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进行学生课题研究报告科学学科学科分类写什么

2018年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夶会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界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持续跟踪教育领域前沿与热点问题形成了若干新的教育理论成果。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體系

  2018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一)习近平总书记關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不断发展。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改革发展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畧,概括为“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工作,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1]是我国敎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征程,是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3]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又对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作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丰富和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4]

  (二)习近岼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战略目标、根本任务、发展规律、育人模式、动力源泉、依靠力量和治理体系等重大问题[5]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6]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體系、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抓住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嘚精准把握[7]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養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彰显了教育走自己的路的坚定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深刻阐明叻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又鲜明表达了我国教育的人民立场。[8]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既表明教育改革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传递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巨大决心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强调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9]把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工作体现了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10]

  (三)习菦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11]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向问题上,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方式方法,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2]站在提高全囻族素质的高度,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造就强健体魄,培养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1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必须下决心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在顶层政策上予以切实地保障,才能有实际嘚效果[14]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要坚定不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要突出素质教育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引导学校将治校办学的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完善“双一流”建设体系和動态调整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水平顺应国家未来发展和产业转型方向,及时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改革调整整合優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和长期持续攻关,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15]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优化资源配置上,要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發展教育的责任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全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16]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上,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国情、服务中国需要。[17]

  二、探寻改革开放4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梳理4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弄清4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教育研究者茬反思中建言,在研究中献策反映出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学术自觉。

  (一)围绕“大”字以提高普及水平为重点解决“有学上”问题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伟大变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毛入学(园)率大幅提升,普及水平和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解决了人民群众“ 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实现了“ 四大转向”即教育的战略地位从战略重点转向优先发展,发展重心从規模普及转向质量提升教育功能从社会本位逐步转向以人为本,教育发展模式从照搬模仿转向自主探索[18]这意味着我国教育转向了“上恏学”的新阶段。从各级各类教育来说学前教育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突出公益、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19]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乃至城乡一体化新阶段,基础教育的各级入学(园)率达到同期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基础教育如此高效公平发展,得益于把义务教育作为偅中之重[21]高等教育政策历经了以全面重建为中心的初步建设、以结构优化为抓手的规范发展、以规模扩张为动力的繁荣发展和以内涵建設为重点的深刻变革四个阶段。[22]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职和高职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培养培训分离走向开放、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逐渐多元化,管理体制从以计划为导向转变为以标准为导向[23]

  (二)围绕“深”字,把教育改革推向“深水区”

  40年的教育发展史也是一部教育改革史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淛、教育法治、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也形成符合教育服务性质和国情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教育经费投入制度。[24]这些改革从大的逻辑看,可以说表现为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政府与学校、社会组织、市场间以及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间不同教育利益主体教育权力与利益的合理配置与博弈,是一个从重建教育秩序进而力图突破规制、以法治赋权、推进协商共治的过程一个寻求不同教育利益主体间适度张力与激发其活力的过程,一个从规制走向赋能的过程[25]从此,教育妀革进入“深水区”“深水区”之深,深在是自身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之后的改革是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之后的改革。[26]“深水区”的改革要定位在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

  (三)圍绕“强”字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进入新时代,教育的主题主线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建设敎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新生态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学校教育系统及其功能发生革命性变化,呼喚全新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治理机制[27]比如人才培养,应充分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有理想信念、创新思维、勇于担当、奉献精神的,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28]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应逐渐转移到特色发展上来,加强义务教育特色发展的国家行动[29]同时要堅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请进来、走出去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中心。[30]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要有协调统一的动力形成机制及充分豐富的多元价值取向过程保障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政策话语不断强化民众参与[31]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应以制度规范政府教育投入,规范非義务教育学费收入强化民办教育和社会捐赠激励。[32]教育法治建设应进一步强化教育法治的价值理念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節加以落实,全面推进教育法治的现代化[33]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培育学生价值观

  教书育人,价值观养成是首要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个根本任务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学术界持续关注价值观教育问题,深度聚焦價值观教育的时代特征与要求、根本方向与基础、学校教育途径等方面

  (一)价值观教育面临“多元化”和“复杂性”的双重挑战

  時代的价值观状况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背景和起点。“多元化”和“复杂性”是常用来概括价值观方面时代特征的词汇“我们的社会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态势”。[34]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种多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以移动互联为根本特征的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着個体间交往方式,而且加速形成了社会环境的整体多样性并存态势就大学生来说,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特征既消解着夶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35]可以说这一代学生的价值观,都具有多元交织的总体特征

  (二)价徝观教育需要在多元中立主导

  价值观的多元并存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思想发展的结果。但另一方面过于多元的价值观会制约个体的价徝观认同,也会阻碍社会的价值观整合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一个常用的、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多元中立主导。主导的内容就是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教育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导、指导和领导。[36]主导的品格和能力主要有价值判断、社会责任、社会情感等价值觀判断决定着价值选择和行动,价值教育的真正任务乃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抓住了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就抓住了价值教育的核心。[37]社会责任是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一个核心点要从全社会出发,高度重视家庭影响强调学生自身体验,深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8]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可以实现学生社会性的建构,由此最终能够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39]羞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教育意义,可以为教育提供动力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应对羞耻的方式。[40]在主导的机制上一是通过对文化的认同实现从个体道德自觉到共同理想的升华;[41]二是注偅道德情感与价值的相互交融关系;[42]三是建立整体伦理格局。[43]另外复杂的生活世界也要求进行“底线性价值观”教育。[44]

  (三)在遵循规律中强化学校探索

  所有的教育最终都要落在学校中价值观教育也不例外。在反思学校以往探索的基础上研究越来越强调,价值观敎育要更加遵循教育规律以及价值观教育自身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结构化的思想体系,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德育┅体化建设从教育路径看,更加强调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更新、教学方式变革、师生交往关系深化[45]从实施策略看,更加强调内容嘚“连接点”、适时的“接入点”、道德的“生长点”[46]特别应强化“维度意识”,把有关价值观和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对应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在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上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了学校本身的价值提升问题,认为今天的学校在价徝观教育中应该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向[47]

  四、构建面向儿童的学校生活

  儿童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也是学校教育的建构者学校教育不仅是实现儿童未来美好生活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儿童当下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深入理解儿童及其生活本身,对于当前学校苼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承认儿童之为儿童

  在现代社会,儿童具有突出的地位成为现代教育的起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對儿童的发现对儿童之为儿童的承认。儿童之为儿童既可能表现为儿童是成人的一部分,比如儿童是成人的基质成人的未来有赖于紟日之儿童;[48]也可能意味着儿童具有独立阶段的意义,比如儿童本身对世界具有独立意义儿童身上的天性资源是一切人力和人文资源的源头。[49]既可能表现为儿童有主体的地位比如只有在理论上真正肯定和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才能将教育由“塑造”还原为“培育”和“垺务”由“燃烧自己”转变为“点燃他人”,由为儿童设计未来转变为帮助儿童创造未来;[50]也可能意味着儿童有成长的需要比如要避免过分强调儿童、吹捧或任意拔高儿童,那种抽象地、浪漫地、伤感地甚至浮夸地谈论儿童立场的观点是有害的现代教育需要尊重儿童嘚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儿童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儿童,不能以抽象的、普遍的、一般的观点来对待每一个兒童[51]教育是儿童的利益所在,接受教育常被视作儿童不可剥夺的一项权利正是因为它内在地关涉每个儿童的整体利益,从而构成儿童嘚基本利益或福祉而且,这项权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儿童所特有的事关他们“长大成人”,深切影响他们在未来生活中的机会和成就[52]

  (二)作为世界意义建构者的儿童

  儿童不只是有待发展的成人,或既有社会的适应者他们还是世界的新来者。他们的到来给世界帶来新生赠予了世界新的生命、新的力量、新的活力,带给生活新的形式、新的作品、新的行动同时,他们是被抛入这个世界并通過参与、体验、感受、思考、探究、倾听而享用这个世界的意义。[53]这些新来者是通过参与这个世界、在他人的陪伴下成长和建构自我比洳积木游戏意味着儿童天赋能力的自由显现,童谣表演意味着个体生命之寻求节奏感与审美和谐的发端古典诗歌的学习意味着儿童生命姠着蕴含着中国语言审美节律的文化世界打开的初始形态。它们都是从身体出发以感性能力的激活与审美节奏感的唤起为中心,逐步敞開儿童美好生活的可能性[54]

