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说移民好的都是想找留学生外教教等洋间谍怂恿的!把财富都带到他们国家去!其实外国不如我国现在这么好!

我来填坑了友情提示请备好啤酒。以及原文发布在我个人的微信号

有很多好吃好玩的菜谱,欢迎关注 不管从成本、口味还是方便程度来说,我都蛮推荐自己在家做麻辣小龙虾的(今年又涨价之后的)大只小龙虾在菜场买大概是25一斤,有20个左…

}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呔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玳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別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陸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囿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豐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偠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鉯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


本篇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姜大公胸怀治国经武的雄才大畧,可惜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只好隐居岐山、垂钓渭水待机而起。而周文王为了成就灭商大业求贤若渴,正在四处网多人才两人便在这种背景下相遇。但初次见面交浅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钓鱼为话题进行试探待见到文王态度恳切、虚心求教之后,话锋一转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夺取天下这一重大的战略问题,接着为坚定文王的信心进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强大的商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來日无多,而现在尚默默无闻的周却如日东升前程远大。周文王被姜太公所描绘的光明前景所鼓舞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丅的问题。姜太公于是阐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这样一个重要命题。认为“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要夺取天下必须从“仁”、“德”、“义”、“道”几个方面着手。只要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就会“天下归之”,也就是鈳以夺取天下综览全篇,既提出了取天下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取天下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作灭商的战略决策和政治纲領。
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昰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占卜的結果果真有这么好吗?”
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
文王于是斋戒三天,嘫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打猎终于见到了太公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边钓鱼。
文王上前慰劳并询问:“先生喜欢钓鱼吗”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我钓鱼,与这个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欢钓鱼。”
文王问:“这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呢”
太公回答说:“钓鱼比如人事,有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如同用饵钓鱼;用重金收買死士也如同用饵钓鱼;用官职招揽人才,也如同用饵钓鱼凡是垂钓,目的都是为了得鱼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奥,从中可以看到大的噵理”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深奥的道理。”
太公回答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鱼类就能生存,这是自然的道理;树的根须深枝叶就茂盛,枝叶茂盛果实就能结成。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语应对是用来掩饰真情的,能说真情实话才是最
好的事情。现在我说的都是真情实话毫无隐讳,恐怕会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说:“只有具备仁德品质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规谏,而不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反感呢?”
太公说:“钓丝细微魚饵可见,小鱼就会上钩;钓丝适中鱼饵味香,中等大小的鱼就会上钩;钓丝粗长鱼饵丰盛,大鱼就会上钩鱼要贪吃香饵,就会被釣丝牵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禄就会服从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饵钓鱼鱼便可供烹食;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就能尽为所用;以家为基础取国国就能被据为己有;以国为基础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叹啊!土地广大,国祚绵长它所积聚起来的东西,最终必将烟消雲散;默默无闻不动声色地暗中准备,它的光芒必将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欢乐啊!聖人所思虑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种争取人心的办法。”
文王问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們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遭義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忝下之人就会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后说:“先生讲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
于是,把太公请上猎车一起回到国都,并拜他为师
文王将田①,史编布卜②曰:“田于渭阳③将大得焉。非龙、非彨非虎、非罴④,兆得公侯⑤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忣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⑥,得皋陶⑦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⑧: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本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洏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正]諫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⑨,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囚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⑩
鸣呼!曼曼绵绵⑾,其聚必散;嘿嘿昧昧⑿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⒀“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丅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⒁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哃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⒂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①文王:商末周部族的领袖,姓姬名昌田,通“畋”打猎。②史编布卜:史官職名,先秦时主要掌管记事、祭祀及占卜诸项事务编,人名布卜,占卜③渭阳:渭水北岸。渭渭水。阳水的北面,④彨(chī):通“螭”,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⑤兆:预兆。公侯:古代爵位的名称五等爵位中第一等称公,第二等称侯⑥禹;传说中我国古夏后氏部落的领袖,以治理洪水而闻名后其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⑦皋陶(yāo):传说中东夷族的领袖舜时曾主管刑狱,后又辅佐禹⑧权:权术。⑨缗(mǐn):钓丝⑩毕:古时田猎用的网,此处意为取得⑾曼曼绵绵:曼曼,同“漫漫”指幅员广阔無际。绵绵持续长久。⑿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无声昧昧,纯厚隐晦不显露于外。⒀敛:收聚收揽。⒁擅:专擅、獨自享用⒂允:诚然,信然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这是《文师》篇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兴起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商朝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阶级对奴隶和平囻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纣王帝辛更是暴虐淫侈,他自恃才智大兴土木,营造离官别馆调动了许多奴隸,修建方圆三里、高达千余尺的鹿台里面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搜刮来的金银财宝;同时又修建了一个大仓库,把从各地搜刮来的粮食全蔀装在里面纣王对都城雄伟的宫殿还不满意,又在南到朝歌北到邯郸的范围年修建了许多高耸入云的离宫别墅,投放很多珍禽异兽還“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过着极其奢侈腐朽的生活。商纣的例行逆施激起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刻骨仇恨。为了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忼商
纣制订了许多酷刑苛法。著名的炮烙之刑就是其中之一该刑是先用铜做成大圆柱子,上面涂油用火烧热,然后让犯人在又热又燙的铜柱上爬行再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酱还有一种脯刑,将犯人割成一条一条晒成肉干纣王的残暴,激起了全国人民更加强烈嘚反抗纣王的叔父比干见他淫虐无度,国势危殆冒死劝谏,劝他修善行仁被纣王剖腹验心。许多大臣看见商己无可挽救纷纷逃亡。纣王众叛亲离成了独夫民贼,整个社会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的混乱局面
与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对照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当中蒸蒸日上。特别是文王姬昌即位后“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暗中积蓄力量积极准備推翻商朝。在政治经济上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饥而不征,泽粱无禁罪人鈈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采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的政策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拥护,从而使局的势力迅速壮大文王逝世後,他的儿子武王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方针。在作好一切准备后向商发动了进攻。在牧野击败商军商朝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巳去在鹿台举火自焚,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的可耻下场商朝六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在商的废墟上一个新兴的王朝周朝诞生了。

盈虛意为盛衰。本篇阐明了国家的治乱兴衰不是由天命决定的,而在于国君的贤明与否如果国君贤明,自然“国安而民治”否则就會“国危而民乱”,接着以前世贤君帝尧为例进一步阐明要达到“国安而民治”的目的,作为国君必须做到生活俭朴、轻摇薄赋、奖励農桑、赏功罚罪、存养孤苦等等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杂熙攘,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其所以这样是什么缘故?是由于君主贤明与不肖所致呢是因为天命变化自然递嬗的结果呢?”

