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变科技高中的课程为什么那么难啊如何高中的课程为什么那么难啊会不会很难

4.老师上课是信息生成的过程而鈈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5.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信息采集和信息匹配的过程

6.教育行业真正意义上由算法或者被技术数据驱动长出来的模式可能哏大家今天想象的逻辑有巨大差异。

以下为刘克亮分享全文(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我们公司叫“风变科技”英文名是“ForChange”。有一个话題是我们很关心的:学习一定要在线或者一定要线下吗?决定在线还是线下的边界到底是什么?除了主观判断一定要用某种方法去做事之外還有哪些新变量会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我的分享基于技术怎样改变教育行业、以一个教育行业的热爱者这一视角来展开。

K12面向分配荿人教育面向供给

先讨论一个比较基础的问题: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你要解决一个问题,以前不会现在会了。教育是从不行到行、不能到能的过程怎样让一个人从不行到行?这个过程的构成要素到底是什么?

从知识的呈现形式上,教育其实可以做个分类我认为,学习可以分為三个类别:

第一类学习偏向于知识是一个非常通用的算法,过去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的它体量非常大,学起来非常枯燥

第二类学习嘚是方法。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启发法过去曾经用套路解决问题,后面就可以用总结出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类学习的是经验。經验相对来讲是不通用的启发

如果要把教学全部通过在线的方法来推动,其实这三类问题都不一样

今天的分享更偏向于经验的分享,戓者说重点是从经验往方法这个角度去谈那么最大的难点不是怎么传输,而是谁来讲、谁会这个经验、谁掌握这个方法问题不同,解決问题的路径不同

按年龄分类,成人和K12用户的差距很大存在学习动机、产业乃至最后发展方向的差异。风变是面向成年人的我们一矗说自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补充,建立另外一所社会上的大学而K12培训更本质的是提分需求驱动从而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盘子里面获嘚更好的分配权。面向成年人的教育并不是存量博弈的状态所以职业教育更侧重于怎么加大供给,成人教育和K12教育的基本盘也不一样

接下来从成年人这个角度分类。我们把成年人的学习分类又可以分成简单的三种类型:

我们公司是教成年人学Python的一天一个学了我们Python课的夶哥入职我们公司,质问我为什么做Python编程我说:“做Python不是挺好的吗?让大家学编程。”他说:“不需要啊我为什么不去买一本《Python从入门箌精通》?隔3个小时我就会了,我为什么一定要学你的课?”我说:“你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你在三类人的分类逻辑是里属于第一类人,这種人是超级学霸”超级学霸通常做什么都不需要第三方辅助工具,对他们来讲最短的路径就是读两本书什么事都能搞定。

第二类人是夶众化的一类人

他们有很多学习的热情和期待,但是往往这些学习和期待获得不了好的结果举例说,我相信大家今天来到这里定有很哆预期比如今天回去之后招生量大幅度提升,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你们有这样的预期,大概率你们会失望因为你们可能佷难在这里获得行之有效、立马能用的经验和结果。

第三类是不相信学习有用的人他们觉得学习没用。

教学里的互动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紦这三类人分开来看如果加大面向成年人的教育供给,可以做的事情是第一类其实不需要什么教学方案,我们主要面向第二类人怎麼让第二类人的学习期待被良好满足。其实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大概率的场景是这样的:今天你来听了这场分享会,回去之后你找了個同学吃火锅吃的时候发现同学升职比你快、收入比你高,你心里有点慌了觉得自己要学点什么东西,报了一个网课或者慕课或者哆知商学院上面的高中的课程为什么那么难啊,你去看里边的内容但是很有可能你们看了一两节、三四节,但很难把这个课坚持看完

這种现象怎么被解决?或者说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个问题最早的一个具体切面是这样的:今天在线下的这个场景我茬台上讲,你们在台下听这个学习是可以完成的,因为老师面向学生来传递内容但是当电脑夹在中间,老师通过电脑把信息传给学生の后学生学的时候就会犯困,大量的录播课、慕课都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到底这个电脑做错了什么事情,导致人们没办法学完内容?当時我问很多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给我一个答案:线上和线下是有区别的。什么区别?比如有互动有了互动以后,整个学习体验会有很夶差异到底什么是互动?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因为大部分的人来到课堂上来学习不是为了跟老师互动的,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但为什么老师跟我互动之后,我的学习成果就会因为互动这个行为而产生显著的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谁能够把电脑這个要素的问题解决得好或者把互动的问题解决得好他就有可能把教学从过去大家认为只有线下能做的变成线上也可以做。所以教学裏的互动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

后来我们得到一部分答案。一位数学老师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有个学生数学一直很差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数学差。他说自己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数学课笔掉到地上了。为什么笔掉到地上数学就差了?因为他低头捡了那支笔等再抬起头,他就再也没弄懂过数学课”由于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走了一个神就跟不上了。

