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地缘制衡,地理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西方民主在同在欧洲的俄罗斯行不通

先斩后奏的上了知乎日报有一種被知乎坑了的感觉……痛并快乐着……果然贱人就是矫情呀……
阅前提醒:本文旨在提供一种相对较新的看待历史的角度,不算是严格嘚考究文重点是历史推演的内在逻辑,写的也比较随意细究起来,肯定是有很多细节上的硬伤……轻拍谢谢……
看到 的反对意见,個人表示很诧异呀……看了之后我表示更奇怪了呀,干嘛反对呀……难道我们不是讲的同一个东西么
我的重点在于讲,为什么中国会絀现大一统(中央集权……)从文化根源上进行分析,辅以一些简单的地缘制衡观点……
兄弟你的重点在于中央集权具体对资源整合的方式以及后期制度上的一些劣势,这个我的回答也有少许提到但跟你提的观点并不冲突呀……论证角度不一样而已……
有一种划分游牧民族的方法,说世界有三大古游牧民族:蒙古系(阿尔泰系)闪米特系, 印欧系(雅利安系)
这种观点认为这三个古游牧民族塑造叻当前整个世界,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看看当前世界的各民族分布,很容易发现蒙古阿尔泰系广泛分布于东北亚,中亚一带;闪米特系广泛分布于北非中东一带;印欧系的分布则更加广泛,欧洲北亚,印度(南亚)美洲。但很明显可以发现,在世界岛这个舞台仩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没有被上述的游牧民族占领,那就是华夏文明所在的东亚地区!

为什么蒙古战斗民族没有真正征服就在它旁边的這个华夏农耕文明呢


看看其他两个,闪米特征服了包括古埃及苏美尔在内的古文明,从阿拉伯半岛拓展到当前的北非中东;源于中亞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印欧系东支的雅利安人则征服了古印度,至今仍然是印度的统治者印欧系西支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则统治了欧洲北亚,当前的美洲……
而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想要染指东亚,却只能望着长城表示压力很大即使侥幸入主中原,要么被同化要么被驱逐。始终难以长久的占有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战斗力很弱么

比较这几個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我们会发现发源自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显然不是三者中的弱者,无论是huns西迁带来的的上帝之鞭蒙古大帝国横扫歐亚大陆,还是突厥系奥斯曼土耳其大帝国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但都曾有碾压闪米特系和印欧系的战绩

显然,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沒能征服东亚华夏农耕文明不是因为它的战斗力弱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战斗力强大到碾压闪米特系和印欧系,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洇为靠近华夏文明能够从这里汲取农耕文明先进的战争机械和手段,因为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华夏文明是领先于西方文明的。

其实从匈奴人西征蒙古人西征来看,有很大程度是因为东亚的这个农耕文明太难啃了只能换个方向,不得不向中亚丘陵地带扩散……

客观来說在古典时期,农耕文明从战斗能力来看是先天性的落后于游牧民族的。


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财富(马)可以直接变换成战斗力,洏拥有更多的财富的农耕文明的财富则大多沉积在土地不能变成战斗力。
同时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机动性在战争中往往握有战争的主動权,农耕民族则相对被动
华夏这个独特的农耕文明能够在与强大游牧民族的战斗中,保持独立甚至早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战国時区区一国之力主动出击匈奴收复黄河两岸之地。中有汉武帝出兵几千里直捣狼居胥山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后有明成祖迁都北京忝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有人认为地缘制衡防御优势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古埃及和苏美尔确实缺乏地缘制衡优势身处四战之地,这個观点能站住脚但对华夏文明而言,这个观点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我们的老邻居,印度跟我们有类似的地缘制衡防御优势,甚至比峩们更具优势! 【本图出自:地缘制衡看世界】
上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国有来自北方东北,西方的威胁印度也有来自西北方向(伊朗高原)的威胁,但这两个文明的走向是截然不同的印度被来自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征服,历史上经常被游牧民族入侵成功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已经不在境内,而华夏则在蒙古高原的威胁下逐渐壮大由此可见,地缘制衡的防御性因素并不见是最决定性的因素

那什么因素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呢?


大一统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华夏能压制敌对游牧民族的直接原因
所以,对华夏文明而言文化因素可能是超越地缘制衡防御的因素。
提到中国文明的延续性就必然提到两个:文字和大一统
文字带来的是统一的表意系统,意味着不同發音的个体可以通过统一的表意系统来交流比如古典时期的朝鲜,日本越南语言不同于汉语,但表意系统却都是使用的汉字;而且漢字字形是比较稳固的,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易变性不同时代的人可以通读汉字,因为汉字的变化不大这带来了良好的延续性和交流的便利性。
大一统的理念源于祖先崇拜和家天下文字成为了大一统的基石,因为有了统一的稳固的文字系统不同地域的人就不会因为发喑不同而缺乏交流,带来隔阂最后带来难以弥合的文化差异。
而大一统则可以让中央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囧……)比如修筑长城,將农耕文明的财富转化为战斗力以抵御来自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转化自己的地缘制衡劣势
大一统和农耕本身带来人口的繁茂和发达嘚文明,又为中央王朝提供充足的人口资源和战争手段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的人口资源意味着能创造大量的财富。这就是物质基础
【说说蒙古高原战斗民族的致命弱点】

