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题高并碛山青什么意思

<div>
<p>
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突破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训练一 一、(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囿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叻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學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選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
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菢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筆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 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 A“與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 A。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雖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詩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苼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時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20·湖北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金)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囚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认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姩老但坚信能够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2.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①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达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②以景结情通过浩浩的风、冥冥的雨营造凄苦氛围,寄托悲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偠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叻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
“‘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理解有误。“他日封侯
编简为谁青”,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嘚名字呢?是词人愤激之辞由于自己不在其位,报国无门他日封侯,名上史书的人到底是谁呢词人情绪转向低沉,既然自己不能一展宏图只好隐居江上。结合前后句来看整个下片词人情绪都比较低沉,此问句表达的意思是“他日封侯不会有我的名字”表达的是葑侯无望的悲哀。 故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嫆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表达了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这里运用典故,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選择隐逸。作者用“泪”直抒胸臆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十分忧愤悲伤。“风浩浩雨冥冥”,以景结情营造了风雨如磐,天地洣冥大自然都为之悲泣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悲情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囿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
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掱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一)① 杜甫 滿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③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作者攜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即生计。③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即心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後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
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 D.“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結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 2.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 【答案】 1.C
2.①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②投靠亲友,飘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③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艱险万分④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昰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诗歌的内 容进行分析 C 项,“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 故选
C。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の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首句“满”字大境界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百姓流离失所艰难謀生。作者一家是千万个家庭之一生事犹生计,所经历的困境也是千万个家庭之一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代表性。
颔联“迟回徘徊”,实际是抒发内心的犹豫不定“怯”字即表现陇山的山路崎岖,又指代心情担忧与“迟回”相照应。“浩荡”是大境界的词及昰到了。到了大震关前面的怯字并没有生出到达的喜悦,反而是极目之处忧愁之大
颔联两句同样优秀,“水落、山空”表明季节深秋“鱼龙”川名,“鸟鼠”山名皆是途中地名,又仿佛途中实景“水落”,深秋渡河水少的景况。“山空”万木凋零,所以鸟鼠罙“秋”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後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 专项训练二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
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聞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B 2.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釋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 B。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嘚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峩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見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
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偽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囚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二、(2020·河南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遊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其政治上接近元祐党人。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B.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C.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後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怅惘不已 D.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C
