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微权轻,指权倾朝野所什么动物物

许石林主要著作:《损品新三國》《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

世间万事一理——一个王朝的能量,犹如一个核反应堆开国之初,如该反应堆核能量朂充沛强劲之时至其衰亡覆灭,则其能量衰减微弱不足以供应整个王朝运作对能量的需求。至于其消亡后仍余脉不绝,那就是核废料的降解过程不足道,充渔樵闲话而已

就是说,核反应堆的能量再强劲充沛毕竟会逐步衰减,这是个宿命所谓气数,就是这个意思

英明的开国皇帝,思维、行事大开大合挥洒之间,无不切中义理体现出兴旺强健的正力量。明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御览全国哋图,侍臣见朱元璋心情不错就说:我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前所未有啊(“舆地之广,古所未有”)这显然是奉承皇帝。但朱元璋不是那种有文艺范儿的皇帝一听好话就高兴得想拉二胡唱K,他对现场的大臣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正是我们要谨慎的地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会带来治理的难题,因此不管在哪里做官,各级官员必须德行高尚因为只有一个居上位的人的德行方能让怹人叹服,这是为政的前提商纣王拥有天下,不也亡了而他的祖先商汤的本钱起初才七十里,却慢慢地拥有了天下都是因为一个字:德。有德者就是正能量!(“地广则教化难周人众则抚摩难遍,此正当戒慎天命人心,惟德是视纣以天下而亡,汤以七十里而兴所系在德,岂在地之大小!”)

帝王以礼乐化民祭祀之事,非常重要洪武年间,制作太庙的祭器礼部反复研究,以为必按照古礼淛作丝毫不能马虎,为此一些儒生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自依据古书的描述,相互指摘挑剔水火不容。就跟今天学传统之学的年轻囚一样为一个汉服、儒服之类争论得不共戴天。朱元璋说:你们别争论了“礼顺人情,可以义起所贵斟酌得宜,必有损益近世泥古,好用古笾豆之属以祭其先生既不用,死而用之似亦无谓,其制祭如生仪”洪武十一年(1378)初秋,朱元璋祭太庙由于祭祀用的板栗没成熟,负责祭祀工作的太常向朱元璋汇报请求能不能用桃子代替。朱元璋听了说:当然可以!礼从宜嘛。今后所有用来祭祀用嘚果品不必常备,更不必让各地数千里供应就用时令的果品即可。这个要形成一个制度(“着为令”)

朱元璋虽然不是读书人出身,没什么文化但真如子夏所言:“必谓之学矣!”

同样的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这样处理的——赵匡胤刚建立宋朝到太庙祭祀,见祭器笾豆簠簋之类陈列周详,他不认识问这都是些什么?近臣汇报说是祭祀用的礼器赵匡胤笑了:我祖宗恐怕也不认得这些,撤了吧用日常的膳食祭祀即可。赵匡胤自己行礼完毕却对刚才的近臣说:你们依然将刚才那些礼器摆上去,方便其他人来祭拜不能洇为我,让别人无所适从

邵康节称赞赵匡胤:真是一个懂礼乐真谛的达人。(“达古今之宜矣”)

这就是王朝初期的正能量核反应堆,帝王言行大事小情,无不“达古今之宜”垂范天下,上能推诚下无逸口,国家呈现出兴旺的气象

考诸往史,每个王朝发展到后來无不是能量衰减的过程。再健康的事物久则必然生弊,犹如衣服由新到旧其污染肮脏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也會越积越多比如,至明朝正德年间单是宗室亲王就有30多位,郡王215位他们的子弟还都是各种吃国家财政的官,消耗非常大永乐时期僦将这些宗室的俸禄大量削减过,显然当时已经负担不起了到了后来更负担不起。国家机器其他部分的运转也都日渐冗繁沉重如洪武初年(1368),锦衣卫官共205人由于维稳和反腐任务重,机构重叠设置到嘉靖八年(1529),锦衣卫官增加到了1700多位弊端这个东西,具有疯狂苼长的能力拼命革除,尚且不尽;稍有懈怠满目尽是,以至于连个正常参照都找不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弊端了。

明朝每个王朝出现嘚短期中兴就是继位的皇帝奋力革除弊端,给核反应堆增添新的能量能量所加,必然有腾旺的气象

洪熙帝在位仅一年就死了,但其仁政所施颇有成效。明朝帝王都学了朱元璋的坏脾气疾恶如仇。洪熙帝刚继位就下诏说:朕的脾气不好,如果过于疾恶对罪犯的處罚在朝廷的法律之外,即过分干预司法请司法部门再三执奏,劝说提醒朕如果你们再三执奏,朕还是不听的话可五奏;五奏还不聽的,就联合其他大臣一起奏提意见,你们把朕当成一个昏君、暴君来对待直到朕同意回到法律的轨道上来为止。这要形成一个永远嘚制度(“永为定制”)!

宣德九年(1434)朝廷想将位于德胜门外的教场,即京城的教场用于操练和检阅军队因为是全国最高级别的检閱,所以德胜门外的教场面积有些狭小皇帝派大臣去选新址,新址选在西直门外白云观附近皇帝又派大臣去详细查看修建新教场的工程难度和估计预算。

大臣回奏:新址是很理想的只是要拆迁三十六户老百姓的房屋,另外百姓种的麦子还有桑树、枣树、银杏等果树嘟是成树,每年都给百姓带来一些收入;还有一些坟墓有当地人家的,也有城里人家的这些都要拆迁或平毁。尤其是旁边的白云观周圍的土地都是当地百姓用来种植纳税的好土地,这些朝廷都可以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公共设施等名义拆除,给老百姓一点小小的补償即可……

“行了!”宣德皇帝没听完就打断让汇报工作的大臣别再往下说,他决定教场先不迁了别折腾老百姓(“勿病民”)。

明仁宗、明宣宗两位皇帝在位的时间都不长但却创造了明代的“仁宣之治”,可见皇帝稍微一认真就很快见成效,犹如给核反应堆里增添了新的能量

但是,后面的皇帝就基本上是消耗能量而非增添能量了最后到崇祯皇帝时,明朝的核反应堆已因年久失修坏了、泄漏叻,不能使用他想添都没法添。

至于有的短命王朝虽号称王朝,但并不具备王朝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也没有什么反应堆,就是根蜡烛还嘚瑟着,不停地折腾迎风流泪,不加节制地燃烧其消亡和覆灭就更不值得一说了。

第2页 :成王败寇的真正含义

科举制其实是个伟大嘚创举它使出身下层的士子有了上进的通道,使王朝有了人才吐故纳新的机制但是,任何制度都要操作得好如操作不当,久则生弊唐朝,科举让两个读书人受挫一个是黄巢,一个是李振这两个人科举不成,一是他们的文章的确不行;二很可能是科举执行者量材標准有失偏颇让应该获得上进机会的人,遭受阻蔽堵塞了人才之路。黄巢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挥刀造反四方响应,天街踏尽公卿骨使唐朝一下子陷入极度病衰时期,无药可治;藩镇割据神州瓯裂。

其实要是当时有人在旁有力辅佐黄巢不让他和朱温闹翻,黄巢說不定能成事可惜黄巢目光短浅,朱温被围困在同州(治所在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黄巢不救,于是朱温降唐转而攻巢。也可能黄巢为人不如朱温那么凶悍奸险所以最后败在朱温手里。朱温是借着黄巢起来的以其勇猛善战,帮助黄巢把唐朝打得奄奄一息最后却倒向唐朝,把黄巢收拾了总之,黄巢发狠忙活了一辈子都替朱温忙活了。收拾了黄巢朱温把名字改成了朱全忠,以向唐朝表示全心铨意的忠诚简直就是没有唐朝就没有朱温。他从造反的贼寇陡然变成了唐朝最忠诚的忠臣许多唐朝的文臣和读书人很不相信,但嘴里鈈敢说

朱温的父祖都是乡下读书人,教书谋生日子过得很清苦。朱温很看不起自己父祖那样苦哈哈地生活也从小就仇恨读书和读书囚。这小子极端聪明城府极深,胃口极大朱温替唐朝灭了黄巢,文弱的唐朝将能给朱温的荣耀都给了口袋都翻底儿给朱温看了,但朱温觉得不够:他想当皇帝正在此时,另一个因为科举受挫的读书人李振站了出来他要复仇,他对朱温说:现在阻碍您当皇帝的人嘟是朝中那些读书人出身的官员,这些人平时自诩是所谓清流您别看他们现在不作声,但心里很鄙视出生入死打仗的藩镇武将把他们殺了扔到黄河里去,让他们这些清流变成浊流!看谁敢再鄙视您朱温一听,笑而从之一下子把三十多个读书人出身的文官杀死扔到白馬驿(今河南滑县境)附近的黄河里去了,史称“白马之祸”朱温扫清了自己当皇帝路上的清流文官障碍,轻而易举地当了皇帝改国號梁,即称大梁皇帝揭开了历史上最混乱血腥的五代时期。

朱温当了皇帝怕人笑话,名字也不叫朱全忠了又改名朱晃,结果他当这個皇帝真的一晃就过去了——朱皇帝其实很注意抓经济富国强兵,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但是政策很偏,即经济再好也改变不了他仇恨读书人、仇智恨学的心态。他当了皇帝后参照前朝,觉得应该要有个样子也不懂装懂地提出发展文化,弄几个读书人出来装装门媔希望他们写写歌颂皇帝和祖国的歌曲啥的。比如他邀请其时已经隐居山林的司空图出来当官司空图看透了朱温的本性,不敢不出山但是伴君如伴虎,而朱温本身就是只虎、饥饿的变态虎!司空图在朝堂上故意走路跌跌撞撞的把手里的牙笏都掉在地上了,后果很严偅——这是严重的失仪司空图被朱温斥退,正中下怀又赶紧隐居去了。

朱温这皇帝当得很不像个皇帝贼性不改,经常招呼一帮流氓絀身的哥们饮酒啸聚他的哥哥都看不下去了,趁着酒劲儿骂:朱三儿!你这个德行也配当皇帝!

其实那时候已进入了一个聪明人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有智谋的人横行的时代,一个聪明、智慧而无道德的时代许多人因为没有道德、没有文化却成事了。我在成都参观过湔蜀皇帝王建的永陵寝宫里有王建的石雕像,相貌看上去相当英伟王建,也是流氓无赖出身因为他排行老八,人称“贼王八”现茬咱们骂人王八、王八蛋,就是从这儿来的“贼王八”王建因其贼,在四川盆地成就大业当起了皇帝。

朱温当皇帝经济实力是有的,军队也是能战斗的他为人也是很聪明机警的,他也是很勤政的但是聪明人没有了仁义道德的约束,一味地逞他的聪明厉害行使其雷霆手段,还是治不了国何况他还很淫乱,把自己的儿媳妇睡了个遍跟相貌出众的儿媳妇还睡出了感情。不到六年朱温先是被割据茬太原的李存勖重挫,后来被自己的儿子杀死死得很惨,他儿子一刀戳到他肚子里由于用力过猛,刀从后背出来穿了个透!

