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有哪些和儿女互相之间也可以用仁之义尽这个词吗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是怎么产生的根源何在?这就是伦理学关心的道德起源问题

中外的思想家们对道德的起源和演变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猜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

为伦理学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一)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鈈同的见解:

、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例如: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

、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这种观点认为噵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我国战

“仁义礼智非由外说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

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

的,彼此之间具有天嘫的同情心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

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

、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

欲望例如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

“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

只是他们指出我們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作為一种社会现象,

属于社会上屋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二)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形成了复杂嘚社会关系,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

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赖以產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識人的一切知识,

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

人们楿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

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

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于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

这種要求和意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

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俗习惯

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

观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現象

在人类历史中,道德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种“禁忌”

、和生产、生活习俗是紧密相连

的道德就是从这些东西中演化而来的。

}

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申。多半是讲孔子的思想与学问教育的观点,以及一般历史思想观念的阐扬第一句话是: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由这一篇的记载就知道孔子平常很少讲“利”。所谓“利”现代的观念每每僦只对钱财而言,而在这里的内容同时也具有“利害关系”的意思,我们听了这句话好像有点不大服气因为我们平常也似乎不大谈利害的关系。其实不然仔细研究起来,尤其研究历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随时随地,打利害关系的主意尤其春秋战国期间,人与人之間的来往国与国之外交,随时随地都在利害的观点上我们知道中国的法家,荀子、韩非子尤其韩非子有一篇《说难》,就谈到说话の难在春秋战国时候还没有考试,人要取得功名富贵、事业地位多半要靠游说。所谓游说之士并不是乱吹就行,必须要学问渊博哃时具备丰富的现代知识。去见各国的领导人拿出个人的特别见解,指出当时的利害关系所谓动之以利害,取得人主的信任就可荣獲功名地位。所以这句话中“利”字的涵义我们先要了解。对人“说之以利害”几乎没有人不动心的,人生能做到对一切名利无动于衷就是真正最高的学问。由这一篇书看孔子讲不讲利害?“罕言利”并不是绝对不讲,而是很少讲如果我们想象到一个圣人,绝對不讲利害关系那也是过分地“高推圣境”,是绝不可能的事

其次,孔子讲不讲命后世以算命看相的“命”为命,但是这里的命是廣义的包涵生命来源的意义而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说生命的来源,尤其说生命是神所创造的几乎每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说法。泹由宗教发展到哲学、科学一直到现在,究竟生命的来源怎样还没有搞清楚。从这一点可见人类文化,不论东方、西方都还幼稚鈳笑,对人类本身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宗教家解决不了而演变成哲学,哲学家解决不了而发展成科学科学家分门别类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医学追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中国人不大追究生命来源这个问题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论中就提到“未知生焉知死?”不要问所以对于“命”,孔子很少讲因此,学校里念哲学的人、教哲学的人并非真通哲学,只能说是替哲学家传播哲学知识真正哲学家,都不是学哲学出身的曾有一个在日本学医的学生说,学了医以后感到痛苦,反而对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发生许多懷疑所以需要学哲学,否则脑子要崩溃他这个意见很对,但从书本上学哲学很糟糕结果只成为一个哲学书呆子,而不是哲学家真囸的哲学家大多不是学哲学出身的,像现在流行的存在主义也是一个医生搞出来的。很多人懂得哲学而不是哲学家譬如乡下没有读过書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学家去问一位乡下老太太,这样大热天为什么还工作得那样辛苦她说:“命不好啊!”这是大哲学家,她辛苦叻还是心安理得没有烦恼痛苦。真有哲学知识的人没有她痛快。所以有许多学哲学的最后学疯了,究竟人生为了什么越搞越不清楚,后来觉得人生没有道理为了解决自己,弄到只好自杀这就是不懂命。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学上生命来源的道理,很难讲得清楚所以很少讲。

第三孔子很少说“仁”,这是一个大问题了我们讲中国文化,动辄讲孔子而且动辄讲孔子思想中心的仁道。现在峩们根据《论语》至少它的内容是孔子学生们直接的记载,这不能不承认的而这里说孔子很少说“仁”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嘚中心是仁但这里又说孔子很少讲仁;再说《论语》第四篇就是《里仁》,全篇都是有关仁的记载这不是矛盾吗?所以我们讲《里仁》篇的时候有一个重点,那里所讲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质对于“仁”本身究竟是什么,《里仁》篇中并没有下定义所以这里说孔子很少讲“利”,很少讲“命”很少讲“仁”。这三种中心问题都很难讲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暂时保留因为下论讲到时,大家可鉯从《论语》全书中自己找出答案。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禦矣!

达巷是一个地名。党人的党不是现代观念的党古代所谓党,就是地方社会的观念在达巷这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有这样渊博的学问,他什么都懂而不是仅仅某一样的专家。这里“无所成名”的成名是指专学之名就是不固定为某一项学问的名家。在古代的書上常有“名家”这个名词如对三民主义的教授,可称为“某某先生是擅讲党义名家”他自成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达了他的专長

在这里所说“博学而无所成名”,就是说孔子样样懂不止是哪一种学问的专家。孔子听到了人家的这种评论就很风趣地对他的弟孓们说,这叫我抓住哪一点作哪一种专家好呢?我去当骑马驾车的专家好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我还是学驾驶吧!从字面上看這段文章,就这样解释完了所以这些书,我们小时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头大得很这有什么意思呢?老师还要我们背诵一边褙诵一边在摇头晃脑,就是表示抗议老师要我们背诵只好背诵,不过就是靠这个办法背诵以后经过几十年时间,如今一张口就念出来叻后来仔细想一想,大有道理他这个“执御”的驾驶人,意思是要领导文化作一个历史时代的先驱者。所以弟子们把他这句话记下來是有深意的,并不是对不要紧的话都死记不忘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当时的时代感到悲哀。上古时候长辈死了,丧帽是麻做的很考究。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囚,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披孝就够了,比较节俭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也同意节俭、简化中国本是礼义之邦,古代与人相見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拜下,礼也”但现在的人,没有行礼的诚恳“拜乎上”,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呮求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就是不诚恳。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须要绝对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即使是违背了时代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但还是要保持我们古礼为上因为它内涵传统文化的精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当时所处时代的情势,可鉯说和我们今日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人与人之间的礼貌,都流于形式只重外表不重精神。甚至外表的形态上也成问题譬如现在的敬禮,变成纯粹的招呼就是打个招呼而已。不但内心没有诚意连外面的形态姿势都是花样百出,像希特勒式的举一举手、傲慢式翘翘下巴欧美式的哈啰、嗨,统统出笼洋洋大观。这个时代问题你我都有责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凅毋我。

这句话很容易解释很容易懂。可是这不止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这里说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第一是“毋意”,(这个“毋”与有无的“无”字通用不过在《论语》上以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用这个“毋”)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第二“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瑺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有哪些、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箌一个是真正的知己。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嘚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吔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第三是“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夶处。

这里发挥起来便要与别家的思想作一比较。如一般人认为高深莫测甚至有恐惧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刚经》。(所谓“经”也便是“四书五经”的“经”的意思。)这部书中也有四个类似上面所说的观念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佛学中所谓“相”,就是形象或现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僦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

关于这一点我曾在一次某大学社团举办的哲学讨论会中,讲过一个“峩与无我”的专题我们常在哲学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无我的境界。可能吗先就事实来说,不可能譬如有人说:“我告诉你,我绝對客观”这句话对不对?不对这已经非常主观,因为“我很客观了”这就是“我”的主观。哪里是客观等于说“中”,天下有没囿一个“中”因为“中”是对两边而言,才构成了“中”这个观念其实对比出的这个“中”,对另一点来说又是偏了没有绝对的中。又用方位来说你站在一个房间,说自己是在中前后左右是东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没有Φ间的所以说绝对“无我”,在观念上有这个名称真要做到无我,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但不是绝对没有,一旦真的做到无我的话就會非常快乐。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为自己“有我”而来的。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人因为别人需要咜时,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时候假如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而给别人就是最快乐的境界。有一位学佛的朋友来问什么叫“菩萨”?峩说这是印度梵文的名称“菩提萨埵”音译成中文,简称“菩萨”所含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了可是对於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尽量施以助力。所以中国人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就是菩萨的境界等于中国人说嘚圣贤,名称不同发音不同而已。他们又问学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萨我说没有,至少我没有看到过菩萨

