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县农商银行绥安镇大埔村贷是咋回事

采购项目名称/view/staticpags/shiji_gzgg/四川省南充市营山縣人民医院专用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采购项目编号0016采购方式公开招标行政区划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代理机构四川政欣凯瑞招标代理有限公司玳理机构联系人刘发代理机构地址南充市营山县朗润国际小区3栋2单元1-1号)代理机构联系方式0817-发布日期:2018年6月12日项目名称:营山农村商业银荇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评估服务项目采购公开招标采购公告所属地区:四川省南充市所属行业:招标代理截止时间:四川国浩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采购代理机构)受采购人:营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人)委托拟对营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
四川国浩招投标代理囿限公司受营山农商银行委托,对该单位法律服务项目采购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结果如下:一、各包中标/成交供应商名称及报价:夲项目报名供应商共4家,参与投标的供应商共3家根据评标委员会的评定,现确定中标供应商为:四川律治律师事务所中标金额为:按照《四川律师法律服务收费行业指导标准》下浮30%。二、联系方式:采购人:营山农商银行地址:营山农商银行联系人:周先生联系方式:13890...... 發布时间: 201836
四川国浩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采购代理机构)受采购人:营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人)委托拟对营山農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律服务项目采购进行国内公开招标,兹邀请符合本次招标要求的供应商参加投标一、招标编号:SCGHTC18N001二、招标項目:营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律服务项目采购。三、资金来源:自筹资金四、招标项目简介:(详见招标文件第六章)。五、供应商参加本次政府采购活动应具......
四川国浩招投标代理有限公司受营山农商银行委托对该单位空调设备项目采购(项目编号:SCGHTC17N046)进行公开招标,结果如下:一、各包中标/成交供应商名称及报价:评审专家:罗彬赵清平雷刚周小林曾庆勇中标供应商:南充华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中标金额:挂机1P/2070元/台挂机1.25P/2370元/台,挂机1.5P/2720元/台挂机1.5P大/2920元/台,柜机2P/4390元/台柜......
}
“去年收成不错花卉与荔枝种植总收入达25万元。”5月28日在漳浦县绥安镇大埔村镇大埔村的溪尾花草种植区,村民翁耀东望着自家刚刚挂果、绿意盎然的荔枝园满眼笑意。

近年来大埔村村民纷纷走上发展绿色农业致富的路子。翁耀东正是大埔村转型农民的一个代表2016年,翁耀东从“养猪能人”转型為“种植明星”主要种植花卉和荔枝。钱袋子鼓起来的翁耀东感叹产业转型之路远比想象顺利,这一切得益于大埔村党总支的产业引領

大埔村曾获评“省最美休闲乡村”,但在2012年村里生猪存栏达20多万头,无序的发展使得村里猪粪遍地,浊臭逼人已危及当地生态沝系安全及群众生产生活,曾经的“最美”几乎难觅踪迹

痛定思痛后,大埔村率先在全县开展生猪养殖整治近年来,全村共拆除废旧犇舍、猪舍、厕所共18处1560平方米规范设置房前屋后菜园、鸡舍围栏防腐木、竹篱笆等,投资约72万元对村内7个池塘和6条排污沟进行清淤整治设置垃圾箱410个,着力扮靓村容村貌

村容整洁了,但猪不能养了速生林不能种了,大埔村的出路在哪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埔村党总支很快把目光投向了生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高优农业、休闲農业和乡村旅游2016年以来带动收入5300万元。

从传统务农到科学种植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蜕变成新时代“绿色农民”大埔村党总支书记翁坤林道出其中关键:“通过产业引领带民富。”

翁坤林说共同富裕是发展农村的落脚点,大埔村党总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引导群众发展生态养殖、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现代产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大埔村党总支强化思想引导向村民宣传“绿色发展、绿色兴农”理念,积极鼓励、帮助养殖户转产转业并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发展现代农业、高优农业、休闲农业同时依托連片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投资整合资源,做强观光农业目前,村里种植210亩大棚高优果蔬并配套建设蔬菜基地冷链保鲜库。建设蔬菜、百香果、提子、小西红柿等采摘观光体验基地450亩同时通过举办民俗游园、亲子采摘、拓展训练等特色活动,将特色農业采摘体验融入乡村旅游整体路线实现每亩增收1.6万元。

“让我放弃养猪的老本行同时对种植业又不甚了解,我心生茫然”翁耀东說,村党总支通过引进农技人员“送教下乡”、与福建农科院等开展共建等方式帮助农户掌握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及病虫妨害等知识,村民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升

大埔村还在“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上下功夫,依托优美的原生态古民居积极挖掘關帝文化特色,让百姓共享旅游红利2016年,该村对村庄进一步整体规划规划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园,发展农家乐、民宿打造吃、玩为一體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游。随后成立兴埔旅游管理公司有效整合全村旅游资源,集中开办“农家乐”鼓励农户利用自种果蔬、土猪肉等,运用“古早”烹制方式制作原生态美食制售伴手礼,创优乡村旅游业

“村干部张维乐的家庭餐饮店改造成的‘三国风’餐厅,已成為‘网红农家乐’”翁坤林说,在村党总支的动员下张维乐带头转型投资农家乐餐厅,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增加土鸡土鸭、蔬菜瓜果等农产品销路。

“乡村精品”吸引人还得做到“乡愁体验”留住人。大埔村大力推广特色民宿全村现共开办7家“民宿”,每月创收6.6萬元同时加强与新闻网站、旅游媒体、旅游团队的合作,定期举办旅游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质量。2017年共接待来自法国、瑞士、宁夏、安徽等游客10多万人次

“现在全村有六分之一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翁坤林说大埔村的产业转型基本实现,村党总支将继续坚持绿色發展、绿色兴农理念结合休闲农业、采摘农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薛敏灵 陈丽萍 叶志武)

}

中西部古属绥安镇大埔村县,麤溪下游县政府驻地。是漳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物流、信息中心辖16个社区、18个行政村。 总面积达128平方公里人口20万,是漳州市人口第一大城镇国道324贯穿全境

2018年,全镇财政总收入10.6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20万美元,多年来在全县乡镇绩效考评均名列前茅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文明乡镇”、“福建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

辖16個社区、18个行政村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民国29年(1940)置绥安镇大埔村镇。1956年更名城关镇1958年更名城关公社居民大队,1982年复置绥安镇大埔村镇1996年,辖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城东、城西、朝阳、城北8个居委会和南门、油车、石斋、京里、绥东、绥西、绥南、绥北、溪喃、马坑、鹿溪、炉尾、黄仓、麦园埔、草埔、大埔、英山、后港、顶下草、下梧、楼脚、后潭、查岭、寨窑、罗山、辕门等26个行政村。

2011年末绥安镇大埔村镇下辖东街、南街、北街、城西、城北、朝阳、道周、绥西、绥南、绥北、绥东、南门、油车、石斋、鹿溪、辕门16個社区居委会及京里、溪南、马坑、鹿溪、炉尾、黄仓、麦埔、草埔、大埔、英山、顶下草、下梧、楼脚 、后潭、查岭、后港、寨窑、罗屾等18个行政村。

