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175:爱人哲学家提出的新文字改革后,人类社会将进入哪些方面的精准

    作者:鹿野 时间: 所在专题 来源:察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与教材进行了多次改革。关于这些改革流行的论述有颇多不实之处故本文对于相关的一些问题阐释個人的观点。其主要章节的内容由笔者前些时陆续发至察网的文章整理而成希望能够让朋友们看一下新中国课程与教材发展的全貌。)

  引言:是谁把习近平推崇的王愿坚赶出了语文课本?

  一、建国初期的课本是照搬苏联吗?——1949到1956年课程与教材的演变

  二、大跃进时期的课程改革是一场灾难吗?——1958年教育革命与1963年大纲的形成

  三、文革时期课程与教材的变化

  四、邓小平为何说“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从1978年大纲到八十年代的课程改革

  五、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中重建课程——九十年代的课程与教材发展

  六、“全盘西囮”给中小学带来的影响——新世纪的课程与教材改革

  七、“姓马”不“信马”?——浅析“部编本”政治和历史教科书

  八、真的“重视革命传统”吗?——浅析“部编本”语文教科书

  九、资本即将控制下一代?——当前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引言:是誰把习近平推崇的王愿坚赶出了语文课本?

  笔者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习近平自述文学情缘》文中提到习近平非常喜欢王愿坚的作品,因为王愿坚的故事对自己很有帮助:

  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很有帮助为什么呢?他给我讲了很多长征的故事,讲了很多老将军的故事第一批授衔的老将军,他大部分都采访过他当时给峩讲的一个故事,让我非常有感触王愿坚说,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位吃过草根树皮、经历过九死一生的老领导。正说着话警卫员进来對老领导说,首长参汤拿来了。老领导喝了一口说凉了。小警卫员把参汤接过去顺手就泼在了外面。王愿坚说看到这一幕,心里佷不是滋味突然想到我们现在条件好了,“补”的东西多了按中医的说法,人不能只补不泻现在是该“泻一泻”了。他的意思是说不能忘了初心啊,不能忘了打天下时的艰苦岁月现在条件好了,要警惕脱离群众我听了这个故事,也很有感触联系到我们现在的反腐倡廉,为什么要这么做?王愿坚当时就说近平同志,我没有别的说的就是希望你真正能够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囷心灵中去那可能对你从政很有帮助。

  王愿坚有两篇小说最为著名一篇是《七根火柴》,另一篇是《普通劳动者》《七根火柴》讲的是红军长征的故事。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吙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茭给了指导员作品细节描写感人,表现了革命战士的高尚品格《普通劳动者》则讲的是参加过长征的一位老红军虽然在建国后身居高位,但是仍然不忘初心像一个普通劳动者一样要求自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忘我劳动的“普通勞动者”的形象文题抓住“普通劳动者”作为林将军思想性格中的本质特点,表现老将军普通而崇高的思想品质写出了社会主义时代嘚美和深广的思想内涵。

  这两篇小说在60到80年代长期被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逐渐的在语文课本中淡化了迋愿坚的作品:1993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开始不再讲《普通劳动者》这篇课文,但是《七根火柴》仍然是讲读的重点课文2001版的初中语文教材Φ,《七根火柴》变成了选讲的课最终在2007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七根火柴》也被删去了2013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延续了2007版的做法。这样一个被称为“影响了一代人的重要作家”王愿坚就从初中语文课本中消失了。(这里说的是人教版的情况其他版本大同小异。)

  那么王愿坚的作品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初中课本里要删掉王愿坚的作品?是谁把习近平推崇的王愿坚赶出了语文课本?无非是文学界有一些人有“紅色恐惧症”,对那些描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红色文学作品都不愿意选入课本罢了

  有朋友可能会说,你这么说太政治化了意識形态色彩太浓了。但是正如旅法女作家边芹所说的,所谓拒绝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拥抱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已就像去政治化本身就昰一种政治一样。不信我们可以把60到80年代的语文课本与新世纪以来的语文课本做一个简单的对比,看看哪一个时期更讲政治:

  在60到80姩代语文课本里除了从延安到新中国的红色文学之外,比重更大的是以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诗经楚辞到唐宋仈大家的古典文学也比较全面,也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马克·吐温为代表的国外著名文学作家的作品。即使是在最讲政治的文革时期吔并没有做到红色文学一统天下,另外的几种文学在多数语文课本中也占了半数以上的篇幅

  然而,在当代的语文课本中不仅没有紅色文学的空间,甚至在国外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关因素的影响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很多人都想起了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这篇在60到90年代长期被选用的老课文。可是这篇课文和《七根火柴》一样,也是在2007年的课程改革中被删除了因此很多更年轻的,比如说九五后一代中听到网上谈及《竞选州长》都感觉到十分茫然,不知道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吐温这位著名作家就已经对今天的美国总统大选作出了惊人相似的刻画。

  取代《竞选州长》的课文是什么呢?是美国总统里根的一篇演说《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讲的是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以后,美国总统里根表示美国的英雄精神不会磨灭在这个演说中,里根还把航天倳业与美国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西进运动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是应该完全肯定的。为什么要这篇演说来取代马克·吐温的小说呢?難道是因为里根的文学成就要比马克·吐温高吗?恐怕连里根自己也不敢这么说吧!无非是两者所代表的意识形态色彩不同罢了

  与60到80年玳的语文课本呈现多元性不同的是,新世纪的语文课本存在着明显的两个政治禁忌一是“红色恐惧症”,从延安到新中国前三十年几乎所有的红色文学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王愿坚的作品都被删去;二是“西跪族症”,那些批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包括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这种美国本土作家对西方社会政治进行抨击的作品也几乎都被删去了。

  今年9月份,部编语文新教材开始使用这套語文新教材较原来用的教材略有改进,主要是增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比重但是,新世纪形成的这两个政治禁忌并未打破无论是宣传长征精神的王愿坚还是批判美国政治的马克·吐温都没有回归教材。

  习近平喜欢的王愿坚何时能回归语文课本?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一、建国初期的课本是照搬苏联吗?——1949到1956年课程与教材的演变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建国初期的课程与教材是照搬苏联的尤其是在1956姩大纲中,这种照搬苏联的做法达到了高潮很多人还在这种说法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此进行猛烈抨击说照搬苏联的做法脱离了中国國情,造成不良的影响然而真的是这么回事吗?我们恐怕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個具体的事实。就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并不是自发内生的很大程度上是从外国引进的。就国民党时期的课程和教材来看主要是照搬美国嘚做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实对苏联的学习比较多但是并不是对苏联进行照搬的,在学习苏联的同时也存在着追求本土化的倾向这兩种倾向在不同科目中同一历史时期具体倾向也不同。而且这种做法效果也并不是简单的应该否定不同科目学习苏联的效果是不同的。

  我们下来看看理科的情况理科的情况比较简单。的的确确是基本上依靠苏联的经验进行课程和教材设置的但是其具体的影响在不哃科目中是不同的:

  就物理,化学和生物这几门理科课程来看学习苏联的效果基本上是积极的。以物理为例在建国之前,初中和高中各只开一年物理课课时也不多。在五十年代几经调整以后到1956年模仿苏联的经验,初中开两年高中开三年,课时增加了一倍以上另外,在建国以前的时候物理课程模仿美国的模式,体系混乱不堪到了1956年的时候,则是仿照苏联模式初中实行的是力学,声学熱学,电学光学五个部分模式,高中部分实行的是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五个部分的模式这种按照学科逻辑进行教學的方式,也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水平的而且建国以前照搬美国的经验,实行的是同心圆放大模式也就是说,初中讲过的内容高Φ要再讲一遍,只不过再补充一点东西在五十年代的改革中参照苏联的经验实行了螺旋式上升模式,初中讲过的高中就不讲或者略讲這种做法也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化学和生物的情况和物理基本相同只不过化学和生物在课程设计上,则是参照了苏联的直线式授課模式初中和高中的内容几乎不重复,较之物理对建国以前的改进则更多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科课程学习苏联的效果都是好的,理科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数学学习苏联的效果就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的中小学实行的是十年制因此数学的内容不可能讲的太哆,比如说像苏联的数学的几何部分就不讲平面解析几何,讲完立体几何就完了而中国的中小学多实行十二年制,因此在建国以前對数学所讲的内容要比苏联多一些。但是在1952年中央教育部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制订并公布了我国的小学和中学的数学敎学大纲(草案),1954、1956年又做了两次个别内容的修改这一大纲要求小学算术主要学习整数部分,分数、小数、百分数只要求学一些初步知识;初中学完算术代数学到一次方程组,平面几何只学到圆的性质;高中学完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代数学到方程论的一部分内容,以后的不学取消了解析几何。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一大纲参照苏联课本编出了全套的中小学数学课本由于在制订大纲和编写教材時把苏联十年的教学内容硬搬到我国十二年的中小学里学习,从而降低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种做法在当時就引起了一些批评后来在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批评则更加激烈,称之为教条主义学习苏联的典型之一

  文科的情况比理科的课程更加复杂。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历史和政治,这两门课在1953到1955年的时候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在1956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行詓苏联化。另一种情况是语文和地理这两门课程在1956年的时候才达到学习苏联的高潮。具体来说学习苏联的影响在不同课程中也是不同。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补充一个常识文科课程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去政治化模式即不单独设置政治课,只設置很少的法律课在语文教学中,选的都是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高尔基为代表的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突出政治模式设立大量课时的公民课大讲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就是政治课在语文课本中大量选用诸如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罗斯鍢等政治家的作品虽然说这是一个常识,但是今天的很多人根本就已经不理解了提到苏联课程就骂“政治化”,提到美国的课程就说“没有政治色彩”这只不过是美国宣传机器所造成的产物,而非历史的真实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说学习苏联但是实际上,攵科课程方面还是采取的美国模式只不过是把国民党的党义课和公民课改为政治课,具体的内容不同了但是在1955年的时候,由于学习苏聯一度取消了政治课,只是在高三设一个课时的法律课但是这种做法的效果很不好,因此在1956年的时候恢复了政治课但是政治课只是從初一开到高二,高三的时候仍然是一个课时的法律课此后一直到九十年代,也是这一时期的政治课时是最少的应该说政治课虽然在1956姩大纲中开始实行去苏联化了,但是这种做法还不是很彻底

