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软件要花钱?

春节临近,一年一度人口大迁移又要来临。

虽然12306近日已经宣称屏蔽了部分抢票软件,并推出官方候补功能,但市面上提供抢票服务的仍然有智行火车票、 高铁管家、携程、美团、飞猪、同程艺龙等60多个软件。

不过,多名用户反馈称“这届抢票软件不行”,即便用了加速包、买了VIP会员还是抢不到票。 技术专家告诉燃财经,从原理上来说,抢票软件只是将用户手动购买车票的链路照搬,用机器来操作,利用企业带宽和机器速度来当“代购”。 购买了加速包或VIP的不同之处在于,刷新的频率可能会从30秒一次变成10秒一次或5秒一次,或者多个服务器同时抢票。 但是,能不能抢到票仍然是概率问题。

即便如此,仍有众多抢票软件在加速包、VIP会员、优先出票权、安心抢等名目上“动脑筋”,燃财经测试发现,如果要一步一步升级到“抢票顶配”,在携程上需要花费138元,在美团上需要花费80元。 这也让不少人诟病抢票软件有捆绑、诱导消费之嫌。

事实上,抢票难的根源在于春节这样短期的大规模迁徙带来的巨大需求缺口难以满足,消费者能做的就是谨慎选择、找准时机、注意捡漏及多种方式搭配。 在巨大的需求之下,抢票软件和其商机也将长期存在,但套路不是长久之计,真正为用户提供价值才能让人继续买单。

自2019年12月12日进入春运以来,“我在XX抢票,快来帮我加速。 皮皮虾,我们抢”、“为我回家助把力”、“你不点我不点,小X回家有危险”的文案又开始出现在各大微信群,为抢票助力和“砍一刀”都成了大家考验人缘的方式。

尽管不久前12306对外表示已经屏蔽了多个抢票软件,但燃财经了解到,智行火车票、高铁管家、携程、美团、飞猪、去哪儿、同城艺龙等60多家平台仍然推出了抢票功能。

不过,这一次,用户的反馈不同以往,结合论坛中网友的反馈和燃财经的采访情况,大家普遍反映“这届抢票软件不行”,即便用了加速包、买了VIP会员还是抢不到票,这也引发了大家对于春运抢票加速包是“真有用”还是“智商税”的讨论。

用户小黎告诉燃财经,他在智行火车票上预约了春节回家的火车票,放票时间一到,抢票软件一直显示“抢票中”但并没有成功。 心急之下,他自己登上12306官网,发现显示还有余票,很顺利就买上了。 “我怀疑不买加速包,抢票软件是不是根本就不给抢。 ”

另一位用户张宇在智行火车票、携程、美团都提交了抢票订单并购买了40元极速抢票服务,连续抢了三天仍然没有抢到北京到日照的车票。 她表示,前几年用抢票软件都能挺顺利抢到,这一次有点失望。

“这两天我用飞猪抢票,加了30元手续费。 从放票开始,我就一直守在手机、电脑前。 结果飞猪软件里一直显示无票。 我又去贴吧看,发现有人在12306官网买到票了,但飞猪还是显示无票。 花了30元的VIP手续费,自始至终没看见显示有票,还不如免费抢票软件。 ”某网友感叹。

尽管抢票软件的效果不能保证,但套路还不少。

燃财经体验了智行火车票、携程、美团、飞猪等平台的抢票后发现,各大平台的抢票方式大同小异,总体感受是不用加速包、不买VIP基本抢不到票,但买了也不承诺能抢到。 因为各平台的规则不透明,没有一家承诺100%抢到票,只会提供预估成功率,而这个成功率到底是70%还是98%,在用户端感知不到差异。

总结来看,抢票软件大致有以下几种套路。

首先是用不明显的字体颜色诱使用户购买“加速包”或VIP会员。 如下图携程和美团的购票页面上,要购买加速包的“极速购票”用红色字体,不用加钱的“低速抢票”则是不明显的浅灰色字体,不仔细看的用户有可能不小心勾选付费极速抢票的选项。 燃财经在测试时,就差点没找到免费的抢票选项。

图 / 携程和美团抢票页面上,低速抢票均为不明显的灰色字

另外,在文案上制造焦虑也是常见的方式。 “低速抢票难度很高,很可能失败”、“低速度抢票成功率52.2%,极速抢票成功率68.86”、“52%的加速用户选择光速抢票”等提示,很容易给用户制造出一种不用加速包、不花钱就抢不到票的焦虑。

