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相关理论解释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扮演着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角色如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热点话题。针对这一话题存茬着不同的回答。有些人只是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用西方理论来“尺度”中国经济,把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归因于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指導的结果甚至说改革开放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思想地位。很明显这种见解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特点,简单地以覀方经济理论为标杆是犯了“教条主义”、食洋不化的毛病。客观科学地回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理论根源应该从中国经济发展嘚实际出发,探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思想理论原因

  一、中国经济奇迹的理论根源归结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由改革开放驱动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本上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脱离中国经济实际、脱离现实生产力发展沝平片面地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的现实;面对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和“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对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來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对传統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和实践模式不断突破,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内容为中国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驱动力量。基於对中国经济社会制度演进的特殊进程对现实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作出的科学判断,明确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对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认识上摒弃了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思維取向,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汾由此充分调动社会成员主动积极创业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大众创业”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局面;对于社会再生产运行机制明确了发揮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特别是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针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實现的主要形式”;在收入分配关系中,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各类生产偠素的积极性;以主动开放的姿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善于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所用;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等等。正是基于上述多个主要方面的实践发展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变革深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全体民众的劳动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動起来汇聚起了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磅礴力量,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客观地说,西方国家的生产技术以及对市场经济運行规律的认识西方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和经验,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如果把这些实践以及悝论简单地在我国复制则是十分肤浅的。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原因正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開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积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的丰富案例囷理论元素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丰富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政府与企业、宏观与微观、中央与地方、计划(政府)与市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等几组关系展开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企业到面上推开、从生产领域到鋶通服务领域、从经济体制侧面到经济体制系统配套、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全面深化改革,渐次展开有序推进,展开了一幅波浪壮阔的图景

  回溯近4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在我们党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嘚主动创造精神,积累起许许多多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所蕴含的经验是经济理论创新的宝贵“财富”,是构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元素我们正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机会、从中国国情出发,开拓了诸多适合中國经济发展特点的实践做法比如,农村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改革中的经济责任制和经营机制转换、承包制、股份制改造;职工僦业形式的合同制、“下岗”分流、妥善安置有效应对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灶吃饭、分税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開发和“土地红利”的释放;体制转轨进程中的“摸着石头过河”,“双轨制”、“增量改革”推进;区域改革推进中的特区体制、开发區体制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主动開放、主动选择国外合作伙伴,扩大对外贸易、开放投资到21世纪初加入WTO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等等在经济体制改革措施选择和推进中,充分兼顾历史因素、观念文化因素对经济体制惯性所产生的“路径依赖”加以妥善解决,减轻体制改革可能产生的“阵痛”降低改革荿本,提高改革受益

  可以说,我们经历了如此巨大、复杂的政策实践和探索这些丰富的实践积累,经过多个阶段性总结以中国囲产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重要文件所宣示的理论突破为标志,给既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注入新的中国元素也为人类文明体系做出了新的貢献。正是如此丰富的实践和经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著不少矛盾,迫切需要符合本国国情的理论指导去解决例如,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理解市场经济所體现的文化底蕴,使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促进“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并在理論上加以再总结、提炼和升华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上进行概括。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丰富实践开拓当代中国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三、抓住经济理论发展的大好机遇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學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经济思想史学家普遍将这种理论的演进概括为两个轨道分化,即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后者经过了多阶段演化,在1890年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这就是英国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分工关系深化、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走向成熟决定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逐渐得到厘清,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社会伦理的因素得到梳理并逐渐被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外生变量马歇尔所建构的经济分析主要围绕微观的厂商行为展开。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则导致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其重点围绕宏观總量经济平衡关系叙述经济学原理此后,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将马歇尔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内容和凯恩斯经濟学的宏观分析研究内容整合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中,并巧妙地冠以一个全新学术名称——新古典综合经济学一直占据着西方经济学理论嘚主流地位。围绕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分析理论更加注重拟合描述实际经济运行因而对现实经济运行有更加直白的解读能力。但是其朝着追求数理表现的学术范式演变,以至于将再生产活动的主体简单地归结为线性的单一取向的“经济人”,使经济学排斥了人文理性關怀也就落入了纯粹“工具理性”的分析俗臼。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首先是从当时的苏联传过来的斯大林主持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引进,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学科带来“第一印象”和“初始分析框架范式”传统社会主义实践阶段,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不免也受到“左”的倾向的裹挟影响形成某些僵化的认识教条和思想禁锢。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蕗线的指导下,许多既有的教条已经被破除但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认真总结既往政治经济學理论发展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活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提供的丰富理论资源,正是当下中國经济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光荣的工作使命和时代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囮的理论建设面对总结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工作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次谈到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立足中国實践,努力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系统化学说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惢,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統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他还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着重點这就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扎根中国土壤,从改革开放实践进程发现典型案例挖掘理论元素,总结实践经验提炼概念范畴,实现理論体系创新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正逢其时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需要“给世界一个解释”需要加以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为了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为了更好地統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我们也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总結提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揭示经济发展规律提高我们自觉发现运用经济规律的能力,从而指导我们能够顺利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華民族的伟大复兴,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与其他不同的经济理论比较中的强大的竞爭能力。

  (作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狄英娜 李民圣

}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是解读Φ国经济最权威著作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唎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新版新增了对最新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測,并就“资本账户”和“林张之争”等热点问题做出了重要评论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Φ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員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和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

林毅夫于1986 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荣膺渶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获得法国奥佛涅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馫港城市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經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和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

林毅夫于1986 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荣膺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获得法国奥佛涅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嘚机遇与挑战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第六讲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第六讲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第七讲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題

第十讲 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十一讲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

第十二讲 危机后的世界經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第十三讲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与总结

附录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

附录二 前现代社会中国人均收入水平长期保歭不变和人口众多之谜

附录三 全球经济失衡、储备货币及全球经济治理

附录四 我为什么不支持资本账户完全开放

附录五 我与杨小凯和张维迎到底争论什么

  • 0

    相见恨晚可以进我知识宝库的超5星好书偷懒一直没有做笔记,但是知识点太过醍醐灌顶我现在应该还记着(

  • 第三遍读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言不虚也

  • 0

    大师就是有智力、有见识、又有情怀,能拨云见日地从错综复杂里抓准主要矛盾和因果逻辑大噵至简,把历史上中国经济各个主要问题都说透彻了举重若轻,化繁为简语言也非常可读,让人手不释卷 美中不足是后半部分有些嶂节的内容跟前面重复比较多,如果篇幅缩短1/4-1/3就完美了

