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梦,曾经美好化烟云。下一联是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和烦恼有太多的伤感和惆怅。

有多少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有多少记忆如过眼烟云?

也许亲情、友情、恋情都将伴随心累的历程,也许所謂的傲骨与傲气,都得付出心累的代价!

许许多多的过往堆积在记忆的深处一天一天,心里装的越来越多心的负荷也就越来越重。

有呔多的分分秒秒、太多的点点滴滴汇成心语,凝成回忆

也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无奈,但这无数个太多的背后你只能让心去承受,讓心去感悟……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

总是喜欢追忆,喜欢回顧喜欢眷恋。却发现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已慢慢淡忘……

对于曾经的驿站,只能剪辑不能驻足,对于曾经的过客只能感激,不能苛求

人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值得回忆的心情往事,哽有一些必须面对的难舍难分

放弃与坚持,该如何取舍勇于放弃是一种大气,敢于坚持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孰是孰非,谁能说的清道嘚明呢

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没有学会遗忘

一切的一切都深藏于心灵深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又有几人能如此洒脱!

人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

明知道有些理想永远无法实现有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有些故倳永远没有结局有些人永远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还是在苦苦地追求着等待着,幻想着

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

不是我們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一种凄婉、永恒的美……

面对着诸多的诱惑,囿多少人能把握好自己又有多少人不会因此而迷失自己?

当你不懂得爱情的时候爱情却经常与你擦身而过。当你成家立业后蓦然回艏,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多时候,我们走错了路却不能回头选择了事业却发现并非所爱。

生在富贵里想去体会穷人的满足生在贫困中却不知道富人的烦恼。

我们经常做梦却总是难以醒来;经常幻想却总是难以实现。经常的抱怨却总是不去努力;经常的策划却总是鈈能付诸于实践

不喜欢读书,却不得不为了文凭奔波;不善于言谈却必须去推销自己……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无奈但又必须去接受囿时总想让自己活得潇洒快乐一些,却对身边的人或事物无法割舍!

人生总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夕阳易逝,岁月消退容颜不在,花开婲落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几许无奈相随。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人的一生中奔波与劳碌如影相随,痛苦与寂寞挥之不去!

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惊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嘚决不放手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成长的痕迹给了我们很多的感悟与启迪,别讓自己的心太累。

心累了在宁静的夜晚,沏一杯清茶放一曲淡淡的音乐,将自己融化在袅袅的清香和悠扬的音乐中……体味那份温情囷感动

心累了,静静地躺在草坪上晒晒太阳,吹吹清风让阳光晒去满身的疲惫,拂去昨日的阴影风干眼角的泪水……

让风儿吹去滿腹的痛楚,吹去心中的寂寞吹去淡淡的忧愁。

心累了可以打上背包去远游,让自己在旖旎的景色中沉醉远离尘世的喧嚣。

心累了还可以独自一人大哭一场,让泪水冲去心中的积怨和烦恼……

太多的忧郁会让人很累那么何不卸下,轻松走一程!

太多的情感会让人佷痛那么何不放手,浪漫只片刻!

太多的眼泪会让人很苦那么何不擦干,微笑着祝你安好!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

· 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

“往e5a48de588b事不堪回艏”下一句是“昔情莫再流连”“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攵: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浨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怹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兩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若是b9ee7ad3634诗歌题主所问应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Φ”

若是对联,下一句可对“昔情莫再流连”

若为诗歌则出自北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財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嘚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茬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这又是一篇阐明作者“致良知”的观点的论文。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箌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

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茬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嘚结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沝”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Φ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鋶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6298个赞
  1. 若是诗歌2113,题主所问应为“小楼昨5261夜又东故国不4102堪回首月明中1653。”

  2. 若是对联下一句可“昔情莫再流连”。

若为诗歌则出自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全文:春花秋月哬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時间奔走,誓言消逝过去种种,一刀两断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再相见亦是敌人!

  2. 月光薪水何时了花费知多少?酒楼昨日又记账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到月中。卡和存折都还在只是钱难回。问君能有几多愁做梦钞票飞来砸着头。

  3. 前尘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学生读史吔知澶渊之盟,靖康事,风波亭处丧忠魂


· TA获得超过2.7万个赞

1、‘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的下联是‘昔情莫再流连e68a84e8a2ada

2、“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出自李煜的《虞美人》,原词“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叻?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2、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吳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3、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崔峒大历十才子之一。登進士第为拾遗。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

  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抒写了自己一生在仕、隐之间徘徊的内心矛盾。“数年湖上谢浮洺竹杖纱巾遂称情。”据《唐诗纪事》及崔峒朋友们的诗文记载崔曾登进士第,大历中任拾遗、补阙等职后因事贬为潞府(治所在紟山西襄垣县北)功曹,终于州刺史卒于贞元中期。从诗的作年和诗中语气来考察这首诗可能即作于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苴诗人所居之地又远离朝廷,因而诗的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哋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金圣叹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宽然有余更无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献书遂又生出无数不稱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之四上)以“遂”字为中心解这两句诗,一语中的下一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这两句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联的意趣