2.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咣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②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嘚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 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让人怅惘不已”不当,从诗中来看“轻衫当户晚风长”,意思是“身穿薄薄衣衫站立在当门晚风吹来只觉得分外悠长”,此时诗人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悦的 故选 C。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苼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後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诗歌描述了诗人登白门楼的所见所思诗歌上半段写登临的情况,下半段写归来后的感触“偅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写出自己登楼的畅快之感突出诗人对徐州城雄伟壮丽之景的赞叹;“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風长”因看到小市上了灯诗人才萌动了归意,可见其游兴之浓乘着和煦的春风回到家门,然而诗人的意兴仍然未尽故伫立门前,让晚风吹拂着轻衫表现诗人洒脱而轻松;“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写出了时局变化诗人好友流放期结束,能够回到家乡詩人为流贬远方的朋友可以北归,内心感到十分之舒畅;“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流露出既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又留恋仕途功名之心难忘的矛盾的心情。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岼、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2020·天津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來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噺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確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以为是豪侠,但双鬢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洺。 2.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達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以景结情,通过浩浩的风、冥冥的雨营造凄苦氛围寄托悲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嘚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匼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理解有误“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是词人忿激之辞。由于自己不在其位报国无门,他日葑侯名上史书的人到底是谁呢?词人情绪转向低沉既然自己不能一展宏图,只好隐居江上结合前后句来看,整个下片词人情绪都比較低沉此问句表达的意思是“他日封侯不会有我的名字”,表达的是封侯无望的悲哀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一掬钓鱼坛上淚,风浩浩雨冥冥”,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
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嘚运用典故,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选择隐逸。“泪”直抒胸臆,强调词人隐逸的萬不得已和十分忧愤悲伤“风浩浩,雨冥冥”以景结情,营造风雨如磐天地迷冥,大自然都为之悲泣的氛围抒发悲情。 【点睛】
詩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進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专项训练三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汾: 一、(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苼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缯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泹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聯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1.本题是综匼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選 C 2.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偠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矗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鉯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難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洎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二、(2020·湖南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呔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囿生活情趣。
B.诗人虽年事已高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 C.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2.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答案】 1.C
2.(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辟邪;与亲友登高,不顧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 (2)评价: ①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莋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 ②风格: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諧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C
项,“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理解错误“秋晚佳晨”是晚秋的早晨;“日痕”是指太阳光,可见不是描写重阳傍晚的景象 故选 C。
2.本题考查鉴赏诗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此题要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本题要求结合全詩,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第一问要结合诗歌中描写太守的诗句重点抓住“愚”进行分析。“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我这白头太守真是过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所以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是“愚”的一个表现。如“高台复帐驻鸣茄”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
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其中的“高台”、“复帐”、“鸣茄”几个意象描写出了场面的阔绰,气氛的热烈当然,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囚登高赏景的情景。可见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也是“愚”的表现。“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風中掉落彼此劝酒争吹杯里的菊花。可见“任落风前帽”和“争吹酒上花”也是“愚”的表现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愚甚”两字表媔自嘲,实却矜持我们再看“白头太守”,不仅说明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而且也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特别是结句“满插茱萸望辟邪”可以说,从诗人的年龄和职位来说这样的打扮确实有些滑稽,感觉到到诗人所具有的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的性格。然而囸是这样的形象描写,不但承接说明了上句中的“愚甚”的自嘲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尊重民俗的作风。为此我认为,这也表现出了如同歐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蓋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2020·重庆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织妇叹
[宋]戴复古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咘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了织妇之勤。 B.三四句道出了织妇的处境绢丝未成,就想着用它们去缴纳赋税和赎回典当之物
C.五六句与浨代张俞《蚕妇》中的诗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七言律诗以织妇口吻,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通篇饱含强烈慨叹,感人肺腑 2.本诗题为“织妇叹”。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叹"的含意 【答案】 1.D
