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地尺寸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无与伦比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20日圆满闭幕,作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中国完美履行了冬奥承诺,北京注定将为奥林匹克运动镌刻下历史性辉煌一笔。这场体育盛宴的每一处冬奥比赛场馆,从赛区规划、场馆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践行可持续性创新的态度,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师的创新性和凝聚力,我会会员积极参与、齐心共建,描绘出了一片富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华美画卷,为冬奥会的顺利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24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冬奥会设7个大项、109个小项

冬残奥会设6个大项、78个小项

(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进行比赛

现在就让我们来细数各个竞赛场馆的设计匠心

02.国家游泳中心(改造项目)

03.国家体育馆(改造项目)

04.五棵松体育中心(改造项目)

05.首都体育馆(改造项目)

07.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08.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09.国家越野滑雪中心

10.国家冬季两项中心

11.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北京赛区主要承办冬奥会的冰上项目,基本为室内场馆,其中大部分场馆为改造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场馆。通过对既有场地和设施的改造升级,所有冰场都将实现举办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的“两栖”能力,充分考虑赛时需求和赛后利用。因为北京没有具备条件的大道速滑馆,所以在2008年奥运会临时场馆曲棍球馆的场地上,新建了国家速滑馆。还有一个新建场馆是首钢滑雪大跳台,在北京城区的选址是为了更多带动大众的参与。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概念来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它的外形上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与明亮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结合,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轨迹,它与雄浑钢结构的“鸟巢”、灵动膜结构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期间承担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北京冬奥会后,将成为能够举办滑冰、冰球和冰壶等国际赛事及大众冰上活动的多功能场馆。

国家游泳中心(改造项目)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标志性场馆,承办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在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通过改造,该场馆可实现“冰”“水”功能转换,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可运行冰上和水上项目的双奥场馆。

国家体育馆(改造项目)

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2008年北京夏奥会体操、蹦床、手球等项目的比赛场馆及标志性场馆之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担冰球和残奥冰橇冰球项目的比赛。配置两块符合奥运赛事标准的冰球冰面,冬奥会时一块用于正式比赛,一块用于赛前训练热身。

五棵松体育中心(改造项目)

五棵松体育中心曾为2008年北京夏奥会篮球比赛提供服务。2022年,再次服务于北京冬奥会,作为女子冰球及部分男子冰球小组赛的比赛场地。五棵松体育馆在2006年设计建设之初,就考虑了其作为职业冰球比赛场地的可能性,在场地中预埋了制冰系统,并在功能房中设置了制冰机房和相应的空调、除湿机房。在本次改造中,又按照冬奥会标准对其硬件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

首都体育馆(改造项目)

首都体育馆是国内第一个室内人工冰场。从1968年建成投入运行,到1971年见证“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到2008年成为北京夏奥会排球主赛场,再到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首都体育馆至今已承载了53年的历史。本次北京冬奥会,它承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重要项目的全部比赛。而如何在传承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且满足最高级别冬奥赛事的需要、做到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次改造的重要课题。

首钢滑雪大跳台“飞天”,是单板大跳台运动在全球的第一座永久跳台,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跳台造型设计的灵感来自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契合。跳台的钢结构设计还预留了未来竞赛剖面变化的可能性。项目通过单板大跳台这项青年人气极高的运动创造新的城市活力点,已经受到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国际雪联秘书长莎拉在内的充分肯定。巴赫称其为“对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的理想诠释”。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场馆。