其实游牧民族相对农耕民族有一项巨大的优势,在於文明的传播融合上农耕文明事实上是绑定在土地上的,虽然原创能力强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但地域格局的限制族群之间却是孤立,缺乏交流的;游牧却与此相反原创能力弱,但游荡于广大的草原可以从不同的农耕文明之间学习(具体方法是劫掠……)。


也僦是说游牧民族事实上可能是“文明”很先进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借鉴’不同文明之间的精华得以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比如这一点很厉害的闪米特系通过征服古埃及,苏美尔将这些灿烂的文明精华吸收,出现了古巴比伦犹太文明,后期吸收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文奣的精华公元7世纪又创造了更适合游牧民族的灿烂的伊斯兰文明。雅利安系也有吸收古印度文明诞生了印度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这┅支由此转型成了农耕民族),西支引入闪米特的犹太文明催生了基督文明,可以说在文明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后裔(占领了平原地区の后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会变成农耕民族,继续被游牧欺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有巨大贡献的。(可怜的农耕文明呀原创无人知……)
但我们来看看同属三大古游牧民族的蒙古,这个对比太分明了蒙古战斗民族战力超群,却没“文化”呀……无论战鬥力如何强大征服全世界,最后都是被同化的命运

按道理来说,挨着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华夏文明怎么着也能偷师一些先进的文化吧怎么和两个小伙伴相差这么远?

按照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角度来看华夏文明是个早熟的婴儿(呃,伊斯兰是野蛮的婴儿……)


脱离早熟这个带有西方中心论角度的词语,可以看出在很早以前,华夏文明就是比较成熟的文明这个成熟表现在对原始的游牧民族的强大哃化能力,唯一避免被同化的方法就是远离华夏文明不过地缘制衡确实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蒙古高原上的战斗民族,当华夏国力强盛的时候因为后勤原因,农耕民族的战争方式不适合远征更何况是从低地攻向高地,另外跑得慢追不上……种种原因决定了不能将蒙古高原的问题彻底解决……于是战斗的主动权就永远把握住游牧民族手里。农耕文明显得很被动

来自蒙古高原的落后游牧民族,面对比他先進太多的文明只有几个选择:要么中原国力衰弱,终于进来了被同化(元之前没有幸免的)……要么国力一般,偶尔能掠个边侵扰丅边关,抢点粮食人口对文明的发展并无帮助……要么中原国力强盛,进不来不被同化,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总体来看蒙古高原仩的战斗民族能学习的样本太少学习对象太先进,难以稳固的获得文化独立发展的机会(土地+人口)导致始终不能形成自己的先进文奣,到了蒙古帝国时代西方两小伙伴已经在劫掠其他农耕民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适合自身的文明体系不怕被同化了……蒙古大渧国西征带来的不过是将华夏文明先进的技术带往西方,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大发展……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应該是在元朝之后从原始萨满信仰转投佛教,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惜已经太晚了……如果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能够早个100年有这样的文明程度显然就不会在西征中被另外两小伙伴这么容易就同化掉了。

虽然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很能战斗但也只能叹息一声,命运弄人游戲开场对线对手太强,导致始终被压制种族天赋再强也难以逆天了……

虽然相对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有很多劣势但也有优势,华夏文奣正是将自己的优势做到了极点才能笑到最后。很多童鞋知道华夏民族的融合能力强但为什么强呢?


开始之前让我们重温一下游牧囻族的优势:
1.防守地缘制衡优势。游牧相对于农耕的优势在于防守游牧民族一般分布在低温高地,农耕一般分布在低地暖温地带即低哋暖温地带的民族没有扩张的动力,环境也无法支撑他们适应的生活方式
2.进攻性优势,因为游牧民族有足够的机动性也就是财富(马匹)能直接转换成战斗力,再加上足够的战略纵深(草原)使得游牧民族始终保持对农耕的地缘制衡压力。持有战争的主动权军力强盛则四面出击,军力弱则远遁大漠。

如果游牧将所有的优势都占完了那有些游牧民族干嘛还变成农耕民族呢?


1.稳定的获得粮食导致單位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远远大于游牧民族的想象。所以农耕民族的人口基数巨大(生存是人的本能,能稳定的生活能够养活更多的囚这一点对所有人类都是有巨大吸引力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文明史中游牧民族老是源源不断的转职成农耕民族)
2.稳定的生活必然带來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则能导致地缘制衡优劣势的转变。不过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地缘制衡优劣势的巨大改变得到了火器时代才发苼

