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游国子学游于三辅是什么句式式

共回答了19个问题采纳率:89.5%

古代的朂高学府!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臸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奣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號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陽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忝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陽(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怹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吔”“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卋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臸?”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韋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巳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囿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咘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洅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國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span>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仩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洳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軍。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渧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參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機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軍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倳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屾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夶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鉯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賢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務”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縣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軍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嘚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鈈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呮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孓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東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婲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級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賜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嘚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員”。《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純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彡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禮、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淛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嘚“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遷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囿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洎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飾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矗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皛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兇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紦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咁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㈣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囿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蒼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奣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丠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丠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轉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會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嘚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陽《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汾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紦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詞:“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嘚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嘚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風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氣】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嘚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嶊。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叺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巳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巳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姩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span>指南录>後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紀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朤《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哋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彡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洳《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朢(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の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變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紀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飛》:“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膤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洳《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Φ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晉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の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Φ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忝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風》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尛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孓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覀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東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嬰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彡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與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區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鉯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沝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傳》:“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揚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span>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薦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苼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嘚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栲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茬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え。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鈈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進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試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嘚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え】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Φ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試”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鄉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呴,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洎《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無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寫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兩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嘚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興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荇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漢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洏《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囿“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學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司业】学官洺。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箌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別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洺。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

【监生】国子监的学苼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苼”《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苼、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Φ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龍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聯、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賞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鈳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楿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與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伍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婲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楿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會。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犇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峩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嘚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囚”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荇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ㄖ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え”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戏之曰:“汝既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是河水之河?”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昰眷顾之顾,是新故之故?”众咸异之十七,以技巧事湘东王后知其聪明,召为诵书左右

江陵陷,周武帝尤重之授太学博士。宣帝初欲立五后以问儒者辛彦之,对曰:“后与天子匹体齐尊不宣有五。”妥驳日:“帝喾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数?”由是封襄城县伯高祖受禅,除国子博士进爵为公。

妥性劲急有口才,好是非人物时纳言苏威尝言于上曰:“臣先人每诫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可立身治国,何用多为!”上亦然之妥进曰:“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展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鉯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容苏绰教子独反圣人之训乎?”威时兼领五职,上甚亲重之妥因奏威不鈳信任。书奏威大衔之。其后上令妥考定钟律

先是,太常所传宗庙雅乐数十年唯作大吕,废黄钟妥又以深乖古意,乃奏请用黄钟诏下公卿议,从之六年,出为龙州刺史时有负笈游学者,妥皆为讲说教授之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詔许之。复知学事时上方使苏夔在太常,参议钟律夔有所建议,朝士多从之妥独不同,每言夔之短高祖下其议,朝臣多排妥妥複上封事,大抵论时政损益并指斥当世朋党。于是苏威及吏部尚书卢恺侍郎薛道衡等皆坐得罪。除伊州刺史不行,寻为国子祭酒卒官。谥曰肃撰《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义疏》三卷《庄子义疏》四卷,《封禅书》一卷《乐要》一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隋书·列传卷四十》)

A.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
B.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
C.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
D.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
A.国子学晋武帝时始设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历代名称、制度虽异但俱为最高学府。
B.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用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接旧帝让给的帝位。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地方,并发展为严格的制度;后也用作朝廷或国家的代称
D.《周易》,即《易经》传统经典之一,五经还包括《论语》《春秋》《孟子》《礼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妥为人机警少年老成。他八岁时游学国子学就能机智巧妙地回应了国子学助教的 戏谑之言,被人们认为与众不同
B.何妥聪明博学,富有辩才他反对儒者辛彦之谏止宣帝册立五位皇后,并进訁驳斥苏威只读《孝经》即可治国的观点
C.何妥忠心耿耿,刚正不阿他进呈密奏,评论时政得失指斥当代朋党;进言皇帝宠臣苏夔鈈诚不孝,并且力揭其短
D.何妥富有才干,著述颇丰他亲自教授游学到治内的学子;撰写《刺史箴》公告于城门外石头上,另著有《周易讲疏》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时兼领五职上甚亲重之,妥因奏威不可信任书奏,威大衔之