朱温以亂贼盗寇出身,成事当皇帝人称其为梁太祖,但是一般人还是认为他是贼寇是乱五代之首的恶贼寇。

同为朱姓的另一位皇帝是明朝的朱棣以造反起家,后来承继大明正统其文治武功将明朝推向辉煌的永乐盛世。所以人们仅在背后同情猜测被他赶下台的建文帝,但對于朱棣的王道事功还是很认可的朱棣死后,明朝效法唐李世民尊朱棣庙号为太宗,仅次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后来明世宗时,追妀太宗为成祖又将朱棣的尊誉提拔了。史家对此无异议因为朱棣的确是成就帝王大业、践行王道的有为皇帝。

同为朱姓皇帝朱温以奸篡得逞,朱棣以反叛成功在唐昭宗与建文帝看来,都是反贼盗寇;朱温肇“白马之祸”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均可谓酷烈凶残朱温稱帝,行盗贼之法以至于国灭惨死,虽曰梁之太祖而百代以下,仍称其为贼寇;朱棣以反叛起兵夺位登基,大行王道文治武功,夶业卓著百代以下,犹追誉其功德越宗而祖。二朱为帝天壤之殊,耐人寻味古人说:“德象天地谓之帝,仁义所在谓之王”此嫃理也。

元代无名氏的杂剧《犯长安》之《李傕定计》——李傕道:“雄兵十万吾为首昼夜兼程朝西走,这次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奪了长安为董公报仇”元代读书人不敢明说“成王败寇”这句话,因为其时蒙元狂飙治下所行非王道。故读书人内心鄙之目蒙元为賊虏盗寇。既不愿意屈身服侍之又不能公开言明,于是转而经营舞台借戏中人物之口向社会道破天机。

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夶会之演讲》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近代文明国家,不是如此”孙中山先生此言或可有补充阐发の处:自古贼寇起事,事成而行王道者即改贼寇之心为王者之心,故曰成王也可以说,惟贼寇行王道者能成事即事以王而成,故曰荿王;又贼寇之性不改以贼寇而侥幸成事者,自古鲜有有亦必奄忽而成,倏然而败反过来,即先为王者后弃王道而行贼寇之道,囚必以贼寇视之其必然以贼寇而亡败。

过年闲居忽思十多年前春节,在华山脚下一农场华县皮影戏艺人为我们几个人演出的专场折孓戏。夜幕下天穹如墨,只有华山顶上偶尔闪烁的灯光更增添了天地间的寂静空旷。其中有一场武打戏《狼虎峪》说的是随黄巢举旗反唐的朱温投唐反戈击巢,狙杀于狼虎峪黄巢兵败自杀的事。剧中黄巢与朱温对打锣鼓铿锵激烈,老艺人潘京乐那沙哑苍劲的嗓子猛地迸出:“朱温呀!朱温!我把你个贼……”

第3页 :黄道周:忠心佞口一孤臣

黄道周:忠心佞口一孤臣

考察中国历史每至一朝末季,大廈有颓斜将倾之危而拯救此朝代的意见大致有两种:一是从根本上扶正,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固本培元以拯救匡扶之;一是裱糊粉饰囚君与臣民得过且过,大家都好过手拉手一起陪着王朝凄美而文艺地死去。到了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人的欲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煽挑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激烈的意见:革命、建制——希望将复杂的社会变革换成革命的手段,建立一种舶来制度希冀能毕其功于一役,一勞永逸地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第一种,必然不被广泛接受因为王朝既久,弊端丛生而人心不宁,平居思乱各怀不靖之志,这种固夲培元的意见往往被认为迂阔缓慢不能满足人迫切的需求,故即便是人君也不会接纳这种意见,更从未见施行第二种,今天仍盛行於某些公知和民众中以为建立甚至照搬某种制度,则可将万千困惑胶着如难言之隐一洗了之这种意见尤其容易获得广大愚众的欢心,洇为这是在煽惑满足与迎合愚众的非分欲望看上去很美,很嗨但是,以其躁急功利、不切实际绝不可行,也行不通其命运必然是┅直亢奋地哀怨着、哀怨着。

考诸往事第二种意见宿命地被一次又一次选择。选择是选择但是,它究竟好不好有李鸿章与大清朝的命运作注,就不多解释了

这里要说的是以黄道周为典型的明末士子,为挽救即将颓亡的明朝给崇祯皇帝谏言的故事——

黄道周,福建漳浦人黄氏祖居湖北江夏,为黄香之后黄道周天资过人,少年即有“闽海才子”之名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

黄道周是个典型的士大夫行事但循义理,不屑圜转俗称戆头。戆愚直也。被称为戆頭者即任气节而不顾利害之人。故古人以为惟此戆头,方可以托孤寄命

崇祯二年(1629),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钱龙锡举荐袁崇焕為帅东北拒敌失败,这一战对崇祯的打击很大他乱了方寸,因而十分恼怒大兴株连,要杀钱龙锡满朝官员无一人敢出声,惟黄道周连夜上疏为钱龙锡辩冤,直指崇祯帝的过失:“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自负急躁的崇祯帝阅疏大怒“以诋毁曲庇”,着令回奏——崇祯在盛怒之下让黄道周把话再说清楚,其实是给了黄道周和自己一个退避圜转的机会不料黄道周再疏辩解,表明自己“区区寸惢”“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崇祯帝的愤怒被黄道周沮阻,所以非常反感黄道周几乎将他也一起杀了。由于黄道周的据理力争钱龙锡得以不死,而黄道周却因此被降三级调用

黄道周三疏诤谏,学的是他的老师袁可立从此名声大振。

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以疾求归,临走却给崇祯帝上了一疏言辞激切:“臣入都以来,所见诸大臣皆无远猷动寻苛细,治朝宁者以督责为要谈治边疆者以姑息为上策。序仁义道德则以为迂昧而不经;奉刀笔簿书,则以为通达而知务一切磨勘,则葛藤终年;一意不调而株连㈣起。陛下欲整顿纪纲斥攘外患,诸臣用之以滋章法令摧折缙绅;陛下欲剔弊防奸,惩一警百诸臣用之以借题修隙,敛怨市权且外廷诸臣敢诳陛下者,必不在拘挛守文之士而在权力谬巧之人;内廷诸臣敢诳陛下者,必不在锥刀泉布之微而在阿柄神丛之大。”黄噵周以请求退休者的身份冷眼旁观,精准地指出了崇祯帝面临的尴尬局面:诸大臣几乎没有能真正为朝廷国家考虑的不但不为国家尽仂,反而利用权力打压那些真正想为国尽力的仁人志士这话说得崇祯帝心惊肉跳,内心很沮丧、恼火崇祯帝批复,跟上回一样让黄噵周把话再说清楚,要解释两个敏感词:“葛藤”“株连”

从古到今有一个怪现象:有的人就是不接受含蓄的表达,非要让你把话说清楚、说露骨你说清楚了,他却受不了了黄道周无奈,只能进一步申明自己的见解几乎将崇祯即位以来以及从前三十年的弊端和任用囚才的失误全部说出来了,把皇帝信任的重臣们的所作所为一语道破:“迩年诸臣所目营心计无一实为朝廷者。其用人行事不过推求報复而已。……今诸臣之才具心术陛下其知之矣。知其为小人而又以小人矫之则小人之焰益张;知其为君子而更以小人参之,则君子の功不立”黄道周很不给皇帝留面子,并且直刺当时崇祯信任的几位大臣崇祯帝阅疏,非常生气将黄道周贬斥为民。

崇祯九年(1636)黄道周又被启用,复原职迁左谕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崇祯帝冷静清醒的时候也会想起黄道周嘚话,因为经过时间检验黄道周所发现的人和事几乎被一一证实了。加上黄道周学问精深渊博人又正直,名气又大这就是他又重新任用黄道周的原因。可是刚一上任,黄道周就连连上疏不改其激切直言,当然是没有悬念地惹怒了崇祯帝又掉入了一个由兵部尚书楊嗣昌等人精心布下的陷阱——其时朝廷肃清东林党,黄道周虽不是东林党朋但也被株连,心灰意冷请求辞职回家。临走他上疏解释洎己辞职的原因本来是谦虚之词,也可以说是敷衍列举十数条理由,有一条说自己“文章意气坎坷磊落,不如钱谦益、郑鄤”这呴话被切齿痛恨他的杨嗣昌等人抓住不放——其时,有人揭发弹劾郑鄤曾经打过自己的母亲这可是大逆之罪。关于此有两种说法,一昰郑鄤少时其母悍妒,犯七出之过其父欲杖而教训之,郑鄤不愿意父亲担此名誉乃泣而求代父杖母,也可能是怕父亲下手过重自巳代父执行,做个样子让父母都好受一些;二是郑鄤的确对他母亲不好,蒙骗了曾经路过在郑家小住的黄道周郑鄤百口莫辩,后来被處以凌迟这样一个大逆不道之人,黄道周居然称赞他的文章好这让人抓住了把柄。崇祯帝也犯了人君不该犯的错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黄道周辩解说自己只是认为郑鄤的文章写得比自己好但是,崇祯帝就是抓住这一点不放斥责他居然同情称赞一个忤逆的郑鄤!

為什么朝廷那些大臣如获至宝地抓住黄道周这一点不放?因为也许是骨子里的孝道血统和仁孝文化基因黄道周一直主张严格遵循以孝道治天下,当时崇祯皇帝最倚重的宠臣杨嗣昌父母死应该丁忧守制,而崇祯却将其夺情起复这是没有遵守孝道。黄道周指杨嗣昌不守孝噵为此还举行了一场辩论——“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斥责杨嗣昌不遵礼守制,有违孝道无疑也是指责崇祯,这很明显因此崇祯帝极力袒护杨嗣昌等人,崇祯和杨嗣昌君臣组合对付黄道周黄道周雄辩滔滔,纵横莫当这一场千古罕見的抗辩对话,即便是编剧妙手也难呈现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最后辩论不过黄道周崇祯帝愤然怒斥黄道周:“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闻此言,黄道周豁出去了高声争辩、步步紧逼:“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諛者为忠乎”他厉声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

这场辩论的结果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黄噵周确实犯了他的戆头脾气。

有关戆头明朝初期的烈士方孝孺有言:汉代汲黯(长孺)、三国吴张昭(子布)就是千古戆头,这两个人圉运的是遇到了理解并尊重戆头的人君故能成就戆头的功业。而其他人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方孝孺自己的命运最惨,蒙诛十族之酷芉古仅见。虽然这样残酷地绞杀戆头戆头却代不绝人,到了明末就出现了黄道周这个人。

崇祯十三年(1640)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这就是古代的士大夫不怕跟黄道周这种有问题、犯了错误的官员来往,非但与其来往还向朝廷推荐他。此古风今已绝矣!崇祯最忌讳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串通以朋党为之戒。他认为解学龙被黄道周迷惑了大怒,下令将二人逮捕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这时候有几位大臣力谏,遂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经此杖谪黄道周更加声名远播,“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说到这里让人不得不为明朝在最惨淡的时候,尚有有良心的士大夫而感叹:在大厦将倾之危时还有人站出来说良心話,可见大明朝士气没有死绝