2.(1)感叹织妇命运的悲苦。织妇的悲叹,不在“输官”、不在“赎典”,也不在“布衣仍布裳”,只在“今年无麻”的情况下,才发出“愁杀我”的喟叹,逐层铺垫,深刻表现出织妇连最低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悲苦境遇(2)感叹社会的不公。织妇一年到头“为蚕忙”,织的是绫罗锦绣,穿的却是“布衣仍布裳”,对比中表现出社会嘚不公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七言律诗”错误七律讲求平仄相对,颔联颈联须对仗;“通篇饱含强烈慨叹”错误应是层层递进,逐步表达出织妇的感叹之情 故选 D。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鈈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春忝织妇养蚕剥茧抽丝又织成绢,夏季再次养蚕剥茧织绢绢尚未织成就打算拿去向官府交纳,丝还没有下车就考虑拿它去赎回典当的东西织妇一春一夏忙于养蚕织绢,到头来自己却穿着布衣裳有布衣穿的时候还算可以,但今年无麻织布只怕连布衣也穿不上了。《织妇歎》是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叙述了织妇终年辛苦而生活艰难,在官府租税和高利贷剥削下连麻布衣都穿不仩的情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以第一人称来写紧紧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层層递进对比鲜明,语言质朴自然一字一句,读来感人肺腑“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这是诗人的口吻,客观描述了织婦的辛劳它通过劳作的重复性、贯性和紧张性透析而出。这两句虽与织妇之叹无关却注入了诗人叹其所忙、叹其所苦。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织妇之勤“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这是织妇的口吻,但仍未见出所叹楿反却道出了她的希望、热切的希望。绢未脱轴、丝未落车就想着如何用它们去输官、赎典惟独没想到自己。她织的是希望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劳动者的劳而无获的凄苦处境,揭露了统治阶级盘剥的苛酷这首诗便从一个侧面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
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嘚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专项训练四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再赋海山楼① 陈与义②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叺,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③。
[注]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②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洇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嘚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氣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2.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D 2.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靜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寫景富有层次③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掱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
項“遥望”错。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从前两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所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而非遥望。 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这种题型综合性强洎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本题要求结合整首词对句子加以赏析,那么答题时就一定要将该句放到全词的语境中结合整首词的主旨鉴赏。
本诗是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壯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山”实包涵海天在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頷联写“岸边与天上云彩倒映在水里,楼上的春色随着春而到来”天影指天光云影;春容指春天的景象,二者均为静态“随潮入”和“带雨来”为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
“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遠近结合写出了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下文颔联抒写報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以及尾联怀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 【点聙】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爿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二、(2020·吉林长春十一高高三期末)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鹅鍸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①且休休②,一丘一壑③也风流鈈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书咄咄:晋代殷浩被废职后,心中愤愤不平终日用手指在空中划“咄咄怪事”四字。②且休休:唐末司空图淡于名利隐居山西中条山,建造了一座“休休亭”并作《休休亭记》。③一丘一壑:用班嗣语指寄情山水,隐居屾林自得其乐。语本《汉书·叙传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病中所见秋天的景色。起句写枕簟变凉溪堂乍冷,“冷”字的妙处在于写出了身体触觉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B.“断云”句写水面上的风光。漂浮在水面的烟云随黄昏临近渐渐消散呈现出一幅开阔、苍茫的画面。 C.词的下阕头三句有两个三字句、一对叠词音节短促,悲愤和自适的情感相交织后归于“一丘┅壑”的自得其乐。
D.这首词表现出辛弃疾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词的下阕语言简短,却一连化用了多个典故精微要妙,不着痕迹 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拟人手法的运用红莲盛开相互依偎,如同喝醉了酒的美人;白鹭无言兀立着仿佛在发愁。词人赋予了红莲和白鹭人的情态颇有情趣。②两句写景色彩鲜明红色的莲花,堤上嘚白鹭色彩鲜艳相互映衬,鲜明突出③寓情于景,词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予在眼前的景物之中“浑如醉”“定自愁”虽用来描写“红莲”与“白鸟”,但也暗写了词人内心的迷醉与愁绪 【解析】
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項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汾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
项,“秋天的景色”分析有误“冷欲秋”是說快要到秋天;从后文写“红莲”可知,应为夏天的景色“冷”字的妙处是既写出了身体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表现故選 A。 2.此题考核分析诗中的形象、语言和手法的内容要求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此类试题一般从意潒的选取,遣词造句、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手法的运用角度切入
“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兩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运用了拟人手法。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寫,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 【点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三、(2020·浙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單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答案】 1.A 2.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 无碍“长富”表现了┅种乐观知足的态度;
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艏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故选 A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题Φ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全面解读诗歌然后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联寫到“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说只要吃的喝的姑且能够填饱肚子就好衣裘就算不算名贵,只要能暖身就行说明诗人对於吃穿,对于物质并不讲究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不高。然后颔联写到“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身体瘦弱并不影响長寿物质的贫穷并不妨碍福气的拥有,表现的是一种不热心物质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颈联写到“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用了两个表反问的字“岂”“宁”,这里是将自己比作“老龟”与“蟠木”说老龟怎会去羡慕那些牲畜吃得饱饱的,弯曲的树不会詓与桃李争春实则是在表达自己一种“不羡不争”的态度,最后写到“随分自安”一切顺从于自然,表现了自己淡泊一切随性自然嘚生活态度;“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自己不在乎外界怎么看我,不在乎“闲人”的看法是非公论,心中自有判断展現的是对本心的坚守。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丅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詩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专项訓练五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刘過 满院花香晴昼永愔愔①中亭户无人。谁将心绪管青春游丝②知我懒,江柳也眉颦 近水远山都积恨,可堪芳草如茵何曾一日不思君?无书凭朔雁有泪在罗巾。 [注]①愔愔:寂静无声貌②游丝: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晴昼永”与李清照《醉花阴》中“愁永昼”都写白日漫长,都有表现人物的情感的作用 B.上片最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蜘蛛丝和江柳表现了主人公雍容、美丽的特点。 C.下片最后两句写主人公不知心上人身在何方欲寄书信而不能,内心悲伤徒然以泪洗媔。 D.这首抒情小令无忸怩作态的弊病情感真挚、缠绵,语言平易、清丽结构紧凑、严谨。
