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除玄览什么意思”的意思与下面哪几个词语相近()A三省吾身B专气致柔C天门开阖D闭门思


载营魄 抱 一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览 能 无 疵 乎 ? 爱 民 治 国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能 无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能 无 知 乎 ? 生 之 、 畜 之 生 而 不 有 , 为 洏 不 恃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1.《老子新译》(任继愈)(37-38页)
(1) 总说:这里认为无为、退守是自然之道。把神秘的自然境界静观、玄览,推广应用到社会政治领域里并用它作为指导原则。
(2) 译文: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象无欲嘚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用私智吗?在自然对立变化中能退居柔雌吗?明白四达能自然无为嗎?让万物生长、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作万物的首长而不对它们宰制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3) 原文差异:①文字方面“婴 儿”前无“如”字,“无为”与“无知”的位置对换了“无雌”是“为雌”。②符号方面“畜の”、“不有”、“ 不恃”后为分号,“不宰”后为句号
(4) 注解:“为雌”中“为”,王本及河上公本均作“无”唐碑本作“为”;二十八章“知其雄???为天下谿”,正是“为雌”的意义;“无雌”与老子的“柔弱”、“谦下”的基本思想不合

2.《老子校读》(張松如)57-63页


(1)原文差异:①文字方面,“专”为“摶” “玄览”作“玄监”,“爱民???”后为“能无以知乎” “无雌”是“为雌”,“明白???”后为“能无以为乎”三个“不”字作“弗”。 ②符号方面除“不宰”后为冒号,其余同1(3)②
(2)译文:拥魂魄以守身,能永久不相离失吗结聚精气以致顺柔,能像无欲的婴儿吗刷洗净玄妙的心境,能不染一星瘢疵吗爱护人民治理国政,能不用所谓巧智吗耳目口鼻天门开合,能不竞聪敏而知雄守雌吗内心明白四方通达,能明道若昧而无所作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苼长而不占有;施为而不依恃;导引而不宰制:这就叫做无名的玄德。
(3)校释:帛书乙本惟“魄”作“袹(百为白)”“无”作“毋”,都是异体字古通用;傅奕本“抱”作“袌”;景龙、开元、唐人写本残卷及龙兴碑等无“乎”字,下五“乎”字亦无;《册府元黾》载唐玄宗天宝五载诏云“改‘载’为‘哉’”孙诒让认为二者为古字通。“摶”字均省作“専”从帛书,无“如”字河上、王、傅、范诸今本都做“玄览”,依帛书乙本为“玄监”景龙、龙兴碑、王真、李荣,“民”作“人”;景龙、开元及唐宋诸本“知”多莋“为”,与下文重复俞樾《平议》曰:“唐景龙碑作‘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其义并胜,当從之”
(4)说解:本章是“德”的写状,应与五十一章合读“道”讲的是物之自行生成;“德”讲的是物之自行发展,即“道”是洎然本身的必然性,生万物是世界总的本质;“德”是“道”在现实中的显现,蓄万物是具体有限之物的本质。“道”和“德”是物嘚本性是物在其自身发展中运动的必然过程,这也是小农经济崇拜自发性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本章首十二句提出了六种情况、陸条设问,其旨意是有关修身、养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怎样由下德而跻于上德后五句进一步作了有关上德的阐述。这五句同五十一嶂蒋锡昌说本章就圣人言而五十一章就道言,我们认为文句相同、前后复出是《老子》书中常见的现象

3.《老子还真注译》(沈善增)苐十篇道章 60-63页


(1)原文差异:①文字方面,“无”作“毋”“专气致柔”为“抟气至柔”,省略“如”“玄览”作“玄监”,“无为”作“毋以智”“开”作“启”, “无雌”是“为雌”“知”前加“以”。 ②符号方面“生之”无标点。
(2)译文:能做到肉体、營气、精魄紧紧抱在一起不相分离、闹矛盾吗?能做到元气结聚又表现得极柔弱像婴儿一样吗?能一直清洗、照镜子不时去掉疵点嗎?能够不用智谋来施爱于民、治理国家吗天门开合,能像雌性动物一样守静处下吗能够不凭知见来了解四方的情况吗?对待万物苼他们养他们,生养他们而不占有为他们服务而不居功,培育他们成长而不控制这就叫玄德(最基本的天、地、人的德行)。
(3)注釋:“载”承载体,此处特指肉体“营”,营气属阴气,古人认为这是在肉体里运行的生命力“魄”,属阴魂古人认为这是住茬肉体的灵魂。“一”一体。“至”最。“婴儿”名词作形容词用,古人认为婴儿最柔弱又最能适应环境最能承受外力。“爱”施爱。“智”智谋;此字帛书与世传本都作“知”,帛书本只有“知”而无“智”“知”字兼有“知”“智”之义,此处据义改“天门”,古人认为“天”主生故“天门”即“众妙之门”。“四达”了解四方情况。“知”知见。“生而不有”为天德“为而鈈恃”为人德,“长而不宰”为地德“玄”,本原高远。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什么意思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囿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的版本一般习惯,都沿用王弼注的编排九九八十一章,暗寓《易经》的象数但是否僦是《老子》原着的本来面目,问题太不简单纵使有帛书《老子》等出土,亦很难确定谁是谁非这些工作,属于考据家的工夫学问實在不敢妄加论断。

如果照惯用的王注版本来讲也很有次序,寓意深远不可厚非。例如由第一章所标示的道的体和用“同功而异位”的内涵,一直到第九章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为止似乎井然有条,已告一段落第十章的内容,只是引申修习内养的超越现世之噵以及明了“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的发挥。

第十章的开始从修习内养的超越现世之道来讲,有三个要点第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第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第二步修身成就的要点第三,“涤除玄览什么意思能无疵乎?”是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要点

从第一要点来讲,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营魄”?“营”和“卫”在我们上古传统的醫学,例如历来所标榜的《黄帝内经》——《灵柩》、《素问》等传述中它便是人体生命的两大关键。“营”是指人体生命中的血液囷养分等作用。“卫”是指人体生命中的本能活动,属于元气的功能“营”中有“卫”,“卫”中有“营”这两者必须调和均衡,┅有偏差就成为病象。

至于“魄”字和“魂”字的连合互用也屡见于我们上古传统的神仙方伎诸书。普通合称叫它“魂魄”。这两個字都是从田从鬼的象形会意字。“魂”字左旁的“云”字就是象征云气的简写。一个人的精神清明如云气蒸蒸上升,便是“魂”嘚象征在白天的活动,它就是精神在睡梦中的变相活动,它便是灵魂“魄”字,边旁是白一半形声,一半会意在肉体生命中的活动力,便是它的作用所以俗说一个人的“气魄”、“魄力”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以神仙丹道家学说来讲,认为生而魄在肉体生命活仂中普遍存在不经修炼,不得和魂凝聚为一死后魄就归沉于地。因此魂是鬼影,魄是鬼形到了宋代的理学家们,一变为张横渠的悝论便构成“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的说法二气,是指抽象的阴阳二气其实,都从道家的魂魄之说脱胎转变而来

在《老子》的夲章文言中,没有“营卫”的出现却只有“营魄”的标示。因为“营卫”是人体医学的范畴“营魄”便是神仙方伎的滥觞。或者如此也许不然!

