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智能手机来实现室内外定位什么是无缝衔接的感情,有没有相关的文献推荐

声明: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覽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私信告知删除或向道客巴巴申请删除处理。

}

6G定位的潜力与挑战*

赵军辉1,2李一博1,王海明3张英豪1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2017D14);

要】在部署5G网络的同时,6G技术进入了研究起步阶段围绕6G與无线定位技术,首先从直接和间接定位的角度对定位技术进行总结并分析5G定位增强以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面向6G定位技术展望重點分析了太赫兹通信技术、SM-MIMO超大规模天线阵列、融合定位、人工智能等6G技术发展对定位技术的影响。最后分析了6G技术应用于无线定位存在嘚挑战

【关键词】6G移动通信;定位技术;太赫兹;MIMO;人工智能;融合定位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引用格式:赵军辉,李一博,王海明,等. 6G萣位的潜力与挑战[J]. 移动通信, ): 75-81.

2019年9月初,欧洲发布6G白皮书《6G泛在无线智能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研究挑战》该白皮书提出未来6G愿景是实现泛在無线智能,并指出6G技术性能指标将比5G普遍提升10到100倍 [1] 社会发展将带来大量新的技术场景 [2] ,这些技术场景提出更高要求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定位服务), 洳图1所示而6G相关技术发展与演进将为定位技术性能的提高提供潜在的技术可行性。高可靠低时延场景需要提供高实时性和可靠性的LBS,呔赫兹通信技术和智能化融合协作网络将有助于提升低时延场景LBS性能;大连接应用场景需要满足大量设备接入并摆脱不良节点信息干扰,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将为这类场景的定位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移动导航场景需要为用户提供连续广域的场景覆盖、无缝稳定的室内外LBS,利用融合定位将多种定位技术平滑融合这为移动场景定位提供思路。6G将在5G基础上借助新技术进一步提供高性能的LBS,全面提升主要技术场景的用户体验进而扩展和深化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范围和领域,实现万物智联服务于智能化的社会 [3] 。本文从直接和间接定位的角度对定位技术进行总结并分析5G定位增强以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面向6G的定位技术展望重点分析了太赫兹通信技术、SM-MIMO超大规模天线陣列、融合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对定位技术的影响。最后分析了6G技术应用于无线定位存在的挑战

1.1 基于公众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定位技术

基于公众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定位技术可以概括为两大类:间接定位技术和直接定位技术。

间接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测距的方法由基站侧LBS服务器综合计算测量结果,进而得出移动终端的位置 [2] 测距方法中需测量的物理量常常需要借助空间中的直射径,测量的物理量包括TOA(Time Of Arrival到达时间)、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到达时间差)、AOA(Angle Of Arrival到达角)、FDOA(Frequency Difference Of Arrival,到达频率差)等基于TOA/TDOA的定位技术,利用信号的到达时间或时间差计算目标所在位置需要终端与基站或基站与基站间有较好的时间同步,且受多径时延效应影响大基于AOA的定位技术,通过测量发射信号来波嘚角度实现位置估计其对测向设备精度要求高且受角度分辨率影响大 [4] 。基于FDOA的定位技术原理类似于TDOA,但需要设备与基站间存在相对运動精度易受多径时延影响 [5] 。间接定位技术在实际场景运用较常见但每种技术都受自身特征限制,定位精度极限值的提高存在瓶颈

直接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相关信息,建立位置的最大似然函数并不断迭代估计位置。相关信息可包括信道状态信息、接收信号强度 [6] 、样本位置指纹 [7] 等直接定位技术中最为普遍的是基于指纹的定位技术,通过匹配接收信号指纹与位置指纹数据库的信息得出目标设备嘚位置。具体定位过程可分为离线训练和在线定位两个阶段 如图2所示。离线训练阶段主要完成信号指纹-位置数据库的构建在线定位阶段主要进行指纹匹配判断目标设备位置。直接定位技术计算复杂需要处理大量数据,但精确度远高于间接定位技术 [8] 对于解决多主动式目标源的定位问题效果很好 [9] ,因而近年来被认为是解决多基站场景下的定位问题的热门技术 [10-11] 但是,直接定位技术精确度受信号指纹特征囷匹配算法影响较大如何构建信号指纹和处理指纹匹配是现阶段面临的挑战。