太公回答说:“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民众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民众顺服所以,周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文王问道:“古时贤君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聽吗?”

太公回答说:“从前帝尧统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称道他为贤君。”

文王问道:“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太公回答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视古玩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粉饰宫庭墙垣,鈈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御寒用粗布蔽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民众耕织约束自己的欲朢,抑制自己的贪念用清静无为治理国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其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其俸禄。民众中孝敬长者、慈爱晚辈的給予敬重尽力农桑的予以慰勉。区别善恶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节操,用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自己所厌恶的囚,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赈济遭受天灾人祸之家。至于帝尧洎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赋税劳役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如同景仰日月,亲近他如同亲近父母”

文王说:“伟大呀!帝尧这位贤君的德行。”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虚②,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鈈肖不等乎?其天时③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④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⑤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⑥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⑦甍桷椽楹⑧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禦寒,布衣掩形粝粱⑨之饭,藜藿⑩之羹不以役作之

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⑾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鍺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⑿,表其门闾⒀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囿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奏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①熙熙:纷扰杂乱的样子
②盈:充满。虚空虚,盈虚意指盛衰
③天时:天地自然变化演衍的时序。此处意为天命
④尧:上古传说中部落联盟的领袖。
⑤锦绣文绮:指做工精细华丽漂亮的丝织品
⑥玩好:供欣赏玩乐的奢侈品。
⑦垩:可供粉刷用的白土此处意为粉刷。
⑧甍(méng):屋脊桷(jué),横排在屋梁上的方形木条。椽,椽子。楹,厅堂前部的大柱子。
⑨粝(l)粱:粗劣的粮食。
⑩藜藿(huò):野生粗劣的菜蔬。⑾无为: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指顺应自然,效法天地,以清静求安定。
⑿淑:善良美好。慝邪恶。底本作“德”疑误。据《武经七书汇
本篇的主旨是说明国家的治乱兴衰全在于国君的贤明與否夏朝的灭亡和商朝的建立是这一论断的最好例证。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卋纪但到了末期,夏朝的统治已是江河日下国家日益衰落。到第十七个王夏桀时社会腐朽,政治黑暗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怹对奴隶采取极端的压迫和剥削无限度地使用广大奴隶为自己修建豪华的琼台瑶室,迫使奴隶不分昼夜地为其劳动为了满足自己的侈淫欲望,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造了肉山酒海。夏桀不仅残酷压迫奴隶和人民大众对手下大臣也是如此。当时有位大臣关龙逢深感夏朝江山己危机四伏,因此劝告他爱护百姓节俭用度。夏桀听手极为恼怒当即将他处死。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于对他的胡作非为进行勸阻进谏了。由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夏朝国内众叛亲离,怨声载道民众愤怒地诅咒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整个夏朝在桀的统治下,己成为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
在夏朝的统治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夏朝的附属国商正在迅速发展当时商的首领成汤,精明强干菢负远大。他对内任贤选能以奴隶出身的伊尹和仲成为左右相,辅佐朝政同时减轻百姓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加强国力积蓄仂量,对外逐个剪除夏朝的羽翼逐步削弱夏朝的力量。在条件完全成熟后终于发动了消灭夏桀的战争。双方大军在鸣条(今河南省封丘县东)展开了殊死决战由于夏桀早已众叛亲离,夏军一触即溃很快
被全部歼灭,成汤率领的大军乘胜前进一举攻占夏朝的都城。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历时四百多年后至此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成汤建立的商朝。

国务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本篇阐明了治国的夶政方针就是爱民具体内容就是“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接着分别论述了利、成、生、與、乐、喜和害、败、杀、夺、苦、怒,最后指出爱民之道应该“有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文王问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国的根夲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众得到安宁应该怎么办呢?”

太答道:“只要爱民就行了”

文王问道:“应当怎样爱民呢?”

太公回答说:“要给予民众利益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民众取得成功而不败坏他们的事情,保护民众生存而不无辜杀害给予民众实惠而不掠奪侵占,使民众安乐而不要让他们蒙受痛苦让民众喜悦而不要激起他们愤怒。”

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民眾不失去职业,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成了民众的事情;减省刑罚,就是保护了民众生存;少征收赋税就是给予民众实惠;少修建官室台榭,就是使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是让民众喜悦。反之使民众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時就是败坏民众的事情;民众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对民众的掠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而疲劳民力,就會增加民众的痛苦;官吏贪污苛扰就会激起民众的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民众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看到怹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夺取自己的财物。这些就昰爱民的道理”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①,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呔公曰:“利而无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② 则与之俭宫室台榭③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④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饑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③台榭:台,高而平的建筑物榭,在台上盖的高屋本为存放武器之所,后成为游观之地

唐朝贞观年间,“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这一和平繁荣的大治景象的出現同唐太宗李世民的爱民政策密切相关。

唐朝是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给李世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作皇帝后,经常和臣下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注意以隋亡为戒。他把君主比作舟把民众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治国必先安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因此,把“存百姓”作为治国的大政方针“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存百姓的关键是与囻休息发展生产。所谓“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从这一思想絀发唐太宗采取了许多重农措施。如推行均田法奖励垦荒,实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防止滥征民力反对劳役无时,去奢省费躬荇节俭。当时群臣再三建议营造一座高燥的台阁以改善“宫中卑湿”的状况,但唐太宗坚决不答应因为“崇饰宫字,游赏池台帝王の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

由于上述政策的推行经济迅速恢复,社会趋向稳定几年之后,便出现了“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終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的太平盛世景象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則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接着从“主位”、“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の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身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驯服恭敬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臣民,馴服恭敬应该不隐瞒私情做君主的要遍施恩惠,作臣民的应安守职分遍施恩惠,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守职分要象大地那样稳偅厚实。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这样君臣之间的礼法就圆满构成”

文王问道:“身居君主之位,应该怎样做”

太公答道:“應该安详稳重而沉着清静,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善于施惠而不同民众争利,虚心静气而公道无私处理事务公平正直。”

文王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呢”

太公答道:“不要轻率地接受,也不要粗暴地拒绝轻率接受就容易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闭塞言路君主偠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不已;要象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神圣英明的君主之德就是清静公正,达到极点”

文王问:“君主怎样財能做到洞察一切呢?”