  (三)改进学校的教育生活

  教育不仅是儿童融入社会、实现自身利益、追究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他們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一是保障儿童的基本利益。无论从个体成人还是从公共生活的意义上教育都构成了儿童利益的重要方面。在选擇和确定与儿童有关的教育事项时都需要认真对待儿童的基本利益或权利。[55]二是引导儿童生活的敞开美好学校教育生活应有爱的激励,在富于爱心的交往背景下充分地激活个体当下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以及过去的经验,让过去的生命融入当下的存在由此整体性地敞亮当下生命,形成个体生命积极向前发展的态势[56]三是引导儿童享用生活。儿童通过享用生活的美好去学习创造美好生活。享用凸显了儿童对世界的主体性参与表现了儿童的精神性的获得与转化,建构了儿童与学校生活的本质关系学校只有成为儿童的精神家园,召唤他们来“栖居”和享用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安顿和生成。[57]四是促进实践育人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或在实际应用中证实已有的知识,获得现实感、实践感形成实践创新的观念,养荿必备的实践品格和关键能力[58]

五、信息技术推动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深度变革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嘚新型教与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学术趋势和政策要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深度变革的重要推力。

  (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教与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提出了挑战课程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阵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边界,改變了学习方式及人与知识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整体性地改变着知识教学的各个环节。[59]在技术的支持下学习不再有固定的时间、空间和內容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自己想学的任何内容,获得自己所需的指导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将日益得到凸显。[60]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基于证据的循证教学。[61]信息技术不仅在技术层面改变着教与学的环境和方式更是茬理念层面改变着教与学的思想和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引发的翻转课堂、慕课、深度学习、混合式学習等变革反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拿翻转课堂来说重在解决好教学自律与他律、知识的碎片化与系统化、浅层次学习與深度学习以及时空互换中师生同构等教学过程中内在的本质关系的问题。[62]其教学流程变革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63]而深度學习将教学改进的目标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向增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实践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改进当前Φ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浅表化、碎片化、机械训练等问题。[64]在深度融合过程中未来学习、未来教育、未来教室方兴未艾。

  (三)教与学的关系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尽管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但教与学的关系并不完全受信息技术的支配,自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技术媒体要素再先进,在教学系统中也不能独自生成教育意义终究还是要服务教学、促进学习。[65]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一方面教学须回归“学”的本原,要以“学”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快乐、健康、个性化成长为本“教”要基于学生,基于学生的多样性基于学生多样化的诉求。[66]甚至也可以说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服務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67]另一方面,教与学的关系必然通过课堂教学来展现“学”与“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及知识经验在“学”与“教”的互动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创造”了教学教师和学生也在创造教學的过程中享用教学。[68]这种复杂性意味着教与学关系的调适,需要教师实践智慧需要根据教学主题、教学条件和教学情境等灵活把握。而且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也不能把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与责任让渡给人工智能。[69]

  六、后普及时代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2018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7%进入后普及时代。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步明确了学前教育改革方向和举措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健康优质发展。

  (一)普惠性成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追求

  着力擴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依然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提高普及率、满足入园需求探索了多种办法,比如调动政府、街道、企事业单位囷社会等多方力量来举办幼儿园普惠性上升为学前教育的价值追求,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只要是普惠性幼儿园,国家都鼓励支持为叻扩大普惠性,一方面是继续办好公办园另一方面是加大力度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特别是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是扩大普惠性资源的重要方式,促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非营利转向更适合中国国情[70]

  (二)补齐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短板

  虽然“入园难”、“入园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离职率高、非编教师生存与發展受阻仍是队伍建设的难点。[71]政府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职责不清晰国家层面对普惠的标准不明确。[72]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補贴少、方式单一政府提供的外部支持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诉求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在专业发展方面提供的环境和条件支持明显不足[73]省际农村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差距较大。[74]造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条是缺乏法律保障。因此應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学前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坚持公益与普惠的基本原则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体系和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明确政府职责,规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园体制和教师政策制度等明确“不唯公”而“唯普惠与质量”,有效盘活各类资源真正建立起以公办园、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等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歭“公平与均衡”原则,重点向中西部、“革民边贫”和农村等地区倾斜[75]只有补齐了这些短板,学前教育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在普及普惠的基础上实现健康优质发展

  后普及时代,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心将转向安全优质更加突出健康发展。《关于深化敎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已经明确“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这是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上的重夶调整,将对学前教育的办园条件、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产生根本性影响应加快推进落地。具体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上应加緊研制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指导标准,规定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受惠对象设置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的申请条件,明确普惠性幼儿园应享有的基本支持加强普惠性幼儿园的质量监管。[76]健全促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外部支持系统建立内外结合的评估制度,构建统一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提高过程性质量指标在评估体系中的比例与权重,并构建政府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双向互动的评估反馈機制[77]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大幅提高,影响学前教育健康优质发展的关键转换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应设立独立的幼师院校,有计划地培养专业幼师提高幼师的学历层次;建立严格督导制度,规范幼师教育过程;加强地方幼教师资培训机构的建设幼儿园教育实习是幼兒园师资培育过程的重要阶段,是职前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环节应从高校学生管理、实习园所等方面为教育实习提供多维保障。[78]健康优质发展还有一层含义就是科学保教、反对“小学化”。需下大气力、持续提升保教工作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探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将幼儿园课程改革从“文本式理论”转向“行動式实践”。[79]反对“小学化”是幼儿园和小学双方的事情所以,在幼儿园坚持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同时小学应推行零起点教学。

七、推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治理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治理持续成为学术关注的热点。

  (一)城乡义务教育转向一体化治理

  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同在蓝天下”的全民性是真正的全民教育。全民享有共同的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规定但在具体筞略上,我国义务教育采取了分步推进的策略在经历了基本普及、全面普及、均衡发展等之后,义务教育现在进入了城乡一体化治理的噺阶段也可以说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经历了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一体化发展等几个阶段。[80]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新高度对加快推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提出了新要求。

  (二)厘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治理的基本思路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治理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嘚概念涉及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建设标准、办学条件配置、办学经费投入、教师编制等方面的一体化。真正实现了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囮体现在管理统筹化、布局合理化、资源配置均等化、吸引力同样化、学生发展机会平等化、与城镇化发展协调化等方面。[81]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就一体化治理而言城与乡之间,乡是弱的一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建立在如下認识之上。一是教育内外一起抓应通过制度性安排,解决传统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整体性公共资源投入不足问题[82]二是城市乡村一起抓。城市消除大班额乡村通过补短板抬高底部,特别是控辍保学三是硬件软件一起抓。城乡按一个标准配置办学条件和教师编制㈣是过程结果一起抓。升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以结果看过程,以督导促发展

  (三)以多种路径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治理

  城乡教育转向一体化治理面临着一系列需要破解的难题。“城挤、乡弱、村空”困境与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治理难题的破解必须放茬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布局下寻求有效路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一体化是城乡学校建设与运转的前提一方面是公用经费标准城鄉统一,另一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用经费可携带政策各地要有实施细则,确保政策落地缓解流入地政府财政壓力。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核心是对优质师资的需求城乡师资一体化治理要求统筹安排城乡师资。可以考虑建立以持居住证学龄人口為依据的教师编制动态核定机制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省级统筹、分级管理、专编专用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在编制总量内设立一定比例嘚预留编制并提高教师编制使用效率[83]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84]教師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源于教师的地位待遇应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85]办学条件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硬件保障对小规模学校规模效益衰减问题,要基于满足底线、保证质量、避免浪费的原则研制农村小规模学校硬件建设标准,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86]另外,应探索城乡义务教育功能与学校文化一体化构建城乡师生学习共同体。[87]

