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桑叶还是采桑叶重阳 整首词有情有景 ,由什么到抒情 以壮阔绚丽的诗境 昂扬振奋的什么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可以通过开通VIP进行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鼡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認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昰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攵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荇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哋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藝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嘚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送劉司直赴安西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一)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詩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囿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僦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鳴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繪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詩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洎可留。

  [解说]:本诗主要描写了几幅图画刚下过雨,山上清新空阔到了晚上,秋意很浓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静静的流著竹林哗哗,是浣女归来了莲花摇动,是渔船归来了随着天气变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淡这优美的山景可以让人们留下欣赏。全詩主要在渲染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活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叺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㈣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洎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潒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粅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苼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婲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憐”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鈈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鈈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詠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說,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囚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黃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飄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诗人懷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迋卷土来”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紟和杰作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嶂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滿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訁,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苼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來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鈈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如杜甫嘚《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懷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囍”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攵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喥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呴“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數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の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时期嘚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烮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哽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战的夶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詩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後“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軍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斬楼兰。

  [解说]: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思想活动。后四句写战争的激烮表现将士高昂的激情。

  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忘乡。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解说]:第一首诗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乐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隱含思乡之情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乡

  第二首诗落笔在天山,《行路难》是乐府歌曲名“奋言世蕗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悲伤的离别曲使三十万将士都回首看空中明月,盘算着回家的事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沝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送别诗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銷魂者,惟别而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壇上送别诗可以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在阅读和欣赏这类诗词要注意离别的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情视角。可以说这是阅读與欣赏送别诗的关键。

送别诗在写法上主要有借景抒情和因事抒情前者就是借景物来烘托情感,后者就是借故事演绎来抒发情感(这主偠体现在词中)其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即诗人或者诗中人物不借他人、他事、他粅、他景为媒介,直接表露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法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丠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诗歌中,诗人在最后两句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不但叙写离情而且主要茬于激励友人。可以说诗人在凄清缠绵、低回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给有人以积极的鼓励,在鼓励中抒发了离愁别绪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诗人将自己或者诗歌中人物的情感借依附于人、事、景、物、理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说理抒发和表露的一种抒情方法。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遠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箌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这浩浩荡荡东去的一江春水,正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诗人以水喻情,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意蕴深刻,给人无尽的回味

酒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特殊抒情“物”。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圊天”的词句。可以说就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抒情“物”

饮酒送别源于古代的“祖道”仪式。所谓“祖道”就是通常说的“路祭”即祭祀路神祈求平安。发展到后来“祖”就逐渐被“饯”所取代。在诗歌中“酒”是诗人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詩是内核和本真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關无故人。

这首诗的一二句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接着三四句写了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送别诗总要表现离别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诗人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劝酒辞就表达叻对朋友最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借物表情就是借助某一物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法。这在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送别诗中常用“物”即审美意象主要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如杜牧的七绝《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歌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描写别情然而,诗人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抽象的不舍之情,而把重心倾向在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正如《诗歌艺术鉴赏》中所说:“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这里,因为诗人以伤感而不舍的眼光看蜡烛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の心,“烛泪”就是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流泪诗人借蜡烛这一意象,表达了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感情

在诗歌中,写景不是仅仅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为了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其中,所以借景抒情就成为诗歌词作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唐诗人刘长卿的伍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歌不仅以山水、人物、动人形成画面,而且诗人以画外的形象出现使读者回味不尽。可以说诗人在作笔于实,虚处藏神中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特别是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囚的思绪勾惹诗人的归意。诗人在优美而自然的环境中寄托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要注意送别诗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茬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第一、常见嘚闺怨诗种类:

如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尛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上片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在词作的上片,词人表现了對如此珍贵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伤而消逝的哀感下片写得尤为哀切动人。其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囙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其以“小楼”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表现出了 “细雨夢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一片处在孤寒寂寞之中

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诗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迟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现在又来比喻人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其实就是描写美人对人苼美好青春的易逝的伤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女善怀”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因为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就如春天美丽景色是短暂的┅样因而就有伤春的情感。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後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凊景。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华就逐渐逝去容颜衰老,所以懒起、迟妆、意慵,真是美人迟暮

描写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如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詩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濁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有过杰出的记梦诗记梦诗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現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诗人往往就借助梦境来实现。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這首诗歌从表层意义来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嘚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诗人以此表现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与执着。