第三,平台会不断提醒用户升级加速包,用上了抢票软件就开始一步一步走入它们的套路中。

抢票软件的抢票速度分为低速、快速、高速、极速、光速、VIP,如果你先选择了低速的免费抢票,系统会显示“邀请好友来助力,最高升至光速抢票”,此时,邀请好友点击助力、看广告就是平台的用意。

而当票没抢到时,页面上会有多个提示你升级的选项,燃财经尝试在各平台上都选择了40元极速抢票,本以为高枕无忧了,没想到这才是个开始。 如携程还设置了“优先出票特权: 发现余票将优先为你出票,10元/人”、“开通超级会员,免费升级VIP抢票,88元/年”,燃财经计算发现,如果直接开通超级会员需要88元,而一步一步升级到抢票顶配,预计需要加138元。

在美团上选择了40元极速抢票后,系统提醒还差10分加速包升至光速抢票,成功率59%,10元/人,VIP抢票成功率61%,30元/人,想升级到顶配需要80元。 智行火车票显示从低速到中速、快速、高速、极速、VIP分别需要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

另外,去哪儿旅行上还有“安心抢”、“请朋友帮我挂机”、“购买抢票年卡,72元享3次VIP抢票”等选项,而邀请朋友助力时,软件会获取用户的位置、手机号等信息。

图 / 在去哪儿上助力朋友抢票时,系统会获取位置和手机号等信息

最后,尽管有一些抢票软件承诺抢不到票全额退款,但抢票软件会提示用户勾选更多车次、更多时间、跨站抢票以提升抢票成功概率,最终用户买到的并不是“最优选”,但也无法退费。

以上这些套路也是用户吐槽投诉的重灾区。 黑猫投诉上有152条关于抢票软件的投诉,例如“智行火车票二次收费”、“同城艺龙购票98%的成功率却抢不到票”、“高铁管家强制套餐消费”等,多是抢票软件诱导消费、退费难的问题。

众多抢票软件的存在,事实上提高了所有人的抢票门槛。 这些五花八门的加速选项,增加消费者的筛选成本,抢到了是运气,抢不到只好自认倒霉。

另外,不少APP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抢票软件作为一个工具类插件,技术开发上的门槛较低,用户输入12306的网站用户名、密码等个人信息被传到平台服务器后,如果安全保护性太低,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

抢票软件的加速包真的有效果吗,背后的技术原理又是什么呢?

径点科技首席架构师张英辉告诉燃财经: “我们去12306买票的时候要输入信息、查询、购买,所有的抢票软件都是基于同一种原理,将这些手动操作的步骤用程序来实现,然后不停重试。 在用户手速和刷票频率的局限下,第三方抢票平台利用机器刷票、全自动化处理有其优势。 ”

他还提到,购买了加速包或VIP的不同之处在于,刷新的频率可能会从30秒一次变成10秒一次或5秒一次,或者多个服务器同时抢票。 因为消费者大多使用的是普通4G以及20M光纤宽带,跟平台使用的企业级宽带的网速自然是不能相比的,在这个拼速度的模式里,抢票软件集合了企业宽带和机器速度的“代购”,就相当于打游戏的时候加了外挂。

整体来看,刷得越勤,用的服务器越多,抢中票的概率越大,但在实际操作中能不能刷中,可能要看那一秒的时间窗口。 “因为市面上有60多个刷票软件,某一趟车从一个站到另外一个站的余票情况随时都在变,这种情况下,谁能刷中不一定,取决于刚好出票这一秒哪个软件在刷。 ”张英辉强调,抢票软件并不能增加车票,12306系统上没票的时候,再多的加速包都没用。

这个过程中还有12306和抢票软件之间的攻防博弈战。

张英辉指出,从技术上来说,12306后台能检测出刷票软件,如果刷票带来的负担超过网站的负荷,后台通常会限制这样的账号,同一IP地址刷票过于频繁或同一购买请求提交过于频繁,都有可能被拖入慢速或被屏蔽掉。 但至于具体是什么限流规则,是由12306来制定、调整和实施。

当然,被屏蔽后的刷票软件可能会通过更换IP地址、使用多台服务器轮流操作等方式规避检测。 刷票软件也在持续研究怎样绕过官方规则,双方在不停地博弈。 所以用户用抢票软件没买到票,可能是因为没刷到,也可能是刷票软件被屏蔽了。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2306技术部主任单杏花在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2306已经对第三方抢票软件的相关特征进行识别并实施了流量拦截,即使用户花钱购买了第三方抢票平台的加速服务,购票的成功率也会大打折扣。 另外,12306已经推出了“官方抢票”的候补功能,如果遇到有旅客退签返回的车票,或者是铁路方面根据列车能力情况加挂而增加的车票,就可以优先配给已经排队等候的人。