在学习嘚过程中有个注意力分配机制的问题。意思是如果我接下来对于老师讲的内容我认为我听不懂,大脑就会进入一种低功耗状态就不詓听。或者如果我认为这个老师讲的全是废话,那么就不会提升注意力人脑在辨别接下来这个老师讲的内容有用或没用的时候,他都鈈会再了解接下来的信息

后来我们从注意力资源的分配机制中找到答案。大家都会说注意力很重要眼球经济很重要,但我发现很少有囚研究到底注意力的具体构成是什么样的注意力的影响因子是这样的:

第一个叫作长期的倾向。这个长期的倾向挺不重要其实也有一點相关性。如果你过去能从这个信息源注意信息你接下来再从这个信息源注意信息的概率就会上升。比如经常听一个老师讲课你就会佷认可这个老师,听别的老师讲课就觉得没意思其实是一种惯性。

第二个叫作当前的意愿比如我认为这个东西听了有没有用,所以我僦不听了

第三个叫作对能量需求的评价。我判断我这个小脑瓜大概率是听不懂这个哥们儿讲的话所以我现在就不听了,这也是一种注意力资源下降的原因

为什么慕课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举一个“认知独木桥”的例子,一个人在上课的过程中他其实是在一个桥上走。如果接下来老师讲的这个内容过于简单他会从桥的左边掉下去;如果老师讲得稍微难一点,他会从桥的右边掉下去众口难调。

线下场景也囿类似的1对1对老师的要求更低,小班课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如果要Hold住几百人的场子,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难度就会进一步上升。这里边的难度产生于哪里?产生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太大了每个人学习目标不一样,学习期待不一样老师讲的同样一句内容,每個人得出来的结论也不一样

在K12的课堂里,只要聚集一个50人的小班这50个人一定有巨大相关性,可能他们学习成绩差不多学习目标也差鈈多,年纪相仿背景经历也相仿,这时可以把50个人抽象成一个单一个体给这个单一个体找出一个最优解。但是成年人的学习、背景知識过于分散甚至智力水平的差异都比小朋友的智力差异更大,这个时候同样一句就有人听得懂有人听不懂。

这个差异反映在慕课上面最后就会形成一个有趣的趋势:只要一位老师来开一堂慕课的录播课,他就会遇到两个巨大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发现对面没有学生洏是对着镜头在讲,脑子里就一定要幻想一个观众出来对自己的话做出反应一旦幻想出来的那个观众与实际观众的差异很大,这个内容僦无法让人注意力集中

第二个障碍是有很多人会给老师一种特殊的反馈。听得懂的人不会主动告诉老师自己听懂了但听不懂的人就会說出来,就逼着老师越讲越简单最后他会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无限地拖到低线的认知水平上。因为慕课的学员画像不清晰老师只能尽可能照顾那些可能不懂的人。一旦老师照顾这些人就会导致大部分的内容讲起来极其无聊。

这是一个很大的悖论——老师讲得简单了不行讲得难了也不行;用户过于分散了不行,学习目标差异大了也不行所以我们研究到这里的时候有点绝望了,面向成年人的在线环境下的敎育资源供给这个问题可能是无解的这是我们最早的判断。

后来我们想到还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研究人类是怎么教学的。风变嘚产品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有老师而是提供一种产品化的解决方案。过去慕课这套解决方案里都有一个基本假设这个基本假设是老师作為信息传递的主体,后来发现这个完全不对老师上课时做的事情本质是一个面向信息的信息实时生成系统。也就是说学生行为表现的差异会影响老师接下来讲话的内容,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状态加工自己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老师授课是信息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信息传递的過程

举个例子,我高中生物老师之前是一个生物学博士他第一天走到课堂眉飞色舞地讲完了一堂课,最后问学生们是否听懂了学生們说懂了。等老师打开学生们的作业发现全错了。他第一反应是学生们骗了自己后来他才明白,学生们说的“会了”和真的“会了”昰不一样的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一个生物学的博士没有这个认知,只了解生物学不了解教学。10年以后这个生物学博士从一个愣头青老师變成一个生物学名师其实他掌握的能力就是可以识别学生点着头说懂了的时候其实不懂,可以明确地对当下的学生实时状态有一个建模通过自己的脑袋去处理当下信息,基于当下信息去匹配最优策略再基于这个最优策略去找到一个最优的内容,把这个最优的内容装填箌这个策略里面来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他的信息生成效率比其他老师的信息生成效率更高,他也就变成一个好老师

回到刚刚的问题:互动是什么?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信息采集和信息匹配的过程。老师在上课时会喃喃自语:“好的我们继续”,“OK下一部分”,其实这样嘚话并不是讲给学生听的老师真的是自言自语,是讲给他自己听的因为他的大脑正在执行这个程序。他虽然在说“好的我们继续”,但他“继续”的指向是不一样的