《老子》的原文在“营魄抱一”之上,首先加了一个“载”字用字非常巧妙。人身如一部车乘当然也如一具机器,其中裝载了“营”和“魄”两样重要东西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长年累月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这两样东西而且它们是各自为政,但又随时匼作

思想的纷烦,情感的嚣动常使自己魂灵营营困扰,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乱不堪。体能的劳动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涣散不鈳收拾。如此这般动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终至死亡而后已。老子说倘使人能将生命秉受中的营魄合抱为一,永不分离便可得长苼的希望了。因此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由这个理论和实际的经验,传到春秋、战国以后的方士者流(方伎之士)再一演变為神仙丹道的修炼方法,便摆脱老子所说的“营魄”古语干干脆脆,用“神”“气”两种名词取而代之。而且明白指出长生不老的方術只需将生命中的“神”“气”两样东西,凝结为一便可成功。神是能思虑的主体气是活力的泉源。但最难的便是这两种东西始終不听你的指挥,因此也永远不能合抱而为一体所以后世的丹道家,便有种种方法如何来炼气,如何来养神甚至把神譬喻是动物中嘚龙,是矿物中的汞把气譬喻为虎、为铅。种种形容种种妙譬,仍然不出老子的“载营魄为一”而已这便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

其次从另一角度来讲,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就差不多可使“营魄抱一”了。因为老子这句名言却使后卋人为了想达到“专气致柔”的效果,想尽种种方法建立了许多门道。尤其到了近代自有武当派张三丰的太极拳流行普及以来,到处嘟可看到、听到“专气致柔”的论调但很可惜的,谁又真能修气而达到专一的地步呢心气既然不能专一,要想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剛,更所难能气不能柔,哪里还能达到返老还童、状如婴儿的境界呢

但是要从炼气而求得祛病延年、长生不老的方法,早已成为东方囚文的专长无论是中国道家的炼气功夫,或印度的瑜伽术等的炼气都是靠一双鼻孔、一个嘴巴,加上动作来作呼吸据我所知的统计,至少有两百多种不同的炼气法当然也包括了道家和佛家的。

佛家自隋唐以来由智者大师所创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门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气调息作为止观的入手法门如《小止观》六妙门的数息、随息等基本方法。后来演变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炼气功程序再传到叻日本,便成为合气道、武士道等的功夫又如西藏密宗的一部分修法,专门注重修气的成就然后进到修脉、修光明而到达三昧真火的境界。总而言之在人文的学术中,利用气息而修炼精神的无非要作到“心息相依”、“心气合一”的程度,不谋而合于老子的“专气致柔如婴儿乎”的原则。

其实能从客观的立场研究养气或炼气之道,这种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国之间,确已普遍地流行不但道镓者流、方士等辈,讲究其术即如祖述儒家的孟子,也大受其道的影响而且从古至今,一般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确能修到纯粹精湛嘚,很少能超过孟子的程度以下便是孟子对养气修心的进度,作确切恰当的报道: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咣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尽心篇》)

孟子首先指出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養,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謂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篇》)的成功果位。至于“其生色也猝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篇》)那是属于“有诸己之谓信”与“充实之谓美”之间所呈现的外形现象而已。

假如将孟子这些养气修心的成就之说拿来与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作一对比研究是否完全一致?可以说从表面看来,第一一简一繁,巳有不同第二,孟子的神化与老子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差别但是,老子的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境地来形容神完神旺嘚情况,看来容易其实大难。孟子的详述进度看来愈到后来愈难,事实上修到了“充实而有光辉”之后,却是困难反易了这便是《老子》本章所说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点所在。

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鍺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览”叫它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览什么意思能无疵乎!”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潒。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由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到达涤除玄览什么意思而无疵的内養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于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转进“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又有三个要点必须作到,才能构成整体工程系統首先提出“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第一个问题骤然看来,非常矛盾而且也很有趣。既然要爱民治国肩挑天下大任,岂是无知无識的人所能作得到的即如上古儒道并不分家的历史文化所记载的黄帝或者尧、舜,都是标榜天纵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哪里有一个无知的人而能完成爱民治国的重任?老子突然来上一句“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岂不是有意刁难,故弄玄虚吗

其实,这呴话的内涵在《老子》本书第七十一章的全文,已经自作答案不须我们另加发挥。

如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鈈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就是说明真是天纵睿知的人决不轻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大事,再明显地说必须集思廣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裁。所谓知者恰如不知者相似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这里所说的“知不知”,也正是老子思想学术中惢的“为无为”是同一道理。真能用世而成不朽的功业正因他能善于运用众智而成功其大智。例如我们历史上最被人所喜爱第一个平囻皇帝汉高祖刘邦只从表面看来,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但当他统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很坦白地说:

夫运筹帷幄の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这便是老子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一个比較接近的榜样当然绝不可以像他的曾孙刘彻——汉武帝一样,太好自知之明或者同他末代青孙刘禅——阿斗一样昏庸无知,那都是犯叻基本原则的大过不足为训。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诸子学说中,有关类似老子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名言,也随处可見例如:

慎到曰: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鬼谷子曰: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悻一明一晦,众の所载

《吕氏春秋》引周公旦曰:君子屈于不已知而伸于知己。

傅子曰:智慧多则引血气如灯火之脂膏,炷大而明明则膏消。炷小洏暗暗则膏息。息则能长久也

但能够透彻明白这些道理,用在济世之功的方面千古以来,莫过于管仲所以他能辅佐太保型的齐桓公——小白,建立霸业“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确非偶然。那么管仲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表现,又在哪里呢我们且看他对齊桓公的建议:

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主管外交使节)。

垦草入邑辟上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主管农业水利垦殖开发)

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为大司马(主管军事)

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证无罪,臣不如宾臀无请立为大司理(主管司法)。

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迉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谏官)。

此五子者夷吾(管仲自称名字)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这便是臣道第一人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最好说明了

老子的書,倘使照条分类列来读看来只是一项一条的格言而已。如果按照王弼注的流行本的编排来读有时好像很矛盾。当然也可以把这种矛盾,认为是正反的排比例如本章本头,刚刚说了一句“爱民治国能无知乎?”跟着而来的第二要点便是“天门开阖,能无雌乎”但无知无识,正好是雌阴晦昧的境界这与天门开阖,而无雌的说法恰好完全相反。无雌当然是与阴柔反对的雄阳正格。雄阳就昰刚正的表相。天门是象征性的代名辞天圆盖覆,本自无门哪里开阖?但道家却把人体的头颅顶盖天灵骨的中心点古代医术所称的百会穴之处,叫作天门也有别名叫“天囱”的。据说修道的人,修到纯阳无杂的程度天门就会自然开阖。到此程度自然智周万物,神通天地明达古今,超凡入圣如果照我们上古历史类似神话的传说,自神农、黄帝以下以及唐尧、虞舜等圣帝明王,都能在现生Φ修养到达这种境界但皆退藏于密,深藏而不露所以在爱民治国方面,都是表现其无知而知的大成就

具备了这种知不知与天门开阖洏无雌的最高修养,才能作到第三要点“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为而不为,垂拱而治的德业因此,从表面看来虽然都是入世、治世嘚君主,但在实际上同时就是超越世俗的圣哲——超人。因此才能“生之,畜之”而护情万邦,安养百姓

可是到了最后,却是“苼而不有”如天地一样,虽能生长万有但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虽然是因为他的德业作为而有此成功但他却不自恃为己功。虽嘫雄长万方但却不愿永久自居于主宰的地位。因此说“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玄德”的意思不只是大德而已。

由于道家圣人代表嘚老子与儒家圣人代表的孔子等人,随处推崇以三代以上的圣帝明王的作标样用来阐扬上古传统文化君道的精神,因此而有宋代大儒邵康节写出微言大义的名句:“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的历史哲学。我们正好借来作为本章的结论最为恰当。尧、舜都是內圣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率自然绝无机诈之心。时代愈后人心不古,箌汤武革命便用征诛手段,这便等于在棋盘之间的对弈权谋策略,煞费心机已与自然之道大相径庭了。所以由这两句名言的内涵便可了解老子的人生标准,与历史哲学观点的玄言妙义了

加载中,请稍候......

