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里有没有人姓佟?

  你们知道中国百家姓有多少个姓有多少个姓氏吗?下面是YJBYS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百家姓有多少个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答:中国共有4100个姓

  袁义达介绍,实际上,对中国姓氏的调查早在20年前就曾经进行过,但当时调查的抽样率很低,只统计了57万人,找到了3000多个姓氏。“当时的抽样率太低,因此结果并不可信。” 此次由袁义达主持的研究课题调查人群数量将近3亿,覆盖几十个县市,基本上涵盖全国。课题小组总共花了两年时间,找到了4100个姓,并对人数进行了统计。 首次发现“难”姓村 在这次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但经过这次调查后发现,这些怪姓有其深远的根源。 袁义达举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他们告诉我,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因此,河南这些姓‘难’的村民就被韩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李宁源) 相关链接 千年“百家姓”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我国姓氏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比如伏羲氏姓风。远古时代,除黄帝赐给其儿子12个姓之外,还有许、邓、周、丁、常、董等姓氏,都有四五千年历史。 中华姓氏的形成源远流长,成因多种多样。但从100个大姓来看,绝大多数是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原来是某国某王,国亡以后,居民以国为氏。这种情形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多,一般都有两三千年历史。历史最短的要算邱姓,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雍正皇帝为避孔丘之讳,下诏将丘姓加“阝”部变为邱姓,距今只200多年。 中华姓氏成因的多元性,决定了姓氏的多源性。成因原因之多,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有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职业为氏、以官为氏、以居处为氏、以上祖名字为氏、还有皇帝赐姓、外族改姓等等。然而,较大多数是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谜。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另有一种说法是,《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14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前十名总人口约为5.5亿人。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

中国有着5000年的,所以保存下来的古镇非常的多。有许多的古镇都已经被开发成景区,有着很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比如说有江南6大古镇,每一个古镇都有每一个古镇的特点。但是省有一座千年古镇,特别的非同寻常,在这里着142种的居民,他们聚集在这座古镇里。小编感到很差了,为什么会有142种姓氏都聚集在于此?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


这座古镇位于浙江省,坐落在衢州廿八都景区,有142种姓氏都聚集于此,应该是曾经这里非常的繁华,所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就在这里生存扎根。来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这座古城相当的漂亮,风景宜人。并且在这里的大部分都还保持着原始的美感,可以看到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地区。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人们就来到这里进行贸易。并且这些人都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一样姓,久而久之的,就有很多的人留在这里做生意,然后,繁衍后代,流传至今。所以到了现在,这里有142种姓氏。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古代经常发生战争,很多的人就来到了这里。从这座古城的保存完好,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说这里是比较安全的,很多人就聚集于此,来这里躲避战争的清洗,所以就造成了这里有不同的姓氏。


大家对这座千年古镇,生活着142种姓氏的居民,还有什么更好的看法?

中国不分民族只按多少的姓氏排名表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表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十三亿七千万()人。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
李王张刘陈——中国五大姓人口近4亿,好庞大的数字啊!

中国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前十名总人口约为5.5亿人。

300家姓当中,除了看自己的姓第几外,还可以看看自己有几个姓不知道,顺便涨涨姿势。

百家姓中目前排名前20名: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

在“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李、王、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三姓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

百家姓氏一本记载着我国姓氏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在北宋初期写成的,而之前这边书上记载着、个姓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记载了。 新百家姓是指某些机构对中国姓氏进行调查,然后按照姓氏的人口数量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所得到的姓氏排名(至少要有前一百位的姓氏排名)就被称为新百家姓。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25%;第二大姓是李姓,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以上数据是根据国家调查形成。

}

人口:约 68 万〔 常见姓氏 〕

排名:第 197 位。位于阮姓 之后,应姓 之前。

源于甯(nìng)姓的错误化简,甯姓起源见词条“甯姓”。

宁(níng)、甯(nìng)本一姓,春秋时卫大夫甯俞之后,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误传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

但已有考古文物铭文证实(《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宁公实为秦宪公,将“宪”错为“宁”。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是“秦宪公”。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钟和秦公鎛各一套,从拓文字形看,名显是“宪公”,而决非“寜公”(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没有“秦宁公”之说,“甯氏源于秦宁公”这纯属以讹传讹两千多年的误传,应予废止,目前也尚未发现源自嬴姓甯氏族谱。

出自后周柴荣之五子曹王嫡后柴熙让;柴熙让原名柴祖训,出生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第五子,柴守礼之孙、柴友之曾孙、柴成诏之玄孙,祖籍古称河北邢州龙冈县。

后周显德六年六月即(公元959年6月)与其兄柴宗训即周恭帝同时受封,祖训先封为左骁卫上将军,接着又封为燕国公;同年八月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兄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恭帝又封其弟柴祖训为曹王,受封曹王后祖训移居至古称河南洛阳彰善里之地隐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篡位自封皇帝后赐柴祖训名为熙让,从此又称柴熙让。

