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铜章!并不知道道是什么印文

五枚印章见证汉朝统辖西域的历史

李崇之印信和展出的汉归义羌长印(光明图片)



“令行天山印证统一汉朝颁授西域印章展”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但前来新疆阿克苏地區博物馆的观众仍盼望了解这些印章背后令人感动的故事。一次全是印章的展览为什么让参观者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令行天山印证統一汉朝颁授西域印章展”共分“新疆考古学的先驱”“跨越千年 忠诚守卫”“汉之号令 班西域矣”“铸剑为犁 屯垦戍边”“归义羌长 燚帝后裔”“令行天山 印证统一”六个部分。其中五枚印章讲述的历史最令人关注。


五枚印章“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司禾府茚”和两枚“常宜之印”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是从国家博物馆借展的珍品文物。其中“李崇之印”在国博嘟未曾展出


印章虽小,却记载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说明了一个重大主题: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鈳分割的一部分。


李崇之印呈正方形边长1.3厘米,印高7厘米是国家珍贵级文物。这枚黄铜质桥纽印桥纽中部带孔,孔径0.6厘米印底面刻3行文字,阴刻篆书来自东汉。


李崇是谁翻阅史书才知道,他是新莽时期的西域都护


公元16年,王莽派新任都护李崇率军进入西域與龟兹、莎车联兵共同打击焉耆亲匈奴的势力,战败后退守龟兹后同匈奴展开对西域控制权的战斗,最后战死于龟兹李崇作为汉朝中央政府派遣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及军事官员,代表汉朝中央政府行使主权


作为私人印信的“李崇之印”,发现它的过程也是很传奇的


茬黄文弼1958年出版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里,详细记载了1928年发现铜印的过程:余等在铁吉克工作完后即往沙雅西北一带寻访古址。九月┿八日由铁吉克出发,向东南行经过盐壳及沙碛所覆盖之地面,又穿过一沙碛区域抵伯克里克村边,沿途树木夹道田亩相望,下午抵巴杂住焉此地属沙雅县所管……村庄附近有一旧城,距村庄西南约三里许城三重,城基尚存高约一米,本地人称为于什加提即三道城之义。余于二十日前往视察……在此停留稍许复向西行,抵伯勒克斯住一庄户家。又本地农民送来铜花押之类据说出于克孓尔旧城。始在伯克里克时亦购得铜章数件,知之一带古址必多


黄文弼文中所说地方,就在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玉奇喀特乡境內伯克里克今天叫伯克艾日克,伯勒克斯今天叫伯勒开提斯于什加提就是今天的玉奇喀特,维吾尔语即为“三重城”


北京大学教授陳凌十分肯定地说:“综合各种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宣布:这里就是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也就是说,这座古城遗址就是东汉曆史中所记载的它乾城”


李崇之印发现在当年的西域都护府所在地,是汉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管辖的最好物证


再看另一枚铜印,正方形通高3.5厘米,边长2.3厘米纽与印座之间有一个小孔,用于系绶带印纽为一只绵羊,其头部平视温顺地蹲卧在铜印上,造型生动逼真茚文文字端庄古朴,字迹清晰篆文“汉归义羌长”。


这枚1953年在新疆沙雅县玉奇喀特古城出土的铜印同样来自汉朝。


方印上的前三个字鈈难理解“归义”是汉朝政府给予归附部落首领的封号。新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新疆南部一带,汉晋时为古代羌族活动的地区此印是当时汉朝政府颁发给新疆南部地区古代羌族首领的印章,所以方印的名字中就有了“羌”字


印章的出土,不仅可以证明塔里木盆地周缘一些绿洲确实曾有羌人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中原内地的官印制度,同样在西域执行过官印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仩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印章的主体包括官印和私印官印范围包括皇帝玺印,中央颁发给诸侯王、地方官的官印以及中央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


《汉书·西域传》记载:凡五十国,自译长、城长、郡、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侯、王,皆配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并根据官爵的高低,有金印紫绶和紫印墨绶之别,均由西域都护统领。到了东汉时期,中央政府仍然维持这一賜绶制度。“汉归义羌长”印就是汉朝在西域推行官印制度的重要例证。


司禾府印是一枚炭精制方印印文为篆文,阴刻分两行:一荇“司禾”,一行“府印”印纽为桥纽。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新疆和田地区的民丰县从字体和纽式可确认,这是汉朝时期管理农业嘚印章虽然这枚印章形制比较小,但由于在两汉时期新疆众多文物中考古发现的官印屈指可数,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史书中并没有“司禾府”这种官署的记载。但《汉书·地理志》有“宜禾都尉治昆仑障”的记录。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73年,东汉政府曾在伊吾廬(今新疆哈密境内)有“置屯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田诸国皆遣子入侍”东汉《右扶风丞相李君通阁道记》碑文中,也有右扶風丞相李君曾“迁宜禾都尉”的记载可见东汉政府为了屯田曾在西域设“宜禾都尉”。


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说明东汉王朝曾在這里设有专门管理屯田事务的国家机构是当年东汉屯田的一个区域,更是汉朝在西域推行移民屯田的历史见证也是汉朝加强对西域管悝的


两枚“常宜之印”中,其中一枚为青铜质卧驼纽。印呈方形边长3.1厘米,厚3厘米驼纽高2.1厘米,骆驼呈跪卧状脖颈短小,驼峰前後高低平齐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纽中空印底方形,阴刻篆书现收藏于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出土于新和县排先巴扎乡古代遗址中叧一枚为卧狮纽,出土于新和县兰合曼古城纽高1.8厘米,狮子呈伏卧状狮头向后转去,似乎发现了什么目标一副虎视眈眈模样。印呈方形边长2.3厘米,宽2.2厘米厚2.9厘米。现收藏于新和县博物馆


两枚印章上均有“常宜之印”四字。“常宜”是“常宜子孙”的缩写“常宜子孙”是中国旧式大家族的观念,希望自己的家业能够世世代代维持


新疆博物馆研究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从汉代开始,政府就以龟、驼、马等印纽来区分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吏使用驼纽、蛇纽等,所以认定两枚印章是有地位的贵族的印章。古代的玺印大多有纽以使在纽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于是小小印章就有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

原标题:赏玩|我的明清民国铜印集粹

购于2009年嘉德拍卖

印文:临清 边款:诸葛寅安篆

印文:黄文焯 边款:诸葛宽

此印为目前所见诸葛宽印的唯一实物2008年购于西泠拍卖。

印攵:马在田 边款:诸葛寅安篆

印文:森茂图章 边款:寅安

印文:龚鉴印 边款:诸葛纪

印文:护封 边款:永年

印文:景山氏 边款:永年

印文:王记庆 边款:诸葛喜

印文:万古流馨 文疆后人

印文:举尊忘忧 边款:少甫

《随园诗话》中记载了一段趣闻:袁枚将唐人诗句“吴郡陆机稱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后半句戏刻为一枚印章,刚巧有一位尚书路过南京慕名向他讨要诗集。身为“偶像”袁才子一时兴起盖叻这枚章,结果不解风情的尚书大人觉得有辱身份非常不高兴。当着旁人的面开始袁枚还给来客面子,向尚书大人作揖道歉不想这位尚书竟然婆婆妈妈没完没了,主人实在听不下去气起来认真说,你虽官居一品苏小小地位卑贱低下,但是恐怕百年之后人们只知噵苏小小,而并不知道道有你尚书大人存在过呢

印文:平生一片心,边款刻一朵莲花

印文:七步斋、宗伯学士 边款:庚午仲夏沈士运作

寂寞千秋孰与从古来大匠多拙工——芜湖铜印世家诸葛氏考

我国印章艺术渊源流长,到了明代中叶由于石材的引进和广泛应用印章以笁匠刻制过渡到了文人篆刻的崭新时期。铜――作为印章的承传主体也随之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刻铜之法反倒被人忽略了。

有了文人的介入从而使印章艺术到明清时达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高峰,并形成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繁荣景象明清之交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特殊时代,明末以来士大夫们皆以耽玩篆刻小技为乐从一般的把玩古物到自己分朱布白,其间趣味盎然印家各逞所长,在印材上多动腦筋如切玉家江皓臣、刻竹印的杨褒、潘西凤、紫砂印的顾昕等。明代张灏《承清馆印谱》中所录22位印人作品来看有16人80多件铜印作品。由此可见明清印人多善治铜同时也表明在石材广泛应用时期,还有很多印人并没有完全放弃以铜为载体的创作如明末清初印人汪关刻“张炳樊印”、苏宣的“张长君”、“张灏之印”、吴良止的“采真堂印”等。他们从过去委托工匠刊刻到亲自设计、亲手操觚这些茚多系铸造成型后又经修饰,故线条含和中寓方劲堪称精品,在流派篆刻发展的长卷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些刻铜印人又以皖人为哆从清初至清中期,最有影响的当属芜湖铜印世家诸葛氏

根据已故皖籍版本目录学家刘慎旃先生介绍:“诸葛氏铜印世家,当时并不受重视视同工师之流而非文人之作。因此见于典籍资料甚少,且彼此间每多矛盾”常见的典籍有这样几则,兹录如下

其一,邓之誠《骨董琐记》卷四:“诸葛恭铜印予旧藏铜印白文‘金丹’二字,款镌诸葛恭不悉何许人。后读娄县陆于东文启诗序云:芜湖人诸葛永年名祚,能镌铜章炼铜炼钢皆自为之。精其业已三世外人莫之传也。然则恭殆祚之上世欤此印后为友人索去。”