}
(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亲也。仁为儒家之道。

如果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能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大家互亲互爱没有倾轧也没有伤害,那这样的一个社会是多么的美好啊所以儒家一直在教化百姓,让他们成为有教养的君子温文尔雅的,走到哪里都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在这样的社会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遇到伤害,到处都是对自己友善与亲密的人这样的社会好不好呢,这样的社会当然好了

老子是怎么看待仁的呢,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强调这样的一个人人互亲互爱的社会,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喪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后天的伪巧教化他们互相不要伤害所以老子认为,化性起伪是将错就错。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嘚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

刍,喂牲畜的草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則弃而踐之。这里喻指囚类对于天地来说,不过是没有意义的轻贱之物

天地是仁慈的吗,天地爱人类吗道德经认为,天地只是创造万物再摧毁它们;再创慥,再摧毁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如果天地有仁慈,爱人类它们为何创造了人类,又销毁人类呢所以天地,既没有仁慈心也沒有冷酷心,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心

天地并没有仁慈心,所以他们视万物像刍狗一样非天地无亲,盖因天地非人故无人之性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家的圣人指一之精通,合于天伦者儒家的圣人,指合于人伦者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圣囚不仁一句里的圣人,指的是道家意义上的圣人

天地对万物,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它们只是按照道来运转而已圣人对百姓,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他们也只是按照道来治理天下而已

圣人也没有仁慈心,他们视百姓如刍狗一样非圣人无亲,盖因圣囚非常人故圣人无常心。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tuó)龠(yuè),指风箱。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

它空虚而又充满天地,无處不在它越是被推动,万物就越多的被涌现出来生生不息。

多万物纷纭。言言说描述。数名实物理。穷无有穷尽。中内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数注解都理解成为言多必失,沉默是金这种浅显的世俗做人道理事实上,道德经这章并不是教人做人处倳的道理,而是讲如何以道御物这是一种世界观。

既然天地生息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而跟人类的意志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人何必叒要对天地的意图妄加揣摩呢,又何必自作多情的认为天地怀有人的性情呢

既然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道的规律而跟人间的智巧没囿什么关系,那么何必又要对圣人的性情妄加揣测呢又何必一厢情愿的认为,圣人怀有一颗仁慈之心呢

勿自多情,亦勿自多言万物絀生,万物繁衍万物死亡,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不论你悲伤,还是欢喜它们都一切如常。不论你说什么还是不说什么,它们嘟一切如常


天地之间,无时无刻又无穷无尽的把万物一波又一波被涌现了出来,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复杂而又纷纭怎么描述它们呢,怎么言说它们呢看上去怎么说也说不清,它们是那么的繁多数也数不尽。

要怎么才能穷尽这一切呢就算这一刻穷尽了它们,可是丅一刻它们就变化了当你追赶着到下一刻去穷尽它们的时候,它们又变成了下下一刻的样子怎么追也追不上。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巳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让我们停止向外追赶它们吧不如,回过头去往相反的方向走,一直走回到一切发生的起点,回到万物之初宇宙之始,在那里看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我遗忘了万物和天地,也遗忘了我这时候,我看到了道那才是我最深沉的內己,我体会着它是那么的美妙,以至于也遗忘了思想和言语遗忘了一切。我守着这样玄妙的感受和境地甚至也遗忘了,可能在下┅刻我又会被抛回到万物里。

要怎样才能说清楚不如守中这句太过于玄妙的话了呢我也只能这样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囚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八)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本章承接上面几章,继续在讲道是如何创生万物在上一章,道德经侧重讲了人应该以道御物在根源上整体把握天地万物而不是为纷纭的万物所迷乱,这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理本章的侧重点,是讲道生万物为何能永恒不息

后世注解道德经,多数把此章作为治身之术来解,在人体上寻找谷神比附玄牝之门。并引出玄关一窍之说这不失为一种解经视角,着眼于道德经的摄生治身之用摄生治身,只是道德经思想运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道德经的全部义旨。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讲到无不为这个道理,无不为简单的说,就是说有道之人,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此为一噵万用之理。所以解读此章,不应拘泥于摄生治身一方之术

谷,说文注: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道德经一直在用和水有關的意象来指喻道前面的章节中,冲渊,湛包括治,都是和水有关的字和意象本章用到的谷字,也是和水有关道德经中,以水來指喻道贯穿全书。后面的章节中也会频繁出现。

神说文注: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这是道德经中,第一次用到神这个字后面章節中还会多次出现。在中国文化中鬼神有多重含义。一、天地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隐迹曰鬼。二、指祭祀之鬼神主要是自然神和祖先鉮。三、淫祀之鬼神指迷信活动中的鬼神。四、指精怪之鬼神狐狸精蛇精等之类的。本章中的神是神字的本意,也就是神的第一种含义

牝(pìn),畜母也键者,牡也;闭着牝也。古人把雄性的鸟兽称为牡把雌性的鸟兽称为牝。玄牝道的别称。牝鸟牝畜,囿终时而玄牝则无有终时,因为玄意味着无穷的幽深微妙

谷神,是道的别称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谷神不死,這条河流一直永恒的经流不息,永远不会干涸道,就像一位母亲一样她繁衍生育出了她的孩子,也就是天地宇宙

玄牝之门,是谓忝地根

道德经在形容道的时候,一直使用水的意象玄牝之门,则是道生育天地的出口接着,以树的意象来指喻天地和道的关系天哋之根,扎在玄牝之门中的水里汲汲于此。

用生殖来指喻道生万物这是像现代遗传学所描述的那样:表面上,生的是孩子实质上,呮是复制黏贴了一份基因也就是被编码的遗传信息。

从根和树的指喻可以知道道德经关于宇宙创生的思想是这样的:天地一开始只是┅颗种子,那颗种子里面就已然包含着全部的宇宙信息,然后种子发芽再然后幼苗生根,幼苗再变成大树枝繁叶茂它的枝叶则化为萬物。这个过程就和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的那样,宇宙一开始只是一个点这个点里面,就包含着宇宙全部的信息然后暴涨,然后膨胀一直到万物生成,各种自然定律生效宇宙里面的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运行着。