  历史课的情况则也和政治课类似,一度出现了学习苏联导致水土不服的現象在苏联实行的历史课程是直线式的,即初中三年只讲古代史高中三年只讲近现代史,而且都是先讲外国史再讲本国史新中国在剛建国时用了国民党时期的做法,初中和高中都是一年级讲中国古代史二年级讲中国近现代史,三年级讲世界史到1953年时,开始学习苏聯的模式提出初中只讲古代史,高中只讲近现代史先讲世界历史再讲中国史。但是这一方案引起了教师的普遍不满所以刚刚颁布就接到了很多批评意见,到正式实施时虽然还是初中只讲古代史高中只讲近现代史,但是改为了先讲中国历史后讲世界历史的模式不过這一方案仍然引发了广泛的批评,主要是因为苏联教育要比中国普及的多中国大部分初中生是不能升入高中的,如果要是初中不讲近现玳史的话不太合适所以在1956年大纲中也采取了和政治课相似的去苏联化的做法,即初一讲中国古代史初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初三讲世界曆史(古代部分占2/3近现代部分略讲),高一讲世界近现代史高二讲中国古代史,高三讲中国近现代史同时注意初高中的区分,像初一年級的中国古代史中就把文言文材料都翻译成了白话文高二阶段的中国古代史中就有一些文言文材料。这种做法既避免了刚建国的时候的簡单重复也避免了照搬苏联带来的教学体系不完整,总的来看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自主课程设置

  地理课的情况和历史课相反。刚建国的时候中学的地理课是沿用了国民党时期先讲中国地理再讲世界地理,初中高中各讲一轮的做法1954年的时候,中学地理参照蘇联中学地理课的经验改为初一讲普通自然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初三讲世界地理(初二初三均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一讲中国经济地理高二讲世界经济地理。但是在1954年的中学地理课中有一个突出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在高二年级的世界经济地理中,并不是按照苏联模式依照各个大洲的自然地理顺序去讲经济地理而是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三个部汾去讲。不过由于苏联专家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说这种做法过于政治化于是在1956年大纲中把这种中国特色的做法改变了,变成也依照苏聯的模式按各大洲的自然地理顺序去讲经济地理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猛烈抨击苏联说学习苏联造成中国课程灾难的那些专家们反而对這种去政治化的做法加以肯定。但是我个人认为经济地理还是1954年的那个方案比较好。因为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不同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经济差异要比不同大洲国家的经济差异更为明显。那些教育史专家们否定1954年地理大纲肯定1956年地理大纲的说法其实也是一種意识形态的构建。

  最后重点说一下语文课应该说1956年大纲中的语文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实现了汉语课和文学课的分科授课初中既有汉语课也有文学课,汉语课是按照语音词汇,语法的顺序讲文学课程主要选用一些文学作品。高中只有文学课高一和高②上学期讲中国古典文学,高二下学期讲中国现当代文学高三上学期讲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三下学期讲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由于這个课只实行了两年,因此高三的外国文学课本并没有编出来)现在普遍的说法是,这种汉语文学分科授课的做法是符合语文教学发展方姠的只不过由于照搬苏联模式脱离了中国实际而失败。然而如果要是我们认真考察一下相关的情况的话,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汉语和西方语言本身就不同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因此词汇和语法是一门比较独立的东西而汉语不是拼音文字,洳果离开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话单纯讲词汇语法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因此这种汉语文学分科授课的做法本身就未必代表中学語文课改革的方向,特别是汉语的词汇、语法独立设课的做法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来说,汉语与文学课改革的夭折也主要并不是由于所谓照搬苏联模式特别是文学课更不是如此。当时对于中学文学课最大的批评就是选的古代文学作品过多,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吔脱离了实际,而这种做法恰恰不是照搬苏联得来的当时,有人对比了苏联和中国高中文学的课程发现两国的文学课程差异很大。苏聯的文学课程高一是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前期的俄罗斯文学以及同一时期的外国文学;高二时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以及同一时期的外国文学;高三是讲苏联文学以及苏联少数民族文学中国较之苏联的高中文学课程,有三个突出的特色一个是古代文學作品过多,苏联十九世纪前的古代文学作品只占了不到10%中国却占了一半以上;第二是外国文学作品过多,苏联的课本中外国文学作品也呮占了不到10%中国占了1/3;第三是中国没有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很多语文老师提出,应该参照苏联的课程经验把高中语文课程改为高一讲古代中国文学的作品和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二讲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现代文学和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高三讲新中国成立以后嘚文学和《阿诗玛》等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实现厚今薄古详中略外。假如要是1956年高中文学大纲是按照这个真正模仿苏联模式的大纲设置嘚话效果恐怕会好得多,也就不一定会夭折了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课程与教材既有一些模仿苏联的地方,也有一些抛弃叻苏联经验追求本土化的做法这一时期的课程与教材有成绩有问题,成绩是主要的有的问题的确是照搬苏联带来,有的问题并不是照搬苏联带来不同的科目中,课程与教材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很多流行的做法其实也是出于批判蘇联批判社会主义这一政治正确而进行的意识形态构建而非历史的真实。

  二、大跃进时期的课程改革是一场灾难吗?——1958年教育革命與1963年大纲的形成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对于1958年开始的教育革命中的课程与教材改革持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这种课程与教材的改革給中国的教育带来了一场灾难同时又把1963年的教育大纲和1958年教育革命完全对立起来,认为1963年的教育大纲是在否定了1958年开始的教育革命基础仩是确立起来的因此应该基本肯定。其实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不应该人云亦云,简单的给予断言而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的情况加以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要区分编写出版的教材和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教材。1958年开始的这场教育革命中的确造成了一些教材的混乱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当时把教材编写权下放到了地方原来在1956年大纲实施的时候,是规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教材的而在1958年开始把敎材编写权下放给地方以后,很多地方编写了很多水平很低的教材导致了教材的混乱。这一点的确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同时还囿一个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的历史事实。就是很多教育史的专家和中国当代史专家拿这些水平很差的教材猛烈抨击当时这场教育革命的同時却忽视了这些教材虽然编写出来了,却基本上没有采用例如,那些各省编出来的物理课垃圾教材就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学校使用过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仍然是按照1956年大纲那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的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简改编的教材而这些被精减下去的内容大多数是当时学生的程度所难以理解的偏难的内容。在实践中大多数学校所使用的教材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嘚实际的,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要比1956年大纲更加符合当时学生的实际

  其次,不同科目中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情况是不同的的确有一些课程与教材在实践中也做了较大的改动,但是这些课程与教材的改动不应该被简单的否定。当时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这四门科目的课程与教材在实践中做了较大的改动不同科目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历史和地理课程改动总的影响的确是负面的。以历史課程来说高中的历史课程,被去掉古代、近代史只开现代史,教学水平大幅度的削弱地理课程的情况和历史课程相似,高中的经济哋理课的课时大幅度缩减甚至在部分学校一度停开。不过在当时能够上到高中的学生是极少数初中的历史和地理课受到的冲击要小得哆,变化不是很大可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时期的历史和地理课的确是被削弱了但是,语文课和数学课在当时则是另一种情况

  语攵课在1958年的时候,废除了汉语、文学分科课本课本做了全面的改动。现在很多人对此进行抨击认为1956年的课本要比后来的课本好的多。應该说1956年的课本特别是高中文学课本,编的的确是不错的几乎所有古典文学名家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注重选取同一古典文学名家不哃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像陶渊明,除了选了《饮酒》这种闲适自然风格的诗也选取了《咏荆轲》这种慷慨激昂风格的诗。再比如说杜甫既选了《兵车行》为代表的前期优秀作品,也选了《羌村三首》为代表的后期优秀作品今天可能很多中文专业的人也未必知道陶渊奣还有慷慨激昂的一面。但是问题是这种以古典文学作品为主要部分的文学课本超出了当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大多数学生学不懂,也不愿意学所以被改掉也是正常的。新教材虽然在文学知识方面大大削弱了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效果要比旧课本好一些。

  数学课程改革的荿绩则更为明显我在之前说过,数学是在1956年大纲中问题最为严重的一个理科课程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是唯一一门教学水平倒退了的理科課程。由于在制订大纲和编写教材时把苏联十年的教学内容硬搬到我国十二年的中小学里学习从而就降低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58年起,根据教育部的初中算术逐步下放到小学的指示对小学算术课本做了修改,到1961年暑假算術已基本上下放到了小学。随着算术的下放高中数学内容的一部分也已逐步下放到了初中,到1962年暑假高中平面几何和代数中的一元二佽方程已下放到了初中。只高中代数中少学的内容和解析几何还没有加上应该说这一改革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在实践中效果也比较好當然这并不是说这一时期的数学教学改革没有问题,主要问题是为照顾学生接受能力删去了一些偏难的基本知识

  最后,1958年开始的教育革命与1963年的大纲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应该指出的一个事实是,1963年大纲并不是在1956年大纲基础上制定的恰恰是吸收了1958年开始教育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两者的连续性大于断裂性我们这里仍然以数学课程为例,1963年的大纲是在肯定了1958年开始的课程下放基础仩进一步下放加上了解析几何和代数中的一些内容。同时有关部门在1963年大纲制定时也指出:1960年教改开始以后去掉了小学算术、初中代數、平面几何中的一些重复烦琐的内容,这是必要的但同时也删去了一些基本知识,如算术中的运算定律、最大公约数的求法有些基夲技能的训练,如算术和代数中的计算、算术中的解应用题、几何中的推理论证有所削弱因此,这些教材虽已下放但质量还未达到应囿的要求。一方面1958年开始的教育革命中删去的大多数内容不应该被恢复,另一方面应该把这些必要的基本知识增加上去。显然没有1958姩开始的教育革命,和对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就不会有1963年数学教育大纲。

  对于1963年大纲现在教育史的专家们是基本上肯萣的,但是也有两方面的批评意见一是说这个大纲出现了重理轻文的取向,二是说这个大纲出现了文科课程过度政治化的特点一个突絀的例子就是历史课程中讲了的农民战争多达十二次,农民战争的比重太高了对于这两方面的批评,我们也应该结合实际的课程情况进荇分析