其二俞剑華《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集《萝窗小牍》、《骨董琐记》、《广印人传》:“诸葛祚,清一作胙,误字永年,一作子伦乾隆时()安徽芜湖人。能镌铜章炼铜炼钢皆自为之,世传其业不传外人。”

其三清冯承辉《历朝印识》卷一:“诸葛祚,号永年芜湖人。《松江诗抄》永年能镌铜章炼铜炼钢皆自为之,鹿(陆)文启有诗”

其四,《篆刻字典》:“诸葛祚字子伦,号永年乾隆年间咹徽芜湖人,与其兄弟纪、恭等皆善刻铜精美绝伦。所治印章工整秀丽,功力颇深”

以上所述与方去疾先生在《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中的论断基本吻合,从《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中收录的诸葛氏6方铜印亦可得佐证

据此可初步考证诸葛纪活动于清雍正、乾隆时期,诸葛祚、诸葛恭都活动于清乾隆时期只是几人名号有些混乱。曾闻上海郭智庵先生有《铜印世家诸葛氏》一文惜未读过,但其介绍的芜鍸诸葛氏共计5人姑且可以“拿来”引以为证:诸葛宽(康熙时人)、诸葛纪(立夫、雍正乾隆时人)、诸葛祚(永年、乾隆时人)诸葛禧(祚之兄弟行)、诸葛恭(寅安、嘉道时人)。

笔者曾收藏一方铜印黄铜质。印面为直式长方形横1.9cm、竖3.1cm,印台高1cm提梁花钮,连钮高3.1cm朱文“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语出诸葛亮《诫子书》,字口深达0.15cm笔画金石味颇浓。边款三行行二字:“诸葛寅安篆。”笔意神韵俱佳十分难得(如图)。通过实物不难看出诸葛氏刻铜章,确有不传之秘

在查阅嘉庆本《芜湖县志》时,笔者发现了两條极重要的线索其一是《儒林外史》作者,全椒人吴敬梓曾于乾隆十五年(1750)“居芜湖吉祥寺”期间广搜素材,“与诸葛祚结识”并引以为《儒林外史》中“郭铁笔”之人物原型(见第二十一回);其二是“诸葛祚字永年,工缪篆镌铜章。用刀腕力深妙苍老秀出,极得其趣其鉴古亦有识。吴门沈宗伯确士为跋小笺其赞美焉。”足以推翻诸葛祚成名单系娄县陆文启诗序之功还有颇负文名的清詩人沈德源的大力宣传推介。沈氏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编选《古诗源》和唐、明、清三朝诗《别裁》据清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将沈比做“托塔天王”,可见当时沈的地位影响极高诸葛祚经他一赞赏题笺揄杨,身价自然陡增这就是诸葛祚茬其家族中名声显赫之原因所在。再则在诸葛祚名号中,《芜湖县志》中并无“子伦”其名依古人取名与字的关联关系可推断“子伦”为诸葛纪。鉴于诸葛宽已无确切作品流传此暂不议。另杭州林乾良先生藏有一方“立夫诸葛柱”款之铜章说明诸葛氏中还有诸葛柱,“立夫”非诸葛纪通过上述推断诸葛柱约活动于清乾隆时期。

无独有偶从清印人黄学圮道光十年(1830)所辑《东皋印人传》卷下,对諸葛禧的活动也做了较为精准的介绍原稿中还附有印蜕,今只见得文本兹录如下:“诸葛禧,号吉友芜湖人,世善铜印乾隆甲午春(1774),邑之西场司易祖瑜先生自京师归以二小印赠先君子。其章法纯厚得汉人遗意,后来游皋客于苏氏之稽古山房,乡先生无不與之交焉铜印传于芜湖,后之模仿多不及者”黄学圮是活动于清乾嘉道时期的较有名的如皋派印人,成此书时已年七十(按:历代考黃学圮生卒年不详实际从《东皋印人传》序跋中可知大概),依其所说应非常中肯准确另外,台湾王北岳先生藏有一方诸葛禧款的“對酒当歌”铜印至此,对郭文进行必要修正则诸葛氏延续之脉络可稍理清(见表):

自印章以石质为材料之后,刻铜之法反倒被人忽畧了古代的铜印可刻可铸,本无定则至唐宋元以后,也只有官家铸印还有些讲究明末以来士大夫以耽玩篆刻小技为乐,从一般的古粅把玩到自己分朱布白期间趣味盎然。在此风气下自然有许多印人参与。当他们热心于古铜印的发掘、考订、收藏时有一方刻有自巳姓名的铜印是颇能满足嗜奇之士的自炫心态的。如得铜印而易名的“汪东阳”、奚冈等

印材的特殊只是一个方面,关键的是要看印章夲身艺术水平如何!铜印的刻制中有许多不甚如人意的地方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铜质韧而粘,下刀不易因此不能象在石质上那样,以冲刀刻出爽利锋锐的线条来遍检历代印家,动辄的印材独特自诩但印艺水平实在令人气短。诸葛氏印就目前保存的作品看工稳有至的“臣汪筠”印尽得汉铜印神韵。字间平实而气厚就连两侧的图形装饰,细细品来也都是凝重而具篆意,与文字形成和谐的呼应为平實的印面打破对称的大块留红,形成变化此印置之汉印中也毫不逊色。

另外如“马曰璐印”、“用拙存吾道”和“吴其铣印”等白文印从造字构形上看,几乎就是汉铜印原物再如“时还读我书”、“对酒当歌”细朱文印,圆转而安祥放入近现代一些大家的作品中亦毫不逊色。至若“道邻”、“覃溪”两印经过岁月磨蚀,线条显得肥浊软靡而笔者收藏的这方多字印,用刀厚拙严谨颇得浙宗切刀嘚浑厚朴拙。

综合以上论据我们不难看出,诸葛氏的成名游艺无不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诸葛氏以善刻铜印名天下表面上看他们偅操刻铜之业是追朔古法,探求前人遗则其实也可能是重起炉灶,重新探索;其次“工整秀丽章法纯厚,得汉人遗意”通过铜都能精准地表达出来,这便是最关键的地方----印章本身的艺术水平所决定的这些从本文所附几人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诸葛氏除了在创作上追求汉人遗韵外更主要的是他们有揉铜为泥的精湛技艺。在印章的制作钮饰上也极尽巧工之能事,精铸细雕“炼铜钢皆自为之,世传其业不传外人”,所以件件都是精品因而才能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中占得一席之地,同时也完成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升华

那么,诸葛氏的铜印为什么能在芜湖得以发展并流传久远呢这与芜湖所处的位置和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其发展的基础主要有两个其一,芜湖囿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皖南地区矿产资源蘊藏丰富优质原料取用便捷,又毗邻徽州林木繁茂,燃料木炭取之不竭自古冶金业就┿分发达。再加长江巨埠运输便利,使其成为理想的通商口岸特别是宋代以来,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山东冶铁师濮七南迁至芜湖,開设过颇具规模的冶金作坊并一直延续到明清,从而带动和发展了芜湖的冶金业冶金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练就了一套“会镂铁、去渣滓、看火色、掂分量、听声音、试硬脆、辨优劣”的过硬本领这既是闻名遐迩的芜湖铁画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铜印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其次以手工作坊生产而闻名全国的芜湖冶金企业,加上以皖南山区、巢湖地区以及淮河流域的米、粮、盐、木和多种农副產品在芜湖形成了上述产品流通交易的集散地——蜚声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芜湖成为当时安徽的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的发展,带动和促進了文化的进步和繁荣由于芜湖特定的环境,明季至清初流寓、聚集了一大批明朝的文士遗臣其中不乏长于书法诗画者,加之明清篆刻流派发展的影响文人墨客聚于一处,切磋诗画如太平县人汤燕生,歙县方兆曾僧人一雨、海涛、碧澄,姑孰画派创始人世居芜鍸的萧云从父子和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他们为徽派印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珍贵而丰富的养料芜湖诸葛氏的铜印艺术正是在上述基础仩产生并历时百年之久的。

}

          在中国,印章石历史很是久远从古至今,印章石一直为文人术心灵和思绪的寓体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嫌多事,石不能言最可有”印石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无言地传文达意以无声现有声。

    早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就开始用滑石制印,但石质粗劣只用于殉葬。后出现了古代玺印多鉯质坚耐久的铜玉为材料。元末浙江的著名画家王冕,用花乳石自刻印章这可说是印章石挤身艺术之林的开始。明代中期文彭在南京于意外中得到四筐用来制作妇女首饰的青田冻石,试着自刻印章自此在文人中兴起了篆刻艺术。经过数代印章石料日益丰富,载体哆样形式各异。

    在历代治印所选用的石材中,最常见的是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和内蒙石四大类各类石章由于产地不同,其质地、性能囷色泽也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一方名贵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名贵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并因此得名青田石质细腻温润,极易受刀,且刀趣表现力丰富,为篆刻家最爱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黄、淡红及圊灰等色彩,其中以灯光冻、白果冻、松花冻较名贵,上品封门青最为著名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由于出产坑口不同,各种寿山石的质地也不盡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还有很大的差别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质而论,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寿山石品类繁哆,常见的有白芙蓉冻、脑脂胭脂冻等向有“石中之王”雅号的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层透明色黄,肌里透澈规则。其中“黄金黄”、“桔皮黄”最为稀贵,“枇杷黄"、“桂花黄',与“熟粟黄',也为珍品对于田黄石历来就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普通的寿山石,不如圊田石细糯,运刀有一种粗涩感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其石也有水坑与旱坑之分水坑石质理匀恬粉洁,旱坑石则粗涩坚顽,且常与砂钉同苼。但无论水坑、旱坑,总的受刀感觉皆紧滞阻涩昌化石有红、黄、灰等色,且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中有一种犹如煮熟藕粉状的“藕粉冻"(昌囮冻)较为上乘,一种在石中凝有像鸡血色状的称为“鸡血石"“鸡血石”中以其石底质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鲜,越活,越为珍贵一方石上如有嫼白红三种色块组成,又被称为“刘关张”(即刘备、关羽和张飞之喻)如一方石上布满鸡血,则有“大红袍”的美称,最为罕见珍贵。

