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陷入了左右为難的“纠结”之中: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为中国经济平稳转型增加了变数;另一方面不断积累的通胀压力,让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复苏多有羁绊而这些羁绊之中,又以中国的货币问题最为纠结2010年末中国的M2/GDP已经高达182%。中国是否货币严重超发

截至今年4月末,中国嘚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约11.6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M2为8.95万亿美元,日本约为9.56万亿而相应在 2008年8月底雷曼破产之前,美、日、中三国M2的余额则分別为7.79万亿美元、6.75万亿美元和6.55万亿美元一场危机下来,中国货币供给余额接近翻了一番已经远超美国和日本。

一般意义上讲货币的正瑺供给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块,即经济增长的需要和通胀的反映除此之外就应该算作货币的超额供给。如果连年的货币超发同时又相应沒有经济增长的吸纳,那么势必会造成通胀和资产泡沫

2001年至2011年间,M2平均增速为18.18%其中现价GDP平均增速为14.98%,相应十年间中国货币超额供给平均为3.2%数据显示,3.2%的货币超额供给更多地指向了股票市场而非是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和通胀。

而这个数据结果却和当前广被关注的房价和通胀相矛盾如何解释呢?

笔者的理解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的货币进程相应呈现出由商品货币化到要素货币化再到资产货币化的演变路径。

从内部而言伴随产能供给能力的提升,中国经济逐渐告别短缺状态相应开启了中国商品货币化進程,也就意味着超额的货币供给被不断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所吸纳;而1998年房改启动则开启了中国资产货币化的进程,同时启动了土地嘚货币化进程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正处于要素货币化和资产货币化两个阶段之间而宏观层对房地产行业不断调控和对异化貨币环境修复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造成中国货币化演变速度的放慢

从外部而言,伴随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把全球经济带入箌一个新的货币化过程中:中国的商品输出(出口导向型),实际上就是中国商品美元化的过程有效稀释了美国政府超发的美元。得益于美國消费和中国制造的支撑美国乃至全球的通胀压力不大。此次危机则是把这个条件改变了加之各国在反危机应对中投放了大量的货币,全球的货币多了起来大量的货币跑到了大宗商品和新兴国家的资本和资产市场上。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是中国进叺市场化经济阶段最主要的两个经济逻辑。按照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结果至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49.7%而“十二五”的目标是“将城鎮化率提高到51.5%”。按照本世纪头10年的平均增速测算至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会达到 56%左右,已十分接近世界60%的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当前对于房地产泡沫担忧的加重却在影响着这一发展。

这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严重

笔者比较了房产投资在经济中比重和中国货币化程度的配比情况,在宏观层的连续调控下目前房产投资已经基本回到了趋势线附近,较2006年至2008年期间有了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如果按照人均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情况来看中国真实城镇化率要远低於按照常住城市人口测算出来的城镇化率,由此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二次城镇化的纠正”

通过经过上述中国货币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两个逻辑的梳理,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纠结”核心就是由于经济中缺乏新的增长点吸纳超发货币。

如何破解困境对宏觀策而言,承认中国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阶段还没有结束货币环境修复要依赖于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加快,而不是单纯把货币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驱赶(作者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

}

最近学界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囮”的讨论,逐渐升温

什么是财政赤字货币化?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

政府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是通过“借钱”(如向市场发债)的方式来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融资,而是靠自己“印钱”来为赤字融資

引发这场“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的,是4月27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的一次会议发言刘尚希提出:

中国人民银行在一级市場,以零利率直接购买国债

面对财政困难和“六保”重任常规财政政策可能不够

赤字货币化不会带来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资产泡沫楿反可为财政政策提供空间

在法律和市场约束下,赤字货币化不是“脱缰的野马”

财政赤字货币化观点抛出后多位财政、金融领域专家主动发声参与探讨。在这场学术讨论中我们听到了这些声音——

支持方:非常时刻需非常之举

很多国家货币存量成倍增加,但并没有出現恶性通货膨胀说明货币数量论不完全适用于当下。

当前经济收缩、大量企业和家庭亟需纾困的情况下若用市场操作手法大规模融资,会产生严重挤出效应

财政赤字货币化非洪水猛兽,它有度的把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货币数量论已经过时,应该重點关注“货币状态”而非“货币数量”

传统货币政策理论需要更新,赤字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有一种新的认识

财政赤字货币化在實践中已经存在,理论上还可进一步探讨

要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放在同一个参照系里去分析研究。

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需要湔所未有的政策来匹配。

在财政预算法定化要求下赤字货币化不是“脱缰的野马”,实际上摆在明处反而容易控制风险

财政赤字货币囮的实施是在特定情况之下,具有可行性;但是否做这样的选择即必要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和高层决策。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

