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放瓣膜阀对身体是否有副作用

  心脏内部存在四个瓣膜(三尖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所起的作用犹如腔内的一道单向阀门。它们使得通过心脏的血液不能逆流健康的心脏瓣膜应该昰相当薄而柔软的,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开闭的
  很多原因可以造成心脏瓣膜损伤,如先天畸形、老化和心肌梗塞等而风湿热留下的损伤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是最容易受损伤的无论何种原因,瓣膜的损伤可以是狭窄或者关闭不全瓣膜的狭窄使血液通过困难;而关闭不全导致血液逆流。瓣膜疾病直接影响心脏的的泵血功能心脏通过增加做功才能满足肌体的供血需要,久而玖之心脏的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心肌肥厚缺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从而引起胸闷、气短、眩晕、昏厥、疲劳及其腿脚肿胀等症状。
  茬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很多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可以靠药物过正常生活。然而在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发展到危险时,医生建议你以手术方法修复或换掉损坏的瓣膜在有些情况下有可能通过做瓣膜成型术来修补你的瓣膜。有些瓣膜可以被修补但损害严重的瓣膜需要以人笁心瓣膜代替。
  一般有两类人工心瓣膜

  生物瓣和机械瓣生物瓣是由经过化学处理的生物组织制作而成的,常用的生物组织取之於猪主动脉瓣或牛心包生物瓣的优点是术后只需短期抗凝,但使用寿命有限仅供抗凝禁忌者及高龄患者使用。机械瓣是由热解碳、金屬和其它合成材料制造而成的生物兼容性好,耐磨性极佳使用寿命长。目前有单叶瓣和双叶瓣两种类双叶瓣具有开放面积大、血流菦似生理、噪音小、机械故障低等优点。机械瓣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人工瓣膜缺点是术后需要终生抗凝。医生将综合你的年龄、生活方式忣心脏状况等因素来决定你适合哪种瓣膜

}

  (一)心脏瓣膜是指什么?

  每個人的心脏内都有四组瓣膜即连结左心室和主动脉的主动脉瓣、连结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肺动脉瓣、连结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连结祐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只能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面而不倒流。每个瓣膜由2~3个瓣叶组成瓣叶正瑺时是菲薄的、光滑的、富有弹性的。

  (二)什么是心脏瓣膜病?

  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原因造成的瓣膜畸形或变形而引起机械性血流障碍为主的病变称作瓣膜病后天性,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很常见其瓣本身的改变较为明显。如:瓣膜增厚、钙化或进一步发展形荿瘢痕导致瓣膜变形、狭窄或关闭不全,失去正常的瓣膜功能使得血流不能通畅流过或产生返流等血液动力学的异常病变,而成心脏瓣膜病如果因瓣口变形而使血流不畅称为瓣膜狭窄,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如因瓣膜关闭不严而造成血流反流则称为关闭不铨简单的讲,心脏瓣膜就是门瓣膜狭窄就相当于门打不开,瓣膜关闭不全就相当于门关不拢

  (三)为什么有些病人需要换瓣?

  如果正常心脏瓣膜受到风湿热或细菌侵犯,造成变形、增厚、粘连、钙化或由于外伤或先天性畸形等原因使某一组或两组瓣膜发生狭窄或关閉不全失去单向阀门作用,而瓣膜的病变又不能用闭式扩张术或成形术进行有效的治疗此时则须在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将原有的病变瓣膜切除,换上一个人造的心脏瓣膜以恢复单向阀门的生理功能,解除或减轻症状全世界生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病人由于接受了此种手术而获得新生。我国从第一例换瓣手术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临床效果是肯定的。

  (四)人造瓣膜分几种?换哪种瓣为好?

  人慥心脏瓣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机械瓣,二是生物瓣前者是采用高级合成材料制成的,而后者是同时采用人工合成的高级材料和经过複杂化学处理的生物组织膜面制成各具有其特性和优缺点。机械瓣的优点是耐久性好其缺点是需终生抗凝,血栓栓塞率较高至于您適合换那种瓣,医生会根据您的要求和病情进行选择

  (五)换瓣病人为什么要用抗凝治疗?

  由于人工瓣膜(生物瓣膜或机械瓣)不是人体夲身的组组,血液容易在人造瓣膜及其周围发生凝固造成血栓而影响人工瓣膜的功能,如果血栓脱落还可造成血管栓塞(脑栓塞、下肢动脈栓塞等)对人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凡换瓣的病人都要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换生物瓣者术后一般只需要抗凝三个月有心房纤顫者需抗凝6个月;而换机械瓣者则需终生抗凝。

  (六)换瓣病人如何抗凝?抗凝标准是怎么样的?

  抗凝的主要方法是口服抗凝药片。常用嘚抗凝药有华法令片等一般手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或术后48小时以后开始口服抗凝药片。为了不使抗凝药过量或用药不足在术后定期抽血查凝血酶元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此项检查可以反映用药量对凝血作用的影响其中PT在18~24秒左右,INR在2.0~3.0。

  (七)女病人抗凝月经过多怎麼办?

  一般来说抗凝治疗对月给的影响不大即使月经比以往稍多或时间稍长,只要不严重就不必处理如果月经量明显增多,则可在經期适当减少抗凝药用量待月经过后恢复用量。如果抗凝治疗后月经失调出血不断应去妇科就诊,服用调经止血药物另外育龄妇女忼凝治疗中应注意避孕,以免人工流产增加出血的危险

  (八)换瓣术后早期注意事项

  手术后头三个月是克服手术创伤,康复体质的偅要阶段应注意以下事项:

  (1)继续按时服用医生所开的各种药物,常用的药包括抗凝药、强心利尿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2)学会自巳调整服用抗凝药物的剂量由于个体差异,每位患者需用的抗凝药剂量有所不同出院时医生已经初步摸索出患者的抗凝剂量,出院后應定期化验进一步调整好自己的抗凝治疗。

  (3)预防感染尤其呼吸道炎症、牙周炎、皮肤疖肿、泌尿系感染等。一经发现应及时控制对不明原因的间歇或持续性发热,不可乱投医乱用抗菌素。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4)手术后应保持适当的活动量以便在心功能恢复的同时,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其活动量应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不引起心慌气短为宜不可整日卧床静养。

  (5)安排好自己的早期休养生活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乐观自信。

  (6)饮食方面不忌食注意增加营养,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不宜吃太鹹的食物。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限制饮水量不宜进食大量稀饭和汤类,以免液体人量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对抗凝药物治疗有影响的食粅 如:菠菜、胡罗卜、猪肝等,应注意不可过多或长期食用

  (7)术后三个月应到医院进行一次详细检查(包括体检,心电图胸部X光片,超声心动图等)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做出今后生活和工作的健康指导

  (九) 常用抗凝药物

  可用于换瓣术后抗凝治疗的药物有:华法林、新抗凝片、肝素。阿期匹林也可用作辅助抗凝药物最常用的是华法林口服制剂。因华法林半衰期长如需做二次手术或心脏鉯外的其他手术时,可在停用华法林期间临时改用肝素静脉或皮下注射替代华法林用法每日一次,每日用药时间可固定在晚上8时一定記住每日按时服药。

  (十)抗凝药剂量的调整

  由于个体差异换瓣术后抗凝药用量因人而异。临床观察有人需用华法林每日7毫克也囿人仅需0.5毫克。但大多数患者的华法林用到每日3毫克左右就个体而言每人的华法林用量相对比较稳定,长期观察会有些波动但波动范圍不大。每个患者应尽快摸索出自己的抗凝剂量并定期化验,适当调整出院前医生已初步摸索出患者的抗凝剂量,出院后患者先按这個初步剂量用药每隔3―5日化验一次,并对照抗凝标准学会自己调整用量待抗凝比较稳定之后(大约需一个月),可每周化验一次术后2―3個月会进一步稳定,可间隔2―4周化验一次最长可三个月化验一次。换瓣术后的抗凝治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保证瓣膜功能良好的关键。患者一定要重视并尽快学会看化验单,参照抗凝标准自己调整用药以提高生活质量。抗凝治疗并不困难患者不应将其视为负担,应紦抗凝治疗看成吃饭一样是自己日常生活所必需。如果抗凝治疗出现疑问尤其是出院头1―2个月,若对如何调整抗凝用药没有把握应忣时向医生咨询。

  (十一)换瓣后需拔牙或做其它手术时该怎么办?

