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软件被封号影响考公吗?没有不正当言论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甄敏,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当下,使用获取信息资源、抒发个人意见、与读者互动的情况已经很普遍,但其遭遇网络骚扰的几率也同时变大。在国外,越来越多记者表示,受到网络骚扰甚至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更加疲惫和焦虑,进而萌生出远离社交媒体甚至离开新闻行业的想法。

网络骚扰对于新闻记者的影响,一直是国外媒体研究机构关注的热门领域,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些报告。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来一篇汇编稿件,梳理国外新闻记者遭受网络骚扰的现状和相关的应对措施,为记者和新闻机构应对网络骚扰提供一些借鉴。

记者遭受的网络骚扰有哪些表现形式?

2021年,期刊Journalism Practice刊登一篇名为《“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他们的问题”:新闻机构对于记者遭受网络骚扰的回应》的论文。研究者采访了31名美国新闻记者,他们都来自纸媒,并且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活跃(每周至少更新一次)。受访者中包含17名男性和14名女性,平均大约有9年的记者工作经历,在目前所在的新闻机构至少工作了4年。

受访者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工作而使用社交媒体,例如推特、脸书、YouTube和TikTok,有的记者还有自己的社交媒体小号。这些记者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频繁遭受来自新闻受众的网络骚扰,很多记者每周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记者来说,这甚至是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并且这样的网络骚扰并不局限于某个社交媒体平台,它是跨平台传播的。

因为受访者在工作时最常用到推特和脸书,他们大多表示自己是在这两个地方遭遇网络骚扰的。他们也学会了要么忽略骚扰,要么把这当成工作的一部分。

研究者根据采访结果,总结出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网络骚扰,分别是:突发骚扰、长期骚扰和升级型骚扰。

突发骚扰:来得快,去得快

受访的记者表示,这种突发骚扰通常是对事不对人。例如,有个负责报道当地政治集会的记者,能够预料到每次相关报道出来后,都有一些推特用户留下污言秽语。

这样的推特言论通常来自粉丝数量少的匿名账号,账号也很少是重复的。这表明这些账号可能是专门用于骚扰其他用户的机器账号。等过了一两天,这样的骚扰会减少。

突发骚扰最常发生在推特上,骚扰者会使用冒犯性的文字和表情符号,还会对记者本人、报道或者所在的新闻机构作出概括性评价。

虽然记者把这种骚扰当成家常便饭,但他们也担心这种骚扰会恶化。有记者表示,如果自己回复这些评论的话,对方可能进一步骚扰自己,自己的个人信息就会被人扒出来。

那如果记者不理会这些言论呢?有的骚扰者会觉得记者欠自己一个回复,进而继续骚扰。

长期骚扰:女记者深受其害

不同于来得快、去得快的突发骚扰,长期骚扰持续时间长,骚扰者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坚持骚扰自己针对的记者。

在采访中,比起男记者,女记者称自己遭遇的长期骚扰更多。一些女记者表示,自己遭遇的长期骚扰跟报道内容本身关系没那么大,反而是针对自己这个人的特性,如女性身份。在这种情况下,骚扰者的账号多显示为男性或者性别不明,他们出口成脏,会说出性暗示语言,有些还会发送性暗示明显的图片。

升级型骚扰:被骚扰的对象增多

当突发骚扰或长期骚扰恶化,骚扰便会出现升级。这种担忧最先是由受访的女记者提出来的。这种类型的骚扰会对记者的工作、生活乃至新闻机构构成直接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骚扰者会从以下几方面恐吓记者:

要向记者的编辑或当地官员举报记者;

要伤害记者的家人和朋友;

要暴露记者的个人信息;

要“搞垮”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

有一名记者表示,曾经有个社交媒体用户跟着他,从推特骚扰到脸书,再到TikTok。这名记者明明已经尽量不在平台上向公众透露个人信息,但是那位骚扰者还是发现了记者的TikTok账号,还特意在推特上向记者发送自己的发现成果。最后记者被吓到关掉自己的TikTok账号。

哪类记者更容易遭遇网络骚扰?