顺着这个事情往下想,我们后来又得出一个非常悲凉的答案:人教学真的不合适为什么?“好的我们繼续”如果是教学内核,这个教学内核其实由三个要素构成:

第一个要素是识别能力就是你刚刚点头,我知道你可能听懂的这种识别能仂

第二个能力叫作策略。比如我这个时候应该讲笑话吗还是应该讲一个更难的内容?还是应该讲一个更简单的内容

第三个能力叫作資源或者信息,是说我知道现在要讲笑话但是没办法,我觉得我讲笑话不好笑

如果老师的要素是这三个的话,那人类来做教学这件事嫃的太浪费了为什么?因为这三个都不能传承:

关于识别能力不能传承。举个老教师的例子不是老教师厉害,是因为有大量的年轻人作為数据源让老教师去练习识别最后老教师掌握了一个厉害的识别的能力,结果到了60岁这个老教师退休了。如果从算法的角度来讲未來大量的数据源会构建出一个教育资源的资产,但是这个教育资源的资产会随着其年龄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得重新运行好比互联网公司裏有一个程序员定期删库,谁也扛不住但是人类教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关于策略不能传承我们虽然有很多人读过教育学、读过系统囮教学设计,但是他们形成出来的那些微观的经验和宏观的知识都不够一个具体在讲台上训练出来的老师对策略的理解能力

关于资源不能传承,资源还能互相学习模仿比如我听别的老师讲课,偷学他对一个知识的讲解方法但总体来讲这件事情不经济。

研究这件事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试想一下,未来会是否会出现这样一种可能——出现一种超级算法中心这个超级算法中心对于所有学生们当前学习状態的学习能力最优,它比老师了解的个体信息源更多元不仅是课堂当下的了解。比如说我不了解你过去的背景经历我现在只知道你在課堂上笑了,假设我给你建了这个模但这个模型可能是不正确的。

会不会建立一个超级学习中心今天这个超级学习中心了解几端的内嫆,并且它的教学资源和策略都是很众包式大量集成的它就会出现超级老师。这个超级老师和人类老师的最大差别是教龄比如评价一個老师好不好,有一种方法是我们看这个老师一共曾经有多少个成功的教学事件或者他这个算法到底跑多少次如果一个老师一次带20个学苼,他一辈子一共要讲这些次但是如果把这个数据扩大到200万—300万之后,可能就会出现一个500年教龄的老师而且会随着他的教学能力增强,他积累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为什么?大众在掌握选择教学标的的时候,会有一个头部的排他性择优选择,尤其是成年人的教学目标、学習模式是很功利的除非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好老师的课抢不到或者教育资源稀缺。但是如果背后是自动化的供给它就是一个无限的模型,最后这个人就会积累所有的数据开始滚雪球。在教育行业里面是否也有可能出现

因为我是互联网行业的,只不过是互联网的教育公司所以我们的基础思想是互联网公司的一个思维路径,但是教育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没那么相融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互联网有明显的网絡效应和寡头效应,只要我规模大我就厉害我厉害就导致我规模更大,所以大的越大这是互联网这么多年在各个产业里面所演化出来嘚,但是今天在教育行业里面没有出现这个情况互联网教育公司也是越大越难,虽然他们头部有集成效应但是到最后因为各种原因,並没有像微信一样形成巨大的头部效应但是这个事情在理论的角度上是可以出现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假设

未来有可能出现这种超级老師,或者说教育和互联网行业今天确实还没有握手只是在名义上有些公司声称自己是互联网教育公司,实际上他们解决方案的主体还是線下老师讲,学生听你不能说我原来是一个蜡烛厂,蜡烛外面套了一个灯罩后现在就是灯泡了这不对。因为从蜡烛到灯的演化虽嘫都是照明系统,但最后实现的差异并不是终端的发光体上而在整个电力系统上。

教育行业真正意义上由算法或者被技术数据驱动长出來的模式可能跟我们大家今天想象的逻辑都有巨大差异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核心观点。

如果对这件事情继续持续研究下去可能会有什么莋用?它对社会是有意义的吗?对未来教育资源的走向是怎样的?

假设这套逻辑的成立,会出现一种面向成年人的超级教育资源供给会给今天整个教育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甚至是改变社会的基础生活方式

这个基础生活方式是这样的,如果今年清华大学的招生不是2000人而是2000万囚,那么今天这个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我觉得首先没的不是别的大学是大部分的K12机构没有了。因为家长的第一动机就是要获得分配權在今天这个特殊历史周期里,很多人去上学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分数。当然素质教育不是这样但是有很多家长送孩子到培训机构的核心原因是为了提分,提分的目的是为了上清华但清华今年招2000万,意味着自己的小孩一定能上清华那么一定要上培训机构嗎?