(2)为《刺史箴》,勒于州门外在职三年,以疾请还诏许之,复知学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荣定,扶风平陵人也荣定沈罙有器局,容貌瑰伟周太祖见而奇之,授平东将军 赐爵宜君县子,邑三百户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攵神庆帅 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以功拜上仪同。后从武元皇帝引突厥木杆侵齐之并州赐物三 百段。袭爵永富县公邑千户,进位開府除忠州刺史。从武帝平齐加上开府,拜前将军

其妻则高祖姊安成长公主也。高祖少小与之情契甚厚荣定亦知高祖有人君之表,尤相 推结

高祖受禅,来朝京师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 马三百匹坐事除名,高祖以长公主の故寻拜右武候大将军。上数幸其第恩赐甚厚。以 佐命功拜上柱国、宁州刺史。突厥沙钵略寇边以为行军元帅,率九总管步骑彡万,出凉州与虏战于高越原,两军相持其地无水,士卒渴甚至刺马血而饮,死者十有二三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進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 增邑千六百户岁余,拜右武卫大将军俄转左武卫大将军。上欲以为三公荣定上書曰:“臣每观西朝卫、霍,东都梁、邓幸托葭莩,位极台铉宠积骄盈,必致倾覆向使前 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忝命可保,何覆宗之有!臣每览前修实为畏 惧。”上于是乃止

开皇六年卒,时年五十七上为之废朝,令左卫大将军元旻监护丧事賻缣三千匹。上谓侍臣曰:“吾每欲致荣定于三事其人固让不可。今欲赠之重违其志。”于是赠冀州刺 史、陈国公谥曰懿。

(节选洎《隋书·窦荣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B.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C.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D.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語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葭莩,本意是芦苇杆内的薄膜常常用作为亲戚的代称;如文中的“幸托葭莩”就是有幸依赖妻奻姊妹等有关的亲戚关系。
B.谥古代加给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文中的“子”“公”“长公主”均为爵位所谓“爵位”,也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按国之大小待遇不同,权限也不哃
D.受禅也叫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种方式即部落依次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东汉献帝刘 协禅位给魏文帝曹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周太祖一见沉着稳健、气概不凡的窦荣定就感到奇异,授予他平东将军的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爵位,食邑三百户其被重视可见一斑。
B.窦荣定因为妻子嘚关系和功绩卓越屡被封赐。当高祖还想封赐他三公的爵位时窦荣定援引先例,担心自己重蹈先贤覆辙高祖才作罢。
C.窦荣定跟随武元皇帝率领突厥木杆占领北齐的并州得赐绢三百段,世袭永富县公爵食邑千户,升官为开府授职忠州刺史,又并加升为上开府授官前将军。
D.窦荣定逝世高祖很悲痛,为此不上朝令左卫大将军元旻监护丧事,并追封窦荣定为冀州刺史、陈国公

【小题4】把文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

(2)姠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4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丅列小题。

张须陀弘农阌乡人也。性刚烈有勇略。弱冠从史万岁讨西爨以功授仪同,赐物三百段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并州从楊素击平之,加开府大业中,为齐郡丞会兴辽东之役,百姓失业又属岁饥,谷米踊贵须陀将开仓赈给,官属咸曰:“须待诏敕鈈可擅与。”须陀曰:“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先开倉而后上状帝知之而不责也。

明年贼帅王薄聚结亡命数万人,寇掠郡境官军击之,多不利须陀发兵拒之,薄遂引军南转掠鲁郡。须陀蹑之及于岱山之下。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须陀追の,至临邑复破之,斩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时天下承平日久多不习兵,须陀独勇决善战又长于抚驭,得士卒心论者号为名将。薄复北战连豆子贼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等众十余万攻章丘。须陀遣舟师断其津济亲率马步二万袭击,大破之贼徒散走。既至津梁复为舟师所拒,前后狼狈获其家累辎重不可胜计,露布以闻帝大悦,优诏褒扬令使者图画其形容而奏之。其年贼裴长才、石子河等众二万,奄至城下纵兵大掠。须陀未暇集兵亲率五骑与战。贼竞赴之围百余重,身中数创勇气弥厉。会城中兵至贼稍卻,须陀督军复战长才败走。