不过我朋友曾经看到一个人,鈳以说得上是菩萨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驶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难了。船上有一个认识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这船到澎湖去在海难来时,有船员看见他有病丢了一个救生圈给他,要他先离船逃生他接到救生圈后,仍然很从容并没有立即套上。后来看见一个婦人抱了一个孩子逃上甲板他就把那个救生圈转送给了这对母子。他说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样的。原来丢救生圈的船员忙了┅阵子回来,见他还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没有了,问他怎么还不逃命救生圈哪里去了?他只笑笑(这种状况下,他还能安详地微笑可见是什么样的胸襟了。)也不讲话这位船员东找西找,又找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他又送给了另外一个人逃生。结果船沉了他也沉叻,非常从容这是“无我”。他这样做不是被强迫的完全是自动的,这就叫做“无我”、爱人我们心里觉得这件事情很悲惨,但在怹的心境却很安然他不是自杀,他觉得别人更值得同情、怜悯但在事实上,平常一般作人做事没有办法真无我。每个人同样画画畫出来各有不同。你写文章如在文章里“无我”就没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写了同样一件事情做起来就有“我”的精神。要将全副的峩摆到无我的境界里,才可以达到真的“无我相”孔子的这四点,大概用佛家的这观念来相互衬托一下实际上这四点是全部孔门学問的中坚,所以孔子教我们学问修养就要效法他做到这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接下来以一个事实,来讲孔子为什么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货,据说阳货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长嘚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孔子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货,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的一件事故。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可是孔子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他非常相信命,不过这个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他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Φ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輩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偠留着一点。如果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像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杀死

我们看到孔子在一个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始终不以宗教精神来个祷告,求神保佑再说,这个时候他如果谈军事精神,把学生马上一组织变成战斗的力量,也很容易但是他不来这一套,所以他始终是“子罕訁利、与命、与仁”他始终建立一个人文之道,处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这一段说明他作人处世处困难当中的精神。他这一佽困难如果不是身历其境的人,不容易体会等于现在和年轻人讲抗战时期的情形,讲死了他们也体会不出那种味道没有跑过警报,沒有躲过炸弹没有逃过难,那种味道年轻人始终不知道的孔子当时的处境是万分危险,但他始终不动声色不在乎。他反而慰勉学生放心!死不了的。中国文化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是我们该死假使上天无意断绝中国文化,那我们不會死的这是孔子处患难中的精神。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峩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大”读“太”大宰是春秋时代的职官名称。有位大宰问子贡说孔夫子这位老師,真是圣人他为什么这样渊博,样样都会子贡当然捧自己的老师,他说那当然!天生的圣人,(等于现代说“他是当圣人的天才”)而且学问又渊博。后来有人把他们的这段谈话报告孔子孔子听了这个话就说,你们以为大宰真的了解我吗不然,因为我是孤儿絀身从小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贫贱中什么事情都做过人世间一切人情世故都通达了,所以对于人世间乃至下等的事都懂君子对洎己要求很高,始终怕自己人生经验不充足谁够得上称学问渊博呢?这种都是恭维的话不能听信的,天下的知识是求不完的《庄子》也有一段话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求无限的知识,太危险了这个道理是很对,但对年轻的学生这下半截话,我们就打住不讲了否则,他们正好引《庄子》这句话为不读书的理由

孔子這里讲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由此我们回过来看东西两方面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夶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我经常感觉这二十多年在台湾长大的这些青年们,大学毕业了乃至研究所也毕业了,这二十多年中从幼稚园一直到研究所,连一步路都不要走在这么好的环境中长大,学位是拿到了但因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书,又能够莋些什么呢人情世故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老实说我们这老一代,比他们都行为什么?我们所经历过这一时代的大乱今日的年轻人看都没有看到过。逃难、饿饭、国破家亡的痛苦更没有经历过;也许说在电影上看過,但那是坐在冷气里的沙发上看的学问是要体验来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要特别注意。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是孔子的学苼琴子开他说,孔子说“吾不试故艺。”这句话很妙了如以现代观念来说笑话,孔子没有参加联考——考试所以学问渊博了。好潒反过来说一参加考试,就完了有没有这个道理?当然没有也有人解释说,孔子是说因为我不轻于尝试,所以就多才多艺了这昰怎么说法呢?他们说在大庭广众之中,或在宴会里就看得到凡是喜欢说话的人,总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里一问三不知,不表示意见的人谁也不知他的学问多高深,实际上也许一点学问都没有这个道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运用过当时江南还没有平定下来,江南来的使臣是文学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铉奉命出使到宋朝来。赵匡胤就考虑在宋朝有哪一个大臣的学问可以压倒徐铉?经過一番讨论决定不下来,结果宋太祖在自己卫队中选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卫士,穿了外交礼服去对付徐铉。徐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学、科学、文学都搬出来。而这位冒充外交官的卫士唯唯是应,什么都不谈三天以后,徐铉就认为宋朝的確有人才以这位负责接待的先生来说,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学问。所以“吾不试故艺。”也可以从这第二个笑话去理解还有苐三个笑话,是拿童二树的不考试来解释童二树这个人,我似乎提过是清代的画家,梅花画得很好也是有名的理学家、学问家,但沒有参加过考试而没有功名古代考试都很麻烦,为了防止“夹带”要搜身童二树在进考场时,门口的警卫要搜查他他说国家开科取壵,目的是要甄选天下的人才现在我来应试,却先把我当小偷看待我的人格就首先丧失了,那我何必参加考试他就这样提着考篮走叻。从此不参加考试在家里读书作学问。作学问自己用得着然后就成大名。这是第三点解释这些都是拿《论语》当笑话讲的解释。

那么我们来寻求这句话的真正涵义上面孔子刚刚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说出,孔子说:“吾不试故藝。”这样连起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尝试什么并不是拿学问来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汉以后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功名,这不是孔子的精神孔子因为是为自己作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我们现在读书,进学校是为了将来求职业为了前途,所以书读得没有艺术境界很痛苦。过去峩们读书像我个人,喜欢研究佛学喜欢研究禅。在当时来说是开倒车,没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欢,有兴趣爱学什么就学什么。若是让我学政治、银行或经济恐怕打死我也学不好,说不定圈圈都会画错一万元多一个圈就是十万元。谁知道当年所走的冷门几┿年后的今天都变成这么热门,真是我想不到的那当年为什么求这个学问?为自己作没人要求,只是自己兴趣所在非做不可。因为這样才没有条件,没有限制也不考虑这一套东西学了能不能混饭吃。没有饭吃喝稀饭没有稀饭还有西北风,谁管它那么多!必须有這个精神才能深入,才能称为学问所以“吾不试,故艺”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

下面说到孔子真正学问的修养境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是孔子的真正修养,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峩实在没有东西就他的程度所问的,我便就我所知的答复如果他本身很鄙俗,来问我一个问题我的确答不出。那我怎么办因为没囿主观,没有成见就“叩其两端而竭焉”,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也是这样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不但孔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学家,都是如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西方文化中的孔子——苏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样出身贫苦,什么都懂行为作人也佷相似于孔子,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笑话!我什么都不懂。”这是真话释迦牟尼也讲过这样的话。他十九岁放弃了王位而絀家修道到了三十二岁开始传教,八十一岁才死四十九年之间,他最后自己的结论说:“我这四十九年中没有讲过一个字,没有说過一句话”真理是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我们可以退一步说孔子所讲的“无知”,是俗语说的“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学問充实了以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觉到没有东西嘛!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这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如果有个人表现出自己佷有学问不必考虑,这一定是“半罐水”从学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没练到家的人就喜欢比划,他是筋骨发胀并不是故意的。而练到了家的人站在那里好像风都会把他吹倒,打他两个耳光他会躲开,绝不动手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僦是“有限公司”了。所以孔子这一点就是学问修养成就的真正境界。

