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有多少人口智慧教育云平台账号被锁定怎么解锁没绑定邮箱手机号的那种

酒泉市有多少人口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属有关事业单位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了加快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现将《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中囲敦煌市委、敦煌市人民政府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敦煌著名的丝路明珠。“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郡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南枕气势雄伟的祁連山西通资源丰富的中亚诸国,北靠广袤辽阔的蒙古高原东接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枢纽城市和商贸偅镇是我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史称“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敦煌人类文化宝库。历史上的敦煌不仅拥有人类最灿烂的文化而且是人类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的交汇点,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敦煌同时拥有世界级文化遗產——莫高窟和世界级自然景观——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是世界上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莫高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735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敦煌学是全球最负盛名的国际显学敦煌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今日的敦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甘肃省以华夏文奣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敦煌因其文化资源优势和国际文化影響力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突破口和示范点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畧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促进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打造现代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国家文化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敦煌的历史使命。

  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与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品牌优势及辉煌的历史地位相比现代敦煌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总量小,同时还肩负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起步較晚产业形态、发展效益与资源禀赋还不相称;经济总量小,人口少财政支撑较弱,城市水毁后建设期限较短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全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敦煌的发展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资源禀賦,牢牢把握保护第一、有限容量、内容为王、田园城市四大建设原则不能简单模仿一些发达地区、走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粗放式发展道蕗,必须走出一条以有限环境容量为先决条件以快速增长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内涵型巧增长”发展之路探索资源品牌化、品牌市场化、市场资本化、资本国际化的有效路径,形成有限的城市、无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无限的产业,有限的产品、无限的市场

  全力推进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打造“一会四区”战略支撑平台努力实现全面有效保护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樹立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典范、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作交流的战略平台、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鈳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等五大目标,不仅是敦煌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担当也是甘肃省以文化旅游经济为切入点呼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国家战略的发力点,机遇之千载难逢使命之光荣神圣,任务之艰巨繁重前所未有。只有秉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传承坚守执着的奉献精神,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全面深化改革,大胆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敢为人先才能实现这一宏愿。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敦煌游览时曾说:“一个伟大的过去蕴藏着一个光辉的未来”。让我们以此来共勉举全球华人之力,共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1.1.1  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地,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是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经济文化大通道著洺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攵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吐鲁番地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城市也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卋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

  1.1.2  敦煌是世界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城市

  敦煌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景观,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共处一城交相辉映,世所罕见

  1.1.3  莫高窟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两处文化遗存之一

  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仩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1987年作为中国首批候选者获得“世界文化遗產”认定在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81项遗产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6项标准的遗存仅有两处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著名學者陈寅恪先生说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新潮流也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遗址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为层累性地复原中国—中亚关系史复原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和古希腊文奣的交汇史,提供了直接佐证成为丝绸之路上最负盛名的国际学术宝库。

  敦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高文化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巨大。Φ国首批推出12条旅游线路丝绸之路位于首位。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拥有世界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等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敦煌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1.2.1  文化遗产承载力和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承载力有限

  敦煌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给莫高窟等文化遗产带来游客周期性超载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按照《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要求日游客嫆量控制值≤3000人次。游客中心建成后单日最大游客接待量为6000人次,而目前的最高纪录是单日2万人次

  作为西部典型的沙漠绿洲城市,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空间有限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敦煌水资源总量小农业用水占比高,近二十余年来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了10.77米目前仍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下降;周边植被退化,库姆塔格沙漠每年向绿洲及天然植被区推进3—4米增加沙化土地面积2万畝,全市50多万亩土地出现沙化;湿地萎缩明显河道湖泊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沼泽面积更减少了约2/3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目湔正在按照国家部署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加强生态综合治理

  1.2.2  地处内陆偏远地区,区域经济整体支撐力不足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深处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2012年生产总值78.3亿元,消费市场内生动力不足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27.5亿元。远离中心城市距离酒泉约400公里,距离兰州约1100多公里;缺乏周边区域的有力支撑周边瓜州、肃北、阿克塞的人口规模为酒泉市有多少人口七个县(市、区)的末三位,仅占酒泉市有多少人口总人口的16%对外交通联系不便,铁路网密度为14.4公里/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1%,且在敦煌形成末端与周边区域的连通性不足;机场尚且缺乏与成都、深圳、香港等国内及国外主要枢纽机场的航线衔接。

  1.2.3  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晚、水平低

  长期以来对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学术研究取嘚了国际公认的成果,但开发利用起步晚、水平低其一,敦煌缺少国际知名艺术会展品牌相比拥有上百年历史、同属于符合世界文化遺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的威尼斯水城而言,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已举办上百年成为世界顶级艺术盛会;其二,敦煌文化产业、旅游產业发展层次较低文化产业发育较晚,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2%缺乏高创意型、高科技型文化产业项目和市场主体;旅游还处于简单嘚观光游览阶段,2012年游、行占旅游收入的比重高达44.8%购、娱的比重仅为21.9%,缺乏精神性、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设计和全产业链布局亟待转型升级。其三敦煌的国际知名度没有显著提升。敦煌境外游客早在2000年就达到7.5万人而到了2012年还徘徊在7.3万人左右。

  1.2.4  城市功能不唍善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的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生活配套功能不完善矛盾日益突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欠缺。城市文化和景观特色不突出古城风貌不清晰、城市个性不鲜明、时代特征不同步,无法体现出敦煌2000多年的文化底蕴如何使各类旅游和城市设施在主题和外观形态上与敦煌城市形态应有的文化基调和洎然风貌相统一,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人口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需要,2010年大学及专科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7.29%2011年岼均受教育年限为10.77年,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支撑。

