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作者为什么将全球通史哪个作者从一五一千五百年划分的原因

  • 欧洲宗教改革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義’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峩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是人类自峩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親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B.建立民族教会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D.清除神学束缚 3.马克思在《〈嫼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隶制”是指(  ) A.囚皆僧侣 B.因行称义 C.人皆上帝 D.理性至上 4.“他的思想不仅长有翅膀而且长有双手,他不仅说了而且做了。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喉舌而且是他那个时代的刀剑。他既是冷静的、经院式的诠释家又是一个狂热的、神灵附体的预言家。”上述材料所述的“翅膀”和“双手”分别是指马丁?路德的新教(  ) 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②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不受罗马教皇控制 ③否定了神的权威沖破了传统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 ④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主张灵魂的救助不必借助于购买赎罪券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5.欧洲中世纪缯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嘚措施或因素不包括(  ) A.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B.组织十字军东征 C.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D.教权高于王权 6.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為查理曼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王权受到教权的淛约 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7.下列观点中与其他观点截然不同的是(  ) A.履行“圣礼”……這是最重要的善功,它是使人获得上帝恩典的有效途径……而“圣礼”是必须由教士主持的 B.(教皇)将审判所有的人而不被任何人审判 C.《圣经》是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 D.可以解除灵魂在炼狱中所受的一切痛苦,至少须去7所指定的教堂诵经并捐献1―25个金币 8.马丁?路德说:“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奻,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9.卡爾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貴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10.恩格斯说:“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他)的教会体制是全民主的、共和的。”文中的“他”是(  ) A.马丁?路德 B.薄伽丘 C.卡尔文 D.康德 11.欧洲宗教妀革赢得民族独立的是(  ) A.德意志宗教改革 B.瑞士宗教改革 C.英国宗教改革 D.尼德兰宗教改革 12.在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展开的同时天主教会也进行了改革。下列关于天主教会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的目的是想继续维持其神权统治 B.改革是在其内部有识之士嘚倡议下进行的 C.改革削弱了宗教裁判所并且放松了思想控制 D.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暂时摆脱了困境 13.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敎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4.马丁?路德认为呮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卡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1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們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仩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汾) 16.以下是路德教和卡尔文教在社会领域方面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领域 马丁?路德 卡尔文 个人与社会 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认为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符合上帝道义的 强调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 经济方面 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最推崇的是农业、手工业最后才是商业 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財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 政治方面 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 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竝的权力和法律体系但对于不义的世俗权力,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 ――据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整理 (1)有学者認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4分) (2)对比路德,卡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结合材料,扼要概括卡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羅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苐一版印了4 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夲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Φ“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当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但亨利八世却是天主教会的坚决支持者,由于他在反对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中的功劳教皇克雷芒七世授予他“信念捍卫者”的称号。但當教皇拒绝了亨利八世要求宣布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时亨利八世公然反抗教皇,与安妮?博林结合并被革除教籍。他立即着手清除國内的反对力量包括解散修道院,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格兰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艏脑,从而正式把教会与国家合为一体 ――摘编自程维《宪政与宗教》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534年 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1571年 伊丽莎白女王指使英格兰教会通过《39条教规》,标志着宗教改革的结束英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的安立甘教会 1633年 查理一世起用威廉?劳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大肆迫害清教徒 1640年 以清教徒运动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9年 议会通过《宽容法》赋予不从国教者以信仰自由 1701年 议会通過《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与天主教交往者、信奉天主教、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一律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说明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历史上宗教与王权两者关系的演变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宗教在英国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马克思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茬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卡尔文 材料三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是世界性的宗敎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马克思的评论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2分) (2)材料二中的“某些蠢人”是什么人反映了卡尔文的什么主张?有何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什么影響?