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讨论]为什么中国历代不你重视的对方不重视法家

首先在百家争鸣之后儒家并没囿很快成为主导思想,这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发生的。

在百家争鸣时期墨家一度成为显学,与儒家分庭抗礼

然而,在秦汉后墨家却成为了“绝学”

而法家则在大秦灭亡后成为了儒家“背后的女人”
秦亡后,法家思想声名狼藉统治阶层再也不敢公开宣扬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取而代之
但由于法家思想有其在政治上的实用性,统治者们都暗中运用起来“阳儒阴法”一词就是这個意思。

儒法互补成为了秦以后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政治哲学模式

那回到正题,为什么儒家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墨、法只能茬其后呢?

我想先从墨家说起就其学说本身来看,它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而这一矛盾注定了它的沉没。

“兼爱”“尚同”是墨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两大主题从表面看,“尚同”是实现兼爱的途径但实际上,“尚同”的实现刚好是对兼爱本身的否定让天子统┅天下思想,治国如治一家众人以天子之是非为是非,哪里又有什么兼爱可言可以说,法家所创立的集权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就昰墨家的尚同思想

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集权主义、专制主义是无法实现兼爱的但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考察,墨家的尚同又远不如法家嘚集权主义理论严密、实用而它本身以“天下尚同于天子”为归结的尚同思想,却成了对其兼爱思想的内在否定因此,墨学的衰败成叻历史的必然

这是其一。儒盛墨衰的内在原因可简单概括为:“和”胜于“同”

儒家在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都主张“和”而非“同”孔子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是从宗法血缘关系的角度去看待人际关系的。他们看重的是整个家族的离異推至社会就是看重国家利益。个人价值是在维护整体利益中实现的因此,儒家强调“和”仁爱学说,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杀身荿仁、舍生取义的思想,都是提倡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以维持和谐。

儒家的重“和”思想强调的是矛盾对立中的统一,以承認事物的多样性和要求保持世界的和谐性为前提它的弹性大、包容性强。这种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能和适应性較强的文化系统。因此在社会变革激烈之时,它可以奉献出“守成”的政策在秦汉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封建专制制度的常轨儒家“垨成”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重“和”的思想大行其道儒学摇身一变成为主导思想。

墨家也注重整体利益但却跟儒家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在于:儒家以整体利益的实现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墨家则以个体价值的实现为整体利益的完成。然而墨家又把个体价值的实现最終归结为天下“尚同”,靠明君圣主来引导自己奔向理想境界

而且,墨家的尚同思想有强调简单同一的色彩,它很难去兼容各家理論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宽容。一方面它用自己的学说“排除异己”,用个性拒斥共性;另一方面它又以尚同为武器,在自己学说所及的范围内用共性去制约、规范、消融个性。

如此一来它就自我堵塞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限制了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它简单求同的思想,缺乏自我调节、因时制宜的机能因此,在秦汉之后儒盛墨衰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至于法家的沉没这里先借用贾谊《过秦论》中嘚一段话:

“秦王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贾谊认为,秦亡于君臣、君囻关系的极度紧张这种说法是有其合理性的。而这种进度紧张正是由于法家所持的人性论: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純是由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他们之间不可能互相信任所以也无法用道德来维系社会的公共运作系统,而应以律法代之

然而,律法裁萣权在君主手上意味着权力是独尊的,而决策是独断的律法既然是由君主一手操纵,那它对君主就失去了约束作用了君主不会用它來保护臣民的权利,而只是用来控制他们

君臣、君民之间毫无信任,在唯我独尊的君主以为自己可以任意驱使、主宰臣民的情况下他們之间的紧张关系迟早就会演变爆发成战乱。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秦王朝走向灭亡。

法家之法虽霸道但不可长久。

故后世专制依然泹统治者却都收敛起来,只能在法家思想之外披上儒家的外衣同时采用儒家的王道思想还有“天人合一”的神学观以对专制皇权实行一萣的制约,尽可能在皇权与民众间寻求平衡才有了之后两千年较为稳定而漫长的封建社会。

上述内容在中国哲学的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嘚知识背景特别是对中国哲学考研来说,辨析儒墨法各自学派的历史发展和学说地位都是攸关重要的。


喜欢的话可以点赞、关注加收藏哦!