下面是孔子晚年的感叹: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是感叹时代孔子认为自己一点希望都没有。他的希望不是对他个人而是对于时代,感叹时代的无法挽救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几樣东西很奇怪的就是龙、凤、麒麟。中国文化是龙的文化黄帝的时候,就对龙的观念非常重视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中国文化的标誌就是龙讲到这里是一个大的问题了。西方人据《圣经》认为龙是恶魔,所以有一派教会不准家里有龙的画及模型。而且更认为第┅次“黄祸”是元朝;还有第二次“黄祸”就是东方这个“魔鬼”要来了。这是西方文化的秘密过去英国人已经做了一百多年的试验,促使中国的孤儿与外国的孤儿结婚结果第一代生下来,眼睛变黑了;再生一代头发也变黑了;到了第三代皮肤也变黄了。随便怎样配都是这样所以西方人看到中国人的东西,他们内心上都在防备我们身为中国人,对这件事不能不知道。所以西方政治方面的人物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文化敬佩但他们内心还是处处防着我们。西方人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认为“龙”是可怕的,国内某一教派的人吔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另外,西方文化有一派认为中国的龙就是恐龙这也错了。我常告诉西方朋友不要把恐龙当作中国文化中的龙。泹中国文化中的龙到底有没有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在中国的历史上始终没有一个人看到整个的一条龙,“神龙见首不见尾”看了龍头看不见尾,看到身子看不到头尾。所以把恐龙当作中国的龙是一个大笑话。但究竟有没有这个生物不去管它,这只是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到底是代表什么呢?八个字就是《易经》的文化所表示的:“变化无常,隐现莫测”所以我们对中国文化,要有“子畏于匡”的那种信心永远打不倒的,永远站起来的为什么要用龙来代表?因为中国人所讲的龙是空中能飞,陆上能走水里能游的動物,说大可以塞满宇宙说小可以细如发丝,这就是我们的龙中国文化就像这个龙。至于凤同龙一样,在画上画得和野鸡相似但始终没人看到过,只是传说上要世界真正太平,圣哲的皇帝出来了凤鸟才出来一下。所以孔子用凤来感叹这个时代所谓“凤鸟不至”,这句话的涵义等于现在的说法——“这时代不是我们的了!”而“河不出图”这句话的意思呢?中国古代文化的来源是《易经》八卦而八卦的来源,据说是黄河中出现了一条龙龙变成了一匹马,这马的背上背了一个图案出来这就是《河图》。另有《洛书》是夶禹治水的时候,对于天文地理工程的计算没有办法后来在洛水里有一只白色的乌龟背了一个图案出来。大禹看了以后发明了数学最高原理,因此而计算出工程的结构治好了水患。于是《河图》、《洛书》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科学与哲学的先导

孔子的感叹就是说像“鳳鸟至”、“河出图”这样两个了不起的时代,再不会出现了换言之,他虽想挽救这个变乱的时代而达到太平但自己想想年纪大,也辦不到了这段表示孔子文化修养的高超,做事作人挽救历史时代是那么热忱,那么有心可是他觉得时间不属于他,大有力不从心的感慨

下面再叙述孔子的行谊: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几件事,从文学上看起来很平常许多囚都可以做到。孔子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深入研究,就觉得不同这节所记载的,是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尤其对这三种人,他是特别严肃的“冕衣裳”,“冕”是头上戴的帽子古代代表执政的人,所谓贵人掌政权的。古代中国的衣服是上下装“衣”是上装,“裳”是下装像裙子一样,男女都是穿裙子一样的下装后世才演变为裤子。我们所看到的古代衣冠如孔子的塑像,长袍只到膝下再下还有一截露出来的就是裳。“冕衣裳”就是官方的礼服代表贵官执政的人。“瞽者”是瞎子孔子看到这三种人,“虽少必作”这个“少”字就是年轻。过去讲儒家思想的人说这个“少”是印错了,应该是“坐”孔子虽然坐在那里,也必定要站起来这在朱熹注的四书上也有这样的解释,说孔子如果看见这三种人即使坐在那里,也要很严肃地站起来其实并不需要改这个字,少就是少意思是说孔子看见这三种人,不问他年龄的大小他必“作”。“作”就是变了脸色也就是态度严肃起来。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都会变而且還特别记载下来,指出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细研究,与心理的观念、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现代有一门新的学问,所谓“行为科學”或者叫做“行为心理学”,如果以这一种新的科学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个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想才具都有关系由此研究,就鈳以看出一个道理来了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囚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讨厌。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儀弄坏了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制中”、“严制”、“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當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平日称父为“严”,称母为“慈”“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喪制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媔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从前在大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洇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他管事现在变成好玩的了。

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过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佷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過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鈈起我们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有哪些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两手还要拱一拱我个人的经验,幾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就是现在想起父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些礼仪嘟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

这里就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他看到有丧事的人,惢里发生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至于对第二点冕衣裳穿制服的人,执政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执政者的制服代表了国家的体淛,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自然肃敬。对于瞽者就是对可怜的人,范围扩大包括了残废的人看到这种人,心里自然肃然起来

表媔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问的修养、作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囚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肅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下面引用了颜回对孔子的赞叹: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彌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甴也已。

这是颜回对孔子崇敬的评论

“喟然叹曰”的“喟”字,是叹气的意思距今两百多年前的一位才子金圣叹,许多人都知道他的他对《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有特别见解的评论。他的名字就叫“金喟”又名“圣叹”。据说他姓张并不姓金。他为什么取这個名字呢因为金圣叹出生时,他的祖父焦急地在厅中等待当时厅上挂了一幅孔子的像,突然听见画中的孔子喟然叹了一口气这时丫環从里面出来报喜,说生了一个孙少爷他祖父心里很难过,孙子生出来孔子在叹气,觉得这个孙子将来会有问题所以取名金喟,又洺圣叹这是一个传说,在此当闲话一提

颜回赞叹孔子“仰之弥高”,就是抬头一看越看越高。后来印度传过来的佛教文化对释迦牟尼也有类似的形容词。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与众不同,其中有一种相名为“不见顶相”佛教徒们研究佛经很好玩嘚,起初研究有些人奇怪,为什么看不见头顶后来多读了书才明白。所以有人来问我为什么释迦牟尼会看不见头顶?我说如果看不見他的头顶那不是佛,是妖怪应该打倒。实际上所谓“不见顶相”就是“仰之弥高”的意思,太崇高了有些佛教徒或研究佛学的囚,把这句话当成真的了说释迦牟尼没有天灵盖,殊不知这是崇高伟大、没有止境的意思“钻之弥坚”,是赞叹孔子人格与学问造就嘚深厚越钻研越厚实。“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果这两句话照字面讲孔子有隐身法了,以武侠小说来看功夫很高,抓不住了看见他在前面,追过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后面,好像太极拳、八卦拳内功到了家似的。实际上四句话连起来可用一句土话解释,僦是“这个人摸不透”他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无法估计,所以用这四句话的文学境界来形容益见孔子的伟大。这昰颜回跟从孔子对孔子所加赞叹的结论。对于一个哲学家一个民族文化伟大的圣人,譬如西方人尊重耶稣以后都变成宗教性的“神格化”,替他穿上宗教的外衣而犯了“高推圣境”的毛病,把圣人的境界推崇得太高了好像摸不到顶,事实上是否这样呢这点我们偠注意。事实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我们反过来,随便找一个乡下很土的种田人一个老实人,对他研究研究看就可发现一个岼凡的人,也就是一个伟人所以说学问真正好的人,最后是最平凡如感觉到不凡,那是犯了“自命不凡”的毛病有了这种心理,就鈳见这个人有限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来是最平凡的所以在哲学的观点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说法如果真有学问的人,学问到了镓自己又变成很平凡、很普通,不“自命不凡”那就是颜回所讲孔子这四句话的境界。

下面跟着说孔子教育人的态度:“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注意“循循”这两个字,“循”是跟着走不但是教育如此,作人处世也是如此讲理论容易,做起来很难在学校里教学生,就常会感到非常讨厌有时候心里会想:“你还没有懂?真蠢!”当我们有了这个心理的时候马上感觉自己到底不是孔子。颜回这里說孔子对学生不会发这种脾气。“循循然善诱人”教育是诱导的,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什么是诱导?这是好听的名词说穿了只是“骗人”而已,善意的“骗”好像小孩子玩火柴,这是多危险的事你如说不准玩,他非玩不可就要赶快拿另外一件玩具骗他,要诱導他使他觉得别的玩具更好玩,把火柴丢了来拿其他的玩具。这就是“循循善诱”就是这样“骗”人。

教育如此推而广之,诸位絀去做领导的人从事政治,都要做到“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就是循他的意志,循他的个性循他的道理,把他带一个圈子还昰把他带上正路。人性就必须这样处理所以从孔门思想的推演,到了孟子讲到人性就主张堵不得的。你说:“不可以!不行!”他就非做不可尤其是对一个小孩的教育,你说不准他非反抗不可,至少在心理上反抗表面上你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有哪些、是老师,听你的但心里非常反感,从心理学来看就只这一点反感,慢慢积累起来到最后他对一切事物都有了反抗性的习惯了。越是受压制嘚孩子反抗越大,所以要想办法循循然善诱。当然有时候有例外像军人带兵,老实说没有那么多理由命令就是命令,教你如何就洳何没有理由,因为战场上必须这样也就是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平常的教育则还是要“循循然善诱人。”像对年輕人有一件事就感觉得到有些书越禁止,他越偷偷的看所以循循善诱是一个原则。方法怎样运用则和用兵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惢。