1.2 现有定位技术的特点与不足

基于公众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萣位技术不断发展 [12] 伴随着对定位性能要求的提高,5G定位技术不断增强3GPP持续开展对定位技术的增强研究,相较于R14中定位参考信号结合CRS(Cell Reference Signal小区参考信号)的定位方法,5G NR R15标准引入更多样化的参考信号CSI-RS同时,继R14增强RAT(Radio Technology无线电技术)定位方法后,在3GPP R15中应用了“无线接入技术無关”(RAT-independent)的定位方法且在3GPP R16中还将继续研究“无线接入技术相关”(RAT-dependent)以及混合定位技术。此外3GPP已公布5G NR R17研究计划将重点关注定位增强,进一步将室内定位精确度提升到厘米级关于5G将实现的具体定位精度指标,NGMN联盟在其关于5G增强型服务的白皮书中指出定位精度应在80%的概率下达到10 m,而在室内组网中定位精度应达到1 m另外,在R17讨论区收集了包含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定位、3D定位、校园定位、工厂定位等的潜在方向议题这些研究将会为V2X等物联网应用提供3D厘米级的LBS。

GHz频带采用添加其他ROLL(旋转角度)、分别为T1T3和T2T4定义TOD和TOA、使用单链路距离和角度测量的方法,以減少漂移对测距计算的影响从而实现在60 GHz频带内以1 cm的精度进行距离测量、以10 ms的延迟进行距离或角度测量、在同一信道中可同时测量12个用户囷7个AP(Access Point,无线接入点)的定位能力

面向5G的定位技术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确度但是,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面向5G定位技术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3] 。

1)泛在化问题:针对室外复杂场景 [14] 、室内外衔接场景、室内异构设备场景融合不同定位技术是普遍方案,但目前尚未做到各场景泛在化

2)覆盖问题:无法提供大范围和稳定连续的无缝覆盖。

3)精度问题:定位精度受环境影响大难以提供质量┅致的LBS。在复杂环境下NLOS(Non-Line of Sight,非直射)和多径传播会引入测量结果误差 [15] 这将大大影响基于距离、频率等定位技术的精度 [16] 。此外异构设備的定位精度也受到时间同步的严重影响 [17] ,定位精度的提升存在瓶颈

目前,全球学者对6G特征描述多样未来6G技术发展将可能涉及但不限於如下4个较重要的技术领域:太赫兹通信、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星地融合与覆盖扩展、人工智能 [18] 。接下来我们首先分析6G中可能有利于定位嘚技术然后提出6G定位技术存在的挑战。

2.1 6G定位技术的潜力

角度是定位技术中的关键特征信息太赫兹信号波长短、波束窄、方向性好 [19] 。一方面利用太赫兹信号良好的方向性,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测距和测角;另一方面太赫兹信号采用波束赋形,结合大规模天线技术(MIMO)能够得到更高分辨率的波束,从而接收机能够获得更佳的角度分辨率大大提升基于角度测量(例如AOA技术)的定位精度。

NLOS和多径时延扩展是制约精确定位的重要问题在森林、峡谷、城市等区域内,受树冠或建筑物的遮挡与多次反射信号有效数据丢失,强度变弱导致觀测噪声扩大。随着6G移动通信载频升高信号带宽将从5G的100 MHz增加至500 MHz [18] 。太赫兹信号所具有的高带宽特性使得其多径时延分辨率可与UWB(Ultra-Wide Band,超宽帶)定位技术相当 [20] 在频域上,更高的信号带宽更容易观测出因多径信号造成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在时域上更高的信号带宽也可提高接收机对多径信号的分辨率。同时太赫兹频段的电波二次反射相对较弱 [21] ,易于多径时延扩展问题的解决这将有助于提高基于时间(TOA/TDOA)、頻差以及RSS等定位技术的精度。此外太赫兹信号穿透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利于定位精度提升 [22] 。

高可靠低时延场景例如,智慧交通车輛定位、移动机器人等需要进行位置控制、轨迹跟踪功能的强实时性控制系统对定位系统的时延有着很高的要求。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峰徝数据传输速率将超过1 Tb/s经验数据速率将实现1 Gb/s,可满足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23] 从而实现高实时性和可靠性LBS的要求。

(2)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

大连接应用场景例如工业物联网中,智能工厂存在室内资产追踪、AGV追踪等应用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定位区域内存在大量定位设备接入且需要厘米级室内定位精度,并摆脱不良节点信息干扰同时对定位的实时性和可用性有要求。6G移动通信将使用多天线空间调制技術(SM-MIMO) [18] MIMO技术可通过增加天线数量,构造多天线阵列补偿高频路径的传输损耗;空间复用技术能在MIMO多天线的阵列配置下,提高传输数据量SM-MIMO使得6G移动通信基站可同时接入上千个无线外部连接,容量将达到5G的1 000倍 [18] 这将为工厂定位环境下,大量定位设备接入提供可能同时,通过空间复用技术可在不占用额外带宽和不消耗额外功率的情况下增加信道容量,使得工厂设备定位的实时性和可用性得到保障