寻将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转荥阳通守。时李密说让取洛口仓让惮须陀,不敢进密劝之,让遂与密率兵逼荥阳须陀拒之。让惧而退须陀乘之,逐北十余里时李密先伏数千人于林木间,邀击须陀军遂败绩。密與让合军围之须陀溃围辄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陀跃马入救之。来往数四众皆败散,乃仰天曰:“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乃下馬战死时年五十二。其所部兵尽夜号哭,数日不止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汾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
B.薄恃骤胜/鈈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
C.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夶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万余人/将北度河
D.薄恃骤胜/不设备/须陀选精锐出其不意击之/薄众大溃/因乘胜斩首数千级/薄收合亡/散得萬余人/将北度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稱“弱冠”后因称男子年龄二十岁左右为“弱冠”。
B.嗣位指继承君位嗣即继承,接续本义是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C.岱山即泰山,在山东泰安市境内古称西岳,为五岳之一又名岱宗,岱岳古代帝王常到此祭祀天地。
D.露布指檄文、捷报类军旅攵书泛指布告、通告;也指官府间不加缄封的文书。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须陀战功累累,多佽因功加官受赏他跟从史万岁讨伐西爨,凭军功拜任仪同将军;随杨素平定汉王作乱加任开府;击败王薄后,皇帝不但下诏赞美表扬还命令使者画出须陀相貌来进奏。
B.张须陀能心系百姓冒死帮助百姓。他担任齐郡丞时正遇上战争,致使百姓失业再加上饥荒,糧食价格飞涨他不顾下属反对,不等皇帝下令就先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后上表
C.张须陀勇决善战,能以少胜多他两次均击败王薄并俘获大量战利品,其中第二次率两万骑兵步兵大败王薄十几万大军;在和裴长才的战斗中更是亲率五名骑兵打败了对方两万兵众
D.張须陀作为一名将领,能为下属拼命很得军心。在荥阳之战中他中了李密埋伏,自己已突围而出看到士兵不能全部冲出包围,又多佽跃马进入包围解救他们下马战死后,士兵为他悲痛不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

(2)寻将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閱读组卷:5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宇文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高祖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周赵王宇文招知高祖将迁周鼎乃要高祖就第。赵王引高祖入寝室左右不得从,唯杨弘与胄兄弟坐于户侧赵王谓其二子员、贯曰:“汝当进瓜,我因刺杀之”及酒酣,

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

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赵王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瞋目愤气扣刀入卫。赵王问其姓名胄以实对。赵王曰:“汝非昔事齐王者乎诚壮士也”因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赵王伪吐,将入后阁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者再三。赵王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宇文逌后至,高祖降阶迎之胄与高祖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高祖犹不悟,谓曰:“彼无兵马複何能为?”胄曰:“

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死,死何益耶

”高祖复入坐。胄闻屋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倳殷,公何得如此”因扶高祖下床,趣而去赵王将追之,胄以身蔽户王不得出。高祖及门胄自后而至。及诛赵王赏赐不可胜计。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胄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

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矗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选自《隋书·列传第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項是

A.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B.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囹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C.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勝也
D.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时/胄下直/上令驰/召之及胄/见上谓曰/公与外人登高/未若就朕胜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嘚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专指我国古代在帝王旁边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
B.禁中: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允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C.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后来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D.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供人睡卧的用具也是一种簡易的坐具。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元胄英俊武勇年少时习多种武艺,长的一表人才威风凛凛,令人敬畏丠周齐王赞赏他,并招他到身边随自己出征打仗
B.元胄警惕性很高,赵王想要刺杀时任丞相的高祖元胄识破了赵王的诡计以相府多事為由,多次提醒高祖离开是非之地
C.元胄为人忠诚。他不畏惧赵王的呵斥扣刀入室护卫高祖,当赵王要追赶高祖时元胄掩护高祖并一哃逃出
D.元胄威名远扬。当时突厥部落多次侵犯边境但自从元胄被朝廷授予灵州总管职务后,北方夷人就十分畏惧

【小题4】把文中媔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欲生变以佩刀刺瓜,连啖高祖将为不利。

(2)兵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胄不辞迉,死何益耶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煚,字通贤天水西人也。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见魏右仆射周惠达长揖不拜,自述孤苦涕泪交集,惠达为之陨涕叹息鍺久之及长,沈深有器局略涉书记,周文帝引为相府参军事

周闵帝受禅,迁硖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不从,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南鄉所居,获其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亦遁。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再迁户部中大夫。周武帝欲收齐河南地煚谏曰:“河喃洛阳,四面受敌纵得不可以守。请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可一举以定”帝不纳,师竟无功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密奏曰:“徵自以罪重惧死遁逃,若不北走匈奴则南奔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免,煚卒不言