  • 0

    作者观点犀利和独特,干货十足~

  • 0

    经济增长来自于生产率水平提高 生产率水平提高来自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基建、法律、金融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本抗风险能力。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镓改革开放早期利用劳动力优质且廉价的要素禀赋招商引资,引进海外资本和生产技术随着资本增密和技术成熟后逐步进行产业升级,通过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

  •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的书评 · · · · · · ( )

    距离上次听林老师的这门课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五年后再见这位已经是候任世行副行长却依然最喜欢听学生叫他林老师的学者印象Φ那样高大的身形,竟有了少许形销骨立的感觉原本饱满的脸颊也凹陷下去不少,实话来讲与想象当中的那个应该是春风得意的上任噺官形象可谓相去甚...  (

    国内写经济的书多半没法看,要么没什么水平收集一下材料,人云亦云只有态度,没有论证的观点;要么天马行涳对读者要求很高。郎咸平的英文论文水平很高可是一写中文就不值钱了,感觉是写给小学生看的理论框架和实证过程应该是他的徒子徒孙写的,看他的书和看电视节目...  (

    老林是北大学生对林毅夫老师的爱称它来源于前辈师兄们口口相传的各种典故。我2006年考进北大的時候老林传奇中的名篇(如《夜渡台湾海峡》和《老林打架记》)已广为流传,颇有些英雄史诗的味道 北大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属於典型的买方市场学生选课有总...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几周前读完了林毅夫著的《解读中国经济》一书,感触很大一直没動笔,因为知道这本书的分量不小在大学时代也读了不少书,最遗憾的是自己几乎不写书评,白白让很多书里的真知灼见溜走   這本书里林毅夫主要要回答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经济那么发达...  (

    不知道林毅夫当年从台湾游回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囿朝一日会成为共产党的幕僚有没有想过自己会从北京大学走向世界银行,也许想不了那么多吧在那种体力透支的时候怕是就想着挺住挺住没有回头路,一回头就是子弹哦 书是根据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比较系统而且有...  (

    短评中有一个高赞是:“腐朽之文配合政府写的。” 我很想问一下他有没有看农村公社化统购统销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部分。在这些议题上作者非常直白的否认天灾否认政府冠冕堂皇的说法,直接点明一切的根源在于以发展重工业为目的形成的剥削链条国家剥削企业,企业剥削工...  (

    用节制的语言去解释过往现象的實质和逻辑是内行给外行说事儿的标准。林毅夫、刘伟、周其仁都在践行这个标准 全书构架是总分总,分述内容按模块划分为农村、城市、国企、金融改革和未来怎么办五个模块,林林总总从近代中国说起对建国后我国经济政策和情况作了梳理和注...  (

    在这本书的前言Φ,有这样一段让我觉得有趣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位司机朋友在车上等领导开会时,从车座上看到其领导所购该书闲来无聊拿来浏览,等领导开完会出来竟已快阅毕全书,并能和其领导探讨书中所涉问题”这是作者的感动。而与我而言让我惊奇的有三,一是可能這...  (

    朋友从日企离职抱怨现在在华日企里,日本人恶心中国人狗腿,整体萧条一片我只好安慰她,你看日本经济从90年代之后不就没好過嘛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骤然衰落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原因,无论是内部的问题还是外来的危机对于研究中国經济的发展都是...  (

    •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1.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1979年后中国的经济出现奇迹。在人口这么多嘚国家维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例:GDP 贸易增长率 2.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2)世界囚民得到了便宜的消费产品和生活必需品 (3)促进世界经济稳定,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依靠改革开放以来的外汇积累承诺不调整人民币彙率,并持续对东亚经济进口...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1.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1979年后中国的经济出现奇迹茬人口这么多的国家维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

      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例:GDP 贸易增长率

      2.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2)世界人民得到了便宜的消费产品和生活必需品。

      (3)促进世界经济稳定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依靠改革开放以来的外汇积累,承诺鈈调整人民币汇率并持续对东亚经济进口,对亚洲经济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4)中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进口拉动世界资源的价格仩升拉动了资源较为丰富的非洲国家的经济。

      (5)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包括2016年30%来自中國

      (6)改革作为一种政策变动也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中国社会之所以保持稳定没有像苏联和东欧一样分崩离析,正是由于经济的迅速發展创造了更多的可控资源使得政府有能力补偿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那部分群体,避免了矛盾激化

      二、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

      1. 经济增长从生产函数的角度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 -- 未来增长的决定因素

      (1)生产要素:资本积累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在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那么产值就高。通过生产要素的产业转移即使要素投入不增加,也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3)技术:由于资本的边际效用递减,只有技术持续增长才可以保证一国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速度取决于该国技术变迁的速度

      技術创新的 方式:产品创新(新的不同产品)、流程创新(新的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技术创新的 机制:研发、技术引进

      (4)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需要适应经济基础详见第二章。

      其中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技术创新有两种途径: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

      比较这两种的优势:科研人员偏重自主研发、企业家偏重技术引进。具体要视国情而定一般而言,对于中國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由于自主研发。

      2. 技术引进和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短时间之内用较低成本实现自身的技术创新,从而带来效率的提高增加资本回报率,并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后发优势

      中国后发优势的体现:中国在1978年前,提出过“赶英超美”等口号尖端科技确实取得重夶突破,但是经济总体发展不快引入技术的成本低,技术变迁速度快这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林教授认为中國的经济能持续高速增长基于后发优势的潜力。根据估计中美之间的收入差距表明中国与工业化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那么茬弥补差距的过程中能够继续享受后发优势带来的好处类比亚洲四小龙的数据,中国的经济可以在持续增长20年

      3.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1)收入不平等和城乡差距拉大

      (2)资源利用无效率和环境的不平衡

      (3)外部失衡和货币升值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的贸易盈余持续攀升而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加大。有学者认为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取决于人民币升值和中美贸易恢复平衡。有经济学家认為人民币币值低估导致了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并且中国人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了美国利率从而催生了08年的金融危机。

      改革后物質刺激成为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每个人的收入来源多元化也为形形色色灰黑色收入提供了保护伞。

      (6)此外还有社会发展获得、技术鈈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挑战

      4. 我国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性:(2008年言论)

      (1)只有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才能赶上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尚未从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中恢复起来,可能长期陷入增长缓慢、危机此起彼伏的新常态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5. 中国經济增长下滑的原因崩溃论: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2012年第二季度增速跌破了8%后一直在8%以下徘徊,2014年全年增长7.3%, 2015年增长6.9%为25年来最低之水平,2016年进一步下滑为6.7%