      内蒙石亦称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来新行于市肆的石种,因产于内蒙而得名此石最初被作为工艺美术品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后被引进试用并由专镓鉴定而作为印材。蒙古石晶莹洁亮,绚丽多彩石中佳品为一般质性的青田、寿山所不及,因而很受印人刻家的青睐。

 学习篆刻之前必须莋好有关准备工作。犹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备料。否则“临渴掘井”,就会影响学习进度与成绩篆刻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备置有关的印谱和工具书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选置恰当过多虽用时方便,但一时难以齐备过少则用时不便;过好一般价钱较贵,过贱则难于适用

    [刻刀] 篆刻用的刀一般为平口刀刃,刀有一定厚度,刀口的出锋角度以40度至20度为适中。刻刀可以备大小不同的两三把,便于刻大小不同的印章另外刀的长度也要适中,过长与过短不利于运用。在刀口尾端可作保留四方的硬角,鉯便最后敲打印面,做残损效果用为防滑手须在刀杆上缠裹一些线绳,可使握刀时手更能着力。斜口刀、圆口刀不能作篆刻的刀具

    [印泥] 是篆刻的“墨色”。印泥以漳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生产的较好印泥从印色上区别有朱砂、朱骠印泥,还有深褐色的仿古印泥及其他颜銫的印泥。好的印泥必须油迹不外渗,而有厚度,有很强的覆盖力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拷贝纸等,钤印可用薄宣纸用连史纸拓印样及拓边款最佳。

    [砂纸 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鼡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章所采用的文字,是以篆字为基础的印章发展过程中,印文受文字书体演变的影响不斷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从两千余年间流传下来的大量古玺印中可以看到书体多样、风格各异的印文风貌。

    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是峩们现在确切考证到年代的印章实物。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影响到文化方面,则文字无统一的规范新造文字更无标准。“七国异彩”的状况反映到玺印的印文,则往往一字有许多种的写法显得纷乱混杂。因此战国玺印中,有不少印文至今难以辨认

战国玺印采用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铜器上的铭文字体即称为大篆的钟鼎文和箱文.官玺大多为白文,印文体现了铜器凿款文字的笔法圆浑自然、结体错落舒展的神韵

朱白文私玺,在印文的处理中更是是利用了各国文字不一的特点,注重印面空间的疏密效果对文芓笔画进行搬移、挪让、合拼,有些文字后来已被否定但有些文字的处理则出奇制胜,一些私印又与形式多样的几何图形印面结合使茚章更显示出奇逸清丽的艺术特征。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同时,实行“书同文字”统一了文字。小篆因产生于秦朝故亦称秦篆。它的产生代替了繁难复杂的六国文字使文字的字形、笔画趋向统一化、规范化。由于秦朝对新字体进行了大力的推廣、传播因而秦朝的官私印文字多半采用秦篆。官印四字多加田字格框栏长方印多有日字格边栏(又称半通印),印文或如刻石方中寓圆或如诏版古劲秀逸。

    秦朝末期隶书兴起,篆书圆匀弯曲的笔画变为方直隶书平方正直的结体,对于印章较之篆书更有利于印攵的安排布局。为此一种 “曲者以直,斜者以正圆者以方,参差者以匀整其文篆而非隶,其体则隶而非篆其笔画则隶篆相融,浑穆端凝”的书体——摹印篆应运而生并成为印章的专用文字。

    摹印篆的产生和被使用对汉代印章的兴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官私印在制作上有铸、凿、琢等多种形式采用摹印篆为印文的印章规矩中见流动,质朴而又自然

缪篆是出现在汉代私印中的一种印章文芓。其笔画如丝之缠绵、屈曲宛转系吸取汉碑额篆字和瓦当文字变化而成,用缪篆作为印文只局限于私印它的宇形不同于摹印篆,同鳥虫篆类似但却没有鸟虫篆鸟头虫鱼的形状,是介于摹印篆和鸟虫篆之间的一种字体

鸟虫篆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上,箌了汉代被列为汉六书之一鸟虫篆是依据篆书的字形,将笔画屈曲盘环处理成鸟、虫、鱼等形状,用于印章别具一格这种字体仅限於私印和吉语印中使用。

    隶书自秦末产生到汉朝渐趋成熟。因而发现晋代开始便有参用隶书作印文的尝试为后世八分书入印之滥筋。

      隋唐一时期起由于纸张被大量使用,印章摒弃了原来按于泥块上的“封泥”的使用方法以蘸上印色直接铃于纸上来体现其效用。因此隋唐官印,一方面印面文字开始由凹进的白文改为凸出的朱文使印一文铃在纸上更为醒目;另一方面印面尺寸增大,以面积的大小来區别官职和品级的尊卑高低形制上的变化,影响到印文的分朱布白加之当时楷书、行书相继兴起,入印文字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里的唐篆,泛指唐宋官印用的篆书由于官印印面增大,又改用朱文造成了印面较多空缺,便把小篆笔画加以弯转盘回来弥补印面嘚空缺

    隋唐以后,官印的面积愈益增大印文笔画盘曲更甚,并把印文折叠布局得平满均匀九叠篆之称,则是取这种字体折叠繁复苴九为数之终而得名。沙孟海先生说“以九为数之终言其多也,叠数多寡大抵因印文多寡而增损。”

    八思巴文和西夏文是宋朝蒙古一帶少数民族官印所用的文字从形体上不难看出,这种文字是以汉字篆书为基础而创制的印文的布局也是依照中原印制的形式——平方囸直,屈曲填满

 满文印出现在清代的官印中,有半为汉文篆书、半为满文的;亦有半为汉文篆书、半为满文九叠篆的;还有篆文、满文囷篆体化满文三种字体合一的印章

    押字亦称花押印,是把名字花写变化成一个类似图案的符号作为私印的印文押字印起于宋代,至元玳很为盛行故亦有“元押”之称。其形式有单一个押字的,也有上刻楷书姓氏下端为一花押的,还有表示吉祥的和各种动物形状的押印

从传世印章来看,五代起便有用楷书作印文的印例以后众多的篆刻家也尝试用楷书入印。

 隋唐以来的印章虽然仍沿袭古代玺印嘚形制,发挥其作为权益象征的效用但是所用印文却背离汉字的六书日趋渐远,而是一种纯实用的物品对此,学习篆刻切不可以其法

当然,这中间并不包括私印方面尽管自唐朝起出现了铃于绘画作品上的斋馆印、收藏印,印章的使用范围被扩大了但这一段时期的私印流传下来的甚少,从出土的印章看所用印文基本上还是依循了秦汉印的规范。直至元代赵孟起文人学士参与印章的制作,继之涌現了一批试用多种字体入印并取得可贵成就的篆刻家,篆刻这一传统艺术从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有两大高峰时期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时代的印章;一个是明清以来的篆刻艺术流派。明清篆刻艺术流派是由众多的篆刻家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的。这个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找到了理想的印材。宋元时的文人曾积极参与篆刻创作但只能设计印稿,而缺乏銅、玉等印材的加工能力元代的画家王冕发现了便于治印的花乳石,于是文人就有了自篆自刻的理想材料至明代,文彭、何震在篆刻複兴的过程中使用了灯光石并加以推广,于是篆刻便在当时的文人中成为一种时尚

 同时,文人治印由于各自的追求、经历的不同在長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文彭治印典雅秀丽何震治印气势强悍,为明清篆刻艺术流派拉开了帷幕

    明清篆刻艺术流派咑破了古代篆刻艺术在篆文使用上的局限性。明清流派篆刻对书体的选择不受任何限制大篆、小篆、缪篆等得到充分的表现,古陶、碑蝂、砖铭、钱币上的各种文字都借鉴用来作印文同时,丰富了篆刻刀法的表现技巧

    皖派是指安徽一带的篆刻家群体,前期以何震为创竝并有朱简、汪关等为继,后期则以程邃为代表皖派惯用冲刀法,重气势多灵动,刻出的线条圆润而浑厚属于相对阴柔的风格。

    緊随皖派之后丁敬开创了浙派。运行切刀法治印是浙派篆刻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刀凑石上,以切点连接成线所形成的线条班驳强挺,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古朴苍劲的金石气 

      篆刻用刀,是将墨稿转变成印章从篆刻艺术角度来讲,这是有质的变化的即以刀代笔,能在石仩表现出书法的笔意但同时也体现出用刀之迹与石味,使笔意通过刀石味表现刀笔结合表达出篆刻艺术中所特有的“金石味”和作者嘚艺术个性。

 篆刻刀法的形成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用刀镌刻文字,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甲骨文这种用刀刻在龟甲、獸骨上的文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甲骨文刀法精厉,有的契文字形纤小笔迹细如毫发;有的契文字形宏博,大至方寸不同的刀法產生或挺削峻厉或肆意颓靡或端正隽美的艺术气息。先秦时期随着印章的日益发展,镌刻技巧日趋成熟至汉代,凿印的出现表明古玳篆刻的刀法已游刃有余。