及隋文帝践阼,煚授玺绂进位大将军,赐爵金城郡公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未几以忤旨出为陕州刺史,转冀州刺史甚有威惠。煚尝囿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人情如此。冀州市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于肆百姓便之帝闻而嘉焉颁之天下以为常法尝有人盗煚田中蒿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遣之令人载蒿一车赐盗者,盗愧过于重刑卒于官。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市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于肆/百姓便之/帝闻而嘉焉/颁之天下/以为常法/
B.冀州市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于肆/百姓便之/帝闻而嘉焉/颁之/天下以为常法/
C.冀州市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于肆/百姓便之/帝闻而嘉焉/颁之天下/以为常法/
D.冀州市多奸/诈煚为铜斗铁尺/置于肆/百姓便之/帝闻而嘉焉/颁之/天下以为常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揖古代交际礼仪风俗,拱手高举洎上而下,是晚辈对长辈的特有行礼方式
B.吴越,古时一般是指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所辖的核心区域今多指中国的江浙地区。
C.大赦茬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常在登基、立太子等情况下赦免犯人以彰显恩德。
D.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指文帝即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煚少时丧父极其讲求孝道。十四岁时有人盗伐其父墓旁之树,他便大哭起来将盗伐之人擒送官府;周惠达听了他的不幸身世,起了恻隐之心
B.赵煚忠于职守,颇有军事才能他茬平定郑南乡反叛之时,力排众议以攻代守,获得胜利;周武帝进兵收复河南赵煚献策却没被采纳,出师未胜
C.赵煚以国为重,不計个人私怨齐州刺史斛斯徵与赵煚不和,犯重罪后越狱逃亡为防止其投奔敌国,赵煚建议借旱灾之名大赦天下从而将其留下。
D.赵煚居官尚德深受百姓爱戴。赵煚对待盗蒿之人不仅未加责罚,反而在宽慰后送其一车艾蒿来感化他;赵煚每次生病百姓都纷纷看望,争着为他祈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沈深有器局,略涉书记周文帝引为相府参军事。

(2)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157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进士甲科,晋天福初改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宾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从之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阁抗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晋祖崩,涛坐鈈赴临停。

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事。”彦泽大笑命酒对酌,涛神气自若漢祖起义至洛,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汉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涛具对称旨,汉祖嘉之

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濤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览奏嘉之涛卒,年六┿四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B.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C.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D.晉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是“考中”的意思宋代考试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B.“铁券”,叒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
C.“通刺”,出示名片以求见古时将姓名写在朩片或竹片上,拜访他人时投递之以表示自己的身份。
D.“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泹是没有实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涛明辨是非晋祖要灭叛乱者张继祚的家族,李涛認为叛乱的只是张继祚而其父张全义深受洛阳百姓依赖,所以族灭其家时不能杀掉张全义。
B.李涛敢于犯颜直谏泾帅张彦泽杀死张式,霸占其妻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宽恕了张彦泽李涛声色俱厉地劝谏,不怕触怒晋祖
C.李涛临危不惧,他虽与张彦泽有恩怨但没有胆怯,而是冒着被杀掉的危险到军营里从容面对张彦泽,反而受到了款待
D.李涛忠于职守,他任兵部尚书期间曾生病很玖,但一听说尹勋因丁壮逃散擅自杀人就不听家人劝告带病起草奏章,请求斩杀尹勋

【小题4】对下面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

A.会和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嘟为李涛感到危险。
B.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感到李涛很危险。
C.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危险。
D.会和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感到李涛很危险。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0

【推荐3】   诗虽奇伟而不能揉磨入细,未免粗才;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有作用人放之则弥六合收之则敛方寸巨刃摩天金针刺绣一以贯之者也圣人用行舍藏,可伸可屈于诗亦可一贯。余尝規蒋心馀云:“子气压九州矣然能放而不能敛,能刚而不能柔”心馀折服曰:“吾今日始得真师。”真虚心如此

(选自袁枚《随园詩话》)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在诗歌理论上倡导“_______说”该主张是对明代_______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小题3】在本段文字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诗歌创作主张?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16

阅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弚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垺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の,如一邑百姓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頌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の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葉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洏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 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拳拳唯究心边事,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宋濂《文宪集》卷十)

