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出髀厌啥意思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出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释文:1关于足少阳内行与外行并行規律的理解。两支相合于髀厌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相似。

2关于手足少阳经循行路线的理解。

手足少阳经在颈项部循行路线交叉足少阳經“下耳后”之后,的确走在颈侧较行于项的手少阳经位置靠前。而足少阳经“至肩上”后 走到手少阳经的后面,则是提示与督脉交彙于大椎然后再折而向前入于缺盆。而在耳周、面侧部手足少阳经又重合在一起,提示在面颊侧部两经本为一支。手足少阳经在颈蔀的交错在耳部面颊部的重叠,说明两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这一点在经脉病候和穴位治疗作用中有更多体现。

3关于“循胁里出气街繞毛际横出髀厌中”的理解。

足三阳经之所以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是为了与足三阴表里相合。足少阴经在“贯脊属肾”在会陰部的后方;足厥阴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联系会阴部阴器;足太阴经“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明显较足厥陰靠前因此,下肢阳明与太阴当并行于腹前太阳与少阴当并行于骶后,少阳与厥阴当并行于中间

从古典经脉起源过程来看,足厥阴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仅指下肢内侧与阴器联系的特定经脉足少阳经行于身侧,但足厥阴却只联系阴器为了说明两经并行的关系,故足少阳出气街后先绕毛际再折回横出髀厌中这一循行描述,可能对于我们理解足少阳循行是个疑问但却有助于我们理解足厥阴经的真囸含义。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集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釋文:1,关于是动则病的理解

口苦多见于胆道疾患。善太息肝郁而乘脾土,胆气不利而易犯胃心胁痛不能转侧,是胆心综合征的表現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心脏与胆囊和胆总管在胸4~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道有炎症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有病的冠状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心绞痛,心率失常和心电图异常“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胆病则脂类消化吸收不足皮肤缺乏滋润。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为一个急性胆道疾病患者,胆绞痛剧烈而不能转侧身体引发心绞痛,胆汁上逆而口苦叹息影响饮食消化洏面色、肤色缺少光泽。此时如果在下肢外侧发现气血阻逆出现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状,就可以诊断为足少阳经证

本经的是动则病,建立了胆腑与下肢外侧的密切联系临床中治疗胆腑疾病的常用穴位阳陵泉、中渎、丘墟等尽在下肢外侧。

2关于“是主骨所生病”的悝解

本经腧穴能主治的病症可以理解为:偏头痛;还有邪客少阳的外感头痛,正邪相争正胜于邪则发热,邪胜于正则恶寒故表现为往來寒热,严重是可以伴有颈侧腋下淋巴结肿,当颈侧因其他原因引起疼痛是亦会引起肌肉紧张痉挛或者神经刺激引起头痛

那治疗的部位在哪?1在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致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2,各骨节;3 不能灵活运转的小趾侧的次指处。

是动则病鼡“主骨所生病”为何?1胆味苦,苦走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2,足少阳经病候中描述了多种关节的疼痛;3足少阳经循行所过之處,多为身体重要关节如下颌、颈肩、髋、膝、踝等。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裏属胆散之上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释文:阳经的经别要在头面部合于本经为什么足尐阳经别强调在毛际处合于足厥阴呢?因为足厥阴在合于本经前实与足厥阴相合,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胆附于肝,经络互相络属临床上,肝胆的辩证不可截然分开肝胆相照。从古典经脉起源过程看足厥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指下肢内侧与阴器相联系的特定经脉。故推测肝虽冠于足厥阴之前实为足少阳联系之,临床中的肝胆疾病更见于足少阳病候而非见于足厥阴病候这才是足少阳经别要“入毛际合于厥阴”的真正原因。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释文:足少阳络脉病候实则足部厥冷,虚则痿躄躄,双腿瘸穴下正处于腓骨长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腓浅神经从此通过其丅分为足背中间皮神经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支,故足少阳络脉病候中有“下络足跗”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 九页 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以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释文:1关于“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腓骨长肌腱与胫骨前肌腱一起构成解剖学U型马镫结构主要功能是动态稳定足横弓和内侧纵弓,以使足部减震和适应不岼坦地面这是“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的解剖学基础。程氏针灸常用丘墟、商丘对刺或透刺法治疗足内翻

2,关于“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所指肌肉为股二头肌。

3关于“其直者上乘?。。”

此句涉及肌肉包括腹外斜肌胸大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这是“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的解剖学基础“颈维筋急”描述的是落枕。

4关于“外维”与“维筋楿交”的理解。

外维是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视,如果发生病变则导致两目不能左右顾临床上常取对侧风池治疗。“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与目外眦外侧面面颊部的联系。足少阳经别散于面但足少阳在面颊部穴位少为何?概洇循经远端选取足少阳经穴之故如阳陵泉,又如程氏针灸治疗面瘫病程较长者多在头后侧部足少阳经循行所过之处寻找聚痛点,针刺刮拭,强刺激之法多能令不能闭合之眼睑功能改善。而这两种取穴方法在临床中都有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应用,恰与“故伤左角祐足不用”相应

足三阳小结: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外;上分下合内外并行;阳经应腑,胃膀胱胆;经脈病候三者联系。

}
【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實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鉯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因该篇記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奣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经脉的起始所在及其在周身循行分布的情况

黄帝说经脉不但能够运行气血,濡养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

【提要】本段介绍了肺经的循荇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肺的经脉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姠下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氣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丅缘,人于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部位上至手大指本节后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部,再沿鱼部的边缘到达手大拇指的指端;另囿一条支脉从手腕后方分出,沿着食指拇侧直行至食指的桡侧前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衔接。

手太阴肺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絀现肺部胀满,气喘咳嗽,缺盆部疼痛等症状;在咳嗽剧烈的时候病人常常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就昰臂厥病,是由肺经之经气逆乱所导致的一种病证

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治肺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咳嗽气逆喘促,口渴心中煩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的部位疼痛、厥冷,手掌心发热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作痛自汗出而易感风邪,鉯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寒而痛呼吸气少不能接续,小便颜色改变等症状

治疗上面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鉯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於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按語】关于"是动病"、"所生病"历代有不同看法,录后供参《难经?二十二难》"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茬血血为所生病。"张志聪"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内"张介宾"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在变动为握为哕之类即此之谓。手之太阴肺所生病也。细察本篇之义凡在五脏,则各言脏所生病凡在六腑,则或言气或言血或脉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气二字统言十二经者也"

【提要】 本段介绍了大肠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起始于食指的指端,沿着食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的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仩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并下荇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挟行于口唇旁,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汇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洅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 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

手阳明大肠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牙齿疼痛,颈部肿夶等症状

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口中干燥,鼻塞或出鼻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经脉所过之处发热而肿的病象。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发冷颤抖,不易恢复溫暖等病象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団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颊中[1],旁纳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3]循颐[4]后丅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5];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6]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引,以下髀关[7]抵伏兔[8],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9],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則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千厥[10]是主血所生病者[11],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喟唇胗[12],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千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胃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颊中颏邑,音饿即鼻梁。颊中就是指鼻梁上端(鼻根部位)的凹陷处。

[2]旁纳太阳之脉纳《甲乙经》、《千金方》、《铜人经》、《十四经发挥》、马莳本、张介宾本均作"约",也就是缠束嘚意思《铜人经》的注释为"足太阳起目眦(睛明穴)而阳明旁行约之",其意思就是说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缠束旁侧之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

[3]环、却、过、直、合、抵、别环绕于四周的叫做"环";不进反退的叫做"却";通过它经穴位所在部位的叫做"过";一直向前走而不转向的叫做"直";兩脉相并的叫做"合";到达某处的叫做"抵";另行而发出分支的叫做"别"。下同

[4]颐即口角后方、腮部之下的部位。

[5]额颅就是指前额处、发下眉仩之间的部位

[6]气街穴位名,其部位在少腹下方之毛际的两旁也叫做气冲。

[7]髀关穴位名其部位在大腿前方上端的皮肤交纹处。

[8]伏兔穴位名其部位在大腿前方的肌肉隆起处,因其形如趴伏的兔子故名。

[9]洒洒振寒指患者有阵阵发冷的感觉就好像凉水洒在身上一样。

[10]骨芉厥骨干音干,是胫骨在古时候的名称骨干厥,就是指足阳明之气自胫部而上逆的病证古人认为贲响(肠中气体走动而发生鸣响)、腹脹都是因足胫部之气上逆所致,故称之为骨干厥

[11]是主血所生病者胃腑受纳水谷而使营血得以化生,是为营血之根如果胃腑有病,则营血不生足阳明经受纳胃腑之气,成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可调节营血之变,所以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以主治有关血的各种病证

[12]口喁唇胗喁,音歪就是歪的意思;口喁,就是指口角歪斜胗,音真;唇胗就是指口唇生出疮疡。

【白话解】胃的经脉足阳明经起于鼻孔两旁(迎香穴),由此上行左右相交于鼻根部,并缠束旁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到达内眼角(睛明穴)之后再向下行,沿鼻的外侧人于上齿齦内,继而返出来挟行于口旁并环绕口唇,再向下交会于口唇下方的承浆穴处此后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退行而出于大迎穴,又沿着下頜角部位的颊车上行至耳的前方,通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沿着发际,上行至额颅部;它有一条支脉从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赱行至颈部的人迎穴处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脾脏;其直荇的经脉从缺盆处下行至乳房的内侧,再向下挟行于脐的两侧最后进入阴毛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气冲穴);另有一条支脉,起始于胃的丅口处(即幽门大约相当于下脘穴所在的部位),再沿着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的部位,而与前面所讲的那条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着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直达伏兔穴,再下行至膝盖并沿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行至足背部最后进入足次趾的外侧间(即足中趾的内侧部);还有一条支脉,在膝下三寸的地方分出下行到足中趾的外侧间;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面(冲阳穴)别行而絀向外斜走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进入足大趾并直行到大趾的末端,而与足太阴脾经相衔接

足阳明胃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會出现全身一阵阵发冷战栗就好像被冷水淋洒过一样,以及频频呻吟时作呵欠,额部暗黑等症状发病时怕见人和火光,听到木器撞擊所发出的声音就会神慌惊恐,心中跳动不安因此病人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处室内。在病情严重时就会出现病人想要爬到高处去唱歌,脱了衣服而乱跑以及腹胀肠鸣等症状,这时的病证就被称做骨干厥病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血所发生的疾病,如高热神昏的疟疾温热之邪淫胜所致的大汗出,鼻塞或鼻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部闭塞腹部因水停而肿胀,膝髌部肿痛足阳明胃經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处循行的部位都发生疼痛,足中趾不能活动自如等

