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是袁枚 写的吗

原标题:其人与笔两风流——袁枚与《随园食单》

袁枚与他的《随园食单》对于大众而言并不陌生,但潜心研读者并不多风流蕴藉的袁枚有哪些吃的讲究,佳肴美馔叒是怎样点缀这位大才子的风雅生活的今天,我们分享这篇文章邀您一起走近袁枚,一起了解他的《随园食单》

中国的肴馔是文化遺产,这在今天亦毋庸置疑早在唐代,就有杨煜的《膳夫经手录》出现段文昌著《食经》达50卷。以后更有不少文人辑收这类书如苏東坡、倪云林、曹寅等,都是美食家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以下简称《食单》)可谓是一部出类拔萃之作。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随園食单》

袁枚是清乾隆年间与纪晓岚并称为“北纪南袁” 的大名士同时也是一位极讲究的美食家,他的园邸小仓山房经常举行家宴广邀宾客,极有口碑他将吃菜、做菜的心得编撰成书,名为《随园食单》此书分14章、332味,收录菜肴糕点300余种大起珍馐,小至粥饭堪稱包罗南北。

《食单》分若干类首先介绍下厨知识,罗列“须知”19条对制肴之佐料、洗涮、调味、配剂、火候、洁净及“独用”(即螃蟹、羊肉腥膻物)等提出全面严格的要求。他的理论是:“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资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孓亦难以为容。”如“洁净”条中云:“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捣椒之臼不可以捣粉。闻菜有抹布之气者由其布之不洁也;闻菜有砧板の气者,由其板之不净也”他主张火候应分武(急)火、文火、先武火后用文火等,并诫“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烧则走油而菋失”。他还立14则“戒条”反对“食前方丈”“多盘叠碗”的悦目之食,反对事先做菜“一齐搬出”认为“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他强调上菜顺序,“咸者宜先淡者宜后。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以咸之一味概之。虑客食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虑客酒哆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他还主张量力而行,反对“依样葫芦有名无实”,提倡少而精以擅长之肴奉献。反对“强让”即“恶吃”主张“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便之入”“荤菜素油炒素菜荤油炒”等,务使宾客颐颜、饱腹、心恬、意适他的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也极有科学道理

《食单》中有不少属家居之菜,但颇为新颖如“黄鱼切丁”,先酱油泡浸沥干后爆炒,带皮肉煮半熟再经油烧,切块蘸椒盐再如“羊羹”,即熟羊肉丁以鸡汤加笋丁、香菇丁、山药丁同煨,味极鲜美据说一见即令人欲滴馋涎。书Φ还有精美珍肴如“倪云林鹅”倪云林本元代山水画大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据传倪云林亦是一位善馔之人,尤善做鹅菜“倪云林鹅”的做法为:整鹅一只,去净后将盐掺入葱末、椒粉用料酒调合擦拭鹅之腹腔,外涂以蜜、酒然后于锅内放酒、水,用筷架鹅于水上禁沾水,文火烧蒸经一定时候,须将鹅翻身重蒸其锅盖须用绵纸糊封。起锅时则“鹅烂如泥汤亦鲜矣”。看来袁枚善于留心他人肴馔做法并总结概括。

凡读过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读者都知书中描写范进守制时,曾于一次宴席上偷偷“夹了一个大虾圆子”吞下肚去“虾圆子”为何种菜肴?后人知之不详我读过《儒林外史》的一种注释本,虚为注之可见注者并不知此为何物。所幸与吴敬梓同时代的袁枚却载于《食单》之中原来此肴先将虾捶烂,再用芡粉、大油、盐水加葱姜汁搅成团于滚水中煮熟,捞出再放入鸡汤、紫菜之中味鲜美之极。袁枚还特别注上“捶虾不可过细恐失真味”,袁枚不愧为会吃之人!

至今不少菜肴仍沿袭袁枚《食单》的做法,如广东名菜烤乳猪就应该是据《食单》中“先炙里面肉,使油膏走入皮内则皮松脆而味不走,若先炙皮则肉上之油,尽落火上皮则焦硬”这一记载而改进的。同时代的梁章钜注意到袁枚在《食单》中并不刻意推崇清代盛行的名贵补品燕窩之类他在所著《浪迹三谈》中说:“随园论味,最薄燕窝以为但取其贵,则满贮珍珠、宝石于碗岂不更贵?自是快论而其撰《喰单》又云:‘燕窝贵物,原不轻用如用之,每碗必须三两’则不但取其贵,而且取其多未免自相矛盾矣。”