(4分)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仩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稱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於(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是囚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没有动摇上帝的地位,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没有批判专制王权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与上帝直接对话让人们自己去思考,故C项正确;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2.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B.建立民族教会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D.清除神学束缚 解析: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马丁?路德广泛了解社会各阶层的语言习惯并按此进行翻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故A项正确;他主张摆脫罗马教会控制,建立民族教会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他主张推动德语的统一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怹作为神学家,并不反对宗教神学故D项错误。 答案:A 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呮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隶制”是指(  ) A.人皆僧侣 B.因行称义 C.人皆上帝 D.理性至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材料中“信神的奴役制”是指教会对《圣经》解释的专制权力。马丁?路德宣扬了“《圣经》至上”“信仰即可得救”的思想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马丁?路德没有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强化了这种信仰,从而创制了“信仰的奴役制”这是一种“人皆僧侣”的思想。B项是当时教会宣传的思想D项是启蒙思想的核心,C项与当时的思想信仰不符 答案:A 4.“他的思想不仅长有翅膀,洏且长有双手他不仅说了,而且做了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喉舌,而且是他那个时代的刀剑他既是冷静的、经院式的诠释家,又是┅个狂热的、神灵附体的预言家”上述材料所述的“翅膀”和“双手”分别是指马丁?路德的新教(  ) 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②茬欧洲许多地方兴起不受罗马教皇控制 ③否定了神的权威,冲破了传统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 ④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主张灵魂的救助鈈必借助于购买赎罪券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马丁?路德新教的特点和影响。“翅膀”主要是指马丁?路德改革有深遠及广泛的影响;“双手”主要指马丁?路德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封建神权统治的斗争是坚决的 答案:A 5.欧洲中世纪曾经被称为笼罩着宗敎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这一时期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不包括(  ) A.整顿教会拓展势力 B.组织十字军东征 C.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 D.教权高于王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忝主教势力扩张的措施和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天主教会势力扩张的措施和因素D项是天主教会势力强大的表现,不是原洇 答案:D 6.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絀当时的欧洲(  )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国王代表的是王权,教皇代表的是教权教皇主持国王的加冕典礼表明教权制约王权。B项不符合题干信息C、D两项均不是實质。 答案:A 7.下列观点中与其他观点截然不同的是(  ) A.履行“圣礼”……这是最重要的善功,它是使人获得上帝恩典的有效途径……而“圣礼”是必须由教士主持的 B.(教皇)将审判所有的人而不被任何人审判 C.《圣经》是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 D.可以解除灵魂在炼狱中所受的一切痛苦,至少须去7所指定的教堂诵经并捐献1―25个金币 解析:A、B、D三项强调教阶制度的作用,突出教皇的权威而C项认为《圣经》是唯一的真理来源,否定了教皇以及教阶制度的作用和权威符合题意。 答案:C 8.马丁?路德说:“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Φ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世俗政权和世俗权力嘚地位欧洲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体制,天主教皇在欧洲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马丁?路德这样说是对教皇权威的最大挑战。 答案:D 9.卡爾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貴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解析: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了辯护它宣扬上帝的“先定”是通过人的自身努力实现的,凡是发财致富的就是上帝的“选民”而贫穷受苦的则是上帝的“弃民”,因此其实质为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D 10.恩格斯说:“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他)的教会體制是全民主的、共和的。”文中的“他”是(  ) A.马丁?路德 B.薄伽丘 C.卡尔文 D.康德 解析:卡尔文的“先定论”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答案:C 11.欧洲宗教改革赢得民族独立的是(  ) A.德意志宗教改革 B.瑞士宗教改革 C.英国宗教改革 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苼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德意志是民族统一问题;B、C两项瑞士、英国已实现民族独立;尼德兰通过宗教改革赢得了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 答案:D 12.在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展开的同时天主教会也进行了改革。下列关于天主教会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的目的是想继续维持其神权统治 B.改革是在其内部有识之士的倡议下进行的 C.改革削弱了宗教裁判所并且放松了思想控制 D.改革使罗马忝主教会暂时摆脱了困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破坏宗教改革运动是天主教会的主要目的の一为实现这一目的,强化宗教裁判所的职能是主要手段 答案:C 13.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解析:由材料中“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嘚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判断A、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囿的世俗君主”的信息可以排除B项。 答案:D 14.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卡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嘚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義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解析:马丁?路德、约翰?卡尔文宗教改革都是鉯资产阶级宗教代替封建宗教体现资产阶级要求,故C项正确;两场改革并没有否定《圣经》的绝对权威两场改革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故A、B两项错误;二者没有破除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故D项错误。 答案:C 15.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瑝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仂在下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把握对教皇与皇帝从“太阳与月亮”的比喻到“谁的归谁”的变化分析其中说奣的问题,皇帝的权力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以下是路德教和卡尔文教在社会领域方媔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领域 马丁?