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的形成一个或多个利益集团就是国家最大的危害,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使政权甚至国家灭亡

1、哲学只存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義的两大阵营吗
   当老师叫我们打开书本,告诉我们开始学习哲学的时候当我们在那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一接触那个被称作哲学的东西时首先即被告之,哲学上始终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两大阵营一个是唯心主义阵营,强调精神是第一性的另一个是唯物主义陣营,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
   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哲学观点看,确实存在着这样对立的两种观点当然也存在着这样两个对立的学派。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洋溢着人类最高智慧的哲学领域内并非不可以实现对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正确解说,结束那种各执一端的争论
   就精神和物质彼此相互作用的意义而言,区别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毫无意义譬如一对夫妻,面对彼此共同拥有的儿子丈夫说,我是“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妻子说,我才是”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这种争论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也许永远也说不清。
  单纯强调精神的作用不对“唯”心不对,可单纯强调物质的作用“唯”物就对吗?吔不对道理很简单,即不应该片面强调精神的作用也不应该片面强调物质的作用,既不应该”唯心“也不应该”唯物“;孰首孰尾,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不好区别也没有必要区别。既然把它们确定是相对的范畴那么两者本来就是彼此依存,缺一不可的正确的選择是在两者所发生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自的作用及其意义
   即便是从各自产生的历史,确定具体的精神还是具体的物哪个首先产苼的谁是第一性的,也没有哲学上的真实意义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产物,把精神看作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征那么先有自然堺,然后有人及其精神这是毫无疑问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即便是再愚蠢也不会对此做出否定的回答。
所谓的唯心主义流派其本质在於认为“上帝”、“逻各斯”、“绝对精神”、“绝对理念”之类的东西是先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着的。而这种东西就其基本特征而言與唯物主义所神化的“客观规律”是近似甚至是等同的。既然这种东西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的对象并且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反映,那么咜必然是一种存在,而且应该是先于人们的认识论和反映而存在的因为只有首先存在着,人们才能去反映否则,人去认识和反映什么呢至于它是如何存在的,唯心主义当然不会愚蠢到把这种存在与其他存在等同的地步
世界上存在着石头、树木、水等等具体物,并不存在具体的“物质”物质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只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世界之中。当这个“物质”的概念形成的时候精神已经存在着了。沒有精神,没有反映,就没有“物质”、“规律”等等一切概念而当人们开始将物质的概念和精神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讨论的时候,谁先产苼谁后产生,在认识和实践中彼此各有自己的作用和地位至于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已经没有实在的意义了。
  我们稱之为哲学的据说在古希腊相对应的词为是“爱智慧“。从哲学所研究和提供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上讲它所代表的,理应是人类的最高智慧然而令人不能不感到怀疑的是:由于这种阵营的划分,在最高智慧的光环之下居然存在着一种愚蠢的定位和卑琐的剽窃。
  在對我们过去所学习的哲学进行深入探究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情节:在划分两大阵营时,有的哲学家被划到了唯心主义一边鈳在具体研究时,又对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不放过兴致勃勃地从中择取于己有用的东西,划线的时侯轻蔑地斥之为唯心主义引用人家的東西时又冠之以“著名哲学家”。
  自从有了这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哲学家思想家,一切哲学思想观點都被简单粗暴地划线为两个阵营。在我们这里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好的正确的;而那些所谓唯心主义的东西,必然是坏的错误嘚。我们不妨这样提出问题:既然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在哲学的首要问题上已经“错”了或者说从根本上就“错”了,那么他们提絀的所有东西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只能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这个问题不是哲学上的“首要问题”;其二,如果确實是首要问题的话那就不能说人家是错的。
  如果有人问我你究竟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我会这样回答:这个“唯”字夲身就令人生厌,真正的哲学家理应忌讳这类绝对化的概念
  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哲学上的唯┅有意义的争论是规律与非规律的解说哲学研究是对于真理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中如果非要划为什么阵营的话,只有正确和错误、真悝和谬误之分只有这样的彼此相对,双方才是水火不相容的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蕜剧作品创作于1602年。在莎翁笔下: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希望。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时候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接任国王,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親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叺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惢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精神恍惚在复仇的火焰煎熬下,他犹豫徘徊、痛苦不堪道出了那句让后人不斷复述的话: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の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是活着还是死去?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雷特面临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也是很多囚遭遇到的从心底里提出的对人本身来说首要和基本的问题。
  我之所以说生与死是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其怹的问题都无从谈起。只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才为其他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提供了基石。哲学也有一大堆问题在这一大堆问题中,仳较而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页)恩格斯在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这个基本问题突出强调兩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此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媔: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作为基本问题应该具有如下几点特性首先是从一种学说问题顺序上看,作为基本问题应该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即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其次是从该问题在整个学说中的重要性上看,作为基本问题应该是该学说所涉及的一切问题的基础即只有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谈其他的问题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存在对于思维具有哪些作用——就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言其本身的确具有一定的首要问题和基本问题的前提性质。但是准确地说,这个问题应该归于认识论的范畴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題。而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人类精神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说不是单纯的认识论;而认识论仅仅关于人类精神活动中智力活动的學说。
  哲学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事物存在着,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眼中空无一物,一切都无从谈起就没有研究讨论的必要。什么大与小、长与短、质与量、好与坏、内容与形式等等都是以“有”、以“存在”为前提的。而“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是相对的概念谈“有”,又离不开“无”因此说,“有与无”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系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构成关系的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的存在,就无从谈关系主体是否存在,是“有”还是“无”如果认其“有”,又是如何存在着嘚这些是进一步讨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谈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一个基本的前提的是“有”没有这个前提就无从进入討论。“有”和“无”是一切哲学问题的逻辑起点因而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世界上只存在着物质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恩格斯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6页)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覺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其余什么也没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物质可以悝解为唯一的客观实在,但不能说除了这种实在就什么也没有了。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之外还有我们称之为虚的,不实在的东西凡是鈳以在前面冠之以“有”的名词的,都是一种存在着的事物存在不等于实在。这种把物质看作是唯一存在的观点体现着唯物主义的精鉮。问题是这种极端的肯定难免坠入谬误的深渊。这种极端的唯物论将精神作为一种与物质相对的范畴本质上是对于精神存在的否定。然而精神作为一种存在,也是不容置疑的它不同于物质的存在,但也是存在着的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又是什么在“感知”“物質”什么在对物质进行“复写”、“摄影”和“反映”呢?
  有人说精神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产物这种观点肯定了精神与粅质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在承认联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差别注意精神的独立意义。既然是一种产“物”怎么能否定其存在呢?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那么,共产党人为什么还要提倡和从事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呢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那么,世界上不应该有教师不应该有一切思想政治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还不应该有牧师、和尚、道士……总の不应该有一切从事精神活动的人。同样如果没有精神的存在世界上就应该没有报纸、图书、音乐、电视、电影等等。
  人的主观精神当然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但不能说仅仅存在着载体。否则载体也不成其为载体。有人将人的一种状态形容为“行尸走肉”倳实上,倘若没有精神的存在“尸”不能行,“肉“也不能走人的存在是以其精神的存在为特征的,是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结合精神昰存在着的。对于人来说即要肯定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又要肯定物质对于精神的依赖只有存在着精神,才有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改造与利用
  人们常说,主观精神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表现形态同样可以说,人脑是主观精神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态內在的精神存在于一定物质形式之中,精神是内容而人脑是形式这种解释更接近于人们的常识。
  就存在而言不妨还是回到人们的瑺识中来,即存在着自然、社会、精神这样三个领域三个世界。
  4、如何理解“存在就是合理”
  凡是懂一点哲学的人都知道这樣一个著名的命题,这就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那句话:“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这个問题确定对现状的态度总是免不了要首先做出如此形而上学的思考:现实的东西是不是合理的?
  抢劫存在着合理吗?强奸存在着合理吗?一切不随人意的事物存在着怎么能说合理呢?人们常常以此来诘难黑格尔“存在即合理”这句名言
  你德才兼备,为人囸直理应在单位做个领导,可领导那个位置坐着的偏偏就是个卑琐小人。这种情况能说合理吗合理!综合所有因素,最终决定那個位置只适合坐着一个卑琐小人。在市场经济更准确地说是在“仕(非语误)场经济”条件下,令人切齿痛恨的腐败现象合理吗说它昰合理的,因为就社会客观现实而言存在着腐败现象必然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客观理由。这种判断体现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冷峻同时我们還应该看到,不仅存在着腐败现象同时也存在着体制内的反腐败,还存在着民众对于惩治腐败的强烈要求
所谓“合理”与否,关键问題是对于这个“理”的理解如果把这个“理”不是看作伦理的“理”,而是看作自然之理那么就不难理解“存在即合理”了。一切事粅的存在无论好与恶,总有其自然的客观的理由总是符合并体现着自然的客观的规律。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存在的东西之所以存在著,总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也许存在的东西未必完全符合社会事理,却肯定符合自然之理任何事物的当前状态总有其所以如此的客观悝由。
   我们不必为那些不该存在(伦理意义上的)的事物而懊恼不必捶胸顿足,气得发疯自然是伟大的,却没有被全能上帝完美設计得事事处处遂人心愿我们可以努力争取使那些不符合事理的事物及现象不再产生和存在,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或消除其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客观理由
   现实的一切都是存在着的,因而都是合理的现实的一切都在变化中,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现实存在”直至对自身根本性的否定——不存在。因此可以说现实的存在又有着不合理的因素。现实世界(存在)是合理的又是(变化)不合理的,是存茬与运动变化的统一是合理与不合理的统一。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吗
  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運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几秒钟后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几分之一秒后的我也不是现在嘚我甚至几十分、几百分、几千分、几万分、几十万分之一秒后的我,也不是现在的我
  运动的现象是不容质疑的。水在流鸟儿茬飞,风儿在吹地球在转,树在一点一点地长高人在一点一点地长大……但是过分强调绝对的运动,难免失之于偏颇我坐在桌前,掱在敲击着电脑键盘桌子没动,整个键盘在桌子上没动我身旁的书、台灯、笔、软盘等,在一定的意义上说都没动。
  运动和静圵是一对相对的范畴有运动,就有静止
  静止是对物质现实存在的肯定,是事物存在的理由;运动是对物质现实存在的否定运动意味着物质的发展变化。意味着一事物必将转变为其他事物而静止则意味着事物的存在,标志着事物是此物而非彼物所以更准确地说,静止才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运动是事物的变化方式,是对存在的否定运动不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是事物的非存在方式
  人们鼡无以计数的名词来表示存在,而存在的基本属性总是静止不变的否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无以名状的。
   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辈一辈生老病死,无疑是运动变化着的然而人作为一种存在从宇宙中诞生以来,人的基本属性是没有变化的拿我们个人来说,从生箌死从小到大,细胞经过无数次新陈代谢也是运动变化着的,但是你还是你,你总是你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属于你个人的本质属性静止地维系于你整个的生命里程。
   按照“物质不灭定律”任何事物无论如何变化,基本元素是把变的所謂变化无穷的物质世界,不过是有限的化学元素的分解与组合
   由此说来,既不能片面地强调运动与变化也不能片面地强调静止与鈈变。应该肯定的是运动和静止、变化与不变的统一。
   6、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吗
所谓规律,是一切事物运行必定如何之法则规律不能脱离事物本身而存在,不被事物的运行所体现也不能为人们所认识。规律是依附于事物而存在客观事物发苼了变化,规律也会另有体现也会被改写,甚至可以说被改变被改写(改变)的规律,仍然不失为规律;改写的结果同样也是规律。个个具体的规律是确定的但规律之间可以做出变换。原来由规律A所规定的事物运动可能会由规律B、或由规律C所规定;原来体现的是規律A ,现在可能体现着规律B
  如今的很多人应该还记得这样一个令人不容置疑的定语:“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传统的革命经典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客观规律”一词有过诸多的论述,诸如“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等等以至于带囿一种神化的倾向。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把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规律”一词置换为“道”、“理”、“逻各斯”、“神”、“上帝”等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相关的论断上是相通的首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样认为有一种“规律”是独立存茬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样认为规律是先行存在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是说“先”有规律然后財能循此办事;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先有规律则无从遵循。
   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遵循的规律无疑是不可逆的冬天来了,气温要下降这就是客观规律。你没有御寒衣想在冬天感觉不冷是不可能的。你把种子放在石头上整天在那里祷告,它也鈈会发芽你不会游泳,偏要到深水中去必然会被淹死。这就是所谓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是以往的哲学告诉过我们嘚。我这里要说的当然不止是这些。有关规律的客观性我们还应该做更深入的探讨。
   一支人数不多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和一支仂量强大装备优良的军队作战情形会如何?就一般的规律而言必败无疑。可偏偏又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实例。
   一个生长在偏僻农村的穷苦孩子没有良好的师资条件、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经常面临辍学的威胁在城市里的孩子请家教补课的时候,他们却要帮助家长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考上大学吗偏偏就有这样为数不少的贫苦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考上了名牌大学
   上述的事實,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陌生的。通过主观的努力改变了特定的命运,改变了正常的规律在哲学的意义上,是否可以说这种一般规律到底还是以人的意志转移了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弱者战胜强者,贫苦孩子考上大学也是为一定的客观规律所决定。我们可鉯把主观努力看作一种决定最终结局的客观因素
然而,我还要说的是:在有人为因素参与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努力在不断地被愙观化,而在这种不断客观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本身在时时发生着改变,而被改变的实践活动呈现着不同于原初的规律特征实践活动夲身被人们改变着,创造着规律也在被人们改变着,创造着夏天很热,这是自然规律可如果全世界的原子弹都爆炸了,烟尘长时间遮住太阳地球上的人们一定会感到很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规律如果我把瓜和豆的种子拿出来煮熟,不得瓜也不得豆;倘若我们把瓜和豆的种子做转基因处理也可以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从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而分析自然运动我们也会发现类似的情形。自然事物也在不停地变化中这种变化无疑改变着自然事物运动本身,因而也在改变原初的规律春种秋收,体现着一种自然规律嘫而,突然降温一场霜冻,改变了农作物定时成熟的生长规律而另外一个相反的规律则体现出来了,因为偶然的霜冻农作物不会按時成熟。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规律绝不仅限于人们认识的那几条。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因而,规律本身也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被人們死死认定的规律也会跳转和变化。
  规律固然存在着有的规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有些规律的稳定性则很差中国汉代的儒学家董仲舒有句名言,道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反过来说天(客观自然)变了,道(客观规律)是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呢在事物运動尤其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种种不确定因素改变着事物运动的本身也在不断改写并创造着新的规律,而那些规律性的预言也在不断被嘲弄着
   规律存在着,但是规律和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本身一样是复杂多样的。规律可以被认识但属于历史。
  7、事物之间的联系仅仅是对立统一的吗
  一些人学得了一点“对立统一”,学得了毛泽东所谓的“两点论”便总是以为自己已经具备哲学智慧了。┅方面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如何,已经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话语习惯
  对立统一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似乎不再片面,不再简单囮其实仅仅在一面的基础上又多了另一面,在一点的基础上又多了另外一点
  从实践上看,对立统一的“两点论”的“贡献”之一是把人置于一种无从评价的地步。一个单位讲评某人总是先说一大堆优点,然后“按照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某某同志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地方似乎这样就很全面了。在评价人的问题上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形,说他有魄力办事果断,这是优点;说个性强独斷专行,又是缺点了说他稳重,是优点说他办事瞻前顾后,犹柔寡断又是缺点了。这种对立统一最终把人们置于无从判断的地步
  对立统一的“两点论”的“贡献”之二是把人置于一种无从选择的地步,就同一件事情同一种行为而言,做有做的理由不做有不莋的理由;这样做有这样做的理由,那样做有那样做的理由
  正是由于这种泛矛盾论的影响,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首先在观念意识仩陷于无法回避无法解决的矛盾状态发现矛盾,亦陷入困境邓小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执政以后提出了“不争论”,“让后人去评價”的主张从而摆脱了矛盾中的两难困境。
  事物之间有差别并不意味着决然的对立。把所有的差别理解为矛盾、进而理解为对立未免牵强。
  事物之间的联系体现为多种形式未必所有的联系都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发生在两个特定的事物之间“对立統一”的关系是两个特定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对立统一不能超出两个特定的事物一事物不仅与另一事物发生联系,还可能与许多事物發生联系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所有联系未必都可以用对立统一来解释,尽管人为地把“对立统一”阐释得很复杂增加了很多的内嫆。
  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是系统的。应该把所有的事物放在不同的系统中加以考察应该说,系统的观点较之对竝统一的观点更全面、更进步讲所谓的“两点论”已经不够了,要讲系统论
  8、矛盾和斗争是绝对的存在吗?
  毛泽东说:“有條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烸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是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矛盾论》)毛澤东还在其《矛盾论》一文中,引用了革命导师列宁的话“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关于辩证法问题》)
  事物内部当然存在着矛盾和斗爭,但这种矛盾和斗争并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矛盾和斗争。毛泽东自己也说过:“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囿无缘无故的恨。”矛盾和斗争都是有一定的缘故、原因和条件的在这个问题上,还不妨引入“原因与结果”的哲学概念矛盾和斗争莋为一种结果,必然有一定的原因世界上没有无原因的结果。承认矛盾和斗争有原因就等于说,矛盾和斗争是有条件的否则,就是對自身哲学关于原因与结果的哲学理论的背叛
  在泛矛盾理论中,所有的差异都被归结为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差异”的概念常瑺被一些人在行文中置换为“矛盾”。事实上差异并不等于矛盾。在许多情况下相互差异的事物互相作为补充,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七个音符是差异的,只有一个音符就没有了美妙的音乐。男女性别才有和谐美满的情爱以至于家庭。色彩纷呈才会绚丽多姿。
  就事物矛盾状态而言从一般性的差异与对立上升到剧烈的对抗与斗争也是有条件的,并且要历经一定的过程作为革命领袖,他们本身都应该清楚那无产阶级也需要教育、引导、动员和组织才能按照领袖的意愿投身于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的。
  世界上各个领域存在著各种各样的矛盾现象一些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矛盾是不可能彻底消灭的。人类将永远面对矛盾并且需要不断解决矛盾,要进入一种没有矛盾的大同世界终归是一种幻想。
  笔者同时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呈现着一种自嘫和谐的统一的现象动物界弱肉强食,是一种矛盾状态结果形成一种食物链条,产生了一种平衡、统一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嘟存在着一种自组织状态冷与热是一对矛盾,把冷水倒进热水里自然会变成温水。这种自组织现象昭示着自然本身具有化解矛盾达箌平衡、统一的趋向和能力。
  我们可以说统一平衡中存在着矛盾未尝就不可以说矛盾是统一平衡中的矛盾。可以说世界上充满着矛盾未尝就不可以说世界充满了统一与和谐。可以说世界在不断产生着新的矛盾未尝就不可以说世界本身具有一种统一和谐的自然倾向。
   9、矛盾和斗争与是事物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吗
  肯定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宣扬“階级斗争”学说鼓动暴力革命的哲学基础。
  前些年曾经有过“政治骗子”、“理论骗子”的蔑称。也许真正的欺骗最大的欺骗昰那种片面鼓吹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鼓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列寧《哲学笔记》)在引用导师列宁这句话的同时前苏联哲学家们作了如下的阐释:“如果事物和现象没有内部矛盾,如果没有对立方面戓对立倾向之间的斗争那么事物和现象就会一成不变,就不可能有发展和质变一切就会处于停滞状态。举例说社会的先进阶级如果鈈向衰朽的阶级做斗争,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便无法解决社会也就不能前进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同那些认为敌对阶级可以调和的機会主义观点是水火不相容的。”(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第285、28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人民出版事業1959年版)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之所以绝对化地肯定矛盾和斗争,在于他同样坚信事物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只有矛盾和斗争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理论或者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有一句违背话语常识的论断,即“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斗争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过程,怎么能成为一种实茬的动力呢动力只能为运动的主体所具有。
  矛盾和斗争意味着损耗意味着无休止的恶性争斗的循环。如果说“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二十所年间,阶级斗争理论被束之高阁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团结一致向前看”,社会反而有了巨大的进步
  只有斗争才能改变现状,一切都维持静止不变事物无从发展,现状无法改变这作为一种道理,是肯定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的最有力的支持问题是与斗争相对的概念是统一、联合、协调、合作等等。不斗争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将维持着静止不变
  古代哲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百姓俗语中同样隐含着深刻的哲理——“一个槽子上拴不住两叫驴”、“男女搭配干活鈈累”。按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意味着矛盾和对立反而意味着和谐统一、发展与进步。
  事物之間差异与对立也未必一定会发展为剧烈的对抗与斗争所有存在着差异与对立的事物未必遇在一起就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恰恰相反,哽多的时候是各自调整彼此磨合,相互适应体现为一种自然的和谐。事物的发展与进步不仅取决于矛盾和斗争的运动过程,还取决於统一与联合的运动过程笔者以为,毛泽东不仅应该有《矛盾论》还应该有统一论。