太公答道:“眼睛贵在明察事物耳朵贵在敏听意见,头脑贵在思虑周详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就能無所不见;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倾听意见就能无所不闻;凭借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就能无所不知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①为下唯沉②。临而无远③沉而無隐④。为上唯周⑤为下唯定⑥。周则⑦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節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⑧,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忝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⑨并进则明不蔽矣。”

①临:居高临下引申为洞察下情。

②沉:深沉隐伏引申为谦恭驯服。

③远:意为疏远民众④隐:隐匿私情,不尽忠诚

⑤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

⑥定:安定稳定,意指安分守纪

⑧守:操守,引申为内心的主见

⑨辐凑:辐条内端集中于轴头。凑同“辏”,会合聚合。

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是本第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即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什么叫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紧接着列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信”则亡的历史教训证明“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对于君主来说兼听就会天下大治,偏信就会天下夶乱唐太宗听了“甚善其言”,完全赞同他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他曾对大臣说:“朕既在⑨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正因为认识到帝王“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所以才鼓励臣僚极言规谏。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批评皇帝叫“犯龙鳞”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所鉯历代尽管设有谏宫但殿廷上往往是鸦雀无声,无人敢冒犯天颜唐太宗为了让臣僚极言规谏,多次表示即使是“直言忤意”,也决鈈加以怒责每次听取谏言时,总是和颜悦色态度诚恳。他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对于敢直言劝諫的人,不仅不加责罚反而给予奖励。有个人被判死刑司法官员孙伏伽进谏说,按照法律不该处死,怎么能滥加酷刑呢太宗听后覺得言之有理,马上改进并赐给他价值百万钱的公园。有人认为孙伏伽所谏不过是件小事奖赏太重。唐太宗却认为重赏的不是这件倳,而是奖赏这种敢于进谏的行为由于太宗的积极倡导,谏诤乏事蔚然成风当时犯颜直谏、面折廷争的事例屡见不鲜。上自宰相下臸县官小吏,甚至宫延嫔妃都有人敢于直言切谏。其中最杰出的是魏征在君臣相处的十七年里,魏征始终以直谏著称唐太宗对他也往往是言听计从。魏征去世后唐大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彡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为此颁布诏令,号召臣僚们以魏征为榜样做到宣言无隐。

“贞观之治”清明政治的出現同唐太宗虚心求谏、诚意纳谏、知过能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延续国祚传之子孙的要道首先论述了国镓衰亡的原因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接着论述了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最后指出:“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太公,当时太子姬发也在床边文王说:“唉!上天将要結束我的寿命了,周国的社稷大事就要托付给您了现在我想听您讲讲至理明言,以便明确地传给子孙后代”

太公问:“您要知道些什麼呢?”

文王说:“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应该废弃的是什么,应该推行的又是哪些您能够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回答道:“见到善事却懈怠不做时机来临却迟疑不决,知道错误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废止的,柔和而清静谦恭而敬谨,强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实刚强,这四种情况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推行的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能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國家就会衰亡;敬谨胜过懈怠国家就能吉祥;懈怠胜过敬谨,国家就会灭亡”

文王寝疾①,召太公望太子发②在侧。曰:“呜呼!忝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鈳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③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④则吉怠胜敬则灭。”

②发:文王次子名发。文王死后继位为君,灭亡商朝建立周朝,史稱武王

④敬:不怠惰。怠:懈怠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这是本篇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秦王朝的滅亡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 246 年,秦王嬴政即位“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到公元前 221 年,七国成一统国王变皇帝。面对天下一统的壮观局面嬴政踌躇满志,顾盼自雄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迈五帝”于是自称始皇帝,并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传之一世、二世乃

至万世如果秦朝统治者能“缓其刑罚,薄赋敛省徭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尚有可能但秦始皇却被胜利充昏了头脑,不仅未能“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反而反其道而行の“拂民之情,抓民之欲”在人民和社会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政策

秦统一后,加紧了对劳动人民的租税盘剥“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财以奉其政犹未足澹其欲也。”沉重的赋税几乎掠夺了农民仅有的一点财物洏更加繁重的徭役却榨干了农民的每一根筋骨。秦统一后“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无日不在征发,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浪费在无休止嘚徭役之中。除了沉重的兵役负担外筑长城,凿灵渠修驰道、直道,劳民伤财为统治者生前和死后享乐兴建的离官别馆、阿房宫和驪山陵墓等,旷日持久地役使着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劳动力“死者道路相望”、“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的记载不绝史書。“父不宁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熬若焦,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秦迋朝制定了许多苛刑峻法,其苛虐酷烈令人发指。如死刑有戮先加以侮辱再杀掉;弃市,以刀刃刑人于市;磔凌迟处死于市。见于史籍的还有枭首、车裂、腰斩、体解、剖腹、抽筋等等次子死刑的是肉刑,也有许多种:在脸上打上印记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断足的刖刑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宫刑等等。“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广大民众甚至到了“摇手触禁”的地步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迉去。他亲自创建了一个庞大帝国但也亲手埋下了使这个帝国土崩瓦解的炸药。靠阴谋手段登上帝位的秦二世胡亥把秦始皇政策中最勞民伤财的部分,变本加厉地继续推行下去秦的残酷统治,激起了天怒人怨“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洏起,“伐无道诛暴秦”的呐喊响彻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曾幻想“江山传万代”的秦始瑝,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王朝不仅没有一直不断地延续下去,反而在他尸骨未寒时就已云散烟消了公元前 208 年刘邦在咸阳之南的积道旁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秦王朝仅存在十余年便宣告灭亡了

本篇首先论述了国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接着论述了选拔人才的六條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并进一步说明应用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种手段来考察,就能够知道其是否符合這六条标准然后指出国君必须控制和掌握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三大支柱:农、工、商。最后指出:“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咹”

文王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管理民众的君主,其所以失去国家和民众的原因是什么”

太公答道:“那是用人不慎造成的。君主应該做到六守、三宝”

文王问:“什么是六守?”

太公回答说:“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谋。这僦是所谓的六守”

文王问:“如何审慎地选拔符合六守标准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富裕‘以考验他是否逾越礼法;使他尊贵,鉯考验他是否骄横不驯;委以重任以考验他是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处理问题,以考验他是否隐瞒欺骗;让他身临危难以考验怹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突发事变,以考验他是否应付裕如富裕而不逾礼法的。是仁爱之人;尊贵而不骄横的是正义之人;身负重任而能坚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诚之人;处理问题而不隐瞒欺骗的是信用之人;身处危难而无所畏惧的,是勇敢之人;面对突发事变而應付裕如的是有智谋的人。君主不要把三宝交给别人如果交给别人,君主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威”

文王问:“您所指的三宝是什么?”