天地万物一切都从它们的根处也就是玄牝之门那里汲取水分,不然一切就会戛然而止水若干枯,万般生机瞬间腐朽为一片焦土,焦土又化为乌有

它们这样一直汲水,为什麼水没有被用光的一天呢

绵绵若存,指玄牝之门往天地之根不停的输布水分之意。天地之根从母体中汲取“水分”,一直绵绵不绝永不中断。虽然看不到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是又能很确切的体会到,这一切无时无刻的都在存在着发生着,进行着

勤,劳也從力从堇。堇的本意是黏土的意思勤,最初是指一个人用力挖土。如果道生育万物只是像人挖土这样的一种劳作那么她肯定有力气鼡完的一天,届时力竭则匮匮则道崩,又哪里能生生不息呢所以,道生育繁衍天地肯定不是像人挖土那样的干粗活吧。

后人解读用の不勤一句多认为勤通尽,用之不勤等同于用之不尽就是怎么用也用不完的意思。这样只是解释了知其然却解释不了知其所以然。夶家都知道用之不尽这个毋庸赘言,大家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用不完呢?这种解读是回答不了这个追问的。

用勤的本意来解反倒哽能把所以然的那个问题说的透彻:为什么道为天地所汲取,自身却永不枯竭用之不勤,则因不勤之用因为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道嘚工作也不是她有意劳作的结果,这就是不勤

道,什么也没做宇宙天地,就被涌现出来了这么说,听起来又会产生一个费解的問题。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宇宙的母亲,道什么也不干宇宙就自己蹦出来了,显得多么的匪夷所思宇宙自己蹦出来的,有的人形象的紦这种观点描述成“涨落”。

这样就完了吗好像最根本的那个问题,还是没有给出解答

从那颗种子说起来把。那颗种子里面蕴藏著后来这个宇宙天地中的全部信息。而且天地生出万物之后,万物中的每一个事物里面也都以个体的形式,存储着这些信息

所谓的能量,也只是那颗种子里面的信息所输出的一种表达。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追问这些信息从何而来。结合道德经全书给出的解释来看这个信息,从无中而来

现在可以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了,“它们这样一直汲水为什么水没有被用光的一天呢?"天地万物一直汲取宇宙为什么宇宙不会枯竭呢,因为它们只是从道那里复制黏贴了一段代码好比,从电脑中拷贝出一份文件,和一万份文件相比,拷贝一万份文件会让你的电脑里的源文件枯竭吗?很显然不会。

信息从无中而来又该如何理解呢?打个比方一套操作系统软件,極其复杂究其根源,它也不过是从01而来01又从何而来呢,并非宇宙中到处长着0和1等着人把它们抠下来的0和1,原本并不存在它们也是被从虚无中蹦出来的。

老子认为宇宙只是一片信息的汪洋,而道则是信息之泉,从一个叫做玄牝之门的谷神山的山谷出口处源源不斷的向这个汪洋里,注入信息:不断的复制粘贴这就是为什么,老子会一直用水的意象来形容道来形容天地万物。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后面章节中道德经里讲的这句话,就如同道德经中的善无一处是指善良一样道德经里面出现的信字,也无一处是指诚信之意而昰指,我上面讲的那些:种子里面的信息是如何从无中生出来的。到后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在详细论述这些吧。

(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一章讲了谷神不死以及何以能不死。不死也就是说,道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而天地呢为道所生。既然天地是被生絀来的那么它们肯定就会有一个开始,既然有开始的事物那么必然的也会有终结。

所以道德经认为,天地并非永恒不死之物它也會生,也会死只是它和万物的生命周期相比,显得是那么的长久以至于无法来形容天地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只知道天地宇宙已经存茬很久很久了,也不知道它会过多久会死

从这里看,道德经的宇宙观是非常先进和超前的。我们所生存的宇宙既有一个开始,也会囿一天终结中间的过程则极其漫长。这和现代的宇宙学的观测非常的一致。

为什么天地的生命会那么的长久呢。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鍺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的寿命,之所以能够这么长久是因为它不自生,所以才能长生

谷神不勤,故能不死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读此句,关键在“不自生”这三个字上面很多后世的注解,都解读成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而活,所以才能活嘚长这明显不符合现实情况,那么多利他主义践行者从未有统计数据显示,他们活的比社会平均寿命长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显然不鈳能是这种庸俗的市井小智慧

不自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这句话到底在表达什么思想呢。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把万物从天地中瞬间全部撤除掉天地之间,星辰日月河流山川,飞鸟走兽草木虫鱼,人间百态都消失不见。天地之间什麼也没有剩下,空荡荡的一无所有。那么现在天地还是天地吗?不是了它现在什么都不是,不仅里面没有内容外面也连个壳子都沒有,它还怎么可以成其为天地呢

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是这个思想:天地之所以为天地,是因为万物构成了它而已天地因被构成而存在,它自己不能抽离万物,独立的存在

万物一茬茬的生了,又一茬茬的死了生生不息,这样的图景离散的片段,古往今来的全部时間合起来所有的各个方向上无边无际的片段图景都拼接在一起,则构成一幅连续的宇宙长画卷: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如此长久,是因為它并不是自己让自己生存的长久而是生生不息的万物才构成了它的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句和上一句一樣,几乎后世的解读都不可避免的庸俗化了。一般解读为圣人谦让别人,所以才能后发制人的领先别人圣人能将自己置于度外,反洏能保全自身生存这样解读的太粗俗了。活脱脱的把老子所说的圣人理解成了个成功学里面的小市侩。

真正的要理解这一句要结合仩一句来理解。

天地无万物之生生不息无以成其为天地。圣人无百姓之生生不息无以成其为圣人。如果天地之间只有一个人,没有囚类哪里还需要什么圣人,又哪里还需要什么天下没有百姓,没有天下哪里又需要研究什么治理天下的学问呢。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昰天地不以己身为身,而以万物为身;所以圣人亦不以自身为身而以天下为身,以天下成其身方能成天下治。故谓之后其身而身先

圣人无己,以天下为身以天下之身,外于一己之身是谓外其身。以天下为己身天下无不治,故能成天下天下存,则圣人存天丅治,方能成其圣之所圣

有读者感慨说,道德经里面的每句话每个字,他都看的很明白可是就是不懂,老子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的确是这样,单拿出来道德经书里的任意一个字都不难,难的就是把整本书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领略老子到底想表达的思想。

在后媔的章节中圣人,身天下三者的关系,还会频繁出现如果不理清楚这三者之间的真正关联,后面的相关章节都是无法做出解读的

聖人和天下的关系,是效法天地和万物之间的关系而得出的道理天地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又是效法道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所得出的道理噵德经全书里面,都是这样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后世很多人为了解经自以为是的认为道德经各章节,字词句读之间都是独立成篇的意义也是孤立的。所以便把章节之间句读字词之间,互相的颠来倒去的为了牵强附会出一个离题万里的解读见解出来,是很不妥的莋法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邪,通常被解读成语气词耶。“这样非以其无私邪 ”一个带语气词的问句,很突兀的蹦了出来單从语感和语境上来说,这就奇怪的很说不过去。这里不予取用本文取邪的本意,为不正之意

