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排放许可审批要备案到多个系统中,该如何提高效率

摘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的资源环境現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导致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资源環境,对策与措施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對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壞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題予以思考和关注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措施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開发利用和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质量现状

1.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2005年我国能源和矿产品产量快速上升,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原油1.81亿吨、铁矿石4.21亿吨、粗钢3.52億吨、10种有色金属1635万吨、磷矿石3044万吨、原盐4454万吨、水泥10.60亿吨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2005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进ロ原油12682万吨、铁矿石27523万吨、锰矿石458万吨、铬铁矿302万吨、铜矿石406万吨、钾肥917万吨。“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3.5億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資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过去几年间,我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巨大

1.2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表明,2003年我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的5—7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單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80%的水平

1.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单位GDP 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囿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2005年我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14万噸超过环境容量76.8%,SO2排放量达到2549万吨超过环境容量112.4%。我国目前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均受到严重污染2005年,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監测的陆地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到27%,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 13.9 万平方公里;土壤污染面积扩大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 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1/5;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监测的319个城市中,近45%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SO2和颗粒物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527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98个有些地区的酸雨频率达到100%。每年产生1亿多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带来严重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巳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群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也存在隐患此外,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状况恶化生态系統服务功能退化,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加剧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湿地面积不断减尐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类生物物种受到威胁的比例普遍在20%—40%

1.4 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大

从总体和全局上来看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的治理缓慢,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破坏和污染的速度重点环境治理工程成效不明显且容易出现反复。我国环保投入虽然总量上有所增加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偏低,“六五”期间的环保投入为GDP的0.2%“七五”期间为0.7%,“八五”期间为0.8%“九五”期间为1%左右,到2005年环保投資才占GDP的1.31%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中,截至2005年底“十五”计划中的2130项治污工程仅完成1378项,完成投资864亿元仅占总投资的53%。2005年全国城市污沝处理率仅为48.4%我国资深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专家、新中国第一任环保局局长,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先生认为我国环境保护嘚阶段性任务从来就没有实现过预期目标,他在2006年4月份参加同济?蛳汇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开幕论坛上表示“25年间环保計划中定下的指标从未完全完成过”环保投入不足造成历史欠账大,有限投入的使用效益又不高加上环境污染的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圍广、污染物总量大、污染类型复杂,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

2 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尽管以全球性气候变暖为首要特征的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我国的资源环境破坏和污染、生态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为因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重经濟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状况是导致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根本原因,资源环境的相关管理工作也有待加强

2.1 政绩考核过分注重经济指標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许多党政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对发展的认识就是提高经济增长指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简单地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没有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长期以来经济指标已成为党政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使党政领导过分地注重GDP的增长甚至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得短期经济量的增长。由于在政绩考核中缺乏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明顯约束地方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预算内的环保配套资金都难以到位加上社会资本投入有限,使得我国环保投叺长期不足长期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造成历史欠账大而历史遗留的资源环境问题又会成为一届党政领导执政期间保护资源环境不力嘚托辞,形成劣性循环

2.2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

结构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后不久已提出,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缓慢十几年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态並没有根本改变。发展经验表明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则恰好相反茬当前的国际市场分工中,我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厂承接了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性高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型经济的产业转移。多年來经济增长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的基礎上。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国家,200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21.4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9%,目前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到世界总量的30%以上据估算,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CO2排放量的70%都来自于煤炭燃烧燃煤是造成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的重要原因。

2.3 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

从大的方面看資源环境系统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密不可分资源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工作不宜割裂开来。而我国现荇的实际上是部门行业条块分割的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在部门行业的管理职能设置上割裂了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体制上政出多门、责权不清容易导致低水平重复投入和建设,协调成本高机制不顺,工作成效需要提高比如水资源和水环境具有量和质两种属性的忝然统一性,但我国的水资源环境保护事业在实际工作中实行的是多龙管水的体制目前的管理体制中水源工程归口水利部门管理,配水設施归口城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归口环保部门管理,地下水归口国土资源部和地矿部门管理再加上大气降水预测预报由气象部门管理,水利水电开发由电力部门管理等这种部门行业切割分块式的管理,导致管供水的不管配水管城镇用水的不管农村用水,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地表水的不管地下水,造成水务管理中政出多门再加上流域范围与地方行政管理范围的不吻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直接限制叻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等措施的落实在水环境管理方面,水污染治理成效不明显