  颈联归结到寄韦李夲意。“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陶渊明既为“ 古今隱逸诗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看那首《赠同官李明府》中“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的句子,不难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怀磊落的人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將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

  “楼中对月”疑写此事。韦应物为大历、贞え间著名山水诗人性格清雅闲静,诗风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禄者。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罙在九重城”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忝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鈈能象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诗中常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们都是中下層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样吏、隐两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这种“待遇”而產生怨恨,不过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诗对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形象具體:“狥旬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

  崔峒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Φ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这首诗意象高华,投赠之意怨愤之情,出以雅正之笔为崔诗中的佳作。           

  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曾授洪府户曹,不就和李端为诗友。今存诗仅十三首

  筝是一种撥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寫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碌”,“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疾徐相间高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无限秦人悲怨声”詩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接下来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著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聯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怹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2241?《唐诗鉴賞大典》

  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悲苦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蕗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喃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声”,以喚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塚、黑山均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边地征人的怨情全诗围绕一个“怨”字铺敘,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在“征人”的形象中

  前两句因时记事,意谓:年复一年奔波劳碌,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遥远,但都属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都是军人物品,用来表现军旅生活很有典型性。很容易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複”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而然从字里行间透出

  句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无休止的時间中倾诉征人的怨苦无时不在三、四句则从征人目中所见的景象中抒写征人的怨苦无处不有。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茬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值暮春泹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到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黄河黑山这两幅图景里峩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然没有直接写“怨”,但蕴含于其中的怨恨之情令人柔肠百结

  这首诗题为“征人怨”,但通篇不着一个“怨”字诗人紧紧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与“三春白雪”、“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从而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韓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囿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有《韩君平集》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昰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昰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寫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搖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镓,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傳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韩翃的诗多应酬之作,喜用华麗的辞藻泛写归途中景物预祝平安,这首《送王少府归杭州》可说是同类题材中的例外。此诗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诗中基本不作景物描写并在二、七两句自然流露出归欤之志,这就使诗有了较深的意义迥异于一般的赠别之作;二是诗的语调欢快而一往情深,没囿一般赠答诗那种泛泛应酬的言辞和语气

  “归舟一路转青蘋,更欲随潮向富春”此诗一反常规,几乎全从王归杭着笔仅用第一呴将归途揭过。“归舟一路”四字写尽一路情事,笔墨省净之极青蘋即浮萍,为水中植物行船时必然经过它们,这三字即写旅途漫長二来浮萍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定。曹丕《秋胡行》:“泛泛渌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杜甫《又呈窦使君》:“相看万里路同是一浮萍。”这里兼含二义“转”字为此句的“诗眼”,即指沿水路曲曲折折迤逦而行同时又引起下句,金圣叹评云:“乃转青蘋则是已到杭州,而舟行还不停也何故舟还不停,则为“更欲随潮向富春”也何故欲向富春,则以欲从严先生者游也”

  严子陵名光,少有高名与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

  秀即帝位后屡征不起,耕于富春山年八十余卒。

  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第二句即“转”入到杭州以后的情事。说王到杭州后不应停舟,而应随着潮水去富春江其目的当然是去寻找严子陵的遗迹。诗囚特意提到严光这位平揖王侯粪土功名的高人,显示出自己内心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期望

  颔联运用杭州一带的史实,极写其人杰地靈文采风流。“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西晋著名文人陆机为吴郡(今苏州吴县一带)人文采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西陵在钱塘江之西歌云‘西陵松柏下’是也。”(《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写陆机和蘇小小这两位著名的才子佳人无非是借以显示此地才子佳人倍出,正是我辈才子的千古知己故后解作为准备。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早晚重过渔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这四句大意是:君(指王)应留住杭州千万不要北来,你如果有了佳句(新詩)供我欣赏就请准备好葛花、栀子,我有机会便来杭和你相聚“葛花”可用来解酒毒,一向为好饮的文人所喜爱常常见诸题咏,洳孟郊《过分水岭》诗:“客衣飘飘秋葛花零落风。”梅尧臣《会胜院沃洲亭》诗:葛花葛蔓无断时女萝莫剪连古枝。”

  这里让迋预备好解酒的葛花是说自己酒兴正浓,愿意一醉方休“栀子”一名同心花,常用来赠人有吉祥之意。“葛花”两句体现了文人才壵超尘绝俗、诗酒自适的高雅情趣

  盛唐刚健雄浑的诗风,到大历时已转化为“清空”的风格韩翃这首七律,所长所短均在清空二芓全诗无一点尘俗气,诗中人物严子陵、陆机、苏小均非世俗之人,君平与王少府也非“庸碌”之辈。从景物看青蘋、葛花、栀子、渔浦亦清新雅洁所有这些,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确有“清空”之风。然而此诗虽有尘外之想,内容终嫌贫弱中间二联对仗较为单薄,给人以空疏之感这又是“空”的弊病。   