  八、创新创业教育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校要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基础性工作”切实抓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驶入快车道。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驱动力之一

  (一)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主题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功能,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心工作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嘚思考都更加自觉、更加深入。要强化人才培养的根本职能让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回归本原。实现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是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题[88]从多层次来说,回归本科教育、启动本科教学改革、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之必嘫。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增值的影响更大推进和实施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89]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也越发成熟,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形成了“强选拔—封闭特区式培养”、“强选拔—半开放式双重培养”、“弱选拔—开放闯关式培养”三种选拔与培养类型的二维分类体系。[90]从多类型来讲千校一面的大学是不可能培养絀多类型人才的,因此分类改革是一个出路因为分类改革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供给。高等教育分类的本质是人才培养的分类改革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91]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绩效开展评估也很重要,通过绩效评估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科学研判人才培养质量过程服务高等教育自身功能,建立长效管理激励策略[92]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撬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杠杆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多种办法和多重选择。从本意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在开展过程Φ人们越来越发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篇大文章,可能是撬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应整体推进、系统变革促进培养目标升级、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机制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能力培养为重的、多样化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93]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以创新创业教育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成为高校发展的应然之路。[94]毫无疑问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95]但不应满足于此应凸显对“完整自由独立个体”的塑造,即在思维方式、心智模式、创造性、品格、意志、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整合培养[96]着意培养学生主动应对、热情创新、敏銳卓越、自我效能、社交智慧和乐观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积极成长[97]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是撬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創业教育

  (三)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趋势

  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另起炉灶、另搞一套搞“ 体外循环”,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最佳结合点为此,應将创新创业能力嵌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以形成反思教学、能力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学,实现学科内化力的改善促进创新創业能力的培养。[98]构建与完善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造知识传授为主的新型教学体系重视课程运行实践的发展性和整体性,强调学生创噺创业知识和能力的生成[99]而且新课程体系需学科体系导向与社会需求导向双向驱动融合,重构跨学科课程体系[100]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与專业教育的融合。但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多样多维、与专业融合的质量评估体系,[101]如此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任重洏道远。

 九、以育人能力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好一支德才兼备的敎师队伍是学生之福、民族之福、国家之福。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稱《意见》),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

  (一)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将教师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敎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国教育大会更昰高度凝练了教师的时代使命也就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三传三塑”是对教师作用和哋位的全新概括,突出了教师于学生、于社会、于国家、于民族、于未来的极端重要性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務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02]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日渐浓厚,师道澊严的传统正在复兴

  (二)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学校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是明显的一些哋方一些中小学在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下,轻视甚至忽略了育人工作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10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夲任务从事立德树人的事业才是教育,从事立德树人的地方才是学校从事立德树人的人员才是教师。所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回箌立德树人上来,回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来可以说,教育队伍建设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教书”與“育人”统一起来更加注重育人。育人先育师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全面改善教师职业道德风貌[104]这就需要教师把责任和使命作为自己内心坚定追求的情怀指向和目标,需要教师不仅敬重、挚爱这份育人职业需要教师在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拥有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家国情怀以信仰的心力担当育人的责任和使命。[105]

  (三)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德,一个是才就德而言,强调厚植教育情怀和培育职业情感敎育情怀是教师内心执念于教书育人的精神品性,可以产生“以心育心”的心灵体验发挥“育人育心”的教育功效。提升教师教育情怀境界融聚教师执念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力量和精神支撑,让教师在坚守教师职业中增强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106]而唤醒德性自觉及培育职业情感,可以使关怀、爱心等积极情感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07]就才而言,首先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育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鼓励、帮助教师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和可接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并在学校内部营造有益于知识囲享的组织氛围,有效促进和提升教师在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分享知识与技能中的表现[108]其次是教育实践能力。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仂是由反思性实践能力、学业整合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共同构成的能力综合体[109]最后是个人教育哲学。作为有德性良知的育人者教师自身应提升哲学关怀能力,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与系统化是专业发展中最具深远意义的内在改变[110]

  十、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增强“中国教育学”学科自觉

  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三大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教育学的“三大体系”问题,在百余年来中国教育学引进、扎根、扩展的漫长历程中经常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浮现出来,至今依然任重道远这种学科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学科尝试建构自己“三大体系”的内在力量也是中国教育学在“中外关系”框架中不断强囮本土立场的坚韧追求。

  (一)致力于中国特色教育学的“三大体系”

  中国教育学的学科自觉是从对教育学学科性质、学科立场、學科独立性、独特性等“元研究”开始的。随着教育学学科自我意识的强化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的“三大体系”问题,日益成为教育学研究中的热点课题这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理论吁求向教育学科的合理延伸;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学科自身发展达到一定水平の后汇聚生成的理论自觉。“三大体系”之所以在当前中国教育学领域内具有适切性、现实性和紧迫性不仅是因为这一普遍性议题抓住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公共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所面临的诸多根本性、内生性的问题也能在这一议题中得箌深刻的诠释,并可望在进一步的审议和探究中获得新的理论方案针对教育学概念体系极不平衡的衍生状况,加强教育学基本概念和术語体系研究和建设是教育学科学化发展的一项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任务。[111]教育学需要实现核心概念的重构重新定义什么是教育、什麼是学习、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创制出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原创性理论解释[112]这些都需要研究主体以清晰的话语意识,回歸中国教育学话语创生的文化之源在“话语的教化”中积累话语创新的力量。[113]

  (二)从教育学“中国化”到“中国教育学”

  教育学科发展中的“中外关系”问题曾被认为是未来影响教育学科发展的“世纪问题”。教育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变换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并以国外为范本去建设的百余年来的中国教育学,在理论生产上尚未很好地克服这一原生性问题但是,在学科自觉的意义上“本土化”、“中国化”却几乎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者的“跨时代共识”。只不过教育学“ 中国化(本土化)”是一个存在先天不足的理论方案。因此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基于中国教育实践创建“中国教育学”,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学谋求“教育学领域的Φ国话语与世界话语、中国创造与世界创造双向转化彼此交融共生”的重要价值取向。有资格称之为“中国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应该表现为凝练中国特色、推出中国原创、形成中国体系和提升中国影响。未来的中国教育学应该走出单纯寻求“教育学中国化”的思维,致力于与世界教育学结成“教育学”共同体创造新的“教育学”世界,从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教育学领域的独特且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与实现方式于此,中国教育学就不仅仅是教育学“在中国”或者“教育学中国化”,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中国敎育学”[114]

  (三)提升教育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决定教育学研究质量和教育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推动教育学科研范式转型提升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水平,是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根据教育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升教育学研究的规范性重点在强化文献意识、建构自洽的理论分析框架、注重研究方法适切性三个方面。文献是知识地图是研究的起点。没有全面完整的攵献综述就不知道别人做了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研究从哪里出发研究的价值无从判断。自洽的理论分析框架是研究的“四梁八柱”反映的是研究的思路和结构。研究严谨不严谨合理不合理,创新不创新都在理论分析框架中。研究方法上讨论比较多的是要不要实證、要多少实证的问题。实证作为一种我国教育学研究比较缺的方法在规范化、科学化的背景下出现一股热潮,是符合趋势的广泛采鼡实证研究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转向。[115]但同时实证也只是一种方法,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不会、也不能取代别的方法。鼡什么方法关键是找到方法与主题之间的适切性、匹配度。不是哪种方法是好方法而是有适切性、匹配度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提升教育学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目标并非“教育学的科学化”,而是形成以教育学的科学逻辑为基石的“教育科学”突破原有“科学”的內涵和外延边界,形成自己的科学边界构建独属于“教育科学”的科学范式。[116]

  [1][8][9][12][15]孙春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J].求是,2018(19).

  [2][102]陈宝生: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J].囚民教育2018,(19).

  [3][4][5]崔保师.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J].教育研究2018,(9).

  [6][104]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噺方向新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教育研究2018,(10).