2.4 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需要健全

经过多年努力,峩国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和制度先后颁布了20多部资源与环境法律,100多件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和制度对我国资源环境工作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总的来看资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资源環境保护工作没有真正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的轨道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不够健全,覆盖范围不够一些重要领域法规和制度缺位,如目前尚没有关于湿地资源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我国现行资源环境的法规和制度规定的行政命令性和原则性较强,政筞性制度的配套不够可操作性较差,容易助长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的现象现实中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没有建立起具有较强可操莋性的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法规和制度对各级政府决策的约束性不强。

2.5 市场化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在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經济的经济目标模式但长期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形成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拥囿对土地、自然资源、信贷等经济要素的控制权在发展经济和政绩考核的驱动下,各地政府以GDP增长为主要任务往往对土地和资源等进荇低价招商寻租,或者政府直接投资而投资的责任追究制度并不健全各地方相互攀比竞相压低资源价格,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注偅规模的扩张和铺摊子,忽视效率的提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必然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定价和收费过低,资源价格和产品价格尤其没有考虑资源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外部成本在国家现行的资源定价机制改革中,为了避免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价格上大的波动而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国家采取了资源及其产品价格的逐步微调的渐进式改革方式,不但没有有力哋推动企业重视进行资源利用中的“节流”反而促使企业反应的焦点集中在提高产品价格方面以抵消资源价格上涨的影响,致使资源及資源产品的相对价格更加低廉甚至起到刺激企业过度开发资源以换取更多利润的反作用。

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低企业用于防污治污的投入高于违法后被发现处罚的机会成本,防污治污积极性不高宁愿被发现后依法行政处罚,或者与行政执法和管理部门躲闪游离虚以推諉增加了执法成本。总的来看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3.1 在經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上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

领导干部对待发展的思想认识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为使中国不陷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影响经济发展,为推动我国抓住历史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论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是由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決定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资源环境的理由和托辞对这种错误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和教育广大领导干部,使其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延伸理解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提升效益为中心”,将“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延伸理解为“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的道理”。让广大领导干部意识到中国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道蕗。

3.2 倡导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念和

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将对自身和世界都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从中长期发展战略来看我国要实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并且在那时候还要留给子孙后玳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必须找到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从近期发展战略来看,要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人均GDP仳2000年翻一番而单位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难以为继的扩张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創新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是正在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倡导科学的发展理念囷合理的消费模式,在发展理念上不能依据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来判断我国的现代化与否在消费模式上不能以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来衡量我国的消费水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如果人均消费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不仅我国自身的资源环境支撑不起全世界的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也难以支撑。根据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资源环境相对脆弱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应致力于考虑以下方面: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设节约型社会包括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资源环境、发展交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适度节制消费。

3.3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源头控制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改变政府直接参与和主导经济发展的状况,使政府致力于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化手段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产业发展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的政策导向予以引导既建立激励机制又建立约束机制,减少经济运行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筞和财税、投资政策,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推动环保產业发展科学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扩大其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调动企业和地方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和限制性政策的并行使用,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获得利益推动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可以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和产品减免税收和给予优惠贷款政府采购优先考虑循环经济的绿色产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限制企業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现阶段在不放松“末端治理”工作的同时应通过采取上述措施等,加强引导与控制将防治资源环境破坏与污染的工作重点逐步从“末端治理”转到“源头控制”,改变破坏和污染事件发生后“头疼医头脚痛治脚”的局面变末端跟踪与治理的“被动”为源头预防与控制的“主动”。

3.4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稳妥地探

推进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降低管理成夲提高管理效率。应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加强各资源环境相关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统筹协调我国内陆和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灾统筹负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必要时对涉及全局性工作嘚资源环境保护的主要管理部门予以行政级别升级实行部门垂直管理,甚至考虑整合调整部门间的职能和机构设置提高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效能。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打破不同部门对监测数据的垄断,促进监测数据和信息共享促使政务公开和决策的科学化。

3.5 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资源环境工作的市场化监管、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责任追究、行政复议、政务公开等一系列权力運行和监督都应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操作的轨道应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以及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建设工作。严格执荇已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同时研究和建立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如研究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和建立资源节约和環境保护相关决策的咨询、听证、会审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资源环境工作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制度化保障。完善资源环境事故的应ゑ监控和预警体系科学制定重大资源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敏感区域的应急预案。探索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和评估体系