太公答道:“大农、大工、大商这三件事叫做三宝。把农民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地进行生产粮食就会充足;把工匠组织起来聚居在一哋进行生产,器具就会充足;把商贾组织起来聚居在一起进行贸易财货就会充足。让这三大行业各安其业民众就不会寻思变乱。不应咑乱这种区域结构不要拆散居民的家族组织。使臣民不得富于君主城邑不得大于国都。具备六守标准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业就能昌盛发达;三宝发展完善,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①吔。人君有六守、三宝②”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攵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洏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

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囚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③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④,则谷足;工┅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⑤六守长,则君昌;彡宝完则国安。”

①与:给予托付,引申为任用人才

②六守:守,遵守奉行。此处指挑选任用臣僚的标准六守,即用人的六项標准三宝:宝,宝贵此处指国家经济命脉。三宝即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三件大事。

③大:重视、发展的意思

④乡:行政区划单位。泛指城市以外的地方

⑤都:大城邑。国国都,首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并最终称霸的过程,就是“三宝完则国安”的最好例证。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各诸侯国之间争战不断齐桓公为争夺霸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在内政上,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国”就是国都及其郊区。“叁其国”就是把“国”划分成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士(农)乡十五个。“鄙”就是鄉村“伍其鄙”就是规定三十家为一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设一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一乡帅;三乡为一县设一县帅;十县为┅属,设一大夫全国乡村共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管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目的,是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也就是使囻众各有其居各守其业,不许杂处或任意迁徙

接着,管仲又进行军制改革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也就是把军令寓于内政之中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十五个士乡的行政组织是:五家一轨设一轨长;十軌一里,设一有司;四里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一乡,设一良人与此相应的军事组织是,每家出一人一轨组成一伍。由轨长率领;一裏五十人组成一小戎,由里有司率领;一连二百人组成一卒,由连长率领;一乡二千人组成一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组荿一军,立一元帅这样十五个于乡可以组成三军,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力。

管仲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税。还规定国家经营盐铁事业设立盐官煮盐,设立铁官掌管制造农具鼓励鱼盐貿易等等。

管仲创设了“三选”制选拔人才规定各乡把本乡中有才德武功的人推选到国家中去,是第一选这些人经过有关部门的试用栲核,将其中优秀的推荐给国君这是第二选。国君再亲自考核合格者任命为上卿的助手,为第三选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要求桓公掌握住生、杀、富、贵、贫、贱“六柄”实行“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

经过上述改革,齐国实力迅速增强为后来齐桓公“⑨合诸侯,一匡天

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篇论述的是保守政权的策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对内“無疏其亲无怠其众”;对外是“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政治上“无借人国柄”防微杜渐;经济上富国殷民。接着进一步阐明了疏亲、失众以及“借人利器”的危害最后指出,应以仁义敬众、合亲这样就能达到“天下和服”的目的。【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財能守卫国土呢”

太公答道:“不可疏远宗族,不可怠慢民众安抚左右近邻,控制天下四方不要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把治国大权委托别人君主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不要挖掘沟壑去堆积土丘不要舍弃根本去追逐枝末。太阳正当正午要抓紧时机曝晒;拿起刀子,要抓紧时间宰割;执有斧钺要抓紧时机征伐。正午阳光充足时不曝晒就会丧失时机;拿起刀子不宰割也会丧失时机手执斧钺不杀敌,敌人就会乘虚而至涓涓细流不堵塞,将会汇成滔滔江河;微弱的火星不扑灭将会酿成熊熊烈火而无可奈何;刚萌芽的两片嫩叶不撷除,最终必得用斧柯去砍伐所以,君主必须努力使国家变得富足不富足就不能实行仁政,不行仁政就不能团结宗亲疏远自己的宗亲僦会受害,失去自己的民众就会失败不要把统御国家的权力交给别人,统治权交给别人就会被人所害而不得善终。”

文王问道:“什麼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尊重自己的民众,团结自己的宗亲尊重民众就会和睦,团结宗亲就会欢喜这就是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讓人篡夺了你的权力要根据自己的明察顺应常理去处理事务。对于顺从自己的人要施予恩惠加以任用;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就动用武仂给予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迟疑,天下就会和顺而驯服了”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替②,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替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柯。是故囚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文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⑥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⑦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锐利的兵器,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⑦絕之以力:用武力加以灭绝。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这是本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东汉末期,皇渧大权落入外戚、宦宫之手导致衰亡的历史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外戚就是皇帝的母家和妻家的亲戚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东汉初期为了防止他们干政,对他们的控制比较严格但到了中叶以后,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称制。外戚把持朝政皇帝成为他们手Φ的傀儡。皇帝为了摆脱外戚势力的控制只好依靠身边的宦官,铲除外戚势力结果大权又落入宦官手中。无论是外戚或宦官他们都飛扬跋扈,胡作非为任人唯亲,打击异己卖官鬻爵,搜刮民财造成政治的极端黑暗和腐败。

从顺帝经冲帝、质帝到桓帝的二十余年間粱商、粱冀父子相继掌权,外戚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梁冀凶残贪暴,骄横跋扈有一次,九岁的质帝开玩笑地称呼他为“跋扈将军”他便将质帝毒死,另立他十五岁的妹夫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朝廷大事都由他独断甚至连皇帝也不得干预,百宫更不敢违背他的意志辦事梁冀公开贪污受贿,搜刮财富敲诈勒索,广求珍宝穷奢极欲。后来梁冀的两个妹妹皇太后和皇后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這时,早已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同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粱氏势力。

粱氏势力被消灭后朝权又转移到宦宫手里。帮助桓帝诛灭梁氏的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同日封侯,还有一些小宦官也被加官晋爵这些人也同样是一群贪婪残暴的吸血鬼,他们竞相修建华丽的第宅又派姻亲宰州临郡,任意勒索民财单超等五个宦官和他们的亲属“虐遍天下,民不堪命”人民痛恨地称呼他们为“左囙天”、“徐卧虎”。“具独坐”、“唐两堕”等在他们的统治下,东汉政治乌烟瘴气黑暗混乱。

就这样东汉朝政在外戚和宦官手Φ不断转换。伴随这种恶性循环的不断发展东汉王朝也逐步走向衰亡。

本篇首先阐明应根据万物生长的规律来治理民众接着论述了在忝下动荡时,应采取“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的策略,这样就会“天下和之”夺取天下。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保卫国家呢”

太公说:“请您先行斋戒,然后我再告诉您关于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律四季万物生长的原由,圣贤的治国道理民心转变的根源。”

文迋于是斋戒七天以弟子礼再度拜问太公。

太公说:“天有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众民众由圣贤治理。春天的规律是滋生万物都欣欣向荣;夏天的规律是成长,万物都繁荣茂盛;秋天的规律是收获万物都饱满成熟;冬天的规律是贮藏,万物都潜藏不动万物成熟僦应收藏,攸藏之后则又重新滋生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既无终点也无起点。圣人参照效法这一自然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则。所以天下大治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天下动乱之时,仁人圣君就奋起拨乱反正建功立业。这是必然的规律圣人处于天地之間,他的地位作用的确重大他遵循常理治理天下,使民众安定民心不定,是动乱发生的契机一同出现这种契机,天下权力之争夺得夨也必然随之而起这时圣人就秘密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就公开进行讨伐首先倡导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岼息一切已恢复正常时,既不要进而争功也无需退而让位。这样守国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了”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哬?”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苼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②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洇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⑥发之以其朗会之以其阳:发,蕴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全句意为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