2020年,Digital Journalism刊登了一篇名为《网络骚扰及其对记者-受众关系的影响》的论文。在世界各地记者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研究者对部分美国记者展开调查,他们分别来自纸媒、广播媒体和网络媒体。

其中,研究者希望得知更容易遭遇网络骚扰的记者有何特征,具体从记者性别、个人信息完整度和所在新闻机构规模这三方面展开调查。

女记者更容易成为网络骚扰的受害者

这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记者都经历过网络骚扰。但总体来说,记者被骚扰的频率通常不高,特别是严重骚扰行为。

然而,女记者更容易成为网络骚扰的受害者,特别是年轻女性。她们在决定是否要回应以及如何回应骚扰行为时,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至于线下骚扰,女性也是更大的受害者。

总的来说,跟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遭遇网络骚扰,这一结论也跟此前一些研究结果相呼应。

2018年,一篇名为《“你必须要变得麻木不仁”:从跨文化角度看待网络骚扰对女记者的影响》刊登在期刊Journalism上。研究者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5名女记者进行深度访谈,其中73人都表示自己遭遇过性别相关的网络骚扰,其中电视记者被骚扰的次数最多。

例如,一名美国广播记者提到,人们在她的脸书页面经常留下厌女言论,以至于她干脆屏蔽某些词语,如“性感”“火辣”“胸部”。另外,一位英国记者表示:“偶尔有人来留言,内容单纯是关于我的发色。因为我是金发,所以人们会留言说我不够聪明。”

在前面提到的那篇2021年发表的论文中,不止有一名女记者表示,当自己在跟社交媒体的新闻受众互动时,自己总是感到负面情绪。女记者最担心性骚扰以及针对自己亲朋的骚扰,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创建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女记者来说,她们计划创建私人账号,跟自己的工作账号区分开来。

2021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全球范围内针对女记者的暴力行为,发表了名为《令人心寒的事实:针对女记者的网络暴力的全球趋势》报告。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名女记者参与调查,数据显示:将近四分之三的女记者(73%)曾遭遇过网络暴力,25%曾收到过死亡威胁。面对着持续进行的骚扰行为,38%的女记者选择削弱自己在网络上的存在感,甚至有2%选择放弃新闻职业。

个人信息的曝光会提高被骚扰风险

新闻记者在报道中透露出的个人信息,如脸部和声音特征,可能会影响记者遭遇网络骚扰的几率以及具体的网络骚扰类型。早在2017年,一项针对成年人口的调查显示,一个人的外表特征是骚扰行为发展的基础之一。

相对于出镜等形式,署名展示的信息更少,对于记者来说更加安全。基于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广播媒体的记者比纸媒记者遭遇的骚扰更多。

这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当记者向公众展示的个人信息越多,那么他更有可能遭遇网络骚扰。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记者的曝光度增加,受众认为记者不符合其内心期望的风险也增加了。

不一定是大媒体的记者才会遭遇网络骚扰

根据之前的观念,小型新闻机构,通常是报道本地新闻的新闻机构,跟受众的关系密切,那里的记者倾向于把自己看成社区的一部分。这种亲密关系似乎能降低新闻记者被骚扰的可能性。而大型新闻机构的记者通常要面对更多且更复杂的受众,跟受众的关系相对疏远,因此记者更容易成为被骚扰对象。

然而,在这次研究中,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规模与其遭遇网络骚扰的可能性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如何帮助遭遇网络骚扰的记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达特新闻与创伤中心(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就记者如何应对网络骚扰专门提出建议,其中在心理建设方面的部分建议如下所示:

1. 少看社交媒体,做别的事情来分散个人注意力。

记者花在看消极留言的时间越少,状态就会越好。记者可以完全关闭软件的提示功能,尽量降低自己浏览社交媒体的频率。值得注意的是,记者最好不要在深夜浏览社交媒体的内容,因为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在疲惫时会被削弱。

2. 管好自己的地盘。

当记者发现自己的账号页面有不文明行为时,他们应该采取行动。他们有权删除冒犯性留言,并且跟推特、脸书、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平台反映网络骚扰的问题。

3. 向身边人求助,朋友和同事的认可能帮助记者远离消极的声音。

记者可以请他们当自己的倾听者,并请他们就此提出相关建议。一些记者发现,跟同事分享评论内容,能很好地驱散负面情绪。

在一些情况下,网络骚扰会演变为线下骚扰行为。如果记者感受到骚扰者有意图、能力和机会来线下骚扰自己,那么记者应该寻求专业咨询,学会采取措施来保护身体安全。

新闻机构应充当记者的后盾

长期以来,很多新闻机构几乎只是关注记者遭受的实际身体伤害,而忽略了记者遭受的无形网络攻击。如果新闻机构不努力改善现状,那么会有更多记者离开新闻行业。

在《“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他们的问题”:新闻机构对于记者遭受网络骚扰的回应》一文中,受访的记者表示,当自己要向新闻机构汇报长期骚扰和升级型骚扰时,自己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不想被同事和领导贴上“过度敏感”的标签。

