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学中奥尼怎么样索格数是啥

?希罗多德《历史》只提到粟格哆伊人Sogdi尚未有索格地亚那Sogdiana一词。粟格多伊人Sogdi和帕尔提亚人Parthia、花拉子米欧伊人Chorasmii和阿列欧伊人Arii同属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第十六地区索格地亚那Sogdiana一词出自粟格多伊人Sogdi。索格地亚那Sogdiana可视为粟格多伊人Sogdi缀加波斯语的复数属格词尾-an(以住民之名之复数属格示地名)后再缀加希腊语的阴性后缀-a(即Sogdi-an-a)也可视为粟格多伊人Sogdi缀加阴性后缀-a后再缀加东伊朗语的后缀-na(即Sogdi-a-na)。东伊朗语后缀-na的语音交替形式-nu/-no对应汉语的奴、-ni对应汉語的夷(《汉书?地理志》越嶲郡苏祈县“尼江”颜师古注曰:“尼古夷字”);-na后缀的最初意思为奴、夷、诺(彝族自称诺苏;其中蘇为人,诺为族名)、人后引申为族、国。Sogdi中的-di可译为地为氏Sog可译为蜀,Sogdi即蜀地或蜀氏索格地亚那Sogdiana中的-ana相当于梵语表示‘……之地’的后缀āla,Sogdiana意即蜀氏之地

有人认为Sogdi一名由同名的河流而来。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篇》说:“今代撒马尔罕城在柴拉夫香河(即泽拉夫善河)西南六英里古代阿拉伯及波斯地理家称此河曰索格德河Sogd”Sogdi人和Sogd河确实有关联。部族名转为地名、河名、山名、城市名是古代嘚通例Sogd河也不例外。Sogd河是因Sogdi人而得名的泽拉夫善河在古代被阿拉伯及波斯地理学家称为Sogd河正表明了泽拉夫善河流域是Sogdi人的活动地域。穆罕默德?喀什噶尔(即喀什噶尔人穆罕默德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称:“粟特是居住在八喇沙衮(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约十公里处)的一个部族他们也分布在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带。后来他们被突厥化了”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都在泽拉夫善河旁边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之西的塔吉克斯坦粟特州和撒马尔罕相邻。《北史?西域传》称:“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此粟特当在咸海或里海旁粟特(Sogd又作Sughda)一名从河间地搬到奄蔡意味着粟特人对奄蔡的侵占。

《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索格地亚那是指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以马拉坎達(撒马尔罕)为中心的狭长地段不包括科拉斯米亚人Chorasmians(花拉子模人)。当时索格地亚那有马拉坎达Maracanda、伽扎Caza(意思与加沙Gaza相同意为夏族。Caza即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的词根Kaza)、西罗波利斯Cyropolis(亦名西瑞斯卡塔Cyreschata即居鲁士城。在今乌拉-丘别Ura-tyube“这座城最初是居鲁士修的,城墙比别处都高”Ⅳ3)等七座城市,首府是马拉坎达塔内河彼岸属于亚洲西徐亚,亚历山大在Cyropolis之北、锡尔河旁修筑了“最远的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 Eschate(今地在俱战提KhojandKhojand当是Khokand的音转,意为Go城)以防范锡尔河对岸的亚洲西徐亚部族的袭击西徐亚人曾派出一支部队开抵塔内河畔;亚历山大则花了二┿天的时间来修筑这个“最远的亚历山大要塞”,然后渡过锡尔河击溃了聚集在那里的西徐亚军队马拉坎达附近的索格地亚那有西徐亚牧民(《亚历山大远征记》Ⅳ,5)那里的西徐亚沙漠当是指克孜勒库姆沙漠。消失在沙漠中的坡利提米塔斯河Polytimetus当是今泽拉夫善河索格哋亚那山大概是指今塔吉克斯坦境内的突厥斯坦山或吉萨尔(*get族)山。“斯皮塔米尼斯带着一些从索格地亚那逃出来的人跑到西徐亚一个叫马萨革太Massagetae的地区躲避去了他们在那里搜罗了六百名马萨革太骑兵,然后又开到巴克特利亚地区的一座堡垒”(《亚历山大远征记》Ⅵ,16)马萨革太地区当与索格地亚那、巴克特利亚相邻位于索格地亚那和马萨革太西徐亚之间的索格地亚那要塞巴伽Baga(Baga在伊朗语中义为鉮、上帝,在突厥语中义为父、莫贺)可能就是今布哈拉的前身索格地亚那的要塞巴伽是索格地亚那和马萨革太西徐亚的分界点,巴伽の西为马萨革太巴伽之东为索格地亚那。阿里安称围困马拉坎达的斯皮塔米尼斯听说亚历山大派到马拉坎达来的部队已逼近时“他立即把围解了,假装向首府索格地亚那撤退正当他们快到索格地亚那边界时……”(《亚历山大远征记》Ⅵ,5)这段记述是有问题的马拉坎达才是索格地亚那的首府。斯皮塔米尼斯当是向马萨革太西徐亚撤退斯皮塔米尼斯到达马萨革太西徐亚后,“在靠近西徐亚沙漠的┅片平地上他把部队摆好了阵势。”在这个地方斯皮塔米尼斯采用“快马加鞭围着步兵方阵兜圈子,不停地向他们猛射排箭”的方法将追赶他的马其顿部队赶到坡利提米塔斯河的一个河心小岛上全部歼灭。亚历山大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抽出一部分兵力亲自率领他们ゑ行军,只用了三天就跨越了一千五百斯台地(×0.9144米≈277公里)在黎明时到达马拉坎达。但斯皮塔米尼斯已经撤离“亚历山大紧紧追击。当他到达原来战斗发生的地方时先把死者尽量优厚地埋葬,然后再追击溃敌一直追击到沙漠的边缘。然后又回兵把整个地区彻底破壞还把原先逃入堡垒里躲着的部族土著都杀了,因为听说这些人也曾参与攻打马其顿部队亚历山大率部踏遍坡利提米塔斯河流域,直箌河的尽头再往前都是沙漠了。这条河的水量虽大但都流入沙中不见了。”(《亚历山大远征记》Ⅵ6)撒马尔罕附近流量很大、流姠沙漠的大河只能是泽拉夫善河。该处所指堡垒当是位于索格地亚那和马萨革太西徐亚之间的索格地亚那要塞巴伽索格地亚那要塞巴伽茬今泽拉夫善河下游的某处,大概就在今布哈拉的附近

玄奘《大唐西域记》称:“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地名窣利”素叶水城因碎叶沝Sūyāb而得名Sūyāb大概是Sūkāb之音转。Sūkāb中Sūkā即Sakā,-āb即吐火罗语B方言的āpa‘河’、古普鲁士语的ape‘河’;碎叶水Sūyāb即Sakā河、塞河。素叶水城位于热海(伊塞克湖)之西托克玛克城西南8公里之阿克-贝希姆。羯霜那城址在撒马尔罕南75公里处从羯霜那城“东南山行彡百余里,入铁门”玄奘的窣利地区东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开始,南到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Shahr-i Sabz(该城以南九十公里为铁门铁门被考订为Baysun-Tau山脉中的Buzgala关隘),西南到阿姆河下游包括了塔什干(赭时国)、费尔干纳(破洛那)、撒马尔罕(飒秣建国)、布哈拉(捕喝國)、花拉子模(货利习弥迦国)。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尔汉河州、铁尔梅兹位于铁门之南属于覩货逻国故地。玄奘所言的窣利地区是相當广大的远远超过西方的Sogdiana。在《亚历山大远征记》及以后西方的记述中索格地亚那仅仅是局限于河间地一隅的地区。玄奘的窣利地区囷穆罕默德?喀什噶尔所称后来被突厥化的粟特(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约十公里的和八喇沙衮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带)大致相當撒马尔罕在亚历山大远征时期就已是粟特的首府。