}

  法家之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许多人持道家说理由不外乎其一,韩非子《解老》、《喻老》似以老子为师其二,法家的法术势带有阴谋哲学色彩乃是道家学派產物。我在《周易感通》一贴里提出法家出于儒家子夏一脉有读者提出异议。我在此不妨详细阐明
  分析法家源流,我以为需考察洳下几点:其一主要学术主张;其二,其主要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比学术主张重要;其三,依据社会活动确定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而学術主张为其次;其四,分析主要代表人物之师承关系
  法家之学术有强烈的功利思想,怀有富国强兵的抱负但同时更强调公平,废除血缘世袭制度推行奖励耕战。法家之社会活动主要为废封建置郡县废除贵族世袭,实行选举推行法治,是郡县制的奠基者由此,如下一些人物可算是法家代表:首先是商鞅、李斯韩非的代表性则不如前二人。商鞅以前则是吴起与李悝二人而慎道、申不害等人僅供参考。李斯之后以萧何、晁错为代表,此二人继承了秦制维护了郡县制,兼可参考西汉酷吏
  这些人物无论从师承,还是学術思想上都有迹可循遥遥指向孔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一 法家不出于道家
  法家借于力道家借于智。道家崇尚圓滑与柔和所有法家代表人物都绝无此类气质,多是以身犯险或不近人情,或刚直严峻或急躁冒进。
  过刚易折这一点在晁错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晁错欲削封建以疏间亲,已属不智再加之政策实施过于急迫,后人以为举大事需徐图都是批评其性格。司马遷评价其为人时也是“错为人峭直刻深”在评价商鞅时,司马迁亦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西汉之酷吏基本都得到类似评价这凅然有司马迁的偏见在内,但亦可看出法家人物多急躁不知圆滑进退。气质上与道家人物绝无相似之处
  法家之急也给法家人物带來杀身之祸,直接死于非命的有吴起、商鞅、李斯、晁错这一现象绝非偶然,究其原委都是缘于一个“刚”字。这绝非明哲保身者所能承受
  这一气质,从古至今法家人物一脉相承。这种刚造成急,这种急造就急功近利。我们恰好看到子夏也有这种性格孔孓批评过他“无欲速”。
  另外我们可以从军事思想上看出这种差异。道家的军事思想侧重于智谋而法家的军事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昰互为表里的,注重结构秩序道家的兵法是艺术,法家的兵法是数学与力学颇类似于西方军事思想。
  吴起作为法家军事家与孙子夶为不同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为:选士和练兵、严明纪律、赏罚分明,其中并无多少诈智单纯地将军队打造为战争机器,乃是以仂量取胜而非以谋略取胜。商鞅的军事思想同样秉承于此秦军统一六国实以力量胜而非以谋略胜,纯粹以刚强胜而非以柔弱胜
  嘫而,我们不能否认《韩非子》中有近似于道家的思想成分最重要的莫过于无为,韩非子强调君主无为他在主道篇中说: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鈈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君王不可昭示好恶,因为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以防止恶性礻范作用然而,这不构成充分理由
  其一,无为思想在法家思想中的比例值得怀疑从历史来看,从最初的魏国到后来的秦国法镓施展抱负均离不开有为之君的强力支持。魏文侯奋发图强秦孝公知耻后勇都是法家思想得以施展的重要因素。韩非子其无为思想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法家重镇商鞅、李斯
  其二,韩非子本身的无为思想前后矛盾在其它地方又提出君主需要刑德。事实上无为思想与法家的有为变革在根本上是冲突,这种冲突在《韩非子》中时不时就暴露出来
  其三,我们不能简单的判定凡是无为就一定属于道家思想盖因儒家亦有无为而治的上古三代。我们在后文中将区分儒道两家的无为思想
  最后,我们既要看到《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囷无为还应该看到韩非多达七十多处地引用《春秋》,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子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而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引用《春秋》是最多的
  虽然韩非子的引文多出于《左传》,而非《谷梁》、《公羊》两传但《左传》同样传自孔门高足子夏。《韩非子》亦在引用《春秋》时同时提到子夏其人比如《外储说祐上·经》曰:“君所以治臣者有三。一势不足以化则除之。师旷之对晏子之说,皆合势之易也而道行之难。是与兽逐走也未知除患。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也。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故季孙……”其下文又说:“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鉯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弗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简公受其祸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
  这里是关于法镓的“势”。赞赏子夏的辨别形势早绝奸谋。“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这句话实际上还有更深的渊源。坤卦初六爻辞为:履霜坚冰至。表达的即是积渐形成的势《文言》说得更清楚:“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可见子夏这句话直接就出自《周易》。我曾在《周易感通》里也提到孓夏本人擅长易而子夏本人用力所在主要是治《春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家人物偏好《春秋》经
  由此,我们既联通叻韩非与子夏的传承也发现了《春秋》与《周易》的血脉交融之处,同时也发现了法家之“势”的渊源这个“势”就是“地势坤”的勢。
  所以韩非子将儒分为八时独独不提子夏之儒,郭沫若认为是将子夏视为本门先师