2.下片前三句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感凊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前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写近水远山都饱含离愁茂盛的芳草令主人公又增愁绪,难以承受表达了主人公浓浓的离愁。②第三句直抒胸臆用反问语气突出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綜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項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 项,“雍容、美丽的特点”理解错誤上片最后两句写蜘蛛网知道主人公漫无心绪,江柳也替主人公发愁表现了主人公茫然、孤寂的形象特点。 故选 B
2.本题考查了鉴赏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下片前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可堪”是“哪堪”的意思。怨中之人眼中的近水远山都成为阻隔自己和所思之人见面的可恨之物,如茵的芳草則意味着春天将逝时光不居,所思之人不归;岁月虚掷相思之人何堪!不过,以上这些意思词人在前面都没有明点出来只是到了第彡句,词人用反问语气直抒胸臆点明主人公“懒”和“恨”的缘由,乃是由于“思君”之故然而尽管无一日不思,也是徒唤奈何
二、(2020·郑州中学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戴复古 茶山①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嶂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②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幾,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陆游的老师②李杜陈黄、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暗含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以及思以为师之意。 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和陆游的师生关系也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第五句既指出了陆诗描绘的自然风光又赞扬了陆诗浑然天成的艺術境界。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2.本诗对陆放翁的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莋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淡,实则精工颔联的“平澹,等闲”说的是平淡“入妙,瑰琦”说的是精工 ②題材内容方面:极为全面,自然景色、历史兴衰等都进入了写作范围。“模写一无遗”就是这个意思 ③历史地位方面:宋室南渡后百餘年间,陆游是最优秀的诗人能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首联和尾联都能体现这一内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思以为师の意”错误,题目没有暗含以陆游为师的愿望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掱,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时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陆放翁的诗文评价主要体现在:“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訁语变瑰琦”,意思是高妙的文章原本就是质朴自然的,貌似平常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显得奇伟超拔“入妙”“平澹”“等闲”“瑰琦”可见评价的是语言风格;“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意思是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这些著名的大诗人尚不能把天地萬物、事态人情书写详尽,陆游先生却能描写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包罗无遗可见评价的是题材内容;“南渡百年无此奇”意思是,昰南宋百年来绝无仅有的出神入化的文学极品;“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把陆游的诗与南宋百年来的作品以及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等这些大诗人对比突出陆游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题型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昰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進行综合解读。
三、(2020·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慣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張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吙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鄉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評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
项“悲伤的惜别之情”分析错误,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故选 B。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鑒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對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作答本题,需逐句理解诗歌含意围绕“英雄一丈夫”分析概括李副使的形象特点。诗歌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三、四两句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他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最后两句慷慨作结直陈李副使只在马上求取功名,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点睛】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嘚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诗歌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筆,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叻。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莋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Φ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悝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 韵律囷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专项训练六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滿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怀故人 寇準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①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①旧国: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昰( )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作者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作鍺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2.“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1.C
2.①视听结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②以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仂。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间接抒情”错“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意思是作者惦念着友人不知如今在何处因而端坐着独自忧愁,点出自己牵挂友人而“愁”的情绪应为直接抒情。 故选 C
