已有3000元,再到信用社贷款1000元,已有了4000元。

“当时妹妹在外打工,余了几千元存在父亲手里,父亲暂拿了1000元,待卖了第二批竹料再给补上,一共凑了5000元。在亲戚们的各种反对声里,父亲送我走出了山里。这次父亲没有多说,只说了一句,他这次送我去上大学,只有一个愿望,一定要有所成,否则我这一辈子都对不起他。”

唐国明一听这话明白这次是父亲在他身上下的最大一个赌注。

——————————————————

——————————————————

“我刚一上大学,妹妹在南边一听到这个消息,回家把父亲骂了个狗血淋头,并立即要父亲赔她挪用她的1000元,并一点一滴算了利息。”唐国明当时也理解妹妹的愤怒,“因为妹妹当时害着甲亢病,父亲没给钱给她治病,反而挪用她余的治病钱送我去上大学。想起来父亲为了我,担了多大的心理负担。父亲来信说,他被我妹妹气得心口痛了一月有余。”

………………………………………………………………

唐国明当时只有在大学拼命的埋头涉猎各种各样的书,拼命的写稿投稿。一晃眼一年过去了,那年寒假唐国明回到了家里,唐国明以为父亲会说他送了这一年不再送唐国明上学了,唐国明也做好了不去的准备,“但父亲说,既然送我上船了,他这老头还有一身力气,也要花尽让我靠岸。”

………………………………………………………………

于是接下来是最艰难的时候,有一年,“父亲为我的学费急得打着光脚丫四处借钱,也没有借到,还受了各路亲戚的侮辱,说他自找罪受,他的精神几乎接近崩溃,终于扛不住似地给我来了封信,叫我扛着被窝回家,他到镇里来接我。幸好当年暑假我帮学校招生挣了点钱,我找到一位老师替我担保,我交了一半的学费,我回信给父亲说,要他不要急,剩下的慢慢想法子。父亲就在那年秋天把耕牛卖了,给我凑齐了那一年的学费。”

………………………………………………………………

“更让人泪下的是父亲有一次给我寄个车费,去山里砍了上千斤的竹,在大雨天扛去卖给做生意的,结果父亲给我汇寄时,才发觉那一百元是一张假钞。”“尤其大三开学那年暑假,我是跟父亲在我们那山村里扛了上几万斤的竹料,上学时我是一边跟着装满竹料的大卡车,去城步造纸厂过磅,然后从生意贩子手中拿到钱,再坐晚上的车来长沙,一到学校同学几乎认不出我来了。而父亲在冬天为了我的学费钱,天寒地冻的在山林里烧木炭,再挑出山里到镇上去卖,那个苦就更不要提了。”

——————————————————

8、就这么神奇的度过来了

——————————————————

唐国明总算就这样痛苦地念完了大学,就要开始找工作。在准备南下打工时,唐国明突然想,“打工并不丢脸,但父亲这样辛辛苦苦培养我,是让我成为作家,不是让我去做一个打工的,如果让我成为一个打工的,父亲一定不会让我读大学。”唐国明思前想后,咬着牙放弃了南下的念头,开始四处找房子,与几个人合租了他如今还呆着的湖南师范大学岳麓山脚下那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开始以善意的谎言骗父母说已在省文联找到了工作,要他们不要牵挂,要他们好好余钱过自己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我那时的勇气,也许是父母从小培养的成果。我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也熬得住,静得下心看书写作。”一走出大学课堂,唐国明想起一位老教授说他“不是一个大蠢才就是一个大天才”。他说:“我打开大学老师开出的书单,觉得还有好多书没读,越想越焦虑,也越努力越拼命看书,拼命听了上千场讲座,一边虐待自己似地只沉迷在书店与书海里。”

………………………………………………………………

“每半年一开始,一交了半年房租,就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准备生活费。每星期花25元生活费就能在学生食堂混过去。这25元生活费有时是靠自己淘书看后,再卖给一些书友挣的。有时是去做作文家教得的。有时是帮人找书得的。有时是把自己看过的旧书摆在校园里卖掉挣的。有时确实逼得没一分钱了,就把自己心爱的书摆到路边,卖到25元就跑。”