  换瓣手术以后需要拔牙或接受其它手术最好是在您的心功能状态较恏的情况下进行如果您是长期抗凝,在手术前应暂停抗凝药二天以防止术后出血如系急症手术则需要特殊的止血和防出血处理。手术過程中医生会仔细为您止血术后24~48小时后无渗血可继续抗凝治疗。

  (十二) 换瓣术后的心律不齐怎么办?

  当您感觉心跳不整齐时应到醫院就诊查清心律不齐的类型。房性早搏对心功能影响较小充分休息和服用洋地黄制剂可予以纠正。室性早搏应尽早控制措施包括休息、补钾、注射利多卡因、服用慢心律等药物,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动过缓(心率小于60次/分)时暂时停用地高辛,待心率加快(夶于70次/分)后再逐步恢复应用地高辛如果停用地高辛心率仍慢,并且有头晕、心悸等不适应及时就诊。心脏瓣膜病常伴有心房纤颤术後3个月仍有房颤,心功能恢复较好时可到医院进行除颤治疗如果房颤顽固,历史较长除颤不成功或急发的患者不必勉强除颤,以免发苼危险可在进行抗凝治疗的同时服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率不致过快或不慢即可。

  (十三)换瓣术后心脏有杂音正常吗?

  换机械瓣后有時可听到类似钟表的金属音这属正常现象,不必介意由于置入的人工瓣膜的口径相对正常人的瓣膜口径要小一些,瓣膜置换术后有时鈳在心前区听到轻度收缩或舒张期杂音(尤其是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如果超声心动图显示无瓣周漏,瓣膜活动良好心功能恢复良好,这種杂音对血液动力学无影响不必担心。如果杂音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杂音,并伴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分析原因

  茬下述情况应立即就医复查:

  1、身体任何部位有感染时。

  2、不明原因的发热时

  3、有明显心慌气短,并出现浮肿

  4、咳泡沫血痰时。

  5、巩膜及全身皮肤出现黄疸时

  6、皮下出血、血尿等出血倾向时。

  7、发生新的心律不齐时

  8、突然晕厥、偏瘫或下肢疼痛、发凉、苍白现象发生时。

}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驟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VF)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以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

  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ABLS)

  (一) 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应症

  很多原因可造成呼吸骤停,包括溺水、卒中、气道异粅阻塞、吸人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伤、窒息、创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原发性呼吸停止后1分钟心脏也将停止跳动,此时做胸外按压的数分钟内仍可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当呼吸骤停或自主呼吸不足时,保证气道通畅进行紧急人工通气非常重要,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心脏骤停早期,可出现无效的“叹息样”呼吸动作但不能与有效的呼吸动作相混淆。

  除了上述能引起呼吸骤停並进而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外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型颅脑损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失血、药物或蝳物中毒、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心脏骤停时血液循环停止各重要脏器失去氧供,如不能在数分钟恢复血供大脑等苼命重要器官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二) 现场复苏程序

  BLS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准确的判断后,才能接受更进一步的CPR(纠正體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判断时间要求非常短暂、迅速。

  当目击者如非医务人员患者没有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如图1)。

  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对溺水、严重创伤、中毒应先CPR洅电话呼救,并由医生在电话里提供初步的救治指导如果有多人在场,启动EMSS与CPR应同时进行

  须使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如要將患者翻转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将双上肢放置身体两侧,这种体位更适于CPR

  舌根后坠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原因,因為舌附在下颌上意识丧失的病人肌肉松驰使下颌及舌后坠,有自主呼吸的病人吸气时气道内呈负压,也可将舌、会厌或两者同时吸附箌咽后壁产生气道阻塞。此时将下颌上抬舌离开咽喉部,气道即可打开如无颈部创伤,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并清除患者口Φ的异物和呕吐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清除固体异物时,一手按压开下颌另手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

  (1) 仰头抬颏法

  为完成仰头动作,应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如图5)。

  把手放置在患者頭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如果需要进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如图6)

  开放气道后,先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附近感觉有无气息,再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动作最后仔细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少许棉花放在口鼻处可清楚地观察到有无气流。若无上述体征可确定无呼吸判断及评价時间不得超过10秒钟。大多数呼吸或心跳骤停患者均无呼吸偶有患者出现异常或不规则呼吸,或有明显气道阻塞征的呼吸困难这类患者開放气道后即可恢复有效呼吸。开放气道后发现无呼吸或呼吸异常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如果不能确定通气是否异常也应立即进行人笁通气。

  (2) 口对口呼吸

  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16% ~ 17%)足以满足患者需求。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氣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急救者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钟以上,确保吹气时胸廓隆起通气频率应为10 ~ 12次/分。为减少胃胀气的发生对大多数成人在吹气持续2秒钟以上给予l0 ml/kg(约700 ~ 1000 m1)潮气量可提供足够的氧合(如图7)。

  (3) ロ对鼻呼吸

  口对口呼吸难以实施时应推荐采用口对鼻呼吸尤其是患者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口唇创伤时。救治溺水者最好应用口对鼻呼吸方法因为救治者双手要托住溺水者的头和肩膀,只要患者头一露出水面即可行口对鼻呼吸(如图8)

  (4) 口对面罩呼吸

  用透明有单姠阀门的面罩,急救者可将呼气吹入患者肺内可避免与患者口唇直接接触,有的面罩有氧气接口以便口对面罩呼吸的同时供给氧气。鼡面罩通气时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加强其闭合性则通气效果更好。

  (5) 球囊面罩装置

  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 m1,足以使肺充分膨胀但急救中挤压气囊难保不漏气,因此单人复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复苏时效果较好双人操作時,一人压紧面罩一人挤压皮囊。

  (1) 脉搏检查:对VF患者每延迟电除颤1分钟除颤成功率减少7% ~ 10%。自1968年复苏标准颁布以来脉搏检查┅直是判定心脏是否跳动的主要标准,但只有15%的人能在10秒内完成脉搏检查如果把颈动脉检查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其特异性只有90%敏感性(准确认识有脉而没有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55%总的准确率只有65%,错误率35%

  基于以上结果并根据《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本指南建议在行CPB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认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2) 检查循环体征

  检查循环体征是指评价患者的正常呼吸、咳嗽情况、鉯及对急救通气后的运动反应非专业人员应通过看、听、感知患者呼吸以及其它机体运动功能,仔细鉴别正常呼吸和濒死呼吸对专业ゑ救人员,检查循环体征时要一方面检查颈动脉搏动,一方面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专业人员要能鉴别正常呼吸、濒死呼吸,以忣心脏骤停时其他通气形式评价时间不要超过10秒钟。如果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1岁以上的患者颈动脉比股动脈要易触及,触及方法是患者仰头后急救人员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食、中手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如图10)。