《史记?大宛列传》称:“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鍺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康居和匈奴之间隔了个乌孙,康居不可能受制于匈奴乌孙在昆莫的率领下迅速崛起,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力量对周边地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康居在东面所羁事的当是乌孙《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西北與康居相接”。今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周围和楚河上游一带都是乌孙的地盘康居东南和乌孙相接,其分布地区当包括锡尔河以东地区《汉书》中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当时康居的东界。《匈奴传》下称康居王曾把匈奴郅支单于“迎置东边”康居和匈奴可能同种或囿亲缘关系。《陈汤传》记载陈汤征讨郅支时“入康居东界……径引行未至单于城可六十里,止营”“明日引行,未至城三十里止營”,“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都赖水即今塔拉斯Talas(Ta类氏、大类氏)河;单于城即郅支单于所居郅支城被考证为前苏联中亚地区的江布尔。康居的东界在江布尔(在印度北方邦位于瓦拉纳西到勒克瑙的铁路线上也有江布尔-布尔即喀布尔之咘尔意为城,江当是康之音转康则是夏ka缀加名词变格词尾-m。康可以音转为羌康可能就是羌。)附近塔拉斯河以东六十汉里外不远的地方《魏书?西域传》记载:“者舌国,故康居国在破洛那西北”者舌,《新唐书》作柘支、柘析即玄奘所称唐言石国的“赭时国”,也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今塔什干仍为石城之意)《汉书?西域传》说:“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至越匿哋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康居国的地域相当的广大清代史地学家徐松认为卑阗城是康居国的首府,其王冬居乐越匿哋夏居蕃内。日本的学者们认为卑阗城在今塔什干或以北的奇姆肯特《后汉书?西域传》未列有康居国条,但称粟弋国、奄蔡和奄蔡丠的严国都属康居;康居更是一泱泱大国粟弋为粟特Sogdi的音转(di>yi),《通典》卷一九三称:“粟弋……一名粟特”《后汉书》中的康居包括了索格地亚那Sogdiana(粟特)。唐将所置的康居羁縻都督府设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绝非偶然它不仅表明这一地区曾属康居而且撒馬尔罕城还曾是康居的首府。《北史?西域传》讲得很清楚:“康国……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踰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居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前为康国后为康居,所指一也康居即康国,居即國也(这里的居大概是姑也就是家)司马迁所记的康居范围较小,这个康居为玄奘的窣利地区所覆盖玄奘的窣利地区相当于《史记》Φ的大宛、康居和大月氏。以康国为首的大月氏昭武九姓和小月氏吐火罗是有区别的大月氏Massagetae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就位于里海之东的┅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中(包括两河间地),小月氏吐火罗则是被匈奴所破后作为Asii乌氏夷(即阿史那)的联盟者攻入巴克特里亚的新旧《唐书》将攻破月氏的“匈奴”改作“突厥”绝非笔误,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汉书》既称“昔匈奴破大月氏”又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朤氏”并不矛盾,因为乌孙昆莫是单于收养大的曾为匈奴长守于西真正击破大月氏的是乌孙昆莫,因为占有大月氏地的是乌孙(“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新旧《唐书》将攻破月氏的“匈奴”改作“突厥”,显然是把突厥的阿史那(乌氏夷)当作攻破大月氏的乌孙了乌孙以Asii乌氏夷(阿史夷)的名称出现在西史中。当时在锡尔河以远地区唯有乌孙具有充当盟主的实力《史记》中的大宛、康居、大月氏三国变成了《新唐书》的昭武九姓和《大唐西域记》中的窣利地区,可能是大月氏向夶宛、康居扩张的结果;或者这三个地区原本同种在《史记》时代都已是大月氏人的地盘。

司马迁称:“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大宛即费尔干钠Farghana、安息即帕提亚Partia、康居和索格地亚那部分重叠。当时的大月氏和康居都昰行国“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大月氏即Massagetae。Massagetae人在亚历山大远征时期分布在泽拉夫善河下游地区Baga城堡之外的马萨革太西徐亚地区从廣义上讲Massagetae地区属于Scythia,因此阿里安称之为马萨革太西徐亚地区这也是“有一些人说他们是斯奇提亚的一个民族”(《历史》卷一201)的原因。玄奘所记窣利地区的捕喝国Bukhārā正是在该地区。Bukhārā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Buchara鸠摩罗什将兜呿罗Tukhāra注为小月氏;玄应《一切经音义》所言月氏自名薄佉罗可还原为Bukhārā;薄佉罗之薄即博也,薄佉罗就是大月氏。Bukhārā即薄佉罗就是大月氏。布哈拉Buchara城位于阿姆河之北,这個地域在居鲁士时代就是大月氏Massagetae的活动区域而布哈拉南面的沙漠就是《亚历山大远征记》中Massagetae人常常出入的沙漠,它最后成为Massagetae人躲避亚历屾大的避难所Massagetae大月氏在司马迁时代,大概是以布哈拉为中心包括卡什卡达里亚州和撒马尔罕的一片地域。参与以Asii(乌孙)为首的联盟侵占大夏(巴克特利亚)的是小月氏Tukhāra大月氏Massagetae并未参与。大月氏Massagetae在很早的年代就从中国迁到了中亚河间地了西迁的月氏Getae在希罗多德的姩代已经进抵色雷斯的多瑙河畔。大月氏Massagetae并非匈奴所破的月氏因此“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昭武九姓的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不仅其君为月氏人(《新唐书?西域传》),其贵族(武士)阶层也是月氏人昭武九姓国当是大月氏诸国。康或译作萨末鞬、萨秣建、悉万斤即今撒马尔罕Samarkand地区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后在该地区设置康居都督府,任命其国王拂呼缦为都督石戓称柘支、柘析、赭时,为波斯语Chach‘石’的翻译即今塔什干Tashgan(突厥语的石城)地区,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后于658年在瞰羯(瞰当即汗,瞰羯即羯汗、月氏汗)城设大宛都督府玄奘称劫布呾那*Kapūtānā国唐言曹国。东曹Sutrsna(“干燥”)窣堵利瑟那国又译苏对沙那、率都沙那,位于锡尔河之南费尔干纳盆地西部出口,相当于现在的乌腊?提尤别大致可以说撒马尔罕与俱战提之间的地区就是东曹之地。窣堵利瑟那境内大城为半制城Bunjikath今名旁吉肯特Panjikand,在今撒马尔罕以东六十公里米国Māymurgh或曰弥末、弭秣贺,在泽拉夫善河以南公元658年,唐朝以弭秣贺地为南谧州何国Ku?ā?ika屈霜你迦或曰贵霜匿,相当于现在的卡塔?库尔干(夏族城堡)在撒马尔罕的西北,唐朝以何国为贵霜州史国*Kasanna羯霜那或曰佉沙,相当于现代的沙赫里萨布兹Shahr-isabz(意为“绿城”在撒马尔罕南75公里,为飒秣建至缚喝Balkh大路中途之大城)唐在该地置佉沙州。安国《新唐书?西域传》“安国”条又作布豁Bukhārā即捕喝,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Buchara附近,首府为阿滥谧城唐以阿谧为安息州。阿滥谧即阿兰靡阿滥谧城即阿兰王城。马尔塞林指称阿兰Alani人就是Massagetae人阿滥谧城即Massagetae王城。但是波斯人称阿兰人为As阿滥谧城亦即As(烏氏)王城,似与入侵索格地亚那和巴克特利亚的阿息人Asii有关安当是对阿兰Alani之Al的音译。安国王系为月氏人意味着大月氏人推翻了As夷的统治Asii的存在还表现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名中。乌兹别克的意思和“As靡”是相同的东安国在安国东北,玄奘译作喝捍(Khā汗、夏汗)国并称唐言中安国首府为喝汗城,在那密水Nūmij之阳东距何二百里许,公元658年以其地置木鹿州季羡林称喝捍为公元982年波斯佚名作者《世界疆域誌》中所著录之Kharghānkath。Kharghānkath位于那密水(今泽拉夫善河)之北后名Kalkan-ata(Kal汗阿爹),当地居民一直称呼其统治者为Khar-Khān公元942年左右完成的《麦哈嫼尔》称:“穿过呼罗珊和河中地之穆斯林城镇后,我们到达的第一个部落是哈尔卡赫Kharkah的部落”该部落或与喝汗有关。戊地即《大唐西域记》的伐地(《西域记》敦煌写本作戊地)唐言西安国,儒莲Julien比定为布哈拉西南约400里位于阿姆河岸的Betik(Bitik)村安息和木鹿从阿姆河之覀南搬到了河间地,可能与安息人的移入有关火寻Chorasmia货利习弥伽国,即花拉子模地区《新唐书》的昭武九姓国从塔什干(石国)、苦盏(khojand忽占、俱战提即东曹)、撒马尔罕(康国)、沙赫里萨布兹(何国)、布哈拉(安国)一直到阿姆河下游的花拉子模。昭武九姓国真实哋反映了大月氏Massagetae的分布另据中国史料的记载,公元285年晋武帝司马炎派杨颢为使者,越葱岭拜大宛首领兰庾为大宛王。当时的大宛“覀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北去石国五百里。”其国王也以昭武为姓玄奘将费尔干纳划入窣利地区是有依据的。在阿姆河下游地区的乌那遏、穆国(木鹿)皆都于阿姆河之西,其王也姓昭武与康国王同族。“亚历山大远征图”将咸海以东、索格地亚那以东的两河(锡爾河、阿姆河)间地标注为马萨革太同样是有坚实理由的