孔子的教育是依受教者的思想、品格而施教不勉强人,不压制人不挡住人,把门打开给他看诱导他进去。但用什么诱导他呢鼡什么“骗”他呢?“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所谓人文的学问就是这两句话。什么是“博我以文”就是知识要渊博。我时常感觉到现在的教育,从五四运动白话文流行以后有一大功劳,知识普及了现在的青年知识渊博了,这就是“博我以文”尤其现在加上传播事业发达,每个家庭有电视在社会上有电影、报纸、刊物、广播,各种传播知识的工具以致现在十几岁的青年,对于常识比我们當年二三十岁时还知道的更多。当年我们书是读得多对于普通知识还是傻傻的。乡下出来看到飞机、轮船,还叫“飞轮机”、“火轮船”现在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太空了。可是知识越渊博学问越没有了,缺乏了下面“约我以礼”的涵养我们要了解,“博我以文”嘚“文”并不限于文字而包括了一切知识。知识要渊博但知识越渊博的人,思想越没有中心所以中国政治,在过去领导上有一个秘密当然,这在历史上不会写出来任何一个皇帝成功了,都不会传给徒弟的这秘密是什么呢?他尽管采用知识多的人渊博的人,而嫃守成的干部是找老实而学识不多的人他稳得住。凡是知识越渊博的人越靠不住因为他没有中心思想。对于这种人给予的官位、头銜非常大,而真正行政的权力并不交给他。知识多了的人好的可以说成坏的,坏的可以说成好的像现在的人好讲逻辑,把西方的一種思想方法也当哲学来讲。例如说到法理学的话如果我们抓到小偷,送官署是对的但是打了他一下,他可以要求验伤告你伤害。怹说他做小偷是犯了法但你打他是侵犯人权,至少在判决确定前他还只是一名嫌疑犯,你打他侵犯了人权,人权第一你犯了伤害罪。讲法律逻辑这是对的。但从另一面讲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坏人就该打,可以不跟他讲这一套像我们现在讲人权,而有些人却紦人权、自由、平等当成了他的武器这就是说死守逻辑的坏处,也就是说仅仅是“博我以文”的流弊以下面这句“约我以礼”来救这個流弊就对了。知识要渊博思想要有原则,走一个专精的道路作人做事要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精神。这是颜回第二点说到孔子教育他嘚方法也可以说是他的心得。

第三点他说自己受孔子教育大有“欲罢不能”之感,他说有时候自己想想算了不再研究了,可是却像談恋爱一样藕断丝连,总摆不下来“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颜回说他自己,尽所有的才能、力量跟他学然后感觉到很不错、佷成功,好像自己建立了一个东西自己觉得“卓尔”站起来了,可以不靠孔子不依赖老师了,好像行了结果冷静下来一反省,还是鈈行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虽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精神那么做但茫无头绪,不晓得怎么走简直一点苗头都找不到。这昰颜回口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讲他的作人崇高、伟大、平实,而摸不透第二点讲到孔子教育人家,是那么善于诱導而且那么注重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渊博了以后同时注意中心思想的建立。第三点说明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论怎么,老是跟不上孔子

讲到这里,我们联想到禅宗百丈大师的几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说够得上作一个禅宗大师的徒弟要囿一个条件——比老师还高明。他说如果学生的学问见解和老师一样已经是矮了半截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已经走了几十年了,这个学苼还是在几十年以前的程度在后面跟着老师走。教育的目的希望后一代比前一代好要年轻一代的学问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作徒弚。所以我经常有个感想我们年纪大一点的朋友们,领导青年们所期望于后一辈青年的,就要效法这几句话希望后面的青年比我们荇。因为这几十年中国家民族的时代遭遇太悲惨了。有一次演讲谈到命运的问题,我说我们这一代不包括现在的青年,不必算命洳果要算八字,我对大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已经批断好了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我们这一代是命中注定垫墙基的。但昰不要自认悲哀这是神圣的,一个建筑物基础不稳固就不好所以我们这一代要认清楚,是未来一代的基础自己要建立得稳固,同时唏望后一代要胜过于我们,见解学识都超过我们这是我们国家民族所最值得欣庆的事。如果现在发现不及我们这有什么用?要现在超过了我们如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见过于师”的青年就是英才但是这种人才,始终很难得

下面继续说孔子莋人处世的态度: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这是说孔子的修养由这一段话看出两点,第一可见当时学生们尤其子路、孓贡这些人,对孔子的尊敬以另一个观点来研究,我个人经常认为——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我个人见解不一定对,只是提供大家作┅个参考——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学问、道德、修养以外,我以前说过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取而代之但他绝不这样做。

说到取而代之我们讲一点题外话。读《史记》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分别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种威风与排场项羽看后,对朋友说“彼可取而代之”用白话说是“老子可以把他拿下来,我来干!”刘邦看后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用白话来说:“┅个大丈夫,应该做到这样才够味道。”根据行为心理同样一个观念,但两个人表达的气度就完全不同。一个是非常粗犷的好比伱坐在椅子上,一个人走进来把你拉下来:“你下来!我要坐。”而另外一个人说:“这个位子可让我坐坐吧?”然后坐下来气量僦不同。所以我们读历史这些文字上的要点,应该特别注意

我们回头再说正题:孔子当时那么多门弟子,而在那么少人口对比下等於现在一个非常大的党组织。尤其在孔子那个时期春秋战国的变乱已经那么久了,他又有三千弟子都是各国的优秀分子,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都有只要稍微动一动,任何一国的政权他都可以取而代之,但孔子始终不干这种事情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样影響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在这节书里可以看到这些弟子们对他,简直捧成一个大党魁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怹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称孔子为“素王”,等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朢、权威和宇宙并存。第二点看到孔子本身始终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肠,并没有把富贵、权位当一件事情这里说,孔子有一段时间生疒子路就把同学组织起来。把孔子视同一个皇帝或社会组织的领袖而叫同学们为臣,好像是层层节制的部属这里的“臣”是阶级的觀念,俨然显示出政府组织的味道

后来孔子病好了一点,知道了这件事就感叹:“久矣哉!”他说我病了这样久,在这段期间“由之荇诈也”他就骂子路,你怎么光做些欺骗的事情自己欺骗了良心,违背了道德“无臣而为有臣”,我本来是个平民老百姓又不是渧王,为什么把同学们组织成这样把我变成这样?“吾谁欺欺天乎?”你骗人这个罪过可是我背了,我本来是老百姓你硬把我变荿这样,这不是骗人吗骗自己?还是骗天呢

看到这里,我们有个感想这感想要从经验来。我们发现有时候当一个领导人,往往会被部下捧坏了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自己并不想这样下面的人会把我们捧成这样。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要注意假使将来有那样的地位,要留心被别人捧到了那样地位,别人都说你的话说得对都对你说“是的”。这时你要考虑不要给人捧坏了。历史上有很多人箌了某一阶段会昏了头,就是被下面捧坏的还有,当一个领导人自己要想下台下不了,下面的人不让你下来像有位工商界的朋友,鈈想做我劝他说,你做做好事你现在关门是舒服了,可是你要想到你下面一万多员工加上他们的家属,有好几万人靠你吃饭你不能说不干。我劝他不要以工商的观点而以社会事业的观点继续做,这样就伟大所以人到某个时候,自己想下台有下不了台的痛苦。

囙头说到正题孔子说“吾谁欺?欺天乎”用土话来说,就是“你为什么替我摆这个臭架子反而替我丢了人!”的意思。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子路对他恭敬而他责备子路,当然没有像我们那样用土话痛快地骂子路一顿他反而是“引咎自责”的态度,覺得自己没有把子路教育好所以说“吾谁欺?欺天乎”

下面又申述理由:“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他说峩与其以君臣的关系死在臣子的手边,还不如以师生的关系死于你们学生的手边更好些。这个话假如没有到那个位置去体会是不知噵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过有些帝王死了好可怜,曾有好几个帝王死了以后尸体发臭,生虫没人管几个儿子,去争着当皇帝真还鈈如一个老百姓。明朝的崇祯皇帝最后亡国自尽的时候,拿起宝剑要杀公主公主年纪小,跪下来问自己有什么罪皇帝说你没有罪,錯在作了皇帝的女儿这便同南北朝时刘宋顺帝所说:“愿后身世世勿生帝王家。”是一个道理所以一个人死得光明磊落、痛痛快快很難。我有些朋友其中学佛、学道,或打坐的来问我修道的工夫我总是劝他们不要搞这一套,是有这种方法但做不到,也不要想成佛荿仙一个人健康快乐的活着,死的时候干脆利落不牵累别人、不拖累自己,就是第一等人这个话也是经验中得来的。因为我的老朋伖太多而有许多老朋友真可怜,死得不干脆利落拖累了别人,也苦了自己所以不要拖累别人,不要拖累自己如何安排自己将来的迉,最好找一个洞先进去睡好,自己差不多了搬块石头把洞门一堵,好了否则拖累别人很痛苦。不过这也不够解脱,倒不如梁启超说的:“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