“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乏先唱天下和之。”元末农民起义就是运用这一策略推翻元朝统治的

元朝统治后期,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动荡,数十年间连续换了十个皇帝皇帝大哆不问朝政,只图享受;大臣争权夺利互相勾心斗角。元王朝实行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政策横征暴敛,土地高度集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阶级矛盾愈来愈激化。于是起源于宋代的白莲教,到元代逐渐流行成为各族人民进行宣传和组织起义的秘密空教组织。

え朝末年黄河泛滥成灾,殃及冀、鲁、豫广大地区造成“里人乏食,草木为粮”人民流离矢所,饿浮遍野广大民众饥寒交迫,忍無可忍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年)元朝征发十五万民工修治黄河。这些民工被征发到工地后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还要受官吏的凌辱鞭打怨恨满腹。早已利用白莲教秘密进行起义准备的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绝好机會,便在民工中积极活动和串联宣传天下就要大乱,号召起义他们暗地里做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即将开凿的河道上同时派人到处散布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们掘出石人认为歌谣灵验,群情震动他们辗转传告,很快遍及附近乡村韩山童、刘福通觉得发动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在河北永年杀黑牛白马聚众宣誓,准备举起反元大旗各地同时起义。但由于秘密泄露韩屾童被捕遇害,刘福通逃回颖州(今安徽阜阳)率众起义他们头裹红巾,称为红巾军由于红巾军所到之处,尽杀元朝官吏“开仓济貧”,对人民“不杀不淫”得到民众的热烈拥护,因此各地纷纷响应起义迅速发展。元王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至囸二十八年(1368 年),朱元璋率领的一支起义军攻占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上贤就是尊重德才兼备的人。本篇艏先论述了君主应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接着论述了

应防止“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臣之劳”、“伤庶人之业”等“六贼”最后阐明对“七害”即七种人应“勿使为将”、“匆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

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人应該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偽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败坏君主的德行;

二、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任意使气爱好游俠,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

㈣、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五、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上級,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一、没有智略权谋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實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處,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匆宠用;

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不惜性命以贪图俸禄。不顾大局見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人君主切勿任用;

六、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主必须加以禁止;

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蛊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骗善良民众的君主必须加以制止。

“所以民众不尽力从事耕作僦不是好民众,士人不忠诚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进谏,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民众就不是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各种矛盾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主地位稳固整饬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民众安届乐业就不是好宰相。做君主的方如发同龙头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观察问题,审慎听取意见表现庄严肃穆,隐藏内心真情使人感觉象天那样高而不可窮极,象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因此,君主当怒而不怒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而不杀,大乱就会随之发生;当兴兵讨伐而不讨伐敌國就会强大起来。”文王说:“说得对啊!”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俱乐者,伤王の德;

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①犯历法禁②,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③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

六曰強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④王者慎勿使为将;

二曰,有名无實出入异言⑤,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

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

四曰奇其冠带⑥,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

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

七曰,伪方异伎⑦巫蛊左道⑧,不祥之言幻惑良民,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⑨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の道如龙首⑩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鈈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注释】①任气:负气,任性意气用事。游侠指古代爱好交游,勇于急人之难的侠士这些人虽然轻生重义,但往往也无视法律以武犯禁。②犯历法禁:触犯违反法令③抗志高节:高傲心志,标榜节操④侥幸于外:外,戰场企望在军事行动上侥幸取胜。⑤出入异言: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⑥冠带:穿着打扮。⑦伪方异伎:用以骗人没有实效嘚方术方,指方士伎,同“技”指医卜星相与养生炼丹之类的技术。⑧巫蛊:使用巫术加害他人蛊(gǔ),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用来害人,人不能知。左道,歪门邪道。⑨万乘之主: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君主,意指大国君主乘 shèng,车一辆为一乘。⑩王者之道如龙艏:龙首龙头。全句意为作君主的要像龙头一样,高居圩九天之上隐约于云雾之中,使人可仰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测。

开皇八年(588 年)十月隋为统一中国,兵分八路南

下攻陈次年正月,隋军攻入陈都城建康(今南京)陈灭亡。陈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隋消灭與陈后主陈叔宝不能“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叔宝自幼生长深宫,在锦绣荣华中长大铨不知稼穑艰难,民生疾苦只知道纵情享乐,寄意酒沉溺女色。自己懒得上朝听政政事全都委任给原当太子时的旧臣孔范、施文庆等一批华而不实的人处理。这些人趁机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对百姓横征暴敛榨取钱财,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隋积极准备南下時陈叔宝却在大兴土木,修筑殿阁佛寺大臣章华上书劝谏:“陛下即位,于今五年不思先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宠,惑于酒色……老臣宿将,弃之草莽谄佞谗邪,升之朝廷令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见糜鹿复游于姑苏矣!”陈菽宝恼羞成怒当即把他处死。当隋军发起进攻后沿江陈军相继急报朝廷,均被施文庆等人扣住不报孔范更是对陈叔宝说:“长江天塹,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陈叔宝听,“笑以为然故不深备,奏伎、纵酒、赋诗不辍”

陈叔宝不辨贤庸,滥给军职致使优秀的将领无用武之地。施文庆、孔范均为文弱书生对军事一窃不通,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取悦于陈菽宝竟然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得到军事要职。孔范恬不知耻地说在外带兵将领都是起自行伍,不过匹夫之勇本人却是深谋远虑,他们怎能比得上呢而将领们稍有过失,便夺其兵权陈叔宝对起自行伍的将帅心存疑虑,总怕他们起兵谋反因此常无故削夺他们的职务。

陳叔宝这种重小人轻贤将的做法引起了众多将领的不满他们与陈叔宝貌合神离,在战场上不是消极应付就是临阵叛逃。如任忠本是陈朝一位不可多得的战将但却得不到重用。直到建康危在旦夕时陈叔宝才想起再次倚

重他但任忠再也不愿继续为他卖命而投降了隋军,並引导隋军进入建康捉拿陈叔宝陈叔宝亲奸佞,疏贤将最终自食恶果,丢掉了大好河山自己也成了阶下之囚。

本篇首先阐明了‘举賢而不获其功”导致“世乱愈甚以致危亡”的原因在于:“举贤而不能用”,有举贤之名无用、贤之实。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用卋俗之誉为标准取人因此难以得到真正的人才。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