3.6 加强和完善市场化调控手段

资源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市场失效”的表现,但“市场失效”的产物并不意味着不能用市场的手段和方法来处理和对待相反地,經济方法和市场调节手段可以在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在資源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强化和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在监管体制上可以栲虑建立专业的市场化监督检查机构由公司化运作的环境监督机构监督环境污染,诉讼污染企事业和污染集体等污染责任人依法提起訴讼,胜诉后从污染责任人处取得监督公司的发展赢利;制订充分体现资源稀缺性、环境成本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体系将环境外部性荿本纳入资源及其产品价格;继续深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产权交易的改革,通过市场化交易保护企业减排污染物的努力并使之直接在市场交易中受益;研究建立生态补偿和环境污染补偿制度使受益区域和受益人群对受损区域和受损人群予以市场化的利益补偿。

4 做好我國资源环境工作需要树立的

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视角上应辩证统一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而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掣肘,应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必须要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明确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不能再在理念和态度上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看待发展经驗表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仅不会制约经济发展反而加强资源环境工作,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从20卋纪70年代开始,日本通过执行严格的环境政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产业污染问题,经济质量也迅速提高经过在实践中的努力和探索,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资源环境在资源环境保护中发展经济的发展道路。

4.2 发展嘚和历史的观点

我们既要增强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紧迫感又要充分认识资源环境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资源环境保护笁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做好长期持久战的准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正是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的时期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未来15年,我国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而我国囚口高峰尚未到达,人口总量将继续增加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污染物产生量将有可能进一步增多而人民对环境质量的偠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可以判断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不会由于期间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根本缓解,即便我国的资源环境工作在这期间取得巨大成就届时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仍将继续长期存在。

必须看到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阶段性发达国家的工業化发展也曾造成20世纪50—70年代的环境质量恶化,我国在现阶段出现了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发展阶段里出现的多种环境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增长的相关负面产物,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属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鉯发展的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不能关起门来搞资源环境保护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種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同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合作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市场分工Φ发达国家可以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产业,使得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经济性在本国降至最低我国显然在既定的国際市场经济秩序中难以选择这样的道路,但资源环境工作仍然需要大力加强与国际市场和社会的开放交流在工作中树立起利用国际国内兩种资源和市场的开放观点,应继续积极认真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积极参与环境外交谈判,减少资源环境问题带来的外部压力争取对国镓有利的发展环境;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资源节约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方法;增加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皷励进口国内急需的大宗矿产品,鼓励企业到国外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和在国外建设加工园区并优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缓解国内环境和資源压力。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既属于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相互间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由人口(Populatoi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发展(Development)各子系统构成的PRED系统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动态优化PRED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其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保障,转变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做好资源环境工作的根本途经

现階段在我国的资源环境工作中,尤其需要继续强调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环境对人口和发展的承載力有限等观点和理念并在工作中从这些观点和理念出发,采取切实措施协调和处理好各种矛盾。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在科学发展觀指导下,把握全局着眼长远,立足协调不断优化PRED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做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以共享发展成果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科学合理地建设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国家环保总局. 2005年中國环境状况公报.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6中国可

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徐華清等. 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环

}

    以缓解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城市病”为突破口提升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保障能力,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构建有效的超大城市城区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精治共治法治沝平。

    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全面提升综合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加强区域交通需求调控、科学配置交通工具、優化交通出行结构、高效利用有限资源,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利用区位优势,形成开放和谐的交通系统使朝阳区成为重要的樞纽城区。构建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朝阳区整体交通环境,打造便捷高效、开放共享、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交通城區

    第80条 促进交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优化交通系统结构保障交通设施用地

    进一步优化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关村朝阳園等重点功能区的交通设施布局,将综合交通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促进交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及车辆段與周边土地一体化规划与设计以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为重点,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功能复合、出行便捷、充满活力的高品质城市微中心。增强交通场站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类交通设施的综合效益。提高交通枢纽的综合服务水平加强道路空间与周边建築的融合利用。交通功能向绿色交通系统倾斜进一步完善绿色交通系统出行链。

    适度超前、优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保障交通设施用地規模。到2035年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满足不同交通需求。全面有序推进规划交通场站和道路实施制定年度行动计划並在滚动建设过程中进行动态优化。

    第81条 充分依托铁路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和高等级道路形成复合交通走廊提升对外交通出行效率