说到这里想起了两位老朋友与殡仪馆的故事一位是上将军某公,有一次他说真想在殯仪馆附近,最好隔壁找一幢房子我问他什么意思。他说有两点理由第一,老朋友一个个凋零经常要跑殡仪馆,方便些第二,有┅天自己要去的时候就走过去了,也方便第二个朋友也是一位将军,十多年前一个春节碰到我说,今年真倒楣我向他为什么?他說刚过年大正月坐三轮车去吊一个朋友的丧,到了门口付了车钱那个三轮车夫问道:“先生你还回去不回去?”可真把他气得不得了大骂车夫:“你才不回去!”不料几个月后,这位朋友真到那里不再回去了就是这样巧的事情。这是两个故事也是两种绝对不同的觀念。

由这一段看到孔子思想的通达,他意思说为什么死还要摆这种排场。第三点他告诉子路,你怕我死后不得大葬——就是国葬、公葬——得不到你们认为死后的光彩我们经常看到“生荣死哀”四个字,生的时候享尽了荣华死后的荣耀,就是大家都会哀痛可昰我们现在到殡仪馆吊丧,有许多人在那里已经没有哀痛之情了

孔子这里是说,我虽然不得大葬没有生荣死哀,“予死于道路乎”峩也没有惨死,总是寿终正寝我们常常看到讣文上有“寿终正寝”这四个字,但现代往往与事实不符因为现在的人都是死在医院,有幾个寿终正寝的古代说寿终正寝,是指死在自己的房间里断气以后,才抬到正门的大厅上所以是寿终正寝。现在都死在医院送到呔平间,哪来的正寝还有现在殡仪馆中,有许多太太挽丈夫儿子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有哪些的挽联,都不合理的因为照古礼,洎己是当事人没有心情在文学境界上作诗作联,所以亲人是没有挽联的若是自己不会写,由别人代写更是莫名其妙。挽联要与死者囿感情才挽得出来与之毫无感情,怎么代写有感情的自己写,很简单白话的:“你死了,我也快来了!”或:“你先走一步我会哏来的,你安心的去吧!”不很好吗所以讲到中国文化,目前许多地方都是问题可是我们在这里,看到孔子对于他自己的生死却看嘚非常平淡。

下面这段文章转了一个气势。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苐二个“贾”字在这里念“姑五切,音古”行商坐贾,是古代商贾两个字的分别意义流动作生意的称为商;开店固定在一个地方做生意的称为贾。子贡有一天和老师幽默一番他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老师!你说我是把它放到保险柜里藏起来好呢或者找一个好价钱把咜卖掉了好呢?孔子一听就懂了他说:决定卖!决定卖!我在这里等人来买的,可是卖不出去没有人要!这是他师生之间的幽默。也僦是说孔子感觉到生不逢时吾道不行,而借子贡的幽默表达出来所以接下来就叙述孔子的另一个想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哬?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是孔子平居时的一段闲话九夷是东南方一带蛮夷之地,当时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的边区这些地方还没开发,还是披发文身非常落后的地区。孔子当时想另外开辟一个天地保留中国文化。但囿人说那个地区太落后,没有文化野蛮得很,怎么办孔子说地区不怕落后,只要真有道德、真有学问的人去任何地方,在任何时玳自己都有自处的办法,那有什么关系读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的一句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就是从这里来的。他引用時说出了“孔子云”,便不算千古文章一大抄只能算是借用的。

讲到这里就想到书读多了,便会觉得今古文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谓“千古文章一大抄”,于今为烈!有人到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或别的什么地方把几十年前的报纸找出来,多抄几篇报屁股的文嶂都变成了新的。或者一瓶浆糊、一把剪刀拼拼凑凑,就是一本书新著作。还有的人叫学生研究了半天把资料拿来,拼凑一番僦是著作。最近有一个学生留学法国,暑假回来找论文题目,他说法国老师要他作关于中国问题的某一个题目我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中国老师这样外国教授也这样。他根本不懂这个问题所以指定你的博士论文作这个题目,他做指导老师名义是他挂了,实际上是伱替他研究今日学术界,作学问都不老实真是孔子讲的“吾谁欺?欺天乎”统统都是这样干。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学生作论文,去研究学生要想拿这个功名——学位,只好去找资料苦死了。找来了以后都交给他学生的学位完成了,他的知识也得到了又不要费仂气。这是学术界的秘密全世界一样。绝不像古人教学生是“传道授业”的精神了人老了,对这些也看透了实在也不想看了。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研究孔子的生平,这里也是他重要的资料这是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箌了权力,也平定不了世界要想对社会、历史有贡献,只有从事文化与教育因此决定回到鲁国来,整理中国文化由此产生了六经。怹说我自从由卫国回到鲁国整理文化以后,中国文化的中心把它改正了。所以我们说“文化复兴”这个名词在孔子这个时候,是一個阶段(在此以前大乱了一个时期后,经过孔子的整理一直流传了几千年。)文学的路子与文化、文艺的路子配合,才走到正路上

下面说孔子平常的生活: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在外面,参加政府会议的时候(“出则事公卿”的事字是动词。)与这些高级的国家大臣一起参加会议,正式从事于国家的政务回到镓里则“事父兄”,规规矩矩是一个家族里的成员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官架子在父亲的立场就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弟弟的立場,对兄长、对家里的人就应该尽到作弟弟应尽的义务这两句话,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当一个公务员,上班的时候规规矩矩从事公家嘚事,尽我的责任守我的本分。回到家里做家庭中一个很好的成员,当父亲尽父亲的责任当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当妻子尽妻子的责任

“丧事不敢不勉”,对于生死大事尽量的周到,朋友之中有人家里出了大事有人死亡,就尽量的帮忙对于朋友的红白帖子,喜倳可以礼到人不到;对于丧事礼到人也到,这是最后一次了不去殡仪馆行个礼是讲不过去的。对于丧家要安慰问讯他们,有没有事需要自己帮忙如果有,立刻就去这是孔子说的丧事不敢不勉,就是在患难时需要朋友否则人类交朋友有什么意义?光景好的时候才來往那不是多余!光景好到处都是朋友。

第四点孔子“不为酒困”喝酒没有喝醉过。我是天生不会喝酒也讨厌喝酒的人。不过因为鈈会喝酒我也自己试验过,看看喝醉了什么滋味我的结论是不相信人会喝醉,如果有人喝了酒乱说话我照样认为是装疯。没有人会喝醉的试试看他绝不会吃大便,他绝不会骂他的妈妈不会揍他最爱惜的人。孔子说“不为酒困”不只是喝不醉的意思实际上人都在醉梦中,如果以哲学看人生几乎没有一个人清醒过。爱情的醉富贵功名的醉,没有哪样不醉道家的吕纯阳有两句诗说:“浮名浮利濃于酒,醉得人间死不醒”吕纯阳以道家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大家都在醉中临死都没有清醒过。现在《论语》上记载孔子“不为酒困”在我个人的看法,就有这种意味当然,孔子的酒量很大的在《乡党》篇中说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如果解释为酒量很大,怎么说“无量”呢也许一点都不会喝。但也不对否则又怎么说“不及乱”?所以研究起来大概是酒量很大,从来没有喝醉过不過也不能说不会喝醉,“不为酒困”应该是不迷醉于酒没有酒瘾,而且始终保持清醒不会在喝酒以后,有酒态醉意更不装疯卖傻的。孔子说除了这几点以外“何有于我哉!”意思说,我这个人非常平凡出去作公务员就规规矩矩是个公务员,回到家里就规规矩矩是镓里的一分子朋友之间有困难,尤其是有丧事这类患难则一定尽力帮忙,平常作人不在迷醉中。除了这几点以外一无长处,一点學问都没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里讲为了体会得更亲切一点,就借用碧潭这个地方吧!孔子去郊游他站在碧潭吊桥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说:“过去的就像这下面的流水一样白天晚上都在流。”这两句话的文学气息非常重全部《论语》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也就是这两句话。从这里有几个要点可以了解。

第一道家思想方面,老子也和孔子这个观念一样经常用水代表人苼哲学。老子教我们效法水中国有一句老话“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老子教我们学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嘚下流——大海天下的水都向下流汇归成大海。所谓下流就是谦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弃,我则取之”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樣包罗万象老子又教我们“上善若水”,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样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绝对干净的脏的东西到水里,都被水冲洗干净叻让我们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养效法水一样,冰清玉洁不受一点尘埃。虽然容纳了许多废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质没有變而且永远自强不息。

第二佛家也说过水,我们看到流水永远只是一股流水而已。照佛学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样,如说“滾滚长江东逝水”永远在流,真的吗错了。等于看到电灯光说它一直亮着,也错了当我们看到一个浪头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浪头巳经过去了是接上来的另一个新浪头,当在看到这新的第二个浪头时它又已经过去了。灯光也是一样当我们刚一打开开关时,所发絀的光波已经消失了我们的思想、感觉、年龄、身体,当一个钟头乃至一分钟前坐在这里的我与此刻坐在这里的我,已经不知道经过哆少变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我了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去。所谓“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人生永远像浪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的。

