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你怎么看?

1 .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2 .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

3 .本课程分期:年代

50~70年代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

50~70年代文学运动

1.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北平

2 .《讲话》方向,“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3 .成立各组织机构,文联、作协、报刊、出版社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关于“红学”:旧红学——索隐派——蔡元培

新红学——自传派——胡适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论》等

2.“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

《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文艺报》——《文史哲》——《人民日报》——《文艺报》“编者按”

3.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4.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

现实主义,“主观战斗精神”

左翼文学内部冲突,胡风与周扬

胡风:《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三十万言书》(1954年7月交出,1955年1月附发)

1955、5、16夜,胡风被捕,“胡风反党集团”

一、“双百”方针与反右斗争

1.“双百”方针,1956年5月

2.“整风”与“反右”,1957年4月、6月

3.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1958年2月

3.“毒草”、“一股创作上的逆流”

4.“重放的鲜花”,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续篇)》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二、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

三、“文革”文艺思潮与文学运动

1.60年代初文学激进运动

4.“革命样板戏”运动

2.《天安门诗抄》,1978年12月出版

1964年6月,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

(2)江青,《谈京剧革命》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

二、“三突出”创作原则

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

三、“三结合”创作方法

领导/思想—群众/生活—作家/技巧

50~70年代文学创作

1.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

2.话剧,老舍:《茶馆》

3.诗歌,郭小川、闻捷

题材集中、主题明确、风格单一

《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

五、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一、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作者梁斌

二、中国农民的解放历程:党的领导

三、一部走向“现代”的小说

(一)家族复仇——阶级斗争

(二)田园诗——历史小说

一、1958年,作家出版社,作者杨沫

二、知识分子解放道路:党的领导,与工农相结合

三、政治叙事与情爱叙事

四、关于《青春之歌》的修改问题

一、1959年《延河》连载,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作者柳青

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

三、农民形象的历史建构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一、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

二、白洋淀诗群,根子、多多、芒克、北岛、江河,等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一、新时期初期思想解放运动

2.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新时期初期的文艺思潮与论争

1.文艺界拨乱反正,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

2.1981年对电影剧本《苦恋》的批判

3.1983年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

4.西方文学的译介,“现代派”

一、刘心武《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11期

二、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三、主要作品及思想内涵

悲剧风格,现实主义原则,人道主义立场

五、关于伤痕文学的争论

六、《爱,是不能忘记的》

作者:张洁,最初发表于《北京文艺》1979年11期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陈国凯:《我该怎么办》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

“母亲”、“老干部”,婚外恋情

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道德的

“我”的叙述与“母亲”的叙述

一、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期

《爬满青藤的木屋》 《芙蓉镇》

五、戴厚英《人啊,人!》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王蒙:《布礼》《蝴蝶》《相见时难》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一、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

1.城市生活及工业体制改革

四、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

三、话语欲望与话语表达

蒋子龙:“开拓者系列”

柯云路:《三千万》、《新星》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贾平凹:《鸡窝洼人家》《浮躁》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作家的知青身份,作品的知青题材

梁晓声、张承志、史铁生、韩少功、王安忆、张炜、孔捷生、叶辛、老鬼

四、内涵:青春的失落与追寻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王安忆:《69届初中生》

一、《命若琴弦》(1985)

二、《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1988

三、《我与地坛》(1991)

(二)死:必然降临的节日

三、主要内涵:现代意识

四、主要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五、“后朦胧诗”——第三代诗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学思潮》1983年第1期

2.1985年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

二、创作在三个向度上展开

纪实、寻根、“现代派”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李航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爸爸爸》《小鲍庄》《棋王》《红高粱》

3.原始记忆与集体无意识

一、新时期之初西方“现代派”理论引入

二、新时期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

意识流—荒诞派—“现代派”—残雪—马原—先锋小说

五、“现代派”小说,又被称“伪现代”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一、对个体的内在世界的深刻探索

焦灼,恐惧,虚无,荒诞

二、寓言式的话语方式与叙事结构

陌生,怪异,丑陋,敌视,窥探

神秘:不可知,非因果,泛神

流浪与冒险:象征的流浪与虚拟的冒险

元叙述,独立的叙述主体,世界的发现

拼贴与非逻辑,世界的永恒诱惑

简洁、质朴、硬朗,经验的省略

一、80年代后期的文化环境

思想解放潮流,商品经济

80年代中后期,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形式探索(叙事革命)

小说拓展;历史记忆与现实感受;解构与颠覆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往事与刑罚》《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现实一种》

格非:《褐色鸟群》《迷舟》 《青黄》《风琴》

孙甘露《访问梦境》《信使之函》《我是少年酒坛子》《请女人猜谜》

人的非理性,世界的荒诞,苦难

二、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80年代后期,90年代以来

、80年代末的文化背景:文化低谷

改革受挫,文化失败主义,文学疲软

1.缘起: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3.特征:生存状态、原生态、情感零度

三、审美主义现代性的伦理困境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方方:《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刘震云:《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

市场经济,价值转型,文学边缘化

全球化,后现代主义,解构,多元化

新生代、“冲击波”、女性文学、网络小说,等

一、又称“晚生代”、“60年代出生的作家”

韩东、朱文、鲁羊、毕飞宇、刁斗、邱华栋、何顿、述平、东西、张旻、鬼子

三、朱文:《我爱美元》

“现实主义冲击波”文学

谈歌:《大厂》《天下荒年》

何申:《年底》《信访办主任》

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

二、世纪末的艰难与分享

一、关于“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

二、新时期中国的女性文学

张洁/张辛欣—王安忆/铁凝—池莉/方方—林白/陈染—卫慧/棉棉

四、徐坤:《狗日的足球》

一、《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阐释的诱惑与拒绝,现代与后现代

三、先锋、新写实、新生代

四、阿来、阎连科、二月河、王小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新时期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