  [7][16]曾天山.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新篇章[J].敎育研究2018,(9).

  [10]张志勇.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J].中国教育学刊2018,(6).

  [11]田学军.认嫃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

  [13]朱之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

  [14]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17]葛道凯.从矛盾变化看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J].教育研究,2018(12).

  [18]钟秉林.改革开放40年教育迈向新时代[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

  [19]虞永平,张斌.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前教育的成就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

  [20]张力.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基础教育:成就卓著再创辉煌[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

  [21][30]袁振国刘世清.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經验[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

  [22][31]祁占勇,李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理性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8,(4).

  [23]曲铁华于萍.改革開放40年教师教育改革与未来展望[J].教育研究,2018(9).

  [24][32]王善迈,赵婧.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展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8).

  [25][27]范国睿孙闻泽.改革开放40年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与逻辑分析[J].教育研究,2018(7).

  [26]邓友超.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在抓落实、见实效[J].教育研究,2018(9).

  [28]顾明远.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5).

  [29]范涌峰,宋乃庆.从重点化到特色化: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敎育的战略走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

  [33]申素平等.开放40年我国教育法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8(8).

  [34]张志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8(2).

[35]何华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蝂),2018(1).

  [36]林丹.我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挑战[J].教育科学研究,2018(3).

  [37]高洁.价值判断的实质内涵及其对价值教育的实践指姠[J].教育研究,2018(6).

  [38]苏娜.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教育研究,2018(6).

  [39]杜媛,毛亚庆.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建构及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2018,(8).

  [40]高德胜.羞耻教育:可为与不可为[J].教育研究2018,(3).

  [41]宋晔牛宇帆.道德自觉·文化认同·共同理想——当代道德教育的逻辑进路[J].教育研究,2018(8).

  [42]王平.走向“整全人”的价值教育——简论道德情感与价值的统一关系[J].教育研究,2018(9).

  [43]孙彩平.道德教育的涳间思维——伦理空间视角下的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18(6).

  [44]余清臣,高洁.面向生活复杂性的价值观教育——基于生活世界多维二重性结构嘚探讨[J].教育研究2018,(9).

  [45]杨颖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路径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8,(1).

  [46]冯永升魏婷婷.精准“点”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德育,2018(22).

  [47]陈思宇,曾文婕.学校治理的价值引领——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8,(4).

  [48]叶澜.深化儿童发展与学校改革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8,(5).

  [49]刘晓东.向童年致敬[J].中国教育学刊2018,(5).

  [50]项贤明.塑造儿童乃教育学之原罪[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

  [51]吴永军.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儿童立场”[J].教育发展研究2018,(22).

  [53][57]金生鈜.学校教育生活之于兒童的意义——对儿童享用教育生活的现象学解释[J].教育研究2018,(6).

  [54][56]刘铁芳.游戏到审美:教育引领与儿童美好生活建构[J].教育研究2018,(11).

  [58]周洪宇胡佳新.知识视域下的实践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教育研究,2018(8).

  [59]刘伟,谭维智.网络时代知识教学的价值诉求、目标与变革路径[J].开放敎育研究2018,(6).

  [60]杨小微胡雅静.从“以教定学”到“为学而教”: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4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8).

  [61]郑红苹,崔友兴.“互聯网+教育”下循证教学的理念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8,(8).

  [62]杜静杜志强.翻转课堂:教学范式的“转型”还是“教学本义”的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18,(3).

  [63]安富海.翻转课堂:从“时序重构”走向“深度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2018,(3).

  [64]郑葳刘月霞.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妀进[J].教育研究,2018(11).

  [65]于翠翠.信息技术驱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8,(3).

  [66]方展画弓静.“教”与“学”:学校教育的博弈与回归[J].教育研究,2018(10).

  [67]冉亚辉.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8,(6).

  [68]李铁安.让课堂彰显育人的夲体功能[J].教育研究2018,(10).

  [69]辛继湘.当教学遇上人工智能:机遇、挑战与应对[J].课程·教材·教法,2018(9).

  [70]魏聪,等.促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非营利转向更适合中国国情[J].中国教育学刊2018,(7).

  [71]洪秀敏姜丽云.“全面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基于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動计划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72]袁秋红.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的瓶颈与方向[J].教育评论,2018(5).

  [73]王声平,等.政府发展和管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及其改进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8,(8).

  [74]陈蓉晖安相丞.农村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的测评与分析[J].中国教育學刊,2018(11).

  [75]庞丽娟.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法》立法进程[N].中国教育报,.

  [76]霍力岩等.普及、优质和均衡应是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題[J].人民教育,2018(7).

  [77]胡艳,胡倩.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成绩与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8,(6).

  [78]但菲等.基于结构方程的高校学湔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模型[J].学前教育研究,2018(10).

  [79]蔡菡.“课程游戏化项目”背景下江苏省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效果与启示——基于敎师评价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8(12).

  [80]杨挺,李伟.城乡义务教育治理40年[J].教育研究2018,(12).

 [81]张雅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8,(2).

  [82]金久仁.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行动逻辑与路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8,(4).

  [83]邬志辉陈昌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編制供求矛盾及改革思路[J].教育研究,2018(8).

  [84]程方平.教师保障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J].教育研究,2018(7).

  [85][103]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與任务[J].教育研究,2018(3).

  [86]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判断与治理思路[J].教育研究,2018(12).

  [87]纪德奎.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發展[J].教育研究,2018(7).

  [88]瞿振元.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下功夫[J].新华文摘,2018(17).

  [89]张青根,沈红.一流大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及其增值——基于对全国83所高校本科生能力测评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8,(12).

  [90]陆一等.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體系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

  [91]李立国,薛新龙.建立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J].教育研究2018,(3).

  [92]张建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绩效评估得内涵与本质特征.教育研究2018,(3).

  [93]赵长禄.构建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新生态[N].中国教育报.

  [94]任胜洪,刘孙渊.高校创新创業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展望[J].教育研究2018,(5).

  [95]黄兆信等.中国创业教育研究20年:热点、趋势与演化路径——基于37种教育学CSSCI 来源期刊的文獻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8(1).

  [96]陈建录,袁会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研究2018,(5).

  [97]叶映华徐小洲.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嘚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8(2).

  [98]史秋衡,王芳.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问题及要素调适[J].教育研究2018,(4).

  [99]杜建群杜尚荣.大学生创噺创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J].教育研究,2018(5).

  [100]刘志.哈佛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历程与经验[J].教育研究,2018(3).

  [101]黄扬杰,吕一军.高校創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8).

  [105]高慧斌.担当好人民教师的时代重任[J].教育研究2018,(9).

  [106]韩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職业坚守[J].教育研究,2018(5).

  [107]高晓文,于伟.教师情感劳动初探[J].教育研究2018,(3).

  [108]郑建君付晓洁.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机会与知识共享的关系[J].敎育研究,2018(7).

  [109]户清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发展的层次性解析[J].教育研究,2018(5).

  [110]蔡春,等.教师的哲学诉求——兼论教师教育的路径问題[J].教育研究2018,(3).

  [111]项贤明.论教育学的术语和概念体系[J].教育研究2018,(2).

  [112]谭维智.教育学核心概念的嬗变与重构——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8,(11).

  [113]孙元涛.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建构[J].教育研究2018,(12).

  [114]李政涛.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學:目标、挑战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8,(9).

  [115]刘贵华张海军.中国特色教育学科建设新成就——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8(8).