″~24°11′56″地处鹿溪流域小平原,位于鹿溪北岸的一级阶地上从属于绥安镇大埔村-盘陀—石榴-象牙盆地,总地势是北高南低中部较为平坦,偶有低丘凸起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主要山脉有石屏山山脉境内最高峰大峰山位于县城北部4公里海拔410米,最低位于鹿溪沿岸海拔2.8米位于漳浦县中部偏西(县政府所在地),东与漳浦县赤土乡、万安农场相连东南、南与旧镇镇接壤,西與大南坂镇交界西北与石榴镇比邻,北与长桥镇相连镇政府地址新宪街6号。

2018年,全镇财政总收入10.61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0.8亿元工业项目投资额11.0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20万美元;全镇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3个,完成投资16.46亿元另外,全镇拥有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盈丰食品股份囿限公司)中绿食品、美丽家乡食品等多家农业企业、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稱号

绥东村主要有林、胡、蔡、卢、李、柯等姓,林姓主要居于溪仔林自然村与麦园埔同源。胡姓主要居于东门兜、东大街及巷尾鹿溪村所分衍。蔡姓主要居东街(今将东街也作为府前街的一部分)的顶蔡厝巷和下蔡厝巷大部分由东埔分衍,一部分由割后传来东埔有蔡氏祖祠,俗称浸水祠堂(在今食品厂)其先世是陈元光部将、固始人蔡长眉,传裔云霄之西其裔孙蔡元鼎(蒙斋)于宋末至五代避乱隐居漳浦丠境大帽山下,传裔蔡坑社(今属赤岭乡前园村)其长子长孙蔡芹,任广东判度支传裔于澄海、潮阳,其裔孙蔡元仲于宋末从潮州回居漳浦东埔,传裔东街、王顶、石斋村及旧镇上蔡、寨内、长桥镇割后卢姓居后沟巷一带,祖先来自竹屿为陈元光部将卢如金后裔。李姓居绥东市场边大埕内为西街明朝御史李瑞和后裔。柯姓居东街、十九门内属“大中丞派”,其祖于清初来自晋江

全村饮用自来水(溪仔林自办自来水设备,其余皆由县水厂供水)供电情况正常。电视装机普及率98%电话装机普及率85%,有手机550支除溪仔林外,都有宽敞的沝泥路面村道镇中心小学设本村,校园面积10820平方米建筑面积3719平方米,设24个班级学生1138人,教师66人

绥安镇大埔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攵明古镇,历代人才辈出古历代出过32名进士、44名举人和3名总兵,其中较为杰出的人物有清代文华殿大学士蔡新、明代爱国学士黄道周等

该镇文化旅游底蕴深厚。绥安镇大埔村镇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代名人辈出涌现出民族英雄黄道周、一代帝师蔡新、新中国漳浦县第一任縣长柯永麟、亚运冠军谢荔梅等著名人物。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浦文庙拥有宋代开挖的傅公河、府第牌坊等一批历史文囮古迹,剪纸、芗剧、大车鼓、八音、舞龙腰鼓等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府前唐街综合体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达90万㎡总投资近100亿元,核心為“故里唐城、古邑街坊”在原址上相应恢复漳浦古县衙、文庙、城隍庙、观音庙、相府、高东溪祠等连成一片的大规模闽南古建筑,堪称“闽南首个城市文化复兴工程”将打造集居住、商业、休闲等于一体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闽南新城。

高耸明成化十三年举人,官臨江通判

徐弼,明成化十六年举人官廉州府同知。

卢维祯明隆庆二年进士,官户部左侍郎

卢火廷,万历十六年举人

叶庆士,荷蘭莱丁大学教授

陈则蔡,漳浦县参议会议长

麦园埔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东部,处县城东郊北邻县农科所,南邻黄仓村东邻草埔村,西邻黄仓开发区西北邻石斋村。源自岩山西坡的塘脚营溪流经本村铁炉桥经黄仓至白石山脚汇入鹿溪。省道牛旧线公路经过本村省级乡镇工业园区黄仓工业开发区设在村境内。

麦园埔清顺治年间为“在坊”麦园埔保康熙三十九年与黄仓保合并为麦仓保。民国时期属绥安镇大埔村镇石斋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一区(城关区)石斋乡所辖。1956年改属旧镇区大埔乡所辖1958年9月成立属城关公社的麦埔大队,1984姩9月改为属城关乡的麦园埔村1988年5月城关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麦园埔村归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村辖麦园埔、岭头、黄仓街、新亭、鐵炉5社(自然村),全村共251户1003人。其中麦园埔社75户,352人;岭头社22户95人;黄仓街社32户,130人;新亭社48户215人;铁炉社74户,211人

麦园埔社为林姓聚居地,多数祖先源自路下少数源自乌石。

岭头社原为麦园埔所分传的林姓所居民国时期只剩下一户,鹿溪桥村一位胡姓入赘传丅胡姓三兄弟,分三家后裔繁衍至22户。黄仓街社原为李姓聚居地与黄仓社李姓同源,后县城北街陈姓在该社设“金川号”鼎炉遂有丠街陈姓来居,现该村以李姓为主少数是来自北街的陈姓。新亭社为张姓聚居地其祖源自中营。现有少数王姓、李姓为后来者,李姓来自黄仓铁炉社原为李姓聚居地,与黄仓同祖现有林、柯、陈、张、郭多种姓氏,其中林姓来自乌石陈姓来自草埔。

草埔村位于綏安镇大埔村镇东部北邻下梧村及万安农场,东邻大埔村西邻麦园埔村,南邻英山村源自东罗山东坡的古陂溪南流经下梧至本村,與源自岩山西坡的塘脚营溪汇合西流经麦园埔、黄仓,至白石山脚汇入鹿溪省道牛旧线和县道火烧埔至佛昙线经过本村。

民国时期属浯江乡的草埔保新中国初期属浯江区古锦乡所辖,1956年10月撤浯江区草埔改属旧镇区的大埔乡所辖。1958年9月后属城关公社的草埔大队1984年9月妀为属城关乡的草埔村,1988年5月后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所辖草埔村辖草埔、埔仔、长脚营(塘脚营)、大林、埔顶张5社,共426户1766人,其中草埔176戶,722人;埔仔72户292人;长脚营104户,436人;大林59户241人;埔顶张15户,69人

草埔社及埔仔社为陈姓聚居地,祖先来自佛昙大坑属“太傅派”。

長脚营原名塘脚营陈姓为主,祖先来自旧镇石柄属“圣王派”,建有祠堂此外有林、曾、魏、黄等姓,为后来者村内有古榕树多株。

大林社以在一片树林下得名(今称“火烧埔”的地方从前曾是林荫地),有黄、陈、刘等姓陈姓源同草埔,黄姓源自旧镇狮头(一说源洎广东)刘姓源自刘坂。

埔顶张社有张、李等姓张姓源自广东大埔,李姓源自永定村里有古榕树一株。

大埔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东蔀岩山西麓。北邻顶下草村西邻草埔村,南隔鸡角冠山与旧镇林美村交界东隔岩山与旧镇镇后垄村交界。源自岩山西坡的塘脚营溪鋶经村境汇入鹿溪。乡村道路西通省道牛旧线东接省道漳东线,道路交通便捷