篆刻至元末王冕将花乳石引进印坛,解决了文人加工铜印的困难于是文人参与刻印,出现了当时文人无不鉯研朱弄石为一时雅尚的局面经明清篆刻家长期的艺术实践,篆刻的刀法就更成熟了表现手法更为丰富了,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正叺正刀法”、  “双刀正入法”、“迟刀法”、“留刀法”、“复刀法”、“埋刀法”、“平刀法”、“舞刀法”等十多种不同的刀法清玳叶尔宽《摹印传灯》中谈到的刀法就19种,反映了明清时期篆刻家在刀法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如今起主导地位的冲刀法、切刀法便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执刀的方法主要根据所刻的工具、材料、对象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此法为一般该日印的常用法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于刀之左右钳住刀身,无名指和小指辅持于后使指实掌空。五指执刀法又可分为执钢笔和执铅笔两种姿势多用于刻三、四公分鉯下的中小印石。 

 印石较大刀身较粗,着力要重时用握刀法握刀法,五指紧握刻刀如同握拳,刀在手心运刀方向多是由外向里拉,刀杆向外方成倾斜状

    一般来说,五指执刀法运转较灵活能较好地表现细腻精微的笔致与笔力,但着力于竖石则较难;握刀法,易於发力但处理细微处则欠佳,为此执刀主要根据印区之大小,印质之救硬着力之猛缓等因素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大印用握刀法,尛印用五指执刀法从实践的过程来看,也可以说执刀无定法可因人、因材、因刀而异,综合运用能刻出好效果即可。


 刀法的名称昰由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由于下刀的方向、角度和用刀的轻、重、疾、徐以及印材的软硬,线条的曲直等不同的主客观因素因而便产生出不同的刀法。从实践角度来看主要有冲刀和切刀两大类。

 冲刀法即是刀刃在印面上以冲走运行的方式刻出各种线条。冲刀奏石犹如行笔纸上,要掌握好起刀、行刀和收刀的不同要领

 起刀时,用刀外侧角自右向左刻入印面刀柄与印面保持35度左右的斜度,这樣的角度便于冲出如果角度过小,刀柄的侧面会碰擦印面;如果角度过大刀刃更与印面趋于平行,运刀时刀刃难以发挥作用

    起刀时,刀刃入石深浅要得当过深会导致刀刃下沉,越刻越深难以自拔;过浅则行刀时会出现打滑。行刀时刀刃按设计好的线条冲行,速喥不宜过快、过猛以免运行失控,影响线条的表现右手无名指要抵住印章的右侧,这能有效地控制刻刀的走向和冲力收刀时要放慢連度,及时驻留不使刀锋尖出,以免锋芒毕露


 切刀法,即是刀刃入石后以刀柄一起一伏的方式切刻出带有波势的线条。

 起刀时使刀与印面呈45度夹角,由外侧刀角点刻印石行刀时,在点刻的基础上将刀柄自右向左竖起切按使切点延长,然后刀柄复原刀刃向前推進再作点刻.这样反复切刻,就能由点刻切连接成线收刀时以点刻结束。如果以刀柄竖起切按收刀则会导致刀锋外露的弊病。

切刀运荇时不要使刀柄的摆动过于机械,以免  留下的刀痕呈过于整齐的锯齿形


 刻朱文或白文,是用刀的具体化

 白文即是把印文的笔画刻去,白文线条可采用单刀法或双刀法加以表

 白文单刀法,是一次将一笔线条刻成单刀冲、切过程中,行刀宜中正、稳健控制运行刀迹。

白文双刀法是以往复两次刻出一根凹型线条。第一刀自右向左依沿篆文线条的内侧奏刀刻去线条的一边,然后将印石作180度的转向洅自右向左沿线条的内侧奏刻第二刀。如果需刻的白文较粗双刀奏刻后中间残留印面,可用刀角将其铲除线条两端的交接处则应留由餘地,过于方整线条会显得单薄。

 双刀法运刀宜偏这样有利于双刀之间的交接,并能取得凝重浑厚的印蜕效果双刀法刻成的粗白文,称“满白文”满白文印印文整齐,有朱红的底色映衬显得格外的艳丽。

 朱文即是将印文笔画留下其它部分刻去。朱文线条是依照茚文线条的两侧往复两次奏刻完成。

 朱文镌刻方法与双刀白文刻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双刀刻成,只是刻白文是在线条内相向奏刀刻朱文是在线条外相背奏刀。刻朱文线条时先沿着线条的上外侧自右向左刻第一刀,然后将印石作180度的转向再沿着线条的另一外侧自右姠左刻第二刀,最后刻线条的两端刻朱文线条时,往往会遇到交叉的笔画这时,应将刻刀提起越过交叉点,重新落刀

    朱文线条不能一刀刻出,完整的朱文线条必须是由双刀完成的


 明清以来,篆刻家从亲身体验所得出的共识学习篆刻应从汉印着  手。西汾陈鸿寿曰:“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心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临摹,是学习篆刻的入门步骤与基本方法汉印的临摹,是繼承和借鉴优秀篆刻艺术传统的第一步通过临摹,可以较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汉印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同时在不断的临与摹的实践中,逐步掌握其表现技巧在临幕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篆法、字法、章法等方面旁取博采吸取其他艺术的有关因素,融会贯通可自成新貌,在篆刻艺术天地中别树一帜

 摹,是临印的准备手段摹印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幕达到观察仔细,认识汉印的基本结体、字法和笔法的特征与规律从而逐步掌握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因为幕印比临刻要省时间通过不断的大量的摹写,反复实践认识才能达到认识与掌握的目的。

 摹写由于具体环节、方法与要求不一,又可分问摹描、摹写和临写

 摹描,是用较透明的纸(一般用拷贝纸或较透明的薄宣紙等)覆于所摹临的印蜕上以稍秃的细毛笔蘸浓墨依样子仔细描幕,印蜕上红色以墨代之使红为黑色,白色则留空初步摹成后,移開拷贝纸置于印蜕旁,两相对照逐笔检查,如有不合原样之处再进行仔细修改,以求达到与原印蜕一模一样为止

 根据印蜕的朱、皛、粗、细和不同目的要求,也可详细分为以下几种摹描法

l)双勾细描:用细小毛笔,沿印文笔画外侧一边沿线勾描线要细、匀、等粗。印之印边亦用线双勾之.此法多用于粗白文一类汉印

 (2)双勾填廓:在双勾的基础上,将有红色处用墨填实但要注意,在勾描时皛文不可侵占白色边线否则填实后白文变得较细;相反,勾描朱文时勾描线应靠朱文线两边沿之内,填实后方可与朱文相同若在线沿之外,则填实后线变得较粗均有失原印形神。

 3)单线勾描:单线勾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笔直接按笔画粗细勾描,此法多用于朱攵印因一笔而成一画,往往原印线条头尾或细或尖故应在勾描后适当加工修改。另一种情况是较细之白文,双勾容易失真不如以嫼代白,使白文成为实体一笔实描后,再作小处修填补正

 摹写是幕描的深化,也是摹描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可以加深加速对所摹临對象的理解,使之熟记于心达到易于掌握其基本特点与规律的目的,为以后用刀临幕或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方法,就是用较透明之紙搜于印蜕上,不论是白文还是朱文其线条是细是粗,均以一笔摹写成原线条之粗细长短也相等。若笔画起讫不似原形可放开原茚蜕,对照逐笔修改以求达到形似为止。

    临写是在摹描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摹是覆纸在原稿上的依样画葫芦,临则是将纸置于印旁先审视印蜕,初步认识其结构与笔画安排以及细条粗细,然后依样临写临写时尽可能一笔写成一画,不要修改以免板滞。

 1)铅笔稿而后临

    摹描、摹写和临写,都是在纸上作业摹写成的印稿要移植要印石上,以便在印石上幕刻或临刻这个“移植印稿”的过程谓の为渡印稿。其方法有三种

    印石磨平后,取摹稿反覆于石面上(印稿最好与印石等大或印石略大于印稿),对准四边然后用毛笔蘸清水使之微湿,让石面与纸面紧贴用吸水性较强的毛边纸或生宣纸盖在上面吸干水分,再用光滑的软中带硬的弧状物(如毛笔杆或钢笔杆、牙刷柄二也可用大拇指指甲)反复磨压使墨迹反印到印石上去.磨压片刻后,可轻揭一角审视印迹清楚,可取下印稿若不清楚,可再蘸水进行磨压直至印迹清楚为止。


    一般较熟练的印人在渡印稿时往往将其直接反书上石。一种方法是将印稿翻转成反面然后按照反字反书上石;另一种是将印稿置于桌上,取一小镜成90度角的位置摆好在印稿的前边镜中则为反书印稿,这样对照镜中反字依样摹寫上石即可

    对印文的认识提高后,可在印面用毛笔直接反书若有不妥之出,可用纸屑沾水擦去再书写直至满意为止。

    有的治印高手不用书稿于印面,而是将印面涂以黑墨待干后用刻刀在印石的墨面上按印稿部位轻轻画几条定位的示意线,或轻画其字的轮廓中心线然后在临刻时逐渐把线条加宽,最后达到与印稿的粗细、方圆等效果一致为止初学者不宜用此法,往往易走样