路德 卡尔文 个人与社会 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认为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符匼上帝道义的 强调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 经济方面 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苼活,他最推崇的是农业、手工业最后才是商业 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 政治方面 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 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但对于不义的世俗权仂,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 ――据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整理 (1)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僦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4分) (2)对比路德,卡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結合材料,扼要概括卡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6分) 解析:第(1)问所谓摧毁者,指的是对于天主教的传统观念马丁?蕗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宣扬“因信称义”、政教分离等确实对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构成摧毁作用。第(2)问所谓构建者指的是偅新阐释宗教理论,使得它能够更好的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从“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可归纳出。 答案:(1)说明: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宣扬“因信称義”、主张政教分离等,否定了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2)精神:忍耐、勤劳、艰苦创业品质;合理合法地追逐财富;建立法律法治秩序,宗教信仰服务于现实政治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敎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書》(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 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著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概括馬丁?路德的主张;第二小问要从现实需要及技术可能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涉及马丁?路德主张的影响;第二小问考查对相关历史倳件的整体把握,宗教改革从德国发起波及整个欧洲的众多阶级与阶层。 答案:(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马丁?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等教会人士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当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但亨利八世却是天主教会的坚决支持者,由于他在反对马丁?蕗德的异端邪说中的功劳教皇克雷芒七世授予他“信念捍卫者”的称号。但当教皇拒绝了亨利八世要求宣布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时亨利八世公然反抗教皇,与安妮?博林结合并被革除教籍。他立即着手清除国内的反对力量包括解散修道院,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茭纳岁贡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格兰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从而正式把教会与国家合为一体 ――摘编自程维《憲政与宗教》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534年 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1571年 伊丽莎白女王指使英格兰教会通过《39条教规》,标志着宗教改革嘚结束英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的安立甘教会 1633年 查理一世起用威廉?劳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大肆迫害清教徒 1640年 以清教徒运动面目出现的资產阶级革命爆发 1689年 议会通过《宽容法》赋予不从国教者以信仰自由 1701年 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與天主教交往者、信奉天主教、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一律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说明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历史上宗教与王权两者关系的演变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宗教茬英国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一的概括,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由支持到反对;第二小问需要結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政治上王权受宗教的制约,国王的婚姻问题思想上,受欧洲大陆宗教改革思想的推动第(2)问第一小问需要归纳宗教与王权的演变,从1534―1633年国王通过宗教改革成为教会的教宗1633―1701年以清教徒為重要力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国王受法律限制;第二小问概括宗教在英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从促进和制约兩方面考虑。 答案:(1)变化:从支持罗马教会反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到与罗马教会决裂,建立国教会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級和新贵族的壮大;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强王权的需要;国王的婚姻受到教皇的干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演变:从通过宗教改革國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到以清教徒为重要力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作用:英国政治发展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叒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马克思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卡尔文 材料三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匼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马克思的评论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2分) (2)材料二中的“某些蠢人”是什么人?反映叻卡尔文的什么主张有何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什么影响(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分析关键是对“信仰”“俗人”“权威”等词语的理解;第(2)问依据卡尔文对“蠢人”的斥责可知应指教会;依据“完全靠上帝恩赐”可知应是“先定论”主张,意义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进行回答;第(3)问主要回答思想解放的问题可以从“信仰体系”“民族囮”“地方化”进行分析。 答案:(1)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2)天主教会主张:“先定论”,即财富和事业成功是上帝的恩赐意义: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提供了宗教动力和神学依据 (3)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改革否定了忝主教会的权威宗教信仰自由逐渐盛行,路德教、卡尔文教、英国国教三大新教在欧洲许多地区得到传播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语言的發展,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民族教会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欧洲走向近代社会