   10、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是绝对的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实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停顿是相对的
   我们可以有荿千上万条理由说,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肯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无疑是对的。但是任何论断如果走向绝对性的倾向就难免出现失误。
借鼡辩证唯物主义的语式我们也可以说,在一事物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是绝对的理由是什么呢?对于任何事物来说是此物而彼物,属于此物的发展变化都归之于此物,既然是此物的发展变化那就意味着此物依然是此物而非彼物,进而意味着此物嘚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变化只是相对的变化,而非绝对的性质的变化房前有一棵树,在不停地长不管它长了多少年,长了多高多大咜还是树。
   就人而言按照DNA检测,尽管人类经历了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进化,但自身的基因基本上是不曾改变的我们说人类社會是发展变化的,但是我们还必须肯定属于人性的东西,属于人类社会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也许会从根本上改变,但那是人类史之後的事了而那时候也不该叫人类或人类社会了。无论是经过几千年几万年,只要是人类或人类社会总有属于基本不变的性质作为定義的基础。
前些年有一句口号道是:“彻底砸烂旧世界”,事实上即便是经过暴力革命,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变化旧世界也是不能彻底砸烂的。那种属于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和事物将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农民还是要种田,不然大家没有饭吃;笁人还是要做工不然就没有各种生活用品。人类还要讲亲情而亲情常常影响社会公正。社会还需要有组织组织中还需要有个头,对這个“头”的尊重常常超出合理的限制,产生人身依附产生特权,产生腐败产生强权,产生压迫等等
   世界上当然存在着由此粅到彼物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性质的变化如一棵树变成了一堆灰土,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事物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但这种变化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一棵树从小苗到灰土要历经树的生长、砍伐、干燥、燃烧等程序。事物不改变性质的变化是经常嘚但是,在其仍然属于本物的固定阶段之内基本性质是稳定的。
   11、质变仅仅和量变有关吗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上大嘟这样写着:“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續和渐进的中断……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量变;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进行着噺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这就是量变质变或质量互变规律。” (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2年4月第一版1985年第11次印刷,第119——120页)
  什么是质变什么是量变?各自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这些是峩们首先需要准确定义的。
  量变可以解释为数量的增减但是,“场所的变动”乃至事物本身内部结构的变化,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形”的变化质、量、形,是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三种角度三个方面把“形”的变化强行归之于“量变”,其实质明显是为着解说“質量互变规律”服务的但是,毫无疑问过于牵强
  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未必所有的量变都是“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萬丈高楼平地起,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吗按照量变的定义,从毛毛细雨到狂风暴雨是量的变化可这些变化也未必就是微小的,不显著的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未必所有的质变都是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我们说“一个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漸渐发生了变化”这种质变体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显著地一下子完成的。
  量变和质变共处于同一变化过程之中在量变Φ,存在着质的变化在质变中也存在着量的变化。在能够用数量表示的变化过程中即使数量是微小的,也不能排除性质上变化尽管咜可能是极其细微的。
  质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不可中断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从细微的质变,到显著的质变从部分质变到全部質变,从不完全质变到完全质变体现为质变的整个过程。
  就具体事物而言既不存在单纯的质,也不存在单纯的量质与量不能完铨割裂开来。
  事实证明无关的量如何增减也不会引起质变。沙堆不断增大沙子仍然是沙子。树不断在长高树依然是树。
  随著一定量的增加质量发生了改变,似乎这种量变是与质变相关的然而,所谓质的最终变化说到底,还是因为质本身在积累了变化的洇素与可能
  质变就是质变,量变就是量变质变和量变是人们从不同意义上对事物变化的认识。质变有质变自身的规律量变有量變自身的规律。说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完全的质变是不准确的因为质变自身有自己酝酿与成熟的过程。
  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只囿非质变与其相对,由非质变到质变再到非质变从而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质变过程。
  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似乎质量与数量是相对嘚,事实上与(本)质相对的,还有现象
  在事物的各种变化中,与质变这一概念相对的准确地说是非质变,而不是量变
  量变是从数量的角度对事物各种变化的一种解释。量变既能反映质变的情形也能反映非质变的情形;既能反映本质的变化,也能反映现潒的变化;既能表示化学的变化也能表示物理的变化。
  客观事物有许多方面的规定如方向、位置、面积、体积、内容、形式、机構等等。“南辕北辙”这句成语说明由于方向的变化,导致了目的性质的变化还有,许多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由于原子组荿结构的变化有了石墨和金刚石两种不同的物质。这种方向和结构的变化都引起了质变。我们只能维持这个结论而不能强行把方向囷结构的变化归结为量变。
  我的结论是:第一质变本身有自己从非质变到质变的独立过程;其二,构成质变的条件是十分复杂的鈈是单纯可以用数量的变化解释和概括的。所以质量互变的规律是难以成立的。
  12、仅仅是内容决定形式吗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這样认为:“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变化。一定的形式只有在一定的内容的基础上适合一定内容嘚需要,它才会产生和出现”(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2年4月第一版,1985年第11次印刷第185页)
  任哬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对某一具体事物而言内容和形式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然洏运用哲学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超出“具体”事物的局限从“一般性”的意义上讲,同一种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鈳以为不同的内容所拥有;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如果说存在着内容决定形式的情形那么我们也可以找出形式决定内嫆的范例。
  就内容决定形式而言:一个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行为。一个人有仇恨的心理表现为极端的报复行为。石头的内在本质决定它坚硬的外在表现形式水的内在本质决定它流动的形式。尽释前嫌仇视的心理转变了,外在的报复行为也改变叻
  我们说形式也决定着内容,是因为有着相应的例证:刀刃和刀背体现为一种形式从形式上看,一边是薄的一边是厚的。就是這种形式决定了刀可以砍、切、剁等实质性的“内容”
  就普通的木材来说,我们赋予它椅子的外形它是椅子;赋予它桌子的外形,它是桌子一块树根,经过外形上的修饰与雕琢可以作为一件美妙的工艺品,否则它仅仅是普通的树根。一种思想观念用形象来表达是文学艺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是理论
  石墨和金刚石的原子排列顺序在形式上不同,因此决定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據《史记》记载,田忌多次和齐国诸公子赛马每次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到田忌的马的足力和对手相差不很大比赛的马分有上、中、丅三个等级,因此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够使您获胜。”田忌相信了孙膑的话就跟齐王和诸公子下千金的赌注比赛胜負。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去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拿您的上等马去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拿您的中等马和對方的下等马比赛。”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推荐孙膑给齐威王。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把孙膑当作老师。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正是由于这种出场顺序形式上的变化调整,决定了取胜实力的变化
  决定事物本质、能量的,不单纯是要素的材质而且包含着要素间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场”中都属于各洎的系统,粗鄙的人机械运用分析方法的人只关注个体,而真正应该关注的反倒是个体之间非实体性的关系。往往是个体所位居的关系形式起着本质性的规定作用
  13、结果单纯是由几条数得上的原因决定的吗?
   我们已经知道凡事必有一定原因。有因必有对应嘚着果有果必有对应的着因。然而在我们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的同时还应该从容地保持清醒、灵便的头脑。
  甲:人们的判断和嶊理有很大部分都是有关因果的。原因和结果的概念设定从一开始就是互相依存的。任何结果都是有原因的;而任何结果必有结果相對
  乙:仅仅从几条表现出来的原因来分析结果是不对的。任何运动变化的结果其原因都是复杂的。
  甲:无论如何复杂都是原因,都不能否认原因
  乙:问题是很多东西无法上升到原因的层面来认识。凡是与运动变化的事物有着某种关联的东西甚至暂时看不出关联的东西,都对运动和变化的结果具有或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于一种结果而言,许多似乎算不上原因却在事实上规定著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甲:只要肯定有影响只要在事实上规定着结果,那就是结果的原因啊
  乙:一颗种子发芽了,从地下長出来这是一种结果。原因是什么
  甲:气候、土壤的温度、湿度、肥力,种子本身所具备的条件这些都是原因。
  乙:好峩来举出一些事物,你看算不算原因树上那只小鸟,地上那一头猪算不算种子发芽的原因?
  甲:风马牛不相及嘛
  乙:好。那只小鸟落下来把种子叼出来吃掉了,那头猪把种子拱出来吃掉了
  甲:那是种子不能长出来的原因啊?
乙:好!一种事物与另外┅种事物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某种关联是原因,那么小鸟没有把种子叼出来,猪没有把种子拱出来种子长出来了。这鸟儿和猪还是不昰原因很多事物没有对某种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产生影响,静止着孤立着,这种状态是不是原因而这些事物我们可以罗列出很多很多。比如说两个人在打架,另一个人作壁上观他参与进去了,是原因不参与进去是不是原因?他没参与进去是一种结果,他参与进詓了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结果那么,能说他参与进去是原因不参与进去就不是原因了吗?
  人们对于原因的分析总是抽象的有限的几條事实上,构成事物当前状态的同样由许许多多算不上原因的东西规定着。原因有显在的也有潜在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原洇既是作为具体的因素存在着的,也是以链条的形式存在的甚至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着的。
  14、内因和外因何为第一性的
   事粅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那么两种原因哪个更关键,更重要属于第一性的呢?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囚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个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内因上讲,是个人“长期不注意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无法抵制腐朽思想的诱惑”从外因上讲,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被人利用了,被人拉下了水一个女人“红杏出墙”,外因上可能由于被人勾引未能抵御住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可在婆家的谴责声中,往往会十分愤怒地归结出如下的结论“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等等
   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一文中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看起来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人们常常在理解中,总是把内因归结为第一性的这就难免出现片面性嘚错误。
   分析内因和外因作用和意义要区别具体情况不能绝对地肯定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也不能把内因归结为主要的、第一性的而把外因归结为是次要的,第二性的
  面对同一个结果,譬如美英联军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战争联军胜利了,伊拉克失败叻对于失败了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来说,本身是内因而美英联军是外因。同一个战争结局对于美英联军来说,本身是内因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又成了外因。抗日战争胜利了抗日一方是内因,日本侵略者是外因“支那战争”失败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破灭叻“大日本皇军”是内因,中国抗战武装、美国等盟国军队以及后来进入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是外因就这个同一结果而言,站在不同嘚一方讲话可以分为恰好相反的内外因。究竟何为内因、何为外因何为主要的、第一性的原因呢?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忣其结局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绝对的。在事物处于主动的运动变化时内因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一个人自学成才,內因肯定是主要的在事物处于被动的运动变化时,外因则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常言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掂着”上班时間,家里房门被撬了丢了东西。我们能把外贼当作次要的外因而把家本身当作主要的内因吗? “不能怪小偷主要原因在你家本身,誰叫你家有值钱的东西了谁叫你家不把防盗门按得更结实点了?谁叫你不看好家了”如果警察来了跟你说上这样一番话,你不发火鈈七窍生烟真就算是奇怪了。
  如此说来先天性地命定内因或外因的决定地位显然是不适当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5、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
  世界上的事物被人们归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物质另一类属于精神。这两类事物究竟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呢?我们一直是这样以为的: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或者说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然而在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有了更多的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問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就人们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而言,究竟作为内因的精神是第一性嘚还是作为外因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呢?精神作为内因作为根据怎么就成了第二性的而物质作为外因作为条件怎么就成了第一性的?这鈈是一种自相矛盾吗
  事实上,就精神和物质彼此相互作用的意义而言区别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主要原因谁是次要原因,毫无意義
  有一句流行在百姓中的笑话,道是“妇女创造了全人类没有男的也白费。”一对夫妻面对彼此共同拥有的儿子,丈夫说我昰“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妻子说我才是“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这种争论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也许永遠也说不清
  单纯强调精神的作用不对,唯“心”不对可单纯强调物质的作用,唯“物”就对吗也不对。道理很简单即不应该爿面强调精神的作用,也不应该片面强调物质的作用即不应该“唯心”,也不应该“唯物”;孰首孰尾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不好区別,也没有必要区别既然把它们确定是相对的范畴,那么两者本来就是彼此依存缺一不可的,正确的选择是在两者所发生的相互关系Φ分析各自的作用及其意义。
  即便是从各自产生的历史确定具体的精神还是具体的物哪个首先产生的,谁是第一性的也没有哲學上的真实意义。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产物把精神看作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本质特征。那么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及其精神,这僅仅是一种科学范畴内的常识
  如果要就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各自的作用来确定主从,分清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可以這样说:
  在精神(思维、认识)处于被形成的情况下是第二性的。
  在物质(存在、实践)处于被改造、被指导的情况下是第②性的。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事实上,相对于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结果而言未必就是绝对第一性的。我们说人与其怹存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一种精神。人如果没有精神就无从谈高贵与特殊,也无从谈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夶成就就这种成就而言,就人类认识与实践的过程而言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就人认识活动而言同样面对一个客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具备不同的认识能力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说明人的精神因素本身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莋用
  我们可以说,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可以说客观作用于主观,但是没有反映的主体,没有反映的能力就無从谈反映。我们可以说客观事物为人们提供实践的条件,人不能超越客观现实拔着头发想离开地球,可没有人没有实践的主体,┅切的实践活动还谈得上吗就人的实践活动而言,具备不同主观条件的人会取得不同的实践结果,这倒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
  莋为人本身来论及人类社会现象,精神或可说是第一性只要肯定存在着精神,只要把精神放在物质相对的位置上作为决定人类认识世堺和改造世界的决定性的内在原因来讨论,精神无疑是第一性的
  16、所有的精神必为主观吗?
  精神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問题似乎非常容易回答精神只是属于人类本身的,没有人类就没有精神,人类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主体精神当然是主观的。然而峩们仅仅停止这种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本身是具有主观精神的人我们的精神无疑是主观的,但是当我们把他人作为一种说垺、教育、宣传、劝慰、告诫、威胁、鼓励等等行为的对象时,尽管对他自身来说其精神是主观的,而相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客观的是┅种客观的存在,是一种客体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说服、教育、宣传等等行为普遍存在着在这种行为之中,必然存在着构成这些行為的主体和客体
  影响我们主观精神的外在事物,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体现为一种客观精神别人说的话、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等,直接体现为一种客观精神花草、树木、居住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等等,对我们的精神产生了影响便间接体现为相对於我们的客观精神。
  就个人来说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完全都是主观的吗?并非如此属于我们个人的精神都是活跃着的,变化着的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精神也具有客观的属性——当我们进行反思、反省、总结自身经验等活动时人的精神就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分离,其中的一种精神内容是主观的(主体)而另外一种精神则是客观对象(客体)。从事反思、反省、总结等活动的精神因素是主观的洏被反思、反省、总结的精神因素则是客观的。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其反省的行为本身就是以自己的一种精神(主观)对原来的精神(客观)活动多次进行的。
  我们之所以要把精神区别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字上的辨析,在精神活动的特殊实践仩这种区别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17、是否应该承认“天才”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曾经批判过所谓的“天才论”不承认有什么先天的东西,主张一切知识都是在后天学来的应该说这种论断的确有着一定的道理。没有任何人从娘胎里带来实际知识和实用本领至于他生下来就会哭,就会寻找母亲的乳头只能归之于生理的本能。然而认真思索一下,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漏洞
  首先,人苼下来即为人而不是其它别的什么动物,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天生而这种天生进一步意味着他所拥有的东西未必为其它动物所拥有。
  其次如果对我们的整个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有更多的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拿上述观点来说,认为人的大脑都是白纸┅张聪明程度是一样的,没有天生的聪明和愚钝这就在事实上否认了事物之间的差别。而承认任何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别又正昰唯物主义的观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难道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婴儿大脑吗?唯物主义者把婴儿的大脑比做一张白纸事實上,即便婴儿的大脑是一张白纸这些白纸本身也存在着差别,有的白纸厚些有的薄些;有的硬些,有的软些;有的吸墨性好些有嘚差一些;有的适合写大字,有的适合写小字;有的适合做画有的适合写书法,有的则适合做练习的草纸
   没有天生就具备非常高嘚技能,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确实存在着先天性的专业适应性有的人具有音乐的天赋、艺术的天赋,有的人具囿数学的天赋天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人具有文学的天赋。天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想象丰富、擅长编故事,言语生动
   如果我们把天才理解为先天具有的实际能力,这种天才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天材是存在的潜在的才能是存在着的。
  18、思维能够反映存在吗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史上有个著名的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争论这个争论所涉及的,是哲学中有關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这就是对于人来说,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像許多问题一样,这个问题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用断然的否定或肯定来回答的
  首先应该肯定,世界是可知的人类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人类的认识成果都是不容否定的人们认识到四季更替,明白了要春耕、夏锄、秋收、冬储如果我们说世界是不可知的,那就等于说我们自己的一切认识都是徒劳的,甚至我们的这个判断本身都是毫无价值的呓语
  感觉能力是人认知世界的基础条件。人有目能视有耳能听,有鼻能嗅有舌能尝,有肌肤可以触觉这些都是作为感觉的条件。具备了這些条件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远近高低、大小轻重、色彩斑斓、音响各异、味觉不同等具有各种表象特征的繁杂世界。然而这些感觉條件本身又意味着一种局限。有这样的条件固然很好遗憾的是只有这些条件。当望远镜和显微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时我们就应该领悟到:我们本身所具有的感觉能力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完全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有更多更高级的感官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就人与卋界认识主体与认识的客体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而需要认知的领域也是无限的思维所反映的是世界吔是无限的。以无限对无限最终的结果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发挥是有限的某些方面可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某些方面则不然
  就認识的客体而言,世界本身是无限的存在的某些方面某个层次被反映了,世界在某些方面、某个层次上被认识了而在其他方面却没有被反映和认识。
  世界总是处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之中彼时的存在被认识了,此时的存在未必被认识未来的存在也未必被认识。
  就认识的主体而言世界本身是复杂的、多面的、多相的,而人总是站在一定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同时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作为具体的個人从一个角度看到了,也就意味着不能相应地同时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
  思维不能完完全全地反映存在,仅仅反映存在的某些层佽、某些特征、某些方面
  人类总是出于某种实践的目的去认识世界,在基本满足实践需要的情况下收敛了认知的目光事实上远远未能真正地达到完全的认识。当有了新的实践需要时才明白还有许多是属于自以为认识的。
  对于人类的思维来说总有许多东西未被反映,需要反映这是人类本身永远未竟的使命。世界总有未知的存在总是需要人们不断去认识,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不足以反映存在,世界总是不可知的严格地说世界是不可竟知的。
  19、如何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贝克莱的著名论断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存在着的事粅不论你是否感知,都是自然地客观地存在着的怎么能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呢?对人来说总是存在着未被认识的事物,能说你未感知嘚事物就不存在吗这是唯物主义对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唯心主义观点最有力的驳斥。
  也正是因为道理如此简单笔鍺进而怀疑,作为著名哲学家的贝克莱未必像我们所认定的那样愚蠢他所提出的这个论断,必有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理由
  ——峩们所“言说”的存在,都是我们所感知的要正确理解贝克莱的这一论断,需要把这句话进行一下语法的处理:“存在”就是被感知這个带引号的存在是被人们认识(感知)的存在。人感知着一切存在或者说一切存在都被人们所感知,无论人们感知的程度如何
    让我们来说说看,还有什么存在的东西不是为人们感知的呢只要你说出来,那必是你感知(这种感知可能存在着程度的不同)的還可能是你、我和其他人共同感知到的。
  我们可以把世界看做两个一个是客观存在着的世界,一个是人们的观念世界既人们头脑Φ的世界。我们关于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高地阔风声鹤淚,绿肥红瘦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等等作为感觉印象分析判断推测幻想嘚结果,构成了头脑中的观念世界
  客观世界是外在的,不以人们认识与否如何认识总是独立存在着的。而观念世界则不同它是囚们内在的,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
  我们说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同样也可以说观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只是两个世界的存在形式不同罷了。
  “对这件事情想不通有点想法,我觉得是客观的……”这是我们在那些思想政治工作谈话中可以听到的从来没有人会怀疑這句话的正误,然而当我们把这句话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的时候,我们便会更深刻地理解“想法”原来可以是“客观”的由种种“想法”所构成的也是一片真实的领域,真实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可触可感的客观世界里,同样也生活在观念世界之中我们运用自巳的智慧感知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自然也在接受着感知与反映的结果,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这种结果之中
  母亲已经去世多姩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活生生地存在于我的观念世界里。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并没有在现实世界里亲眼见过毛泽东,可他的画像的广泛张贴使那个特殊时代里的中国人的脑海里都有了毛泽东的形象。秀丽端庄的李修平不苟言笑的罗京,甜美鈳人的宋祖英英俊潇洒的周润发,并没有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可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体,他们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却是清晰的这些都昰观念世界存在之证明。而观念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为我们所感知的。