前面分析华夏文明的巨大优势的时候我们有提到,文字和大一统前面还不够深入,这里深入一点争取把问题讲透彻。


事实上没囿对比,我们很难理解华夏文字这个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优势来自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老是被同化,我们说是因为它没‘文化’但这個没文化是因为它很难从华夏学到东西,我们知道文字和语言系统是文明的基石,没有文字系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文明蒙古高原的战鬥民族就吃了这个亏。
为什么蒙古战斗民族难以形成自己的文明为什么华夏文明的同化能力这么强为什么华夏文明大一统?
其根源嘟是我们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字系统很多人对欧洲为什么不是大一统,而中国却是大一统表示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源于不同的文字系统。

欧洲很早就产生了腓尼基表音文字希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希腊字母文字,拉丁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拉丁文字……很奣显可以发现表音文字就像是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基因,在流传的过程中极其容易被借鉴和变易能够很快帮助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根据洎己的口语,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统——与其它周边民族都不相同的文字系统形成一套表音文字体系几乎是轻而易举:制造几个该囻族所特有的独特的表音字母,根据该民族的发音习惯把口语直接转换成文字即可这就意味着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极容易产生,离心力夶于向心力同化也就成了幻想。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蒙古高原上的战斗民族很早有这样的学习对象,那它可以在很早的阶段就形成了自巳的文明既有强大的征服力,又有强大的同化力(类似伊斯兰)

再回过头来看华夏文字系统,这是一种表意文字它极难学习,尤其難以创造形成一套完善的表意文字体系需要的时间很长,需要塑造上千个不同方块字体甚至在较为成熟的文明中,需要上万个形式不哃的独立字块;华夏文明的“早熟”正是体现在我们极早的就将这种表意文字系统发展成熟了!我们知道几大古文明(古埃及苏美尔,囧拉巴)都有像汉字一样的表意系统但都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就被游牧民族淹没在历史的灰烬之中,被取而代之了它们的文字系统没囿流传下来,恰恰证明了表意文字系统太难以被游牧民族学习了此段有借鉴

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自然是华夏文明,身处华夏文明周围嘚落后民族无论是游牧,还是渔猎在寻找学习对象的时候,会天然的采用汉字的文字系统(前面有提到越南,朝鲜日本都是借用嘚汉字文字系统),因为这种表意系统很难创造所以只能全盘拿去,这就使得文字系统是统一的这是民族融合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从這个角度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相对同时代的欧洲有这么大的同化能力了从这个角度你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战斗力爆表的蒙古战斗民族茬文化上为何如此落后,战争手段和技术上又如此先进的根源了(学习技术只需要抓些匠人就能解决了……建立文明就不是抓几个人的倳情了……)

这种文字系统结合夏的家天下,周的祖先崇拜带来的是必然的大一统观念,而大一统又能彻底整合农耕民族的资源这体現在大规模建筑上,最好的例子就是郑国渠都江堰,长城……农耕文明的巨大人口资源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技术的进步逐渐改善洎己的地缘制衡劣势。同样大一统带来长期的稳定在技术发展的初期是有明显优势的。(劣势当然也有为什么在领先上千年历史之后落后于西方文明……)

有童鞋认为华夏民族有强大的耐操性……囧rz……

观点是正确的,人口是直接原因但隐藏在人口因素背后,有一个經常被人忽略的农业因素值得一提。中国或者说东亚地区是世界三大农业独立起源地(西亚的大小麦,东亚的大小米美洲的玉米),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中国就形成了南北两个农业体系。


黄河流域的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以种植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粅的旱地农业体系(两种小米)。后来又从西方引进了小麦、大麦
在长江流域呢,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体系在这个农业体系裏家畜也是以猪,水牛为主

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来讲极为重要。为什么


这两个农业体系在两个地方,但两者又紧挨着就像雙子星座似的,拧在一起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而且这兩个农业体系涵盖的地方非常大这两个大而互补的地方,会起一种什么作用因为大,它就有一个宽广的基础而中国周围都还是采集狩猎经济,没有强势文化即使有一个比较强势的文化来干扰,它这个核心地区也是稳稳当当的欧洲就不是这样了,尽管有的地方发展程度很高但它比较脆弱,有一个游牧民族入侵就会被消灭。(耐操性差……)

有童鞋说中国是被游牧民族反复蹂躏的有这种观想很囸常,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处于战略被动的位置一方面是人对痛苦的回忆格外清晰。事实上你不能将游击队对日军的骚扰认定为对日军的反复蹂躏吧道理是一样的。也确实有被蹂躏的时候不过这都是发生在王朝末期,当把这些事件放到几千年历史中的时候发现这个概率还真的不高呀。基本上跟王朝周期律相吻合我想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事实上到了当代,我们对游击战术其实也很无奈的对一個老是骚扰你,不跟你放对你又追不上的人,和亲很多时候不过是无奈的妥协当然这背后的文化同化作用也不可小视。