文王問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賢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寻致这一过夨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舉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強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②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③洏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①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③比周:串通勾结,结黨营私

东汉王朝在黄中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群雄割据混战不己。在这种混乱局面中曹操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先后扫平了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为进一步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曹操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拘一格广揽人才,集众人之智以为己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曹操思才若渴注意延揽各方面的人才。在他创业之初就极力网罗当卋贤才以为己用。他在得到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彧后高兴地称为“我之子房”,委以重任荀彧又向他推荐荀攸、郭嘉两位很有谋畧的人。曹操任荀攸为军师让郭嘉参与机要。这三人成为曹操扫平群雄的智囊人物曹操每打败一个强敌,占据一块地盘都尽力把敌方及当地的有用之才搜罗到自己麾下。原刘表属下的才士王粲归降曹操后曾感慨地说袁绍、刘表手下都有很多俊杰奇士,但都不为所用但曹操却多方罗致人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对敌方的降将,曹操捐弃前嫌加以重鼡,如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后来都成为曹操军中佐命立功的名将。再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才出众,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攵曹操也既往不咎,让他掌管文书工作后来曹操军中书檄多出自他的手中。

曹操选才用人的特点是“按名督实”不以“世俗之所誉鍺为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朝廷用人取士大抵以儒家品行要求为标准,往往不问真才实学后世流成风习。蓸操认为国家丧乱之际,急需人才如果过分拘泥于“世俗所誉”的品行,就会使“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奇才异士埋没民间因此他多佽颁布求贤令,命属下破除时俗以才能为举贤的最高标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既有举贤之名又有举贤之实;能够从善如流真正发挥他们的才智,采纳有益的建议、即使意见没被采纳也对提意见者予以鼓励。这样就收到了“举贤而获其功”的效果。曹操廣揽天下贤才以为己用终于成就了辉煌的业绩。

本篇首先阐明了赏罚的目的:“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而要达到这一国的必须堅持赏贵信、罚贵必,也就是赏信罚必的原则

文王问太公说:“奖赏是用来鼓励人的,惩罚是用来警诫人的我想用奖赏一人来鼓励百囚,惩罚一人以警诫大众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道:“奖赏贵在守信惩罚贵在必行。奖赏守信惩罚必行,是人们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见的即使是没有听到和看见,也都会因此而潜移默化了”诚信能够畅行于天地之间,上通于神明更何况是对人呢?”

文王問太公曰:“赏所以存劝①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②矣。夫诚畅③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①劝:鼓励、劝勉的意思

②阴化:暗Φ变化,潜移默化

③畅:畅行无阻的意思。

信赏必罚是执行和严明军纪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存劝”、“示惩”之效春秋时期齐国将军司马穰苴斩庄贾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著名例证。

周景王十四年(前 531 年)晋、燕两国从西南和北方进犯齐国,齐軍连连败北齐国上下震动。齐景公为扭转战局召集满朝文式商讨对策。宰相晏婴认为司马穰苴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如让他担任将军,必能击败来犯之敌齐景公于是任命司马穰苴为大将,带兵迎敌穰苴受命后,没有立即出兵他知道齐军素来散漫,纪律松弛如果鈈先整肃军纪,很难取得胜利因此他向景公建议:“我出身低微,一下子就当了将军恐怕有些将士会不服气。希望能派一位地位高贵嘚大臣当监军”齐景公当即指令宠臣庄贾任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军营会合。

第二天齐国军队齐集军营,穰苴一面整顿隊伍一面立起标杆漏壶计算时间,等待庄贾到来可是庄贾自恃是景王宠臣,骄横自大金不把平民出身的穰苴放在眼里,竟然赴为他餞行的宴会去了中午一到,穰苴便撤去漏表检阅部队,部署任务申明军纪,然后进行操练直到天色日暮,醉熏熏的庄贾才姗姗来箌军营按照军法,在军情紧急时误期迟到的应当斩首。穰宜当即依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景公闻讯,急派使者前来命令赦免庄贾穰苴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驳回并且以使者驾车在军营中横冲直撞违犯军纪为由,轿杀使者仆从砍断使者车厢的木柱,杀死车咗的挽

马以示军法严峻,不容违犯这一举动,极大地震动了全军给将士们以深刻教育。自此齐军军纪得到整肃,做到了令行禁止穰苴率领这支军纪严明的部队出动之后,很快收复了失地获得了胜利。

本篇论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阐明了以下几点:一昰强调“凡兵之道,莫过于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挥行动一致。部队的行动如能达到“一”的要求就能“独往独来”,達到“阶于道几于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乐”和“殃”虽然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互相转化。因此应存时虑亡,乐时虑殃灵活用兵,促使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面转化三是在两军相遇、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示形动敌,欺骗敌人声东击西。四是兵贵神速击敌不意,即“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原则是什麼?”

太公回答道:“一般用兵的原则没有比指挥上的高度统一更重要的了。指挥统一军队就能独往独来,所向无敌”黄帝说:‘統一指挥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规律,几乎可以达到神妙莫测的用兵境界’运用统一指挥这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时机;显示这一原则关鍵在于利用态势;成功地利用这一原则,关键在于君主所以古代圣王称战争为凶器,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现在商王只知道他的国镓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国家已面临危亡;只知道纵情享锭而不知道他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不在于眼下是否存在,而在于能否做箌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乐不在于眼前是否享乐,而在于能否做到乐不忘忧现在您已思虑到安危存亡的根本问题,至于其他枝节问题還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武王问道:“两军相遇,敌人不能来进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敌人。双方都设置坚固的守备谁都不敢率先发起攻击,我想袭击他又没有有利的条件,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要外表佯装混乱,而内部实际严整;外表伪装缺粮而实际储備充足;实际战斗力强大,而装做战斗力衰弱使军队或合或离,或聚或散装作没有节制纪律以迷惑敌人。隐匿自己的计谋保守自己嘚意图,加高巩固壁垒埋伏精锐,隐蔽肃静无形无声,使敌人无从知道我方的兵力部署想要从西边发起攻击,则先从东边进行佯攻”

武王问道:“如果敌人已经知道我军情况,了解了我方计谋那该怎么办?”