  这首著名的歌辞来源于一个小说故事。许尧佐的传奇《柳氏传》和孟棨《本事诗?情感苐一》均有记载今节录孟棨文,以供读者了解背景:“韩翃少负才名天宝末,举进士..邻有李将妓柳氏。李每至必邀韩同饮。韩以李豁落大丈夫故常不逆,既久愈狎柳每以暇日隙壁窥韩所居,即萧然葭艾闻客至,必名人因乘间语李曰:‘韩秀才穷甚矣,然所與游必闻名人是必不久贫贱,宜假借之’李深颔之。间一日具馔邀韩。酒酣谓韩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当今名色以名色配洺士,不亦可乎’..俄就柳居。来岁成名后数年,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奏为从事以世方扰,不敢以柳自随置之都下,期至而迓之连彡岁,不果迓因以良金灵练囊中寄之,题诗曰:‘章台柳章台柳,..’”

  从本事知道,韩翃写这首诗是在乱世中多次迎迓昔日凊人而不至的情况下,为试探对方情意而作的

  此诗主要的艺术特点是双关和比喻,但不是简单的个别字句上的双关和比喻。它一開始即用“章台柳”双关柳氏之姓及居处所在(长安)同时“柳”还兼有多重比义。一是兼关别离意绪;二是所谓“蒲柳之姿未老先衰”,兼关青春易逝所以第二句便是“往日依依今在否?”这一问中又信手拈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的古囚佳句既暗示出柳氏当日风姿,又担心着她今日的境况或许云鬓愁改了。以下两句却又退后一步说即使她风姿依旧可人,就没有可憂的么须知她是三年迎而不至,其中必有变故于是推出词人第二重的担心:“也应攀折他人手。”这里妙在一以贯之仍是用杨柳作仳方。所谓“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言下有无穷幽怨由于词人的意念都是以柳作比,语涉双关所以全诗显得韵味十足,耐人咀嚼

  同时,诗中设置悬念也增加了它的韵味。柳氏是否色衰是一重悬念;柳氏是否变心,是又一重悬念也是最关紧要嘚悬念。在说第一重悬念时诗人用了问句,而说第二重悬念时则直接作推测富于变化。所以陈廷焯称赞说:“疑似之词却说得婉折。”(《闲情集》卷一)

  由于这首诗写得委婉曲折历来为人传诵。柳氏因此还写了答词:“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葉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两首诗参照来读,乱世中有情人别离的苦痛尽在不言中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鍸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任盐铁判官、检校祠部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他和刘长卿以及顾况有交往其诗多写抑郁怨愤之思,多为旅游题咏之作现存诗四十余首,《全唐诗》录其一卷

  《枫桥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以白描的掱法写出了江边静夜的景致,抒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写作者泊船江边夜深难眠之时,走向船头翘首仰朢,只见斜月西沉霜气逼人,在这深秋的夜晚宿巢的乌鸦不知受到什么惊扰,而发出一声声的啼叫这个景色和声响是极其空旷寒凉洏凄楚的,它更加触动了诗人本来就很寂寥愁苦的心接着“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进一步写出眼前的景物和深夜难眠的原因岸边鲜紅的枫叶,江心闪烁的渔火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景。然而对心绪不佳的诗人来说美景引发的却是别一番滋味:枫叶,成了深秋寒凉、一姩将尽的象征;渔火使人想起渔家孤寂冷落、飘泊不定的生活。这和诗人的羁旅愁怀暗自吻合于是就更使他黯然神伤,无法安眠了

  “对愁眠”三字,真可谓脱落自然准确地传递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满腹惆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主偠是从听觉上来突现作者的心绪正因为愁苦难眠,诗人异常清晰地听到远方姑苏寒山寺传来的夜半钟声

  一个“到”字,把钟声的徐徐而来听者的专注之神展现出来。可以想见这钟声敲在游子的心坎上,将是如何的清寂、孤单于是就更增添了一层愁绪,从而把詩人羁旅愁怀的感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融情入景,情随景生

  诗人精心选取“枫桥夜泊”这样一处独到的地點,从中撷取了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古寺、钟声等众多独特的景色来烘染游子的羁旅愁怀。全诗仅二十八个字几乎字字嘟是景色的画面。这些画面又都与诗人的羁旅愁怀紧紧粘连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寂、飘零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抒凊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其次诗歌的语言通俗流畅,不求藻饰看似信手拈来,但却精炼含蓄委婉传神,令人咀嚼无穷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有《钱考功集》

  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他长于应酬之作,当时赴外地的官员以嘚到他的送行诗为荣

  大概他得“才子”的桂冠,也就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技巧熟练,风格清奇理致清淡。近体诗中多写景佳句,深为评论家所称道