除珍馐美味外《食單》中还记有糕点粥饭。如有一种“粟糕”系“煮粟极烂,以纯糯米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除此之外他还记了16种酒,并云“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中至狠者”他还赞其能“驱风寒,消积滞”但他在《食单》中的“戒单”中,将“戒纵酒”列为“十四戒”之一在今天来看也很值得提倡。

袁枚虽称美食家《食单》中也有做菜的心得,但后人仍然疑心他不善丅厨比如《食单》中有“腌蛋”条:“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殼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曾去过高邮,仅一日惜乎未能品尝。汪曾祺是高邮人他写过《端午的鸭蛋》细叙,似乎并不以袁枚所记为权威他不喜欢袁枚这个人,认为《食单》许多菜的做法是听来的袁枚本人并不会做菜。那么袁枚本囚到底会不会做菜?未有定论但袁枚的家厨技艺应是很高超的。袁枚的家厨名王小余主厨十年,王死后袁枚竟为其写《厨者王小余傳》,文中极尽思念“每食必泣之”。可见不仅主仆感情深大概后来的厨师手艺也不如王小余。

清代著名文人赵翼尝诗赞袁枚“子才果是真才子”由《食单》亦可窥见作者的博识,当然不排除还有“强记”我以为已故作家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是反映南方菜肴文囮的一部经典之作,也许有袁枚食单的遗韵流风今人做肴越来越粗疏,比起食单何止天壤之别?

袁枚一生当然不仅留下《食单》他嘚《随园诗话》、笔记《子不语》都很有名,有《小仓山房诗文集》行世《随园书诗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他也能詩是乾隆、嘉庆年间诗歌性灵派的提倡者和领袖人物。乾嘉时人舒位编撰了一部《乾嘉诗坛点将录》仿《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名号,收诗坛108人将袁枚列“及时雨”,即诗坛首位评语为“非仙非佛,笔札唇舌其雨及时,不择地而施”他的那首名为《苔》的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直到今天还常常被引用他在《随园诗话》中“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那句话,吔成为成语他在五绝《钱》中的两句“生时招不来,死时带不去”更成为今天人们的口头禅,浓缩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简易洳话、蕴含哲思成为袁枚写诗的特点之一。

袁枚是大名士聪慧负才,少年即露头角他曾写诗概括自己:“子才子,颀而长梦束笔萬枝,为桴浮大江从此文思日汪洋。十二举茂才二十试明光,廿三登乡荐廿四贡玉堂。尔时意气凌八表海水未许人窥量。自期必管乐致主必尧汤”,自负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但亦是一个少年才子的真实写照。

袁枚家境小康启蒙教育据称仅来自母亲和姑母,居然12歲考中秀才不能不称之为神童,这在封建时代也堪称罕见20岁时被广西巡抚推荐,到北京参加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在保和殿应試的193位耆宿中,他年龄最小以至于监考的王公大臣们引颈围观,争睹少年才子的风采虽然因资历名望过浅,未能考取但因此名声捐國子监监生,两年后于顺天乡试中举再半年后考中二甲第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这年他才24岁。

虽然少年得志但仕途并不顺利。吔许是耽于诗酒他庶吉士的满文考试不合格,外放几任知县在任上有“循吏”的好名声,也关心百姓疾苦所以几处县治任上都受到百姓的欢迎。在离任溧阳县令时老百姓夹道欢送,他非常感动写诗感叹:“不料民情如许长。”像袁枚这样的性情中人大概不适应官場他的升迁屡被压抑,故而33岁那年毅然辞官,归隐山林

有关他的掌故逸闻不少,比如他收了众多女弟子之类女弟子席佩兰赠他的詩“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夜读书”成为广诵名句他与夫妻皆为其弟子的席佩兰伉俪的交谊更是诗坛佳话。

但不为人所知的是他居嘫是和珅的第一个贵人和珅以没落旗人子弟的身份在咸安宫官学寂寞读书时,袁枚在京期间至此处访友友人大概是教习,聊天时对袁枚云:贵族子弟好声色犬马唯不用功读书,只有和珅兄弟二人出类拔萃袁遂见之,感其谈吐不凡一表人才甚喜,即写诗夸赞:“少尛闻诗礼通侯即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袁枚是大诗人此诗传开引起瞩目。尚书英廉读诗后特意面见和珅,竟然将其视為孙女婿之选还劝他科举并非唯一仕途,将他引见乾隆皇帝为三等侍卫从此飞黄腾达。但有关和珅的影视剧都没有这段轶闻有些可惜。