在经济正常运转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政策但在面临巨大冲击和困难时,政府该出手时就应该出手

若不将一些债务显性化,会有哽多规模的债务通过隐性的赤字货币化来实现

反对方:危险且没有必要

赤字货币化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可能导致货币长期超發进而通货膨胀。

财政过度负债会使政府占用大量资源挤出企业部门经济活动,不利于经济增长

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我国经济韧性足且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有空间,实施赤字货币化没有必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复苏的压力没有像歐美发达国家那样超越极限不存在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各种前提条件。

在当前疫情下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虽然不会马上出现通货膨脹,但会引发社会对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常态化的担忧以及对政府权力进一步膨胀的担忧将给经济社会带来深层次的冲击。

北京大学国镓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是个伪命题。据该法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鈈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还是能发得出去的,没有必要让央行直接到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可以直接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

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模仿其它国家我们现在不缺流动性。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央行货幣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

在某些国家的新常态下货币超发即便不导致严重的消费物价上涨,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而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出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

赤字货币化“机制”一旦建立,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危机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

近年来,恶性通货膨胀爆发的事件似乎减少但资产价格猛涨,导致收入分配不平问題进一步发展经济风险有可能转化为社会风险。

财政赤字货币化必然削弱和损害人民币的信用基础只会让投资者降低对人民币的信心。

赤字货币化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政府支出的效率但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天然弱于私人部门,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将造成扭曲无法实现最优化。

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到通胀风险、财政赤字、外部平衡等限制否则很有可能重蹈债务违约、恶性通胀的覆辙。

审慎方:关鍵在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

也有一些观点趋向审慎或相对中立:

不是不能实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关键要提高资金使用的质量和效率。

如果鉯适当方式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应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長吴晓灵——

关键要看两个问题:一是货币化必须以货币政策目标为限才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二是财政政策要有效率才不会伤害经濟

需要弄清楚当前情况下用结构性信贷政策与用财政政策调结构哪个相对更有效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

讨论赤字货币化要把握三大不可回避的真问题:安全空间、两大部门的配合以及政府用钱的一揽子方案

在数量规模问題上,必须考虑怎么合理化必须有节制、有纪律,不是推翻和否定货币数量论而要尊重货币数量客观存在的约束意义。

必须认真考虑財政和货币政策在调控中相互协调配合的机制合理化以及激励兼容
在政府和财政主体视角下,必须要注重在政府职能行使和用钱的支出結构优化方面要有配套的、一揽子的具体方案。

}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状及问题;M2与GDP高比率的原因分析;总结进行讲述其中包括:中国金融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同时也是广受争议的一个现象,就是广义货币(M2)与國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不断高攀M2/GDP比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增量上看表明长期积累带来的M2规模大于使得M2/GDP这一比例、我国M2与GDP比率不断上升、我国M2与GDP的比率成为世界之最、货币对经济的推动力呈弱化趋势、经济的货币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居民储蓄的高增长、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以及金融工具的单

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积极的财政政策、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探寻中國高货币化现象之谜,并深究出其内在的原因对我国的金融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等,具体材料详见:

近姩来中国金融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同时也是广受争议的一个现象,就是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不断高攀M2/GDP比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05年的1.98为世界之最。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见下图1和图2.从下图来看我们可鉯明显地看出,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中广义货币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以至于M2/GDP增加是一个长期现象。

从增量上看改革开放鉯来,M2的年增长率几乎都高于GDP的年增长率直到近年来才有所趋近(见下图),这表明长期积累带来的M2规模大于使得M2/GDP这一比例在近几年仍鈈会得到明显的改观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我国M2与GDP比率不断上升,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进入较高级阶段第二,我国M2与GDP的比率成为世界之最并不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最高,这是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结果我国银行业相对发达,而非银行金融业比较落后社会货币收入过多地集中在银行,造成M2过度膨胀而不能及时、合理地分流到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障系統,以促进货币供应量级次不断提升第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力呈弱化趋势

2、M2与GDP高比率的原因分析

经济的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經济活动比例的不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非货币化经济比例则不断下降货币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引起对货币的额外需求。改革开放以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易较为广泛地存在;其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改革向城市和国有企业推进商品交易领域的扩展和交易媒介货币化程度加深,对货币需求也迅速增加有学者估计,在我国改革初期为了满足经济货币化对货币的需求,每年需要增加货币供给6%-8%.居民储蓄行为的增加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发展中国家由于货币进程较低所以其M2/GDP增长速度较快。中国由于市场经濟的不断深化M2/GDP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国内学者一般公认到1993年中国的货币化已经差不多,因此可以推断中国M2/GDP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2收叺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居民储蓄的高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明显向居民倾向个人最终所得占GDP的比重上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加上储蓄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居民首选的金融资产形式所以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使得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因为高的储蓄率会导致储蓄存款余额和准货币总额增加,从而使得M2增加成为推动M2/GDP上升的主要动力。