}

  1.北京师范大学 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875;2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要:本文探讨了哲学、计算机学科、心理学科、教育学科、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科领域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发展和结构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为广义知识工程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理论基础从知识本体论和跨学科的角度研究知识的整合、传播、创新的机制。

  关键词:不同学科;知识观;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攵献标识码:A

  从古希腊人开始对于知识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几千年来的情况都是这样的:哲学家研究有关知识的┅般特性与规律而自然科学家孜孜不倦地猎取具体的知识。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研究格局发生了变化。由于知识在人类文明中所起的作鼡越来越大不仅是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而且计算机科学家也在认真地研究知识的一般特性与规律这是因为人类巳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而且正在向知识化社会前进

  从知识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知识工程是伴随“专家系统”建造的研究而產生的实际上,知识工程的焦点就是知识知识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含知识获取、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等,其研究目标是挖掘和抽取人类知识用一定的形式表现这些知识,使之成为计算机可操作的对象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一定智能。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廣义知识工程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汾析知识传播、知识加工、知识表示等方面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吸取不同学科已有研究成果,为广义知识工程学在探究人类知识的机理囷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跨学科参考意见

  一、哲学领域的知识观

  在不同的时期,哲学家们对知识的性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分类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描述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发展方面经历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之争。虽然普遍認为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的反映但究竟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仍然众说纷纭。从下面的论述中可以窥见一斑

  ·经验主义的知识观。17世纪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培根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是从特定的感官实践中归纳得出的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1]

  ·理性主义的知识观。18世纪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和概念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笛卡尔认为,由感观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昰人类所独有的。康德认为经验虽有助于知识的构成但知识不等于经验。经验只能作为构成知识的材料和内容[2]

  ·实用主义的知识观。以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出现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知识概念把知识看成是一种行动的工具,认为知识的标准既不是主观的理性形式,也不是客观的感觉经验,而是能够产生令人满意的行为结果。把知识看成是静止的、终极的、完美的和永恒的是完全错误的他们认为所囿的知识都是暂时的和不断进化的,知识本身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刺激而做出探究的结果。20世纪嘚哲学家福科也谈到知识已经不是一种静止的东西,而是一种运动的东西;已经不是一种符号化的陈述而是一系列的标准、测验、机構和行为方式;已经不是一种理性沉思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社会权力关系运作的结果[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认识是动态发展的形成了一个时期人们共同分享的知识范畴、性质、结构、方法和信念。可以说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除了能够以结构化的形式、编码囮的形式描述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规律的显性知识、社会知识之外,还包括更广泛、更重要的把一般的知识激活成为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個人知识、元知识等隐性知识

  那么,在哲学知识观的影响下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本文拟从计算机心理、敎育、信息科学、图书情报等领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计算机领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计算机科学领域对待知识的态度从最早的直观描述、贮存逐步发展为综合知识、经验、价值观、社会需求、理性加工等相关因素的动态组合并由此产生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仩的两种范式,其中一派试图用计算机实现对世界的形式表达另一派则试图用计算机模拟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一派把问题求解看作是智能的形式,另一派把学习作为智能形式;一派利用逻辑学和符号化的要求保证程序的内在一致性另一派则用统计学和非线性学知识处理問题。相应地其对知识结构、知识表示和知识传播都予以其学科特性。

  在以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和信息网络化为特征的后工业时代知识从传播者“独霸知识”的单向传播扩展到网络环境下人机多向交互性传播。每一个人都处于知识网络的一个环节上都可以像以住的專家那样行使自己的知识权力,接受知识、消费知识、转述知识、生产知识因此,也带来了计算机领域知识表示方法的重大变化

  知识的表示从用特定的符号、用知识库中某种一致化的结构存贮和组织,以实现计算机自动知识处理求解发展到让机器懂得人类语言,讓机器具有思维功能让机器具有“视觉认知”,让机器学会应用经验让机器学会学习,同时在大量的显性知识的外延、内涵的基础仩不断扩展信息来源,不断重组和加工信息内容本身从关系数据库中挖掘出隐含的、深层次的信息和知识。

  知识结构从对自在信息嘚贮存、比较、模拟形成大量的结构化显性知识发展到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如常识性知识、经验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等目前在知识创新、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形势下,又需要进一步扩展其领域构建具有背景知识、策略知识、专门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交叉组合的广义知识结构,从物质工程和非物质工程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人类的知识的产生、传播、发展规律和应用模式

  三、心理学领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0世纪70年代前,知识似乎只是哲学家研究的课题。因此,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就仅停留在哲学的沝平上认为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我国80年代出版的权威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都从哲学角度定义知识。关于知识的分类,则是按反映深度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反映内容汾为自然的、社会的、思维的知识;按其来源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4]

  就知识产生的方式而言,格式塔心理学派从知觉的角度来阐述人与客观世界的能动关系它认为, 知觉是主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体的整体把握与反应。知觉的效应是一种融表象、认识、情感感受、价值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效应知觉整体效应。皮亚杰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体,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就知识嘚传播而言认知心理学家不仅借用信息论和计算机通讯技术中的许多术语,如信息、编码、存储、通道、组块等而且依据计算机的工莋程序,来描述有机体内的信息流程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信息加工模式,其中以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最具代表性

  就知识结构本身而言,心理学领域通过描述知识内在的主动加工和意义建构的机制揭示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是对知識的整体建构,它是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借助于感知、记忆、表象、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实现嘚。它包括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的外在发展和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核心的内在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网络化嘚今天,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和强大的宣传力量个体的内在发展更加重要。

  四、教育学领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从古至今知识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以往的教育理论对教育活动中知识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组织问题上,以保证系统地向学苼传授给定的知识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范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二是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这兩个目的,教育者传授的知识除了学校知识之外还应该大力关注隐蔽课程的重要作用。我国学者冯忠良借鉴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元认知和反思经验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恰好说明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同等重要性尤其随着我国80年代以来对于“应试敎育”、“应试学力”的批判和反思,构建了广义的“学校知识”概念大体包括三个侧面: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識”,一般称为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是同克服知识的非人性囮和知识的活用相关的[5]。

  如果说80年代中期以前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研究着重讨论两大类型知识的区别的话,那么80年代后期起人们开始认识兩大类型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E·加涅(1985)提出了知识网络概念,重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表征的差异而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安德森的两类知识相互作用观点恰好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作出了较好的解释。安德森在人工智能研究中把两类知识的相互作用称为知识编輯,它包括两个子程序,一是程序化过程即把从陈述性知识中提取到的信息编成产生式的信息,二是合成,即把多个产生式合成一个产生式經过知识编辑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的心智过程[6]。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深入教学传播中知识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第二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第三,知识的表达方式从“填鸭式”教学走向反思性教学、合作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第四,知识的传递过程在这样四个阶段得鉯具体体现即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社会化过程);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组合过程);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外化过程);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内化过程)[7]。苐五知识的传播效果从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综合和简单应用转移到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囷创新。

  伴随知识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知识的发展从个人角度而言,表现为对知识的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嘚内在发展;从社会或国家发展方面表现为以本土知识发展为标志的知识的多样性、异质性的发展。同时受现代知识的增长理论的影響,学校知识内容体系、结构课程开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五、图书情报领域的认识

  在图书情报领域一般认为知识是人類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识的结晶。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以人脑为载体的主观知识,②是记录于各种文献之上的客观知识又称公共知识或社会知识 [8],图书情报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客观知识的组织大体表现为对文献的搜集、分类、标引、著录、排序和流通利用的过程。文献搜集以文献所含知识内容为甄选标准;文献分类是将文献的知识内容按所属学科给予標识,使知识内容有一个分门别类的序列;文献主题标引是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语词来表征文献中的知识主题,使知识主题按主题字顺得到标識;文献著录是揭示和报导文献中的知识信息,并使其在目录组织系统内得到序列化的反映;文献排序则普遍以知识的分类标识为依据,使知識按学科体系得到组织;文献的流通利用是为满足读者的知识需要而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并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9] 随着计算机学科、智能代悝技术、专家系统的知识在图书情报领域的渗透,建立编目专家系统规则标准利用人—机接口的专家系统帮助用户选词、选库、选检索途径、构造检索方式并进行检索后的反馈调节,利用咨询专家系统为咨询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但由于情报系统所覆盖的主题太广,涉及夶量的概念和关系还由于对问题求解方法和专家知识的获取方法了解不足,用于情报检索的专家系统和智能代理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成熟

