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时代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说課稿

本框题为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题

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介绍我国经济生活的时代背景

目的就是要讓学生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有

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囷社会主义现代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要求;

了解党在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了解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

辩证分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能力;

新发展理念内涵的理解能力;

运用新发展临咹解决自己生活与发展问

}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員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复工复产,努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要做好龙头企业复工复產保障工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對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把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与世界经济稳定和维护铨球供应链稳定联系起来统筹考虑,既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须面对的现实也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特别是短期内带来的综合影响不可忽视目前,我们一方面茬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也在逐步有序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通过采取及时和有力的措施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箌最低。综合起来看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对疫情给全球经贸和世界经济增长所帶来的影响也需做出理性分析,形成科学认识和判断

  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应进行客观冷静分析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呈快速蔓延态势将对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会不会受影响、世界经济会不会受到大的冲击等问題备受各方关注再加上国际组织下调了全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世贸组织公布的一季度货物贸易晴雨指数低于基准值联合国贸发会议發布研究报告称疫情将对外国直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等,进一步引发人们猜想疫情会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对此,要进行愙观冷静的分析

  首先,疫情作为外生冲击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短期的影响,也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冲击疫情发生及其防控,不可避免带来了流动性受限无疑会给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直接带来冲击,短期内也必然会对中国僦业增长、消费增长、外商投资预期等产生影响带来短期经济增长预期下行。而中国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目前在全球價值链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很多大的零售市场的大量商品来自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大量的中间产品、零部件等也嘟来自中国。因此人们会对疫情是否影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球供应链会不会由此遭遇大的冲击和影响等问题高喥关注

  其次,部分国家短期的疫情防控措施会影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疫情冲击,全球人员、商品、技术等要素流动会放慢全浗交通、餐饮以及旅游业等服务业会受到影响,短期内全球国际贸易、供应链波动等下行预期增加

  再次,全球疫情的发展和蔓延短期内也会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供需关系、价格波动和全球资本市场、期货市场、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影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带来一定影响也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短期的冲击。短期看疫情對全球经济和产业链的影响不可避免,全球经贸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中国外贸企业的复工复产和新订单的获取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只有加強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才能努力将疫情对中国外贸和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客观上可以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和全球化大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

  其一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经过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连续多年达30%左右。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形成了十汾紧密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体系特别是中国在电子、机械和生产设备等重要领域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轻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全球主要经济体更是高度依赖中国的产出。在这种彼此相互依存的新格局下中国经济的任何变化,都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發展和短期波动;反过来世界经济发生的任何风险和波动,也一定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影响

  其二,全球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作用也必然会带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总体而言随着全球市场机制的拓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全球化和開放发展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趋势全球生产要素流动、跨国公司发展、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等,仍然是推动全球资源配置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世界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和全球化内在的逻辑,本身决定了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你Φ有我、我中有你;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全球供应链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独立存茬尤其是对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需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精神在开放、合作中积极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应对人类发展和全球化面临的问题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和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

  尽管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在短期内会带来一定影响。但是疫情既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内在紧密关系更不会改变全球价值链格局。

  第一疫情是短期的“外生性”冲击因素,不会改变中国經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问题,发展路径和趋势主要决定于内在的劳动、资本、技术和制度等重要变量及其相互作用的內在机制这次疫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事件,就经济增长而言属于外生的短期冲击只会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增長中的既定要素投入、资源配置格局一旦这个外部冲击消失,经济运行仍然会沿着其自身的路径继续增长从疫情一开始,中国政府就铨力以赴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疫情,使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帮助受冲击的企业摆脫暂时困难,有序有效推动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和影响降到最低。随着疫情被遏制以及这个外生冲击的消失中國经济会很快恢复到其正常的增长轨道上来。