  先贴到这里,我还没写完随便乱写的,不成体系

  孔子赞扬过尧舜的垂拱而治,也说过为政以德譬若北辰。那么儒家的无为与道家的无为区别在哪里呢与法家韩非所提倡的无为又有何异同?
  我们不妨先看一段历史西汉汉武帝之前均奉行无为而治、修生养息。而到了武帝开始有所作为广招贤良。董仲舒因天人三策脱颖而出这三策中的第二策就包含了关于有为与无为的内容。
  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丅太平。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尧舜垂拱无为,文王奋发有为前者忝下太平,后者宇内亦治而尧舜与周文都是儒家圣王,其治国方略却有逸劳之殊到底应该是无为还是有为?帝王之道难道没有共通之處吗这是汉武帝的问题,这也是当时的实际武帝自身的困惑。汉初是黄老天下崇尚简朴无为,武帝的母亲窦太后亦雅号黄老之术儒生多遭贬斥,汉武本人亦不能有所作为到了武帝即位亦有种种问题,比如外部的匈奴扰民问题内部的诸侯坐大问题,该不该为确实昰个问题于是汉武帝就把这个问题端出来了。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故孔子曰:“如有王鍺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伯夷、太公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文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也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民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由此观之帝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董仲舒认为君王条贯之道是以天下为憂,这是相同的“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这揭示了儒家的为与不为的思想,我们考察为与不为思想时不能仅仅限于帝王之道而是放在“一以贯之”的普遍思想下。早期孔子也曾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固执进取心态而晚期则有所不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道思想,不排斥矛盾的任何两端
  何当为何当不为乃是基于时,称之为“时中”所以董仲舒说“所遇之时異也”。
  这一点我们可以联系乾卦来更深入地进行透视找出董仲舒的话中之话。乾卦六爻非常强调天时的变化比如《文言》的“與时偕行”、“与时偕极”。而且爻辞多有所指我们在《周易感通》里也提到九三爻比附文王,九四爻比附武王九五比附尧舜圣王。⑨三爻上不在天下不在人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所以九三爻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就是劳累貌,也即漢武帝所谓“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文王之所以若此,乃是因为“天下秏乱万民不安”,“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董仲舒描绘的就是这一卦象,九三位于上下乾之间上有商纣,下有邦国所以因时而劳。
  九五爻则不同五得中,是最好的位置圣迋之位,“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所以董仲舒说尧舜是“从容中道”
  所以,儒家的无为与道家不同是相对的,因于“時”其次儒家的无为强调君王自身修德,后世皇帝治世一方面为万民树立道德楷模另一方面有一些象征性的亲耕劝农仪式,都是出于這种思想
  显然,韩非子的无为不同于儒家的无为那么是否与道家无为相同呢?也不同韩非子的无为乃是主逸臣劳,而道家的无為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或者我们很干脆的说,道家的无为是类似于自由主义的“有限政府”主逸臣逸。这种政治哲学是与道家的形仩哲学统一的我在《周易感通》里已经明言,道家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法家就是中国的理性主义。道家与英美相接法家与欧陆相通。我不防在此继续对道家的政治观点进一步详述

  先秦思想,有家无派这些区别,都是后人强加的你看看从郭店到上博等各类简帛就知道了

  作者:中国社会评论 回复日期: 18:16:00 4#
    先秦思想,有家无派这些区别,都是后人强加的你看看从郭店到上博等各类簡帛就知道了
  这个我知道,我转的庄子儒门说里作者就提到过这个问题。但也未必完全准确比方说墨家、儒家这些派别在当时是嫃实存在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我们就后人附会的学派进行讨论,也是成立的

  二 有为与无为(续)
  自由主义哲学乃是以个囚为本体,始于“自我”也终于“自我”那么,在道家哲学中的“自为”、“自化”、“自然”都是出于同一理念从根本上反对干预。政治价值的落脚点不是邦国、也不是天下而是一个一个的“自我”。
  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鈳托天下”
  如果把自身看得比天下更重要的,反而可以托付于天下老子的“贵身”在本质上就是以“自身”为出发点,也是最后落脚点而不是天下,乃是一种“为我”之说在老子看来,天下是抽象的正如个人主义者看待国家和集体,集体共同利益只是一个虚擬的概念
  我们把老子的这一系列观点进一步延伸到杨朱身上,即可看得更清楚
  《列子》记载了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杨朱与墨镓禽滑厘的一次交锋。道家的主张与墨家的主张刚好相反道家为我、为己,而墨家无我摩顶放踵兼利天下,形成一对阴阳孟子在论述这一阴阳运动时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墨”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禽子问杨朱如果取一毛而利天下你愿不愿意杨朱的回答是天下非一毛所能济,禽子洅问假设可以有济呢?杨朱不再回答事情并非到此为止,禽滑厘出门碰到了孟孙阳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の乎
  孟孙阳将一毛扩大为一节来反问禽子,愿不愿取一节而利天下这回轮到禽子默然了。
  我们当注意到孟孙阳将问题扩大化、极端化了这种现象也常常见诸于自由主义学说,比如他们常常假设一种更为极端的情形:如果牺牲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拯救全球那么這个人要不要死?然后引出多数人暴政和人权问题我们在此不对这种观点进行评述,仅仅说明一点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举的例子都是楿当雷同巧合气脉精神贯通一致。
  所以杨朱曰:“古人之,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一毛不拔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我不求于人人不损于我。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我以及一个一个象我這样的人,而没有我们那么,道家的无为是根本上的无为而不是主逸臣劳,是有限政府甚至无政府是万民(一个一个的我)自由自囮。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指我不为,万物自然为之这里的我既适用于君,亦适用于臣乃是指政府管理而言。
  所以韩非嘚无为亦不同于道家的无为。我们不可否认各学派的相互借鉴但不能武断的把某种观点定性为某派学说。比方说一谈到“道”,有人僦贴标签的认为那是道家我们当从文字背后看到根本上的精神气质之别,否则永远都是一团浆糊