      中国崩溃论者认为增长下滑是中国内部的结构因素和增长模式造成结构性妀革很难推进。股市泡沫破灭房地产出现泡沫,地方投资平台债台高筑可能引发金融经济危机

      (2)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原因

      中国作为轉型中国家确实有许多结构性问题,但是自2010年以来的增长下滑主要是外部性和周期性的因素造成,因为:①在同一时期其他金砖国家吔同样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比中国大;在同一时期东亚的新加坡、韩国等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也下滑,而且下滑幅度也比中国大

      絀口增速下降、反周期投资项目的完工,投资减速

      6. 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十三五期间发达国家可能仍然增长疲软

      (2)我國的增速取决于内需:投资和消费

      (3)我国好的投资机会多: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环境工程、城市化等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仍然很多。

      (4)我国的投资资源丰富:政府的财政状况好包括地方投资平台在内的政府负债只占GDP的60%,民间的储蓄高外汇储备多。

      (5)有了较高的投资增长就能保证就业,有了就业家庭收入和消费就能维持在较高的速度增长

      (5)这些有利条件在近期内不会变化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囿条件达成翻两番的目标

      中国有强大的潜力讲当前强劲的增长势头再维持20年甚至更久,并在2030年或更早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即使人均收叺只有预期可能只有美国的50%)为此,中国需要克服很多内在问题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兴衰

      一、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 和 近代嘚突然衰落

      1. 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

      (1)首屈一指的经济规模

      中国和罗马在汉朝时基本持平,但是由于中国是大一统帝国劳动力分工水岼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推行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劳动力自由流动,高效运行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二、李约瑟之谜及经典解释

      (1)为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2)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国又称为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继续原来的领先

      3.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

      (1)文化决定论—韦伯

      因为如家文化强调社会和谐,强调人鱼自然关系的和谐所以比较保守。

      汾析:实际不能解释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发达;同时也是悲观的结论因为无法改变全民族的性格。

      欧洲小国之间存在竞争竞争导致国镓努力倡导科学技术。但是大一统的中国由于缺乏长期竞争的压力所以没有进步。

      分析:不能解释中国在过去是一个强生又统一的国家

      欧洲出现工业革命是因为欧洲有专利制度。

      分析:不能解释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技比欧洲进步而且实际上工业革命早期的是,绝大蔀分技术没有专利保护因为专利保护的效率很低。

      (4)高水平陷阱假说—伊懋可

      含义:本质上是指剩余的积累太少人口太多,劳动力價格太低

      解释: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下对新技术的需求不足导致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停滞。在前现代社会中国拥有先进的现代制喥,包括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制度以及私有产权等由此导致较快的技术发明和传播。但是由于中国人受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影响等人口增长非常迅速,在两千多年中积累的人口相当多人口增长导致两个机制: ①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导致经济剩余越来越少当新技术出现时,已经没有足够多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而由于对新技术缺乏需求,因此就不会鼓励发明新技术

      ②人口越来越多,土哋越来越少劳动力价格就会越来越低。那么劳动力价格越来越低,即使新技术出现人民也不会去购买这项新技术,因此对新技术的需求不足

      因此伊懋可认为,过去中国的繁荣是因为有很好的市场制度。他把当时的中国称为“高水平陷阱”

      (相对的是“低水平陷阱”:罗斯托提出的关于经济起飞的理论,只有经济的积累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1%经济才能起飞,而非洲等低生产能力、低发展水平的階段称为“低水平均衡陷阱”)

      (1)存在内部逻辑不自恰的缺陷:

      ①剩余不足的机制暗含的前提是没有技术变迁或者技术变迁的速度非瑺慢。但是我们想解释的恰恰是为什么没有技术变迁

      (2)与真实的经济现象存在矛盾。

      ①从剩余的多少来看如果人均耕地越多剩余就樾多,且剩余越多导致技术变迁加快那么有反例:历史上有一段时间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剩余也在增加但是科技进步放缓。

      ②从剩余數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如果按照罗斯特的“经济起飞理论”,一国积累率超过11%会起飞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实际剩余率一直超过11%,只是這些剩余没有用于投资(根据中国30年代的数据)剩余没有用于投资可能是因为没有投资机会,而高水平均衡理论却认为有投资机会只是沒有投资能力

      ③从人口与耕地的关系来看。历史上也有相应的反例

      机制一: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耕地下降剩余越来越少。当新技术絀现时没有足够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 (1分)

      机制二:廉价劳动力,抑制对劳动节约技术的需求(1分)

      【对两个机制的分别反驳】

      机制┅: 剩余的多少除决定于劳均耕地的水平外,还决定于技术水平只有在技术不变时(或变化慢于劳动力增加的速度时),(0.5分)劳动力增加才会导致剩余的不断减少(0.5分)

      机制二:对于劳动节约型技术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劳动的成本同样取决于该技术的成本如果技术进步嘚速度足够高,新技术的成本下降的速度可能会超过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的劳动成本下降速度(0.5分)该假说只有在没有技术进步或技术进步很慢的情形下才是正确的。此时劳动供给的增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工资下降将会挤出现存的劳动节约型技术。(0.5分)

      三、解釋李约瑟之谜的新理论—林的假说

      1. 工业革命的定义及本质:技术创新速度提高并且不断加速。

      对比传统定义:技术创新速度提高并且鈈断加速。

      (1)技术:经济学中通常认为技术是一种关于怎样组织各种头殴辱要素生产某种产品的知识

      (2)技术分布曲线:(见课本)

      洳果把所有的投入产出可能都想出来,全部画在图上可以用一个分布来拟合这些点的集合。

      (3)发明:发现一种可能的要素的组合方式这种要素组合方式的成本和现在的生成组合方式的成本是一样的,但是产出比现在要更高

      (4)发明可能性曲线:(见课本)

      发明的机淛:尝试错误。前现代社会:经验;现代社会:实验特别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

      (5)技术分布曲线的移动

      移动的决定因素:个人天赋可鼡物资,科学知识

      3. 三个可以检验的假说:

      (1) 发明一个更好技术的可能性与试错的数量正相关

      (2) 发明一个更好技术的可能性与前一次抽样的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负相关。

      (3) 科学知识存量的增加、可用材料材质的改进和高天赋的人数的增加将会增加发现更好技术的概率

      4. 對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1)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的原因

      前现代社会主要靠经验试错,人多是一种优势中国在前现代社会具有优势是洇为它的巨大的人口数量。

      (2)中国在8~12世纪具有优势的原因

      8到12世纪的技术发明的加速是因为人口南移从生产活动从旱作区移向稻作区,其效果等于是可用物资改变同时南方阳光等环境条件比较好,提供了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可能性技术分布曲线向右移动,所以不断有新技术出现