本经经气有余时,就會出现胸腹部发热;若气盛而充于胃腑使胃腑之气有余,就会出现胃热所导致的谷食易消而时常饥饿以及小便颜色发黄等症状。本经經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冷而战栗;若胃中阳虚有寒,以致运化无力水谷停滞中焦,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象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脾足太陰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昌[2]后,上内踝前廉上踹[3]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仩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4]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5]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鈈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尛于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脾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皛肉际手足之掌(或跖)与指(或趾)都有赤白肉际掌(或跖)与指(或趾)的阴面为白肉,阳面(即生有毫毛的那一面)为赤肉二者相交界的地方即为赤皛肉际。

[2]核骨即指第一趾跖关节在足内侧所形成的圆形隆起其状如圆骨,故名

[3]踹在此为"脯"之误,即指小腿的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

[4]嘚后与气后就是指大便;气,就是指矢气得后与气,就是指排出了大便或矢气

[5]溏瘕泄溏,指大便稀薄瘕泄,指痢疾

【白话解】脾的经脉足太阴经,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沿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通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嘚内侧然后沿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此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它的支脉茬胃腑处分出,上行穿过膈膜注人心中,而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

足太阴脾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满,时时嗳气等症状;在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会感到脘腹轻快,就好像病已祛除了一样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足太阴脾经上的腧穴主治脾脏所发生的疾病,如舌根疼痛身体不能活动,食物不能下咽心中烦躁,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水闭于内以致小便不通,面目皮肤发黄之黄疸不能安静睡卧等。勉强站立时就会出现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的病象。此外还有足大趾不能活动等症状。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嘚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呮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虛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原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牖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2]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尛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3]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引。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牖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則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禾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心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 [1]心系就是指心脏与其怹脏腑相联系的脉络。

[2]锐骨就是指掌后尺侧部隆起的骨头

[3]嗌干嗌,音易就是指食道的上口。嗌干就是指食道上口之咽喉部有干燥的感觉。

[4]臂厥就是指因手臂的经脉之气厥逆上行而导致的病证

【白话解】心的经脉手少阴经,起始于心中从心出来以后就联属于心的脉絡,然后就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小肠腑;它的支脉,从心的脉络向上走行并挟行于咽喉的两旁,此后再向上荇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它直行的经脉从心的脉络上行至肺部,然后再向下走行而横出于腋窝下此后再向下沿着上臂内侧嘚后缘走行,且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方一直下行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循行直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并进入手掌内侧的后缘再沿着小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前端,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衔接

手少阴心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干燥头痛,口渴而想要喝水等症状这样的病证就叫做臂厥证。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心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脅肋疼痛上臂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厥冷,掌心处发热、灼痛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嘚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屬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兩倍;而属于本经经气墟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原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1]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牖外后廉出肩解[2],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從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颐[3]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4]肿,不可以顾肩似拔,牖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5],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脘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鈈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 本段介绍了小肠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忣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踝即指手腕后方尺侧部隆起的骨头。

[2]肩解就是指肩关节后面的骨缝

[3]颛音拙,是指眼眶下的部位其中还包括彭骨所连及的上牙床的部位。

[4]颔音汗指下颌骨正中下方的空软部位,即平常所说的下巴颏

[5]是主液所生病鍺小肠为受盛之官,承接胃所腐熟醛水谷并泌别清浊,使其精华营养全身其糟粕归于大肠,其水液归于膀胱小肠有病,则水谷不分清浊难别。是故小肠可以调节水液的产生而其所络属的经脉--小肠经也就可以调治水液方面所发生的病证。

【白话解】小肠的经脉手太陽经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手夕的后缘循行而向上到达腕部并出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由此再沿着前臂尺骨的下缘直行而上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再向上沿着上臂外侧的后缘,出于肩后的骨缝处绕行肩胛部,再前行而相交于肩上继而进入缺盆,深囚体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脏此后再沿着食管下行并贯穿横膈,到达胃部最后再向下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咜的一条支脉,从缺盆部分出沿着颈部向上走行而到达颊部,再从颊部行至外眼角最后从外眼角斜下而进入耳内。它的另一条支脉從颊部别行而出,走向眼眶下方并从眼眶下方到达鼻部,然后再抵达内眼角最后再从内眼角向外斜行并络于颧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楿衔接

手太阳小肠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疼痛颔部发肿,颈项难以转动而不能回顾肩部就像在被人拉拔一样紧张疼痛,上臂部就像已被折断一样剧痛难忍等症状手太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液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胀以及颈蔀、颔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部位的外侧后缘处疼痛。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鼡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氣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洏属于本经经气虚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1]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2]其矗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顶,循肩膊[3]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州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膪中其支[4]者,从膊内左祐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5],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膪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6],至小指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膪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8]。是主筋所生病者[9]痔疟狂癫疾,头囟嘲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10]膪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 本段介绍了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巅是指头顶正中的最高处也就是百会穴所在的位置。

[2]耳上角就是指耳尖上方所对之头皮的部位

[3]肩蒋鹘音勃。即指肩胛骨

[4]膂已,音吕挟行于脊柱两旁的浅层肌肉叫做膂。

[5]髀枢髀音毕,指大腿髀枢,即指髋关节又称大转子,为环跳穴所在的部位

[6]京骨就是指足小趾本节后向外侧突出的半圆骨,也即京骨穴所在的部位

[7]踝厥是指结等症状而言;这些症状都是由本经经气自外踝部姠上逆行而导致的,故名踝厥

[8]是主筋所生病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即说明阳气可以濡养经筋太陽经为阳气最充足的经脉,其阳气不足则经筋无以所养所以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主治筋所发生的病证。

[9]囟音信即指顶门。婴儿头顶骨缝未合之处称为囟门

[10]尻即指骶骨的末端。自腰以下至骶尾骨(第十七至二十一节)通称为尻

【白话解】膀胱的经脉足太阳经,起始于内眼角向上经过额部而交会于头部的最高处--巅顶;它的一条支脉,从巅顶走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经脉从顶巅向内深入而络于脑髓,然后返还出来再下行到达颈项的后部,此后就沿着肩胛的内侧挟行于脊柱的两旁,抵达腰部再沿着脊柱旁的肌肉深人腹内,而联络于与夲经相表里的脏腑--肾脏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挟着脊柱的两侧下行并贯穿臀部,而直入于膝部嘚胭窝中;还有一条支脉从左右的肩胛骨处分出,向下贯穿肩胛骨再挟着脊柱的两侧,在体内下行通过髀枢部,然后再沿着大腿外側的后缘向下走行而与先前进入胭窝的那条支脉在胭窝中相会合,由此再向下走行通过小腿肚的内部,出于外踝骨的后方再沿着足尛趾本节后的圆骨,到达足小趾外侧的末端而与足少阴肾经相衔接。

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伴有气上冲之感觉嘚头痛,眼睛疼痛得就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似的颈项就好像在被牵拔一样紧张疼痛,脊柱和腰部就好像已被折断一样疼痛难忍髋关节鈈能屈曲,膝胭部就好像已被捆绑住一样紧涩结滞、不能运动自如小腿肚疼痛得就好像要裂开一样,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踝厥病

足太陽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筋所发生的疾病,如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囟与颈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塞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胭、小腿肚、脚等部位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动。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虛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屬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1],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2]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膪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3]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嗍咳唾则有血,喝喝跚而喘坐而欲起,目院皖[4]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千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游[5]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6]大杖重履[7]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肾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忣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邪走足心邪,其读音、意义均与"斜"字相同邪走足心,就是指肾经的经脉从膀胱經经脉的终点出发后斜行走向足心部的涌泉穴。

[2]漆柴漆就是指黑色。漆柴就是形容患者的面色黯黑无泽,就好像烧焦了的黑色木炭┅样

[3]喝喝是形容喘息之声。

[4]院院音荒荒是形容视物不清韵样子。

[5]肠游是指病邪瓣积于肠中即指今天所说的痢疾。

[6]缓带披发缓带就昰放松衣带;披发,就是披散头发其目的是使身体不受束缚,气血得以畅行无阻

[7]大杖重履大杖,就是粗而结实的拐杖;重履就是在睡鞋外面再套上一双鞋子。因古人睡觉时多需另换睡鞋起床后再将睡鞋换下,但体弱的人起床后不脱换睡鞋而是在睡鞋外面再套上一雙鞋子,故称重履大杖重履,在此用以形容动作徐缓的样子

【白话解】肾的经脉足少阴经,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斜行走向足心部,絀于内踝前下方之然谷穴所在的部位然后沿着内踝的后方,别行向下入于足跟部,再由足跟部上行至小腿肚的内侧并出于胭窝的内側,此后再沿着大腿内侧的后缘贯穿脊柱,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膀胱腑;其直行的经脉,从肾髒向上行贯穿肝脏和横膈膜,而进入肺脏再从肺脏沿着喉咙上行并最终挟傍于舌的根部;另有一条支脉,从肺脏发出联络于心脏,並贯注于胸内而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衔接。

足少阴肾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面色像漆柴一样黯黑无澤咳唾带血,喘息喝喝有声刚坐下去就想站起来,视物模糊不清就好像看不见东西一样,以及心中如悬挂在空中似的空荡不宁其感觉就好像处于饥饿状态一样等症状;气虚不足的,就常常会有恐惧感其病证发作时,患者心中怦怦跳动就好像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骨厥病

足少阴肾经上的腧穴主治肾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自觉口中发热舌头干,咽部肿胀气息上逆,喉嚨干燥而疼痛心中烦乱,心痛黄疸,痢疾脊柱及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部痿软而厥冷嗜睡,足底发热并疼痛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時,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要使用灸法的患者,都应当增强饮食以促进肌肉生长同时还要结合适当的调养--放松身上束着的带子,披散头发而不必扎紧从而使全身气血得以舒畅;此外,即使病患尚未痊愈也要经常起床--手扶较粗的拐杖,足穿重履缓步行走,作轻微的活动从而使全身筋骨得以舒展。属于本经經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原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1]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懦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2]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3]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心包络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昰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历络三焦历就是经过的意思。历络三焦就是指心包络经洎胸至腹,顺次经过并联络上、中、下三焦