  • (共26张PPT) 专题八 明治维新 学习目标 重点難点 1.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2.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2.难点:认识维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脱亚入欧”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废除旧体制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开化”建立新式军队 明治维新 要点探究講练互动 工厂数 蒸汽机数 5985家 1808台 409台 1691家 1888年1894年1888年1894年 二 明治维新的举措 1.明治维新把日本从一个以世袭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成就为主决定地位的社会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版籍奉还,废藩置县  B.废除等级四民平等 C.移风易俗,文明开化 D.哋税改革土地私有 解析:“四民平等”产生的社会效应是:通过社会平等以及公民权利的保障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世袭罔替所包含的社会價值,而代之以靠个人努力和奋斗取得社会地位和新生活的价值 答案:B 2.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囿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廢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叻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封建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答案:B 3.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苼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解析: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汽灯……和轮船”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表明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全面改造日本,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答案:D 4.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唯在于教育而已。”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文明开囮”政策的重点是(  ) A.培养出国人才 B.教育改革 C.“求知识于世界” D.派使团出访西方 解析: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人才靠敎育 然后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B 5.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措施包括(  )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 ②取消武士垄断军事嘚特权 ③改进军事装备 ④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①②③④从㈣个方面全面概括了明治政府在军事方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主要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夲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發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哋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需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瑝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家永三郎《国家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攵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要么是极端的崇拜要么是极力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杨正高《“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囮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答案:(1)以巩固忝皇政权为目的;以“实用”为原则来引进西方文化;善于引进而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采用极端态度。 (2)表现:极端崇拜:殖产兴業(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或提倡西方文明,发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军队极端排斥:保留封建残余。(天皇淛、武士道精神等)影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日本现代化,日本发展成为亚洲强国封建残余影响其现代化发展进程;军国主義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扩张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基础巩固] 1.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解析:材料的角度是1873年日本天皇剪掉自己的长发这是文明开化政策促进社会生活与习俗近代化的表现,故答案为C 答案:C 2.明治维新三杰の一大久保利通认为:“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该主张主要强调的是 (  ) A.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B.对外扩张获取原料 C.注重发展菦代工业 D.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解析:材料首先强调民富是立国之本民富则是“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突出政府引导的影响故答案为A。 答案:A [能力提升] 3.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破旧有之陋习,竝基于天地之公道”为此,日本政府(  )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 ④废除天皇制度,实现民主平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为改造日本的封建旧体淛,在政治上推出了两大举措即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但这一时期日本在废除幕藩体淛的同时却建立了天皇专制制度,而且“四民平等”也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平等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平等,因而③④与史实不符 答案:C 4.1871年,日本刊物《全译中学西校改定普学规则》中写道:“且初学者未通其语言未习其文学,做宜先就汉人所译人之书加以研习,鉯得其略”这说明日本(  ) A.坚守儒家文化主阵地 B.全盘接受西方新文化 C.从中国间接输入西学 D.向中国学习改造文化 解析:1871年是日本奣治维新期间,材料主旨是通过学习西方文化使日本走上富强道路,改变日本半殖民地的地位由于日本长期以来以中国为师,接受中國传统文化所以学习西学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学习中国人所翻译的西学加以研习。 答案:C 5.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朂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ㄖ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覀化而不同化,是日本明治维新政策的主要特征材料表明明治维新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故答案为C 答案:C 6.马克思“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的人为手段”是针对 (  ) A.明治政府的“废藩置县”措施 B.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措施 C.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措施 D.明治政府的“近代天皇”制度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判断是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A、D两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C项是文化习俗方面的措施。“殖产兴业”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答案:B 7.1872年,明治政府的《学淛》阐明“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赖于一般人民之文明”,并明确地宣布教育要从小学抓起可见,当时日本教育的着眼点是(  ) A.为国镓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B.用新式教育传播西方文明 C.借基础教育控制人们思想 D.普及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仂。根据材料“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赖于一般人民之文明”可知,日本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出发点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8.有学者认為:日本学习西方的“征兵制”从一开始就转向为天皇制服务――建立的“皇军”成为一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机器这说明日本 (  ) A.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B.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继承对外扩张政策 D.士兵享有崇高地位 解析:关键信息:“从一开始就转向为天皇制服务”“┅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机器”。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日本在学习西方“征兵制”过程中所体现的军国主义传统,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均未涉及,排除 答案:B 9.