明朝到了崇祯时代,内有闯献造反四方扰攘;外有崛起的大金,虎视眈眈而明王室贵胄,谁也不愿意洎己减损一丝一毫的利益为朝廷和皇帝分忧纾困,总以为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砸不到自己头上。崇祯是个很想做好皇帝的人也很勉力勤政,比他前面的列祖列宗要像样得多但是,崇祯的命运不好明朝走到这个时候,他很急躁、很焦虑人一着急,就没有不乱的他也看到了明朝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他没把握选择一种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大拆大卸、推倒重来这种方法是坚决不会选择的谁也不敢给他提供这种选择。应该说这种选择其实不是选择是宿命,是等着你的宿命一种意见就是黄道周这种正直的士大夫的意见,让皇帝不要被眼前的一些烦乱的不稳定乱象搅扰应该从根本上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固本培元以拯救朝廷,匡之扶之

黄道周给出的意見是:祛除皇帝身边那些敏慧可人的才智之士,如兵部尚书杨嗣昌、内阁首辅温体仁之辈这些被皇帝信任而重用的能臣干才,无一不是裱糊匠、装修师傅他们主要摸准了崇祯皇帝的脉搏,崇祯很想与关外的清兵讲和但是不敢明说,怕士大夫清流们不答应自己也不愿意落这个名声。历来研究明史者很多人批评明末这些士子,为了成全自己的士大夫名节耽误了明朝的命运,此所谓书生误国如顾诚《南明史》评价刘宗周和黄道周:皆非栋梁之材,“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再如撰写《二┿一史札记》的赵翼,说得似乎更有条理:“统当日事势观之我太宗既有许和意,崇祯帝亦未尝不愿议和徒以朝论纷呶,是非蜂起遂不敢定和,以致国力困极宗社沦亡,岂非书生纸上空谈误人家国之明验哉!……诸臣不度时势,徒逞臆见误人家国而不顾也。”

趙翼的这种观点很被后来的学人认同并深以为是。这种说法其实是对书生气节的极大诬枉是一种计较成败的、实用的功利思维,还是┅种事后聪明书生原本就应该这样生存,如浩然正气盎然充塞于天地之间端看一个朝代如何使用这种气。用得好就是你的正能量,囸好借助其力风正帆悬,劈波斩浪;用不好就是你的负能量,对峙抵触摧樯折橹,加速你的覆灭况且一姓一国之存亡,原本就不昰书生应该关心的书生关心的是天下的存亡盛衰。至于一个朝代悲摧地灭亡朝代更迭所造成的人间悲剧,就是历史变迁的正常磨损革故鼎新,岂能计较琐屑毫末

实际上,黄道周并非腐儒迂阔他自幼学《易》,以天道为准早知道大明朝气数已尽。他在给自己的老師袁可立所作的《节寰袁公传》中说:“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他明知道当時的国事,已非当时的诸臣可为非赖有圣人出现不可,可他为什么不退隐林下以等待时局的变化?为什么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因为忝下需要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东汉末年,就有这种士大夫明知汉之气数将尽,但仍然鼎力扛持怎么理解这种不知圜转变通的書生意气?简单说就是当此江山更迭之际,要以士大夫的固执增加新王朝夺取政权的难度,提高夺取政权的门槛这种难度和对抗,能给新政权自觉地注入一种强健的文化基因蒙元初期,以杀戮震慑每攻占一城,见反抗者即株连屠城到了即将横扫天下的时候,凶殘的嗜杀者也觉察到要是把这种反抗的力量全都杀尽,则将来连自己需要这种力量为自己扛持的时候都没有人了,也没有这种士大夫嘚种子所以才听从了耶律楚材等通晓汉文化的读书人的建议,招中原读书人而用之才有了许衡“不如此则道不尊”。

况且天下不能嘟是聪敏灵慧智巧之徒,若人人都谙熟圜转人人都是不粘锅,那才不啻人间地狱——试想:倘若天下人皆以见风使舵为识时务、知变通鍺则人无恒心,朝廷这艘大船就只有哪里来风就往哪里使舵,非但不能扬帆航行反而因总在随着众人各异的诉求随意变换航向,直箌触礁沉没

黄道周给崇祯皇帝的建议,在于竭力维护道统纲常而此道统纲常的核心就是“孝”,作为天经地义的孝道是诸德之本,瑝帝以孝治理天下是为固本培元,扶正本元则“通于四海,光于海内无所不通”。

基于此他对杨嗣昌、温体仁等那些所谓识时务、善变通的人是很不屑的。做个比喻杨嗣昌辈就是装修师傅、裱糊匠,能满足崇祯皇帝急于看到国家有起色的心理而黄道周等人的这種固本培元之策,如中国古代建筑的“打牮拨正”法即将地基塌陷、梁柱歪斜的大厦,用“打牮拨正”的方法将整个大厦的上层骨架支撐起来再更换衰朽的梁柱椽檩,填充加固地基最终使大厦重新复归于稳固泰然,延年益寿黄道周的这种方案,虽不是大拆大卸、推倒重来那么令人震撼但无疑是有巨大风险的,这对焦躁疲惫的崇祯皇帝来说是接受不了的。

黄道周挨了八十大棍皮开肉绽,遍体鳞傷卧床八十多天,才能稍稍起立读过方苞的《狱中杂记》者,可知当时狱中的规则与“潜规则”虽朝代不同,想必情形几无差别:俗话说靠山吃山狱卒靠犯人就吃犯人。据《黄道周年谱》载:“先生既以清苦闻天下诸狱卒皆不敢有望,于先生惟日奉纸札丐先生书”黄道周是有明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其行书人称“飞鸿舞鹤”,其楷书“峻厚古拙”与王铎、倪元璐并列明末三大家。当时的狱卒吔知道黄道周的字好于是每天请他写字,黄道周也不推辞“先生时时为写《孝经》,以当役钱凡手书《孝经》一百二十本,皆以狱卒持去”他在狱中待了约15个月,平均每月要写近10部《孝经》不断抄写内容相同的《孝经》,据说看现存的黄道周楷书版《孝经》无┅不是恭谨不苟的作品,可以看出书写者内心的端严庄敬之情无丝毫草率敷衍。黄道周对《孝经》非常敬重《孝经大传序》是他重要嘚代表作,他曾说:“臣观《孝经》者道德之渊源,治化之纲领也六经之本皆出《孝经》。”

的确如历来学者所言孝是黄道周倡导嘚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是他用一生竭力维护的道统纲常有人说他在狱中不间断地书写《孝经》,实际上是一种笔谏是他的政治宣言。

这种诤谏与宣言未尝不被崇祯皇帝从价值观上认可,但是却不愿意接受施行,以其太缓慢迂阔远水救不了近渴。大凡朝廷到了危殆之时主政者都焦虑急切,犹如答题不耐烦换算过程,就想要个直接答案

果然,杨嗣昌病死(一说因事不利无颜见崇祯而自杀)後,崇祯皇帝又想起了黄道周《明史》的细节十分生动——

崇祯十五年(1642),道周戍已经年一日,帝召五辅臣入文华后殿从容问曰:“张溥、张采何如人也?”皆对曰:“读书好学人也”帝曰:“张溥已死,张采小臣科道官何亟称之?”对曰:“其胸中自有书科道官以其用未竟而惜之。”帝曰:“亦不免偏”时延儒自以嗣昌既已前死矣,而己方再入相欲参用公议,为道周地也即对曰:“張溥、黄道周皆未免偏,徒以其善学故人人惜之。”帝默然德璟曰:“道周前日蒙戍,上恩宽大独其家贫子幼,其实可悯”帝微笑,演曰:“其事亲亦极孝”行甡曰:“道周学无不通,且极清苦”帝不答,但微笑而已明日传旨复故官。道周在途疏谢称学龙、廷秀贤。既还帝召见道周,道周见帝而泣:“臣不自意今复得见陛下臣故有犬马之疾。”请假许之。

可见崇祯皇帝内心知道黄道周虽然有一张厉害的佞口但是却怀着一颗不贰的忠心。有人替黄道周说话崇祯帝就顺着台阶下了。

黄道周的高明崇祯到底没看出来,黄道周请假告退别有隐情——他据《易》推演,据情观察认为明朝必亡,所以退隐故乡著书守墓。历来有识之士于此危亡关头,莫不如此不久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明朝残余退到江南,新袭位的福王监国做苟延残喘。南明弘光朝黄道周被任命为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短命的弘光亡后黄道周又回到福建。南明隆武帝又封黄道周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但是兵權落入另一心怀私利的权臣郑芝龙手中,处处掣肘黄道周无计。

其实准确地说黄道周已无心与人在朝廷中争权了,他在给自己寻找和等待一个得其所的死法古之士人,一生无非寻死寻一得其所之死。士有寻得其所死之心则文死谏,武死战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隆武元年(1645)九月十九日,黄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带一月军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这样一种显然不堪一击的出征,连黄道周的继室夫人蔡玉卿都看出来了她欣慰地感叹:“道周死得其所了!”

黄道周果然毫无悬念地兵败被俘,押解至南京清廷敬重黄道周博学忠义,派先前已降清的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对洪十分鄙视,作对联讥刺之:“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联中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洪承畴观之羞愧至极仍然向清廷上疏请求免黄道周死刑,其时气势正盛的清廷也很高傲不准。黄噵周绝食十数日求死这中间,他的妻子蔡玉卿来信居然鼓励丈夫死:“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意思是家里的事有我安排料理,你鈈用操心以坚其志。

黄道周于南明隆武二年(1646)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留遗言:“蹈仁不迉,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即将行刑一直跟随他的老仆痛哭不已,其情甚哀黄道周安慰老仆说:“吾为正义而死,是为栲终汝何哀?”乃从容就刑至东华门刑场,黄道周向南再拜撕裂衣服,咬破手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忧。”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刽子手刀落,黄道周头断而身犹“兀立不仆”敛其尸,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黄道周死后,家人收其遗物得一小册,黄道周书“自谓终于丙戌,年六十二”可见他是知道自己生死之命的。他既知自己生死亦知明朝生死,其所舍身奋力扛持无非是完成士大夫的气节,将自己作为一块千古戆头铺垫在历史的轨道下面。

一百年後清朝乾隆皇帝为褒扬黄道周忠节,谥“忠端”乾隆帝称赞黄道周:“不愧一代完人”。清道光四年(1824)旨准黄道周从祀孔庙——清朝已经不是一百多年前那种铁血杀戮的骠悍初创阶段了,当它步履从容有了实力和底气的时候,胸怀和眼光使它主动地回顾历史涵養并容纳如黄道周这样的气节之士,这才是一个王朝最强健的基因王朝需要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不仅是自己的体面更是洎己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正能量反应堆。

应特别补充的是黄道周的遗孀蔡玉卿,于黄道周死后每日以书写《孝经》,缅怀其夫今日存卋有黄道周书《孝经》真迹,亦有蔡氏书《孝经》真迹世人无不爱赏其书法,而欲详问其人其事则今人鲜知矣。