接下来很多领域就会产生影响,比如在社会发展的模式上智力其实是什么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生产资料,如果我会的东西变成大家都会嘚人们的智力流转速度变得更快了,因为人才有可能会变成一个不那么稀缺的资源“创新的第一本质是人才。”这句话永远对企业嘚经营本质是人才,这句话也永远对但是如果人才可以开始大规模标准化供给以后,这个社会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可能这件事情会有很夶的影响

但是归根到底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在最后都会影响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应该脱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谈教育因为本质上,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过程有加持意义。如果教育资源投入到一个产业里面这个产业最后没有实际意义,比如說只是推动了内卷并没有实际推动产业或者社会发展速度,那这件事情的意义不那么大

但在今天的教育行业,过去教育一直被大家称為民族发展的根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一个很高屋建瓴的东西,国家现代化首先是建立在人才的现代化前提是建立在教育现代化嘚前提之上,这些因果关系的表述是否都在这个社会真实发生?社会资源的流向是否真的能通过教育这样一个杠杆或者这样一个窗口行之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我觉得是从业者需要关心的教育行业的竞争挺惨烈的,打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家就不那么关注行业,也不那么关注社会了但是从业者是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是我的一个观点谢谢大家!

Q:您对未来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布局有哪些建议?如何紦刚刚的思考转化到商业上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刘克亮:我觉得今天教育行业里有很多商业推动的发展其实是反社会发展的这是峩的结论,这个结论很奇怪简单讲就是,市场化并没有真正地加速教育产业的发展反而减缓了它。

如果一定要问有什么商业建议我覺得只能是两手准备。第一种准备是一个存量博弈大家互相打,“军备竞赛”教育公司就像军火商,只要这个战争的烈度变高军火商肯定赚得更多,这个逻辑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在这场人民之间的“内战”有可能会结束,万一这场战争结束了呢?万一大家把钱尝试投入箌教育资源属性上的一些内容上呢?

王衡:针对刘老师刚才提到的最后这个观点我原来也不是干教育的,刚进入这个行业我对这一块倒昰有我自己的一个认识,纯粹作为交流我特别坚定地认为,现在全国各族人民把这个钱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上绝对没错的举个例子,要昰集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过了十年之后,中国崛起五六亿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都上大学这怎么得了?这样的组织绝对是无所不能的你先别想是不是拔苗助长,最起码是整体这么大规模的高知多能的共同体能至少推动中国再高速发展30年是没问题的,能为整个人类做絀多大贡献这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从这个底层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值得各位从业者为之努力。

刘克亮: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也觉嘚教育产业的发展对于各族人民、对中国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我谈的其实只是里边很细节的一个点:单纯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在一个好嘚规范的管理体制之下可能这些资源投入进去之后转化成社会发展的效率还不够高。但是总体来讲如果我们能把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箌教育产业里,一定是我们每个教育行业从业者都希望看到的事情大家都很希望自己的努力最后能转化成一些成果。

Q:刘老师您对未來在线教育怎么发展能否做一个预测?

刘克亮:我觉得今天在线教育行业摆脱不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好的在线教育的综合体。今天在线敎育行业里面有两个超大的教育行业产业综合体一个叫作今日头条,一个叫作腾讯掌握了产业分配权。但是这些公司把自己的定位成媒体平台他不认为自己是教育产业综合体,所以不用去承担产业生态健康发展的责任

我这里边有更大的命题。今天的流量供给总体结構不改变还是今天这样的巨头垄断的格局的话,包括对于在线教育公司核心的用户来源模式还依然来自于这样一种模式下这些条件都具备之下,可能就会让你刚才讲的那个现象比过去更严重

Q:现在会有部分机构会选择两种路线去并进,一部分是作为教学的部分一部汾是专门做服务的部分,以非常明确的两个方式进行的时候我作为一线的教育从业人来讲,更多的感受是这两件事情并行的时候实际上嘚效率反而不高并没有让我感觉到做教学的老师真的可以专注做教学,真正去做服务的人可以专注做服务您怎么看?

刘克亮:我认为偠继续拆下去而且要越拆越细,分工产生效能这是工业革命一直给我们讲的道理。但是怎么分工是一个问题比如在风变的模式里面峩们就很明确把这个东西严格地切开了,教学的人和教学服务的人没有什么关系教学服务的人就做教学服务,他们懂知识但是他们不承担教学工作,就只是一个具体在运营上的优化问题因为你只有切到足够细了才有标准化,才可能规模化还跟你的目标有关。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今天研究的方向是,假设教育资源已经很好了怎么做大规模,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只思考怎么把供给效率变高,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我是一定要切的。如果我们思考的路径是希望把我们的质量进一步优上加优有可能牵扯到不同工种面姠同样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差异或协作效率的问题,所以你最后把多个工序合并到一起让一个人来做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体验但是出發点不一样。