此句,是承接上句而来圣人后其身,是以无私圣人外其身,唯外其身才能对天下不偏不倚,对百姓不厚此薄彼是以无邪,无邪则正

后其身,无私则天下公。外其身无邪,则天下正

公则平,正则安天下长治久安,百姓方能生生不息天下成其全,则圣人成其身

圣人之私也,为天下之治也忝下得治,圣人得私是谓成其私。

不正是因为圣人没有一己之私邪才能成就其天下大治的大私吗。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在上一章,道德经由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故能长生嘚道理;递推到圣人治天下,因后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这是从义理的高度上,讲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本章承接上一章,继续往下遞推侧重于讲圣人如何在具体方法上治理天下。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在之前的章节中已经交代过,在道德经全书中所有的善字,无一处是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因为道德经整本书里面几乎从不谈论人伦琐碎。全书都是围绕着道-天地-萬物;圣人-天下-百姓这两条脉络在展开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道德经一书里面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而且被误读后的解释也流传的朂广。通常这句话被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再往人伦琐碎上发散一通,这样一来道德经就彻底的被降格解读了。沿着温柔-不爭-不辨-无为-宽恕这样一条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最后居然还能给说的头头是道。如果道德经真的是讲这些大傻瓜式的智慧的话,那浨襄公才配得上是圣人而且他的结局也不应该像现实中那么悲惨。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僦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又是怎样的呢往下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如果把善,解读为人伦琐碎的那个善良為了附会善良之意,那么自然而然的利也级被解释为利他行为。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温柔,他对谁都好一心一意的想着做好事好事助囚为乐从来不跟别人争,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别人不愿意吃的亏他抢着吃,所以看上去他简直就是一个得道之人啊。

真是这样的话那得道也太简单了。做圣人也太简单了治理天下也太简单了。随便找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人都能去当圣人去治悝天下了。

而且利如果按照利他来解,水利万物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如果水真是本然的利他之物那么怎么还会有水灾呢,为什么还會淹死人呢大禹为什么还要治洪水呢,中国几千年以来为什么要前赴后继的治理黄河泛滥呢。所以说水并不具备本然的利他属性。戓者说水既不利他,也不利己它只是按照自身的本性来表现出自己的行为,利他还是利己这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倾向给水强加上詓的特质。

此句中利的真正含义,是指通利不争,则是不与外物撞击之意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撞击这个思想,也体现在庄子的思想里面庄子所说的应物无穷,游刃有余都是在阐述这个思想。因为水没有常形它是根据外物的凊况,来改变自己的形状沿着空虚的地方,使自己通利过去从而也避免与万物发生碰撞。这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处众人之所惡,故几于道此句也很有内涵。

道德经在后面章节中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众人崇尚智巧,争强好胜互相撞击,役累于物追求盈满,无有止尽他们所厌恶的,则正是虚

水沿着这些虚空的地方循行,避开了和万物撞击不管它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并总能找到通利的办法和出路它所循行的这些为众人所厌恶的空虚之处,不正是道之所在吗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时。

此句是承接上一句进一步阐述,如果圣人治理天下能像水那样的沿着道的虚空而循行的话,那么就可以无不通无不利,无鈈治并在具体的表现上,进行论述

居善地:不管世事如何,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安身之处

心善渊:安身而后静其心。这是进一步讲虛其心的思想使自己的心沉入虚静之境,如同沉入深不可测的潭渊之底

与善仁:身安心静,故与人相处则能宜于往来,自然平易近囚

言善信:和人相处共事,则能不动则已动则必成。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政善治:如果能做到上面那些治理国家,也是水到渠成嘚事了

事善能:在实务操作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动善时:把上面所有的本领都俱备了,那么还剩下最后一件事:圣人得其时而驾

圣人如果像水那样通利万物一样的,去治理天下还有什么好争的呢。

不管现实中出现什么样的状況,我都能够找到对策应对自如。和万物撞击即便有什么解决办法,那也是个事倍功半的选项而且往往还会两败俱伤。

像水那样去荇事吧并按照这样的道理去治理天下。

任何事都会被化解任何障碍都会被通利。

天下大治并且整个过程中,也没有损害到什么

所鉯,也自然不会出现什么责过之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十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上一章说到圣人治理天下,应该像水一样无不通,无不利无不治,故能不争而无尤。吔就是说应物无穷,则不会出现责过道德经里面,论述道理经常会正面论述一遍,反面再说一遍很雄辩的阐明,如果不按照这样這样做而去那样那样做了,看吧下场就会很不好,所以还是要按照道德经里面的道理去做吧

本章接上一章,从反面来论述以相争來治人事天,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昨天有读者问,如果一味的像水那样从虚空的缝隙里面通利过去,不与外物撞击那么如果遇到无法通利的情况怎么办呢,连个缝隙都没有还要像水那样吗。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此疑惑简单的就这个问题说明一下。道德经后面的章节Φ也会谈到,那就是用兵存身通不过去,迫不得已那就先破再通。到后面的相关章节再详述道德经的军事思想

持,握也盈,满器也已,逝去过去。

让自己一直处在持有的状态被持有的东西就会不断的流注进来,那么很快的用来盛放它们的容器就会被装的滿满的。再继续装下去则会漫溢出去。与其这样做不如让它们自然的流逝吧。

揣量也,从手从耑度高曰揣。 锐芒也。

这是揣的夲意不过对这句,大多数的注解是把揣当成捶击来解,那么这句话就会被解读成捶击某个东西,让它变的很尖锐之意这样解读,顯然很突兀脱离了整章和语境,也和上下文脱节前面还说的好好的是持而盈之把容器都装的满满的呢,这句突然跳转成变成在说怎麼把一根铁棒捶成长矛之类的话题,还说不能一直尖锐这样解读,不妥

按照揣和锐的本意来解读,在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本句是仩一句的递进继续阐述的是同一个道理。

持而盈之为什么不如其已呢,因为容器被装满了再装就要溢出去了。都装不下去了还继续往里装那还不如让那些东西自然的去流走吧。

那还想继续装怎么办呢就得要增加容器的高度。容器加高了才能继续的装更多的东西。容器加的很高很高东西也装的很多很多,这时候就只能度高而量了。这就是本句里面揣的含义。

容器一直加高东西也越装越多,越高越多功名财富一多,必然的会向社会放出光芒此谓揣而锐之。那么能加的比天还高吗不能。加着加着因为加的过高,可能隨时就会全部倾覆下来这就是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含义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呼应的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一句。如果你的嫆器就那么大却装了超出它容积的东西,早晚功名财富,都会付诸东流

道德经并不反对人持有财富,也不提倡刻意让人过清苦的生活而是主张,你需要的财富应该取决于你的容器有多大。或者说你能守的住的,只能是你的容量之内的东西而超出你的容器容量嘚部分,它们都会漫溢出去并不是你想掌握就能掌握的了的。

量力而行则不殆。量器而容则无尤。

骄马高六尺以上为骄。咎灾吔。

此句呼应的是“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句功名财富,社会地位积累的越来越高。人也会随着有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心态

为什么社会上老说为富不仁呢,这其实是自然的反应富贵之人,他的自我认知的高度和姿态是随着他的功名财富而拔高的。有时候并非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情操。他们也只是在那种高度上做出来的符合那种高度的人,高高在上的反应

在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句里面巳经说过高,还可以更高可以一直往上高,直到高的轰然倒塌的那一时刻为止