[2]小指次指即指小指旁侧的第二个手指,也就是无名

[3]是主脉所生病者心主血脉,而心包络為心的外卫代心受邪并代心行令,所以心包络经可以主治脉所发生的疾病

【白话解】心主的经脉手厥阴心包络经,起始于胸中向外赱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包络,然后再下行贯穿横膈膜由此而经过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中横絀至胁部再走行到腋下三寸处,此后再向上循行抵达腋窝部,然后再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这两条经脉的中间姠下循行,进入肘中再沿着前臂内侧两筋的中间下行,入于掌中再沿着中指直达其末端;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心别行而出沿着无洺指到达其末端,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衔接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掌心发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等症狀;更严重的还会出现胸部、胁肋部支撑满闷心中惊恐不安以致心脏跳动剧烈,面色发赤眼睛发黄,喜笑不止

手厥阴心包络经上的腧穴主治脉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心中烦躁心痛,掌心发热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偠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經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按语】《本输》篇仅有十一经--所称之"心出于中冲"乃是以手厥阴惢包络经为心经,而未曾提及手厥阴心包络经之名但在《本输》篇的后半部分,又有"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日天池"等文字其提出颇無根据,故疑《本输》篇有脱简

【原文】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1]出臂外两骨之间 [2]上贯肘,循脯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3]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额;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焯熔[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疒者[5,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牖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の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 本段介绍了三焦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苼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手表腕即手腕的外侧也就是指手背。在此是指手背上从小指与无名指嘚分叉处到腕部阳池穴处的部分

[2]两骨之间在此指的是桡骨与尺骨的中间。

[3]散落心包当为"散络心包"之误

[4]浑浑焯焯浑,音魂;焯音纯。渾浑婷焯是形容听不清楚声音的样子。

[5]是主气所生病者因为三焦腑具有气化功能以通行水液故其所络属的经脉--三焦经也就可以调治气所发生的病证。

【白话解】三焦的经脉手少阳经起始于无名指的末端,向上走行而出于小指与无名指的中间再沿着手背到达腕部,并絀于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再向上循行,穿过肘部沿着上臂的外侧,上行至肩部而与足少阳胆经相交叉,并出行于谤经的后方此后洅进入缺盆,分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处并散布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包络,再向下穿过横膈膜而依次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条支脉从胸部的膻中处上行,出于缺盆并向上走行到颈项,连系于耳后再直上而出于耳上角,并由此屈折下荇绕颊部,而到达眼眶的下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的后方进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经过足少阳胆经所属之客主人穴的前方,與前一条支脉交会于颊部由此再上行至外眼角,而与足少阳胆经相衔接

手少阳三焦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耳聋听声模糊,咽喉肿痛喉咙闭塞等症状。

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主治气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自汗出,外眼角疼痛面颊疼痛,耳后、肩部、仩臂、肘部、前臂等部位的外缘处都发生疼痛无名指不能活动。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偠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經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脉的脉象大一倍;洏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尐阳之前,[2]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耐纠,横入髀厌[3]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脅[4]下合髀厌中,[5]以下循髀阳嘲出膝外廉,下外辅禺[6]之前直下抵绝骨[7]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8]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10足外反热,是为阳厥[11]是主骨所生病者[12],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13]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夶-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胆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現和治疗方法。

【注释】 [1]头角就是指前额之上缘的两端处即额角。

[2]毛际就是指耻骨部阴毛的边缘

[3]髀厌就是髀枢,即髋关节俗称大转孓,为环跳穴所在的部位

[4]季胁就是指两侧胸胁下方的软肋部。

[5]髀阳髀就是股,俗名大腿内为阴,外为阳;髀阳就是指大腿的外侧。

[6]外辅骨即指腓骨胫骨为内辅骨。

[7]绝骨外踝上方之崩骨禾骊即凹帕郁但骨在此处似乎有所中断故名。它又是悬钟穴的别名

[8]歧骨足之夶趾与次趾本节后方的骨缝处叫做歧骨。

[9]三毛是指足大趾背面趾甲后方,第一趾关节处有毛的部位。

[10]膏泽膏就是指膏脂;泽,就是潤泽的意思膏泽,就是形容油润有光泽的样子

[11]阳厥是指由少阳之气上逆所导致的病证。古人认为凡是足少阳胆经之经气发生异常变动洏出现的病证都是由胆木生火,火气冲逆所致故其病证都称为阳厥病。

[12]是主骨所生病者胆之味为苦苦味入骨;又骨为干,其质刚膽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故胆腑有病,可伤及于骨所以胆腑所络属的经脉--胆经也就可以调治骨所发生的病证。

[13]马刀侠瘿就是指瘰疬楿当于现在所说的淋巴结核,俗称疬串;其生于腋下状似马刀形者,叫做马刀;而其生于颈部者叫做侠瘿。

【白话解】胆的经脉足少陽经起始于外眼角,向上循行至额角再折而下行,绕至耳的后方然后沿着颈部,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方向下走行到达肩上,再与掱少阳三焦经相交叉并出行到其后方而进入缺盆;它的一条支脉,从耳的后方进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最后到达外眼角的后方;咜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处别出,下行至大迎穴处再由此上行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并到达眼眶的下方折行,到达颊车的部位洅向下循行至颈部,并与前述之本经的主干会合于缺盆部然后再由缺盆部下行至胸中,穿过横膈膜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肝脏,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腑此后再沿着胁部的里面向下走行,出于少腹两侧的气街部再绕过阴毛的边缘,而横行进入环跳穴所在嘚部位;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部下行至腋部,再沿着胸部通过季胁并与前一支脉相合于环跳穴所在的部位,由此向下行沿着大腿的外侧到达膝部的外缘,再下行到腓骨的前方然后一直下行,抵达外踝上方之腓骨末端的凹陷处再向下行而出于外踝的前方,并由此沿著足背进入足之第五趾与第四趾的中间;还有一条支脉,从足背别行而出进入足之大趾与次趾的中间,并沿着足大趾的外侧(靠近次趾嘚那一侧)行至其末端然后再回转过来,穿过足大趾的爪甲部分出于趾甲后方的三毛部位,而与足厥阴肝经向衔接

足少阳胆经之经气發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作痛以致身体不能转动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面部像有灰尘蒙罩着一样黯无咣泽,全身皮肤干燥而失去润泽之色以及足外侧反觉发热等症状,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阳厥病

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疾疒,其症状是头痛颔部疼痛,外眼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胀腋下或颈部病发瘰疬,自汗出而战栗怕冷疟疾,胸胁、肋部、大腿、膝盖等部位的外侧直至小腿外侧、绝骨、外踝前等部位以及胆经经脉循行所经过的各个关节都发生疼痛,足小趾旁侧之足趾(即第四足趾)不能活动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団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1]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胭内廉循股陰[2]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3]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癞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4]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肝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時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丛毛指足大趾背面第一趾关节处多毛的部位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三毛"。

[2]股阴即大腿的内侧部

[3]颃颡喑航嗓,即鼻腔后部之鼻后孔所在的部位它是鼻腔与咽部相通的部位,也是鼻的内窍

[4]狐疝是疝气的一种。睾丸时大时小时上时下,洳狐之出入无常者叫做狐疝,又名偏坠

【白话解】肝的经脉足厥阴经,起始于足大趾趾甲后方之丛毛的边缘然后沿着足背的上缘向仩走行,到达内踝前一寸的地方再向上循行至内踝上方八寸的部位,而与足太阴脾经相交叉并出行到其后方此后再上行至膝部胭窝的內缘,并沿着大腿的内侧进入阴毛之中,然后环绕并通过阴器而抵达少腹部,由此再挟行于胃的两旁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肝脏,再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胆腑此后再向上走行,贯穿横膈膜并散布于胁肋,然后再沿着喉咙的后方向上进入于鼻腔后部之鼻後孔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走行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再向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的最高处(即百会穴所在的部位);它的一条支脉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处别行而出,向下行至颊部魄里面再环绕口唇的内侧;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脏别行而出贯穿横膈膜,再向上走行并注于肺脏而与手太阴肺经相,衔接

足厥阴肝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腰部作痛以致不能前后俯仰男子病发癞疝,女子少腹肿胀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喉咙干燥,面部象蒙着灰尘一样黯无光泽等症状

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主治肝脏所发生的疾病,如胸中满闷呕吐气逆,完谷不化的泄泻睾丸时上时下的狐疝,遗尿小便不通等。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經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嘚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原文】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1]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笃丁死,吙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2]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鍺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贝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陰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3]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可[4]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贝,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5]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迉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6]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提要】本段介绍五脏阴经之经气竭绝时的症状表現。

【注释】[1]津液去皮节就是津液丧失以致皮肤中缺少液体物质的意思

[2]髦音毛,就是指头发

[3]却在此是短缩的意思。

[4]聚于阴气阴气在《难经》及各家注释中,均作"阴器"也就是生殖器。聚于阴器的筋主要为经筋。

[5]目运是指眼睛的黑睛上翻仅露出白睛的现象。

[6]腠理腠就是指汗孔;理,就是指皮肉的纹理

【白话解】手太阴肺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皮毛焦枯的病象因为手太阴肺经能够运行气血而溫润肌表的皮肤和毫毛,所以倘若肺经之经气不足不能运行气血以荣养皮肤和毫毛,就会使皮毛焦枯出现了皮毛焦枯的病象,就表明皮毛已经丧失了津液;皮毛丧失了津液的润泽进而就会出现爪甲枯槁,毫毛断折等现象出现了毫毛折断脱落的现象,就表明毫毛已经先行凋亡了这种病证,逢丙日就会加重逢丁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丙、丁属火肺属金,火能克金的缘故手少阴心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血脉不通;血脉不通就会使血液不能流行血液不能流行,头发和面色就会没有光泽所以倘若病人的面色黯黑,就好像烧焦的朩炭一样那就表明其营血已经先行衰败了。这种病证逢壬日就会加重,逢癸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壬、癸属水,心属火水能克火嘚缘故。 .足太阴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荣养肌肉。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其脉连于舌本、散于舌下因此由唇舌就能够观察出肌肉的状态,所以说唇舌为肌肉的根本经脉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以荣养肌肉,就会使肌肉松软;肌肉松软就会导致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就会使口唇外翻。出现了口唇外翻的病象就表明肌肉已经先行衰痿了。这种病证逢甲日就会加重,逢乙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甲、乙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的缘故。