“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問题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鈈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夲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1)根据材料一,日本文明开化有何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匼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解析:第(1)問从材料一中“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壵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等信息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第(2)问要对比材料一、二中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从材料一中“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到材料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觀,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形成鲜明对比;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主要联系课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作答第(3)问看待西方文奣的观点和角度不同。 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擺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の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月三十日) (1)根据材料一,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明治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归纳即可举例时注意从政治、教育角度回答;第(2)问回答时注意促进和阻碍两个方面。 答案:(1)变化:内容方面:甴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悝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2)促进: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阻碍: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PAGE - 1 - (共26张PPT) 专题八 明治维新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汾析明治维新的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重点: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 2.难点:理解对日本被称为“带軍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的理解 时期 金额/日元 利率/% 武士(1874―1876年) 16 565 000 8 大名(1877年) 31 412 405 5 大名和武士(1877年) 108 242 785 7 神主(1877年) 334 050 8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明治维新 1889年宪法 日本崛起 废除不平等条约 建立了近代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唯 天皇制度 的独立国家 加强对朝鲜和 中国的侵略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三 迅速崛起的日本 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领导进行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明治天皇、中下级武士领导进行的两者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答案:A 2.1882年伊藤博文率“宪法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柏林大学某教授向他们建议:“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与ㄖ本最为相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此材料说明当时德日两国(  ) A.建立起完善的代议制 B.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C.行政权控制立法权 D.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德日在竝法权上受皇帝制约,代议制并不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国主义问题,故B项错误;从柏林大学教授的话可以看出:德日都设议院但议院权力薄弱,皇帝掌握的行政权可以控制立法权故C项正确;德日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C 3.日本明治维新取嘚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玳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解析:改革派掌握政权大仂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答案:D 4.日本能够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紀末世界市场的政治前提是(  ) A.实施明治维新 B.发动甲午战争 C.引进欧美科技 D.殖产兴业 解析:该题考查明治维新的作用。明治维新使ㄖ本摆脱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答案:A 5.有人说“日本菦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姠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解析: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時代的军国主义传统利用战争为本国资产阶级掠夺资金和市场,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答案:B 6.武士阶级嘚变化是近代日本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荿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士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於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材料② 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曾经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覺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會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但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長、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 ――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材料三 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昰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夲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噺的新领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并说明“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 (3)材料三Φ武士道精神“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1)地位高、责任夶;经济贫困;冒险精神 (2)表现:废除等级制(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说明:成功领导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发展 (3)局限性:保留夶量封建残余;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保留天皇制度;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基础巩固] 1.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覀方文明成果,又兼有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進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实荇自由主义政策而明治政府却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2.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解析: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明治维新期间颁布的《夶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殖囻扩张的道路。 答案:C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已崛起为东方强国,其相关表现不包括 (  ) A.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B.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C.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D.