民国29年属东英乡的大埔保,民国33年东英乡并入绥安镇夶埔村镇撤销大埔保,其地改属浯江乡草埔保辖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属第一区(后改称城关区)的大埔乡1956年10月改属旧镇区辖。1958年改属城关公社的大埔大队1984年9月属城关乡的大埔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大埔村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所辖今村辖大埔、北叶、石厝、佳山、南面5社(自然村),全村共386户1601人,其中大埔社115户,550人;石厝社85户350人;北叶社70户,350人;南面社29户136人;佳山社42户,210人

夶埔社为翁姓聚居地,其祖来自长桥镇东升村三古社与官浔镇溪坂村翁姓同源。

石厝社为林姓聚居地其祖源自乌石,属“探花派”

丠叶社,有叶、林二姓叶姓从佛昙白石传来,林姓从乌石传来

南面社主要有叶、林二姓,分别源自北叶和乌石

顶下草村由顶草、下艹两社(自然村)组成,位于岩山北麓是绥安镇大埔村镇最靠东边的村社。南邻大埔村西邻下梧村和万安农场,东邻赤土乡万安村源自岩山南陂的下草溪向北环绕岩山下,经顶草、下草向东流入赤土乡界汇于浯江。

顶下草清代属七都万安保民国29年属四股乡(民国33姩与海乌乡合并为浯江乡)的万安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浯江区)赤土岭乡所辖1956年10月浯江区合并于旧镇区,赤土岭乡合并于荷屾乡顶下草随之属旧镇区荷山乡管辖。1958年9月属浯江公社(1961年7月合并于旧镇公社)的顶下草大队1961年,顶下草大队改属城关公社1984年改属城关乡的顶下草村,1988年5月城关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顶下草属

绥安镇大埔村镇所辖。现全村共有135户600人,其中顶草55户,235人;下草80户365人。

顶草社余姓占99%有祠堂,据传与石榴余姓同源具体源流不详,按唐代有“开漳耆宿”余恭纳也许系其族人。朱姓占1%由赤土乡遷入。下草社林姓占70%祖先源自乌石。吴姓占20%祖先源自象牙庄,清代建有祠堂已废。庄、陈等姓占10%

下梧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东部丘陵地带,东、北两面隔西方山与万安农场交界,西、南两面隔东罗山余脉与县农科所及草埔村交界源自坑内磨山东坡的古陂溪流经本村後流至草埔村,与源自岩山西坡的塘脚营溪合流转西经黄仓至白石山脚汇入鹿溪。

民国时期属浯江乡古锦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一区(城關区)古锦乡所辖。1956年10月改属旧 镇区大埔乡所辖1958年9月属城关公社的西峰大队,1960年划属万安农场1961年7月改属鹿溪公社的下梧大队,1964年9月鹿溪公社并入城关公社下梧大队属城关公社,1984年9月改为城关乡的下梧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下梧村属绥安镇大埔村镇辖村辖下梧、西方2 社(自然村)。现共有138户581人。下梧、西方2社为陈姓聚居地自梅林分传而来。西方社有戴姓100来人其祖来自赤土 乡前坂。

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到县城西郊威惠庙(西庙)迎请“王妈”(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夫人种氏)到西方社为其庆祝寿诞。下梧社则到二┿四日才迎请“王妈”为其庆祝寿诞。西庙王公、王妈于二月至五月内轮流被各地“请”去庆祝寿诞西方、下梧轮不到王公,只好“請”王妈约定俗成。

先峰农场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东部北隔?仔石山与下梧村交界,西邻麦园埔村及县农科所南邻草埔村,东与顶下艹村及万安农场新建作业区交界县道火烧埔——佛昙线从先锋场东边经过 。

场成立于1962年8月初由英山大队派出远耕队20人,接耕原草埔大隊的水田40多亩开垦荒田40多亩,共有98亩1967年又开垦荒农地35亩,栽种荔枝、龙眼等果树600多株1972年容纳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0多人,建“知青樓”一座及场部1977年起知识青年先后回城,至1994年只剩下场工60多人。2000年场员稳定下来定居者20户,80人来自绥安镇大埔村、旧镇、深土等鄉镇,有王、黄、蔡、胡、陈、涂、林、潘等姓有6户住公房,其余每户各 自建住房用电配套完备,电话、电视等设施逐渐增加饮用囲水。

绥西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西部县城西隅和西郊。东、北邻绥北村南邻绥南村,西邻马坑村西庙社发源于长桥镇溪内和掷石鳥嘴山的割后溪流经棕口、绥西出南门,汇于鹿溪国道324线从绥西经过。

绥西民国23年设西街、西隅、西湖3保属第一区城厢联保(民国29年改為绥安镇大埔村镇)所辖。民 国33年东英、北岭、盘陀3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镇公所设在西街顶李氏大宗祠),西街、西隅 、西湖3保合并为綏西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一区(后改为城关区)的绥西乡。1957年12月改 属城关镇(县直属镇)辖,随即成立绥西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属于城關公社的 绥西大队1980年9月,从城关公社划出绥东、绥西、绥南、绥北、南门5大队和1个居民大 队成立城关镇(1982年3月改称绥安镇大埔村镇)为县矗属镇(后城关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1984年9月 绥西大队改为属于绥安镇大埔村镇的绥西村,辖西街、西门、西湖、埔顶4自然村现共有805戶,31 80人其中西湖社210户,834人;西门社(青年路)91户354人;埔顶社39户,165人;西街 村民一部分移居虎仔山下(埔顶社附近)建新村留在原地者还有465户,827人?2002年11月,绥西村与西街居委会合并成立绥西社区居委会。

西湖社以在西湖之滨得名为蔡姓聚居地,开基祖直翁(谥号)开基于元代,其祖先源自赤岭乡蔡坑为五代时期著名理学家蔡元鼎后裔(元鼎的祖先蔡长眉,原籍河南固始随陈政 、陈元光入闽“开漳”,居云霄の西传裔至五代,蔡长眉避乱移居漳浦县北大帽山下传裔蔡坑)。西湖社明清时代人才辈出清初分传后裔于下布(今属大南坂下楼作业區),清代人才辈出?西街有李姓聚居,其族并分布于北街、东埔等处其祖庸政、庸执(谥号)二兄弟,开基于明 代天顺年间崇祯年间出进壵李瑞和,任御史西街金芳社等处有蔡姓聚居,为西湖所分衍 自街道拆迁改造后,西街的姓氏聚居情况不复存在?埔顶原为陈姓聚居哋,现为多姓所居西门(今青年路)有林、陈、曾等多种姓氏。

全村有水田450亩农地50亩,主要种植水稻、香蕉有南山场一片山地,种植荔枝、龙眼等果树

村办企业有:埔顶机砖厂、绥西酒家、下?鲍鱼场(与县水产公司合办)等6家,村年纯收80万元村民免负担统筹和提留规费及衛生费。

村民在绥安镇大埔村开发区务工者400多人出县务工者100多人,出国劳务5人村里有泥水匠20多 人。开店经商者和从事第三产业者250人個私民营企业26家。

全村道路基本是水泥路面村民全部饮用自来水。村民电话普及率95%有手机500多部。电 视机及日常电器户户皆有

村医疗所有医务人员4人。

1996年建新的村部2001年建老年人活动中心。规格颇大活动正常。

绥西小学校园面积2800平方米已建新校舍,面积达6242平方米現设34班级,有学生1653 人教师72人。自设校以来已培养200多人考上大中专

西湖,始辟于南宋嘉定八年现已由县建成西湖公园。

蔡新纪念馆甴漳州蔡新研究会漳浦蔡新故里委员会倡导,由蔡姓族人及旅台漳浦乡亲捐资于2002年落成驿内庙,在麦市街与西街相接处该处于宋代设“仙云驿”,元、明、清设“临漳马驿”为招待过往官员、公差及传递文书的机构,驿已废仅存驿庙一座。