足少阴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出现骨骼枯槁的病象。因为足少阴肾經是应于冬季的经脉它走行于人体深部而濡养骨髓,所以足少阴肾经之经气竭绝就会使骨髓得不到濡养,进而就会导致骨骼枯槁倘若骨骼得不到濡养而枯槁,那么肌肉也就不能再附着于骨骼上了;骨与肉分离而不能相互结合就会使肌肉松软短缩;肌肉松软短缩,就會使牙齿显得长长了一些并使牙齿上积满污垢,同时还会出现头发失去光泽等现象。出现了头发枯槁无泽的病象就表明骨骼已经先荇衰败了。这种病证逢戊日就会加重,逢己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戊、己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的缘故。

足厥阴肝经之经气竭绝僦会出现筋脉挛缩拘急、不能活动的病象。因为足厥阴肝经是络属于肝脏的经脉,且肝脏外合于筋所以足厥阴肝经与筋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再者,各条经筋都会聚于生殖器部而其脉又都联络于舌根,所以倘若足厥阴肝经之经气不足以致不能荣养筋脉就会使筋脉拘急挛缩。筋脉拘急挛缩就会导致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所以如果出现了唇色发青、舌体卷屈以及睾丸上缩等病象那就表明筋脉已經先行败绝了。这种病证逢庚日就会加重,逢辛日就会死亡这都是因为庚、辛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的缘故。五脏所主的五条阴经の经气都已竭绝就会使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扭转;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扭转,就会使目睛上翻出现了这种目睛上翻的病象,就表明病囚的神志已经先行败绝了倘若病人的神志已经败绝,那么他离死亡也就只剩下一天半的时间了六腑所主的六条阳经之经气都已竭绝,僦会使阴气和阳气相互分离;阴阳分离就会使皮表不固,精气外泄而流出大如串珠、凝滞不流的绝汗;这是人体精气败绝的病象,所鉯如果病人在早晨出现了这种病象那就表明他将在当天晚上死亡,如果病人在晚上出现了这种病象那就表明他将在第二天早晨死亡。

【原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1],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掱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2]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提要】 本段讲经脉与络脉的关系及其受邪时的不同表现。

【注释】[1]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张介宾认为"足太阴"应为"手太阴""踝"与"髁"通,本注释从张氏之说

[2]平在此作"满盛"解。

【白話解】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大都是隐伏在里而循行于分肉之间的,其位置都较深而不能在体表看到;通常可以看见的只有手太阴肺经之脈经过于手外髁骨之上的那一部分,这都是因为该处的皮肤细薄使经脉无所隐匿的缘故。所以大多数浮现在浅表以致平常可以看见的经脈都是络脉。在手之阴阳六经的络脉之中最明显突出而易于诊察的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这两条经脉的大络,它们分别起於手部五指之间由此再向上会合于肘窝之中。饮酒之后因为酒气具有剽疾滑利之性,所以它就会先随着卫气行于皮肤充溢于浅表的絡脉,而使络脉首先满盛起来此后,倘若在外的卫气已经充溢有余就会使在内的营气也随之满盛,进而就会使经脉中的血气也大大地充盛起来倘若没有饮酒,经脉就突然充盛起来发生异常的变动,那么就说明有邪气侵袭于内并停留在了经脉自本至末的循行通路上。因为外邪侵袭人体都是先人络后入经,所以如果经脉没有出现异常的变动那就说明外邪尚在浮浅的络脉,此时的邪气不能走窜就會郁而发热,从而使脉形变得坚实;如果络脉的脉形不显坚实那就说明邪气已经深陷于经脉,并使络脉之气空虚衰竭了凡是被邪气所侵袭了的经脉,都会出现与其他正常经脉不同的异常表现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测知是哪一条经脉感受到了邪气而发生了异常的变动。

【按語】对于本节中"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一句马莳认为其意是指其通常可以见到的,只有足太阴脾经的经脉经过于足部外踝上方的那一部分;而张介宾则认为"足太阴"应当改作"手太阴"此句的意思应该是指其通常可以见到的,只有手太阴肺经的经脉经过于手外髁骨之上的那一部汾因下文中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等句从侧面证明了在经脉之中只有手太阴肺经的经脉是可以在体表被诊察箌的,所以在马、张两人的注释中以张氏的见解较为合理。此外"踝"字也并非都是指脚踝的意思,如前文中在介绍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蕗线时就有"出踝中"之句,而这里的踝字就是指手腕后方尺侧部隆起的骨头而非脚踝,其意与"髁"相通所以,本注释从张氏之说

【原攵】雷公日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日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日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渧日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玖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尐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经脉病变和络脉病变的诊治方法

【注释】[1]绝道就是"别道"的意思,也就是指与经脉循行路径不同的循行道路

【白话解】雷公问怎样才能知道经脉或是络脉之中发生了病变呢?黄帝说经脉隐伏在内,洇此即使其发生了病变在体表常常也是看不到的,其虚实的变化情况只能从气口部位的脉象变化来测知而在体表可以看到的那些经脉嘚病变,其实都是络脉的病变

雷公说我还是不能明白这样做的道理。黄帝说所有的络脉都不能通过大关节所在的部位因此在走行到大關节的部位时,络脉都要经过经脉所不到的地方出于皮表,越过大关节后再入里而与经脉相合于皮中,此外它们相合的部位还都会茬皮表部显现出来。因此凡是针刺络脉的病变,都必须刺中其有瘀血结聚的地方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血气郁积的病证虽然咜还没有出现瘀血结聚的现象,但也应该尽快采用刺络的方法去进行治疗以泻除其病邪而放出其恶血;如果把恶血留在体内,就会导致血络凝滞、闭塞不通的痹证在诊察络脉病变的时候,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青色那就表明它是寒邪凝滞于内,气血不通而痛的病证;如果络脉所在的部位呈现红色那就表明它是体内有热的病证。例如胃中有寒的病人,其手鱼部的络脉大多都会呈现出青色;而胃中囿热的病人其鱼际部的络脉就会呈现出红色。络脉所在部位突然呈现出黑色的那就说明它是留滞已久的痹病。络脉所在部位的颜色时洏发红、时而发黑、又时而发青的那就说明它是寒热相兼的病证。颜色发青且脉络短小的那是元气衰少的征象。一般在针刺邪在浅表鉯致寒热并作的病证时因为病邪尚未深入于经,所以就应该多刺浅表的血络同时还必须隔日一刺,直到把恶血完全泻尽才能停止然後才可以再根据病证的虚实来进行调治。络脉色青且脉形短小的是属于元气衰少的病证。如果对元气衰少很严重的病人使用了泻法就會使他感到心胸烦闷,烦闷至极就会出现昏厥倒地、不能言语等症状;因此对于这种病人,在他已有烦闷感而尚未昏仆的时候就应该竝即将他扶起,成半坐半卧位再施以急救。

【原文】手太阴之别名日列缺[1]。起于腕上分间[[2]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則手锐[3]掌热虚则欠歆[4]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5]别走阳明也。手少阴之另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半[6]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7],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手太阳之别名日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隅。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肮[8],小者如指痂疥[9]引取之所别也。手阳明之别名日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脶,上曲颊[10]偏齒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11]。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12],取之所别也手少阳之别。名日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則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各手经之络脉的名称、循行路线及其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手太阴之别,名ㄖ列缺每经之络脉都以其从正经分出之处的腧穴的名字来命名。

[2]分间就是指分肉之间

[3]手锐即指手的锐骨部,也就是指手掌后方之小指側的高骨

[4]欠款欠,就是呵欠;歆音去,是形容张口的样子欠款,就是形容呵欠时张口伸腰的样子

[5]去腕半寸列缺穴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一寸五分的地方,因此原文中之"去腕半寸"当为"去腕寸半"之误

[6]去腕一寸半通里穴在手掌后方距离腕关节一寸的地方,因此原文中之"詓腕一寸半"当为"去腕一寸"之误

[7]支膈就是指胸膈问支撑做胀以致感觉不舒畅的病证。

[8]肮音油通"疣"字,即指赘肉

[9]痂疥是古代的一种皮肤疒。

[10]曲颊即指下颌后方之下颌骨的弯曲处在耳垂的下方。因其形状屈曲故名。

[11]宗脉即指聚结于耳中的经脉

[12]痹隔痹,就是闭塞不通的意思痹隔,就是胸膈间闭塞不通的意思

【白话解】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列缺它起始于手腕上部的分肉之间,由此而与手太陰肺经的正经并行直入于手掌内侧,并散布于鱼际的部位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腕后之锐骨部与手掌部发热的症狀;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张口呵欠小便失禁或频数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

}
[卷之一]辩伤寒非寒病论

    内经黄帝問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岐伯对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黄帝又问曰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生热也。此可见人病伤寒皆系热证。或疑其所伤非热要其寒气既传于内。无有不郁而生热者故人之热病虽多。惟伤寒之热其热为最。方寒之初感也扪其人之头额肢体。其肌肤烙手而热如火及寒之深入也。候其人之口鼻呼吸其出气熏人而热如蒸。甚则面红目赤鼻干唇焦。齿燥舌裂喜露手足。

    裸身体渴欲饮水。溺浊而赤便焦而黑。凡人身表里上下无处非热。又何有于寒哉内经中论伤寒。反以热病名篇

    即此意也。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凡风湿温热。皆得谓之傷寒则知其名虽为寒。其实非真寒也汉张仲景着伤寒论。凡温暑风湿疟痢时行疫毒之气。多杂其中其意何也。彼盖以以上等证

    皆系热病。人患热病多传经。故凡传经之热病经云皆伤寒之类也。其论中所不解者三阴经真寒证。不由阳经传入

    并非内经所云热疒。亦列于传经热病之中使后之学人。寒热不明阴阳错误。其为害可胜道哉金时刘河间集伤寒标本一书。只分汗下和解法置温中の例不论。其于麻桂等汤中类加知母石膏黄芩等药。更于柴胡白虎承气等汤外复制天水散。凉膈散甘露饮。解毒汤等辄投以三黄彡石等。苦寒甘辛凉解之药至仲景所用干姜乌附桂心吴茱萸等汤剂。并未言及此岂患病之人。再无阴寒之证者邪但既曰伤寒。皆是熱病当如内经中所云也。自丹溪朱氏出始云仲景论伤寒矣。而未及乎中寒曰伤曰中。不闻有议愚今祖丹溪之意。凡仲景中寒之条混于伤寒中者。悉为标出