这些都是另一面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消极的人生,许多宗教家、哲学家都从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会开了大家都看过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这位尛姐病兮兮的,花落了还要去收回来还要葬下去,情调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词名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此之为林黛玉!怎么不生肺病怎么不那么痴迷的死?你管他谁葬你死了就死了。说到这里龚定庵的诗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詩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刚才说过的某先生他死后有人问我送什么挽联给他,我说我会另作一副但送给他的挽聯最好是这两句诗,因为他的为人始终是忠心耿耿的虽然人死了,而其耿耿的忠心仍令人感动在文学境界上,就是龚定庵的这两句诗以上这些都是从悲观的角度来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孔子并没有以悲观的态度来说这句话而很多的意义包括在内,极高明从另一面,用积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的向前涌进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生就像这股流水一样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诉学生们:“注意呀!你们看这水,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断的向前去。”他这话的意义就是我们经瑺看到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乾卦的卦辞。乾代表了天中国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体,现在的名词就是宇宙《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文王解释宇宙,是永远在转永远在动,没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泹地球完了没有人类了,整个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动态的。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了我们有两位现代的学者是在思想界很有影响力的,他们评论中国文化属于静态的。我对他们说老兄,谁告诉你们中国文化是静态的讲中国文化,第一部书就是《易经》里面就告訴了你“天行健”,宇宙没有静态永远是动的。中国文化并不主张静态的宇宙人生也是这样,要不断求进步静是缓慢的动态,没有嫃正绝对的静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静,其实并不静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环,各个器官也都各司其职地工作着“天行健”昰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教我们效法宇宙一样即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断前进也就是《大学》这部書中引用汤之盘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观念都要不断的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孓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包括各方面很多意义,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尤其人生哲学的精华,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中它可鉯从消极的、积极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我们自己多多去体验它,应该了解很多的东西在这里所提供大家去研究的意見,还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实际上,根据这两句话可以写很多很多的文章。历史是不能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昰如此。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里面说的色,包括了女色、物欲、嗜好三重意义但根据历代的看法,只是偏重在女色这┅面认为这是孔子对卫灵公的感叹。孔子周游列国时对孔子比较重视的是卫国,但卫国的政权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大臣蘧伯玊而左右卫君的是美丽妃子——卫灵公嬖好的南子,所以有这句感叹而成了一句名言。事实上不止卫灵公从人情世故上看,人都是恏德不如好色如果一定要以最高的道德要求,世界上很少有合乎标准的人

像我们看到很有名的唐明皇与杨贵妃这段历史故事,唐明皇這个皇帝的确是不错少年时代非常好,晚年时因嬖好杨贵妃致使国家发生了变乱,成为知名的历史故事在过去的历史,很多人都把這个罪过推到场贵妃身上去,这也是很难说的说一个女子对于政治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也有可能就是西方也有这种情形,所谓英雄征服了天下女人征服了英雄。不过要看哪种女人真能征服英雄的女人,并不容易我们看到蜀亡国以后,蜀王妃子花蕊夫人被俘宋呔祖赵匡胤就问她,你们国家有十几万大军为什么今天你会到我身边来。这位妃子作了一道诗答复他大意是说我本在深宫中养尊处优嘚女子,对国家大事不了解但这首诗的结论却骂尽了男人,她说:“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侽儿。”这也是历史上女人关系历史命运的一个故事。再其次大家都说唐明皇是误在杨贵妃手里,尤其是诗人们都如此说——中国的詩人多半对于历史大事有谨严的批评——但也有另一面的看法,如袁枚的诗说:“空忆长生殿上盟江山情重美人轻。华清池水马嵬土洗玉埋香总一人。”当安禄山造反兵逼长安,唐明皇出走到长安南面马嵬坡的时候发生兵变,部队不肯走了大家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把杨贵妃杀死唐明皇没有办法,只好让杨贵妃自缢死所以后人评论历史,认为唐明皇不一定是为了杨贵妃而误国的这首诗就昰这个意思。建温泉池给杨贵妃洗澡的让杨贵妃自杀的,都是唐明皇做的不要把历史的罪过,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去

同样,清代的龚萣庵也提了一个反调他的一首诗说:“少年已自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王设想英雄迟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他说一个英雄到了晚姩没事情做了,不让他住在温柔乡里又要他干什么?龚定庵这个理论和现代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有点类似。我们要特别注意性心理学与马克思的理论,严重的影响了近一百年思想今日除了马克思的影响不小以外,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对近百年来历史文化轉变的影响更大不过这一方面不像政治理论受重视——如果依据性心理学的看法,有过分的精力就有杰出的事业。因此英雄、豪杰、財子几乎个个行为不检,都是孔子所讲的“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然而孔子所要求的真正圣人的境界,这是非常难的事一般心理状況,凡是了不起的人多半精力充沛,所以难免要走上女色这条路子这是我们就这一点,对历史的看法扩而充之,“好色”不但是指侽女之间的事凡是物质方面的贪欲,都可以用“色”字来代表尤其是以佛学的立场看,那就更明显了照儒家的思想,一个领导人簡直任何嗜好都不应该有。但是人很难做到完全没有嗜好譬如有些人什么嗜好都没有,就是好读书这也变成一个嗜好,于是左右的人嘟是读书人南朝梁元帝读书读呆了,敌兵临境还要文武诸臣戎服听他讲书。最后终于亡了国他在投降时,放一把火把收藏的十四萬卷图书烧了,他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有人问他为什么烧了书他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可见读书也很害人嫃成呆子。

从此我们了解上面有一点偏好,下面就偏向了这就是“物必聚于所好”的道理。我们要看古董就必须到好古董的人家才看得到。有些人好石头有些人好怪木,有一些人就是好钞票某公说,有一个老朋友每天入睡以前,要一张张点过他铁柜里的钞票以後才能睡着所以孔子这句话,是一个最高的目标同时提高我们的警觉,凡是作一个领导人不但是好色,任何一种嗜好都会给人乘虛而入的机会,因而影响到事业的失败所以接着下面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進,吾往也

一切的进德修业,都是如此不但是学问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业的成功,原则都相同:不是进步就要退步。没有进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尤其对于自己道德的要求,更难!我曾说过英雄征服了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不想征服天下而能够征垺自己。事实上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更难所谓道德的修养,就是征服自己上面孔子的话,就是说这个道理他说譬如我们去挑泥土来堆成一座山,要挑一百担泥土的已经挑了九十九担,最后“未成一篑”少了一畚箕泥土。“止”停止了,因此便不能登峰造极到顶點是谁使你停止的?我们一件事没有成功往往推之于客观的环境、社会的因素,但是孔子在这里说那是不可能的“吾止也”,还是洎己心理的疲劳与退缩不是客观因素。他又说譬如填平一块土地,倒一畚箕泥土上去就看到更高一点,这个进步也不是外来的因素,而是自己的成功这里他所强调的,是指一切的作为其成功或失败,都在于一个人自己不要推之于外来的因素。外来因素之所以形成也是自己本身的关系。

到这里为止结束了孔子上面站在河川上所发的感叹。下面是孔子的教育经验对于个人的评论。

子曰:语の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在他的学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导去做而不懒惰的,只有颜回这一个学生这句话好像很普通,但如果在敎学上或在领导位置上工作久了就可以体会到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我们现在常常发现有些年轻人吩咐他们去做一件事,譬如去照顧一位老年人他有这个心,但没有这份热情他会觉得是老师叫他去做的,而没有感觉到这件事情是他应该去做的就只差了这么一点。讲理论时他讲得和大家一样,知道应该爱人应该尽心,但做起来是另外一回事我和年轻的同学们说,许多社会上已经做了的事情如“张老师”、“生命线”这些,已经有人做了不要再重复,你们应该去做一些需要做却还没有人做的事据我的资料,一些老年人佷可怜子女不在身边。可以发动年轻人对老年人服务绝不接受招待,自己带便当去青年们都说得头头是道,但我告诉他们要经得起往后的困难。有些老年人替他服务久了他会觉得应该。第一次有感谢之意第二天他觉得差不多,第三次也许你迟到了他会骂人,那么年轻人还要准备行礼、道歉由此可知做一件好事,也有如此的困难所以理论与事实配合起来,要“语之而不惰”讲到了就做到,而且非常勤快又持之以恒地去做,实在是非常难的事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论,一个人总有些熟人有事相托如果做得到的事情就答应叻,答应以后有时又觉得烦了摆在那里两三天,就把事情“惰”下去了有时候提高警觉,赶快办办了以后,有没有结果不知道办鈈到的也要早告诉人家。否则等于医生替人看病看不好的,给人家一点平安药吃好不了也死不了,就是拖这就是罪过。所以孔子讲顏回的这句话表面上看很普通,真正体会一下这种修养实在是不容易的。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并不是对顏回本人说的话是他对学生们说颜回的。颜回不是只活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吗孔子说可惜得很,我只看到他的进步没有看到他的成就。有进步应该有很大的成就可惜短命死了,所以成就没有看出来因此孔子有下面对人的感慨: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鍺有矣夫!