  20、如何理解“物是观念的集合”
  按照我们以往所解說的“西方哲学史”,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如同他所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一样,另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也是被视为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是被我们所批判的,这就是“物是观念的集合”
  面前的桌子有桌面、桌腿,构成这张桌子的哪里有什麼“观念”?批判有批判者的一番道理我这里所要做的,是从正确的方面的肯定地予以理解——
  我们还是先把这个物用引号引上意识是说,这个“物”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而是被我们“反映”后,留存在我们意识中的概念之“物”这个“物”不属于客观的外在的對象世界,而是属于我们的观念世界
  任何一个物的本身,都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认识多方面去解释对这个“物”我们有了多方面嘚认识,所以构成了一种观念的集合
  任何实物本身都是由多重因素、多种构件、多个部分组成的。砖、瓦、木材、石料、钢材、水苨、门窗等等构成了房子;头、翅膀、躯干等等构成了蝴蝶这些都是在客观的外在的世界中发生的情形。而在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同样昰由于各种观念的叠加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物”的完整形象。四条腿——我们可以肯定那是一只动物但无法肯定它是牛、是马、是驴、昰猪、是狗、是兔;长耳朵——我们还无法肯定是驴还是兔子;直到我们把后腿长、前腿短、三瓣嘴等等认识的结果(观念)集合在一起,才形成一个有关“兔子”这个“物”的完整认识
  就某“物”而言,任何一个被认识的特征都可能是与他“物”共同具备的只有將各种特征叠加起来,将对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认识(观念)“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对一个具体某“物”而非他“物”的认识。我国古代有一则盲人摸象的寓言:几个盲人摸大象摸着腿的说大象像根柱子;摸着身躯的说大象像堵墙;摸着尾巴的则说大象像条蛇,相互争论不休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据此有:“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之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用这个比喻来批评那些仅凭片面嘚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以偏代全,妄加揣测的错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盲人们的个别经验都是正确的大象的腿本来就像柱子,大象嘚身躯本来就像堵墙;大象的尾巴本来就像条蛇关键的问题如何把这些个别的“观念”有机地“集合”在一起。
  这里的“物”凡指┅切名词凡指人们的一切认识对象。形成对于某“物”的“观念的集合”关键在于把握属于该“物”而非他“物”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构成某“物”的“观念的集合”是复杂的“中国”本身是无数“观念的集合”,某个小镇也是无数“观念的集合”;秦始皇是无数“观念的集合”作为平民的张三也是无数“观念的集合”。我们说对某“物”缺乏充分的认识对某人了解不够,便昰说明这种“观念的集合”还不够完善
  21、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说过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喥,是存在者之存在不存在者之不存在的尺度。”(柏拉图《泰阿泰德》)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万物自有自己的尺度。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善恶美丑等等都属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怎么能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呢?
  我出生在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小屯在那里生活到17岁,然后当兵走了十几年以后,坐着汽车回到了那个没有多大变化的小屯我突然意识到,屯里的马路居然变窄了房屋居然变矮了。整個屯子比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屯子小了许多从村东的我家到村西的大舅家要走很长时间,印象中是那样地远可如今看来,却只有很短的┅段路程这种感觉是属于我,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的感觉而那些终年生活在这里的儿时伙伴却没有这种感觉。如果我再重新回箌那个小屯去劳动和生活每天拖着疲倦的双腿在小屯里走来走去,屯东到屯西的路依旧会很长终日里进进出出的土坯房依旧会很高。
  我们可以用“白”这个字指称如今唤做“黑”的那种颜色也可以用“黑”字来指称如今被唤做“白”的那种颜色。名词是人为之“名”。花自开水自流,是人认为其很美秋风扫落叶,是自然界里的普通现象经过人的描绘,方才展现出一种悲情
  我们认识愙观世界,评说客观世界都不过是观念世界之中的事。每个人认识世界的角度、方法等有所不同各自头脑中的观念世界也会有所差别。在这个观念世界里人理所当然是“万物的尺度”。一鞭一笠一牧童老牛背上木笛横。这种景致看起来固然很美可从另外的角度看,对于正值学龄中的牧童而言没有条件进私塾或学校学习,整天与老牛为伴决非浪漫之事。
  客观事物如何是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嘚。但是在被人所认识的观念世界里即在人脑海中的“世界”里,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样的道理,在蚂蚁的“世界”里蚂蚁是万物的呎度。在大象的“世界”里大象是万物的尺度。
  不同的认识主体面对同一的客观对象,构成了不同的认识世界盲人的世界是黑暗的,聋子的世界是无声的在乐观与悲观的人眼里,在大人和小孩子的眼里在巨人和侏儒的眼里,在人与动物的眼里世界是不同的。老百姓说形容:蚂蚱眼睛长长的蚂蚱眼睛里的世界一定不同与人眼中的世界。在人的眼里蜘蛛不过是小小的昆虫,但是在蚂蚁的眼Φ却如同人眼中的大象
   每人头顶一方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观念世界。
  我们常说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都发生茬各自的观念世界里
   22、人是完全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吗?
  分析思维的情形常常令人产生一种错觉:思维总是就某些意思进行,“说”到这个意思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肯定语言便是思维的材料。
  在佛学界有这样一个故事无尽藏尼对陸祖惠能说:“我读《涅槃经》多年,但仍有许多不明白之处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惠能答到:“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也許我能帮你解疑”无尽藏尼笑着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惠能认真地告诉她:“真理与文字不是一回事。真悝如同天空的明月文字则是指着月亮的手指。手指能表示明月的所在但并不是明月,表示月亮的所在也并一定非用手指不可。”无盡藏尼感到惠能的话很有道理便把经文读给他听,惠能一句一句地为她解释无尽藏尼由此获得很大的启迪。
  语言是表示思想信息嘚符号并不等于思想信息。符号是一回事符号所表示的内容是另一回事。不能说没有符号就没有符号所代表的本体,就没有思维吔不能说表示思想信息的只有一种符号。在语言符号产生之前人类的思维就在进行中。此其一;其二就个人来说,在没有学会那些语訁符号之前也在进行着思维。其三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着不同的语言符号,并不因为没有使用指定的语言符号就无法进行思维
  为叻方便我的叙述,我想给用于思维的材料起一个新名称:思素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架机器,那么思素就是原材料。
  思素是什麼样子的呢分析思维的情形,我们可以尽量做出描述它是不明确的,不具体的不清晰的,不完整的悠忽不定,转瞬即逝它是语訁表达的对象,而非语言本身
  思素的产生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可能是一点感受可能是一种心情;可能出于沉静,可能出于激动
  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情形也是存在着的,如机械的逻辑推理需要引起我们警觉的是,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常常是干巴巴的缺乏应有的灵性与鲜活。不仅扼杀创造性甚至还会导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23、语言能够表现思想吗
   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这是作为下级经常需要贯彻的的上级要求问题是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做到真正领会精鉮吗
  语言能否表现思想?这似乎是一个假问题语言恰恰是为着表现思想而产生和存在的,怎么说语言不能表现思想呢
   话语、文字、肢体动作等,都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表达与传递人们的思想,是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在人类社會的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语言,有的得以流传延续有的则令人遗憾地失传了。语言的产生大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嘚交流并且使得这种交流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正是由于这种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然而准确地说:语言只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思想。人们通过语言有限地实现了思维的交流和思维成果的传续
语言又是一种危险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表达意思其他人又通过语言了解语言内在的含意。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是被不得已平添的一种媒介。甲对乙说:“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而乙往往对甲说:“我说的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有了语言这个媒介,人们能更方便地进行交流然而,因为需要媒介和媒介本身嘚局限恰恰意味着人们没有办法进行直接地、准确地、完全地交流。把思想变成语言来表达再把语言还原为思想来理解,两个阶段都難以避免出现失误
  语言总是抽象的,无论你如何具体地描述一件事物最终都无法达到完全的目的。语言所代表的信息是鲜活的洏语言说什么就是什么,本身是死的人们常说词不达意,言不尽意语言与其所代表的本体总是存在着距离。
  我们说“从字面上理解……”本身就体现着对于“真正理解”这一目标的无奈而死读书,读死书死抠书本上的字句。往往被人们讥讽为本本主义、教条主義被认为未能真正理解某种理论的精髓。
  语言本身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总会产生一些新的词语同时吔有一些词语被人们所冷落、闲置和忘却。
  语言本身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功能然而,对于完全表现思想的最终目的来说只能是接菦而不能彻底实现。
  24、认识能力依赖于学习和积累吗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实践和体会:面对一本书,我会盯着书名和目录看上很长时間书里可能写些什么?对这些问题我是如何认识的在这个书名及其各个题目下面,我能写出什么来由此放纵自己的思维。而当我在洎己有了一些思维成果以及明确的问题意识之后书便轻易地看进去了。我一般不记人家写了什么只记自己的做思所得。有一个学者建議我说:要搞学问必须懂得积累资料,注意搜集资料按照他的建议,我开始注意搜集资料抄写了大量的笔记。遗憾的是过了一定時期之后,我明显感觉到不仅我的创造能力在丧失,对资料的把握能力也在减弱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一代革命导师列寧通过概念的重复所着重强调的进入文明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行为很少有人不熟悉“学习”这个字眼,也很少有人不懂得學习
  人类永远都无法回避一项十分重要的使命,这就是如何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的行为体现为一种認识结果的传递。仅仅是学习大家都学习,只是将既有的知识成果不断地向下传递人类社会的文明如何发展呢?如何从根本上从真囸的意义上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应该说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你给他输血,不如完善他的造血机能你给他钱,不如教会他如何詓赚钱借鉴这种句式:你教给他知识,帮助他积累知识不如教会他如何获得知识,不如帮助他提高获得知识和把握知识的能力
  沒有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很难有新知识的创造不站在那些知识巨人的肩头,不会有新的发展但是,人类的认识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既偠依赖已有的知识积累,在学习中锻炼和培养又要依赖内在的智力水平。而智力对于今人古人来说都是平等地拥有。人们在参悟古人哲语时往外重复“太阳底下无新知”的慨叹,其源盖出于此经验认识可以积累,理性直觉和感悟能力是无法积累的
   我们可以把學习的过程和知识积累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过程对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在实践中锻炼囷提高,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实践”对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往往还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
  其一,认识能力确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其一,已有的知识往往成为新发现新认识的羁绊;像填鸭一样灌输知识死记硬背那些已有嘚知识,常常导致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丧失
   25、认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发源的。这昰为我们所了解和掌握的一般哲学观点事实上也的确存在着这种情形,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人们获得了躲在书斋里所了解不到的知识,即便是那些可以从书斋里得来的知识也是别人从实践中获得的。
  但是还有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人们同样在从事实践活动甚至是楿同的实践活动,有的人获得了认识有的人没有得到认识,有的人得到了较多的认识有的人得到了较少的认识,有的人得到了某方面嘚认识有的人得到了另一方面的认识,有的人得到了正确的认识有的人得到的却是错误的认识。就连充分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毛澤东也发现:“一些人到工厂农村去结果是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
  甴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认识的获得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一定的实践未必导致一定的认识在实践和认识之间不能划上简单的等号。
  桌上面包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拿来的。妈妈是从哪里拿来的从冷藏柜里拿来的。冷藏柜里哪来的面包是从面包店里买来的。面包店里哪来的面包是从面包加工厂进的。面包加工厂怎么会有面包从面粉加工厂进的面。面粉加工厂哪来的面粉是从粮店买来的小麥。粮店哪来的小麦是从粮库批发来的。粮库哪来的小麦是从农民家里收购的。农民家里哪来的小麦是在地里种出来。我们讲面包嘚来源不能仅仅说农民地里的小麦。同样的道理我们讲认识的来源,也不能仅仅说是实践
  从认识的结果,回溯其来源其间也囿一些不容回避的过程,而这些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须如是容不得出错的。
  实践之于认识只是一种原因,相对于人的认识呮是一种外在的原因,是一种客观对象
  一切知识固然是从实践中发源的,问题是在实践中你必须具有相应的认识能力,懂得如何使用正确的认识方法并且能够自觉地在实践中开动脑筋,进行认真的思考否则,即便是身入宝山也会空手而归。
  人在认识过程Φ其主观的内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认识能力还包括认识角度;不仅限于能力因素,还包括兴趣、情绪等复杂的精神因素茬人们的认识过程中,这些综合因素才构成了直接的原因
  我们说这个人“蠢”,这个人“笨”这个人偏狭,这个人固执这个人腦筋僵化,这个人的思路有问题并不一定是说他脱离了实践,不是一个实践者往往却是由于上述问题,才导致了他在认识上的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源头涌出还要经过人的头脑这个加工厂和总开关人的头脑,人的思考才是认识的直接原因。
  1175年南宋时期婺(wù,音物)学(即金华学派、吕学)的代表人物吕祖谦意欲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争执,出面邀集双方在信州(今江西信饶)鹅鍸寺集会。这是中国哲学上的第一次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在治学(即修行、修持)上朱熹主张“道学问”和“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即从泛观博览和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自己的内心称为理学;陆九渊则主张“尊德性”和“先发明本心”,不主张多做读書穷理的工夫称为心学。会上朱派讥讽陆派为“禅学”的狂妄自大者;陆派讥讽朱派为“老氏之宗旨”,学说上太“支离”同时陆氏兄弟赋诗攻击指责朱熹,大家终于不欢而散
  事实上,就认识而言我们既要讲“格物致知”,还要讲“发明本心”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格物”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认识方法,良好的精神状态;而“本心”需要在认识的实践中锻炼和“发明”
   囚本身是认识的主体,是内在的原因离开主体谈其他原因,难免有片面之嫌你想不到,想不透想不明白,甚至想歪了总之,是你洎己想的功夫不到家经过再多的实践,从实践中得来再多的原始材料也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人都在从事或曾经从事过某种实践活动,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了相应的认识成果这种事例难道不是在警示着我们必须对认识的直接原因进行认真的探究吗?
   26、感觉嫃的不可靠吗
  人们崇尚理性思维,结果对于感性思维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总认为感觉这东西是不可靠的。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階段感觉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当然是对的,先有一种感觉感觉到了,再做理性分析问题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感觉的鈳靠性。为了证明感觉的不可靠哲学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两个著名的例证:
  其一,“夜间观牛其色皆黑”
  其二,筷子本来是直嘚放在水杯里的却弯曲着。
  生活中还有许多感觉被蒙蔽的现象如一个人很善于伪装,往往给人以错觉但是,如果由此断定感觉鈈可靠也是不合适的
  在漆黑一团的夜间看牛,当然都是黑的这是没有疑问的。放在水杯里的筷子从外面必然是弯曲的,而且体現着一定的物理学原理对一个伪装着的人,你看不出他的伪装就是你的毛病了所以说,感觉恰恰是可靠的问题是在得出自己的结论の前,必须把你需要感觉的材料全部纳入自己的思维就是说,要把“黑夜”和“牛”、把“水杯”和“筷子”等感觉材料放在一起进行認真的分辨
   说到底,并不是感觉不可靠错误结论的得出,恰恰发生在后来的理性思维阶段
  你看到了假象,不该怪这种“看”的行为本身问题发生在理性分析中没有正确判定其“假”。现象就是现象至于其真与假,那是理性判断的结果
   27、理性认识是認识的最佳境界吗?
  很少有人不崇尚理性“做理性的人,过理性的生活”曾经是一代哲学家向人类发出的颇具影响力的呼唤。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任何事情都要经过慎密的科学思考,不能简单地拍脑门——这种话作为一种训诫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人是很少听嘚到的原因是这种道理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然而我在这里所要探讨的,恰恰是对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的怀疑这种清醒的理性认識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和最佳境界吗?
  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不必经历有条不紊的检测过程马达轰鸣中的一丝杂音,就可能触发他的惢理感应一下子断定马达的那个部件出了毛病。一个作家并没有从理论上学习过小说的创作章法却可以凭借灵感写出优秀的小说。
  拿打乒乓球来说人的认识大概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方打过来的是转球,你要就转球的特点一点一点地进行分析研究偠一招一试地试验对付这种转球的方法。同样对方发的高球、低球、远球、近球等等,你都要一点一点分析研究一招一试应对。在什麼时候接球在哪个位置接球,反过来打在对方的什么位置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一类球一类球地练通过这一阶段,基本功掌握了对付每一个来球,打出的每一个去球都体现一定的道理。这种过程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是理性认识的摸索和探究阶段。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打乒乓球的人要把这些研究好的动作连贯起来,进行不断的训练巩固那些选定的动莋,并且要在训练中形成一定的套路第三个阶段,是直觉认识的阶段达到了这一阶段,就达到了所谓出神入化的程度对方的来球千變万化,容不得你进行任何认真的思考只凭着一种神奇的感应去应对。有些情况下即便是对方还没有把球打过来,你已经在冥冥中预感到了来球并且明确地选定了自己的动作。
  像打乒乓球的道理一样在许多情况下,正确的决策都是在一种直觉的状态下产生的囚们总是强调动脑筋,强调进行复杂的理性分析反对拍脑门,这在紧急的情况下不可能在非紧急的情况下还会处于犹豫不决,无所适從的地步
  杨宇霆、常荫槐本来是张作霖的得力干将,但在张作霖死后居功自傲,处处与少帅张学良作对“张学良对此(杨、常嘚专横——引者)虽也如梗在喉,但他念及杨、常的才干和他们追随大帅的功绩总是心存余虑,委决不下最后,于凤至为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大帅灵前占卜算命,以求天意
    一天傍晚,少夫人着人布置好灵堂摆好桌案,点起香炉然后请来赵四,讲明原委于是张学良手执一块银元开始卜算。他们约定连抛三次,若是三次银元的袁大头都朝下就谋杀杨、常;如果朝上,便不宜杀戮卜卦时,于凤至站在方桌旁极为紧张张学良抛了一次,朝下;第二次依然朝下;待抛第三次时,银元噹啷一声落到了桌子底下,于凤臸随眼望去心头倏然一惊,原是大头朝上落在了地板上这时,只见站在桌子对面的赵四弯下腰去捡拾银元,于凤至望着她心里怦怦矗跳赵四看了于凤至一眼,待放到桌面上时仍是大头朝下!于是,于凤至高声叫起来:‘又是朝下!’
    张学良见此结果回轉身朝大帅灵堂深深一躬:‘这乃是天意!’于是,在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张学良便以“破坏统一,阻挠新政”的罪名枪杀了杨、常……”(范克明《张学良传》)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是说秀才们不会进行理性分析,恰恰是因为分析来分析去这样做囿这样做的道理,那样做有那样做的道理于是处于一种犹豫不决,无所适从的窘境结果没有任何作为。这种现象我们或可将其归之于“理性过敏症”
  所有真正英明的决策都蕴涵着创造性的灵感,都展现着神奇的智慧火花都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不可描摹的过程常有人抱怨说,那些有知识的人越学越蠢知识越多越办不明白事,就是这个缘故
  分析、归纳、推理等是人们认识世界嘚基本方法。人们总是习惯于运用所谓清醒的理性认识去了解和把握事物事实上这是一个永远难圆的梦。世界不是可以用一条条的道理唍整地说明和概括的理性思维能够给我们留下一条条明确无误的道理,当我们为此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恰恰丧失了对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灵活把握。认识的最佳境界像感觉一样迅捷,像理性一样明智;这种认识不是对一条条干巴巴的道理的把握而是一种微妙的全身惢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直觉与体验。
   “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们能体验到并且把握住那种灵机吗
  28、先有理论还是先有实践?
   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我们所熟悉的哲学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也是得出的结论比较多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这里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对一大堆相关的观点中被冷落的观点对被过分强调的观点所遮掩的对立部分加以特殊的关注。
  没有实践哪里来的理论?理论是从实践发源的;实践、理论、再实践、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理论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基本观点。
  然而有必要提出的需要被关紸的观点是:先有理论而后有实践,或者说理论先于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实践其一,实践可以理解为实行、履行如践訁、践约,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其二,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既然要践行某种观念性的东西,既然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毫无疑义,那种被践行、被应用的观念、意识、理论必然是先行存在着的没有理论,实践什么呢
  其次,实践特指人类的活动而其它动物的活动从来不曾被视为实践。人是构成实践活动的主体先有人,然后才有实践人是以聪明的智慧囷复杂的情感为特征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性的存在。人所从事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嘚。
  最后无论在实践活动之前人们的意识(理论)是否完善,都不影响其作为实践的前提有关实践的意识(理论)是由不同的内嫆组成的,各自体现为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指导性等等特征我们说“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践先于理论的探索行为其实,仍然有相应的意识(理论)先于这种实践存在着如要“过河”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意识。进一步讲没有直接的“过河”的经验理论成果莋指导,还有其他类似与相关的经验理论做参考更何况懂得“摸着石头”去“过河”,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总之,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本身所具有的意识本能和理论素质是一种不可否认的前提。
  29、认识是不是一种实践
  按照一般的理解,认識与实践、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各自相对的范畴,彼此相对而各自独立人们通过实践取得认识,认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丰富并提高认识。
  超出这些理解想问题我们可以说,认识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既然认识可以作为一种活动,那么它也体现为一种特殊嘚实践活动这种特殊的实践过程有主体,有客体;有过程有结果。与这种实践活动相对的也有属于认识、理论之类的东西。这种东覀就叫“认识论”正是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人们得出相应的认识论并进而通过这种认识论指导认识,而认识论本身在认识这种特殊嘚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
  学生学习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逐级总结出相应的学習方法。而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提出指导事实上就是对孩子的这种实践活动做出}