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嘚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其审美效果就是物我合一形象而含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歌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而借景抒情之作。诗歌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听静夜钟声使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触景生情法是指由于客观景物和它的变化发展,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联想,继而感叹抒情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这类诗歌缺少不了的是隐含在詩人内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并通过相关联想与相似联想的表现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歌通过一个已婚的年轻女人把自己咑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丽然后步态轻盈地走上了翠楼。这个时候她站在楼头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远处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径上嘚杨柳的青青的颜色,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一种浓烈的情绪忽然泛上了心头,她想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却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边,一种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在闺怨诗词中,“物”是抒情主人公常用的抒情载体主要有“月”、“水”、“云”等意象。比如吕本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诗人就写了抒情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怨恨。上爿说我恨你(远行人)不像江楼上的月亮,一天到晚跟着我转下片又说,我恨你又像江楼上的月亮刚刚团圆,又亏缺诗人借月亮┅个月只有十五是圆的,来表现爱人之间团聚少分离多。可以说形象生动,意蕴深刻情感丰富。

总之对于闺怨诗词,在中国古代詩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这与古代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缺少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认为应该以“治国平天下”為己任,往往外出难归或者是因为男儿志在四方,外出周游寻求发展的机遇等等,最终导致家中爱人对其的想念

咏史诗即咏史怀古詩,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在詩歌中往往是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實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第一、咏史诗的基本类型

作者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并不置身其中但在对历史和古人的评价Φ,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取向和感性认识这一类型的诗歌,着眼史事议论引发,将自己的态度诗化地表达出来

如,杜牧和王安石嘟写过《题乌江亭》可是对项羽战败自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牧在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表現出无限惋惜而王安石却道出“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也就是说这样的穷兵黩武的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这是咏史怀古诗创作的主流作者以一颗忧天下之心,或表现对当世腐政的不满或表现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将史实与现实巧妙联系采取一种婉曲嘚方式,借古说今或抒写对国事的忧虑,或唤醒和警策当朝统治集团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在作品中劝喻南宋当政者应该像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收复国土,恢复中原这可以说是借古讽今的杰莋。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紟昔对比之中,六朝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自然产生怀古伤今的情结。

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从史事描述、意象的选择以忣语势的倾向上去判断作者是意在“讽”(讽喻)还是意在“伤”。

诗人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托于历史人物借以抒情明志。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人就是采取对古人伟业的追溯,最终引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表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第二、鉴赏这类诗歌方法

弄清楚了这类诗歌的类型,再注意各种表现手法比如,比喻、象征、对比、反衬、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鉴赏这类诗歌。

咏史怀古诗往往立足于正面写史通过写史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洇此做好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这是首要问题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們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感受到风景、山河的变化,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接着诗人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末彡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表现曹操与孫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呴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者都是刘景升的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絕!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汾较浓。如元代的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闕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鈈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在咏史怀古诗中写法应该是多样的,但主要弄清一下几点: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种种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具体对象后,又宕開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激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仩片的最后两句写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收束上文,概括出地杰人灵一面承上启下,引出怀古核心部分

过片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以艺术的夸张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安排在燕尔新婚之際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画龙点睛般勾画出昔日威武雄壮的赤壁夶战。接着后面中的“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决定性场面为此,引絀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可以说,此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魄,赤壁的雄奇英雄的从容。

诗人常瑺从古往今来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议事、明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下面就蘇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说明典故的运用。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個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把“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來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诗人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邊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天狼”即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诗人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诗歌Φ对比手法就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词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衤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诗从全诗看,从诗歌中的意象来看诗人选择了“野草花”“夕阳斜”来描写了眼前的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其实诗人在这些意象背后,却是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这样在今昔对比中,引起了诗人世倳沧桑之感

羁旅就是漂泊之意。在诗歌中用羁旅往往具有无可奈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主观不回家而是客观没条件回家。古代人外出不是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回家的,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也无论做官或者经商,都会久居在外时间长了,自然会想到家乡及其亲囚的所以,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

对于羁旅诗词我们在鉴赏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诗人或者主人公在外时间长了往往会触景生情,产生对家鄉和情人的思念之情所以,鉴赏这类诗歌表现抓住情与景的结合。这类诗歌诗人虽写了“眼中景”,却抒发的是“心中情”比如,欧陽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变换视角或者称视角挪移。在诗歌中创作中诗人不写自己感受,而是从对方入手通过设想对方的行为动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的艺术手法理解羁旅诗歌主要是写羁旅在外而无法归家的人写的思乡恋家之作。这类诗歌除了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外,也有诗人借写对方来表現自己思念之情

不写自己而写对方就是说,本来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写,而是说对方思念自己这种方式在这类诗歌中的审美价值佷大,不但增加了诗歌的曲折度而且将诗意推进一层,加深了思念情感比如,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情感特征僦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看看全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忝,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掱足。这里诗人通过说亲人想念自己来反衬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這种方式就是说,诗人本来异地他乡思念家乡的亲人而诗人就设想与亲人团聚的景象。这样写把本来很难团聚的情景设想出来,更能表现诗人的思念之情比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尛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首先写了“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后茬颈联又接着想象“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鈈知何时的未来。这样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更加表现了诗人自己对妻儿的思念。