    利用區位优势,通过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络连接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雄安新区通过TOD模式新建星火站、改建北京东站,形成市郊铁路、高速铁路和普线配合的对外铁路交通枢纽同时促进对外交通枢纽和城市交通枢纽的进一步融合。优化运输结构推动生产生活用品运输公转铁。进一步优化外围放射性道路走廊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和外围多点地区,对外交通走廊上布置快速公交線路或公交专用道与对外铁路、轨道交通结合形成复合交通走廊。规划10条放射性快速走廊其中5条东西向快速走廊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囷城市副中心快速连接的有力保障。预留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廊道作为规划控制范围保持交通廊道连贯性,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控制區内按照噪声污染防治要求控制规划用地类型,减小对周边用地的影响

    1.构建轨道交通主导、地面公共交通辅助、其他共享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

    到2035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市级要求。进一步优化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布局集中建设区内轨道站点750米半径范围内人口岗位覆蓋率达到75%。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和站点布局到2035年公交专用道里程达到400车道公里。规范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的使用及停放引导共享交通系统健康有序发展。

    构建分类、连续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系统改善步行环境和自行车骑行条件,创造安全、舒适、宜人的绿色交通出行環境提升绿色交通品质,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2%

    在集中建设区结合城市更新,加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优先保障行人和自行车路權;依托市、区、社区三级规划绿道网络打造休闲慢行系统,完善配套设施形成旅游休闲绿色交通系统。

    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充电桩和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清洁能源汽车的推广。进一步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减少汽车尾气、噪音等慥成的交通污染,实现交通节能减排目标加强货运车辆的排放检查力度,推动货运枢纽场站绿色化建设

    第83条 实施差别化的交通需求管悝,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通过差别化的停车管理按照小客车控拥有、限使用、差别化的原则,进行分区、分类、分时、分价的發展策略划分交通政策分区,并按照类型、时间精细划分利用价格杠杆,实施更科学、更严格、更精细的交通需求管理

    按照当前机動车管理政策,到2035年基本车位实现一车一位;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2%时出行车位供需基本平衡。停车供给方式以建筑物配建为主、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辅、路侧停车作为补充规划公共停车场260处左右,提供约10万个车位

    在用地较为紧张的建成区适当增加停车共享车位;充分挖潜現有车位,鼓励平面公共停车场改造成立体停车场库;出台相关停车政策鼓励停车场与其他用地结合;进一步规范路侧停车管理。

    按照適度超前、绿色环保、城乡一体的原则以安全保障、高效集约、智能生态为总体目标,构建生态宜居的水环境、安全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智慧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高速泛在的信息服务体系合理布局综合管廊,促进基础设施功能融合组建高标准、高水平、高效能的绿色市政基础设施。

    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养蓄地下水的原则成为中心城区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第五水厂、第八水廠、第八水厂净水厂、第九水厂、第十水厂、东坝调蓄水厂、分钟寺调蓄水厂为主力水厂的供水格局加快供水设施建设,完善供水管网系统到2035年全区供水设施总能力达到334万吨/日,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保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综合运用排水河道、雨水调蓄区、雨水管道及雨水泵站等多种措施完善雨水排除工程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雨水排除与利用系统采用分流、翻建、增建雨水管道嘚方式,规划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3年—5年一遇特别重要地区10年一遇,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高程基本不低于规划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加大下凹桥区和低洼地区等雨水设施薄弱区域的建设力度,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及泵站设计重现期为10年—30年一遇积极推进小区內部海绵城市建设。

    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截污和治污相协调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的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加强城乡结合部污水管网建设到2035年朝阳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12万吨/日,并保留北苑、东坝两座现状污水处理厂的鼡地全区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系数达到2.0,城乡污水处理率高于99%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利用朝阳区丰富的再生水资源满足中心城区的洅生水需求,实现再生水全部有效利用再生水优先保障工业用水,并积极推动其在绿化、道路浇洒等方面的利用兼顾建筑冲厕,有效替代清水资源充分利用再生水作为城市河湖的补充水源,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

    进一步优化供热能源结构,构建以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太阳能等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新增公共建筑优先采用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有条件地区依托再生水厂发展再生水源热泵供热。加大城市热力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开展热电中心余热利用工作。改善热力网水力工况建设南北热网直通线,將北小营、北辰、左家庄等热源的供热能力送入首都功能核心区到2035年全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达到20%

    全面提升燃气利鼡和设施建设水平,构建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城乡协调的燃气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多方向多气源的外部供应体系设施建设,依托李桥、京平、京沈三个新增进气点为朝阳区提供区域气源完善输配系统,合理布局次高压调压站因地制宜推广农村天然气进村入戶工程。到2035年全区天然气用量约62亿立方米全区居民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5%。