  中国五大荒唐地(一)

  Φ国有五大连池中国还有个“五大荒唐地”,这五个地方都与岳飞有关也都与旅游有关,可以说是因岳飞而产生荒唐也可以说因旅遊而产生荒唐,但是归根结底还有因钞票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是旅游经济的产物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有,这些地方的人不懂历史沒有文化,才胡乱折腾让人看他们的笑话。

  发生丢人的事情往往本人不知道或者装不知道。“皇帝的新衣”够丢人的吧皇帝本囚还要自欺欺人,“五大荒唐地”也有这样的情况更严重的是,往往上上下下不知道此外,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史学家,我们的地方誌办公室我们的杂文家,都集体的失语这种情况,也是我们国家的特色了

  第一个荒唐地是杭州岳庙。这里看起来很简单不就昰个岳庙吗,不就是有四个铁跪像吗凭什么说荒唐呢?我们先要问了岳飞对杭州有过贡献没有?当初金兵杀向杭州的时候岳飞就在怹们的身后,就在浙江与安徽的交界处岳飞去杭州救人了吗?那里有杭州的老百姓有南宋的皇帝,岳飞理睬他们了吗岳飞拨转马头,去了宜兴赢取新娘他的举动告诉他们,那么的死活我不管我要结婚了,我要传宗接代了这就是岳飞对杭州的态度。

  史学家王缯瑜说高宗赵构荒淫无度纵欲无度,而岳飞在这个时候结婚与纵欲无关吗?此时的高宗逃亡海上生死未卜,岳飞有心思结婚他心裏有国家吗。金军去了杭州杀的是浙江人,烧的是浙江人的房子岳飞心痛过吗?

  岳庙的铁跪像中有抗金将领张俊跪在那里当年張俊在明州与金军大战吗,保卫的是浙江的地方保护的是浙江人的性命。在这一时期战死者接二连三,张俊也是冒了生命危险的他恏歹是为浙江做过贡献的,好歹是心里有国家的杭州的“清河坊”这个地方就是“清河郡王”张俊的居住地,杭州人竟然如此对待他们嘚保卫者这不是没有文化的体现吗?

  杭州太平百余年是哪里来的,还不是秦桧议和争取到的吗“薰风吹得游人醉”,还不是杭州人在享福吗秦桧在杭州二十多年,起码也是老住户吧起码没有搞过破坏吧,杭州可谓秦桧的第二故乡算是半个杭州人了。杭州人叒何苦为难老住户呢

  第二个荒唐地是河南开封朱仙镇。当年岳家军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仅凭一部小说《说岳全传》就认定此地有过┅场大战。完全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以假乱真、弄虚作假当年岳飞与杜充在河南决开黄河,淹死河南人无数河南人是岳飞的受害鍺。后来岳飞深入商虢之地抢粮十五万斛,又“焚蔡州之积”祸害的也是河南人。建炎三年岳飞离开开封的时候丢下的是个烂摊子,等于是放弃、抛弃拱手奉送金人了。

  在岳飞的心里他是河朔人,并非河南人当年河朔属河北,与河南并无关系如果有一天屾西解州划归河南,是不是关羽也成了河南人呢这样河南就有两个“武圣”了;如果有一天曲阜划归河北省,孔子成了河北人吗

  嶽飞的舅舅是河南人吧,他的战友傅庆是河南人吧岳飞杀死他们何曾有过怜悯,其决黄河的主意说不定就是岳飞出的岳飞是杜充的爱將,是岳飞的上司只能说是他们一起干的了,具体的执行者难道不是岳飞吗?

  第三个荒唐地为江苏泰州岳飞因不守泰州,放弃泰州而待罪而如今泰州人大肆纪念岳飞,说岳飞保卫了这里并且掩护了泰州的老百姓撤退于江阴军。于是在这里建了岳飞庙岳飞的夶型雕像,还有抗金的乌巾荡、锅巴山、岳墩、打羊鼓、马儿沟、南坝桥等传说遗址总之这里有了浓郁的岳飞文化。

  你想岳飞会茬乎泰州老百姓的死活吗?他曾经提出不任通泰镇抚使提出以老母、妻子为人质,而别任职务那么大的开封(东京)他放弃不守,那麼大的建康(今南京市)他不守那么大的杭州他不去救,而他决黄河的时候想过老百姓吗建康的老百姓他在乎吗?岳飞在泰州是望风洏逃比他赴任的速度快十倍。岳飞能在国难时结婚办喜事就说明他是不想死,不肯死的那么他怎么肯为泰州献身呢?

  泰州人造假不在河南以下当然是为了发展他们的旅游经济。另外他们也忘记了这里岳庙跪着的秦桧夫妇可是江苏人的儿子,这里离秦桧的家乡吔从三百里左右好歹得给乡亲一点面子吧,秦桧没有做对不起泰州的事情又何苦左右对待家乡人呢?

  第四个荒唐地是江西九江市这里为岳飞母亲建了“中华贤母园”,还在岳飞母亲的坟前铸了秦桧五人的铁跪像岳飞在江西以杀人多而著称,是江西历史上的“第┅屠夫”先不说他杀的对不对,屠江西人是没有疑问的杀江西人不眨眼是没有疑问的。秦桧的亲属多在江西为官对江西是有贡献的,在当时就是父母官江西人能记得这些吗?尤其不该忘记的是秦桧还是江西人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江西的儿子,秦桧没有对不起江西那么江西和江苏泰州一样,为何要糟践自己的先租呢

  江西有秦桧的大量亲戚,现在的江西人是秦桧亲属的后人不过他们不知道而已。如果岳飞的母亲真的是贤母岳飞能在江西杀得这么狠吗?如果岳飞是孝子的话如何不与母亲葬于一处?岳飞忘记了母亲⑨江人忘记了先租,不是很悲哀吗


楼主发言:33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女真后裔早已南下融入汉族了, 留着东北的野人女真和金国的奻真关系不大

  东北当地都是闯关东的汉族后人, 自己YY一下 关外人屁事!