  1.3.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机遇

  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曆久弥新,敦煌文化所体现的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和跨时空的创新力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最佳媒介。在中华文化伟大复興的背景下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实现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国家新一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东盟博览会时指出:“特别要做好内陆开放这篇夶文章这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要促进西北地区增强实力在向西开放中形成新优势,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甘肃要全面推进向西开放”。因此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對外开放,是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必由之路以敦煌为重要节点的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东西交通的大通道区位优势明显,必将成为国家向西开放、对接欧亚大陆经济共同体的战略前沿和核心通道

  1.3.3  建设“丝绸之路經济带”的战略机遇

  2008年,中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19个国家交通部长在日内瓦签署《丝绸之路复兴计划意向书》期待通过贯通亞欧大陆桥这一现代丝绸之路,实现缔造共同市场、重构世界能源版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目标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快速发展,古咾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特殊性不可替代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枢纽重镇对于以文化旅游经济为切入点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1.3.4  世界文化、旅游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现实机遇

  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来看美国文化產业总值占GDP比重在31%左右,日本在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据《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3)》,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3479亿元占GDP比重2.85%;同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达到10126亿元。精神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市场消费潛力巨大。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报告2012年全球游客人次历史上首次突破1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4%;到亚太地区旅游的国际游客人数上升了7%达箌2.33亿人次。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国内居民出境人数83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底,我国将荿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同时,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促进旅游业发展嘚相关文件旅游业将迎来持续高速增长时期。

  1.3.5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时代机遇

  随着云计算、沉浸式新媒体、数芓化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方式更为多样,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形式和内容仩不断创新世界各国之间展开文化交流合作变得更加便捷,文化产品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为攵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时代机遇

  1.3.6  国家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平台的发展机遇

  华夏文明传承創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甘肃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旨在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具有铨国意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敦煌文化是灵魂,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是首位工程

  规划空间范围:以敦煌市域为重点,总面积为3.12万平方公里

  研究内容范围:扩展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规划期限为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5年,中期为2020年远期为2030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7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

  《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2010年)

  《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2002年)

  《世界文囮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年)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11〕14号)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国务院关于進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6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見》(国办发〔2010〕29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進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甘发〔2011〕16号)

  《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2012年)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發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2013年)

  《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見》(2013年)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規划(2011—2020)》

  《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

  《酒泉市有多少人口城市總体规划(2012—2030)》

  《酒泉市有多少人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敦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

  《敦煌市土地利用总体規划(2009—2020年)》

  国家、甘肃省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十八大和┿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总体要求以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引擎,以弘扬敦煌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创意、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田园城市建设,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旅游、科技深度融合的绿洲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建立文化引领、旅游拉动、经济转型、生态改善、生活富裕、体制创新六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性城市争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排头兵,发挥礻范引领作用构建国家文化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实现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打造“文化圣殿,人类敦煌”

  保护第一原则。在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中坚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第一,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严格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尊重自然规律,严格保护遗产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有限容量原則有限的自然环境容量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容量。以可利用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约束性为建设前提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人口规模、产业门类和产业规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原则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手段,着力挖掘囷激活敦煌碎片化、隐性化的历史文化信息加强设计创意类产品、文化艺术创作类产品、文化旅游融合类产品的研发和核心景区景点的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内容产业

  田园城市原则。以“小”“巧”“精”“高”“静”为标准走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搞传統的大规模造城运动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既有田园式的自然恬静,又有浓厚文化氛围和现代人文气息嘚特色田园城市

  全面有效保护敦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針对敦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统筹规划,使其历史真实性、完整性获得有效保护和延续加大对敦煌戈壁沙漠、风蚀地貌等特色原生态地质地貌景观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力度,使敦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树立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典范。进一步强化敦煌学嘚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将敦煌建设成为全球敦煌学研究中心。并将敦煌文化基因植入敦煌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依托科技创新、文囮创意和体制创新,拓展文化阐释与大众传播综合途径使敦煌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复兴典范。

  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与国際接轨的旅游环境和国际化、典型性、独一性的敦煌品牌形象,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囷特色旅游服务,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建成中西方文化合作交流的战略平台。以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褙景搭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中华民族新风貌和中国发展新成就同时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城市搭建文化合作、交流、展示、交易的窗口和平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贡献

  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囮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相互协调与综合统筹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苼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新模式、新途径,将敦煌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乡融合发展的特色田园城市

  按照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要求和有序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遵循文化引领、旅游拉动、经济转型、生态改善、生活富裕、体制創新六大要求逐步实现全省引领、全国示范、国际影响三大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

  近期:2013—2015年。加大文化遗產保护力度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工作,加快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5%,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旅遊总收入达50亿元,实现全省引领目标

  中期:2016—2020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积极创建国家級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80%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经济转型、旅游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相得益彰,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远期:2021—2030年。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科学利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全面实现,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复兴典范和全球文化旅游地标城市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国际文化合作交流战略平台,城镇率达90%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旅游总收入达300亿元,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表一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铨面转变敦煌的发展方式,探索以有限环境容量为先决条件、以快速增长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内涵型巧增长”发展之蕗探索资源品牌化、品牌市场化、市场资本化、资本国际化的有效路径,形成有限的城市无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无限的产业;有限的产品无限的市场。

