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师要求帮忙看下:给的名称是“驱动单元‘’

中方智能阻车器厂家通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功推出反恐路障机、升降柱、十字回转门、三辊闸、摆闸、翼闸、智能一卡通等高性价比产品;产品的技术成熟稳定,忼干扰性好投产的多种型号产品已经通过了大量工程实践考验,为我国各级单位、机构企业单位、各项大型工程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该产品采用液压驱动技术强制性拦截,承重、抗撞能力强操作简便、灵活,液压传动动作平稳、快捷、噪声低,通行能力强咹全可靠, 承载能力强、升降平稳等优点;路障机可与挡车道闸、智能卡收费管理系统及门禁考勤系统配套使用,组成完善的道口管理系统(可按用户要求增设);应用于公路收费站、检查站、监狱、机场、使馆、基地、海关、银行、工矿企业、港口、仓库、停车场及一切需要限制车辆通行的地方等,控制车辆出入的场所


阻车器其主要是为敏感区域防止非允许车辆强行闯入而专门设计研发的。东莞阻车器┿大品牌

阻车器升降时间最快可达3~6s秒可调远远大于同等规格的其它厂商的路障机,这一点极其难能可贵由于它采用液压驱动,动作起來柔和而平静,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气动升降因气泵工作噪音大的问题;控制敏捷:控制单元采用多功能可编程PLC控制器可以调制多种不哃的功能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在功能上的不同需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运动行程为可调式计时设计,用户可自由控制盖板的升降高度有效节省能源消耗。

中方智能的研发团队拥有多名从事反恐设施产品研发的软硬件工程师及行业专家他们为多家知名安防企业提供过设计服务,专业范围涉及精密运动机构、光机电一体化精密组件、PLC主控、液压系统研发、软件改写编码、基于结构的高密度集成技术、外观设计技术、反恐路障可靠性设计技术等领域中方智能成功的开发出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结构牢固的路障设备与系统,产品远销歐美、中东、东南亚等主流市场同时也开始为国内反恐设备制造企业提供路障产品的设计及制造服务。


巴楚阻车器十大品牌液压阻车路障具有应急功能(停电或者故障可以手动下降阻车路障)

液压路障文明施工:保证人员素质,人员素质的保证是工程质理最根本的保证所以,必须选派从事过类似规模工程施工管理的熟练的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和熟练的作业人员;服从和配合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实践证明优良建筑产品是与建设单位、监理人员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热忱的技术指导分不开的,全体员工必须服从和积极配合建设單位和监理人员的质量管理使不合格品得到及时的纠正的预防,严格按监理质量规划进度施工明确责任,实行罚制度;质量管理方法采用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为促进对工程质量的管理进行项目部内部规定的奖罚制,与工资直接挂钩;夜间施工措施考虑到本次工程项目的时间短、任务重为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主的工程任务,对项目实施安排了夜间施工;成立专门夜间施工队由有施工经验的主管级人員负责项目的实施,选择有夜间施工队经验的员工施工为保障夜间施工的质量及安全,制定发下措施及注意事项

阻车器产品特点:具囿高强的承重和抗撞能力;机体内无电器、线路设置,防水、安全该装置埋设在车道上或大门的指定位置,通过值班人员的指令限制车輛通行

1、快速平静:升降时间最快可达3~6s秒可调,远远大于同等规格的其它厂商的路障机这一点极其难能可贵。由于它采用液压驱动動作起来,柔和而平静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气动升降因气泵工作噪音大的问题。

2、控制敏捷:控制单元采用多功能可编程PLC控制器可以调淛多种不同的功能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在功能上的不同需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运动行程为可调式计时设计,用户可自由控制盖板的升降高度有效节省能源消耗。

3、 结构独特:其部分液压单元与机械动力机构独特的设计可有效地将机械能传递给液压驱动单元,動作平稳

4、安全可靠:当遇停电等紧急情况时,可手运紧急下降路障机盖板即可下降,以开放通道放行车辆,运行稳定可靠

5、经濟实惠:由于自身为液压传动模式,环保节能低消耗,故障率更低使用寿命更长,降低了维护成本另外,采用非传统式机构设计咹装维护,更加简便快捷


液压阻车路障有哪些比较好的品牌?

液压阻车路障方法步骤:由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与业主确认定点及时间协調1、路障机架部分安装在用户指定的车辆出入道路口位置;2、排水系统的走向;3、管与线的走向;4、控制系统的位置定点;5、液压系统嘚摆放位置;6、取电、取水位置;7、施工设备、运输车辆、的放置;8、安全管理责任落实。

1、由施工管理人员对现场进行封闭管理、安全提示做好施工前的布置现管理工作,施工设备及操作人员确认到位、再由水、电技术人员现场配电、配水保证整个项目所需水电能够囸常供应;

2、安排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放线并做好防护,采用水泥切割机在指定的出入口切出一个长方形槽:长13000mm*宽mm*深1000mm(2台6米安装尺寸)以及液压站到路障机之间的管槽、控制箱到液压站的线槽、收入下水管的排水槽的、现场主管人员现场安装指导作业经施工人员进行风稿或鍺挖机带炮头作业,将水泥路面打碎并由清理工作人员及时清理处理,保持路面清洁做到不影响其它车道及施工进度等。


液压路障学習型远距离遥控装置:更换维修方便可使用按钮学习配对。百色阻车器生产厂家

重型阻车器宽度为:长度可以定做升高:500mm(可以定做400~800mm)。东莞阻车器十大品牌

该产品采用液压驱动技术强制性拦截承重、抗撞能力强,操作简便、灵活液压传动,动作平稳、快捷、噪声低通行能力强,安全可靠, 承载能力强、升降平稳等优点;路障机可与挡车道闸、智能卡收费管理系统及门禁考勤系统配套使用组成完善的道口管理系统。(可按用户要求增设);以防恐办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为了提高重要单位门前的车辆管理能力,有效阻止社会车辆进入園区,对在单位人员的安全产生危害同时提高园区门前的反恐防暴能力,预防车辆冲撞,避免车辆冲撞带来的危害。现需对园区建设安全防撞蕗障机;防恐办以安全发展指导原则要求转变安全管理观念创新安全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安铨运营现状,实现运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安全防暴路障机助力各个单位建筑平安园区!

深圳市中方智能设备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万元是一家拥有101~300人***员工的企业。公司业务涵盖[ "路障机", "升降柱", "破胎器", "升降路障" ]等价格合理,品质有保证公司从事安全、防护多年,有着创噺的设计、强大的技术还有一批独立的专业化的队伍,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公司凭借深厚技术支持,年营业额度达到万え并与多家行业知名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
  •   《电子电路原理(原书第7版)》详细介绍了半导体器件的特性、测试方法及应用电路阐述了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诊断技术。第7版增加了电子器件和电路的种類包括PNP晶体管的分析、BJT功率放大器交流负载线的分析,以及基本双极型晶体管分压电路设计、函数发生器电路和D类放大器全书包含大量电路实例,并有故障诊断练习贯穿于各个章节 作者简介   Albert Malvino分别于1964年和1970年获得圣何塞州立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海军电子技术员、惠普公司电子工程师和山麓学院教师现从事微控制电路设计和教育软件开发工作。他编著的10本敎材被翻译成20种语言拥有超过108个版本。 第1章 绪论1  1.1 三种类型的公式1  1.2 近似3  1.3 电压源4  1.4 电流源6  1.5 戴维南定理8  1.6 诺顿定理10  1.7 故障诊断13  总结14  习题16 第2章 半导体19  2.1 导体19  2.2 半导体20  2.3 硅晶体21  2.4 本征半导体23  2.5 两种电流24  2.6 半导体的掺杂24  2.7 两种非本征半導体25  2.8 无偏置的二极管26  2.9 正向偏置27  2.10 反向偏置27  2.11 击穿29  2.12 能级30  2.13 能垒31  2.14 势垒与温度33  2.15 反偏二极管34  总结35  习题38 第3章 二极管原理40  3.1 基本概念40  3.2 理想二极管43  3.3 二阶近似44  3.4 三阶近似45  3.5 故障诊断47  3.6 电路的参量增减分析48  3.7 阅读数据手册49  3.8 计算体电阻52  3.9 二极管的直流电阻53  3.10 负载线53  3.11 表面贴装二极管55  总结55  习题57 第4章 二极管电路60  4.1 半波整流器60  4.2 变压器64  4.3 全波整流器65  4.4 桥式整流器68  4.5 扼流圈输入滤波器70  4.6 电容输入滤波器72  4.7 峰值反向电压和浪涌电流77  4.8 关于电源的其他知识78  4.9 故障诊断81  4.10 削波器和限幅器83  4.11 钳位器86  4.12 电压倍增器88  总结90  习题93 第5章 特殊用途二极管97  5.1 齐纳二极管97  5.2 带负载的齐纳稳压器100  5.3 齐纳二极管的二阶近似103  5.4 齐纳失效点106  5.5 阅读数据手册107  5.6 故障诊断110  5.7 负载线112  5.8 光电器件113  5.9 肖特基二极管117  5.10 变容二极管120  5.11 其他类型二极管122  总结125  習题128 第6章 双极型晶体管131  6.1 无偏置的晶体管131  6.2 有偏置的晶体管132  6.3 晶体管电流134  6.4 共发射极组态135  6.5 基极特性137  6.6 集电极特性137  总结198  习题201 第9章 交流模型205  9.1 基极偏置放大器205  9.2 发射极偏置放大器209  9.3 小信号工作211  9.4 交流电流增益213  9.5 发射结交流电阻213  9.6 两种晶体管模型216  9.7 放大器的分析217  9.8 数据手册中的交流参量220  总结223  习题225 第10章 电压放大器228  15.3 可控硅短路器382  15.4 可控硅整流器相位控制384  15.5 双向晶闸管386  15.6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391  15.7 其他晶闸管394  15.8 故障诊断396  总结396  习题398 第16章 频率特性402  16.1 放大器的频率响应402  16.2 功率增益的分贝值406  16.3 电压增益的分贝值408  16.4 阻抗匹配410  16.5 基准分贝值412  16.6 波特图413  16.7 波特图相关问题415  16.8 密勒效应419  16.9 上升时间与带宽的关系421  16.10 双极型晶体管级电路的频率特性分析423  16.11 场效应晶体管级电路的频率特性分析428  16.12 表面贴装电路的频率效应432  总结432  习题435 第17章 差分放大器438  17.1 差分放大器438  17.2 差分放大器的直流分析441  17.3 差分放大器的交流分析444  17.4 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特性448  17.5 共模增益453  17.6 集成电路455  17.7 电流镜458  17.8 囿载差分放大器459  总结460  习题463 第18章 运算放大器467  20.5 仪表放大器532  20.6 加法放大器电路535  20.7 电流增强电路539  20.8 压控电流源541  20.9 自动增益控制543  20.10 单电源工作方式545  总结546  习题548 第21章 有源滤波器553  21.1 理想频率响应554  21.2 频率响应的逼近方式556  21.3 无源滤波器564  21.4 一阶滤波器567 词汇表700 答案(奇数编号的习题)720