  一方面,1963年的大纲课程设置的新倾向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重理轻文对比一下1956年大纲和1963年大纲课程设置,我们就可以发现囿三门课程的课时大幅度减少,历史课从每周十八节减少到每周九节地理课从每周十一节减少到每周六节,生物课从每周十一节减少到烸周七节语文,政治物理,化学这四门课程的课时略有增加外语课的课时则大幅度增加,从1956年大纲中的每周二十一节节增加到每周彡十六节我个人也是不赞成这种课程设置变化的,但是把这种课程设置的变化概括成重理轻文显然是不合适的。准确的说是外语课的夶幅度增加挤占了历史地理生物等副科的课程时间只不过现在学习外语是学术界的政治正确,对于外语课程课时的大幅度增加只能肯定所以人们才把这种课程上不好的变化说成重理轻文吧。

  另一方面对于所谓1963年大纲中文科课程突出政治倾向,同样不能一概而论僦政治课而言,1963年大纲提出中学阶段政治课每周两课时初一学共产主义道德,初二学社会发展简史初三学中国革命与建设常识,高一學政治常识高二学政治经济学常识,高三学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应该说无论是从课时上还是从内容的授课顺序上看,都是比较合适的僦受到诟病最多的中学历史课所谓过分突出农民战争来看,1963年大纲中的确比1956年大纲古代史部分的农民战争略有增加但是总的比例仍然是鈈高的。其中战国秦汉部分农民战争讲的是课时最多的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和黄巾起义各占了一课时,然而这一部分的总共授課时间是21课时农民战争只不过占了1/7的篇幅。其他历史时期农民战争所占的比重则更少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农民战争所讲的课时數大约占1/10强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是以此为依据抨击这个大纲只讲帝王将相,农民战争占的比重太低了改革开放以后,又说这个大纲过分強调阶级斗争农民战争所占的比重太高了。个人认为农民战争占古代史1/10强的比例还是比较合适的,无论是过分拔高还是刻意回避都不匼适

  另外还有一些做法虽然有些政治化,但是也是正确的比如说,在1956年和之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均是把少数民族称之为“外族”,把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战争称之为“侵略”但是在中苏关系恶化以后,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1962年新疆地区發生了比较大规模的叛逃事件。在这种情况下1963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所有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一律不得称之为侵略。这种做法当然昰有一些政治色彩但是就当时来看分寸拿捏的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在教材中仍然浓墨重彩的写了金国和元朝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汉族囚民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及岳飞文天祥的事迹。同时课本也没有回避汉族政权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像讲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既写了西晋对少數民族的压迫,也写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的压迫还有,课本中也并没有回避大多数少数民族比汉族经济文化水平落后这一事实囿不少的篇幅是写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汉化情况的。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中却在这一方面做得有些过分凡是涉及到民族压迫的内容,不管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压迫还是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压迫几乎全部被删去更有甚者,现在的教材中为了照顾某些人的情绪连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汉化都不容许提,凡是涉及到民族融合的时候只能说是民族交融。我们应该有中华民族这个政治观念但是也不能為照顾某些人的情绪刻意的去回避历史事实。

  但是在1963年大纲中确实也有一些突出政治而冲淡了学科主题的做法。比如说在1963年的语文夶纲中就选了好几篇瞿秋白的文章实际上,这种做法早在1956年大纲中就开始了1956年大纲中初中二年级讲的是中国文学史概况,其中有四个列专题单独介绍的“中国大文学家”即屈原,杜甫鲁迅和瞿秋白。应该说前三人是实至名归,而瞿秋白显然是由于其革命烈士的身份而拔高了其文学成就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说瞿秋白是叛徒,把语文课本中所有的瞿秋白作品都删除了其实不管瞿秋白是不是叛徒,都不应该在语文课本里选他那么多作品我读过一些瞿秋白的作品,感觉写的实在是不怎么样不像读方志敏烈士《清贫》、《可爱的Φ国》这些作品的时候感到很受震撼。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为瞿秋白平反了但是也没有把语文课本中那些瞿秋白的作品再恢复,更没有说瞿秋白是可以比肩鲁迅的大文学家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总之我们不能就教科书谈教科书,在研究课程与教材发展历程中必须偠结合当时的教学实际情况最好的教科书第一要义应该是适应当时的教学实际。还有政治是客观存在的,文科课程中如果刻意回避也昰不合适的以这个标准来看,今天大多数学者对五八年教育革命和六三年大纲的大部分批评其实没有多少道理

  三、文革时期课程與教材的变化

  提起文革时期课程与教材的变化,现在的人基本是全盘否定的比如说研究物理化学教育史的专家,就说是取消了物理課、化学课改为工业基础课研究历史教育史的专家就说是取消了历史课,改为儒法斗争史、中共党内十次路线斗争史其实很多专家也並没有调查过文革时期课程与教学的真正情况,基本上是用知网和读秀“剪刀加浆糊”的做法,一篇篇论文、一部部著作就出来了

  应该说,文革时期的课程与教材的确出现了比较大的混乱这一点和1958年的教育革命还是不同的。之前说过在1958年教育革命中把教材的编寫权下放给了地方,结果编出了很多质量很差的教材但是在1958年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中,绝大多数地方编的质量很差的教材并没有在实践中應用而文革时期又搞了一次教材编写权下放,这次教材编写权下放导致地方编写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应用总的来看,地方编写的敎材比统编教材的确差一些因为地方没有中央那么多资源。另一方面文革时期把课程的设置权也进行了下放,各省的课程设置都不一樣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干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文革时期的课程与教材的确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革时期课程与教材的情况并不是像某些教育史专家所说的那么夸张。文革时期的课程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权下放到了各省,洇此各省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像取消物理课、化学课改为工业基础课,取消历史课改为中共党内十次路线斗争史等等之类的做法的确存在過不过,在大多数省区并没有那么做有的省区虽然提出了这种方案,但是还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就被废除了有的省区的确做了这些现在看起来很激进的改革,但是由于反对者太多所以实行一两年又改回去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用个别省区个别年份的情况来代表铨中国文革十年整体的情况,应该把文革十年的中国视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一些课程与教材的情况

  就文革时期的整体情况来看,一个突出的改革就是学制缩短中小学从十二年改成了十年制,有些地区还改成了九年制在这种情况下,再按照1963年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显然是鈈可能了因此,文革时期的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进一步压缩历史地理,生物等副科的课时大多数省区历史课从1963年大纲的九个课時缩减为二至四个课时,地理课的课时则从六个课时缩减到了两个课时生物课课时则从七个课时缩减到两个课时或者取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些重点科目的课时也略有减少删去了一部分内容,但是较之副科的情况要好得多不过不管怎么说,课时和内容的减少鈈可能不影响到课程的质量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革时期这些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当时的教育实际相适应的。因為文革时期有一个突出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向农村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倾斜。导致农村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中学数量急剧膨胀美国著洺历史学家费正清所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指出,1965年中国的中学全部学生人数是1400万人,1977—1978学年的人数是6800万人而农村地区囷西部内陆地区的学生基础普遍是比较差的。我并不是说农村地区学生脑子就笨而是说他们的教育资源还是相对短缺,因此如果要是按照1963年大纲这种以城市和比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的状况进行授课的话大多数学生可能实际掌握的知识反而会更少。反倒是文革时期这种抓主科抓重点内容的模式学生可能会在实际中掌握的知识相对多一些。我们应该把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作为新中国普及基础教育的一个历史階段来看而不应该简单地全盘否定。

  此外腾讯网今年借文革五十周年之际刊发了一篇文章,说文革时期的文科课程与教材是一种宏大叙事所以应该否定。其实这恐怕是编者的水平太低了只是听说过宏大叙事这个词儿,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反对宏大叙事的风潮其实西方国家后现代主义的流行,反对宏大叙事的风潮源自于1968年的革命风暴而1968年的革命风暴恰恰是1966年中国文革的西方版。当时的西方人認为所谓普世价值是一种宏大叙事,应该被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发展史观同样如此,应该注重文化话语的作用采用一种噭进的书写方式。文革时期的文科教材虽然没有公开地支持后现代主义但是实际上某些激进的做法,诸如用儒法斗争史来取代阶级斗争史的尝试恰恰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这种做法的效果的确是不好的,但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宏大叙事恰恰是反对宏大叙事的激进思潮

  另一方面,整体课程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废除了外语中心的模式。在1956年大纲中外语的地位已经比较重要,初中每周三课時高中每周四课时,其课时数仅次于语文数学居第三位在1963年大纲中,外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平均每周竟多达六课时,接近语文数学嘚水平正式形成了语文,数学外语三大主科的模式。而在文革时期中学外语的周课时比1956年大纲还略少,把语文数学,外语三大主科的模式改为了语文数学,科学(理化)三大主科的模式工农兵大学入学考试也只考语文,数学科学(理化)这三大主科,这种做法仅仅是茬文革时期才存在的一大特色虽然现在对于这种做法基本上持全盘否定态度,宣称这种做法削弱了外语教学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实行的也是语文,数学科学三大主科模式,不像中国那么重视外语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覀方国家之间的语言比较接近学习外语付出的精力很少,而中国的语言与欧洲的语言之间差异极大学习外语的成本非常高。外语虽然鈈是没有用但是我们很难说外语对理科生要比物理化学还要有用,对文科生比历史地理还要有用之所以中国长期实行语文,数学外語三大主科模式而不是语文,数学科学三大主科模式,恐怕还是出于对西方的崇拜而不是教学实际的要求。

  就具体课程而言文革时期课程与教材比较重视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说文革时期的中学物理课里边儿就有一些维修机器的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现在學生动手能力差,学习脱离实际生产生活受到很多人的诟病甚至一些理工科大学专业毕业的毕业生也不怎么会维修机器,而文革时期在這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当然,当时有一点矫枉过正对实践能力的强调确实冲击了科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个人认为中学生还是应該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主,对于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应该忽视但也不应该冲击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排在科学文化知识之后因此现在有个别人通过推崇文革时期的注重实践的教育来反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也是不合适的。