哪怕记者真的打算向新闻机构汇报骚扰事件,他们都不清楚首选对象是谁,不过他们还是会把编辑当成首选。他们的编辑会很严肃对待这种事情,然后向新闻机构的人力资源部或法务部汇报。记者说,编辑还会告诉他们新的进展,一起讨论如何避免和解决类似的骚扰事件。

然而,这样的努力主要还是停留在个人层面,哪怕涉及到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有的记者会被告知,这些骚扰事件会发生,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但这是他们自己要面对的问题。

新闻机构会给记者个人层面的解决方案,如忽略骚扰、多看积极评论、跟社交媒体反馈骚扰事件、跟遭受过骚扰的同事交流等。一些记者确实接受这样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学着忽略骚扰。他们自己还会采取一些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措施,如跑步、压力性进食和借酒消愁。

但是当新闻机构给出的建议不够个性化时,这样的建议能发挥的作用不大。一个内向的记者说,人力资源部没考虑到她的性格特点,叫她参加当地的聚会小组。她对此感到沮丧,干脆不去聚会小组,决定多看流媒体节目。

总之,新闻机构准备好针对记者的心理健康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不是等到一场大火发生、一栋楼倒塌或者一个人死了之后才这样做”。新闻机构要让记者清楚自己应该向什么人求助,以获得预防和缓解骚扰事件的专业建议。正如一名记者所说的那样:“告诉我要跟谁说,或者要去哪里解决问题,这就够了。”

影视制作刻画女记者形象应更谨慎

多年以来,美国电影业都喜欢把镜头瞄准女记者,像电影《收播新闻》(1987)、《我爱麻烦》(1994)和《爆炸新闻》(2019)都有女记者的形象。

电影中的女记者,通常都是为了独家新闻而挤破脑袋、不择手段的人,哪怕是跟消息源发生性关系。例如,在电影《感谢你抽烟》(2005)中,由演员凯蒂·霍尔姆斯(Katie Holmes)饰演的女记者希瑟,毫不顾虑地使用个人魅力去勾引一个烟草业的代表。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弗兰克·瓦戴尔(Frank Waddell)就这种电影形象对普通人看待女记者有何影响展开研究。他认为,尽管情节是虚构的,但大银幕呈现出的不道德行为可能会对现实中的女记者造成伤害。

瓦戴尔教授发现,大多数参与调查的美国人都认为银幕形象是真的,因此对那些在媒体工作的女性有负面看法。他们倾向于认为,女性为了独家新闻,是愿意跟消息源发生性关系的,然而他们就不大认为男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这种现象特别令人头疼,因为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记者。瓦戴尔教授对此表示:“我希望好莱坞在描绘新闻业时要做得更好。人们区别对待新闻业的女性,因为他们没意识到,电影的女记者形象跟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

}

已读功能可以缓解用户等待回复的焦虑。在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软件中一些软件设置了已读功能,一些没有甚至取消了,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作者对此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

整理:贺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运营实习生

本文整理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旗下互助问答模块「天天问」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188期:为什么淘宝、闲鱼这类涉及购买交易的APP聊天功能中要设计已读功能?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 @四条眉毛的阿彪 @苏萦 @产品大白 @大鱼炖海棠 @阿啵呲嘚 @大哥大 @栗子 @koi @Merlin 等人的精彩回答。

生活中会遇到让人脚趾抠地的尴尬时刻,比如,在上误发了一个东西,刚想要撤回的时候,结果对方已读,双方都很尴尬。

生活中也会遇到让人十分煎熬的等待时刻,比如,在百般纠结之后,终于把那条早已编辑好的微信发了出去,结果对方迟迟没有回复,你一边焦虑地在屏幕前等着,一边在心里安慰自己“应该是没有看到,再等等吧。”

一种是已读功能带来的尴尬,一种是已读功能缺失带来的煎熬,设置“已读”功能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一些软件设置了已读功能,一些没有甚至取消了呢?软件设置已读功能是出于什么考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在天天问发起了讨论,一起来看看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吧~

消息“已读”功能的设置是出于什么目的?