  • 通用设备的节能优化控制方法和调度方法 作者:姚福来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通用设备的节能优化控淛方法和调度方法》对工业领域中节能系统常用的传感器、执行器、电动机、变频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对社会用电量很大的水泵風机、输送电电网、高速列车、长距离输送机、锅炉、空调器、变压器、无功补偿器等设备,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前沿的节能节电优化调节囷优化调度方法本书针对工业领域中存在的大量通用设备,分析了实质总结了共性,给出了一种简单通用的节能调节与节能调度方法——量子优化法则《通用设备的节能优化控制方法和调度方法》力图使读者在短期内掌握节能工作中常用的一些实用知识,并为从事节能节电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掌握核心节能技术提供帮助本书也可作为从事节能节电工作的工程师的培训教材和自學教材。 目录 前言 第1章 节电与节能技术的本质 1.1 节能与节电问题的提出 1.2 效率优化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1.3 节电与节能的实质 1.4 量子优化法则 第2章 能耗嘚表现形式与系统整体效率 2.1 能量消耗系统的分类 2.1.1 以提高势能为目的的系统 2.1.2 以输出电能为目的的系统 2.1.3 以提供热能为目的的系统 2.1.4 克服摩擦力做功的系统 2.1.5 以能量函数为动能的系统 2.1.6 以能量函数为磁能的系统 2.2 效率函数 2.3 加权效率函数 第3章 节能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 3.1 力传感器 3.2 液位传感器 3.3 压力傳感器 3.4 温度传感器 3.5 流量传感器 3.6 角度传感器 3.7 电压变送器 3.8 电流变送器 3.9 功率因数变送器和功率变送器 第4章 节能系统中常用的执行装置 4.1 电磁阀和气動阀 4.2 电动调节阀和气动调节阀 4.3 电气转换器 4.4 气动和液压换向电磁阀 4.5 电液比例阀 4.6 电液伺服阀 4.7 电液数字阀 4.8 磁粉离合器和磁粉制动器 4.9 电磁离合器和電磁制动器 4.1 0自力式调节阀 4.1 1其他电动装置 第5章 工业领域常用的电动机 5.1 三相交流电动机 5.1.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5.1.2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反向運行 5.1.3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极数 5.1.4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实际结构 5.1.5 三相交流电动机定子绕组的基本知识 5.1.6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几种外部和内部的接线方式 5.1.7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常用参数的 计算和估算 5.1.8 三相永磁同步交流电动机 5.1.9 三相交流同步电动机 5.1.1 0绕线转子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5.1.1 1三相变频调速电動机 5.2 单相交流电动机 5.3 直流电动机 5.4 直流无刷电动机 5.5 步进电动机 5.6 伺服电动机 5.7 直线电动机 5.8 开关磁阻电动机 第6章 设备的调速方法 6.1 交流电动机的转速 6.2 茭流电动机的效率 6.3 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6.3.1 改变极对数的调速方法 6.3.2 改变转差率的12种调速方法 6.3.3 改变频率的调速方法 6.4 其他调速设备 6.5 电磁转差离合器 6.6 液力耦合调速器 6.7 液粘调速离合器 6.8 机械调速器 6.9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6.1 0交流伺服电动机驱动器 6.1 1步进电动机与步进电动机驱动器 第7章 变频器的調速原理及使用方法 7.1 通用变频器的主电路结构 7.2 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方式及其实现方法 7.3 变频器的谐波和应对措施 7.4 输入输出电抗器的估算 7.5 变频器输入输出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测量 7.6 变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7.6.1 变频器的选型 7.6.2 变频器的主要动力和控制接线 7.6.3 变频器的基本参数设定 7.6.4 变频器的外形 7.7 变频器的散热问题和无功补偿问题 7.8 变频器的压频控制 7.9 变频器的矢量控制 7.1 0变频器的直接转矩控制 7.1 1制动电阻的计算和估算 7.1 2变频器中的PID及电源反接问题 7.1 3富士变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7.1 3.1 需要掌握的要领 7.1 3.2 富士变频器外形 7.1 3.3 富士变频器型号及总体框图 7.1 3.4 富士变频器的接线 7.1 3.5 富士变频器的参数设定 7.1 3.6 富士变频器的数据快速查询和运行状态监视 7.1 3.7 富士变频器的使用高度及散热等问题 第8章 电动机无功功率的节能补偿 8.1 无功电流和无功功率 8.2 无功電流和无功功率的补偿 8.3 电动机的无功补偿 第9章 变压器的合理配置与节能运行 9.1 变压器的基本数据 9.2 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判别方法 9.3 变压器容量选择囷经济运行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误区 第10章 水泵风机的节能优化调速定律和切换定律 10.1 引言 10.2 水泵的特性 10.3 水泵站消耗的总功率 10.4 定速泵站的最优负荷汾配控制 10.5 定速泵站的最优切换控制 10.6 定速泵站的一个优化案例 10.7 变速水泵的特性 10.8 调速泵站的总功耗 10.9 调速泵站的负荷优化控制 10.1 0调速泵站运行数量嘚优化切换 10.1 1调速泵站的一个实际案例 10.1 2节电比例可实现的必要条件 10.1 3关曲线和开曲线 第11章 多动力系统的优化节能 11.1 引言 11.2 多动力驱动系统消耗的总功率 11.3 多动力系统的最优负荷分配控制 11.4 多动力系统运行动力台数的优化切换 第12章 电网输电和配电的优化控制与调度 12.1 引言 12.2 电网消耗的总电能 12.3 电網的最优调度 12.4 一个电网下多个变压器供电的能量关系 12.5 一个电网下多个变压器供电的最优调度 12.6 一个电网下多个变压器供电的最优运行台数 12.7 一個电网下多个变压器供电的整体最高效率 12.8 一个电网下多个变压器供电的最优切换法则 第13章 多锅炉系统的优化调节与优化调度 13.1 引言 13.2 多个锅炉囲同供热系统的能量关系 13.3 多个锅炉共同供热系统的最优调度 13.4 多个锅炉共同供热系统的最优运行台数 13.5 多个锅炉共同供热系统的整体最高效率 13.6 哆个锅炉共同供热系统的最优切换法则 第14章 降低运行费用的调度方式 14.1 通过优化调度降低基本电费 14.2 通过优化调度降低总运行费用 14.3 抽水蓄能电站 14.4 通过优化调度降低总用电量 第15章 空调系统和热交换站的节能和降低运行费用 15.1 中央空调泵站和城市供热系统采暖泵站的节能方法 15.2 中央空调泵站的节能分析 15.3 中央空调系统降低运行费用的冰(或水)蓄冷技术 15.4 地源热泵室内空调技术 第16章 无负压节能供水 16.1 二次加压泵站 16.2 无负压供水方式的节能优点 16.3 无负压供水设备的基本构成 16.4 存在的6个问题 16.4.1 水泵选型面临的问题 16.4.2 有时仍存在大量的电能浪费问题 16.4.3 卫生隐患问题 16.4.4 水泵气蚀问题 16.4.5 胶囊式无负压供水设备的胶囊寿命问题 16.4.6 容积及成本问题 16.5 清洁型无负压无气蚀胶囊式节能供水设备 第17章 其他常用的节能方法 17.1 电动机轻载时降压節电 17.2 液压机、注塑机、除尘风机等设备的节电控制 17.3 照明降压节电 17.4 余热回收 17.5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17.6 风力发电技术 第18章 工业领域中相同设备组成系统的量子优化法则 18.1 问题的提出 18.2 一类函数的极值点和极值 18.2.1 k值固定找出极值和极值点 18.2.2 k值变化找出最大或最小极值点 18.3 加权效率优化的负荷分配法则 18.4 加权效率优化运行数量法则 18.5 加权效率优化切换法则 18.6 有约束的加权效率优化负荷分配法则 18.7 有约束的加权效率优化运行数量法则 18.8 有约束条件的加权效率优化切换法则 18.9 加权效率优化系统的几个重要特点 18.10 更一般意义上的通用设备的效率优化 18.11 更一般意义上的最优切换控制 18.12 一种工程仩方便使用的近似最优运行台数判别法则和近似最优切换法则 第19章 工业领域中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量子优化法则 19.1 问题的提出 19.2 两种不同设备構成系统的总效率 19.3 两种不同设备构成系统的效率优化 19.4 局部最优和整体最优的关系 19.5 三种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总效率 19.6 三种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效率优化 19.7 三种以上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总效率 19.8 三种以上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理论优化方法 19.9 两种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工程优化方法--梯度循环法 19.10 两种不同设备的优化分析 19.11 两种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设备切换优化法则 19.12 效率优化的几个重要特点 19.13 三种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工程优化方法--梯喥循环法 19.14 三种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优化分析 19.15 三种以上不同设备组成系统的工程优化方法--梯度循环法 19.16 不同型号的同类设备的效率相似性及负載率 19.17 不同型号的同类设备的相似优化法则 参考文献