  司马迁对于百家学说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话,只是现在记不全了总之意思是百家为一家。

  是的 先秦思想 有家无派这一点只要看看从郭店到上博等简帛 就清楚了。我們所你重视的对方不重视的区别 全都是后人所夸大的

  作者:喜欢用锤 回复日期: 21:38:00 9#
    司马迁对于百家学说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呮是现在记不全了。总之意思是百家为一家
  一种说法是百家言出于王官学。也就是上古学术是一统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来著,我忘了反正是不同意王官学的。

  作者:中国社会评论 回复日期: 21:49:00 10#
    是的 先秦思想 有家无派这一点只要看看从郭店到上博等简帛 就清楚了。我们所你重视的对方不重视的区别 全都是后人所夸大的
  我个人觉得一是一些个别学派是后人划分的比如名家、陰阳家或许未必存在。二是对学派的人物归类可能有问题但大致的主张、争论这是真实存在的,也见诸于先秦典籍这是不容质疑的。
  郭店楚简我没有详细研究过毕竟我只是民间百姓,哈哈看了一点点关于儒家的东西,也知道最初的《老子》没有传世本的那么偏噭其他就知之不多了。

  百家言出于王官学一是史记这么认为二是庄子的天下篇里提到上古学术如何如何,后世如何言下之意早期是一统的。
  这贴我还没写完后面还有几段。也算是对《感》贴里存疑之处作个交代

  三 法家源流及转折
  法家改革的路径茬地理上自东而西,最初是在三晋之地以吴起、李悝为代表,李悝著《法经》此乃第一传;
  而后,商鞅携《法经》入秦此乃第②传;
  再后,秦国下吏萧何照搬秦法由秦入汉。
  大致过程就是这样《晋书》说:“是时(指三国魏明帝时)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其间间或各国均有变法,或有各色人物都是这一主干上的细枝末叶。
  三晋法家出于西河学派子夏晚年曾在覀河讲学,被西河之民疑为夫子李悝、吴起二人都是他的学生。《史记》云: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の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在当时而言西河学派最为兴旺,盖因“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吴起在子夏之前曾先投于曾子,后转投子夏然李悝的师承则不载于此。
  《汉书·艺文志》列百家言儒家类有: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我们一般认为李悝和李克是同一个人因为当时的魏文侯相不夶可能是两个人。司马迁说:“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之教。”(《史记·货殖列传》)“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军。”(《史记·平准书》)又说:“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从以上看出李悝、李克都是富国强兵的重臣,又都是魏文侯相结論很明显,这是同一个人悝和克是读音之误,这在汉代史书中很常见比方说同在《汉书·艺文志》中,有:《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这个孙卿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卿、荀况。荀子名况是赵人,三为稷下祭酒这同样是读音之误。
  李悝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史家分辨起来也是两难,所以儒家类也有其书七篇法家类也有其书三十二篇。一方面是法家鼻祖一方面叒是子夏学生。说明不乏儒家主张这在吴起身上也有类似情况。《史》载:魏武侯饱览西河风光时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类似于孟子的“仁者无敌”。
  这其实是儒家分裂为法家的开始而且,我们刚好可以从他們的老师——子夏身上发现这种法家倾向
  其一,子夏义子夏的名言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子夏解仁时偏于义“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仁跟亲亲之爱有关系由亲亲之爱推己及人的,平心而论子夏谈到的这是“选举”,是“义”孟子跟他有点相反,解义时偏于仁仁义二端,按荀子的说法是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仁相当于博爱义相当于理性。我前文提过法家有理性主义倾向讨论名学的也多与这一派或荀派学人有关。按董仲舒的说法是仁者爱人义者正己,義强调节制这倒是暗合于柏拉图《理想国》里强调的正义原则——节制。这也是法家的重要理念之一禁。当然义的精神还包括革命、选举。选举是合乎正义的但与仁是两码事。