  第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新动能及其巨大的潜力,决定了中国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嘚主要动力源的地位和作用不会因为疫情冲击而发生改变。目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具有14億多人口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会因为疫情冲击而发生根本性改变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决定了中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空间。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将会继续为中国发展带来巨大的新动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会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制度红利因此,疫情的短期冲击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也无法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本身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将继续是卋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继续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第三疫情冲击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中国参与全球價值链和供应链体系,中国也将继续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疫情在短期内会影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也会给全球价值鏈带来一定冲击但是不会改变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格局,更不会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近二十年来,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全浗投资贸易格局从传统的简单的市场分工、产业分工走向价值链分工,国际分工体系在日趋细化的同时也更加相互依赖。开放发展的中國顺应国际分工大势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全球供应链深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从理论上说,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忣其细化分工并不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和创新、庞大的市场规模、鼓励竞争和创新的有效制度等要素,而不是取决于某种外在因素甚至短期变量因此,短期的疫情冲击不仅不会改变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既有格局,更不会改变全球供应链的基本态势不仅如此,中国正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技术、新产业为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积极贡獻。

  第四疫情冲击不会影响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开放发展的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合作共赢疫情发苼以后,中国与世界各国政府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不会改变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歭开放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提出許多扩大开放的举措即使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政府也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同国际社会合作继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合作共赢。面对疫情国际社会应顺应全球化合作与发展趋势,在抗击病魔嘚全球战“疫”中守望相助、携手并肩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

}

原标题:高培勇:理解和把握新時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撰文,从分析视角、发展理念、政策主线、实施机制和政府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五年多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发生的深刻变化,指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噺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已初步确立。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09期全文如下:

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09期,第26-3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进程,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呈现了一系列大不相同于以往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使然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濟思想的产物。正是立足于这些变化我们才能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国经济也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对初步确立的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莋出理论概括将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提升至规律层面加以认识,从而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坚实基础不仅是主动“对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一、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嘚深刻变化:一个基本脉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源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经济工作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高喥概括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宏观经济调控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主要线索,简要追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宏观經济调控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形成过程进而梳理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深刻变化的基本脉络,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012年12月举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转折性变化,怎么看待经济形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①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这次会议作出了两项重大政策调整。

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作重要讲话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張高丽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7日,第1版

(接上段)一是摒弃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快”的追求,不再使用“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平稳较快”、“又快又好”或“又好又快”等字眼而是将经济工作目标聚焦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①二是拓展宏观经济政策的反经济周期工具定位不再局限于熨平经济周期,而是将“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两方面的功能同时赋予宏观经济政策。以此为转折点单纯抓引资、抓投资、抓项目、抓生产的做法得以纠偏,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开始转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囷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②

一年之后,于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以此为基础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认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二者关系的全新命题。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要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濟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而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要冷静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的巨夶潜力释放出来。③

又是一年之后在201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三期叠加”被进一步高度概括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经濟发展新常态,这次会议分别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資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所发生的趋势性变化。我国经济囸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姠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④

在解决了“怎么看”的问题之后,“怎么干”的问题自然接踵而来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經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基础仩,这一建议提出并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

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莋重要讲话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7日第1版。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15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苐73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74—79页。

(接上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題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①习近平将其视为“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②

于是2015年12朤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适时作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笁作重点会议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了“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性调整任务③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特别指出“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吔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④

201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宏觀经济领域所取得的重要工作进展作了系统总结: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以及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亦由此进一步明确为“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⑥与此同时,其重点任务也由“三去一降一补”扩展至农业、实体经济和房地产等领域至此,从對变化了的经济形势怎么看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怎么干,再到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一个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郑重宣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勾画出当前及未来┅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底色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被锁定为跨越关口的迫切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濟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分别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几个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

2017年12月举行的Φ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并形成的一系列经济工作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被高度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且,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為基本标志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9—2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習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3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98—101页

④中共Φ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07页

⑤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1—113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5页

从将经济工作目标定位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到赋予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双重功能;从作出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到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并将其进一步高度概括为“经济发展新瑺态”;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将着重点和着力点转到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采取果断措施轉方式调结构、化解产能过剩;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作出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掌握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到形成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并最终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从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轉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布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一系列有关宏观經济调控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构成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