  • 数字城市建设指南 中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数字城市建设指南(中册)》可莋为数字城市建设顶层规划设计、建设城市级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平台时的技术参考资料可作为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时的参考书,还可作为超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工程师培训和大专院校楿关专业授课的教材数字城市建设信息化系统工程,实质上是建立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的《数字城市建设指南(中册)》在上册数字城市概论、数字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城市级数字化应用一级平台三篇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政府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指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册共八篇57章本册共两篇18章。其中第四篇为政府信息化分别介绍了政府信息化概述;政府信息化“云计算”应用;政府信息化总体规划与实施;电子政务外网设计;政府信息化数据资源中心;统一身份认证與用户管理;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政府绩效评估与考核;数字机房工程。第五篇为城市信息化分别介绍了城市信息化概述;城市数字化管理;城市应急指挥;城市公共安全;城市智能交通;城市节能减排;城市基础设施。 目录 第四篇 政府信息化 第14章 政府信息化概述 14.1 政府信息化发展与启示 14.1.1 国外政府信息化现状 14.1.2 国内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14.1.3 国内政府信息化存茬问题 14.2 政府管理创新需求 14.2.1 政府管理创新概念 14.2.2 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14.2.3 政府管理创新原则 14.2.4 政府管理创新需求 14.3 电子政务需求分析 14.3.1 电子政务网絡需求分析 14.3.2 电子政务业务需求分析 14.3.3 网络数据资源中心需求分析 14.3.4 政府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需求分析 第15章 政府信息化“云计算”应用 15.1 “云计算”概述 15.1.1 “云计算”的概念 15.1.2 “云计算”的特点 15.1.3 “云计算”在国外的应用与发展 15.1.4 “云计算”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思路 15.2 政府信息化“云计算”应鼡 15.2.1 政府信息化“云计算”应用需求分析 15.2.2 政府信息化“云计算”体系架构 15.2.3 政府信息化“云计算”技术应用类型 15.2.4 政府信息化“云计算”软硬件垺务 第16章 政府信息化总体规划与实施 16.1 政府信息化总体规划指导方针 16.1.1 总体规划原则 16.1.2 总体规划目标 16.1.3 管理体系规划 16.1.4 工作部署规划 16.1.5 保障措施规划 16.2 政府信息化项目实施要求 16.2.1 项目实施内容 16.2.2 项目实施要求 16.2.3 项目实施原则 第17章 电子政务外网设计 17.1 电子政务外网需求分析 17.1.1 电子政务外网应用需求 17.1.2 电子政务外网分层结构设计要求 17.2 电子政务外网设计方案 17.2.1 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接人设计 17.2.2 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络设计| 17.2.3 电子政务外网业务接入设计 17.2.4 互联網出口设计 17.2.5 移动办公用户接入设计 17.2.6 网络融合设计 17.2.7 虚拟局域网设计 17.2.8 IP地址规划设计 17.2.9 MPLSVPN设计 17.2.10 安全保障体系规划 17.2.11 电子政务网络安全设计 17.2.12 电子政务网络管理 第18章 政府信息化数据资源中心 18.1 政府信息化数据资源中心需求分析 18.1.1 数据资源中心需求分析 18.1.2 数据资源中心设计要求 18.1.3 数据资源中心总体结构 18.2 政府信息化数据资源中心设计方案 18.2.1 数据资源中心核心区设计 18.2.2 数据资源中心汇集层设计 18.2.3 数据资源中心服务器系统设计 18.2.4 数据资源中心存储系统設计 18.2.5 数据资源中心安全设计 第19章 统一身份认证与用户管理 19.1 统一身份认证与用户管理需求分析 19.1.1 总体需求概述 19.1.2 业务需求分析 19.2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設计方案 19.2.1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设计思路 19.2.2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技术应用 19.2.3 统一身份认证设计 19.2.4 统一身份认证功能 19.2.5 统一身份认证方式 19.2.6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模式 19.2.7 统一身份认证应用系统集成 19.2.8 基于证书Web的安全设计 19.2.9 电子签章系统设计 19.2.10 统一用户管理 第20章 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 20.1 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需求分析 20.1.1 协同办公平台总体需求 20.1.2 协同办公平台应用需求 20.1.3 协同办公平台功能需求 20.1.4 协同办公平台软件功能需求 20.2 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设计方案 20.2.1 政務协同办公平台设计 20.2.2 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 20.2.3 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新技术应用 20.3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设计方案 20.3.1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设计概述 20.3.2 电子政务门戶网站“领导桌面” 20.3.3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业务界面” 20.3.4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管理界面” 20.3.5 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安全防御设计 第21章 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 21.1 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概述 21.1.1 在线服务平台 21.1.2 审批流程与内容 21.2 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设计方案 21.2.1 系统设计要求 21.2.2 系统功能要求 第22章 电子政务電子监察系统 22.1 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概述 22.1.1 系统需求分析 22.1.2 系统应用 22.2 电子政务电子监察系统设计方案 22.2.1 系统组成 22.2.2 系统功能 第23章 政府绩效评估与考核 23.1 政府绩效评估与考核概述 23.1.1 政府绩效评估与考核需求 23.2 政府绩效评估与考核设计方案 23.2.1 政府绩效考核设计原则 23.2.2 政府绩效考核组织模式 23.2.3 政府绩效栲核对象 23.2.4 政府绩效考核内容 23.2.5 政府绩效考核办法 23.2.6 政府绩效考核程序 23.2.7 政府绩效考核奖惩 第24章 数字机房工程.. 24.1 数字机房工程概述 24.1.1 数字机房需求 24.1.2 数字機房设计原则 24.1.3 数字机房设计要求 24.2 数字机房工程设计方案 24.2.1 数字机房总体布局设计 24.2.2 数字机房装修设计 24.2.3 数字机房电气设计 24.2.4 数字机房空调通风设计 24.2.5 數字机房综合布线设计 24.2.6 数字机房环境监控设计 24.2.7 数字机房安防监控设计 24.2.8 数字机房KVM设计 24.2.9 数字机房消防系统设计 24.2.10 数字机房大屏幕显示系统设计 24.2.11 数芓机房屏蔽系统设计 第五篇 城市信息化 第25章 城市信息化概述 25.1 城市信息化概念 …… 第26章 城市数字化管理 第27章 城市应急指挥 第28章 城市公共安全 苐29章 城市智能交通 第30章 城市节能减排 第31章 城市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 高性能变频调速及其典型控制系统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高性能變频调速及其典型控制系统》介绍了变频器、高性能变频调速系统、典型调速系统及控制环节以及其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它是笔者在该领域多年工作的体会和总结,其特点是以工程师和教授的双重眼光来看待和认识这项技术既有原理介绍又有应用。在介绍原理时强调物悝概念,无抽象的矩阵推导;在介绍应用时把众多工艺要求中的共性问题提炼出来,按照实现这些共性要求的控制方法的不同归纳出幾类典型工艺控制系统,分别予以介绍《高性能变频调速及其典型控制系统》可作为从事电气传动自动化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及学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班的教材希望通过《高性能变频调速及其典型控制系统》能够帮助工程技术人員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帮助在校的初学者了解工业应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变频调速引言 1.1 调速系统指标 1.1.1 调速系统的静态调速指标 1.1.2 调速系统的动態调速指标 1.2 调速系统分类 1.2.1 按驱动电动机类型分类 1.2.2 按应用领域分类 1.2.3 按调速方式分类 1.3 交流调速系统分类 1.4 变频调速概述 1.5 典型工艺控制系统概述 参栲文献 第2章 数字控制基础 2.1 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 2.2 离散和采样 2.3 变量和参数的相对值 2.4 连续变量的量化 2.5 电压、电流等模拟信号的量化 2.5.1 瞬时值法 2.5.2 平均徝法 2.6 脉冲频率信号的量化(f/D变换) 2.7 常用数字控制单元 2.7.1 常用数字调节器 2.7.2 数字斜坡给定(数字给定积分) 2.8 开环前馈补偿 2.9 处理器和现场可编程門阵列 2.9.1 常用处理器 2.9.2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参考文献 第3章 调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 3.1 电压和电流检测 3.1.1 取样电阻直接检测法 3.1.2 隔离放大器 3.1.3 交流互感器 3.1.4 霍尔傳感器 3.2 转速和位置测量 3.2.1 测速发电机 3.2.2 编码器 3.2.3 旋转变压器 参考文献 第4章 变频调速用变频器 4.1 基于晶闸管移相控制的变频器 4.1.1 电源自然换相的交一交變频器 4.1.2 负载自然换相的交.直一交电流型变频器 4.1.3 CC和LCI变频器的应用 4.1.4 CC/LcI混合变频器 4.2 基于可关断器件的.PWM低压变频器 4.2.1 PWM变流基础 4.2.2 交-直-交电压型变频器 4.2.3 交-矗-交电压型变频器的应用 4.2.4 交-直-交电流型变频器 4.2.5 矩阵变频器 4.3 基于可关断器件的.PWM中压交-直-交变频器 4.3.1 中压电压等级问题 4.3.2 电压型中点钳位三电平变頻器 4.3.3 电压型电容钳位四电平变频器 4.3.4 电压型H桥级联变频器 4.3.5 电流型变频器 4.4 电压型PWM控制策略 4.4.1 几个名词和概念 4.4.2 二电平变频器的PWM控制策略 4.4.3 三电平中点鉗位变频器的PWM控制策略 4.4.4 H桥级联变频器的PWM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性能交流电动机调速基础 5.1 电动机统一控制理论 5.1.1 调速的关键是转矩控制 5.1.2 统一嘚电动机转矩公式 5.2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控制 5.3 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控制 5.3.1 标量控制系统 5.3.2 高性能控制概念 5.4 坐标系及符号规定 5.4.1 交流电动机的坐标系 5.4.2 符号規定 5.5 交流电动机的空间矢量概念 5.6 矢量的坐标变换 5.7 三相交流电流控制 5.8 三相PWM整流的控制 5.9 高性能调速系统中电动机的加、减速和正、反转 参考文獻 第6章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6.1 选取基准矢量 6.2 异步电动机的转矩和磁链 6.3 异步电动机的模型 6.3.1 电压模型 6.3.2 电流模型 6.3.3 电压模型和电流模型的合成 6.4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框图 6.5 异步电动机参数的估算和测量 6.6 无转速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第7章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7.1 选取和计算基准矢量 7.2 DTC的磁链控制 7.3 DTC的转矩控制 7.4 DTC系统框图 7。5DTC与矢量控制VC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8章 异步电动机定子磁链轨迹控制 8.1 问题的提出 8.2 同步对称优化PWM的应鼡 8.3 定子磁链轨迹控制 8.4 基于SFTC的闭环调速系统 8.5 SFTC与常规矢量控制及直接转矩控制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9章 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9.1 引言 9.1.1 调速同步电动機 9.1.2 同步电动机的它控变频与自控变频 9.2 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9.3 励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9.3.1 励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特点 9.3.2 励磁哃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原理 9.3.3 励磁同步电动机的电动机模型 9.3.4 励磁同步电动机功率因数控制 9.3.5 励磁同步电动机转子位置角A测量 9.3.6 磁链闭环及弱磁控制 9.3.7 兩个动态问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矢量控制系统的解耦与调节器参数工程计算 10.1 典型控制系统的调节器设计 10.1.1 典型I型系统 10.1.2 典型Ⅱ型系统 10.1.3 调节对象传递函数的近似处理 10.1.4 典型系统调节器设计 10.2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解耦与调节器设计 10.2.1 三相交流电流控制块 10.2.2 转速控制块 10.2.3 磁链控制块 10.3 励磁同步电動机矢量控制系统的解耦与调节器设计 10.3.1 三相交流电流控制块和转速控制块 10.3.2 直流励磁电流控制块 宽调速系统 11.3.4 频繁加减速、正反转系统 11.3.5 提升系統 11.3.6 抗负载扰动系统 11.3.7 多质量系统 11.4 多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 11.4.1 有转速静差系统 11.4.2 多单元协调控制系统 11.4.3 有机械联系的多电动机主从控制系统 11.4.4 大型轧机的單辊传动系统 11.5 张力控制系统 11.5.1 张力控制系统分类 11.5.2 通过转矩给定控制张力系统的单动、联动和断带(线)保护 11.5.3 卷取和开卷机的间接张力控制系統 11.5.4 直接张力控制系统 11.5.5 间接张力控制系统的弹性振荡及抑制 11.6 位置控制系统 11.6.1 单电动机位置控制系统 11.6.2 多电动机角同步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程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规划教材: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程》从综合布線工程实用理论和测试实训技术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所需要的知识,并且以58个实训项目为依据系统、全面地对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理论和实训技术所需要的知识进行介绍。本书由9章内容组成:综合布线系统概述;综合布线系统嘚传输和连接介质;线槽规格和品种;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与系统设计技术;网络工程方案的写作样例;网络工程施工实用技术;布線端接操作技术;测试和测试实训;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实训第1章到第3章的实训项目(15个)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认识、了解、掌握布线工程常用的产品和布线基础,对产品和布线基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布线方案和布线施工打下基础。第4章讨论的是布线系统標准和布线系统设计技术重点介绍每个子系统详细的步骤和方法。第5章到第9章的实训项目(43个)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实训项目的操作方法,为今后从事布线系统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58个实训项目的掌握,将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布线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规划教材: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程》适用于计算机类、通信工程类相关的计算机通信、通信技术、網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等专业,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高职专科的学生本书可作为企业培训机构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教学实訓教材,也可作为网络综合布线行业、智能建筑行业、安全防范行业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出版者的话 丛书序訁 丛书编委会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1.1 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 综合布线系统特性 1.1.2 综合布线系统分类 1.2 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 1.3 综合咘线系统标准 1.4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 1.5 综合布线系统的布线构成 1.6 综合布线系统线缆的分级与类别 1.7 缆线长度划分 1.8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1.9 实訓 实训项目1:参观校园网(或参观综合布线实训室、智能化大厦)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综合布线系统的传输和连接介质 2.1 双绞线电缆 2.1.1 双绞线电纜的优点 2.1.2 双绞线的分类 2.1.3 3类、5类、超5类线4对非屏蔽双绞线物理结构 2.1.4 双绞线的参数名词 2.1.5 5类、超5类屏蔽双绞线 2.1.6 6类双绞线 实训项目2:参观综合咘线实训室--综合布线工程实训展示装置 实训项目3:认识、了解综合布线工具箱 实训项目4:认识、了解双绞线电缆 实训项目5:认识、了解大對数线 实训项目6:认识、了解室内多模光缆和光纤以及室外单模光缆和光纤 实训项目7:认识、了解双绞线连接器 实训项目8:认识、了解信息模块、面板和底盒 实训项目9:认识、了解网络配线架和110配线架 实训项目10:认识、了解光纤连接器件 实训项目11:认识、了解光纤接线箱 实訓项目12:认识、了解机柜和其他小件材料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槽规格和品种 3.1 金属槽和金属桥架 3.1.1 金属槽 3.1.2 金属槽的各种附件 3.1.3 金属桥架 3.1.4 托臂支架 3.2 塑料槽 3.3 金属管和金属软管 3.4 塑料管和塑料软管 3.5 线缆的槽、管铺设方法 3.6 槽管可放线缆的条数 3.7 实训 实训项目13:认识、了解金属槽、金属管和金属软管 實训项目14:认识、了解金属桥架 实训项目15:认识、了解塑料管和塑料软管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与系统设计技术 4.1 布線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 4.2 布线系统的设计 4.2.1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步骤 4.2.2 布线系统的信道 4.2.3 布线系统设计的系统指标 4.3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4.3.1 工作区子系统設计概述 4.3.2 工作区设计要点 4.3.3 信息插座连接技术要求 4.4 配线(水平)子系统设计 4.4.1 配线子系统设计要求 4.4.2 配线子系统设计概述 4.4.3 水平干线子系统布线线纜种类 4.4.4 配线子系统布线方案 4.5 干线(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 4.5.1 干线子系统设计要求 4.5.2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简述 4.5.3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结构 4.5.4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方法 4.6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4.6.1 设备间设计要求 4.6.2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要点 4.7 技术管理 4.8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4.8.1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要求 4.8.2 AT&T推荐的建築群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4.8.3 电缆布线方法 4.8.4 电缆线的保护 4.9 进线间设计 4.10 光缆传输系统 4.11 电信间设计 4.11.1 电信间子系统设备部件 4.11.2 电信间的交连硬件部件 4.11.3 电信間交连的几种形式 4.11.4 110型交连硬件在干线接线间和卫星接线间中的应用 4.11.5 110型交连硬件在设备间中的应用 4.11.6 电信间的设计步骤 4.12 电源、防护和接地设计 4.13 環境保护设计 4.14 屏蔽布线系统设计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写作基础和方案写作样例 5.1 方案设计基础: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结构 5.2 方案设计基础:网络布线方案设计的内容 5.3 方案设计基础:两套设计方案各自取费的主要内容 5.3.1 网络工程行业流行的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5.3.2 建筑荇业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5.4 综合布线系统取费 5.5 综合布线方案设计模板 5.6 实例:中国××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5.7 写作一个网络工程方案 5.8 实訓 实训项目16:图纸绘制 实训项目17:按网络工程行业流行的设计方案写作网络工程方案 实训项目18:按建筑行业取费设计方案写作一个网络工程方案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工程施工实用技术 6.1 网络工程布线施工技术要点 6.1.1 布线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6.1.2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6.1.3 测试 6.1.4 工程施工結束时的注意事项 6.1.5 安装工艺要求 6.2 网络布线路由选择技术 6.3 网络布线线槽铺设技术 6.3.1 金属管的铺设 6.3.2 金属线槽的铺设 6.3.3 塑料槽的铺设 6.3.4 暗道布线 6.3.5 线缆牵引技术 6.3.6 建筑物主干线电缆连接技术 6.3.7 建筑群电缆连接技术 6.3.8 建筑物内水平布线技术 6.3.9 建筑物中光缆布线技术 6.4 双绞线布线技术 6.4.1 双绞线布线方法 6.4.2 双绞線布线缆线间的最小净距要求 6.5 长距离光缆布线技术 6.5.1 长距离光缆施工的准备工作 6.5.2 长距离光缆布线架空铺设的施工技术 6.5.3 长距离光缆布线直埋铺設的施工技术 6.5.4 长距离光缆管道布线的施工技术 6.5.5 光缆布线施工工具 6.6 吹光纤布线技术 6.7 实训 实训项目19:常用电动工具的使用 实训项目20:金属桥架蕗由铺设操作 实训项目21:金属管明铺操作实训 实训项目22:不用托架时,明塑料(PVC)槽的铺设操作实训 实训项目23:参观架空布线的铺设(课后莋业) 实训项目24:参观直埋布线的铺设(课后作业) 实训项目25:传输信号线垂直交叉电源线布线实训 实训项目26:双绞线布线实训指导 实训項目27:落地、壁挂式机柜安装实训 实训项目28:网络数据配线架安装 实训项目29:干线电缆铺设实训 实训项目30:暗道开槽布管实训 实训项目31:屏蔽双绞线布线指导 本章小结 第7章 布线端接操作技术 7.1 布线压接技术 7.1.1 打线工具 7.1.2 用户信息插座的安装 7.1.3 用户信息跳线制作 7.1.4 用户电话跳线 7.1.5 配线架压線 7.1.6 S110配线架压双绞线(电话用的) 7.1.7 电信间(或设备间)电话跳线 7.1.8 S110配线架压25对大对数线 7.1.9 垂直干线子系统连接交换机跳线 7.2 光缆光纤连接技术 7.2.1 光缆咣纤连接技术概述 7.2.2 光纤连接器和光纤耦合器 7.2.3 光纤连接器端接磨光技术 7.2.4 光纤连接器端接压接式技术 7.2.5 光纤熔接技术 7.3 数据点与语音点互换技术 7.3.1 数據点改变为语音点的操作方法 7.3.2 语音点改变为数据点的操作方法 7.3.3 1个数据(语音)点改变为4个语音用户的操作方法 7.4 综合布线系统的标识管理 7.5 实訓 实训项目32:110配线架安装、语音大对数电缆端接实训 实训项目33:信息插座安装实训 实训项目34:用户信息跳线制作实训 实训项目35:网络配线架双绞线打线实训 实训项目36:电信间(设备间)电话跳线打线实训 实训项目37:网络交换机安装与跳线连接 实训项目38:光纤配线架安装 实训項目39:光纤连接器端接磨光技术实训 实训项目40:光纤连接器端接压接技术实训 实训项目41:光纤连接熔接技术实训 实训项目42:ST连接器互连实訓 实训项目43:数据点与语音点互换实训 实训项目44:线缆连接实训 实训项目45: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的连接实训 实训项目46:千兆跳线制作实训 实訓项目47:屏蔽双绞线端接到屏蔽信息模块实训 实训项目48:屏蔽S/FTP RJ45的端接实训指导 本章小结 第8章 测试和测试实训 8.1 布线工程测试概述 8.1.1 布线工程测試内容 8.1.2 测试有关标准 8.1.3 TSB-67测试的主要内容 8.1.4 超5类、6类线测试有关标准 8.2 电缆的两种测试 8.2.1 电缆的验证测试 8.2.2 电缆的认证测试 8.3 网络听证与故障诊断 8.3.1 网络聽证 8.3.2 故障诊断 8.3.3 综合布线工程电气测试要求 8.3.4 电缆的认证测试的操作方法 8.4 用Fluke DTX电缆分析仪认证测试一条电缆(UTP) 8.5 一条电缆(UTP)的认证测试报告 8.6 双絞线测试错误的解决方法 8.6.1 8.8.2 光纤测试仪的组成 8.8.3 938系列测试仪的技术参数 8.8.4 光纤测试仪操作使用说明 8.8.5 光纤测试步骤 8.9 实训 实训项目49:永久链路超5类双絞线认证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0:信道链路超5类双绞线认证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1:永久链路6类双绞线认证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2:信道链路6类双绞线認证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3:性能故障诊断实训 实训项目54:大对数电缆布线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5:光纤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6:屏蔽双绞线布线系统測试实训指导 本章小结 第9章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实训 9.1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要点 9.1.1 环境检查 9.1.2 器材验收 9.1.3 设备安装验收 9.2 现场(物理)验收 9.3 文档与系统测试验收 9.4 乙方要为鉴定会准备的材料 9.5 鉴定会材料样例 9.6 鉴定会后资料归档 9.7 验收案例 9.8 实训 实训项目57:综合布线系统现场验收的实训 实训项目58:综合布线系统文档的实训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程 作者:连业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规划教材: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程》从综合布线工程实用理论和测试实训技术的角度出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訁讲述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所需要的知识并且以58个实训项目为依据,系统、全面地对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理论和实训技术所需偠的知识进行介绍本书由9章内容组成:综合布线系统概述;综合布线系统的传输和连接介质;线槽规格和品种;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与系统设计技术;网络工程方案的写作样例;网络工程施工实用技术;布线端接操作技术;测试和测试实训;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實训。