设置“已读”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

1. 让消息发送方发起来很爽

作为消息发送方无疑是非常想知道对方是否已读的,比如,给暗恋对象发消息时,你会很想知道她或他有没有看到你发的消息。已读功能恰好满足了消息发送方的这一心理预期,是能够让发送方爽到的功能。

人又是时刻在消息接收方和发送方这两者之间来回切还的,没有谁一直是消息接收方,所以,人人都可以体会到已读功能带来的爽感。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领导在微信群里面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全体成员收到请回复,稍微晚了那么一点,领导的通知就被大家的“收到”刷上去了,只能一点一点地往上翻找通知,有时候甚至会漏掉一些穿插在“收到”中重要通知,让你十分火大。

领导需要确认通知是否已被接收,同事们只是按领导的要求回复,大家都没有错,你想来想去也不知道该怪谁,最后只能怪自己来迟了。

因为无法得知消息接收方是否已读,所以消息发送方只能靠回复来确认,这一来一回浪费的交流成本是很昂贵的。

而已读功能够让消息发送方第一消息是否已读,节省了双方的交流成本,提升了沟通的时效性。

为什么这些软件要设置“已读”功能呢?

已读功能对软件跟用户来说有利也有弊。目前市面上流通的一部分软件在聊天中设置了已读功能,这些软件是出于什么考量呢?

1. 电商类APP:淘宝、闲鱼

电商类app,例如淘宝、闲鱼,其主要应用场景是线上购物,是买家跟卖家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聊天过程中设置已读功能可以给买卖双方一定的压力,促使双方回消息从而促进交易完成。

一方面,商家可以借助已读功能统计哪些人会看自己的群发消息,便于用户分层。

另一方面,借助已读功能,商家能更好地复盘哪些话术会让用户已读不回,便于判断是哪个沟通环节出了问题,从而导致顾客流失。

最后一方面,商家可以根据已读功能显示的消息状态推测顾客的购买意向,以便调整销售话术。已读跟回复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说明顾客越急于得到更多商品信息,购买意向也就越强,成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已读功能驱使商家为了快速成单而主动加快消息回复速度,对顾客来讲,满足了顾客即问即答的需求和“顾客是上帝”的基本认知。

淘宝、闲鱼这类电商购物app,因为是线上交易,商家跟顾客隔着一个屏幕,商家无法像线下那样跟顾客进行来回拉扯,讲究的是一锤子买卖。

聊天中加入已读、未读状态能够减少顾客因不确定的等待而产生的焦虑,从而减少顾客关闭商品浏览的频率,有助于交易转化。

在电商类app中,已读功能的设置是对线下购物的情景再现,买卖双方通过“察言观色”做出更好的决策。

2. 娱乐软件:陌陌、抖音

陌陌主打陌生人交友,需要有一方主动发起聊天,作为消息发送方是希望获取到对方是否已读的,设置已读功能可以满足这一心理预期。对于消息接收方来说,已读后就算不回复也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因为是陌生人,所以没关系。

抖音是一个短视频内容平台,但它不甘心只做一个短视频平台。正如曹菲所说“社交是产品的必经之路”,抖音一直在往社交领域发力。

一条完整的社交链路包括发现、破冰、互动、关系沉淀、关系拓展。

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担任了社交的第一步—发现。抖音一边间接地通过推送用户感兴趣的视频,让用户发现他感兴趣的人;另一边也有更加直接的“朋友推荐”机制。

社交第二步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步—破冰,没有破冰就没有后续。

破冰需要有一方主动给另一方发消息,设置已读功能对于促进破冰意义重大。

一是,已读功能可以满足消息发送方想知道对方是否已读的心理预期;二是,已读功能可以让消息发送方更好地判断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已读不回就代表着没戏。

破冰方即消息发送方是需要已读功能的,而抖音需要破冰方主动破冰发展进一步的社交,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抖音要设置已读功能了。

3. TO B软件:企微、钉钉

企业微信跟应用场景是工作间的沟通交流,在该场景下,增加已读功能,可以节省等待回复所浪费的时间成本,提高消息传达效率,并且能有效避免发生以未读消息为由的推诿情况。

在工作场景下,已读可以作为证据倒逼对方,而不想被倒逼,那么就需要在读了对方的消息之后尽快回复。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保障。