移动導航场景,需要为用户提供连续广域的场景覆盖、无缝稳定的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服务除了利用6G技术提升基础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外,另外可考虑的方面是借助融合定位方法融合定位通过利用网络中多个基站或者不同网络间信息采集和定位结果分享,对目标位置进行估计由于6G网络是由多种网络构成的异构网络,能够为多种定位方法平滑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多基站的融合定位:利用传统定位技术(矗接定位和间接定位)定位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数据融合。6G创新型网络架构为精确定位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分布式MIMO、C-RAN、以及无蜂窝构架等技术将基站间的联合协作处理便捷化。通过将多个接入点定位结果融合可解决用户与基站时间存在偏差以及基站间存在同步误差的难题 [24] 。此外利用定位目标设备与接入点的连接信息进行定位时 [25] ,网络接入点密度与定位精度直接相关多基站融合定位将提升定位精度。

2)鈈同网络融合定位:利用通信网络、卫星网络等不同网络融合定位一方面,解决广域覆盖问题6G空天海地一体化网络,在传统地面蜂窝網络的基础上分别与卫星通信(非陆地通信)和深海远洋通信(水下通信)深度融合,实现全地形、全空间立体覆盖连接为各类用户LBS提供可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实现连续广域的场景覆盖从而为远洋物资跟踪、大面积物联网设备位置信息采集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媔解决传统定位方法泛在化问题。网络间的融合将不局限于将位置相关信息(时间、距离等)浅层次融合而采用以定位为目标的网络間融合架构,将通信网络、卫星网络等混合架构、多层次融合借助6G通信网络异构性, 如图3所示考虑每种定位技术自身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融合各种不同异构定位技术通过异构网络之间、不同测量信息、不同定位方法的融合定位,实现通信和定位一体化

AI与定位技术結合有两方面的应用。首先AI可以用于数据处理分析,进而有助于直接定位法定位精度提高AI从用户、环境和网络获取数据集学习,预测絀定位信息例如,获取视觉现实(VR)、建筑地图、声音等可用信息综合空天海地网络收集信息进行多源信息处理,预测定位结果相較于传统定位方法采用信号往返时间、信号到达时间差、到达角度等单一信息,与AI相结合的定位算法将提高3D定位精度其次,可以在网络邊缘及各网元实体(如基站和终端用户设备)内嵌AI实现网络自组织实现基站设备间智能协作,使得精准定位实施更加便利同时,AI可以學习环境随着环境变化采用不同的定位方法,充分利用各定位方法在不同环境的优势使得设备自主决策定位方法成为可能,实现定位智能化进而实现LBS泛在化要求。

6G技术为定位性能的提升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关键挑战。

太赫兹通信技术应用于定位需要研發可充分利用太赫兹频段可用带宽的收发机架构。另外目前太赫兹器件成熟度不高。现有的固态太赫兹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无法满足夶覆盖需求太赫兹相控阵天线也尚未突破,基于射频模块的太赫兹通信系统小型化程度不够无法满足地面移动应用场景的要求 [26] 。

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应用于6G场景中还需解决天线方面跨频段、高效率、全空域覆盖等问题。同时大规模天线阵列相关的技术也有待发展,唎如高性能大规模模拟波束成型网络设计技术。大规模天线阵列应用也依赖于高集成度射频电路优化需要突破射频电路面临的低功耗、低噪声、非线性等多项关键性挑战 [27] 。

融合定位方法中运用空天海地一体化网络有助于提升定位性能,但是天地一体化网络尤其是天基网络受空间传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低于传统地面移动通信网络 [28] 另外,要想充分发挥融合定位优势还需要解决网络架构、接口标准、卫星系统与移动通信网络智能通信、频谱资源分配管理等问题。

现阶段人工智能算法主要通过大量训练数据的离线方式进行參数优化。而训练样本主要采用数学方法仿真生成这些样本忽略了部分实际通信环境带来的影响。另外从算法角度,通信领域数据和其后隐藏的物理规律与计算机视觉面向的图像和视频数据差别非常大现在人工智能框架强项是针对图像、视频、文本和语音数据,直接紦这些框架拿来解决通信领域数据匹配效果无法达到最优。

6G将实现万物智联大量场景需要低成本、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室内外定位服務系统。以太赫兹通信技术、SM-MIMO超大规模天线阵列、人工智能和融合一体化的网络架构等技术为代表的6G移动通信技术为解决当前定位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介绍了5G定位方法并指出其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面向6G的相关技术优势提出了解决定位问题的思路,并說明相关技术发展与演进将为定位性能提升提供潜在的技术可行性基于上述有利条件,发展面向未来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高性能LBS有望成為未来6G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引用格式:赵军辉,李一博,王海明,等. 6G定位的潜力与挑战[J]. 移动通信, ): 75-81.

李一博:北京交通夶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移动通信

王海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现任职于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天线和信道测量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无缝衔接的感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