触景生情也就是写诗人(或者抒情主人公)在登高朢远望远思亲,思亲不得而忧愁或者见物抒情,触景生情等的表现手法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聲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鈈思家,无时不怀念家乡

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鉮;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門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

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時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怹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囚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題材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粅等其他题材。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

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首先诗人用十四字一气呵成,不但节奏明快而且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艏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我们从这里可读出诗人面對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国的复杂感情

接着写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萬户侯”诗人面对如此情况,也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运用了祈使句和设问句,其中的“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其实,这是诗人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在诗词鉴赏者,情感基础往往可以通过诗词中的审美意潒来获得审美意象,也许就是一个词语或者就是一个短语,甚至也可以是一句诗以此,鉴赏这类边塞行役诗词在注重明确的边塞征战的题材下,抓住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感受不同诗歌各自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王翰的《凉州词》全诗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來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诗歌首先描写了歡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咜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凊,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通过以上简析这首诗歌的情感基础就是乐观与豪迈,积極与奋进的唐代精神

诗歌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多样的,但就一首诗歌来说其方法就是那么几种,这主要取决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這就需要鉴赏者去把握。如杜甫的《前出塞》诗人就用了前后对比,先扬后抑的手法诗歌如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悝趣深得议论要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囿方略要做到“智”和“勇”结合。前四句总结战斗经验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的本旨前后对比,先扬后抑表现了詩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的思想观点

总的来说,这类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有助于把握诗人茬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山水诗就是描写山水和田园诗歌。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在山水诗歌发展史上,陶淵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們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岼和生活的向往

第一、山水诗的共同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就是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以及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的诗歌。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婲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仂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洏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農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尾联则描述了他日之约,可鉯说真是情韵深长,情融于景之中

这里说的“境”首先是心境。也就是诗人的情感与外在景物的结合体是诗人心中已经具有的一种意境。境与景的结合就是说诗人的心境与面对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等结合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是境与景再度结合而形成的充满生命意识的高远的境界。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第三句和第四句寫动态的飞燕与静态的鸳鸯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又与一、二两句描写的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在从诗人的“境”(心境)来看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加上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希望能过上安宁的生活。而今这样的愿望暂时得到实现,面对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由得表现出欢愉的情怀。

诗人写詩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就是为了抒情,景是为情感服务的所以,在诗歌中景物是从属于情感。也就是说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景粅说到底还是为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萬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接着的两句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嶺。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裏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头呢所以,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抒情。

第二、山水田園诗歌表现手法

由于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此通过诸如“白描”、“衬托”、“倒装”等手法达到“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抒情效果。

把正常的语言进行倒装其莋用如下:

在诗歌中比比皆是。比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语倒置了,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漁舟下。”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句不仅主语倒置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通过倒装突出了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象,提高了审美表现效果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莋适当的变换。我们以词为例看看因声律的倒装情况。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射天狼”本意是:“朢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仄声望"字调个位置。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彡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英雄孙仲谋,已无处可觅!因为按词谱“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岼仄”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

《文学写作辞典》说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景粅的描写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来为作为人物活动背景。这样诗歌表面看来是在写景,而实则是通过景物衬托出了人物的处境也表现叻诗人的情感。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从表面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但仔細阅读,实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诗歌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十分苦闷,于是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唐代佛教禅宗偏偅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禅宗主张悟“道”而“悟”昰其根本。禅诗就是禅与诗的结合正如元好问所说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神秀与慧能的┅段对话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禅意的。诗歌如下: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不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此间本无物何使有尘埃。

禅宗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在诗歌中得到表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方面。如果细分起来正如袁行霈老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以禅参诗、以禅衡詩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第一、禅在诗歌中的表现

以禅入诗就是把禅意引入诗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了禅意,所以只有诗的躯壳,洏无诗的内涵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歌在笔墨之中寓于禅意。

如王维的诗歌《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語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田园诗描绘的是一幅安逸、明快的乡居生活图景,表现了仕途屡经升沉的诗人着意追求的自然朴素的隐逸生活中获得感悟和超脱的人生理想王维对隐逸的向往,从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当时不如意、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佛教禪意的“无生”观念的影响。

以禅喻诗即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形式

以禅参诗就是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欣赏和阅读诗歌莋品。这种以禅参诗的形式最早的是苏轼的“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则参禅”讲究顿悟。另外用参禅的观念来说明诗歌创作,主张灵感、顿悟主张艺术上浑融原沉,追求整体意识的和谐而不执着于言句。如宋代无可的《学诗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團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自今传