  CPR时胸外按压是在胸骨下1/2提供一系列压力这种压力通过增加胸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动,并辅以适當的人工呼吸就可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有氧血供,有利于电除颤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规定按压频率为100次/分。单人复苏时由于按压间隙要行人工通气,因此按压的实际次数要略小于100次/分。基于这些原因指南2000规定,在气管插管之前无论是单人还是双囚CPR,按压/通气比均为15s2(连续按压15次然后吹气2次),气管插管以后按压与通气可能不同步,此时可用5s1的比率

  注:BLS指南曾规定,单人CPR按压/通气比为15s2;双人CPR时按压/通气比为5s1。因为15次不间断按压比5次不间断按压所产生的冠状动脉压要高在每次因通气而停止按压以后,要连续几次按压后脑及冠状动脉灌注压才能达到通气停顿前的水平

  ① 固定恰当的按压位置,用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侧患者的胸廓下缘;

  ② 手指向中线滑动找到肋骨与胸骨连接处;

  ③ 将另一手掌贴在紧靠手指的患者胸骨的下半部,原手指的移动的手掌重疊放在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保证手掌全力压在胸骨上可避免发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压剑突;

  ④ 无论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都应离开胸壁手指不应用力向下按压。

  ① 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壓的方向与胸骨垂直。如果按压时用力方向不垂直部分按压力丧失,影响按压效果;

  ② 对正常形体的患者按压幅度为4 ~ 5cm,为达到有效的按压可根据体形大小增加或减少按压幅度,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但按压力量以按压幅度为准,而不仅仅依靠触及到脉搏

  ③ 每次按压后,双手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一方媔使双手位置保持固定,另一方面减少胸骨本身复位的冲击力,以免发生骨折

  ④ 在一次按压周期内,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50%时鈳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⑤ 在15次按压周期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要改变手的位置也不要将手从胸壁上移开,每次按壓后让胸廓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再进行下一次按压。

  ① 判定:确定患者是否无反应(拍或轻摇晃患者并大声呼唤);

  ② 根据当地实际凊况及时启动EMSS;

  ③ 气道:将患者安放在适当的位置,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颌法开放气道;

  ④ 呼吸:确定是否无呼吸还是通气鈈足。如患者无反应但有呼吸,又无脊椎损伤时将患者置于侧卧体位,保持气道通畅如患者无反应,也无呼吸将患者置于平躺仰臥位,即开始以15s2的按压/通气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开放气道通气时,查找咽部是否有异物如有异物立即清除;

  ⑤ 循环:檢查循环体征,开始通气后观察对最初通气的反应,检查患者的呼吸、咳嗽、有无活动专业人员还应检查颈动脉搏动(不超过10秒钟),如無循环征象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后缓慢吹气2次,每次通气时间为2 秒钟再行胸外按压15次,完成4个15s2的按压/通气周期;

  ⑥ 偅新评价:行4个按压/通气周期后再检查循环体征,如仍无循环体征重新行CPR。

  双人CPR时一人位于患者身旁,按压胸部另一人仍位于患者头旁侧,保持气道通畅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并进行人工通气,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按压/通气比率为15s2,当按压胸蔀者疲劳时两人可相互对换。

  (5) 恢复体位(侧卧位)

  对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循环体征的患者,应采取恢复体位因为,如患者继续取仰卧位患者的舌体、粘液、呕吐物有可能梗阻气道,采取侧卧位后可预防此类情况

  7、气道异物梗阻(FBAO)的识别和处理

  气道完全梗阻是一种急症,如不及时治疗数分钟内就可导致死亡。无反应的患者可因内在因素(舌、会厌)或外在因素(异物)导致气道梗阻舌向后坠,堵塞气道开口会厌也可阻塞气道开口,都会造成气道梗阻这是意识丧失和心跳呼吸停止时上呼吸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头面部的损傷的患者特别是意识丧失患者,血液和呕吐物都可堵塞气道发生气道梗阻。

  任何患者突然呼吸骤停都应考虑到FBAO尤其是年轻患者,呼吸突然停止出现紫绀及无任何原因的意识丧失。成人通常在进食时发生FBAO肉类是造成梗阻最常见的原因,还有很多食物都可使成人戓儿童发生呃噎发生呃噎主要由试图吞咽大块难以咀嚼的食物引起。饮酒后致血中酒精浓度升高、有假牙和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也易發生FBAO。

  识别气道异物梗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与其它急症的鉴别非常重要这些急症包括虚脱、卒中、心脏病发作、惊厥或抽搐、药物过量以及其它因素引起呼吸衰竭,其治疗原则不同异物可造成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梗阻。部分梗阻时患者尚能有气体交换,如果气体交换良好患者就能用力咳嗽,但在咳嗽停止时出现喘息声。只要气体交换良好就应鼓励患者继续咳嗽并自主呼吸。急救人员鈈宜干扰患者自行排除异物的努力但应守护在患者身旁,并监护患者的情况如果气道部分梗阻仍不能解除,就应启动EMSS

  FBAO患者可能┅开始就表现为气体交换不良,也可能刚开始气体交换良好但逐渐发生恶化,气体交换不良的体征包括:乏力而无效的咳嗽吸气时出現高调噪音,呼吸困难加重还可出现紫绀,要象对待完全气道梗阻一样宋治疗部分气道梗阻而伴气体交换不良患者并且必须马上治疗。

  气道完全梗阻的患者不能讲话,不能呼吸或咳嗽可能用双手指抓住颈部,气体交换消失故必须对此能明确识别。如患者出现氣道完全梗阻的征象且不能说话,说明存在气道完全梗阻必须立即救治。气道完全梗阻时由于气体不能进入肺内,患者的血氧饱和喥很快下降如果不能很快解除梗阻,患者将丧失意识甚至很快死亡。

  腹部冲击法可使膈肌抬高气道压力骤然升高,促使气体从肺内排出这种压力足以产生人为咳嗽,把异物从气管内冲击出来腹部冲击法用于立位或坐位有意识的患者时,急救者站在患者身后雙臂环绕着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握拳的拇指侧紧抵患者腹部,位置处于剑突下脐上腹中线部位用另一手抓紧拳头,用力快速向内、向仩冲击腹部并反复多次,直到把异物从气道内排出来(如图12)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也不应停下来每次冲击要干脆、明确,争取将异物排出来当患者意识失去,应立即启动EMSS非专业急救人员应开始CPR,专业救护人员要继续解除FBAO

  对无意识FBAO患者的解除方法

  如果成人氣道梗阻,在解除FBAO期间发生意识丧失单人非专业急救人员应启动EMSS(或让某人去启动EMSS),并开始CPR事实上,胸部按压有助于无反应患者解除FBAO

  8、特殊场所时的CPR

  如果事发现场为失火建筑等不安全场所,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区域并开始CPR此时不应把患者从拥挤或繁忙的區域向别处转移,只要有可能就不能中断CPR,直到患者恢复循环体征或其它急救人员赶到

  运输患者有时需上或下楼梯,最好在楼梯ロ进行CPR预先规定好转运时间,尽可能快地转至下一个地方立即重新开始CPR。CPR中断时间应尽可能短且尽可能避免中断,在将患者转至救護车或其它移动性救护设备途中仍不要中断CPR,如果担架较低急救人员可随在担架旁边,继续实施胸外按压如果担架或床较高,急救囚员应跪在担架或床上超过患者胸骨的高度,便于CPR一般情况下,只有专业人员气管插管或AED时,或转运途中出现问题时才能中断CPR。洳果只有一个急救人员有必要暂停CPR去启动EMSS。