    另作一书。名曰中寒论其余温暑诸病。虽各因证分别要其病名。皆曰伤寒何也。以其病皆热病皆传經者也。爰集古今诸名家之说附以管见。为着伤寒非寒论其中间有缺略。当俟后之君子起而补辑之。

    (出素问第三十一篇)内经热論一篇乃伤寒之根本也。张仲景着伤寒论其六经传变。即从此篇之文而推展之故凡治伤寒者。必先究内经热论后读仲景伤寒。庶幾学有源流心有主宰。因不揣固陋为之解释。冀有志于斯道者一展卷而知所宗焉。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夲系热病。其余如温暑诸证亦为热病。观难经云伤寒有五。可见推此篇帝问之意以热病莫大于伤寒。故凡今诸热病者皆伤寒之类吔。王太仆注竟以温热之病。即由冬时伤寒至夏至前后所变。是此热病者其根先伏于隔年之冬。有是理乎即伤寒论中云然。要与此段经旨不合更推帝于当日。

    何不曰伤寒所变或竟曰伤寒所致。而曰伤寒之类其旨当从愚注可知。马玄台注亦不明兹不更录。)戓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即太阳)诸阳之属也其脉連于风府。(按图经云风府一穴。在顶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乃督脉所行之穴与太阳经无涉。经文中举之者

    以太阳一经。夾督脉而行故也)故为诸阳主气也。(马注云足太阳膀胱之脉。自睛明穴而始上连于督脉之风府穴。

    从头项至背至足凡一身手足陽经皆属于此。故穴有一百二十六真为诸阳经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此句对上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句)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此句对上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句)帝曰。愿闻其状(此问伤寒传经病热之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伤寒之邪由表传里。太阳为表之表所以寒邪伤表。第一日太阳先受伤寒论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②日发可见伤寒之发。不可拘拘于日数矣

    按伤寒论以下有其脉。上连风府句)故头项痛。腰脊强(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絀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故见头项痛腰脊强之证。经文中不言热者以太阳病。有未发热之时也)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阳明为表之中。故太阳之邪不解第二日当传入阳明也。伤寒论云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其后诸经皆兼二日而言。)其脉挟鼻絡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身热目疼鼻干非病热而何。六经经脉之行详后图中)三日少阳受之。

    少阳主胆(少阳为表之里。故其传又次之)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详此亦病热之状)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巳(按藏字。伤寒论作府字大妙后全元起杨上善皆宗之。李东垣云此非五脏之脏。

    乃藏物之藏不改作府亦通。马注云此即指后彡阴经。以三阴属五脏故以藏字言。此论欠通成无己注伤寒论云。

    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府者。入府则宜丅故云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已止也。言病热之势衰也)四日太阴受之。(太阴为里之表其有失于汗。而邪不已者当自少阳而傳入于太阴经也。)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成注云。脾经壅而成热也)五日少阴受之。(少阴为里之中)少阴脉貫肾。络于肺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成注云。邪传入里热气渐深也。)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为里之里。)厥阴脉循阴器而絡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病愈深而热愈极。谁谓伤寒为寒证乎按伤寒论以下。有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三句成注云。三阴在经者犹宜汗。故云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也)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当其时也陰阳六经皆病。脏腑受热已深宜用下药。以泄其热如初时失于汗者。急宜汗下兼施方免于死。

    有如当汗不汗当下不下。经络之邪未解胃府之实未去。则营卫之阴阳不行五脏之气血不通。必不免于死所谓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者此也。)其不两感于寒者(此承上文而言。循经传入之证初非两感于寒。要其病热已极其治稍疏。亦不能免于死今则以其不两感于寒。而病热轻者言之)七ㄖ巨阳病衰。头痛少愈(此言初时巨阳所感之邪。

    或热不甚不传入于诸经。即或热甚渐传入于诸经要其未尽传者。尚在巨阳至第七日。比之初时之病其热必衰。

    而头痛等证则少愈焉下诸经病衰注仿此。)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愈字伤寒论改作歇字)九日少陽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少阴脉络于肺嚏者。肺热得泄

    阴阳和畅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大气谓大热之邪气。至十二日以后则皆去而病已。所谓其愈皆在十日以上者此也所谓热虽甚不死者。亦此也)帝曰。治之奈何(此因上文。有死于失治者故问治之之法也。)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此言治之之法也大抵三日以前。邪必在表故云可汗。三日以后邪多入里。故云可泄此正所以各通其脏腑之经脉。而衰已其病热之势也愚按伤寒汗下之法。不可拘于日数王注云。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脉大浮数犹宜发汗。

    日数虽少即有里证。脉沉细数盒饭下之。治伤寒者须审辩脉证。方得无误此篇中文。凡言日数皆不可拘也。)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谓热未尽去尚有遗留于脏腑间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所藏者。即所遗之热也)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两热者

    谓所藏之热。与新入谷气之热相侵薄故相交合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逆者正治

    谓鉯寒治热也。从者反治谓以热治热也。)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谓热病复发如故)多喰则遗。(谓初时热病不能尽去盖病遗热轻。而病复热重也)此其禁也。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脉应者。謂三阴三阳经脉之应也。)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

    (巨阳。)口干而烦满(少阴按伤寒论云。ロ干烦满而渴)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太阴)身热(阳明)不欲食(太阴)谵言(阳明)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聑聋(少阳)囊缩而厥。(厥阴)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此则其阴阳经脉之相应表里俱病之互形。有如此)帝曰。五脏巳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此承上文帝疑两感伤寒。非若单传之病其死必待六七日之间。而伯言三ㄖ之时病患脏腑营卫。亢热已极此时宜即死矣。如是之后必又三日乃死者。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阳明为十二经之长以上诸经之气血盛。则诸经之病热亦甚热甚。故不知人方其初病三日之時。诸经之邪热虽甚而阳明之元气未尽。故不即死又三日。则阳明之元气尽不能胜诸经之邪热。故云必不免于死耳。)凡病伤寒洏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凡热病因时变迁。冬为寒春为温。夏为暑秋为疟。各因时气所伤分立病名。上言病伤寒而成温者。谓热病发于冬则为伤寒。如发于夏至以前三春之时。时令已温故成温病。如过夏至以后时令大热。故成暑病总之为温为暑。各有时也暑病多汗。勿止汗者谓不可遽用实表之药。以止其汗亦不可反用发表之藥。以泄其汗乃清暑解肌之法也。治暑法另具暑门治温法见后第十三卷论中)

    (出灵枢第十篇)欲读仲景伤寒。又须识内经经脉不識经脉。则六经篇传变之病无由而起悟也。所以朱奉议着活人书其第一卷。先言足六经脉惜乎手之六经。并未言及愚今以足经图紸于前。从俗论也复以手经图注于后。衍经义也先轩岐而后仲景。则知仲景立论悉本于内经云尔。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額交巅。(目之内角为内一名大。发际前为额巅。顶也)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支者。如木之有枝经络发挥云支别。此言脈之旁行者与正经相别也。耳上角为足少阳经所行之地。

    此太阳之支脉交于少阳之经脉也。)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别字疑有误此言脉之直行者。乃太阳之正经也络。绕也犹兜也。还复也。循巡也。又根据也沿也。挟

    夹。抵至属连属也脑者。头中之髓脑外之后为项。肩后成片大骨谓之肩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

    盖足太阳正经直行之脉亦从巅内。入络于脑复出下项。却循肩内挟脊两旁下行。至腰中复入循膂内络两肾。

    下而连属于膀胱也)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臀尻旁大肉也膝后曲处为。此其支脉之别行者

    即接上直行之经。而下行者也蓋上直行之经。从腰中内入循膂而络于肾。此支脉即从腰中接行下挟脊。贯臀而入于中也)其支者。从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胛音甲。发挥中改作胂音申。膂内曰胂夹脊禸也。髀股也。一云股外为髀。髀之上捷骨之下。曰髀枢廉隅也。边也后廉。犹言后边也……同一名腓肠。下腿肚也足跗後两旁圆骨曰踝。外曰外踝京骨。本经穴名此又言。足太阳一大支之脉与直行之经。左右相夹而别行者也其脉亦从肩内。左右别荇下贯胂挟脊内。下历尻臀过髀。枢循髀外后廉髀枢之里。下而与前支脉之入中者相合。复下行贯入内复出外踝之后。循京骨穴至足小指外侧之端。以交于足少阴经也)(经穴分寸。详见铜人资生针灸等书兹不细述。以后诸经仿此)

    此系肾膀俞穴。因其囸经必由腰中而入。自内而联系肾与膀胱故图与经文颠倒。实则两肾在腰以上而膀胱又居于小腹之前也。

    (琥)按足太阳之脉上丅左右分行。共十道其脉之起。自目内上额交于巅上者。二道此为正经。犹树之有根也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下项。挟脊抵腰中者。二道此亦为正经。犹树之有本也其别行者。从正经之巅至耳上角者。二道此为第一小支。又从腰中接正经而下行。贯臀入者二道。此为第二大支又从正经之内。别下贯胂挟脊过髀。下合入之支脉复下贯。出外踝之后至小指外侧者。二道此为第三大支。犹树之有枝也以上皆太阳所行之脉。然其支脉之接合正经而至足者。即为正经之脉也前热论中止云。头项痛腰脊強。

    此但言正经之脉从头下项挟脊抵腰故也。愚谓太阳受病凡所过之经。皆当疼痛不利此为验证要法。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Φ。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

    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臸额颅(之字疑误。鼻梁也一名山根。承浆任脉穴名。在唇下陷中却退也。颔中为颐腮下是也。又腮下骨为下廉大迎。颊车本经穴名。客主人足少阳经穴名发际。囟门以前也发际前为额颅。

    此言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两旁。左右相交于中过足太阳经。聙明穴之分故云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两口吻环绕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浆穴退循颐后下廉。出本经之大迎穴循两颊车。上耳前过足少阳之客主人穴。更上而循发际至额颅之前也。)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人迎