BOSS直聘上有两类用户—求职者和面试官,求职者希望马上找到心仪的工作,面试官希望快速找到合适的岗位人选,他们对于效率的要求非常高。

已读、未读的状态本身就可以传递一定的讯息,已读不回说明对方的意愿不大,可以去找下一个了。设置已读功能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成本,提高双方的效率。

另外,中国人讲究委婉、含蓄,直接拒绝太过直接,很伤情面,双方都会觉得尴尬、不,哪怕只是网上的“一面之交”。而已读功能恰好起到了一个缓冲,已读不回就是一种委婉的拒绝。

如果没有已读功能,要么就是直接开口拒绝,要么就是不回复让对方领会,直接开口拒绝又会很难为情,不回复让对方领会则会拉低双方的效率,所以,在招聘软件中设置已读功能是非常实用的。

为什么这些软件没有“已读”功能?

可以发现上面提到的四类软件,其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链接大于情感链接。而那些情感链接大于利益链接的软件往往是没有已读功能的,这是为什么呢?

微信是一款强社交属性的软件,一直没有推出已读功能,一个是出于社交压力,另外一个则是出于产品定位的考量。

微信更多的是熟人社交,要么是同学、朋友,要么是亲戚、领导、同事。

如果微信有已读功能,对于消息接收方来说,如果显示“已读”的话,他会碍于情面不得不及时回复,且用户是始终在消息接收方和发送方之间来回切换的;因此,所有的用户都会被消息的已读、未读状态裹挟且无法逃避,巨大的社交压力会让人觉得十分窒息。

2)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正如微信的slogan所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举个例子:就像百度是搜索的代名词,微信已然成为聊天的代名词了。

我们常说百度一下,而不是搜索一下。当我们跟别人说“等下微信一下吧”,对方也一定知道是“等下手机上聊聊吧”的意思。

微信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舒服的生活方式,有的人觉得微信有已读功能会更好,有的人则相反。

微信作为一款国民级的软件,不能也不敢用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去绑架其他人。

微博跟微信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微博之前有过已读功能。2018年11月1号微博工作人员宣布私信已读功能就此下线,网友们不禁开始讨论为什么微博要下线已读功能?微博真的不需要已读功能吗?

微博的好友关系是通过follow关注体系搭建的,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通常是有一定熟悉程度的用户。比如同学、朋友、聊得来的网友等,这类属于熟人的强关系,私信的需求更多被微信聊天,或者微博的转发回帖以及评论所替代,导致双向关注的私信需求在微博很弱,也就没有加不加已读功能的需要了。

微博不是一个交友平台,而是社交媒体平台,第一种互相关注的情况在数量上应该是很少的。绝大多数是第二种单向关注的关系,即粉丝和偶像。

微博上一个明星可能有上百万的粉丝关注量,私信多到看都看不过来,更不用说回复了。加上已读功能不仅没有什么用,反而还会加大粉丝的期望值,但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如果私信一直是未读,或者显示已读,但是没有回复,这部分粉丝心里会怎么想?

明星跟粉丝之间是靠情感链接起来的,而已读功能会破坏明星和一部分粉丝之间的情感链接。既然已读功能没有好处,还有消极影响,那不如没有。

第三种情况,互不关注的人给你发私信,要么是找你吵架、撕逼的,要么是单方面骚扰你的,要么就是单纯闲得慌找人聊天,这种情况就更加没有显示已读、未读的必要了。

综上,私信已读功能对微博来说很鸡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反而会更好。

正所谓众口难调,人是复杂多样的,有的人希望xx软件推出已读功能,有的人则不想。

而到底要不要推出已读功能,不能只考虑用户的需求,更要考虑软件本身的定位到底适不适合,不是所有的软件都适合设置已读功能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贺贺,36氪经授权发布。

}

你们被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加过微信吗?有被广告电话骚扰过吗?有被陌生人打过电话吗?有收到过诈骗、贷款电话或短信吗?等等

我发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提醒在座的各位要在这个信息时代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可不是让你们去犯事啊!虽然我也会一些搜索,但这个东西真不能细讲,毕竟是涉及隐私的事,可是犯法啊!

先来看看我的经历,在这里只挑出几个典型的给大家看看吧

有天晚上我收到了一条微信好友消息,上面说是在CSDN上加的我,当然,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是真是假,你们猜他在哪看到的我微信号?