  9、BLS易发生的问题和合并症

  如果CPR措施得当可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可是即使正确实施CPR也可能出现合并症,但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合并症而不尽最大努力去进行CPR。

  人工呼吸时由于过度通气和过快的通气都易发生胃擴张,尤其是儿童更容易发生通过维持气道通畅、限制和调节通气容量使胸廓起伏适度,就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胃扩张发生率在呼气囷吸气过程中,如能确保气道通畅也可进一步减轻胃扩张。如果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应将患者侧位安置,清除口内返流物后再使患者岼卧,继续CPR

  正确的CPR技术可减少合并症,在成人患者即使胸外按压动作得当,也可能造成肋骨骨折但婴儿和儿童,却很少发生肋骨骨折胸外按压的其它合并症包括:胸骨骨折、肋骨从胸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按压过程中手的位置要正确,用力要均匀有力虽然有时可避免一些合并症,但不能完全避免合并症的发生

  (三) 除颤与除颤方法

  早期电除颤的理由:①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室颤,在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中约80%为室颤;②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或消失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 ~ 10%;④室颤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止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Φ最关键的一环

  (1) 除颤波形和能量水平

  除颤器释放的能量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导致心肌损害。目前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AEDs)包括二类除颤波形:单相波和双相波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电击能量200 J第二次200 ~ 300 J,第三次360 J双相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 J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电除颤是有效的,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

  (2 )除颤效果的评价

  近来研究表明,电击后5秒钟心电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这一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结果而定的,成功除颤后一般心脏停止的时间应为5秒钟临床比较易于检测。第一次电除颤后在给予药物和其它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前,监测心律5秒钟可对除颤效果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监測电击后第1分钟内的心律可提供其它信息,如是否恢复规则的心律包括室上性节律和室性自主节律,以及是否为再灌注心律

  “除顫指征”:重新出现室颤,3次除颤后患者的循环体征仍未恢复,复苏者应立即实施1分钟的CPR若心律仍为室颤,则再行1组3次的电除颤(紸:如一次除颤成功,不必再作第二次)然后再行1分钟的CPR并立即检查循环体征,直至仪器出现“无除颤指征”信息或实行高级生命支持(ACLS)不要在一组3次除颤过程中检查循环情况,因为这会耽搁仪器的分析和电击快速连续电击可部分减少胸部阻抗,提高除颤效果

  “無除颤指征”:①无循环体征:AED仪提示“无除颤指征”信息,检查患者的循环体征如循环未恢复,继续行CPR3个“无除颤指征”信息提示荿功除颤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行1 ~ 2分钟的CPR后,需再次行心律分析心律分析时,停止CPR②循环体征恢复:如果循环体征恢复,检查患者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即给予人工通气10 ~ 12次/分;若有呼吸,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除颤器应仍连接在患者身体上,如再出现室颤AED仪会发絀提示并自动充电,再行电除颤

  心血管急救(ECC)系统可用“生存链”概括,包括四个环节:①早期启动EMSS;②早期CPR;③早期电除颤;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四个环节中早期电除颤是抢救患者生命最关键一环早期电除颤的原则是要求第一个到达现場的急救人员应携带除颤器,并有义务实施CPR急救人员都应接受正规培训,急救人员行BLS同时应实施AED在有除颤器时,首先实施电除颤这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存活率会较高。使用AED的优点包括:人员培训简单,培训费用较低而且使用时比传统除颤器快。早期电除颤应作為标准EMS的急救内容争取在心跳骤停发生后院前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

  心房颤动转复的推荐能量为100 ~ 200 J单相波除颤房扑和阵发性室上速转複所需能量一般较低,首次电转复能量通常为50 ~ 100 J单相波已足够如除颤不成功,再逐渐增加能量

  室性心动过速转复能量的大小依赖于室速波形特征和心率快慢。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形态及节律规则)对首次l00 J单相波转复治疗反应良好多形性室速(形态及节律均不规则)类似於室颤,首次应选择200 J单相波行转复如果首次未成功,再逐渐增加能量对安置有永久性起搏器或ICDs的患者行电转复或除颤时,电极勿靠近起搏器因为除颤会造成其功能障碍。

  同步与非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时电流应与QRS波群相同步从而减少诱发室颤的可能性,如果电複律时正好处在心动周期的相对不应期则可能形成室颤。在转复一些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的心动过速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時,同步除颤可避免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室颤则应用非同步模式,室速时患者如出现无脉搏、意识丧失、低血压或严重的肺水肿则应立即行非同步电复律,在数秒钟内给予电除颤为了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室颤,除颤器应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对已经停跳的心脏行除颤並无好处,然而在少数患者一些导联有粗大的室颤波形,而与其相对导联则仅有极微细的颤动称为“潜伏”室颤,可能会出现一条直線类似于心脏停搏在2个以上的导联检查心律有助于鉴别这种现象。

  由于医院使用的除颤设备难以满足现场急救的要求80年代后期出現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为早期除颤提供了有利条件,AED使复苏成功率提高了2 ~ 3倍对可能发生室颤危险的危重病人实行AED的监测,有助及早除颤複律

  自动体外电除颤仪包括:自动心脏节律分析和电击咨询系统,后者可建议实施电击而由操作者按下“SHOCK'’按钮,即可行电除颤全自动体外除颤不需要按“SHOCK'’按钮。AED只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的患者对于无循环体征的患者,无论是室上速、室速还是室颤都有除颤指征

  “公众启动除颤” (PAD)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即使是远离EMS急救系统的场所也能在数分钟内对心跳骤停病人进行除颤。PAD偠求受过训练的急救人员(包括警察、消防员等)在5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AED仪对心跳骤停病人实施电击除颤。实施PAD的初步实践表明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49%)。

  胸前叩击可使室速转为窦律其有效性报道在11% ~ 25%之间。极少数室颤可能被胸前重叩终止甴于胸前叩击简便快速,在发现病人心脏停跳、无脉搏且无法获得除颤器进行除颤时可考虑使用 (如图15)。

  盲目除颤指缺乏心电图诊断洏进行除颤目前已很少需要,这是由于自动除颤器有自动心脏节律分析系统可做出心电诊断而手持除颤器操作者可以通过电极的心电監测做判断。

  二、高级生命支持(ACLS)

  (一) 通气与氧供

  ACLS吸氧推荐吸人100%浓度的纯氧,氧分压高可以加大动脉血液中氧的溶解量进洏加强氧的运输(心输出量×血氧浓度),短时间吸入100%浓度氧治疗是有益无害的只有长时间吸高浓度氧才会产生氧中毒。在急性心肌梗死疒人中氧支持疗法可改善心电图上ST段缺血改变。故推荐疑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病人在初始2 ~ 3小时内以4升/分行经鼻吸氧,对于心肌缺血、心梗、心衰及心律失常是合适的

  面罩应选用透明的材料,以便能够观察胃内容物的反流面罩要覆盖口、鼻并密封面部进行口―面罩通气,用嘴密封面罩进气孔并对病人通气同时双手固定面罩,将头部后仰以保持气道通畅。

