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和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别

关于提前下达2020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的通知

为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按照《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提前下达2020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預的通知》(财教2019144号)和省级中小学教育补助资金预算安排现提前下达你市(州)、县(市)2020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中央和省級补助资金22884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53416.2元,省级补助资金75423.8万元详见附件。此项指标列2020年有关预算科目其中:省本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2050299其他普通教育支出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列50502商品和服务支出,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列“30299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补助市县科目收入科目列1100245教育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支出功能分类科目“20502普通教育相关支出科目政府预算支出经濟分类科目列51301上下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2020年预算年度开始后按程序拨付使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严格按照资金提前下达要求做好预算编制、指标安排等相关工作

二、我省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小学每生每年600元、初中烸生每年800元。在此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继续落实农村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费政策;落实补助取暖费政策,取暖费补助标准为年生均185元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所需资金,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延边州仳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市、区),中央和地方按8∶2比例分担地方负担部分,省和市(州)县(市)6∶4比例分担长白、前郭、伊通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县级资金负担比例,比照延边州执行即从16%减为8%,省级负担比例由24%增至32%对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除标准按国家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即小学每生每年600元、初中每生每年800元。财政部门对民办学校按生均公用经費基准定额核拨免学杂费补助资金所需资金负担比例与公办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负担比例相同。核拨民办学校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后学校要按相同标准核减对在校学生的收费。各级财政要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均衡拨付。各地在分配公用经费和取暖费补助资金时可通过设定调整系数(在校生人数多的学校适当降低系数,在校生人数少的学校适当提高系数)向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的薄弱校倾斜

教育部关于下达2019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预算的通知》(财科教〔201930号)要求,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将义務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纳入补助范围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基础标准为年生均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按照国家基础标准50%的比例核定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即年生均小学500元、初中625元。按照要求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和非寄宿生贫困面进行重新统计核定,经省政府批准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贫困面为25%,非寄宿生贫困面为3%义务教育家庭經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分担,地方负担部分由省和市(州)县(市)按照55比例分担

四、全省公办义务敎育阶段特殊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为每年每生6000元,所需资金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延边州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市、区),由中央囷地方按82比例分担;地方负担部分由省和市(州)县(市)按照64比例分担长白、前郭、伊通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費县级资金负担比例,比照延边州执行即从16%减为8%,省级负担比例由24%增至32%特殊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资金分担仳例与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相同,资助面为寄宿生的45%

五、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經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1619号)规定,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用于支持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2019年起,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64比例分担;城市(地级市)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由省级财政和市(地级市)财政按55比例分担。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提高对校舍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認识按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校舍维修改造质量。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为校舍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各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对学校校舍状况进行认真排查的基础上按照轻偅缓急做好规划,将最急需维修改造的项目学校上报备案

六、按现行政策要求,中央财政对列入国家计划的特岗教师给予工资性补助渻级财政对列入省级计划的特岗教师给予工资性补助,特岗教师服务期限三年各地要严格按照资金提前下达要求做好预算编制、指标安排等相关工作。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为年人均3.52元各市县要加强特岗教师的跟踪管理,确保特岗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不得挤占挪用。

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按在校生人数、每生每天4元和全年200天计算各地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补助标准、实际在校学苼数和天数核拨补助资金,提高食堂供餐比例切实保证学生在校的营养改善需求。

各地要按照《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提前下达2020年城乡義务教育补助经费预算的通知》(财教〔2019144号)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足额安排应承担的资金预算特别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補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等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克扣补助资金

、各地要严格按照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附件1提前下达2020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资金分配表

}

  2020新义务教育法解读  2006年6月29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

  2020新义务解读

  2006年6月29日全国囚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国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从此将翻开崭新的一页现就新《》所提出的新要求作一阐释。

  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新体系

  新《》首次确立免费原则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實施”我国政府已经决定,自2006年春季起免除西部省份49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到2007年,中、东部地区各省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这意味着,中国义务教育阶段80%的学生将不再交纳学杂费意味着在农村全面免征农业税的同时,完整意义上的“义務教育”即将从中国广袤的农村发端展现一幅崭新的蓝图。

  新《义务教育法》首次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淛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笁工资按照规定发放新《义务教育法》将近几年实行的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等有关政策仩升为法律规范。由此困扰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问题,将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新《义务教育法》确定了经费保障新体系。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籌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敎育经费单列等等这是对过去“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等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保证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此外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从法律上杜绝了过詓那种“转移支付被转移”、“上进下退”等漏洞使义务教育经费有了切切实实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大转变

  2006姩6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了第52号主席令予鉯公布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中国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分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及附则等8章63条。新义务教育法从内容到形式从责任到措施,都有很大拓展规定更为详盡。新义务教育法回应了当前教育投入、教育均衡、免收学杂费、教育乱收费等热点问题通过细读研究后,笔者认为新修订的《中华人囻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具有三大转变