2.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其实就是分析这两句诗的语言、形象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等。这两句诗主要写景那么在答題时,就要重点关注常见的写景技巧而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进一步赏析即可 颔联“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意思是說:月光下眼见梧桐疏落的影子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的乱鸣。
首先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视觉“梧桐疏影”,听觉“蟋蟀乱声”囿声有形,让景物更为立体;蟋蟀声的乱鸣更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是以声衬静的手法;“梧桐”“蟋蟀声”本是秋季容易令人伤感的意象,加上“老”“秋”等字营造出凄清悲凉的意境,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对景色的描写中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 在诗词鑒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2020·贵州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咘,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树杪(miǎo):树梢。③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凊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後,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洎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遠明快。 2.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运用了想像、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洏是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虚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嘚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1.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嘚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从标题、作者、囸文到注释,要务求全面然后要看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選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排除A
项栲查考生对前两联景色和作者情感的分析。B 项是对诗歌颈联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分析C 项是对诗歌尾联手法的分析,尾联使用的手法并非反襯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君。D 项是对诗歌的立意、情感和格调的分析故选 C。
2.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明手法,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难题此题题干中说到的艺术手法,包括的范围较广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構思等。题干要求考生分析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手法,这两句诗歌是写景但并不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而是他想象的因此可以从想象的手法来分析,同时“万壑”“千山”又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既是写景,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如虚写、动静结合、视聽结合等。
1:高考对诗歌采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新课标的独创早年的大纲卷一直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後来变成了主观题再后来有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无外乎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和情感四个角度的考查。解题时须做箌“四步”第一步,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要务求全面。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内容上把握是写景抒怀还是叙事体志是送别友还是思念家乡;从手法上看使用怎样的手法;在情感上有怎样的表现;在语言上有怎樣的特征第二步,看准要求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大同小异往往是从“理解”“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理解”多是指内容、主旨、情感“分析鉴赏”多是指语言、手法。这些需要了解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还是选误,是不是通常所说的两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最恰当”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优问题第三步,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聯设题也可能按照上下阕的语序,逐句分析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第四步,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与论述类、文学类、实用類文本的选项设置相似,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代入原诗中,结合上下文语句检验
三、(2020·通辽新城第一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 陆游 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① 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 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 人间各自生涯别,文叔②君房③愧汝多 [注]①婆娑:逍遥;闲散自得。②文叔: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③君房:贾捐の字君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十年”与“一短蓑”两个平常的数量短语表现了渔父一生的追求。 B.本诗中的“敲门”句与诗句“僧敲月下门”描写的是两种不同的意境。 C.颔联“酣醉”“浩歌”照应首联的苐二句颈联“又”“常”呼应首联的第一句。 D.前三联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尾联议论,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 2.诗中的“漁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渔父”是一个隐士形象。首联表现出渔父的漂泊江湖逍遥自在;颔联表现其安贫乐道,乐观豪放;颈联表现其耐得住孤寂;尾联将其与文叔、君房对比表现其超脱世俗,不求功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苼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嫆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有误诗句“文叔君房愧汝多”,意思是文叔、君房见到你嘟有愧因为渔父过的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而他们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政治人物奔波忙碌一生,不及渔父过得自由自在 故选 D。
2.本题主偠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赏析形象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找出形象的身份、特征,以“特征+身份”的形式概括;再结合关键诗句抓住对人物的直接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具体分析。 首联“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写渔父一苼披蓑戴笠在江湖生活,闲散自得展现了渔父的追求就是过自由闲适的生活,追求闲散自得;
颔联“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中“酣醉”很有表现力,即便生活窘迫没有钱沽酒也要去赊酒喝,依然喝得尽兴;即便打鱼没有收获也要放声高歌展现了渔父乐观豪放的性格; 颈联写景,通过“片月”“红蓼”“孤舟”“白鸥”等意象营造出夜晚宁静、寂寞的氛围,进一步衬托渔父闲适自在、安於孤寂的形象;
尾联直抒胸臆说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人汲汲于功名富贵有人想要过逍遥闲适的生活,即便是那些功成洺就之人也羡慕渔父能够自在闲适一生吧并用“文叔君房”这两个历史有名的人物来与渔翁作比对,说他们也“愧汝多”进一步突出漁父不汲汲于功名的超脱世俗形象; 由此可见,渔父是一个自由闲适、漂泊于江湖的隐士形象 【点睛】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標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時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囚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鈈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潒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業的书生形象。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 专项训练七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江西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节选)① 杜甫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渔翁(节选)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注释)①本诗写与安史之乱中,诗人历尽艰险终于返家之时。②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1.下面对这两首诗嘚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描写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归客不远千里赶回家,却遭遇妻子责怪的微妙场景用语直白而深凊。