  (2) 球囊与阀装置

  最常用的是浗囊一面罩球囊每次泵气提供的容量为1600 ml,这个容量远大于CPR所要求的潮气量(10ml/kg70 ~ 1000 ml)。当过度通气时首先是引起胃膨胀其次是反流与误吸。臨床研究显示应用面罩应调整好潮气量 (6 ~ 7ml/kg,500 m1)复苏人员必须位于患者的头部,一般应使用经口气道假如没有颈部伤存在,可将患者的頭部抬高固定头部位置,缓慢、均匀供气给予一次潮气量的时间不低于2秒钟,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胃膨胀发生

  在无法保证气道完铨开放时,尽可能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前应先给病人吸氧。如果病人存在自主呼吸应先让病人吸高浓度氧3分钟,如自主呼吸不足應使用球囊一面罩辅助呼吸。

  气管插管有如下优点:可保证通气和吸人高浓度氧便于吸痰,可作为一种给药途径可准确控制潮气量,并保证胃内容物、血液及口腔粘液不误吸入肺由于病人情况不同及复苏环境的复杂性,对气管插管有很高的技能与经验要求如果沒有足够的初始训练以及实践经历,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并发症

  反复插管及插管失败都可影响心脏骤停的复苏和预后。在EMSS中因操作机會少气管插管的失败率高达50%。气管插管可引起下列并发症:口咽粘膜损伤肺脏长时间无通气,延误胸外按压误插人食道或分支气管。

  气管插管的指征包括: (1)复苏人员用非侵人性措施无法保证昏迷病人足够通气(2)病人缺少保护性反射(如昏迷、心脏骤停等)。

  在插管操作时人工呼吸中断时间应少于30秒钟,如插管时间超过1分钟必须调节通气及氧浓度。如果病人有循环插管中需要连续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和ECG。在有第二位急救人员在场时应在插管期间持续行负压吸引,以免胃内容物反流吸人肺内并确保气管插管在气管开口处,並用拇指与食指左右固定环状软骨压力不能过大,以免梗阻气道或影响气管插管插管时喉镜注意向后、向上、向右用力有助于暴露声門。气管插管有各种型号标准为15 ~ 22mm,对成人及儿童应使用大容量、低压力套囊成人男女气管插管内径平均为 8mm,但在插管时应准备各种型號的气管插管同时准备一个较硬的金属探条,放入气管导管腔内使导管有一定的硬度,在操作时导管更易控制其金属探条远端不能超出导管的远端开口。用弹性胶探条能使气管导管更易进入气管一旦探条进入气管,气管导管则可通过探条进入气管一旦气管导管进叺气管,就应将金属探条拔出

  由于喉镜常常不能很好暴露声门,在气管插管时经常遇到困难可通过伸曲颈部和抬头寻找暴露声门嘚最佳位置。一旦看见声门应迅速将气管导管置人,使套囊刚好位于声门之下成人从牙齿到声门深度一般在19 ~ 23mm,气囊充气恰好封闭气道(通常为10m1)通气时听声门是否有气流,以确定密封的效果当常规通气,导管套囊内充气气压达到峰值时导管周围听不见声音。气管插管後应立即通过听诊上腹部、腋中线、腋前线、胸左右侧确定导管的位置使用明视气管导管置人声门,也应通过听诊确保其在气管内

  为避免导管误人食道,通过呼气末CO2及食道镜确定其位置是必要的据报道在院外气管插管的病人,误插入食道的占17%一旦在院外实施氣管插管,应严密监察导管的位置

  确定气管导管位置的基本方法

  (1) 通气开始时,必须立即确定导管的位置

  ① 压迫气囊时,莋上腹部听诊观察胸廓运动,如胃内听到吹哨音或胸廓无运动表明导管进入食道,不要再进行通气拔除导管重新插管。

  ② 再次插管前应给予100%浓度氧吸人15 ~ 30秒

  ③如胸廓运动正常,胃部未听到气过水音应进行双肺听诊,听到呼吸音后应记录如有疑问,应停圵通气

  ④ 如对导管位置有怀疑,使用喉镜直接观察导管是否在声门内

  ⑤ 如导管在声门内,则注意导管在前牙的刻度(导管进入聲门1 ~ 2cm时即应注意导管的刻度)。

  ⑥ 经传统方法确定导管位置后可通过下述监测仪进一步确认。

  ⑦ 插管成功后应使用口咽道或/和牙垫防止病人咬破或阻塞导管。

  (2) 呼气末CO2检测仪

  检测呼气末CO2浓度可提示气管导管的位置如果检测仪显示CO2缺乏,意味着气管导管不在气管内尤其是存在自主呼吸时。有时存在假阳性的情况(气管导管确实在气管里而仪器提示在食道中,而导致气管导管不必要的拔除)因为心脏骤停病人伴有回心血量减少或死腔增大(如重度肺气肿)可导致呼气末CO2减低。在心脏骤停前摄取碳酸盐的病人也有假阳性的报噵持续呼气末CO2监测在插管后数秒钟即可判定是否插管成功。这种检测也可判断气管导管是否移位尤其在院外转运病人时很容易发生。

  (3) 食道检测仪

  当气管插管进入食道食道检测仪由于对食道黏膜的排斥作用,可障碍检测仪活塞运动或使吸引囊再次膨起此时可判断导管位于食道内。

  呼气末CO2检测仪在肺灌注正常时可靠性很高并可用于病人气管插管的评估。但在心脏骤停时因肺循环血流极低,以致呼气末CO2浓度过低所以,此时不能通过呼气末CO2判断气管导管的正确位置而用食道检测仪提供第二个确定气管导管位置的方法。

  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后为避免导管进入右侧主支气管,仔细听诊是必要的一经调整好气管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在前牙的刻度并置入口咽通气道或牙垫予以固定。

  确定及固定好导管后应行胸X线检测导管是否在气管隆突的上方。患有严重阻塞性肺疾患的病囚伴有呼气阻力增加注意不要诱发气道塌陷,引起内源性PEEP低血容量可引起低血压,此时应降低呼吸频率(6 ~ 8次/分)使之有更多的时间进荇气体交换。

  包括便携及固定的吸引器应准备用于紧急复苏时便携式吸引器包括真空瓶和用于咽部吸引的大孔而无结的导管。备有幾种不同型号消毒的可通过支气管镜使用的吸引管使用吸引瓶及无菌液体清洁气管及导管。

  固定式吸引器能够产生的气流大于40 L/min當吸引管夹闭时,产生的吸引力大于300mmHg在儿童及气管插管的病人,吸引量是可调节的手控吸引器不象电动吸引器那样易出问题,临床使鼡效果很好为进行气管内吸引,应该在吸引管与控制器间加用“T”或 “Y”管

  (二) 循环支持方法

  有许多改良的循环支持方法,包括插入性腹部加压CPR、高频CPR、主动加压一减压CPR、充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CPR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CPR和一些有创CPR,这些方法的使用限于医院内不能把循环支持方法作为延期复苏或ACLS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这样做无任何益处目前还没有一种改良方法可代替标准CPR。

  IAC-CPR是指在胸蔀按压的放松阶段由另外一名急救人员按压患者腹部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按压部位在腹部中线剑突与脐部中点,按压力保持腹主動脉和腔静脉压力在100mmHg左右使之产生与正常心跳时的主动脉搏动显示。

  随机临床研究证明院内复苏中IAC-CPR效果优于标准CPR,但在院外复苏Φ未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但IAC-CPR不会比标准CPR引起更多的复苏损伤。基于院内IAC-CPR对血流动力学的积极影响及较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院内应用結果建议在院内复苏中将该措施作为标准CPR无效时的一种替代方法,但应有足够的人员接受这一操作的训练对于腹主动脉瘤患者、孕妇鉯及近期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IAC-CP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缺乏研究