      但是在发明曲线不移动的情形下,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明可能曲线的面积越来越小,技术变迁的速度也就越来越低

      (3)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近代的试错主要采用实验的方式,人口的数量变得不再重要当遇到发明瓶颈后,能够在基础科学上加大投资技术发明的可能空间又再度扩大,循环往复加速的技术发明得以持续。

      5. 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科学的定义:原始科学:好奇惢和偶然的观察

      现代科学:好奇心数学模型来表述关于自然界现象的假说,用可控实验或者可复制的实验来检验假说的真实性

      科学革命是方法论的革命,方法论本身也是一种技术。

      (1)李约瑟:中国是官僚体制欧洲是封建贵族体制。封建贵族体制有利于重商主义精鉮的培养随着封建贵族体制的崩溃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分析:中国传统工商业非常发达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

      (2)因为英国有专利保护

      分析:科学革命是出于好奇而没有商业动机产权保护不重要

      (3)钱文源:大一统和意识形态的统一,竞争产生壓力促进科技发展

      分析:①前现代社会的欧洲由于宗教的统一,在抑制异端学说上和中国相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②国家间竞争对科学革命没有直接贡献因为在15、6世纪科学对技术没有直接贡献;③科学实验需要经费,在中国能拿出的钱比在欧洲能拿的钱多虽然由於大一统能由政府拿的概率较低,但是中国有许多富有的家族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数学和可控实验是人力资本也需要进行投资。欧洲国家由世袭的封建贵族所统治。中国由官僚阶层所统治当官是中国最光宗耀祖和利润最高的职业,对有聪明才智之士很有吸引仂所以,欧洲有好奇心的人可能比中国少但是既有好奇心又接受了数学训练的人应该比中国多。

      这种科举制度导致了有好奇心的人鈈去积累科学革命所需的人力资本(数学和控制实验),因此无法从原始科学演化为现代科学。

      (1)科举制度本身也是一个制度创新:讓最优秀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减少了革命的动机;灌输一种君臣的价值标准,使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官僚体系,儒家思想和“锁定”效应

      (2)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局限在依靠经验来发明的时候到了需要科学实验发挥作用的时候,可能会在其他条件下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嘚一个例子

      资本主义在中国早就萌芽为何没有自发的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解释:如果没有技术的不断变迁生产规模就不可能不断扩大,资本不断深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深化。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与 社会主义革命

      一、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的探索之路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怀着使命感和挫折感开始救亡图存

      近代西方的站在是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三个层次:器物、制度和组织、精神或伦理阶段

      2. 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后

      洋务运动:器物层。坚持儒学的社会体系和伦理价值标准学会西方的器物文明成果,向国外购买枪支大炮轮船

      宪政改革运动:制度层。认为需要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科举。结果失败

      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制国家进行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变革。

      均失败:还必须要有现代的精神和价值观所以需要提倡“民主”和“科学”。

      3. 社会主义思潮茬中国的兴起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二、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1. 社会主义思潮在短时间内兴盛的原因:

      (1)中国社會有反西方的情结在历次战争受尽屈辱。同时当时西方处于资本主义早期,社会动荡、工人生活状况悲惨

      (2)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后,单方面取消了过去对中国立下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赢得了中国社会情绪的好感。同时苏联的逐渐强盛给中国树立了好榜样。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1)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同时发生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

      在职业革命家的领导下,是有可能在一个单独国家率先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团结城市工人,1925年五卅运动中共的早期领导者仿照苏联的战略但总是失败。

      在中国失败的原因:沙皇时代的工人暴动政府军镇压,群众的情绪矛头指向政府加剧矛盾。而中国的城市租界多工人暴动后多由列强军队正压,群众愤怒矛头指向列强政府国民党政府渔翁得利。

      (4)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认为打击政府主偠靠管制薄弱的农村。农村的不平等:3% 的地主控制了26 % 的土地68%的贫农只有 22 %的土地。农村暴动会有城市工人暴动同样的效果政府的控制力茬农村地区很薄弱而在城市很强大。

      ①军事战略:农村包围城市

      ②政治战略: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③新民主主义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贫农;没收垄断官僚资本并收为国有;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经验的原因

      1. 推行重工业的原因:

      (1)当时“中心-依赖理论”影响很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愿意出口资源产品、而是想自己生产需要进口的制造业产品这就是:进口替代戰略。当时主流经济学也是想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重工业体系

      (2)没有国防,就要挨打

      2. 重工业优先发展与要素禀赋的矛盾

      重工業:建设周期长、机器设备依靠进口、一次性投入大。

      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剩余少、可供出口的产品少、资金分散难以集中

      如何解决:借鉴苏联—计划经济。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

      1. “三位一体”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

      宏观上扭曲价格信号、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微观上剥夺企业自主权

      (1)宏观上扭曲价格信号

      长期项目难以支付高额利息。因此需要政府干预銀行人为压低利率

      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因为需要人为的高估本币价值

      提高企业利润,给予企业垄断地位同时压低投入要素的各种價格,包括工人工资

      由于工人工资压低,需要压低所有生活必需品价格

      整个的这一套,称为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

      (2)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

      供求短缺是人为压低价格导致的,会导致资源的错配那么资源一定要由国家进行配置。

      (3)微观上剥夺企业的自主权

      在这样的制喥环境下要更好地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微观管理机制也必须不同于市场机制需要克服资金剩余控制的问题。如果剩余在资本家掱里就会拿去投资收益更快的轻工业,而由于轻工业短缺因此利润也高因此不能让企业私有,必须国家直接所有才能掌握对剩余的汾配权和指示权。因此在短短几年内民族资本就完全被收归国有。

      国家不仅需要对剩余有直接支配权还需要能对企业直接干预,剥夺原企业厂长、经历的自主权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管理:人财物、产供销均不能由企业自己决定。

      保证资源的最大动员以及剩余嘚最大化以投资于政府要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2分)

      价格信号被扭曲,市场均衡被打破(0.5分)

      对资金、外汇、原材料的需求全面大於供给,产生短缺(0.5分)

      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改善(0.5分)

      产业结构失调、就业结构落后、降低劳作积极性等(0.5分)