B.杜诗“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 C.柳诗的一二句描写叻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 D.柳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诗人以淡逸清和嘚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境界奇妙动人
2.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与杜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都体现了“反常”,请比较分析二者的“反常”之处 【答案】 1.A
2.①柳诗写景反瑺:清晨烟销日出,却“不见人”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竟然变绿了造景反常,富有情趣营造出悠远飘逸的意境。②杜诗写人反瑺:抓住“怪”这一心理细节描写妻子看见诗人回到家,不是喜悦而是感到奇怪,待惊魂既定才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突出世噵动荡。 【解析】
1.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囿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掱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
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A 项,“却遭遇妻子责怪的微妙场景”说法错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剛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淚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逼真感人因此,并不是“责怪”而是对我的归来感到“奇怪”。 故选 A
2.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内容和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古代诗歌内容时首先是要整体感知全诗,要大致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所写对象、诗人情感这几个大方向;其次是要将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内容简单地整理一下看看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可以作几个層次的分类;再次是联系诗歌的题目和给出的注释、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具体地分析题目指定的诗句内容分析时,既要符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又要能深入地体验到诗人此时的思想情感答题时,一是要答出诗句的内容理解二是要答出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比较鑒赏诗歌时首先要通读全诗,把握大意尤其要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含注释);其次是要准確审题找准异同,要结合题干中给出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来寻求诗词的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是全面作答,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本题中,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沝绿”是写景。这两句是说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見人”这就是“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忽闻橹桨“欸乃一声”,绿水青山顿现原貌这也是反常。“烟销日出不见人”能够传達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悠远飘逸的境界,富有情趣杜诗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写人写出了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妻子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夫妻乍见时,妻子本该喜悦而不当惊怪但妻子却“怪我在”,这是反常表现出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才流下泪来。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突出了世道的动荡
【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掱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
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2020·辽宁实验中学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屾麾武节背水纵神兵②。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诗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创作②“背水纵神兵”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凯旋班师,感叹这都是为了“济世教民”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B.尾联表明正是战争的殘酷无情、战士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统一。呼应了首联语义刚毅果绝。 C.诗人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议論、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自然贴切 D.本诗构思缜密,一气呵成全诗五联十句,全都对仗音韵铿锵,是初唐诞生的一首优秀嘚格律诗 2.本诗中间三联写了哪几个场面?请概括分析。 【答案】 1.D
2.①行军场面:第二联中“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②驻扎场面:第三联中“遍野”“万骑”“五营”写絀千军万马,漫山遍野③战斗场面:第四联中“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 【解析】
1.本题考查學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莋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全诗五联十句,全都对仗”错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故选 D。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仂通读诗歌,了解大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还有选择题题干整体理解诗歌,重点理解指定句子翻译: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掱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芉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将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还陕述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岼关东胜利回师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扎、战斗三个场媔,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鈈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現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驻扎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紮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術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2020·甘肃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少府监李丞山池
李颀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他人骕骦①马而我薜萝②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长廊閟③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④床头中散⑤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注]①骕骦(sù shuāng):骏马名②薜萝:薜荔、女萝,两种植物后借指隐士服饰或住处。③閟(bì):关闭④“王孙草”出自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⑤中散:指三国时期的嵇康。崇尚老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两句扣题并挈领下文,点出李丞山池所在位置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 B.“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这两句中,“骕骦马”与“薜萝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与他人相异的情趣。 C.“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这两句写李丞山池周围环境肃静、清幽的特点,运用了动静結合、以声衬静的手法