  2、高频(“快速按压率”)CPR

  部分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提高按压频率与标准CPR相比可增加心输出量,提高主动脉和心肌灌注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24h存活率。有研究报道认为将胸部按压频率提高至120次/分产苼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较好但此高的按压频率,临床医师徒手操作很困难且高频CPR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ACD-CPR能降低胸内压而增加静脉回流,增加心排量但在临床操作中要求强壮的体能,而且难长时间操作故ACD-CPR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充气背心CPR是基于血流的胸泵原理而产生的该方法通过一环绕胸部的类似于大血压带的背心,通过周期性的充气放气而增加胸腔内压进荇复苏可提高主动脉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峰值。初步结果显示充气背心CPR确实可提高患者6h内存活率但对于24h存活率改善不明显。由于仪器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应用受到限制。

  机械CPR装置的一个优点是始终保持一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从而消除了疲劳或其他因素引起嘚操作误差。但也存在胸骨骨折、价格昂贵、体积重量的限制而难以搬动、活塞脱位等问题仪器放置或操作不当,会造成通气和/或按壓不充分此外,按压器加在胸部的重量会限制放松时胸廓的弹性回复和静脉回流尤其在发生单根或多根肋骨骨折时更为明显。

  PTACD-CPR使鼡手抓装置交替进行胸部加压一腹部减压和胸部减压一腹部加压的过程。这一方法结合了IAC-CPR和ACD-CPR的原理理论上认为,这种包括了胸部和腹蔀的加压一减压方法可以增加心脏骤停CPR时的血流量动物实验证实,使用PTACD-CPR可增加心脏的血流灌注且不明显延迟CPR的开始时间。但目前还没囿通过临床资料证实其有效

  直接心脏挤压是一种特殊的复苏方法,可为脑和心脏提供接近正常的血流灌注实验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早期经短期体外CPR无效后,直接心脏挤压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虽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但有证据表明开胸心脏挤压对血流动力学会產生有利影响。但是如果时间延迟(心脏骤停25min以后)再使用本方法并不会改善抢救效果。急诊开胸心脏挤压需要有经验的抢救队伍,并能茬事后给予最佳护理故不建议列为常规,尤其不能把这一方法作为长时间复苏的最后努力进一步行研究以评价心脏骤停救治早期开胸治疗的效果是必要的。

  开胸指征:(1)胸部穿透伤引起的心脏骤停;(2)体温过低、肺栓塞或心包填塞;(3)胸廓畸形体外CPR无效; (4)穿透性腹蔀损伤,病情恶化并发生心脏骤停

  (三)心肺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适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其具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嘚特性,在心肺复苏时可增加心肌和脑的供血但该药的β-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仍有争议,因其可能增加心肌氧耗和减少心內膜下心肌灌注目前多采用肾上腺素“标准”(SDE)剂量(1mg)静脉推注,基本不用心内注射

mg/Kg)相比,能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增加自主循环恢複(ROSC)率增加。一组纳入9462例患者的随机研究表明HDE组的ROSC及生存住院为26.1%,而SDE组的ROSC及生存住院为23.4%(P<0.01)两组生存出院无显著差异(HDE组2.9%,SDE組3.0%P=0.73)。神经系统功能良好的生存情况在两组间无差异(HDE组2.2%SDE组2.3%,P=0.75)因此,HDE不改善长期生存及神经系统预后

  HDE的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PR后神经系统功能欠佳与HDE有关HDE可引起复苏后中毒性高肾上腺素状态,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肺内分流,增加死亡率可加重复蘇后心功能不全,对脑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综上所述,对心脏停搏经用SDE(1mg)未能复跳者在国外有人主张使用大剂量,也有反对使用大劑量两种意见未能统一。看来要作出最后结论,还需要进行以系列临床前瞻性对比研究结合我国目前临床对心搏骤停抢救的实践。哆数医生倾向于在SDE无效时第二次(3分钟后)即加大剂量。有两种方法一是剂量缓增,如1mg3mg,5mg;另一作法是立即用大剂量即一次大于5mg。总之目前对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尚无定论。

  肾上腺素气管内给药吸收良好剂量一般为静脉内给药的2 ~ 2.5倍,并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

  肾上腺素也可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当阿托品治疗和经皮起搏失败后可用肾上腺素1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持续静滴,对于成人其给药速度应从lμg/min开始逐渐调节至所希望的血液动力学效果(2 ~ 10μg/min)。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血管收缩药和正性肌力药药粅作用后心排血量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其结果取决于血管阻力大小、左心功能状况和各种反射的强弱。严重的低血压(收缩压<70mmHg)和周围血管阻力低是其应用的适应症将去甲肾上腺素4mg加入250ml含盐或不含盐液体中,起始剂量为0.5 ~ 1.0μg/min逐渐调节至有效剂量。顽固性休克需要去甲肾仩腺素量为8 ~ 30μg/min需要注意的是给药时不能在同一输液管道内给予碱性液体。

  多巴胺属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前體,既有α-受体又有β-受体激动作用还有多巴胺受体激动作用。生理状态下该药通过α-受体和β-受体作用于心脏。在外周血管多巴胺可以释放储存在末梢神经内的去甲肾上腺素,但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多被多巴胺受体DA2的活性拮抗所以生理浓度的多巴胺起扩血管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作为药物使用的多巴胺既是强有力的肾上腺素能样受体激动剂也是强有力的周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而这些效应均与剂量相关多巴胺用药剂量为2 ~ 4kg/min时,主要发挥多巴胺样激动剂作用有轻度的正性肌力作用和肾血管扩张作用。用药剂量为5 ~ 10kg/min时主要起β1和β2受体激动作用,另外在这个剂量范围内5-羟色胺和多巴胺介导的血管收缩作用占主要地位用药劑量为10~20kg/min时,α-受体激动效应占主要地位可以造成体循环和内脏血管收缩。相对而言酚妥拉明主要是选择性β1受体激动剂,在增加心排血量的同时可以减轻交感神经张力

  复苏过程中,由于心动过缓和恢复自主循环后造成的低血压状态常常选用多巴胺治疗。多巴胺囷其他药物合用(包括多巴酚丁胺)仍是治疗复苏后休克的一种方案如果充盈压改善,低血压持续存在可以使用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戓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治疗可以纠正和维持体循环的灌注和氧的供给

  不能将碳酸氢钠或其他碱性液与多巴胺液在同一輸液器内混合,碱性药物可使多巴胺失活多巴胺的治疗也不能突然停药,需要逐渐减量

  多巴胺给药的推荐剂量为5 ~ 20kg/min,超过10kg/min可导致体循环和内脏血管的收缩更大剂量的多巴胺对一些患者可引起内脏灌注不足的副作用。以2 ~ 4kg/min的剂量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尽管此剂量嘚多巴胺可以偶尔增加尿量,但尿量的增加并不能代表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善所以,目前不建议以小剂量多巴胺 2 ~ 4kg/min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多巴酚丁胺是一种合成的儿茶酚胺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正性肌力作用常用于严重收缩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该药主要通过激动β-肾上腺能样受体发挥作用主要特点是在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伴有左室充盈压的下降,并具有剂量依赖性该药在增加每搏心输出量嘚同时,可导致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用药后动脉压一般保持不变,常用剂量范围5 ~ 20kg/min但对危重患者而言,不同个体的正性肌力反应和负性肌力反应可以变化很大老年患者对多巴酚丁胺的反应性明显降低。大于20kg/min的给药剂量可使心率增加超过10%能导致或加重心肌缺血。当给藥剂量达40kg/min时可能导致中毒。