对,就是上面这,在他说明来意后,我想反侦查一波,但无奈能力不够,得到的信息是少之又少,结合他给我发的截图以及我现在的专业水平判断,我好像还不足以让掘金来邀请我,能在CSDN上混下去就不错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个骗子,直到第二天下午一直没回复我消息后我就把他删除了,并且改了微信号

所以我想说,平时注意隐私真挺重要的!

哎你看,正写这篇文章呢,又来一个电话,随后又一短信。

我打开了自动应答模式,通过这对话可以看到是两个机器人在通话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一段时间一直持续收到我前对象那块地区的电话,当然电话号码是我前对象泄露的,当时已经分手了也无所谓,电话那边永远都是男人的声音,我就一直跟那些打电话的哥们说:“哥们,那娘们我玩腻了,送你了”。

在这里不要说我不尊重女性或前任,只是没必要尊重这些骚扰我的男的

在这里我推出几种可能的事:

一:快递、外卖等各种回执单

二:有没有去过不良网站?

三:企业机构或政府数据被黑客破解

四:得罪了黑客或某个、某群人

五:随意丢弃的车票、机票或各种票据

其实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自己可以想办法人肉自己,看看能找到哪些信息,然后及时改了

1、在设置中把相机的记录地理位置关闭,给别人发照片不发原图;

2、车票、机票不要随便丢弃,喜欢的话可以收藏好当做纪念;

3、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为了贪图小利办理什么打折卡和会员积分卡,把个人信息随便的透露给商家;

4、在街头、网络上有人要你做什么调查问卷时,切不可随便透露自己的姓名和真实信息。同时在网络上也不要做什么调查问卷,什么扫码下载什么东西,有什么奖励,即便奖励再贵重,也没有个人信息贵重,把手机、电脑离那人远点。况且有的调查问卷涉猎的很广泛,连个人收入情况、家里几口人、学历也要填写,填写完毕就将个人信息暴露无余。

就是你一定要警惕陌生人的靠近,无论他打着什么旗号;

5、女生必学的自我保护方法,别看是针对女生的,对男生同样重要,就比如说你很能打,你能打三个,万一人家带着武器呢?万一来了五个人呢?一群人呢?你还能打过吗?

6、如果你有车的话要注意定位器哦;

7、身份证丢了要及时找警察挂失补办;

(1)、联系亲友,告诉他们你手机丢了,同时把消息群发给共同好友,以防被冒用身份;

手机比较贵重、有重要涉密资料、绑定银行卡钱数较多,或者发现账号有异常,建议直接报警;

(3)、去营业厅挂失、冻结旧SIM卡;

(3)、挂失支付宝。拨打支付宝挂失电话95188,向客服人员说明,我要挂失支付宝账户;

(4)、冻结微信账号。利用别人的微信号,打开我—设置—账号与安全—微信安全中心—冻结账号,输入要冻结的账号即可;

(5)、冻结银行卡号,去当地银行或用另一部手机在知道卡号的情况下登网银,连续输错五次密码

同时尽可能多地冻结相关账号和解绑重要app的银行账号绑定;

(6)、当然我们最好,在手机没有丢失的时候,就做好防范措施,比如开启手机找回功能,并详细记录账号,手机内不放隐私文件、照片等,多重加密设置各种密码,不要嫌麻烦,手机锁屏密码,手机指纹,应用锁密码,支付密码等等;

1、微信、QQ等社交软件

(1)、朋友圈不要啥都发,啥都写,但凡懂点逻辑推导、会点爬虫啥的人,找你各种信息只是时间问题,

你比如说:无论什么时候个人照片不要发原图(女生用P图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这是真的)、家中照片、孩子照片、单位照片、贵重物品的照片、居住小区、工作单位。还有像机票、车票、姓名、手机号等涉及个人信息的能少发就少发,能不发就不发;

有了你手机号,保存到通讯录,拿到各个APP去试,你想想对不对;

(2)、在隐私权限中,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的功能;

为了防止被打扰,可以将“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通过群聊加我”等把你觉得不好的选项关闭,就是让别人找不到你,而你可以加别人为朋友;

(3)、授权管理,把没用的都删了;

(4)、“ 通用 ”里面的 “ 发现页管理 ” 什么视频号、附近、摇一摇啥的能关就关;

(5)、还有看看自己的账号(微信、QQ等等)登过哪些设备,把不认识的删了,再就是注意微信、支付宝这些放钱的地方的实名问题,查看名下账户,不是自己的就删掉;