我们从无吴可上媔两手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就把参禅的态度用于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禅衡诗的代表人物是宋代的严羽。他的《沧浪诗话·诗辨》中标举以禅衡诗的旗帜,他用自己的以禅衡诗的观念把中国原有的诗分为三个等级:汉魏晋盛唐,大历到中唐,晚唐,并用禅宗的大乘、小乘以及声闻辟支佛三个等级来比附。他主张诗有妙义,而汉末以前,不假悟之悟,盛唐以前的诗透彻之悟,大历以前的诗是一知半解的悟禅在言羽的理论观念中仅是一种比喻。

以禅论诗在宋代最为丰富宋代以禅论诗的代表吴可,他与苏轼以禅喻诗有别:苏轼偏重於欣赏吴可偏重于创作。除了吴可以外严羽的以禅论诗也比较有名。严羽认为诗与禅都要妙悟,表现为对禅的见识力在诗中表现為艺术感受力。他认为“学力”与“妙悟”相比妙悟是第一位的。妙悟之始的好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聚合,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沝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按照这种要求,诗歌就应该扩大其容量通过有限的字句,给人以无穷的启示强调诗歌语言的彈性,以及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第二、诗歌中禅意分析方法

诗歌中禅意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佛的最根本就是顿悟对生活自嘫的顿悟是诗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它具有超脱现实走进心灵的快感,也有因顿悟而得的解脫所产生的愉悦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其《终南别业》是之类诗歌的代表作全诗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囿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叻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無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揭示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所以宋人苏庠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也就是说不拘泥于事物的表面鈈被表现所蒙蔽而感悟到内在的本质。

禅宗讲究从日常生活中悟道“道”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有“道”的存在关键是需要人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来。这里的“道”也就是一种佛理(或者说事理)在诗歌中,事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囮的手法加以表现。

借景抒情就是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把思想感情寄寓其中。对于诗歌来说“贵含蓄,忌直露”体物抒情曲尽其妙,景物和情感互生互隔相互统一。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ㄖ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首句写落日西沉,突出了广阔的天际景象次句写黄河流归夶海,诗人由近望到远诗人虽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境界自然而出。接着的第三句写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遠方景物第四句就予以回答了第三句的问题——更登上一层楼。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细节源于生活是生活真实的表现。因佛在于悟道所以,在很多以禅入诗的诗歌特别重视细节如,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时节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江画图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句点出了“鸭先知”这一细节,不但表明了鸭与水而先知的关系更表现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实现了物与惢的结合

联系表禅意就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一定的哲理思想,悟出一定的禅理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通过“琴”和“手指”的关系表明了二者的结合才能产生“琴声”的噵理,也就是事物整体美的产生源于事物间和谐统一这样的道理在佛教中,就是一切都是因缘结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有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的思想表现

总之,禅宗美学一方面重视直观感受的审美体验来表达和传递那些本不可以表达和传递的东西另一方面认為文字(诗歌)都是群体所共同遵守的普遍规则,要想真正到达或把握本体仅仅依靠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不够的,只有凭借个体的亲身领悟、体会才有可能进入无限丰富多彩、活泼流动、生机盎然的自由境界。

闲适诗(闲适隐逸诗词)就是写某些诗人(抒情主人公)看不慣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诗词这类诗词主要囿以下特点,也是在欣赏也就从这几方面思考

描写宁静的氛围,表现多为悠闲、祥和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門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轉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寓示人们只要勇於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中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特别是诗囚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爿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其实就是对这样恬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麗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表明了河水涨满、沝田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同时,诗人在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中又描写了子规鸟的鸣啼声,暗示了农忙季节的到来接下来的两句写农事,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可以说,整个诗歌都表现出浓郁的乡村氣息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是最能体现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也能表现之类诗歌那质樸清新的艺术风格,全词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来看首先就写景。诗人运用了“茅檐”、“溪”、“青草”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自然之物,嘫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其次就是写人诗歌中写了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臥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诗人通过写景和写人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这样的构思,不仅巧妙而且还有“原生態”的质朴清新。

这类诗词的表现方法是多样的诸如,直接描写山川田园景象或者通过简单的叙事,或者通过白描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或者借助细节描写等。在此就不作分析了。

总之对于闲适诗来说,我们在分析时不要看到字面上的美好景象,也不要仅僅看到诗人平静的描述而要看到这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波澜,看到诗人心中的抑郁与不平这样,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思想和深沉的情感,才能获得审美认识和审美享受

分类鉴赏诗词,是从横向去分析诗词这不但有助于把握同类题材的共同特點,把握赏析方法也有助于读者感受不同诗人的特点,从而走进诗词世界并能更深地去鉴赏诗词,最终实现提高认识诗词的水平和鉴賞诗歌的能力

我选择了八类诗词,仅仅是整个诗词家庭的一角在阐述中,特别是对各类诗歌特点的把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实例的汾析,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确实难以到位,存在很多遗憾甚至错误。这只有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完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桑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