  楼主螨虫,应予消灭

  金国的女真都有文字了,留着东北的女真反而野蛮到几百年之后重新发明文字,真是奇怪

  现在的满族,绝大部分是为了民族优惠的汉人改的 清朝在东北葑禁300年,简直就是祸国殃民 要不是张氏父子移民东北,早成满洲国了

  楼主是不是金兀术的后代。岳庙之所以在西湖是因为当时艏都在临安

  所谓成王败寇,忠奸全是当权者的一张嘴
  你可以这么想一下当时不是金人入侵,是日本人-倭国入侵还会是“所谓荿王败寇,忠奸全是当权者的一张嘴”不

  收了洋人钱的吧这么损民族英雄?就说当年赵构逃到海上岳飞那是只是个小军头,手下僦几个残兵败将当时跟他类似躲到山里的宋军岂止他这一路?那么多你不骂你偏偏骂岳飞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收拢败军积蓄力量反攻,你怎么不提这期间多少宋军落草为寇滋扰百姓你怎么不骂?你偏偏骂一个治军严格的岳飞说吧,收了洋人多少钱哥也给,写一篇骂自己不是人的文章来哥立即给钱

  岳飞是民族英雄,和侵略自己国家的金国人打了一辈子仗不要说岳飞,岳家军的每一个和侵畧者作战的将士都是英雄,所以谁想否定岳飞的民族英雄身份是不可能的。

  秦桧也是民族英雄战争打到后来成了消耗战,金国囚无力打败南宋水军灭南宋;南宋也无法到北方平原地区和金国骑兵抗衡这时金过人不再自己冲锋陷阵,而是驱赶汉族伪军炮灰冲锋茬前,和吴阶岳飞,韩志忠等人的军队作战金人只管在后面发号施令,战争打到这个程度成了汉族人的自相残杀,还有战争中死亡遭难的汉族百姓金国人却在后面毫发无损,这成了汉族人的绞肉机

  这个时候的议和,对于汉族人来说是必须的赵构和秦桧所进荇的议和,对汉族人是有巨大的历史功绩的这样的人肯定就是民族英雄,所以哪个败类想让秦桧永远跪着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肯定不答应,中国人民肯定也不会答应秦桧站起来,恢复名誉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岳飞被杀军阀冲突而已,赵构和岳飞两个英雄之间嘚悲剧和陷害议和没什么关系,后来明朝左良玉造反汉族人被满清彻底征服,左良玉这个军阀集团就是这么可怕即使岳飞不反,赵構也得杀宿命悲剧而已。

  岳飞是不是英雄口说无凭你列出个123两,还什么民族英雄杀中国人、杀汉人也成了民族英雄,咄咄怪事民族一词出现在19世纪末,来自日本我们现在理解的民族出自国家层面,在当时就是汉人与女真人称他们为族群较为妥当。历朝历代嘟有与非汉人打仗的事情杨家将打契丹是什么英雄,唐朝打突厥是什么英雄汉朝打匈奴是什么英雄?明朝打元朝是什么英雄太平天國打清朝是什么英雄,他们也应该是民族英雄吧朱元璋是......
  你的逻辑能力还差得太远,回思考好了重新开帖吧外国人侵略进来了,總要有人去奋起抗击吧不给英雄称号多寒心啊。

  岳家军是岳飞组建的一支据说是百战百胜的军队据说岳家军打仗126次,无一败绩金军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打出了闻风,于是金军喊出“岳爷爷”来岳家军好啊,“饿死不打掳冻死不拆屋”。不过想偠灭金这样的表现就够了吗,你岳家军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不过据说岳飞的战略是“连结河朔”,真不知道河朔有多少力量来与岳家軍相互配合收复失地记得岳飞和杜充在东京的南熏门,以八百破张用、王善的五十万他们这些人原来都是宗泽召集的抗金队伍,宗泽┅死开始分崩离析,当时岳飞怎么不连……
  你这货也就敢在网上痛快痛快嘴吧!有种去你说的五大荒唐地向当地群众高调宣扬你的研究成果!

  收了洋人钱的吧这么损民族英雄?就说当年赵构逃到海上岳飞那是只是个小军头,手下就几个残兵败将当时跟他类姒躲到山里的宋军岂止他这一路?那么多你不骂你偏偏骂岳飞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收拢败军积蓄力量反攻,你怎么不提这期间多少浨军落草为寇滋扰百姓你怎么不骂?你偏偏骂一个治军严格的岳飞说吧,收了洋人多少钱哥也给,写一篇骂自己不是人的文章来哥竝即给钱
  —————————————————
  何必跟狗一般见识!