(6)、在电脑上登录微博、邮箱和QQ、QQ空间、邮箱等网络帐号时,最好使用手机客户端扫描登录页面上的二维码来进行登录,只要登录页面上有此项功能就尽量使用;

一是手动输入帐号密码麻烦,二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密码安全;

(7)、在进行软件聊天之后,可以把重要聊天记录复制到文档然后保存到移动硬盘,而其他聊天记录尽量随手及时清理;

(8)、尽量不注册和登录需要进行实名认证的交友网站,如果已经注册和使用就一定要设置好个人帐号的隐私权限。

用安全软件关闭各种程序访问通讯录和获取通话记录等等的隐私权限;

(9)、微信打开钱包,选择安全保障,点击安全锁开启;

我们经常在快手或抖音等APP或者网站上看到这种广告:

你俩姓名测试看看合不合?你的真命天子出现在哪?Ta还爱你吗?看看你未来的命运如何?还有就是微信上我们经常看到免费算命、免费设计签名啥的。。。。。

哎妈呀真是就是各种垃圾一大堆

我告诉你,在你输入自己的姓名和生日、出生地等信息进行查询时,你的个人信息也随之泄露了;

你的那些社交网站上的一些心理测试也不要随便做,或者不随便公布测试结果,以免别人通过测试答案而更深入的了解你。

有人还就信这一套,我告诉你这东西傻子都能整,你不信啊,不信我给你整两句:

*你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接近,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进你的内心*
*你很有自己的主见,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和看法*
*你是一个比较容易满足的人,但有时候也会觉得生活有点不太圆满*
*你表面是个很坚强的样子,你内心还是很希望被人照顾的小女生*
*你喜欢自由又喜欢玩,不过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在你生命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讨厌约束,但你很爱你的家人们*

各位自己对号入座吧,这其实就是用了的一个心理学的技巧,告诉Ta们一面怎么样,而另一面却是相反的,搞得就跟很懂你一样;

(1)、拼多多、淘宝在设置中关闭拼小圈、淘友圈,不然你买的东西就让别人知道了;

(2)、外卖和购物软件的收件人随便起个名字混淆视听;

(3)、在你们的快递上、外卖上、存取款凭条和刷卡回执单上有没有你们的单号、姓名、电话、地址呢?

重要的就保存好,不重要的要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越碎越好,我一般都是直接拿着打火机把整个单子烧成灰;

(4)、快递、外卖上的盒子、单子等但凡有你个人信息的东西不要随便乱丢,不然你的电话、真实姓名、年龄、兴趣爱好、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家庭住址、公司、家庭成员等等都被暴露了;

(1)、各个软件、平台等密码设置得复杂一点,并且不设置一样的密码

比如:大小写+数字+特殊符号,尽量不用或少用自己的姓名或缩写、手机号、生日等设置;

(2)、各个软件、平台上的头像不要都一样或类似,这个你用伤感的、那个你用阳光的、另外一个你用二次元、再有你就用风景照,总之不要一样;

1、用贴纸或纸挡住手机、电脑摄像头,这不排除被黑客偷启的风险,如果是那种电脑是单独的摄像头,就像网吧那种,不用直接拔掉或者调转个方向就行;

2、不用的废旧手机和电脑,不要随便丢了、卖了、换脸盆、剪刀,以免泄露个人隐私。在此之前最好拆除内存卡和硬盘;废旧手机也要拆除存储卡或存储器,要么你就直接恢复出厂设置,多刷几遍总没错;

3、在网吧退机的时候甚至说包括自己电脑要确保你上面的游戏啊、社交账号、购物网站和邮箱等个人帐号时,操作完毕后必须点击“退出”或“安全退出”,等退出系统后再关闭页面,若是不退出系统,即使关掉页面,但在服务器上还是处于登录状态;

4、在电脑上使用浏览器时,及时手动清除浏览器记录,比如win10自带浏览器在右上角那三个点里面,还有一律不保存密码。不然你的个人信息不就让下一个在你这电脑上玩游戏的人知道了吗;

5、不要在导航网站页面上直接登录邮箱,而是要到邮箱网站的登录页面进行登录,以免帐号和密码被导航网站的后台窃取;

6、不要选择“ 加入用户体验改进计划,帮助我们改进产品”和“启用自动填充功能后,只需点击一次即可填写多个网络表单 ”;