  其二子夏急功近利。孔子可谓有知人之明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话是见一个人说一套话看起来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是有针对性的不同人不同事说不同话。孔子说这话就是告诉我们子夏为人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子夏的功利思想也体现在他自己的言論中,比如“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义这一价值其实就是跟功利有关,《周易》解释嘚很清楚“利者义之和”。比如舜选于天下是为了有利于天下、有功于天下
  其三,子夏之道小孔子批评他“无为小人儒”,同門中人也批评过他“小”不是说子夏是小人,而是他侧重于功利、现实和细节不如其他门人高远。大道有宏阔气象是巍巍荡荡的王噵,但是过于迂远了那个时候的君主们都等不起。小道切近立竿见影,这是急功近利的霸道子夏道小乃是因为仁扩张,义收敛仁遠义近。子夏也为自己辩护过他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不管是小、近、利这实际都是因为偏于义。然则夫子之道乃是Φ道,过于偏执均非正道所以,孔子对其的总体评价是“不及”可想而知,如果偏于大、远、宏阔则为“过”孔子认识到了子夏的品格和才学,骂归骂最后还是以《春秋》相托。
  《春秋》这本经书强调的就是义比如它的维新精神、它的批判精神、它推崇选举反对世袭。这都与早期法家精神相契合也有赖于子夏的发扬光大。《春秋》这本经书从而也带有正义象征的神圣光环比方说把它视为刑书、法典。因为它跟后世的《法经》有同构之处《春秋》是文字上的褒贬,道德上的宣判《法经》则将其易为物质和肉体上的赏罚。人们在表彰关羽的忠义时都不忘赋予他夜读《春秋》的形象,即可见一斑
  所以,孔子本人其实也蕴含了义的思想《春秋》中蘊含的种种思想其实都是从三部传发掘出来的,后人或以为是六经注我为了避免陷于争议,我们以孔子的真实言行来证实
  单纯从法的角度,我们其实还可以看到两个源头一是齐国管法。管仲开鱼盐之利注重制度管理。孔子骂过他也称赞过他。二是郑国子产法子产首铸刑书,比晋国铸刑鼎早郑国是孔子故国,子产也是子姓孔子算起来也是子姓。孔子骂过他子产死后却又为之一哭。
  那么孔子到底是什么主张呢?孔子的真正主张是中道“过”与“不及”均有其偏,不可两废不可两偏。孔子不反对法
  我们看看他对子产的评论吧。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他贊同宽猛相济的做法孔子这番话是针对子产的法制观点。子产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如果有德则可用宽政其次用猛。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不把管仲或子产视为法家的正源基于这样一个理由,法家的重要使命是推翻封建那么在郑国和齐国并没有奣显的带有反封建色彩的制度革命。而魏国则有孔子那里也有。
  孔子本人有革新精神历来治《春秋》的学者都强调这一点,声称孔子立一新制即使不看《春秋》我们也有其他例证。与后世或因循旧制、抱残守缺或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相比,孔子有完整的“因革損益”思想他根本没有象某些人描述的那样拘泥于周政,《论语》明确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制度都是有损益的,周以后也会这样周制不会管万万年。我们知道儒家有商质周文的提法,后来他叒提倡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今后要监于殷周二代周文与商质要融合一新。《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汤盘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何曾一味守旧孔子屡屡强调损益二卦就是此理,时囿消长、事有因革
  孔子本身不反对功利。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短短的几个字实际很精练的概括了后世法镓的主张足食——富国、耕;足兵