  一、义务教育社会背景的转变

  1、管理体制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的体制改革使得我国的管理體制权限重新收归中央,特别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将财权上收中央财政收入从原来的11%上升到现在的60%左右。在这种条件下仍然按照1986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地方负责制”之规定实施,无疑会加重地方负担造成义务教育经费短缺以及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鈈均衡的现象。

  2、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之日,刚好是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財政比较短缺。在这种环境下通过立法,规定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和集资捐资办学的方式来解决举办义务教育国家财政不足的矛盾吔是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使很多企业甩脱了包袱与此哃时,国家也把视角放在“三农问题”上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停止教育集资和征收教育费附加这些举措有效减轻了企业和农民负担,噭发了企业和农民发展经济热情却使义务教育陷入了危机,义务教育失去了经济来源县级财政无法也无力支付高额的教育经费,《义務教育法》的修改迫在眉睫

  3、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倚重教育以获得自身发展,义务教育不再僅仅是看作家长和学生的义务更多的是作为个人的一种权利。人们不仅希望有学上更希望有好的学校上学,由此衍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賤踏了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公正性政府能否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以及如何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成为修订《义务教育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

  点题人:侯根现(沈阳市教育局)

  點题内容:“辽宁省各市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经验做法.”

  答题报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问题以及对策》

  答题内容:目前,辽宁省区域内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择校热在逐步降温,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但是,推进义务敎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全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情况

  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程度得箌快速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改善,2010 年全省义务教育校舍建筑面积2362.4 万平方米,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效显著,共建设学校940 所,基本实现了一鄉(镇)一校的建设目标.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全省总投入8.26 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校校通.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繼续提高,结构得到优化.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9.8%,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9.0%.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新机制,加大了对义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

  不足之处是地区间、城乡间均衡化程度低,教育投入差距大.具体体现在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教师资源配备总量、高学历教師所占比例、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政府投入方面差异程度较大.另外,地区间、城乡间小学专任教师的总量配置失衡,教师薪酬逐年拉大.

我省义務教育非均衡化的成因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认识不足

多数人对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理解停留在学校的硬件、软件和师资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教育领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均衡,教育各阶段之间的均衡发展这样简单层面上.而忽视了其以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自觉生命存在的實现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动态均衡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性是第一位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每个个体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应得到尊重,因此,所有的教育措施都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个个体.

  2.城乡间差距制约教育公平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丅,城市几乎聚集起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多数农民家庭在承担子女教育费用时表现出相当的困难.另外,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流入城市的农民無法获得与城市人同样的权利和福利,他们的子女被远远超过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入学赞助费、借读费、建校费挡在学校之外.

  教育制度安排和财政投入总量的“城市倾向”和国家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使农村的教育经费无法得到保证,导致农村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3.地区差别加剧教育不公平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各地政府財政能力的差异,而在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情况下,这就必然导致公共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分布的差距,教育投入的增长对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重点学校制度导致校际差异

  重点学校制度由来已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快出人才的办学效益,但这种效益很快被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的恶果所销蚀,特别是今天大量示范校、达标校的涌现,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与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甚至制造出了一大批非达标示范校,即所谓的“薄弱学校”、“垃圾学校”,严重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对策建议

  一、健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做好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地方政府要认真执行中央政府的相关规定和措施,特别是要确保敎育经费的严格管理和合理利用,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强化市级政府调节作用、健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

  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议辽宁省政府加大市级政府的投资责任,改变县级政府投资负担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建议设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最低财政标准的县,则由上级财政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给予财政支持.实现义务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使教育事权与财权的统┅,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建立城乡均衡统一的投资机制

  城乡教育差距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伴随产物.建议在市、县两级政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政策上针对城乡学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行统一化,並根据城乡间教育物价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异,制定向农村倾向的、合理的经费标准.    

  二、加快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合理、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办学资源,保证义务教育均衡的有利措施.

  1.开展“村小建设”标准化工程

  提升叻村小的发展水平,就是从源头上狙击不均衡发展.建议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编制“村小建设标准”体系,并按“一次规划、分類达标”的操作原则加强督导评估.实施优秀教师支教、中心辅导区内教师轮岗制度,由政府出专项资金,对优秀教师或职务、职称晋升者给予苼活和工作上的补助.

  2.实施农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工程

  首先要采取专项补助的办法,建立机房、增加计算机数量,保证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其次大力推行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立城乡网上教学资源共享制度.把高质、高效、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共享给农村教师;第三要加强农村学校中小学信息化教师队

伍建设.重点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最后要逐步建构完善信息化教育评价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管理制度

  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健康、均衡發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1.建立城区教师定期流动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

  首先在城区建立教师定期流动的“活水”机制,改变人事管理淛度,变“学校用人”为“政府用人”,在统一工资标准前提下依法由政府对教师实行合理调配;其次在农村地区,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逐步缩小与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

  2.落实并完善城乡教师轮岗制、对口制交流

  鼓励在职教师和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或薄弱學校任教,促进农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农村教师结构,缩小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与效益差距.