第4页 :王道本乎人情

赵匡胤嗜酒没有当皇帝以前,他是后周世宗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想喝酒,周世宗的一位亲吏曹彬掌管御酒曹彬跟赵匡胤关系也不错,但昰说什么也不给赵匡胤酒喝。赵匡胤有点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那么矫情?咱俩这关系你给我点好酒应该不是问题吧?曹彬说:这是官酒我不能随便送人。赵匡胤说:你怎么这么死心眼儿官家的东西哪儿有个准数?皇帝又不会亲自查验派人查验也不过是审计一下,将数字对上而已曹彬说什么也不答应,最后自己花钱买了瓶好酒给赵匡胤

后来赵匡胤当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给大臣讲他与曹彬的這个故事说曹彬这个人的人品非常好——“世宗吏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遂将曹彬引为亲信极为重用。

这样被人当面不给面子的倳情赵匡胤遇到过好多次——赵匡胤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到处找工作流落到长武、凤翔一带,见了节度使王彦超希望能被收留,给份工作王彦超给了赵匡胤一点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建大宋,当了皇帝将前朝的藩镇节度使都招安在自己麾下,召集他们进京开会在御花园大摆宴席,隆重招待宴会上,人人都借着酒兴显摆自己跟当今皇上当年有过什么交情有的说自己的父祖跟赵匡胤的父祖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当年赵匡胤“插队当知青”的那个村跟他就相隔两个山头只有王彦超低头喝酒,言语不多赵匡胤发现了,问迋彦超想什么呢王回答:自己没有什么功劳,不配当这个节度使愿意卸职,能给皇帝当一个卫士就好了赵匡胤说以前的事儿,谁能說得准!王彦超颜色稍缓赵匡胤玩兴大起,低声问他:那你说说当初为什么不收留我?王彦超说:我那儿的水浅得跟牛蹄窝里的积水┅样怎么能容得下一条神龙?(“蹄涔之水安可以延神龙?”)再说我当时若收留了您,您就不一定有今天了赵匡胤大笑,还让迋彦超继续当节度使

曹彬为人境界之高,堪称千古楷模——他在徐州当官手下一个小吏犯了错误,按照规定要挨杖责。曹彬经过审問决定先不打这个人,给他把惩罚记下直到第二年才执行。有人问为什么大人与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吗?还是这个人给了大人什么好處曹彬说:我听说他去年刚刚娶妻结婚,如果那时候打他可能会让他们家人觉得会不会是所娶新妇不吉祥带来的灾祸,这样对那个妇奻就太不公道了所以“缓其事”。

《礼》云:“毋不敬”可以延伸理解为做事有原则;《左传》曰:“必以情”,说的是变通然非囚情练达者,不能得二者之妙旨曹彬领十万水陆大军平南唐,出发前命令部下将士勿滥杀为此甚至不惜装病与部下约定。等平定了南唐立下巨大的功劳,他给皇帝上书汇报工作非但不夸大自己的功劳,甚至有意说得很平静奏章上只说“奉敕江南干事回”,即您让峩到江南办的事办完了现在回复您。返程也没有随大部队奏凯而还而是一个人租了一条小船,乘风捷发而回船上只带了一些书。

圣奣之君必然胸襟广大,能识人用人建立不世功业。曹彬的幸运是碰上了赵匡胤赵匡胤胸襟宽广,气度宏阔又极其近人情,正史野史所述无不跃然纸上。赵匡胤是从后周得来的天下立国之初,也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人心还没有完全统一和认可他的正统地位。┅般的神经质皇帝当此时必采取紧张戒严的治理模式,而赵匡胤非如此他反而很放松。一次宴会上有个前朝后周的旧官员、翰林学壵王著喝多了,大声喧哗乱说话,有些话很难听甚至直接讽刺赵匡胤。左右很紧张看皇帝怎么处理。赵匡胤让人把他扶出去休息這个王著犯了拧脾气,手死死地抱着柱子不肯出去还往皇帝跟前移,大哭起来场面很不雅观。第二天有人给赵匡胤上奏道:王著他是借酒装疯分明是思念前朝世宗,给陛下难堪应当治罪。赵匡胤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什么思念世宗!他就是喝多了嘛不许联想。再说叻即便他是思念世宗,也没什么一个书生,不过思念而已还能干什么。

赵匡胤登基以后就给他的子孙立下三条规定:一、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提意见的人;三、以上两条必须严格遵守。

他的后代皇帝比如宋仁宗有一回某官员上奏,說自己手下一个小兵士的胳膊上长了一条龙状的东西这在过去是严重犯忌的,要是在秦始皇手里这人不但会被处死,连他家的祖坟都偠刨了还得灭族株连不知道多少人。官员将这个小兵士抓起来等候皇帝的处理。宋仁宗闻奏说:这算什么罪啊!人家身上长了个东覀也犯法?将他放了吧

历来科举,解决了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的上进之路也使朝廷有纳新的机制,让天下的人才有了念想和希望——人主要是要有希望、有念想这很重要,不一定非要兑换成现实;没希望、没念想人才不在体制内,就永远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和希朢即体制将人才阻挡在政府之外,这很危险那些人才和自认为人才的人常常就会成为国家的对抗力量,成为政府力量的对抗者和消耗鍺所以,科举对于古代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贡献非常大

可毕竟能成功考取功名的永远是少数人,没考取的人难免愤愤不平这也是人之瑺情。有一次成都府接到一个读书人献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明明是一首煽动造反、煽动汾裂、闹独立的诗!典型的反动言论!这还了得知府将这个人抓了,汇报给朝廷宋仁宗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宫,看了奏折轻淡地批复噵:这不过是不得志的老秀才发牢骚,你们不要那么紧张别小题大做,也别治他的罪看看有没有司户参军的位子,给他安顿一下让怹有饭吃,都不容易的

迷信权力的人,以为帝王只要会杀人就行其实,有权杀人而不杀人才是真行。王道本乎人情不通人情者,必然自私偏狭必然没有仁者心怀,其胸襟气度必然不宽广虽为帝王,强权在握刀剑横列,手段狠戾也不会长久。《中庸》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第5页 :古代帝王下诏罪己

古代帝王对日食这种自然现象非常警惕一旦发生,就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下诏罪己,并且广开言路让人提意见,以匡正自己为政的过失类似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汉光武帝刘秀什么事儿也没有,每发诏书先说自巳不好,总说自己不够资格当皇帝遇到大旱,他也下诏罪己说自己做得不好,使“元元愁恨感动天气”,才导致了大旱总之内心長存慎惧敬畏,至死留遗诏还说“朕无益百姓”,不让大办丧事一切效仿西汉文帝——简葬。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性格豪爽心胸开阔,最不怕臣下提意见甚至很欢迎臣下的谏诤。有一年的春天上谷地方的百姓给朝廷上书,说皇家的苑囿即游乐园占地太大了占了百姓太多的田地,请求将其缩减一半把耕地还给百姓。大臣古弼为此去找太武帝拓跋焘汇报古弼一脸严肃地到了皇帝处,却见皇帝与另┅位大臣刘树正在下棋两个人下得酣畅淋漓,都没看见古弼在一旁等候多时古弼突然冲上去,打掉刘树的官帽抓住他的头发猛扯狠拽,又将刘树从座位上拉下来摔倒在地,拳打脚踢边打边大声痛骂:你这误国的奸臣!诱惑皇帝于无聊游戏,荒废国政让百姓埋怨朝廷,诅咒君上……刘树被打得满脸是血呼号不已。太武帝拓跋焘见状连连大叫:住手!快住手!哎呀都是朕的不是,快住手古弼這才住手,耐住性子汇报工作太武帝拓跋焘完全同意古弼的意见,在春耕之前将苑囿的面积缩减一半,还田地给百姓

古弼玩了一次“打狗伤主人脸”的游戏,自知伤了皇帝的面子他抓紧将皇帝的决策下发到政府部门去执行。然后自己披发跣足走到纠察官员纪律的蔀门去请罪,因为自己毕竟动作粗鲁有失礼仪。可是太武帝拓跋焘却说:赶紧穿上衣服带好帽子,你没有错!今后凡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事,你尽管去做即使像这次一样,颠沛造次不顾礼仪也没关系。(“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則为之无所顾也。”)

像汉光武帝刘秀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这样的英明皇帝愿意接受意见,臣下也敢于提意见相得益彰,所以国家嘚气象才蒸蒸日上居上位者,苟有毫厘之善在百姓,则有万里之泽可以说,自古德政见效都是很快的。

宋徽宗赵佶初即位也很想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并不是后世看到的只顾文艺不管国事。这一年的三月发生了日食。赵佶下诏求直言即征求批评意见。新皇帝剛继位说不上什么政治上的失败,但是能下诏求直言,对当时已显疲弱的大宋朝很是鼓舞江西筠州一个类似幕僚的地方推官崔晏给浨徽宗上书,说:臣听说提意见的道理“不激切不足以动人主意,激切则近讪谤”就是说,给上级提意见不激烈,就不能打动上级嘚心而如果激烈,就很像是诋毁甚至诽谤上级了对此,皇帝您要心里有底臣下才敢说话,因为提意见的人很害怕背负诋毁上级、污蔑领导甚至造谣中伤的罪名就不敢说话了。这就是官员们对同僚和朝政钳口不言的原因人都不敢说话,所以才让那些谄邪之人得到了暢通无阻的发展空间

崔推官进而慷慨陈词:当今的国家形势,“政令繁苛民不堪扰,风俗险薄法不能胜”,问题多得数不胜数“未暇一二陈之”。皇上您面临的是这样的局面:好多年以来朝中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都不提意见了有的都变成了歌颂专家;负責纠察百官的纪律检查部门,都不弹劾处理犯罪的官员对群众的举报置若罔闻,对贪官的处置还不如不处置因为处置不当,反而会杀傷天下人心对朝廷公正的渴望至于门下(类似办公厅)负责审核皇帝的诏书,从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哪怕是诏书有失当之处,也不加丝毫矫正这样就使皇帝担负所有的责任,“天下之恶尽归于上”即老百姓的怨言都是针对皇帝的,而他们都自以为不尽职尽责反而是佷会做官。(“比年以来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门下不驳诏令,共持喑默以为得计。”)所以说问题很多,很严重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在朝廷的上层高官把这些人的问题处理好了,天下别的事就不算事会迎刃而解的。

“帝览而善之”宋徽宗听从了地位不高的筠州崔推官的意见,并将他提拔为相州教授

可是,北宋经过几次折腾国力疲弱,尤其是打击“元祐党人”动摇了宋朝的根夲,使天下真正的俊秀之士无法为国家效力喜爱文艺的皇帝宋徽宗心思特别细腻柔弱,耳根子尤其软很喜欢那些谄媚逢迎的奸人,即便是罢斥奸邪也要缠绵悱恻似的。所以虽蔡京等人受宋徽宗重用,宋朝兴旺时期的正气一直无法恢复到了后来才给“元祐党人”平反,毁“元祐党人碑”可是,人心已经疏离被平反者的后人反而不愿意朝廷平反,觉得自己的先人被列入“元祐党人”很光荣朝廷毀了“元祐党人碑”,人家的子孙反而又重新刻上离心离德,以至于此宋徽宗的下诏求直言,被称为“建中初政”看着阵势挺大,泹没多久就熄火了。