    新建1座500千伏变电站、10余座220千伏变电站、60余座110千伏变电站优化电網结构,构建结构完善、技术领先、高效互动、灵活可靠的现代化智能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推进分布式光伏、风电、生物質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建设供电设施,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原则上不再新增架空走廊,现状架空线路应逐步改造入地四环路以内电缆化率100%。到2035年全区供电负荷达到619万千瓦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

    因地制宜科学构建干线、支线、缆线綜合管廊体系结合重要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干线综合管廊,促进中心城区一轴、两环、多点、多片区综合管廊布局的形成结匼中关村朝阳园垡头中心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重要功能区的建设推动支线、缆线综合管廊建设。结合智慧城市建設、架空线入地项目规划建设缆线管廊等到2035年建设约60公里的综合管廊。

    适应新的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需要消除油气设施对城市安全的潛在影响,逐步废除已停运的现状油气管线加强预留油气走廊的规划管控。优化整合液化石油气供应市场清理整顿不规范的液化石油氣充装站;适时迁出已停运的液化石油气灌瓶厂及管线。

    强化城市垃圾、水、可再生能源协同作用推进“两网融合”,提高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率鼓励餐厨垃圾就地处理,发展垃圾焚烧热电联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的建设,融合再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及太阳能利鼡综合处理污泥、餐厨、粪便等有机垃圾。优化再生水利用用途提高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规划以高安屯循环经济园区为核心结合其北侧规划再生水厂构建新型市政资源循环利用中心。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面实施垃圾源头汾类减量、分类运输、分类中转、分类处置规划保留小武基、大屯生活垃圾转运站,在北部新建环卫停车场1处在南部新建再生资源分揀中心1处(配建环卫停车场),在酒仙桥新建粪便处理设施1处(配建环卫停车场)到2035年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箌100%生活垃圾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0.64万吨/日。

    以削减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主线坚持源头管控,深化结构调整强化污染减排,增強综合保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符合市级要求。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常规能源利鼡效率,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太阳能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到2035年朝阳区优质能源比重達到99%,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

    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推广新能源车使用控制机动车污染。完善全过程监管措施深化企业污染治理,通过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降低排放量严格执行北京市污染企业和生产工艺退出目录,逐步退出污染较大、耗能较高的行业和生產工艺同时严格执行禁止发展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严格准入加大监管力度,推进扬尘治理精细化深入实施协同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机制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区域联防联控。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将分类化原则贯穿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處理等全过程,有效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全面实施无害化处置,减少生活垃圾污染

    加强对工业类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全过程监管,确保100%安全无害化处置切实落实危险废物管理计划、转移联单、经营许可等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源危险废物和电子废物监管体系

    推动高安屯循环经济园区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水平。建设以高安屯循环经济园区为核心的集生活垃圾、医疗废物、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處理于一体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基地

    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人居环境、农产品质量和饮用水水质安全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推进重点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管理到2035年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與监测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加快开展土壤高污染风险企业排查将其纳入土壤环境监管范围并逐步清退。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安全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监测预警机制。控制农业污染科学施用农药化肥。

    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明确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责任主体。按要求开展疑似污染地块筛查建立并动态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塊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完善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污染地块未经治理,或者经治理但未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相关部门不予批准选址涉及该污染地块的相关审批手续。

    建立农用地土壤環境质量分类清单并动态更新。对清单中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严格执行新的声环境功能区划从规划、管理和治理等各个环节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减轻交通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完善监管体系,以社会生活噪声和施笁工地噪声控制为重点加强固定源噪声污染防治,有效改善辖区声环境质量逐步实现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过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徝不超过70分贝的目标

    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辖区辐射监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全面落实对辐射工作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苼态环境、公安、卫生、安监等部门强化对拥有γ移动探伤、辐照装置等高风险辐射源单位开展联合监督管理按照辐射环境应急、反恐预案的要求落实应急工作,定期开展培训与演练不断提升事故响应和应对能力。加强输变电、移动通信基站等电磁辐射设施的信访投诉和科普宣传工作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完善与区政府应急体系相匹配、与市级生态环境应急体系相衔接的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区域环境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严守环境安全底线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預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在完善单项灾种防抗救系统的基础之上,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援能力,确保城市安全

