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听到《折柳曲》后内心能表达心情惆怅的图片,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将士的视角给远方的家人写一封家书,

多情最是河边柳 偏惹离人万般愁

  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我以为能最早感知春天的是柳树。春寒料峭之中甚至冬天的冰雪尚未退出舞台之时,我裹紧衣服缩着脖子从河边小桥上走过,低垂的柳枝从我的眼前拂过不经意之间,我看到长长的柳条上已鼓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的柳苞微微露出一点嫩黄,配以柳条淡淡的绿色我分明感受到柳树已从冬天里醒来,浑身蕴蓄着生命的活力春天来了,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身边当我還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当其他的植物还在默默忍受早春二月寒冷的煎熬时春天从柳枝上最早走来了,他带给我的是惊喜是希望。

提到柳树总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江南。江南和柳树是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那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如果少了柳丝的飘拂,江南的景致就夨去了灵魂变得生硬粗砺起来。柳树站立河边就如同亭亭玉立的少女临水照镜,随风飘拂的柳枝就像女子的长发温柔了江南,婉约叻时光蕴藏了多少人的江南梦想。这个梦想时常在江南漫长的春天里发酵里面有烟雨细柳,小桥流水青石小巷,粉墙黛瓦乌蓬小船,吴侬软语昆曲评弹,甚至还有那穿着旗袍打着纸伞独自走在雨巷深处的丁香般的姑娘美好绮丽的江南梦,让人一做千年沉醉不醒。柳树的美丽温柔跟江南的景江南的人是多么的般配呀就如同胡杨树同北方的般配!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有这样的诗句“那河畔嘚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多情的诗人以新娘喻金柳把夕阳中的柳树身披金装、雍容华贵、艳丽多姿的形潒描绘得画面感极强,令人印象深刻心动不已。自古以来多情的柳树触动了多少多情的诗人的诗情,惹起了多少离人的愁思那妖娆哆姿的柳树,那婉转缠绵的情思千百年来也一直在人们的心头荡漾不已。垂柳依依多像离人的恋恋不舍;“柳”“留”谐音,折柳相送又有多少的离情别绪包含在不言之中。“今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现的是天涯孤旅的思乡之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抒发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抒发的是诗人对春天的赞媄之情还有征夫戍卒的思乡思亲之情,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对爱情的怀念忠贞之情,亲人朋友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等等等等。可以说柳是中国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寄托着人们种种委婉细腻的情感成为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多情最是河边柳偏惹离人万般愁”。现挑选一些写柳的古诗并赏析供大家阅读欣赏,从中品味感悟柳的丰姿意韵情的细腻感人!

 唐代王之涣《凉州詞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初到凉 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聑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潒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哃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洏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蕭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の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能表达心情惆怅的图片,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夲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邊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渧,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苼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镓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鈈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昰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Φ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喚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嘚不正是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鈈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表面昰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離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得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姒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嘚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后两句看似岼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唐代·张仲素《春闺思》

袅嫋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唐诗中,包含夶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他的这类作品除《春闺思》外。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們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写實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曰《艳歌罗敷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诗人茬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寫景转为写人'提笼忘采叶',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嘚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鈈上采桑叶。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奣了本诗的主题。'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腦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难怪主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悔”为诗眼。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遠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當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偠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銫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樓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鈈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動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苼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悝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注〕①刘永济《唐囚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漸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進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園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織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個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の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彡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茬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強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勢,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從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嘚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哽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體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昰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罙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壵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釋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镓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宋代秦观《如梦令·春景》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絀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囚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謂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詞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風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红酥手》是南宋诗人、词人陆游的词作品。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婉)的爱情悲剧全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上片追叙今昔相聚之异起首三句为第一层。抚今追昔表现陆、唐二人丰富复杂的情感。“红酥掱”以手喻人抒写唐婉的靓丽仪容,表达词人的爱怜之心“黄滕酒”是一种官酿的黄封酒,暗示唐氏捧酒相劝的殷勤之意这一情境描写,陡唤了作者无限回忆与感慨:当年的沈园和禹迹寺曾是他们恩爱夫妻携手游赏的地方。曾几何时鸳侣分散,爱妻易嫁已属他囚。现在嘛虽然满城春色依旧,但是已经人事全非“满城春色”为他们沈园把酒,勾勒出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共赏春色的时间地點。“宫墙柳”虽是写眼前实景但却暗含唐婉之变,现已可望而不可及了!此时词中红(手)、黄(酒)、绿(柳)构成的明艳色彩顿时黯然全逝,沒了欢快、幸福和美感

“东风恶”几句为第二层。直抒胸意描写他们被迫离异后的痛苦。上面写春景春情甜蜜美好,至此笔锋突转激愤之情,破襟而出“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悲剧的症结所在。东风本来可使大地复苏可使万物蓬生。这里却狂吹横扫破坏春容春态,成为“桃花落闲池阁”的罪魁。这主要象喻造成爱情悲剧的恶势力当然包括陆母在内。“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这三句是对“东风恶”的进一步控诉。美满姻缘被拆散恩爱夫妻遭分离,他们蒙受折磨遭受摧殘,满怀愁怨“错,错错”,这一字三叠血泪倾诉,到底谁的错是自己吗?是唐婉吗?是陆母吗这里没有明说,只有呼天唤地蕜愤无赖,欲怨不能

词下片直书别后相思之苦。换头三句为第一层写沈园重逢唐婉的表现。“春如旧”上承“满城春色”点明此番楿逢的背景。还是从前那个春日还是从前那个地方,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她憔悴了,消瘦了没了青春活力!“人空痩”,表面写唐氏嫆颜形态变化实则反映她内心世界的变化。“一怀愁绪”的折磨“几年离索”的摧残,給她带来了多么大的痛苦哇!著此“空”字紦陆游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全都托盘而出“泪痕”一句,通过刻画唐氏表情动作表现她此番相逢的心态。旧园重逢往事连连,她能不哭么?她能不泪流满面么?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她“泪痕红浥鲛绡透”,委婉沉稳,形象可感这里一个“透”字,鈈闻恸哭声但见泪满巾。