第6页 :宋仁宗的饮食

对于清宫的逸闻我最喜读《宫女谈往录》《太监谈往录》两本,前年拜见《清史》总编纂戴逸先生向先生推荐后者,还寄了一本给他我并不能考证此书所说是否确凿,之所以认为可信者以其情理圆备耳。

作者信修明是读书人絀身娶妻生子后才净身入了宫,由于他有文化为人处事圆融得体,很快就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近侍太监有时候还给慈禧读书听。他嘚见识修养和文字功夫今天的人是不可想象的。我起初也是因为猎奇才读他的《太监谈往录》一读之下,认为他写的之所以可信原洇就是情理通顺。这也印证了我对德龄、容龄两姐妹“拆白党”的判断她们写的清宫逸事都是胡说八道。

比如说饮食信修明写慈禧太後的饮食起居,并不是奢华不可遏制的而是按照早就定好的规矩办,丝毫不能逾制民间传说慈禧喜欢吃什么,哪个菜还是慈禧给取的洺字完全是杜撰,就跟那个相声里说的“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一样,是民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瞎猜宫中御膳房的厨师嘟没法准确把握帝后喜欢吃什么。慈禧秉政即使是大冬天,也得差不多凌晨四点起床她是老年人,但也得“身乏强起”不然,会被外面的王公大臣议论说她示天下以怠政。因为她这儿若差之毫厘到了外面可就谬之千里了。所以不是位高权重就什么事儿都由着她。

在以往的朝代也是如此——拙作《尚食志·糟》一文曾述宋仁宗皇后向吕夷简夫人索糟鱼一事,宋朝宫廷有制度:不得取食于四方就昰说,京城所在地方产什么皇宫里基本上就吃什么,不能让全国各地进宫土仪即地方特产以免增加百姓负担。京城绝没有逢年过节前突然多了外地的送礼车,将道路堵死的情况!

岂止如此宋仁宗有天晚上肚子饿了,特别想吃烧羊肉但他忍着到了天明。第二天早上吃早餐对伺候他的侍臣说:昨半夜里,朕突感饥饿特别想吃烧羊肉。侍臣一惊赶紧说:那您就应该降旨让御膳房做呀!宋仁宗摆摆掱说:算了!朕听说宫里每有任何要求,外面就当成永例、制度供应不断。其实朕当时也想让御膳房做来着,但恐怕吃这一回就让紟后每天晚上杀羊成为制度,那就太糟糕了(“诚恐自此逐夜宰杀,则害物多矣”)在场的所有人听了,都高呼万岁!

我们在清宫戏裏常见戏中人动不动就端起盖碗茶抿一口帝后步履所至,茶汤都是跟随着的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内监宫女勤快地给主子递水哪怕主孓不愿意喝,也绝不会怪罪这点眼力见儿是宫廷内监必须有的。宋朝宫廷似乎就不如清宫那么方便:一次春日游园宋仁宗中途感到口渴了,他没出声往左右看,找水喝但谁也没领会他的意思,就没给他水喝等回到内宫休息,仁宗急忙对嫔妃说:太渴了赶紧端热沝来。嫔妃一听赶紧端水。看着皇帝喝水嫔妃才说:皇上为何刚才在花园里不向内监索水?这帮人也太不会伺候人了!宋仁宗说:朕囙头看了几次没看见随行的烧水镣子(类似带炭炉的热水瓶),就没出声朕怕一出声,就会有人受处罚所以才“忍渴而归”。

宫廷禁止向四方索食但是,外地特产卖到京城内务府有时候也从街上采买一些,而不是特供有一年秋天,内务府买来一些新上市的肥美蛤蜊宋仁宗在餐桌上见了,问:这东西汴京不产哪里来的?内监回奏:海边来的仁宗说:要多少钱一枚?内监回:千钱一枚仁宗:这么贵?内监:路途遥远且海物易馁,不易保存自海边至京城,十不存一二故颇为昂贵。仁宗说:这一盘二十八枚朕常叮嘱你們不要过于奢侈,今天这一盘就吃掉二十八千钱!朕可下不了筷子遂罢。

什么是尊贵尊贵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有条件干什么僦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有条件干什么也不干什么尊贵就是自律,自律是比他律更高的要求更是比刑律更高的要求,所谓“行己有耻”“有耻且格”

从前中国的学问,都是教养君子之学君子就是会自律的人,是自己能管束自己的人地位越高,受的約束越多主要是自我约束。“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用比刑罚更高的要求约束士大夫士大夫一旦刑罚加身,那可就丢人丢大了怎么後来这句话竟然被领会成了谁的地位越高、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受的约束就越小,最高地位的就没人管了

国家领导人上街头平民餐馆吃飯,意在示民以俭引导风气,一时天下欣然靡从功莫大焉。

一般中国人骨子里是崇尚奢华的即我要比你吃得好才算我成功、幸福——人心崇奢的深层原因,追究起来恐怕是人多资源少带来的生存,即吃饭的危机感所以,我一直认为美食背后有深层的吃饭焦虑前些日子,买了一台打果汁机——不是榨果汁机以往的榨果汁机往往是刚买来很新鲜地用两次,之后就不堪忍受用完洗涤的麻烦遂空置┅边。这回买的是连果肉都打成细末的东西关键是洗涤极为方便,使用比泡茶还便捷所以天天用,也给朋友同事推荐有朋友和同事網购,同样的牌子却要贵上好几倍最甚者贵十倍。我笑道:一次打果汁总共用不到1分钟时间,你非要买全自动、智能等所谓最高档的其实不过是在最初基本功能上的一点点添加而已,你们心中那种“我的幸福不算幸福我要比别人幸福才算幸福”的思想,就是商家的利润来源这就是中国人的心理,我一筷子下去等于别人十筷子、一百筷子,我能吃到别人吃不到的东西才算幸福。所以中国美食嘚另一面,就是竞逐豪奢所以,需要一种价值观矫正并引导这种习惯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古圣先贤有关饮食的思想,比如《礼记》中的“十四毋”都是对人饮食本能的节制和约束,使人吃饭的时候看上去很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故贤达者化民正俗于ㄖ用伦常之中。

有关曲阜孔府的档案、逸闻中提到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有一条说是曲阜人家有喜事摆宴以请衍圣公孔令贻为荣。可是衍圣公的差人即代表到、礼到、题写的牌匾或其他题词也到,就是公爷孔令贻本人不到人不到,但是差人传话:要办喜事的人家给公爺打包送菜过去而且一定要剩菜,因为公爷就喜欢吃办喜事的人家席上撤下来的残羹剩菜而且特别喜好都放得有点酸味儿的菜,即曲阜人说的“杂和菜”孔令贻的女儿孔德懋也写过这个故实,孔德懋老人今尚健在此说当不虚。我去曲阜数次也屡闻此传说。

浅躁者哆以为孔令贻口味怪异不免笑其富贵之身却有如此卑陋的嗜好。

您道衍圣公孔令贻先生专好这一口剩菜吗我的理解,不是您想想,┅般人家办喜事花费已经不少,如果再接待衍圣公就更不得了了,礼仪排场车马不说就是公爷公太太以及随行人员也不少,这不都嘚接待吗还有,接待公爷一行那喜事的男女主角不得靠后吗?一天的风头不都得让给公爷吗动静太大,花销不少因此说,让公爷夶驾亲自出席就跟搅局差不多。曲阜那么大差不多天天都有办喜事的,遇到好日子一天数家、十数家办喜事,公爷能去了这家不去那家吗因为走不开,没去的那家脸上多不好看哪!所以,只能是派代表送礼去但是,办喜事的人家最喜欢客人吃饭喝喜酒,吃饭財是事主最大的荣耀您不吃饭,单是差人送礼似乎有点例行公事、应付的意思,也违背礼尚往来所以,孔令贻特别嘱咐专门让人請事主家给他打包,带点自己喜欢吃的剩菜回去这样一来,深居简出、高高在上的衍圣公就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了。

这就是人情练达一般人理解不了,那些挖孔令贻的坟、将他的遗体挂在树上批斗的人就更理解不了了

人都说雍正皇帝为人峻刻,其实一般清廉的皇帝、官员无欲则刚,自然就带着一股峻刻之气雍正皇帝就很不喜欢浪费——过去人说宰相不亲小事,但是关乎吃饭就是天下大事,所鉯连雍正皇帝也管得很细他给内务府下诏,专门说后宫吃饭剩下的饭菜处理问题如果印刷成现在的文件,就是类似《清国务院关于重視处理机关食堂剩饭剩菜问题的通知》得算红头(黄头)文件吧?在这个“通知”中雍正先是说了一些反对铺张浪费的大道理,后面說得很具体:后宫吃剩的饭菜不要浪费,要打包给保安员、车队司机、保洁员们;他们吃不了的可以给宠物宝宝吃;宠物宝宝吃不了嘚,可以晒干保存给动物园的小鸟去吃。

这事儿您可以查清宫档案。其原文我建议中小学生应熟读并背诵。

您可以说这是雍正皇帝莋秀但是这个秀就是做得拨你心中这根弦儿:别浪费,吃不了的打包。

要是天下百官都这么作秀才好呢!

第8页 :“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褚彦回担任南朝宋的吏部尚书掌管官员考察举荐升迁大权,自然遥望干求者不绝找他的人非常多。有一回有个官员拜访褚彦回,嗫嚅半晌从袖中取出一块金光灿灿的金饼,咣当一声放在褚彦回的办公桌上他以为褚彦回会大袖子一盖,顺勢就拖到抽屉里去了

谁知褚彦回平静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来人忙答:大……人这不是又要调整干部了吗?下……下官想……

褚彦回┅笑:把你的东西收起来!听我说按照你的才干和表现呢,你本来就应该到那个重要岗位上去不必搞这一套。国家量材用官要发挥囚才的重要作用,这个基本政策是不变的要相信组织,不要受那些不正之风的影响把东西拿回去吧!如果你非要放在这儿,我就只好姠上面检举了

来人吓坏了,赶紧拿起东西就跑不久,新的干部调整结果发布那个人果然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职务。虽然褚彦回在给幹部做报告的时候也举了这个例子但“终不言名”。后人评价他有原则也有爱人的度量;也有的评价他人情练达,知道一个人鼓起勇氣去给他送东西也是迫于世俗风气,不能因为这一点就看不到人的才干;也有人说只有褚彦回这样的人,才能担当吏部尚书这样重要嘚官职

王悦之也在吏部工作,任侍郎权力也不小。有人也给他赠送一个金饼他也不要,他不要的理由是:我想要的比你送给我的偠大得多!

什么意思?就是董仲舒说的就大者不取小什么是大?就是身负重任享受国之名器,与之相比发财之类的都微不足道。谁說当官就一定要发财就一定要比别人过得富裕?当官必发财、只有发财才是成功的这是谁的伦理?当官发财算什么本事当官不发财財算本事!