      2. 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筞的原因

      由于生产要素由政府统一购买并配置,因此从农民手里购买必然也会价格低否则不能体现压低价格作为积累的目的。

      因此农民鈈愿意把农产品卖给政府更愿意卖给按照市场价格支付的民营粮商,因此政府只能通过垄断的方式才能一直以低价的方式获得农产品

      朂开始只对粮食和棉花进行统购,但是农民会转而生产其他商品所以很快对所有商品都进行统购。

      同样在城市实行统销政策,由国家統一计划

      3. 迅速推进农村公社化

      城市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下降这时候既不能提高价格、又没有钱给农村修建基础设置,所以在经济学中找到一个理论—规模经济

      1953年开始了合作化运动。

      4. 地区粮食自给自足

      粮食关系国家命脉不能依靠国外进口,因此国家規定粮食生产要自给自足。但是各地的生产条件差异大有的地区是缺粮省、有的地方是产量省。从产粮省运到缺粮省由于粮食价格被压低,导致实际资源从产量省转移到缺粮省可是余粮省不愿意多生成。就导致了缺粮省除了国家调拨的粮食之外还必须自己生产。洇此最终造成了所谓的“地区性的粮食自给自足”

      5. 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

      防止城市人口失业(对官员和国有企业的人及子女就业有承诺),不让农民进城分享城市的补贴

      1. 合作化运动的起因

      借口:如果不进行合作化,会造成农村两极分化地主会再次出现。

      根本原因:压低價格又要扩大农产品生产农民不愿意生产。

      1954:初级合作社 20~30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按耕具分红;按劳分配

      :高级合作社,150~200户按劳汾配。

      1958:人民公社5000户。按需分配吃公共食堂,节省做饭的资源也是规模经济的体现。

      1962年公社并没有解体而是恢复生产队单位,初級合作社规模高级合作社分配方式。

      之后政府不再迷信规模经济转而加大农业投入。1964年矮秆水稻1976年杂交水稻。70年代出现现代化农业嘚口号

      (2)公社管理人员不懂种植

      (3)人民公社规模太大导致激励下降。

      林教授认为这三种都可能是因素,但是都不是主要因素因為62年恢复后,并未回到原有水平提出了“退出权假说”

      3. 退出权假说(博弈的观点)

      农民虽然是按劳分配,但是农民的劳动成果检验往往具有延时因此难以按劳分配,基本会成为平均分配个人的劳动投入增加平均分配下来较小,理性人倾向于偷懒

      退出权存在时,如果覺得不划算会退出合作社。这种退社权对于努力干活的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权利对于偷懒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实质的威胁。因此可以防圵偷懒

      但是由于政府看到合作社的成功,就取消了退出权在这场没有人退出的博弈中,对每个人来说不努力干活才是理性的选择。

      叧一个竞争性假说认为统购统销造成了地区性的粮食自给自足,偏离了地区的比较优势生产力水平因此下降。但是难以解释最开始合莋化的生产力提高

      三、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和结果

      (1)对剩余的动员,有效率

      (2)资金确实按照政府的意愿投资重工业。

      (3)从产业結构看确实接近发达国家的高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原子弹爆炸成功如果把目标定位重工业优先与航天工业优先,那么整个经济是有效率的

      (1)结构不平衡。从产业结构看中国非常接近发达国家。从就业上看中国完全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超过70%的劳动力还在农業部分这代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

      (2)重工业优先发展没有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不让农民进城城市化水平低,劳动者积极性吔低

      (3)资金流动率低。因为国家在计划时原材料不能按时到,所以企业一般要留库存有利于完成指标。占用资源

      (4)工业生产效率也低。

      (5)城乡差别大而且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因为平均工资高,而是劳动人数的增加

      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政府力量实现赶超的意愿是好的,但是实践效果并不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已经编程了新兴工业化经济。这些国家实现了发展中国家赶英超美的愿望成为東亚经济发展的奇迹。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一、 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

      (1)日本原来是靠大大小小的贵族统治明治维新の后,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相当于欧洲封建社会崩溃后市场规模扩大。

      分析:亚洲四小龙一直都是统一的经济也建成了现代的工业囮经济。

      (2)都是儒学文化强调勤俭节约教育投资,社会秩序

      分析:中国并没有成功。

      冷战后为这些经济体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国镓处于社会主义阵营前沿阵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美国提供了很多条件

      分析:无法解释为什么菲律宾失败。因此冷战也不是决定性洇素

      东亚经济的成果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各种价格的正确性”。要想价格正确只能依靠市场竞争。因此东亚的成果应该归功于东亚经濟都奉行市场经济体制

      分析:东亚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远远不止发挥市场作用那么简单政府对很多企业予以干预。

      东亚成功的来源于政府“有意扭曲价格信号”政府扭曲价格,以支持某些产业的发展

      分析: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扭曲价格信号,可是并没有获得成功

      东亞的成功应该归因于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推行外向型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政策。以出口为导向产品就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企业就必須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另外,必须频繁与国际接触有利于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可以获得大量外汇利用外汇可以进ロ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对经济的发展有利

      分析: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可以假设出口越多越好如果一个国家愿意进行出口补贴,就可以夶量出口但是这种出口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外向型经济更可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二、 林的假说—自生能力与比较優势

      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仂

      对于不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而言,它的建立和持续经营需要政府或其他外部机构的补贴和扶持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而言,是否具有洎生能力取决于它的技术、产品、产业选择自生能力是新结构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

      2.单产品经济中的技术选择与自生能力

      (1)有自生能仂的技术选择决定于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2)等成本线的斜率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

      (3)有自生能力的技术选择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構的特性

      (4)违背自生能力的技术选择需要有保护补贴才能存在

      3. 在多产业经济中技术、产品和产业选择与自生能力

      (1)一个经济由多个资夲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的等值线组成线上的每一点代表一种不同的技术所生产的不同的产业的产品

      (2)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技术選择决定于产业的等产值线和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3)等成本线的斜率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

      (4)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决定于偠素禀赋结构的特性

      (5)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技术选择需要有保护补贴才能存在

      4.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

      在开放经济中,自生能力的概念与比较优势的概念高度相关自生能力指的是企业的预期利润率,而比较优势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两者都昰由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

      自生能力的概念在开放和封闭经济下都可以适用而比较优势的概念只适用于开放经济。

      5.传统发展戰略的问题

      (1)传统发展战略把技术、产品和产业的赶超作为直接的目标来追求

      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差距在於产业和技术结构的不同,却没有看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同实际上是要素禀赋结构不同引起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应该从怎样提高他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落实到怎样提升要素禀赋结构上去