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柴熙让因担心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进行加害,于是秘密从当时隐居地河南洛阳彰善里携带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柴少婴南下逃难,一开始逃到古城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后又继续南逃至吉州庐陵彰华镇(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柴熙让因被当时彰华镇美丽富饶的景色所吸引,觉得该地很适合居住、生活,于是就决定在当地留下不走。恰好此时朝廷派出的官军也一路尾随追来,关键时刻曹王立即脱下蟒袍和鞋,并将鞋放在一口池塘边然后将蟒袍扔在池塘里造成投水自尽的假象。果然当官军过来后看到他的鞋在池塘边上而衣服却浮在池塘里时就误以为他投河自尽了,于是官军就放弃追赶带上他的鞋子和衣服回京复命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老圩村那口池塘从此就叫“龙袍塘”。

躲过官军后,曹王来到老圩村一个老妪的门口扣门问老妪贵姓,老妪告诉他自己姓宁。于是曹王请老太婆收留他以躲过灾祸,就这样曹王隐姓埋名同时也为报答老妪救命之恩于是就改柴为宁并做了老太婆的义子,同时也将其五岁的儿子柴少婴改名为宁少婴。这就是老圩村宁姓族谱上记载一世祖曹王柴熙让南逃至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并改为宁姓的历史由来。

曹王柴熙让在老圩村娶当时李姓女子为妻,但并未生育子女,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在我村逝世,享年53岁,死后葬于老圩村,其坟墓虽历经千年但由于中途一直维修所以现仍保留完好。

曹王为老圩村宁姓族人一世开基始祖,其子柴少婴为二世祖。柴少婴生有五子分别取名宁伯阳、宁德阳、宁叔阳、宁景阳、宁庆阳。其中长子宁伯阳于宋大中祥符年间为谋生先迁于现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而后其子女又迁居于现江西省抚州市一带包括抚州市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南丰县等地;次子宁德阳迁居于现广东省韶关市英德市一带,据族谱记载该子孙清雍正年间就发展为一大姓家族;第四子宁景阳迁居于古称湖广即今湖南一带;第五子宁庆阳迁居现湖南郴州桂阳县一带。

第三子宁叔阳仍留在老圩村为村第三世祖,现我村宁氏族人即为宁叔阳的后人。从一世祖曹王繁衍至今,我村历经一千一百多年现发展成为拥有宁氏族人3000多人、10房支系的宁姓大村。而这其间又陆续有族人由于经商、做官及谋生等原因迁居外地,这其间包括两宋期间第七世有族人因在江西省樟树市做县令而迁居于樟树市,第十一世有族人因经商而迁居于浙江、江苏镇江一带及山西省临汾市稷山县等等。据族谱记载这些地方有的也发展成人数众多的宁氏大姓村。

①、满族宁古塔氏(又做寗古塔、寗吉塔、宁塔,锡伯族姓氏作宁武图),原系地名,后以地名为氏。凡八派,出宁古塔、绥分、讷殷、虎尔哈、和佟吉、倭济、萨鲁城新村、哈达等地,见《钦定八旗通志》。汉姓为宁(níng)氏、刘氏。

②、满族宁佳氏。世居宁古塔,见《钦定八旗通志》。汉姓为宁(níng)氏。

③、承德满族宁姓是镶白旗满洲嘉木湖伊尔根觉罗氏。远祖“纳木占巴颜“之弟“噶哈善哈思瑚”是嘉木湖城的领主,为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的主要联盟部落首领之一,为清代第一额驸。

后其家族几经起落,由镶黄旗改隶镶白旗乃至散布各旗皆有,而乾隆年间宁安为笔帖式,其携子弟一支则移居承德,到宁安曾孙辈始随名冠汉姓,形成了承德满族宁氏的主体。

①、蒙古族宁佳特氏(与满族宁佳氏同源),世居察哈尔,见《清朝通志·氏族略》。汉姓为宁(níng)氏。

②、蒙古族俄格德格氏,系斡亦剌惕氏分支,见《蒙古姓氏》。汉姓为宁(níng)氏。

③蒙古族宁嘎德氏(又作宁嘎惕),一以山名为氏,二出自囊嘉台,见《蒙古姓氏》。汉姓为宁(níng)氏、王氏。

④、蒙古族吉喇特氏(又作吉雅特、吉雅德 ),见《清朝通志·氏族略》,汉姓为宁(níng)姓、汪姓。

水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均有宁(níng)姓。

宁姓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之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

战国时,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今属河南)人宁越,秦时有魏(今河北临漳)人宁昌,东阳(今安徽天长)人宁君,西汉时有东平亢父(今山东济宁)人宁寿,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宁成,东汉有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宁季,广汉(今属四川)人宁叔。这些史实表明,在两汉时宁姓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姓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姓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姓人家的足迹。