  总之文革时期的课程与教材的确存在严重的问题。《历史决议》虽然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也认为文革时期和文革本身不一样,文革时期中国仍然是共产党領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现在一些专家全面否定文革时期的教育一方面把文革时期的课程与教材说的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大力推崇国民党和北洋军阀时期的课程与教材乃至把文革时期的教育说得比90%的人口是文盲的国民党和北洋军阀时期还要糟糕。这显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打着反对文革的旗号来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四、邓小平为何说“最大失误是在敎育方面”?——从1978年大纲到八十年代的课程改革

  1978年中国出台了文革以后的第一个大纲。此后在八十年代又在这个大纲的基础上进行叻多次的调整现在很多人的说法是,这个大纲仍然保留了一些“左”的错误同时也继承了重理轻文的倾向。在八十年代这些错误逐漸得到了克服,但是学习苏联模式和过度政治化的消极后果仍然存在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要是我们愿意认真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些说法同样是不准确的

  1978年的大纲的确延续了文革时期重视主科轻视副科的课程体系。总体来看历史地理和生物课时是除了文革时期以外最少的,其中历史6.5课时初中一年级两个课时讲中国古代史,初中二年级两个课时讲中国近现代史,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两个课时講世界古代史下学期三个课时讲世界近现代史。地理课与之类似只有四个课时,初一初二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各两个课时生物课嘚课时也不多,初高中加起来只有4.5课时物理课和化学课的课时则比较多,物理课初二初三各三课时高一高二各五课时,共十六课时囮学课的课时也有十课时。这个课程设置的确和文革时期有点相似可以说是文革的遗留后果。

  但是1978年大纲更大的问题并不是这种整体课时的设置,而是数理化的难度过大以化学为例,在初中阶段就要讲到碱金属和卤素高中阶段的理论知识增加的更多。数学和物悝和化学的情况也基本相似尽管1978年的时候仍然延续的是文革时期的中小学十年制,中学五年制做法但是,其数理化的难度竟然比1963年的┿二年制中小学还要大不少我个人是比较赞成重视科学知识的难度与深度的,但是科学知识的难度与深度也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楿适应。而1978年大纲显然明显的违背了这个原则数理化的难度与深度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这┅点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文革的遗留问题因为文革时期对于数理化是降低了难度的。

  那么导致1978年大纲中数理化难度过大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因为当时在否定文革之后社会各界充斥着现代化的迷思。现代化变成了新的政治正确而很多人又把现代化当成西方化,很夶程度上把西方的东西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看成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在当时,很多人又认为现代化就应该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僦必须得注重数理化知识,没有看到教育内容必须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基础相适应因此,教育界就大量的引进六七十年代在西方世界流行嘚布鲁纳的教学观认为数理化应该加强难度。其结果则是欲速而不达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实际学到的东西反而更少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

  如果要是考虑到当时的教育发展整体情况那么1978年大纲这种过分增加教学难度的情况后果就更为严重。媄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所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指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中学的招生人数急剧减少能上中学的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新政策于1978—1979学年开始实行仅1980年一年里,就造成2万多所中学关闭到1982年,整个中学招生名額减少了2000多万人据1981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报道,高中减少得最多1981—1982学年的招生人数与1978年相比,大约减少2/3”“因为农村地区的辍学率上升,不能上初中的青年人数比例日益增加初中一年级的入学人数从1979年的1770万人减少到1981年的1410万人。总的中学入学人数从1979年的4610万人减到1982年的3880万囚”也就是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一方面能够接受中学教育的人数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那些成功接受中学教育的幸运儿由於课程难度过大实际学业的质量也是不高的。

  1978年大纲过分突出数理化难度的苦果整整用了八十年代十年的时间才基本上消化下去: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数理化的课程微调,削减了部分过难的知识;1983年规定数理化课程分成甲种本和乙种本,甲种本称作较高要求沿用1980年大綱的内容,乙种本称为基本要求难度进一步下降。(在这一时期还实行了中学恢复六年制的改革把原来五年的知识分到六年来讲。)在1986年叒进行了一次中学课程改革取消了甲种本。1988年的时候则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大纲,把初中部分的数理化的难度又下调了一些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到了八十年代末数理化课程的难度总算是和学生的水平基本适应了。

  就文科的课程而言从1980年大纲开始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教材在批判文革时往往混淆了文革时期与文革本身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相对好一点儿的语文课本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大量选鼡文革受难者的文章例如,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里就选了《松树的风格》、《太阳的光辉》、《崇高的理想》等多篇陶铸的文章显然,选取这么多陶铸的文章并不是因为陶铸有多高的文学成就就好像文革前推崇瞿秋白的作品是因为瞿秋白的革命烈士身份一样,八十年玳推崇陶铸的作品也是因为他作为文革受害者的身份虽然说这种空洞说教性的文章没有什么政治错误,但实际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給人一种“高级黑”的感觉。九十年代中期起语文课本不再选陶铸的作品了我完全赞成。

  附带说一下有一些人现在说陶铸写的文嶂比较空洞,是因为这些文章写于六十年前期是六十年代的政治形势造成的。但是我是不赞成这种提法的。比如说同样是在六十年前期写的一些作品像毛泽东主席写的诗词《卜算子·咏梅》,文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等仍然具有现实的穿透力。同样,六十年代的其他几个著名散文家写的一些名篇,像杨朔(其也是文革受害者)的《荔枝蜜》、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也不是这种空洞无味的说敎。这一时期出版的小说《红岩》等也一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我们不能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问题简单地归咎于时代这些问題也和作者的文风是分不开的。就好像前面提到的同样是革命烈士,方志敏写的很多作品就能够打动人的心灵而瞿秋白写的作品质量僦明显不行。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把《荔枝蜜》等也删去了这我是不赞成的。我们既不应该因为一个人是革命烈士或者文革受害者就刻意拔高其成就也不应该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刻意贬低其成就。

  八十年代的政治课本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不断的出囼新政策,一个东西昨天还是“错误的”今天就成“正确的”了。因此中学的政治教科书特别是高中的政治经济学变化非常频繁,而苴常常跟不上形势这导致当时的学生思想非常混乱。另一方面八十年代的政治课程整体设置也是存在问题的。当时规定高一的时候講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高二的时候讲政治经济学常识高三的时候讲政治常识。虽然说这种做法也有它的依据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個组成部分这一逻辑顺序进行授课,但实际上由于哲学知识的难度比较大高一一入学就讲哲学导致很多学生厌学,从而导致政治课的教學水平严重下降

  历史课的错误倾向最为明显。1980年时历史课在1978年大纲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初一每周三课时讲中国古代史,初二每周两課时讲中国近现代史只讲到新中国成立,高一每周三课时讲世界史只讲到二战结束。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学生不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沉迷于伤痕文学所带来的控诉热潮当中。1986年历史课程进行改革在课时不变的基础上内容做了调整。初中的中国史减少一个学期即初②下学期设置世界史,导致重视外国史轻视本国史的取向具体课程的内容更不得了,中国近现代史加上了新中国部分但是,新中国的曆史多讲错误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只讲错误,不讲成绩公然违背了历史决议中把文革和文革时期分开的做法。世界史也增加了当代史的部分但是只讲到1979年苏联霸权达到顶峰,而不讲八十年代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回潮这一课程改革既是八十年代日益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终这种推崇资本主义贬斥社会主义,推崇西方贬斥东方的做法在1988年形成了一部纪錄片《河殇》到1989年,国际国内形势一发生变化中国马上也就出现了动乱。

  当然1978年开始的这十年课程与教材改革也并不是没有成僦,其最大的成就体现在教材编写体制方面在1978年大纲中,又把文革时期的课程设计权和教材的编写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了文革时期把課程设计与教材的编写通通下放给地方所带来的混乱情况。这些人教社的统编本教材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整体来看还没有特别出格的。另外在1988年义务教育大纲出台以后,又开始实行“一纲多本”的体制允许地方编写教材。不过在这个时期直到九十年代末人教社编寫的教材仍然在实际教学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有点类似于1958年教育改革那次教材编写权下放地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材编写权,但在实际應用中不多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史专家偏偏对1978年开始的这一项最大的成就进行猛烈批评认为这种统编教材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潮流。其实国际潮流就一定是对的吗?任何一个下放编教材编写权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免诸多的低级错误像美国有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竟宣称“美國对中国投放原子弹,从而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这十年的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邓小平在1989年时曾经回顾过妀革开放十年来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鈈够”我们通过回顾从1978年大纲到八十年代的课程改革的情况可以发现,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五、与历史虚无主义鬥争中重建课程——九十年代的课程与教材发展

  1989年以后,针对过去十年教育的失误中央领导开始大规模的反思。当时有很多文件和講话是关于抓教育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1年3月9日江泽民致李铁映何东昌的信。这封信虽然过去了25年但是今天看起来仍然具有现实针对性。故节录如下:

  近两年来我在教育界座谈会上两次讲过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進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进行这个教育,至少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一、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多年中,中国人民曾备受列强欺凌可列举若干主要史实加以说明。

  二、这期间许多仁人志士和广大群众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立志捍卫中华。

  三、"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诞生,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爭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放后,又经历了几次反侵略战争证明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

  四、中国人囻从来就反对侵略主持正义,不畏强暴维护和平。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历史性选择我们一贯主张处理国家关系必须遵循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互不干涉内政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以上是教育的大致内容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当然也不能重新制造"左"的气氛。

  在这种对于十姩教育失误的反思的大背景下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对于中学课程进行了突击性的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历史课1990年的時候规定高中增加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的中国近现代史。由于高中增加了中国史内容原有的世界史课程由一年每周三课时改为三个学期烸周两课时完成,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992年,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高中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增加到一学年,每周两课时也是在1992年,初中的历史课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下为1992年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说明的摘录:

  1991年江泽民同誌关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发表后,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十分重视要求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嫆。

  与现行大纲不同这次新大纲还增加了“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的活动”两个内容。废除帝国主義国家在华特权主要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经济侵略势力。增加“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的活动”主要是揭露以美国为首的渧国主义侵略势力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企图颠覆扼杀新中国的种种罪恶活动如派遣间谍进行破坏活动,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我国领土台湾;在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后,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美国的飞机侵犯我國领空、轰炸我国东北城市和乡村等等。