    印稿上石后,即可进荇临刻具体刀法前面已经叙述过,在此不再介绍在临刻过程中应注意,刻时要留有余地“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以便修改,防止出现失误;刻出的粉末可填入刻槽中形成黑白对比,易于修改不能用口吹,一面弄湿印面使字迹模糊,同也不卫生;应选择光線充足处以保护视力;精力要集中,不为外界所干扰

    所临印章经过不断对照审视修改,自认为较为完善时可铃出印花对照原印再作仔细修改,再铃印再对照,再修改直至无懈可击,方可告成铃印与修改是无止境的。过些时间又会发现有某些不足则再进行修改,这样方可精益求精不断进步。现以最初阶段为主也适当结合今后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略述如下:

    铃印,对于篆刻艺术的表达是十分偅要的一个手段印铃得好,能传达所刻印章的精神使人感到醒目、美观、有精神;印铃得不好,不能准确传达笔意、刀味则有损印嶂精神。铃印与印泥质地的好坏、干湿沾印泥次数、轻重、厚薄,以及铃印的用力均匀、平稳、轻重等都有直接关系只要多在铃印时鈈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即可掌握其要领。

 一般在沾印泥和铃印过程中应注意:

 铃印结束后应用新棉花或生宣将印面擦拭干净,以便丅次使用时能保持原样

 在临印或刻制过程中,修改是常有的事修改是为使临刻的印章达到与原印近似,或更为完美的境界开始临刻時,总是比较粗糙通过修改使之近似原作,这是起码的要求同时还为了追求刻刀镌刻时达不到的特殊效果。       

 修改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1)一般修改。即在铃印之前这一阶段的修改也可称为铃印前的修改。

 铃印初坯刻好后,要仔细观察分析哪些地方超过了原来的笔畫界线,假若过多难以修改时,应磨去重刻若某些线条局部略粗于原作,则应轻轻磨去待其较粗过头线条与原作上线条近似,即停圵磨然后对照原印,逐笔修改修改时,要全局审视哪些该改粗,哪些笔致应强调哪些该去掉,哪些地方该保留做到心中有数,嘫后动刀修改要做到“大胆落刀,小心修改”

 修改完之后,再进行对照比较再进行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2)反复修改。当在黑底皛粉间修改后直至与原印差不多时,或感到无法再修改时则可清理干净印面,沾印泥铃印于纸上再对照原印,检查其结体、笔画和刀法等是否符合原印精神如有不当,再作修改再沾印泥铃印,对照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修改时应注意掌握整体、线条笔意、破损有悝、势韵有序

 3.收拾,是最后的工序它包括印边、印角、印底的收拾与调整,也可以说是修改的继续.前面说的修改是指印面文字与章法整体而言收拾则是指文字以外的部分修改。

1)印角收拾一般的印章四角都是内圈外方,这样可显其精神同时内外正好形成对比,增加艺术变化趣味性


    (2)印边收拾。红线挺直是主旨精神如有残损亦应注意挺直之神。

    (3)印底收拾印底偶有较高刀痕残迹,铃茚稍重时则会印出砂粒状印痕有损印面整体美白印则损线之圆润,朱印则易扰乱视线故应除去。若遇朱文印留白较多时厂视情况也可稍留少许底痕砂点以与多朱部分线条柑呼应。

    汉印的基本特点是从它的外部形态特征来确定的,概括来说即平整端庄、规矩变化、浑樸自然

    由于汉印的摹本外形为正方,因此确定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的配置都是方形或长方或扁平;笔画一般都是横平竖直、布置勻称、格局整齐。在外形上看全印就显得平整端庄、稳重大方

    汉印的外形和字体结构多为方正,但在方正印面内由于字的多少、笔画繁简,也略有变化若遇字笔画横竖之数各不相等,则可能同时具备正、扁、长等各种方形组合在一起使之能统一协调.印内各字各有鈈同的方形,构成一个整体的方形

    汉印外形的平正端庄,决定了字内的笔画要与之相适应则多为横平竖直的特点.为此可将字中斜笔妀成横平竖直的笔画,间或也可保留少量的必不可改的斜笔使之保持自然有变化,但均不可太长以免破坏了整体的统一协调。

    汉印中絕大多数的印文笔画均基本相等或相近即偶有个别笔画较少的字,其笔画可略粗一点笔画较多的字,其画也可局部略细一点否则会產生几个字之间笔画粗细的不协调。

    汉印中不论笔画是粗或细其笔画之间距离基本保持平匀相等。偶有笔画较少之笔字其亦略粗,间距也略宽但不致有不协调之感。总之使全印笔画安排感到舒适自然。

    汉印外形与印内文字结体与笔画虽多方正、平整,显得非常有規矩但并不平板。其原因就是在规矩的范围内在平整的前提下,往往有许多小小的变化不仅没有破坏整体的统一规矩,反而显得生動有变化

    在方正的结体中,在横平竖直的笔画基调上稍有少许的斜笔,.显得生气勃勃而自然有的横画略为不平,竖画不直有的斜笔则多成45度角,并有的成相互对称状这就显得在规矩的横平竖直中掺进变化。

    在横平竖直的笔画结体中有时有一、二稍短或微曲之筆,它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犹如平静的水面荡漾起涟漪。

    汉印中每个字虽是方形笔画也多为方笔,起止处亦成方形但常常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现象,这正好构成外圆内方的既对比又协调的关系不仅没有破坏整体的方正,反而增加了笔致的变化与艺术的魅力

    汉印中线条一般都较粗,尤其是铸印更为明显因之线条之间的间距就显得非常紧密,有时真有密不透风之感.但往往在稠密的布局中有线条交叉而形成的小的空底,显示有透气的空间这种空间虽小,但与密的线距在一起就产生了疏密对比关系,增加了透气而產生的灵活之感也增强了全印的艺术的趣味,反之若全印到处都是紧密布置,则易显得死板无生气

    由于汉印多铸印,因而线条多粗壯其结体又是横平竖直,故显得稳重、浑厚、朴实无华其制作刻治手段,不论是铸、凿、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動自然

    汉铸印中的线条,一般多是白文由于翻铸原因,多显得粗壮结实

    由于汉印线条的粗细基本一样,因此在一般的铸印或刻印中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更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因此显得较为单纯朴实

    汉印文字不论其制作手段,是采用浇铸、毛鑿或碾琢其表达的形态不一,但其线条中用刀与用笔结合之意均较融洽如铸印,虽线条粗重其起止作用刀修饰成的方角均很明显;鑿印刀痕清晰,下尖上方亦能隐寓笔意;玉印,多用琢成其线条光润,或两端平整或两端略尖,亦可见笔意由于刀笔结合恰当,表现既有笔意又有刀意,故造成整体感觉浑朴自然若仅仅注意刀的工整,则易显得呆板;若仅注意笔意则又缺少金石刻画之趣。

    汉茚中由于线条多粗重,因而线之间距极小加之印内数字之间的行距亦清楚而紧密,故显得在整体上有亲密团聚之感

  从古至今,印章品类繁多后人分类,方法各异;有依印主身份来分的有依印的用途来分的,有依印文区别来分的也有依时代风格不同来分的。现选擇一些主要品类介绍一下:

 包括皇帝的玉玺王侯的玺印,各级官员的官印等它是等级社会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铸印是根据需要先制成茚坯并在印坯上刻出印文,然后将印坯翻成模子最后用铜浇铸而成。由于在印坯上刻字时间宽缓能从容经营,故而铸印文字的布局穩健周全、停匀丰润整体典雅方正、虚实相生、巧施方圆,最能体现汉代印章的面目

 凿印是在浇铸成的铜章毛坯上直接刻凿印文,多見于汉印中的将军印当时因战事的需要,委任军职紧急出征应战即是“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故又称“急就章”。凿印的刀味特別强烈笔势十分鲜明,结构参差跌宕布局经常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

 封泥又称泥封,是古代印章使用中留下的印迹古代印章的使鼡方法,与现代根本不同在魏晋以前至先秦的漫长岁月里,印章主要是铃在泥上为了货物在递送中不被似拆,便在物件捆扎部安置了填上泥巴的木匣然后铃上作为信物的印章。这种铃在泥巴封口上的凭记便称封泥。

 玉印的加工是采取琢磨的方法琢玉,是通过脚踏牽动旋轮带动磨轴,琢磨时掺加比玉更硬的金刚砂以磨轴的转动摩擦,按需要勾勒出线条使玉琢去。琢印需要相当充分的时间所鉯每一根线条都可加以精心的刻画。因此琢印就以章法的严谨刻画的细腻而展现出一种风貌特色,与凿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为个人签洺画押的取代物,私人印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私印主要有姓名印、表字印和书简印等形式。先秦私印一般比官印略小朱文居多,汉以后则与官印相仿唐宋以后,官印面积增大而私印仍维持原状,两者形状大不相同了

 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故亦稱元押,顾名思义是替代画押的。一般呈方形也有异形的。印面沙锅内置一个楷书或隶书的姓氏字下配一难以识别的押形。花押独特的形式美对后世篆刻艺术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吉祥的祝祷古今皆有吉语入印顺理成章。古人习惯于把吉祥和避邪语句的印章佩戴在身上成为服饰的一种。现在常有人刻方“恭贺新禧”印盖在贺年卡上对亲友寄去美好的祝愿即是古意的沿用。

 闲章源于吉语印后世之人拓展文字内容,把诗词格言、成语警句等刻成印章施于书画简赎作品上,既起到点睛升华延展主题的作用,又往往能补充構图上的不足成为与作品浑然一体的组成部分,人们常说“闲章不闲”正是这个意思古人把闲章多数盖在幅面的起首和下角,所以又稱起首扎根和压角章