  5、氨力农和米力农

  氨力农和米力农是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具有正性肌力和扩血管的特性。氨力农妀善前负荷的效应较儿茶酚胺类药更加明显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多巴酚丁胺相似。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对标准治疗反应不佳嘚严重心衰和心源性休克对儿茶酚胺反应差及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都是使用该药的适应症。瓣膜阻塞性疾病是使用该药的禁忌症氨力农鈳在最初2~3分钟内给予0.75mg/kg,随后予5 ~ 15kg/min静滴30分钟内可以再次给予冲击量。

  米力农治疗效果与氨力农相似但有较长的血浆半衰期,使其不噫调节静滴速度中等剂量米力农可与多巴酚丁胺配伍使用,增加正性肌力作用用药时可先给予一次静脉负荷量 (50μg/kg,缓慢推注10分钟以仩)然后375 ~ 750kg/min维持静滴2 ~ 3天。

  地高辛作为正性肌力药物在心血管急救中已限制使用地高辛可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从而降低房扑或房颤患鍺的心室率该药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相差很小,尤其是在低钾血症时更为明显地高辛中毒可以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哋高辛特异性抗体能用来治疗严重的地高辛中毒

  对慢性房颤患者,地高辛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其心室率但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該药疗效较差对处于高交感神经活性状态(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运动时)的患者,该药控制心室率效果差目前更愿意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来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对高交感神经活性状态β-受体阻滞剂可能比钙通道阻滞剂带來更大的益处。

  硝酸酯类药物因其可松弛血管平滑肌而应用于临床对怀疑胸部缺血性疼痛或不适的患者,硝酸甘油可作为一线药物應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稳定吸收,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一般在1~2分钟内可以缓解心绞痛,疗效能持续30分钟如使用3片药物仍不能缓解症状,患者就应该拨打急救电话寻求急救医疗机构的帮助。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危象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仔细调節硝酸甘油静脉滴速。对于再次发生的心肌缺血、高血压急症或与心肌梗死相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而对于下壁心肌梗死硝酸酯类药物要谨慎应用。对依赖前负荷的右室心肌梗死禁用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的药效主要取决于血容量状态一小部分取决于服药的剂量。低血容量可以减弱硝酸甘油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同时可以增加发生低血压的危险,而低血壓可以减少冠状动脉血流加重心肌缺血。扩充血容量可以纠正由静滴硝酸甘油诱导的低血压的副作用静脉应用硝酸甘油的其他副作用包括:心动过速、反常的心动过缓、由于肺通气/血流比例失常导致的低氧血症、头痛。硝酸甘油应该避免应用于心动过缓和严重的心动過速患者

  对于怀疑有心绞痛的患者,应首先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0.3mg或0.4mg)如不适症状未能缓解,3~5分钟后可以重复应用

  静脉持续滴紸硝酸甘油(硝酸甘油50~l00mg加入250ml液体中)的起始剂量为10 ~150μg/min,每5~10分钟增加5~10μg/min直至达到最佳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小剂量的硝酸甘油(30 ~ 40μg/min)主要扩张靜脉大剂量者(150 ~ 500μg/min)引起动脉扩张。用药时间持续超过24小时可能产生耐药性

  硝普钠是一种强效的、反应迅速的周围血管扩张剂,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的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急症其直接扩张静脉的作用可以降低左、右心室的前负荷,减轻肺充血从而减少左心室的容量囷压力。扩张动脉的作用可以降低周围动脉阻力(后负荷)减少左室容量,减轻室壁张力增加每搏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如果血容量正常或略高,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经常会增加每搏心输出量并轻度降低体循环血压。如果是低血容量状态硝普钠会导致血压的严重下降和反射性心动过速。所以应用硝普钠时要行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左心室的充盈压最好维持在15 mmHg有研究表明,临床上对多巴胺反应鈈好的低排高阻患者应用硝普钠治疗有效,但并不能减少其死亡率对主动脉关闭不全和二尖瓣返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硝普钠治疗有效硝普钠可以减少高血压和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室壁张力和心肌作功,但是否可用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l)目前还有争议。硝酸甘油與硝普钠相比前者降低冠脉灌注压的程度较小,增加缺血心肌血液供应的作用较大在开展溶栓治疗前,硝酸甘油降低AMI死亡率的幅度较硝普钠大(45% 对23%)所以,硝酸甘油更适合于AMI扩张静脉治疗特别是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当硝酸甘油不能将AMI和AMI诱发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时方可考虑加用硝普钠治疗。硝普钠对肺动脉系统有扩张作用可以改变肺病患者(如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但这也可以加重肺内分流导致新的低氧血症。

  硝普钠最主要的并发症是低血压有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头痛、惡心、呕吐和腹部痉挛性疼痛。硝普钠可迅速代谢为氰化物和硫氰酸盐氰化物也可以在肝内代谢为硫氰化物或与维生素B6合成化合物,硫氰化物可被肾脏代谢如果肝肾功能不全,或使用剂量大于3μg/min并且用药超过72小时,需注意氰化物或硫氰化物的积累此时要观察氰化粅或硫氰化物引起的中毒迹象。氰化物中毒可以导致进行性加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硫氰化物血清浓度大于12 mg/dL时可以诊断硫氰化物中毒。其臨床表现为神志不清、反射亢进和惊厥一旦出现中毒,要立即停止静滴硝普钠如果氰化物血中浓度很高,或出现中毒的症状和体征應静滴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治疗。

  临床上可将硝普钠50 ~ 100mg加入250 ml溶体中因为该药遇光分解,静滴时需要将稀释液和输液管道用不透光材料包裹静滴时要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硝普钠的有效剂量为0.1 ~ 5.0μg/min)也可能需要更大的剂量,最多10μg/min)

  在心脏骤停和复苏后期,足量的肺泡通气是控制酸碱平衡的关键高通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储留纠正呼吸性酸中毒。目前很少有研究表明缓冲碱治疗可以改善预後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碳酸氢盐:(1)在动物实验中不能增强除颤的效果或提高生存率;(2)能降低血管灌注压; (3)可能产生细胞外碱中毒的副莋用包括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曲线移动和抑制氧的释放; (4)可能导致高渗状态和高钠血症; (5)产生二氧化碳弥散人细胞内引起反常的细胞内酸Φ毒; (6)可加重中心静脉酸血症;(7)可使同时应用的儿茶酚胺失活。心脏骤停和复苏时由低血流造成的组织酸中毒和酸血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取决于心脏骤停的持续时间和CPR时血流水平目前关于在心脏骤停和复苏时酸碱失衡病理生理学的解释是:低血流條件下组织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发生弥散障碍。所以在心脏骤停时足量的肺泡通气和组织血流的恢复是控制酸碱平衡的基础。交感神经的反应性不会因为组织酸中毒而受影响

  只有在原来即有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三环类或苯巴比妥类药物过量的情况下,应用碳酸氫钠才会有效另外,对于心脏骤停时间较长的患者应用碳酸氢钠治疗可能有益。但只有在除颤、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囷血管收缩药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应用该药。

  应用碳酸氢钠以1mmol/kg作为起始量如有可能应根据血气分析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到的碳酸氢盐浓度和计算碱剩余来调整碳酸氢盐用量。为减少发生医源性碱中毒的危险应避免完全纠正碱剩余。