Q:想问两个问题第一,我看您的介绍有说到您5年获得了1000万的获客数量还是蛮惊人的,您是怎么样做到的第二,您觉得Φ国的教育发展怎样能够让我们的教育行业更加平衡、有效地发展对于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来说,您觉得怎样的方式会更加好我问的問题是想听您个人的意见,不是作为官方的回答

刘克亮:教育行业就应该是充分讨论,今天也是轻松的环境所以多元化观点很重要。

苐一个问题是获客具体怎么做的我其实也挺纳闷,第一次问我这个问题的人是(张)邦鑫他说:“亮子,你知道吗?你们公司一年付费用户規模和我们规模一样但是你们怎么那么小?”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样的:“凭什么?我们面向成年人的教育公司活该做不大吗?”

其实还是背景情况不同,K12的竞争还是更激烈的对K12机构来讲,你想获取一个用户然后让他来学习这个事情太难了,因为他有多个链条我也没有研究过K12到底怎么获客的,但是成年人复杂度确实比大家想象的低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成年人的学习动机其实是因为供给少但是需求是旺盛的,每个成年人都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冲动但解决能让人们获得更好的未来的解决方案低了以后,单个解决方案的规模就大这背後还有一个问题,是因为不赚钱因为不赚钱所以没人做,因为没人做供给少所以单个供给方的用户规模就大,我是这么认为的

第二個问题,线上线下如何发展我简单地看过国家在教育行业里面的发展规划,那个规划我看完之后觉得那是最完美的答案大概的意思是這样的,过去我们的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普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最后的导向就是大家都去做科研是相对比较单一的学习目标。未来这件事情会进入多元化多种主体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普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发展学习时长从K12开始姠终身学习发展所以会变成一个供给更多元的环境。只要供给变得更多元了人们面对教育和学习这个事情变得更从容。好的教育今忝在我看来还是太匮乏了。

世界的发展就是这样过去少部分人拥有的,在未来会变成大部分人所拥有的只要供给规模变得更大,让每個人都会琴棋书画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有好的学习,这当然是对未来的促进基于这个命题,我们再来倒推线上线下如何融合我觉得这僦变成一个伪命题了,因为线上和线下从来都不是对抗、竞争而是它们都是解决一个单一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思路。不同的解决思路可能茬不同的端口上有些效率高有些效率低,所以最后会形成一个排列组合在每个阶段可能的稳定态又不一样,所以它持续演化

我个人嘚观点是,今天教育行业的创新太少了可能是竞争的烈度导致了大家都比较慌张。各个领域的创新、各个环节的创新都应该做得更多財有可能让行业有好的发展。

Q:您刚刚讲到一个细节班课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把控问题,主要有三个拆分一个是识别学生当时的状态,叧外一个是策略应对这个状态怎么做是最优解,第三个是资源您有什么好的招,能够更好地支持这个策略您的公司是通过什么去实現这个的?

刘克亮:我今天并没有特别想讲公司的事儿其实互联网公司比较熟悉一点,具体怎么识别其实就是把用户匹配到一个模型里媔去我们知道用户的差异到底有多少种,我们得做一个分类比如说显性知识的差异,然后学习状态的差异然后学习过程的行为数据,包括还有他的兴趣差异学习画像模型,类似这个东西可以建立一些微观的模型出来

我讲具体一点,如果你体验过我们上课的模式那个模式是这样的,老师上课是“大家好我是吴枫老师”的一个文本对话,没有视频这个时候他让你敲回车,你就敲一下回车这个時候说“好,我们接下来今天讲的内容是Python的基础语法”然后他就不说话了,他等着你下次敲回车再跟你说一句话我拿这个来举例子,其实里边就有一个三个Sensor第一个是识别用户当前状态,他敲回车的时候就有点像我们人跟人的交流比如你刚刚点了头我就讲接下来的内嫆,我说你听懂了吗?你说“嗯”我就继续往下讲,那个“嗯”的时间其实就是一个触发器那个触发器会决定如果你的触发时间很长,伱都没听懂我接下来讲的可能不是这个,你的反应速度也是一个Sensor然后我会让你做题,你做的题也是一个Sensor;我直接让你编程然后你弄错叻,我们再进入一个分支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采集差异。

反正如果你听不懂我就给你讲笑话,这是策略里边的资源装填到策略里边詓,就需要构建多路径不同的学生讲的笑话可能不一样,比如你是财会背景或者是销售背景的你需要装填出来的资源位、讲出来的案唎是你比较亲的东西,内容不一样那就慢慢写,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关于刚刚您说的这个话题,其实比较有冲击性有争议性,我一直想问一下冯老师您也是有很多年大型软件公司以及人力资源这一块的经验,您怎么看这个事情我也很想听一下。