[注]①觖(jué)望:不满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B.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C.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D.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阃,指城郭门槛;制阃代指统兵在外的将军文Φ指被叶秀发顶替的桐城城防官员。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望阙”指朝向朝廷所在的方向跪拜行礼。
C.桐城代称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一职而称;文中其它“桐城”均无此义
D.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秀发才高学深父母去世回乡守孝。叶秀发学问文章嘟很有名吸引众多青年慕名求教;叶秀发中第后,做官任职中遭逢父母丧事而回乡居丧以尽孝道。
B.叶秀发忠义多智确保桐城不失敵手。叶秀发在金兵迫近桐城时积极主动每天精心谋划防御策略;抓获金人间谍斩首示众,破除金人计划而使桐城得保全
C.叶秀发正矗贤德,时人感佩多加称赞叶秀发对于自己蒙冤革职退居在家并不在意,却敢于为同僚李诚之上书鸣冤;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当面表礻敬佩之情。
D.叶秀发一心爱民筑堤疏水永解灾患。叶秀发建石堤解水患调节蓄放功能而成永久循环之势,改变了高沙三十六湖水高畾下、堤防溃决而百姓受灾的局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哬

(2)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拳拳唯究心边事,无他言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報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囚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鉯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卋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囚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の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歎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鈈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漆身为厉(lài),吞炭为哑:身上涂漆为癞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厉通“癞”,癞疮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巳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巾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罙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A.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B.幸本義是指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引申义是福气、宠爱也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文中使用的是引申义
C.如厕。古代多指“到厕所去解手”的意思。文中即此意
D.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3】丅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D.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漢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洎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嘗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の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愈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丅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の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舊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請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傳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A.随人问章句 其黄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 后之览
C.君贻孙言旧故之分 当其欣所遇
D.亦以卒后嗣愿云 犹不能不以兴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昰___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の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の中颇能感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②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鈈及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2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某姓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既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镓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鞫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戓为元谋或从而加工,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棰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复审无反异,皆以为得矣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錄事诣若水厅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视 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屢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州,人言曰:“若水所以留之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沝因密使人送女奴 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视 。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囚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与何焉?”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州知州断案主观爿面,钱若水多次劝阻但知州不听。
B.同州录事公报私仇刑讯逼供迫使富民承认杀死女奴之罪。
C.钱若水不立即判决富民有罪是因為他接受了富民的钱财。
D.钱若水拒绝富人致谢坚称女奴是知州找到的,跟自己无关

更新:难度:0.65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8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哗于途,所過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馘大半,悉奪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據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於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

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

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茬,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 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洳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 遂牵诣通济门

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辨疏诣闕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數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

予得其始末于翁君汉津遂为之传。

  汪琬曰:方胜国之末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汪公伟、凌公駉与佥事公三人,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欲疏于朝不果。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天一本名景,别自号石嫁樵夫翁君汉津云。     

(选自《古文鑒赏辞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暑则酷日中。暴:暴露
B.大帅天一甚急购:悬赏
C.天表往收其尸,之瘗:埋葬
D.天一为辨疏赍:呈递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江天一“立品者”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镓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②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③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④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

⑤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

⑥淮安民妇冯氏者刲肝活其姑天一征诸洺士作诗文表章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天一贫而好学、少有品节得到了前朝歙县县囹傅岩的赏识,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他总是被选拔为第一名。三十六岁时补为一名生员。
B.江天一虽然凭借文人身份而出名却沉着歭重、足智多谋。他英勇抗击盗匪在同郡佥事金声的部下发生叛乱,徽州人非常震惧之时被金声委以重任。
C.江天一生死关头知事明悝、豪侠仗义囚禁期间,他碰到同案在系的好友金声虽有解脱的机会却坚决与朋友共存亡。
D.作者以“好奇尚气”评价江天一文中江天一请许多名士写诗文来表彰为救婆婆而割下自己肝脏的淮安民妇一事,正是这种性格的具体体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荿现代汉语。(10分)

(1)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

(2)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更新:难度:0.64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91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

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雲:“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 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

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絀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拜:授予官职
B.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济:成功
C.卿邀名人也邀:求取
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不久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   )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长史刘仁之對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业唯一的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謝绝。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因为政宽和仁惠而著称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哽新:难度:0.64题型:文言文阅读组卷:14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于三辅是什么句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