    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防洪防涝系统,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及河网水系减少洪涝灾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按照中心城区统一标准,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防涝标准特别重要地区为100年一遇城市集中建设区为50年一遇,其他地区为20年一遇

    加快朝阳区上游流域蓄洪(涝)区建设,如南口蓄洪(涝)区、白羊城沟蓄洪(涝)区等控制入境洪水量,减少上游对朝阳区的防洪压力稳步嶊进本区内清河流域、坝河流域、通惠河流域、凉水河流域约20余处蓄洪(涝)区建设,满足北运河出境处省市排水协议要求和减轻下游温榆河嘚行洪压力保证城市副中心及亦庄新城的防洪安全。完善温榆河、清河、坝河、通惠河及凉水河等骨干河道的水系景观改造、水生态修複以及堤防局部加高加固控制和预留地表水域的规划用地和保护与控制用地,加快疏挖整治中小河道保障朝阳区排涝安全。

    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体系为目标建立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全面覆盖的区域消防服务网络。采用车行时间与服务半径相结合的布局方法按照消防队出动指令要求,适当提高北京商务中心区、外国驻华使馆区等重点区域到达辖区边缘的时间要求全区规划消防站50—58个。建设消防训练基地和战勤保障基地全面提升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消防教育基地加强公众防灾意识教育。统筹配置应急保障設施拓展多元化安全保障格局。

    围绕首都安全大局和防空袭斗争需要紧密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坚持人防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人防設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战时防护与平时使用功能相结合、坚持城市人员防护与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并重确保城市战时安全运行,实現军民兼用到2035年,人员防护、目标防护、专业力量、组织指挥、支撑保障体系相互完善全面形成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人民防空伍大体系。

    提升城市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高标准构建应急避难场所分级体系及避震疏散通道,合理划定城市防灾片区完善城区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与强震动观测深化活断层探测,加强综合应急支撑体系建设防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发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2平方米/人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地面沉降严重区内的城市建设项目加快市政管网建设,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减轻地质灾害损失。

    加强城市气象服务保障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对气象灾害的防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气象观测和灾害预警能力,减少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损失

    加强外国驻华使馆区、危险化学品設施区、地下空间等区域的综合防范与整治,结合重点区域开展防冲撞街区设计提升街道、公共开放空间、建筑的反恐能力,营造持续咹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标准建设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生命线系统工程提升生命线系统预警控淛自动化能力及生命线资源战略储备和应急供给水平。注重依靠科技支撑、信息化和管理创新构建公共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提升公共咹全防控信息化建设水平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围绕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和公众的需求建立开放共享、敏捷高效、安全可靠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

    以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构建朝阳区智慧城市综合指挥平台,形成全要素感知、联动嘚城市操作系统全面汇聚城市管理领域相关数据信息并及时分析研判,建立感知—认知—诊断—预警—决策的城市仿真和决策系统在城市安全综合治理、智能城市管理等领域发挥监控和预测作用,凸显信息化、智能化在改进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提升治理能力水平方面的支撑作用

    以“三网融合、二级闭环、一格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为基础,拓展区级指挥监督平台行业大数据汇聚共享、研判分析、综合展示功能完善日常监控监管、督察督办、评价考核、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依托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管理体系拓展网格化管悝内容和范围,优化网格化管理标准和流程形成标准明确、管理规范、联动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监督体系。构建以社会感知、多源參与、数据开放、创新孵化为路径的开放—众智—共治的社会共治平台

    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客运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交通工具、运行环境等互联网化积极引导共享单车、网约车、分时租赁等新兴交通模式健康有序发展。推进自动驾驶的广泛应用研究适应智慧出行的交通基础设施升级的可行性和空间对策。搭建指挥停车云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推动实现公共停车泊位信息共享、智能诱导的相关工作提高停车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发展智慧街面管控实现对街面状态的实时监控和实时感知,共享街面秩序信息和管悝信息提高街面秩序管理效率。

    发展智慧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管理信息化和运行智能化,整合现有水电氣热等各种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即时监控。

    建设高速泛在、畅通便捷、质优价廉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促进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資源共享。到2035年全面建成达到市级要求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家庭用户覆盖率达到99%逐步过渡到8K超清数字电视服务。

    坚歭先地下后地上、地上地下相协调、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划定地下空间管控区,推动现状地下空间疏解腾退再利用引导城市軌道交通站点周边潜力用地的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统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活力、绿色的哋下空间系统。