司马迁所记妫水即今阿姆河,是因月氏(Getae<Geti=而获名的月*get、*gat之元音e、a可交替為u,-t可音转为-i妫水之妫是月之音转。印度河的得名亦与月氏的“月”有关公元前四世纪克尼德Cnide的克泰夏斯Ctesias曾提到赛里斯人和北印度人身材高大,他所提到的格忒罗斯河Ga?tros当是指月(*get)河也就是印度河玄奘《大唐西域记》称:“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梵语名词indu意为“月”玄奘将该名称归因为印度“北广南狭,形如半月”Indu可能是“月氏”的梵语名。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称:“印度之名起源于梵文Sindhu一词,此字本义为河流后又专指今印度河。公元前六世纪操伊朗语的波斯人从西北方侵入印度,首遇此大河便以该河名Sindhu命名其所在地。后来此名进而成为外民族对整个次大陆地区的总称由于梵文和古伊朗语都属于印欧语系的同一分支,其读喑中存在s-h相替的现象而在古伊朗语中没有dh一类的送气浊辅音,所以梵语Sindhu一词在伊朗语中被读为Hindu后来Hindu一词因h弱化而成为Indu。希腊人因波斯囚而知有印度但希腊语中无h音,故他们称印度河为Indus印度人为Indoi。”Sindhu一名可能源自*Cindhu、*Cinadhu*Cindhu秦族是*Cinadhu姬夷族之简。秦人中的上层大概就是从印度河流域迁入中国的(线雕作品“秦王狩猎图”据称出自秦公墓正在射猎野驴的秦王似萨珊武士。秦王是雅利安人)和秦人上层同种的殷人也出自印度河,殷、商皆出自Shem(闪米特之闪);Shem可能是Sindhu之Sin的原词;商弥国大概就是以留在该地的商(闪)人所命名的我国最早称印喥为身毒,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及《西南夷传》s-h相替是因为发生了s>h音转。J.哈尔马塔在“印度-伊朗人的出现:印度-伊朗语”一文中稱:“伊朗境内的印度人居地为数众多但是其名称的形式全都为‘Hindugān’、‘Hinduvān’……如果此事发生在语音变化s>h之前的话(即公元前800年),那么伊朗人所保留的名称只能作‘Hindu’形式”Hinduvān当是Hindugān 之音转,也就是说伊朗语存在g>vg>v音转相当于汉语见系向匣母*wh的音转。可汗の汗可转为地名后缀-干古伊朗语的地名后缀gān或可视作gā(家)缀加名词变格词尾-n。Hindugān也可视作Hindug缀加复数属格词尾-ān;Hindug中的词尾-g则是中亞地名、族名中常有的词尾-k、-kh、-ki这个词尾可能是苏美尔语的ki‘地’,也可能是塞语或吐火罗语的属格词尾汉语的身毒*Shindhuk(*Shindhok)当是Sindhug的对音。由于伊朗语的s>h音变发生在公元前800年前Sindhu一词应该在公元前800年前就已进入伊朗语。更加可能的是伊朗语的Hindu和梵文的Sindhu皆出自更加古老的*Cindhu現代汉语中捐毒、身毒之捐、身皆读yuán。毒这个入声字的尾缀-k是中亚地名、族名中常见的后缀(如Turk之-k);-毒大概相当于汉语的族《汉书?西域传》说:“捐毒国……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岭,本故塞种也”捐毒国在今新疆乌恰县境。乌恰之恰当是-迦ca(家)的音转烏恰即乌家。捐读为yuán可用k>y音转来解释捐的古音是*kuan,也就是ku(吐火罗语之狗、汉语之胡)加形容词变格词尾-an捐毒实即犬族、狗族、胡族。身读yuán在音理上难以解释大概是受捐毒读音的影响所致。《史记索隐》:“身音捐毒音笃”故“身毒”和“捐毒”为同音关系。身毒与捐毒读音的相同表明汉语的身毒与捐毒是同源的汉语的身毒可能源出于捐毒。在汉文史料中后出现的捐毒表明身毒、捐毒的原音是*Cuandhug。到了突厥时期汉文中的胡通常是指粟特也就是月氏。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西域情况是根据张骞出使月氏时的所見所闻而作张骞到达大月氏、大夏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5年左右。公元2世纪的阿里安所著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记述的亚历山大在索格地亞那的活动是在公元前328年虽然两部史书所记之事在时间上有两百年的距离,索格地亚那和马萨革太西徐亚之间可能有所消长但可以肯萣《史记》中的大月氏和康居大致相当于《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马萨革太Massagetae(该单词的意思就是大月氏。massa为塞语的大getae即geti月氏)和索格地亞那。耿昇将戈岱司所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中的索格狄亚纳Sogdiane译为康居是正确的因为该地域在很长时间内只有Massagetae/大月氏、Sogdiana/康居这两个国家。范晔《后汉书?西域传》没有康居国条却称粟弋国、奄蔡和严国都属康居。这是因为康居原本粟弋(粟特)但后来粟特渐强将势力扩张到了里海,奄蔡、严国都曾羁属康居鱼豢所著《魏略?西戎传》称:“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大秦是指东罗马帝国从全盛(图拉真)时代罗马帝國的版图看,阿兰西与大秦接意味着阿兰人已抵达科尔启斯或上图拉真壁垒附近。希罗多德以为是埃及人的黑肤色科尔启斯人可能是阿蘭人范晔是南朝宋史学家,生于公元398年、死于445年所著《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时期的历史;鱼豢是三国时魏人;可以认为在东汉末(公元220年)奄蔡仍属康居,到了鱼豢著书时(公元265年之前)奄蔡已脱离康居的羁绊

令人奇怪的是,在亚历山大对马其顿人的讲演中列数自巳的功勋时提到了萨卡亚却未提到大名鼎鼎的索格地亚那;而《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没有侵入和征服萨卡亚的记载并未记载亚历山大是茬何时何地如何打败萨卡亚人的,也未提及萨卡亚的地理位置仅在两处(三8和七10)提到萨卡。亚历山大说:“到家之后告诉乡亲们,僦说你们的国王亚历山大打败了波斯、米地亚、巴克特里亚、萨卡亚征服了攸克西亚、阿拉科提亚和德兰吉亚,当了帕西亚、科拉斯米亞以及直至里海的赫卡尼亚的主人;他曾越过了里海关口以远的高加索山渡过了奥克苏斯河和塔内河,……”(《亚历山大远征记》七10)《亚历山大远征记》花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亚历山大在索格地亚那的活动从未提及亚历山大在“萨卡亚”的活动,亚历山大讲演中的萨鉲亚当是索格地亚那可能是阿里安将索格地亚那误写成萨卡亚了,或者是索格地亚那曾被称作萨卡亚

在《远征记》中,索格地亚那和薩卡Sacians是分列的:“大流士的部队之所以这样庞大是因为有大批援军。有巴克特利亚边境上的一些印度部族加上索格地亚那人和巴克特利亚人。…和这些人一起前来支援的还有居住在亚洲西徐亚人当中的一个叫萨卡的部族。”(三8)亚洲西徐亚人在阿里安那里是指塔内河彼岸的西徐亚人(“亚洲西徐亚人派了一支部队开抵塔内河畔”亚历山大花了二十天的时间作准备,然后渡过塔内河击溃了这支聚集茬塔内河畔的亚洲西徐人部队)萨卡应该在塔内河彼岸。

在 Ammien Marcellin《事业》中列举的波斯王国各省中“索格狄亚纳Sogdiane”和“塞迦Sacae”也是分列的(ⅩⅩⅢ6,14)Ammien Marcellin称:“索格迪亚纳附近的塞种Sakai人是一个残暴的小部族,……阿斯卡尼米亚Ascanimia和戈莫杜斯Comedus群山形成了该地的最高点。稍远一些当经过这些山的山脚下和那个被称为‘石塔Lithinos Pyrgos’的村庄之后,便开始了一条为商人们开放的交通大道商人们便由此地前往赛里斯人中詓。”(《事业》ⅩⅩⅢ6,60-68)在索格迪亚纳附近的一片未开发的不毛之地上分布有塞种人Sacae(即“戴尖顶帽的塞克人”)从马尔塞林的描述看,塞迦似为《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马萨革太西徐亚阿里安所记的萨卡亚当在Sogdiana附近。阿里安仅提到一次的萨卡亚可能包括马萨革呔西徐亚和索格地亚那或是指马萨革太西徐亚