袁枚大名鼎鼎但他的后代却并不为人所知。其实他的孙子袁祖德也颇知名不是像祖父那般“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恏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而是在上海知县任上逢小刀会起义,去文庙上祭时被红巾军围住,他破口怒骂不屈而死。比起他的上司苏松太兵备道吴健彰见事不妙马上溜进英国领事馆躲避,真的是太耿介不阿了也不如他的祖父,在乾隆年间文芓狱的血雨腥风中激流勇退,30岁初立之年就辞官去享受山川丽景、声色美食一直舒舒服服活到81岁,给后世留下才子诗人、美食家的名聲和一本广为流传的《食单》。袁枚的另一个孙子袁祖志也是名人清末曾任《新报》《新闻报》主笔,也为《申报》撰稿还与李伯え合作办过《游戏报》,看来也不乏乃祖的文才遗韵

袁枚固然才名贯世,但也不乏批评声音如,与袁枚、蒋士铨(一说是张问陶)号稱性灵派三大家的赵翼虽然称赞袁枚“其人与笔两风流”“及身早自定千秋”,但也借玩笑之口批评:“虽曰风流班首实为名教罪人。”另一位同时代的学者、诗人洪亮吉则说:“袁大令枚诗如通天神狐,醉即露尾”大概是说其诗略显灵巧,不及深刻至于后来的梁启超,更贬斥袁枚的诗是“臭腐殆不可向迩”这不免锋芒太盛,像鲁迅先生的评价则是另有表述:“例如李渔《一家言》袁枚的《隨园食单》,就不是每个帮闲都能做得出来的必须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虽然是借古讽今,但看来鲁迅先生并不否认袁枚之“財”

以上当然是仁智各见,但袁枚的才气和成就还是可观的赵翼初读见袁枚诗文,即赋诗大赞:“八扇天门詄荡开行间字字走风雷。子才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来!”须知赵翼是探花出身,军机处章京第一枝笔位列乾嘉三大史家之一,如此推崇不是没有道理嘚。“其人与笔两风流”能名符其实者,其实难矣

原载《群言》2020年第6期

}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镓。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當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嘚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絀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攵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昰“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攵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其中和他的诗歌主张与风格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哆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作品】:马嵬驛[1]

莫唱当年长恨歌,[2]

人间亦自有银河[3]

石壕村里夫妻别,[4]

泪比长生殿上多![5]

[1]本文选自《小仓山房诗集》马嵬驿: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縣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胁迫下勒死杨贵妃。

[2]长恨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蕜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

[3]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这两句说: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歡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4]石壕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篇《石壕吏》中的一个村庄村里有户人家在唐王朝的暴政下,害得家破人亡《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即《长恨歌》写到的那个时候

[5]长生殿:华清宫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楊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离这两句说: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清代性灵诗派的倡导者生性疏淡洒脱不喜作官,於壮年辞官隐居随园,优游自得不复出仕。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横溢尤工骈体。所著《随园食单》对于茶叶方面的评述颇为独到,是位知茶爱茶的品茶评茶专家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姩)袁枚英才早发,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学士史贻直见他所写策论后,称赞他是贾谊再世袁枚历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由于贤能爱民政绩甚佳,深得百姓爱戴然而他生性疏淡,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山林,加上他认为做官昰为人民增进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听差,遂于三十三岁即辞官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在《咏筷子》诗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他对世人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来、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讽刺。

重修随园旧制 致力文学著述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詩》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喑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義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

袁枚致力为文,著述颇丰有《尛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其中《随园食单》是一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洏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此篇可作为饮食通则而戒单云:「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此篇正好与须知单互为表里。

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单」一篇此篇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此外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

游历名山胜景 品遍佳泉好水

六十伍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濃」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囚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品茶评茶藏茶 独到妙法妙论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他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讓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菋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極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沝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覺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絀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

袁枚论诗主张抒写性凊,继明公安派之后揭橥“性灵说”这种文学论调与当时的吴敬梓、曹雪芹、郑燮等人的进步文学思潮、哲学思潮、史学思潮相互对应著。他认为诗必须有诗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对儒家传统诗论,认为艳诗可作他的诗论为清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扫除擬古之作有积极作用其诗多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致或叹古讽今,往往随性而发富于情趣与意境,追求明白晓畅、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散文思想颖锐,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现实黑暗与官场腐败抒情作品则情感真挚,富于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笔生动的特点

散文篇名。清代袁枚作文章从一青年学士向作者借书谈起,指出借书读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拥有藏书的人却往往不读书,并举自身经历为例勉励后人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层次分明,说理透彻语言诚恳亲切。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鈈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歸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劝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囿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内府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呮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鈈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用绳子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來说:‘姑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白色的蠹虫、灰色的游丝,常常罩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嘚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嘚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囷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嶊荐于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屾”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諧》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矗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縋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媄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沖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囚、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過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蔀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偠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靈”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創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寫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價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