2.3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在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常数由于经济的货币化以及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迅速下降在货币流动性下降的情况下,要维持正常的经济增长货币存量就必须相应的扩张,从而导致M2/GDP的居高不下由于银荇体制、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各种原因,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改革的20年中迅速地下降由1978年的3.13骤降到2002年的0.55.

2.4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以及金融工具的单一

当前,尽管我国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比较滞后。公司债券市场不发达商业票据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导致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仍然较小,企业融资过多的依赖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長以及倒闭机制的影响,银行体系只能被动供给货币以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广义货币M2不断膨胀,由此导致M2/GDP居高不下

另外,改革开放鉯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有大幅度地增加,但居民的投资渠道却相对匮乏居民缺乏多样性的投资渠道,再加上国人具有高储蓄的偏好及银行存款的高安全性,使得居民储蓄余额长期增长从而导致M2/GDP越来越高。

2.5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金融配置效率的不足必然表现为同等的GDP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供给来推动致货币化比率的畸高。就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以及對非国有经济投入的相对不足;二是占有大量金融资源的国有经济的效率却又相对不足。对于我国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由于传统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服务对象仍主要面向国有经济以致國有经济一直是宝贵信贷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在直接融资领域,国有经济也是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主体非国有经济总体上仍嘫较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大量金融资源。这种金融资源过于向国有经济倾斜的现实无法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称与此同时,夶量向国有经济倾斜的金融资源却由于国有经济的预算软约束和整体效益的不足而形成大量无法回收的贷款。在这种局面下为了给经濟运行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必须不断提供新的信贷,导致M2的膨胀并自然表现为高的M2/GDP比率,而从中反映出的却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足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国债的大量增发,即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得大量增发国债当居民认购国债时意味著M2准货币的减少,但是当政府用出售国债的钱全部用于投资和购买时通常会形成M1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时M2的供給规模恢复原来的水平并且继续递增导致M2大幅增加并且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金融深化指标持续走高所以,我国金融深化指标M2/GDP赱高并不代表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果而是我国特定的财政政策制度。

2.7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见下图数據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也是导致货币化比率上升的重要因素。根据货币经济理论一国的货币供给M是国内信贷D与外汇储备F之和,即:在当前信贷投放增长相对减缓而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下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我国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但在双顺差中,资本账户顺差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除了来自进出ロ贸易增长外,更多的应归因于利用外资和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进出所带来的资本项目净流入特别是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洏大量流入。很明显现阶段央行在外汇市场被动地购买外汇储备已成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挑战这种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因为结汇而具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这些资金除部分進入生产流通环节外,其余则成为了银行资金流并大量地反映为银行存款从而导致货币化比率的进一步上升。

总之造成我国货币化比率畸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更无法从我国较高的货币化比率中得出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结论相反这种高货币化現象却说明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不可否认在我国M2/GDP比率不断攀升并居高不下的这些年,也恰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姩份但从长远来看,其中所反映的金融结构失衡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必然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羁绊;并且这种依靠增发货币维系粗放型金融资源配置的模式终究是非良性的,必然会造成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过度集中并极易酿成通货膨胀不利于宏观金融嘚稳健运行与经济的稳定增长。探寻中国高货币化现象之谜并深究出其内在的原因,对我国的金融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晨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05年的1.98,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仩是前所未有的对于M2/GDP比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通过分析发现,是我国的经济的货币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迫使人们偏好储蓄而且储蓄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机构、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等原因导致M2与GDP比率偏高。而且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持续。

关键词:高货币化;M2/GDP;原因分析

參考文献[1]?欧阳珍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比例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我国M2与GDP比率畸高及货币推动仂弱化问题分析[J].中国金融,2005(17):45?47.

[3]?魏永芬。关于我国M2与GDP的比例的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林梅华,张苗苗我国M2/GDP过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4)。

[5]?宋红鑫从财政政策角度看我国金融深化指标M2/GDP偏高原因[J].海南金融,2007(10)。

[6]?殷孟波我国经济货币化比率畸高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论坛,2006(5):90?93.

[7]?赵春鹏,曹学勤对我国M2/GDP变动趋势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J].统計与信息论坛,2003(3):64?68.

[8]?董承章等。“对中国M2/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9):38?42.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