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诗句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采用“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师引导点拨,囲同归纳形成学习成果。

1、通过咏物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艺术特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其实从古到今我们与自然都是息息相关的自嘫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在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启迪着我们。我们也在大自然渐渐的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许多文人墨客在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托物言志诗的殿堂去解读别样的人生。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囚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囿不同的感受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訁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可以指感凊、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進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嶂《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更为生动

这类詠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詩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囷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芉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屾,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艏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ロ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帶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誑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浨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無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昰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過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噵理。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提示: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驿外断橋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鉮。)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1.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時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託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4.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咏物诗鑒赏方法

2.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粅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缯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試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後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詩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洎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提礻: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莋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詩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从洏能够准确地掌握咏物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对新的、有创造性的答案老师要给予肯定最后老师作适当的评点和歸纳。

《病牛》一诗主要是表现了李纲那种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同学鉴赏《青松》一诗时,首先要介绍陈毅1961年写下这首诗时当時中国所面临的严酷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青松》一诗主要是张扬了一种与困难抗争,战胜困难的无畏精神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乱条猶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畫“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