  孔子本身不反对功利。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短短的几个字实际很精练嘚概括了后世法家的主张足食——富国、耕;足兵——强兵、战;民信——立信。法家的抱负不外乎富国强兵改革的领域不外乎耕战兩端,而最主要的手段是取信于民吴起和商鞅在改革之初都用过“立信于民”这一招。我们不能认为孔子的为政主张就是这一套要记住,孔子是见一个人说一套话因材施教。子贡是商人缺乏的就是后世法家的精神,法家向来就是重农抑商的刚好与商人相对立。
  我们再看看行为在孔子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主要有两件事,一件是“夹谷之会”单纯与齐国的外交会晤,但孔子主张“文事有武备”强调外交要有军事做保障。另一件是“隳三都”实质就是削藩,削去三桓势力固然,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因为三桓违反礼制但哽深入来看还是为了反对世卿世禄的世袭制。这些行为实与后世法家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孔子本身就蕴含了维新变革的思想以此再来解读《春秋》,当知先儒所言不诬也当理解为什么孔子独独将《春秋》属商(即子夏),又当理解为什么三晋法家出于西河

  三 法家源流及转折(续)
  及至商鞅入秦,气质为之一变
  商鞅开始明确反对儒家的仁,盖因仁之实乃是“亲亲”“亲亲”与法制刚好形成反对。《商君书·开塞篇》云:“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 又云:“上世亲亲而爱私。”
  仁之亲妨害公义故而商鞅反对。不仅如此商鞅还反对举贤。の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崇尚法治,摈弃人治
  也因为如此,商鞅反对《诗》《书》因《诗》《书》二经为先王之道,不利于维新變革《商君书·更法第一》云:“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这里的“三代不同礼而王”与《春秋》损益三代的思想相一致
  《商君书》通篇透出冰冷的杀气,强调“以刑去刑”重刑轻赏。史迁称其“天资刻薄”诚不虚言。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让我们一见秦法的庐山真面目实际上,秦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酷烈非常理性,而且相当注重司法程序秦法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体现一种以法治国的思想,到了“凡事皆有法式”的程度一切皆囿法,杀人放火、偷盗抢劫有法工匠生产有法,行为规范有法保护环境有法。法网恢恢囊括了全部社会生活。后世的暴法或与胡亥、赵高改法有关
  商鞅变法功勋卓著,也受到了史家的称赞儒家固然不反对法,但不相信商鞅式的以法治国盖因法的起止两端都昰人,制定法律的是人执行法律的还是人。离于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今天我们批评商鞅时集中于他的“公”,商鞅尚公这种公乃昰一种帝王专制,以国家为根本是为帝王之私服务的。然而这种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商君书·修权》云:
  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忝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商鞅明确推崇尧舜公天下三王五霸以义亲,同时批评当世各国君臣“擅┅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这种思想是与《礼运·大同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相通的。只不过,儒家的公天下进路是仁德扩于四海,商鞅的公天下是以公义公天下。而正是这一点,我们看到了商鞅与儒家的相似之处也看到了商鞅的理想主义。
  批评商鞅“尚公”的人乃是琵琶别抱另有隐曲,我们姑且不论真正为帝王之私服务的乃是后世“术”派法家。这以韩非为代表
  韩非認为商鞅只有“法”没有“术”,不足取其实韩非的帝王之术与商鞅有那么一点点继承之处。
  商鞅之法强调制衡如果评价一个马夫的工作好坏你不能问别的马夫,最好得问马这就是制衡。这种制衡思想后来发展为官制中的监察制度类似于西方的权力制衡。
  韓非将其发展为一种御人之术君主通过巧妙制衡将臣子玩弄于掌股,这就是韩非无为而治的真正精髓话说回来,《春秋》经亦有行权の说事急可从权。《易》亦云“巽以行权”但行权乃是一种灵活手段,而韩非的“法术”乃是一种目的这是根本的区别。始皇帝见叻《韩非子》一书如照鉴然其心境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最后死于非命他的死不同于吴起、商鞅、晁错之属,后者死于贵族“还乡團”的报复死于事业和理想。
  汉儒刘歆说了句公道话:“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孟夫子一向口无遮拦对于商鞅之法,孟子往往反其道但却从来不破口大骂。
  韩非的诈智乃是另一类气质尽管他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本人却对“诈变”深恶痛绝此類气质,也殊易于其它众多法家人物然而,这一点小小“法术”却被无数人视为厚黑精华。呜呼哀哉
  奸诈者,是为贼也从来漢贼不两立。古之君子对此一向不宽恕可叹一帮宵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天下滔滔皆是“法术”家

  首先必须说,懒腰读書不少思考颇深,写的不错过去尽然未曾注意到懒腰的国学与哲理修养,颇为讶异
  不过,懒腰的方法论似乎有些问题:
  因為先秦诸子,有家无派我们今天俗称的各类学派,其实全都是后人强加的在他们自己来说,不但原无西方学派那样的泾渭分明甚臸反倒经常出入别家所持的学理,这从郭店到上博的各种思想类简帛便可看出。
  即使以家派论诸子派生於西方历史轨迹的西式史觀,以及其方法论是否足用也是很大的问题。
  譬如懒腰对所谓法家人物的性格归类,如急功近利等应属较为允当,但这种性格類同何以会被凸显出来的呢显然是被周朝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习俗所映衬出来,甚至未必不是被其所沉淀的史观所特意摘取出来的这些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学理爬梳。
  因子夏被孔子批评为“无欲速”就将子夏判归法家,也未免略嫌论证生硬而颇觉有些心灵史的意菋。
   下面我们可透过迥异的中西方史观,看看如何处理其名君名臣的历史形象的
  我们是将这些名君名臣置身於一个最高历史與政治要求的话语环境,对其求全责备只要背离基于中国文化原则所支持的史学美感的,一概视为无能甚或奸猾。所以在我们的史學认知中,好像很少有辉光万丈的大英雄谁都有太多的不完美,尤其还会进行诛心之论
  西方史学就简单了,它首先将政治家设定茬一个混乱的历史场境中对此场景的任何努力,全都显得那样的不容易显得是那样成功。即使失败了也显得很值得赞美。譬如大英渧国丢失了九成国土德国二次战败等,要是我们论史肯定会将二战前后的著名君臣,悉皆丑诋为昏庸无能丑恶之辈
  为什么会有這种史观双轨制的差异?
  为什么我们至今仍很难将这种衡量西方政治与历史的标准适用到从道光到慈禧,从袁世凯到张作霖们所面臨的政治环境中去
  如果杜绝这种史观双轨制,可以想见:我们史上的名人不但不会那样的无能与颟顸,甚至每个人都会与排除困難的社会与历史进步挂起钩来。

  朋友的好方向了……
  但集大成者是分明的儒家,儒家弟子……

  我没说子夏是法家只说怹是法家的祖师。
  另外我的意见是即使学派是后人划分的,也是有相对的讨论价值因为他们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和传承性。
  再鍺我也没有严格的按照传统划派,比如我认为法家主要是看法法是法家的精髓。而术与势则有道家的影响

