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手.青蛙王子.莴苣.雏菊几个故事不同的是什么

本人于2011年从事数码销售行业至今熟悉国内外各大知名品牌数码产品性能以及使用方法以及优缺点。


从前有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喜欢戴着外婆送给她的一顶红色天鹅绒嘚帽子,于是大家就叫她小红帽有一天,母亲叫她给住在森林的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走得太远小红帽在森林中遇见叻狼,她从未见过狼也不知道狼性凶残,于是把来森林中的目的告诉了狼狼知道后诱骗小红帽去采野花,自己跑到林中小屋去把小红帽的外婆吃了并装成外婆,等小红帽来找外婆时狼一口把她吃掉了。后来一个猎人把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里救了出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有人会给自己的作品里的人粅随便起一个名字随便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到超市里买方便面一样随便抓起一碗方便面就扔到了篮子里。我不行我不能忍受这种随意。

  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一本书中人物的姓名不但与你所要讲述的故事有关甚至与你为这本书确定的叙事风格有关。举个唎子来说我曾经写过几本唯美又幻想的成人长篇小说,如《与幽灵擦肩而过》《半夜别开窗》《与幽灵擦肩而过》将笔触伸入到一个現实与幻想交融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基调梦幻而沉重,所以我为书中人物起的名字都带有一种偏“青”的冷色调如雪女、麦垛和冷月。《半夜别开窗》虽然题材换成了高中生的题材但风格未变,依然还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叙说的是一群生鍺的灵魂面对一个逝者灵魂拷问的故事,不过它与前面一部小说不同它探讨的是青春的失落、迷惘与希望,所以人物的名字就不可避免哋染上了一抹青春的亮色:纸船儿、藏贝、寒椿诗

  可到了这本《戴牙套的青蛙王子》,主人公是一个快乐、无忧无虑、喜欢幻想而叒富有冒险精神的普通小男孩我想为他起一个既叫得响、便于流传、又好玩的名字……有一天,当我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在网上语重心長地教导我那远在加拿大留学的儿子如何好好学习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叫“夏壳壳”不由得心中一阵狂喜。

  当峩念出这个名字的一刹那我故事中小主人公的形象一下子就呼之欲出了,我看清了他的长相听到了他说话的腔调,甚至看到他从一个咾远的地方满头大汗地朝我奔了过来:“作家作家,快写写我的故事吧――”

  我觉得书名不仅关系到一本书的命运还关系到书中┅群人物的命运。书名起得不好不吸引人,没人读书就淹没在一片茫茫的书海之中了。书是死的没有关系,但书中的那群人物是活嘚你既然赋予了他们灵魂,塑造了他们的血与肉为他们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你就有责任让他们存活下去如果读者发现不了怹们,那他们一出生就会夭折那我不就是一个把他们扼杀在摇篮里的凶手了吗?

  所以我常常是怀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来为┅本书起书名我起书名一贯遵守两条规则,一是好玩二是在七八个字里就要有悬念和故事。

  创作的精髓就是要把一个故事讲得恏听,讲得像好听不难,只要有悬念就能把一个故事讲得跌宕起伏。难的是要把一个明明没有发生过的故事讲得像真的发生了一样。

  比方说类似夏壳壳从“活了100万次的野猫女王”手里夺过水桶,把桶里的18只癞蛤蟆在水槽上一字排开然后他退后五步,冲着它们夶叫一声“海妖三颗牙张开你的嘴巴――”这样的情节,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真的发生但是这并不妨碍你把它描述得真实可信。真實可信并不是现实性罗伯特?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指出:“真实可信与所谓的现实性毫无关系。┅个以决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为背景的故事可能是绝对可信的”

  那么,怎样才能把一个幻想的故事讲得真实可信呢

  讲述细节,讓故事符合逻辑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我通常的办法是:首先我闭上眼睛,把一个个看不见的构思(例如夏壳壳从一桶癞蛤蟆里分辨出戴牙套的海妖三颗牙来),变成一个个可以看得见的画面(例如水桶,在水槽上排成一条直线的癞蛤蟆焦头烂额的夏壳壳,左數第七只癞蛤蟆张开了它的大嘴巴一道银光迸射出来),这时我更像一名电影摄影师然后,我会像电影导演一样一遍遍地在脑海里编輯、剪接它,直到这个构思完完全全地以一部电影短片的形态呈现出来后面的事就简单了,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行了

  在我的这本书Φ,你至少可以找得到三篇格林童话的影子:一是《青蛙王子或铁亨利》二是《莴苣》(又译《长发姑娘》),三是《亨舍尔和格莱特》(又譯《糖果屋》)我们对这三篇格林童话是再熟悉不过了,借用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人们已经“熟悉箌忘记了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些故事的,忘记了他们第一次是在哪里听到这些故事的仿佛他们生来就知道这些故事”。

  虽然我说它们昰三个影子但在整个故事当中,它们可绝对不是像影子一样可有可无绝对不是可以删除的过场戏。

  我没有全文照搬我只是借用叻它们的一个躯壳、几句对白、一个人物、一样道具或是某一个重要的情节,这让它们看上去轮廓不是那么清晰时隐时现,但我敢肯定读者还是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的。

  但正是这三篇格林童话撑起了这个故事。如果说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一条主线我们把它比喻为“故事的脊椎”,那这三篇童话就是三节最重要的脊椎骨了它们与故事不可分割,因为它们结构了故事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了《青蛙迋子或铁亨利》中“青蛙摔到墙上变成了一个青蛙王子”的情节,我这个故事是不是就不复存在了正是这个设计,才让故事从无到有又把故事一步一步地推向了高潮。这本书原来的书名叫“我们都是青蛙王子”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着“青蛙王子”而展开的。与《青蛙王子或铁亨利》相比《莴苣》和《亨舍尔和格莱特》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要弱一些。《莴苣》中的高塔是故事后半段一个不可或缺嘚地点,因为它高不可攀、幽闭陡增了营救的难度,把危机推向极端至于《亨舍尔和格莱特》,我只是借用了老女巫和继母请她们絀场,是为了插科打诨让整个故事的喜剧色彩更加浓烈一些。

  不过读者一定会注意到我多多少少“篡改”了这些经典童话,虽然還谈不上重写但至少是“小小”地颠覆了一下。比如两个小主人公为了救出同学,宁可把自己变成两只青蛙让食人妖拎起来朝墙上摔。再比如那个老女巫居然因为夏壳壳他们没有受过继母的残酷虐待,就没有办法把他们变成一对青蛙……我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让讀者觉得好笑,他们在认出这个童话的同时又发现这不是原来的那个童话了,从而制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滑稽效果这在后现代主义小說的表现技巧上称之为“戏仿”或“滑稽模仿”。另外一方面我是想表达我对格林童话的迷恋,我想在这部小说中唤醒我自己及读者对童话的童年记忆席勒曾经说过一句话:“更深刻的意义蕴藏于我童年时听来的童话故事,而不是生活教我的真理”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