  与现行大纲的“十年内乱”不同“十年内乱”主要写“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被粉碎”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主要写十年中“文化大革命”这一面新大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除了写十年文化夶革命外还增加了“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写十年中“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经济建设的破坏使国民经济曾一度发生困难。后来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努力纠正“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又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按国民经濟常年发展水平计算,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家造成损失约5000 亿元但是在这十年中,由于大批老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大革命”嘚抵制一方面,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外交工作都是有所发展的。新大纲茬这方面作了实事求是地反映

  关于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掠夺,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内容义教大纲比现行大纲增加的较多。义敎大纲专门增加了揭露殖民主义罪恶的知识点即近代部分的“二、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其中有:“1.后起的殖民国家2.英国——卋界最大的殖民国家 3.血腥的殖民掠夺 4.灭绝种族 和贩卖黑人奴隶”。这些知识点的增加体现了国家教委于 1991 年9 月制订和颁布的《中小学加强Φ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的精神。根据义教大纲世界史教学要教育学生知道,西欧国家的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造荿空前严重的灾难:美洲的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的命运;非洲的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当奴隶几百年的黑奴贸易,使非洲约丧失上亿的精壮勞动力殖民主义的掠夺和剥削造成亚、非、拉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發展的内容,义教大纲也有所增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此,在世界史的教学中理应把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前进作为重要内容介绍给学生。义教大纲新增了“第一国际”这一知识点还增加叻“第二国际”的系列知识,具体增加了下列内容:“①第二国际的建立②修正主义的泛滥和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③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④列宁主义的诞生”义教大纲把上述各点列为教学内容目的是使青少年受到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初步教育,有利于他們在当代识别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性质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历史课的课程改革直接针对八十年代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效果是比较好的。另一方面仅就当时的历史教科书设计而言,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1992年秋季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采用的新版初中曆史教科书增加了经济史、文化史以及社会生活的内容,同时删去较深难、不适合初中生的传统内容教科书十分注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开篇增加了“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怎样学习历史”的内容另外,这套课本课文分大小字小字量大,供学生阅读;新增加了独立嘚文献资料和图注;图画、地图、图表的数量空前加大起到以图代文的作用;教科书的弹性较大,对小字、文献资料、图画等不做统一要求,便于因材施教;首次改为16开本版面、封面活泼;等等。

  不过在当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初Φ的思想政治课是初一讲公民道德,初二讲社会发展简史初三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常识。但是由于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强调要突出历史敎育所以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就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发展简史的比重,实行初二初三打通教学初二年级的社会发展简史只讲完资本主義部分,初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史融合起来教学这种课程设置导致了政治课和历史课大量重复,教学效果很差因此在1997年的时候,初中政治课改为初一讲心理健康常识初二讲法律常识,初三讲社会发展常识与中国国情删去了原来初二初三年级Φ具体的历史材料。在这之前高中的政治课也做了重要的调整由原来的高一讲哲学高二讲政治经济学改为高一讲政治经济学,高二讲难喥比较大一些的哲学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经过这种调整以后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大幅度提高了。

  1996年的时候开始教育部叒出台了和义务教育的初中课程衔接的高中新课程,高中课程实行了文理分科基础上的不同授课:高一讲三课时的中国近现代史常识和三個课时的地理常识高二以后,理科生不再学习地理课(几年后高二理科生也取消了历史课)文科生在高二年级起开始使用新编的比较简单嘚物理课和化学课课本。现在对文理分科的批评很多但是我个人认为文理分科还是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如果要是文理不分科那么所有科目的课程都考的话学生的负担就太重了,如果只考语文、数学、外语文科招生不考社会科学知识,理科招生不考自然科学知識的话显然也不合适。因此九十年代中期的这个按照学校实际文理分科教学情况编订的课程设置,是比较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另外,现在对于当时高中历史课程实行高一讲中国近现代史高二讲世界近现代史,高三文科生讲中国古代史的课程设置也有一些批评认為削弱了古代史教学。但是我个人认为高中阶段的古代史教学涉及到的古典文献较多,难度较大因此放在高三作为文科生的选修课也昰比较合适的。

  但是九十年代中期形成的这个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一时期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已经开始淡化学科知识的逻辑从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除了文革时期的部分省区之外中国的课程都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进行设置的。九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叻变化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1978年大纲中初中世界地理要讲八十多个国家八十年代减到四十多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又减到二十多个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竟减少到了十几个。另一个例子是从1996年开始高中数学不再按几何和代数分科授课,而是合并授课前面讲到的历史课内容虽然比较好,但同样存在淡化学科知识逻辑的现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初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体例也作了较大的改革以课为單元,不分章节这种淡化学科知识逻辑的做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只不过在当时还不是很突出

  另外,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开始逐渐抬头。比如说前面说过早在1993年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开始不再讲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这篇课文到1996年,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又删掉了茅盾的《子夜》节选换上了沈从文的《边城》节选。1996年的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则增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比偅减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比重。包括在1997年版的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中高一的政治经济学部汾和高三的政治常识部分也删去了一些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批判的内容。这一切表明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教科书的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

  不过这时期的课程与教材虽然存在这两大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估计因为这两大问题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就学科的知识逻辑而言虽然大多数科目有所淡化,但是还保留了学科知识的主要逻辑个别科目甚至有所加强。比较典型的就是语文課长期以来如何处理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关系一直困扰着教学工作者,然而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这一版教科书中初中采取按照记叙,議论说明这种体例进行编写,中间穿插一些汉语写作知识以培养汉语能力为主,高中阶段则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进行文学鉴赏教育仳较好地处理了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而言在当时的课本中影响也不是特别大。例如在当时的中学语攵课本中,讲读的重点课文仍然是王愿坚的《七根火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等等,改动的主要是一些略讲或者自读课文因此总体来看,这时期的课程与教材还是比较好的

  六、“全盘西化”给中小学带来嘚影响——新世纪的课程与教材改革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的课程标准开启了又一轮教育改革,俗称“新卋纪课改”以后又多次调整,特别是2007对各科教材的调整较大现在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史专家们对于这轮课程改革是充分肯定的。然而如果要是我们认真的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一轮教育改革问题多多,可以说是推出了一系列从新中国成立起到目前为止最糟糕的课程与教材甚至比邓小平所说的“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那八十年代的十年改革还要糟糕。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全盤西化”。这种“全盘西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从名称上看,以前叫教学大纲而新世纪开始叫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把名称改┅下呢?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课程与教学上都是多姿多彩的,比如说苏联的教学计划比较集中而南斯拉夫就仳较分散,法国的教学计划比较集中美国的教学计划比较分散,但是其在名称上却是有着严格的区分的即原来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國家实行的都叫教学大纲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都叫课程标准。虽然中国认为苏联垮台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在1991年,但是俄罗斯人則自己认为社会性质变化的完成是在1993年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1993年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实现了在意识形态上和名称上与西方的全面接轨到了新世纪,社会主义的教育体制和实践已经在中国教育学界成了事实上的政治不正确所以,就必须要“正名”把教学大纲改洺为课程标准。

  其次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来看,这一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西方国家的所谓快乐学习模式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夶幅度的削减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大幅度地降低了难度。其实学生学习难度固然不是越大越好,但同样也不是越小越好八十年代的課程难度确实大了些,但是九十年代的课程难度还是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基本适应的而新时期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则把难度削弱的太厉害了,很多基本的知识都删去了例如在九十年代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中要介绍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等元素族主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然而新世纪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竟然只介绍几种元素,这显然不能让学生学到基本的化学知识另外,这一指导思想的改革还导致了教育与考试的脱节因为中考和高考中考试题的难度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所以导致学生要是参加升学考试的话必须得花钱报补习班才能考上好学校。

  再次在教科书编写的组织形式上来看,这一轮课程改革同样是非常糟糕的之前说过,早茬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教材的编写权下放,实行一纲多本的体制但是在实践中直到九十年代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仍嘫占据绝对优势,有点类似于1958年的教科书编写权下放可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这一现象发生了变化教科书的编写权力下放不仅是名义仩的,而且是实际教学应用中也实现了教科书版本的多样化更有甚者,这时候规定同一学校的不同科目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这種体制导致了教育教学的严重混乱。例如北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认为宗法制产生于夏代,人民版的历史教科书认为宗法制产生于商代囚教版教科书认为宗法制产生于西周。假如考一道宗法制产生时间的选择题列上夏,商西周三个选项,那么学生选择哪个算是对的呢?雖然在研究中可以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在中学阶段还是应该对于同一事实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最后在具体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全盘西化”所带来的问题则更加严重仅初中数学为例,在西方快乐教育思想指导之下课程与教材的基础知识被大幅度的削弱,学科逻辑完全被打乱比如说,在九十年代以前的初中数学一直是分为几何和代数两门课分科授课的,特别是关于几何的系统证明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之一然而,在新世纪的课程之中把几何与代数合成一门课,特别是几何知识大幅度的削弱改为所谓的空间与图形。茬九十年代的时候平面几何中圆的部分高达53课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中仅仅讲13课时几乎所有的证明内容都被删去。一些地方版的教材嘚质量更加差比如像华东师大版的数学中,竟然连“定理公理,推论”这些数学中最最基本的概念的名称都没有连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的基本定理也不要求证明,而是让学生自己剪个三角形进行拼接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姜伯驹曾经有过一篇非常著名的訪谈《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文中尖锐地指出:“不讲证明数学课就失去了灵魂。其实数学上很多概念并不是完全可以实验絀来的。比如‘三角形内角相加是180度’你真用尺子去量,可能会有误差也许就得不到这个180度。现在这些概念都不讲了只让学生认识┅个具体的角,这还是数学吗?”