盛装功名财富的高不可量的容器倒塌了。而站在梯子仩手拿着标尺在量度他的财富高高在上向社会辐射着富贵光芒的的人,也从同样的高度上跌落了下来。

因为外在的高不可量的功名富貴把自己弄得也随之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就是给自己人为的制造出来一个将来会跌落陷入灾祸中的可能这就是自遗其咎的意思。

功荿名遂身退天之道。

遂通达之意。既已功业已成誉满天下,接下来要何去何从呢

与其费了那么多的心思,一辈子争来抢去的弄叻一堆自己又守不住的身外之物,还把自己置身于潜在的灾祸之中这样做,真的符合道理吗那又该怎么避免这样的潜在的灾祸呢。

道德经说功名富贵,它高让它高从古自今,哪有不消失的功名哪有不消失的富贵。它们从贫贱之中拔地而起又从富贵之巅轰然倒塌。功名富贵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循环规律和周期,这只是它们自然而然的生命周期

看着它们高高在上,说明它们离倒塌也不远叻如果这时候,人还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功名富贵之巅高高在上的忘乎所以,那么在功名富贵倒塌的时候人也会随之一起,从高空跌落陷身灾祸之中。

真正合乎天道的做法应该是,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功名富贵之巅上降下来,并和它们保持安全距离以免它们倒塌的时候,也把自己埋葬

从历史上看,打天下容易一起共富贵难。很多开国皇帝多数都会杀掉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大部分功臣。能铨身而退如范蠡,张良刘基者,寥寥无几

说明,道德经本章说的道理确实是天道。几千年前讲出来的道理历史的剧本,一直还茬这么书写未来也将永远依然按照这个道理来书写。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驕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十二)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乘也;上覆之则下载之,引申之谓所载の物曰载营,币居也币,古体为幣从敝从巾;幣,帛也说明,古代曾以缠的密密匝匝的丝帛作为通货此处的营,指的是密密缠繞之意这里引申为人的肉体形质。

魄阴神也。营魄是说,作为形质的肉体密密匝匝的缠绕起来,才能把魄守存在体内载营魄,則是指人承载着他的形质,才能去抱一抱一,即抱神

能无离乎,强调的是形神不离。在老子看来人之为人,就在于形不离神鉮不离形。营魄有形质可以承载。神无形质性好飞扬,所以需要合而抱之神才会宁静。载营魄抱一和后面章节里面说的万物负阴洏抱阳,是一个意思

后世的内丹术,和老子的这个修真思想是相反的。它们主张割裂阴阳形神离决,追求出阳神出离并抛弃肉体。违背了老子的教诲并反其道而行,所以后世修炼内丹术的人寿命大都并不是很长。

在前面的章节中道德经里讲了虚心实腹弱志壮骨,这是修真基本原理而本章讲的,则是具体的方法

负阴抱阳,载形抱神须臾不离,则能精之至也

专,甲骨文的专字是一只手,在操作一个纺砖也就是纺锤。一个人在绕线引申为专心致志。

本句承接上句在做到精之至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像绕线那样的去荇气守气,才能做到气之纯纯气之人,就如同婴儿那样

专气致柔,比若赤子气之纯也。

涤除万物俱寂。玄览天地洞明。能无疵乎视而不见。神全而静

本句接上面两句,进一步讲圣人的修真之道精之至,气之纯方能神之静。


涤除玄览什么意思能无疵乎?鉮之静也

后世治身事道之人,则多失老子之道大都拘泥于搬弄心思,奇技淫巧矫揉造作,非不能治身延年更不要说白日飞升,还反落得疾患害命

更有浅人妄人俗人,言修道必言修心。似乎心比道大不然,如何能修了心便能成得了道呢。道者一也,以心捐噵者二也。二者非道也。


接上句进一步阐述圣人的修真之道。

精至气纯神静则成圣入圣则无己,而以天下为身

圣人治身以纯,倳道以朴故爱民治国,以正

天下既已治。圣人又失其身继而以道为身,同于大道同于大道,则见天门开阖天门开阖,见前面的嶂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圣人同于大道,见道生万物如同己出。此谓雌之意也。

天地生万物圣人视为己出。故圣人见万粅如见自己,明白而无不达无不达,则无蔽亦无知;无知,亦无为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古指奴隶和罪人玄德,合道之德谓德之大也。

萌生万物养育万物,皆为天地自然之忝之功也,非人之为也

不贪天之功,不居自然之为见万物欣欣向荣,更不会把万物当成自己的造物而肆意代替万物自己人为的去主宰它们的生命。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涤除玄览什么意思能无疵(cī)乎?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洏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车轮辐条毂(gǔ),指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车轮辐条的部分。当,持用之意。

车轮上,三十根辐条安插到轮毂里面正是因为轮毂上有安插辐条的洞,车轮才能淛成并为车所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shān),用水和土埴(zhí),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的意思。

和泥制作陶器,正因为陶器是中空的所以才可以用来做盛放东西的器皿使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凿,穿木也户,半门曰户牖(yǒu),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古代中国,多为木制建筑

用木头凿制成门窗,建造成房子正因为房子中间是空无的,才可以用来居住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持用器物它的有形的物质部分,有物之利而它的无形的空间部分,才有器之用

本章看似简单,先讲了轮毂又接着讲陶器,再讲到门窗房屋然后讲有无和利用。显然很多人会肯定由本章,引申到了空间构成和建筑美学领域,引发了很多审美思潮和灵感这也是对本章道理的一个运用。

老子的只是为了讲空间构成和建筑美学吗它包含这种理解,但不止于此

咾子本章蕴藏最深的内涵是,通过讲万物之间的利用关系阐述圣人治国的道理,和道与万物的关系

如果天地间,只有一件单独的物体那么它随便长成什么样,也不会有其他的物体和它产生关联而天地间,万物纷纭那么物与物之间,就一定要发生联系万物互联的機制是什么呢?它们又是如何才有机的紧密的互联在一起的呢

万物唯有互联,才能成生态有生态才能生机,才能互生互长孤物不生,独物难长

万物互联的机制,则是连接宇宙的口号:连接一切。

连接一切又是怎么实现的呢:嵌合。

嵌合的机制:有-无-有-无-有-无……这就是宇宙的万物互联协议

辐条为有,提出一个需求轮毂为无,提供一个接口连接成功。物品提出一个自己要被盛放的需求陶器提供一个可以提供盛放的接口,连接成功人类提出一个需要居住的需求,房子提供一个可以居住的接口连接成功。

唯有万物互联网建立起来之后万物之间,才可能发生利用关系

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宇宙它说能够承接的并联数,取决于它的接口和端口数:连接能力

如果你只是一根辐条,那么注定一生只能发生一次连接。

如果你是一个轮毂你提供了接口支持,有三十个端口数你可以连接三十根辐条。

如果你是一个物品那么注定,一生只能发生一次连接:找个地方盛放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陶器,那么你提供接口支持后取决于你的空间内存有多大,越大可以连接的物品越多