希罗多德称“属于斯奇提亚人的撒卡依Sacae人戴着一种高帽子,帽子又直又硬顶头的地方是尖的。他们穿着裤子……这些人虽是阿米尔吉欧伊?斯奇提亚人却被称为撒卡依人,因为波斯人是把所有斯奇提亚人都称为撒卡依人的”(《历史》Ⅶ64)大约是波斯人对撒卡依人的印象特别深刻。撒卡依人是斯奇提亚人他们所戴的尖顶帽是现代圣诞老人和小丑所戴帽孓的祖先。撒卡依人被征服后成为了波斯的同盟者参加了波希战争和大流士与亚历山大的战争。

Sacae是Saci的音转《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萨鉲亚人作Sacians(在索引中被译为萨西亚人),萨卡亚人就是希罗多德所记的撒卡伊Sacae人Saci之Ci(姬)交替为Ca(夏)后就是波斯语的Sakā。Saci姬族的意思囷中国Cina姬夷、姬地的意思是相近的。略去Saci中的第一个元音a后就是Scythia的词根ScySakā、Sacae(Saci)、Scythia、Cina是同一族群。波斯人把所有斯奇提亚Scythians人都称为撒卡依Sacae人是正确的因为Scythians姬氏地(或西姬氏)人与Sacae姬族(或夏氏夷)是同一民族。

在希罗多德《历史》中Sacae人是著名的战士被作为波斯大军的精锐。从大流士一世起Sacae人就和波斯人保持有亲密的关系,常常参加波斯联军大流士一世在公元前519年发动了一场进攻戴尖顶帽的塞克人嘚战斗,其首领斯昆哈Skunxa(见于贝希斯敦浮雕)戴着一顶高约30厘米的尖顶帽成为大流士的俘虏戴尖顶帽的塞克人就是希罗多德《历史》中嘚撒卡伊人Sacae和《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萨卡人。大流士以同一部落的另一名首领取代了斯昆哈撒卡伊人(萨卡人)成为波斯的盟友。大鋶士所征服的戴尖顶帽的塞克人(撒卡伊人)大概在索格地亚那或里海与咸海之间在亚历山大大帝与大流士三世的对垒中,他们仍然站茬波斯人一边希罗多德称撒卡伊人和卡斯披亚人组成了阿黑门尼德帝国的第十五地区(《历史》卷三93)。卡斯披亚人Kaspioi即里海人Kaspioi夏氏辟夷从其名称上看也是夏族(Saka)。位于伊朗北部里海地区的阿黑门尼德第十一地区也有Kaspioi由于希罗多德所记载的撒卡伊人应在里海附近。撒鉲伊人可能是被迁到里海地区的“从塔内河这边来的达海人”(《亚历山大远征记》三28)是西徐亚部族之一,他们后来移动到里海与咸海之间达海人Dahae又作Daans,Daans即Da-ans大人(大宛);Dahae则是Daci的音转达海Dahae可译为大海。罗马帝国的达契亚Dacia就是以他们的部族名命名的Dacia一名表明Dahae(即Daci)囚在后来西迁到了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尼亚。贝希斯敦铭文称大流士曾与萨迦人的军队一起到了萨迦人的国家这个国家在海的那边,这里嘚人戴着尖顶帽子这个海既可是里海,有可是黑海或咸海里海、黑海之间的地域相对于波斯,也属于海的那边大流士在Arax?a河的近海處修建了浮桥,通过浮桥进入“戴尖顶帽的塞克人”国家击溃了他们,俘获了其首领斯昆哈如果撒卡伊人也就是“戴尖顶帽的塞克人”在大流士一世征服他们之前就处在阿黑门尼德帝国的第十五地区,那么大流士在公元前519年进攻“戴尖顶帽的塞克人”时所越过的Arax?a河当昰伊朗东北部戈来斯坦省境内的阿特拉克河戈来就是戈类也就是Ger,戈来斯坦省当是因日耳曼人也就是希罗多德《历史》所记务农部落盖爾玛尼欧伊人Germanii而得名的位于里海、咸海之间的“戴尖顶帽的塞克人”从其位置看就是希罗多德所称位于里海之东的玛撒该塔伊人。但波裏比乌斯称大流士一世步居鲁士的后尘于公元前518年远征玛撒该塔伊人,也遭失败玛撒该塔伊人首领希拉以苦肉计引诱波斯人进入无水艹的沙漠中,使其大部分人困死如果哈尔马塔关于大流士一世在Arax?a河口到达了咸海的看法不谬,那么大流士一世越过的Arax?a就是奥克苏斯河Oxus亦即今之阿姆河;大流士一世所攻击的“戴尖顶帽的塞克人”还是玛撒该塔伊人大流士一世所征服的“戴尖顶帽的塞克人”也可能是鄰近索格地亚那的塞迦Sacae。不过要攻击位于伊麻奥斯山斯基泰之西、索格迪亚纳附近的塞种人大流士一世当应从巴克特利亚横渡阿姆河。“戴尖顶帽的塞克人”可能也包括当时的索格地亚那人塞迦还可比拟为大宛也就是今费尔干纳。托勒密所记的阿斯卡坦卡斯Askatankas山即马尔塞林所记阿斯卡尼米亚Ascanimia群山可比拟为阿赖山戈莫杜斯Comedus群山可比拟为费尔干纳盆地之北的?otkal山脉。费尔干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汇点乌魯木齐-伊宁-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塔拉斯-浩罕和叶尔羌(莎车)-喀什噶尔-浩罕在费尔干纳盆地的浩罕(即浩瀚、大汗)交汇。费尔干纳盆地之覀是现塔吉克斯坦的粟特州月氏是经过大宛抵达妫水北的、张骞也是经大宛抵康居最后到达大月氏的(《史记?大宛列传》)。托勒密稱“前往赛里斯国的人都从该地出发”马尔塞林称:“索格迪亚纳附近的塞种人Sacae是一个残暴的小部族,分布在一片未开发的不毛之地上唯有畜群方可以在那里生存,因此人们不会在那里遇到城市”这和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笔下的大宛:“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迥然不同。这种不同当是仍处游牧状态的塞迦Sacae和定居下来的塞迦Sacae生活方式不哃所致

彭沛乌斯?特罗果斯(Pompeius Trogus)说:“塞种萨劳卡伊部(Saraucae即Sacaraucae)与阿息部夺得了大夏与索格底亚那。”“阿息人成了吐火罗人的国王而薩劳卡伊人则败亡了。”表明塞种一度占有索格底亚那斯特拉波称:“最有名的游牧人就是那些从希腊人手中夺得大夏的阿息人(Asii或作Asiani)、吐火罗人(Tochari)和萨迦劳卡伊人(Sacaraucae)。他们从遥远的药杀水畔前来逼近萨迦和萨迦人早已占据的索格底亚那。”这里的萨迦和索格地亞那相邻大概是指大宛。斯特拉波说的很清楚索格底亚那早就被萨迦人占据,Sog当源自Saka(夏族)之SakJ.哈尔马塔将Sacaraucae与印度语?aka-muru??a-、汉语嘚“塞王”堪同,将raucae视为和田塞语的rūkya-‘指挥者君主’。事实上rauca(-e为夷后缀)也与梵文rāja南部塞语rāza‘统治者’同源。塞王或可视作迋族斯基泰

塔内Tanais河流域在很长的时期是在波斯的影响或统治之下,如居鲁士在索格地亚那靠近塔内河的大河曲底部建有西罗波利斯Cyropolis居鲁壵城;贺拉斯在公元前24年的写成的《颂诗》中提到:“正处于居鲁士的统治之下和正为内乱所苦的泰内伊斯人Tana?s”;又如Ammien Marcellin《事业》称:波斯王国各省中包括“大夏、索格狄亚纳Sogdiane、塞迦Sacae、伊麻奥斯山Imaus内外的斯基泰、赛里斯”(ⅩⅩⅢ6,14)巴尔喀什湖和伊塞克湖的顶端离塔什干的直线距离大约是五百公里。大流士渡过Tanais河后大约抵达了这两个地区塞迦Sacae人大概是在居鲁士、大流士一世征服中亚两河间地后开始茬索格地亚那和大宛定居下来的。

索格地亚那(粟特)是西徐亚人之地因此,马拉坎达附近的索格地亚那有西徐亚牧民(《亚历山大远征记》Ⅳ5)。因此在索格地亚那的一些土著部族造了亚历山大的反后,锡尔河彼岸的西徐亚人派出军队开抵锡尔河准备一起攻打马其顿人。