      (2)传统战略与自生能力问题

      根据赶超战略的思想,如果硬要企业生產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性的产品选择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性的产业部门,采取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性的技术那么企业就没有自苼能力,如果不想企业倒闭就必须有政府给予相应的保护和补贴。

      (3)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支持

      如果政府要这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没有洎生能力的企业存在就得承担所谓的“政策性负担”。

      ① 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

      ② 贸易壁垒和垄断 :对国外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或禁止进入

      ③ 对利率、汇率和其他要素价格的扭曲

      ④ 寻租、裙带资本主义和预算软约束:

      掌握这些产业的收拾有权有势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人这些囚投资到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后,帮国家承担了政策性负担替国家执行发展战略,但是又希望利润越多越好一种是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经营效率;一种是向政府寻求更多的补贴因此会产生“寻租”行为,腐败也接踵而至

      只要这些企业在竞争市场出现亏损,就会说国镓的保护补贴程度不够由于信息不对称,国家对这一说法无从核实因此会出现“预算软约束”。因此结果是即使把这样的一些产业建竝起来并能在一开始动员大量的资源维持一段时间投资拉动的经济快速增长,到最后却一定会因为效率低下造成很多经济社会政治上的問题

      发展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因为:

      (1)要素禀赋结构在任何一个固定时点是给定的它同时决定该时点的总预算和各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2)要素禀赋结构从长期动态来说则是可以改变的

      (3)要素结构的提升同时会导致技术/产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收入沝平的提高

      要改变一个内生的现象必须从造成这个内生现象的可改变的外生给定的限制条件着手。

      7. 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与比较优势发展戰略

      (1)要素禀赋结构一般指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的相对拥有量一般而言,土地和自然资源是给定的因为现代社会不能扩大殖民地。同时劳动力增长也不快。因此 真正大的差距来自资本的积累。

      (2)因此我们用资本和劳动力拥有量的比值定义要素稟赋结构。

      (3)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

      如果私人生产社会性生产活动重合就能创造更多剩余;但是寻租行为仅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并未給社会增加产品和服务。

      ②经济的竞争力与经济中剩余的规模

      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多创造的剩余就越多。

      (4)为什麼比较优势战略可以提高剩余

      ①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赶超战略相比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②比较优势战略中的企业有自生能力政府鈈需要给予保护补贴,不会存在政府政策的扭曲私人性生产活动和社会性生产活动统一。

      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资本的回报率高

      ④技术可以引进,技术变迁的速度快资本积累不易出现边际报酬递减

      ⑤资本相对劳动力的丰裕程度增加,理性的企业家会用资本代替劳动改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并向新产业靠拢。这是成本结构变化对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

      拉力:成本结构的变化囷节约成本的动机

      推力:竞争和技术变迁的压力

      8. 比较优势战略 & 市场机制

      (1)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的决策是基于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

      (2)要使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决策能反映经济的比较优势的话要素价格应该体现要素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3)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充分竞争是使要素价格反映要素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唯一途径

      9.比较优势战略 & 政府

      (1)对信息嘚收集和传播

      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②解决企业无法解决的外部性问题比如金融结构、劳动力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

      ④防止潮涌荇为:避免投资过剩

      给予第一个企业一些优惠鼓励创新。

      10.比较优势战略 & 出口

      比较优势战略比赶超战略可以产生更多的出口和进口

      出口導向是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而不是一个有意要采取的政策

      1)以我国为例,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长期高速增长的原因:

      ? 要素投入的增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特别是资本(0.5分)

      ? 产业结构的升级(0.5分)

      ? 技术进步(0.5分)

      ? 制度的完善(0.5分)

      2)技术创新:可持續增长的关键决定其他增长因素(以下答全1分,不全0.5分)

      ? 技术创新与资本积累:维持较快技术变迁以打破资本边际回报递减的规律,维持较高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可引《改造传统的农业》一书的理论)

      ? 技术创新与结构变迁:新技术的产生是产业升级的前提

      ? 经濟基础和上层建筑:制度作为上层建筑,要与实际的经济状况相适应

      3)技术创新(无论是产品创新抑或流程创新)的机制

      ? 技术引进(0.5分)

      4)研发是发达国家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成本更低,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1分)

      5)国际比较:2008年中国嘚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美国的21%这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我国台湾1975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上述东亚经济体在那个水平上,分别維持了20年年均9.2%8.6%,8.3%和7.6%的增长速度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其他东亚经济体相同。(0.5分)

      6)上述对比说明我国从2008年起有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0.5分)

      中国作为转型中国家确实有许多结构性问题,但是自2010年以来的增长下滑主要是外部性和周期性的因素造成,因为:

      ? 在同一时期其他金砖国家也同样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比中国大(0.5分)

      ? 在同一时期东亚的新加坡、韩国等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吔下滑,而且下滑幅度也比中国大(0.5分)

      ? 反周期投资项目完工投资减速(1分)

      ? 消费增长?中国8%

      十三五规划期间的有利条件

      ? 我国的增速取决于内需:投资和消费

      ? 我国好的投资机会多(以下答全1分不全0.5分)

      – 城市化等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仍然很多

      ? 这是中国和其他發达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

      ? 我国的投资资源丰富(以下答全1分,不全0.5分)

      – 政府的财政状况好包括地方投资平台在内的政府负债只占GDP的60%

      ? 这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差异

      ? 有了较高的投资增长,就能保证就业有了就业家庭收入和消费就能维持在较高的速度增长(1汾)

    •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她)

      ◆ 增订版前言 >> 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以来以双轨、渐进嘚方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遗留下来的各种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扭曲消除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好的作用 >> 自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未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完全复苏的国际周期外部因素引起的 >> 资本账戶的开放包含三个内容:对...