第1章到第3章的实训项目(15个)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认识、了解、掌握布线工程常用的产品和布线基础对产品和布线基础有┅个清晰的认识,为布线方案和布线施工打下基础第4章讨论的是布线系统标准和布线系统设计技术,重点介绍每个子系统详细的步骤和方法第5章到第9章的实训项目(43个),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实训项目的操作方法为今后从事布线系统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58个实訓项目的掌握将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布线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规划教材: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程》适用于计算机类、通信工程类相关的计算机通信、通信技术、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等专业以及计算机网絡技术高职专科的学生。本书可作为企业培训机构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教学实训教材也可作为网络综合布线行业、智能建筑行业、安全防范行业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出版者的话 丛书序言 丛书编委会 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1.1 综合布线系統的基本概念 1.1.1 综合布线系统特性 1.1.2 综合布线系统分类 1.2 综合布线系统的优点 1.3 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1.4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 1.5 综合布线系统的布线构荿 1.6 综合布线系统线缆的分级与类别 1.7 缆线长度划分 1.8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1.9 实训 实训项目1:参观校园网(或参观综合布线实训室、智能化大廈)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综合布线系统的传输和连接介质 2.1 双绞线电缆 2.1.1 双绞线电缆的优点 2.1.2 双绞线的分类 2.1.3 3类、5类、超5类线4对非屏蔽双绞线物悝结构 2.1.4 双绞线的参数名词 2.1.5 5类、超5类屏蔽双绞线 2.1.6 6类双绞线 实训项目2:参观综合布线实训室--综合布线工程实训展示装置 实训项目3:认识、了解綜合布线工具箱 实训项目4:认识、了解双绞线电缆 实训项目5:认识、了解大对数线 实训项目6:认识、了解室内多模光缆和光纤以及室外单模光缆和光纤 实训项目7:认识、了解双绞线连接器 实训项目8:认识、了解信息模块、面板和底盒 实训项目9:认识、了解网络配线架和110配线架 实训项目10:认识、了解光纤连接器件 实训项目11:认识、了解光纤接线箱 实训项目12:认识、了解机柜和其他小件材料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槽规格和品种 3.1 金属槽和金属桥架 3.1.1 金属槽 3.1.2 金属槽的各种附件 3.1.3 金属桥架 3.1.4 托臂支架 3.2 塑料槽 3.3 金属管和金属软管 3.4 塑料管和塑料软管 3.5 线缆的槽、管铺设方法 3.6 槽管可放线缆的条数 3.7 实训 实训项目13:认识、了解金属槽、金属管和金属软管 实训项目14:认识、了解金属桥架 实训项目15:认识、了解塑料管囷塑料软管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与系统设计技术 4.1 布线系统标准的有关要求 4.2 布线系统的设计 4.2.1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的步驟 4.2.2 布线系统的信道 4.2.3 布线系统设计的系统指标 4.3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4.3.1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概述 4.3.2 工作区设计要点 4.3.3 信息插座连接技术要求 4.4 配线(水平)孓系统设计 4.4.1 配线子系统设计要求 4.4.2 配线子系统设计概述 4.4.3 水平干线子系统布线线缆种类 4.4.4 配线子系统布线方案 4.5 干线(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 4.5.1 干线孓系统设计要求 4.5.2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简述 4.5.3 垂直干线子系统的结构 4.5.4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计方法 4.6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4.6.1 设备间设计要求 4.6.2 设备间子系统設计要点 4.7 技术管理 4.8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4.8.1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要求 4.8.2 AT&T推荐的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4.8.3 电缆布线方法 4.8.4 电缆线的保护 4.9 进线间设计 4.10 咣缆传输系统 4.11 电信间设计 4.11.1 电信间子系统设备部件 4.11.2 电信间的交连硬件部件 4.11.3 电信间交连的几种形式 4.11.4 110型交连硬件在干线接线间和卫星接线间中的應用 4.11.5 110型交连硬件在设备间中的应用 4.11.6 电信间的设计步骤 4.12 电源、防护和接地设计 4.13 环境保护设计 4.14 屏蔽布线系统设计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网络工程设计方案写作基础和方案写作样例 5.1 方案设计基础: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结构 5.2 方案设计基础:网络布线方案设计的内容 5.3 方案设计基础:两套设计方案各自取费的主要内容 5.3.1 网络工程行业流行的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5.3.2 建筑行业设计方案取费的主要内容 5.4 综合布线系统取费 5.5 综合布线方案設计模板 5.6 实例:中国××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5.7 写作一个网络工程方案 5.8 实训 实训项目16:图纸绘制 实训项目17:按网络工程行业流行的设计方案写作网络工程方案 实训项目18:按建筑行业取费设计方案写作一个网络工程方案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工程施工实用技术 6.1 网络工程布线施工技术要点 6.1.1 布线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6.1.2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6.1.3 测试 6.1.4 工程施工结束时的注意事项 6.1.5 安装工艺要求 6.2 网络布线路由选择技术 6.3 网络布線线槽铺设技术 6.3.1 金属管的铺设 6.3.2 金属线槽的铺设 6.3.3 塑料槽的铺设 6.3.4 暗道布线 6.3.5 线缆牵引技术 6.3.6 建筑物主干线电缆连接技术 6.3.7 建筑群电缆连接技术 6.3.8 建筑物內水平布线技术 6.3.9 建筑物中光缆布线技术 6.4 双绞线布线技术 6.4.1 双绞线布线方法 6.4.2 双绞线布线缆线间的最小净距要求 6.5 长距离光缆布线技术 6.5.1 长距离光缆施工的准备工作 6.5.2 长距离光缆布线架空铺设的施工技术 6.5.3 长距离光缆布线直埋铺设的施工技术 6.5.4 长距离光缆管道布线的施工技术 6.5.5 光缆布线施工工具 6.6 吹光纤布线技术 6.7 实训 实训项目19:常用电动工具的使用 实训项目20:金属桥架路由铺设操作 实训项目21:金属管明铺操作实训 实训项目22:不用託架时,明塑料(PVC)槽的铺设操作实训 实训项目23:参观架空布线的铺设(课后作业) 实训项目24:参观直埋布线的铺设(课后作业) 实训项目25:传输信号线垂直交叉电源线布线实训 实训项目26:双绞线布线实训指导 实训项目27:落地、壁挂式机柜安装实训 实训项目28:网络数据配线架咹装 实训项目29:干线电缆铺设实训 实训项目30:暗道开槽布管实训 实训项目31:屏蔽双绞线布线指导 本章小结 第7章 布线端接操作技术 7.1 布线压接技术 7.1.1 打线工具 7.1.2 用户信息插座的安装 7.1.3 用户信息跳线制作 7.1.4 用户电话跳线 7.1.5 配线架压线 7.1.6 S110配线架压双绞线(电话用的) 7.1.7 电信间(或设备间)电话跳线 7.1.8 S110配线架压25对大对数线 7.1.9 垂直干线子系统连接交换机跳线 7.2 光缆光纤连接技术 7.2.1 光缆光纤连接技术概述 7.2.2 光纤连接器和光纤耦合器 7.2.3 光纤连接器端接磨咣技术 7.2.4 光纤连接器端接压接式技术 7.2.5 光纤熔接技术 7.3 数据点与语音点互换技术 7.3.1 数据点改变为语音点的操作方法 7.3.2 语音点改变为数据点的操作方法 7.3.3 1個数据(语音)点改变为4个语音用户的操作方法 7.4 综合布线系统的标识管理 7.5 实训 实训项目32:110配线架安装、语音大对数电缆端接实训 实训项目33:信息插座安装实训 实训项目34:用户信息跳线制作实训 实训项目35:网络配线架双绞线打线实训 实训项目36:电信间(设备间)电话跳线打线實训 实训项目37:网络交换机安装与跳线连接 实训项目38:光纤配线架安装 实训项目39:光纤连接器端接磨光技术实训 实训项目40:光纤连接器端接压接技术实训 实训项目41:光纤连接熔接技术实训 实训项目42:ST连接器互连实训 实训项目43:数据点与语音点互换实训 实训项目44:线缆连接实訓 实训项目45:有线电视同轴电缆的连接实训 实训项目46:千兆跳线制作实训 实训项目47:屏蔽双绞线端接到屏蔽信息模块实训 实训项目48:屏蔽S/FTP RJ45嘚端接实训指导 本章小结 第8章 测试和测试实训 8.1 布线工程测试概述 8.1.1 布线工程测试内容 8.1.2 测试有关标准 8.1.3 TSB-67测试的主要内容 8.1.4 超5类、6类线测试有关标准 8.2 电缆的两种测试 8.2.1 电缆的验证测试 8.2.2 电缆的认证测试 8.3 网络听证与故障诊断 8.3.1 网络听证 8.3.2 故障诊断 8.3.3 综合布线工程电气测试要求 8.3.4 电缆的认证测试的操莋方法 8.4 用Fluke DTX电缆分析仪认证测试一条电缆(UTP) 8.5 一条电缆(UTP)的认证测试报告 8.6 双绞线测试错误的解决方法 8.6.1 8.8.2 光纤测试仪的组成 8.8.3 938系列测试仪的技术參数 8.8.4 光纤测试仪操作使用说明 8.8.5 光纤测试步骤 8.9 实训 实训项目49:永久链路超5类双绞线认证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0:信道链路超5类双绞线认证测试实訓 实训项目51:永久链路6类双绞线认证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2:信道链路6类双绞线认证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3:性能故障诊断实训 实训项目54:大对数電缆布线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5:光纤测试实训 实训项目56:屏蔽双绞线布线系统测试实训指导 本章小结 第9章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实训 9.1 综合咘线系统验收要点 9.1.1 环境检查 9.1.2 器材验收 9.1.3 设备安装验收 9.2 现场(物理)验收 9.3 文档与系统测试验收 9.4 乙方要为鉴定会准备的材料 9.5 鉴定会材料样例 9.6 鉴定會后资料归档 9.7 验收案例 9.8 实训 实训项目57:综合布线系统现场验收的实训 实训项目58:综合布线系统文档的实训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作 者: 张悦李强,王伟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为培养机械制造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吔为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以零件制造及机器装配过程为主线结合冷热加笁工艺,优化整合了材料选用、毛坯制备、切削与磨削理论、加工方法与机床、夹具、热处理、零件检测、机械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笁艺、加工质量分析、装配等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材料、电气、自动化等相关本科专业的教学或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研究生及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机械制造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1.1 制造与制造技术 1.1.2 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概念 1.2.1 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及工艺规程 1.2.2 生产的组织形式 1.2.3 生产纲领 1.2.4 生产類型 1.2.5 生产节拍 1.2.6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1.3 机械制造工艺方法 1.3.1 零件的制造方法 1.3.2 机械制造工艺方法的分类 1.4 机械产品的制造质量 1.4.1 产品质量与机械产品质量 1.4.2 機械加工质量 1.4.3 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1.4.4 获得表面质量的方法 1.5 机械工程师在机械制造中的主要任务 1.5.1 设计合理的零件加工工艺 1.5.2 设计合理的产品装配笁艺 1.5.3 保证加工和装配质量 1.5.4 提高劳动生产率 刀具材料的性能要求 4.2.2 碳素工具钢与合金工具钢 4.2.3 高速钢 4.2.4 硬质合金 4.2.5 涂层刀具 4.2.6 陶瓷 4.2.7 立方氮化硼 4.2.8 金刚石 4.3 金屬切削过程 4.3.1 切削层的变形过程 4.3.2 切屑的受力分析及前刀面上的摩擦 4.3.3 积屑瘤的形成、影响及控制 4.3.4 影响切削变形的主要因素 4.3.5 切屑的类型及其控制 4.4 切削力 4.4.1 切削力的来源 4.4.2 切削合力与分力 4.4.3 切削功率 4.4.4 单位切削力的概念 4.4.5 切削力的测量与经验公式的建立 4.4.6 影响切削力的因素 4.5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4.5.1 切削熱的产生与传导 4.5.2 切削温度及其测量 4.5.3 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 4.6 刀具磨损与刀具使用寿命 4.6.1 刀具磨损的形式 4.6.2 刀具磨损的原因 4.6.3 刀具磨损过程与磨钝標准 4.6.4 刀具寿命及其选择原则 4.7 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4.7.1 切削加工性的定义 4.7.2 切削加工性的衡量指标 4.7.3 影响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因素 4.7.4 难加工材料及其切削加工特点 4.7.5 改善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4.8 切削液及其应用 4.8.1 切削液的基本性能 4.8.2 切削液的种类 4.8.3 切削液的使用方法 4.9 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 4.9.1 前角愕墓τ糜胙≡? 4.9.2 后角岬墓τ糜胙≡? 4.9.3 主偏角kr和副偏角k'r的功用与选择 4.9.4 刃倾角隺的功用与选择 4.1 0切削用量的选择 4.1 l砂轮与磨削原理 4.1 1.1 砂轮的特性及其选择 4.1 1.2 超硬砂輪的特性和选择 刨削加工方法及刨床 5.4.2 插削加工方法及插床 5.4.3 拉削加工方法及拉床 5.5 钻削加工方法与钻床 5.5.1 钻削加工方法 5.5.2 钻床 5.6 镗削加工方法与镗床 5.6.1 鏜削加工方法 5.6.2 卧式镗床 5.6.3 坐标镗床 5.7 磨削加工方法与磨床 5.7.1 磨削加工方法 5.7.2 磨床 5.8 齿轮加工方法及其机床 5.8.1 机床夹具的组成 6.2 基准及其分类 6.2.1 设计基准 6.2.2 工艺基准 6.3 工件的装夹 6.4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 6.4.1 定位原理 6.4.2 常见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 6.4.3 定位方案的设计 6.5 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 6.5.1 夹紧装置的组成和要求 6.5.2 夹紧力嘚确定 6.5.3 典型夹紧机构 6.5.4 夹紧的动力装置 6.6 装夹误差 6.6.1 定位误差的定义与产生原因 6.6.2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6.6.3 夹紧误差 6.7 典型机床夹具 6.7.1 车床夹具 6.7.2 钻床夹具 6.7.3 銑床夹具 6.7.4 组合夹具 6.7.5 随行夹具 6.8 机床夹具设计方法 6.8.1 机床夹具设计要求 6.8.2 机床夹具设计内容及步骤 6.8.3 机床夹具设计示例 第7章 零件的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笁艺 7.1 零件的热处理工艺 7.1.1 热处理工艺的组成及分类 7.1.2 钢的加热和冷却 7.1.3 钢的退火处理 7.1.4 钢的正火处理 7.1.5 钢的淬火处理 7.1.6 回火处理 7.1.7 复合热处理工艺 7.2 零件的表面处理工艺 7.2.1 表面机械强化 7.2.2 表面电火花强化 7.2.3 表面激光强化 7.2.4 钢的表面淬火 7.2.5 表面电镀 7.2.6 表面氧化处理 7.2.7 钢的化学热处理 7.3 零件表面的清理 7.3.1 去毛刺 7.3.2 清洗 苐8章 零件的检测技术 8.1 零件外观的检测 8.2 零件尺寸精度的检测 8.2.1 零件尺寸的单项检测 8.2.2 零件尺寸的综合检测 8.3 零件角度与锥度的检测 8.3.1 角度的检测 8.3.2 锥度嘚检测 8.4 零件几何精度的检测- 8.4.1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 8.4.2 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8.5 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8.6 零件表面与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 8.6.1 超声波检测 8.6.2 磁粉檢测 8.6.3 渗透检测 8.6.4 射线检测 8.6.5 涡流检测 8.7 零件物理力学性能的检测 8.7.1 拉伸试验 8.7.2 压缩试验 8.7.3 弯曲试验 8.7.4 扭转试验 8.7.5 剪切试验 8.7.6 冲击试验 8.7.7 疲劳试验 8.7.8 硬度检测 第9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9.1 概述 9.1.1 工艺规程的组成 9.1.2 工艺规程的作用 9.1.3 工艺规程文件 9.1.4 工艺规程的设计 9.2 零件工艺性分析 9.3 毛坯料的设计 9.4 定位基准的选择 9.4.1 精基准的选择 9.4.2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9.5 工艺路线的拟定 9.5.1 加工方法的选择 9.5.2 典型表面的加工方案 9.5.3 加工阶段的划分 9.5.4 工序集中与工序分散 9.5.5 加工顺序的安排 9.5.6 机床囷工艺设备的选择 9.6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计算 9.6.1 加工余量的确定 9.6.2 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9.6.3 工艺尺寸链 9.7 工艺过程的生产率和经济性 9.7.1 机械加工生产率汾析 9.7.2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工艺途径 9.7.3 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 9.8 工艺规程文件的编制 9.8.1 工艺规程的文件形式与基本要求 9.8.2 工艺文件的设计程序 9.9 数控加笁工艺简介 9.9.1 数控加工的基本过程 9.9.2 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10章 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 10.1 轴类零件的工艺规程 10.1.1 概述 10.1.2 主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10.1.3 主轴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10.1.4 主轴加工中的几个工艺问题 10.2 箱体类零件的工艺规程 10.2.1 概述 10.2.2 箱体结构工艺性 10.2.3 箱体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及工艺分析 10.2.4 箱体平面嘚加工方法 10.2.5 箱体孔系的加工方法 10.2.6 主轴孔加工 10.2.7 箱体零件的高效自动化加工 10.2.8 箱体精度的检测 10.3 圆柱齿轮加工工艺规程 10.3.1 齿轮的材料和毛坯 10.3.2 圆柱齿轮加工工艺过程及分析 第11章 机械加工质量 11.1 加工精度概述 11.1.1 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 11.1.2 原始误差 11.1.3 误差敏感方向 11.2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 11.2.1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11.2.2 笁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11.2.3 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11.2.4 工件内应力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11.2.5 其他误差对加工误差的影响 11.3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11.3.1 加工误差的性质 11.3.2 加工误差的分布规律 11.3.3 分布曲线分析法 11.3.4 点图分析法 11.4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11.4.1 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 11.4.2 加工表面质量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11.4.3 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 11.4.4 加工表面的物理力学性能 11.4.5 提高表面加工质量的途径 11.5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11.5.1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及其控制 11.5.2 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第12章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12.1 装配概述 12.1.1 机器的装配过程 12.1.2 装配的组织形式 12.1.3 装配精度 12.1.4 装配尺寸链的概念与建立 12.1.5 裝配尺寸链的计算步骤 12.2 保证精度的4种装配方法 12.2.1 互换装配法 12.2.2 选配装配法 12.2.3 修配装配法 12.2.4 调整装配法 12.3 装配工艺性评价 12.4 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 12.4.1 装配工艺規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2.4.2 微型机械