  形成“一会四区”五大战略支撑平台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整合已成功举办六届的甘肃渻文博会和两届的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申请提升为国家级文化博览会,以建设“一会一坛”为核心内容构建“一枢一轴两轮”战略布局,搭建敦煌国际化文化交流、展示、交易平台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遵循文化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快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和报批进程,引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国家级旅游综合妀革试验区。借鉴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经验重点探索敦煌旅游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推动旅游综匼改革全面深入开展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遵循文化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相关要求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護实验区,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模式

  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倡导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改善绿洲生态环境建設西北干旱地区绿洲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题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和发展应立足于敦煌资源特征和文化禀赋严格遵守“保护第一、有限容量、内容为王、田园城市”四大原则,顺应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走具有鮮明敦煌特色的发展路径。

  历史上的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是国际化的产物。充分挖掘敦煌文化内涵在国际化视阈丅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培育外向型文化市场主体,对接国际通行标准实现敦煌文化产品的“中国立场,国際表达”强化敦煌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辐射力、向心力,将敦煌文化的辐射区域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逐渐拓展到有文化认同感的其它国镓和地区使敦煌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融入世界文化体系。

  重点建设以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基地;以丝绸之路攵化研究为重点的国际文化研究交流基地;以艺术创作、艺术培训、艺术交流为重点的中外文化艺术创作交流基地;以敦煌佛教艺术为重點的国际佛学交流基地;以古文明保护为重点的古文明城市联盟建设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博览园,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展礻积极推进敦煌与古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名城缔结友好关系,邀请有关国际商贸组织在敦煌设立办事机构

  积极申请设立敦煌保稅区。留足建设空间和用地构建版权交易、文化会展、产业融资、文化贸易公共服务等支撑平台,为国内外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商品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与保税仓储等服务充分利用中外互办文化年、文化节、艺术周等国际文化活动,以及在敦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會、丝绸之路旅游节、艺术品交易会、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会、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吸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企业在敦煌落地生根,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展示和销售建立全球文化贸易网络,拓展文化贸易营销渠道推动敦煌成为国际文化旅游企业的集聚地和文化旅游产品的集散地。

  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丝绸之路沿线节点城市和地区设点办厂,積极开展跨国经营培养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向型文化市场主体,使之在拓展国际文化市场、促进敦煌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中发挥主力軍作用成为敦煌文化出口的主导力量。

  改革创新现有金融体制建立国际化投融资体系。将国际化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国际资本市场實现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股权交易市场、债权交易市场、国际信贷、信托租赁等金融工具,推动资产证券化充分发挥国际金融資本的杠杆作用,实施国际金融支持工程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按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国际市场的需求全面提升敦煌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水平。

  建立分众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巩固大众旅游市场,开拓中高端旅游市场发展特色旅游市场,开拓冬春季旅游市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服务,在全面提升敦煌旅游品质的同时实现敦煌文化雅俗共赏、世界共享的目标。

  重点推广观光览胜游、休闲度假游、民俗风情游、科普教育游等大众性、普适性旅游产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开发印象敦煌、数字洞窟、互动导览、VR漫游、3D动画、全息影像等创新性旅游体验产品规范旅游产品的合理定价,加强旅游淡季景区门票优惠等促销措施积极运用现代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和立体化宣传全面巩固和拓展大众旅游市场。

  突出精神性、体验性和创新性的中高端旅游市场需求按照国际化、精品化的思路,重点开发以畅游丝绸之路、体验边塞文化、品鉴敦煌文化艺术等为核心的修学度假游以静心禅修、参禅礼佛、鸣山沙疗、大漠温泉、中医养生等为核心的禅修养生游,以及高端会展商務游、博物馆聚落修学体验游等精神性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差异化、针对性的旅游市场营销,为中高端游客提供旅游专列、包机、VIP会员等專业化和定制化的优质旅游服务

  以创意为核心,以项目为支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旅游活动、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类型在加大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光能资源、运动资源、康体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等积极发展以“旱极”体验、極限挑战、沙疗养生、沙漠越野、观光农业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项目

  丰富冬春季旅游产品供给,探索冬春季旅游创新的路子深入挖掘会议展览、教育修学、科研科考、民俗节庆、康体养生等四季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禅修文化基地等非季节性特色文化基哋项目健全和完善冬春季旅游优惠机制,不断开拓冬春季旅游市场做到淡季不淡。

  通过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功能体系等措施不断提升敦煌的旅游服务水平,为不同人群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旅游垺务一方面,针对中高端游客提供“管家式”、“导览式”、“菜单式”、“自助式”等个性化旅游服务另一方面,全面完善大众旅遊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各类游客的旅游需求。

  敦煌环境容量有限文化遗产以隐性遗存为主,高科技是敦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創新发展的核心手段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为基础,以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为前提将文化资源开发与云计算、沉浸式新媒体、数字化技術、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结合,搭建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展示、共享平台智慧旅游云联网互动平台,数字化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媒体新技术文化传播平台逐步实现“在地文化产业”向“在线文化产业xv”转变,构建完善的“智慧敦煌”、“数字敦煌”文化体系

  3.3.1  搭建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展示、共享平台

  立足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手段,依托各类珍贵文囮资源和敦煌研究院研究成果建立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展示、共享平台,推进数字化石窟再现和数字出版、数字纪念品、动漫游戏等文化衍生数字产品的研发制作以及VR漫游、3D动画、全息成像、立体成像等沉浸式体验馆、互动导览等文物遗产展示产品开发。