延庆赛区主要举办高山滑雪、雪车雪橇2个大项、21个小项的比赛。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遗产,延庆赛区功能定位围绕打造国际一流的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和国家级雪上训练基地,树立体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典范,以及建设北京区域性集山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及冬奥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服务空间展开。延庆赛区总体规划设计围绕“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亦即“山林掩映中的场馆群+绿色生态可持续冬奥”的理念展开。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延庆赛区核心区北部小海坨山南麓区域,整个用地近似菱形。顶端最高点为小海坨峰(2198.38m),以此峰向西南与东南沿山脊线方向延伸,底端汇聚于佛峪口沟上口(1238m)。整个地势为各条沟谷从东北小海坨峰向下汇聚至西南角沟口,海拔高差约为960m,山体坡度大多在40%以上,采用单一场馆模式、分散式布局,场馆内同时规划竞速、竞技两类场地,设有竞赛雪道及配套的训练雪道、联系雪道和技术雪道。满足冬奥会高山滑雪竞赛场地的需求。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赛道为核心,通过相同的坡屋面将分散布置的出发区、结束区、制冷机房、训练道冰屋、运营和后勤综合区各建筑串联在一起。附属建筑与遮阳篷通过相同形式的V型钢柱、相同材料与构造的装饰石笼墙、木瓦和清水混凝土等相互呼应,将整个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与场馆整合在一起。天然材质的木梁、木瓦、石笼墙和人工材质的铝板、幕墙、钢材的对比与呼应,创造出与环境相融的整体风貌。木瓦温暖的色泽随时间渐渐沉着,使建筑展现出时间的痕迹。建筑外墙采用常规的铝板及门窗,结合贴实木皮的树脂板、重新设计的建筑装饰石笼墙以及耐磨混凝土地面和清水混凝土,构成了建筑的造型和外观,形成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标志。2022年冬奥会期间将举行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的比赛,同时冬奥会后将举行国际单项协会组织的世界级比赛,也为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保障。在完成奥运比赛的同时,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奥运遗产。

张家口赛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及其周边区域,分为云顶滑雪公园、古杨树场馆群以及太子城冰雪小镇3个组团。云顶滑雪公园利用现有云顶滑雪场改造建设,承担自由式滑雪与单板滑雪比赛。古杨树场馆群为完全新建场馆群,承担跳台滑雪、越野滑雪、北欧两项与冬季两项滑雪比赛。太子城冰雪小镇规划建设为集交通、住宿、购物、餐饮、会议、展示、教育、康养、医疗等功能为一体,以冰雪为特点的旅游小镇,为赛时提供功能保障服务,为赛后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主要建筑功能为越野滑雪场,包含越野滑雪赛道、竞赛管理中心、观众看台等功能。中心采用对自然环境最小干预原则,尽量减少永久建筑规模,整合赛时功能,用临时设施的方式解决奥运会赛时需求,赛后恢复自然生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让冬奥场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

越野赛道整合多条赛道于一体,尽量让大多数越野赛道都暴露在观众视野当中,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在奥运越野赛道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赛道设计既能满足赛道宽度和坡度的要求,又充分尊重自然地形,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树木。场馆充分利用自然禀赋,科学规划,保护周边生态,减少施工量。在奥运会后,越野滑雪中心将不再承载专业体育比赛及训练的功能,转变为山地户外体育公园,面向大众开放。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位于张家口赛区古杨树组团北侧,西邻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南依越野滑雪中心,由场馆赛场部分、场院区及技术楼共同组成。

场馆设计依照顶级赛事要求,以运动员为中心,规划紧凑、独立的流线,设置充足、高配备的辅助空间,满足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中运动员的需求。同时尽量增加观众视线可覆盖的范围,将比赛最具激情的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技术楼的建筑造型干净利落、朴素大方,内部分隔墙采用可移动、可拆卸的轻质隔墙系统,方便赛后功能转化。冬奥后将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使用。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跳台剖面因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S形曲线契合,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如意”,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工程量最大、建设难度最高。“雪如意”的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貌,拥有两条赛道,落差分别为136.2米和114.7米,与所在山谷的落差与形状都与比赛需求高度契合。区别于以往的国内外跳台设计,“雪如意”首次设立了位于运动员出发区上部的顶峰空间,运动员从跳台眺望,远处依稀可见明代长城遗迹,顶部“飞碟”式的实心空间中被挖开一处圆形空间,使顶峰形成了3900平米的环形场地。