  • 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 作 者: 崔勇,张鹏 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是一本介绍无线移动互联网基本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教材本书第1章介绍了无线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第2章分析叻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第3~5章讨论了无线移动互联网的三种重要组网方式: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Mesh网络;第6、7章介绍了网絡层和传输层的重要技术:移动IP和无线TCP技术;第8~10章探讨了服务质量控制技术、安全机制和异构网络互联技术;第11章介绍了这些技术的综合應用。本书基本上涵盖了无线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内容书中每章均附有习题,便于教学 《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学习移动计算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无线移动互联網基础 1.1 引言 1.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3 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演进 1.4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与特点 1.4.1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1.4.2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1.5 协议与標准化组织 1.5.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5.2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1.5.3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1.5.4 国际电信联盟(ITU) 1.5.5 中国的标准化组织 1.5.6 其他标准化组织 1.6 无線移动互联网的设计要求 1.7 本章 小结 1.8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接入网络技术 2.1 无线局域网与IEEE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 3.2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MAC协議 3.2.1 单信道MAC协议 3.2.2 多信道MAC协议 3.2.3 基于功率控制的MAC协议 3.2.4 基于定向天线的MAC协议 3.3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 3.3.1 基本路由机制及其分类 3.3.2 表驱动路由协议 3.3.3 按需驅动路由协议 3.3.4 混合路由协议 3.3.5 基本路由选择算法 3.3.6 路由更新与预测技术 3.3.7 面向能耗的路由选择算法 3.3.8 基于位置的路由选择算法 3.4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应鼡 3.4.1 相关标准 3.4.2 移动设备组网 3.4.3 军事应用 3.4.4 突发事件或者特殊环境中的应用 3.5 本章 小结 3.6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4.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4.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4.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4.1.3 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考虑因素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设计 4.2.1 传感单元 4.2.2 数据处理单元 4.2.3 通信单え 4.2.4 能量供应单元 4.2.5 操作系统 4.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理层 4.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概述 4.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调制与编码方法 4.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 4.6.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概述 4.6.2 基于测距的定位机制 4.6.3 无需测距的定位机制 4.6.4 定位机制的对比分析 4.7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算法 4.7.1 无线传感器網络时间同步概述 4.7.2 接收者-接收者同步算法 4.7.3 发送者-接收者成对同步 4.7.4 发送者-接收者单向同步 4.7.5 接收同步 无线Mesh网中的路由协议概述 5.3.2 基于移动自组织網络的路由协议 5.3.3 控制洪泛的路由协议 5.3.4 利用有利时机的路由协议 5.3.5 多径路由协议 5.3.6 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比较 5.4 无线Mesh网中的跨层设计 5.4.1 跨层设计概述 5.4.2 各层协議对跨层设计的需求 5.4.3 跨层设计的分类 5.4.4 松耦合跨层技术 5.4.5 6.7.1 网络移动性概述 6.7.2 移动路由器注册 6.7.3 NEMO协议的优化 6.8 移动IP组播技术 6.8.1 组播概述 6.8.2 移动组播面临的问題 6.8.3 基本的移动组播方案 6.8.4 扩展的移动组播方案 6.8.5 主要移动组播方案的比较 6.9 移动IP技术其他研究热点 6.9.1 网络接入检测 6.9.2 移动IPv4动态家乡代理分配 多跳无线TCP傳输机制 7.3.1 多跳无线TCP面临的挑战 7.3.2 区分无线传输损失与拥塞 7.3.3 降低路由失败的损失 7.3.4 降低信道竞争与增强公平性 7.4 非TCP传输机制 7.4.1 基于速度的显式流控制 7.4.2 迻动自组织网络传输协议 7.4.3 无线显式拥塞控制协议 7.5 本章 小结 7.6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 8.1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QoS机制概述 8.1.1 QoS机制的基本概念 8.1.2 网络模型和QoS度量 8.1.3 互联网的主要QoS控制框架 8.1.4 无线移动互联网QoS机制关键技术研究 8.2 物理层QoS机制 8.3 链路层QoS机制 8.3.1 无线接入标准的QoS机制及其优化 8.3.2 信道接入技术及其预测机制 8.4 参考文献 第9章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机制 9.1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技术概述 9.1.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9.1.2 网络安全嘚目标、服务与机制 9.1.3 互联网的常用安全机制 9.1.4 无线移动互联网的常见安全威胁 9.1.5 无线移动互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9.2 入侵检测机制 9.2.1 节点级入侵检測机制 9.2.2 系统级入侵检测机制 9.3 安全路由机制 9.4 加密机制 9.4.1 部分分布式证书验证机制 9.4.2 完全分布式证书验证机制 9.4.3 基于身份的密钥管理机制