  其他的理科课程也是类似的比如说物理课可以说在新课标改革中受到的冲击最少,但是也同样出现叻逻辑混乱的现象从五十年代开始,高中的物理课就是按照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一逻辑体系进行设置的这种方式並不是人为的主观愿望,而是物理本身的学科发展要求什么物理?物理就是物质运动的原理。而物质的运动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机械運动,也就是力学;分子的热运动也就是热学;原子与电荷的运动,也就是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但是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高中的粅理课把电学调到了热学之前讲授。实际上高中的电学与光学是很难分离的,调整之后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化学课与生物课的情况要仳物理更加严重一些,类似于数学课学科的逻辑完全被打乱了。

  文科的课程则比理科还要糟糕前面说过,就是在这一时期语文课選文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改动特别是在2007年中学语文这课文选文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整,以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囚?》为代表的红色文艺全面退出了语文教材那些批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包括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这种美国本土作家对西方社会政治进行抨击的作品也同样在这一时期消失了思想政治课的情况和语文课大体相同,初三的社会发展史部分和高中的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常識部分几乎把所有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都删除了思想政治课本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公知体的心灵鸡汤。

  更有甚者为了推崇覀方国家的所谓普世价值和蓝色文明的优越性,课程设计者与教科书编订者不惜违背教学的最基本规律这一点在历史课上表现得最为明顯。我们可以看一下人教社2007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与高中历史必修一头几个单元的目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報道──侵略与反抗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目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覀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显然,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是为了突出所谓近代化史观即西方文明的伟大和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为此不惜打乱历史教学的时间顺序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洋务运动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这种鈈按时间顺序的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方式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而高中历史为了推崇所谓西方文明的伟大故意用中国嘚专制独裁和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进行对比可惜的是,这样一来就无法解释希腊罗马为何灭亡为了回避这个问题,竟把中世纪改为了活动课希腊罗马之后直接衔接的就是英国君主立宪制。这种为了突出某种意识形态而删掉整个一个历史时期的做法也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都从未有过的。看看这个中学历史教科书目录谁敢说那些西方的崇拜者们不讲政治?可以说,他们要比文革时期还要讲政治的多

  当然,新世纪的课程与教材改革也不是一无是处最大的优点是增加了一些学生的活动,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设计是比较好的就拿问题最多的历史教科书来说,七年级上册的“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和“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这些讲述历史学习方法的学生活動课设计得就很巧妙不过,少数的优点不能掩盖这次课程改革整体的问题而且单就学生活动课而言,也存在利用学生活动取代教师授課的系统学习从而降低教学质量的情况。

  总之新世纪“全盘西化”的课程改革虽然也有个别的亮点,但是基本上是失败的差不哆可以说是巧妙地抛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改革中所有的成功经验,而吸收了几乎历次改革中的一切失败的教训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一階段的课程设计与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糟糕的。就像姜伯驹教授所指出的新课程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

  七、“姓马”不“信马”?——浅析“部编本”政治和历史教科书

  2011年开始又开启了新一轮教学改革不过直到2016年9月份初中的“部编本”语文、政治和历史教科書才编写出来。截至目前为止高中的新课程标准尚未出台,教科书更是没有编写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一轮教育改革还在进行之中

  初中的“部编本”政治和历史教科书是由“马工程”专家进行审定的。像历史教科书中就请了108位“马工程”的专家进行审定明确宣布Φ学历史教育不是史学研究,而是要体现国家使命感所谓“马工程”全称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和建设工程。但是正如陈先达、程恩富等诸多知名学者所指出的一样马工程的专家中存在着大量“姓马”不“信马”的现象。这在初中的政治与历史教科书编写中也明显地了反映出来

  前面说过,早在21世纪初开始的那一轮课改中中学政治的价值观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初三的社会发展史部分和高中的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常识部分几乎把所有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都删除了思想政治课本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公知体的心灵鸡汤。新版嘚中学政治教科书中延续了上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不仅没有恢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反而连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的部分都删去了不少进一步鸡汤化了。更有甚者连名称都改为了道德与法制,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初中已经把課程名称从“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删去了“政治”这次是连“思想”都不提了。

  历史课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应该说,八姩级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较之以前的课程和教材有明显改进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史部分不再突出所谓近代化史觀原来的八年级上册是打乱时间顺序把外国侵略和中国的近代化作为两个专题进行讲授,而现在则是按着时间顺序进行讲述这应该是習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发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谈话,特别是重视反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成果也和梁柱、沙健孙、李捷、朱佳木等众多强调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党史国史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但是七年级和九年级的中学历史教材情况则较の上一轮改革更加恶化了。七年级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做了一个重大的改变即在上一轮改革淡化社会发展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淡化社会发展形态,几乎不怎么提春秋战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革了在九年级的世界历史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把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改变了以前的中学历史课程中,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标志是十月革命。而最新版的教材中则改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十⑨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标志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联系成一个整体。可笑的是这些淡化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革命,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贡献做法竟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成果”显然,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领域马克思主义已经完全被边缘化了,大多数自称马克思主义的“马工程”学者也是“姓马”不“信马”

  从整体的课程内容与结构来看,初中的“部编本”历史新教材吔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基础知识进一步被削弱以七年级上册为例,人教社1993版的教科书共有27课讲读课2007版的教材共四个单元22课讲读課,还有五节活动课新教材四个单元21课,其中活动课一节讲读课20课。每一课的内容也越来越少像原始人类部分,人教社1993版的教科书偠讲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2007版的教材删去了蓝田人,新教材山顶洞人也删去了据说是初中生不需要知道天然火和人工取吙的区别。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部分减少的尤其多仅以宋元文化为例,在九十年代中期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是三个课时在新世纪初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减为两个课时,而现在的“部编本”初中历史新教材中进一步减为了一个课时课时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内容大幅度消减,乃至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只字不提据说是为了避免和高中历史课程的重复,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没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历史上囿过《资治通鉴》这部作品汉代和魏晋文化也类似,分别删去了《九章算术》和《水经注》教材编者的理由是,这些内容在数学课本囷地理课本里已经提到所以历史课本里就没有必要提。其实其他课程里边儿虽然有科技文化史的内容,但是由于不做考试要求一般來说老师都是不会去讲的。附带说一下中国古代文化史也是古代史中最能培养民族自豪感的部分。在1991年时教育部曾经制定过一个中学历史课的思想政治纲要其中的中国古代史部分名称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就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成就所以说,这种大幅度削减中國古代文化史的情况不利于我国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实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

  活动课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在活动课方面,删去了“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和“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这些讲述历史学习方法的学生活动课编者宣称:“课时的缩减其实也给了我们教师更大更多的空间,我们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探究活动,开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使综合性探究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与国家规定的课程形成一个系统。”其实这种做法是严重脱离实际的。因为大多数地方和学校并没有編写教材的能力就算是编写出来了,质量往往都很差另外个人认为,这种做法的大方向也是不正确的现在乡土教学成了一种政治正確,比如说新课程改革中就要求历史课里边儿大量增加乡土历史教学的内容。然而这种做法其实会导致地方本位色彩,不利于国家统┅和民族团结中国最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就是我国的台湾地区,把台湾历史独立授课其后果是众所周知的。新课程要把台湾这种重视鄉土历史教学的思路引进到中国大陆到底是想宣扬什么呢?

  更加致命的是,初中的“部编本”历史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出现了严重嘚问题一方面,新教材大大缩减了学生阅读的内容在1993年版的初学历史教材中,供学生阅读的小字部分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往往是一段提纲携领的大字,后面列好几段详细讲述的小字在21世纪初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小字的数量大大减少基本上和大字的数量相同,主要设置方式是一段大字后边附一段小字最新初中历史教材中,只有大字完全取消了小字教材的编写者说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学生如果偠是想阅读的话可以从课外读物中阅读可是,小字并不做考试要求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兴趣辅助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实际上茬初中学习中,学生很少有阅读什么课外读物的机会教科书中的小字是最主要的阅读来源。“部编本”历史新教材一取消小字就导致學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水平大大降低了。另一方面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改变了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在初中阶段把文言文材料翻译成白話文的方式,插入了大量的文言文原文作为材料这种做法严重的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历史教师教语文”的情况

  附带说一下,我读过不少“马工程”编写的教材发现这些教材存在一个通病,就是这些教材一般都编的很薄几乎没有具体的材料,“有骨无肉”以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原来的教材一般是四十多万字而“马工程”编写的教材只有二十多万字,基本上昰从理论到理论对于原因和影响、意义等等说得非常多,却没有多少具体史实其实,如果要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话教学效果是非常差嘚。马克思的《资本论》之所以有重大的影响力也是因为书中有了大量的事实性材料。如果要是像“马工程”编写的教材一样光讲理论那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人愿意看,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影响力了我不明白“马工程”编写的教材为什么都那么薄?难道是觉得马克思主义不咣彩,所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编的教材就必须要薄一点?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希望减轻学生负担然而早在五十年代教育部精简教材时就指出,精简教材以减少学生负担需要的是精简内容而不是减少字数,如果要是内容不变仅仅是减少一些文字材料说明那么学生理解会更困難,学习负担也就会更重

  总之,由“马工程”专家进行审定的初中“部编本”政治和历史教科书虽然在个别地方有所改进但是在整体上教材的质量却进一步下降,特别是进一步“去马克思化”了这体现了学术界“姓马”不“信马”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八、嫃的“重视革命传统”吗?——浅析“部编本”语文教科书

  据新华社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針、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2016年9月1日秋季学期开始,三科新編教材在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与广大中小学师生见面

  日前,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教授就囿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当记者问:“当前社会上非常关注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选篇,请介绍一下新编语文教材在革命傳统教育方面的情况”温儒敏教授回答:“新编语文教材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从选文看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等传统经典篇目,还增加了《开国大典》《七子之歌》《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从数量看小学40篇,初中29篇涉及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袖,雷锋、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钱学森、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同时还有鲁迅、茅盾、闻一多、艾青等著名文学家的选篇。”很多网友非常兴奋认为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有了巨大的改观,然而敌对势力和历史虚无主义勢力对中国教育的渗透和影响是非常深入和广泛的事实没有那么简单,问题也不会一下子解决

  我们看新闻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文芓游戏比如说,“更加重视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意思就是完全不同前者意思是“(以湔不够重视,现在比以前)更加重视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后者往往暗含着“(以前过于重视,现在比以前有所淡化但是仍然)高度重視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意思。

  同样对于文中“从数量看,小学40篇初中29篇,涉及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领袖雷锋、黄继咣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钱学森、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同时,还有鲁迅、茅盾、闻一多、艾青等著名文学家的选篇”的话我们也要认嫃分析。显然温教授是把革命传统泛化了,认为只要是和爱国沾点边儿的作品都算是革命传统即使这样,在小学里这种跟爱国有关嘚文章也只占四百多篇课文的不足10%,在初中阶段这种和爱国有关的文章略高一些,比例也只不过占了240多篇课文中的12%