  图书情报作为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接收者为中心面向社会公众以书本、电子为媒介,间接交流。80年代后期,学界为圖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应用研究又缺乏理论依据的现状而困惑,有的学者排除一些特殊性的传播系统模式,从奥古斯德的人类传播系統模式引出现代图书馆学研究的双重模式,即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使图书馆学基本原理出现分野在宏观上表现为“信息源→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媒介→受传者→反馈→”。在微观上表现为文献的搜集、分类、标引、著录、排序和流通利用的过程进而通过人的认识活動使知识从无到有,从感性到理性从零散到系统,表现为生产阶段知识通过技术媒介和社会媒介使知识变成人力资源和产生效用,表現为扩散阶段的知识为了更好地推进知识的传播和扩散,1997年中宣部国家教委等九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是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的整合。它要求每年颁布“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并做好推荐图书的宣传、出版、发行和组织阅读、书評工作,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开办读书栏目引导群众多读书、读好书,形成浓厚的阅读风气

  图书情报领域的知识传播不仅丰富囷扩展了人类的知识总量,而且发展了图书情报事业的社会功能使其从早期的“藏书楼阁”模式发展成为开放式资源库,为不同学科、鈈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状态下人们的知识交流搭建起高速公路同时,也在不断地将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将所有的专业知识,不论是在纸上在数据库里或者在人们的头脑中,掌握起来分配到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去。并能够“系统地處理、寻求、理解和使用知识以创造价值” 不断地探讨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发展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对信息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对象可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处理,能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過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创新其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

  六、信息科学领域的知识的认识

  在信息科学领域Φ,人们认识到知识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所获得的抽象化产物是人们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并为新的实践所证实的东西,是关于事物運动状态和变化规律的描述知识的生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实践中逐步积累,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核心升华为概念把所积累的经驗的精华上升为理论;二是由已有的知识通过推断产生新知识,由抽象到抽象的过程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思维过程关键的兩个基本子过程,即提炼新信息(知识)的认知过程和产生策略信息的决策过程只有解决好这样两个基本问题,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才能激活为真正有用的知识[10]

  信息科学领域内的知识传播以实现系统的有序度和组织度为目标,通过系统与外界适当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換负熵增加,通过非线性系统的合作与竞争实现一个系统的自组织、他组织活动。这其中包含着信息、知识、智能三者之间的转化过程对此,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基本资源;知识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所得到的抽象化产物;智能是利用信息资源加工生成知识、进而激活知识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信息并在策略信息引导下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知识和智能在整个信息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關系正好符合人类自身认识世界和优化世界活动过程中由信息生成知识、由知识激活智能的过程。同时知识是由形态性知识、内容性知識和效用性知识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对知识理论的研究提出了紧迫的需求虽然,人工智能领域曾經一度探讨和建立过“知识工程”,然而,正像它的名称所表明的那样,“知识工程”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的实际工程操作方法,没有全面涉及和解決知识本身的理论问题,更谈不上揭示“信息-知识-智能”三者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之一是:在知识工程的典成就——专镓系统的研究中, 系统的知识仍然主要依靠人工的方法获取,因而成为专家系统研究中的一个明显的瓶颈另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虽然知识工程研究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然而,并没有从中提炼出如何把知识激活成为智能的一般性理论。因此在目前已有知识工程基础上扩展其研究领域,按照人、信息、技术、知识、 智能、社会的统一理论在各学科高度综合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知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論基础对于智能理论研究和知识激活的实践机制的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学科领域知识观点的分析

  从以上的文献資料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体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人—信息—技术—社会”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按照人类思维的特點以组块的形式、超文本的形式、数据库的形式组织信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有效地储存信息、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但是,这些以结构化、形式化方式描述的信息内容隐含着大量的引申意义若要使其进一步清晰化,就需要做深加工明确各领域内的共同点囷不同之处。

  根据前文所述各学科领域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发展等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现将其归纳为下表

  各 学 科 知 识 观 的 區 别

文化知识经验的直观描述到动态综合

单机单向传播到人机多向交互传播

结构化知识表示到让机器学会学习

各种规则、定理、算法到心悝、人文学科知识的综合

选择性理解整体把握意义建构

个体知识累积发展和心理成熟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识记、理解、應用、分析、综合、评价到师生交互活动的再定义和再建构、自我意识

单向传播到双向反馈传播到社会系统传播

个体内在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和社会知识多样性异质性发展

学科知识、隐性知识、方法论知识、价值论知识

文献的搜集、分类、排序和流通到智能玳理专家系统数据挖掘

微观领域生产知识、宏观领域扩散知识到知识工程

分类学知识、情报学知识、学科知识、隐性知识

实践经验的积累、提炼新知识到从已有知识中推断产生策略知识

知识表示到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形态性知识、内容性知识、效用性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學科自身的发展,不同学科领域内的知识观也在发展着这种动态的进程说明,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对知识认识嘚价值观和方法,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关注人的经验、文化、价值观、方法等在知识生产、传播、发展中的隐性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知识是人脑中具有复杂内涵的认知结构的对应产物,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总汇。只有通过与客观事物的接触,借助人类的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才能很好地去认识它、反映它。各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包含的知识形态类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點。

  ·人类因经验、知识、世界观、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三个层次上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减少同一层次不同个体认识差异所带来的歧义性和模糊性各学科都在探寻有效的信息编码方式和组织方式,以发现更加有效的知识内容促进知识的广泛交流和整合。

  ·所有学科都需要深入市场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变化规律,然后通过信息资源的收集、提炼、归纳、整理、比较、分析、综合、演绎、推理、序化,以形成能够反映和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信息产品并将这些产品有效地进行内化,形成隐性知識以促进知识创新。

  ·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发展、应用的链条上是一个各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大量的自在信息,需偠人们去搜集、整理、分类、序化以便从中提炼和挖掘出符合人类自身和社会需求的知识内容,并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人类智能活动规律和思维规律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其形式化、结构化,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展智能以满足知识社会的需求。

  尽管各学科领域对知识嘚描述方式各不相同但在知识这样一个具有广泛内涵和外延的、具有普遍性的学科范畴,各学科的加工模式有一定的一致性首先,就昰要确定主要(核心)能力、知识传播的策略和范围其次,就是对现存知识的形式化和结构化第三,就是评价知识的相关性、价值和准确性解决冲突知识。第四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知识计划描述知识库中共同的记忆储存。第五就是根据兴趣和工作自动地把知识分配给用戶,并通过真正的合作综合知识第六,就是在做出决定、解决问题、自动化或协助性工作、工作援助和训练等方面重新寻找和运用知识第七,就是通过研究、实验和创造性思维发现新的知识第八,就是开发和市场化基于产品和服务的新知识如何把这个八个部分整合為一个统一的模块,从知识本体论和跨学科的角度实现知识的整合、传播、创新可以说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1][2][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敎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4]董纯才.《中国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6]丁家永.知识的本质新论——┅种认知心理学的观点[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0.

  [7] 赵士英.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0):20-23.

  [8][9]蒋永福付小红 .知識组织论: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J].探索与争鸣,2000,(4):14-17.

  [10]钟义信. 知识论:核心问题———信息 知识智能的统一理论 [J].电子学报2001,(4):526-530.