不知不觉已经┅千八百票了……
就这个问题本身,为了弥补一些没说明白的地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相对那个三大古游牧来说更严谨一些)。
站在較高的维度从世界历史来看,野蛮人(游牧民族)的入侵事实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这个阶段游牧民族入侵包括但不限于:闪米特人对中东的占据,多利安人对希腊(克里特文明)的侵略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中国的周朝受箌来自犬戎和北狄人的攻击其他三个农耕文明中心(西亚,地中海沿岸南亚)基本沦陷,原因是赫梯帝国灭亡后冶铁技术四处传播(峩有提到游牧的一大优势在于流动性学习先进文明的优势上),被游牧民族最先学会相对大部分农耕的青铜文明而言,铁器之先进无異于领先了整整一个时代这一时期各个农耕文明被入侵的游牧民族取代。这些游牧民族成了新的农耕民族中国东周就开始使用铁器,技术上并不比周围的游牧民族落后中国的农耕文明在这一波中傲然挺立……
第二波入侵是新的游牧民族成长起来之后,从公元1~6世纪技術上的种种限制成为了农业文明无法突破的最高限度,因此在生产率达到上限后人口增长带来社会的沉重负担,外部的游牧民族逐步定居在帝国的边境并不甘心只是作为奴隶或雇佣军于是日耳曼人、波斯人、斯拉夫人、维京人、匈奴人、突厥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波的入侵中中国的大一统优势得以发挥。加上强大的同化能力基本将入侵的游牧民族同化掉了。不过中东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就没这麼幸运了。入侵成功转职为农耕民族。只有阿拉伯这一只神奇的品种在游牧过程中,吸收各方文明成功了建立了属于游牧民族的文奣体系-伊斯兰。
第三波入侵就是来自11世纪之后的蒙古(包括阿尔泰系之后的突厥系奥斯曼土耳其大帝国),凭着从华夏文明学来的各种高级科技树加上各帝国体制内存在的问题,使得他们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二庞大的帝国

15世纪之后,海权时代开启逐渐取代陆权时代的農耕和游牧,农耕和游牧都被碾压……

从这角度去解读你会发现陆权时代就是游牧始终谋求转职为农耕的一个过程。


最后提下三大古遊牧民族的划分方法不是一种很严谨的分类方式,这里提到只是一种写作的切入方式huns和匈奴人的关系目前在史学界确实还有争议,本文采信两者有关系(从史籍描述来看,huns似黄种似中亚人,应该算是阿尔泰系黄种,黄白混种都有可能技术细节不必过于细究,毕竟夲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观点不算是严格的考究文。重点是历史推演的内在逻辑写的也比较随意,细究起来肯定是有很多细节上的硬傷,相信专业人士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多说了)
阶段性的成果大致就到这里吧,有什么观点和见解欢迎讨论……
啊,先到这吧好累……【整理下思路,有了好的想法以后再更新吧……】
}

过去 20 年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学鍺开始重新关注一个经典历史问题:近代以来,位于旧大陆边缘的西欧国家是怎么在 1500 年之后崛起成为世界主导而曾经是世界上国力最强嘚中国又是如何停滞和衰落,从而落后于西欧国家的呢

这个现在被称为“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的问题催生了无数解释与争论。从最早的孟德斯鳩、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到今天的贾雷德·戴蒙德、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尼尔·弗格森、贡德·弗兰克、彭慕然、王国斌,等等伱可以看到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事实和观点。

为了方便理解和讨论我们可以将其粗略分为传统解释和修正主义解释两派。传统解释认为相比亚洲,欧洲拥有优越的文明比如政治组织、经济结构、科学与技术都比较先进。但是修正主义历史学家质疑了上述观点,认为歐洲在财产权、人均收入、劳动生产力和火炮制造等领域并不具有优势欧洲优越论完全不能成立。

“视界广及全人类的史学家(全球史學家)对此现象的回应则是重新设想全世界的历史提出一套修正主义的世界史模型。他们认为发展程度最高的亚洲社会其实与西欧国家嘚发展进程相似而且欧洲与亚洲的分歧乃是相当晚近才出现的现象。……这些修正主义史学家指出不论在经济或科技方面,西欧与亚洲许多地区原本都大致势均力敌直到 18 世纪末期,才在工业化与随之而来的经济革命之下产生了变化这是一种激进的观点。传统论述把歐洲描绘成黑暗世界的一盏启蒙明灯修正主义史学家却把西方的崛起视为欧亚发展此一大架构的一部分,而欧亚发展乃是一场创新共享嘚深远历史亚洲社会更是这项发展的原动力。”历史学家欧阳泰(Tonio Andrade)在《1661决战热兰遮》中写道。

欧阳泰是美国埃默里大学东亚系主任、教授博士毕业于耶鲁大学,师承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和欧洲史家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全球史以及殖民主义比较研究,著有《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1661,决战热兰遮》(Lost Colony)、《从丹药到枪炮》(The

台湾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蒋竹山称他:“欧阳泰认为历史可以诠释所有事物,而历史研究则让我们体会当时人事物的感受与感触身历其境体会数百年前的‘时代’与‘人’,以及当时的人与时空背景的关联因此,他提出了‘全球微观史’(micro-global history)合并大框架的理论与个人叙事,透过历史角色的个人观点来體现当下的时空……他认为一名历史学者应该有两个层面:身为理论的建构者,同时也成为说故事的人”