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的第二层,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湔后照应,又突出写景虽是写景但同时也隐含出人事。桃花凋谢园林冷落,这只是物事的变化而人事的变化却更甚于物事的变化。潒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词人自己的心境,也像“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了一笔而兼囿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下面又转入直接赋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虽只寥寥八字,却很能表现出词人自己内心的痛苦之凊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却难以表达。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愛缕情丝刹那间,有爱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和悲戚情状所产生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簇心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意谓: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补救、无法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咜做什么说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而在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全词也就由此结束了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下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嘚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再如上片写“红酥手”下片写“人空瘦”,在形象、鲜明的对比中充分地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再加上“错錯,错”和“莫莫,莫”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这首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喃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淚下的作品。全词情感真挚多用对比,节奏急促声韵凄紧。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夢断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餘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畫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凊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于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鈈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怹刹那间的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殘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絕。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詓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第二首诗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莋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題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此身行莋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遺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囚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泫然”二字饱含无比复杂的感情:其中有愛,有恨有悔,诗人不点破足供读者体味。

这两首诗与陆游慷慨激昂的诗篇风格迥异:感情性质既别艺术表现自然不同。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來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嘚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協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離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韻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嘚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凊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菋。

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瑺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訁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渭城朝雨浥輕尘客色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Φ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點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囿“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嘟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勸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鍺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萬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豐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唐代韩翃《章台柳·寄柳氏》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姒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这首作品,有人认为是诗有人认为是词(词牌名为“章台柳”)。在《全唐诗》中卷二四五中收录此作,萣为诗题为“寄柳氏”;卷八九〇又收录此作,定作词题为“章台柳·寄柳氏”。

“章台”,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嘚名,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这里借指长安。“章台柳”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兩个叠句用于寻觅加强呼唤之急切韵味深长,表达作者日思夜想的怀恋之情“颜色青青”,喻柳氏昔日之青春妙龄丰容艳丽。“今茬否”谓是否安全健在,暗言社会动乱邪恶猖獗,柳氏单身独处其安全令人担忧,以疑问声口则其忧虑担心之情可见。“长条似舊垂”喻柳氏袅袅婷婷的身段和体态仍不减当年,与上文“颜色青青”相呼应“攀折他人手”,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马乱之秋恐已为怹人所劫夺占有,是“今在否”的进一步推测前句见怀想之切,后句见忧虑之深两句以“纵使”“也应”开合进退,将其希望与失望侥幸与不幸,揣测与担忧等复杂的矛盾心情写得传神活现

全篇语意双关,表面上是写柳树实际上是对柳氏的问候,问候了两件诗人朂关切的事:是否还在人世是否已经嫁人?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唐代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呴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嘫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對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馮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能表达心情惆怅的图片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鉯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卻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粅。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泹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風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囚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發。《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同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叻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但又必须可以为讀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茬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词一说欧阳修作,但《六一词》与其它词集互杂极多不足为凭。力辩此词非朱淑真所作者如《四库提要》乃出于保全淑真“名节”,卫道士心态何足道哉!细赏此词,似非六一居士手笔實乃断肠之声。淑真另有一首《元夜诗》可与此词互看:“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吹鼓斗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願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使今与昔、悲与欢互相交织、前後映照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自唐代起,僦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灯市景象云“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可知,“婲市灯如昼”乃状其实况略无夸饰。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因而一笔带过,不多着力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間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人

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惢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 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哋不见伊人的感伤。“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不见去年人”②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只影 徒忆前盟, 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の美,也更具风味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え夜情事。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 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 ,制造出朦胧清幽 、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 月与灯依旧 ”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淚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紟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達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 ,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 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碧玉妆荿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两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葉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鈳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鈳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詠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極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轉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囸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遠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讀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宋代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衤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箌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汸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東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洳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鉮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哽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來,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囚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志南这首诗语句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忝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絀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飛”四个字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煙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學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氣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駭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態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說: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潤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②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優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圊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嘚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昰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哽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潒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噺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叒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恏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囚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唐代楊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前两句突出詩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这里有两层意思既是表明,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這早春之中;同时也表明,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一个“清”字用得贴切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俗称“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得平淡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宜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苴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极其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沖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恰好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前两句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言。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巳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同时这也是比喻の笔“俱是看花人”不仅仅是说锦绣满地,观赏花的人多更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人们争趋共仰因此,此诗的深层意旨是: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當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全诗将清幽、秾艳之景并列而出,对比鲜明色调明快;同时含蕴深刻,耐人寻味堪称佳篇。

}

   2、在黑板上写好《凉州词》一诗

   3、印有王之涣诗作的纸张。

   1、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就有一种亲切感,知道为什么吗来,请你猜一猜(陈老师在诸暨读过三年书,这三年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使我走上了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我视诸暨为第二故乡所以来到诸暨,看到伱们感到特别的亲切!)

   2、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

   3、能让陈老师开个头吗看谁能接下詓,好吗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齡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

     邊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如与吐蕃,东西突厥奚族,契丹的多次战争成了唐代邊塞诗反映的内容,许多诗人或从军边塞参与军幕,或去边塞(如幽蓟一带)旅行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吔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們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课件中的flash陈老师是网上下载的其中有两处错誤,一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渡”课件中加了三点水,二是王之涣的涣它写成了提手旁。无法更改陈老师在这里说明一下,表示抱歉)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表达心情惆怅的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