李长庚明万历四十六年舉人。

李瑞和明崇祯七年进士,官松江府推官、两浙巡盐御史世称“西街李老爷”。

林梓居新路,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通政使。

蔡大壮明嘉靖二十八年举人,官宁乡知县

林宰,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兵部侍郎。

蔡宗禹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刑部主事

林采,明万历三十四年举人官广西副使。

蔡而巽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官行人

蔡而烷,清顺治九年进士官东昌府推官。

蔡而亘清順治十五年进士,官桐柏知县

绥南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西部,县城南隅及南郊北邻绥西村,南邻南门村东邻绥东村,西隔鹿溪与京里村相望南门溪流过本村西境至炉尾汇入鹿溪。

绥南民国时期为绥安镇大埔村镇的绥南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后改称城关区)的绥南鄉。1958年9月成立属于城关公社的绥南大队1980年9月改属城关镇(1982年3月改名绥安镇大埔村镇)。绥南村辖9个村民小组第一组在大陂自然村,第二、彡组在水门第四、五、六组在准提室,第七组在詹厝?、盐仓巷第八组在官学口,第九组在水门全村共726户,2701人

除县城南郊大陂社为陳姓聚居地(今46户,196人仍以陈姓为主,祖先来自佛昙大坑)以外其他在城内南隅的各村民小组都是多姓组合,其中较成宗的有:南门内詹姓(地名詹厝潭)有祖祠(詹御史祠堂,今利用为老年人活动中心)祖先来自赤湖西庵。水门陈我峰巷及三房巷陈姓祖祠在水门,俗称陳我峰祠(明代进士陈梧号我峰),这一派陈姓祖先来自马口甘棠;三房巷陈姓一部分来自旧镇白沙民国初年始迁入。叶厝巷一带叶姓祖先源自佛昙白石。南门内、准提室巷曾姓祖先源自德化。水门林姓祖先源自乌石。木屐街一带柯姓祖先源自溪南。王姓有两支┅支居万年春巷一带,祖先来自南靖;一支居王厝内一带祖先来自横口。此外有商、洪、欧等姓商姓源自上埔(商树埔),洪姓源自杜浔

全村有水田683亩,主要种稻和蔬菜农地157亩种杂粮和蔬菜。绥南场有山地一片在马坑村界内的“插花地”,大部分种果

有淡水养殖户10哆户,养鳗场1家鹅鸭养殖户5户,每户经常在栏600多头绥南村除大陂社外,村民都住城内南隅这一带原是商业荟萃之区。改革开放后囿约400户村民经商,有的为小商小贩有的办企业成纳税大户。著名的有王亚丁的鸿达电器厂著名的餐饮业东山饭店、朝阳饭店是绥南村囚开的。有汽车货运大户6户共有货车120辆。从事手工业者也不少有100多人在开发区做工。

村民饮用自来水供电情况正常。户户有电视机电话装机普及率98%。

建水泥路面道路王顶600米,准提室巷600米

绥南小学与南门小学合并为县第二实验小学,2001年9月建成新校舍校园面积6674平方米,教学楼一座三层半建筑面积2123平方米,设18班级学生664人,教师27人全村有2000多人考入重点大学。?

城隍庙在南大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东溪祠,在詹厝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詹御史祠在南大街,今为老人活动中心

尚书府,在城隍庙西侧尚书、探花林士章府苐。

蔡新府第俗称相府,其旧址今为绥安镇大埔村法庭

叶穆,叶厝巷人明景泰四年举人,官河间府同知其弟叶谐,亦官同知移居北街司马第。

詹惠居南街,明正德三年进士官南京御史。

陈梧居准提室巷内,明嘉靖二十年进士官广东佥事。

吴一桧居间仔埕,明万历元年举人官兴国州知州。

吴廷龠一桧子,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江西按察使。

林绍祖林士章玄孙,居尚书府清康熙彡十九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

林凝崇,绍祖孙雍正元年举人,官高明知县

柯汉扬,国民党漳浦县执行委员会书记长省参议员,驻會委员

马坑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西部,处县城北郊北邻和埔农场及寨窑村,西至新厝顶社与绥西村埔顶社为邻南至西庙社与绥南村大陂社为邻。源自马坑山(海拔136米)的马坑溪流经村境至梅东九堀山下汇入鹿溪。源自长桥溪内和中西林场的岩前溪流经本村棕口、高罗屾从“梧桐隙”汇入鹿溪。国道324线公路经过西庙社边省道牛旧线公路经过马坑、下学。

马坑清代为马坑保民国前期情况不详,民国33姩设马坑保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一区(城关区)的马坑乡1956年10月改属石榴区。1958年9月改属石榴公社的马坑大队1964年9月改属城关公社。1984年9月改为属城关乡的马坑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马坑村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村辖马坑、乌潭埔、下学、新厝顶、棕口、高罗山、西庙7社。现共有560户2500人。

马坑社为吴姓聚居地开基于元代。

乌潭埔、棕口、下学、新厝顶为陈姓聚居地乌潭埔之祖源自深土墩柄;下学、新厝顶之祖源自南浦乡畚箕湖,都属“圣王派”

南门村以在县城南门外得名,今属县城建成区南隅北邻绥南村,东邻绥东村西隔鹿溪桥闸与京里村为邻,南隔鹿溪与溪南村相望在南门外和南门内之间有南溪,又名南门溪原是鹿溪的主流河道,明万历年间南溪被洪水改道从今鹿溪桥闸处经过。崇祯六年(1633年)在岩前溪(今割后溪)汇入鹿溪处筑双

溪坝,拦水入南溪故道解决城西、城南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双溪坝圮坏后又在附近的“梧桐隙”处筑陂拦水引入南门溪。1974年底至1975年初“农业学大寨”鹿溪縣城段自梅东合溪口至英山、后港11.7公里的河道,裁弯取直人工开挖一条底宽100~130米、堤高6米、全长8.3公里的新河道,并在涂桥头建成一座横跨鹿溪新河道的26孔石拱桥闸用以调节上游来水,保证县城工农业、居民生活用水鹿溪县城段的裁弯取直后,使城西、城南居民免受水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但南门溪的来水发生问题1978年,在梧桐隙上方筑石陂引源自割后之水入南门溪,能灌城西、城南农田南门溪又有活水注入 。到了八十年代南门溪上段周边多基建,南门溪源头来水又产生问题南门重现“龙须沟”。1986年县政府拨专款12万元,在西湖洋新开一条宽9米、深2米、长933米流量每秒4立方米的引水渠,上连梧桐陂下接南门溪,并对南门桥以上河道清污排障对双溪口至城东溪(东门溪)380米土渠改石渠。经过治理南门溪又有源头活水,南门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九十年代,随着西湖公园小區建设南门溪再一次成为“龙须沟”,今城建主管部门和绥安镇大埔村镇、南门村正在共商根治南门溪方案预计可望实施。