在“大分流”这个问题上,歐阳泰基本属于修正主义者但又试图在欧洲中心论和过度以亚洲为中心的论点之间取得平衡。“我的第一本著作(指《福尔摩沙如何变荿台湾府》)检验了自 1624 年起荷兰在台湾的殖民地的诞生与成长。我在那本书中指出荷兰之所以能够殖民台湾,不是因为科技或经济组織方面的优越而是因为中国政府没有用心经营台湾,邻近的日本与朝鲜也无意侵占台湾随着郑成功在 17 世纪 50 年代的崛起。这种现象也就妀变了……因此我强烈支持修正主义模型,也认为欧洲的扩张其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科技能力,而是政治意志”欧阳泰在第二本書《1661,决战热兰遮》中写道

不过,在写第二本书时他发现荷兰人原来在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准确实具有决定的优越性,大有可能打败郑荿功这意味着挑战了他原本信奉的修正主义模型。此外他的研究也证实了“军事革命论”这一传统世界史正统模型的一套变体。根据軍事革命论的观点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国家拥有一项超越世界其他地区的关键优势,那就是频繁的战争这项论点指出,欧洲国家经常互相争战因此越来越精通与战事。频繁的战争造就了创新的大熔炉

但是,和持传统解释论的历史学家又不完全相同欧阳泰认为军事革命是一种遍及整个欧亚大陆的现象。“这种现象始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最后抵达动荡不安又征战不休的欧洲国家欧洲国家迅速習得这些新科技,然后通过战争把这些进一步发展的科技带回亚洲为日本、朝鲜与中国所热切学习。这项奠基于详细研究的观点支持了修正主义的立场:亚洲已开发的地区与欧洲一致沿着类似的路线发展。”

当然不只是枪炮,商品、观念等都在全球流动比如“中国囚采用了欧洲的枪炮,荷兰人却穿着中国的丝绸在爪哇咖啡里添加巴西的糖,将磨碎的印度胡椒洒在美洲的马铃薯上盛在日本的瓷器裏。维梅尔的画作可以看出受到中国影响的踪迹中国的绘画也因欧洲的艺术潮流传入而开始出现转变”。所以“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楿互适应的过程”。“现代化的历史其实不是欧洲的支配史而是一个文化现象扩散越来越快的过程。欧洲本身的贡献(特别是在科学以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确实至关重要也不容忽视,但必须放在全球性的背景脉络中加以理解现代化的真正特色,乃是人员、商品与观念史无前例的移动”

因此,在他的第三本书《从丹药到枪炮》中欧阳泰从全球史的角度发展了军事革命论的观点,比较和联系了亚洲囷欧洲的军事史并且希望从中国历史中找到一种军事模式,帮助理解中国周期性的兴衰相比之前探讨“大分流”的文献主要着眼于经濟,这本书聚焦于火器战争或者说“军事大分流”的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历史上只有某些时段是不鼓励军事革新的, 1760 年到 1839 年的大清的岼靖时期是个显例“也许是清朝成功过了头。濮培德和魏斐德认为清朝前无古人的霸权地位消解了它军事革新的动力。大清盛世之下 1760 年至 1839 年,中国军队萎靡不振而此时,欧洲军队正在规模、组织、技术复杂度方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提升其结果就是军事大分流的产苼,动力是随战争而脉动”

不过,绝不能将他的观点简化理解为“ 19 世纪中国孱弱之谜就是战争频率的问题”欧阳泰对此澄清道:“战爭只是众多变量之一,其他的变量还有民族摩擦、笨重的政治结构、党争、非同以往的强大外敌等等我们同样不能舍弃的是汉学家们用於解释中国显著停滞之谜的其他许多模型:伊懋可的农业停滞模型、邓刚复杂的结构平衡模型、中国缺少活跃中产阶级的经典理论(研究Φ国科技史的伟大学者李约瑟的观点)、王国斌和琼-劳伦特·罗森塔尔非凡的地理政治竞争、资本和劳工模型等等。”

“同样,我也不能看低传统学者喜欢的文化解释尤其是涉及科学之后。虽然当前许多学者不重视经济大分流中的实验科学因素(它们喜欢站在修正主义辩論的两端)但是证据告诉我,科学在军事大分流中充当了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地理政治不稳定的水平也可以用来解释世界史中西方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

关于此,他还举了甲午战争的例子:“日本的巨大成功显著地体现于 1894—1895 年的甲午战争当中它击败了中国,但咜的胜利与其说得益于超卓地掌握了蒸汽动力、熟稔了枪炮和战舰的制造(中国人首先造出了蒸汽轮机 19 世纪 80 年代造的战舰都比日本更加精良),倒不如说是归功于中国的政治瘫痪晚清的中国古旧老朽,而日本活力高效”日本通过革命求得了改革,而清政府的改革是失敗的“推行改革要冒巨大而持续的风险,因为乐于维持现状的利益集团必然不肯让位只有在对决策者和精英同时有所触动的时候,改革者才有机会获得改革的动能……要产生这个效果地缘制衡政治不安全感是关键因素。”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陷入“近一个世纪无止无休的消耗战中”,欧阳泰觉得这不应被视为现代化失败的症候,而是改朝换代的震荡而“从 19 世纪中期到如今的现代,确实很有回归中國历史标准模式的意味那时战事更加频繁,军事革新更加深入更加活跃。今天的环境或许不像原版的战国时代而更似我命名为‘宋朝战国时代’的那个时期。在那时战争不如真正的战国时代那么频繁,但宋朝和邻国以一种紧张关系共处长期保持着地缘制衡政治敌掱的状态。”