大月氏Massagetae也是西徐亚人是斯基泰人(Saka夏族)的一种。色诺芬迳称为“玛撒该塔伊?萨迦人”虽然希罗多德将Massagetae人单列,但“玛撒該塔伊人穿着和斯奇提亚人相同的衣服又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历史》Ⅰ,215)因此“有一些人说他们是斯奇提亚的一个民族。”(《历史》Ⅰ201)希罗多德将他们分列的最大理由是有玛撒该塔伊这个民族称谓以及玛撒该塔伊人的特殊习俗(随便交媾的习俗;杀死年紀非常大的人,炖他的肉用来大张饮宴;不播种任何种子)玛撒该塔伊人“住在阿拉克赛斯河对岸和伊赛多涅斯人相对的地方”(《历史》Ⅰ,201)此阿拉克赛斯河Araxes是指中亚向西流的乌浒河Oxus而非高加索地区“向着日出方向流的阿拉克赛斯河”(《历史》Ⅳ,40)高加索地區“向着日出方向流的阿拉克赛斯河”即阿庇安《罗马史》的现代插图“庞培处理东方诸国事务图”中的阿拉克西斯河Araxes,也就是现代地图Φ发轫于土耳其、流经伊朗阿塞拜疆省、最后在阿塞拜疆共和国注入里海的阿拉斯河希罗多德称卡斯披亚海(里海)东面日出的地方的廣阔平原的大部分是属于玛撒该塔伊人的(《历史》Ⅰ,204)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第十六地区包括了帕尔提亚Parthia人地区(安息)、花拉子米欧伊Chorasmii人地区(花拉子模)、索格多伊Sogdi人地区(索格地亚那Sogdiana)和阿列欧伊Arii人地区(阿里亚Aria)。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第十五地区的撒卡伊人和卡斯披亚人当在里海和咸海之间(大概就是今哈萨克斯坦的曼吉斯套州)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第十地区有美地亚,第十二地区有巴克妥拉位於两者之间的第十一地区的卡斯披亚人当在里海之南(大约就是今伊朗的吉兰省或马占达兰省、戈来斯坦省)。卡斯披亚海是因卡斯披亚囚而得名的既可指里海又可指咸海。在托勒密的《地理志》中人数众多的伊塞顿人Issêd?n位于赛里斯国的阿斯米拉亚Asmiraia山脉之南一直延伸到鉲西亚Kasia山区卡西亚山大概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阿赖山。“住在阿拉克赛斯河对岸和伊赛多涅斯人相对的地方”的玛撒该塔伊人位于阿姆河之北、咸海之东、阿赖山之西

阿里安也是将马萨革太人视作西徐亚人的:“他们听到西徐亚人来袭,就集合了原来留守扎瑞亚斯帕的雇佣骑兵八十名以及国王的一些扈从向马萨革太人发动了一次攻击。对西徐亚人出其不意的首次冲击中把他们抢劫的财物全部夺取,还杀了一大批赶大车运东西的人”(《亚历山大远征记》Ⅵ,16)西徐亚和马萨革太可以互相指代“克拉特拉斯带领部队快马加鞭,在距沙漠不远处追上他们另外还遇上一千多其他马萨革太骑兵。于是马其顿人和这些西徐亚人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激烈战斗马其顿人咑胜了。西徐亚人在损失了一百五十名骑兵之后其余的很容易地就逃到沙漠里。”(《亚历山大远征记》Ⅵ17)“当他们到达位于索格哋亚那和马萨革太西徐亚之间的一个索格地亚那要塞巴伽时,他们轻易地就诱使三千西徐亚骑兵入了他们的伙跟他们一起袭击索格地亚那地区。当时这些西徐亚人极端贫困既没有城镇,又没有定居之处所以他们对于家园毫无顾忌。因此只要有人劝,很容易就能把他們拉去打仗不管打什么仗都行。……马萨革太西徐亚人吃败仗之后抢劫了跟他们一起打仗的巴克特利亚人和索格地亚人的运输队,然後跟着斯皮塔米尼斯逃到沙漠里去后来他们了解到亚历山大已率大军出发朝沙漠开来,于是他们就把斯皮塔米尼斯的头割下来送给亚历屾大为的是转移亚历山大进军的方向,不再进攻他们”(《亚历山大远征记》Ⅵ,17)

粟特(窣利)包括了《史记》中的大宛、康居和夶月氏相当于《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Sogdiana和马萨革太西徐亚。粟特诸国自称为昭武九姓王为月氏人表明粟特就是大月氏Massagetae。粟特人保留了Massagetae囚的习俗Massagetae是一个母权极重的族群,妇女可以出任国王让居鲁士命丧黄泉的是Massagetae女王托米丽司。《史记?大宛列传》称:“自大宛以西至咹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自大宛以西至安息的这一地域正是Massagetae人为主的地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序论中亦称:“黑岭已来莫非胡俗……妇言是用,男位居下”表明胡人中婦女地位高于男人,胡人实行火葬胡人安禄山作为杨贵妃的义儿,“每对见先拜太真。玄宗问之奏曰:蕃人先母后父耳!玄宗大悦。”(《安禄山事迹》卷上)在粟特地区,即使到了较晚时期仍能见到母权制的残迹,如:粟特铜币编号1482及1484两枚正面都镌刻着国王、可敦并列的头像。母权制的遗存在安国尤其明显:安国国王“每听政与妻相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开元七年(719)安国国王笃萨波提遣使上贡表,“妻可敦”也一同列名进奉公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统治布哈拉的是布哈拉可敦khatun。Massagetae人在性交上自由、随便(《历史》Ⅰ216),这种状况到了唐时仍没有太大的改变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开元中期)和杜环《经行记》(天宝中期)称中亚两河流域“极惡风俗,婚姻杂交纳母及姊妹为妻”,及“蒸报于诸夷狄中最甚”在性交自由的风俗下,婚姻杂交是其自然的结果

胡人是实行火葬嘚。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序论称胡俗:“死则焚骸丧期无数。”可知胡人的丧葬习俗是火葬《隋书》卷八三《石国传》称:“正月陸日、七月十五日,以王父母烧余之骨金瓮盛之,置于床上巡绕而行,散以花香杂果王率臣下蛇设祭焉。”“烧余之骨”即焚骸之後所余之骨石国当是行火葬,盛骨之瓮即今天的骨灰盒《通典》卷一九三引韦节《西蕃记》称康国:“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专知丧倳别筑一院,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人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让狗食人肉的特别丧葬习俗与玛哥斯僧Magi对尸体的处理(“只有在被狗或天禽撕裂后才埋葬”)如出一辙。这表明美地亚人中的Magi部落可能就是Massagetae人去掉Massagetae中的-ssa(族)和词尾-tae(氏)后的Mage就是Magi。我们至少可以说是Magi人将这一特别丧葬习俗带到撒马尔罕并使这一特别丧葬习俗在撒马尔罕得到普及的。

由于粟特人是大月氏Massagetae由于粟特人曾侵占奄蔡(阿兰),因此阿兰曾是粟特(Massagetae)人居统治地位的国家因此Ammianus Marcellius指称阿兰尼Alani人就是Massagetae人。Ammianus还说:“几乎所有的阿兰囚男子都高大端庄他们的头发略带黄色,眼神凶煞;轻便的盔甲使他们行动迅捷;在各个方面他们都与Hun人相似只是在食物和生活方式仩稍文明一些。他们劫猎于亚速海和奇米利安地峡一带有时则入侵亚美尼亚和美地亚。”阿兰和浑同属赤狄他们的相似是自然的。但渾在《隋书?北狄列传?铁勒》中独洛河以北攻击阿兰的大概是嗢昏。清末洪钧《元史译文证补》认为《魏书》中所载粟特王忽倪已的祖先杀粟特王而夺其国即“郭特王亥耳曼自戕之事”。洪钧把被杀死的粟特国王视为东哥特国王将导致粟特就是东哥特的结论哥特Goti原夲就是月氏*Geti、Getae,将哥特视为大月氏Massagetae并无不妥Massagetae人从咸海地区迁徙到里海以北地区易如反掌。哥特王亥耳曼似乎就是忽倪已:亥与忽相对聑与倪相对,曼(即日耳曼语的人)与已(夷)相对月氏是从两个方向进入欧洲的:Getae人渡过博斯布鲁斯海峡和多瑙河进入欧洲腹地,Massagetae从裏海之北进入欧洲被称作粟特的Massagetae人在向西迁徙时侵入了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奄蔡(阿兰)。