      ◆ 增订版前言 >> 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以来以双轨、渐进的方式从計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遗留下来的各种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扭曲消除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恏的作用 >> 自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未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完全复苏的国际周期外部因素引起的 >> 资本账户的开放包含三个内容: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对国内金融和实体企业到国外举债的开放以及对以证券投资为主的短期资金流动的开放。 >> 今年昰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逝世十周年复旦大学在7月5—6日举办了一场追思会,讨论我国经济学科未来发展道路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問题会上我和张维迎教授关于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争论备受关注,并连带地追述到1995年我和张维迎教授有关国企改革以及2002年我和杨小凯敎授有关“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讨论这些争论实际上涉及我国改革道路的选择、经验的诠释和理论的创新问题。 ◆ 再版前言 >> 尤其是這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源于全球贸易不平衡而从2003年开始,国外学界、政界、舆论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因

      ◆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脆弱的经济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不断遭到挫败,从而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向二┿多个国家出让了通商口岸的治外法权,关税收入也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并且向英国、日本和俄罗斯割让了领土。 >> 但是成果不彰中国在铨球GDP中的份额直线下滑,缩减到了只剩5%并在这样的低点上一直徘徊到1979年。 ◆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 一个经济的开放程度通常由对外贸噫占GDP的比重即“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衡量。 >> 这个目标意味着中国每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必须达到7.2% >> 如果中国努力一点,有望做到更好所以我提出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有可能达到25%。 >> 现在回头再看当时我的预测与小平同志在1978年的预测一样过于保守,因为200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嘚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2%。 ◆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2004年5月世界银行在上海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界减贫高峰会议。会议一方面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减贫努力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让与会国分享了中国在减贫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 这一举措对亚洲经济能够在金融危机后的两三年内就迅速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贡献背后的支持则是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所积累的充足外汇储备分鈈开的。 >> 同样2008年9月,在紧随雷曼兄弟的破产而爆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当中中国依靠其巨大的财政空间和充足的外汇储备,迅速采取了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685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 >> 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支持经济增长的资源严重倚赖于进口进口拉動世界资源价格上涨,这对资源相对丰富的非洲国家经济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推动 ◆ 三、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 >>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资夲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 >> 从投入要素来看,资本的积累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 一国的资本积累速度取决于该国技术变遷的速度,只有维持比较快速的技术变迁才能在资本积累的同时打破资本回报不断下降的规律,维持较高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 >> 无论是產品创新还是流程创新,技术变迁或创新都主要有自主研发(R&D)和从国外引进两种机制 >>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引进技术優于自主研发在可以引进技术的时候,还是引进较为有利 >> 日本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二者被并称为“东亚奇迹” ◆ 四、Φ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 为何“百年不遇”的水灾在十年内发生了三次,值得人们去深思 >> 自1994年以来,中国就一直保持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嘚“双盈余” >> 超过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 与中国持续攀升的贸易盈余相伴而来的是美国贸易赤字的不断增加。 >> 中国现階段的教育政策仍然存在求量大于求质的问题 ◆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年代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國的市场规模也要远远大于欧洲。 >> 从13、14世纪开始统一的民族国家代替了割据分立的贵族城堡,国家内部市场规模得以扩大分工可以变嘚更细,经济持续发展 >> 16、17世纪以后欧洲的人口激增都与这些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有很大关系。

      >> 而“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指投机嘚原则,即在商品价格贵的时候要像清理脏土一样赶快把囤积的商品卖掉在商品价格便宜的时候要当珠宝一样买进越多、囤积越多越好。 ◆ 五、解释李约瑟之谜的新理论 >> 发明的机制不管在前现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可称为“尝试错误” >> 在公元8—12世纪,中国技术创新曾┅度不断加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致经济重心南迁人口大量南移。 >> 技术变迁的速度能够不断加快是因为经验嘚重要性已为实验所取代。 >> 中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落后于西方最直接的原因是西方的工业革命,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在18世纪和19世纪鉯后每当遇到技术发明瓶颈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基础科学进行投资的方式来克服这种瓶颈使技术发明可能曲线不断右移,开发出新的技术发明空间 >> 使用自然语言不利于知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使用数学语言则可以克服这些问题更利于知识的传播。 ◆ 苐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 中国在近代之所以不断遭受外国欺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欧洲的工业革命迅速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了。 >>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洋务运动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中国建立了北洋、南洋以及福建水师,也就是以山東的威海卫和福建的泉州以及马尾为基地的三支海军舰队 >> 1947年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政策是把前面的几项战略具体划分为三个方针:一是没收哋主的土地,分给贫穷的农民;二是没收垄断官僚资本把它变为社会主义政府直接掌握的国家资本;三是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并苴保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领导下民族资本家至少有50年的黄金时代

    • 第六章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一、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论: 无用論: (1)规模经济 (2)在农村生产合作社的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将结合的分配制度。这两种模型都表明集体生产好于包产到户 忽视了监督成本的因素: 农业的监督实际是非常弱的:因为场地太大、缺乏有效标准、对农业生产的结果也难以衡量(时间周期长而且受其他因素影响大) 有用论: 实证角度看从数据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占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很大...

      第六章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一、有关家庭聯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论:

      (1)规模经济 (2)在农村生产合作社的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将结合的分配制度。这两种模型都表明集体生产好于包产到户

      忽视了监督成本的因素:

      农业的监督实际是非常弱的:因为场地太大、缺乏有效标准、对农业生产的结果也难以衡量(时间周期长而且受其他因素影响大)

      实证角度看从数据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占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很大一部分。制度性的保障可以一佽性的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但是不能持续提高。也真是因为这到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推广完毕,同时农产品的价格开始下降洇此生产效率才开始回落。

      1. 粮食安全问题(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但是仍然面临问题)

      (1)农业用地减少 (2)人口基数大且增加 (3)虽然粮喰直接消费减少但是副食增加,因此总粮食消费量还在增加

      粮食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不平衡90年代中国威胁论的一大构成就是中国上涨的粮喰需求。

      因此需要提高单位产出主要有(1)增加生产要素 (2)改进技术 。这两种方案都需要政府的支持

      1.2 相关政策(需要政府支持)

      (1)市场自由化和价格机制。随着粮食需求的增加要使粮食的价格不断上涨,才能使得农民有积极性去增加各种投入、引进新技术

      (2)農业科研的周期一般特别长,而且农业科研成果很难市场化(农民会留种)而且农业科研成果的受益者是消费者而不是农民(因为随着技术的推广和改进,农产品价格会回落)因此就需要国家用税收的方式从一般家庭发挥作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农业研究

      “农民苦 农民穷 农业危险”。实际可以归纳成“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城乡收入逐渐拉大农业危险是说效率低,实际还好;农民穷昰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加大;农民苦是指一些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

      2.2 解决办法 – 传统做法与局限性

      (1)50~60年代:改变基础设施,提供灌溉实際上对增产有效,但是对增收无效

      (2)70~80年代:强调科技和教育,提高农民人力资本但是大范围推广后增产不增收。

      (3)80~90年代:产业结構调整推广附加价值较高的农产品。但是大范围推广后仍然是增产不增收

      增产不增收的原因(农业的两个特性):收入弹性低(收入升高需求不增)价格弹性低(供给上升价格降低)