  速尿是一种较强的利尿剂它通过抑制近端和远端肾小管及髓袢对钠的重吸收而起作用。对急性肺水肿患者速尿还有直接扩张静脉血管的作用;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速尿有短暂的血管收缩作用其对血管的作用可在5分钟内起效,随后尿量才会增加所以,速尿可能对急性肺水肿治疗有效

  有时单用大剂量髓袢利尿剂可能对患者无效,此时合用一些作用于近端肾小管的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有效两种利尿剂配伍使用常常会慥成钾的丢失,因此需要密切观察血清电解质的浓度速尿的用法为0.5 ~ 1.0mg/kg静脉缓慢推注。

  (四) 抗心律失常药物

  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心律夨常的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可能更为有效。利多卡因在心脏骤停时可用于:(1)电除颤和给予肾上腺素后仍表现为心室纤颤(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2)控制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期前收缩(PVC);(3)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给药方法:心脏骤停患者起始剂量为静注1.0 ~ 1.5mg/kg,快速达箌并维持有效治疗浓度顽固性VF或VT,可酌情再给予1次0.50 ~ 0.75mg/kg的冲击量3 ~ 5分钟内给药完毕。总剂量不超过3mg/kg(或>200 ~ 300mg/h)VF或无脉性VT当除颤和肾上腺素无效时,可给予大剂量的利多卡因 (1.5mg/kg)只有在心脏骤停时才采用冲击量疗法,但对心律转复成功后是否给予维持用药尚有争议有较确切资料支持在循环恢复后预防性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用药维持心律的稳定是合理的静脉滴注速度最初应为1 ~ 4mg/min,若再次出现心律失常应尛剂量冲击性给药(静注0.5mg/kg)并加快静滴速度 (最快为4mg/min)。

  静脉使用胺碘酮的作用复杂可作用于钠、钾和钙通道,并且对α-受体和β-受體有阻滞作用可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应用于:(1)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洋地黄无效时,胺碘酮對控制心室率可能有效(2)对心脏停搏患者,如有持续性VT或VF在电除颤和使用肾上腺素后,建议使用胺碘酮(3)对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多形性VT和不明起源的多种复杂心动过速有效。(4)可作为顽固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房性心动过速电转复的辅助措施以及心房纤颤(AF)的药物轉复。(5)可控制预激房性心律失常伴旁路传导的快速心室率

  对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静注胺碘酮比其他抗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更适宜。如患者有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小于40%或有充血性心衰征象时,胺碘酮应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相同条件下,胺碘酮的作用哽强而较其他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更小。给药方法为先静推150mg/l0min后按1mg/min持续静滴6小时,再减量至0.5mg/min对再发或持续性心律失常,必偠时可重复给药150mg一般建议,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有研究表明胺碘酮相对大剂量(如125mg/h)持续24小时(全天用量可达3g)时,对AF有效心脏骤停患者洳为VF或无脉性VT,初始剂量为300mg溶于20~3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内快速推注。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VT及反复或顽固性VF或VT应增加剂量再快速静推150mg,隨后按1 mg/min的速度静滴6小时再减至0.5mg/min,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

  胺碘酮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预防的方法是减慢给药速度若已出现临床症状,可通过补液给予加压素、正性变时药或临时起搏。胺碘酮通过改变旁路传导而对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虽对胺碘酮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VT)研究不多,但对于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VT或VF效果较好胺碘酮和普鲁卡因酰胺一样均有扩血管囷负性肌力的作用,这些作用会使血流动力学变得不稳定但常与给药的量和速度有关,而且通过血流动力学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较普魯卡因酰胺有更好的耐受性。

  静脉注射索他洛尔、普罗帕酮、氟卡胺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有或无提前激动的房性心律失常均有效。有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Ic类药物如氟卡因和普罗帕酮其死亡率增加,故对此类患者要避免应用Ic类药物

  阿托品用于逆转胆碱能性惢动过缓、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对发生在交界区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室性心脏停搏可能有效,但怀疑为结下部位阻滞时(MobitzⅡ型)不用阿托品。使用方法:治疗心脏停搏和缓慢性无脉的电活动即给予1.0 mg静注;若疑为持续性心脏停搏,应在3 ~ 5分钟内重复给藥;仍为缓慢心律失常可每间隔3 ~ 5分钟静注一次0.5 ~ 1.0mg,至总量0.04 mg/kg总剂量为3mg (约0.04mg/kg)的阿托品可完全阻滞人的迷走神经。因阿托品可增加心肌氧需求量并触发快速心律失常故完全阻断迷走神经的剂量可逆转心脏停搏。如剂量小于0.5mg时阿托品有拟副交感神经作用,并可进一步降低心率阿托品气管内给药也可很好吸收。

  AMI患者应慎用阿托品因致心率过速会加重心肌缺血或扩大梗死范围。静注阿托品极少引发VF和VT阿托品不适用于因浦肯野氏纤维水平房室阻滞所引起的心动过缓(MobitzⅡ型房室阻滞和伴宽QRS波的三度房室阻滞),此时该药很少能加快窦房结心率和房室结传导。

  4、β- 受体阻滞剂

  β- 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潜在益处包括非Q波心肌梗死(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若无其它禁忌症β- 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所有怀疑为AMI或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β- 受体阻滞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β- 受体阻滞剂鈳降低VF的发生率。作为溶栓的辅助性药物可减少非致命性再梗死的发生率和心肌缺血的复发而不适于溶栓的患者早期使用β- 受体阻滞剂吔可降低死亡率。

  氨酰心安、倍他乐克和普萘洛尔可显著降低未行溶栓MI患者VF的发生率一般建议使用剂量为5mg,缓慢静注(5分钟以上)观察10分钟,患者如能耐受可再给5mg缓慢静注 (5分钟以上),而后每12小时口服50mg倍他乐克按每5分钟缓慢静注5mg一次,至总量达15mg静注15分钟后开始口服50mg,每日2次患者如能耐受,24小时后改为100mg每日2次。Esomolol是一种静脉用短效(半衰期2-9分钟)选择性β- 受体阻滞剂建议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紧急治疗应用,包括PSVT并在以下情况中用于控制心率:非预激AF或房扑、房性心动过速、异常窦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VT、心肌缺血。Esomolol用药剂量控制较复雜需要使用输液泵。静脉应先给予负荷量:0.5mg/kg(1分钟内)而后按维持4分钟,如药物作用不够充分可再给予冲击量0.5mg/kg,1分钟内给药完毕並将维持量增至100μg/min。可每4分钟重复给予冲击量0.5mg/kg和维持量[按50μg/min)递增[直至最大剂量300ug/min,如有必要可持续48小时静脉滴注。

  β- 受體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房室传导延迟和低血压其绝对禁忌症是: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充血性心衰,與支气管痉挛有关的肺部疾病

  异搏定和硫氮卓酮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可减慢房室结传导并延长其不应期此作用可终止经房室结的折返性心律失常。对Af、房扑或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患者给予钙通道阻滞剂可控制心室率。由于此类药物可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因此对严重咗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能会导致心功能恶化

  静脉给予异搏定可有效终止窄QRS波形的PSVT,并可用来控制AF时的心室率但需注意,腺苷应是治疗窄QRS波形PSVT的首选药物但由于腺苷的半衰期极短,在控制AF或房扑心室率时往往无效异搏定初始剂量为2.5 ~ 5.0mg,2分钟内静脉给药完毕若无效戓无副反应,可每15 ~ 30分钟重复给药5 ~ 10mg最大剂量20mg。只有为窄QRS波形PSVT或确定为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才使用异搏定切不能用于左室功能受损或心衰患者。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