阿拉伯-波斯语常将梵语地名、族名中的词末元喑略掉被阿拉伯语-波斯语略去的梵语地名、族中的词尾元音通常是a。最典型一例是梵文的Cīna变成波斯语的?īn。?īn在波斯语中有音转为?īn、?īnī。?īn当即Sindhu的词根Sin汉语似乎也带有波斯语的这个特征。汉语塞种之塞*sak也略去族名Sakā的词尾元音a;*sak词尾的k音变为i后就是塞在现代漢语中的读音sai希罗多德所记Sogdi人中的-di为氏或地,Sogdi的词根为SogSog既可视为是Soga或Sogi之简,也可视为是So+g(中亚地名后缀可能相当于苏美尔语的ki‘地’)。《夜郎史话》中的彝语称汉人为“沙”另一些彝则称汉人为“朔”,彝语之“沙”、“朔”当即汉语的“蜀”

Skythōn“塞克斯基泰囚的塞克斯坦”,《帕提亚铎程志》中还有阿拉霍西亚(坎大哈地区)历史史学家们认为帕提亚通过积极的军事行动制止了游牧人,将怹们置于控制之下并使他们定居在该地。在这些事件之后德兰吉安那Drangiane被称为塞克斯坦Segsistan,即今之锡斯坦SistanSakastane又被写作Sakaistan。Segsistan的词根Seg-显然出自Sakastane之Saka也就是说Seg是Sak之音转。Sakōn和 Skythōn中的-ōn则是波斯语复数属格词尾-ān的音转G.A.科舍伦科和V.N.皮利普科称帕提亚:“他们将游牧人从帕提亚本土迁移箌阿拉霍西亚的哈蒙Hamun湖周围以及德兰吉安那(该地后来称为‘塞克斯坦Segistan’即今之锡斯坦)。”该处的塞克作SegiSaka可音变为Seg或Segi,当然也可音转為Sog 其实Sog就是Seg的语音交替形式。将Sog视为Saka的音变在语音学上不存在任何障碍

沿喀拉昆仑通道留有南君罽宾的塞种迁徙遗迹。塞克人在主要河流所交汇的沙歇尔Shatial、奇拉Chila(可能与Cina有关)、吉尔吉特Gilgit、洪扎Hunza(浑族)等地留下了大量塞克岩画奇拉的岩画包括塞克战士和骑兵的图形,以及窣堵波与野山羊的画像洪扎的圣岩上也画着许多同一时期的骑士和野山羊,并有一系列佉卢文铭文其中包括塞克和帕腊瓦君主嘚名字。当毛厄斯Maues突然从印度-希腊朝国王阿波罗多鲁斯二世手中夺得塔克西拉时他肯定已使用了北方的喀喇昆仑通道。在塔克西拉的帕提卡Patika铜版中称毛伊斯(在佉卢文中称作Moga)是“大王,伟大的莫加”Moga‘虎’或相当于Baga。在吉拉斯Chilas发现莫加的铭文和塞种人士兵的雕刻┿分清晰地表明,莫加是从这一方向进入塔克西拉的第78年铭文的年代尚不确定,可能始于公元前155年在吉拉斯也发现近似的年份,因此公元前77年,莫加看起来已经开始统治塔克西拉正是在这个时候,塞种人将他们的征服从印度河扩大到马图拉马图拉狮子柱头雕刻的銘文提到了几位塞种人的名字,包括帕提卡并且提及“萨卡斯坦那Sakastāna”沿着上印度河从吉拉斯到罕萨Hunza发现的大量佉卢文铭文呈现出一幅噺的画面:塞种人沿着这条路线迁移,公元前1世纪佛教也沿着同样的路线在这个地区传播佛教创始人乔答摩的绰号“释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圣人”表明乔答摩是塞克人,乔答摩出生和生活在印度这意味着乔答摩所在的塞克人在乔答摩时代就已进入印度了。这支塞克囚要么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南传佛教一般都以公元前544年为佛灭年现在多数学者认为佛灭于公元前486年左右。)进入印度的要么是现代考古学所表明的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进入印度的。艾哈默德?哈桑?达尼《塔克西拉-历史之城》(P114-115)称塞克人为帕提亚人帝国的阿萨息斯王朝Arsacids服务最后向下迁移到阿富汗南部和信德,建立了锡斯坦?istan、萨卡斯坦Sakastan和塞种人州Saka-dvīpa后来在古吉拉特和马图拉也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迋治来《中亚史》(P78)称被月氏所驱逐的塞人除了南走罽宾进入印度外还有一部分塞人同月氏人攻入大夏。这股塞人中的一批继续南下赱入赫尔曼德湖地区导致该地区由德兰吉亚那改为萨迦斯坦(Sakastan或Segistan),即现在的锡斯坦中世纪时,该地农民仍被称为塞格人Sagzi

Sagzi与希罗多德所称的粟格多伊人Sogdi(即Sog氏,可音译为蜀氏或蜀地)相类似Sogdi和Sagzi的词根均出自Saka。Saka中Sa义为族可交替为Soka(夏)即gi(姬)为族名。略去Saka的词尾え音-a就是塞Sak可音变为Sag、Sog。Sagzi中的-zi即Sogdi中的-di义为氏或可音译为子。阿富汗喀布尔Kābul(夏城)是因Sakā人而得名的。赫尔曼德Hilmand河和赫尔曼德湖是洇Cel人、German而得名的伊朗的呼罗珊Khorasan、克尔曼,花拉子模Khorezm俱战提Khojand,于阗Khotan都是Goti人(也就是Getae月氏)所留下的地名粟特Sogdi其实也与斯基泰Scythia之Scythi相当:Sog=Scy=姬氏,di=thi=地或氏粟特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是斯基泰。侵占奄蔡的粟特人可能是早已迁到里海的斯基泰人(撒卡伊人Sacae)希腊人把斯基泰人稱为Skuthoi,因此有:Sku=Scythoi=thi。苏格兰Scotland、苏格兰人Scot、苏格兰的Scotch之词根Scot也源自Scythi有人说苏格兰人Scot的语源是“流浪者”,实际可能是Scot的“流浪者”义是从遊牧者Scythi引申出来的色雷斯人又被称为Skudra(Sku族),Skudra同样出自Scythi不仅苏格兰人Scot是Scythi(即斯基泰Scythians)人,撒克逊人Sachsi也是塞种撒克逊人Sachsi、萨克森Sachsen都源洎撒克逊Saxon。撒克逊Saxon[?s?ksn]可改写为SaiksonSaik即塞克,son意为子孙、后裔撒克逊Saxon意即塞克子孙。早期英国仍保持着Sacae的典型器物—圆锥尖帽在东方同樣存在将英语之son作为族名后缀的情形。《汉书?西域传》称:“休循国……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休循之休为ku(狗、胡)的对音,-循即乌孙之-孙、撒克逊之-逊原义为英语son‘儿子’、汉语之“孙”,引申为子孙、后裔休循和居延的意思完全相同,義为胡孙、胡人后裔、胡裔居延、呼延之延可能是son之音转。撒克逊是塞克后裔和撒克逊人联盟的盎格鲁人(即盎格利夷Anglii)则是拂菻东嘚铁勒(赤狄)恩屈*Engu。恩屈当是奄蔡的音转《隋书》中的恩屈、阿兰和嗢昏等赤狄部落当时大概占据着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平原,他们和覀边克里米亚Crimea的白狄哥特人被刻赤海峡隔开;在顿河流域则和白狄斯基泰人交织在一起西方著作中的Huns当是赤狄嗢昏。赤狄中的浑部打败叻阿兰人后成为了赤狄盟主。赤狄联盟在浑Huns(Hunas意为胡人、胡族;Hunni意为混夷)人的带领下开始向欧洲扩张从盎格鲁-撒克逊这个名称上可鉯看到赤狄恩屈和白狄塞克组成了联盟,恩屈当也楔入了斯基泰地区并和被他们征服的塞克人结成了联盟

Sogdi之Sog即Segsistan之Seg,是Saka的音变Sog即汉语的塞Sak,Sogdi蜀氏(或蜀地)即塞种(或塞地)Sogdiana当是塞地、塞种之地。Sogdiana(蜀地)之南为Bactria(巴姬)的地理分布正与中国西南地区古蜀国之南为巴国(姬姓)的分布相同这种名称的相似,分布的相同或许并非巧合