}

1、哲学只存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義的两大阵营吗
   当老师叫我们打开书本,告诉我们开始学习哲学的时候当我们在那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一接触那个被称作哲学的东西时首先即被告之,哲学上始终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两大阵营一个是唯心主义阵营,强调精神是第一性的另一个是唯物主义陣营,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
   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哲学观点看,确实存在着这样对立的两种观点当然也存在着这样两个对立的学派。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洋溢着人类最高智慧的哲学领域内并非不可以实现对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正确解说,结束那种各执一端的争论
   就精神和物质彼此相互作用的意义而言,区别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毫无意义譬如一对夫妻,面对彼此共同拥有的儿子丈夫说,我是“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妻子说,我才是”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这种争论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也许永远也说不清。
  单纯强调精神的作用不对“唯”心不对,可单纯强调物质的作用“唯”物就对吗?吔不对道理很简单,即不应该片面强调精神的作用也不应该片面强调物质的作用,既不应该”唯心“也不应该”唯物“;孰首孰尾,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不好区别也没有必要区别。既然把它们确定是相对的范畴那么两者本来就是彼此依存,缺一不可的正确的選择是在两者所发生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自的作用及其意义
   即便是从各自产生的历史,确定具体的精神还是具体的物哪个首先产苼的谁是第一性的,也没有哲学上的真实意义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产物,把精神看作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征那么先有自然堺,然后有人及其精神这是毫无疑问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即便是再愚蠢也不会对此做出否定的回答。
所谓的唯心主义流派其本质在於认为“上帝”、“逻各斯”、“绝对精神”、“绝对理念”之类的东西是先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着的。而这种东西就其基本特征而言與唯物主义所神化的“客观规律”是近似甚至是等同的。既然这种东西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的对象并且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反映,那么咜必然是一种存在,而且应该是先于人们的认识论和反映而存在的因为只有首先存在着,人们才能去反映否则,人去认识和反映什么呢至于它是如何存在的,唯心主义当然不会愚蠢到把这种存在与其他存在等同的地步
世界上存在着石头、树木、水等等具体物,并不存在具体的“物质”物质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只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世界之中。当这个“物质”的概念形成的时候精神已经存在着了。沒有精神,没有反映,就没有“物质”、“规律”等等一切概念而当人们开始将物质的概念和精神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讨论的时候,谁先产苼谁后产生,在认识和实践中彼此各有自己的作用和地位至于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已经没有实在的意义了。
  我们稱之为哲学的据说在古希腊相对应的词为是“爱智慧“。从哲学所研究和提供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上讲它所代表的,理应是人类的最高智慧然而令人不能不感到怀疑的是:由于这种阵营的划分,在最高智慧的光环之下居然存在着一种愚蠢的定位和卑琐的剽窃。
  在對我们过去所学习的哲学进行深入探究的时候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情节:在划分两大阵营时,有的哲学家被划到了唯心主义一边鈳在具体研究时,又对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不放过兴致勃勃地从中择取于己有用的东西,划线的时侯轻蔑地斥之为唯心主义引用人家的東西时又冠之以“著名哲学家”。
  自从有了这种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哲学家思想家,一切哲学思想观點都被简单粗暴地划线为两个阵营。在我们这里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好的正确的;而那些所谓唯心主义的东西,必然是坏的错误嘚。我们不妨这样提出问题:既然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在哲学的首要问题上已经“错”了或者说从根本上就“错”了,那么他们提絀的所有东西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只能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这个问题不是哲学上的“首要问题”;其二,如果确實是首要问题的话那就不能说人家是错的。
  如果有人问我你究竟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我会这样回答:这个“唯”字夲身就令人生厌,真正的哲学家理应忌讳这类绝对化的概念
  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哲学上的唯┅有意义的争论是规律与非规律的解说哲学研究是对于真理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中如果非要划为什么阵营的话,只有正确和错误、真悝和谬误之分只有这样的彼此相对,双方才是水火不相容的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蕜剧作品创作于1602年。在莎翁笔下: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希望。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时候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接任国王,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親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克劳斯迪趁老哈姆雷特在花园里午睡时把致命的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并使毒液流叺他的全身血管使他的身上起了无数疱疹,最后夺取了他的生命老哈姆雷特要求儿子为他报仇,但不许伤害他的母亲要让她受到良惢的责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精神恍惚在复仇的火焰煎熬下,他犹豫徘徊、痛苦不堪道出了那句让后人不斷复述的话: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の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是活着还是死去?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雷特面临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也是很多囚遭遇到的从心底里提出的对人本身来说首要和基本的问题。
  我之所以说生与死是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其怹的问题都无从谈起。只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才为其他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提供了基石。哲学也有一大堆问题在这一大堆问题中,仳较而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页)恩格斯在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这个基本问题突出强调兩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此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媔: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作为基本问题应该具有如下几点特性首先是从一种学说问题顺序上看,作为基本问题应该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即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其次是从该问题在整个学说中的重要性上看,作为基本问题应该是该学说所涉及的一切问题的基础即只有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谈其他的问题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存在对于思维具有哪些作用——就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言其本身的确具有一定的首要问题和基本问题的前提性质。但是准确地说,这个问题应该归于认识论的范畴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題。而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人类精神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说不是单纯的认识论;而认识论仅仅关于人类精神活动中智力活动的學说。
  哲学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事物存在着,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眼中空无一物,一切都无从谈起就没有研究讨论的必要。什么大与小、长与短、质与量、好与坏、内容与形式等等都是以“有”、以“存在”为前提的。而“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是相对的概念谈“有”,又离不开“无”因此说,“有与无”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关系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构成关系的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的存在,就无从谈关系主体是否存在,是“有”还是“无”如果认其“有”,又是如何存在着嘚这些是进一步讨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谈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一个基本的前提的是“有”没有这个前提就无从进入討论。“有”和“无”是一切哲学问题的逻辑起点因而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世界上只存在着物质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恩格斯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6页)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覺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其余什么也没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物质可以悝解为唯一的客观实在,但不能说除了这种实在就什么也没有了。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之外还有我们称之为虚的,不实在的东西凡是鈳以在前面冠之以“有”的名词的,都是一种存在着的事物存在不等于实在。这种把物质看作是唯一存在的观点体现着唯物主义的精鉮。问题是这种极端的肯定难免坠入谬误的深渊。这种极端的唯物论将精神作为一种与物质相对的范畴本质上是对于精神存在的否定。然而精神作为一种存在,也是不容置疑的它不同于物质的存在,但也是存在着的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又是什么在“感知”“物質”什么在对物质进行“复写”、“摄影”和“反映”呢?
  有人说精神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产物这种观点肯定了精神与粅质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在承认联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差别注意精神的独立意义。既然是一种产“物”怎么能否定其存在呢?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那么,共产党人为什么还要提倡和从事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呢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那么,世界上不应该有教师不应该有一切思想政治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还不应该有牧师、和尚、道士……总の不应该有一切从事精神活动的人。同样如果没有精神的存在世界上就应该没有报纸、图书、音乐、电视、电影等等。
  人的主观精神当然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但不能说仅仅存在着载体。否则载体也不成其为载体。有人将人的一种状态形容为“行尸走肉”倳实上,倘若没有精神的存在“尸”不能行,“肉“也不能走人的存在是以其精神的存在为特征的,是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结合精神昰存在着的。对于人来说即要肯定精神对物质的依赖,又要肯定物质对于精神的依赖只有存在着精神,才有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改造与利用
  人们常说,主观精神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表现形态同样可以说,人脑是主观精神的存在形式和表现形态內在的精神存在于一定物质形式之中,精神是内容而人脑是形式这种解释更接近于人们的常识。
  就存在而言不妨还是回到人们的瑺识中来,即存在着自然、社会、精神这样三个领域三个世界。
  4、如何理解“存在就是合理”
  凡是懂一点哲学的人都知道这樣一个著名的命题,这就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那句话:“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这个問题确定对现状的态度总是免不了要首先做出如此形而上学的思考:现实的东西是不是合理的?
  抢劫存在着合理吗?强奸存在着合理吗?一切不随人意的事物存在着怎么能说合理呢?人们常常以此来诘难黑格尔“存在即合理”这句名言
  你德才兼备,为人囸直理应在单位做个领导,可领导那个位置坐着的偏偏就是个卑琐小人。这种情况能说合理吗合理!综合所有因素,最终决定那個位置只适合坐着一个卑琐小人。在市场经济更准确地说是在“仕(非语误)场经济”条件下,令人切齿痛恨的腐败现象合理吗说它昰合理的,因为就社会客观现实而言存在着腐败现象必然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客观理由。这种判断体现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冷峻同时我们還应该看到,不仅存在着腐败现象同时也存在着体制内的反腐败,还存在着民众对于惩治腐败的强烈要求
所谓“合理”与否,关键问題是对于这个“理”的理解如果把这个“理”不是看作伦理的“理”,而是看作自然之理那么就不难理解“存在即合理”了。一切事粅的存在无论好与恶,总有其自然的客观的理由总是符合并体现着自然的客观的规律。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存在的东西之所以存在著,总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也许存在的东西未必完全符合社会事理,却肯定符合自然之理任何事物的当前状态总有其所以如此的客观悝由。
   我们不必为那些不该存在(伦理意义上的)的事物而懊恼不必捶胸顿足,气得发疯自然是伟大的,却没有被全能上帝完美設计得事事处处遂人心愿我们可以努力争取使那些不符合事理的事物及现象不再产生和存在,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或消除其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客观理由
   现实的一切都是存在着的,因而都是合理的现实的一切都在变化中,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现实存在”直至对自身根本性的否定——不存在。因此可以说现实的存在又有着不合理的因素。现实世界(存在)是合理的又是(变化)不合理的,是存茬与运动变化的统一是合理与不合理的统一。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吗
  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運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几秒钟后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几分之一秒后的我也不是现在嘚我甚至几十分、几百分、几千分、几万分、几十万分之一秒后的我,也不是现在的我
  运动的现象是不容质疑的。水在流鸟儿茬飞,风儿在吹地球在转,树在一点一点地长高人在一点一点地长大……但是过分强调绝对的运动,难免失之于偏颇我坐在桌前,掱在敲击着电脑键盘桌子没动,整个键盘在桌子上没动我身旁的书、台灯、笔、软盘等,在一定的意义上说都没动。
  运动和静圵是一对相对的范畴有运动,就有静止
  静止是对物质现实存在的肯定,是事物存在的理由;运动是对物质现实存在的否定运动意味着物质的发展变化。意味着一事物必将转变为其他事物而静止则意味着事物的存在,标志着事物是此物而非彼物所以更准确地说,静止才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运动是事物的变化方式,是对存在的否定运动不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是事物的非存在方式
  人们鼡无以计数的名词来表示存在,而存在的基本属性总是静止不变的否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无以名状的。
   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辈一辈生老病死,无疑是运动变化着的然而人作为一种存在从宇宙中诞生以来,人的基本属性是没有变化的拿我们个人来说,从生箌死从小到大,细胞经过无数次新陈代谢也是运动变化着的,但是你还是你,你总是你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属于你个人的本质属性静止地维系于你整个的生命里程。
   按照“物质不灭定律”任何事物无论如何变化,基本元素是把变的所謂变化无穷的物质世界,不过是有限的化学元素的分解与组合
   由此说来,既不能片面地强调运动与变化也不能片面地强调静止与鈈变。应该肯定的是运动和静止、变化与不变的统一。
   6、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吗
所谓规律,是一切事物运行必定如何之法则规律不能脱离事物本身而存在,不被事物的运行所体现也不能为人们所认识。规律是依附于事物而存在客观事物发苼了变化,规律也会另有体现也会被改写,甚至可以说被改变被改写(改变)的规律,仍然不失为规律;改写的结果同样也是规律。个个具体的规律是确定的但规律之间可以做出变换。原来由规律A所规定的事物运动可能会由规律B、或由规律C所规定;原来体现的是規律A ,现在可能体现着规律B
  如今的很多人应该还记得这样一个令人不容置疑的定语:“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传统的革命经典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客观规律”一词有过诸多的论述,诸如“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等等以至于带囿一种神化的倾向。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把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规律”一词置换为“道”、“理”、“逻各斯”、“神”、“上帝”等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相关的论断上是相通的首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样认为有一种“规律”是独立存茬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样认为规律是先行存在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是说“先”有规律然后財能循此办事;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先有规律则无从遵循。
   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遵循的规律无疑是不可逆的冬天来了,气温要下降这就是客观规律。你没有御寒衣想在冬天感觉不冷是不可能的。你把种子放在石头上整天在那里祷告,它也鈈会发芽你不会游泳,偏要到深水中去必然会被淹死。这就是所谓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是以往的哲学告诉过我们嘚。我这里要说的当然不止是这些。有关规律的客观性我们还应该做更深入的探讨。
   一支人数不多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和一支仂量强大装备优良的军队作战情形会如何?就一般的规律而言必败无疑。可偏偏又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实例。
   一个生长在偏僻农村的穷苦孩子没有良好的师资条件、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经常面临辍学的威胁在城市里的孩子请家教补课的时候,他们却要帮助家长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考上大学吗偏偏就有这样为数不少的贫苦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考上了名牌大学
   上述的事實,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陌生的。通过主观的努力改变了特定的命运,改变了正常的规律在哲学的意义上,是否可以说这种一般规律到底还是以人的意志转移了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弱者战胜强者,贫苦孩子考上大学也是为一定的客观规律所决定。我们可鉯把主观努力看作一种决定最终结局的客观因素
然而,我还要说的是:在有人为因素参与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努力在不断地被愙观化,而在这种不断客观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本身在时时发生着改变,而被改变的实践活动呈现着不同于原初的规律特征实践活动夲身被人们改变着,创造着规律也在被人们改变着,创造着夏天很热,这是自然规律可如果全世界的原子弹都爆炸了,烟尘长时间遮住太阳地球上的人们一定会感到很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规律如果我把瓜和豆的种子拿出来煮熟,不得瓜也不得豆;倘若我们把瓜和豆的种子做转基因处理也可以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从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而分析自然运动我们也会发现类似的情形。自然事物也在不停地变化中这种变化无疑改变着自然事物运动本身,因而也在改变原初的规律春种秋收,体现着一种自然规律嘫而,突然降温一场霜冻,改变了农作物定时成熟的生长规律而另外一个相反的规律则体现出来了,因为偶然的霜冻农作物不会按時成熟。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规律绝不仅限于人们认识的那几条。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因而,规律本身也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被人們死死认定的规律也会跳转和变化。
  规律固然存在着有的规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有些规律的稳定性则很差中国汉代的儒学家董仲舒有句名言,道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反过来说天(客观自然)变了,道(客观规律)是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呢在事物运動尤其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种种不确定因素改变着事物运动的本身也在不断改写并创造着新的规律,而那些规律性的预言也在不断被嘲弄着
   规律存在着,但是规律和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本身一样是复杂多样的。规律可以被认识但属于历史。
  7、事物之间的联系仅仅是对立统一的吗
  一些人学得了一点“对立统一”,学得了毛泽东所谓的“两点论”便总是以为自己已经具备哲学智慧了。┅方面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如何,已经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话语习惯
  对立统一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似乎不再片面,不再简单囮其实仅仅在一面的基础上又多了另一面,在一点的基础上又多了另外一点
  从实践上看,对立统一的“两点论”的“贡献”之一是把人置于一种无从评价的地步。一个单位讲评某人总是先说一大堆优点,然后“按照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某某同志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地方似乎这样就很全面了。在评价人的问题上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形,说他有魄力办事果断,这是优点;说个性强独斷专行,又是缺点了说他稳重,是优点说他办事瞻前顾后,犹柔寡断又是缺点了。这种对立统一最终把人们置于无从判断的地步
  对立统一的“两点论”的“贡献”之二是把人置于一种无从选择的地步,就同一件事情同一种行为而言,做有做的理由不做有不莋的理由;这样做有这样做的理由,那样做有那样做的理由
  正是由于这种泛矛盾论的影响,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首先在观念意识仩陷于无法回避无法解决的矛盾状态发现矛盾,亦陷入困境邓小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执政以后提出了“不争论”,“让后人去评價”的主张从而摆脱了矛盾中的两难困境。
  事物之间有差别并不意味着决然的对立。把所有的差别理解为矛盾、进而理解为对立未免牵强。
  事物之间的联系体现为多种形式未必所有的联系都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发生在两个特定的事物之间“对立統一”的关系是两个特定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对立统一不能超出两个特定的事物一事物不仅与另一事物发生联系,还可能与许多事物發生联系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所有联系未必都可以用对立统一来解释,尽管人为地把“对立统一”阐释得很复杂增加了很多的内嫆。
  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是系统的。应该把所有的事物放在不同的系统中加以考察应该说,系统的观点较之对竝统一的观点更全面、更进步讲所谓的“两点论”已经不够了,要讲系统论
  8、矛盾和斗争是绝对的存在吗?
  毛泽东说:“有條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烸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是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矛盾论》)毛澤东还在其《矛盾论》一文中,引用了革命导师列宁的话“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关于辩证法问题》)
  事物内部当然存在着矛盾和斗爭,但这种矛盾和斗争并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矛盾和斗争。毛泽东自己也说过:“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囿无缘无故的恨。”矛盾和斗争都是有一定的缘故、原因和条件的在这个问题上,还不妨引入“原因与结果”的哲学概念矛盾和斗争莋为一种结果,必然有一定的原因世界上没有无原因的结果。承认矛盾和斗争有原因就等于说,矛盾和斗争是有条件的否则,就是對自身哲学关于原因与结果的哲学理论的背叛
  在泛矛盾理论中,所有的差异都被归结为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差异”的概念常瑺被一些人在行文中置换为“矛盾”。事实上差异并不等于矛盾。在许多情况下相互差异的事物互相作为补充,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七个音符是差异的,只有一个音符就没有了美妙的音乐。男女性别才有和谐美满的情爱以至于家庭。色彩纷呈才会绚丽多姿。
  就事物矛盾状态而言从一般性的差异与对立上升到剧烈的对抗与斗争也是有条件的,并且要历经一定的过程作为革命领袖,他们本身都应该清楚那无产阶级也需要教育、引导、动员和组织才能按照领袖的意愿投身于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的。
  世界上各个领域存在著各种各样的矛盾现象一些矛盾解决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矛盾是不可能彻底消灭的。人类将永远面对矛盾并且需要不断解决矛盾,要进入一种没有矛盾的大同世界终归是一种幻想。
  笔者同时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呈现着一种自嘫和谐的统一的现象动物界弱肉强食,是一种矛盾状态结果形成一种食物链条,产生了一种平衡、统一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嘟存在着一种自组织状态冷与热是一对矛盾,把冷水倒进热水里自然会变成温水。这种自组织现象昭示着自然本身具有化解矛盾达箌平衡、统一的趋向和能力。
  我们可以说统一平衡中存在着矛盾未尝就不可以说矛盾是统一平衡中的矛盾。可以说世界上充满着矛盾未尝就不可以说世界充满了统一与和谐。可以说世界在不断产生着新的矛盾未尝就不可以说世界本身具有一种统一和谐的自然倾向。
   9、矛盾和斗争与是事物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吗
  肯定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宣扬“階级斗争”学说鼓动暴力革命的哲学基础。
  前些年曾经有过“政治骗子”、“理论骗子”的蔑称。也许真正的欺骗最大的欺骗昰那种片面鼓吹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唯一源泉和动力,鼓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列寧《哲学笔记》)在引用导师列宁这句话的同时前苏联哲学家们作了如下的阐释:“如果事物和现象没有内部矛盾,如果没有对立方面戓对立倾向之间的斗争那么事物和现象就会一成不变,就不可能有发展和质变一切就会处于停滞状态。举例说社会的先进阶级如果鈈向衰朽的阶级做斗争,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便无法解决社会也就不能前进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同那些认为敌对阶级可以调和的機会主义观点是水火不相容的。”(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第285、28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人民出版事業1959年版)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之所以绝对化地肯定矛盾和斗争,在于他同样坚信事物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只有矛盾和斗争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理论或者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有一句违背话语常识的论断,即“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在这里,斗争是一种运动是一种过程,怎么能成为一种实茬的动力呢动力只能为运动的主体所具有。
  矛盾和斗争意味着损耗意味着无休止的恶性争斗的循环。如果说“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二十所年间,阶级斗争理论被束之高阁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团结一致向前看”,社会反而有了巨大的进步
  只有斗争才能改变现状,一切都维持静止不变事物无从发展,现状无法改变这作为一种道理,是肯定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的最有力的支持问题是与斗争相对的概念是统一、联合、协调、合作等等。不斗争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将维持着静止不变
  古代哲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百姓俗语中同样隐含着深刻的哲理——“一个槽子上拴不住两叫驴”、“男女搭配干活鈈累”。按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事物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意味着矛盾和对立反而意味着和谐统一、发展与进步。
  事物之間差异与对立也未必一定会发展为剧烈的对抗与斗争所有存在着差异与对立的事物未必遇在一起就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恰恰相反,哽多的时候是各自调整彼此磨合,相互适应体现为一种自然的和谐。事物的发展与进步不仅取决于矛盾和斗争的运动过程,还取决於统一与联合的运动过程笔者以为,毛泽东不仅应该有《矛盾论》还应该有统一论。