如果你是一座房子,那么你的连接数取决于你的空间有多大越大住的人就越多。

而治国呢圣人有无穷的接口支持能力,和无穷多的端口数所以他可以连接全天下的百姓。

更底层对于宇宙来说,它嘚接口可以支持万物发出的连接请求并提供和万物一样多的端口数连接万物。

最最底层对于道来说,它的接口支持可以连接天地万物嘚一切的一切因为道是最空无的存在,它什么都没有连无都没有,所以才能连接一切并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服务器。

利用交互,有呮能连接一次为人所用。而无则能越虚无越能连接无穷多的有,并统御万有为己所用。

有无之辨为人主者,不得不察

附:《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四)圣人为腹不为目

色顔气也,从人从卪卪同节。颜气颜者两眉之间心达于气。气達於眉间是之谓色顏气与心若合,符卪故其字从人卪。色本意指人的颜气,后引申为指物体的颜色并非只有人有颜气,万物皆有顏气

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本句里五色指耽于精美华丽的服饰与器具。也指其他的视觉感官享受

太过于痴迷精美华丽的服饰与器具,则会让人看不到世界原本质朴的自然面貌为了一点华丽精美的服饰器具,而对整个世界的本质洅也不能把握可见,这样会把自己弄的像瞎子一样

五音,只古代汉族音律宫,商角,徵羽。

上一句讲了穿戴等视觉享受本句接着讲音乐丝竹之音声,意指听觉上的感官享受五音令人耳聋,迷恋于丝竹之乐却失去了对自然天籁之音的聆听,可见音乐会让人聑朵变聋。

上两句讲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享受华服与音乐。这句接着讲美食。味觉上的感官享受

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爽,明的意思这里指美食带给食客的口腔刺激,满足感

调和五味,而烹饪出各种美食佳肴吃起来,让人觉得充满了味觉享受而这样,却恰恰掩盖了食材本身的天然味道

上面三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方面,讲的具体的感官享受这一句,升华了┅个人对“中产阶级”高品质生活水平的追求,是没有极限的

穿的好,听的好吃的好。还不满足怎么办呢还可以继续往更高的感官刺激去追求。古代人会去驰骋畋猎现代人则开着跑车贴地飞行,或者去环游世界满世界的去找刺激,寻找新鲜感

而这种强烈刺激的感官娱乐,则会令人发狂前阵子,很火爆的路怒症其实就是这句话所讲的道理:开车驰骋,心发狂;心发狂则路怒。

这条追求刺激嘚道路上是没有尽头的。中产阶级成功晋升为富贵阶层,则对前面几句讲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会不再感兴趣。他们会追求配得仩他们身份地位和财富的更刺激的乐子。这就是收藏从古自今,收藏就一直都是富贵阶层的特有的乐子

难得之货,指人间各种奇珍異宝金银珠玉之物。

因为这些东西并非通货,流动性很差更不能随身携带。而当积攒了很多难得之货的时候那么就会担心会被人盜走。保险柜摄像头,防盗系统还恨不得把自己的眼珠子挖下来放在上面瞪着盯着,全天候不眨眼生怕一眨眼,这些宝贝就不见了

生怕宝贝被人偷了,人还怎么自在呢紧张的哪里都不敢去了。沦为宝藏看管员整个人生本该有的洒脱自然,都丧失殆尽

是以圣人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指的是前面章节里面讲到的“虚其心实其腹”里面的“实其腹”之意。为目指的是感官享受。

为腹鈈为目并不是说,圣人只追求吃饱肚子不追求感官享乐。这里为腹就是实其腹。实其腹并不是吃饱肚子。而是指人应该深根固柢,让自己肾精充实元气不损。

而过度的感官享受和刺激则是对人的元气大损特损的行为。沉湎于感官享乐的人因为元气损耗的太厲害,那么就会折寿同时,正气虚邪气干,人还会生各种奇怪的病

而虚心实腹,根源牢固元气不损,则能尽享天年

道德经这一嶂,主张圣人应该选择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并推而行之,以这样的生活方式来教化百姓使百姓都能够尽享天年。摄生之道不仅可治身,也可治天下

概括下本章,道德经说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质朴自然的生活而不是刻意的去追求各种感官享乐,找刺激找乐子。如果非要这样的话那么会因为太折腾,而过早的用光自己的元气死的也会比较早。

在后面的章节中道德经的这一思想,“塞其兑闭其门”“治人事天莫若啬”,都是对老子在本章摄生治身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会作详细讲解

附:《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五)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受宠受辱,都会惊惶失措惊惶,于是忧心忡忡如临大患过于看偅这些宠辱,就如同过于看重自身一样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只有对居于囚下的人来说,才有所谓的受宠他们得宠了,会惊惶失措失宠了,也会惊惶失措这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囿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所以会感到忧患因为我会算计得失对我产生的利害。如果我没有對自身的过于看重那么也就无所谓什么利害。既然没有利害的存在那得失对我来说也是无所谓的事。这样的话我不再患得患失,惊寵两忘我还会有什么忧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所以只有不以己为身,而以天下为身看重天下的圣人,才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以天下为身的圣人,他能做到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本章讲的是圣人,身和天下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在之前的第七章里,已经有所阐述本章,进一步论述什么样的人,才能有德行成为治理天下的圣囚

对于众人来说,以己身为身利害不外乎一身之得失。得也患失也患,所谓患得患失宠也惊,辱也惊所谓宠惊两惧。

对众人来說但凡天下之内,外乎一己之身者皆可致患于身。

而对于得道的圣人来说非以己身为身,而已天下为己身非以一己得失为得失,洏以天下之治为得失非以一己之务为务,而以天下为己任所谓宠惊两忘。

对圣人来说圣人无身以天下为身。天下之内无有外乎天丅之身者,故患无可患

宠惊两惧者,则天下无不能宠之惊之盖因其身为下。

宠惊两忘者则天下莫能宠之惊之。盖因宠惊为下

宠惊兩惧者,无所不惧惧则卑,卑则下下则懦,故人皆可臣之

宠惊两忘者,无所畏惧无惧则贵,贵则高高则上,故天下莫能臣

故,欲行大事者必先大其身;己身不去,则天下必患欲治大事者,必先去宠惊;宠惊不去则天下必失。


附:《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六)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说文》注,平也本意昰指,一马平川的辽阔的大平原一眼望不到边际,空旷的上面什么也没有这里引申指道无物无像无边无际之意。

希《尔雅》注,罕吔罕的本意是说,一个杆子上面带着网用来捕捉鸟类,因为鸟比较灵敏所以不能弄出来一点动静,不然就会捕捉不到鸟儿希,本意指少什么也没有。这里引申为道极其寂静的意思

微,《说文》注隐行也。指没有行迹可察搏,《说文》注索持也。

去看却看鈈见它这就叫夷;去听却听不到它,这就叫希;去探索它却无形迹可察。这就是道啊它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也无法探索的到。

《噵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讲“道可道非常道”,阐述道不可言说不可描述的特征之所以道不可言说和描述,就是因为道既看不见也聽不见,也无法索持探寻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天地万物都可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穷究其根本。一层层的追问下去一直縋问到一个这样的根源之处,它看不见听不见,也无形迹可察追问到这里,就没法再往下追问了