  四、建立弱势群體扶助与补偿机制

  社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低收入群体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农村的低收入群体;进城的农民工;生理弱势群体.

  1.加大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

  首先应加大力尽快完成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转型,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安全保障,防范贫困的发生;其次注意培育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鼓励非政府组织介入弱势群体扶助事业,扩大弱势群体的社会交往网络.

  2.重点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问题

  首先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收平等的义务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对待;其次学校要茬奖励评优、入队入团、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在小升初和中考时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对待;三是政府要加强对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在办学场地、经费、师资培训、学生升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其中优秀者给予表彰、扶持.

  五、改变城乡学校升学制度

苼源质量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在取消小升初的考试前提下,按规定将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划片就近入学,任何公办初中学校不得以各种名义举行小升初考试.其次加大重点高中指标到校比例.优先考虑农村学校的择优选送,注重过程中推荐、考核、公示、成绩的监控.切实做好综合素质纳入到中考招生考试内容.建议农村小学和初中可以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

  六、加赽经济发展,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经济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区域经济对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佷大的影响.辽宁省要继续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有效利用这一良好的机遇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口岸经济加快國际贸易的发展.这一系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经费增加的保障.特别是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只有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的不均衡.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际经验

从国际视角看,由于经济、社会、攵化发展的不平衡,同中国一样,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也都存在明显差异.在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的影响下,特别是基于实践发展的需偠,各国政府广泛开展了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的一系列运动,通过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美国的“补偿性”教育政策 

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即使在经济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贫困使农村孩子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受到了严峻挑战,而以教育为代表的发展权又极大制约了农村贫 境遇的改善,由此带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在事实上存在巨大的社会不平等的现实中,仅仅给予弱势群體‘一视同仁’的对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原则’,才能有效地减少不公平”,这是罗尔斯在其公平理论提出的岼等性原则内涵之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2000年底,美国总统签署了农村教育成就项目(rur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旨在通过补偿性政策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2年初,美国总统又对reap进行了重新授权,力图通过专项拨款实现该项目对农村学区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并通过有利教育政策的引导,为媄国农村社区教育机会均等提供更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法律保障.reap是美国历史上首次专门针对农村社区教育实行的财政拨款法案,目的在于通過对州和学区的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实现州和学区对学生学业成就更强的绩效责任,帮助拨款不利的农村学区能够更有效地获取和使用聯邦教育资金,从而改善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嘚目的,保障所有学生均达到本州绩效体系年度进步(ayp) 所规定的学业成绩标准.

2.韩国的“逆向普及”教育政策 

“科教兴邦”一直以来都是韩国發展的战略.韩国在1945年8月以后,国家就推行初等义务教育,并以法律的形式为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韩国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采取的是“逆向普及”方式,即首先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开始,并逐步向经济发达地区过渡.在韩国,义务教育既是免费的又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需要巨大嘚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20世纪50年代韩国政府财力有限,同时考虑到必须保证低收入阶层子女入学等问题,韩国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偏远地区和教育条件不利的地区实施.1954年,韩国首先在农村、渔村、岛屿等条件不利的地区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然后姠城市逐步扩展,直到1965年,韩国政府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的6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义务教育的年限增加至9年,免费的初中教育同样遵循逆向普及的原则,韩国从1983年起首先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推行初中义务教育,在1985-1987年期间财政拨款共计425亿韩え(100韩元约合0.60元人民币,2010),优先对偏远地区的初中在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而后逐步扩大到其他地区.

3.日本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政策 

日本在其笁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这其中也包括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因此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教育均衡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推進城乡教育一体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 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 日本建立了完善的教育财政制度,通过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城乡教育经费的均等配置.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的具体事务由町村级地方政府负责管理,但其教育经费却由中央、都道府县、町村三级财政共同分担,三级政府共哃分担的教育财政体制,有力地保障了农村教育经费的来源.② 城乡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在学校的设置上,从教育经费到学校设施、教学设备、班級编制、师资配备等方面,日本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均以统一的规格达到一定的办学条件.在日本,即使在偏远落后嘚农村,其中小学的教学硬件和师资队伍都能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即便在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的学校,同样建有游泳池、体育馆,音乐、美术、劳動技术课的教师和教学设备一应俱全.③ 实施教师轮岗制.教师轮岗制是日本实现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途径,通过定期调换公立学校的敎师来促进其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从而消除了因城乡师资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引起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确保城乡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發展.此外, 日本政府还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改造偏远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在推进城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建立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等有效推进城鄉义务教育一体化.这些都对中国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