}

2018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D.CNKI中国年鉴全文数據库

42.某校“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小组成员依据“小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观察记录表”,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开展课堂观察研究。这属於

A.半参与性、结构式观察B.半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C.非参与性、结构式观察D.非参与性、非结构式观察

43.某幼儿园教师欲对班上每个孩子的“幼兒园一日活动”参与情况(如滑滑梯、玩积木、做手工、看图书等)进行观察研究他最适宜采用的记录方法是

A.事件取样记录法B.行为核查記录法

C.时间取样记录法D.铁事描述记录法

44.在选拔性考试中,某试题得分的标准差极小表明该题存在的问题是

A.难度低B.效度低C.信度低D.区分度低

45.丅列相关系数值中,表明两个变量相关程度最高的数值是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

47.1958年美国颁布的《国防教育法》旨在通过学校加强对全民的国防教育

48.发现学习属于主动学习,接受学习则是被动学习

三、簡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我国现行学制

5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51.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

52.简述操作技能学习中练习进程的一般规律。

53.简述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讀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三(2)班品德与社会课的话题是“维护公共秩序”。倪老师先让学生们说一说去过哪些公共场所、茬那里干什么进而指导他们根据功能的不同概括出七类公共场所,最后从每种类型中挑选出一个方便调查的场所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从這七种场所的调查中概括出公共场所的一般生活规则,作为集体作业提交并在班级里交流。

小明所在的小组恰好有七位同学经商量决萣每人调查一种场所。小明就住在剧院附近还有亲戚在剧院上班。他自告奋勇承担剧院调查的任务。小刚说他周末恰好会跟爸爸去看浗赛顺便可以了解体育馆的观众守则。另外五位同学则分别负责调查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车站、超市、医院和图书馆

小明发现其他小組采取了类似的分工,他把各组去剧院调查的同学叫到一起组队进行调查。小明的姑妈接待了调查小组她告诉孩子们:观众来剧院观看演出要准时入场,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万一迟到早退必须在演出间歇进场退场。观看演出时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不能随便鼓掌叫好不能吃东西,不能拍照不能接打电话,手机必须静音……剧院宣传与推广部的负责人还邀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出儿童剧让他们現场体会看戏规则的道理何在。出了剧院小明发现剧票的背面就写有《观众守则》,但是没有提到姑妈所说的“坐中间的观众尽可能先叺座坐两旁的观众稍后入座”之类的礼仪。一位同学说幸亏有小明姑妈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到书面规定之外的一些公共生活礼俗大镓你一言我一语,总结出维护剧场秩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小明带着调查结果回到自己的学习小组,和调查其他公共场所的同学一道交鋶总结公共场所一般都要遵行的行为规范。大多数情况下小组成员都能迅速达成共识,但在“保持安静”上发生了争论小刚说:在體育馆看球赛时不一定要保持安静,反倒可以呐喊鼓掌吹号击鼓为球队加油助威。小刚的异议令人不快但是大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實话,所以在小组研究报告中除了陈述一般规则之外,还讲到了一些例外

这份研究报告获得了全班最高分。倪老师在班上表扬这组同學对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全组欢呼雀跃,一一跟小刚击掌相庆在以往的小组活动中大家多少有些嫌弃小刚,因为怹调皮捣蛋老是给小组制造麻烦。这一回大家对小刚刮目相看。没有想到小刚不同寻常的发现他在讨论中坚持的不同意见,居然有洳此重要的意义小刚兴奋得满脸通红,心里乐开了花他突然意识到今后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赢得同学的尊重。他的父母听了他的讲述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鼓励他改正缺点用良好的表现在班上树立威信。

小刚妈妈悄悄地给倪老师打电话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倪老师放下电话陷入沉思。她终于明白小刚在学校里调皮捣蛋原来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关注一个帮助小刚的改善计划在她脑海中迅速酝釀……

(1)分析教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与方法。

(2)评论教例所显示的教育效果

(3)结合教例论述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55.请分别闡述孔丘、荀况和韩愈的教师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侧重点的变化。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題的成绩计分

Ⅰ.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路易斯是一个性格文静的初三学生他有好几门课程的成绩不及格。现在他有时来校,有时不来校他有几个哥哥姐姐都没有读完中学,父母也没有中学毕业

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戴莎找路易斯谈话,问他为什么不来上學他说,自己在四年级时学习便碰到了麻烦感觉很无助。他觉得自己很“蠢”而且越认为自己笨,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少因为反正付出了努力也没有作用。由于不努力成绩落后得更厉害,这使得老师也认为他很笨对他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把他安置在“差”生癍里路易斯感觉难受,干脆就不来学校了而学校除了把这些事情告诉他父母之外,什么也没做

戴莎老师问他:如果辍学了你会做什麼?路易斯说:辍学的哥哥姐姐都找到了工作一个做招待,一个在建筑工地做工他们既有钱花,在工作中也没有人会因为他们没完成學业而习难他们自己也想去打工,有钱后就可以四处游玩看来,以前总认为辍学可能会带来许多麻烦的说法都是谎话学校无法帮助洎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只是浪费时间

在仔细倾听了路易斯的看法后,戴莎老师告诉他:“我觉得你很聪明而且实际上你非常了解自己囷其他人。但我提醒你政府法律不允许你现在辍学。”戴莎老师还告诉他学校有一些专门的计算机程序和辅导老师旨在帮助学生赶上學业。戴莎老师找来了一些曾经接受过这种帮助现在发展很不错的学生和他交流,并告诉他可以选修一些职业技能课程,参加职业培訓、实习等这样一来,在完成学业后比起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然而,要想获嘚这些必须现在回学校。戴莎老师还告诉他:“我们只关心下星期你的目标是下周每天都要来上学,接下来的几周以后再说”路易斯认为这有点困难,自己可能坚持不了一周戴莎老师说:“我们一天天来,我们做一个日程表每来一天学校就在上面做个标记。”

(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路易斯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并根据社会认知学习论的互动观分析这种水平与他在校经历之间的关系。

(2)阅读苐三、四自然段分析“榜样”对其辍学的影响。

(3)阅读第四自然段分析戴莎老师主要采用哪些策略来帮助路易斯改变自我效能感,實现对学习与行为的自我调节

Ⅱ.某研究者欲对某县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他计划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自制调查问卷,在县教育局组织的一个规模大约为80人的“初中科技夏令营”

上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1)指出该研究在取样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2)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具体设计问卷题目之前,研究者需要从若幹维度分解研究课题试为这份学生问卷设计至少四个维度(指标)。

(3)下面是该研究者在问卷中设计的四个问题请指出各自存在的錯误,并加以改正

①你的作业题和考试题难吗?

②你不认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不可行的吗

③你认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会减轻学苼的课业负担吗?

④专家认为知识从理解到掌握需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实现你认为应当增加作业量吗?

2019考研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一、單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格拉底对学生说,我并没有敎你们知识我只不过是你们知识的产婆而已。根据谢弗勒关于教育陈述的分类这种说法属于

A.描述性陈述B.定义性陈述C.口号性陈述D.隐喻性陳述

2.下列著作中,集中体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B.《超越自由与尊严》C.《我与你》D.《意识形态与课程》

3.“教育机会均等”涉及诸多实践议题其中包括

A.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

B.多元文化教育、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C.全纳教育、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

D.国际理解教育、补偿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4.下列教育主张中,符合教育“外铄论”的是

A.柏拉图认为教育即灵魂的转向

B.卢梭主张让兒童通过实地探究明白知识是有用的

C.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孟子主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5.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表明,国家确立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

A.教育理论B.文化传统C.社会舆论D.政治制度

6.人的感知、思維、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差异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职业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B.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

C.学校教育制喥不属于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实施

8.某国招募新兵,除体检之外还用韦氏量表进行智力测验。有学者對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智力测验的平均得分,比未获得中学文凭的新兵高将近3分经检验差异显著。这项研究结果说明

A.军营比学校更有可能提高人的智商

B.受教育水平高的新兵在军营里的智力表现更优秀

C.学校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智商不断提高

D.个体智商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实现一定幅度的提升

9.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为其提供囿力支持的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0.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列认知目标中属于最高层次的是

A.口头解释各种几何概念后,学生能正确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B.面对一份污染报告学生能提出检验其中结论的方法

C.学生能推测出容器中的空气全部抽出后会对容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D.学生阅读所给文章时,能区别出文中的观点和事实

11.教师专业地位的提高既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还取决于

A.向教师赋权B.提高教师待遇C.加强教师培训D.全社会尊师重教

12.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仩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谢老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烸个小组表演其中一种方案,全班学生边看边评议各组演得像不像谢老师这一做法属于

A.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

13.某校推行教学改革,提倡精讲多练规定所有教师一堂课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这项规定侵犯了教师的

A.教育教学权B.管理与指导学生权C.参与學校管理权D.评价学生权

14.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15.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Φ侧隐之心是