云顶滑雪公园场馆,是 7 个雪上竞赛场馆中唯 一利用现有滑雪场升级改造的场馆,场馆规划于狭长的山谷地带,海拔高度从入口区的 1617米 升至雪道顶端的 2105米,整体落差达 488米,设置障碍追逐、平行大回转、坡面障碍技巧、U型场地技巧、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6条赛道 ,以及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云顶场馆配套功能空间有 87% 通过临时设施提供,总临建面积达 2.6 万平方米。场馆内使用的绝大部分装配式临建,以灵活装卸的集装箱式房为主、帐篷和其他结构为辅。在外部材料和色彩的设计中,为了避免常见的白色钢板饰面的强反光和冰冷感,选用了欧松板饰面和深色临建框架,材料反射率由 70% 以上降至 50% 以下,降低整体环境亮度。场馆内设置障碍追逐、平行大回转、坡面障碍技巧、U型场地技巧、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6条赛道,承担冬奥会20个小项以及冬残奥会8个小项的比赛。赛后该场馆将恢复大众滑雪和旅游度假的长期运营功能,同时保留下来的奥运赛道将使其具备继续举办世界级滑雪赛事的能力。

国际奥委会在其官网称赞道,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时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能够重复利用其许多标志性的体育场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次。这些场馆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冬季运动的发展,为大众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益处,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机会。

在9日的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上,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也为北京“双奥场馆”点赞,认为这种场馆利用模式,汇集了往届奥运会在可持续方面的优点。

她总结道,这种场馆利用模式为未来的奥运会提供了借鉴,也为场馆长期运行提供了方案。“所有冬奥场馆都有多种用途,可以办比赛、训练,也可以办文化活动,一些还可以冬夏两用。场馆功能针对不同人群、涵盖多种活动,我相信一定可以得到长期使用”。

北京冬奥会场馆不仅是举办体育赛事的场所,场馆的规划设计蕴含着丰富内涵和工匠精神,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我会会员为人类设计美好宜居的建筑、促进建筑节能减排的一个实践,把更多好的设计和营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大力推动我国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建筑师的综合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树立建筑文化自信。

}

原标题:北京冬奥“造雪记”

铺冰造雪,是冬奥会场馆建设的关键工作,也是我国举办冬奥会一项影响深远的“硬件改造”。

北京第二高峰——海坨山下,常广春的农家院,这几年热闹了起来。

改变源于2015年7月31日。那天,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的消息,从马来西亚吉隆坡传来,一直抵达北京延庆区张山营镇最西北边的西大庄科村,常广春的家。

村子倚靠的海坨山,将建起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国际组织的考察者、冬奥工程的专家们和建设团队成员,都来到常广春的院子吃饭了。

这些“客人们”的共同聚焦点之一,是北京冬奥人面临的实实在在的艰辛课题——造雪。

如今,海坨山上、被称为难度系数最高的高山滑雪场地,造雪机已启动运转;“冰立方”即将成为北京“最热的冰”。一切如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胡安·安·萨马兰奇的预言——冬奥正在改变着北京和北京人,甚至中国人的生活。

北京冬奥组委滑雪战队展示冰状雪赛道的制作过程。摄影/

有没有合适的冰雪比赛场馆,是北京能否符合冬奥会申办城市标准的关键指标。为此,延庆区体育局原局长马玉泉和他的同事,不断攀登海坨山“找赛道”。

延庆小海坨山大约1400米的海拔处,冬天风力能达到8级,身着一件冲锋衣站着,仍能感觉到刺骨的冰凉。建设工人只能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在山上进行表土剥离。

上方100米处,一条依托山势的“之”字形“盘山小道”向高处开挖,这条“盘山小道”要修建到海拔1800米。

这座山,光是2018年,涂可良就爬了数不清多少遍。

涂可良负责的是机电设备。为了确定造雪泵房的位置,他和团队每一次都是双肩包里背上干粮和矿泉水,早上6点30分拿着登山棍就上山了,一爬就是一天。

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执行经理张洁是建设团队的第一批成员,他回忆,最初做地勘时,人背、马驮,最原始的方法都用上了。每天上山下山两趟,将建筑材料、食物和水往上驮。

