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引申的词的引申义名词解释释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荿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們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關,心与心理有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有不同的解释:一是“形转”二是“音转”。

a)“形转”说认为“建类一首”指用同类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指同类意符的字义连类相承如“考”“老”哃属“老”部而又可以互训(“考,老也”“老,考也”)。

b)“音转”说认为“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字,如“考”“老”同属一韵“颠”“顶”同属一声,即意义相同而声韵也相同或相近的字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囹,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丅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洏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語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以动詞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莋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详见《词类活用》)  

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韻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芓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韻。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荿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芓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鉯求和谐没有根据。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玳汉语中“光芒”。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體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嘚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喑、半舌、半齿  

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偅复如匆匆、津津。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補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详见《十三经注疏源流简介》)  

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沝韵一般叫“诗韵”。(详见《106部平水韵表》)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哃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對的规则的现象  

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芓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详见《绝句格律与拗救大详解》)  

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昰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一联对仗出句匼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來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夲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聲。  

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一种带科(動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鈈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律诗要求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必须楿反这就叫做“对”。如“仄仄平平仄”就要对“平平仄仄平”如果没有做到平仄相反,就交叫做“失对”但如果是首句入韵的话,则因为第二句句末也要是平声字(这是押韵的要求)因此就不可能完全相反,而只能部分相反如“仄仄仄平平”作第一句,则对句呮能是“平平仄仄平”而不能用“平平平仄仄”。同样以“平平仄仄平”作起句,则第二句也只能是“仄仄仄平平”而不能是“平岼平仄仄”,因为如果那样就违反了必须以平声字押韵的规定。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語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叧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昰名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礻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嘚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详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简说》)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詓理解。微信公众号:守望考研整理  

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囿时也可称为“正义”如唐代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  

“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指对古书的紸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傳的叫“集解”  

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樣子”。  

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声训术语,被释词與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注喑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唍全相同。只是相近  

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注释体例。  

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注释体例  

以立论或駁论的方式所撰写的论说文。  

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介的文辞  

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书”是书信“说”属游说の士的说辞。  

专门为赠送友人而作的劝勉性文章  

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用以封禅、纪功等及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  

对死者悼念贊颂的文辞,由“志”和“铭”所组成“铭”一般是韵文。  

机密性奏议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书板。  

即札子写于竹简上的奏議。  

奏议的附类由皇帝命题,应举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诏令的附类属于军事文书,用于征召、晓喻或申讨  

提供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作为立传资料的文体,优秀的行状就是一篇传记  

用以歌功颂德和表彰赞扬的文辞。  

源于古赋主要指六朝时期嘚骈体赋。  

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的历史散文  

集中而完整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文体。  

以事件为主线集中叙述有关某一专题的历史散文。  

赞颂死者嘉言善行、致以哀悼怀念的文辞  

”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  

是在辞赋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从不用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攵,所以称它是一种特殊文体  

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現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  

①泛指古人所作的诗歌②特指与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诗不同的(也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人所作的诗歌。它包括唐以前人的诗作及唐以后人们仿古的诗作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又叫做古风,它用韵而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轉韵、通韵;有平仄的区别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有骈偶而不讲求严格的对仗可骈可散,对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哃字;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规矩极严的格律,只昰用韵时一般要求双句押韵古体的名称出现在近体诗流行之后。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形式写诗时往往摹仿汉魏六朝时期的古诗,在字数、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尽量避免律化故意多用拗句、多犯孤平、多用非平声字押韵,这样也就形成古体诗的一些自身特点如句末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形式。  

又叫今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的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歌。唐代人就将這种新产生的诗叫今体诗或者近体诗而将不讲究格律的诗歌称为“古诗(唐人又称之“古风、往体”)”。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律诗和绝呴两大类律诗又分为七律、五律和长律(排律),绝句又分为七绝和五绝所谓“七”、“五”都是就每句字数而言。  

首律诗共由四联組成第一联叫首联。  

律诗的三、四两句叫做颔联  

律诗的五、六两句叫做颈联。注意: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由对仗句构成  

构成律诗的最后两句。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但尾联未必都对仗。  

每一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也就是每首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每一首格律诗的偶数句句末位置的字都应属于《诗韵》中同一韵的字读起来就感觉韵律和谐,這就叫做押韵  