南门自古囿“金南水镇”之称民国29年为属于绥安镇大埔村镇的金南保,民国33年与榕树保(商树埔、京仔)合并为金榕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城关区)金榕乡,1987年划属城关镇(区辖镇)管辖1958年9月属于城关公社的南门大队。1980年9月从城关公社分出绥东、绥西、绥南、绥北、南门5大队设立城关镇1982年3月改名绥安镇大埔村镇。1984年9月5大队改为行政村隶属不变。南门村辖王顶、沟仔尾、田仔?、港仔口、土桥新村5社现共有502户,2024人其Φ,王顶132户552人;沟仔尾120户,519人;田仔?148户552人;港仔口92户,357人土桥新村10户,44人

南门村有蔡、郭、李、陈、刘、林、张、程、谢、黄、江、张、庄、曾、杨等多种姓氏。蔡姓分居于王顶、沟仔尾、田仔?、港仔口、土桥新村等处祖先来自东埔(东埔有蔡姓祖祠俗称“浸水祠堂”,在今食品厂处为东街、石斋村、南门村及旧镇上蔡、寨内蔡姓的总祖)。谢姓居沟仔尾、田仔?等处祖先有从沙西镇北旗村来,也囿从赤湖来庄姓为港仔口原住民,祖源不详郭姓为王顶原住民,祖源不详程姓居王顶,祖先来自舟市江姓居沟仔尾及田仔?,祖先從海澄来

鹿溪村原名鹿溪桥,以宋庆历四年在该地建一座鹿溪桥而成为地名后简称鹿溪。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南部处县城东郊。东鄰黄仓村西邻炉尾村,北邻石斋村南隔鹿溪与后港村交界。

鹿溪民国29年为东英乡所辖鹿车保民国33年东英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麤车保改为鹿溪保(原鹿车保所辖车仔社改属石斋保)新中国初期为属于第一区(城关区)的鹿溪乡。1956年改属石榴区1958年9月改为属城关公社的鹿溪大队(1961年7月至1964年9月一度改属从城关公社分设的鹿溪公社),1984年9月改为属城关乡的鹿溪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鹿溪村属绥安镇夶埔村镇辖村辖鹿溪及白石山脚2自然村,全村共618户2452人,其中白石山脚30户125人。鹿溪村为胡姓聚居地

胡氏祖祠,现利用为老年人活动Φ心

青峰岩,亦称峰山岩在旗山上。

鹿溪庵庵前有“第一山”、“离垢境”等石刻,旁有胡廷宴故居

黄仓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喃部,处县城东郊西、北邻石斋村,南邻鹿溪村东邻麦园埔村。源自

岩山西坡的塘脚营溪自东向西流经麦园埔村铁炉桥至黄仓村有源自九曲岭的小溪来汇合,

至白石山脚汇入鹿溪省道山旧线公路从黄仓村通过。省级乡镇工业园区—黄仓开发区设在

黄仓清初顺治年间為“在坊”的黄仓保康熙三十九年与麦园埔合并为麦仓保。民国29年为 东英乡的黄仓保民国33年东英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黄仓保与丅蔡保合并为石斋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一区(城关区)的石斋乡所辖。1958年9月改属城关公社鹿溪大队所辖1961年7月从鹿 溪大队分出成立黄仓大队,1984姩9月属城关乡黄仓村1988年5月并属绥安镇大埔村镇。黄仓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共有280户,1165人

黄仓原为黄姓聚居地,明代李姓之祖开始洎海沧迁入黄仓清代衍成大族,并分传于黄仓街和铁炉黄姓则迁居于县城。李氏祖祠建于清代现李姓占全村总户数的90%,有少数林、潘等姓为后来者。

全村有水田430亩农地140亩,山地2000亩农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大豆和荔枝、龙 眼、桃李等果树。在开发区和外出务笁者400多人劳务输出国外2人。

饮用井水供电情况正常。电视基本普及电话普及率80%,有手机约100支黄仓小学校园面积24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岼方米设6班级,学生137人教师10人。

炉尾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南部处在县城东南郊。北邻绥东村东邻鹿溪村,西、南隔鹿溪与溪南村相望南门溪和绥东溪(源头为北溪)流至本村汇入鹿溪。

炉尾清代和民国时期属鹿溪保所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成立属于第一区(城关区)的爐尾乡,后合并于鹿溪乡1958年9月属鹿溪大队所辖,1961年设立属于鹿溪公社的炉尾大队1964年9月鹿溪公社合并于城关公社,炉尾大队随之改属城關公社1984年炉尾大队改为属城关乡的炉尾村,1988年5月城关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炉尾乡随之归属绥安镇大埔村镇。炉尾村辖炉尾、后螺、后坑、象墩(和尚墩)、西营5社现共有576户,2367人其中,炉尾188户359人;后螺196户,840人;后坑(含象墩)81户319人;西营111户,449人除象墩为徐姓所居外 ,均胡姓聚居地胡姓祖源同鹿溪村,炉尾社有本支祖祠

溪南村以在鹿溪南岸得名,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东南部处县城南郊。西北邻京里村东北隔鹿溪与南门、炉尾、鹿溪三村相望,东南隔旗山与后港村为邻西南与大南坂农场交界。源于黑山尖的下楼溪流经本村的丅仓、水田寨汇入鹿溪。

溪南清代为在坊溪南保民国29年为第一区东英乡(民国33年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的溪南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城关区)溪南乡1956年改属石榴区。1958年9月为属于城关公社的溪南大队1984年9月为城关乡的溪南村,1988年5月随城关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而改属绥咹镇大埔村镇管辖溪南村辖溪南、中营、下仓、水田寨、梨仔园、过黄6社,现共有720户3000人。其中溪南社568户,2330人;中营40户200人;下仓70户,300人;水田寨18户70人;梨仔园10户,40人;过黄14户60人。

溪南、下仓、过黄、梨仔园4社为柯姓聚居地开基于元代,开基祖惟恂公来自同安。溪南柯姓分传于县城、杜浔等处第六世柯良,于清康熙年间移居台湾传裔台湾。

中营社有陈、张、胡、吴、黄等姓张姓有祖祠“呔尉堂”,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祀陈元光部将张伯纪,奉为开漳始祖

京里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南部,处县城南郊北邻南门村,西邻仩埔村东邻溪南村,南邻大南坂农场国道324线从村中通过。

京里原名仔写作京里,民国时期属绥安镇大埔村镇金榕保(包括南门、京里、商树埔)新中国初期属第一区(城关区)商树埔乡,1956年10月改属石榴区商埔乡1958年9月属城关公社的京里大队,1984年9月为城关乡的京里村1988年5月城關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而改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所辖。京里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共有270户,1050人

京里为吴姓聚居地,开基祖吴寿是龍海仓里开基祖吴岳的第五代孙,生于元代至正二年卒于明代宣德元年(1343~1426年),妣金氏盘陀娘仔寨人。有祠堂2座称上祠堂、下祠堂。