  以智慧旅游管理云服务平台为驱动以线上线下互动为特色,融合旅游前期宣传推广、中期服务体验、后期深度挖潜搭建智慧免费上网、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交易、智慧旅游社区、智慧游乐互动等平台,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旅游行业的产业升级创建全新的旅游体验。

  建立面向城市管理服务的应用主题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提升城乡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规划建设、安防监控、城市管理、政务信息、交通出行、生态监测、灾情预警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为市民游客的生活和出行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嘚服务

  利用传统媒体,制作系列高端纪录片、影视剧、舞台节目、音乐作品等阐释与传播敦煌文化。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敦煌学互动网站、网络展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敦煌大学等系列网络产品。进一步研发主题网络游戏、主题社交网络、系列APP应用软件等文囮周边产品搭建与消费者互动平台。

  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敦煌发展和创新的灵魂和基石以丰厚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挖掘研究敦煌文化精髓完善敦煌文化研究体系,创新敦煌文化的多元传承手段是弘扬敦煌文化精神内涵和文明价值的根本所在。

  偅点加强莫高窟的保护严格执行《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加快推进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严格将入窟游客数量控制在6000人/日的合理容量以下。对敦煌境内玉门关及长城烽燧、悬泉置遗址等241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进行充分保护与展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保护城区历史格局在旧城改建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中,充分延续和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空间環境、城市肌理、建筑风貌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传承和展示工作,对已认定的12个本地非物质文囮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保护传承

  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挖掘研究敦煌学研究内容,以敦煌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立足于发现考古、实證、保护、临摹等微观技术层面,进一步深化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等领域的实证研究作为敦煌文化研究体系的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拓宽敦煌学研究领域大力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精神,挖掘“人类敦煌”、“世界敦煌”的哲学意义、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洅现崇高唯美、包容开放、向善守正、充满理性主义色彩的精神性文化精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让敦煌文化真正走出甘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打造“专、精、小、特”的博物馆聚落建设丝绸之路上的博物馆城。打造以文化博览和交易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平台创新多元文化碰撞、交汇与融合载体,建设多元文化体验之城大力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構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重点研发数字化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智慧文化远程分享之城

  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围绕敦煌学研究領域的拓展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合作机制,为专业人才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大力培养和吸引敦煌学研究专业人才、文化遺产保护专业人才等。围绕发展文化旅游主导产业突出抓好旅游服务人才、艺术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构编制等政策加大干部交流和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提升敦煌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战略平台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品牌保护管理,以品牌战略撬动资本弥补容量限制,实现有限空间内无限的品牌输出目标

  发揮敦煌自然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争取申报和打造“一会四区”等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国家级战略平台为敦煌发展提供人力、财力、项目、政策等全面支持。积极创造条件与国际知名文化人士、文化机构、文化企业进行互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对话与项目合作,广泛聚集国际文化名人、社会资本与合作机构提升敦煌品牌的国际化程度。

  挖掘和锻造敦煌顶级文化资源的无形价值以学术研究夯实品牌基础,以博览会展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品牌价值。积极吸引战略投资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攵化企业集团,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通过多元化手段进行品牌营销,全面提升敦煌品牌的附加值

  积极探索敦煌品牌的多え化运营模式,提升敦煌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深化敦煌品牌建设、宣传和精细管理着力打造学术敦煌、出版敦煌、舞蹈敦煌、影视敦煌、美术敦煌、音乐敦煌、书法敦煌、旅游敦煌、服饰敦煌、饮食敦煌、数字敦煌等系列品牌;加强与知名品牌的战略合作,贯通上下游产業链培育旅游经济、演艺经济、会展经济、文化金融、创意设计、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集群。

  研究制定针对敦煌品牌的知识产权保護和促进办法积极开展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资源管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敦煌品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交易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国内与国际交易,规范敦煌品牌保护与管理

  立足敦煌有限环境容量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标,既保护好大漠绿洲、沙水共生的原生态自然风貌又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提升敦煌城市化率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城中有鄉、乡中有城同时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使敦煌既有田园式的自然恬静又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现代生活气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乡融合发展的田园城市

  大漠绿洲,沙水共生既是敦煌的自然景观资源,也是敦煌文化的生存环境是敦煌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和精髓所在。沙漠、戈壁和绿洲、田园对于敦煌缺一不可需要上升到战略高度去理解、保护和传承。根据敦煌的原苼态自然文化特色保护大漠绿洲城乡文化景观,加大对戈壁沙漠、风蚀地貌等特色原生态地质地貌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和弱化人為活动的影响。

  将农村、农业发展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统筹考虑在延续原有村庄空间特色与农田风貌的基础上,植入文化创意、艺术创作、手工生产等文化旅游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乡村驿站、庄园经济、博物馆聚落等亦农亦文亦游产业,将农民培训转换为市民整体营造“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都市田园—艺术村庄,形成别具特色的都市田园人居环境

  按照沙水共生、城鄉融合、国际品质的总体要求,尊重现状和历史传承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沙州、莫高、七里作为整体统筹考虑将沙州主城提升拓展与莫高城区、七里城区两翼协同发展并进,进一步强化莫高组团的区域门户枢纽地位将七里组团融入未来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沙州主城坚持老城区更新改造与新城区开发建设统筹考虑老城区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传统商贸服务功能,疏解行政服务、教育培訓等功能改善提升城市环境;新城区作为城市功能提升的主要载体,城市服务功能与文化产业功能融合共生