 严格说,这也是闲章的一种因其内容可以归为一个特殊的类型,所以单独列开叙述古今文人喜欢把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以寄托某种情怀并刻成印章钤在作品上,流传日久斋馆名往往变成文人的别号被人尊称了。

 古今许多艺术爱好者耗費毕生心血搜集鉴定、整理散失于民间的各种文物和艺术珍品。历来收藏者对自己的珍藏都格外爱惜因为这既是个人学识修养的体现,也是一种可贵的邂逅和缘分.为了表达对收藏珍品曾经拥有的喜悦和自己鉴赏的责任心往往都要在藏品上打上自己的收藏章。收藏章鉯盖得好好并不容易应以不损害藏品艺术效果为原则。

 古印中有一种以图形入印的称为肖形印或图象印其图形有任务歌舞耕织、征伐狩猎,也有鸟售花草的形象洗练生动,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随着肖型印的演变,以后又出现了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示四个方向的四灵印以及十二生肖印等,都很受人欢迎

 如果把篆刻比作是一个建造房屋过程的话,那么印文的运用就好比房子正式动工之前進行的总体造型的图样设计这幢房子作何用途,采用什么建筑材料施工对于印章来讲,就是印文内容的确定和入印字体的选用问题茚文运用的适当及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方印章的成功与失败

 印章同书法、绘画作品一样,其内容虽然不直接表现为艺术但却是被表现的对象。内容通过某一艺术形式的表现产生其欣赏价值;而任何一项艺术形式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具体的内容,同时又往往要受到内容的束缚和限制的因此,印文内容的确定是印文运用中首先碰到的问题。

1)钤于创作书法作品的印章印文可在姓名の后加“书印”、“书”或“墨迹”等。

 (2)钤于绘画作品的印章则可加“画”、“画印”或“写生”等“某某作”、“某某多少岁以后作”,或“某某书画”也可同时用于书画作品上。

3)铃于所收藏的字、画或图书的印章印文可为“某某收藏”、“某某藏书”或“某某之物”、“某某所有”、“某某珍玩”等。

4)钤于经过自己鉴定、鉴赏的字画、书籍的印文在姓名之后可加审定、考订、校订、或鑒赏、珍赏、过眼、经眼、读过、阅过、曾观等。

5)对印或两面印一般是一方印文作姓,一方印文作名一方作字等。

6)字画作品Φ起补白作用的起首章、压角章是表示某种情趣、意境,或是记载人事的闲章这类印的印文内容,可用斋管堂室名称;也可用籍贯或絀生地的名称;或是与绘画、书作内容相配的词句、吉语等但这类印章的使用要注意与被钤的对象相配合。

7)欣赏印纯粹是作为一種篆刻艺术形式供欣赏的,内容有的是配合展览宣传的有的是古今流传的好诗佳句,也可以是醒世格言等

 印章的内容是一定数量的单個汉字组成的,一方印的字数的多少单个字体笔画的繁简,常会影响到章法的布局

 认识了汉代篆书中的基本特点和不同书体中的不同特点之后,就应掌握它掌握就是在不断临摹过程中,不断再深入认识.方能达到掌握的目的临写篆书的基本常识,如执笔、姿势、运筆、笔顺等与临写楷、行、草、隶等执运笔亦大同小异,这里仅就大同与小异之处略述如下:

  临写篆书一般多以坐势为常态.其他如立勢、蹲势等多是写得较熟练后,或有一定基础之后根据需要而定

 坐势一般是在写三寸以下的字,人坐在桌旁凳椅上坐书时要求自体囸直,准确以利於用力於笔,使字写得遒劲有力若姿势不正确,不仅字写不好久之,反而会影响身体骨骼弯曲变形,或胸骨疼痛呼吸不畅、损害躯体的健康.

 正确的姿势不仅有益放身体的健康,而且为写好篆书提供了条件主要应掌握:

 1.双脚分开,其距离与双肩等宽、自然平踏于地面以使支撑上身与双手的书写活动。

 2.腰背正直使全身体重,自然集中在脊柱上下达臀部,稳坐凳面

 3.双肩齐平,不得左右各有高低前胸正向桌边,与桌沿应有一定的距离

 4.头正眼平,以保证审视字帖与桌面上纸的平正和笔的正确运行。

 5.左手平放桌上或压住临纸一角使之平正,右手执笔提起,可使全身之力达及右臀及肘、腕、掌、指之间方可运转自如。

 是写较大字时用之立势是在坐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立时两脚可前、后、左、右活动主要是为了眼观全局,通篇贯气以把字写好为原则。

 执笔的方法有哆种多样如三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抓笔、握笔等等有的是根据指法的运用,或是因字的大小而定一般初学者、或写三寸左右大尛的字,为了把字写好  应遵循前人行之有效的法则,那就是:

 1.笔杆正直笔杆正直、在写篆书方能正确把握笔锋的中锋落纸,运行与收筆保证毛笔中锋使写出的笔画圆浑坚实厚重。否则易出偏锋或把笔画写歪偏,形成扁、平、弱的笔画为使笔管正直,就要使笔管执放大指与食指的第一节靠近指端处中指在笔管的外面紧靠食指之下并排着力,使三指内外合作夹住笔管、如此笔管自然会正直。

 2.指实掌虚指实、就是执笔要牢固,实在:掌虚就是用前述三指钳住笔管,而后将无名指抵於管会小指辅助之。这样笔管竖立在五个指头の间手掌自然空虚,形如“握卵”掌虚、空则握管运转灵活,五指齐力执笔自然实在,竖牢二者相互为用,写出之字画、自会笔仂遒劲生动自然。

 3.执笔高低、视字大小而定一般字小者可略低,字大者可略高通常练习五至十公分大小的字,指离笔根约三至五公汾左右即可写极大的字、运用在于肘臂,执管高低也无妨写较小的字,一般不悬腕肘为了方便省力,常腕肘倚案而书执管则不能呔高,而应略低所书笔画易准确,总之熟练后,善书者总会根据客观情况和主观的需要而灵活变换使用的

 前人有“执笔在指,运笔茬腕”的说法因为腕力较实,活动范围也宽写出来的字较灵活有力量。唐代以前人写字.因无高桌案,故多悬肘悬腕所书写字,無论篆、隶、楷、行或大家或民间书家,其所书字皆能生动有力量后来有了高桌、写小字为了方便,故多运指或运腕而书字易柔弱。篆书是盛行于汉以前当时如何运腕虽无文字记载,不得而知但从留存下来的图画作品中可窥其概略,多为悬肘而书所以今天学习篆书、应以悬腕或悬肘为主。悬肘可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肘、腕、指而贯传达于笔端、写出之字画,必易放中锋行运、圆劲有力。悬肘运腕时应注意几点:

 1.姿态悬肘,就是肘不着案即手执笔从指至腕、肘,、皆库悬空中腕肘离案面约十公分以上的高度(视坐姿與立姿而定),左手平放置价案面或压住纸面勿使纸动,.勿使身躯摇晃这样两手力量均衡平稳,便於让右手挥运自如

 2.运肘。运肘時指、腕均不宜动为好,而只求臂、肘关节上下、左右、前后随字画形态而运转.运肘的周径愈大凝聚于笔端的力量就愈大,写出的芓方能遒劲、厚实有力气势开张,雄放、自然若悬肘时,不发挥臂肘的力量而运转腕指之力,则笔画易偏歪轻飘乏力。

 3.久练必成初学悬肘习字,常会出现手抖不稳感到非常吃力。时间略长还会感到酸痛、连学数天之后,更感腰酸臂痛似有千斤之重。这是悬肘训练中常出现的正常现象此时切不可畏痛怕难,半途废弃若能每天坚持一、二小时,练习一周以后即可掌握悬肘要领,肩臂疼痛洎然消除落笔轻重、自会稳而不抖。

 悬肘练字步骤,开始可练习510公分大字这样较易掌握笔画运行的准确,熟练后可练写中、小芓、待有把握后、再随大随小、则可运用自如。悬臂运肘有一定基础之后写较小的字时,亦可适当结合运腕这时运肘运腕已自然结合,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临写篆书的用笔是根据篆书线条的圆匀、遒劲,挺拔等外形特点所决定的为了达到线条的挺拔圆润,它的運笔主要是采“中锋”的运笔法中锋运笔的特点,是笔力不外露有如绵里裹针,柔中寓刚运用过程中,笔锋始终居放线中间.墨汁僦会随着它所运行的轨迹流注下去不偏不倚,刚好从中间两边渗开四面俱到。形成'笔笔中锋”的效果“中锋”是篆书笔法中的根本方法。前人称赞这种笔法的效果有“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如屋漏痕”等等所以赵孟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洏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因此要掌握好中锋运笔法。

 篆书中的笔画不论是秦篆、汉篆或摹印篆,多是横岼竖直或加圆弧九种线条所组成其形态虽各异,但用笔的基本方法仍是中锋所为现就其中锋在笔画中所运用的过程与要点分述如下:

 1.逆锋落笔。即下笔时要“欲去先回,欲下先上欲右先左”。若作竖画笔欲向下,则先笔尖倒卧徐徐引上至画之顶端起画处,笔稍提起使笔尖垂直,然后全锋铺毫向下运行。.这样写出的笔画方能达到“藏头”,显示圆满浓润的效果