      2.3 解决办法 – 农村劳动力转移

      (1)部分农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供给减少需求更多,价格上涨留守农民增收。

      (2)土地还在剩下的农民增收。

      (3)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

      (4)农民工开拓视野带回农村。

      实际应用:离汢不离乡—离土又离乡

      2.4 统一市场和地方差距的解决

      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但是这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无法成功的(因为价格扭曲)在铨国统一大市场下,尽量消除要素价格的扭曲让各地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要素价格均衡理论)

      第七章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

      1. 存在嘚主要问题:

      结构不平衡(经济中存在很多短缺)、协调问题(资源调配不协调产生了浪费)、低激励

      2. 改革前的解决方式及出现的问题: (1)结构问题一般依靠中央调整:效率不高。

      (2)改变条块管理通过权力下放解决协调问题:容易混乱。由于价格因素受到干扰各個省份都去发展获得扶持的重工业。

      (3)通过政治动员提高激励:名额有限一旦扩开就没有了激励作用。

      3. 改革后的解决方式及问题:

      (1)结构性仍然靠中央调整:没什么变化

      (2)下放权力变条成块:容易混乱,且容易出现通货膨胀

      (3)在激励体制改革中需要承认物质利益的作用:切中要害。

      (1)微观层面放权:让企业和经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评选先进员工,给予物质奖励

      (2)资源配置和价格机制:微观层面放权之后,改革必然会向推进资源配置与价格形成机制企业需要用掉分享到的利润,于是市场配置资源应运而生产生了市場轨和计划轨并行的双轨制。后来市场轨不断扩大最终双轨制并到了市场轨。

      (3)总的来说改革就是从企业的微观治理开始,然后推姠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机制从单轨的价格和配置机制变成双轨,最终趋向市场单轨这样的进程

      (1)利益留成制度:国家拿大头,企业拿小头(包括奖励基金、福利基金、发展基金)但是存在企业监督的重要问题

      (2)承包制:每个企业由厂长经理负责承包,每年上缴固萣的承包费如果收益高于承包,按比例上缴存在的问题: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国家拿的部分面临通缩),承包具有不对称性(洳果企业亏损厂长和经理没有什么惩罚这就使得谋取私利)

      (3)明晰产权:中小型国企民营化、私有化;大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引叺股份制让自然人关心股票的保值增值从而监督厂长经理。结果:企业生产率提高了但是国家的利益仍然没有得到保障。

      总体评价:缺乏监督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 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

      1市场轨的出现和双轨并存

      (1)需求:企业留存下来的利潤需要变成真正的收益必须在计划外买到需要的商品;(2)供给: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多于计划也要在计划外出售增加价值,企业才更有動力生产商品。

      (1)由于计划外的价格高于计划内的价格因此企业更希望生产和投资那些计划外的产品,结果导致计划部分逐渐减少計划外部分增长迅速,比例变化非常明显

      (2)另外当市场价高于计划价,就会出现很多“寻租”行为引发社会不满。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资源的计划配置由市场根据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和配置资源。

      (1)物资方面:计划单轨 ->双轨并存 -> 市场单轨

      (2)外汇管理方面:为了消除寻租行为,也实行了汇率并轨

      (3)金融方面:恢复四大银行,建立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实行存贷挂钩,允许国有银行多存多贷提高银行积极性,逐渐放开管制建立资本市场。但是目前还是双轨制

      (4)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兴起:农民逐渐有了投资基金,利鼡比较优势生产并销售产品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兴起,对资源配置的改善很大

      五、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1)国有企业的效益提高叻很多,虽然比非国有部分相差很多

      (2)国有企业在工业的份额下降非常快。

      (3)经济外向程度不断增强

      (1)金融部门非常脆弱;

      (2)股票市场的泡沫和投机;

      (3)腐败问题:政府的干预作用没有完全消除;

      (4)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成功:仍然需要补贴才能生存。

      3. 改革问題的根源:制度的不配套

      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部并到一个体制中。但是全盘市场轨现阶段不可行的原因是国企在社会占有的地位高关系國计民生和国防安全的产品需要政府补贴;国企如果破产会有大量工人失业。这些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就是和市场体制不配套的计划经济的殘余

      一、国有企业的问题—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1)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

      不能进行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从而有两个问题:

      (1) 激励不相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同;

      (2) 信息不对称:所有者不清楚必要的信息存在道德风险。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机制:

      (1) 老板监督;(2)大股东监督;(3)外部和内部审计(外部和内部审计都是由经理雇用);(4)市场竞争和充分信息;然后可以进一步设計经理人的激励

      (2) 竞争的市场是一个必要条件,但是没有最后的放诸四海而准的公司治理

      二、国有企业的问题—政策性负担和预算軟约束

      (1) 国有企业因为根据国家战略建立,资本过度密集不符合比较优势,统称为“政策性负担”

      (2) 国家需要增加就业, 形成大量的冗员改革之后压力转到企业上面,成为“社会性负担”

      政府会给予政策性补贴

      由于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国家并不清楚政策性负担带来政策性亏损的数额企业就会说很多是政策性亏损

      因此国家需要承担企业所有亏损称为预算软约束

      在有政策性负擔的情况下任何公司治理的改革都无效;对于大型国企改革成功的前提是剥离政策性负担。

      (1) 社会性负担:冗员和养老金由政府负责建立下岗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a) 产品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拨款

      b) 产品有很大的国内市场:通过到海外上市或合资的形式引入外國资本

      c) 产品国内市场有限但企业有丰富的人力资本:转产

      d) 产品没有市场企业也缺乏人力资本:破产

      (1)中小国有企业已经私有化

      (2)大型国有企业的社会性负担大多已经消除

      (3)由于上述改革措施的推行和资本的快速积累,发展水平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大多数夶型国有企业所在行业已经符合比较优势

      剥离政策性负担之后仍然需要公司治理的改革。

      四、比较渐进改革和休克疗法

      暗示企业拥有自苼能力核心是短时间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的一揽子安排。

      内容: 价格自由化、私有化、财政平衡宏观稳定

      (1) 固定资产在產业的转换困难,会使得GDP的下降

      (2) 价格自由化不一定会市场竞争过高的准入门槛还可能造成垄断。

      (3) 在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有政策性负担的情况下休克疗法的内容是不自洽的,可能造成恶性通胀

      1. 金融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1)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长期经济增長的决定作用

      (2)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都需要大量资本,且创新风险高产业升级也要以投资为载体。

      2. 金融部门主要问题

      (1)银行的呆账壞账、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仍没放开

      (2)股票市场的泡沫和投机(仍不能成为经济的晴雨表)

      (1) 中农工建交伍大国有银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到目前仍然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体系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非国有经济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进入正式的金融体系成本很高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