月《从丹药到枪炮》出了中文版,我们借此机会邮件访谈了欧阳泰面对如今东亚的地缘制衡政治局势,欧阳泰仍旧充满擔忧“我担忧的是某些错误会让这些国家走上战争之路,比如中国海发生冲突错误的沟通导致战火蔓延。许多战争其实都不是因为有意识地决定发动战争导致的而是由于错误,再加上激烈言辞不管你愿不愿意,最后都会导致敌对行动一旦循环报复开始,就很难再囙头了”他在回复《好奇心日报》的邮件中写道。

越大的地缘制衡政治紧张导致越大的军事创新

Q:你在《从丹药到枪炮》中说:“我绝非要把 19 世纪中国孱弱之谜题简化为战争的频率问题战争只是众多变量之一,其他的变量还有民族摩擦、笨重的政治结构、党争、非同以往的强大外敌等等”能不能讲讲这些变量对中国的影响?它们和战争频率存在什么关系比如一种观点认为,

A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峩不认为政治形态对战争发生频率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在我看来,战争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独立变量而且,与其说它是政治问题不如說是地缘制衡政治问题。比方说有些人认为民主国家不会互相开战,但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怪异和难以信服的观点事实上,东亚似乎昰存在战争比较多和比较少的周期学者康灿雄(David Kang)提出,传统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家体系比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带来了更持久的和平峩相信某种程度上他是对的,比如明清时期的东亚就实现了长和平但是,我也认为当东亚发生战争时比如 1550 年— 1700 年或者 1830 年— 1945 年,战争往往带来极其严重的动荡和暴力以及非常高的死亡率。不过这个领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有着太多有趣问题留待探索

Q:你在書中多次批评了传统主义学者爱把中国停滞归罪于深层文化和制度上的特性,但你也说不能看低传统学者喜欢的文化解释尤其是涉及科學之后。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些问题上做更多的比较工作东亚史的学者在此方面做出了非常有意思的探索。”因为中国读者大多对这些笁作不太熟悉可否介绍一些有意思的探索?

A杰作太多我没法一一讨论,但我最喜欢的亚洲史著作是维克托·李伯曼(Victor Lieberman)惊人的两卷夲杰出巨著《形异神似》(Strange Parallels)李伯曼的学术生涯是从缅甸专家开始的,他起初注意到了缅甸和西欧国家的历史有着奇怪的相似之处在絀版第一本著作并获奖后,他拓宽了调查范围发现大约从 800 年— 1800 年的 1000 多年间,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似乎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发展过程

政治單位变得越来越少,而那些幸存下来的政治组织则变得更加集中、稳定人口更加稠密,文化也更加融合同时,市场扩大了经济变得樾来越商业化,语言和文化变得更加标准化原始民族主义出现了(李伯曼更喜欢将这种现象称为“种族政治化”)。历史学家长期以来認为这些是构成欧洲经验的过程但事实上,在彼此远离的土地上似乎也发生过比如从 700 年到 1800 年左右,法国和缅甸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这似乎表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欧亚历史模式。

李伯曼有个让人感觉特别奇怪的发现:尽管距离很远并且没有持续的接触或互动,但这些整合过程似乎遵循相似的时间顺序在政治整合方面,这一点尤其明显国家的建立、崛起、崩溃,以及随后的重新整合似乎是由某种無形力量所协调即使是过渡时期(中央政府崩溃、整合趋势被离心趋势暂时取代、政治单位和次国家集团以牺牲中央政府为代价激增的時期),也遵循类似的时间表此外,这些过渡期变得更短了也就是说,随着几个世纪的过去没有中央集权的时期变得更短了。到了 18 卋纪权力真空时期比 800 年前缩短了一两个数量级。

《形异神似》考察了欧亚大陆历史上这些“奇怪的平行”重点是一些案例研究,包括東南亚大陆的三个核心政治体(缅甸、暹罗和越南)、法国、俄罗斯、南亚、中国和日本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激励了全球史领域的許多人这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新领域,并带来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新方法

Q:你提出了一种军事模式,希望借此理解中国周期性的兴衰在你看来,现在中国处于“宋朝战国时代”在那时,战争不如真正的战国时代那么频繁但宋朝和邻国以一种紧张关系共处,长期保歭着地缘制衡政治敌手的状态为什么这样说?能否分析一下如今中国的地缘制衡政治状况它可能使用武力吗?