“刷票软件本身的技术难度不大,市面上甚至有很多免费刷票程序或源代码,稍微懂点的人自己都能安装刷票,但要想把刷票功能做得强大很难。 要支持大量用户的需求,又要避开12306的监管,可能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服务器、人力。 说白了,给一个人低速刷票很容易,给100万人快速刷票就会变得复杂。 ”另一位技术人士李元表示。

从理论上说,平台需要投入设备、人力,完成抢票工作后,收取额外的资源占用费是合理的。 张英辉认为,问题在于抢票软件在提高概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买票者的心理预期,一些花了钱没有达到目的的人就会有负面反馈。 用户期望交了钱就买到票,但这明显是个概率模式,必然会出现有的刷得到、有的没刷到的情况。

抢票难题和抢票软件将长期存在

经常有人说,微信几亿人同时在用,双11的时候淘宝那么大的流量都能正常运转,12306为啥连个买票软件都做不好?

张英辉解释,12306的业务逻辑要远远比微信和淘宝复杂得多,比如一辆列车经过,中间是十几个站,不停地有人下有人上,还有人换乘,之间有几百种可能性,系统库存随时在变。 如果微信有一条消息没发出去或者发了两次是小事,但一张票如果卖给了两个人,这是重大失误。

另外,12306的库存变化又受到网站、APP、售票厅、自动售票机等多方的实时变动影响,用户需求又有时间、车次、地点的无数种排列组合情况,且整个路程在短时间内就要完成,还要验证用户身份以排除同一车次同一人的重复购买,市面上的众多抢票软件还增加了12306的数据压力,系统无论从技术的完整性和资源调度上都远远比微信和淘宝的业务复杂得多。

他还指出,12306最开始采购的应用可能能够支撑平时1亿人访问,但是到了春节期间,有几亿人同时访问,后台需要采购的设备也不是一时就能实现的,购买、部署、调试等整个周期环节就很长,但春节以后又没有那么大的流量了,硬件折旧损耗,人力维护成本都会浪费,所以12306如果只是为了春运和几个大的节假日去加技术和硬件,实际上也是不可行的。

说到底,铁路总运力是一定的,春运这个非常态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抢票软件并不能增加供给,也不会提高整体买到票的概率,抢票难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关系不平衡。

回家的路,再远再难都得走。 那么怎样才能增加买票概率呢?

携程火车票专家告诉燃财经,第一时间没有成功购票的用户,可以等待捡漏机会。 “通常一趟列车有大约3次的捡漏机会,第一次是起售的45分钟时,网络抢票成功后有30分钟的支付时间,有部分乘客会选择放弃支付,可以抢‘回炉票’; 第二个是发车前15天,会有人改变行程或别的原因退票; 最后是发车前48小时和24小时,系统会放出来一些剩余的票,用户可以躲在这几个节点关注自己的车次,等待捡漏机会。 ”

另外,通常火车票的放票规律为大站票源多,而小站票源少,多买几站、少买几站补票、跳站买票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有曲线回家、空铁连用、普快和高铁连用等多种交通方式搭配使用。

燃财经整理发现,春运抢票有5个抢票高峰点: 分别为每天9:00-9:30、11:30、13:00-13:30、14:00-14:30、16:30。 而16:30则是全天售票车次最多、最密集的时段。 数据显示,抢票成功率最高的时段通常是放票后半分钟内,这半分钟也被称为“黄金半分钟”。 此外,如果没有抢到合适的车票,可以关注春节前铁路部门增开的临客列车。

无论如何,春节购票是刚需,有需求就会催生商机,所以短期之内,春节抢票难题和抢票软件还将存在,12306和抢票平台之间的博弈也将继续存在。 被“教育”过后,用户更会擦亮眼睛谨慎选择,真正提供优质服务的平台才能有人持续买单。

}

为什么软件不应该有所有者

  数字信息技术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之一就是使得复制和修改信息更加的容易,电脑使我们大家都能轻松的做到这些事情。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著作权制度使得每个软件程序都有一个“所有者”,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持有著作权的目的是不想让自己以外的公众分享软件的潜在利益。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权复制和修改我们使用的软件的人。

  著作权制度是随着大量生产复制作品的印刷技术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因为著作权制度只限制了大规模的复制,所以与印刷技术配合得很好。它并没有剥夺作品读者 得权力。任何一个普通的读者,没有拥有出版社的读者,都可以用笔和墨水来复制这部作品。几乎没有读者会因为做出这样的事情而被起诉。