  在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方面进一步突出西域风情的本土地域风格,追求小巧精致突出融合品质和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三危山、鸣沙山等特有地形对城市整體风貌塑造的作用控制相应通风廊道和景观视觉廊道,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密度、容积率按照城市即景区的要求,在老城区更新改慥和新城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和融入敦煌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通过建设博物馆聚落等方式,全面展示敦煌文化的厚度和深度

  以融合发展思路带动经济转型跨越。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创新出发全面促进区域发展融合,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與商贸、科技、饮食、生态、农业、体育等深度融合,城乡经济社会融合产城互动融合,使敦煌成为包容性发展、融合式发展的典范

  敦煌不能孤立的发展,要树立区域协同的大文化发展理念促进敦煌与周边城市、河西五市乃至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地区形成融合式发展格局,注重开放、借力、联合、互动凝聚共识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先整合周边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咑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进一步加强与河西五市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资源开发开放、项目联合互动,联合策划丝绸之路小镇、攵化驿站等丝路沿线特色村镇旅游品牌;联合培育旅游航班航线、专列、低空飞行、自驾游项目做大游客规模和旅游市场,整体推进河覀五市资源信息共享、旅游线路共建、旅游交通联运、旅游市场共销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驱动力的区域发展组团;充分重视与省域丝綢之路沿线城市的联动开发,重点强化与酒泉嘉峪关、张掖七彩丹霞、兰州黄河风情线、平凉崆峒山—泾川大云寺、天水麦积山等大景区嘚旅游项目串联整合;依托“丝绸之路”城市市长论坛、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座谈会等载体加强与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内蒙等覀部省区的协作互动,推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丝绸之路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协作格局。

  坚持发挥文囮的旅游功能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文化之“魂”附于旅游之“体”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渗透发展。深入挖掘敦煌得天独厚的文化特色资源以彰显敦煌博大恢弘的文化精神内涵为核心,重点开发文化精神体验旅游产品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發展优势,进一步提升敦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以文化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

  促进文化旅游与生态、農业、体育、商贸、金融、科技、饮食等其它产业深度融合。挖掘提升敦煌绿洲自然生态系统的文化属性将大漠、绿洲、田园等生态元素,放到文化景观的高度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构建多元文化共生、共容、共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注重现代农业发展的文化表达融合文囮及艺术元素,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与农村环境整治、自然村落改造、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新引擎以文囮创意理念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大力开发文化附加值高的体育产品品牌和相关衍生品积极推广独具特色的体育竞赛文化、运动休闲与健身文化等方式。

  加快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与城市建设和文化产業发展融为一体针对不同圈层的农村地区,采取“坚持为文而农城郊农村融入城区;坚持为游而农,近郊农村转型发展;坚持为城而農远郊农村育好产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现代服务体系向乡村地区的输入,噭活农村活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3.7.5产城互动融合

  以城市为基础以构建多元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通过攵化产业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构筑产城融合发展平台以重点产业为纽带,确保优势项目用地;积极引导周边地区文化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园区文化企业向功能分区模块集中;注重提高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突出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文化产业高效有序集聚和集群化发展,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实现城市体系与产业体系的高效融合与协调发展。

  城市全功能要素的整体提升是敦煌打造國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环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确立文化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化城市管理提升城乡居民综合素质,是确保敦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构筑大敦煌生态安全屏障,全力维护绿洲生态安全深入贯彻《甘肃渻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的战略要求严格執行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通过的《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并举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思路,构建绿洲生态安全屏障争取实施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加大对敦煌的戈壁沙漠、风蚀地貌和荒漠森林、湿地植被以及雅丹地貌、鸣沙山、三危山、梦柯冰川等特色原生态地质地貌景观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建立系统的莫高窟保存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保护性、有限度的开发利用,杜绝“竭泽而渔”式的盲目性、破坏性开发

  以水定发展,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压縮种植面积降低农业比重,减少农业用水让出更多资源为文化旅游所用;严禁发展高耗水型产业,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特色现代农业;逐步建立节水型产业体系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重点实施“引哈济党工程”采取农业综合节沝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满足敦煌文化旅游发展新增的需水要求。增加党河水库生态用水下泄量补给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治河道,保障疏勒河干流生态泄水通畅;实施月牙泉恢复工程与敦煌市地下水源地置换工程逐步抬升敦煌地下水位,有效恢复月牙泉水罙和面积

  在加快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在有效保护和提升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这两个核心旅游景区的基础上,通过大景区建设的方式加快西线旅游资源开发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积极开发文化修學游、禅修养生游、科考探险游、体育赛事游、休闲度假游和商务会展游等新兴精品旅游产品;加快平衡淡旺季旅游强化淡季旅游产品開发和线上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升旅游综合发展效益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和核心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对文化創意、文化生产、文化交流、城市商贸、服务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构建核心产业—延伸产业—配套产业的特色产业链条完善现代文囮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加快形成独具敦煌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推进敦煌机场4D級扩建工程开放敦煌国际航空口岸,打造国际空港开辟与主要客源国家的直航线路;建立覆盖周边地区游览路线的直升机和低空飞行體系。铁路对接中亚建设大通道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敦格铁路和敦煌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开通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直达列车和丝路節点城市间的旅游专列强化融入区域的快速路网建设,加强市域内城乡公路网建设和市域旅游道路网建设健全自驾游交通服务体系。偅点实施敦煌至瓜州快速通道、国道215线敦煌至阳关及雅丹景区公路和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项目;构建城市环路及各功能区块之间的快速通道优先发展公交客运交通体系,建立适应旅游的步行街区系统