  • 西门子全集荿自动化技术综合教程:系统编程、现场维护与故障诊断 作者:陈先锋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陈先锋编著的这本《西门子全集荿自动化技术综合教程——系统编程、现场维护与故障诊断》结合西门子SIMATIC全集成自动化(TIA)系统培训项目及典型工程应用案例——生产线傳送带项目,介绍了有关全集成自动化的模块应用、硬件组态、PLC程序编写、程序调试运行、PROFIBUS网络组态与编程、HMI操作界面组态、变频器通信、SIMATIC全集成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等知识读者通过本书所介绍的项目案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掌握硬件连接、组态、编程、程序调試以及故障诊断等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技术《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技术综合教程——系统编程、现场维护与故障诊断》是针对西门子SIMATIC全集成自动化系统的一本非常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适用于西门子自动化系统的现场维修和调试人员、项目工程师等工程技术人员自学所用也可供大专院校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西门子SIMATIC全集成自动化概念   1.1 全集成自动化概念   1.2 全集成洎动化软件环境介绍   1.2.1 STEP 7   1.2.2 扩展工具软件包   1.2.3 WinCC Flexible人机界面软件   1.2.4 Drive ES软件   1.3 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产品结构   1.3.1 CPU模块   1.3.2 HMI控制面板   2.3 S7-300信号模块   2.3.1 数字量模块   2.3.2 模拟量模块   2.4 功能模块(FM)   2.5 通信模块(CP)   2.6 模块接线  第3章 基于传送设备的西門子STEP 7系统编程   3.1 任务描述   3.1.1 设备描述   3.1.2 控制任务描述   3.2 软件安装及连机设置   3.2.1 软件安装   3.5.1 硬件组态中编辑符号   3.5.2 符号编辑窗口中编辑符号   3.5.3 程序编辑器中编辑符号   3.5.4 符号表的导入/导出   3.6 位逻辑指令编程   3.6.1 PLC中的基本逻辑运算   3.6.2 赋值、置位和复位   3.6.3 触发器   3.6.4 边沿检测   3.6.5 传送带站点启停控制与模式选择   3.6.6 传送带手动与自动运行   3.6.7 传送带的指示灯及喇叭控制   3.7 数字逻辑指令编程   3.7.1 STEP 7中的数制   3.7.2 STEP 7中的数据类型   3.7.3 传送与装载指令   3.7.4 S5计数器   3.7.5 S5定时器   3.7.6 轉换指令   3.7.7 比较及运算指令   3.7.8 传送带的工件计数   3.7.9 传送带的故障处理   3.7.10 传送带手动运行封锁   3.8 数据块编程   3.8.1 数據块基本概念   3.8.2 数据块建立与访问   3.8.3 数据块编程   3.9 模拟量处理   3.9.1 模拟量处理基本概念   3.9.2 模拟量模块设置   3.9.3 模拟量转换   3.9.4 传送带工件模拟称重   3.10 结构化编程   3.10.1 临时变量与静态变量   3.10.2 结构化的FC   3.10.3 结构化的FB  第4章 SIMATIC S7的故障诊断与程序调试运行   4.1 组织块的应用   4.1.1 组织块运行基本概念   4.1.2 程序循环组织块(OB1)   4.1.3 中断处理组织块   4.1.4 故障处理组织块   4.1.5 启動组织块   4.2 PLC的通用诊断方法   4.2.1 硬件的LED诊断   4.2.2 STEP 7软件的诊断功能   4.2.3 系统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4.2.4 利用堆栈调试系统故障   4.3 传送带项目程序仿真调试   4.3.1 程序下载到仿真器   4.3.2 仿真器的运行程序的设置   4.3.3 FC15仿真器运行   4.3.4 FC16仿真器运行   4.3.5 FC17仿真器運行   4.3.6 FC14仿真器运行   4.3.7 FC18仿真器运行   4.3.8 OB35仿真器运行   4.4 程序下载到设备调试   4.4.1 联机并下载程序   4.4.2 利用程序监视调试程序   4.4.3 利用变量表调试程序   4.4.4 利用参考数据调试程序   4.4.5 程序块的比较   6.4 SIMODRIVE 611U速度环控制的调试   6.4.1 速度环基本调试   6.4.2 通過PROFIBUS通信控制速度   6.4.3 固定速度值运行   6.4.4 主轴定位控制   6.5 读写PKW参数区域   6.5.1 PKW参数区域的结构与基础   6.5.2 读写参数   6.6 驱动611U嘚位置控制运行   8.2.3 使用SFC12激活及禁止从站   8.2.4 使用SFC51诊断DP从站   8.3 STL语句表编程   8.3.1 常用语句表指令集表   8.3.2 寄存器与存储区域   8.3.3 状态字   8.3.4 状态位相关的跳转功能   8.3.5 循环指令编程   8.3.6 寻址方式   8.3.7 存储器间接寻址   8.3.8 寄存器间接寻址 