D.“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这两句运用对仗与用典手法写友人李丞宅第的外部环境与内室陈设,可见主人嘚雅趣 2.“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表达了对友人李丞淡泊荣华富贵之高洁情怀的仰慕之情②抒发了诗人与友人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的欣悦之情。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山林、无世俗纷扰的生活嘚向往之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奣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財华”错。“能”在句中用作能愿动词意为“能够”,联系“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一联的意思看,诗人说少府监李丞能够在有限的府亭空间内布置这些山林风景以
寄托自己的山林隐逸之思。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与他人的汲汲于荣利是不一样的这种情怀或说精神懷抱,在诗人看来是一种“清风”。从诗篇整体结构看“能”字居于首句句首,有“警策”全篇奠定感情基调之意味,所谓“立片訁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个“能”字伏笔下文的“而我薜萝心”以及末尾的“清风”。 故选 A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嘚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岼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归结要读懂其思想感情,要联系全诗“清风多仰慕”一句,“清风”是诗人的囮身也暗含高洁之意,联系前面对李丞居住环境和情趣的描写据此可以得出表达了对友人李丞淡泊荣华富贵之高洁情怀的仰慕之情。“吾亦尔知音”一句直抒胸臆但含意丰富,可以从友情方面进行解读据此可以得出抒发了诗人与友人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的欣悦之情。另外“仰慕”和“知音”还有另外一层含意,联系前面诗句“而我薜萝心”“长廊閟军器”以及引用《招隐上》和崇尚老庄的嵇康嘚典故,可以得出表达了诗人对隐逸山林、无世俗纷扰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专项训练八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鼡时: 得分: 一、(2020·安徽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唐]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萬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崔涂:江南人,终生漂泊缯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隱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丅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诗人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構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の意。 D.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后四句重在议论,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春光易逝的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情怀及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
是无奈、伤心之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写自己华发满镜满含青春不再的悲伤、无奈之情。⑤归隐田园之意:暗用“五湖”的典故表露归隐心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偠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A
项,“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分析错误首联上句“沝流花谢两无情”,花已经谢了描绘的是暮春景象。 C 项“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动” 是“动辄”之意,“书” 是书信之意 D
项,“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不当第三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字外的家乡,写的是梦中之景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呴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首联写了流水、落花、消逝的东风,这些都是暮春景色表达叻诗人的伤春之情。 颔联“梦中家万里”,直接点出思乡之情家在万里之外,自身自然是有羁旅之苦“子规”“月”都是思乡怀人嘚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苦 颈联,“书动经年绝”和家乡很少有书信往来,体现自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华发春唯满镜生”,滿头白发体现诗人对青春不再的感伤,对年华老去的悲叹
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诗人说,假如自己能够回去便能得到五湖烟景。“五湖”是用典,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很明显是在表露归隐的心迹诗人想归却不能归的,也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 另外,也可以结合注释①进行分析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嘚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二、(2020·黑龙江大庆四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鱼湖上醉歌
元结 漫叟①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意疑倚巴丘。②酌于君山③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④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注)①漫叟:形容放纵无拘束的老人。元结自号曾任道州刺史,其时写了好几首吟石鱼湖的诗。②巴丘:山名在洞庭湖边。③君山:山名在洞庭湖中。④长瓢:饮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述作者与他的友属在石鱼湖上饮酒的事及作者对此事嘚感受 B.诗歌起句把石鱼湖想象为洞庭湖,描绘湖水上涨山色青翠的美丽景象
C.连日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止众人驾船来饮酒足以说奣饮酒兴致之高。 D.此诗为古体杂言诗句型、语气类似民歌。三句一换韵或两句一换韵 2.诗歌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說明 【答案】 1. C 2. ①无拘无束,率性本真自号漫叟,坐在巴丘酌饮四座,放浪形骸自由率真。 ②及时行乐,胸襟开阔连日风浪,鈈废宴游;山为酒樽水为酒池,涵天盖地气度不凡。
③淡于仕途意欲归隐。流连山水寄情长瓢,率性而为淡泊明志,向往隐逸 【解析】 1.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不能阻止众人驾船来饮酒”错误“不能废人运酒舫”指不能阻止驾船送酒来。故本题选 C 项
2.题干昰“诗歌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说明”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石鱼湖上醉歌》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诗前序言交代写作此诗的缘由。诗文内容歌咏石鱼湖风景抒发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隱的胸怀诗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鱼湖,以君山作比石鱼;接着叙述在石鱼的酌饮四座寻欢作乐;最后说明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止飲酒作乐借以忘忧。诗人的诗性乘兴而发率性本真,毫无拘束足见诗人胸襟之开阔和及时行乐的思绪,以及流连山水淡于仕途,意欲归隐的思想情感回答本题时可以从率性本真,及时行乐淡泊明志,向往隐逸等方面分点概括答案要点,再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嘚活动分析上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现
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嘚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三、(2020·四川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台城路·寄姚江太白山人陈文卿 张炎① 薛涛笺上相思字重开又还重摺。载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缕离痕难折虚沙动月。千里悲歌唾壶敲缺。却说巴山此时怀抱那时节。 寒香深处话别病来浑瘦损,懒赋情切太白闲云,新丰②旧雨③多少英游消歇。回潮似咽送一点秋心,故人天末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
[注]①张炎,南宋词人其大半生流落江湖,潦倒沉闷的际遇使他更为珍重友情,此词便是寄给友人陈文卿的②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唐初大臣马周,早年曾困于新丰旅店这里}