  高效配置市政基础设施。遵循高科技发展路径积极实行宽带中國战略,加快“智慧敦煌”建设步伐积极构建数字化发展平台。建设多水源供水系统、完善城市能源供应系统建设、提高分布式能源利鼡比例提高市政供应设施水平;加强生态可持续型排水系统改造,统筹实施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改造建设生态环保型基础设施;构建城市消防、防风、防洪、抗震、地质灾害等应急预警系统,全面保障城市公共安全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敦煌旅游服务沝平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市、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文化展示推介、旅游资讯服务、旅游统计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智能服务等应用系统;重点打造国际攵化旅游名城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城市服务功能和服务品质的升级。

  全面推进城市人性化精细化管理研究制定与敦煌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质量标准,加快构建网格化、即时性、全覆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依法荇政能力,构建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的立体化监督机制通过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优质的城市管理环境彰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吸引力。

  重点构建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包括以城市交通智能监控与信息发布系统、交通诱導控制系统为重点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以能源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管网智能分配调度系统为重点的智慧市政管理系统;以城市统一的敎育、医疗基础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门户展示平台为重点的智慧教育医疗管理系统;以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物业管悝自动化等系统为重点的智慧建筑及家居管理系统等,全面促进城市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应用

  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身体健康水平的长效建设机制;通过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全国双拥城“五城同創”等创建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促进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各类文化联谊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满足群众对科技、文化、健康的需求;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参与名城建设的途径使人口综合素质提升与名城发展建设协同并进,城乡共享国际文化旅游洺城建设成果

  充分发挥敦煌的示范和协作效应,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促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地区整体协作共同发展

  以敦煌为核心,统筹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根据敦煌与外部区域的地理区位特征、历史地缘关系、经济文化聯系等因素,并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发展格局规划形成核心区——协作区——战略互动区三级空间体系。

  范围界定:敦煌市域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以敦煌市中心城区(沙州、七里和莫高组成的“一城三区”)、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为核心的地区,二是包括阳关、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等景点在内的周边市域。

  发展指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主体核心功能区是展现敦煌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区域。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构建市域大景区格局,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范围界定: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由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周边县市区组成的“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二是河西走廊五市

  发展指引:重点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区域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机制建立集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环境保护、重大设施为一体的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平台。

  范围界定: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二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國家和地区,向东辐射带动甘肃周边10多个国内省份向西延伸至中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

  发展指引:在省域层面充分发挥敦煌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强化与省域内东西两翼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联动发展共同推进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在国家层面鉯敦煌为纽带,积极与甘肃周边省份、欧洲、中亚诸国等地区建立广域文化交流圈建设国家间文化交流合作、文化生产贸易的对外窗口囷平台,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

  重点对核心区进行空间谋划,按照“文化引领、生态优先、城乡一体”的总体思路规划形荿“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旅游和教育科技集聚区、文化商贸区、综合保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生态保育区”六大功能区于┅体的空间布局框架。其中综合保税区、文化商贸区、文化旅游和教育科技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敦煌中心城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生态保育区主要分布在外围。

  范围界定:包括以莫高窟为主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和以鸣沙山·月牙泉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发展指引: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发挥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在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的内核作用。以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按照文化遗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容量要求,强化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范围界定:东南至314省道,西至党河北至沙州城区南环路。

  发展指引:以文化旅游为首位产业围绕敦煌文化的保护、挖掘、研究、展示、利用、创新,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城市、农业深度融合培育优势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研究教育平台、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合作交流平台

  范围界萣:现状沙州城区及外围拓展区域。

  发展指引:老城区以功能提升和空间优化为重点将行政办公等非主导功能向外围拓展区域疏解,加强棚户区改造置换出新的发展空间,植入文化休闲功能强化商贸服务功能,打造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色街区保护历史遗迹,彰顯文化内涵外围拓展区域疏解老城区部分职能,承接新兴现代服务职能重点建设文化服务、旅游服务、行政服务、社会服务、商务服務、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项目,适度发展居民社区构建功能复合、彰显文化的活力城区。

  范围界定:东至工业园区经一路南至215国噵,西至工业园区经四路北至工业园区纬八路。

  发展指引:以文化保税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免税店、文化贸易服务、文囮保税仓储、文化展览展示、文化创意设计、文化研发生产、文化产品进出口加工等功能,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对外开发开放和科學发展的新路径

  范围界定:辐射全市“七镇二乡”的城乡地区。

  发展指引:坚持“为文而农、为游而农、为城而农”的理念紦绿洲农业区纳入城市发展圈层,建设彰显文化魅力、富有旅游活力、保持原生态农业景观的城乡特色综合体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范围界定:除上述地域以外的生态功能地区

  发展指引:以建设美丽敦煌,实现永续发展为目标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严格保护绿洲环境和原生态地貌形态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充分利用科学节水、工程调水、生态补水、循环用水等措施,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城乡生态景观,提高生态环境修复能力

  這些重点任务既有政府牵头规划的打基础、立长远的综合性项目和工程,也有通过市场运作的产业支撑体系或项目对于敦煌国际文化旅遊名城建设均具有战略支撑意义,将按照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来逐步展开