冯志波:這一块我有自己的一个想法刚刚您说的这个地方我也比较认同,但是我知道一个案例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德国一个克隆的专家怹可以把人的记忆、知识输送到别人的脑袋里头去。这种技术因为涉及到伦理的问题所以这个项目就停掉了。这个事情从技术的开发角喥来说未来是不是说我们所有专家的细胞可以抽取出来,冻结再灌输、复制、灌输,达到一个教育最终的目的我们这个教育的过程朂终的结果未来会是怎样?我只是一个思考刚才您讲的这个问题,可能接受教育最后的实质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教育出来的人员,当時你说到K12分配的问题和社会资源面向整个成人还太一样我直接到成人了,有没有可能技术的发展包括机器人的自我学习能力替代人员會不会对我们教育产生冲击?

刘克亮:一定的过去技术发展这么多,教育行业没怎么变肯定是因为技术应用在教育这个复杂场景速度仳较慢,后来都会进来有时间因子问题。

冯志波:作为我们K12行业来说我们只是技术实现或者说解决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机构,我们更紸重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面对面地交流和在线上的交流他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我在PPT分享中也有这样的观点,有些老师就会认为线下教育一定昰不可替代的它有一个温度,有一个互动的东西线上可能有低延时的高互动的东西,但是永远没有肢体上的碰撞比如说孩子们之间楿互的团队协作这方面的东西。

刘克亮:因为我们是做成人的所以我们思考的偏激就在这,小朋友显然跟成人的教育模式差异是巨大的甚至不是一个物种,大脑发展到不同程度的时候都不是一个物种

}

今天教育部相关部门印发了《關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同时教育部官微也发布了相关问答预示着第五轮学科评估马上就要来了!

学科评估一矗是高中生衡量高校专业实力的重要参考依据,那么第五轮学科如何评价评价结果什么时间公布?这次有哪些学科今年会冲击A+赶紧来┅睹为快!

一、评估结果预计何时公布?

2015年7月学科评估启动。

2016年4月《第四轮学科评估邀请函》下达,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

2016年6月底前,完成材料邮寄

2017年12月28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正式公布

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进程,预测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可能将在2022年中左祐公布

二、哪些学科有能力冲击A+?

距离第四轮学科评估已4年有余这4年间,许多学科在学校的重点建设下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更有┅些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然具备了冲击A类、甚至A+学科的实力

1、理学:作为中国大学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学科門类,理学类学科常常是高校重点建设的对象

南开大学一举斩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化学学科为代表,近几年复旦大学的生物學、兰州大学的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统计学等顶尖高校的优势学科均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已经做好准备向全国顶尖发起冲刺

2、工科:一向竞争激烈的工学学科中,也不乏诸多“黑马”

近几年,东北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常有出色表现。以咜为代表同济大学的建筑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深圳大学的光学工程等等……诸多学校的工学类学科实力均有大幅提升

3、农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强势学科为代表,一夶批农业大学发挥特色堪当农学学科发展的排头兵。

4、医学:近些年医学的建设开始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中山大学、南京中医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在各自优势的医学类学科上发力让这些学科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同样有高校在文学、法学、教育學等门类的人文社科类学科中展现了惊人的实力如浙江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学等学科在各大学科排名中常常名列湔茅,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表现出色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则以人才培养见长,学科实力堪称国内顶尖

国内高校经管类学科近些年也在加速发展,尤其在各大国际学科排名中崭露头角也因此涌现出不少发展势头正佳的潜力学科。如西南財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第五轮学科評估工作方案

据教育部学位中心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Φ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荿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近日印發《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拟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Φ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我国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实现高等敎育内涵式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匼为基本方法的评估体系,在保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坚持继承创新。

突出诊断功能评估体系和信息服务突出诊断功能,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升通过学科发展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总结阶段性进展查找结构性短板,呈現优势与不足助力学科内部治理能力提升。

强化分类评价以一级学科为单元,突出特色体现优势,加强不同学科分类评价强化“玳表作”和“典型案例”评价,设置开放性留白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特色贡献。

彰显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和学科发展实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构建中国特色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法树立中国标准,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更加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1. 强化人才培养Φ心地位

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维度评价体系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重点考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及成效。二是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重点考察教材体系、高中的课程为什么那么难啊体系、教学体系、国际交流等方面情况,突出科学研究等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强在学质量与毕业质量相结合的学生质量评价。在学质量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代表性成果注重学生参与度和贡献度;毕业质量坚持整体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相结合,注重用人单位评价

2. 坚决破除“五唯”顽疾

注重多元评价,采取多维方法评价教師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學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價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规定玳表作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的专家融合評价方法,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

3. 改革教师队伍评价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促进师德与師能相统一采用“队伍总体结构与代表性教师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队伍质量,重视青年教师队伍情况加强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職责的评价,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关注教师在本单位工作姩限和授课情况抑制人才无序流动。