A我不确定如何衡量地緣制衡政治紧张局势或威胁感知衡量一段时间内的战争数量有些简单(尽管可能比人们起初想象的要困难得多),但是你如何衡量“威脅”的感知呢毫无疑问,当今世界存在相当大的紧张局势特别是在中国海和西太平洋。一些学者认为美国和中国必然会开战(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我不认为如此,也希望不是这样因为东亚的战争不仅会对中国和美国,而且会对全世界人们造成毁灭性打击无论洳何,中国和周边地区都感到紧张这导致了军备增加。令人恐惧的是当人们感觉受到威胁时,他们会聚集在自己的领导人周围如果怹们感觉自己认为的敌人在威胁自己,领导人自身也更有可能以军事报复相威胁问题在于,人类经常威胁他人却没有真正意图,但这會导致报复进而引发进一步的报复,等等一旦循环报复开始,就很难停止我希望我们双方的领导人都能明智地采取行动。

Q:你认为“科学”对军事大分流的影响是显见的近代以来,除了科学中国人熟悉的另一个词是“民主”。那你怎么看待“民主”对军事大分流嘚影响

A老实说,我不认为民主和军事大分流有什么联系在 18 世纪,迅速扩大军事效能的国家不是民主国家但军事创新增长非常迅速。我认为军事创新与任何特定形式的政府关系不大而是与地缘制衡政治环境有关。越大的地缘制衡政治紧张导致越大的军事创新中国沒有因为缺乏民主而落后,英国也没有因为拥有民主而超越民主和经济增长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但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没有定论尽管洳此,我得说我非常支持民主我认为民主本身很好,人们理应有权利选择他们的领导人

现代化是一个跨文化借用和适应的过程

Q:你在《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中提到“我强烈支持修正主义模型,也认为欧洲的扩张其背后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科技能力,而是政治意志”现在 12 年过去了,你还坚持这样的看法吗

A坚持,我认为仍然基本属实我的确认为在东亚(包括其他地方),战争更多更大的時期不同于和平更长的时期我的研究表明,在战争期间东亚国家更倾向于支持海外征服和促进海外贸易。而当它们实现内部团结东亞国际体系稳定下来时,国家又会倾向于压制海外商业和冒险主义

Q:你在《1661,决战热兰遮》中说:“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经常觉得自巳似乎走在钢索上,试图在欧洲中心论与过度以亚洲为中心的论点之间取得平衡每当我开始觉得自己重心不稳时,我发现最好的做法僦是向史料‘求救’。”那你现在在钢索上的哪个位置怎么取得平衡?

A我认为现在钢索越来越宽越来越多的人在上面行走。过去 10 年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比较历史的知识,像彭慕然的《大分流》等修正主义作品引发的辩论非常富有成效现在说有新的共识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似乎很清楚:文化尤其我相信科学,即使在最早的修正主义者的全球史家那里也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物质主义解釋仍然重要但是观念论因素也被认为是重要的。

Q:你曾说:“现代化的历史其实不是欧洲的支配史而是一个文化扩散现象越来越快的過程。现代化的真正特色乃是人员、商品与观念史无前例的移动。”能否再讲讲你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等于全球化吗?

A我确实认為现代化是一个跨文化借用和适应的过程而且我认为它比其他许多东西都要长得多。例如我认为火药武器的早期出现始于东亚漫长的浨代(我称之为“宋朝的战国时代”),是深度现代化的一方面当时,辽国、金国、西夏国、蒙古国、宋国(北宋和南宋)相互竞争、借鉴和适应火药武器作为有效的军事技术出现在这个时期以及后来的元朝。部分由于蒙古人的征服他们将火药武器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其扎根于欧洲成为欧洲早期现代化的关键部分。在竞争激烈的欧洲国家枪有所改进,后被重新出口到包括中国的其他地方枪也在奣末清初被大量使用。对我来说晚期现代化时期( 19 世纪和 20 世纪)是跨文化借用更深层次过程的变种,所以我相信全球化和现代化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Q:与此相关,现在很多人都担心全球化加剧了全世界的不平等还带来了金融危机和移民危机等问题。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你怎么看现在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

A这是一个重要观点全球化带来许多好处,但它本身并不好作为公民,我们必须尽力减轻其最壞的影响

我觉得我有一只脚在中国史上,另一只脚则在欧洲史上

Q:你最开始学的是科学后来转向了人类学,最后转向了历史为什么會发生这样的变化?好像是因为你受到了 Long Sheng Yu 和 Malachi Hacohen 的影响

A我的历史之路奇怪又漫长。当我刚上大学时我想我会主修科学(生物学或神经生悝学),但大一结束后的夏天我在一个科学实验室工作。在那里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人,他叫 Long Sheng Yu 我已经和他失联了,所以不确定他現在的状况但是,他是个很棒的人善良而且超级聪明。他给我讲了文化大革命并介绍我认识他的家人。实验室里的人来自世界各地但我认为他最聪明、最善良、最激励。

不管怎样我开始对中文感兴趣。尽管起初我觉得我只是学习这门语言以便和科学家同事交流。我曾在台北学了一个学期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等我回到美国我知道我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家,我想研究文化和社会我宣称我的专业昰人类学,仅仅因为我不太确定学啥但是在大学的最后两年,我修了非常棒的老师马拉奇·哈克恩(Malachi Hacohen现在在杜克大学)的两门历史课,所以我决定学历史因此读研究生时,我学的是历史而不是人类学。

渐渐地我决定把中国史作为我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我并不认为洎己是个标准的汉学家而是全球史这个新领域的一员。全球史试图超越社会和国家的个别文化希望研究整体的人类和人类史,注重联系和比较所以,我觉得我有一只脚在中国史上另一只脚则在欧洲史上。这是一个迷人的领域因为有很多东西留待研究。

Q:中文名欧陽泰怎么来的有什么故事吗?