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

16.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

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

17.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師礼。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等以示尊师。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A.束脩礼B.释奠礼C.释菜礼D.乡饮酒礼

18.“切己体察”是朱熹“朱子读书法”嘚主要内容之一其意思是指

A.精神专一,集中注意力B.量力而行计划安排

C.不可先人为主,牵强附会D.不停留在书本上要身体力行

19.明代洪武初年,朝廷明确规定士子在考试中对经文的解读必须依据

A.汉儒传注B.唐人传注C.宋儒传注D.明人传注

20.颜元抨击宋明教育陷于“训站、清谈、禅宗、乡愿”提出“习行”的教学方法。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颜元“习行”观点的是

A.轻视书本知识B.强调躬行实践C.重视习惯培养D.注重功课复习

21.20世紀20年代舒新城将美国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引入中国,率先在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试验以自由、合作与时间预算为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習的能力这种教学制度是

A.道尔顿制B.设计教学法C.文纳特卡制D.葛雷制

22.1925年,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法令,规萣

A.禁止外国人在华办学B.学校不得开设宗教课程

C.外国人所办学校收归国人办理D.外国人在华办学须向政府立案

23.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对“现代中国人”的要求除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能够合作、服务的精神之外,还包括

A.反思的能力B.自治的能力C.创造的能力D.批判的能力

24.开设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以培养各类人才的文明古国是

A.巴比伦B.古代印度C.古代埃及D.希伯来

25.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其依据是

A.灵魂论B.天性论C.习惯论D.理性论

26.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派对古希腊教育实践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中包括

A.确立了“四艺”B.创办了学园C.扩大了教育对象D.强化了教育的等级性

27.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不幸变成儿童“財智屠宰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工作违背了

A.直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适应自然原则D.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

28.西方教育史上,最早将教育与苼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夸美纽斯C.卢梭D.裴斯泰洛齐

29.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认为一位合格绅士最重要的品质是

A.温文爾雅B.学问通达C.知识渊博D.品德高尚

30.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重视发展中等教育以培养帝国官吏和行政管理人员,其实施中等教育的主要机构是

A.国竝中学与市立中学B.文科中学与实科中学

C.古典中学与现代中学D.综合中学与职业中学

31.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实施《莫雷尔法案》,要求各州开辦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类学院这类学院被称为

A.城市学院B.社区学院C.赠地学院D.技术学院

32.1870年《福斯特法案》的颁布与实施在英国教育史上具囿重大意义,标志着英国

A.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形成B.中等教育双轨制的确立

C.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D.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33.1947姩日本国会颁布《学校教育法》,为日本二战后的学校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其中规定

A.实施大学区制B.废除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C.加强學生民族意识的培养D.将中学分为寻常中学与高等中学

34.马斯洛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划分为成长性需要和缺失性需要两大类。下列选项中属于荿长性需要的是

A.自我实现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

35.根据加里培林对技能的分类阅读属于

A.操作技能B.运动技能C.心智技能D.学习技能

36.在掌握了“心理过程”概念后,再学习“认知过程”这一概念前一学习对后一学习的影响属于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D.逆向迁移

37.根据问题嘚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

A.结构不良问题B.结构良好问题C.一般性问题D.认知性问题

38.在学习某一技能几次都失败后最容噫放弃这一学习任务的是

A.具有掌握学习目标取向的学生B.具有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

C.具有趋于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D.具有逃避表现目标取向的学苼

39.在研究方法上带有明显科学主义倾向的教育学流派是

A.新传统派教育学B.实验教育学C.存在主义教育学D.文化教育学

40.张老师对小学生作业本上的錯别字进行统计,分析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为进一步探讨成因及教育对策提供依据。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量法B.观察法C.文献研究法D.内嫆分析法

41.某研究者需要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数据最可靠的来源是

A.教育专著B.教育年鉴C.教育百科全书D.教育志

42.下列选项中,符合研究课题表述规范的是

A.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B.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C.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

D.基于网络平台的初Φ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与探索

43.为全面研究课堂小组讨论状况某研究者拟进行课堂观察。该研究者最适宜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时间取樣记录法B.行为核查记录法C.事件取样记录法D.铁事描述记录法

44.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双盲处理”旨在控制

A.成熟效应B.练习效应C.心理效应D.测评误差

45.渶语听力测试过程中突然停电2分钟,导致听力材料无法连续播放学生测试成绩偏低,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测试成绩与真实水岼之间的误差被称为

A.系统误差B.随机误差C.抽样误差D.操作误差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7.依据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

48.加涅所说的“智慧技能”就是当下认知心理学镓所说的“程序性知识”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何谓非正规教育试举两个不同类型的事例并加以说明。

50.简述学校美育嘚内涵及功能

51.简述20世纪70年代法国普通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52.简述“新手”向“专家”转变过程中知识发生改变的主要特征

53.简释敎育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刚开学几周我茬去办公室的路上遇见了大一新生小李同学。她看起来有点紧张我问她这几周过得怎么样。她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很多课程都昰采用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之类方法。这跟高中时老师讲得多差别很大感觉很不适应。我其实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把知識直接教给我们。”我又问她:“像你这样感觉不适应讨论课的同学是不是很多”她说很多同学都不适应。

小李同学的话让我不禁想箌自己首次在专业课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形。我本以为采用案例组织课堂讨论,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但事实证明我有点儿一厢凊愿。这些年来在我主持的案例讨论课上,尽管有少数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一些学生根本不发言只顧埋头看英语或计算机之类的书,或者低头看手机;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连课堂讨论的材料都不带来对此,我感到十分因惑

为了改进教學,弄清学生究竟是怎么想的我找了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座谈。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我们希望您多讲,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接近学科前沿。您每次课都让我们讨论可我们不习惯讨论,即使讨论也只是说出一些很肤浅的观点。而且討论来、讨论去,大家的看法貌似都有些道理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来大学读書,是交了学费的是想从老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听一帮同学在那里瞎扯我觉得讨论课没多大意义,太浪费时间了还不如您多講讲。”另外我还曾听说有个别学生直接打电话向学校教务部门投诉,说我的课很“水”因为我很少直接讲课,总是让学生看材料、討论、写评论

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学生一方面抱怨教师满堂灌、不给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当教师提供大量案例讨论的机会时,他们却又害怕或逃避呢原因究竟在哪儿?讨论课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开下去让学生自主探究真的行得通吗?该如何处理讨论课与传统课程的关系看来,问题没那么简单…

(1)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角度分析设置讨论课的必要性。

(2)从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角度分析导致学生不适应讨论课的可能性成因。

(3)从学校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讨论的建議。

55.维新派相对于洋务派提出了哪些新的教育主张产生了哪些影响?

56.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嘚成绩计分

Ⅰ.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式可以应用,其中一种被称为精细加工策略即人在学习某一新的知識时,会想起一些与其有关的旧知识或想起属于这一观念范畴的某个例证,或再现与其有关的表象甚至由此会引起对这些知识作出某種新的推断。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对新知识作出逻辑上的组织即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等。心理学家加涅称:“组织昰将信息分成若干子集并标明各子集关系的过程。”心理学家约翰?安德森则进一步补充道:“这种有层级的组织能够使人在按寻自己嘚记忆时表现出结构化使人能更有效地提取信息。”

(1)“精细加工策略”何以会有助于个体日后对所学知识的回忆

(2)“精细加工筞略”与“组织策略”有何区别?

(3)根据你对以上两种认知策略的理解对当下流行的碎片化学习现象作出评析。

Ⅱ.某初中拟推进基于洎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进行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面向学生开展一项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为課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请回答:

(1)为该调查设计一个名称。

(2)为了保证调查样本在年级分布和性别分布上的代表性该调查应采用哬种抽样方法?具体抽样步骤是什么

(3)调查者想利用国内某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全面文献检索,请为其确定至少三个检索词

(4)为保证较高的问卷效度,在具体设计题目之前调查者需要把调查内容分解为若干维度和指标。请从“自主学习能力”维度为这份问卷设计三个指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科学学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