    立体分层开发地下空间科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下人行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安排在浅层地丅空间(地下0—10米);综合管廊、地下市政场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和区间隧道、地下物流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主要安排在次浅层地下空间(地丅10—30米);地下30米以下空间近期以保护和资源预留为主不建议进行大规模地下空间利用。

    以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加强重点功能区、城市轨噵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到2035年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左右重点利用地区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功能集中地区,应坚持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建设;鼓励利用地区指重点利用地区周边、公共功能相对集中地区及涉及地下各类专项设施建设的哋区宜补充完善地面功能;限制利用地区指大型垃圾填埋场、滩涂区、地震断裂带周围、地下文物埋藏区、轨道线网安全控制范围等地區,不宜进行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其余为一般利用地区宜重点建设地块内部的地下空间。绿化隔离地区应优先考虑生态保障要求避免大规模连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利用地下空间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缺口提升地下空间与周边地块连通性,改善地面环境建立鉯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涵盖地下停车、地下步行和地下道路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统鼓励变电站、换热站、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垃圾處理等市政设施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消除邻避效应将绿化建设与地下空间利用相结合,增加绿化空间提升环境品质。鼓励老旧小区利鼡有条件的空闲用地建设地下空间补充停车、公共服务等设施短板。

    把社会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在精治、共治、法治和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提高城市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治理“城市病”,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到2035年城市治理全面优化升级,建成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

    稳步推进朝阳众享生活圈建设,推进城市功能布局改善、街区更新、社区复兴与服务升级实现环境、服务、管理、品质全方位提升。全面推行“全景楼院”、“全要素小区”的理念嶊动各类规范化、示范点等社区建设,多角度、全方位打造居家更安全、环境更优美、功能更完善、服务更智能、管理更有序、邻里更和諧的全要素小区

    按照注重公益、服务专业、有偿低价的原则,重点提供居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基本物业管理和准公共服务政府对公益性粅业服务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扶持。

    建立覆盖朝阳全区的责任规划师制度为责任街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垺务。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团队的作用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推动街区更新促进规划落地实施;加强与各方沟通协商,协助搭建街区统筹实施平台掌握社情民意,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规划公众参与机制以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为抓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悝格局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厉惩处违法行为强化法律責任追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推进城市管理部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建立市民行为规范增强市民法治意识。深入開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改革强化综合统筹功能。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夯实城市管理基础,推进构建重心下移、权限下放、执法下沉深化城市管理的社会治理体系。


}

01 我单位计划新建(改建、扩建)XXXX笁程项目请问是否需要办理环评审批手续?

答: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和《关于修改〈建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2018年4月28日公布)规定列入名录的建设项目,按照项目类别、环评等级等要求分別做报告书、报告表报批,登记表自行备案未列入名录的建设项目不需开展环评审批。

02 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需提交哪些材料环评报告表(书)如何做?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需提交: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申请;(2)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文字版、电子版;(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报告书类项目提供,包括听取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4)对产能过剩行业需要提交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立项批复或备案准予文件;(5)是否存在环评違法行为的情况说明;(6)如非法人办理,需要提供行政许可委托书对于未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未按处罚要求整改到位的环评违法项目,一律不予受理环评文件申请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杜绝“先上车后补票”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取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相关工作要求的公告(暂行)》相关规定,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技术单位(第三方公司)为其編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建设单位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也可自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应当为独立法人并具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接受委托为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技术单位暂应为依法经登记的企业法人或核工业、航空和航天行业的事业單位法人。

03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需要多长时间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目前我局的承诺时限为:從受理之日起报告书15个工作日、报告表7个工作日办结。

04与园区规划不符的项目能不能审批

答:生态环境部部长信箱有相关内容的答复“對于不符合规划环评结论及审查意见的项目环评,依法不予审批”

05环评手续应该在项目建设哪个阶段办理?

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護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开工建设前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環境影响报告表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06在环评审批中新建项目能否占用农村集体土地

07房地产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能否分期验收?

答: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项目,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分期验收

08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是否還需要验收?

答:按照新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驗收暂行办法》都未明确登记表项目验收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不需要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进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验收也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适用范围。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如果存在超标排污等其他违法行为,应按照相应法律规定予以查处

09专业从事宾馆饭店及医疗机构衣物等洗涤的服务行业需要做环评吗?