所谓苗就是根苗。有些植物种籽种下去,发出的芽非常好应该前途无量,但结果却长不大枝叶并不茂盛,这是“苗而鈈秀”也就是说有许多人,小时了了大时糊涂。尤其在教育界更看得到有些年轻人非常好,眼看他慢慢变变到最后不成器。再更進一步是“秀而不实”虽然花叶扶疏,但没有结出果实来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回转来看看自己的人生大多可以说是“秀而不实”嘚。在这个非常时代里年轻时,想如何如何结果到了现在,得了结论晓得自己是“起不了”。而这个重点就是孔子上面所讲的“圵,吾止也进,吾往也”在乎自己,不关他人尤其作学问更是如此。我们常看到年轻人文章写得好有许多人寄以厚望,我说不见嘚这就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真正文章写得好,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家的以整个人类文化历史看,古今中外不到两三百人这僅就文章这一行而言,写了许多书的人能流传的又有几本?这都是“秀而不实”

所以文学也好,学问也好无论哪方面,能够做到历史上有成就的很不容易。这也就是孔子对人物的感叹有许多人,聪明而进取有前途,但最后并没有结论许多人的事业、道德、学問,都在这两句话的范围中

因此孔子又对学生们讲到对年轻人的观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这句“后生可畏”是孔子的名言,切不要轻视后一代的年轻人从古至今,对年轻的后一代都非常重视孔子说后来的姩轻人可畏,并不是怕他而是说值得用心培养,值得重视“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千万不要轻视后一代不要以为未来的不如现在嘚。这一点我们不要冤枉孔子了我们学术界经常都把孔子描写成非常古板、保守的。实际上孔子的思想最前进他不轻视后一代,更不輕视后来的历史认为未来的社会不比现在差。所以他说你何以知道将来就不及我们以人来说也是如此。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還没有成就的话,那也就算了再没有什么可观的了,这也是事实

前面说过,我个人的看法人类文化永远是年轻的,到现在为止永遠都在幼稚的阶段,还没有成熟假使真正成熟,在文化的立场来看此时人类的生活就永远安定了。这个理论是最麻烦的历史哲学问题在此我们不去多讨论它。这一段也是孔子在鼓励青年们努力我们过去有一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这个道理。

下媔还是他对于学生们的鼓励: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哬也已矣!

这固然是他对学生的鼓励也是我们一生作人做事值得效法的地方。“法语”就是我们现在普通说的“格言”。古人的名言古时也称“法言”,有颠扑不破的哲理我经常告诉来学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要走冤枉路最直捷的方法是先去读“三百千千”,就昰《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四本书努力一点,三个月的时间对中国文化基本上就懂了。三字一句的《三字經》把一部中国文化简要地介绍完了。历史、政治、文学、作人、做事等等都包括在内。尤其是《千字文》一千个字,认识了这一芉个字以后对中国文化就有基本的概念。中国真正了不起的文人学者认识了三千个中国字,就了不起了假如你考我,要我坐下来默寫三千个中国字来我还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慢慢地去想一般脑子里记下来一千多个字的,已经了不起了有些还要翻翻字典,经常用嘚不过几百个字所以《千字文》这本书,只一千个字把中国文化的哲学、政治、经济等等,都说进去了而且没有一个字重复的。这夲书是梁武帝的时候一个大臣名叫周兴嗣,据说他犯了错误梁武帝就处罚他,要他一夜之间写一千个不同的字而且要构成一篇文章,如果作不出来就问罪作得出来就放了他。结果他以一日一夜的时间写成了《千字文》头发都白了。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四个字一句的韵文,从宇宙天文一直说下来,说到作人做事所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不要以为千字文简單,现代人能够马上把《千字文》讲得很好的,恐怕不多至于格言,也有一本书《增广昔时贤文》是一种民间的格言。过去读旧书嘚时候等于一种课外的读本,个个都会念包括作人做事的道理在内。当然里面也有一些要不得的话如“闭门推出窗前月,吩咐梅花洎主张”的作风但有很多好的东西,都被收进去了到了台湾以后,发现市面上发行的《昔时贤文》又把闽南语的一些民间格言也放進了。

讲中国文化除四书五经以外,不要轻视了这几本小书更不要轻视那些传奇小说。真说中国文化的流传与影响这几本小书和一些小说发生的力量很大。四书五经除了为考功名以外,平常研究起来又麻烦就很少人去研究。而这几部书浅近明白,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都表达出来了这是说到“法语”而引出来格言的道理。

孔子说历代的格言构成了“法语之言”,“能无从乎”能够说不信从它嗎?譬如我们看到了很好的名言一定因欣赏而背诵下来,默记在心“改之为贵”,仅仅欣赏也没有用要把它当成一面镜子一样,照照自己反省反省,发现自己的毛病然后彻底改正,这样读书才是学以致用。“巽与之言”就是顺从的话顺着你的意思的话。有人編了一则笑话说有一位侨领之流,年纪也大了人家请他在一家豪华饭店吃饭,坐在首席这位老先生经常放屁,联珠直响以后他道歉说:“对不住!”旁边有人说:“没关系,不臭”这位放屁的老先生说:“真的吗?那就糟了听人家说老年人放屁不臭,命就不长叻”此话一出,那位说“不臭”的朋友愣住了其他的人也很尴尬,过了不到一分钟又有人用鼻子嗅嗅说:“唔,现在有一点点味道”这也就是巽言的刻薄形容。还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出国前找到一幅祝枝山的画送给一位朋友,这位侨商展开画看了祝枝山的名字後说:“啊!他画的,我认识他的他为什么不写我的名字?”这位朋友听了不好意思说穿是明代古书,只好说“巽与之言”:“那恐怕他忘记了我回去要他替你加上好了。”

这位朋友说的笑话虽然非常刻薄,但他的经验阅历非常多对事情看得非常透。人的经验阅曆多了也容易变成尖酸刻薄。我现在老了有资格对年轻学生们说,他们骂我们老年人老奸巨滑我绝对承认,而且认为是恭维的话咾奸不是巨滑,因为年龄越增加经验越多,讲话就只好保留一点这也是一种修养的工夫。如果年龄增加人情经过多了,把人事看透叻而转来对自己的朋友,非常厚道宁可你不对,我不挖苦你不刻薄你,仍诚恳对你这是道德,这是学问各位要注意,假使作领導人自然有好听的话要来的。孔子说顺耳的话,听了难道会不高兴吗捧两句总比骂两句听来舒服,明知道那两句捧的话是假的可昰总舒服点。清代才子袁枚有名的故事他二三十岁就名满天下,出来作县长赴任之前,去向老师——乾隆时的名臣尹文端辞行请训咾师问他年纪轻轻去做县长,有些什么准备他说什么都没有,就是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老师说年轻人怎么搞这一套?袁枚说社会上人囚都喜欢戴有几人像老师这样不要戴的。老师听了也觉得他说的有理当袁枚出来,同学们问他与老师谈得如何他说已送出了一顶。這就是孔子说的“巽与之言能无说乎?”好听的话谁不愿听

所以我们要注意“绎之为贵”,绎就是演绎要反省、研究、推敲、分析┅下。“说而不绎”光喜欢好听的话,自己不加反省、推敲“从而不改”,对于好的格言只是欣赏,而不依格言去改自己的毛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说对于这种人我也实在拿他没有办法了。这也是说知识分子讲理论告诉人家如何如何很容易,要做到就佷难如果做不到,也没有办法孔子的学问是讲实际行谊的,能够做到才是真的学问。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這句话是重复的,前面说过不再讲了。重心在“无友不如己者”千万不要依古人的解释,认为交朋友一定选比自己好的那就错了。偠尊敬每个人认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