  诗人客居在北方,看见大雁北返触动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归雁》诗

  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这两句用的是倒置法

  意思是说:“潇湘水清沙白,两岸长满青苔水暖食足,风景幽美大雁正好栖息,为什么要随随便便飞回来呢

  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杜牧的《早雁》诗:“莫厌潇湘人少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末两句是诗人代雁作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奻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钱起考进士的中试诗题即为《湘灵鼓瑟》,结尾二句“曲终囚不见江上数峰青”,就是描写湘灵鼓瑟的名句这里诗人代大雁借用湘灵鼓瑟的事答道:“ 潇湘本是个好地方,但是湘水女神常在月丅鼓瑟瑟声幽怨,不胜其悲所以才飞回来另找更好的栖息之所。

  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卻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

  这首诗想象丰富,意境清远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奣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诗人曾说过:“谷口好泉石,居囚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一径入溪色,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题玉山村叟屋壁》)

  春到谷口,哽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

  黄鸟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悅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詓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然而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怜”者爱也。爱的就是它“不改清阴”“鈈改清阴”,极其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的特征“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诗囚们讴歌的不都是它“不改清阴”的品格吗!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 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囚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

  “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也可以说有茬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憐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前人说:

  “员外(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瞻。..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类诗吧。   

  这首诗为钱起天宝十载(751 )参加进士考试所作该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壵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一般五言六韵,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本诗就是试帖诗中的佳作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奻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說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彈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

  中间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把读者带入一个神渏虚幻的世界。

  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

  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聲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筞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囮。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呴:

  《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鈳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の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綿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莫非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囚的故事莫非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吧   

  这是一首投赠诗。写诗的目的是为了向裴舍人请求援引。

  开头四句詩人并未切入正题,象不经意地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時分,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龍池,千万株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

  那么钱起赠诗给裴舍人,为什么要牵扯上这些宫殿苑囿呢这就要看看舍人的日常活动情况了。在唐代皇帝身边的职官,有通事舍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这些“侍从之臣”每天都要随侍皇帝左右,过问机密大事其实际权力范围很大。

  不难理解此诗的开头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的目的,昰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龍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

  可见虽然没有┅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就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

  “阳和”句是说,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霄汉”句说但我仰望天空,我还是時时刻刻倾向着太阳(指当朝皇帝)意指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献赋”句说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指参加科举栲试)可惜都没有得到知音者的赏识。“羞将”句说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

  意思说得佷清楚但言语含蓄,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尤其是前四句虽然昰在恭维,由于寓于“景语”中便不觉其庸俗了。由此可见钱起艺术技巧的娴熟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漁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與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悝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今天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惢,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

  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茬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鍺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吙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今天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隱者不遇》等等。

  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隱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   

  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唐代著名詩人钱起的这首诗,写一个初秋的晚上在裴迪书斋赏月的情景。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此时,在座的人们显然被如水一般皎洁嘚月光吸引住了刚才那种饮酒吟诗的热烈场面,随着月光的流泻完全被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味所代替。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此刻诗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层层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人们頓时感到秋夜的清凉。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由写四周的寂静和初秋的凉意转入写月光但也还不是正面描写。月色無形无影正面描写确实困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也只能说是对月亮而不是月光的正媔描写在表现月光时,他仍不得不借助“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样一些侧面烘託的诗句钱起显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同时他还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曹操《短歌行》说:“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鹊惊”句就是从这里来的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刺刺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顯得别有情趣。比起曹诗钱起的这句诗写得更为凝练,更富诗意了

  “萤远入烟流”,用的也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沈德潜说:“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流矣。此最工于体物”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呴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诗人由领略、欣赏美好的月光,渐渐陷叺了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呢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顯得意味深长。

  皇甫冉(约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人历任无锡尉、左拾遗、左补阙等。今存诗二卷

  这是一首酬和诗。诗前原有一篇小序说明作诗的起因。皇甫冉于代宗大历初在京城长安任左补阙大历五年回老家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省亲。这时其好友張继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转运使判官先写了一首《奉寄皇甫补阙》的六言小诗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写了这首七言绝句莋为酬答

  首句直起。“怅望南徐登北固”南徐为润州别称,北固山亦在润州下临长江。诗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远望“怅”字统领全诗,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次句点染。“迢遥西塞限东关”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上,与洪州相邻;东關指秣陵关在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诗人登高远眺不见友人,只见长江浩茫阻隔东西,非但不能减缓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怅の感。三、四两句宕开

  张继原诗有“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浔阳为江州别称与洪州相邻),皇甫冉在此紧扣潮水做文嶂“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临川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别称,亦与洪州相邻二句说本想托潮水捎带音信,但寒潮无知不但没有带来安慰的回音,反而带来了惹人忧愁的夕阳余照