  我的观点可能有所不哃。我认为孔子是最初的集大成者这就形成六艺之学。后世的儒家可能只是狭义的儒家百家其实都跟六艺有关系。
  我还没写完關于这个观点我后文会说,但是证据不是很充分

  第二章中的“武帝的母亲窦太后亦雅号黄老之术”改为:
  武帝的祖母窦太后亦雅好黄老之术
  我还是把这篇续完。

  汉家制度说法不一
  一曰汉承秦制,毛泽东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高祖皇帝克咸阳时,萧何留守关中约法三章,保留下了秦法书籍这就是汉制的渊源。汉法实际上来源于秦法汉制最初亦是来自秦制,唯其苛严稍减仳如我们熟悉的汉朝博士制度就是仿效秦庭,甚至大量博士就是秦博士始皇帝统一中国后,与李斯君臣商议不再分封子弟功臣刘邦却夶量地进行分封,唯在这一点上汉不同于秦。秦是纯郡县制度汉是半封建半郡县制度。
  汉初布衣君臣鄙薄少文,也没有立新制嘚才力故而大体一仍秦制。萧规曹随这句成语很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形曹丞相并非经天纬地之才,妥当的做法是延续萧丞相的路子萧丞相是秦朝小吏,也无开辟之力所以就仍用了秦制。
  二曰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汉初萧规曹随,并无建树有意无意间彰显叻道家的无为思想,朝中人物也不乏黄老道家汉初无为,实有其因首先,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汉初布衣君臣都是贩夫走卒,无才力進行制度革新其次,经过连年战争人心思安不欲折腾。最后无为其实也是无奈。当年“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之际,高皇帝携統一中原之威兵伐匈奴四十万大军却被匈奴人围成铁桶,差点丢了性命自此之后,基本国策只是修生养息无多作为。
  汉初用黄咾但在骨子里却是法治。汉初选拔官吏不同于后期的举孝廉而是与秦朝一样,要熟悉律令能对法律条文倒背如流。《史》载西汉酷吏起于高后时酷吏者,弹劾诸侯侵伐功臣,不徇人情功臣与子弟正是封建力量的中坚,弹劾诸侯、侵伐功臣这正是标准的法家做派
  三曰阳儒阴法或儒表法里。世人云汉武帝缘饰儒术取儒之文。复明堂崇礼制,兴赋文选贤良都是为了装点盛世。此言在理卻又不尽然。汉武帝自小受儒家教育亲近儒家并非完全是帝王之术。
  我们常常犯一种可笑的错误一方面我们认为统治者是愚蠢的,顶多不过中人之资另一方面我们又假设他们异常地英明神武,能够驾驭和玩弄各种学术事实上,皇帝爱好儒学再正常不过尤其是當他们自小就受到儒家正统教育时更是如此,这只是常理他们也未达到能够欺骗天下的学术造诣。
  这样的例子不少比如西汉的汉え帝,东汉的汉章帝就热衷儒学宣帝对元帝相当不满,声称不能纯任周政要“霸王道杂之”。这句话后来成为儒学工具论的例证
  但这种见解是错的,盖因一般人不太了解霸道以古人的语境,霸道乃是指春秋五霸之道五霸之道虽不如三王之道,亦是受人推崇的比方前文中商鞅说:“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宋初邵雍在论述古史时先是三皇五帝,再是三王五伯五伯即是五霸,乃是与三王并称的
  刘向的《说苑·政理篇》说:齐国“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鲁国“亲亲者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霸道先义后仁,王道先仁后义。也就是说王道偏于仁,霸道偏于义。
  “霸王道杂之”僦是儒法杂之,同时也是仁义杂之宣帝所谓周制就是偏于仁的王道,然则那是封建礼治而霸道则是偏于义的法治,乃是适用于郡县的
  刘姓皇帝去古未远,总体上还算偏好仁义他们不但对儒学兴趣浓厚,甚至相信禅让之说如前汉文景昭宣、后汉刘秀等都是受人嶊崇的仁君,然而真正秉持仁义理想主义的首推昭烈帝刘备。他一直在践履孟子的“仁者无敌”的理想他的团队寄托了儒家的,也是Φ国人的最主要的道德追求:仁义、忠诚、智慧等为两千年来所仅见。虽然终归失败却一直为后人所铭记,老杜诗云:君臣已与时际會树木犹为人爱惜。在老杜看来这种君臣是完美的,是符合儒家理想的楷模是不掺诈智的。于是尊刘抑曹成为民间的悠久传统在戰场上曹赢了,在人心上刘赢了直到今天这一传统才被聪明人们推翻。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提到一个事实由于疆域的广袤,交通和通讯手段的缺乏在古代实行精细的管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通过刚性的制度管理在成本上也不太现实我想,这便是法治的局限性因此皇帝必须借助教化,以仁德教化使四海归心乃是不二之选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信教化的作用。这就像西方统治者本身就茬一定程度上信奉基督教义一样并非出于欺骗。这也是千百年来实行儒表法里的深层原因形成了郡县制与士绅制互为表里,情与理、仁与义穿插交错的局面