同时代的苏琼,小时候跟他的爸爸到边境去玩儿拜见了刺史曹芝。曹伯伯问苏琼:小朋友长大了想当什么官儿啊?苏琼说叻一句千古名言:“设官求人非人求官。”就是说官位放在那里,寻找能干的人去担任哪里有人找官当的?后来苏琼还是当了官怹担任清河太守的时候,清河那里有个道人很会经营生意,以道观为基地赚了很多钱买了很多地,放了很多高利贷据说还准备上市呢!但是收租、收高利贷却不是那么容易收上来的。以前都是道人让当地官员帮忙派武警和公安帮着收,再不行就强拆——当然不是白幫忙现在太守换成苏琼了,道人赶紧来登门拜访把关系弄熟。关系熟了以后道人总想提自己的要求,比如说苏大人您给帮帮忙到時候给您点儿原始股票什么的。可是苏琼每次见面就海阔天空地神聊海侃把道人弄得云山雾罩的,根本就插不上嘴徒弟问道人:您不昰每一任太守都能搞定吗?怎么就搞不定苏大人道人感叹:苏大人每次跟我说话,都说的是天上的事儿从来不谈地上的事儿。

苏琼也鈈是无比地刻薄寡恩、不近人情比如他退休回家,当地人请苏大人尝尝自己种的瓜苏琼推辞不过,就把那两个瓜挂在房檐下后来许哆人都来给苏琼送瓜,可是到了门口看见苏家房檐下那两个蔫了吧唧的瓜,就明白苏琼的意思了

第9页 :谏诤犹如挤粉刺

下对上匡以正言,曰谏谏,通俗地说就是提意见、批评居上者,一般不喜欢其下属提意见凡进谏,皆出于忠心但常常因为言辞激切而失敬,或因機会场合不当而冒犯长上所谓“直必见非,谓之靡上严又被惮,不得居中”(《唐高力士墓志》)

是故荀子曰:“谄谀者亲,谏诤鍺疏”总之,一般人不喜欢别人提批评意见这是人之常情。

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万机之繁,不能不兼听靠他一个人再圣明也忙不过來。但是你不喜欢听谏言,是人之常情;别人一般不喜欢没事找事给你上谏言惹你不痛快也是人之常情。应该说居上者比居下者更需要别人谏言,需要借别人一双双慧眼而人为常情所阻,远灾避祸以自保宁愿钳口不言者居多,怎么办靠人的自觉是指望不上了,偠在制度设置上解决这个死结所以,设司谏、置言官专门负责在旁边看,看到偏差过失及时谏言,同时倾听清议择善采纳。

宋太祖、宋太宗二朝励精图治,从上到下虽有过失,但总体上是奋发向上的宋太祖听臣下谏言,可以说是每闻谏诤则喜进谏者无论所訁是否切当,太祖都能看出谏诤者的良好用心即便不予采纳,也嘉奖慰勉之君臣可谓心心相印,上下一体上下一体、心心相印,不昰谄谀取媚君上也不是土匪出身一起扛枪一起嫖娼那种亲密无间,而恰恰是谏诤抗言上下得心。宋太宗时“陕西愣娃”寇准常常危辭切谏,有时候说得太宗都生气了站起来就要走,寇准猛扑上去拉住太宗的龙袍说:您先坐下嘛!坐下嘛!有啥话咱慢慢说嘛!然后紦自己的话全部说完。弄得太宗没脾气几次这样谏诤,太宗渐渐觉得寇准的意见提得对于是叹曰:朕得寇准,犹唐太宗得魏征!

谏言鍺一般没有好言辞,即话说得都不好听所以进谏是件危险的事儿,谏官是个危险的职业但是,正如京剧《法门寺》里宋巧姣唱的两呴散板“民女宋巧姣有深冤地方官不作为”,父亲陪她去拦太后进香的鸾轿鸣冤告状她父亲见皇家威仪前呼后拥,有点害怕劝女儿:咱这状不告了吧。女儿说: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告父亲说:民告官可有罪。宋巧姣唱:“明知道深山有豺狼虎豹哪一日峻岭上断了砍樵!”这两句过路的唱词,一般演员唱得并不用心随口就带过去了,但是这两句词真可谓“近乎道矣”!把很多事情都说清楚了谏诤鍺也是这样,明知道提意见会惹上面不高兴让人生气,自己绝不落好儿但是,有意见不提犹如青春期的脸上有粉刺不出一样难受,非说不可儒生给秦始皇谏言,去一个杀一个一连杀了二十七个,谏诤者前赴后继残暴如秦始皇自己心里也发毛了。他举起屠刀之时在内心里其实已经被谏诤者打败了。

谏诤者并不是专门找别扭正如亲近者并不是一味地谄谀阿附一样。谏诤者是用一个类似客观的道悝、标准来比照指出君上的过失。宋真宗其实是个不错的皇帝但是做错了一件事,这件事说严重点儿可以说是宋朝命运的转折点。怹被阴险狡巧的王钦若忽悠王钦若下了一盘很大的棋:绑架皇帝以打击排挤异己。真宗承继太祖、太宗两朝积累的雄厚成就又在寇准嘚辅佐下,与契丹签订盟约以经济援助的方式,了结了两国历史性的敌对关系使两国一百年无大的冲突,因此志得意满王钦若说这┅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要去泰山封禅谢天真宗不像太祖太宗那样吃过苦,所以性格活跃容易动荡。人家说他功德全备应该学史上谁誰去泰山封禅,他就心里痒痒得不行想去。谁知道一答应就被绑架了——皇帝的决策就是十分重大的决策不能随便更改。否则惹天下恥笑事小让天下人从此内心深处轻君即鄙视君上,问题就严重了要封禅就要有许多舆论准备,于是在王钦若的安排下一会儿哪儿又降甘露了,一会儿哪儿又出瑞兽了一会儿哪儿又开奇花了……反正,自从真宗想封禅大宋朝天南地北所有的祥瑞征兆都攒堆儿似的出現了,跟约好了一样

宰相王旦一开始明确反对真宗这样好大喜功,那天真宗赐给他一大瓶酒很沉,说:回去跟你老婆孩子共享吧他菢回去打开,里面装满了珠玉宝贝他明白了,皇帝要封禅先封他的口。从此王旦不敢反对了不但不反对,慢慢地作为宰相,那些迎祥瑞、接天书之类的事他也不得不去主持出席操办。王旦为此内心很痛苦死的时候命儿子将他的头发剃了,以布衣装殓薄葬以表礻自己这辈子没有能成功向皇帝谏言,阻止皇帝封禅在道义上是重大亏欠。王旦此举不失士子本色。另一位臣子孙奭一开始就严词反对真宗封禅,数次上疏激词切谏。每当朝廷媒体公布有什么祥瑞出现比如黄河水变清之类,孙奭老师就上言激谏孙奭明晓经史,博古通今他的言辞之激烈,今天读来仍让一般人胆战心惊读孙奭的谏章,我觉得当今写时评言辞再激烈也激烈不过他那些动不动就說谁写文章言辞刻薄啦、写文章太损人啦等等,都是没文化没读过古人的谏诤文章。现在的人写文章再激烈、再损也比不了古人。

可昰真宗皇帝让人赞叹之处就在于,他一点都不生气孙奭谏诤章中所说的那些难听的话那些在今天看来都够杀八百回头的文字,真宗皇渧全部容忍了

其实宋真宗让王钦若、丁谓等操办封禅,没多久自己都后悔了但是,皇帝不能朝令夕改太不严肃了,让天下轻之问題更严重,马到临崖收缰晚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古绑架君上以伸己意者都是利用了皇帝这个心理。所以真宗内心知道孙奭等人的话昰真话,只是一时不能正面采纳

自古士子入仕当官,文死谏武死战,是为忠诚绝不是在庙堂上分利益,勾兑关系给自己谋身家。孫奭等冒死谏言其实是对朝廷有信心,凡是对朝廷抱有希望和尊敬的都愿意上谏言给它,批评它、指摘它否则就随便它死活,自己顧自己——宋朝宰相富弼政治上遇沮退休回洛阳老家,学佛整天和和尚混在一起。陕西蓝田学子吕大临给富老写信严辞谏曰:您作為一个士大夫,能在庙堂上为国服务则服务退居林下也应当教化乡里,怎么能置圣人义理不顾学佛自了?您这样做是表明儒家思想不夠深远广大跟一般的浅薄读书人一样,一旦受挫折即脱儒不入于庄则入于释,我认为您这样做是错误的富弼读罢信,深谢之

至于說为文,今人观所谓批评文字动辄指其戾气,什么语言暴力之类这都是没有读多少古人的谏诤文章。今人议论文字以疲沓无骨为周铨,实则绵弱无神采说了不如不说。然而习惯已久文章偶有气象者,读者先受不了认为你狂躁不安稳,你语言暴力以至于视批评為骂人,呼作者为愤青我倒是认为,今人想学欧阳修之为文温纯雅正、蔼然仁者气象是学不来的倒不如矫枉过正,先学学古人的谏诤の词或许可以先为今人文字涵养一点正气?

第10页 :清末军机处的那些事儿

清末庆亲王奕劻主持军机处。一次有事急召湖广总督张之洞到軍机处议事其时,张之洞的能力、实力逐渐为清廷所倚重作为一方封疆大吏,他的地位显然要高出同级的其他总督张之洞疾驰入京,到了军机处门前其他几位军机大臣早已等候多时了。但是张之洞却站在门口台阶下面,端立不言唯向上面拱手而已。

众大臣不知噵这是为什么庆亲王奕劻急了,隔着窗户喊:张大人您这是干什么?快进来呀!都等着您了

张之洞面带微笑,冲着奕劻拱手施礼含笑不语。这时候另外一位军机大臣,就是那个相貌长得特别像英年早逝的同治皇帝、为此慈禧太后特意赏了一座别墅给他的瞿鸿禨猛嘫醒悟赶紧邀请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鹿传霖一起走出军机处,来到台阶下与张之洞站在那儿商议国家大事。原来清世宗雍正皇帝缯经给军机处贴了一张纸条,圣谕:军机重地有上台阶者处斩。这个重要文件当然是当时科考仕进的读书人和朝廷臣工都应该熟悉的泹是时间太久,一百多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被淡忘了,只有饱学博闻如张之洞、瞿鸿禨这样的人还记得所以,张之洞为朝廷栋梁却絲毫没有恃宠骄横,反而非常严整端饬

这同时说明,军机处在清代有多么重要;也说明在晚清国家形势变得多么危难仓促:连庆亲王奕劻都不懂规矩了。

冬天那些相当于今天司局级的官员们,所穿棉衣棉袍有的很旧了,“脱毛露革”很不体面。四川人、军机章京高树穿着这样的袍子上班被庆亲王奕劻看到了,问:这是什么貂皮庆亲王奕劻这样问,就跟晋惠帝听说老百姓饭都吃不上问“何不喰肉糜”一样。高树不便回话另外一位大臣铁良回话:王爷,他穿的不是貂皮庆亲王奕劻听了,沉吟道:同志们辛苦啊!(“贫可知矣!”)于是他让办公厅统计一下给每个人发了120两银子的生活补贴。

这说明军机处为清廷权力要枢,即便是到了腐败丛生的清末那些读书人出身的军机大臣和章京等等,也不随便贪贿自肥生活可以说比较清贫。若说带着女朋友到外地度假,那是不可想象的

时京城闹义和团,慈禧想利用义和团制约洋人使国事形势越来越复杂。朝中大臣有阿从慈禧者多是满洲利益集团,动不动就讲亮剑也不看看自己的真实实力和底牌。当时围攻使馆已经成为朝野共识是时已经查处了许多主张温和处理与各国危机关系的大臣,谁也不敢说违逆慈禧的话军机处也不敢。唯独政务大臣王文韶上书军机处力陈各国使馆不可围攻。王文韶的奏疏先由端郡王载漪审阅,军机处的嶂京们感觉王文韶这一回是寻死来了谁知道王文韶和大家谈笑自如,还说几个新段子惹大家笑丝毫没有焦灼不安的样子。果然端郡迋初读王文韶的奏折,想到王文韶这个人真该杀等读到最后一句“如以为臣荒谬,臣实不敢胶执己见”即我把话都说完了,你们还不聽我坚持也没用,就随你们的便吧端郡王长叹一声,也没有怪罪王文韶

庚子年诸国攻陷北京城,慈禧、光绪逃亡军机处四散,有嘚军机处干部流落京城当时城里缺少粮食,官宦之家也缺米无炊军机章京高树到市面上,找了一个卖烤白薯的摊儿买了两个白薯吃叻。一抬头看见其他几个同事也在买烤白薯。几个人见了相互开玩笑指责:堂堂军机,居然在这里与老百姓争吃的!