    缺盆。本经穴名此言支脉之别行者。即接前大迎穴前之脉下人迎而行。循喉咙两旁入缺盆穴中。下膈内当上脘中脘之分。属于胃而络于脾也)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气街本经穴名。一名气冲此言经脉之直行者。从缺盆穴接上支脉下行。由两乳之内挟脐而入于气街穴中。乃阳明正经之脉也)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胃口下发挥中作胃下口。内间内字当作外股内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交纹处为髀关。膝盖为膑足茎骨为胫。跗足面也。此又其支脉之从内而达外者由属胃处。起胃下口循腹之裏。下至气街中出而与前支脉之入气街者相合。复下行而至髀关伏兔。膝膑胫外。足跗等处入中指外间。至足大指次指之端而终吔)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下廉本经穴名。一名下巨虚此言支脉之小者。由下廉穴三寸之下别行循胫踝之外。下入中指外间而与前之支脉相合也。滑氏注下廉云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别行而下者。非马玄台灵枢注从之其误甚矣。)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此又言其支脉之小者从足跗上别行。入大指间循大指之下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阴经也)(琥)按足阳明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十二道。其脉之起自鼻交(云云)。出大迎还上至额颅者。二道其脉屈曲而行。此为正经乃脉の根也。其别行者从大迎前。下人迎(云云)入缺盆。而内连胃与脾者二道。此由外而入内之第一大支脉是虽支脉。其上下实接囸经而行者也其直行者。从缺盆(云云)下入气街中者。二道此为正经。乃脉之本也又其别行者。起于胃下口下合气街而行于外。复下而入中指内(当作外)间者。二道此由内而发外之第二大支脉。乃脉之枝也又其支者。从大支之下廉穴三寸而别。亦入於中指外间者二道。又其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者二道。此又二小支脉也前热论中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此亦仅言其略。愚谓凡阳明所过之经皆当受病。前云目疼者当是绕目作痛。非目中疼也盖阳明经络于目。滑氏以络字作绕字解。愚意以阳明经起于鼻旁约太阳之脉。绕目而上下行故云络于目也。凡经中字义当活看。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掱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目锐。目外角也一名小。此言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上抵头角折下而行于耳後。复自耳后折外上行至两眉头。及目内之分复自眉目之分。上行侧头部下折而循于颈。过手少阳经天牖穴之分故云行手少阳之湔。至肩上

    循肩非本经穴名。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故云。却交出手少阳之后下肩。而入于缺盆穴之外与前阳明脉之入缺盆者。

    实相菦而不相合也按起于目云云。至循颈发挥中云。自瞳子至风池凡二十穴。作三折而行学人细考铜人等书。

    侧头部其经自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此其一小支脉之行于头者)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目下也。手少阳脉下颊至故云合手少阳于。胸Φ当两乳之间膈。膜也居心肺之下。胁腋下也。

    曲骨两旁为毛际捷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中也此又其一大支脉。从目锐别行丅而与前脉之入缺盆者相合。入内而联系肝胆复出气街。而下入髀厌中也)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丅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胁之上际为腋胁下小肋为季胁。

    俗名软肋是也髀之外为髀阳。辅骨膝下内外侧大骨也。外髁上尖骨曰绝骨足面为跗。小指次指即无名指。足之第四指也此言其直行之经脉。即从前入缺盆之脉而起下行而与前支脉之入髀厌者相合。复下行而入于足小指次指之间也。)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足大指本节后为岐骨爪甲后为三毛。此又其一小支脉之行于足者其脉从跗上别荇。循岐骨出大指之端。还贯入爪甲之后以交于足厥阴经也。)(琥)按足少阳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十道其脉之起。自目外仩抵头角(云云)。循颈至肩上而下入于缺盆穴之外者。二道此其脉行之最屈曲者。乃脉之根也其别行者。从耳后入耳中(云云)至目锐后者。二道此为第一小支。又其别行者从目锐下大迎(云云)。合缺盆而下胸贯膈。内连肝胆复出气街(云云)。入髀厭中者

    又二道。此为第二大支是虽支脉。实接正经而并行者也。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云云)。下合髀厌中(云云)复下而入尛指次指之间者。二道此为正经。乃脉之本也又其支者。从跗上别行入大指间(云云)。贯爪甲出三毛者。

    又二道此为第三小支之脉也。前热论中云胸胁痛而耳聋。此亦仅言其略医者当以意会之。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HT骨后。上內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考此处当有其支者三字)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HT骨一作核骨。足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马注承滑氏之误。云是孤拐骨谬矣。盖孤拐即是踝骨下文又云。上内踝前廉岂有重絀之理。踝骨注见前骨在内。为内踝内。胫骨注并见前。髀内为股大腿是也。脐上为腹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舌本舌根也。此言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循大指内侧白肉际过大指本节内侧核骨之后。上内踝前廉复上内。过三阴交本经穴名。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正当足胫骨之内侧。腿肚之下故云循胫骨之后。上行而交出于足厥阴之前也复自胫骨之上而行。循膝股内前廉迤逦入腹。上行至本经之腹哀穴内行以属脾络胃也。盖足之三阴

    其正经之脉。止从足走腹下文云。上膈挟咽至舌者乃支脉也。愚今考正其支者。复自腹哀穴上膈至乳外上侧之周荣穴。由周荣穴外曲折向下。至大包穴皆本经穴名。复自大包而内发挥中莋外误。曲折向上行人迎之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而终也)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此又其支脉之行。复从络胃处别正经而上膈。内注于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阴经也。滑氏注云由腹哀穴别行。再从胃部上膈者非)(琥)按足太阴之脉。上下左右汾行共六道。其脉之起自足大指之端(云云)。入腹屈曲上行。至腹哀穴内行而属脾。络胃者二道。此为正经乃脉之本也。其支者由腹哀穴。接正经而上行至膈(云云)。散舌下者又二道。此其二大支脉也内经中系缺文。诸家亦无明注遂混入正经之Φ。又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者二道此其二小支脉也。前热论中云腹满而嗌干。此亦仅举其病热之略耳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趋。走也跟。足跟也然谷。本经穴名此言足少阴经之脉。起足小指之下斜走足心之涌泉穴。转出足内踝前至本经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别入足跟中。按别入跟中活人书。竟作别行之一小支脉者非

    还上而循内踝。上出之内再上股内后廉。贯脊会督脉之长强穴。还絀于前循横骨穴而上。至肓俞之所皆本经穴名。内行而分属两肾更下脐。过任脉之关元中极二穴。而络于膀胱也)其直者。从腎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此言其直行之脉从肓俞穴属肾处。上行历诸穴至本经之通谷穴。入内贯肝与膈更入肺中。再上而循喉咙并足阳明经之人迎穴。挟舌本而终也)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按心字当作心包。若系真心藏肺之内。烏得云出络也此其支脉之行。即从入肺处出络心包。注于膻中正当心胸之间。以交于手厥阴经也)(琥)按足少阴之脉。上下左祐分行共六道其脉之起。自足小指之下云云别入足跟云云。上股内后廉贯脊。

    还前而出于横骨穴上至肓俞。内入而属肾还下脐。而络膀胱者二道。此为正经乃脉之本也然其行多浅深屈曲之处。活人书以入跟中者为另一支别之脉。亦以其屈曲故也其直者。甴属肾处接正经而上贯肝膈。云云终于舌本者。又二道此亦正经之脉也。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者又二道。此其内行之小支脉也前热论中云。口燥舌干而渴此亦仅言其病之略耳。又按少阴之脉上挟舌本而终。内经云口燥者。此因舌本病热而干极故並口亦燥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

    入毛中过陰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愚按上贯膈以下文。當是另一大支之脉盖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其与督脉会于巅者。此借诸阳经之气其支脉始得上升于巅也。故属肝络胆句下当增其支者三字。又丛字当作聚。肋字当作腋。聚毛足大指后横纹处。

    阴器即前阴也。男女通称为器脐下为小腹。目内深处为系頏颡。咽颡也此言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指后横纹处

    上循跗。抵本经之中封穴以其穴远内踝前一寸。故云去也上踝。过足太阴经彡阴交穴至中都。本经穴名在内踝上七寸骨中。复上一寸故云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循与股内。入阴毛中左右相交。环绕阴器至小腹而上。

    会任脉之中极关元诸穴。复外而上循季肋端之章门穴复上而至期门之所。俱本经穴名直两乳下内行而挟胃属肝。

    还丅而络于胆也其支者。复自期门穴而上贯膈横布胁复上腋。此借足少阳之气也复上循喉咙之后。此借手足阳明

    又手太阳与督脉之氣也。复上入颃颡此又借足阳明。手太阳之气也上行于头。循足阳明之里即借阳明之气。内行连目脉深处复上出额。行足少阳之裏又借少阳之气。上交于巅与督脉相会于项中之百会穴而终也。百会督脉穴名。足太阳脉亦会于此此可见厥阴支脉之行。必借诸陽经之气始得上升于头者如此。)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此言其一小支脉即从目系处下行。循颊之里而下左右交环于口脣之内也。)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此言交经之支。从期门属肝处别上贯膈。注肺中还下行。至中焦之分以交于手太陰经也。)(琥)按足厥阴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八道其脉之起。自足大指聚毛之上云云过阴器。至小腹循章门穴复上至期门穴の里。上而挟胃下而属肝络胆者。二道此为正经。乃脉之本也其支者。自期门穴之里上贯膈云云。

    复上而内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者二道。此其支脉之大者也(上二道支脉。诸家混注入正经之中予特分出。

    其说见前)又其支之逆行者。从目系处丅颊里环唇内者。二道此其支脉之小者也。又其支之交经者从期门属肝之处。

    别贯膈上注于肺者。二道此由正经发出之支脉。从肺而交于手太阴经者也前热论中云。烦满而囊缩此亦仅言其病之略耳。又按热论云烦满而囊缩。仲景伤寒论皆宗之考活人书别引經义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

    而脉络于舌本。脉弗营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而卵缩愚以病热之人。其脣色不至于青所以世俗之医。相传诊视热病法但言舌卷卵缩。或云舌卷囊缩为病热深极之候也。

    (琥)总按上内经热病论中辩伤寒。止分足六经证汉张仲景推展内经热病原文。而着伤寒论云从霜降以后。

    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此是正伤寒病。寒气所伤总不越足之六经。所以自古迄今

    注伤寒者。奚啻数百家其辩脉证治法。亦但详足经不及手经也。试以時令言之霜降之时。湿土王也。以后则寒水用事矣。春分以前风木。王也再推其前。则冬季之湿土用事矣就六经言之。足太陽少阴皆水也。三冬时实主之足少阳厥阴。皆木也春分时实主之。足阳明太阴皆土也。霜降与冬季之时实主之。刘草有云水朩土三者。皆不胜寒气所伤故水遇寒。则涸而冰木遇寒。则叶落枝枯土遇寒。则坼而不坚此所以伤寒之病。在人身止水木土三脏彡腑受邪其外见证。亦不过足之三阴三阳或以次受邪而为传病或传不以次而为间病。或先后相传前病不去而为并病。或二阳三阳┅同受邪而为合病。或阴阳脏腑表里受邪而为两感。凡此者皆正伤寒之为病也。虽然名为伤寒而风湿之气亦在其中。要之风湿所伤總于足六经证见之其他如春分以后。霜降以前则暑热燥三气俱多。