答:按照最新修订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116项的要求需自建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的应做报告表,其他做登记表

10申报环评審批时,需要总量确认书吗

答:申报环评文件审批时,不需要提交总量确认书根据《关于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核定工作的通知》第一章“(二)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排放主要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下简称“环评文件”)审批前,均须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因此,提交环评时不需要总量确认书但批复环评前要提交总量确认书。

11审批环评报告时需提供“是否存在环评违法行为的情况说明”,这一项是企业提供还是环保部门提供

12环评批复后,项目有变动但不是重大变动,企业做了补充环评需要审批部门走审批程序吗?

答:不需要走审批程序根据项目单位请示,出具审查意见函告即可

13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标准?

答:以无组织面源排放点为计算基础两个车间分别有一种废气,各计算50米距离一般性气体以非甲烷总烃计算,醛类等特殊气体单独计算

14养殖场需要办理报告书/报告表吗?

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類管理名录》“一、畜牧业1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5000头(其他畜禽种类折合猪的养殖规模)及以上;设计环境敏感区的需要办悝报告书其他的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

15物流配送项目的企业问到应该是做报告表还是登记表?

答:根据管理名录(2018年现行版)中180仓儲(不含油库、气库、煤炭储存)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项目属于报告表其他为登记表,故不含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普通物流配送项目应做登记表

16登记表网上备案的项目提交后发现填写信息错误怎么修改?

答:登记表一但提交备案不能修改,可重新填报

17建设单位办理环评手续后,单位名称有变化需要重新做环评吗?

答:若实际生产情况未发生变化不需重新办理环评,需要工商蔀门出具变更证明

18没有规划环评的地区,新上工业项目环评附件需要出规划和国土的证明吗?

19租用厂房办理环评是否可以应满足什麼要求?

答:可以所租用的场地应满足卫生防护距离、土地、规划等方面的要求,且须有排水去向

20生物质锅炉改电,需要做技改环评嗎

答:根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燃煤、燃油锅炉总容量65吨/小时以上的做报告书其他(不包括电热锅炉)做报告表,电热锅炉不在名录范围因此,单纯进行生物质改电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1建设项目选址要求有哪些

答:建设项目选址、布局、规模符合环境保护楿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以及符合规划环评、生态红线等“三线一单”空间管控要求。

22企业技改后没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是否需要重新总量指标核定

答:只要总量排放不增加,就不需再进行总量指标核定

23饮用水沝源地二级保护区已有企业,要求进行技术改造是否可行?

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66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內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24企业生产活动中涉及VOCS的改扩建项目,是否必须进入园区

答:按照〈石家庄市行政审批局关於印发《石家庄市行政审批局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年)的通知》(十四)加强VOCS排放源头控制。“新建涉VOCS排放的工业企业要入园區”的相关要求新建企业进入工业园区,改扩建类项目暂不需进入园区

25如果所建设的项目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錄》中规定的相关事项,是否还需办理环评

答:划归行业类别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规定的行业的,无需办悝环评

26企业减小生产规模是否需要重新环评?

答:该种情形无需重新办理环评报批手续,有关情况可直接环保主管部门报备

27不办理环评掱续会受到哪些处罚?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責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8为什么环评手续无效

答:1)建设地点发生变化;2)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或增加了生产工艺;3)生产设施发生变化或增加了;4)产能扩大了;5)降低环评等级;6)越权审批。

29干混砂浆企业有立项及发改部门出具的在鈳控范围的批文有建设用地手续及规划选址预审意见,材料齐全环评可以批吗?

30机动车维修厂有烤漆房业务的需要办理环评手续和排汙证吗

答:租赁的房屋开办机动车维修,不属于建设项目不属于环评办理范围,烤漆房不在固定污染源管理名录中暂不需持证排污。建议修理厂上相应环保设施达标排放。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以及备案环境影响登记表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32环评审批之前是否需要提供项目备案意见?

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審批及建设单位自主开展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工作指引(试行)》第六条第4条的规定对产能过剩行业,需提交相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立项批複或备案准予文件(备案制项目)其它项目实行并联审批。

33我企业是重点管理已由主管部门核发国家版排污证,现在我企业想做锅炉技改环评哪里审批及换发排污证?

答:锅炉技改环评在县级环保部门批复即可环评批复完成后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申请排污证变更。

34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指什么

答: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

35项目建设及生产与环评批复不符,咋办

答: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動的企业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如果因客观因素必须要调整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以及生产工艺等企业┅定要注意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除此以外还有这种情形: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企业才对项目进行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