隋唐两代,宁姓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姓发展呈现新局面。两宋以后,宁姓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

明初,山西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姓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姓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宁姓填四川。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姓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姓入居台湾,山西之宁姓入迁内蒙,陕西之宁姓进入甘肃。

如今,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之宁姓约占全国汉族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据《姓纂》记载:“卫康叔之后,至卫成公生季亹,食采于宁,以邑为氏。”望出齐郡。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今在山东省淄博市。

“齐郡堂”、“达孝堂”、“笃亲堂”、“成德堂”等。

堂号:“济南”、“宽廉”、“解衣”等。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黄骅,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邱北,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布依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归“平声”部。《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姓氏急就篇·注:》云:“寧(宁)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此以谥为氏,系出嬴姓。

2、又注:“一曰寧、甯本一姓,卫大夫甯俞之后。”

3、为清代满族姓氏宁佳氏、宁古塔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或音nìng,亦现行姓氏。春秋时齐有宁戚;卫有宁嬴;又,楚有宁国,赵有宁越;汉代有宁昌;宋代有宁时凤;明代有宁全,汤阳训导。

宁姓分布:今大陆宁、甯二姓因均简化为宁,已无法区分。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6省宁姓约占全国汉族宁姓人口63%。

1、系自嬴姓。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

2、宁、甯本一姓,春秋时卫大夫甯俞之后。

3、清满洲八旗姓宁古塔氏、宁佳氏等后均有改为宁氏者。今满族姓。

宁赵,六国时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宁戚春秋,卫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怀才不遇,隐于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外出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闻而异之,谋于管仲。管仲根据他的擅长,向桓公推荐,遂任为大田,后拜为大夫。宁戚为大夫后,管理农事,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为齐国的富强和齐桓公的霸业起了重大作用,著有《相牛经》一卷。, 宁戚仕齐国四十余年,死后葬于胶水之东,其墓称“宁戚冢”,位于今山东省的青岛市所辖平度市马戈庄镇冢东村。

宁喜春秋(公元?~前546年待考),又称宁子、宁氏,谥悼子,宁殖之子。著名春秋时期卫国卿大夫。卫献公姬衎三十~三十一年间,宁喜担任卫国卿大夫。早在周灵王十三年,卫献公被宁喜的父亲宁殖驱逐出国。到了周灵王二十五年,逃亡在外的卫献公派使者悄悄告诉执政上卿宁喜:“苟返,政由宁氏,祭则寡人。”于是,宁喜遂设计谋杀了卫殇公姬秋,迎卫献公返卫国。当时,老子的弟子、著名政治家文子听说此事后就尖锐地指出:“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他用“举棋不定”的围棋术语来比喻宁喜在政治上的优柔寡断,指出其必因此而亡。

宁越战国,中牟人。著名战国时期周朝大夫。宁越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呢?”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散失年,就不用再辛苦种田了。”宁越说:“那么,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十五年,应当有所成就吧。”果然,宁越从此刻苦读书十五年,因为品学兼优,周王室的成公就聘他为老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宁成西汉,南阳穰人,西汉酷吏。贪暴残酷,武帝时任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再起为关都尉。人说:“宁成治,如狼牧羊。”他任济南都尉时,执法十分严厉。后来任关都尉时,出入关的人都哀叹:“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后来宁成辞官回乡经营,居然也大富大贵,家族昌盛。

宁赓唐朝,鄱阳人,唐代官吏。僖宗广明中黄巢起兵,赓与弟宁衮统乡兵拒之,守饶、歙二州。官至御史大夫。

宁涛宋朝,华州华阴人,宋代画家。善画,师范宽,多作关右风景,以精雅称。

宁智北宋,绛州曲沃人,北宋学者。举乡贡进士。通《五经》,教授晋绛。其德性学问,为时所重。

宁时凤南宋,饶州浮梁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官蕲春主簿。金兵至,众皆惊惧,独时凤慷慨陈词,卒死于难。

宁玉元朝,孟州河阳人,元代将领。膂力绝人,从世祖渡江有功,授百夫。后攻襄樊、灭南宋,累官浙西道都元帅兼沿海上万户。

宁正明初,凤阳府寿州人,明初将领。沉着有胆略,随朱元璋征讨四方,并屯田数万顷,兵农饶足,积功至四川都指挥使,后守云南。

宁钦明朝,湖广衡阳人,明代官吏。正德时为御史,谏武宗南巡。又奏革吉王府渔税,定递马之制,减带征之数。

宁调元湖南醴陵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诗人。留日期间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后因参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所杀。有《太一遗书》。

宁佳 (寧佳)、宁塔 (寧塔)、宁姆 (寧姆)、宁李 (寧李)、宁玻 (寧玻)、宁佳特 (寧佳特)、宁古塔 (寧古塔)、宁武图 (寧武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姓中是否有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