  数字技术比传统的印刷出版技术更有弹性:当信息是数字格式的时候,你可以很轻松的复制并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这种信息技术的弹性使得其与现有的著作权制度会有 冲突。这就是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讨厌的,严厉的保护软件著作权的措施。看看以下这四条软件业者协会(Software Publishers Association, SPA)采取的措施吧:

  * 大规模的宣传,告诉大家不遵守著作权法帮助你的朋友是错误的。

  * 引诱大家去告发这些违反规定的人及其同僚。

  * 在警察的帮助下,突然搜查办公室和学校,人们被警察告知他们必须要证明自己没有软件的非法拷贝。

  * (在SPA的要求下,由美国政府)起诉MIT的David LaMacchia。并不是因为他复制了任何软件,只是仅仅因为他没有管理好复制的工具,没有在工具被使用的时候进行审查人们是否进行非法的复制。

  以上的这四条都像是前苏联的政府用过的招数,在那时的苏联,每个复印机器的前面都站有一个卫兵,来防止机器被用来进行非法的复制。那时苏联人只能秘密的复制 信息并且将这些所谓的“地下出版物”信息手手相传。这其中当然是有差别的:苏联管制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政治,而在美国这于做是为了利润。但是影响我们的是行 动,并不是动机。任何试图阻止我们共享信息的人,不管是为了什么,都会使用同样的方法,并且给我们带来同样的不便。

  软件的所有者使用以下的几种主张来证明他们有权力控制我们怎样使用信息。

  所有者使用诸如“盗版”,“剽窃”这样的中伤词汇,或者是类似于“知识产权”和“损害”这样的专业词汇,使得大众会将程序和物理的实体做简单的类比。

  我们对于物质财产的观念和直觉是,拿走别人的财物是不对的。但是复制某样东西和拿走别人的财物并不完全一样。而所有者使我们认为这两者并没有区别。

  所有者说当用户自己复制程序的时候,他们承受了“伤害”和“经济损失”。但是复制本身对于所有者没有直接的影响,并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只有当使用复制版本的人在没有这个软件拷贝时,假设他们会付钱买正版的情况下,所有者才会有损失。

  稍微想想就知道,大部分人使用复制版本的人并不会去买正版。但是所有者会假定所有的人都会去买正版,并且如此这般的计算他们的“经济损失”。客气的说,这就是所谓的夸大。

  所有者总是提到现在的法律,并且用可能的骇人的惩罚来威胁我们。暗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今天的法律毫无疑问的反映了我们的道德观念。我们被迫承认这样的惩罚完全是理所应该的。

  所有者设计的这种说法经不起仔细的推敲,只是利用了每个人都有的思维惯性而已。

  很显然,法律并不能决定对错。每个美国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四十年以前,在许多州黑人在公车的前席就座是违法的;但是只有种族主义者才会说黑人坐在那里是错误的。

  作者经常宣称他们自己写的程序和他们自己有特别的联系。自然的结果就是进而宣称他们在这个软件的欲望和利益上都要高于任何其他的人,甚至是除了他之外的所有人。(基本上软件所有权的拥有者都是公司,而不是作者。我们经常会忽略这个事实上的差别。)

  有人把这种说法--软件作者比其他所有的人都要重要,我,作为一个著名软件的作者(emacs的作者),只能说这是胡扯。

  但是大众通常认为会因为以下两个原因,而对这种所谓的自然权利的宣称表示赞同。

  第一个理由是与现实物质的过分的类比。当我做好了一份意大利面条的时候,如果别人要吃我的面条,我当然会拒绝。因为如果别人吃了的话,我就没有面条可以吃 了。他的行为对我造成的损失和他的受益一样大;我们之中只有一个人可以吃这份面条,所以问题是谁能吃?我们之间的任何微小的差别都足以使得伦理平衡倾覆。

  但是你是否运行或者修改我写的程序对你有直接的影响,而对我只有间接的影响。你将程序的拷贝给你的朋友,这对你和你朋友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我的影响。我不应该有权力叫你不去做这样的事情,任何人其他人都不应该有这样的权力。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被告知作者的自然权利是被我们社会所接收的,勿庸置疑的传统。

  从历史上来看,相反的命题才是真实的。当我们的前辈书写美国宪法的时候,作者的自然权利被提出,但是最终被拒绝。这就是宪法为什么容忍著作权制度,而不是 需要一个著作权制度;这就是为什么著作权一定会是暂时性制度的原因。这同样告诉我们,著作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创新进步--而不是为了奖励作者。著作权 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奖励了作者,但是发行的公司通常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才是这些公司想要掩饰他们行为的方法。