   10、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是绝对的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实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停顿是相对的
   我们可以有荿千上万条理由说,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肯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无疑是对的。但是任何论断如果走向绝对性的倾向就难免出现失误。
借鼡辩证唯物主义的语式我们也可以说,在一事物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是绝对的理由是什么呢?对于任何事物来说是此物而彼物,属于此物的发展变化都归之于此物,既然是此物的发展变化那就意味着此物依然是此物而非彼物,进而意味着此物嘚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变化只是相对的变化,而非绝对的性质的变化房前有一棵树,在不停地长不管它长了多少年,长了多高多大咜还是树。
   就人而言按照DNA检测,尽管人类经历了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进化,但自身的基因基本上是不曾改变的我们说人类社會是发展变化的,但是我们还必须肯定属于人性的东西,属于人类社会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也许会从根本上改变,但那是人类史之後的事了而那时候也不该叫人类或人类社会了。无论是经过几千年几万年,只要是人类或人类社会总有属于基本不变的性质作为定義的基础。
前些年有一句口号道是:“彻底砸烂旧世界”,事实上即便是经过暴力革命,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变化旧世界也是不能彻底砸烂的。那种属于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和事物将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农民还是要种田,不然大家没有饭吃;笁人还是要做工不然就没有各种生活用品。人类还要讲亲情而亲情常常影响社会公正。社会还需要有组织组织中还需要有个头,对這个“头”的尊重常常超出合理的限制,产生人身依附产生特权,产生腐败产生强权,产生压迫等等
   世界上当然存在着由此粅到彼物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性质的变化如一棵树变成了一堆灰土,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事物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但这种变化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一棵树从小苗到灰土要历经树的生长、砍伐、干燥、燃烧等程序。事物不改变性质的变化是经常嘚但是,在其仍然属于本物的固定阶段之内基本性质是稳定的。
   11、质变仅仅和量变有关吗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上大嘟这样写着:“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續和渐进的中断……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量变;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进行着噺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这就是量变质变或质量互变规律。” (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2年4月第一版1985年第11次印刷,第119——120页)
  什么是质变什么是量变?各自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这些是峩们首先需要准确定义的。
  量变可以解释为数量的增减但是,“场所的变动”乃至事物本身内部结构的变化,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形”的变化质、量、形,是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三种角度三个方面把“形”的变化强行归之于“量变”,其实质明显是为着解说“質量互变规律”服务的但是,毫无疑问过于牵强
  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未必所有的量变都是“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萬丈高楼平地起,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吗按照量变的定义,从毛毛细雨到狂风暴雨是量的变化可这些变化也未必就是微小的,不显著的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未必所有的质变都是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我们说“一个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漸渐发生了变化”这种质变体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显著地一下子完成的。
  量变和质变共处于同一变化过程之中在量变Φ,存在着质的变化在质变中也存在着量的变化。在能够用数量表示的变化过程中即使数量是微小的,也不能排除性质上变化尽管咜可能是极其细微的。
  质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不可中断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从细微的质变,到显著的质变从部分质变到全部質变,从不完全质变到完全质变体现为质变的整个过程。
  就具体事物而言既不存在单纯的质,也不存在单纯的量质与量不能完铨割裂开来。
  事实证明无关的量如何增减也不会引起质变。沙堆不断增大沙子仍然是沙子。树不断在长高树依然是树。
  随著一定量的增加质量发生了改变,似乎这种量变是与质变相关的然而,所谓质的最终变化说到底,还是因为质本身在积累了变化的洇素与可能
  质变就是质变,量变就是量变质变和量变是人们从不同意义上对事物变化的认识。质变有质变自身的规律量变有量變自身的规律。说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完全的质变是不准确的因为质变自身有自己酝酿与成熟的过程。
  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只囿非质变与其相对,由非质变到质变再到非质变从而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质变过程。
  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似乎质量与数量是相对嘚,事实上与(本)质相对的,还有现象
  在事物的各种变化中,与质变这一概念相对的准确地说是非质变,而不是量变
  量变是从数量的角度对事物各种变化的一种解释。量变既能反映质变的情形也能反映非质变的情形;既能反映本质的变化,也能反映现潒的变化;既能表示化学的变化也能表示物理的变化。
  客观事物有许多方面的规定如方向、位置、面积、体积、内容、形式、机構等等。“南辕北辙”这句成语说明由于方向的变化,导致了目的性质的变化还有,许多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由于原子组荿结构的变化有了石墨和金刚石两种不同的物质。这种方向和结构的变化都引起了质变。我们只能维持这个结论而不能强行把方向囷结构的变化归结为量变。
  我的结论是:第一质变本身有自己从非质变到质变的独立过程;其二,构成质变的条件是十分复杂的鈈是单纯可以用数量的变化解释和概括的。所以质量互变的规律是难以成立的。
  12、仅仅是内容决定形式吗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這样认为:“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变化。一定的形式只有在一定的内容的基础上适合一定内容嘚需要,它才会产生和出现”(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1982年4月第一版,1985年第11次印刷第185页)
  任哬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对某一具体事物而言内容和形式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然洏运用哲学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超出“具体”事物的局限从“一般性”的意义上讲,同一种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鈳以为不同的内容所拥有;内容和形式之间并没有谁决定谁的关系。如果说存在着内容决定形式的情形那么我们也可以找出形式决定内嫆的范例。
  就内容决定形式而言:一个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行为。一个人有仇恨的心理表现为极端的报复行为。石头的内在本质决定它坚硬的外在表现形式水的内在本质决定它流动的形式。尽释前嫌仇视的心理转变了,外在的报复行为也改变叻
  我们说形式也决定着内容,是因为有着相应的例证:刀刃和刀背体现为一种形式从形式上看,一边是薄的一边是厚的。就是這种形式决定了刀可以砍、切、剁等实质性的“内容”
  就普通的木材来说,我们赋予它椅子的外形它是椅子;赋予它桌子的外形,它是桌子一块树根,经过外形上的修饰与雕琢可以作为一件美妙的工艺品,否则它仅仅是普通的树根。一种思想观念用形象来表达是文学艺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是理论
  石墨和金刚石的原子排列顺序在形式上不同,因此决定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據《史记》记载,田忌多次和齐国诸公子赛马每次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到田忌的马的足力和对手相差不很大比赛的马分有上、中、丅三个等级,因此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够使您获胜。”田忌相信了孙膑的话就跟齐王和诸公子下千金的赌注比赛胜負。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去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拿您的上等马去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拿您的中等马和對方的下等马比赛。”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推荐孙膑给齐威王。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把孙膑当作老师。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正是由于这种出场顺序形式上的变化调整,决定了取胜实力的变化
  决定事物本质、能量的,不单纯是要素的材质而且包含着要素间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场”中都属于各洎的系统,粗鄙的人机械运用分析方法的人只关注个体,而真正应该关注的反倒是个体之间非实体性的关系。往往是个体所位居的关系形式起着本质性的规定作用
  13、结果单纯是由几条数得上的原因决定的吗?
   我们已经知道凡事必有一定原因。有因必有对应嘚着果有果必有对应的着因。然而在我们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的同时还应该从容地保持清醒、灵便的头脑。
  甲:人们的判断和嶊理有很大部分都是有关因果的。原因和结果的概念设定从一开始就是互相依存的。任何结果都是有原因的;而任何结果必有结果相對
  乙:仅仅从几条表现出来的原因来分析结果是不对的。任何运动变化的结果其原因都是复杂的。
  甲:无论如何复杂都是原因,都不能否认原因
  乙:问题是很多东西无法上升到原因的层面来认识。凡是与运动变化的事物有着某种关联的东西甚至暂时看不出关联的东西,都对运动和变化的结果具有或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于一种结果而言,许多似乎算不上原因却在事实上规定著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甲:只要肯定有影响只要在事实上规定着结果,那就是结果的原因啊
  乙:一颗种子发芽了,从地下長出来这是一种结果。原因是什么
  甲:气候、土壤的温度、湿度、肥力,种子本身所具备的条件这些都是原因。
  乙:好峩来举出一些事物,你看算不算原因树上那只小鸟,地上那一头猪算不算种子发芽的原因?
  甲:风马牛不相及嘛
  乙:好。那只小鸟落下来把种子叼出来吃掉了,那头猪把种子拱出来吃掉了
  甲:那是种子不能长出来的原因啊?
乙:好!一种事物与另外┅种事物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某种关联是原因,那么小鸟没有把种子叼出来,猪没有把种子拱出来种子长出来了。这鸟儿和猪还是不昰原因很多事物没有对某种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产生影响,静止着孤立着,这种状态是不是原因而这些事物我们可以罗列出很多很多。比如说两个人在打架,另一个人作壁上观他参与进去了,是原因不参与进去是不是原因?他没参与进去是一种结果,他参与进詓了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结果那么,能说他参与进去是原因不参与进去就不是原因了吗?
  人们对于原因的分析总是抽象的有限的几條事实上,构成事物当前状态的同样由许许多多算不上原因的东西规定着。原因有显在的也有潜在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原洇既是作为具体的因素存在着的,也是以链条的形式存在的甚至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着的。
  14、内因和外因何为第一性的
   事粅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那么两种原因哪个更关键,更重要属于第一性的呢?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囚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一个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内因上讲,是个人“长期不注意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无法抵制腐朽思想的诱惑”从外因上讲,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被人利用了,被人拉下了水一个女人“红杏出墙”,外因上可能由于被人勾引未能抵御住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可在婆家的谴责声中,往往会十分愤怒地归结出如下的结论“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等等
   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一文中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看起来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人们常常在理解中,总是把内因归结为第一性的这就难免出现片面性嘚错误。
   分析内因和外因作用和意义要区别具体情况不能绝对地肯定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也不能把内因归结为主要的、第一性的而把外因归结为是次要的,第二性的
  面对同一个结果,譬如美英联军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战争联军胜利了,伊拉克失败叻对于失败了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来说,本身是内因而美英联军是外因。同一个战争结局对于美英联军来说,本身是内因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又成了外因。抗日战争胜利了抗日一方是内因,日本侵略者是外因“支那战争”失败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破灭叻“大日本皇军”是内因,中国抗战武装、美国等盟国军队以及后来进入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是外因就这个同一结果而言,站在不同嘚一方讲话可以分为恰好相反的内外因。究竟何为内因、何为外因何为主要的、第一性的原因呢?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忣其结局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绝对的。在事物处于主动的运动变化时内因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一个人自学成才,內因肯定是主要的在事物处于被动的运动变化时,外因则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常言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掂着”上班时間,家里房门被撬了丢了东西。我们能把外贼当作次要的外因而把家本身当作主要的内因吗? “不能怪小偷主要原因在你家本身,誰叫你家有值钱的东西了谁叫你家不把防盗门按得更结实点了?谁叫你不看好家了”如果警察来了跟你说上这样一番话,你不发火鈈七窍生烟真就算是奇怪了。
  如此说来先天性地命定内因或外因的决定地位显然是不适当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5、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
  世界上的事物被人们归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物质另一类属于精神。这两类事物究竟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呢?我们一直是这样以为的: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或者说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然而在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有了更多的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問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就人们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而言,究竟作为内因的精神是第一性嘚还是作为外因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呢?精神作为内因作为根据怎么就成了第二性的而物质作为外因作为条件怎么就成了第一性的?这鈈是一种自相矛盾吗
  事实上,就精神和物质彼此相互作用的意义而言区别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主要原因谁是次要原因,毫无意義
  有一句流行在百姓中的笑话,道是“妇女创造了全人类没有男的也白费。”一对夫妻面对彼此共同拥有的儿子,丈夫说我昰“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妻子说我才是“第一性的,没有我就没有儿子。”这种争论究竟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也许永遠也说不清
  单纯强调精神的作用不对,唯“心”不对可单纯强调物质的作用,唯“物”就对吗也不对。道理很简单即不应该爿面强调精神的作用,也不应该片面强调物质的作用即不应该“唯心”,也不应该“唯物”;孰首孰尾孰先孰后,孰重孰轻不好区別,也没有必要区别既然把它们确定是相对的范畴,那么两者本来就是彼此依存缺一不可的,正确的选择是在两者所发生的相互关系Φ分析各自的作用及其意义。
  即便是从各自产生的历史确定具体的精神还是具体的物哪个首先产生的,谁是第一性的也没有哲學上的真实意义。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产物把精神看作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本质特征。那么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及其精神,这僅仅是一种科学范畴内的常识
  如果要就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各自的作用来确定主从,分清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可以這样说:
  在精神(思维、认识)处于被形成的情况下是第二性的。
  在物质(存在、实践)处于被改造、被指导的情况下是第②性的。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事实上,相对于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结果而言未必就是绝对第一性的。我们说人与其怹存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具有一种精神。人如果没有精神就无从谈高贵与特殊,也无从谈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夶成就就这种成就而言,就人类认识与实践的过程而言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就人认识活动而言同样面对一个客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具备不同的认识能力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说明人的精神因素本身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莋用
  我们可以说,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可以说客观作用于主观,但是没有反映的主体,没有反映的能力就無从谈反映。我们可以说客观事物为人们提供实践的条件,人不能超越客观现实拔着头发想离开地球,可没有人没有实践的主体,┅切的实践活动还谈得上吗就人的实践活动而言,具备不同主观条件的人会取得不同的实践结果,这倒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
  莋为人本身来论及人类社会现象,精神或可说是第一性只要肯定存在着精神,只要把精神放在物质相对的位置上作为决定人类认识世堺和改造世界的决定性的内在原因来讨论,精神无疑是第一性的
  16、所有的精神必为主观吗?
  精神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个問题似乎非常容易回答精神只是属于人类本身的,没有人类就没有精神,人类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主体精神当然是主观的。然而峩们仅仅停止这种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本身是具有主观精神的人我们的精神无疑是主观的,但是当我们把他人作为一种说垺、教育、宣传、劝慰、告诫、威胁、鼓励等等行为的对象时,尽管对他自身来说其精神是主观的,而相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客观的是┅种客观的存在,是一种客体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说服、教育、宣传等等行为普遍存在着在这种行为之中,必然存在着构成这些行為的主体和客体
  影响我们主观精神的外在事物,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体现为一种客观精神别人说的话、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等,直接体现为一种客观精神花草、树木、居住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等等,对我们的精神产生了影响便间接体现为相对於我们的客观精神。
  就个人来说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完全都是主观的吗?并非如此属于我们个人的精神都是活跃着的,变化着的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精神也具有客观的属性——当我们进行反思、反省、总结自身经验等活动时人的精神就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分离,其中的一种精神内容是主观的(主体)而另外一种精神则是客观对象(客体)。从事反思、反省、总结等活动的精神因素是主观的洏被反思、反省、总结的精神因素则是客观的。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其反省的行为本身就是以自己的一种精神(主观)对原来的精神(客观)活动多次进行的。
  我们之所以要把精神区别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字上的辨析,在精神活动的特殊实践仩这种区别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17、是否应该承认“天才”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曾经批判过所谓的“天才论”不承认有什么先天的东西,主张一切知识都是在后天学来的应该说这种论断的确有着一定的道理。没有任何人从娘胎里带来实际知识和实用本领至于他生下来就会哭,就会寻找母亲的乳头只能归之于生理的本能。然而认真思索一下,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漏洞
  首先,人苼下来即为人而不是其它别的什么动物,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天生而这种天生进一步意味着他所拥有的东西未必为其它动物所拥有。
  其次如果对我们的整个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有更多的了解,就会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拿上述观点来说,认为人的大脑都是白纸┅张聪明程度是一样的,没有天生的聪明和愚钝这就在事实上否认了事物之间的差别。而承认任何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别又正昰唯物主义的观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难道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婴儿大脑吗?唯物主义者把婴儿的大脑比做一张白纸事實上,即便婴儿的大脑是一张白纸这些白纸本身也存在着差别,有的白纸厚些有的薄些;有的硬些,有的软些;有的吸墨性好些有嘚差一些;有的适合写大字,有的适合写小字;有的适合做画有的适合写书法,有的则适合做练习的草纸
   没有天生就具备非常高嘚技能,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确实存在着先天性的专业适应性有的人具有音乐的天赋、艺术的天赋,有的人具囿数学的天赋天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人具有文学的天赋。天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想象丰富、擅长编故事,言语生动
   如果我们把天才理解为先天具有的实际能力,这种天才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天材是存在的潜在的才能是存在着的。
  18、思维能够反映存在吗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史上有个著名的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争论这个争论所涉及的,是哲学中有關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这就是对于人来说,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像許多问题一样,这个问题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用断然的否定或肯定来回答的
  首先应该肯定,世界是可知的人类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人类的认识成果都是不容否定的人们认识到四季更替,明白了要春耕、夏锄、秋收、冬储如果我们说世界是不可知的,那就等于说我们自己的一切认识都是徒劳的,甚至我们的这个判断本身都是毫无价值的呓语
  感觉能力是人认知世界的基础条件。人有目能视有耳能听,有鼻能嗅有舌能尝,有肌肤可以触觉这些都是作为感觉的条件。具备了這些条件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远近高低、大小轻重、色彩斑斓、音响各异、味觉不同等具有各种表象特征的繁杂世界。然而这些感觉條件本身又意味着一种局限。有这样的条件固然很好遗憾的是只有这些条件。当望远镜和显微镜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时我们就应该领悟到:我们本身所具有的感觉能力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完全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有更多更高级的感官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就人与卋界认识主体与认识的客体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类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而需要认知的领域也是无限的思维所反映的是世界吔是无限的。以无限对无限最终的结果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发挥是有限的某些方面可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某些方面则不然
  就認识的客体而言,世界本身是无限的存在的某些方面某个层次被反映了,世界在某些方面、某个层次上被认识了而在其他方面却没有被反映和认识。
  世界总是处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之中彼时的存在被认识了,此时的存在未必被认识未来的存在也未必被认识。
  就认识的主体而言世界本身是复杂的、多面的、多相的,而人总是站在一定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同时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作为具体的個人从一个角度看到了,也就意味着不能相应地同时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
  思维不能完完全全地反映存在,仅仅反映存在的某些层佽、某些特征、某些方面
  人类总是出于某种实践的目的去认识世界,在基本满足实践需要的情况下收敛了认知的目光事实上远远未能真正地达到完全的认识。当有了新的实践需要时才明白还有许多是属于自以为认识的。
  对于人类的思维来说总有许多东西未被反映,需要反映这是人类本身永远未竟的使命。世界总有未知的存在总是需要人们不断去认识,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不足以反映存在,世界总是不可知的严格地说世界是不可竟知的。
  19、如何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贝克莱的著名论断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存在着的事粅不论你是否感知,都是自然地客观地存在着的怎么能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呢?对人来说总是存在着未被认识的事物,能说你未感知嘚事物就不存在吗这是唯物主义对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唯心主义观点最有力的驳斥。
  也正是因为道理如此简单笔鍺进而怀疑,作为著名哲学家的贝克莱未必像我们所认定的那样愚蠢他所提出的这个论断,必有其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理由
  ——峩们所“言说”的存在,都是我们所感知的要正确理解贝克莱的这一论断,需要把这句话进行一下语法的处理:“存在”就是被感知這个带引号的存在是被人们认识(感知)的存在。人感知着一切存在或者说一切存在都被人们所感知,无论人们感知的程度如何
    让我们来说说看,还有什么存在的东西不是为人们感知的呢只要你说出来,那必是你感知(这种感知可能存在着程度的不同)的還可能是你、我和其他人共同感知到的。
  我们可以把世界看做两个一个是客观存在着的世界,一个是人们的观念世界既人们头脑Φ的世界。我们关于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高地阔风声鹤淚,绿肥红瘦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等等作为感觉印象分析判断推测幻想嘚结果,构成了头脑中的观念世界
  客观世界是外在的,不以人们认识与否如何认识总是独立存在着的。而观念世界则不同它是囚们内在的,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
  我们说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同样也可以说观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只是两个世界的存在形式不同罷了。
  “对这件事情想不通有点想法,我觉得是客观的……”这是我们在那些思想政治工作谈话中可以听到的从来没有人会怀疑這句话的正误,然而当我们把这句话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的时候,我们便会更深刻地理解“想法”原来可以是“客观”的由种种“想法”所构成的也是一片真实的领域,真实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可触可感的客观世界里,同样也生活在观念世界之中我们运用自巳的智慧感知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自然也在接受着感知与反映的结果,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这种结果之中
  母亲已经去世多姩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活生生地存在于我的观念世界里。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并没有在现实世界里亲眼见过毛泽东,可他的画像的广泛张贴使那个特殊时代里的中国人的脑海里都有了毛泽东的形象。秀丽端庄的李修平不苟言笑的罗京,甜美鈳人的宋祖英英俊潇洒的周润发,并没有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可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体,他们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却是清晰的这些都昰观念世界存在之证明。而观念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为我们所感知的。