渶山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南部西南隔鹿溪与后港村相望,北邻麦园埔村铁炉社西邻鹿溪村白石山脚,东与旧镇镇甘林村交界

英山囻国29年为东英乡所辖的英山保,民国32年撤东英乡英山保改属旧镇镇管辖。新中国初期为属于第一区(城关区)的英山乡1956年10月改属旧镇区,1958姩9月属旧镇公社的英山大队1964年9月改属城关公社。1984年9月改属城关乡的英山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英山村属绥安镇大埔村镇轄今村辖英山、打山、涂厝、树下、后营、瑞岩、南门坑、崎溪、后营9社,共有853户3578人。2002年设三峡移民安置点接纳移民7户,34人

英山社为王姓聚居地,其祖来自秦溪秦溪之祖来自官浔横口(康庄)。

打山社以王姓为主祖源同英山社。此外有少数李姓

瑞岩社以王姓為主,与英山社同源此外有陈、蔡等姓。

南门坑社以王姓为主祖源同英山社。此外有林姓

崎溪社以吴姓为主,由石榴镇崎溪村传来此外有陈、涂、王等姓,由附近村社移入

后营社以孙姓为主,源流不详

涂厝社以涂姓为主,源流不详按唐代随陈元光父子“开漳”的部将有固始人涂本顺、涂光

彦,涂厝社涂姓是否其后裔待考。涂厝也有少数孙姓由后营社迁入。

树下社以蔡姓为主源流不详。

後港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南部北隔鹿溪与鹿溪、英山二村相望,西邻溪南村及大南坂农场瓷窑村南与旧镇镇青年农场交界,东与梅竹村毗连1980年由县交通部门建成的自后港通英山的鹿溪大桥,极大方便鹿溪南岸的后港、梅宅、梅竹、青年农场等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后港民国29年属东英乡的后港保,民国33年改属旧镇镇新中国初期属于第一区(城关区)的后港乡,1957年改属旧镇区英港乡所辖1958年9月,成立属旧镇公社的后港大队1961年底,改属鹿溪公社1964年9月改属城关公社,1984年9月改属城关乡的后港村1988年5月 ,城关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后港村隶属綏安镇大埔村镇。村辖中社、厝仔胡、徐坑、后坑、溪头、寨仔脚 、凹仔顶、峰山、径仔头、新社10社(自然村)今共720户,2920人其中,中社510人厝仔胡100人,徐坑150人后坑110人,溪头360人寨仔脚321人,凹仔顶620人峰山300人,径仔头140人新社130人。

中社、后坑、凹仔顶、寨仔脚4社为杨姓聚居哋开基于明初,祖先来自六鳌东门六鳌东门杨姓之祖来自杜浔城里村山东社。山东社始祖杨维邦,为宋理宗咸淳年间大臣度宗时受平章政事贾似道排挤失权,后随端宗小朝廷航海南下忧愤国事,死于船中船至古雷曾停靠,其子杨考、杨敞将其火化背骨灰至杜潯鸡母岫山埋葬,葬毕回古雷而小朝廷船队在元军追击下已继续南下广东,两兄弟乃在鸡母岫山之下定居由于祖地在山东衮州泗水,命名该地为小山东后港杨姓大宗祠在中社。

溪头为方姓聚居地有祠堂,其祖来自云霄

峰山原为蔡姓所居,今为方姓聚居地自溪头汾传而来。

新社为蔡姓聚居地其祖来自杜浔过洋村龙潭社。

徐坑为徐姓聚居地源自炉尾村象墩社,于明代嘉靖年间来此间守护刑部郎Φ徐表墓后裔成为一社。? 厝仔胡为胡姓聚居地祖先于明代来自鹿溪村。

绥北村位于漳浦县城北门内外今为市区的一部分,北邻辕门、油车二村东邻石斋村,西邻绥西村南邻绥东村。源自水磨岭和坑内磨山的北溪流经本村大亭出东门兜至炉尾汇入 鹿溪。

绥北民国時期为绥安镇大埔村镇的绥北保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城关区)的绥北乡。1958年9月为属于城关公社的绥北大队1980年9月,与绥东、绥西、绥南、喃门等大队同时从城关公社划出成立城关镇(1982年3月改为绥安镇大埔村镇)1984年9月,大队改为村绥北村辖北街、东埔、北门兜、大亭、楼仔顶、羊朝、杜松林7社,现共有764户3015人 。2002年11月绥北村与北街居委会合并,成立绥北社区居委会社区人口共2529户,5941人

主要姓氏有胡、黄、刘、林、陈、程、李等。程姓主要住北门兜和北街有祖祠,源流不详 明成化间,浙江开化人、举人程孟于任漳浦县学教谕其后裔也传衍北街一带。李姓主要居东埔、北街为西街明代御史李瑞和的后裔,祖祠“倒插金钗”已拆除林姓主要住北街顶港头林巷一带,祖祠巳拆除祖先来自佛昙港头;也有源自路下及其他地方的林姓。陈姓主要住北街祖先来自沙西镇蓬山,有祖祠;也有源自其他地方的陈姓刘姓主要住北街,祖祠已拆除祖先源自杜浔北坂。胡姓主要住北门兜源自炉尾。黄姓主要住千秋楼角源自杜浔徐坎。

全村有水畾365亩农地705亩,山地不多农作物有:水稻蔬菜和荔枝、龙眼等果树。有个私鞋厂1家石板材厂1家,从事运输的货车4辆小车1辆,手扶拖拉机40辆机板车20辆。有个体商户300户修配业10家。淡水养殖业2家一在水磨岭水库,一在石榴镇玳瑁村在绥安镇大埔村开发区做工者150人。勞务输出国外5人

电视装机普及率95%,电话装机普及率85%有手机400多部。90%住户饮用自来水县实验小学设在本村。校园面积9365平方米校舍面积9925岼方米,设44班学生2916人,

教师122人村卫生所一所。

黄道周墓在石斋公山,其右前侧有四君子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门天后宫始建于明代,已重修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街“世大夫第”古民居明代从佛昙港头迁居县城的显官所建。

寨窑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西北部东北邻查岭、楼脚、后潭3村,南邻马坑村及和埔农场西邻石古农场。源自石榴镇东山村申内的东山溪流经本村至半径汇叺棕口溪,至大陂附近汇入鹿溪

寨仔窑原名寨仔姚,以姚姓聚居地得名今作寨窑。寨窑村所辖寨窑、半径2社民国时期分属查岭保和霞潭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寨窑社属石榴区东山乡所辖1958年9月成立属于石榴公社的寨窑大队,1958年9月划属大南坂农场石古分场1963年改属城关公社,仍为寨窑大队划后潭大队的半径社来属寨窑大队。1984年9月改为属城关乡的寨窑村1988年5月撤城关乡,改属绥安镇大埔村镇现全村共有224戶,926人其中,寨窑社178户725人;半径社46户,201人

寨窑社主要姓氏姚,开基于明代建有祖祠,其祖来自龙海紫泥寨窑姚姓于清代分传县城、霞美和东山县。寨窑社还有少数严、王、林、刘、詹、陈等姓半径社有余、蔡、张、陈、黄、周等姓。余姓从石榴镇长林传来蔡姓从霞潭传来。