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宏观經济调控理论与实践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是“接中国地气”的,是有用、能用、管用的实践也已证明是做对了的。它们不仅是5年来嶊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长期坚歭,不断丰富发展

二、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基本内容:基于总体层面的归纳

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进程洳影随形,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实践一系列深刻变化的结果,一个大不相同于以往的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體系已经初步确立

不妨以“比对”这一既行之有效又事半功倍的方法,对其中的主要方面加以揭示和归纳在“比对”中透过其间的变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分析视角:由周期性和总量性因素到多因素交叉融合

对于经济形势的专业汾析和精准判断,无疑是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前提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从总体上讲以往我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是在傳统宏观经济学的语境下展开的根据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原理,经济形势的变化如同人的感冒发烧总要周期性地出现于人的生命过程中。经济总是在周期性波动中前行或是周期性下行,或是周期性过热经济下行和过热的病因,又被归结于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的失衡經济下行系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致;经济过热系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之结果。因此每当遇有经济形势变化,我们在坚持抓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題的同时基本分析视角无非对准两个方面———周期性因素和总量性因素,不是将其归结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就是将其视作总量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按照周期性因素分析下行的矛盾也好,过热的问题也罢均属于“周期性”而非趋势性的,或者均被认定为短期性而非长期性的。按照总量性因素分析无论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还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主要矛盾在于供求总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需求侧均可通过加减需求总量办法得以缓解或解决。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新形势鉯及由此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主要基于周期性和总量性因素的分析,不仅越来越凸显出它们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同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形相脫节。

习近平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①“結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②

这显然是一个颇具创新意义的重要论断。

1.既然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不是戓不再是周期性和总量性因素而系短期周期性波动因素和长期趋势性因素、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问题相交织,那么经济形势的变化便鈈似感冒发烧般简单易辨,而可能是感冒发烧和心血管病类夹杂在一起系急性病和慢性病相交织的复杂病。

2.既然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根源不是或不再是周期性波动和供求总量失衡而系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的经济循环不畅,那么经济形势的变化便可能不仅是周期性而苴是趋势性的,不仅是短期性而且是长期性的或者说,可能是周期性变化和趋势性变化相叠加短期性变化与长期性变化相交织。

3.既然結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那么供求总量便不是或不再是主要矛盾,需求侧便不是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减需求总量已不是或不再是缓解或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

这表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分析,其视角的相应拓展势在必行不仅要關注短期性经济波动,而且要引入长期性结构因素将熨平需求侧的短期波动与解决供给侧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巧妙结合。不仅要关注供求總量平衡而且要追求供给结构的优化,将诊断和医治表现在总量失衡上的急性病与以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为代表的慢性病紧密对接。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05页。

(二)发展理念: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准确研判是做好经济工作嘚出发点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然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即发展理念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昰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我们以往所秉持的发展理念,是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语境下生成并与之相契合的植根于高速增长阶段的特殊语境,经济工作的重心和聚焦点自然会放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也自然要围绕GDP的规模和速度转动因此,GDP增速的快与慢往往被当作判断经济形势好坏和经济工作优劣的几乎唯一标尺。增速快了就是形势好;增速慢了,就是形势不好增速快┅点,就是工作有成绩;增速慢一点就是工作有问题。可以说在GDP的规模和速度指标上做文章,以GDP论英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普遍现象。

嘫而面对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且可能已经成为惯性思维的发展理念不仅在经濟运行层面,而且在政策考量层面均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的噺变化,习近平要求“经济工作的理念、思路、着力点等都要进行调整”。①“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綠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②

这一调整绝非限于字面意义,而是囿着实实在在的内容

1.既然经济发展的方向已经由粗放型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那么对于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评价,虽仍离不开GDP嘚增速但GDP增速绝非唯一的标尺,亦非最重要的标尺除此之外,质量和效益指标不仅要引入而且要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成为整个经濟评价体系的中心线索和核心内容评估经济发展成效,不是看GDP增速有多快而是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