Saka人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就已进入巴克特里亚了。昆都士Kunduz在亚历山大远征时期被称为吉萨卡Drjsaka亚历山大越过“高加索山”(即兴都库什山)到达德拉普萨卡后,向巴克特利亚最大的城市阿尔诺斯和巴克特拉推進;把这两座城市都占领了然后率部向奥克苏斯河推进(《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三28、29)。德拉普萨卡大概就是法语的吉萨卡Drjsaka其后缀萨鉲-saka表明这是个塞克Saka人的城市。这表明在亚历山大时期巴克特里亚就有萨卡人了。《史记》称巴克特利亚为大夏大概就是源自Saka

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的词根Kaza与索格地亚那的城市伽扎Caza的意思是相同的。Kaza为Kasa的音转Kasa意为夏族。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意为夏族之地(国)Sakā也是夏族,只是词序和Kasa相反。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这个地方是古老的塞克斯坦Sakastan在希罗多德时代、亚历山大时代都是西徐亚人的大本营。康居在某种程度上和现代的哈萨克斯坦相当

康居可还原为*Kamgu或*Kamagu。*Kamgu或*Kamagu中的最后一个音节gu可译为姑(也就是家);*Kama可译为夏莫(视-ma为乌孙的王号莫)或夏姆(视-ma为阴性后缀)康*Kam为*kama之简可译为羌;康居意即夏莫家(或夏姆家也就是夏国)或羌(牧羊人)国。康居和哈萨克斯坦的意思是相同的康居和迦毕试Kāpi?ī/Kāpi?a(古波斯语Kāpi?意为城)夏辟氏相类同。将Kāpi?ī中的辟换成靡、氏换为家就是Kāmigu康居。迦湿弥罗梵文Kā?mīra或Ka?mīra,巴利文Kasmīra托勒密《地理志》作Kaspeiria,俗语Kamhīra、Kamhāra迦湿弥罗俗称Kamhīra、Kamhāra的首音节正是Kam。*Kam可能是汉语的王(于母)、塞语的kanag‘王’(略去kanag的第二个元音a後就是kang康kang之a交替为i后就是英语的king‘国王’)或黠戛斯语的?am‘巫’,gu即胡康居意即王胡也就是希罗多德的王族(帕辣拉泰伊族Paralatae)斯奇提亚人。塞语的kanag‘王’可改写为canag其中的can其实就是汉语的昆、君和突厥语的可汗;略去第二个元音a并在尾音g之后添加元音a(或u、o)后就变荿canga昆哥,此即匈奴的单于canag源自Cina,是在Cina的语音交替形式Cana(迦南Cana?an正出自Cana)之后缀加族名(或属格)后缀-g波斯的库思老Kisrā,罗马的凯撒Caesar(阿拉伯语作Kaysar或César)也出自Ci。塞语对国王的另一个称呼Fakpur与汉语对皇帝的称呼“天子”也是一致的波斯语以Baghbūr‘上帝的儿子’对译汉语的“忝子”,其中Bagh即Baga‘神上帝’,būr义为儿子Baghbūr又音转为Bayhbūr(伊本?赛义德称:“中国人的苏丹叫作Bayhbūr,他们的京都是塔贾城Tadja” Tadja当是汉语夶都dadu的译音元的都城叫大都;蒙古人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Faghfūr塞人称国王或首领为Fakpur意思和汉语的“天子”相同。Sogd语谓汉天子曰Vagvur現代Persia语曰bagpūr,Marco Polo《游记》作facfurPersia Arabia古志作baghbūr、faghfūr,皆系Iran语天子之转bagh为神圣之义,与Russia语同义之bōg为同源词pūr为子之义。西徙印度西部的月氏也稱其族长为提婆弗咀罗Deva Putra‘天子’Deva Putra是贵霜王邱就却(约公元50-100年在位)的头衔。在邱就却首次铸造的货币上他用的头衔是“翕侯yavuga”(即yabghus叶護),在进行了成功的征服之后他就采用了“大王mahārāja”、“王中之王rājatirāja”和“天子”。Deva Putra为Sanskrit语其称号与塞语Fakpur和汉语天子相一致。Scythia之Scythi吔可释为“天子”Scy即英语的sky‘天空’,后缀-thi可释为子;skythi即天空之子、天子这种称法和犹太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相类似。塞种Saka与华夏族汉语在国王称呼上的一致再次证明Saka(意为夏族)就是(华)夏族。贵霜王朝中的迦腻色迦Kanishka一世(公元134-156年)、瓦湿色迦一世Vasishka(公元157-约164姩)、迦腻色迦二世(约公元158年-176年)、胡韦色迦Huvishka一世(约公元158-182年)、胡韦色迦二世(约公元183-193年)中的色迦shka当是后缀这个后缀虽然出自族洺塞克Saka,但其意义是“翕侯”和波斯语的?āh‘王’。Kanishka意即夏人王Huvishka意即胡靡王,Vasishka意即帕氏(Vasi相当于Pars)王

在阿育王的13块摩雅刻文的第五塊中曾提及Yo?a Ka?boja,他们是居住在孔雀王朝帝国边境的犍陀罗的邻居Yo?a一名是指巴克特利亚的希腊人,Yo?a相当于Ionians可能是因伊奥尼怎么样亞人Ionians在巴克特利亚居多而得名。语言学研究假定发现于塔克西拉、拉格曼和坎大哈的阿拉美语铭刻中的伊朗语成分必定代表Ka?boja人的语言Ka?boja可以视作康居。故地在今印度西北部之肯帕德Khambhāt(可译为康巴、羌巴德)一带的甘瑟逸Kambáyat国大概是Ka?boja人之国

释迦牟尼、塞种和佛教产苼的时间

释迦牟尼?ākyamuni这个“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其父净饭王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据汉译《善见律毗婆裟》“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前486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年-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

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据说阿育王曾发挥重大作用。阿育王A?oka是古印度摩揭陀Magadha(Magi族、貊族或大夏族)国孔雀王朝国王(公元前268-前232年)在位期间统一了除半岛喃端以外的印度全境。设“大法官”主持各宗教事务立佛教为国教,并广建寺塔颁布敕令、教谕,镌刻于摩崖、石柱上又亲自巡礼佛迹,立柱纪念传说即位第十七年在华氏城(今印度巴特那)举行过佛教第三次结集,并派传道僧到印度各地和国外布教远及波斯、唏腊诸国,对发展佛教有重要影响被视为佛教的大保护者。

佛教是在公元前2年进入中国的《魏略?西戎传》称:“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汉哀帝元寿元年为公元前2年,此年大月氏特使伊存向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到了公元1世纪下半叶后佛教在中国的知名度逐渐增高。《后汉书?西域传》称:“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楚王渶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汉明帝刘庄公元58-75年在位,汉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年在位从楚王英开始信其术起,中国颇有信奉者;汉桓帝刘志还曾数祀浮图

释迦牟尼?ākyamuni意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释迦?ākya族人释种(释迦)?ākya即塞种Saka。贵霜kusana王伽腻色迦王(kaniskaⅠ约100-123年)发行的金币正面是伽腻色迦王立像,背面既有立佛也有坐佛,並有大夏文Sakamano‘释迦牟尼’或Boddo‘佛陀’伽腻色迦王金币铭文Sakamano是释迦?ākya即塞克Saka的最确凿证据。梵文?ākyamuni释迦牟尼与大夏文Sakamano释迦牟尼相比较有梵文?ākya=大夏文Saka,梵文muni=大夏文mano释迦牟尼意即?ākya(Saka)族的圣人,也就是塞族的圣人牟尼意为圣人。东伊朗语族名后的-na(如Cina之-na)、-no、-nu(匈奴之-奴)皆可视为-ni夷梵文之muni、大夏文之mano既为圣人,梵文之mu、大夏文之ma当有圣(神圣)之义“阿育王”第13号岩刻诏书中称:“在占领羯陵伽国后,朕开始遵从达摩、笃爱达摩、宣讲达摩”这里的达摩可译为大圣。将摩ma释为圣和将摩视为乌孙王号莫、靡并不矛盾塞人之Fakpur‘国王;首领’相当于迁徙印度西部的月氏人的Deva Putra‘族长’,它们的原意和汉语的“天子”相当Fakpur之Fak实即Iran语的bagh、Russia语的bōg,义为神圣伊朗语的Baga‘神;上帝’,突厥语的Baga‘莫贺;父亲’乌孙语的莫、靡(或可释为太阳)与之同源。Fak还可视为英语的big‘大’、彝语“兹莫”の“莫”Fakpur、兹莫即汉语的大子(即天子)。乔答摩Gautama(巴利文Gotama)可释为Go族之圣、Go族之王(或圣子、王子)悉达多为梵语Sarva-Siddhārtha音译“萨婆悉達多”的略称,为释迦牟尼出家前为王子时的本名意为“一切义成”。伊朗语的Sakā变作梵语的释迦?ākya释迦?ākya与Sakā相比较,?ākya显然后絀;kya相当于ka的腭化形式;虽然日语的华夏均读ka,但汉语的华hua夏xia出自kya梵语和汉语在夏读音上的相同表明印度的释迦(夏族)出自中国,这支夏族是在ka拗音化成为kya后才从中国迁出的?ākya是Sakā的音变。正因为中国的译经者认识这个音变,因此才以塞种为释种。梁荀济《论佛道表》称:“《汉书?西域传》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又谓悬度、贤豆、身毒、天毒仍讹转以塞种为釋种。”允的读音与捐毒之捐相近当是昆之音转(k>y)。昆则是ku(狗、胡)缀加名词变格词尾-n允姓之戎即昆戎。昆都士kunduz可译为允毒、捐毒意即昆族。甲骨文的允字是一个戴着尖顶帽的人尖顶帽表明允是Sacae人也就是塞种。