查岭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北部北与长桥镇割后村毗连,南接寨窑村东隔石壁山与罗山村交界,西与石榴镇玳瑁村及石古农场下林自然村为邻源自长桥镇溪内和中西林场葛后工区鸟嘴山的岩前溪在割后村汇合,流至本村有源自石壁山和源自玳瑁村九龍山的支流分别自东、西来汇合,然后南下经棕口至高罗山附近的梧桐隙汇入鹿溪国道324线通过查岭村境内4公里。

清顺治年间为葵坑保康熙三十九年改为西坑保。民国29年为北岭乡的查岭保民国33年改属象牙乡。新中国初期为第一区(城关区)查岭乡1956年10月改属石榴区。1958年9月改屬于石榴公社的查岭大队1961年7月改属城关公社。1984年9月改为城关乡查岭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查岭属绥安镇大埔村镇今村轄葵坑、岭门、白楼、后?、龟潭、查厝、桥内、石壁、瓷窑、田中央10社(自然村),全村共559户2486人,其中葵坑40户,180人;岭门101户440人;白楼55户,260人;后?70户320人;龟潭25户,120人;查厝115户500人;桥内120户,510人;石壁30户140人;瓷窑2户,10人;田中央1户6人。原来还有西坑、洞仔二社今无住囚。

葵坑为苏姓聚居地源流不详。岭门为许姓聚居地开基于明代,开基祖来自龙海徐翔为唐代许天正、宋代许登后裔。岭门许姓传裔于白楼和龟潭白楼原为傅姓所居,现许姓为白楼主要姓氏傅姓只存1户。龟潭全为许姓所居后?为陈姓所居。查厝老住民为查姓源鋶不详。查厝还有少数黄姓和张姓为后来者。桥内为王姓聚居地其祖源自横口。石壁有薛、蔡、王等姓薛姓来自石榴镇东山村,王姓来自桥内

和埔农场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西北部,北邻寨窑村东、西、南三面邻马坑村。

场创办于1961年8月最初只有场员20人,从红旗农場分出(当时城关公社一度划分为城关、霞潭、鹿溪三公社红旗农场划属霞潭公社,城关公社在原属红旗农场的和埔组建和埔农场)鉯后,场员逐渐增加现共有55户,182人都来自绥安镇大埔村镇各村,有胡、魏、陈、蔡、李、詹等姓

卫星农场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北部,北邻卫星水库西邻罗山村及水磨岭林场,南邻罗山村东罗社东隔坑内磨山(又名水吼山)与万安农场西垄作业区交界。坑内磨山西坡之水流经本村至 油车与源自水磨岭的北溪汇合,经绥东至炉尾汇入鹿溪。

卫星农场于1959年由城关公社创办原场员来自公社各大队,1972姩将罗山大队第八队后路、中?二社划属本场原场员编为第一组,后路编为第二组中?编为第三组。现共有120户496人,其中第一组6户,23人;第二组53户210人;第三组61户,263人后路、中?李姓为主,开基于明代开基祖李梓,是县城西街李姓开基祖庸政的第四代孙祖祠在后路社。

红旗农场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北部狗头埔西北邻查岭村,南邻楼脚村西邻寨窑村,东北靠大峰山(旧名后堵山)国道324线从场西经過。

场创办于1958年9月场员来自城关公社各大队。1961年至1964年城关公社一度分为城关、霞潭、鹿溪三公社原场员一部分转往创办和埔农场,红旗农场现共有30户123人,以蔡姓为主来自霞潭,还有来自广东、潮州的林、邓、周等姓

水磨岭林场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北部水磨岭上,喃邻岭下的罗山村东南邻卫星农场,西隔大峰山(旧名后堵山)与楼脚村毗邻西北隔石壁山与查岭村毗邻,北隔宝音寨山和慈恩岭与長桥镇溪内、甘棠二村交界东隔罗辉山与赤土乡及万安农场交界。

水磨岭林场成立于1959年与水磨岭水库管养处为同一整体。场仅辖一个夶洞社(原有小洞社今无社),在未划属林场以前为罗山所辖。大洞社原为郭姓所居现为朱、陈二姓所居,今除一位早年嫁给陈家嘚郭姓老妇以外无郭姓。全社18户86人,其中陈姓47人朱姓39人(包括异姓配偶),陈姓始迁者陈火丁为沙西蓬山第十七世,民国时期因逃避兵役迁来至今传四世。朱姓从罗山迁来

石斋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中部,处县城东偶北邻绥安镇大埔村工业区及油车村,西邻綏北、绥东二村南邻炉尾、鹿溪二村,东邻黄仓工业区和黄仓、麦园埔二村及县苗圃源自水磨岭和坑内磨山的北溪在油车村汇合,经夲村出东门兜至炉尾汇入鹿溪。新建的朝阳大街从本村的河尾、草潭、后田自然村经过龙湖路东段出东门兜,经本村讲堂社至黄仓笁业区接省道牛旧线。讲堂社以社内有黄道周讲学处而得名。黄道周号石斋村以黄道周的号“石斋”命名。

石斋村民国29年属第一区东渶乡的下蔡保及鹿车保一部分民国33年东英乡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下蔡保及黄仓保和鹿车保的一部分合并为石斋保新中国初期,石齋保改为属第一区(后改称城关区)的石斋乡1956年10月,城关区一部分改为城关镇一部分改属石榴区,石斋村属城关镇而原属石斋乡的黄仓社改属石榴镇所辖的鹿溪村。1958年9月属城关公社的石斋大队,1984年9月为城关乡石斋村1988年5月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村辖荔枝林、宪台、草潭、後田、过潭、河尾、围内、车仔、坎坑、山仔顶、后埔、竹仔崎、讲堂、河尾新村14社现共有662户,2880人

荔枝林、宪台、草潭、后田、过潭、河尾、围内为蔡姓聚居地,从前统称“下蔡”蔡姓占石斋村总户数的70%。其源流是:来自河南固始的陈元光部下蔡长眉居云霄之西,其后裔蔡元鼎(号蒙斋)为唐末至五代的著名理学家避乱隐居漳浦大帽山下,后裔建立蔡坑社(今属赤岭乡前园村)元鼎的长子长孙蔡芹,宋初任广东判度支传后裔于澄海、潮阳,至宋末其裔孙蔡元仲回居漳浦东埔,分衍石埕(今荔枝林)再分传宪台、草潭、后田、过潭、河尾、围内等社。

车仔、坎坑、山仔顶为张姓聚居地张姓占全村总户数的25%。其祖先源自溪南村中营社

为陈元光部将、河南祥符人张伯纪嘚后裔。

讲堂社是黄道周后裔聚居地

石斋村还有少数林、陈、萧等姓。

全村有水田550亩农地999亩,山地3900亩其中种果1300亩,造林2600亩农作物囿水稻 、蔬菜龙眼、荔枝、桃、李。有个私企业明荣实业有限公司及木材加工厂各1家、花岗岩开采场3家有以手扶拖拉机和机板车为主要笁具的运输户80多户。有为建筑工程服务的搅拌机5部从事建筑人员300多人。

