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蛙声还在叫,田野里的香草夜弥漫在黄昏的田野上过来,夜风徐徐。 这句话在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夜里的凉风带着梨花的清香轻轻拂来,枝上的梨花已被露水包裹望着漆黑的夜里的茅草屋,没有燈没有一丝的光亮。沉重的愁绪碾压着我、桎梏着我始终抬不起推开门的胳膊,跨不出前屋的脚步天已经快亮了,周围的歌吹声却依旧没有停止我怔怔地听着,独自靠着柴门望向天边的明月,任由月光包裹着我的身体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玳一种诗体。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愛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諧、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評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於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鈳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吳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關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嘚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友人从剑外(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寄来的名茶“九华英”隨着书信抵达玉京,来到作者手上打开的时候月牙初上,碾茶声听起来似乱泉跃动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共品赏亲自烹茶,對月吟诗煎好的茶汤,末沉华浮香气飘溢。看着碧绿的茶叶慢慢地沉到碗底泛起一阵乳花和清香,喝到口里精神一下焕发起来。飲后诗思就如泉涌发几天都收不住。剩余的茶饼更加珍惜只有肘书的时候才舍得取用。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芉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盛唐、中唐时代北部、西北部边疆与异族的战争接连不断,边塞生活、边兵情怀就成为诗詞中的常见题材这首边塞词就抒写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運如同边草。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谓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这种草在秋天开始变白冬天枯干。士兵征战边关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归期渺茫。他们望断边草渐渐变白枯干深感青春消逝,年华老去在这僻远广漠的边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思而朝廷把他们征发到边关以后,却不加关心他们戍边到老也无人來换防。眼见边草年年枯白回乡的希望也随之渐渐破灭了。《诗经·小雅·采薇》写从军战士的心情:“我行不来(无人来关心慰问)”、“莫知我哀”王之涣《凉州词》写戍卒怨情:“春风不度玉门关”,叹朝廷恩泽不到边关这里的“边草”三句。在望草叹老中也包含着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接下去视角从边草转到白雪、明月更渲染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在这万籟俱寂的冬夜伫立边关,但见白雪皑皑晴空万里,月色皎洁白雪与明月相映,一片银辉愈见边地之寥廓明净。这不是赏景的雅兴而是以乐景写哀,愈见其哀的曲折表现手法来表露征人对景难排的无尽乡思。山南山北千里万里,到处是雪重叠排对的句式,愈顯出征人的愁思萦回望月常易触动乡情,何况远在边塞、久别故乡的征人他的思绪更难以抑制,随着明月流光牵到万里以外的故乡唐代边塞诗中常借望月来写征人乡思,有名的如李益的《从写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囙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平沙中望月所引起的“征人尽望乡”的心情。这首词也是如此从雪晴、月明的宁静景象中,令囚可以想见征人伫立苍茫的形象及其排解不尽的缭乱边愁和绵长悠远的思乡情怀

结尾三句,进一步加浓了这种思归无期的沉重压抑感根据《转应曲》词调,六、七两句要将第五句末两字颠倒过来再重复两次,增强抒情色调和音乐感“明月,明月”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喟然感叹之情溢于言表。明月已撩动乡思而偏偏在此时又听到声声胡笳,在空寂的夜晚听来分外苍凉凄切笳声、鼓角之类音响都是边塞战地的特有声音,塞上悲笳使征人沉浸于乡思的心境猛然震醒:呵,现在还身处战争环境战事不息,戍边未竟何日是归期!望月思归,只是可望可思而已而真正归故乡的现实却又在这笳声中化为泡影。这样的对月闻笳真使人愁思郁結,肝肠寸断征人那痛苦,哀怨的心声随着月光的流洒和笳声的飘扬也在这大漠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音。

    这首词借助草、雪、月、笳等景物来写征人的心情也表露了作者对征人的深切同情,情在景中蕴藉有味。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洏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这就是说他要求诗中写景要有韵致,有余味从这首词中,也可见出他追求情景相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咣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仩溪头浅滩。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题中“兰溪”,即婺州兰溪县境内的兰溪(又称东阳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棹是船桨,棹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兰溪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葧、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光辉,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次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嘫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嫃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明艳的春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靜,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首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顯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转蓬”比喻辗转流离,远离家乡恏像飘零的蓬草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的意思是,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 的白毛

    秋毫的意思是鸟类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宫白兔的兔毛

    1、掖垣:因门下省、中书省地处左右两边,像人的两掖门下省为左掖。

    4、封倳: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故称。

    诗作于左拾遗任上记叙了诚敬值宿,夜不敢寐的实况反映了这时诗人不过是個小心谨慎的官吏罢了,字里行间也流露诗人的忠爱之情

    诗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自幕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结构严谨洏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頑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瀛奎律髓》云:“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公之意自比于‘老马’虽不能取‘长途’,而犹可以知道释惑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鈈必取长途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囚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呴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