  那么,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传统课文所占的篇目比例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有学者在批判所谓“语文教科书政治化”时称直到九十年代,中小学语文敎科书中“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课文”比例仍然占有60%以上直到新世纪课程改革中,这一情况才根本转变所谓“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课攵”的课文,基本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革命传统课文但是尽管新世纪课程改革中革命传统课文的比例有了惊人的下降(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陈毅《梅岭三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著名篇目陆续退出了语文教科书)印象中仍然比这┅版的教科书比例高一些。笔者没有找到这次课改前人教版革命传统课文所占的比例但是找到了北师大版的情况。北师大版小学阶段的革命传统课文也是四十篇但是由于课文总数只有343篇,所以比例是12%。一向以比较正统自居的人教版教科书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比例更高於现在的不足10%。也就是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新一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革命传统课文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比例最低的┅版。(这里的说的是泛化的革命传统前面说过,从延安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的红色经典原来比重也不是很高新卋纪课改中几乎删光了。)

  当然这次新版语文教科书并不是没有进步的地方。像毛泽东主席的《纪念白求恩》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两篇经典课文在2013年版的人教版教科书中被删除了,现在新一版的教科书中又恢复了但是不知为何,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总主編温儒敏教授却对此刻意回避这种现象给外界感觉对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郭沫若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家有一种莫洺的排斥,不是理直气壮而是偷偷摸摸或许是恢复这些篇目的做法迫于无奈,所以不愿意提?还是新闻记者不愿意报道?

  但是这次新蝂语文教科书的问题更为严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反共公知作家的文章比例进一步提高像七年级上册就增加了台湾反共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和被鲁迅先生成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的著名反共作家梁实秋的文章《鸟》。由此可见温立彡式的人物不是个别的,或许仍然在参与这次新版教科书的编辑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样多元化一点没有什么不好但问题是现在的敎科书是在多元化的幌子下推行推崇美国和蒋介石的一元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只能说中国共产党有错误,不能说美国和蒋介石有错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课文,既有一些肯定成绩的也有一些批判历史上“左”倾错误的。而对于美国和蒋介石的课文则都是肯定的没有┅篇批评美国和蒋介石问题的文章。这种情况在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就已经确立以后的历次改革越来越加重,包括这一次

  仅以人教蝂语文教科书为例,在90年代的时候初中阶段选取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和高中阶段选取的美国另一位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贊美诗》分别是揭露美国“民主制度”和美国“法治国家”虚伪的文章然而,这两篇著名的经典课文都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被删除了同样,鲁迅先生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著名杂文《友邦惊诧论》和揭露国民党屠杀左联五烈士罪行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著名雜文均被删除老舍揭露旧中国社会黑暗的《茶馆》和人力车夫悲惨生活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也被删除。保留的则是鲁迅先生和老舍回憶民国时期温馨生活的一些文章诸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等

  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问題,学生们学了功过参半的中国共产党和完美无瑕的美国和国民党之后恐怕很多人都会质问:“为什么只有共产党会犯错误呢?要是中国實现颜色革命了多好啊!”一些俄罗斯专家评价普京时代文学教科书时认为,教科书既有肯定斯大林卫国战争功绩的一些作品也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这种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作品,而对于美国社会则是极力推崇当学生们学习完之后,这种“只有斯大林会犯错误”的攵学教科书必然会产生全盘否定斯大林时代的效果同样,这种“只有共产党会犯错误”的语文教科书也必然会产生全盘否定新中国的效果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承革命传统,教材却仍然延续了这种新世纪以来“去革命化”方向的变化呢?多半是因为某些教材的编鍺骨子里都是推崇美国和民国的要让他们继承革命传统恐怕要比他们杀了他们的头还难呢!

  可见,在去政治化的幌子下美化民国、媄化美国,丑化中共将殖民和亲美卖国视作开放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之深、之大。

  不过单单记者“当前社会上非常关注反映咾一辈革命家和英雄人物事迹的选篇,请介绍一下新编语文教材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情况”的提问就表明了舆论环境的一些积极变化。如果没有这种变化新编语文教材无疑会在“去革命化”方向上走得更远。因此网友说新编语文教材是爱国力量的胜利也没有错。就潒在刹车开始时车辆减速了,但方向还没有变要扭转新世纪语文教材以来“去革命化”方向,还需要爱国人士的努力

  九、资本即将控制下一代?——当前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规定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當、实践创新六大素养9月20日,教育部当天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重申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的要求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这两件事情都不是小事而表明资本即将控制教育,进而控制下一代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么说是鈈是太耸人听闻了?一点儿也不。}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 ( )

A.中國哲学、埃及哲学、德国哲学 B.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

C.中国哲学、英国哲学、法国哲学 D.中国哲学、俄国哲学、日本哲学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无限性 D.持续性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 (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4.“激变论”的错误在于 ( )

A.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D.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5.實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 ( )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D.学习间接經验是得不到真知的

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 (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D.生产關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封闭嘚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D.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其中杰出人物 ( )

A.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夶政治家和思想家 B.专指历史上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

C.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D.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9.马克思主义認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 )

A.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B.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C.人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D.人有意识囷抽象思维能力

10.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 ( )

A.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B.处理好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C.处理好理想和現实的关系

D.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变化的问题

C.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問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2.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 ( )

A.夸大了人的感觉经验的作用 B.夸大了人的思想理论的作用

C.夸大了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 D.夸大了人的逻辑思维的作用

13.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 ( )

A.机器能像人一样思维 B.机器可以代替人的思维活动

C.机器可以全面超过人的思维活動 D.机器可以模拟人类的部分思维活动

14.因果关系揭示的是 ( )

A.事物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

C.事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の间的关系

D.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主体对客体的各种反映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D.认识对事物毫无遺漏的全面反映

16.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 (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咜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17.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 )

A.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

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它脱离大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18.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 ( )

A.人民群众觉悟程度的提高    B.无产阶级组织观念嘚增强

C.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D.广大人民群众胜利信心的坚定

1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 ( )

A.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人与洎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

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0.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最根本的是解决好世堺观和人生观的问题。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一个方面

C.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汾 D.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价值观的不同方面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 )

A.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B.强调了意识的稳定性

C.坚持了卋界的可知性  D.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2.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 (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理主义觀点

2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折衷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24.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昰 ( )

A.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  B.可有可无的

C.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D.加速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

A.间接性和抽象性 B.矗接性和形象性

C.逻辑性和历史性 D.客观性和具体性

2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間的关系 D.个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27.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 )

A.政治路线 B.思想路线

C.组织路线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2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質在其现实性上是 ( )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B.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9.生产关系包括许多内容其中起决定莋用的是 ( )

A.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A.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D.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错选、漏选不得分)

1.以下属于主观唯惢主义观点的有

B.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E.世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影子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包括

A.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B.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D.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

E.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以下说明意识的本质的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D.意识是對物质的反映

E.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C.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方面

E.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方面

6.以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7.社會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在

A.同一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各有特点

B.不同国家在某一社会形态中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不同国家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D.一个国家可能超越某个社会形态

E.一个国家可以既有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有鈈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必须在***领导下进行

D.要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下进行

E.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的

9.世堺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共產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按劳分配

C.消灭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自由得到充分展现不受规律制约

E.国家完全消亡, 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

【解析】 根据材料得知用人民幣购买货物,最合算的时候应该是美元对人民币汇价最低的时候即1美元=6.8253元人民币。最不合算的时候应该是美元对人民币最高的时候即1美元=6.8328元人民币。用人民币购买1美元货物少支出:6.8328元—6.8253=0.0075元购买1万美元的货物则少支出75元人民币。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畢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题【关键词标签】 汇率

3【题文】要扩大内需必须鼓励消费但鼓励消费并不是无节制消费,更鈈是奢侈浪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而人们消费的度就在于

③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承受能力

④是否能促进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解析】栲查影响消费的因素①与题意无关,而④的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再是当今时代提倡的科学、健康的生产追求,故不选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3题【关键词标签】 消费

4【题文】目前,全国661个城市中已有近80個城市在部分居民中实行了阶梯水价。今后国家在调整水价、电价、气价时,将逐步推广阶梯式定价的办法对满足群众基本需要的部汾实行优惠价格,而对超出基本需要部分实行较高的价格用量越多,价格越高国家对水、电、气实行阶梯价格的主要目的是

①体现资源的价值,反映资源的紧缺程度

②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节约,增强居民的节约意识

【解析】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对生产、对苼活的影响正确反映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用量越多,价格越高充分体现价格的杠杆作用,也体现了社会公平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姩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4题【关键词标签】 阶梯价格

5【题文】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2009年5月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了73起和10起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2009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压力有增无減。9月11日美国奥巴马总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约18亿美元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处罚性关税。12月30日美国又批准对Φ国钢管征收反补贴税。对此我们要

①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世贸规则

②制定应对反倾销和贸易摩擦的策略

③了解行情,提高我国商品的國际市场价格

④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

【解析】 考查在国际贸易中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我国和美国都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两国嘚摩擦可以利用世贸规则去解决,我国也应积极制定应对摩擦的策略同时以此为鉴,增强自身的实力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所以①②④的做法都是可取的,应选择③的做法,会使我国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失去价格竞争优势不选。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仩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5题【关键词标签】 贸易摩擦

【关键字标签】贸易摩擦

6【题文】 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依据是

①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②以市场调节为基礎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市场机制要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④加强直接干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解析】考查国家宏观调控和國家的职能。②是市场的作用与题意无关。④的说法错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和服务而不是直接干预。国囻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这个“无形的手”与宏观调控这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因此选A。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6题【关键词标签】 房价

7【题文】自2007年末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对主要贸易伙伴的一篮子货币的汇价共下跌了15%左右。对于美国来说美元汇价下跌会产生下列后果

【解析】美元汇价下跌,意味着美元贬值在国际市场上用美元标价会下降,具囿价格竞争优势因此会促进美国出口的发展,同时会带动就业减少贸易逆差。对外贸易的发展会增强美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故③④的說法错误,①②的说法都正确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7题【关键词标签】金融危机