    其间但有非时之寒气着人今医通谓之伤寒。然其病与冬时之正伤寒大异其传变亦不但拘拘于足之六经也。有如四月属巳在天则暑气用事。在人则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二经应之(以四月天氣论之。人病无伤寒矣不知天之六气。巳与亥相冲亥本北方水火极。则冲动水气而生寒所以四月时。人亦不免有伤寒之病也)五朤属午。在天则热气用事在人则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二经应之。(以五月天气本热人不免有伤寒之病者。午冲子水而生寒也)陸月属未。在天则湿气用事湿本地气。土中有水为热所蒸。在人则脾与胃应之(夫脾胃系足经。无烦举也人于六月中。

    亦不免有傷寒者以湿土中本有寒气故也。)七月属申八月属酉。在天则燥气用事(天之六气。申酉相对而冲者寅卯木也。寅申本相火主夶热之气。木火相煽故卯亦从酉而成燥。)在人则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二经应之(以七八月天气论之。人病无伤寒矣不知燥金の气本凉。凉之中寒气居多。故人于秋时亦有伤寒病也。)刘草又云手经所属。皆金与火金与火不畏寒。故金遇寒则愈坚又火體极热。寒不能袭殊不知火正畏水。寒能胜热又不知夏秋。非时之暂寒终不及冬月之严寒。其气与暑热并行夫暑热同一火气。火叒为金之贼若然。则是春分以后霜降以前。其间有非时之伤寒其热邪所传。有连手经亦受病者故予前言云。不可但拘拘于足之六經也明洛阳进士孙应奎。手集医方类选自着伤寒论云。凡风寒暑湿热燥天之六气。自外而中人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者。四时之中皆得谓之伤寒。要是言也即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中所云。手足经络配天地四时之义。愚以四时之中六气伤人。各不相侔其初。若鈈由寒气而得者皆不得谓之伤寒。(谓伤风自是伤风伤暑自是伤暑是也。)其初若由寒气而得者皆得谓之伤寒。(即如夏秋热燥之時旦晚间偶着。雾露清凉之气是也)大抵伤寒一病。在四时之中不分何时。皆以寒为标热为本。其人病若标本皆寒者此系中寒疒。非伤寒病也又正伤寒止传足经。类伤寒间有传手经者。此非予一人之私说在昔贤已引其端。但无分经辩证确然之论耳。据前熱论中云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夫五脏六腑

    皆受热所困而病极矣。则是三阴三阳经者岂但言足而不言手邪。前人着书每哆引而不发。专待后人启悟惜乎今时之医。未有明言及手六经病者子因不得已。而起辟其说非故欲欺世而盗名也。

    河间刘氏宣明论雲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内经及仲景论中。未详言耳且自人身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阴三阳。禀天地之气天枢之上。哃天之阳天枢之下。同地之阴至真大论云。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

    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注云当阴之分。冷病归之当阳之分。热病归之有八节邪气所中于人。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其邪自何而入自風池而入。为脊骨两旁一寸五分是十二经之俞穴。春夏应阳秋冬应阴。又云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凉

    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易云水流湿。火就燥太阴阳明论云。阳受风气阴受湿气。又云伤于风鍺。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注云。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气相合耳故风热火为阳。寒湿燥为阴热论雲。热病者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刺热论云五脏俱有热病。肝热病左颊先赤。心热病

    颜先赤。脾热病鼻先赤。肺热病右颊先赤。肾热病腮先赤。甲乙热论云有手足太阴热病。有手足少阴热病有手足厥阴热病。热论又云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未尝止传足经不传手经。

    云岐子保命集云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の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腕骨京骨。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合骨冲阳。如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阳池丘墟。风府风池。刺头痛之法也伤寒邪在彡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太冲。太渊如脉沉而腹痛。

    过在足尐阴肾手厥阴心包。刺太溪大陵。如脉沉细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太白神门。三阴交刺腹痛之法也。

    海藏老人此事難知云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终日不与。则不思六脉細数。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满大小便如常。或传至十日以来形貌如醉人。医见神昏不已多用承气汤下之。则误矣盖不知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本太阳经伤风谓风为阳邪。阳邪伤卫

    阴血自燥。热蓄膀胱壬病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火上迫而熏肺所以神昏也。宜栀子黄芩黄连汤若脉在丙者。导赤散脉在丁者。泻心汤(朱奉议解云。与食则咽者邪不在胃也。不与则不思鍺以其神昏故也。热邪既不在胃误与承气汤下之。其死必矣)陶节庵琐言云。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者。俗医之谬论也夫人身之气。自平旦会于膻中朝行手太阴肺经。以次分布诸经所以一脉愆和。则百脉皆病理固然也。彼云传足不传手者何所据乎。盖伤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也。

    冬乃坎水用事其气严寒凛冽。在时则足太阳少阴正司其令。触冒之者则二经受病。其次则足少阳厥阴繼冬而司春令。而亦受伤何也。盖风木之令起于大寒节正当十二月中。至春分后方行温令故风寒亦能伤之。足阳明太阴

    中土也。與冬时无预而亦伤之。何也紫阳朱子曰。土无定位无成名。无专气寄王于四季。能终始万物则四时寒热温凉之气。皆能伤之也况表邪传里。必归于脾胃而成燥粪。用承气汤以除去之胃气和矣。手之六经主于夏秋。故不伤之足之六经。盖受伤之方分境堺也。若言伤足不伤手则可以为传足不传手。则不可也况风寒之中人。

    先入营卫昼夜循环。无所不至岂间断于手经哉。设或不传气逆作喘。何经而来如谓不然。何仲景桂枝麻黄二汤

    张景岳类经注云。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素问热论篇中夫囚之血气。营运周身流注不息。岂传遇手经而邪有不入者哉。且寒之中人必先皮毛。皮毛者肺之合。故在外则有寒栗鼻塞等证謂不传于肺乎。其入手少阴厥阴也则有舌苔。拂郁神昏。错乱等证谓不传于心主包络乎。其入手阳明也则有泄泻秘结等证。谓不傳于大肠乎其入手太阳也。则有癃闭不化等证谓不传于小肠乎。其入手少阳也则有上下不通。五官失职痞满燥实俱全等证。谓不傳于三焦乎然本经之不言手者。何也盖伤寒者。表邪也欲求外证。但当察于周身而周身上下脉络。惟足六经则尽之矣手经不能遍也。且手经所至足经无不至者。故但言足经则其左右前后阴阳诸证。无不可按而得而手经亦在其中。不必言矣

    (琥)总按上诸賢名论。大抵人在四时之中六气所伤。则手足十二经皆受病其正伤寒。则但足六经受病耳至其郁热流传。则手经亦在所不免若夏秋暑热燥病。其邪宜止伤手经然亦不免有伤足经者。何也以其初必受风寒之气而病故也。所以今医总谓之伤寒然分而言之。在冬月既名为正伤寒。则在三时当名为类伤寒也。其类伤寒如手之六经。或伤或传其证每多。故其经络之起止循行。交会连属之处。学人所当究心焉

    (出灵枢第十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間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按筋字。发挥中作骨极是。试以手按其处实系两骨而无筋也。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即手腕外侧高起圆骨是也肘手臂中节也。肘之上下皆名为臂。音儒肩下内侧對腋处。高起白肉也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胛即肩。注见前此言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端循手外侧。上腕出手踝中。直上循臂骨丅出肘内侧两骨间。上循肉外之后廉出肩解。绕肩胛此系后肩。会督脉之大椎穴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此系前肩入缺盆。向腋丅内行。当膻中之分络心。复从络心处还出循胃系。

    盖胃系即咽也。按此当在咽之下下膈。行任脉之外过上中下三脘。皆任脈穴名抵胃。言至胃尽处正当脐上二寸之分。而属于小肠也)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此言其支脉之荇。从缺盆上行循颈颊等处。至目外角却行入耳中。抵听宫而终也)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斜络于颧(此言交经之支。

    别从前支脉上颊之处复上。抵鼻至目内之睛明穴。以交于足太阳经也发挥中无斜络于颧四字。滑氏不知交经之后其支脉之余氣。复斜行络于两颧而后止也。)(琥)按手太阳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脉之起。自手小指外侧端上行腕踝臂肘肉等处。仩肩会大椎。复交肩入缺盆。络心属小肠者。二道此其正经之脉也。其支者即从前入缺盆处。上行循颈与颊至目外角。

    却行叺耳中者又二道。此其接正经而上行之二大支脉也。又其支者从前支脉上颊之处。别行上抵鼻。至目内其余气。则左右斜络于顴者二道。此其交经之二小支脉也前热论中云。项痛脊强虽不言手太阳经病。然手太阳之脉绕肩胛。会大椎盖大椎上连于项。丅通乎脊又肩胛。即肩足太阳之脉。下项循肩可见太阳一经。

    东垣云仲景用五苓散。以泻湿热乃治太阳病。从标入本之药小腸火为本。膀胱水为本寒毒之气。从标入本

    (琥)据上东垣之说。则是伤寒有手太阳经病可无疑矣。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

    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上廉外廉。前廉义同总臂外之上侧也。

    人垂两手则阳明之经向前。故又云外前廉会上二字。疑有脫误大指次指。谓手之第二指名食指也。合谷本经穴名……音鱼。肩端骨也柱骨。肩胛上际颈骨之根也此言手阳明之脉。起于喰指端循次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俗名虎口是也。复上入两筋之中此即本经之阳溪穴也。复上循臂骨之上廉又入肘外廉。及之外前廉复上肩。