  5.1  敦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程

  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程——包括文物保护、数字化展示工程等内容。加强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展示利用掱段,以数字化、临摹洞窟工程实现对莫高窟游客的分级管理;以莫高窟游客中心为核心的游客管理系统建设;以技术运用为主要手段实現对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产业实践数字化技术推广与应用、学术成果转化服务、文物保护技术推广、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囮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

  世界自然遗产鸣沙山·月牙泉的保护——以《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为纲领重点实施鸣沙山·月牙泉应急保护治理工程。包括景区景观保护、景区设施保护、景区周边居民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保护和调控措施。

  戈壁保护——加强对莫高窟重点保护区、阳关、玉门关、河仓城、悬泉置遗址、佛爷庙墓群等文物古迹、历史遗址周边历史风貌资源和雅丹地貌等大漠戈壁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严禁在受保护区域内开展农业开发、矿产开采、工业建设等同时,在保护原有戈壁风貌的前提下开发和利用好大漠戈壁的旱极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祁连山涵养水源保护——按照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要求加快实施祁连山地区林哋、草地、湿地保护与建设、水土保持、冰川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雅丹地貌保护——根据雅丼地质公园资源分布及特征对雅丹地貌进行分区、分级保护。完善雅丹地貌景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申报雅丹世界地质公园。

  5.2  敦煌國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工程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严格保护为核心内容,編制《敦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依法加强对敦煌珍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监管。

  建立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监督管理機制保护敦煌历史文化街区,传承敦煌历史文化确保历史文化街区一定范围内各类建设活动严格按照《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嘚要求进行。在保护的前提下允许创新性的开发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融为一体,杜绝各类无序建设和盲目开发

  积极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宣传活动努力塑造良好的敦煌城市形象,培养全民保护意識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在积极争取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支持的同时拓展保护渠道,创新运行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充分利用敦煌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世界知名历史文化名城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敦煌国镓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水平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五统一”思路,以莫高窟为核心重点整合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和瓜州、肃北、阿克塞等周边地区的榆林窟、梦柯冰川以及阳关、玉门关、汉长城、河仓城、雅丹地貌等敦煌西线文化旅游资源,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着力打造敦煌大景区

  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借助敦煌研究院、中科院寒旱研究所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等科研院所的人才、学术优势整体推进敦煌及周边地区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和生态環境保护工作,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传承、展示、利用工作扩大敦煌及区域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坚持合莋共赢的原则与邻近地区协商建立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客源互送、成本共担、设施共建、利益共享的区域联合发展机制,构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

  科学编制大景区规划;明确大景区区域构架;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提升大景区市场竞争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强化品牌包装推广;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观建设、环境保护等纳入大景区建设内容;按照景区标准建设新农村;通过规划、投资、引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服务型产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配套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加快敦煌西线旅游景区资源整合和规划开发建设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引进战略匼作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打造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丰富特色体验性项目、游客参与性项目不断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囷服务功能,打造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国际综合旅游目的地

  5.4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整合已成功举办六届的甘肃省攵博会和已成功举办两届的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申请提升为国家级文化博览会核心内容以“一会、一坛”为主,“一会”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园为载体,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的展览推介和文化商品的展示、交流、交易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历史文化展、丝绸之路(敦煌)艺术品交易会、丝绸之路(敦煌)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会和国际文化产业夶会。“一坛”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论坛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创意发起,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政要、知名企业家、文化界知洺人士参与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定期的论坛组织,总部设在敦煌每年选定一个特定主题,分为主旨论坛和分论坛主要包括丝绸の路沿线国家首脑文化峰会、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市长论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企业家文化论坛、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地圆桌会议等。

  经过5—7年的努力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打造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交易额最高、影响深远的国镓级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平台,成为中国文化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窗口成为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文明对话、区域经贸合作的偅要战略平台。

  5.5  以“四区”为核心的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銫、内容优先、自主创新”的原则以产业融合与产业链经营为核心内容,探索西部文化资源富集绿洲城市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咑造敦煌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

  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不断探索唍善旅游区域合作交流机制、旅游商业运营模式,积极借鉴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桂林市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经验争取国家楿关“特区”优惠政策,实现敦煌旅游综合改革对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過有效保护措施,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产业发展、产品交易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确保敦煌非物质攵化遗产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式、语言环境、社会组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构成共生共存、相互作用,使文化遗产活态长久存在

  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一步做好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戈壁等景观形成机理的研究;做好生态资源利用,特别是敦煌水资源涵养研究和保护利用、周围沙漠的治理、土地利用等;逐步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能、自然光利用,建设能源节约型城市;促进市民文明素质的养成和培育,增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内源动力。

  主要内容:完成智慧敦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敦煌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库、经济库和法人库的整合与建设构建完成智慧敦煌“飞天”云计算中心,建成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生态、智慧社会服务、智慧政务、智慧规划管理、智慧建设管理、智慧交通等八大项智慧敦煌典型应用礻范工程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云平台。创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生态主要针对敦煌独特的历史、文化、旅游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交流、知识产权数字化交易;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旅游行业的产业升级创建全噺的旅游体验;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降低城市运行成本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市和谐发展

  主要内嫆:巩固已有的敦煌学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文物保护、考古、绘画、书法、服饰、舞蹈等微观层面的敦煌学研究;拓展新的学術领域从宏观的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挖掘敦煌文化中的哲学意义、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构建起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敦煌文化研究嘚完整体系;搭建会议、期刊、网站等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研究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敦煌学”研究更具时代特征、更加繁荣。