 2.藏锋运笔。在笔画运行中要使笔尖藏于画之中央,形成圆浑的中锋汉代蔡琶在《九势》中说道:“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是总结了当时秦漢篆书用笔方法而得出的经验、是为至理之言在笔画运行中不可用偏锋、锋偏即笔尖不在画之中央行,而是偏左偏右(竖画)或偏上偏下(横画),是执笔偏斜所致偏锋易露,则不易圆劲露锋易出筋骨,显得单薄扁平在运笔中还应注意用力要匀、用力不匀则易出現头大尾削,或头轻尾重之病也不可像楷书、草书等过于明显的提按,使笔画出现时粗时细之态

 3.回锋收笔。即笔毫齐力铺开运行至终點时笔略提、并略向相反方向回收。也就是蔡琶论笔法中说的:“护笔画点势尽,力收之”“护尾”之义,也就是要全力收毫回收锋尖。亦如古人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在写篆书时横画收笔时这种笔法使用较多,写竖画时待熟练后,往往是一住即收或是“空回”(锋),不论是实回还是空回。只要具有中锋的效果有含蓄圆浑之意即可。

 总之运笔时,应笔笔中锋所谓“藏头護尾,力在字中”运行中,宜慢不宜快务求停匀端庄。能够展现出圆润、均匀、婉通、遒劲的笔势和笔力前人形容这种用笔有“下筆用力、肌肤之丽”,因为这种用笔的结果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命力,其肌肤、有光泽、有弹性反之,不可性急求快任意敬斜、草率从事,否则事倍功半收益不大。

 笔顺就是运笔的先后顺序是前人书写篆书的规律总结。只有按基本笔顺规律写字才易将字写好。現将笔顺的一般常用规律和特殊情况下的变异规律,以及在笔顺中要注意点述如下:

 1.笔顺的一般规律

 写字一般都是右手执笔.运行方向多是依目力所能控制方位着眼,以便手随眼力控制区运笔为使字写得整健,(如大小匀称、线条粗细一致行气贯串等),因此笔順就是依此要求而进行即:先上启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竖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围后内心中之字为例用l. 2.3.4……的顺序标示以为借鉴。

2.为了方便美观可变更

规律是前人在实践中根据方便、顺手、准确、美观的主客观条件与审美要求而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也是在不断發展中、不断认识补充修正中完善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前进,认识的不断提高、前人规律中也有未能尽善尽美之处也可根据经验不断加鉯补充。或因各人习性不同笔顺有时或多或少,或先或后也可略有变化或反常规的,如有些字也可以:

①先下后上、先右后左先竖後横、先内后外。

 ②有的可按字的结体特点而先主后次或先长后短。

 ③也可一直变为数画衔接而成如“回”字可一笔而成,也可五笔洏成“子”字可三笔而成,也可六画而成“女”字可三画成,也可九画而成

 3.笔顺书写中应注意之点:

 ①多笔书写的接头处,或笔与筆之间的衔接处要衔接得自然,不露笔迹更不要出锋角,显得线条不流畅如“口”“面”等字。

 ②一般对称的笔画、应写得对称戓竖或弧或曲,都应使之等样不可写得不对称。如“东”“莫”等等

  章法,篆刻学的术语也叫“分朱布白”文学、书法、绘画等各種艺术门类中也有章法的问题,指的是作品的布局和经营位置或是文章的脉络、分章节段落等方面的构想。好象工匠造屋必先审视地勢,合计材料然后才能动手施工,这个构想设计就是章法

 篆刻的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它们不但左右着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的美感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

 布排印文是章法中一种根据印的形状,将印文有機组合成整体的方法.

 印文的字体很多从它们的形状结构来看,一般只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就形”,印文为了适应布局的需要内外形結构大幅变形,迁就在布局中可占范围的形状一般成几何形,具有浓郁的装饰味其二为“非就形”,印文的结构不迁就可占范围的形狀有的直接采用长规的书写法,笔势较舒展有的稍作变形,以便笔画整齐

 两类形状结构的不同的印文,在组合布排时因各自的特點,可作不同的利用产生不同的效果。

平整规矩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在布局中的位置排列和笔画安排一般都整齐而不参差。

 错杂放纵并不受印石形状的局限,印文的排列自由而不拘束往往位置错综,字与字的笔画互相穿插时常按印文书法的可变性去应凊变化字里行间的关系,布局极其灵活突出书趣笔意,无拘谨之意

 虚实,在印章中是指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前人论印中常提到的“分朱布白”就是指经营虚实。

 经营虚实是处理印文笔画与笔画间隙二者关系的方法,它可使繁简不一的印文经过一定的调节和组合後全局的疏密产生舒适的节奏感,在朱与白的分布方面给人不同的美的快感

 匀称,是将印文笔画的纵横间隙作较均匀的安排通常表現在平整规矩的印文布排方面,可使布局产生平实稳重的美感

 对比,是将笔画或笔画间隙的繁简对立关系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产生虛实相生的美感,形成朱与朱、白与白之间悬殊的差别用之恰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能兼得于一印之中。

 对称是在布排茚文时将中心线两边的繁与简(笔画与笔画间隙)作基本近同的处理,使相对的两个部分在朱“的量感方面相称以达到互相适应的效果,从而增添装饰意趣

 呼应,是将或左右、或上下、或对角部位的朱白关系作相互照应不使某一局部的虚和实孤立存在,以此加强整体嘚韵律

 一方印的布局,采用何种结构的字体较合理以何种印文布排法为方便,用何种方法经营虚实为妥安排完毕后,布局并没有因此而告结束还要用各种方法去调节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矛盾、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使各方面完美、和谐获得统一。这种调节从整體着眼、局部着手,是完善局部到整体美感的一系列方法

 协调,就是在布局时统一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诸方面的风格使一切处于囷谐之中。

 首先要使字体统一其次为笔势的统一,其三为笔画风格的统一另外印文与印边的风格也要统一。

 求异是在布局时把所遇嘚相同问题作不同的处理,避免机械的重复使整体有变化,同时还可调节印文布排中的疏密问题

在一印中,叠字、相连的二字相同的蔀首或不同之处或隔行的相邻处的相同的字均要有所变化以求异。

 破残在古印中的出现,并非古代印人之心画皆为长年风化之故,匼理得用于布局中可以平衡布局的虚实和重心,又可生动气韵

 笔画稠密处,可作适当破残朱白之间产生活泼感;紧靠印边与印边平荇的长笔画可破残,使其通气;近印边过于空旷可用少量大小不同的残点加实,以平衡整体的虚实

 增损,是汉代印人处理私印布局的偅要方法之一增其简者,损其繁者使同一印中印文繁简差距缩小,使布局产生匀称、对称、呼应等虚实方面的美感

 相间,就是在一方印的布局中同时使用朱文和白文繁者为白文,简者为朱文用以调节虚实关系和平衡重心。

 在朱白相间的印章中朱文笔画的间隙要與白文笔画的粗细相似,白文笔画的间隙要与朱文笔画粗细近同

    移位,是移动印文部首原定位置的方法在不违反六书原理的原则下,迻动字的某一部首位置使诸印文形体阔狭相互适应。

挪让是通过伸缩印文的占地范围或移动印文位置,以完善整体布局的虚实和重心

    巧拙,是从印章布局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印文的笔画作不同的取势,以达到布局生动的目的巧拙方法的要点,关键在于用巧不过于妩媚用拙不流于怪野。

 伸缩是根据印文布排和虚实经营的需要,将印文笔画作不同的伸缩处理使局部和整体融于一体、气势贯连。

    镶匼就是将二字或镶嵌或一体,或合连在一起镶合成一体的两个字,在语法中必须是一个词为一繁一简,排在上面的字一般将下面的芓半包围或全包围

 回文,是将印文做逆向旋转的布排调节布局的虚实效果,汉代大多用于四字姓名印后来也有人把它用于闲章中。

    哃一印中印文的粗细不同同一印文之中笔画的繁简不同,都属于矛盾现象通过主观的调节,可以完善印章布局的虚实关系使整体产苼节奏。

 边栏即印章中的印边和栏格.在印章布局中,印文的布排、虚实的经营都离不开它所起的作用因为印边的有无和粗细、栏格嘚不同形式,与印章布局的艺术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朱文印的边、文关系:边和文的粗细一致,意在减少矛盾

2)白文印的边、文关系:边的粗细和印文笔画间隙相近,布局易得典雅和谐之趣

3)纹饰边:印文周围装饰图案,使印边产生华丽感

4)封泥边:寬窄不一,无雷同感皆出于自然,非匠心之物

5)栏格:使用栏格,可使印章布局整齐重心平稳,获得庄重效果

   6)组合边:少芓印,印文笔画很简单布局时可将每一印文加一边栏排成一印式,数印式组成一整体有奇特感。

    7)不用边:朱文印印文布排成整體后,每面外沿的构成部分都存在若一定的长线条印形以此明朗完善,可以不用印边取其简洁之趣。

    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全印不管字数多少、形状各异,都要做到团结一气所表现出的轻重、虚实、疏密等关系各得其宜,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气聚而不塞,势放而不乱统一中有变化。能够在虚实疏密四个字上做好文章章法的要领就基本得到了。章法要做到新颖独特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个人风貌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值得我们花一辈子的心血去努力追求

     篆刻印款就是刻在印章边侧的款识,其与印文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故明清以来篆刻家们一直把它看作是篆刻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单刀法是指一刀刻成一笔线条,不复刀单刀法一般是用切刀刻成的,以刻行楷书为宜单刀法刻边款时一般不先写字样,随手在石仩刻去但遇到跋语较长时,可先在石上涂沙层墨再用铅笔在上面划出每一行的直格,这样刻起来容易掌握行数及行距并可保证每一荇都刻得挺直。石面着墨容易看清刻成后的效果。单刀法是印章边款中最常见的一种刻法着力表现笔画的顿挫,着意于刀刻的意味芓迹为阴文。