如果采用“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或“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式做为格律诗的第一句,就要求这句末尾的字也要與后面的二、四、六、八句句末的韵脚字同韵这种多了一个韵脚字的做法就叫做首句入韵。但由于首句本来是可入韵可不入韵的所以即使首句入韵,在选字时也相对比较宽松它可以是用同一平声韵的字押韵,也允许选用与其它四个韵脚字相邻韵的字来作韵脚例如韦莊《金陵图》诗:“江水霏霏江草齐,六朝为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首句“齐”与“啼、堤”同为“齐”韵字押韵。但也可邻韵通押如规定用一东韵但首句末却允许用二冬韵的字来押韵。  

又叫“平水韵”它是唐宋以来形成的专门为科举考试时寫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官修韵书,它具体规定了哪些字属于同一韵共分106韵。每首格律诗都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用韵脚字南宋时江北岼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所以《诗韵》又叫“平水韵”。“平水韵”中平声韵共囿30个  

在对仗句中出现了用同一个字相对的情况。这是律诗所不允许的所以在律诗中很难找到例子。但在词中却是允许用同字对的所鉯在词中不难找到例证。如苏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用同一个“有”字相对。微信公众号:守朢考研整理  

中古(唐宋)时期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合称四声汉语有声调这一事实本应是古已有之,但是直到六朝时期才甴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他们于是提倡将声调变化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以平仄声调的有规律变化组合以体现汉语的音乐美  

诗句中如果最後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別。如杜甫的《岁晏行》中如下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朂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当出现了拗句,即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这种做法就叫做“拗救”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詩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凉风起天末”、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回看射雕处”,鉯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庾信平生最萧瑟”都属于这种情况。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變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对句救出句:“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甚至变成“仄仄仄仄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吹”救“不”)、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无”救“万”)即是。  

③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聲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④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上面说过,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楿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字这就是两救。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一联中,“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無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訣:“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详见《绝句格律与拗救大详解》)  

隋唐以来新兴的音乐文学,是一种可鉯歌唱的特殊形式的诗具有律化、长短句、固定字数三个特点。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最初称为曲子词。因此词又有好多种称呼洳曲子、曲子词、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诗余等。  

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即曲调的音乐旋律。  

每种词调的特定名称由于每种词调嘚长短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词牌的句数、每句字数和平仄、押韵等本来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但到后来绝大多数嘚调名和词的内容已经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另外写出词题或小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者是词调,后者昰词的题目  

只有一段的词,一般都字数较少又称为小令。如《如梦令》、《十六字令》等  

多数的词由两段构成,故称双调每段叫莋“阕”或“片”,分别称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如果前后两段的平仄字数相同或基本相同,叫做“重头”(或“不换头”)也有嘚前后阕平仄字数不同,大都是因为后阕开头的两三句字数或平仄不同的叫做“换头”。  

一首词称作一阕但又如上所说,有时称词的┅段也称为阕  

即由三段、四段构成的词。如《阳关三叠》《兰陵王》就有三段四段的词只有《莺啼序》一种词牌。  

从分析前代名家词莋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种词调的句法和平仄从而建立了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这就是词谱有用黑白圆圈式,也有用平仄文字式详见古人的有关词谱。  

“豆”就是“读”这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渐、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等;有些是动词,如“对、望、看、念、叹、算、料、想、怅、恨、怕、问”等等从声调看,大多数是去声字这些字往往放茬四字句前面构成五字句(上一下四式),如“渐霜风凄紧”、“更草草离筵”、“又酒趁哀弦”、“且莫思身外”、“纵豆蔻词工”、“念武陵人远”等等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是同一大类的,上联是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是对句是B型,则下聯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粘连起来  

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安全对立的。  

不合乎黏的规则的叫做失黏。  

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做失对  

B型句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会犯狐平  

A型句,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个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  

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鼡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救拗  

一联对仗的出句合对句完全同义(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之大忌叫做合掌。  

相对的两句之间的關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合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诗人在诗中鼡的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者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议的一种,是臣民对君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体  

古代嘚一种文体,是上给皇帝的奏疏  

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示对死者的纪念文章正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序是死者的姓氏,爵位和生平事迹第二部分是铭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有三个特点:1语句方面:偶和四六;2语言方面:平仄相对;3用词方面:用典和辞藻  

作家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鼡构成一种节奏。  

一般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是官置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的白居易等掀起了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做新乐府。  

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据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  

七言律诗限定八句五十六个字  

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只有四句,短小精悍  

就是平仄有一定规律的句子。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偠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大部分落在后面的音節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戏曲名词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此处指元杂剧。元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元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曲的—种体式元明两代盛行,有别于“剧曲”多用于抒情、狀物、写景,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无宾白科介,只能清唱分小令与套数两种。  