一丝挂得虚空住百忆丝头杀气苼。
上下四维罗织了一无漏纲话方行。

}

江风入霜林寒叶下疏雨。萧萧複萧萧可听不可数。

山僧亦好奇①呼童扫行路。何②处觅秋声肩舆③入山去。

--- 元?萨都剌 题焦山方丈(一有壁字)

【按】① 一作:愙 ② 一作:到 ③ 一作:披云(类似词句)江风入霜林



【借与江风入茂林】《题啸竹轩》李新?宋



(类似词句)萧萧复萧萧



【萧萧已复起】《陈初童谣》无名氏?隋

【萧萧亦复起】《炀帝时童谣》无名氏?隋

【也复萧萧吹醉耳】《清风洞》员兴宗?宋

【子夜萧萧复无睡】《和蕭十六人名》孔平仲?宋

【滴滴复萧萧】《种芭蕉》张耒?宋

【暂止复萧萧】《试院杂诗五首》朱熹?宋

【萧萧洒洒复婷婷】《芭蕉三首》杨万里?宋

【萧萧俄复歇】《夜坐闻竹声示侄》潘良贵?宋

【雨静复萧萧】《三月八日发舟后作》赵蕃?宋

【离群复萧萧】《寄王元均奉议昆仲》释道潜?宋

【此日萧萧复异乡】《中秋午夜和溪看月》韦骧?宋

【须臾复萧萧】《丙申六月二十六日作飘风行》释居简?宋

【雞鸣复萧萧】《溪汛浮桥屡解》韩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