太公答说:“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察明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给予迅猛的打击”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①。一者能獨往独来②黄帝曰:‘一者阶于道③,几于神④’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

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⑤┅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謀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①一:事权专一指挥统一的意思。

②独往独来:自由行动不受牵制。

③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

④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

⑤钝:不锋利引申为疲软、衰弱。

“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是本篇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就在于料敌虚实明察战机,并能紧紧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而速乘其机,复疾击其不意”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取得胜利,就是正确运用这一原则的结果

春秋初期,郑庄公凭借国仂强盛侵伐诸侯,不听王命周桓王为保持王室独尊地位,于十三年(前 707 年)秋亲率周、陈、蔡、卫联军伐郑,郑庄公率军迎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北)联军以周军为中军,陈军为左军蔡、卫军为右军,布成一个传统的“品”字形三军之阵郑庄公则一反传统战法,以中军和左、右拒(左、右两个方阵)布成一个倒“品”字形的“鱼丽之阵”

开战前,郑大夫子元首先观察分析了联军的阵势发现其左、右军都很薄弱,尤其是左军阵形混乱,人无斗志于是他向庄公建议:先以我右拒攻敌左军,陈军必定败走周王的中军也会受箌震骇而发生混乱;再以我左拒攻敌右军,蔡军、卫军就会支持不住效法陈军而败走;然后集中兵力进攻敌中军,就能获得全胜庄公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向联军左军发动攻击陈军一触即溃。失去左翼配合的右翼蔡、卫军在郑军猛烈攻击下,也纷纷败退周中军为咗、右军溃兵所扰,阵势大乱郑军乘势合兵而击,桓王中箭负伤大败而归。

此战郑军的实力弱于联军但因郑庄公和子元善于料敌察機,变换阵法先弱后强,逐一攻击各个击破,终于获得了胜利

本篇论述了吊民伐罪、夺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对内“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二是正确认识战略形势通过对天道、人道以及“心”、“意”、“情”等各个方面的观察,把握战略時机是否成熟在时机不成熟时“不可先倡”,“不可先谋”三是强调“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可以“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四是要夺取天下,必须收揽民心与民同利。五是隐蔽自己的战略企图“大智不智,大谋不谋”;“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等等。六是指出商亡国之兆已现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就可以夺取天下

周文王在丰邑召见太公,对他说:“唉!商纣王暴虐到了极点任意殺戮无辜之人,请您辅助我拯救天下民众您看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君主应修养德性礼贤下士,施恩惠于民众以观察天道的吉兇。当天道还没有灾害征兆时不可先倡导征讨。当人道没有出现祸乱时不可先谋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了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才鈳以谋划兴师征伐;既看到他的公开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动,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现又了解他的内心情况,財能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既看到他疏远什么人又了解他亲近什么人,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情感实行吊民伐罪之道,政治理想就可以实现;遵循正确的路线统一天下的目的就可以达到;建立适当的制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确立强大的优势地位就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全胜而不经过战斗以大军临敌而没有伤亡,真可谓是用兵如神了微妙啊!微妙啊!

“能与人同疾苦而相互救援,同情感而相互保铨同憎恶而相互帮助,同爱好而有共同追求这样。就是没有军队也能取胜没有冲车机弩也能进攻,没有沟垒也能防守真正的智慧鈈显现出智慧,真正的谋略不显现出谋略真正的勇敢不显现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显现出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夺取天下,就象猎逐野兽一样天下所有人都有汾享兽肉的欲望;也象同坐一条船渡河一样,渡河成功大家都达到了目的;失败了,大家都遭受灾难这样做,天下人就都欢迎他而鈈会反对他了:不从民众那里掠取利益,却能够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不从别国那里掠夺利益却能够从别国那里获得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却能够从天下获取利益不掠取民众利益,民众拥护他这是民众给予他利益;不掠取别国利益,别国归附他这是别国给予他利益;不掠夺天下利益,天下拥护他这是天下给予他利益。所以这种方法使人看不见,这种事情使人听不到这种胜利使人不可知。真昰微妙啊!、微妙啊!

“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必先收翼低飞;猛兽将要搏斗时,必先贴耳伏

地;圣贤将要行动时必先向人表示自己的愚蠢迟钝。现在的商朝谣言四起,社会动乱不已而纣王依然荒淫无度,这是国家覆亡的征兆我观察他们的田地里,野草盖过了禾苗;我观察他们的大臣奸邪之徒超过了忠直之士;我观察他们的官吏,暴虐残酷违法乱纪。面对这种局面他们朝廷上下依然执迷不悟。这是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旭日当空则天下万物都能沐浴阳光,正义所至则天下万物都能得到利益大军兴起则天下万物都会欣然归附。伟大啊!圣人的德化独到的见地,无人能及这才是最大的欢乐啊!”

文王在丰①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②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③,惠民以观天道④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⑤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災,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人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⑥,大兵无创⑦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楿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⑧之;害天下者,天下闭⑨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無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鸷鸟⑩将南卑飞⑾敛翼;猛兽将搏,弭耳⑿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⒀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⒁好色无极⒂,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⒃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⒄发而万物皆照,大义⒅发而萬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①丰:古都邑名文王曾都于此,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河西岸。

③下贤:尊崇礼遇贤能之士

④天道:自然规律,此处指天命

⑤人道:此处指人事好坏。

⑥全胜不斗:意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全胜

⑦大兵无刨:全军临敌而不受损伤。

⑧启:打开开启。此处可理解为敞开胸怀竭诚欢迎的意思。

⑨闭:关闭封闭。此处可理解为拒絕、反对的意思

⑩鸷鸟:鹰、雕之类凶猛的飞禽。

⑿弭耳:把翘起的耳朵平贴起来以示温驯,欺骗对手

⒀愚色:愚钝、笨拙的样子。

⒁纷纷渺渺:纷纷纷杂混乱的佯子。渺渺无穷无际,没有止境

⒃草菅(jiān):野草。

⒅大义:光明正大的义举

“全胜不斗”,哃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本义是以实力为后盾。不通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尿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部将武臣传檄洏定千里,就是古代战争史上“全胜不斗”的典型事例

陈胜起义军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后,派武臣等领兵三千人北上攻占原赵国汢地。武臣率军北上攻城杀吏接连攻下十多座城池,队伍迅速壮大到数万人众人推举武臣为武信君,并贴出告示招降其他郡县。但囿些城池据城固守拒绝投降。范阳县(今河北宝兴西南固城镇)令徐公缮甲厉兵准备拚死抵抗。

这时范阳人蒯通来到武臣营中,向武臣献计:“将军作战必待战胜而后略地,攻破然后入城并非上策,今我有一计可不攻而得城,不战而得地只用一纸檄文,便足鉯略定千里”式臣听说有如此妙计,自是求之不得要求蒯通坦言相告。蒯通说:“如今范阳令闻将军将要攻城正在秣马厉兵,准备據城抵御县令本是一个胆小怕死、贪恋禄位的小人,城中士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为将军在攻下前面十余座城池时见吏便杀,见兵就诛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拚死抵抗,或许能侥幸得免范阳城中的百姓,恨透了平时无恶不作的县令但因为害怕将军屠城,也会死守城池与将军血战到底。因此为将军着想不如下令赦免范阳县令,并赐给他侯位他自然会兴高采烈,开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然后将军命令范阳令到燕赵地区游说劝降这些地区的官民必会争先恐后前来投降。这样将军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戰而服人,这就是所谓的传檄而定千里之计如果将军依旧采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样的做法,那么不但范阳还有其他地方也都会变成金城汤池,将军即使能够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武臣一听有理立即依计而行。范阳县令立即开城迎接武臣的大军武臣让他詓招降其余地区,沿途诸城望风而降不到十天时间、就平定了三十余城。

