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猴王出世怎么概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动画片《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出世的短片和原著《西游记》一本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
1、师问: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
2、《西游记》中这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怎么出世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3、生说完后,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王出世的短片。
4、导语:一直以来,我们是在看〈西游记〉,今天我们要来读〈西游记〉。看到的是别人对《西游记》的理解,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西游记》,对孙悟空有自己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原著《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看《西游记》可谓无数次,读《西游记》倒是第一回,抓住这一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为自主读文作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课文两遍,将课文读通读顺。(师指导读得吃力的学生)
2、师生交流课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主要有以下词语:
滚瓜涌溅、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石碣、镌刻、天造地设、
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拱伏无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设计意图:虽然语言优美但是难懂的白话文更应该大声地读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将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课文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训练概括能力的方法之一,我认为每篇课文都应该有这一项训练。同时也检测学生是否大体读懂课文,为如何进行下一步教学作准备。)

一、再读课文,读懂课文。
1、导语:本文语言精炼,有韵律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大胆推想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指导个别吃力的学生读好句子,鼓励学生们大胆去推想句子的意思。)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小畦爱上了玉石?《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罗贯中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本文选自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全书共一百回。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资料袋阅读提示㈠默读课文,看看石猴是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 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我们先看一个电影片断,然后阅读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你了解我吗? 石猴变美猴王①出世活泼可爱敢作敢为②探水③称王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也可以抄下来。阅读提示(三) 阅读提示(三) 朗读提示本课语言精练,在充分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祖国文化之灿烂,语言之丰富优美。如课文中的“伸头缩领”“抓耳挠腮”“大声叫嚷”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胆小猴子丰富而又复杂的个性。又如“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移”等动作活生生地展现了众猴找到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的心情和顽劣的猴性。读读背背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 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巩固㈠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

发布时间: 12:20 发布单位: 海盐县向阳小学 浏览量: 364 【公开】

本课的教学面向的是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中国经典名著,学生普遍喜欢,有阅读的兴趣,丽水景宁梧桐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也同样如此。通过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借助资料、结合影视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关键词等,同时也初步学习了分析名著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学习这篇略读课文时,就可以运用这些阅读方法猜测语句的意思,了解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歌曲。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边听边想和哪一部古典名著有关。

2)聊西游。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学生畅所欲言。

3)知路径。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西游记》的呢?

     虽然同学们对西游记比较了解了,但是读原著的同学不多。引出今天学习如何阅读“难啃”的、文言色彩浓的大部头原著小说。

1)读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猴王出世》

(2)质疑: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题目就概括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词语,巩固方法

1.落实预习单中出现的高频难懂词语。

过渡:同学们在预习单中普遍认为这些字词很难理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课件出示难懂字词以及所在的句子。

1)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碣”通过联系下文或者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顺势出示相关图片)

2)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蔽了桥门。(联系生活经验)

3)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拆分词语,逐字理解或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或联系句子意思)

4)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联系生活经验)

小结: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抓关键词、等方法帮助理解了词语,非常能干。我们在阅读古典名著时,就可以这样去读,如果这个词真的读不懂,可以先暂时跳过去,在读完整句或整段后再回过头来思考。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文言色彩浓厚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交流、梳理出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阅读名著)

(三)借助支架,概括内容

过渡:同学们,那你知道《猴王出世》这个故事大致可以分成几部分吗?哪两部分?(石猴出世、猴王出世(石猴称王)),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石猴出世“石猴称王”的过程吗?来,打开课堂作业本P23 ,赶紧做一做。(提醒抓紧时间)

1.自主填写,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思维碰撞。

3.完成导图,练说故事。

提醒学生:讲故事时不能漏掉关键情节。

(主要内容: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一天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并约定好谁先进去、不伤身体的就拜他为王。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出洞后又带众猴进洞,因此被众猴拜为猴王)

小结:借助思维导图,我们说清楚了石猴出世和石猴称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分为“石猴出世”和“石猴称王”两部分,课堂作业本上的练习正好是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作业本上已经出示一部分信息,其实给予了学生学习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因此结合作业本来完成。)

(四)品读语句,感知经典

过渡:同学们,林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学习能力很强,原著节选《猴王出世》的大致内容你们都能讲了,很了不起!但是课前预习单上不少同学认为这几部分细节内容理解起来有问题。我们来帮帮忙。好吗?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刚刚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了句子,还读出了这么多!真是个好办法。(板贴:联系上下文)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明白这段话写的是潇洒、活泼的石猴;读明白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写出石猴的生活情况;并结合小练笔想象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一遍遍地读,边读边想象不仅读到了顽皮的石猴,还读出了作者文字的精妙!

过渡:在《西游记》中像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出示课外节选片段,放声读一读。

小结:原来名著的语言都那么精妙。

3)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抓住猴子的语言和动作读懂句子、读懂人物形象)

小结:刚刚的同学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读懂了句子,这个办法真好!

4)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结合影视作品读懂句子)

小结:同学们,现在的影视资源这么丰富,当我们阅读时碰到实在读不懂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帮助理解,再去读原著,就没这么难了。

(设计意图:这篇原著节选只是一个课例,通过聚焦学生普遍认为难理解的语段,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再次巩固读名著的方法,让学生真真正正能克服畏难情绪,用上课上所学的方法自己去阅读名著

(5)课堂小结,推荐阅读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既读懂了难词,又梳理了故事内容,还学到了很多的好办法帮助我们阅读难啃的原著,这节课的收获可真大啊!

在我们以后的名著阅读中还会碰到很多像这样距离我们生活实际比较遥远的文章,不要怕,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课后推荐同学们去读读《西游记》原著,读完我们再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今天的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作为老师清楚地知道,学习完一篇《猴王出世》不是最终目的,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巩固阅读名著的方法,继而用上这些阅读方法去阅读一本名著或更多的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才是教学的归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方法,还要激兴趣,实现从“单篇到整本”,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两校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基于两校的实际,教师更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互相补足,互相借鉴,各有所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美猴王出世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