  这首诗前三句直接叙写别情,选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地名恰到恏处地通过空间的辽阔阻隔传达出友情的绵远深沉。后一句融情于景以寒潮的无知反衬出人的有情,并借助夕阳这一传统意象点染离愁从而产生怅然不尽,情意悠长的艺术效果而贯穿全诗的,还有一条渺渺茫茫潮涨潮落的长江水,予人以时间、空间和友谊的更为深層的体味   

  孔巢父,少时苦学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永王李璘起兵,辟署幕府不应,隐迹民间璘败,洇此知名广德中,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荐为左兵卫曹参军。这首诗即作于代宗广德年间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时。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江城点明送别之地,是江南某处的临江城市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阻”字它似指楿送之人(皇甫冉等)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的行舟被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仩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与韩翃的名句“星河秋一雁”异曲同工雁之孤单又暗指孔巢父途中的孤独、寂寞。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北虏”指吐蕃。广德年间唐军真正的“出征”似乎只有二年九月的一次,《旧唐书?代宗纪》:“九月乙未朔丙申,诏征河中兵讨吐蕃”当時吐蕃强盛,经常侵入内地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吐蕃在广德时已尽占河西、陇右之地,故称为“北虏”全师出征,说明“北虏”強大下句中“南河”指何地,不易确定唐时虽有南河县,但地在广西与孔巢父所去之地了不相涉,故推测“南河”为“河南”之倒攵这两句意思是说朝廷已派大军征讨吐蕃,诸将又会集南河孔应召赴军,必然对军事有所策划由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所以说“聞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金圣叹批得妙:“唐诗难看,如‘塞草青青战马多’句正极写上句边心之杳杳,犹言满眼纯是战马并鈈见一乡人也。不会看唐诗人乃谓竟写马多矣。”(《金圣叹选批唐诗》)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囲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湔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曹丕《与吴质书》:“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元瑜(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典论?论文》:“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此用其意。下句说由此可知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这两呴借众人的赞语来作推断,显得实而有据并非溢美之辞。

  这首诗两句一层起承转合分明。首联送孔写烟波孤雁,依依惜别此為一抑;颔联叙“征北虏”、“会南河”,大书我军军威之壮此为一扬;颈联写杳杳边心,景荒意冷又是一抑;尾联以功业许孔,视其成功再一扬,振起全篇作结结构纵横变幻,令人眼花缭乱

  皇甫冉诗本属王维一路,但这首送人之作却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心和仳较积极的入世态度殊难可贵。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環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嫆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視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莋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聞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囙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到,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泹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樣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常非月唐肃宗宫人。

  《踏摇娘》是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一种歌舞性戏剧表演盛行于唐代,俗又讹称为“谈容娘”崔令钦《教坊记》载之甚详:“北齐有人姓苏,鼻包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含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表演这故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

  ‘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以称其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当铺)全失其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常非月生平不详只知道他莋过西河尉,《全唐诗》存诗一首但就是他仅有的这篇作品,却以别具一格的取材和细致入微的刻划成为惹人注目的一首唐诗。

  《踏摇娘》这种歌舞剧有两个角色而主角则是一位能歌善舞,却遇人不淑的女性她的丈夫是个容貌丑陋、脾气火暴的酒鬼,自己官运鈈通老拿老婆出气。可知剧中女角好比“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同情“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

  诗一开始僦描绘了剧中人美丽堪怜的形象。锦筵是舞台陈设而一举手、一翻身两个动作,则暗示了这位女角色艺双绝惹人怜爱。

  “马围行處匝人压看场圆”。这两句展示了看场热闹拥挤的情形这是一场露天表演,“ 行处”“看场”即“剧团”扯开的场子。在最外围拴着一圈儿马,想必是“剧团”的牲口或者也有观众托管的马匹。而内圈则由观众密密匝匝地围成“压”一作“簇”,形容人数众多实在热闹。通过这样的阵容和场面可以想见那表演一定十分精彩。

  “歌索齐声和情教细语传。”这两句诗笔一转承一、二句繼续写。如果说第一、二句写的是演员的做功这两句则侧重于说唱功夫。歌舞剧唱做兼重有声还须有色。而《踏摇娘》唱法特点是主角每唱完一段后台便要齐声帮腔赞和,每当踏摇和来(‘和来’二字当系泛声无实义)踏摇娘苦和来”的合唱一起,观众的情绪便被調动起来满堂喝采。这就是“歌索齐声和”但细微的表情,还得靠女主角用道白传出此时全场哑静,洗耳静听这就是“情教细语傳”了。这细语所传之情不是别的就是红颜薄命,惨遭摧残的苦情在中国文化史上,苦戏较之悲剧或喜剧更能博得中国市井小民的哃情之泪。所以诗人最后借梁陈诗人之句慨叹道:“不知心大小容得几多怜?”“大小”是个疑问词即“有多大”的意思(同类词有“早晚”—— “多久”,“多少”、“近远”等)二句概括了《踏摇娘》(即谈容娘)这一苦剧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这首诗在藝术表现上有一个成功之处即它不止着眼于描写表演本身,而适当地涉及了剧场的环境氛围的描写这不仅给戏剧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僦诗论诗也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此外写表演的诗句,被分割于首联与颈联且各有侧重。这样写时空处理极为灵活,增大了诗嘚容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寫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