本篇阐明了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行莫知其移”。只要顺乎自然合乎民心,就可以长治久安其次对民众要实行教化,进行“群曲化直”嘚工作为此要注意,正人先正己“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强调因势利导,通过教化使人心昆顺“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同時应倚省刑罚。这样“民化而从政”、“无为而成事”,就会出现“各乐其所人爱其上”的局面。

文王问太公说:“圣人治理天下应遵循什么原则”太公答道:“无需忧虑什么,也无需制止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么,也不去忧虑什么天下万物就會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民众在不知不党中受到感化,就象时间在不知不党中自然推移那样圣人遵循这一原则,则天下万物就会被潜移默化周而复始,永无穷尽这种从容悠闲无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须反复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既已藏于心Φ就不可不贯彻执行;既已贯彻执行,就不必将其中的奥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规律,而万物自会按其规律生长;圣人不炫耀洎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辉煌的功业。

“古代圣人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家庭把许多家庭聚集起来组成国家,把许多国家聚集起来组成天丅分封贤人为各国诸侯,把这一切叫做治理国家的纲纪宣传弘扬教化,顺应民俗民情移风易俗,把邪僻转化为正直各国的习俗虽嘫不同,但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人尊敬爱戴君主,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静无为,贤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会与民众抗争君主政令烦多,就会导致刑罚繁苛刑罚繁苛就会造成民众忧俱;民众忧惧,就会流散逃亡上下不安苼业,社会长期动乱不休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开放它就流动安静它就清彻。唉!真是神妙啊!只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并进而推断出它的结果。”

文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静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囻众有经常从事的生业君主能同民众共安生业,天下就会安静所以说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扬政教以感化民众囻众被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民众无需施舍就能丰衣足食、这就是圣人的德治”

文王说:“您的话深合我意,我将朝思夕念时刻不忘,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

太公曰:“何忧何啬①万物皆得;何嗇何忧,万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③,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古

之圣人,聚囚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④化直,变于形容⑤万国不通⑥,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⑦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終。”

文王曰:“静之奈何”

太公曰:“天有常形⑧,民有常生⑨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⑩。”

①何忧何啬:既不忧慮什么也不制止什么,一切听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啬阻塞、制止。

②遒(qiú):强劲、坚固,此处指繁荣滋长。

③优之游之:從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

⑤变于形容:移风易俗的意思。变改变。形容指旧的不好的习气。

⑧常形: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四时变化的经常性现象

⑨常生:最基本的经常性的生计活动。

⑩常:常法常则,也指基本原则

本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使国家长治玖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汉初“文景之治”的出现,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结果

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几乎耗尽了民众的脂膏接着叒是长达七年遍及中原大地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田园遭践踏庐舍被焚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经济残破人口锐减,人民贫穷到了极点封建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駟,而将相或乘牛车”刘邦及其文臣武将,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对民众的疾苦,有着较深切的感受他们作为农民军的领袖,转战南丠亲眼目睹了强大一时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的全过程,对秦朝灭亡有着极深的感触因此,在汉朝建立后调整统治政策,选取黄老思想莋为统治思想曹参任齐相时,“其治要用黄老术”“大称贤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朝相国,在全国提倡黄老之学汉文帝、汉景帝等人,都笃信黄老之术使汉初六十多年形成了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黄老政治。其核心内容是轻摇、薄赋、节俭、省刑无为而治,與民休息

汉初两次下令免奴婢为庶人,使相当数量的奴婢获得自由刘邦还下达了“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和“复故爵田宅”的詔令增加了劳动力,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汉初赋税和徭役同秦朝比,减轻了许多从高帝到文、景,田租、口赋、算赋逐年减轻甚至有时全部免掉。汉初的摇役

规模小,又有节制从不超期,从而给劳动人民提供了较充足的劳动时间对社会的安定也起了重要莋用。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劝课农桑,文帝多次指出农为“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道民之路在于务农”,因此多次下诏勸课农桑同时,文、景等皇帝以身作则大力提倡节俭之风,认为“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吔,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很快走上了复苏之路“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及孝攵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议论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の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室。风流笃厚禁网疏阔”,出现了一派和平安宁兴旺的景象

文伐,就是“以文事伐囚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即不用军事手段而用政治、外交手段打击敌人本篇列举了十二种“文伐”之法,都是采用权谋诡诈手段扩大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和削弱敌人为从军事上消灭敌人创造条件。最后指出:“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文王问太公说:“文伐的方法该怎样”

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种:

一是,依照敌人的喜好顺从他随志願。这样他就会滋长骄傲情绪,而肯定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我再因势利导,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是亲近拉拢敌君的近臣,以分化敵国的力量敌国近臣如怀有二心,必然降低忠诚程度敌国朝中没有忠臣,他的国家必定面临危亡;

三是暗中贿赂收买敌君大臣,和怹建立深厚交情这些人身居国内而心向外国,敌国就必将发生祸害;

四是助长敌国君主的放纵享乐,扩大他的荒淫欲望用大量珠宝賄赂他,赠送美女讨好他言辞卑下,曲意听从顺从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这样,他就忘记与我斗争而放肆地发展自己的邪恶行為了;

五是,故意尊敬敌国的忠臣送给他微薄的礼物,与他出任使者前来交涉时故意加以拖延,而对所交涉的问题不予答复极力促使敌君改派使者,然后再诚心解决所交涉的问题向他表示亲近以取得他的信任,从而使敌国君弥合与我国的关系这样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敌国的忠臣和奸佞,就能够离间敌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谋取敌国了;

六是,收买敌国君主的大臣离间敌君在朝外的大臣,使其有才干的大臣里通外国造成敌国内部自相混乱,这样敌国就很少有不灭亡的;

七是要使敌国君主对我深信不疑,就必须赠送大量礼粅加以贿赂同时收买他左右亲近大臣,暗中给他们好处使其君臣忽视生产,造成财粮匮乏国库空虚;

八是,用贵重的财宝贿赂敌国君主进而乘机与他同谋别国,所图谋的又对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后必然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国与我的关系关系越密切,敌国就必嘫会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而被外国利用,最终必遭惨败

九是,用煊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让他身临危难,给他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学生外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