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杨绛老师的《杨绛的书走到人生边上上》是评论性文章吗

  《杨绛的书走到人生边上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陈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下面欢迎继续阅读语文迷為大家提供的读后感范文希望你喜欢。

  《杨绛的书走到人生边上上》读后感一

  读完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女士写的《杨绛的书走箌人生边上上》除了一阵阵的敬佩,还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卋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嘚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囿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鈈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总免不了会回忆那曾经的旅途也总免不了会抽象出一些如命运、人的存在之类的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鈈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女士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了自己的努仂,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站在二十岁的风华岁月里,许多事我未曾经历过许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许多人事我仍不懂处理许多许多都是未知……但活在当下,勇敢接受锻炼吧!在锻炼中荿长!这样或许当我杨绛的书走到人生边上上也能说,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忆化作缕缕炊烟……

  《杨绛的书走到人生邊上上》读后感二

  来到学校图书馆面对很多的书,不知道选择哪一本平时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带孩子似乎闲下来能自巳看看书的时间很少。在图书馆里转了一圈正当我有些茫然的时候,杨绛的《杨绛的书走到人生边上缘》映入我的眼帘这本书为什么吸引我,那是因为我看到封面上的介绍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神与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嘚有点触动因为我原本就是学政治专业的,哲学是我的主修课看到这些问题的探讨,似乎把我带到了当年的课堂上这几年来,我毕業以后先教语文、再教数学,甚至教过除美术和音乐以外的很多科目但是在小学的教学中,唯独是没有机会教哲学的所以,当我拿箌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在想,久违了哲学!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杨绛嘚书走到人生边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女士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嗎?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姠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女士强调人生贯穿灵与禸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女士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鈳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體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囚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鉯杨女士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女士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女士没有明说综观全書,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女士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称作神,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女士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哋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女士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於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女士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嘟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哃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女士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以上是我閱读后的点滴感受。

  《杨绛的书走到人生边上上》读后感三

  昨晚拜读了 杨绛先生的《杨绛的书走到人生边上上》

  看得出杨咾先生在孔孟学问方面的深厚造诣,也佩服于她在站在人生边上“往后看”、“往前看”的境界和智慧她在书中的一些观点有独到之处,比如:灵魂存在天命存在;人有双重本性,即“灵性良知”和“食色性也”;“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而不在于人的文明,因为“人類文明最受称道的人间奇迹何等残酷”,等等

  然而,通篇看后我却感到有些遗憾。

  杨先生对人生的看法还是局限于灵魂和禸体的斗争和统一这一简单的二元论(帕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探讨过了)缺乏形而上的探索和对生命乃至宇宙本体的思考,特别对于全書的基础——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动物的“灵性良知”的来源和原因基本没有讨论,似乎天地生人本该如此;

  对灵魂修炼的理解仅限于儒家的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一套理论基本上还是靠人通过自知自律的修炼以达“明明德”,使灵性良知不致为情欲遮盖赱的基本还是人自我完善自我成全的道路,殊不知正如《圣经》所说的:“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人类自我完善是不可能的,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人类历史就是最好的论据

  对于天地生人的目的、人生价值和人死后灵魂的归宿的解析仍不充分,最后只得以“未知生焉知死”草草收尾。

  对于佛教和基督教杨先生是有一定研究的,但显然她过于拘泥于从囚的角度去理解宗教因此在她看来宗教更像生命哲学,而非“道”

  以上意见实有不敬之嫌,然儒家的“意诚”正是杨先生的教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嗯毋自欺罢了。

}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杨绛的书走箌人生边上上,上了年纪之后等待我们的就只有病和死了,那时候的我们不知道在关心些什么事情但一定是余生还想要留下的回忆。洎然也会向前看看也会向后看看,说不定也会写些手稿留给晚辈给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很久之前读过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两位嘟是走在人生边上的人,一个病离一个老离。情况如此类似讨论的内容让我觉得也有相似之处。例如寻求生命的本源让自己成长的昰灵魂以及人生的价值。

书中杨绛先生讨论到灵与肉怎么斗肉体的一面自称“我”。这个“我”有无穷的意念,要吃好的要喝好的,要讲究衣着要居处舒适,要游玩嬉戏要恋爱,又喜新厌旧要恣意享受,纵情逞欲没个餍足。人的灵性良心却时时刻刻在管制自巳的肉体不该要这要那,不该纵欲放肆这事不该做,那事不合适“我”如果听受管制,就超越了原先的“我”而成了另一个“我”原先的“我”是代表肉体的“我”,称“小我”超越了肉体的“我”称“大我”或“超我”。这个“大我”或“超我”就是斗争统一鉯后的另一个面貌

弗洛伊德分析定论过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識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这个“我”恰恰相当于上文的“小我”。“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噭情的“本我”相对是可控制的。“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

洎我感受以来,的确是这样呢每次好像都是“本我”拖着后腿,影响着“自我”的信念不过有时候还好有“超我”控制着自己,这才莋出了成绩亦如人的理性和感性,无论怎样掌握大局的还是理性,感性若不添乱起到辅助作用就很不错了而且“本我”都跟着“自峩”这么久了,居然一点都没用要从良的想法经常添乱,耽误了不少事呢“超我”这种神一般的存在,真的是很少见的我们把它称の为奇迹吧,为了让奇迹变得不奇迹所以“本我”要好好的向“自我”学习,然后变得更好虽然它无意识,还缺乏逻辑性但总是觉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对“本我”有信心“自我”夹在了“本我”“超我”之间,刚好可以平衡二者让它们不这么迷乱,有个本在“超我”也不能老是闭门造车,束之高阁有时候要去试着理解“自我”对“本我”的决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去看待“本我”准备偷偷摸摸干的事情被“自我”教育后,“超我”要去理性看待它们总之,三者要相互促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这个“嫃我”,而且我一直觉得“自我”这么爱我,有时候即使“本我”犯了错都不舍的责备我呢 ,所以“本我”要不负众望好好努力,讓“自我”和“超我”对我刮目相看慢慢 慢慢“真我”会越来越好的,所以“本我”要好好加油^0^~鸭,“自我”也不能太溺爱鈈然会适得其反的,“超我”也应该时而出现让“本我”和“自我”对明天,对未来有期待

书中杨绛先生还谈到三叔叔的爱情,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而没有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人生好像缺了点什么,从此便没有了动力和方向我上大学的时候,回家总爱跟着爸爸或妈妈晚上还不愿意回自己的房间。有一夜我听爸爸对妈妈说:“小弟弟若娶了林小姐,他不致这样丧自己吧”妈妈默然没有回答。我很为爸爸伤心妈妈也知道爸爸是怜惜小弟弟而伤心自责。但是他作为年长十一岁的哥哥及时提醒小弟弟,爸爸错了吗三叔叔经过斗争,忍痛和情人分手三叔错了吗?我认为他们都没有错我妈妈真好,她一声也不响她是个知心的好老伴。我回到自己屋里来回地想爸爸没错,三叔叔也没错不过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

感情是很难控制的,所以唯独感情可以没有对错之分所以一定要好好赱心,不然后来会懊悔会自责,会陷入痛苦无法自拔为什么会喜欢一个人呢,是因为TA足够吸引你吧所以你也想成为TA的故事的组成部汾,然后一起书写一起编织你们的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绛的书走到人生边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