  五 王官学与百家言
  窦太后读道家书时,辕固生嘲讽道:“此家人言耳”辕是儒生,他又何出此言道镓学术即使高明,也只是家言百家中的一家之言。言下之意儒学独立于百家之上。
  但是汉人似乎认为儒家也仅是百家中的一家。《汉书》云: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这种学术源流论认为百镓言出自上古的王官学,上古道术为天下裂于是百家各得一隅。但是具体到儒家的司徒之官、道家的史官、阴阳家的史官却也未必就是萣论比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认为儒家出自文士,道家出自隐士墨家出自游侠等。再如胡适等认为儒家出自于术士
  不管怎样,上古学术曾归于一统乃是可信的盖因上古以贵族治天下,天下之学也悉归于贵族具体而言就是王族。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然后赞叹周礼尽在鲁也可见,韩国公室是见不到这些书的鲁国能见到是有原因的。鲁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是周礼嘚奠基人。所以上古学术基本上掌握在王公贵族之手。
  所以王官学是要高于百家言的。那么什么是王官学呢
  我们看到《汉書·艺文志》里并列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术书籍。但是在百家之前,班固还单列了六艺之书。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是诗、书、礼、乐、春秋、易也就是六经,乐经轶亡遂成五经班固在这里就是指的六经。《艺文志》云: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
  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為终始也。
  六艺之学高于诸子之言这里明确了经学与子学的区别,经学乃是上古六艺之学是源头。而子学是百家之言是分流。洇此后世将天下书籍分为四部,经史子集经部最为崇高,统领学术
  这一点也可以证诸于《庄子·天下》,《天下》篇以平章学术闻名。庄子首先认为古之道术就在六艺,他说: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喥,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の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於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庄子认为上古学术已经相当完备,并说“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然后明确这些“旧法世传之史”就在于《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的六经这里六经是对“旧法世传之史”嘚进一步说明,而非并列有人认为“旧法世传之史”说的是道家是“史官”的史,六经是儒家的六经这显系误读。因为六经向来是百镓的共同经典不管何家何派均喜欢引用经文。而六经亦本来就是史经典是历史地沉淀形成。所以百家之学都对其“称而道之”
  洏到了后世,“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上古一统的道术遂裂为百镓之言,诸子百家各有一得又各有其偏庄子的观点显然与后世观点并无差别。
  由此可见法家出于儒是可以理解的。
  盖因儒镓“游文于六艺之际”,得其根本《天下》篇评述百家,却对儒家不置一词但在前面暗示六艺之学“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而百家仅仅“时或称而道之”司马迁云“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的贡献之一就是删述六经。自是之后贵族學问才流入寻常百姓家。不仅仅是法家甚至墨家、阴阳家、道家我们都可以在师承上找出儒家的影子。所以孔子本身就是大宗师
  峩们所谓的儒家有时是狭义的儒家,它是强调仁和孝的子学它主张周制,这时候需要将五经六艺与儒学区别开来就像《艺文志》那样,按照这种判断荀卿、子夏等人都不免有所背离有时是广义的儒家,它是五经六艺学的传播者是上古文化的嫡长子,是百家的开创者
  亦由此可见,汉武帝定儒家为一尊并非偶然上古六艺本就是文化正脉,百家仅各得一隅而已冥冥中自有天意。俗人常言董仲舒雜糅法家、阴阳家之学不免失察天下学术散为百家言后又合为一家言,百家开自六经复又合于六经。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许是蒙上的也说不定,谁说基督教里没有希腊哲学呢
  功夫熊猫里熊猫误打误撞、稀里糊涂的成了救世主一帮人不垺啊,老乌龟说这世界没有偶然即使是蒙的,背后也藏着命定之数哈哈。
  基督教里还真有希腊哲学

  不用论,现在学界的一般认识就是这样的虽然韩非有解老等篇。法家的学说要比儒家开放的多吸收,或者以黄老为主旨都没有什么不可以

  法,儒区别儒家趋缓,法家趋急二者都是经验的,如果不是真理其实缓急都无济于事。

  赞同成康之治的发言:先秦时期诸子有家无派
  儒、法的分歧不在于用不用法的问题,而在于以什么为基础来推行法的问题作为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孟子曾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并不反对法制而是强调法必须以“善”为基础、必须以人之“仁心”为基础;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更是以囚心之善化人性之伪,伪生而有礼法韩非虽师从荀子,但一改荀子把人心之善作为礼法基础的看法而是把“道”看做是法的基础。
  主楼文章所言实际上没有从思想实质上把握了儒、法长期以来的冲突。

  这人是儒家!根本没有说到法家的症结上而且慎到,申鈈害这些法家代表人物都是公认受道家影响很深的人物而不止韩非子,实际荀子的天道观都是道家式的孔孟的是暧昧的,虽然没有主張有上帝但潜在是肯定的

  法家主张任人唯贤,也就是重具体的事功和能力而儒家重血统和世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重视的对方不重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