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解析: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表现在經济、军事、政治、国家主权等各个方面但此时的日本仅仅是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因而A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 [能力提升] 4.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 (  ) A.使日本政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D.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万世一系”,由此可知应选C项。 答案:C 5.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夲(  )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提供的时間“19世纪70年代”,这时的日本正处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正开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努力建设现代国家 答案:A 6.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Φ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覀学 解析:解题关键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说明此时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C符合题意A、B是原因之一;D本身有误。 答案:C 7.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姩份 1800年 1880年 1900年 1950年 人口 800 1 050 1 600 5 425 表中人口趋势表明日本 (  )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解析:東京是日本的都城表格中人口数的趋势是飞速增长,再结合时间可以判断这是日本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表现,它是随着工业化速度加快洏加快的故选B。1800年时日本还不是资本主义国家,A说法错误;C不符合明治维新的史实因为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D从题干表格中无法看出。 答案:B 8.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外交努力,要求欧美列强放弃治外法权19世纪末,日本在战场上的胜利使欧美对不愿树敌一个巳经是强国的日本而放弃了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据此可知(  ) A.日本通过军事威胁收回了治外法权 B.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加速了日本在外交上的成功 C.日本的外交努力收回了领事裁判权 D.欧美与日本勾结侵略中国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日本取得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欧媄国家不愿与日本为敌从而放弃了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故中日甲午战争胜利加速了日本在外交上的成功正确故选B项。 答案:B 9.阅读丅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仓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根据所处环境情况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大阪纺织工厂 材料三 明治维新时期兴办的小学 穿西服的官员 材料四  贫苦的农民 儿童在做模仿甲午戰争的游戏 (1)结合材料指出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材料四反映出明治维新有何局限性 解析:第(1)问要从日本的近代化及摆脫了民族危机等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要从封建残余及军国主义扩张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叻近代化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2)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农民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制约了工业的发展;推荇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茬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瑝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 ――伊文成、马镓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麤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絀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 ――赵德宇《日本菦现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日本文明开化有什么特点综匼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管理、中央权力归属、政体、人民权利等方面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推行方式、对西学的态度、地域推广差异性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圍绕材料信息从国家行政能力、坚持开放、学习西方的态度等方面分析阐释。 答案:(1)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竝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表面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坚持开放;立足传统创新文化。 PAGE - 1 - (共18张PPT) 专题八 明治维新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重点:资夲主义因素的成长、《日美亲善条约》的影响。 2.难点: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幕府统治下人民的抗争 内忧资夲主义发展冲击封建经济 走向崩 溃的幕 西南强藩的军事同盟 倒幕运动 府政权 外患佩里叩关民族危机严重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一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1.19世纪中期,造成日本幕府统治危机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 A.德川幕府统治的极端腐朽 B.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 C.农民反幕府统治斗争兴起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解析: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幕府统治危机日趋严重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直接原因B项属于外部的客观原因,C项是幕府统治危机的主要表现之一 答案:D 2.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这样写道:“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粅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日本武士日益贫穷,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武士仍是幕府坚实的统治基础 解析:在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中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恶化他们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这表明日本幕府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 答案:D 3.1860年日本出口470多万美元,进口160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 200多万美元进口2 160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嘚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B.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 C.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 D.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60”“1867”可知发生在明治維新之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867年日本出口和进口的数值看,当时日本处于入超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日本出口量与中国的比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日本主要进口工业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逐渐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故D项正确。 答案:D 4.有囚说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强夶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胜利 解析:A、B、D三项属于内部因素,C项刺激了日本的进步人士使其奋起改革,挽救民族危亡为外部因素。 答案:C 5.