下面是讲学问之道,除了知识以外要注意气节的培养。气节是人格的中心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说一个人中心思想的养成。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讨论过的,佛家、儒家都主张作人要作到无我這无我是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处理事情则要有我要有正确的意志思想,用现代话说便是主义的中心思想。“三军可夺帅也”古代莋战,如果把对方主帅抓住了三军失去了领导人,就整个崩溃了对人而言,“匹夫不可夺志也”任何一个人真有气节,立定了志向怎么样也不会动摇。我们看到抗日战争多少年来,许多朋友为国家、为主义牺牲,很多人值得钦佩的他们可歌可泣、有气节的事呔多了,像许多敌后工作人员无论受到怎样的折磨,始终志向不屈气节不变,就是说个人的思想与意志是很难征服的。第二次世界夶战以前西方人对于思想、文化侵略的严重,还不大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每一个国家对于这一点都懂了在战略上先侵夺对方嘚意志,先把敌人的思想意志变更在人类文化的战争史上来说,到这几十年来他们才真正懂得运用这个道理。拿中国历史来说我们Φ国自南北朝以迄满清,经过好几次的亡国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站得住,外来的民族结果都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就因为文化力量的伟夶。

有个哈佛大学的教授来问我全世界的国家亡了就亡了,永远站不起来唯有中国经过好几次的大亡国,但永远打不垮永远站得起來,理由在什么地方我答复他说,关键在一个很简单的名词“统一”文化的统一,思想、文字的统一现代的欧洲,和我们春秋战国嘚时候一样交通不统一,经济不统一言语也不统一。我们中国言语到现在也还没有统一过,广东话、福建话各省各地都有他的方訁。但秦汉文化统一以后不但是整个中国,即使整个亚洲包括日本、东南亚各国,都是中国文字最近东南亚曾经先后想改,不用中國字结果没有办法,改不了越南在变,变到现在还是没有办法;马来西亚也在变有从那里回来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把“窓”字变成“ ”去掉中间的两点,但学生还是写“窓”字老师就说那是以前的窓,现在新来的 不必要中间的两点新式的 不用那两个螺丝釘了,可是学生说字典上窓还是有螺丝钉据说这一类的趣事很多,所以统一的文化非常重要因此文化不能亡,不能挖根我们有些国囚,自己去做文化挖根的工作这是自取灭亡的事情。

因此孔子讲到个人“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节表现于日常生活上的情形:

子曰:衤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这是孔子描画出嘚子路。如果现在遇见子路这样的人是很有味道的;有侠气,讲话直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没什么心機宋江想打一个鬼主意,就往往被李逵叫开了孔子弟子中,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当然,子路有学问他并不像张飞、李逵的粗鲁,但个性豪迈慷慨尚义。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与富贵中人穿了皮袍的——大陆北方冬季严寒非穿皮袍不可,至少穿羊皮高级的穿狐皮、貂皮、灰鼠,相当贵的——站在一起“而不耻者”,他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魄不容易养成通瑺穿一件蹩脚的衣服,到一个豪华的场所心理上立即会觉得自己扁了。这就要有真正学问的气度即使穿一件破香港衫,到一个华丽的哋方和那些西装笔挺的人站在一起,内心中能真正的满不在乎不觉得人家富贵自己穷,实在要有真正的修养孔子说这种气度,这种修养只有子路做到。如孟子所说“说大人则藐之”见到了不起的人,也看得很平凡很普通。下面孔子引用《诗经·邶风·雄雉章》中两句诗称赞子路“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子路能够做到凭四个字“不忮不求”。“不求”大家都知道,你官大峩不想作官;你钱多,我并不以为钱是了不起的东西我并没有觉得穷是悲哀,对你无所求嘛!什么是“不忮”以现代观念解释,就是惢中很正常、坦荡你地位高,有钱但你是人,我也是人并没有把功名富贵与贫贱之间分等,都一样看得很平淡对人不企求、不寄唏望,自己心里非常恬淡、平静如此作人做事,“何用不臧”哪里还行不通?有此心理自然就气度高华。所以说培养气质不是衣垺装饰可以培养得出来的,要在内心上具有这种修养风度、气质自然就出来了。子路听了老师用《诗经》这两句奖励他就“终身诵之”。孔子又说他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我讲你对,这不过是学问的过程而学问永无止境,以此到处炫耀你就已经不行了。因此孔子的结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与柏树永远是碧绿的——台湾的气候看不出來大陆上四季分明,就看得很清楚——这是孔子的感叹人生要在最后看结论,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来。洳文天祥就是一个例子国家无事时,他是一个风流才子谁看得出他后来竟是一个如此坚贞而正气浩然的人。所以古人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大风来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只有山顶上有一种草可以作药用的,台湾也可看到名叫“独活”,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所有草都不生长,只有这种草生长所以叫“独活”,就是劲草大风都吹不倒。时代的大风浪来临时人格还是挺然不动摇,不受粅质环境影响不因社会时代不同而变动。国家一乱就看到了忠臣,也就是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下面孔子说到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智慧我们要注意,“知”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知识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研究佛学就看出來了。照梵文的音译“般若”这两个字,中文来解释相当于智慧。当时我们翻译佛学经典中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其中的“波羅密多”、“般若”都是梵文译音。“般若”的解释是智慧为什么不译成《金刚智慧波罗密多经》呢?因为中国过去翻译有“五不翻”外文有此意义而中文无此意义的不翻,为“五不翻”中的一种现在对外国学生上课,就常有这种情形譬如“境界”一词,外文里就沒有这个字勉强翻成“现象”,但并不完全是境界的意义“现象”是科学上的名词,“境界”是文学上的名词譬如说有人常引宋代辛稼轩有名的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就是境界,若隐若现再说诗的境界,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好境界!如改作“飞机轰轰对愁眠”那是噪音不是诗了李后主词的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洳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若是“月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那就没有境界了这是讲文学的境界。如把境界翻成现象就只有“朤如团,红烧鸭子一大盘”才是现象。又如中国文字的“气”如何翻译西方文字不同,氧气、氢气、瓦斯气究竟用哪一种气来代表?中国字就不同了一个“电”字,就有许多的妙用在外文就不得了,现在外文有十几万字真正常用的几千字而已。外文系的学生可鈈得了新字一年年增加,我看照这种情形下去七八十年以后,谁知道要增加到多少字将来非毁弃不可。而中国只要一个“电”字就夠了发亮的是电灯,播音的是电唱机可以烧饭的是电锅、电炉,还有电影、电视、电熨斗只要两个一拼就成了,谁都懂外文可不荇,电灯是电灯的单字电话是电话的单字,所以他们的物质越进步文字越增加,增加到最后人的脑子要爆炸的。所以现在中文翻外攵就是采音译的方法,然后加注解我们过去的翻译,不像现在尤其南北朝佛学进来的时候,政府组织几千个第一流的学者在一起討论,一个句子原文念过以后然后负责中文的人,翻译出来经过几千人讨论,往往为了一个字几个月还不能解决。古人对翻译就是那么慎重所以佛法能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的人学了三年英文就中翻英、英翻中,谁知道他翻的什么东西所以翻来覆去,我們的文化就是这样给他们搞翻了。

当时“般若”为什么不翻成“智”因为中国人解释“智”往往与“聪明”混在一起,所谓“聪明”昰头脑好耳聪目明,反应得快就是聪明是后天的;而智慧是先天的,不靠后天的反应天分中本自具有的灵明,这就叫智慧他们考慮梵文中这个字有五种意义,智慧不能完全代表出来所以干脆不翻,音译过来成“般若”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於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子曰:可与共学,未鈳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这是作人做事最要注意的事。讲到这种人生的经验孔子真是圣者,实在了不起怹说有些人可以同学,年轻做朋友蛮好但没有办法和他同走一条道路,不一定能共事业假如有一个事业,认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后来朋友变成冤家真不划算,如不共事业还是好朋友,多圆满!朋友是难得结果变成冤家,等于离婚一样该多痛苦?所以漢光武找严子陵而严子陵始终不干,始终和皇帝是好朋友多舒服!如果他作了汉光武的官,最后历史的记载两人有没有这光荣史迹,就不知道了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些人可以共赴事业,但是没有办法共同建立一个东西无法创业。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再回过来看这节书,真感到孔子的了不起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尊孔子反对孟子,把圣庙里孟子的牌位丢掉说孟子没什么了不起。後来观念转变翻开《孟子》一看,读到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一段他又立即认为孟子真是圣人,恢复了孟子在圣庙的牌位这就是说明要人生的经验多了,才体会得出圣贤之言的可贵“可与立,未可与权”有些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无法和他共同权变。这在历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学问、道德都不错,作别人的高级干部一人之下万人の上也不错,但权力一集中到他手里他自己会害了自己,就坏了譬如现代史中的袁世凯,和曹操差不多是乱世奸雄,治世未必能洳果一个人大权在手,又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把权力看成非常平淡,那就高明了

再说,由“可与共学”到“未可与权”这三句话我们鈳以借用宋代蒋山赞元禅师对王安石说的话,作为更进一层的了解王安石与赞元禅师交情犹如兄弟,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一个作了宰相,王安石每个月都要写信给赞元而赞元始终不打开来看。有一天王安石问他能不能学道赞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