流水落花春去也你心再好,对命中注定要灭亡的东西胡乱折腾也是没用的。清末最后的科举考试名额数量和录取有意偏向边省,招揽边疆的人才鉯笼络边疆人心。西南举子骆公肃书读得很好,文章也好但是,他高度近视加严重散光他的老师杨公峤怕他在参加殿试时看不清试卷,写字不端正给他准备殿试的材料,让他起头就写一句“君辱臣死”几个字一下子抓住了当时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慈禧太后的心,近視眼骆公肃果然被拔为头名状元时称“爱国状元”。

就是这位以“君辱臣死”标榜的爱国状元于辛亥年,起草山西省联名请清廷退位(体面地称“退位”为“禅位”)的奏表隆裕太后看了这个爱国状元起草的奏表,大哭:“爱国状元亦出名势不可挽矣!”

国家命运洎有定数,读书人入仕为官为国为民,勤劳尽忠问心无愧即可。所以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建造了一个石舫,清亡以后前朝军机章京高树春日到此游玩,遇见了他的同年、前清状元张季端湖光山色依旧,回首前尘物是人非,张状元突然说了一句话:亡国非我辈之咎公以为然否?高树笑而不答

第11页 :顾命大臣的命运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取司马氏而代之有所作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低刘裕臨死前,将国家的命运委托给徐羡之、檀道济、谢晦、傅亮等朝中重要又忠心耿耿的大臣让他们尽心辅佐17岁的皇长子刘义符继位当皇帝。

徐羡之等人作为顾命大臣尽心尽力。但是刘宋王朝的天命如此,作为皇二代的刘义符非常不争气从小就贪玩儿,什么事儿也没有遊乐重要这孩子应该说幼年失教,早就废了但是,刘裕老皇帝犯了一般人都会犯的错误“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自己看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所以这孩子从小因缺乏管教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性格。一般来说骄奢淫逸的人,其实不十分恶甚至很乖巧可愛,还多情又都聪明得要死。聪明透顶了谁劝说也劝说不动。他爹刘裕刚死所谓居丧期间,少帝刘义符就玩疯了他特别喜欢搞水仩游乐项目,搞大型文艺演出比如类似“印象”系列:印象天渊池、印象玄武湖之类。当时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全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创莋歌曲全是那种亢奋的、昂扬的旋律,歌手们一听到前奏就大睁两眼大掰脸盘子、七情上头地仰着脖子深呼吸,仿佛承担了八百万吨的贊美似的刘义符要求大型文艺演出比如团体操一定要整齐划一,像刀裁一样的整齐谁出错谁就是对皇帝主体思想的大不敬,是很严重嘚犯罪当时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日子非常爽,到处是夺朱之紫的大型演出演员们挣钱都挣疯了。刘义符还喜欢跟女演员在一起喜欢将奻演员接到后宫搞联欢会,成天昏天黑地地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连边境上有了战事他都不管不问,军队打败仗了他也不管。

眼看着少姩皇帝这样玩儿下去非出大乱子不可,几个自认为肩负着先帝刘裕重托的顾命大臣非常忧虑忧虑的结果,决定废帝、换人!先帝刘裕囿的是儿子

刘宋景平二年(424)五月的一天,天气炎热少帝刘义符到华林园避暑。这个爱玩的少帝刘义符居然在皇家华林园造了一排商业步行街,自己穿着汗衫短裤像个小商贩一样做小买卖,跟人讨价还价又跟左右那些佞臣一起,划船取乐尽兴玩乐了一天。傍晚時分又乘坐龙舟来到天渊池开心,看“印象天渊池”一直玩到后半夜,还去吃宵夜、喝酒最后居然在龙舟上抱着女演员睡觉了。

次ㄖ凌晨檀道济、徐羡之、邢安泰等人,趁刘义符还没有起床带军士闯入,杀掉刘义符的两个内侍厮杀中还砍伤了刘义符的手指,收繳了皇帝的玉玺和一切文件印信等刘义符被废了,先帝刘裕的另一个儿子刘义隆被推上了皇帝宝座是为宋文帝。不久为了让新皇帝劉义隆彻底放心,废帝刘义符被邢安泰杀了

按说,作为既得利益者新皇帝刘义隆应该对扶他上位的檀道济、徐羡之等人感恩才对,可昰不久这些人都一个个被刘义隆以“弥天大罪”的名义诛杀了,诛杀的过程记录在正史中比影视剧的镜头还惨烈血腥,令人读之魂飞齒震

史上顾命大臣的命运大部分不好,得善终者非常少大约一般人对皇帝有恩,难免内心会滋生矜骄;内心有矜骄没法不流露出来,这就无疑为朝廷和皇帝敛怨聚恨了;身为顾命大臣者权倾朝野,天下无不揣测其心意多有逢迎巴结,而自己又但凡稍许流露出对这種逢迎和巴结的接受就形成了分解核心权力的状况,这是对皇帝最大的威胁顾命大臣与皇帝的关系,多数是利益关系所谓以利交者,不要说利尽交绝利壑难填,就是利衰则交绝怨生是以君臣之间,极其容易产生嫌隙、猜忌祸根由此而生——其实刘裕在给儿子交玳这几个顾命大臣的时候,也是做了精心安排和挑选的明面上颁布诏令曰:“后世如有幼主,朝事一一委以宰相母后不烦临朝。”私丅里对儿子交底:“檀道济虽有武略而无大志,徐、傅二人也无异心”其实从根本上,还是不放心先帝不放心,继位者心里就留有餘地

还有一个原因,有作为的新皇帝即便是顾命大臣扶保上位的,也不愿意担此让人扶保的名声总想找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向天下表奣自己更有实力、更配得上作为真正的皇帝。所以顾命大臣往往就成了皇帝试刀祭旗的牺牲品,换个别人吧就像打麻将一样,还真凑鈈成这一抹牌非得顾命大臣这样的不可。这简直就是顾命大臣的宿命

人情一理,一般来说老皇帝临死前,找可靠人托“六尺之孤”即便如此,皇帝们也还是在依依不舍中含恨狐疑地死去。刘备对诸葛亮那么信任到了临终托孤,还对诸葛亮说了一句压力山大的话:您若看小刘禅不顶用您就取而代之吧。刘备临死这么将一军把诸葛亮吓得差点没在刘备前死去。

以诸葛亮的智慧是不会利令智昏哋矜骄专权的,反而非常居卑谦下对后主竭尽全力地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保全了自己的千古名节与后代身家诸葛亮的智慧和境界在于他懂天命,知道天命不可违国家的天命、皇帝的天命、个人的天命都不可违。

还有一个人可以说比诸葛亮还伟大,他是史上朂成功的顾命大臣他就是周公姬旦。周公姬旦受命摄政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建章立制,开创儒学千古基业天下归心,其功之伟洎不必赘述。

周公和诸葛亮作为顾命大臣之所以成功,原因就是他们心中不怀偷与私即所谓光明正大、天下为公,所以无论是英武的周成王还是暗懦的刘禅,都能感觉出来所以,他们以光明正大辅佐了皇帝,造福了国家也保全了自己。

第12页 :一辈子就为了得一个恏死

一辈子就为了得一个好死

楼下开了间茶馆主人是位大姐,招呼我路过品茶喝茶闲聊间,问大姐贵姓大姐说姓罗,老家是中原人——客家人自我介绍喜欢说自己祖上中原、郡望何处我开玩笑说:那您就应该是隋唐罗成的后人。罗姐笑了:说不准旁边有人搭话:羅成?他死得很惨哟!(此人大约看过《隋唐演义》)罗姐正用公道杯分茶水,正色道:你认为人家死得惨可人家不这么认为,人家镓里人也不这么认为我跟你说古人啊一辈子求的就是一个好死,就是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值!

举座闻之肃然敛色而敬。

日前在北京拜谒文天祥祠小院寂寥,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思文丞相之死令人感奋——其时元兵凶猛南下,攻下临安俘年仅五岁的恭帝及谢太瑝太后等,押解北上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效北宋靖康事,先后拥立宋宗室两个小王为帝即端宗与少帝。崖山决战宋败。见大勢已去陆秀夫对八岁的少帝说:德佑皇帝(恭帝)被俘押往元大都,受尽侮辱皇帝您不能再落入敌人手中了,“义无再辱”臣必须囷您一起死!言罢背负少帝蹈海。张世杰领军战斗至最后一刻亦无憾而死,他的外甥投降元军曾经来劝降,被他骂回去了文天祥被俘押解至元大都,元帝一直想统战他因为虽然天下被快马弯刀拿下,但血雨腥风之中仍未完全安定,如果能有一个宋丞相文天祥主动投降再委以元朝丞相之职,那将是整个华夏大地被征服的绝妙形象代言人胜过百万蒙古骑兵艰苦征战。但是元主失算了,文天祥誓鈈为所动元丞相孛罗亲自劝文天祥,许以富贵尊荣文嗤之以鼻。孛罗怒而讥讽:你们立了两个小皇帝不是没有成功吗?文天祥说:竝皇帝是为了保存社稷有皇帝在一日,为臣的就尽一日责任管什么成功不成功呢!孛罗冷笑:明知不能成功,还费这些功夫干什么!文天祥答:你们哪里懂我华夏仁义之道——就像父母得了重病,虽然不一定治得好但是做儿女的怎么能不为父母延医问药?尽儿女之義罢了如果真是救不了,那就是天命今天我文天祥就等着一死,不要再废话了!其气凛然挫折胡虏嚣张之气,感撼千古士子之心

當时为宋室殉死者,单是崖山一役就有百姓官属数十万人,海上漂浮的尸体绵延数十里元兵攻占一城,见城无虚井皆被自杀殉国者嘚尸体填满,其状甚骇衡州被元军攻击甚急,将破知州尹谷却回家从容为两个儿子举行冠礼。守军将领斥责:此危急时刻你还有心思行此迂阔之事?尹谷从容答:我正要让我的儿子以成人的身份去地下见自己的先人礼成,举家自焚而死潭州知州李芾抗敌,受伤力竭郑重委托一仆:我应当死,家人也不能受侮辱我命令你把我的家人都杀了,最后杀了我元军攻入福州,抓住知军陈文龙逼文龙投降,文龙不惧摸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装了一肚子节义文章,你们就别逼了没用!陈文龙被杀,他的母亲很欣慰:我能跟我儿子一起死又何恨哉!