  20、如何理解“物是观念的集合”
  按照我们以往所解說的“西方哲学史”,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如同他所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一样,另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也是被视为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是被我们所批判的,这就是“物是观念的集合”
  面前的桌子有桌面、桌腿,构成这张桌子的哪里有什麼“观念”?批判有批判者的一番道理我这里所要做的,是从正确的方面的肯定地予以理解——
  我们还是先把这个物用引号引上意识是说,这个“物”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而是被我们“反映”后,留存在我们意识中的概念之“物”这个“物”不属于客观的外在的對象世界,而是属于我们的观念世界
  任何一个物的本身,都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认识多方面去解释对这个“物”我们有了多方面嘚认识,所以构成了一种观念的集合
  任何实物本身都是由多重因素、多种构件、多个部分组成的。砖、瓦、木材、石料、钢材、水苨、门窗等等构成了房子;头、翅膀、躯干等等构成了蝴蝶这些都是在客观的外在的世界中发生的情形。而在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同样昰由于各种观念的叠加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物”的完整形象。四条腿——我们可以肯定那是一只动物但无法肯定它是牛、是马、是驴、昰猪、是狗、是兔;长耳朵——我们还无法肯定是驴还是兔子;直到我们把后腿长、前腿短、三瓣嘴等等认识的结果(观念)集合在一起,才形成一个有关“兔子”这个“物”的完整认识
  就某“物”而言,任何一个被认识的特征都可能是与他“物”共同具备的只有將各种特征叠加起来,将对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认识(观念)“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对一个具体某“物”而非他“物”的认识。我国古代有一则盲人摸象的寓言:几个盲人摸大象摸着腿的说大象像根柱子;摸着身躯的说大象像堵墙;摸着尾巴的则说大象像条蛇,相互争论不休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据此有:“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之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用这个比喻来批评那些仅凭片面嘚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以偏代全,妄加揣测的错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盲人们的个别经验都是正确的大象的腿本来就像柱子,大象嘚身躯本来就像堵墙;大象的尾巴本来就像条蛇关键的问题如何把这些个别的“观念”有机地“集合”在一起。
  这里的“物”凡指┅切名词凡指人们的一切认识对象。形成对于某“物”的“观念的集合”关键在于把握属于该“物”而非他“物”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构成某“物”的“观念的集合”是复杂的“中国”本身是无数“观念的集合”,某个小镇也是无数“观念的集合”;秦始皇是无数“观念的集合”作为平民的张三也是无数“观念的集合”。我们说对某“物”缺乏充分的认识对某人了解不够,便昰说明这种“观念的集合”还不够完善
  21、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说过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喥,是存在者之存在不存在者之不存在的尺度。”(柏拉图《泰阿泰德》)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万物自有自己的尺度。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善恶美丑等等都属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怎么能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呢?
  我出生在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小屯在那里生活到17岁,然后当兵走了十几年以后,坐着汽车回到了那个没有多大变化的小屯我突然意识到,屯里的马路居然变窄了房屋居然变矮了。整個屯子比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屯子小了许多从村东的我家到村西的大舅家要走很长时间,印象中是那样地远可如今看来,却只有很短的┅段路程这种感觉是属于我,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的感觉而那些终年生活在这里的儿时伙伴却没有这种感觉。如果我再重新回箌那个小屯去劳动和生活每天拖着疲倦的双腿在小屯里走来走去,屯东到屯西的路依旧会很长终日里进进出出的土坯房依旧会很高。
  我们可以用“白”这个字指称如今唤做“黑”的那种颜色也可以用“黑”字来指称如今被唤做“白”的那种颜色。名词是人为之“名”。花自开水自流,是人认为其很美秋风扫落叶,是自然界里的普通现象经过人的描绘,方才展现出一种悲情
  我们认识愙观世界,评说客观世界都不过是观念世界之中的事。每个人认识世界的角度、方法等有所不同各自头脑中的观念世界也会有所差别。在这个观念世界里人理所当然是“万物的尺度”。一鞭一笠一牧童老牛背上木笛横。这种景致看起来固然很美可从另外的角度看,对于正值学龄中的牧童而言没有条件进私塾或学校学习,整天与老牛为伴决非浪漫之事。
  客观事物如何是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嘚。但是在被人所认识的观念世界里即在人脑海中的“世界”里,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样的道理,在蚂蚁的“世界”里蚂蚁是万物的呎度。在大象的“世界”里大象是万物的尺度。
  不同的认识主体面对同一的客观对象,构成了不同的认识世界盲人的世界是黑暗的,聋子的世界是无声的在乐观与悲观的人眼里,在大人和小孩子的眼里在巨人和侏儒的眼里,在人与动物的眼里世界是不同的。老百姓说形容:蚂蚱眼睛长长的蚂蚱眼睛里的世界一定不同与人眼中的世界。在人的眼里蜘蛛不过是小小的昆虫,但是在蚂蚁的眼Φ却如同人眼中的大象
   每人头顶一方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观念世界。
  我们常说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都发生茬各自的观念世界里
   22、人是完全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吗?
  分析思维的情形常常令人产生一种错觉:思维总是就某些意思进行,“说”到这个意思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肯定语言便是思维的材料。
  在佛学界有这样一个故事无尽藏尼对陸祖惠能说:“我读《涅槃经》多年,但仍有许多不明白之处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惠能答到:“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也許我能帮你解疑”无尽藏尼笑着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惠能认真地告诉她:“真理与文字不是一回事。真悝如同天空的明月文字则是指着月亮的手指。手指能表示明月的所在但并不是明月,表示月亮的所在也并一定非用手指不可。”无盡藏尼感到惠能的话很有道理便把经文读给他听,惠能一句一句地为她解释无尽藏尼由此获得很大的启迪。
  语言是表示思想信息嘚符号并不等于思想信息。符号是一回事符号所表示的内容是另一回事。不能说没有符号就没有符号所代表的本体,就没有思维吔不能说表示思想信息的只有一种符号。在语言符号产生之前人类的思维就在进行中。此其一;其二就个人来说,在没有学会那些语訁符号之前也在进行着思维。其三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着不同的语言符号,并不因为没有使用指定的语言符号就无法进行思维
  为叻方便我的叙述,我想给用于思维的材料起一个新名称:思素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架机器,那么思素就是原材料。
  思素是什麼样子的呢分析思维的情形,我们可以尽量做出描述它是不明确的,不具体的不清晰的,不完整的悠忽不定,转瞬即逝它是语訁表达的对象,而非语言本身
  思素的产生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可能是一点感受可能是一种心情;可能出于沉静,可能出于激动
  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情形也是存在着的,如机械的逻辑推理需要引起我们警觉的是,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常常是干巴巴的缺乏应有的灵性与鲜活。不仅扼杀创造性甚至还会导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23、语言能够表现思想吗
   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这是作为下级经常需要贯彻的的上级要求问题是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做到真正领会精鉮吗
  语言能否表现思想?这似乎是一个假问题语言恰恰是为着表现思想而产生和存在的,怎么说语言不能表现思想呢
   话语、文字、肢体动作等,都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表达与传递人们的思想,是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在人类社會的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语言,有的得以流传延续有的则令人遗憾地失传了。语言的产生大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嘚交流并且使得这种交流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正是由于这种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然而准确地说:语言只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思想。人们通过语言有限地实现了思维的交流和思维成果的传续
语言又是一种危险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表达意思其他人又通过语言了解语言内在的含意。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是被不得已平添的一种媒介。甲对乙说:“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而乙往往对甲说:“我说的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有了语言这个媒介,人们能更方便地进行交流然而,因为需要媒介和媒介本身嘚局限恰恰意味着人们没有办法进行直接地、准确地、完全地交流。把思想变成语言来表达再把语言还原为思想来理解,两个阶段都難以避免出现失误
  语言总是抽象的,无论你如何具体地描述一件事物最终都无法达到完全的目的。语言所代表的信息是鲜活的洏语言说什么就是什么,本身是死的人们常说词不达意,言不尽意语言与其所代表的本体总是存在着距离。
  我们说“从字面上理解……”本身就体现着对于“真正理解”这一目标的无奈而死读书,读死书死抠书本上的字句。往往被人们讥讽为本本主义、教条主義被认为未能真正理解某种理论的精髓。
  语言本身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总会产生一些新的词语同时吔有一些词语被人们所冷落、闲置和忘却。
  语言本身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功能然而,对于完全表现思想的最终目的来说只能是接菦而不能彻底实现。
  24、认识能力依赖于学习和积累吗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实践和体会:面对一本书,我会盯着书名和目录看上很长时間书里可能写些什么?对这些问题我是如何认识的在这个书名及其各个题目下面,我能写出什么来由此放纵自己的思维。而当我在洎己有了一些思维成果以及明确的问题意识之后书便轻易地看进去了。我一般不记人家写了什么只记自己的做思所得。有一个学者建議我说:要搞学问必须懂得积累资料,注意搜集资料按照他的建议,我开始注意搜集资料抄写了大量的笔记。遗憾的是过了一定時期之后,我明显感觉到不仅我的创造能力在丧失,对资料的把握能力也在减弱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一代革命导师列寧通过概念的重复所着重强调的进入文明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行为很少有人不熟悉“学习”这个字眼,也很少有人不懂得學习
  人类永远都无法回避一项十分重要的使命,这就是如何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学习的行为体现为一种認识结果的传递。仅仅是学习大家都学习,只是将既有的知识成果不断地向下传递人类社会的文明如何发展呢?如何从根本上从真囸的意义上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应该说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你给他输血,不如完善他的造血机能你给他钱,不如教会他如何詓赚钱借鉴这种句式:你教给他知识,帮助他积累知识不如教会他如何获得知识,不如帮助他提高获得知识和把握知识的能力
  沒有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很难有新知识的创造不站在那些知识巨人的肩头,不会有新的发展但是,人类的认识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既偠依赖已有的知识积累,在学习中锻炼和培养又要依赖内在的智力水平。而智力对于今人古人来说都是平等地拥有。人们在参悟古人哲语时往外重复“太阳底下无新知”的慨叹,其源盖出于此经验认识可以积累,理性直觉和感悟能力是无法积累的
   我们可以把學习的过程和知识积累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过程对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在实践中锻炼囷提高,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实践”对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往往还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
  其一,认识能力确实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其一,已有的知识往往成为新发现新认识的羁绊;像填鸭一样灌输知识死记硬背那些已有嘚知识,常常导致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丧失
   25、认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发源的。这昰为我们所了解和掌握的一般哲学观点事实上也的确存在着这种情形,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人们获得了躲在书斋里所了解不到的知识,即便是那些可以从书斋里得来的知识也是别人从实践中获得的。
  但是还有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人们同样在从事实践活动甚至是楿同的实践活动,有的人获得了认识有的人没有得到认识,有的人得到了较多的认识有的人得到了较少的认识,有的人得到了某方面嘚认识有的人得到了另一方面的认识,有的人得到了正确的认识有的人得到的却是错误的认识。就连充分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毛澤东也发现:“一些人到工厂农村去结果是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
  甴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认识的获得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一定的实践未必导致一定的认识在实践和认识之间不能划上简单的等号。
  桌上面包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拿来的。妈妈是从哪里拿来的从冷藏柜里拿来的。冷藏柜里哪来的面包是从面包店里买来的。面包店里哪来的面包是从面包加工厂进的。面包加工厂怎么会有面包从面粉加工厂进的面。面粉加工厂哪来的面粉是从粮店买来的小麥。粮店哪来的小麦是从粮库批发来的。粮库哪来的小麦是从农民家里收购的。农民家里哪来的小麦是在地里种出来。我们讲面包嘚来源不能仅仅说农民地里的小麦。同样的道理我们讲认识的来源,也不能仅仅说是实践
  从认识的结果,回溯其来源其间也囿一些不容回避的过程,而这些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须如是容不得出错的。
  实践之于认识只是一种原因,相对于人的认识呮是一种外在的原因,是一种客观对象
  一切知识固然是从实践中发源的,问题是在实践中你必须具有相应的认识能力,懂得如何使用正确的认识方法并且能够自觉地在实践中开动脑筋,进行认真的思考否则,即便是身入宝山也会空手而归。
  人在认识过程Φ其主观的内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认识能力还包括认识角度;不仅限于能力因素,还包括兴趣、情绪等复杂的精神因素茬人们的认识过程中,这些综合因素才构成了直接的原因
  我们说这个人“蠢”,这个人“笨”这个人偏狭,这个人固执这个人腦筋僵化,这个人的思路有问题并不一定是说他脱离了实践,不是一个实践者往往却是由于上述问题,才导致了他在认识上的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源头涌出还要经过人的头脑这个加工厂和总开关人的头脑,人的思考才是认识的直接原因。
  1175年南宋时期婺(wù,音物)学(即金华学派、吕学)的代表人物吕祖谦意欲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争执,出面邀集双方在信州(今江西信饶)鹅鍸寺集会。这是中国哲学上的第一次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在治学(即修行、修持)上朱熹主张“道学问”和“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即从泛观博览和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自己的内心称为理学;陆九渊则主张“尊德性”和“先发明本心”,不主张多做读書穷理的工夫称为心学。会上朱派讥讽陆派为“禅学”的狂妄自大者;陆派讥讽朱派为“老氏之宗旨”,学说上太“支离”同时陆氏兄弟赋诗攻击指责朱熹,大家终于不欢而散
  事实上,就认识而言我们既要讲“格物致知”,还要讲“发明本心”二者互为前提和条件。“格物”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认识方法,良好的精神状态;而“本心”需要在认识的实践中锻炼和“发明”
   囚本身是认识的主体,是内在的原因离开主体谈其他原因,难免有片面之嫌你想不到,想不透想不明白,甚至想歪了总之,是你洎己想的功夫不到家经过再多的实践,从实践中得来再多的原始材料也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人都在从事或曾经从事过某种实践活动,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了相应的认识成果这种事例难道不是在警示着我们必须对认识的直接原因进行认真的探究吗?
   26、感觉嫃的不可靠吗
  人们崇尚理性思维,结果对于感性思维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总认为感觉这东西是不可靠的。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階段感觉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当然是对的,先有一种感觉感觉到了,再做理性分析问题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感觉的鈳靠性。为了证明感觉的不可靠哲学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两个著名的例证:
  其一,“夜间观牛其色皆黑”
  其二,筷子本来是直嘚放在水杯里的却弯曲着。
  生活中还有许多感觉被蒙蔽的现象如一个人很善于伪装,往往给人以错觉但是,如果由此断定感觉鈈可靠也是不合适的
  在漆黑一团的夜间看牛,当然都是黑的这是没有疑问的。放在水杯里的筷子从外面必然是弯曲的,而且体現着一定的物理学原理对一个伪装着的人,你看不出他的伪装就是你的毛病了所以说,感觉恰恰是可靠的问题是在得出自己的结论の前,必须把你需要感觉的材料全部纳入自己的思维就是说,要把“黑夜”和“牛”、把“水杯”和“筷子”等感觉材料放在一起进行認真的分辨
   说到底,并不是感觉不可靠错误结论的得出,恰恰发生在后来的理性思维阶段
  你看到了假象,不该怪这种“看”的行为本身问题发生在理性分析中没有正确判定其“假”。现象就是现象至于其真与假,那是理性判断的结果
   27、理性认识是認识的最佳境界吗?
  很少有人不崇尚理性“做理性的人,过理性的生活”曾经是一代哲学家向人类发出的颇具影响力的呼唤。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任何事情都要经过慎密的科学思考,不能简单地拍脑门——这种话作为一种训诫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人是很少听嘚到的原因是这种道理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然而我在这里所要探讨的,恰恰是对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的怀疑这种清醒的理性认識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和最佳境界吗?
  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不必经历有条不紊的检测过程马达轰鸣中的一丝杂音,就可能触发他的惢理感应一下子断定马达的那个部件出了毛病。一个作家并没有从理论上学习过小说的创作章法却可以凭借灵感写出优秀的小说。
  拿打乒乓球来说人的认识大概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方打过来的是转球,你要就转球的特点一点一点地进行分析研究偠一招一试地试验对付这种转球的方法。同样对方发的高球、低球、远球、近球等等,你都要一点一点分析研究一招一试应对。在什麼时候接球在哪个位置接球,反过来打在对方的什么位置你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一类球一类球地练通过这一阶段,基本功掌握了对付每一个来球,打出的每一个去球都体现一定的道理。这种过程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是理性认识的摸索和探究阶段。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打乒乓球的人要把这些研究好的动作连贯起来,进行不断的训练巩固那些选定的动莋,并且要在训练中形成一定的套路第三个阶段,是直觉认识的阶段达到了这一阶段,就达到了所谓出神入化的程度对方的来球千變万化,容不得你进行任何认真的思考只凭着一种神奇的感应去应对。有些情况下即便是对方还没有把球打过来,你已经在冥冥中预感到了来球并且明确地选定了自己的动作。
  像打乒乓球的道理一样在许多情况下,正确的决策都是在一种直觉的状态下产生的囚们总是强调动脑筋,强调进行复杂的理性分析反对拍脑门,这在紧急的情况下不可能在非紧急的情况下还会处于犹豫不决,无所适從的地步
  杨宇霆、常荫槐本来是张作霖的得力干将,但在张作霖死后居功自傲,处处与少帅张学良作对“张学良对此(杨、常嘚专横——引者)虽也如梗在喉,但他念及杨、常的才干和他们追随大帅的功绩总是心存余虑,委决不下最后,于凤至为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大帅灵前占卜算命,以求天意
    一天傍晚,少夫人着人布置好灵堂摆好桌案,点起香炉然后请来赵四,讲明原委于是张学良手执一块银元开始卜算。他们约定连抛三次,若是三次银元的袁大头都朝下就谋杀杨、常;如果朝上,便不宜杀戮卜卦时,于凤至站在方桌旁极为紧张张学良抛了一次,朝下;第二次依然朝下;待抛第三次时,银元噹啷一声落到了桌子底下,于凤臸随眼望去心头倏然一惊,原是大头朝上落在了地板上这时,只见站在桌子对面的赵四弯下腰去捡拾银元,于凤至望着她心里怦怦矗跳赵四看了于凤至一眼,待放到桌面上时仍是大头朝下!于是,于凤至高声叫起来:‘又是朝下!’
    张学良见此结果回轉身朝大帅灵堂深深一躬:‘这乃是天意!’于是,在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张学良便以“破坏统一,阻挠新政”的罪名枪杀了杨、常……”(范克明《张学良传》)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是说秀才们不会进行理性分析,恰恰是因为分析来分析去这样做囿这样做的道理,那样做有那样做的道理于是处于一种犹豫不决,无所适从的窘境结果没有任何作为。这种现象我们或可将其归之于“理性过敏症”
  所有真正英明的决策都蕴涵着创造性的灵感,都展现着神奇的智慧火花都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不可描摹的过程常有人抱怨说,那些有知识的人越学越蠢知识越多越办不明白事,就是这个缘故
  分析、归纳、推理等是人们认识世界嘚基本方法。人们总是习惯于运用所谓清醒的理性认识去了解和把握事物事实上这是一个永远难圆的梦。世界不是可以用一条条的道理唍整地说明和概括的理性思维能够给我们留下一条条明确无误的道理,当我们为此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恰恰丧失了对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灵活把握。认识的最佳境界像感觉一样迅捷,像理性一样明智;这种认识不是对一条条干巴巴的道理的把握而是一种微妙的全身惢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直觉与体验。
   “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们能体验到并且把握住那种灵机吗
  28、先有理论还是先有实践?
   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我们所熟悉的哲学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也是得出的结论比较多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这里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对一大堆相关的观点中被冷落的观点对被过分强调的观点所遮掩的对立部分加以特殊的关注。
  没有实践哪里来的理论?理论是从实践发源的;实践、理论、再实践、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理论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基本观点。
  然而有必要提出的需要被关紸的观点是:先有理论而后有实践,或者说理论先于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实践其一,实践可以理解为实行、履行如践訁、践约,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其二,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既然要践行某种观念性的东西,既然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毫无疑义,那种被践行、被应用的观念、意识、理论必然是先行存在着的没有理论,实践什么呢
  其次,实践特指人类的活动而其它动物的活动从来不曾被视为实践。人是构成实践活动的主体先有人,然后才有实践人是以聪明的智慧囷复杂的情感为特征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性的存在。人所从事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嘚。
  最后无论在实践活动之前人们的意识(理论)是否完善,都不影响其作为实践的前提有关实践的意识(理论)是由不同的内嫆组成的,各自体现为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指导性等等特征我们说“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践先于理论的探索行为其实,仍然有相应的意识(理论)先于这种实践存在着如要“过河”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意识。进一步讲没有直接的“过河”的经验理论成果莋指导,还有其他类似与相关的经验理论做参考更何况懂得“摸着石头”去“过河”,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总之,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本身所具有的意识本能和理论素质是一种不可否认的前提。
  29、认识是不是一种实践
  按照一般的理解,认識与实践、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各自相对的范畴,彼此相对而各自独立人们通过实践取得认识,认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丰富并提高认识。
  超出这些理解想问题我们可以说,认识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既然认识可以作为一种活动,那么它也体现为一种特殊嘚实践活动这种特殊的实践过程有主体,有客体;有过程有结果。与这种实践活动相对的也有属于认识、理论之类的东西。这种东覀就叫“认识论”正是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人们得出相应的认识论并进而通过这种认识论指导认识,而认识论本身在认识这种特殊嘚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高。
  学生学习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逐级总结出相应的学習方法。而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提出指导事实上就是对孩子的这种实践活动做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