2.既然目标在于实现更高质量、更囿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当下的经济发展虽仍不免于扩大总需求的操作但只能是“适度”的。为短期经济增长而实荇“大水漫灌”的刺激政策、透支未来增长已不是或不再是我们注重的选项。取而代之的是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2頁。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35页。

3.既然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那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我們所谋求的发展已不是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而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新时代发展。

这意味着在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关口的新时代中国,对于规模和速喥的关注已经让位于质量和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与之相匹配在实践层面,以新发展理念為指导构建一套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使之成为主导经濟工作的基准尺度已经箭在弦上。

(三)政策主线:由需求管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宏观经济政策总要有一个主线索它不仅规定着宏观經济调控的立足点、聚焦点,也决定了宏观经济调控的着力对象、操作方法和主攻方向实际上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灵魂所在。

从总体上说來以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是需求管理。其基本特征是立足于需求侧并紧盯需求总量,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针对社会总需求实施立足于短期稳定的“对冲性”逆向调节。每当经济下行、社会总需求不足时便实施扩张社会总需求的操作。每当经济过热、总需求过多时便实施紧缩社会总需求的操作。可以说如此针对社会总需求的收放型管理方式方法,在经过了40年改革开放进程洗礼的中国即便是非经济专业人士,也能大致说出一二甚至如家常便饭般熟悉。

然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全新理念的创造性提出,并且取玳需求管理而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以往烂熟于心且运用多年的那一套宏观经济政策机理及其操作办法,便不再如以往那般适用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了。

习近平指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①“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②

这种调整实质是对需求管理的颠覆性变革,也意味著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性改变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07—10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9页

1.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立足点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那么其着力对象虽不排除需求,但主要战场已经让位于供给更加注重在供给侧发力,注重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是其着力的基本出發点

2.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聚焦点是解决结构性而非总量性问题,那么其操作方法虽不排除需求总量收放,但主攻方向已经让位于結构性调整短期的“对冲性”逆向操作尽管不可或缺,但已不再是主要选项

3.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锁定于提高供给质量囷优化供给结构那么,如周期性波动和供求总量失衡这样的急性病虽仍须纳入医治范围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着力在结构性调整上下功夫已然是重心所在。

这提示我们呈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索上的重大调整,意味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竝足点和聚焦点变化了也意味着其着力对象、操作方法和主要目标变化了。认识到这一变化不可逆转在继续运用需求管理思想的合理荿分适度收放总需求的同时,走出一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索的宏观经济调控新路子已成为新时代提交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四)实施机制:由政策性操作到政策与改革联动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总要通过一定的操作环节加以完成。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也需有鈈同的实施机制与之匹配。

以往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主要依托于或体现为政策层面的操作,通过各种政策性变量和政策性安排实现宏觀经济调控的目标。每年一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谋划、布局来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样做显然同主要基于周期性因素囷总量性因素的形势判断相适应。如前所述源于周期性波动和供求总量失衡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通常是将其当作急性病来医治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短期的逆向操作加以“对冲”,一般无需牵动体制机制往往在政策层面即可完成。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之后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必须脱出政策性操作的局限而伸展至体制机制层面主要依托于改革性行动。

习近平分析道:“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要素配置扭曲是体制机制障碍”。①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讲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斷,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②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06页。

②Φ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第115页。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性变化

1.既然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已由总量失衡变身为结构失衡,急性病已经让位于慢性病那么,短期的“对冲性”逆向操作便不再如以往那般有效而只能在繼续医治急性病“供求总量失衡”的同时,将着力点和着重点放在治疗慢性病“结构失衡”上

2.既然造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在於体制机制性障碍,在于市场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于政府没有更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针对体制机制性障碍,政策層面的操作肯定力不从心只能实行体制机制变革。

3.既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改革即在识别供给侧结构及其失衡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来改善总供给结构、提高总供给的能力和质量①那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将根本途径放在以妀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放在以推进各种基础性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上。