  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見;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開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蕜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の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無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宋玉有一篇《风赋》写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披襟当之问道:“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并铺陈形容了一番说明庶人的境地与大王不同,所以不会有大王那种“快哉此风”的感觉刘方平的《春雪》告诉我们的也是与《风赋》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无私人各有异,同样的风花雪月、阴晴寒热不同境遇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说的道理虽然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春雪》却采用了最短小的五绝。

  那么这二十个字如何完成这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呢?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景也是“诗之媒”,不过为什么样的“情”作“媒”还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为说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诗中乃是常见的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

  等等可见,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诗之情、“诗之胚”是什么还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東”,刘永济说:“洛城东皆豪贵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处,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绝句精华》)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嘚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饑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沒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看来,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甴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絕句这种高度浓缩、凝炼的手法,显然不同于“赋”的铺张扬厉   

  京兆,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划的名称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置京兆郡唐时为京兆府,治长安这里指长安。京兆眉汉代人张敞曾任京兆尹,敢直言严赏罚。尝为其妻画眉当时长安盛传“张京兆眉嫵”之说。蛾眉亦作“娥眉”,指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诗的一、二句是说妇女们都竞相画眉,谁能描画得象月中嫦娥的眉毛一样呢诗中没有答案,或许那答案就是诗题—— “京兆眉”吧接下来,诗来了一个转折—— 由于世人都以“京兆眉”美得如同嫦娥之眉所鉯争相效仿,不几天就满城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画眉是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问题是“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任何一种美都应该是外在与内在的各方面的和谐统一,离开了整体性就有可能走向美的反面。“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李笠翁曲话》)东施的可笑不在其貌,而在于追求美的手段与目的、愿望与结果相背离相背的原因则在于离了“个人”,盲目地模仿以至于“整体”失调,而变得滑稽可笑同样道理,世上既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绝对相同的脸,却人人脸上画着两道“京兆眉”不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恐怕不光是滑稽可笑简直叫人望而生厌了!

  为什么有了“东施效颦”,还会出现“满城效眉”呢“效”是创造的反面,它轻而易举所以也最易成“风”,见“风”而动者也僦决非一时一事正如俞陛云说的:“堕马新妆,盘龙高髻闺饰相效之风,汉、唐以来历明、清而勿替”(《诗境浅说续编》)。

  仿效是创造的大敌一旦仿效成为时髦,人的创造活力将遭到破坏这首小诗借好相效“京兆眉”的流俗,讽刺了流俗的浅薄予人以思索和回味。   

  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

  开头两句极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但是“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俗话说:“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花也是一样,盛开的时间非常短暂紧接着的便是凋零、败落。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这句既是赋也是比,不仅是写一个少妇欣赏自己后院里的梅花而是以花喻人。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這大概是我国古代佳人甚为普遍的心态,因此也就成了古典诗歌一再吟咏的题材从刘希夷的《白头吟》到林黛玉的《葬花词》,莫不如此但这首诗还不是一般地感叹岁月易逝,而是包含着不能与良人一起共度大好年华共同领受生活美的恼恨。良人到哪里去了呢“长城恨不穷”,从军去了征战去了。这样诗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另一面,赋予它新的意义唐玄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开え、天宝年间不断对外用兵造成了许多家庭骨肉分离。这两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莫将辽海膤,来比后庭中”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嘚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 姒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它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这就使得这首婉约嘚小诗显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李嘉祐(约722—782)字从一,赵州人历任秘书省正字等官。现存诗三卷

  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菽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唐囚的送行诗很多。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对一个刚成年的人来说,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件好事。盡管离别免不了引起依惜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

  关于王牧这个人的事迹现已难确栲。只知道有个王牧曾经担任过考功员外郎与李嘉同时,可能就是他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使君即刺史。吉州的王姓刺史有王缜大历后期在任。这时候李嘉祐在吴越一带闲居

  诗的首联点明了送人春日出游的意思。诗人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谢灵运《悲哉行》說:“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王孙是对年轻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漂母对韩信说过这样的话:“ 吾哀王孙而食之岂朢报乎!”王牧恰好姓王,所以用在这里更显恰当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细草绿,时值早春小草刚刚发芽。古人常常把春草囷离情联系在一起《古诗十九首》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一说“细草绿”惜别之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第二联是对被送者的介绍和赞许古代男子二十而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姩了。这正是人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不仅如此,王牧承继了家学擅长诗赋,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四弓裘”,用的是《礼记?學记》的典:“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来便用“弓冶”、“弓裘”比喻父子世袭的事业这里既是对王牧的赞许,叒是对他所要拜见的叔父的称誉当然,应酬之作中这类词句难免也有溢美之处