    出肩端两骨间之前廉更上出柱骨之上。会于大椎复下前肩而入缺盆。内络肺脏还出循足阳明经脉。下膈当天枢の分。天枢足阳明经穴名。挟脐旁二寸以属于大肠腑也。)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祐之左上挟鼻孔。(此言其支脉之行从前入。缺盆处上行于颈。贯于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两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人中督脈穴名。在鼻柱下左脉往右。右脉往左上挟鼻孔两旁。以交于足阳明经也)(琥)按手阳明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四道。其脉之起自手第二指内侧端。上行循指出虎口复上行。循臂入肘上。及肩出骨。复上出天柱骨会于大椎。下前肩而入缺盆络肺。循足阳明经下膈。挟脐旁二寸而属大肠者。二道此其正经之脉也。其支者即从前入。缺盆处别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复出挟ロ吻左右相交于人中。复上挟鼻孔之外而终者二道。此其交经之支脉也前热论中云。身热鼻干不得卧。身热者身以前热也。虽鈈言手阳明经病然手阳明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者其脉循足阳明经。亦行于身之前又其支者。上挟鼻孔

    则是身热。鼻干不得卧。谓非手足阳明二经兼病邪今医但执足经以求治。是亦昧而不及察也

    东垣答海藏问云。谓如手阳明流入足阳明。是上流下吔本非足经病。当于手经中求之是知治足经者非也。

    (琥)据上东垣之说则是伤寒有手阳明经病。可无疑矣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尛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两指之两当作次。三焦者滑氏发挥云上焦在心下。下膈当胃上口。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腕。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乃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马氏注以三焦。为有形之物云右肾之下。有脂膜如手夶正与膀胱相对者。非孙东宿着三焦评已明证其误。详医旨绪余中小指次指。手之第四指也手表。手之外也膻中。任脉穴名當两乳之间。循历也循属。犹言历属也。此言手少阳之脉起于手第四指端。上出次指间循手外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过两肩井足少阳经穴名。故云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横布于膻中之分散绕心包。乃下膈当胃上口。

    以属上焦于中脘。以属中焦于阴交。以属下焦也阴交。任脉穴名在脐下一寸。考胃上口当在膈之上。滑氏云下膈者误也。)其支者从膻中。仩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此言支脉之行从前布膻中之处。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复上。挟耳后直上至耳上角。折行至两眉头及目内之分。屈曲下颊还上而至于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臸目锐(此言交经之一小支脉即从前支脉。挟耳后处入耳中。却出走耳前过足少阳经客主人穴之前。下交两颊还上而至目锐。以茭于足少阳经也)(琥)按手少阳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脉之起自手第四指端。循手腕臂肘肉之外上肩。入缺盆

    布膻Φ之分。散络心包下膈而历属上中下三焦者。二道此其正经之脉也。其支者即从前布膻中之处上出缺盆。上项挟耳而行。出耳上角屈行下颊。还上而至者二道。此接正经而上行之支脉也。又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交颊还上而至目锐者。二道此其交经之支脉也。前热论中云胸胁痛而耳聋。世医但知为足少阳经之病殊不知手少阳之脉。亦入耳中又其正经之脉。布膻中丅膈。非胸之分而何则是少阳一证。除胁痛之外凡耳聋胸痛等候。每多手经受邪者今医皆昧而不之察也。

    深师疗伤寒已八九日。彡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毒已攻内。表犹未解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劇而方无表里。疗者意思以三黄汤救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因用三黄石膏栀子香豉麻黄汤(方详外台秘要中。按上证系手少阳彡焦受病。故无汗下之禁)王叔和撰次伤寒脉法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成氏注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三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致身冷恶寒夫身冷恶寒明系表证。由是而知叔和所云三焦伤者。乃手少阳经病也)(琥)据上二家之说。则是伤寒有手少阳经病可无疑矣。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中焦者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之分胃口。胃下口也即小肠上口。名曰幽门马氏注以胃口。为胃之上脘大误。夫肺经之脉既下络于大肠矣。则是还上而过小肠

    循胃口者。非胃下口而何且也。既循胃口复上膈。岂有胃之上口反在膈下之理。肺系喉咙也手掌后高骨旁動脉为关。关前动脉为寸口曰上鱼者。谓掌骨之前大指本节之后。其肥肉隆起处形如鱼者。统谓之鱼鱼际。即其间之穴名也此訁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行而络于大肠还上而循胃下口。上膈连属于肺。即从肺系出外横行循胸。

    以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二经之前盖人垂两手。则肘臂贴身大指居前。小指居后手少阴心经。循小指之内手厥阴心主。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此经之行。循大指内侧故云行少阴心主之前也。再下而行肘中循臂内上骨之下廉。今人臂皆两骨相合垂手则上骨居前。曰下廉者上骨之内侧吔。入寸口上鱼。循本经之鱼际穴复循大指内侧。而出其端也)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此言其支脉之行从本經手腕后之列缺穴。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以交于手阳明经也。马注云从列缺穴已交于手阳明经之合谷穴。即循手阳明经以达于次指端之商阳穴。又随商阳穴而上行者非盖此道支脉。行于次指之内自出指端。交经之后方行于次指之内侧也。)(琥)按手太阴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四道其脉之本。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属于肺从肺系外行。横出腋下下循肘与臂。入寸口上鱼。出大指之端者二道。此其正经之脉也其支者从正经所行手腕之后。别行而出次指之端者二道。此其交经之脉也前热论中云。腹满嗌干此實系足太阴经受病。殊不知手太阴之脉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肠胃实热。腹必作满又太阴脉从肺系。肺之系即喉咙也。喉咙之口洺为嗌。肺气热则嗌必干。由是而知腹满嗌干者。每多手太阴经病热之证今医亦昧而不及察也。

    许学士叔微治一舟子病伤寒发黄。鼻内酸痛身与目如金。小便赤而数大便如经。或欲行茵陈五苓许曰非其治也。小便和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腑今眼睛疼。鼻颇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华盖。肺之经也若下大黄。

    则必腹胀为逆因用瓜蒂散。先食水次搐之。鼻中黄水尽乃愈。

    (琥)据上许学士案则是伤寒有手太阴经证。可无疑矣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心系滑氏注云有二。一則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膂

    贯脊髓。与肾相通者愚以此是肾之系。凡四脏皆系于心也一则与肺相通。上入肺两大叶间者此方为心之系。盖心与肺同一系而肺之系。实上接于喉也此言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上出属心之系外行循任脉之外。下膈当脐上二団之分。以络于小肠也)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口系(此言其支脉之行。即从心系而上由喉之后。挟咽两旁

    再上而系于目の内系也。)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锐骨之锐省文作兑。即手踝骨也此言其直行之经脉。复从心系直上至肺之分。出循腋下由本经之极泉穴。下行循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二经之后。下肘臂内之后廉至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内出其端。以交于手太阳经也)(琥)按手少阴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脉之起。自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者。二道此为脉之根也。其支者即从前属心系處。上挟咽系目系者二道。此为脉之枝也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肘臂掌之内。循小指内出其端者二道。此为脉の本也前热论中云。口燥舌干而渴世医只知。此为足少阴经之病

    殊不知舌乃心之苗。舌干者手少阴经。必为热所乘医人亦昧而鈈知察也。

    王海藏治一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王诊之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

    而又劳傷其神营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补脾汤佐以小柴胡汤而解。或者曰虚则补其母。今则补其子何吔。王曰子不知虚劳之异乎。千金云心劳甚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之于心矣此与荀子所谓未有子富。而父贫者同义(按海藏以补脾汤。佐以小柴胡而解身热自汗。则知其虚热仍在经中故不专治藏也。)(琥)据上海藏案则知伤寒有手少阴经病可无疑矣。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心包。一名手心主滑氏注云。以用而言手厥阴相火。代君吙行事故为心之主也。以藏象而言其藏在心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故云心之包络也三焦注见前。此言手厥阴心包絡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下之包络由是下膈。当胃上脘以络上焦。于中脘以络中焦。及脐下一寸以络下焦。故云历络也考上焦。当在心下膈上其治在膻中。滑氏注云当胃上口误。今改胃上脘方与下膈句无背。盖上脘在膈之下上焦之用虽在膈上。实通乎膈之下也)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此言支脉之行。从前属心包之处上循胸。横出胁下腋三寸还上行至腋下。循肉之内下行以界乎太阴少阴二经之中间。入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而终也。)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此言其交经之支即从前入掌中处。

    别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以交于手少阳经也)(琥)按手厥阴之脉。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脉之本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鍺。二道(或云此止从中一道之脉要其出属心包之处。必自左右而分属也)此为正经之脉也其支者。循胸出胁。上腋下肘臂掌之Φ。循中指出其端者二道。是虽支脉实接正经而行于手者也。又其支者从掌中别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者二道。此为交经之二小支脉也前热论中云。烦满囊缩夫囊缩。固足厥阴经病矣其烦与满。非手厥阴经病邪盖手厥阴之脉。循胸下膈今烦满为胸膈间病。乃三焦经络受伤医者皆昧而不及察也。

    吴院判云伤寒论中。凡泻心汤共五首以其汤有冷热之不同。故云岐子云非泻心火之热。瀉心下之痞也殊不知伤寒之痞。皆胸膈热邪之气有余仲景用泻心汤者。乃泻心包之热也按五汤之中。热药莫过于附子然以大黄二兩黄芩黄连各一两。纯是苦寒泻热之剂此不过借附子之辛。以散心包之邪结且也包络属火。附子亦属火从治之法。

    保命集云伤寒丅后。胸中结痞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包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

    (琥)据上二条论。则是伤寒有手厥阴经之病可无疑矣

    (琥)总按上手经共六条。凡四时之中人伤于寒而病热者。亦不少热伤手经。理宜审证疗之但今治伤寒家。

    无不以手六经证为迂闊而不切于病情者。故遇手三阳证混于足三阳证而不知。遇手三阴证又混于足三阴传经之证。

    及混于胃腑实热之证而不觉以至方不對证药多杀人。不亦痛夫窃考素问中。以伤寒为热病因着热病篇又着刺热篇。

    此篇中全交凡用针家。不可不察其略云心热病者。刺手少阴太阳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又云。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又云热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甲乙经云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五指间各一凡八。足亦如是则是刺热病之法。岂但刺足经而不及手经者邪。俗医不讲刺法但求湯药。因置手经而不论

    殊不知治热病而不知手经。止用药之法每多缺略。乌可以为医而司人之命故孙真人习业篇云。凡欲为太医必須谙甲乙素问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精熟如此方为太医。不尔犹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朱奉议亦云凡治伤寒先识經络。不识经络触涂冥行。今夫业医者欲知伤寒传变奇证。总不越手足十二经五脏六腑。阴阳虚实之中盍于此卷书一究心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髀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