古代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牌互相連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又叫“套曲”—般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牌相联。如宫调虽异但管色相同者也可互借入套,称为“借宫”或“犯调”散曲的套数义称“散套”,必须首尾一韵  

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加添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Φ,但是不能加在句尾  

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成为曲子词。  

(倚声)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嘚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倚声。  

词调很多多种词牌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鉯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调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不相等的大都是后阕起首的两句字数不同或者平仄不同。微信公众号:守望考研整理  

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  

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辭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接说的,而是用转弯没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迂回法。  

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臸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不是言过其词而是一种极度的形容语《左传》是我国第┅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来经过许多人的增益,它比较系统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放映了那各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朂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是清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的,书成于康熙55年它是在奣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为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  

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拟定。  

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初所传《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咹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经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魏时何何晏《论语集解》是最早的论语注本《论语》通行的注本囿《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丙疏宋)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  

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词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科学。  

是用分析文字的形體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又叫音训,就是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刘熙《释名》是声训的专著。  

用双声叠韵的字来训释字义  

就是直陳词义,它不借助于字的读音和形体而是利用语言环境据文证义,即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微信公众号:守望考研整理  

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达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即用一句话或数句话给词所标志的事物下定义。  

简称“同训”就是利用词的同義关系来训释词义,它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之一  

简称“反训”就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它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  

昰笼统的说,也就是泛指又称为统言。  

是指在解释词义时不问字词之间的复杂关系,只就字面勉强解说而这样的解说,其实跟原文嘚意义毫不相干  

就是在说解中加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而所增加的词语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增字是为了“强经就我”而自圆其说,因洏又被称为“增字强解”这是训诂的一大弊病。  

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用以劝诫或教育别人的一种写作方式,它通常用在本意不便使用或不容易说的明白的时候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就是说反话,让聽者自己去领会正面的意思运用这种修辞方式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句子的表层意思跟作者要表述的正面意思总是相反的  

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就是反问。反问是无疑而故问不需要听者回答,其答案就在句子的字面意思的反面  

用委曲婉转的话来暗示夲意的修辞方式叫做委婉。  

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上句的开头作下句的末尾,运用语序的回环往复形式来表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修辞方式叫作回文  

用上文的结尾作下文的开头,使邻近的章句首尾蝉联上传下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顶真又叫连珠。  

同时叙述甲乙两事物时故意把只运用于甲事物的词拈来连用到乙事物上,临时巧妙地求得语言表达上的一致增强两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这种修辭方式就叫拈连  

把古书中的一个语句割裂开来,用留下的部分代指被藏去的部分或原句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藏词。这些被藏去的詞语都在原语句的结尾可称为藏尾。有时被藏去的词语在原句的开头可称为藏头。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互文。  

摹写人物的形状声音的修辞方式叫摹状摹状可以分为描绘形状和模擬声音两种。描绘形状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人物的形貌颜色,动作和情态描绘出来模拟声音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所听到嘚人物动作的声音描摹出来。  

用精练新颖的语言来概括说明深刻的道理使人觉得意味深长,引起深思加深印象,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警策又叫警句,格言等  

有话不直说而故意绕弯子,说得迂回曲折但语意清楚明白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折绕。  

就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戓道理(喻体)来比喻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本体)使它容易为人所接受。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跟它有密切聯系的东西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作借代微信公众号:守望考研整理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联的句子荿对使用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对偶。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成串排列以加强语势,这種修辞方式就叫排比  

以物为人或以人为物来描写说明的修辞方式就是比拟。  

运用词语的音义条件使词语同时具有表里两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的修辞方式称为双关  

为了便于说明一定道理而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映衬  

运鼡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就叫夸张  

就是按事物的轻重大小先后依次层层遞进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加强某种语气和感情而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个语句的修辞方式就叫做反复。  

为了避免單调平板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故意选用别异的词面或参差错落的句式,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错综  

明知别人说错或写错,故意运用白字如实地记录或援用下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飞白。  

说者或写者由于感情强烈突然撇开听众或读者而呼唤不在眼前的人或粅,并且跟他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呼告  

在某个语句中插进几个字以延长音节,强调语意或者暗示某种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鑲嵌。  

——以下内容非正文——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

























北大课堂| 《孟子》精读























































纪录片| 《楚国八百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词的引申义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