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奇数位时辰”?什么是“偶数位时辰”?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成长值)

祝你好运!别忘了采纳!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因为是这样循环配的,一个天干只配6个地支的组合,天干在前地支在后。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一年中单月有:1、3,5、7、8、10、12月。一年中小月有:4、6、9、11。4﹑6﹑9﹑11为双月30天;1﹑3﹑5﹑7﹑8﹑10﹑12为单月31天,平年2月为28天,闰年2月为29天。意思就是说月份天数为奇数的即单月,月份天数为偶数的即双月。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

一、古代十二时辰的叫法

古人一天的时间跨度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分别采用十二地支为叫法,跟十二生肖所对应。但是具体是怎样对应的,还是有些人不了解,所以这边给大家介绍一下。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时辰、生肖之间的关联性

子时(子鼠):在这段时间内,鼠是最为活跃的。

丑时(丑牛):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寅时(寅虎):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卯兔):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辰龙):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巳蛇):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午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未羊):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申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酉鸡):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戌狗):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亥猪):人定也就是人静,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二、中国古代对时间的称谓

天干地支----古代的时间,年代的算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 甲 乙 丙 葵

=甲子 =乙丑 =丙寅 =葵酉

地支: 子 丑 寅 ....(以次类推)... 酉

[到此天干中,葵是最后一个,地支还有两个没用到(戌,亥),从天干第一个(甲)继续配地支第十一个(戌)] ,就是:

戌 接着是 亥 继续以此类推。

配完后就是这个顺序:(就是所谓的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如果不会算,记这个也可以,古代就是以这个为年代记,六十个用完再从头开始用。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

后附:五行配法(古代的生辰八字),和天干地支的意义

甲子、乙丑,配海中金;

丙寅、丁卯,配炉中火;

戊辰、己巳,配大林木;

庚午、辛未,配路旁土;

壬申、癸酉,配剑锋金;

甲戌、乙亥,配山头火;

丙子、丁丑,配洞下水;

戊寅、己卯,配城墙土;

庚辰、辛巳,配白腊金;

壬午、癸未,配杨柳木;

甲申、乙酉,配泉中水;

丙戌、丁亥,配屋上土;

戊子、己丑,配霹雷火;

庚寅、辛卯,配松柏木;

壬辰、癸巳,配常流水;

甲午、乙未,配沙中金;

丙申、丁酉,配山下火;

戊戌、己亥,配平地木;

庚子、辛丑,配壁上土;

壬寅、癸卯,配金箔金;

甲辰、乙巳,配佛灯火;

丙午、丁未,配天河水;

戊申、己酉,配大驿土;

庚戌、辛亥,配钗钏金;

壬子、癸丑,配桑松木;

甲寅、乙卯,配大溪水;

丙辰、丁巳,配沙中土;

戊午、己未,配天上火;

庚申、辛酉,配石榴木;

壬戌、癸亥,配大海水。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

《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

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计时器


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

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

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

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全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

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

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

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

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

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

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

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

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

月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照理说,他的长度应该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自然轨道周期相当,但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是会合月(朔望月),大约是29.53日。

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

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

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

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恒星年=365.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贝塞尔年)=365.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现代公历里,平年一年为365天(包含52周1天),闰年一年为366天(包含52周2天)。

我们把一个世纪分为10个单位,1个单位10年,每10年叫做1个年代。

同时年代也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

一个世纪为100年,依次按每10年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为10个年代,依次分别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

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

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00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时间跨度。

在阳历中,如果一个年份可以被1000整除就被称为千年(或者那个年份之后的一年),如2000年或2001年都可被认为是新千年。

在2000年全球庆祝新千年到来时,就发生了有关到底2000年还是2001年才是新千年开始的争论。

一派观点认为,由于阳历历法从公元1年开始算起,因此公元1年至1000年是第一个千年,而第二个千年开始于1001年,这样推算下去,2001年才是新千年的开始。


五、古时时间的称呼是什么

巳时:09 时至11时

一小时是半个时辰,一刻为十五分钟。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

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

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

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

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

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

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

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

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

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

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

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

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

「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六、古代时间的叫法是什么

古代时间的叫法是时辰,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现在人们有一套称呼、计算时间的方式和术语,在古时,人们对时间是怎么形容的呢?我们来看看!

从前:曩 从那时以来:迩来 一向:素 向来:向 近几年:迩年 满一年:期年 这一年:是年 刚开始:初 曾经:尝 已经:既

很久:良久、久之 一顿饭工夫:食顷 过了一会儿:逾时 过时:失时 将近:几、垂 刚才:适

旦旦:天天 一天:日 年:岁 初一:朔 十五:望 阴历十六:既望

立刻、马上:遽、旋 一眨眼:瞬息 一会儿:俄而、俄、顷刻、少顷、顷之、须臾、斯须 不久:寻、已而 没多久:末日 常常:辄 急切、赶快:亟时候:秋 突然:奄、卒、猝 忽然:倏儿

早晨:旦、夙 天亮了:质明 正午:亭午 天黑了:瞑 晚上:宵 夜晚:暮 半夜:子时、中夜、夜分 夜深:夜阑

第二天:翼日、翌日 将来:异日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三更)。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四更)。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五更)。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一更)。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21时至23时,二更)。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八、古代人对时间的称呼是什么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倒数第二个时辰读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