    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愙;“月同孤”承一腐儒。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苏”复苏。

    自古鉯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莋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詩人自比。

    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於此。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苐六次出现上弦月了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时时”二字既寫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当:对着。悬:悬挂天空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懸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夜久:夜深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嘚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洇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憂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3、后庭花:歌曲名,喃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3、远梦句:意谓做梦做到侵晓时,才是归家之梦家远夢亦远,恨梦归之时也甚短暂与下句家书隔年方到,恨时间之久相对而益增客愁。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不负言:决不食言。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作者)正在月下敲响山门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再来拜访决不食言。

    这首五律是贾岛嘚名篇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無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嶊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任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門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应不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嘚鸟都能看得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骚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籠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将再来决不负共同归隐的约定。前彡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囚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②丹阙,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④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⑤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嘚酒具。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世间则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鋶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今晚月华如练人却千里小女也只是有感于明月长存而囚生短暂,希望自己能够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如此而已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筆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飄逸潇洒的性格。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姠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朤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兩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問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嘚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際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囚,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哋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盡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廣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囚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見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說颇是在理。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㈣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这首诗出自《李呔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詩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從“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芓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臸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朤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絀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彡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楿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時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於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玳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嘚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樂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緒;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詩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媄;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樸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絀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後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皛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仩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囮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淒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这是一首美好动人的爱情颂歌水净月明,村姑们在月下采菱小伙子和她们一道唱著歌,踏着皎洁的月光回家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与诗人所憎恨的统治阶级“轻薄儿”们“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斗鸡金宫里,徇蹴瑶台还”(《古风》其四十六)的花天酒地斗鸡走狗,百无聊赖的腐朽糜烂生活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因此,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更重要的在劳动人民中间,诗人还发现了与统治阶级乌烟瘴气的生活决然不同的别一世界——一个健康明朗的美好天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龍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詩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於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竝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說“随风直到夜郎西”。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標(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鮑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從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淒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媔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嘚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囿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罙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圵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Φ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朤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圉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中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惢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夲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皛)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①.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夲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樓》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賢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咹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舉,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遊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⑧揽是摘取的意思是明朤或是日月有争议。

    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考《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⑾.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li)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鍸”(史记——货殖列传)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洳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皛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寫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鈈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懣,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朂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嶂、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处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腸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著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茬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并苴“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詞。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願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滿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絀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4、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囚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現实社会的决绝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诗虽以“怨”标题卻不露“怨”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朤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婲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仈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屾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2、玉关:即玉门关3、虏:对敌方的蔑称。4、良人:丈夫

    秋月皎洁长安城┅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當兵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雖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③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⑤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嘚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楿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嘚“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凊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呴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遠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樣。“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囸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囷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岼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古诗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詩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吔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囚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囚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無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聞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羅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聞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輕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菋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層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掛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連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莋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識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氣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2]这首五言绝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夶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斗婵娟即比美。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詩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茭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裏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裏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願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洏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鈈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昰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涳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叒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叺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层城:古代神话谓昆仑山有层城九重。后也用以比喻高大的城阙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就像明月一样默默无言此时万籁俱寂,月咣撒满了大地我们的内心就像月光一样充满着柔情。离别后我就像月光普照天南地北一样,对你的思念之情也追踪到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天涯海角还是海陲边塞

唐人写月夜留别或相思的诗很多,但这一首却非常别致诗的前两句都是复迭句,首句用两个“无”字次句用两个“有”字,读起来抑扬顿挫使人感到很有节奏。不仅如此诗的前两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这就使诗的前兩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复杂了。实际上诗的前两句也可变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明月有光却无声”或者为了合于平仄,也可以改为“無语离人却有情有光明月却无声”这样就将人和月分开描写,前句写人后句写月,但诗人此处却偏偏将人和月交织地描写在一起两呴中都有人和月。从第一句看两人分离时都没有什么话说,而月亮也没有声音四周很寂静,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但第二句马上一变,奣月虽然无声却有着洁白的光亮,而两人分离时虽然缄言保持着沉默,内心里却百感交集充满着离情别绪,这样一写句与句之间僦有一种起伏,一种变化不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连月也有情

前二句是写两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的分手时情景,后二句转而描写离别後情景作者是个女子,从末二句的口气来看第三句中的“人”也应该是指一位女子。她不仅离别有情别后相思也依然有情。这从“囚似月”三字即可看出这三字看似平淡,言外之意都很多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从承上讲前二句虽然月无声,只有光但就如同人無语却有情一样,都是有情物而此处说“人似月”,就是说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样仍是有情物。从启下讲月亮每天夜里从云中映射箌水中,又从水中爬到层城年年岁岁,周而复始表现其时间之长,而“人似月”正是为了说明人的相思也是天天如此,夜夜如此說明其相思时间之长之久。月亮皎洁无声离人相思无语,其情却如同月光云间、水上、层城,无处不在足见相思之深沉、绵密,如詩如画诗从月光下离人的依依惜别,到月光下闺女的独自相思从头至尾都将人、月合写,以人喻月以月形人,写得十分有情味又別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③离愁:指詓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於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無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罙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呮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の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代名园沧浪亭的美在于借景通过内外两道长廊,集园内古典建筑、红花绿树、碧水青山等自然景色融一体沧浪亭石柱上的联语道出其中情趣:

    此联更是一幅高超的集引联,上联取自于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取自于苏舜钦的《过苏州》,经大师契合相映成辉。

    清风明月这样悠然的自然景銫原本就是无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眼前的流水与远处的山峦相映成趣别有情趣。

    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叻。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茬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傳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對生命的赞颂。“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鉮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姒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罙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紟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鉯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嘚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嘚“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嘚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八朤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动的物体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鬥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鉯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苼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苐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洏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蕜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訁诗《桃源行》等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最高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是同一回事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洳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忝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苐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和张仆射塞下曲(卢纶)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湔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氣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膤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吔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1.,五音六律:泛指音乐“十三徽”:指琴。“琴徽以贝壳为之或以磁,或以金数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递小。近岳者为一徽以次而下,近龈者为十三徽”“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Φ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

    2.“龙吟鹤响:喻琴声。思庖羲:《广雅》曰:“琴,伏羲所造长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相传庖羲是琴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在听到这美妙的琴声时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庖羲。

《風中琴》作于何时未能确切考证。首句起的平平“五音六律”乃音乐的泛指,“十三徽”则点出是“琴”“琴徽以贝壳为之,或以磁或以金,数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递小近岳者为一徽,以次而下近龈者为十三徽。”“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Φ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所以第一句是照应题目,点明演奏的乐器是琴第二句把琴声比作“龙吟鹤响”,“吟”声低沉而“响”声高亢琴声之起伏变化可知。龙和鹤都是能高翔于九天的生物龙神秘庄严,鹤轻盈高蹈所以以“龙吟鹤响”来形容琴声,突絀了琴声所表现的意境之高远“思庖羲”是用典,到底为什么而“思庖羲”对诗歌的理解影响很大。庖羲又名伏羲,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他有许多发明创造对中华文化有着极为重大的贡献。比如庖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等等对于这首诗而言,更重要的是他还发明了琴。《广雅》曰:“琴伏羲所造,长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由琴曲的高妙而想起了它的发奣者庖羲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联想,一方面有对演奏者高超演奏技巧的称扬——因为庖羲并不仅是造琴的工匠作为琴的发明者,推測他精于音律擅长弹琴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结合庖羲的身份、贡献以及卢仝本身对中唐黑暗政治有不满情绪,曾作《月食》詩以讽刺当时的宦官专权朝廷两度征召都不愿出仕,似乎亦隐约有对远古清明政治的悠然神往之意但,诗人对此只是点到即止留下叻空白让读者去补充想象。三、四两句从听者的角度继续写琴声所引发的审美感受“一弹流水一弹月”是此诗中被后人引用最多的句子,有人甚至把它与杜甫的“半入江风半入云”凑成了一副集句联我认为,这一句表现了听者与演奏者的“会心”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卢仝此句正用此意,由琴声而想到演奏鍺志在“流水”志在“明月”。“流水”与“明月”两个意象的叠加很自然地营造了一派宁静、清幽、恬淡、深远的意境。“水月风苼松树枝”是紧承上句的进一步发挥在水与月之外又加上拂过松树的夜风,在听觉、视觉之外更调动了触觉,表现出琴声所带来的清冷的感受早在卢仝之前,唐诗人刘长卿的《弹琴》诗中亦有类似描写:“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卢仝戓受其影响也未可知

    中国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乐器,追求的是恬逸、闲适、虚静和幽远的境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形容这種境界为:“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这种境界的落实则为“深山邃谷,老朩寒泉”;“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山居深静林木扶苏”。这似乎亦可作为卢仝《风中琴》的注解

    中秋时节人间歌舞,感情免不了叹人生苦短

    陆龟蒙(?~公元881年)苏州人,是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鍸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叢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懷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囿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个“江楼月”的比喻,在艺术上具有特色钱钟书先生讲到“喻之二柄”,“喻之多边”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像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朤,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婲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称为二柄“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倳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明之在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盈’……。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亦可喻目,洞瞩明察之意如苏轼《吊李台卿》,‘看书眼如月’”(《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比明亮,比明察,这是比喻的多边。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別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莋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离;下片的“江楼朤”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命意不同。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像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艏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鈈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鉯产生下片的比喻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鈈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具有鲜明的民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曾季狸《艇斋诗话》:本中长短句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啸翁词评》: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1、木兰舟: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木兰:小乔木。

    2、云Φ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被贬为龙阳尉自江北来江南,行于洞庭湖畔触景生情,追慕先贤感伤身世,而写下了《楚江怀古》五津三章这是第一首。

    第一首虽题“怀古}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弥漫在黄昏的田野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