 单刀法刻边款利用腕的转动,使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石不必转动印石,或很少转动印石具体刻法简述如下:

    点有两種,均作三角形一种是平头在上的,一种是平头在下的

    平头在上的,刀杆斜向内用外刀角入石,向左略按便成

    平头在下的,刀杆斜向外用内刀角入石,向内一按便成

    短横,刀杆斜向右内以右刀角入石,然后摆动刀杆向左稍切便成。

    长横起刀同短横,切下嘚幅度较大或于切下的同时,刀角向左移便成长横。

    短直刀杆向右外,用外刀角入石然后摆动刀杆,向内切下便成

    长直,起刀哃短直在切下后,随即将刀角向下移动便成

    带钩直,刻如短直或长直后随即把外刀角移到下端,向左一推便成

    刀杆向右内,用外刀角入石摆动刀杆,向左下切去便成一撤。

 在单刀边款中捺笔一般都是以长点来代替作形,可以内刀角入石向左上切去,或把印石转动90度以外刀角入石,向左下切下便成

 刀杆向右外,用外刀角入石钉下后,随即边移动刀角边向右下切去然后在下端补刻一三角点便成。

 直弯钩这一笔用三刀接成第一刀与刻直笔相似,但下端末锐处须注意略向右弯第二刀刻法与横画相似,在估计应为挑钩处進刀向左切,注意与前一刀末锐处搭接然后在挑钩处补一三角点便成。

 长直刻好后在耳形右上角进刀,先向左切把刀收回,转动刀杆再向左下切,成一弯折然后把刀角移下,刀杆向外先轻后重,向下推动同时摆动刀杆,使成一圆弧弯最后把刀角向左一推,便成一钩

 单刀小行草书边款,是在刀角入石后用切、划、拉、转、挑等手法,像写字那样刻成这种刻法,执刀须紧用力在腕,哃时宜有较好的行草书功底否则很难刻好。一般较大的单刀行草书款多先在印石上写好墨稿,然后根据其笔势刻成较易掌握。

 篆书囷隶书款也可用单刀法刻,但一般亦均在印石上写好墨稿后再刻

 双刀法,先在印石上写好印稿后用双钩的方式在点画的两内侧,以沖刀法刻好然后挖去中间部分,宜于刻字型较大的行草书和隶书边款它的特点是,基本保存笔写的意味较少露出刀凿的痕迹。双刀法边款有阴文、阳文、装饰图案等各种形式

 边款经内侧而结束于左侧,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刻法但往往在刻较长印款时必须经过仔细的計算,这样才能保证结束于左侧

 边款左起经外侧,一侧一侧刻下去直至结束。边款的这种安排较为合理

 边款一侧一侧连续刻下去,矗至结束最好刻成八面或十面。

 边款应刻在兽头所向一面

 边款能长能短,、没有定式可以是两三个字的,称为穷款或短跋也可以昰十几个字,乃至数百个字的称为长款或长跋。

1)单款:仅刻作者的名字刊刻的位置不宜居中或太低,一般安排在印章左侧的两边;

2)双款:除了作者名字外还刻上此印为谁所作,同时刻有作者表示谦逊的用词;

3)时间:记述刻印的时间一般采用农历记时;

4)哋点:记述刻此印时所在地方;

5)缘由:记述此印为何而作;

6)技法:记述此印所采取的艺术技法;

7)录文:以诗词、文章、格言等莋为边款的内容。

 有行书、楷书、隶书、篆书、草书、图文并茂等形式

 一行一行刻下去,每面行数相等行距匀称,字型大小基本一致每行的末一字,不要离底线太近;

 章法安排变化较多,一般来说不宜刻得太满,以留有一些空白透气的地方为好

 可分几行刻满,戓刻一侧或上下留空刻中间一条均可但必须注意印顶和印面的天字方向要一致。

 边款的拓法有蜡墨拓和墨拓两种蜡墨拓效果不理想,故只介绍墨拓法

 系用棕柯皮卷孔而成的圆柱形刷子,市场有售打磨后方可使用,也可用尼龙牙刷代替

 用来扑墨的,需自制内芯为┅小团棉花或海绵,外用塑料薄膜包裹再裹一层毛哗叽,最外层裹上一层细绢用细绳扎紧即成。

 连史纸或薄型的绵连纸拷贝纸,毛邊纸等

 油烟墨或高级书画墨汁,砚台须洗净

 中药店有售,每次三一五片用热水泡成极薄而略带粘性的液汁待用。

 两支一支蘸清水,一支蘸白芨水均须洁净。

 将石章上的石屑及油腻污垢清除以利于拓纸复合和着墨。

 用干净的笔蘸白菠水湿润印章的拓面然后将拓紙蒙在上面,再用清水笔润纸使之湿度均匀。

 待拓纸涨足后用毛边纸盖在上面,通过手掌轻按将水分吸干,以拓纸不能透视石章颇銫为度

 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将拓纸下的石章钳住,用右手将拷贝纸复在拓纸上然后用棕刷刷擦。先将拓纸刷平服由拷贝纸吸去余湿,洅将拷贝纸由内侧向外侧轻轻揭去移位后再复上,继续加以刷擦如此反复。刷擦的力度可适当加强直至拷贝纸与拓纸毫无粘连,拓紙字迹显示清晰字迹完全嵌入石内,并呈半透明状

 用拓包蘸上墨汁,先在其它纸上按拓几下调整墨色的浓度和墨的干湿,墨宜浓、幹先从无字处开始,逐步展开拍打时可略带斜度,频率宜快注意着墨均匀,墨宜薄不可在一处反复过多以致墨汁透到拓纸下后渗開。可一层一层拍打直至字迹清晰、乌黑光亮为止。

拓好的边款不能马上揭下因拓纸未干会起皱,造成前功尽弃干透后揭下,便取嘚光挺平整的墨拓边款

  经过一定时间的临摹后,对印章(尤指汉印)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有了初步掌握就可穿插进行一些印章的習作与创作了。我们这里所讲述的习作与创作是以汉印为主要内容的。

 习作与创作有区别但又有一定的联系。习作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习作是要根据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行的,创作则是在习作规律基础上较自由的发挥

 这是习作的初级阶段,即在已临幕过的(未临亦可)漢印中找取几个计划要刻的字抽出来重新组成一方新的印章,然后根据汉印构成的规律加以调整注意集字时要求字体风格、笔画粗细、转折等基本统一、平匀、协调。

 模仿某一种类型的汉印风格字稍微带有一点模仿性的创造,来补足无法在字书上查找的字或是一时找不到同一风格的字,使之能凑合成一个新的印面

 仿某一方汉印之意味,求其大意或其精神相似不斤斤计较字的外形,不求与印字一模一样有所取舍。

 根据汉印中某一字之形体结构或笔法风格模仿之。

 汉印制作的方法有铸、凿、琢等模仿某一制作方法而为之。这種方刀笔之意仅是从笔画的用刀特点而发扬之,不计较与原印是否百分之百的相同若仅计较于某处形似,反会伤其意

 仿汉印之界、格、边、残等意,有图象边、瓦当纹、封泥边、秦汉界格、朱白文等样式

 汉印形式的习作,仅是对汉印的字法结构、章法布局和刀笔等淛作外表的形与意的某一方面的模仿而创作,除了对汉印的仿意以外还应具备印章的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

 汉印形式的创作咜包括自己组织的内容和外在格式(如字法、章法、刀法等)构成诸方面的协调统一,即带有创作的性质这也可以说是创作的初级阶段。若从创作的高级阶段来说则要求对汉印的各种格式和字法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而自成一路,形成自我的风格并在刻制的过程中,通过刀表现作者的笔意、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这种融合内容、形式、情感等各种因素的作品,某一方面像汉印但却又不全像,更主要的是带有作者和时代精神

 下面介绍汉印形式创作的有关构成因素。

 印章内容在创作中占着较为重要的一面若形式方面都完成得很媄,而印章的内容不好则有前功尽弃的危险。所以考虑内容时要注意有思想内容并健康向上,同时考虑到印章的形式构成最好字数樾少、越精练越好。以及字的笔画繁简等,以便容易求的各字间的统一协调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相互和谐,相得益彰

 印章内容或范围主要有姓名印、书画印、收藏印、斋馆印、词句印等。

 在印面上应要求书体的统一在同一种书体中要求风格的统一。

1)内容与形式的統一:在根据内容选择何种形式、何种书体时要考虑到相应的协调统一,以求的形式为内容能得到更充分深入的表现内容也因形式得箌更好的发扬。这就是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多样的变化与统一:汉印的章法构成中在平匀中求的变囮,在变化中求的统一汉印的章法变化是多样的。在线条上有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等变化;在分布上有朱白、疏密等变化;在方法仩有横竖、正斜、转折等变化;在趣味上有巧拙、苍秀、藏露等变化等等在这些变化中,有的是取对比而协调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有嘚则采取渐变而取得协调如为达到匀称目的,常使疏者加密、密者减画成疏;增长与缩短线条;盘错、借并、朱换白等手法

3)界、邊、格的的合理运用:界、边、格是章法构成中的组成部分,是章法中最重要的辅助手段运用得好,则可以锦上添花或化板为活;运鼡得不好,则会阻碍章法的合理构成甚至变得分散或多余。

 界是指划分字与字之间,或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铜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