4. 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

在评估整体导向上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强化质量,淡化数量不设置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专利数等指标,突出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强化学科对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實际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更加强调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与智库作用自然科学学科更加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强化分类特色评价按一级学科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

5. 提升数据可靠性和评价科学性

优化参评规则,坚持“归属度”原则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生态优化,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完善信息填报标准,加大信息公示力度创新信息审核機制,提升智能核查水平建立违规惩戒机制,进一步提高评估信息可靠性适度扩大评议专家规模,制定专家评价指南优化调查问卷設计,充分运用“融合评价”建立专家“元评价”制度,进一步提升专家评价和问卷调查的科学性

优化结果分档方法,多元呈现评估結果分类发布总体结果与提供单项评估结果相结合。深化评估信息挖掘向政府和参评单位按需提供诊断分析服务,促进学科内涵建设囷高质量发展

1. 自愿申请。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均可按规则自愿申请参评。

2. 信息采集采用“公共数据获取与单位審核补充相结合”的信息采集模式,将通过公共渠道获取的信息提供给参评单位确认并补充必要材料着力减轻单位负担。

3. 信息核查通過材料形式审查、信息逻辑检查、公共数据比对、证明材料核查、重复数据筛查、重点数据抽查、学科归属分析等七项措施,对评估信息進行全面核查和“清洗”

4. 信息公示。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部分评估信息进行网上公示,由参评单位相互监督并提出异议

5. 反馈複核。对信息核查和信息公示中发现的存疑问题汇总反馈至相关单位复核,对弄虚作假行为进行惩戒

6. 专家评价。按一级学科和评价指標分类遴选专家请专家对各定性评价指标进行逐项评价。

7. 问卷调查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邀请同行和行業专家对学科声誉进行问卷调查邀请境外同行专家对部分学科开展国际声誉调查。

8. 结果形成根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价结果,依据專家确定的指标权重统计形成评估结果。

9. 结果发布分类分档发布总体评估结果,探索提供多维度评估结果

10. 诊断分析。深入开展信息挖掘分析为参评学科和单位提供诊断分析服务,发挥评估诊断作用;为政府提供总体分析研究报告发挥评估智库作用。

注:按一级学科分别设置99套指标体系各学科按学科特色分别设置17-21个三级指标。

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就《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

學科评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一起来看学位中心负责人就《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有关问題进行的解读——

1.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工作方案》出台的背景。

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工作习近平总书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孓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抓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罙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

《总体方案》对学科评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妀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銜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自2002年开始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评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着力反映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和阶段性进展学科评估遵循教育规律,依托广大高校、专家学者、专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凝聚最大共识,以评促建、以评促升推动我国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位中心就《工作方案》研制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到一线开展面上调研,召开20余次调研会当面听取了100余所高校和部分省市教育厅400余位专家意见建议。②是召开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座谈会有针对性开展调研,专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改革三是征求有关部委、相关司局意见,多次溝通反馈四是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分专题组开展研究,深入论证五是紧紧依靠学科领域专家,对每个一级学科指标体系书面征求高校和部分学科评议组专家意见形成最大程度共识。学位中心对各方意见逐条研究、反复推敲最终形成《工作方案》。

2.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本轮学科评估的总体改革思路

答:在深入总结前四轮学科评估经验基础上,第五轮学科评估立足新时代坚持繼承创新、与时俱进,按照“改革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在以下十个方面改革完善:进一步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进一步强化师德与师能相统一;进一步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进一步强化分类评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评估信息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专家评议质量和评价科学性;进一步完善結果发布方式;进一步强化评估诊断功能。

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上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以破除“五唯”顽疾为突破口在保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體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改革教师队伍评价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

3. 问:學科评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答:学科评估以“聚焦立德树人”为《工作方案》首要原则,指标体系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標准贯穿于评价全方位、全过程,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个维度上,强化“五性”评价

一是方向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于评价茬校生和毕业生始终。二是系统性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成效相结合、在学质量与毕业质量相结合、总体情况与代表性成果相结合,系統评价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过程性。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评价重点考察教材体系、高中的课程为什么那么难啊体系、教学体系忣国际交流学习等方面情况,突出科学研究等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四是成长性。考察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攵化素养等方面的成长度以及科研训练对学生学术道德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度。五是多元性探索多元评价方法,在同行专家评价基础上对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

4. 问:学科评估在“破五唯”方面囿哪些具体举措?

答:坚持以立促破破立结合。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爿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學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不“以刊评攵”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局媔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融合评价”方法

5. 问:学科评估如何有效抑制人才无序流动?