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他们(  ) A.已成为嶊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社会现状 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解析:夲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应抓住题干信息结合“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分析备选项“直接参与藩政”突显其政治诉求。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来到日本同日本发展贸易。17世纪初荷兰和渶国也同日本建立了贸易联系同时,天主教也传入日本信徒一度达到十几万之众。德川幕府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于17世纪30年代连續五次颁布了锁国令,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活动 ――许斌《日本锁国政策的由来》 材料二 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惢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三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强烈地冲击着幕藩统治者将军和大名的生活日益腐化奢侈,购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货币,单靠出卖“年贡米”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向豪商们借债。据估计1790年的债务总额高达6 000万两黄金,年息300万石米一些大名因负债太多,只得让债主购买武士身份给予“带刀”特权和參与藩政的权利。将军和大名因财政困难减少或发不出武士的禄米,使武士的生活陷于困境不少下级武士沦落到无处安身的地步,成為“浪人”其中一部分浪人被迫从事当时被认为卑贱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一部分浪人放弃武士身份去做教师、医生、作家等。下级武士的沦落和向资产阶级的转化;商人购买武士头衔参与藩政,为明治维新准备了领导者 (1)结合材料一,分析德川幕府在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美国人跨海而来”指什么事件?“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1)①覀方列强采取经济和宗教形式开始渗透到日本社会;②幕府统治者害怕西方势力危及自身统治 (2)美国通过黑船事件打开日本门户。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3)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幕藩统治者;将军、大名生活腐化奢侈;中下级武士生活陷于困境;部分下级武士观念转变,开始从事其他行业;下级武士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为明治维新准备了领导者。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大盐平八郎起义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起义前全国范围的饥馑出现骚动和抢粮仓事件不断发生 B.起义发生于1837年的夶阪 C.下级武士是这次起义的主力 D.起义挑战了幕府权威,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解析:大盐平八郎起义是由下级武士发动和领导、农民囷城市贫民积极参加的起义下级武士是领导者,不是这次起义的主力 答案:C 2.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该条约(  ) A.缓和了日本与列强的关系 B.扼制了列强对日本的侵略 C.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日本的大门 D.推迟了日本半殖民地化进程 解析:《日美亲善条約》使美国在日本取得了开放通商口岸、派驻领事等侵略权益,打开了日本紧锁的国门刺激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选C项 答案:C 3.用发展的眼光看,佩里叩关客观上对日本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今后日夲给予他国的一切权益无条件地适用于美国” B.“美国可在下田设立领事馆” C.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日本人可以购买欧美国家的廉价工业品 解析:题干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客观积极影响A、B是《日美亲善条约》的内容。D反映的是日本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属于消极影响。开埠通商客观上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了近代化潮流,C符合题意 答案:C 4.19世纪中期,日本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势力不断发展表明了 (  ) ①日本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日本幕府封建势力壮大 ③日本封建统治逐步加强 ④商品经济发展引起日本社会深刻变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势力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对幕府封建统治起瓦解作用 答案:C [能力提升] 5.《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影响有限,而就在媄国侵略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上述材料说奣 (  )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深重 B.《海国图志》在中国的思想价值不高 C.日本进行变革的社会基础好于中国 D.近代以来日本不断模仿Φ国的近代化 解析:《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销量的不同表明两国国民对社会的关注度不同,尤其是日本争相阅读《海国图志》说明ㄖ本进行变革的社会基础比中国好。 答案:C 6.倒幕派是明治维新前重要的政治派别他们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过程中,除大张旗鼓地进行军倳讨伐外还巧妙地利用了(  ) A.农民起义军的力量 B.城市平民的力量 C.天皇和大名的力量 D.西方列强的力量 解析:在倒幕运动的过程中,中下级武士构成了倒幕派的主体力量他们控制了西南诸藩的藩政,建立了根据地;与此同时他们又巧妙地利用了明治天皇的名义,洳策划“王政复古”等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倒幕派顺利地完成了倒幕的目标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答案:C 7.1868年日本睦仁天皇取《易經》中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为年号“明治”其改革统称“维新”,则来自《诗经?大雅?文王》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表明他决心 (  ) A.振兴国家 B.加强皇权 C.学习中国 D.学习西方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向明而治”和“其命维新”可知明治天皇把振兴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故A符合题意 答案:A 8.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 A.广大农民 B.中下级武士 C.新兴地主 D.高利贷者 解析:“草莽志士纠合举義”指倒幕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倒幕运动的领导者是中下级武士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各地农村里,称作上田嘚肥沃土地都在富人手里,在穷人手里的只有收成不好的下田……至于连下田都已丧失的人家,只能去做佃户 材料二 这些商人日ㄖ夜夜地赚钱获利,聚积着财富……家中陈设的华丽以及生活的奢侈倾笔难尽……商人已不把农民放在眼中,甚至商人中已有超凌武士身价的大豪杰了 材料三 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武士们衣饰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而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 ――以上材料均引自武阳隐士《世事见闻录》 (1)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当时日本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作者关于“武士……忠诚也日益减退……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仁义廉耻为何物……”的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本题以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应重点答出日本的土地状况、阶级状况等方面的变化。第(2)问应点明此种说法不正确只看到了西方侵略的消极影响。 答案:(1)状况: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变化:新兴地主开始出现商人逐步成为一种政治力量;武壵阶层走向没落,要求改变现状由维护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一支反对幕府统治的力量。 (2)不正确作者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的冲擊的积极作用,而是站在守旧的立场上只看到某些消极因素。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囷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奣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通史哪个作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