小海陀的冬奥“登山者”们,自北京申冬奥前夕便开始了。

有没有合适的冰雪比赛场馆,是北京能否符合冬奥会申办城市标准的关键指标。因此,申冬奥前夕,国际奥委会和相关冰雪运动的国际组织就多次考察北京。

中国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来到了延庆,备选地有海坨山、南猴顶、凤凰坨三个。海坨山成为首选对象。不过,初期选址主要集中在海坨山东坡,实地考察后被认为地形太过陡峭,不太适合比赛。

“莺啼妫畔杨柳飘,云压海陀雪意高。”“海坨戴雪”的美景对于许多北京市民来说,都不陌生。既然海坨山在硬指标上达到要求,有没有一处山形不太陡峭、适合比赛的场地呢?

延庆区体育局原局长马玉泉和他的同事,开始不断地登海坨山“找赛道”。

延庆的春天比城里要来得晚一些。海坨山的阴面积雪未化,冒着雪天路滑,马玉泉和同事拄着登山杖上山考察。山中无路,他们就顺着草丛滑着下山。

经过十余次登山反复筛选,场地最终锁定了东南坡。

这个“角度”既在高度、落差上满足条件,也可以设计出长于3000米的滑雪赛道,满足了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地的基本赛道要求。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附属配套设施——A1A2索道中站。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供图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区建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坨山顶峰,将建设7条雪道,总长21公里,垂直落差超过900米。今年,这里必须率先完成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竞速赛道及相关工程。

海坨山被初步确定为高山滑雪场地后,还有不少“关卡”要闯。

首先面对的是国际奥委会的101道问题。冬奥赛场的气象条件、风力、降水等,都有严格细致的要求。回答“过关”后,还要经过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实地考察。最终,海坨山通过了“考试”——评估团认为,延庆高山滑雪规划场地山势落差、坡长、坡度均达到了高山滑雪项目的技术标准,气温、降雪等自然条件适宜,具备建设高山滑雪场的自然条件。

下一道难关,便是造雪。

小海坨山本身又高又陡,山体海拔2198米,落差900多米,坡度最大则达到60%左右。作为高山滑雪场,这在张洁看来,是建设难度系数最高的冬奥会场馆之一。

造雪前,要建造雪道,还要建设供应造雪用水的泵房等多项工程。

一条冰状雪道的制作流程是,首先人工造雪并完成雪道造型;然后像犁地一样,把雪道打开,把下层雪翻上来;随后,要均匀、连续地向雪面以下注水,增加雪的含水量;注水以后,通过反复翻压将湿雪搅拌均匀,再压平。

平整后的雪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板结和水下沉,表层雪会风化,形成软雪。需要人工一遍遍清除,才能形成光滑的雪道。

涂可良参与的造雪泵房建设,也是一道难题。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海拔较高,从集散广场到山顶出发区的高差有908米,单独一座造雪泵房难以完成输水任务。水是将来成功造雪的基础,经过反复研究,海坨山上的滑雪场地,将建三座造雪泵房。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出发区建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坨山顶峰,将建设7条雪道,总长21公里,垂直落差超过900米。今年,这里必须率先完工进行测试赛的是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竞速赛道及相关工程。

今年7月底,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及技术道路系统累计完成工程量接近90%,造雪机开始安装。

作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的赛场,“海坨戴雪”即将进入“海坨造雪”期。

平昌冬奥会期间,北京冬奥组委观察员在旌善高山滑雪中心参观学习并看望实习生。受访者供图

平昌冬残奥会前夕,韩国旌善高山滑雪中心,实习人员陈澜与韩方制作无障碍通道用材。受访者供图

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41名实习人员分5批进驻平昌,分布在龙坪高山滑雪中心、旌善高山滑雪中心、阿尔卑西亚滑行中心、江陵速滑馆等41个岗位上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

在涂可良一遍遍攀登海坨山顶时,陈澜来到了韩国平昌。他和同伴们的任务是像“练习生”一样,在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实战中“取经”。

冬奥是北京第一次举办冰雪运动顶级赛事。最缺乏的是知识和经验。平昌冬奥会成为最后一次实战学习机会。用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的话说,这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