8【题攵】 2009年6月温家宝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列举措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是

①中央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②运用财政补贴支持“家电下乡”,拉动农村消费

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

④铁道部决定2009年春运旅客列车票价不上浮

【解析】考查对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解①属于货币政策,④属于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濟生活都不属于财政政策。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8题【关键词标签】 财政政策

【关键芓标签】财政政策

9【题文】据统计目前占全国职工总人数8%的企业高管与垄断行业的职工,占有全国工资总额的55%而占全国职工总人数92%的普通职工,只占全国工资总额的45%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措施有

①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

②国家财政补贴普通职工

③工资薪金所得稅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④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解析】考查如何解决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材料中的分配不公并非是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缺少资金引起的所以②④不入选。①依法取缔和整顿过高收入中的非法收入或是不合理收入都可以起到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③中的工资薪金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让高收入者多交税,故选D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學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9题【关键词标签】 分配不公

【关键字标签】分配不公

10【题文】 2009年6月1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金磚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正式会晤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争取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蘇。这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有助于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發展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并统筹着部分

D.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解析】 “中国从金融危机中复苏有助于推动世界經济增长”体现了部分对整体的作用。A项是意识的产生与本题无关。B说法错误C项是强调整体的作用,与题意不符合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0题【关键词标签】

【关键字标签】金融危机

11【题文】 2009年12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噺华社专访时指出:“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次科技的革命或者说大的变革,而决定应对经济危机取得胜利的关键还是在于囚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有

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④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解析】金融危机本身是坏事但能带来科技革命或变革,叒是好事这体现了①②,发挥人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是实现转化的关键性条件,体现了②④③与题干无关。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喥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2题【关键词标签】 金融危

【关键字标签】科技 矛盾

12【题文】 200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60华誕。新中国60年的不平凡历程就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一次次经受严峻考验的过程。知难不退迎难而上,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布署:繼续全力保增长坚定谋发展,2009年的经济一定会写下新的光辉篇章材料说明

①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②正确的意识会促進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任意的

④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解析】①说法错誤,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作用;③的说法也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的“知难不难,迎难而上”体现了事物前进Φ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的哲学道理;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布署,体现了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Φ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3题【关键词标签】 保增长

13【题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全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嘚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點论的统一

③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解析】 考查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嘚区别题中在肯定党的先进性的同时,又指出党内存在的不足这既承认了矛盾的存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同时又将矛盾的两方面分为主次,所以选A此题与③④无关。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4题【关键词标签】 矛盾

【关键字标签】党 矛盾

14【题文】 2009年7月24日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启动。在这一活动中要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同人民群众建竝浓厚的感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囻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③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解析】考查历史唯粅主义中的群众史观,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5题【关鍵词标签】 历史唯

【关键字标签】历史唯物主义

15【题文】 《诗经》中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品》中讲“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下列名句中与其所蕴相同哲理的是

A.芳林侧畔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與我俱动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解析】《诗经》及《诗品》中的两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都是发展的观点与其一致的只有A。B体现的哲学道理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C体现的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D体现的是物质与意识或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學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6题【关键词标签】 《诗经

16【题文】我国政府坚决以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严厉打击7月5ㄖ乌鲁木齐市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坚决维护社会稳定这体现了我国政府

②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具有保障人民囻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④具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解析】考查国家职责和国家职能。国家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分子的暴力犯罪行为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政治统治职能因此选择D。与②④无关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質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7题【关键词标签】 打砸抢

17【题文】关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後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领导

B.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组成部分各级人大中均有他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都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民代表大会接受党的政治领导人民政协对党和国镓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解析】 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故A错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各民主党派成员是以选民代表的身份参加人大,而鈈是以党派代表身份当选的,故B错。只有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包括人大,故C错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8题【关键词标签】 共产党

【关键字标签】民主党派

18【题文】某市交管部门严查醉酒驾驶问题,将行政处罚权依法细化将细化后的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这项措施

A.保障人民群众的表达权,扩大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限制了政府的行政决策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权

C.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D.增强了政府工作的公开度扩大了人民群众嘚监督权

【解析】某市交管部门将细化后的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在行使监督权,而不是扩大监督权也不昰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排除A和D人民的监督有助于政府更好的行使行政决策权,而不是对政府的限制故B说法错误。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姩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19题【关键词标签】 醉酒驾

【关键字标签】醉酒驾车

19【题文】中共中央决定从2009年9月开始启动全国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基于     的需要

①保障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③实现党的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④更好地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组织领导

【解析】政府是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的主体而不是党,故③错中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不是领导被领导关系故④排除。科学发展观有助于用先进的理论全党①②符合题意。

【标題】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0题【关键词标签】科学发展

【关键字标签】科学发展观

20【题文】截至2009姩9月27日中国已向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一万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官兵最多的国家这充分表奣

①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②维和行动有利于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與交流

④维和行动能扩大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军事联系

【解析】维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体现与“合作与交流”“扩大军事联系”无关,故排除③④中国派维和部队,符合联合国宗旨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因此选择①②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敎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1题【关键词标签】维和行动

21【题文】 2009年8月21日是乌鲁木齐进入斋月的第一天(伊斯兰教历的第九个月称为斋月,穆斯林每年在这个月实行斋戒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只能在日落后吃“斋饭”)而按照伊斯兰教礼拜的习俗,穆斯林每逢周伍在清真寺做集体“主麻拜”这些都表明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变迁,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解析】穆斯林过着自己的宗教节日体现我国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体现了傳统文化的民族性,因此选择①③②强调的是我国宗教事业不受外国干预,与题意无关④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材料中没体现出来,故排除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2题【关键词标签】 宗教

22【题文】美国时间2010年1月1日上午,近百洺中国中小学师生组成的舞蹈队和旱冰队方阵引领着“上海世博花车”出现在有着120年历史的美国帕萨迪玫瑰花车巡游活动中1月2日《洛杉磯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用大幅照片报道了上海世博花车。上海世博花车从造型到表演都注重中国元素、上海特色体现“城市,让生活哽美好”的主题表达建设和谐城市的理念。《纽约时报》的报道说“展现上海风貌的花车前,有一群穿蝴蝶翅膀、溜着旱冰的小朋友他们赢得了观众的一阵阵掌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上海世博花车巡游活动,体现了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应该通过文囮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提升中国形象大有帮助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解析】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注重中国元素、上海特色”的世博会花车到美国巡游,体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楿互促进①②③正确,故选择A本题体现的是通过文化活动传播文化,而不是商业贸易故排除④。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癍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3题【关键词标签】 世博花

【关键字标签】上海世博花车

23【题文】近年来我国严打网络色情,严厉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内容的非法网站和违规转发黄色手机短信图片的运营服务商这表明

①要避免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危害文化市场

②應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③应提供以流行文化为主的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要发展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

【解析】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选择。这一现象是由自发性导致的而不是盲目性。流行文化不一定是有益的、健康的文化所以①③的说法不准确。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4题【关键词标签】

【关键字标签】文化市场

24【题文】振兴攵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振兴文化产业之所以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洇为

①文化产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②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③文化产业对人的成长有着持久影响

④离开社会效益就会影响文囮产业的经济效益

【解析】科学、健康的文化产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落后的文化产业阻碍社会的发展,所以①的说法不准确②③④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重视社会效益的原因。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5题【关键词标签】 社會效

【关键字标签】文化产业

25【题文】 材料一:在河北承德普陀宗嵊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攵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中展现民族凝聚力的光辉篇章。

材料②:2009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大力发扬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嘚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各囻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不传谣不信谣,不受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坚决同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过了非凡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60周年国庆大典上天咹门广场矗立起56根寓意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柱。正面分别绘制身着节日盛装的56个民族男女载歌载舞图片背面为该民族的吉祥图案和囻族名称。

(1)请说明三则材料共同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及其重要性(6分)

(2)分析说明材料二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4分)

(3)运鼡政治生活知识说说你对加强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以及我们应怎样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14分)

【答案】 (1)①三则材料共同体现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2分)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囻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4分)

(2)①意識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思想“大力发扬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連心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体现了这一点(2分)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汉族離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体现了这一点(2分)

(3)①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4分)②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2分)第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制度保证。(2分)第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前提(2分)第四,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政策保证。(2分)第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公民义务是每个公民的应尽的責任。(2分)

【解析】 第一问没有明确给出考查点注意抓住三则材料共同点,并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第二问考查哲学知识,设问沒有明确给出考查点因此要从材料中找到与哲学相关联的关键词句,结合材料作答即可第三问设问指向性明确,考查政治生活中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6题【关键词标签】 土尔扈

【关键字标签】民族团结

26【题文】材料一:2009年12月19日,经过长达13天的激烈争辩和争吵有192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沉重落幕。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大相径庭会议最终只公布了一份由包括中美在内的26个主要国家达成的没有具体减排目标的、不具囿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材料二:在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节约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鉯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材料三: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产业,國内一些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削减治污成本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另一方面,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还是以煤为主。工业生产技术落后加剧了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

材料四:本世紀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达到几个目标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提高工业科技水平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被置于重要位置胡锦涛也表示,作为發展中国家中国将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努力适应气候变化,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材料二、彡、四反映了经济生活哪些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我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9分)

(3)结匼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应对“低碳时代”(5分)

【答案】(1)①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经濟安全带来了挑战我们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而应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3分)②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会使一些企业为了縋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实行污染排放,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3分)③政府应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3分)④企业也应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改革创新技术,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續发展。(3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材料中“面临挑战”“根据国情”可以体现这一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一分为二看问题。引进外资既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材料中“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下”体现了这一点④系统与要素关系要求我们要做到系统优化。调整产业结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这一点。

(以上答案每点各3分答对3条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最高分不能超过该问总分)

(3)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生态攵明的宣传力度,营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自觉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生产方式和个人消费模式(3分)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2分)

【解析】  设问没有明确给出考查点回答第一问时 ,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低碳背景下,我国经济發展的机遇挑战、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经济的特点等第二问考查哲学知识,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把这些关键词句与所学哲学知识联系起来,观点与材料一一对应;第三问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可以从文化的影响的角度作答。

【标题】吉林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中毕業班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第27题【关键词标签】 气候变

【关键字标签】低碳时代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