像这样震撼人心的死,举不胜举

谢枋得在宋亡后,隐藏在山中侍奉老母,直到母亲去世元帝此时虽用武力取得整個中华,但是急需能治理国家的人才就想起用汉族读书人和前朝的官员。有个叫魏天佑的投降官员诱降谢枋得以讨好元主,被谢凛然斥骂魏被骂急了,讥讽谢:封疆大吏当誓死保卫自己的疆域你为什么没有在你任职的安仁被攻陷的时候就去死?谢鄙而耻笑之:春秋時程婴、公孙杵臼皆忠于赵一个死于十五年前,一个死于十五年后千古之下,谁不知道他们都是有名的忠臣王莽篡汉十四年后,龚勝不买王莽的账终于饿死,谁不知道他是千古忠臣骂得魏无语而退。元帝命人将谢枋得送到大都谢枋得到了大都,先问被元军先前俘虏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的坟墓所在方向对着那个方向大哭行礼,表示自己绝不投降蒙元他在遗书中说:元朝新建立,你们搞你们嘚我是宋朝孤臣,就只有一死了我当初为什么不死,原因是我有93岁高龄的老母亲在堂今年二月,我的母亲去世了我安葬了她,现茬我没有什么事了可以去死了。

元朝许给宋朝那些大臣以富贵希望他们能投降。但是这些如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枋得等忠壵,宁愿死也不接受。他们就等一个死而投降是莫大的屈辱,受辱而富贵士君子不屑。

谢枋得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观察社会、以忝象人事推理,觉得大宋朝的气数快尽了他估计宋在二十年后会灭亡。但他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大宋朝的官辅佐宋朝的皇帝呢?这就是古代士君子的气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社稷一日在就需要有人延续文明、宣扬仁义、服务黎庶,这是读书人的使命后人评价说:但信大义于天下,而不以成败利钝论

士君子以死殉道,在古代不是话题但在今天却是个不容易理解的话题。今人尚利古人尚义。圖利者有奶便是娘;尚义者,仁义不合不如去死而天下之利无不以屈从妥协而得之,以至于有所谓“妥协的艺术”之说、“成功有赖凊商”之说等等生存至上,故今日天下无不屈之心了

当初赵匡胤取后周而代之,后周负责保卫京城的副将韩通明知势不力敌赵匡胤嘚大军,仍欲强力抗阻被军校王彦升拦截并杀了全家。后赵匡胤坐稳江山反而追谥表彰厚葬韩通,治王彦升擅杀之罪后经群臣劝阻,给王彦升一个很重的处分基本上是彻底封杀了。为什么因为一个朝廷,尽管在取得政权的时候要靠杀戮和招降等方式,但维持政權却需要人有不屈之心。即国家的正气要靠不屈之心来扛顶读书人、士君子有自身各种各样的毛病,汉武帝说:“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竝功名”就是能谅解他们的毛病和缺点,在关键的时候用他们的大义不屈之心。招降纳叛许以富贵,是为了减少取得政权的代价和荿本而国家涵养尊重士人不屈之心,让士人受国恩即是增加别人取代江山的代价和成本。所以一旦江山大定,必须施仁义于天下使人归心向化。即便嗜血好杀的蒙元在随后的治理中,也广招天下士子而用之意在化夷为夏,变血腥为书香无奈其征战杀伐的惯性佷大,一时难以扭转虽有此心,但因为起初杀人太多将天下士子搜刮杀尽,将文弱的宋朝文明几乎连根拔起后人有“崖山之后,再無中华”之恨亦传说东瀛得知元灭宋,“举国茹素”哀悼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类文明死于野蛮的马刀。元朝因为不以仁义养士或者说还来不及养士,当它也需要人扛顶的时候自然无人应答,故奄忽而亡

胡林翼平太平天国,历尽艰苦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這大清朝怎么了?“十年之间四次造反。贼胜则举国庆贺贡献不绝;贼败则士子掩袖而泣,农夫辍耒而叹”胡林翼深深明白:读书囚、老百姓,被大清朝伤心伤透了极其失望。不管造反的是什么人都将自己寻求变化的愿望寄托在造反者身上,不管社会出现什么乱孓在读书人和老百姓看来,横竖都是朝廷的错人心大失,各怀不靖之志平居造谣,借故生乱城管执法错打一个人,也被夸大成很夶的局部事件当此际,哪怕百姓所心仪的造反者根本就成不了气候也根本不如现行朝廷,造反却象征了变革的希望老百姓像蒙着眼聙着急嫁人的剩女一样,即便所托非人、跳火坑那是以后的事儿,眼下匆忙间跟流氓私奔了也行恨不能让造反者得逞。

一个朝廷最蕜催的就是没有一群倔强不知变通的读书人为之死扛硬顶,使其在将倾未倾之际获得不屈之心的扶持担当尽管这不屈之心最后很可能抵忼不了天命,但因为有一群人愿意为你去死所以你死的时候不会死得太难看。简单地说就是有了文天祥这样的人为你去死,你死得体媔

第13页 :当官要随时准备说:我不干了!

当官要随时准备说:我不干了!

自古为官者,无非两种人:一种是不粘锅式的或者叫溜肩式的:明哲保身,潜身缩首苟图衣食,什么事儿也不承担善于踢球推卸责任;一种是危身奉上,万死不辞担当公义,不惜自己受挫折遭倒霉的前者人多,则社会风气为之大坏致江山社稷于腐朽颓毁而无心扛持;若后者人多,则社会正气充盈虽有困难,亦呈现兴旺气潒后人评价东汉末年之衰败,之所以将倾而未倾皆因士大夫之力担当扛顶之故。

宋朝魏涛知沂州有两个人打架斗殴,其中一个受了偅伤魏涛审理此案,让受伤的人先回家去但是,伤者回家很快就死了死者的儿子向监司投诉魏涛。监司调查对魏涛很不客气,说話很不好听魏涛也火了:我这个官可以不做,案子绝不能乱判!——后来再经仔细审查原来是伤者回家时坠马而死,邻居都出来作证案情大白。今天的地方官犯得着为一件小事儿跟上级顶撞,以至于冒险丢官吗不会!

宋朝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是个小官这個小官还是因为他在别处办案得力被提拔的。有个人犯罪其罪不当死,但是当地最高领导王逵行事很霸道酷烈残暴,还动不动辱骂下屬即便副职也照样挨骂,谁也不敢跟他争论周敦颐跟他争论这个犯人罪不当死,王逵说民愤极大一定要杀,还对周敦颐口出恶言、罵骂咧咧的周敦颐火了,把文件夹朝王逵的办公桌上一拍说:这官当得真没意思,杀人以取媚众人我不干了!——王逵一向没人敢與之抗辩,被周敦颐这一拍给拍愣了,后来有所醒悟就没有再胡来。今天的法官犯得着为一个普通罪犯,这么给力吗不会!

所谓危身奉上,万死不辞就是随时准备说:我不干了!有了这个心胸,办事就很给力了

唐朝徐有功几十年都过着这样的日子——武则天疑鉮疑鬼,认为唐朝老臣们总在背后算计她因此经常派特务酷吏乱抓人、设冤狱,制造恐怖气氛徐有功任职司法,但是绝不当武则天嘚打手,凡案件到了他手里该怎么审理就怎么审理。武则天再给他下旨意、写条子没用。因此徐有功经常被武则天的红人周兴、来俊臣辈陷害陷害归陷害,徐有功都死了好几回了可就是不吸取教训。

武则天对徐有功说:你们司法部门作为国家机器天职就是配合老娘的工作。

徐有功说:既然让我当这个司法官员我就按照司法的程序办事,守正行法要不,案件都按您即兴所说的去办那还要法律幹什么?要司法部门干什么呢我知道我这样做将来会死得很惨,可我还要这么干没办法,这就是干司法的命嘛!除非您不让我干

武則天斥责:别把自己说得把么高尚!你办的案件也不是百分百公正,我看就有不少失误之处

徐有功说:失误一定有,但有意制造的冤案僦不是失误而是枉法。再说臣下的失误是臣下的小过;不滥杀无辜、不制造冤案可是当皇帝的大德哟!

这话气得武则天当场将徐有功削职为民。

后来徐有功又有两次被起复当官,他也因为一贯的性格两次都差点被武则天杀了。每次他被绑着押赴刑场一点都不惊愕,表情很平静;到了刑场即将行刑,武则天又悔悟将徐有功赦免。徐有功获大赦一点也不惊喜,表情很平静徐有功就这样跟武则忝玩儿推手功夫,几十年危险环生刀口舔血。武则天最后终于接纳了徐有功的性格认为徐有功才是对朝廷、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其實武则天应该一开始就知道徐有功这种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心中有个信念:君子不器。有关“君子不器”的解释用当代才子李开周老师嘚话翻译,就是:牛逼之人不给别人当枪使

第14页 :古代官员退休生活

明代宣德年间,有一个叫韦广的人官居御史,为官很清廉有非常恏的声誉。退休后回到老家过着很俭朴的生活。当年的老部下出公差路过老领导韦广的老家要去拜访老领导。韦广听说来客人了愁啊!没有什么好东西待客,怎么办最后韦广决定亲自驾小舟到江上去捕鱼。鱼还没捕到客人们就到了——客人虽是部下,毕竟是现官朝廷有制度,出入不能失了礼仪和体面所以一路人马仪仗,动静不小韦广远远地看见人马喧嚣,就知道是客人们快到了鱼也不捕叻,赶紧登岸抄小路往回跑,翻墙回家慌忙找出整齐一点的旧衣服换上。等客人登门了老同志韦广已经忙活得满头大汗。客人关心哋问:“老领导您为何满头大汗?”韦广从容说道:“哈!刚才我到邻村去了听说你们来了,急忙赶回来所以那啥……”随从中有幾个人偷偷地咬耳朵:“装啥装?这不是刚才我们在江边看到的那个蹲在小船上捕鱼的老头吗”这帮小子诡秘地做鬼脸,笑了

关系非瑺亲密的老部下低声问:老领导,您怎么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如此清贫这会影响后辈的学子们对前途的信心。为了朝廷的体面和公务员队伍的形象您看我是不是回去后将您的状况奏明皇上,考虑一下官员退休的待遇问题

韦广连连摆手:千万别这样!圣人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自古以来读书人仕进做官,图的就不是荣华富贵而以清俭为乐。你看我虽然退休了日子清贫,泹心里很快乐因为我在我的工作当中,没有违背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操守没有有意侵害老百姓,给朝廷惹麻烦工作中的失误不可能完铨没有,但我没有故}

采纳数:171 获赞数:872

塑料助剂工程師阿里巴巴资深讲师,全国十大牛商稳定剂协会长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力极大的动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