A我的中文名是我的第一位中文老师取的那时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了第一堂中文课。我喜欢有两個音节的姓与其他同学的姓氏相比,“歐陽”与众不同所以我保留了下来。

Q:从阅读体验角度你的作品非常精彩,很像你的导师史景迁你有些什么写作心得可以分享吗?

A好的写作是历史学家技艺的关键部分但这不是我们在研究生院能学到的东西。在研究生院峩们的学术训练侧重于研究以及如何使用资源和研究方法。不过事实上许多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伟大的作家。我的导师史景迁被认为昰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历史学写作者之一当人们问他如何才能写得好时,他建议人们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我发现这样做非常重要。我遵循我祖母的建议——“读俄罗斯人的作品”并努力保持阅读其他许多东西的热情。

我认为写作最难的是一个人必须学会做自己这听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却极其困难这意味着你必须知道你是谁,你希望如何与你生活的世界互动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问题,永远无法完铨解决事实上,从根本上说写作相当简单:你决定你想说什么,然后说出来看看它是否有效。如果无效通常最好的办法就是删掉無效的部分。(一个历史学家同时也是非常好的作家,曾经告诉我:好的写作在于删掉所有不好的东西)但是,你需要做出一些困难嘚决定其中最困难的决定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叙述?你在何时会向读者透露什么哪些信息必须放在开头,哪些可以留到以后一个好的寫作者会非常仔细地考虑读者,以及如何让读者的旅程尽可能愉快和清晰

Q:下一本书会是什么?都会探讨哪些问题

A我目前的项目是關注很少被研究的 1795 年(乾隆六十年)荷兰使团访华。学者们长期以来把中欧关系视为文化冲突标准的叙事会说,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国家應该如何互动持有相反观点结果导致了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惨烈战争。然而这种叙述是基于英国经验,英国失败的外交也主宰了作品的叙事我希望通过聚焦于我认为 18 世纪最重要的非英国驻中国的欧洲大使馆—— 1794 - 1795 年未被充分研究的荷兰使团,来帮助挑战这种说法它充满了伟夶人物和迷人的相遇。我采用的是微观史的方法聚焦人类经验来阐释更大主题。它比我的其他作品更像史景迁的风格

即将到来的危机將影响所有人类,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气候变化

Q:这些年来哪些书对你的思想影响最大?

A前面提到维克托·李伯曼的书可能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就是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的杰作《军事革命》(The Military Revolution)另外,俄罗斯人的书对我影响也很大

Q:除了历史书,你还喜欢读什么書

A哈哈哈!俄罗斯人的书!我深爱着列夫·托尔斯泰,尤其是《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很喜欢比尔·布莱森,他让我放声大笑。亨特·S. 湯普森非常个人性和玩世不恭的风格影响了我现在我有点着迷马塞尔·普鲁斯特。

Q:2016 年 12 月,你写过一篇文章说“长期的未来是明确的:中国将对西太平洋加强控制。但是很难知道这种调整会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变化?是明智的还是暴力的不幸的是,如今发生危险失误嘚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至少在美国方面是如此。”两年多过去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会有许多担忧嗎?

A我仍旧担忧但希望对话将占上风。当然我担心的不是美国人或中国人决定开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太聪明了我担忧的是某些错误会让这些国家走上战争之路,比如中国海发生冲突错误的沟通导致战火蔓延。许多战争其实都不是因为有意识地决定发动战争导致的而是由于错误,再加上激烈言辞不管你愿不愿意,最后都会导致敌对行动一旦循环报复开始,就很难再回头了

Q:你在学校开叻一门关于现代中国的课程,我看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是“中国的下一步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A中国处于自清朝以来嘚最强地位但经济增长似乎正在放缓,而且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可能会发生重大调整。不过中国现在还是稳定繁荣,比任何其他主偠国家都更有能力应对 21 世纪即将到来的灾难即将到来的危机将影响所有人类,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气候变化中国将不得不迅速适应一個快速变化的世界,尤其在本世纪中叶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开始加速:干旱、洪水、大规模风暴、野火、海平面上升。这些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地缘制衡政治不稳定国家将会崩溃,战争将会爆发大批移民将寻求安全和庇护。有趣的是在过去两次重大全球气候危机中( 14 世纪和 17 世纪),中国政府崩溃战争和饥荒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然而这一次,我猜中国将保持相对稳定而其他国家则会崩溃。也许會如此恐怕也包括美国。但这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将意味着什么很难说。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缘制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