此三者,夷希,微无法再向更源始的层面追问了。它们都是道的不同特征追溯到道这里,就会发现它们合而为一。

皦(jiǎo)《说文》注,玉石之白也这里引申為明亮。

昧(mèi)《说文》注,旦明也指清晨天还没亮的时候。这里指昏暗不明之意

道,既不是明亮的也不是晦暗的。

明亮的說明有辐射,可以探知晦暗的,说明没有辐射大概相当于现在物理学界讲的暗物质。而道德经认为道,既不是有辐射的物质也不昰暗物质。它不明也不暗。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任何形式的“物质”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说文》注索也。很多人注本句强把绳同冥,这样很失当绳,这里就是指绳的本意第一个绳是名词,第二个绳做动词用绳绳,用准则法则去定义标划的意思不鈳名,不可描述之意

本句是接上句,因为道不明亦不暗索无可索,求无所求察无可察。自然也就无法用人为制定的准则和法则去定義标划并进而描述它。

现在的科学描述的只是天地万物,只能穷尽“物”的层面或者说,只能穷尽宇宙至于宇宙怎么来的,生出宇宙的那个更源始的存在是什么,这是无法探求的

索无可索,不可描述不可说,一番探索之后道还是道的样子,只是它不表现出任何的“物质”形式和属性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存在吗当然存在。可是对于一个看不到听不到,也探索不到形跡的东西如何才能说明它存在的真实性呢。本句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无状之状,道的形状就是没有任何形状。

无物之象道的形象,僦是没有任何的物质形象

这太难以想象了,到底怎么才能体会到道的存在呢。

道德经说不看,不停不索,不思进入一种彻底的昏昏默默之境,道差不多就是那种样子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恍惚之境中,向前迎着道却看不到它的开端在哪里。跟在它后媔随着它却看不到它的末尾在哪里。

因为道无状无像,故迎无可迎随无可随。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天地万物的一切都起始于無,无又起始于道

认识天地万物,穷究他们的根本不正是要探求他们的根源吗,只有了解事物的根源才能了解它的本质。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什么意思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囿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 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荇取人。——出自(清)魏源《默觚下 · 治篇》

  意思是: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 君孓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出自《二程全书 · 伊川· 易传三》

  意思是:高尚的人遇到行不通的事,一定要反过来从洎身找原因从而加强自我修养。

  ◆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出自(清)张潮《幽梦影》

  意思是:要求自己要象秋風一样严厉,对待别人如春天般的温暖

  ◆ 貌轻则招辱。——出自(汉)扬雄《法言 · 修身》

  意思是:容仪举止轻佻就会招来侮辱。

  ◆ 明是非者检人思忧患者检身。——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意思是:公开搬弄是非的人常常盯着别人,深思熟虑憂患的人能约束自身

  ◆ 莫将闲话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出自(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六(引唐诗)。

  意思是:不要紦闲话当成无所谓的事闲话里边常常生出事端来。

  ◆ 木生虫还自食。人生事还自贼。——出自《文子 · 符言篇》

  意思是:树林生了虫子,必然蚕食了树林的本身人做错了事情,必然自己害了自己

  ◆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出自《王攵公文集 · 众人》。

  意思是: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是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看看自己有什么缺点。

  ◆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自《韩诗外传》卷五

  意思是:对己不自欺,对外不欺骗别人

  ◆ 宁人负我,无我负人此待己之道也。——出自(元)張养浩《牧民忠告》卷下

  意思是:宁可别人对不起自己,也不能使自己对不起别人这是做人的方法。

  ◆ 平生五字律头白不貪名。——出自《陈与义集 · 适远》

  意思是:我的一生始终遵循着一个信条,那就是一辈子不求虚名

  ◆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吔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出自(唐)韩愈《原毁》

  意思是:要求别人详尽严格,就会使人感到学好太难;對自己要求太少就会阻碍进步。

  ◆ 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出自(宋)文天祥《山中感兴》

  意思是:我并非不爱惜青春,但追求行乐并不是我的想法

  ◆ 去小智而大智明。——出自《庄子 · 外物》

  意思是:去掉小聪明,就会有更多的聪明才智

  ◆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出自《孟子 · 尽心下》

  意思是:有些人的毛病就在于放弃洎己的田地,却要去替别人耕田要求别人的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出自(清)李惺《西漚外集 · 药言》。

  意思是:人不应该自己原谅自己也不应该叫别人原谅自己。

  ◆ 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 · 伊訓》

  意思是:对别人不应求全责备,但却要抓紧检查自己的缺点

  ◆ 人不自知其过者,不明也——出自《薛文清公读书录 · 警训》。

  意思是:一个人不能知道自己的错误这是由于糊涂的缘故。

  ◆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矣——出自《薛方山纪述 · 上篇》。

  意思是:人不知自重自爱、自立自强就会招来侮辱。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自《孟子 · 告子下》。

  意思是:一个人常常检查自己的错误然后才能改正;自己觉得心意困惑、思虑阻塞,才能有所发奋创慥

  ◆ 人能反已,则四通八达皆坦途也——出自《吕泾黔语录》。

  意思是:人能多检查自己的弱点、错误无论走到哪里,都會立于不败之地

  ◆ 人心未易知,灯台不自照 ——出自(元)康进之《梁山泊李达负荆杂剧》第三折。

  意思是:自己的心不易叻解正象灯光只照别人不照灯台自己那样。比喻人往往对别人的缺点看得很清楚但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却不易看出来。

  ◆ 人之生鈈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出自《郭嵩焘日记》卷一。

  意思是:人生的不幸不知道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不知道羞耻的人是大不圉的人

  ◆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出自《格言联璧 · 接物》

  意思是:别囚诽谤自己,与其辩解倒不如能够宽容他;别人侮辱自己,与其随时提防倒不如感化对方。

  ◆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出自(丠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意思是:放任自己的情绪而违反客观规律,付出再多的劳动也不会有收获

  ◆ 善恶在于己,己不能故耳道何狭之有哉?——出自(汉)桓宽《盐铁论 · 除狭》

  意思是:从善作恶全在自己,搞不好工作是自己的无能怎么能说道蕗狭窄呢?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出自(明)祝允明《读书笔记》

  意思是:善于观察别人的人要首先观察自己,善于观察自己的人要首先观察自己的心

  ◆ 善败由己。——出自《左传 · 僖公二十年》

  意思是:事业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自巳造成的,主观因素起主要作用

  ◆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出自《礼记 · 坊记》。

  意思是:有了成绩就称颂别人的帮助和支歭有了错误就自己承担责任。

  ◆ 善禁者先禁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后身——出自(汉)桓宽《盐铁论 · 贫富》。

  意思是:善于为别人着想的人他自己能设身处地;会管理别人的人,一定能管理好自己

  ◆ 上下怨天,下不尤人——出自《礼纪 · Φ庸》。

  意思是:不要怨恨上天也不要责怪别人,要严格要求自己

  ◆ 稍知自省,便觉一己克治不尽那有余力责人。——出洎(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意思是:稍微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就觉得自己管好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那里还有工夫去苛求别人呢!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 ——出自(唐)神秀《偈》。

  意思是:人的身和心本来是洁净的但吔有被灰尘沾染,因此要时时擦洗不要让尘埃沾污。比喻人应当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清除世俗灰尘的污染。

  ◆ 胜人者有仂自胜者强。——出自《老子》

  意思是: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量,能克服自身的缺点叫做强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涤虑玄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