不要把重要信息、私密信息保存到电脑和手机上,也尽量不要使用网盘和云存储,以免信息被窃取。我们可以把数据资料保存到移动硬盘上,当然这时候注意不要外借、不要随便插接公用电脑。在电脑上删除重要文件时,不要删除到回收站,而是用安全软件上的“文件粉碎工具”将文件直接粉碎。并且不定期的清理,包括已删除的文件的数据,以防止已删除文件被人为恢复;

及时更新电脑和手机上的杀毒和安全软件,不定期杀毒,使用电脑和手机后及时清理垃圾和痕迹。公司离职后,电脑上的个人隐私、图片、视频要清除!!!

主要是微信或QQ,随便打开一聊天框,拍个视频然后右键选择打开文件夹就看到了;

或者利用软件电脑管家或Everything

还有网盘和云存储虽然便捷,但有泄密风险,重要文件、隐私信息和商业秘密、公司内部文件等重要信息不要保存到网盘和云存储上;

1、平时不要随便使用公共Wi-Fi,不要用手机随便扫描二维码,不下载、安装和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软件;

2、在使用家用无线网络的时候,为防止被蹭网,最好用无线路由器绑定电脑和移动设备的MAC地址;

3、不定期修改网络帐号的密码,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不要少于8位最好使用字母、字符和数字,字母区分大小写来弄。避免生日和手机号码做密码,不要所有帐号上使用一样的密码;

4、还有就是开启并使用网络帐户上的登录保护,比如验证码和短信验证码,以及手机令牌和微盾等;

5、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如果不怕麻烦和条件允许,最好多配一部手机,这样就多了个手机号、账号、等各种号,但是记住,不要对外公开!!!

6、在进行金融交易时只用流量,不开Wi-Fi;

这里说的摄像头是针孔摄像头或者被别人破解的摄像头。当然在 【三、电子产品】中也说了最好把自己电脑摄像头贴个纸,防止中招;

针对被隐蔽摄像头儿偷拍这一行为,往往容易发生在宾馆、酒店、公厕、试衣间、公共浴室、健身房更衣室……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公共场所;

还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这些地方易于隐蔽,如公共交通、超市、自动扶梯、沙滩……

针孔摄像头可以伪造成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样子,如打火机、纸巾盒、墙壁、镜子、沐浴液、花洒、插座、烟雾探测器、通风口等等等等,防不胜防;

除了尽量不脱衣服最好就是用专业仪器(比如:针孔探测器)来查,另外听说360手机卫士不错;

家庭摄像头买来后记得改密码;

当然如果发现偷拍设备一定要及时报警处理;

因个人所了解的知识面有限,只能写这么多了。我知道我并没有覆盖全面,欢迎各位补充

所谓雁过留痕,风过留声,一个人很难在网络上不留下痕迹,我们能做的只是减少这些痕迹,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哪怕你天赋再高,技术再好,只要你犯了法,警察找你只是时间问题

我记得20年过年那会,一警察给我打电话说做核酸,让我愣了两秒,因为他给我打的电话是一个除了我家人还有我特别好的朋友知道外没人知道的电话,警察给我打这个号,就让我很诧异,我就问他哪来的我电话,然后那警察说:疫情期间,没有隐私。确实把我吓到了

说到这真不能往下说了,估计有人已经知道该怎么去搜索别人了,但要记住那是犯法的,搜一下自己就可以了

当我们被骚扰的时候那是真让人生气啊,你想搞他?我教你几个狠招

一:先看看他的这个卡号是哪个银行的,登录该银行的网上营业厅,连续输错密码5次

哎对,让他登不进去,给冻它

二:其次可以查一下手机号的所在地,当地的租房网站发布一条消息:月租三百24小时开机急租,呼死他

三:在同性恋交友网站用骚扰你的人的这个手机号注册网站,留下该手机号…

平时注意保护好自己隐私,还有别做键盘侠!嘴上积德。

所以我们普通人最重要的还是提高防骗反诈意识,感觉情况不对就及时报警处理

最后说一句和本文不相关的,人在外,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永远爱自己

不要有那么多道德,这样谁能道德绑架的了你;

别那么多同情心、善良泛滥;

别人有困难让他去找警察,或者帮他报警;

你自己没准就是个弱势群体,宁愿做自私的人,不了解这个人背后目的别瞎帮,人性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不封号的聊天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