赛季,北京冬奥组委先后派出41个工作团、135人次赶赴境外,参与24项平昌冬奥会测试赛、10项雪上项目世锦赛。2017年11月初开始,北京冬奥组委又分批选派41名业务骨干赴韩国平昌,到平昌冬奥组委等机构开展1-4个月的实习。2018年2月初,北京冬奥组委组织派出的49名观察员从首都机场飞赴平昌,参加国际奥委会组织的官方观察员项目。

41名实习人员分5批进驻平昌,分布在龙坪高山滑雪中心、旌善高山滑雪中心、阿尔卑西亚滑行中心、江陵速滑馆等41个岗位上工作。临行前,中国“练习生”整理出1598个业务问题,设计了14个涉及筹办工作全局的研究项目,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

高山滑雪比赛项目中,为了保证最高130-140公里/小时的滑行速度,对雪道硬度有苛刻的要求,表面必须保持结晶状态,近似于冰面,也就是冰状雪。冰状雪能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雪道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也能平整光滑。

冰状雪的制造需要进行雪道造型、雪道打开、注水、压平等一系列严格的过程。

在旌善雪场,中国“练习生”陈澜待了102天,经历了雪道铺设、造雪、压雪、浇水等雪道建设的全过程。陈澜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电力保障。所有设备都要用电,通过用电情况,陈澜可以观察整个场馆的运行状态。靠着这样的数据,他能分析出每天雪场造雪量的情况。

到达韩国后的20天里,陈澜走遍了平昌所有的场馆。他发现,造雪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铺雪道,供水管道、电缆都要预先埋到土里。更为重要的是,高山滑雪竞速比赛时速高达125公里,防风、防护网的设置也是关键,这些都要在雪场建设前预先规划设计。

“筹备就像在纸上‘写’一遍奥运会”,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实习团团长徐济成这样描绘。

滑雪场赛时维护也是难题。大量的雪在赛时和赛后会化成水,韩国旌善雪场实际造雪用了100万立方米的水。若不能有效排走,化雪时不啻为一场洪水,如何解决?

徐济成注意到,韩国人的办法巧妙而简洁——在赛道排水关键处铺了很多碎石,雪压在碎石上,既不易滑落,雪融水也会从石缝中渗走。接着把压碎的椰子壳铺在棕绳编的草垫子上,把草垫铺在排水渠中,水就能流到雪道下的泥土中,并通过排水渠流到山下,既能排水又不会导致水土流失。

在平昌,这样的椰子壳都从印尼进口。“椰子壳,我们海南不多的是吗?所以很多事情是非常简单的,但你不去看就不会知道,这会让我们的施工少走很多弯路。”徐济成说。

整个实战培训期间,北京冬奥组委前后方联动。后方人员及时把新的学习需求传导到前方,前方人员第一时间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实习期间,平昌“练习生”们通过58期电子简报和1700多份《每日运行记录表》,传回了海量的学习信息。

今年5月9日,“水立方

泳池里的水已经放完,为向“冰立方”转变做准备。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好的赛场,能够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的状态。冬奥场馆的铺冰造雪,是冬奥会场馆建设的关键性工作,也是我国举办冬奥会一项影响深远的“硬件改造”。

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代表下届冬奥会举办地北京挥动奥运五环旗帜。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周期”。

2018年4月,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动工。同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发布消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云顶滑雪公园被确立为冬奥会三大示范场馆。

好的赛场,能够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的状态。高山滑雪中心和张家口云顶雪场的“冰状雪”,无论赛事进展到哪个阶段,雪道的状态都能做到相对完美。

与造雪一样,制冰,也考验着北京冬奥人。

201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唯一一个多功能场馆冰球馆开始“上冰”。 冰面只有4公分厚,下方还有9到11层的结构层,包括防水、隔气、制冷等功能,差不多有30公分厚。仅浇筑冰面就用了10天,把水软化再硬化后才能喷上去,还要确保冰面均匀,每天都得维护,用冰刀刮掉不平的地方。

在冬训中心,41岁的刘博强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开着扫冰车平整冰面。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而且需要起早贪黑。刘博强早上五点赶在运动员入场前整理冰面,晚上要等九点多运动员结束训练后才能进场工作。