………………………………………………………………

在2008年前唐国明就这么神奇的度过来了,在借钱还钱、借钱还钱中让唐国明涉猎了各种必读的书籍,写下了许多文字,练好了句子,培养了语感。“有时常半夜从噩梦中醒来,为没有抵达曹雪芹的文学境界而焦虑彷徨,一头好好的头发掉得零零落落。”虽然与唐国明住在向阳坡28号这个院子里清风朗月的女生们给了唐国明友谊给了唐国明温情,给了唐国明似乎是贾宝玉在大观园中该给的一切,但唐国明却仍在为没有抵达曹雪芹的文学境界而焦虑,为没有作家的感觉而不敢投稿而焦虑,为作品达不到自己梦想的境界而烦恼。一想起父母为自己的付出,一想起父亲那送自己来长沙读大学的形情,唐国明就无比愧疚,无比忧虑,无比的着急。有时想想自己还能不能坚持到最后而陷入万劫不复似的。经过无数次的煎熬,数次回故乡陪母亲去医院住院,最终使唐国明学会了宁静,学会了泰然,学会了怎样水到渠成的去走自己的路。

——————————————————

9、抵达了曹雪芹的文学境界

——————————————————

“慢慢地我在2009年自然有了诗人的感觉,2010年自然有了作家的感觉,并慢慢感觉到自己有曹雪芹的感觉了。”

………………………………………………………………

唐国明开始试着复原《红楼梦》八十回后,并且复原出来的文字开始受到朋友的肯定。直到2010年冬天第一次发表了唐国明的诗作,2011年《延安文学》第二期头条发表了唐国明考古复原出来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作品,唐国明人生第一次得到《西安晚报》的报道。待唐国明2013年6月《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的长篇《红楼梦》之作在《浮玉》杂志破例头条发表,2013年7月31日开始在美国曾创造全球发行50万份的《国际日报》上连载,并引起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及《红楼梦》一些读者的认同、肯定、关注时,唐国明才真正懂得当年父亲对自己付出的意义,唐国明更懂得了“父亲每次在我开学时跟我重复说那句话所给与我的力量。”

………………………………………………………………

虽然唐国明已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但唐国明明白他文学事业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我的使命不但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写出自己梦想写出的伟大作品,接下来更得为传播真正的《红楼梦》付出自己毕生的努力。”

——————————————————

——————————————————

“人老说怕别人把我当榜样,说实在的,我这个样谁敢学啊。如果你真实了解了我,你了解了真实的我,你想跟我学你也学不了,我是不可学的。我不是榜样,我的样是你学不了的。”

………………………………………………………………

“自从一家电视媒体给我做了一个节目,引起了媒体的集中关注后,有人说我火了,有人说我是名人了,其实我只不过是一个已被一些人知道了名字的人。也许因为一些人通过媒体对我有一些误读,有的人想支助我,我认为一个身体健全的男人,如果自己梦想做的事,尤其是写作这个不着边际不实际的事情,不是靠自食其力,而得靠别人去支助完成,那注定是完不成的,也是没必要去做的,因为他连维持自己做梦下去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他怎么有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尽管因媒体与我作品本身的作用,我被一些人关注了。但我仍然是原来的样子,仍然守在那8平方米的房子里,埋头创作,仍然是那样的状态,这就是真实的我,我是一个一直在为成为作家这个在当下不认同的梦想而奋斗着。”

………………………………………………………………

“我到今天引以为自豪的是,即使我是喝粥过来的,我成就了我个人认为成就的梦想,这就是我的能力。我不是一个靠别人的‘废物’,而是靠自己,维持了自己做梦的能力,并实现了这个梦的一部分。我未来的路还很长,也许很艰辛,我从来没想过后退,我会继续为我那个我认为伟大的梦想而奋斗。”

………………………………………………………………

——采访完后,我问及他感觉有没有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名人”或是一个“红人”时,他说:“我从来没有那种感觉”。问及他自媒体关注以来他收获了什么时,他说:“卖了几幅‘鹅毛帖’,还得了褒贬不一的20多个来自网络媒体报刊给我的称号。”接着他如数家珍报出:“绝版文艺青年、书痴、神仙哥、自比贾宝玉的男人、自大文人、当代文学上的曹雪芹、潦倒奇人、红楼痴人、不合时宜的文人、牛人、与世隔绝的人、神一般的男子、‘守身如玉’的人、红楼狂人、云梦湖边的天鹅、千古奇人、潇湘才子、偏执的文学追梦人、梦想中的贵族、一个无乡的诗人、文学怪才、中国梦想秀上最悲情的人物、红学怪人……”但他最喜欢的称号是:“云梦湖边的天鹅、梦想中的贵族、一个无乡的诗人……”

………………………………………………………………

我问他觉不觉得有成就感时,他说:“我不过是一个山里人的儿子,在别人看来,这些我几十年追求的所获,目前用金钱来衡量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能有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成就是多么不易,我一直以为有的东西是用金钱衡量不了它的价值。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它就在不断地发挥作用,给这个人类与社会在创造价值。”至于唐国明目前的生活状况,仍然如他自写的自由古体诗所言:

………………………………………………………………

一日一饭下午吃,早上芝麻填肚皮;

书生国明不觉苦,只为天下到明日。

————————————————————————————————————————

……………………………………………………………………………………………………

……………………………………………………

唐国明遵循自己的“ 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名言:

1、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

3、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

4、写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

5、我被一切改写,我在改写一切。

6、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唐国明从《红楼梦》程高本后40回中不断从里面找出曹雪芹所有可能写的情节的点与段落、语句,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复活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文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红楼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复原方式复活《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

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

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

以考古复原的方式相互汇校而成,再与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

加上我在程高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复原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原意原笔的百回版本——

《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

————————————————————————————————

——————————————————————————

………………………………………………………………………………

一个“雷打不动、火烧不倒、风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汉子;

一个“流血不失长风情怀、火烧无损鹅毛风范”,“究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的文人;

一个胸怀“与时俱进思危奋发、实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怀的人类知识分子;

一个提出“半途哲论”的命运跋涉者、文学执着者、思想开拓者、灵魂共鸣者的“半途哲人”;

一个“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的感性学者;

一个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的山里人。

………………………………………………………………………………

唐国明说:“科学精神就是‘读万卷书,穷天地之理,富天下之力;行万里路,利天下之民,惠天下之物’”。

他说,读书人的性格就如他追梦10多年租住在长沙岳麓山8平方米房间里坐“冷板凳”中,在发扬“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怕死”的湖湘精神基础上;在互联网时代,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下,所表现出来的如他诗作名篇《读书人》中所说的——

“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与时俱进认知世界真理,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改造现实命运,修德安和天下”;

“读万卷书,穷天地之理,富天下之力;行万里路,利天下之民,惠天下之物”;

————————————————————————————

——————————————————————

………………………………………………………………………………………………………………………………………………………………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半途哲人、鹅毛诗人、考古复原红楼梦曹文工匠,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钟山》《诗刊》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文章数篇。

自2013年始其墨迹“鹅毛帖”一幅字能换3000元。

2016年出版先后在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中文版连载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

2018年以写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得出自己结论的自传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

2019年出版网红至今的诗集《鹅毛诗》。

自2013年起,其开创考古复原曹文红学、开创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猜想得出“半途哲论”的追梦事迹陆续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奇妙的汉字》《最爱是中华》《有话就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报道,被美国及其海内外无数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至今。

2017年,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哲论: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2018年4月完成《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唐国明鹅毛式探索小说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什么是唐国明“鹅毛小说”,就如作家唐国明本人所说的——

鹅毛式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就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

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与“半途哲论”成就摘要: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任一偶数表示为两素数之和时的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或说,每一个大于2的正整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的一半,且两个不同的素数分布在这个数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万有总在途中公式:

用个位数是1、3、5、7、9的奇数,乘以3加1,则会递增为个位数是0、2、4、6、8的偶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奇数递增为偶数的运算规则叫“奇变”,再用2连续整除至此偶数为奇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偶数递减为奇数的运算规则叫“偶变”……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数,通过连续的这样的“奇变偶变”运算,如无穷无尽数字的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数x合1+2n或合2+3n的数群,顺着这些数群回流,会回流出通过“3x+1”“奇变”“偶变”而来抵达4、2、1的无际的数流。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宇宙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万物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的最好最恰当的表述,所以此万有通变规律公式为: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即在上一波段转向下一波段过程中若2+3n不合2+4n与1+2n形式,则2+3n根据“奇变”“偶变”规则直接除以2为下一波段合4+6n形式的起始数的前提下,则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如此诗意地以波段形式生成消亡、消亡生成。这就是万有的通变规律与万有总在途中通变公式。根据“3x+1”猜想“奇变”“偶变”原理,宇宙万有的诞生,应是一波段一波段类似于“3x+1”猜想“奇变”“偶变”过程中,随n数据的变化大小而不断排列生成。

这个“3x+1”猜想“奇变”“偶变”运行模式已经预示了一切,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宇宙“万有总在途中”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也是世界是一个无限的整体最好的表达,更是人类将来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以大数据形式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梦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人类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的数学告知形式。更是对世界事物是“偶数时”会发生变化回到“奇数时”,回到“奇数时”又会发生变化回到“偶数时”,世界事物就是如此地在在遵循着“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在让一切守恒,平衡的最好描述。

不管怎样,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万有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或合2+4n或合1+2n或合4+6n或合2+3n或合2的n次方或合其他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永远处在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中,永远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

3、“半途”哲论(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在n是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看他之理,合诸家之理,知行之,得我之理”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会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我们都是途中人。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