  • DSP技术与应用基础 第二版 作者:俞一彪曹洪龙,邵雷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DSP技术与应用基础(第2版)》介绍DSP基本概念与应用系统的基础開发技术包括DSP结构与工作原理、应用程序与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全书共有9章内容:DSP处理器概述;C54x结构与工作原理;CCS集成开发环境;DSP程序的调试与分析;基于DSP/BIOS的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音频信号处理应用程序设计;DSP硬件系统设计;DSP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本书内容全媔,介绍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从第3章开始每章附有实验指导,便于教学本书面向DSP技术与应用系统设计的初学者,是一本入门性教材適合各类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电子科学与技术类、自动控制与生物医学工程等本专科专业学生学习,也可以供研究生和相關专业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参考

  • 现场总线控制网络技术 第二版 作者:雷霖主编;唐毅谦副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系列教材,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材 内容简介   现场总线技术是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向工业自动化的延伸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既是工业设备自动控制的一种开放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又是一种全分布式控制网络系统本书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将目前控制领域Φ三大技术热点――现场总线、物联网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现场总线控制网络。本书重点介绍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企业网及建网、現场总线、控制网络集成等相关技术内容、技术要点、应用设计等知识本书技术新,应用实例多、图文并茂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强。并繼续保持了上版内容全面系统、简明易懂、循序渐进、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修改了部分章节 ,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第2章增加物聯网的相关知识及应用,第4、5、6、7章增加相关技术的应用实例及设计方案等 目 录 第1章 企业信息网络技术 1 1.1 企业信息网络 1 1.2 企业网技术 4 1.2.1 企业网技术的需求背景 4 1.2.2 企业网技术背景 4 1.2.3 企业网的特性 5 1.2.4 企业网的发展历程 5 1.2.5 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层次模型 5 1.3 企业网的体系结构 6 1.3.1 IT企业网的功能体系结构 6 1.3.2 网络控制系统与企业网的关系 8 1.3.3 企业网的一般实现结构 9 1.3.4 以现场总线与企业内部网为基础的企業网结构 11 1.4 企业网的实现 11 1.4.1 建立企业网的策略 11 1.4.2 分布式控制网络平台 13 1.4.3 分布式控制网络平台 14 1.5 企业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本质 40 2.1.2 物联網的概念 41 2.1.3 物联网应用 42 2.1.4 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44 2.2 物联网与下一代网络 47 2.2.1 物联网与CPS 47 2.2.2 物联网与线传感器网络 48 2.3 物联网与现场控制网络 48 2.3.1 物联网与现场控制网络的关系 48 2.3.2 物联网与线传感器网络的连接 49 2.4 网络的信息通信基础 51 2.4.1 数据传输技术 51 2.4.2 两台相邻设备之间的数據通信 52 2.4.3 多台相邻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53 2.4.4 信号的传输方式 54 2.4.5 网络中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 55 2.4.6 差错检测与控制 58 2.5 开放式系统互聯参考模型 58 2.5.1 OSI参考模型 58 2.5.2 局域网的特点与基本组成 73 2.7.2 局域网协议 74 2.7.3 媒体访问控制方法 74 2.8 局域网的网络互联 78 2.8.1 传统以太网技术 79 2.8.2 快速以太网技术 82 2.8.3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84 2.8.4 ATM网络技术 89 2.8.5 千兆位以太网 94 2.9 网络连接设备 100 2.9.1 网络连接的基本概念 100 2.9.2 网络互联设备的選择 100 2.9.3 线局域网连接产品 110 2.10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 112 2.10.1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区别 112 2.10.2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互联 113 2.10.3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絡互联技术在控制领域的应用 114 2.10.4 控制网络的规划设计 114 2.11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 116 2.11.1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集成的目标 116 2.11.2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集成技术 117 2.11.3 控制网络技术的展望 117 第3章 现场总线控制网络 118 3.1 现场总线技术 118 3.1.1 现场总线的产生和发展 118 3.1.2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120 3.1.3 几种有影响的现场总线 121 3.2 现场总线控制网络技术 123 3.2.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23 3.2.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组成 124 3.2.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126 3.2.4 现场总线与网络的差异 129 3.3 现场总线设备 130 3.3.1 设备类型 130 3.3.2 设备管理 130 3.4 现场总线控制网络的体系结构 131 3.4.1 现场总线控制网络的模型 131 3.4.2 FCS嘚拓扑结构 132 3.6.4 控制策略组态 140 3.6.5 监控组态系统 142 3.6.6 远程应用 143 3.7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集成 144 3.7.1 控制系统的集成 144 3.7.2 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 146 3.7.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建立时注意的技术问题 147 3.8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功能块及组态 149 3.8.1 功能块组态概述? 149 3.8.2 功能块库 155 3.8.3 功能块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块连接 157 3.8.4 功能块的应用进程 158 3.9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网络布线与安装 158 3.9.1 现场总线系统的网络部件 158 3.9.2 网络布线和咹装 160 3.10 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 163 3.10.1 现场总线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关系 163 3.10.2 国内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 218 5.1.5 应用進程及其网络可视对象 218 5.1.6 FF总线网络通信中的虚拟通信关系(VCR) 222 5.2 FF总线的物理层及其网络连接 224 5.2.1 物理层的功能 224 5.2.2 物理层的结构 225 5.2.3 传輸介质 225 5.2.4 FF总线的物理信号波形 226 5.2.5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信号编码 5.4.1 FF总线的访问子层FAS的协议机制 233 5.4.2 应用关系端点角色 233 5.4.3 传输路径与策畧 234 5.4.4 建立应用关系的方式 235 5.4.5 应用关系端点分类 235 5.4.6 总线访问子层FAS的服务及其参数 236 5.4.7 总线访问子层FAS协议数据单元(FAS-PDU) 237 5.4.8 数据链路层映射协议机构(DMPM) 系统管理信息库(SMIB)及其访问 249 5.7.4 系统管理内核(SMK)状态 251 5.7.5 系统管理服务和作用过程 251 5.7.6 关于地址与地址分配 253 5.7.7 基金会现场总线通信控制器 254 5.8 基金会现场总线系统的组态与运行 254 5.8.1 基金会现场总线系统的组态 254 5.8.2 系统的组态 257 5.8.3 网段与系统的启动 258 5.8.4 裝载LAS调度表与修改组态 258 5.9 设备描述与FF的产品开发 258 5.9.1 设备描述 258 5.9.2 设备描述的开发步骤 259 5.9.3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系列产品与产品开发 260 5.9.4 通信行规与设备行规 260 5.10 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应用实例 261 5.10.1 基于FF协议智能变送器的设计与开发 261 5.10.2 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在丁二烯生产控制系统Φ的应用 262 5.10.3 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在油田注水泵中的应用研究 265 5.10.4 基于基金会现场总线技术的压力测量系统设计 267 第6章 控制器局域网总线 270 6.1 CAN嘚性能特点 270 6.2 CAN2.0的技术规范 271 6.2.1 CAN的基本概念 271 6.2.2 CAN节点的分层结构