2018年12月26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开始改造,向“冰立方”转变。按照既定的方案,将泳池抽水,搭上钢架和支撑板,铺上保温层、防水层,经过共20余道工序,可以在一个月左右完成游泳池和冰壶场地的转换。

今年5月,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前夕,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成为全球首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馆,不仅能实现对环境 “零影响”,每年还将节约电费数百万元。而且,用二氧化碳制出的冰质量好、冰面平整,能让运动员有更加出色的发挥。

冬奥场馆的铺冰造雪,是冬奥会场馆建设的关键性工作,也是我国举办冬奥会一项影响深远的“硬件改造”。

5月9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建设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仅在2017年至2018年雪季,北京就有502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北京还筹办成立了冰球、冰壶、滑冰、滑雪协会;组织冬奥知识进校园活动,举办青少年冰雪赛事。

在申办冬奥的报告中,中国政府曾向国际奥委会作出“三亿人上冰雪”的庄严承诺,即到2022年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2022冬奥会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北京和北京人,包括中国人的生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胡安·安·萨马兰奇如此表示。

用国家游泳中心设计总负责人孙卫华的话说,“冰立方”将成为北京最“热”的冰。

实现了冰和水四季轮换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凭借着可拆卸制冰体系,将来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用于水上活动,冬天用于冰上活动。新建的南广场地下冰场赛后将用于群众冰上运动培训和体验,成为向青少年推广冰上运动的重要场地。

在建的冬奥会场馆,也是后冬奥时代最好的“冰雪天地”。

根据赛后利用计划,张家口赛区的“三场一村”在冬奥会后将作为奥运遗产永久保留,成为奥林匹克公园。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总负责人郑方透露,全冰面的国家速滑馆将在赛后为北京市民提供一个冬奥标准的、室内全天候的“后海冰场”。

不止于此。今年1月,北京发掘河湖水域中可利用的冰场资源,开放了25处滑冰场所供市民运动游玩。这些冰场分布在东城区龙潭公园、西城区北海公园、朝阳区团结湖公园等地,其中,海淀区的八一湖冰场向市民免费开放。

北京市政协委员孙学才透露,仅在2017年至2018年雪季,北京就有502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北京还筹办成立了冰球、冰壶、滑冰、滑雪协会;组织冬奥知识进校园活动,举办青少年冰雪赛事。

 “冰”和“雪”的故事,正在北京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打破“本领恐慌” 冬奥人“平地起高楼”

“双奥之城”,对于北京、对于北京市民,都是了不起的荣耀。然而,打破“本领恐慌”,一点点积累冰雪运动会的办赛知识、学习并实践冬奥会场馆的建设,对于北京冬奥人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艰辛课题。

在千山万水中找到一块适合举办高山滑雪赛的场地;无数次实地踏勘,找到满足坡度、长度、风力等条件的赛道区域。从铺设雪道、制冰造雪,接触这些过去不曾接触的新课题,积累建设冬奥场馆等筹办冬奥会的经验,过去几年的时间里,这些边学边干,“平地起高楼”的探索式实践,成为每一个北京冬奥人生活工作的日常。

走进雪山找雪道的延庆老体育局长马玉泉,平昌冬奥会上的中国练习生陈澜,小海坨山上的滑雪场建设者张洁,我采访的这些北京冬奥人,无一不是勇敢的探索者,如饥似渴的学习者,日夜拼搏的奋斗者。

2013年北京启动申办2022年冬奥会至今,已经过去六年。对于申办、筹办冬奥会的中国团队而言,寻山、修路、造雪、建设场馆,他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冬奥会的筹办知识,在一张白纸上绘就冬奥的蓝图。对于北京市民,以及广大中国人而言,冰雪运动正加速走近他们的身边。

编辑 张畅 校对 何燕

}
在第十五届冬奥会中,高山滑雪比赛是否完全采用人工造雪场地?


在第十五届冬奥会中,高山滑雪比赛是否完全采用人工造雪场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奥会场地多少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