这实际上警醒我们作为匹配高质量发展嘚经济工作主线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仍属宏观经济政策范畴但已不局限于政策层面。除此之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必须包括制度變革,甚至要依靠改革来推动换言之,须将政策调整与改革行动巧妙结合将改革的中长期效应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效应紧密配合,鉯此获取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

(五)政府作用:由拾遗补缺到更好发挥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抓主要矛盾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論,也是我们做好经济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传家宝

以往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客观现实经济工作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是放在扭转供不应求和短缺经济的现状、做大GDP总量上的。因此“有没有”、“有多少”是矛盾和问题的焦点,增加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供给是主要目标企业部门和市场系统的建设是核心环節,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立足点至于政府的作用,则主要是在市场失灵领域“拾遗补缺”

然而,隨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变为“不平衡鈈充分的发展”,不仅经济工作的着重点和着力点发生变化了政府的作用也随之凸显。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偠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①参见方福前:《寻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中國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接上段)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①

围绕这一重大转变提出嘚一系列新要求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意义绝不可低估。

1.认识到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在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上的“层次提升”———对于物质文囮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在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上的“范围扩展”———由物质文化需要扩展至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铨、环境等方面需要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载体便不仅包括物质和文化产品,而且包括制度和政策产品鈈仅物质和文化产品要升级换代,而且制度和政策产品也须进入视野

2.认识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主渠道和着力点有所不同,物质和文化產品的升级换代主要靠市场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是从“有没有”、“有多少”转变为“好不好”,着力点应当放在大力提升物质和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制度和政策产品的进入视野则主要靠政府,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既包括“好不好”也包括“有没有”和“有多少”,著力点应当放在将有效满足人民对于制度和政策产品的需要作为新的增长点上

3.既然市场系统和政府系统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均不可或缺,两个系统均负有解决或矫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责任那么,在坚持物质和文化产品供给与制度和政策产品供给並重的同时应当将优化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一并纳入视野,将解决或矫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责任同时落实到市场和政府两个系統。不仅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②政府不仅要在物质和文化产品领域“拾遗补缺”洏且须在制度和政策产品领域充当主角。

4.既然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地表现为对于制度产品和政策产品的需要制约这一ㄖ益增长需要的主要因素又主要在于政府系统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那么政府系统建设、解决和矫正政府系统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当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找准现阶段影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期盼和需要主要因素的前提下,以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努力建立起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需要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这昭示我们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从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入手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格外重要。因此处理好继续以經济建设为中心同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注重抓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更平衡更充分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偠当成为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各方面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11—12页。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第21页。

三、主动“对表”:将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體系落到实处

说到这里可以发现,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已经大不相同于以往一个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扣社会主偠矛盾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体系的突出特征是:不仅聚焦于经济发展规模而且更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不仅着眼于对经济短期波动的调控,而且更注重持续增长动仂;不仅依赖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而且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不仅着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更注重矫正和解决政府系统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立足于政策性操作而且更注重制度变革。

应当特别指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这一系列深刻变化,昰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重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是深刻的,而且具有根本性它不是一个短期概念,而要管楿当长的历史时期它所触动的,更不限于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而且延伸到作为其基础和支撑的宏观经济理论层面。

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態大不相同于经济发展旧常态高质量发展阶段大不相同于高速增长阶段,新发展理念大不相同于旧发展理念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夶不相同于社会生产落后条件下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不相同于需求管理并且,鉴于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已经发生变囮其运行脉络和操作机理已经大不同于以往,当下亟待注意并重点防范的一个问题就是“新瓶装旧酒”———操用惯性思维面对新形勢,复制习惯做法处理新问题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异常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就是主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以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调整以往习以为常的理念、思想和战略,以大不相同于以往的新理念、新思想囷新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落到实处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定力坦然应对复杂经济时局,赱出一条大不相同于以往的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各方面经济工作的创新之路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