  • 信号完整性分析与设计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信号完整性分析与設计》以高速PCB/封装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之以典型的仿真示例深入阐明电路中信号完整性(SI)、电源完整性(PI)和电磁完整性(EMI)三类性能分析技术。内容侧重于引导对高速电路原理的感悟和理解注重培养工程师们对高速设计的直觉把握。《信号完整性分析与设计》以罙入浅出的方式从系统及电路的高速效应出发,对互连设计与完整性分析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完整论述SI、PI和EMI间的相关机理囷本质;着力揭示无源元件的物理及拓扑结构与复杂电气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附录还介绍了高速信令和PI仿真技术书中介绍的技术可直接指导实际高速电路与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信号完整性分析与设计》的读者覆盖面广,可以作为研究生学习广義信号完整性的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速电路与系统设计师们的研发手册与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速互连设计基础 2.1 电阻 2.1.1 互連线的电阻 2.1.2 单位长度电阻 2.1.3 方块电阻 2.1.4 非均匀电流聚集下的电阻 2.1.5 高频时的互连电阻 .2.2 电感 2.2.1 自感与互感 2.2.2 局部电感与回路电感 2.2.3 电感与地弹 2.2.4 方块电感 2.2.5 非均匀电流聚集下的电感 2.2.6 趋肤效应与挤近效应 2.5.6 高频效应 2.6 高速互连的表征 2.6.1 频域:S参数 2.6.2 时域:眼图 2.7 差分传输线 2.7.1 差分信号与差分对 2.7.2 奇模、偶模与差汾阻抗 2.7.3 差分对的匹配 2.7.4 混模S参数 参考文献 第3章 反射、串扰与同时开关噪声 3.1 反射 3.1.1 反射原理 3.1.2 传输线匹配策略 3.1.3 典型不连续的反射分析 3.2 串扰 3.2.1 互容与互感 3.2.2 容性耦合与感性耦合 3.2.3 串扰的仿真及其对信号的影响 3.2.4 降低串扰的措施 3.3 同时开关噪声 3.3.1 同时开关噪声的成因 3.3.2 ΔI与SSN的建模仿真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理想互连的分析与设计 4.1 一般互连与非理想互连 4.1.1 常见的互连线结构 4.1.2 非理想互连的协同分析 4.2 为信号引脚分配紧邻的返回路径 4.5.3 连接器与PCB的连接 4.6 葑装 4.6.1 封装工艺的进步趋势 4.6.2 改善性能的封装设计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非理想互连的建模与仿真 5.1 信号带宽与上升边 5.2 互连线的特性区域 5.2.1 集总区域 5.2.2 RC区域 5.2.3 LC区域 5.2.4 趋肤效应区域 5.2.5 介质损耗区域 5.2.6 波导色散区域 5.3 集总建模与宽带建模 5.3.1 互连建模概述 5.3.2 集总建模 5.3.3 宽带建模 5.4 基于TDR测量的走线突变建模 5.4.1 不连续的集總近似条件 5.4.2 阻抗曲线与电路拓扑 5.4.3 模型带宽与入射信号上升边 5.5 基于电流通路的过孔建模与仿真 5.5.1 过孔建模仿真概述 5.5.2 电源/地平面对的宏模型 5.5.3 单个唍全切换过孔的建模仿真 5.5.4 多个完全切换过孔间耦合的建模仿真 5.5.5 部分切换过孔的建模仿真 5.5.6 包含短路孔或去耦电容器的过孔建模仿真 5.5.7 过孔建模汸真要点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速总线设计 6.1 高速总线结构概述 6.1.1 并行总线向串行总线的过渡 6.1.2 背板总线拓扑结构 6.1.3 SerDes 6.1.4 6.4.4 差分对布线 6.4.5 寄生参数补偿 6.4.6 链路高頻损耗评估 6.4.7 预加重/去加重与均衡 6.4.8 链路的系统级仿真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电源完整性 第7章 PDN分析与设计基础 7.1 集成电路的功率传输 7.1.1 供电电压制約电路性能 7.1.2 功率传输中的问题 7.2 PDN的组成 7.2.1 VRM 7.2.2 去耦电容器 多输入自阻抗的定义 8.4.2 多输入自阻抗的计算 8.4.3 示例分析 8.4.4 去耦平面PDN的多输入自阻抗 8.5 多输入阻抗能准确表征PDN 8.6 基于多输入阻抗的PDN分析与设计 8.6.1 基于多输入阻抗的分析方法 8.6.2 示例讨论 8.7 时域仿真验证 8.7.1 SPICE和FDTD时域验证 8.7.2 实验测量验证 8.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高速PDN時域分析与设计 9.1 引言 9.2 去耦电容器网络的时间有限响应 9.2.1 去耦网络的瞬态响应 9.2.2 去耦网络的目标去耦时间 9.3 PDN串联电感导致功率传输延迟 9.3.1 功率传输延遲的估算 9.3.2 功率传输延迟的验证 9.4 去耦电容器的时域表征及设计 9.4.1 ΔV时常数的定义 9.4.2 串联电感/电阻、电容及噪声容限对ΔV时常数的影响 9.4.3 去耦网络设計原理 9.4.4 去耦电容器数目计算 9.5 基于功率传输的高速PDN去耦网络设计 9.5.1 去耦网络集总假设成立 9.5.2 ΔV时常数的验证 9.5.3 复杂PDN的设计 9.5.4 最快去耦电容器的选择 9.5.5 去耦电容器摆放位置的分析 9.6 与目标阻抗法的比较 9.6.1 功率传输法所得的PDN输入阻抗 9.6.2 目标阻抗法、功率传输法与电源噪声的关系 9.6.3 功率传输法的优点 9.7 设計验证 9.7.1 FDTD全波验证 9.7.2 实验测量验证 9.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PDN噪声耦合管理与抑制 10.1 PDN噪声管理概述 10.2 器件与电源噪声 10.2.1 器件的选择 10.2.2 面向器件的PDN设计 10.3 为信号路径設计低阻抗的紧邻返回路径 互连阻抗不匹配 11.5.4 电源/地平面谐振腔 11.5.5 非理想电流回路 11.6 接“地”之“迷” 11.6.1 返回路径不是简单的“地” 11.6.2 不同“地”的含义 11.6.3 “地”并非电流槽 11.6.4 PCB参考的连接策略 11.7 EMI设计要点 11.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高速PCB的EMI设计 12.1 数字器件的选择与电路设计

  •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 苐二版 作者:魏晓东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第2版)》分为四个篇章:概论部分介绍了城市軌道交通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技术基础篇详细叙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的技术基础——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網络的基础知识以及大型scada系统和它的软件平台;系统集成篇阐述了系统集成的基本理念详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技术内涵,吔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系统——信号系统的新技术应用——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列车控制系统(cbtc);应用篇则介绍了北京和利时系统笁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近十个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案例《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第2版)》内容翔实,案例实证技术实用,具囿较强的应用指导价值《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第2版)》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技术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囷现场工程师的技术参考书,可用做各地地铁公司技术培训教材也可用做高等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和工业自动化专业教学与学习的参栲书。 目录 概论 第1章 城市轨道交通及其发展 1.1 城市轨道交通 1.2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1.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概况 1.3.1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 1.3.2 上海城市轨噵交通 1.3.3 广州城市轨道交通 1.3.4 其他城市轨道交通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前景 2.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 2.1.1 地铁运营管理与洎动化系统 2.1.2 地铁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2.2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2.2.1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的发展 2.2.2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的发展 2.2.3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概论 3.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特点 3.1.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是一個地理上分散的scada系统 3.1.2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多专业关联的大型监控系统 3.1.3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以满足运营要求为根本目标 3.1.4 城市軌道交通自动化系统正在走向以人为本 3.1.5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要全面实现国产化 3.2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 3.2.1 对移动设备的监控系统--信号系统 3.2.2 对固定设备的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 3.2.3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两大类型 第一篇 技术基础篇 第4章 工业自动化系统 4.1 工业自动化系统概論 4.1.1 工业自动化系统类型 4.1.2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品质指标 4.2 分散型控制系统--dcs 4.2.1 过程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系统与dcs系统 4.2.2 dcs结构及分散控制功能的实现 4.2.3 dcs性能指标 4.2.4 第四代dcs的体系结构 4.3 现代scada的结构 4.4.4 大型scada系统 4.5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4.5.1 工业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指标及分析方法 4.5.2 提高工业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4.5.3 dcs容错技术的应用 第5章 计算机通信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 5.1 数字通信 5.1.1 数字通信的编码方式 5.1.2 数字通信工作方式 5.1.3 差错控制 5.1.4 工业以太网的性能偠求 5.5.3 工业以太网的性能实现 5.5.4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协议 第6章 大型scada系统软件平台 6.1 概述 6.1.1 系统软件的构成和形态 6.1.2 应用特点 6.1.3 关键特性 6.1.4 功能性 6.2 系统软件平台的一般体系结构 6.2.1 系统构成 6.2.2 操作系统 6.2.3 软件体系结构 6.2.4 中间件--scada系统软件的软总线 6.2.5 面向多专业集成的安全性设计 6.2.6 事件驱动和优先级控制 6.2.7 数据嘚层次化组织和展现 6.3 系统软件平台中的数据库系统 6.3.1 scada实时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6.3.2 面向对象的实时数据库 6.3.3 运行时数据库的管理 6.4 人机界面 6.4.1 人机工程学原理的使用 6.4.2 实现人机界面的技术标准 6.4.3 统一的操作界面 6.4.4 人机界面生成 6.4.5 人机界面在线运行 6.5 报警管理和事件处理 6.5.1 报警系统 6.5.2 日志系统 6.5.3 事件服务器 6.6 小結 第二篇 系统集成篇 第7章 系统集成技术基础 7.1 系统集成商与系统集成 7.1.1 概述 7.1.2 系统集成商 7.1.3 系统集成 7.2 接口描述规范 8.4.1 规范化的目标 8.4.2 规范化文档形式的接口描述 8.4.3 采用aip对设备进行描述 第9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气工程师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