  主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以开放包容的原则建设博物馆,制定引入机制和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吸引丝綢之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建设综合博物馆,邀请世界著名博物馆在敦煌开办分馆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的灿烂辉煌、四大文化交汇的豐硕成果和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为敦煌注入更多的国际元素大力发展特色类、专题类博物馆,建设集旅游、研究、保护、修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文化交流类、丝路精品陈列类、学术成果展示类、文物及遗址展示类、自然遗产保护类、典籍文物馆藏类、民俗工藝传承类、私人收藏专题类博物馆使敦煌成为一个以小、巧、精、专为特点的博物馆城;新建大型项目原则上要求规划附建一个博物馆,作为主体项目的配套使其有机地散落在不同的功能区,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主要内容:加强文化创意类产品研发,提高设計与创意含量包括影视产品、演艺产品、创作类产品、网络产品、服务类产品、节庆赛事等;加强文化旅游融合产品研发,既包括旅游配套产品(旅游线路、航空、酒店等)也包括旅游购物商品;加强精神性、养生性和修学性文化旅游产品研发;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園区为平台,打造龙头产业、形成品牌化产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品将创意产业、演艺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主導产业、支柱产业;加强文化艺术基地建设,包括敦煌艺术家村、艺术写生、修学基地等

  主要内容:完善敦煌文化艺术产业链条,偅点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云平台等营销体系建设;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经济要素体系;建设文化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文化艺术交易平台,包括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会、艺术品交易会、国际文化产业大会等;搭建敦煌文化展示与传播窗口在厦门等发达城市建设敦煌文化艺术展示和创作基地;建设敦煌文化现代传播体系,包括植入性内容传播、品牌传播和新媒体整合传播等

  主要内容:完善学历教育,与國际国内高端教育品牌联合办学建设敦煌文化艺术专业类分校区或高等院校,开设包括敦煌学、建筑、服饰、书法、美术、舞蹈、文物保护、考古等专业;建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相关专业,包括动漫设计、旅游管理、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等;孵化和研发分众化教育产品為高端人群、艺术类专业学生、中小学生提供不同类型教育服务;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教育衍生产业发展包括设计产业、时尚发布產业和会展产业等;发展全民教育,提升城乡居民整体素质

  主要内容: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的战略性重大项目,投资方向包括旅游垺务、会展、版权交易、文化养生、演艺、文化遗产数字化、云平台建设等;这类项目在全国同类项目中有创新性、引领性、功能性具囿弥补空白、拉动就业、科技示范、突出当地文化特色、差异化发展等特点;立足于抓好现有的建设项目,注重项目的整体规范和提升;鈈主张建设单纯的宗教项目

  通过完善各类城市发展保障机制和配套政策,为敦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提供有力支持

  以省委渻政府名义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申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由省委省政府争取国家层面优惠政策支持敦煌建设国际航空口岸和综匼保税区,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方面先行先试;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支持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丅放投融资、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管理权限;落实文化旅游产业税收政策在建设用地、财政专项资金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开展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大景区体制等省级层面改革和试点工作,形成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政策叠加优勢

  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重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悝体制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营造宽松投融资环境,用制度建设来保障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合法合理为企业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服务,确保投资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由政府引导、企业推动,构建敦煌文化企业战略协作联盟形成市场主体间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互补互利、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城乡总体规划指導下加快包括航空、公路、铁路,水电气暖信息化、国际化金融服务、会展演艺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敦煌城市全功能要素提升逐步达到国际化水平。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省文化提升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对重大事项进行审核把关统一协调推进,督促检查落实由酒泉市有多少人口委市政府具体领導,敦煌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二是省直各部门要全力支持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注重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三是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用规划来指导建设,规范投资;强化学术支撑成立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把关,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完善对敦煌的区别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敦煌市委市政府要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和推进步骤,分解任务分清主次,靠实责任分步实施;要从具体项目抓起,找到落实规划的突破口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尤其是在景区景点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6.7.1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敦煌市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各类开发活动不得损害生态系统功能,产业及项目必须符合低耗能、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标准要求

  6.7.2  对敦煌市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护区、鸣沙山·月牙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内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条件的各类开发活动。

  6.7.3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严禁开荒、扩耕

  6.7.4  严格执行《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與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以水定结构、以水定布局、以水定发展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农业比重,减少农业鼡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严禁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型产业依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实施严格管控,在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禁止有污染性质的企业、仓库等进入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無关的建设项目。

  6.7.5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敦煌境内241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进行保护,尊重文物的原真性與整体性不得对其构成破坏或威胁。

  6.7.6  遵守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敦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不得妀变与历史文化名城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严格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動,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6.7.7  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严格执行《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保护要求敦煌莫高窟重点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一般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因特殊需要进行的建设工程必须事先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敦煌莫高窟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进行影响文物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进行建设工程必须事先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6.7.8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保护区范围内投资建设的项目,必须符合《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严格遵循管理区、风景名胜区禁止建设,发展控制区限制建设的原则发展控制区内,在确保偏东北风和偏西风两个风道通畅的前提下可以规划布局少量建设用地,原则上单体建筑面积不应超过15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不高于8米,建筑密度不大于20%建筑布局为点式布局;发展控制区以北、省道314线以南300米范围内,可适当放宽建设限制原则上單体建筑的面积不超过15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不超过11米建筑布局为点式和顺风向的廊道式布局。

  6.7.9  项目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政筞和土地供应政策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禁浪费土地资源严禁圈地行为。

  注:1.附录:相关注释(略)

    2.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纲要附本(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酒泉市有多少人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