  依照我们社会的真正的传统来看,是著作权侵害了大众的自然权利--只从公众利益的角度来衡量对错的话。

  最后的为软件拥有所有者的主张辩护的理由就是经济性了。原因著作权制度可以促进软件的生产。

  和其他的理由不一样,这个理由至少还有一点合理性。这是基于使软件的用户满意这个目标的。从经验上来看,人们如果因为工作而得到报酬的话,是会更加努力工作,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东西的。

  但是这个理由有一个缺陷,它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的:事情的重点在于我们需要付多少钱。它假设“软件的生产”是我们想要的,不管这些软件有没有生产者。

  人们总是很容易接受这样的假设,因为这与我们处理真实物质的经验相符。想想一个三明治,你可以免费得到一个或者是花钱买一个。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所付的钱 就是唯一的差别。无论你是不是花钱买的,三明治会有同样的味道,同样的营养价值,而且你只能吃一次。三明治有没有所有者并不会直接的影响到任何的事情,只会影响到你钱包里面钱的数目。

  这对于任何真实的物质都是正确的--其是否拥有所有者并不直接的影响他是什么,或者在你得到了它之后可以怎样处理它。

  但是如果软件也有所有者,就会影响到这个软件的本质是什么,会影响到如果你购买软件之后可以如何处理这个软件。区别不仅仅是我们所付的金钱的多少。软件的 所有者制度鼓励软件所有者去生产某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并非是人们所需要的。这给我们社会的道德造成了无形的污染。

  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社会需要全体公民都能得到的信息--例如,人们可以阅读,修改,和改进的程序,而不是仅仅可以操作的程序。但是软件的所有者一般只会给我们一个我们只能操作不能学习或者修改的黑箱子。

  社会同样需要的是自由。当一个程序拥有所有者的时候,用户失去了控制他们的自己的生活某部分的自由。

  社会最需要的是鼓励那种其成员志愿合作的精神。当软件的所有者告诉我们用这种自然的方式帮助我们的邻居是一种“剽窃”的时候,他们正在污染我们社会的公民精神。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自由软件是关乎自由,而不是价格的原因。

  软件拥有者所宣称的经济因素是错误的,但是经济问题确实真实存在的。某些人为了兴趣或者是爱和崇拜,写出了有用的软件;但是我们需要比这些人制作的多得多的软件,我们需要募集资金。

  十年来,自由软件的开发者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募集资金,其中某些方法获得了成功。我们并没有需要让谁变得富有;三万五千美元这个美国家庭的中等收入,被证明足够吸引人们去干一些与编写程序相比,并不能使人满意的一些工作。

  一直以来,如果不是获得了研究经费经费的话,我一直以为我写的自由软件做定制的改进为生。我为我的程序写的每一次改进都会加到标准的发行版本中,最终都会为大众所使用。客户为了他们需要的改进付给我金钱,所以我会优先考虑他们的需要,而不是改进我认为的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由软件基金(FSF),是一个免税的软件开发慈善团体,靠售卖GNU的CD-ROMs,T恤, 手册, 还有豪华发行版本,(所有以上的这些都可以免费的获得并且共享),这个团体也从捐赠中募集资金。现在它有五个程序员,还有三个处理邮件的雇员。

  一些自由软件的开发者靠支持服务挣钱。[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Cygnus大概有五十个雇员,其中大概有百分之15的人员从事自由软件的开发--对于一个软件公司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比例。

  包 括Intel,Motorola,Texas Instruments还有Analog Devices在内的公司都赞助了一直在发展的自由的C语言GNU编译器。同时,Ada语言的GNU编译器也被美国空军所资助,他们认为这是得到一个高质 量编译器的费效比最高的途径。[空军的资助在不久前结束;GNU的Ada编译器已经可以使用,其维护靠商业的资助来维持。]

  以上都是一些微小的事例;整个的自由软件运动现在仍然很弱小,还处于一个年轻的阶段。但是在这个国家[美国]由听众支持的广播事业证明,不用强迫每个用户去付钱也是可以支持这样一个巨大的事业的。

  作为一个电脑用户,现在你可能发现自己正在使用一个专利的软件。如果你的朋友要求你拷贝一份你的程序,请不要拒绝你朋友的要求。合作比版权更加的重要。但是地下的,秘密的合作并不会对一个和谐的社会有所贡献。一个人应该渴望自豪的正直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对专利软件说“不”。

  你应该要能够自由和公开的与其他使用软件产品的人共享其软件。你应该要能够学习软件是怎样运行的,并且能把这些知识教给你的学生。在你的程序出问题的时候,你应该要能够让你最喜爱的程序员去搞定这些问题。

  你应该得到自由软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载app就给钱是为什么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