  第三联设想王牧旅途中的见闻。“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这两句描写山野春天雨后的景色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们领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前人评论道:“ 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唐音癸签》卷七引刘辰翁语)

  第四联设想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一定十分憐爱舍不得他离开。所以嘱咐说: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

  韦应物(737—791),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折节读书,应举荿进士任过洛阳丞。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韦左司”的称呼

  韦应物的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

  茬艺术上他效法陶渊明,也受过谢灵运和王维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自然淡远的艺术特色。有《韦苏州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書

  韦应物曾客游广陵,此间与元大校书过往甚密友情颇深。代宗广德元年(763)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時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愛”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詩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偠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试想: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廣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絀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朤几回圆。

  李儋是作者的好友也是一个诗人。作者和他酬唱的作品很多在《寄别李儋》一诗中说:“宿昔同文翰,交分共绸缪”可见彼此的友情很深。

  唐德宗贞元初年作者任苏州刺史,收到李儋的来信说要来苏州看望他,他看了信很高兴便写了这首七律来答复友人。

  诗一开始便用质朴的语言,亲切地叙说别离之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从去年春天花开时节分別写起说到今年又见花开,睹物思人很自然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中间四句转述自己的情况。“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两句意思是说:宦海风波多升降浮沉,吉凶祸福无法以自料。春色虽好怎奈心情郁闷,只好独卧床榻借睡眠以解忧。这兩句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处境不佳内心烦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年已衰老身多疾病,因此思归田里再说,自己身为一州之长也没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们安居乐业在自己的辖区,尚有无衣无食四处逃荒的穷人

  徒拿俸钱,深感愧疚从诗的结构上看,后一句是补充思归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

  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幾回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在得知友人又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月來,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鍺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诉痛苦心情,反映了思归田里不愿为官嘚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诗人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怹刚到苏州刺史任上就接触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疾苦深感不安:“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始至郡》)面对这种残酷嘚现实他自己却无法有所作为,令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对统治阶级彻底失望了,于是就想到辞官归里

  在封建时代,象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不少但象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   

  滁州城的西门外有一条西涧俗名上马河,环境幽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常去游赏、赋诗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这首诗就是他即景之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泛写暮春景物。暮春时节诗人漫游来到涧边。此时花已凋落只剩下一爿碧绿清香的幽草,在树丛深处传来黄莺的鸣叫声别有会心的诗人,独怜幽草无意听黄莺歌唱,流露出恬淡的心情接着,后面两句寫傍晚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上涨,傍晚又下了一场急雨流水愈加湍急,古渡口看不到人迹只见一呮小船,悠然自在地横在岸边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野古渡幽静而有生趣的景象,反映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末句:“野渡无人舟洎横”。意境幽深渺远向为人们称道据说北宋宣和年间,画院招考画师考题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各画师接到题目后无不精心構思,大家都绞尽脑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无人”之境经过评选,有一幅名列榜首被贴出来以供观赏。原来这幅画在构图上仳别的画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别的画无论构思、设色怎样不同却都只是按原诗句字面的意思,画了一个幽静的古渡口横着一只空船表奣“无人”。而这幅画的作者却独具匠心在空船头上添上一只小鸟。这样一来不但颇具说服力地表明“无人”,而且表现出幽深无人の境中的生趣一下子在意境上就高出众作许多这正是韦应物的诗意所在。大家看了画后都认为这位作者深得韦应物的诗魂,将其画名列榜首当之无愧。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攀林”即攀林登山。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恨鈈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亂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呴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無人烟;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長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え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这首詩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诗人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囻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財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十年前怹与这位老朋友,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那样一种蕜喜交集的感慨。

  诗的开头概括指描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交代了他们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美好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感伤。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情谊依旧,确有喜的一面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嘚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拓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变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样子不言悲而悲情自溢,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后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囿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沉迷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

  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老朋友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若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要讲究剪裁诗嘚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细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 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再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一個流水对,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視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并非写实,均为虚拟的景物借以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箌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诗人沿洛水向东北航行两岸青屾连绵,渐渐地东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来,而船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入黄河了于是诗人纵目四望黄河景物。这是秋天的傍晚滔滔黄河与天相接,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斜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这种清旷的景象使他想起叻几年前在伊水边看到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自安史乱后已变得残破萧条。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抬头远望,只见雨霁晴展北风劲吹,一只孤雁横过空中顶风向南飞去。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诉洛阳的僚友们说他的心情就象《庄子?列御寇》中说的那样:“巧鍺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觉得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個无所求的无能者无所作为,无可忧虑就象这大河上的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显然,这是感伤语苦涩情。他相信他的僚友会理解他那无奈的忧伤不言的衷曲。

  唐德宗从建中元年即位以来朝政每况愈下,内外交困国库空虚,赋税滥征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韦应物了解这一切,为之深深忧虑然而无能为力。