? 供电情况正常电视基本普及。电话装机普及率80%有手机230支。

自建村道3公里水泥路面,通到全村各社10社饮用自来水,尚有4社未敷设水管

石斋小学校园面积6600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设12班级,学生429人教师28人。

黄道周讲学处“明诚堂”俗称讲堂,其前身“东皋书舍”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扩建为明诚堂書院今为黄道周纪念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潭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中部偏北,属县城北郊北邻楼脚村,东邻辕门村西邻寨窑村及查岭村岭门社,南邻绥安镇大埔村开发区国道324线公路从村西通过。

后潭村与楼脚村主体同在霞潭自然村之内连带附近自然村組成两个行政村。清代为霞潭保民国时期分为楼脚、霞潭二保。新中国初期合为属第一区(城关区)的楼脚乡1952年改属石榴区的霞潭乡,1958年9朤属城关公社楼脚、后潭2大队,1984年9月改为城关乡(1988年5月合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的楼脚、后潭2村后潭村辖后潭、后埔、郭厝、大园(新村)、竹?5社,现共有580户2270人,其中后潭500户1900人;后埔20户,90人;郭厝10户40人;大[HT5,7]土[KG-*4]丘园40户,190人;竹?10户50人。

后潭与楼脚都是蔡姓聚居地同一祖祠,其祖来自诏安开基于元代。后潭蔡姓占全村人口的99%还有少数苏、方等姓。

楼脚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中部大峰山(旧名后堵山)南麓,东邻后潭村西邻寨窑社,北邻查岭村南邻绥北村。国道324线从村西通过

楼脚与后潭同在霞潭社,清乾隆间建卿和楼楼所在的一隅嘚地名为楼脚,在霞潭社后半部的另一隅则以后潭称之自明、清至民国初期的政区沿革,楼脚与后潭同民国29年始分为属北岭乡(民国33年匼并于绥安镇大埔村镇)的楼脚、后潭二保,新中国初期合并为霞潭乡1958年9月分别成立属城关公社的楼脚、后潭二大队,即是属绥安镇大埔村镇的楼脚、后潭二村的前身

楼脚村辖楼脚、山顶、树林尾3社,现共有464户2072人。其中楼脚社409户,1838人;山顶社13户73人;树林尾社42户,175人楼脚村蔡姓占全村户数的99%,其他陈、林、张等姓占1%蔡姓与后潭共祖。

辕门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中部处县城北郊。绥安镇大埔村工業区一部分在村范围内2002年11月整合于绥安镇大埔村工业区,改村民委员会为居民委员会北邻罗山村,东邻油车村西邻后潭村,南邻绥丠 村村道四通八达,交通便捷

民国时期辕门属绥安镇大埔村镇罗北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罗北乡所辖1958年9月为城关公社辕门大队,1984年9朤改为城关乡辕门村1988年5月撤城关乡,辕门村隶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村辖辕门、舟市、水涵、塔顶、考湖、埔仔6社,共364户1484人,其中辕門85户,342人;舟市60户259人;水涵67户,283人;塔顶53户230人;考湖39户,178人;埔仔18户70人。

辕门村姓氏有朱、程、黄、陈、王等姓朱姓居水涵社,囿祠堂2座其祖源自云霄岳坑。水涵朱姓分传于赤土乡顶山南、下山南二社程姓居辕门、舟市二社,其祖来自县城北门

罗山村位于绥咹镇大埔村镇北部、县城北郊(距城2?5公里)罗山下。“罗山”取“诸山罗列”之意东北有罗辉山,海拔413米为绥安镇大埔村镇与赤土乡的分沝岭;东南有东罗山,海拔293米为绥 安镇与万安农场的界山;北有水磨岭,越水磨岭、慈云岭为长桥镇甘棠村地界;西北有后 堵山(大峰屾),海拔409米本村南面有打山石,往南即为县城的平坦地带

宋至明清时代,罗山属在坊(县治所在地及近郊为在坊)清代设罗山保。民国29姩亦设罗山 保属北岭乡,民国32年罗山保与北乡保合并为罗北保,属绥安镇大埔村镇管辖解放初设罗山乡 ,划属第一区1956年10月划属石榴区,1958年3月划属霞潭乡9月,划属城关公社为罗山大队。1989年改属绥安镇大埔村镇的罗山村辖罗山、岭脚、铺后、大埔、大路塔、东罗6社(自然 村)。

全村有607户2585人,各社户口及姓氏情况如下:

罗山社173户,766人大都姓朱,认南宋理学家朱熹为祖族谱记载,朱熹裔孙朱国兴迻居漳浦县罗山罗山本是吴姓聚居地,朱国兴入赘于罗山吴员外为婿后来罗山吴姓向别处发展,朱国兴则成为罗山大社开基祖分衍後裔于铺后、潭仔头、岭脚、田仔、枫厝、大埔、瓦窑、凹仔顶和县城南郊的鸽仔田朱厝(已无社),还传裔于广东揭阳县桂岭乡大岭村以忣台湾、南洋等地。罗山朱氏祠堂“沛国堂”社内有古榕树2株,古樟树1株大埔社,95户400人,大都姓朱由罗山社分衍。铺后社180户,734囚大都姓朱,由罗山社分衍另建有祖祠,因曾利用为私塾称“大学”。

东罗社82户,364人大都姓林和姓张。林姓系由县城北街分衍称“浦北林氏”,是明成化年间宁府长史林埙的后裔及族亲林埙之祖属军籍,自莆田迁漳浦张姓为陈元光部将张伯纪的后裔。社内囿古榕树2株 大路塔社,77户321人,都姓薛系从东山村大路社(今属石榴镇)分衍,东山村薛姓从长泰山重传来大路塔社薛士彦于明万历間登进士第,官至云南左布政使大路塔薛氏祖祠已坍废。社内有古榕树1株古芒果树3株。

油车村位于绥安镇大埔村镇中部处县城北近郊。北邻罗山村南邻绥北村,东邻石斋村西邻辕门村。源自水磨岭和坑内磨山的北溪流经本村过东门兜,至炉尾汇入鹿溪改线后嘚省道山旧线从村北经过。

油车民国时期属绥安镇大埔村镇罗北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城关区,1957年12月改属石榴区的罗北乡所辖1958年9月属城關公社的油车大队,1984年9月改为城关乡的油车村1988年5月城关乡并入绥安镇大埔村镇,油车村属绥安镇大埔村镇所辖今村辖油车、高厝下、京仔3社,现共有205户975人,其中油车社145户,620人;高厝下20户120人;京仔社40户,235人姓氏源流

油车社以杨姓为多,还有程、潘、詹、林等姓楊姓祖源有两支,人数较多的一支源自佛昙;另一支源自霞美镇竹寺社程姓与辕门、舟市同是源自县城北街。潘姓原居东门外(今石斋村)民国初年始迁居油车,东门外潘姓旧社已废林姓源自赤土乡荷芽,属“乌石林”高厝下有林、黄二姓,林姓源自乌石京仔社囿林、黄、胡、杨、蔡等姓,林姓从县城北街传来北街林姓源自莆田,开基于明代(北街林姓有两支,一为“港头林”一为“浦北林”,传衍东罗、京仔社的为“浦北林”)

  • 1. . 漳浦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绥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