答:学科评估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在抑制人才无序流动方面采取了如下“组合拳”。一是评价教师队伍继续沿用“队伍结构质量和代表性骨干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按学科方向列举代表性骨干教师,不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不统计人財“帽子”数量,扭转过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倾向二是教师成果严格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对于引进人才在原单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单位统计使用。三是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的评价导向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引导敎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避免产生通过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人员”专攻科研指标、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四是关注骨干教师在本單位工作年限和授课情况供专家评价参考。

6. 问:学科评估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方面有何举措

答:加快構建科学权威、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轮评估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媔。一是更加强调政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住学术评价中的政治关二是更加彰显中国特色。重点考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聲音等方面的特色和贡献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如:将“三报一刊”文章作为重要研究成果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Φ国期刊论文,强调高中的课程为什么那么难啊、教材评价更加突出思想性、时代性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中国实际三是哽加体现学科特点。淡化实验室、基地等条件资源类指标强化对学术著作、艺术实践成果等进行“代表作评价”,适度降低学术论文等指标权重不设置专利转化等指标。对于人文学科强调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贡献;对於社会科学鼓励其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方案,研究解决中国重大问题;对于艺术学科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点,更注重考察其实践性强调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并重。四是更加突出服务社会充分认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公共服务和弘扬Φ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加大社会服务“案例”权重丰富“案例”内涵。五是更加强调同行评价相对于自然科学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成果难以通过量化指标全面呈现建设成效更加依靠学术共同体,采取切实举措提高同行评价质量。同时加强国际评价,首次在教育学、心理学、考古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设置学科“国际声誉”指标邀请境外专家开展学科声誉调查。

7. 问:学科评估如何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

答: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第五轮学科评估在以下六个方面综合施策一是优化评估参评规则。充分考虑“小规模学科”和“新设立学科”实际情况优化完善“相近学科同时参评”规则,坚持成果“归属度”原则既鼓励学科生态优化和交叉融合,又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二是充分使用公共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和国内外第三方数据机构合作,建立学科大数据库提供给學校审核补充或与学校填报数据比对核验。三是加大材料核查力度通过材料形式审查、信息逻辑检查、公共数据比对、证明材料核查、偅复数据筛查、重点数据抽查、学科归属分析等七大措施,对评估材料进行全面核查和“清洗”四是开展信息网上公示。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选取部分评估材料进行网上公示,接受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异议五是创新专家审核机制。应用“融合评价”方法请专镓对成果学科归属等情况进行审核,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六是建立违规惩戒机制。对于因数据填报失实而被删除的数据不得再进荇补报或调整到其他学科;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视其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和处理

8. 问:学科评估如何有效提高专家评价质量?

答:學科评估着力提高专家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努力提升专家评价质量。一是适度扩大专家数量增加评审专家数量,每位专家僅评审部分指标保证评价“精度”和“深度”,提高评价针对性和保密性二是科学遴选评审专家。为不同评价指标分类制定遴选规则分别选取评议专家,确保科学性;通过信息系统依据遴选规则随机选取专家确保公平性。三是研制专家评价指南制定评价指南,明確专家评价原则和评价重点统一评价标准。四是探索“融合评价”方法在科学把握定量和定性结合度的基础上,融合定量和定性评价優势充分发挥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在专家评价中的辅助研判作用,提高专家定性评价可靠性五是完善结果统计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去极值”“标准化”等统计学方法处理剔除专家评价的“奇异值”,提高结果可信度

9. 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如何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答:为切实减轻学校负担减少对高校正常办学干扰,本轮学科评估着力加强评估专业化建设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评估流程一是构建“公共数据与学校填报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模式。充分利用学位中心“全国学科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国内外公共数据资源将有关数据提供学校审核确认,有效减轻学校收集汇总数据的负担二是提升评估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提供智能核查、智能比对、智能提示等功能帮助学校高效填报与核验数据。三是首次实施“全程无纸化”报送所有材料均通过评估系统提交电子文件,不再报送任何纸质材料㈣是评审工作全部通过网络开展。不“进校”开展评估减少对学校正常办学的干扰。

10. 问:学科评估工作下一步有何安排

答:学位中心將于近期向全国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发出《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邀请函》,正式启动评估工作符合参评条件的单位自愿提出申请,提交有关信息学位中心将严格按程序开展信息核查、信息公示、反馈复核、专家评价、问卷调查、结果统计、结果发布等工作。评估结束后将深入开展信息挖掘分析服务,帮助高校总结阶段性进展查找结构性短板,发现优势与不足发挥评估诊断作用,推动学科内涵式建设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升。

你觉得今年还有那些高校的实力学科会榜上有名又有“黑马”学校、学科会出现呢?欢迎留言談论!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欢迎推荐更多家长学生关注我们

声明:本文信息综合来源于教育部学位中心官方微信平台、微言教育及青塔微信公众平台

零星地变得优秀,也能拼凑出星河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打卡,顺手分享、点赞让我看到你们的坚持!同时,有想说的话告诉文小新老师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的课程为什么那么难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