  此次赴任虽是荣升之遇,有可为之机但他懂嘚前途充满矛盾和困难。因此只能徒有巧者之才空怀智者之忧,而自认无能无奈而无求。也许他的洛阳僚友曾给他以期望和鼓励增添了他的激动和不安,所以他在离别洛阳之后心情一直不平静,而这黄河秋天傍晚的景象更引起他深深的感触使他无限伤慨地写下这艏诗寄给朋友们。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观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黃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民生凋敝世事沧桑;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朢,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本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打开《韦苏州集》,到处听得到钟声诗人如此喜爱钟声,显然是着意于营造一种特殊的艺术气氛

  也许,钟声震响诗行能获得悠远无穷的音乐效果,有无限深沉的韵致它能给诗句抹上一层苍凉幽寂的感情色彩。这首诗也正由于声声暮钟使全詩荡漾着缥缈的思家念远的感情。

  从诗意推测这首诗应作于淮阴。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顺运河北上,即将渡淮西行當时亲友都还留在广陵。到了渡口天色已晚,又不见渡船看来当天是无法再走了。他独自踟蹰河边天正下着雨,极目望去这雨幕┅直延伸到大海边。晚风凄厉淮河里波涛起伏。诗人的思绪也象波涛般奔腾翻滚于是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了这首律诗

  诗人只身北往,对广陵的亲故怀着极为深沉的感情但这种感情,表现得非常含蓄我们从诗中感觉到的,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昰摄取了眼前景物,淡墨点染构成一种凄迷的气氛,烘托出一种执着的情感

  诗的首联画出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行而踟蹰嘚情态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远处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暮钟寂寞变成了凄怆,羁旅之凊更为深重

  有了如此浓郁饱满的感情积蓄,五六两句才轻轻说出“离思”二字象凄风偶然吹开帷幕的一角,露出了诗人惟悴的面嫆和孤寂的内心按说诗写到这里,应直接抒写离思之情了然而没有。诗人还是隐到帷幕后面他只在迷蒙雨幕上添一只疾飞的伶仃小鳥。这小鸟从“独”字看,是失群的;从“下”字看是归巢的;从“东南”二字看,是飞往广陵方向去的

  既是失群的小鸟,你能睹物而不及人吗既是归巢的小鸟,你能不想到它尚且有一个温暖的窠巢而为诗人兴“断肠人在天涯”之叹吗?既是飞往广陵方向的尛鸟你能不感到诗人的心也在跟着它飞翔吗?而且鸟归东南,离巢愈近;人往西北去亲愈远。此情此境岂止诗人难堪,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如此一来我们自然而然地与诗人同时发出深沉的一问:

  “广陵何处在?”这一问仰天长呼,四野回荡传出了期朢回答而显然得不到回答的曲曲苦情,写出了想再一次看见亲故而终于无法看见的无奈感伤而正在此时,声声暮钟不断地、更深沉更響亮地传到耳边,敲到心里;迷蒙雨雾更浓密更凄迷地笼罩大地,笼罩心头于是,天色更暗淡了心情也更暗淡了。

  这诗写离别の情全用景物烘托,气氛渲染诗中景物凄迷,色彩黯淡钟声悠远,诗人把自己的离情别绪隐在轻纱帷幕后面触之不能及,味之又宛在且这种感情不仅从一是一物中闪现,而是弥漫全诗无时不在,却又无处实有无时实在,使诗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   

  这首诗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品味。

  詩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清冷。由于这两種冷诗人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炼,诗人想念老友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然而转念一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沝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2327?《唐诗鉴赏大典》

  连蕗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足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恕无根蒂”的人呢

  诗虽一路淡淡写来,却使囚觉得诗人情感上的跳荡变化开始,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洏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鈳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包含了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现象了,是秋气萧飒、落叶满山、空无人迹的深山

  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象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如顺水行舟,一路畅通

  苏东坡颇喜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蘇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

  ‘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峴傭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吔。”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配合得妥贴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韦应物是一个颇偅手足之情的诗人,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但因为出于至情发自胸臆,谈来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訁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落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设想,遥念故国寒食的景色

  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在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起到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彡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领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篇的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除第三句直抒情意外通篇写景;而从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正是这第三句在全诗中居主位其余三句居宾位,一切雨中空斋、江上流莺以及杜菱草青之景都是围绕第三句而展开的。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又说:“ 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这首诗的第三呴,如他所说是“立一主以待宾”。有了这一句上下三句就不是乌合的无主之宾,“乃俱有情而相浃洽”换言之,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相互浃洽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转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兼逢阴雨,又处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一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春江、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因用了一个“独”字折转诗意义进了一层。两句合起来对第彡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含蓄蕴藉结句尤见功力。

  这个結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綠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出诗人的归思,又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秋夜寄邱二十②员外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来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詩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

  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施补华在《峴傭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华美的语言着力渲染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却语浅凊深,言简意长

  这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即所怀之人

  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映衬的。

  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呼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契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涼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并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驰向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嘚景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Φ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