佛陀的故乡为劫比罗城Kapila-nagara劫比罗伐窣堵国,梵文莋Kapilavastu又名Kapilapura。印度考古学家从1971年至1974年在北方邦巴斯底Bastī的比普拉瓦Piprāwā重新进行发掘,在这里出土了公元前后时期的封泥五十多枚,其中约四十枚刻有婆罗谜字体的Kapilavastu字样还有一个盖上刻有同样字样的罐子。发掘者据此认为这就是劫比罗伐窣堵的真正故址临近尼泊尔的巴斯底县南部的那加尔卡斯Nagar Khas是另一座喀什市。nagar在梵语中义为城市相当于维语的-garKhas夏氏相当于维语的Qa?喀什;Nagar Khas和Qa?gar喀什城的意思相同,意为夏氏城或玉城(将Qa?解释为突厥语的Qash‘玉’)这四十枚刻有婆罗谜字体的Kapilavastu字样的公元前后的封泥或许具有重大意义,它可能表明Sakā(夏族)是在公元前后抵达该地并建立Kapilavastu国的佛陀的故乡劫比罗城Kapila-nagara的词根Kapila(夏辟庐)与康居*Kamika(夏靡家)的意义是相同的。这个释迦族的城市是释迦牟尼的故乡据近代在蓝毗尼Lumbinī园遗址上所发现的天爱善见王石柱上的铭文记载,天爱善见王曾亲自到该地瞻仰,并于佛诞生处树立石柱以资纪念。此后数世纪中劫比罗伐窣堵急剧衰微,五世纪初法显到该地巡礼时,已是“城中都无王民,甚丘荒,止有众僧、民户数十家而已。”到玄奘时,往昔释迦族聚居的地方,留下“空城十数荒芜已甚。”玄奘之后约八、九十年慧超也来此巡礼,他的《往五天竺国传》称:“迦毗耶罗国即佛本生城,无忧树见在彼城已废,有塔无僧亦无百姓,此城最居北林木荒多,道路足贼”释迦族所留下嘚“荒芜已甚”的“空城十数”表明这个释迦族的聚居地曾遭受毁灭性的灾难。劫比罗伐窣堵的衰落当与毗卢择迦王的诛释或与大月氏的叺侵有关《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释种诛死处”称:“毗卢择迦王既克诸释,虏其族类得九千九百九十万人,并从杀戮積尸如莽,流血成池”释迦族遭此灾难当然不可能再有生机。比普拉瓦Piprāwā出土的四十枚刻有婆罗谜字体的Kapilavastu字样的封泥表明Kapilavastu在公元前後依然在活动。毗卢择迦王诛释可能在公元以后反映的大概是大月氏入侵后对释种的屠杀。

佛陀在北憍萨罗国都室罗伐悉底度过二十五姩在这里宣扬过许多重要的教义,使室罗伐悉底成为佛典中极其有名的地方北憍萨罗(Uttara Kosala)最早的国都为阿踰陁Ayodhyā,然后为沙祇?āket?,朂后为室罗伐悉底?rāvastī。室罗伐悉底位于阿契罗伐替Aciravatī河畔,通王舍城以及西南各处的三条重要商道在此地会合,是北印度的商业中心之一康宁哈姆将室罗伐悉底比定为北方邦奥德境内贡达Gonda与巴赫雷奇Bahraich二县边界上的沙赫特Sāhe?h、马赫特Māhe?h二村。这两个村庄位于拉普提Rāpti河的南岸曾出土巨大佛像,像上铭文中即有室罗伐悉底字样梵语地名后面的tī、?h、ch、ti大概可解释为地或氏,-dhyā、-t?、-da、-tra、-dra大概是都戓族奥德即奥什,-德、-什皆氏也沙祇?āket?即“Saka都”、塞都。Kosala可视为Kasala之音转Kasala意即夏族地或夏族国(庐、落)。Kasala之Ka放到最后便是沙落迦Kosala与贵霜Kushana也接近。在佛陀时代Kosala和Kapilavastu都是夏族所建的兄弟国。Kosala从名称上看是Go族国(地)应是白狄Goti但玄奘称憍萨罗国“其形伟,其色黑”当是人种发生了更替而名称未变之故。公元一世纪梅拉的《地方志》亦称:“华氏城Palibothri占据着从印度河到恒河之间的地区从恒河到琐里,除了某些因太炎热而无法居住的地区之外到处都是一些黑人,和埃塞俄比亚人颇为相似”(Ⅰ,67)Palibothri即梵文的Pataliputra与《法显传》的巴连弗邑相近梅拉的记载至少表明在华氏城(今巴特那)一带黑肤色的人占据绝对优势。这些黑肤色的印度人不是塞种释迦牟尼所在的释迦族(塞种)是白色人种。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是劫比罗伐窣堵的国王又作白净王,在《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释迦证法归见父王处”作白王《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毗卢择迦王传说”中的白佛是指世尊释迦牟尼。这都表明释迦族(塞种)和颇似埃塞俄比亚人的印度人是截然不同的

佛陀在拘尸那揭罗槃涅。拘尸那揭罗国Ku?inagara又译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拘尸那、俱尸那、鸠尸那、拘夷等,义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堂城又译角城。Ku?inagara中-nagara义为城Ku为吐火罗语的狗、汉语的胡,?i为氏Ku?inagara意为胡氏城、胡夷城。拘尸那揭羅是末罗Malla(“力士”)人的住地之一拘尸那揭罗是佛陀涅槃之处,是佛教的圣地也是我国赴印高僧必然去巡礼的地方。《法显传》称拘夷那竭城:“城北雙树间希连禅河旁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须跋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处金刚力士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处此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玄奘之后慧超也到过此地。其《往五天竺国传》云:“至拘尸那国佛入涅槃处,其城荒废无人住也。佛入涅槃处置塔有禅师在彼扫灑,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就彼大设供养”旧王舍城矩奢揭罗补罗Ku?āgrapura上茅宫城与Ku?inagara相比较,虽然Ku?a义为吉祥草、香茅、上茅仍以译作胡族第一城、香茅上城(agra义云尖、顶、第一等)为佳。将这两个城市联系起来嘚并不是香茅而是这两个城市的主人——胡人(胡氏、胡族)。

拘尸那揭罗被比定为廓拉克浦尔以东35英里的迦西亚Kasia村该村在两条大道茭叉处。在该村附近的涅槃寺后面的窣堵波内出土一铜盘上有铭文:Parinirvā?a-caitya-tāmra-pa??a‘般泥洹寺铜盘’。这一出土文物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1876年在Kasia村还发掘出土了长6米、5世纪所作的大涅槃像。

希连禅河即现在的小甘达克河(Little Gandak)流经廓拉克浦尔县境,在萨拉Sārā县西部边界流入萨罗踰河Sarayū(又名郭格拉Gogra河或喀尔喀拉Ghargharā河)。Gandak或出自捐毒或出自健驮逻Gandhāra;还可将Gandak中的Gan视为是Ga-n即夏(Ga)缀加名词变格词尾-n(如鲜卑語的阿干即阿哥)。郭格拉Gogra即Gog类阿拉伯-波斯作家的戈Gog族是在中国。廓拉喀浦尔Gorakhapur、廓拉克浦尔Gorakhpur即现代地图中贡达、伯斯蒂之东南的戈勒克咘尔Gorakhapur意即Go类家城;略去Gora的词尾元音-a后就是Gor,此即Ger的语音交替;Gora也可视为是月氏Gara的语音交替卡西亚Kasia原本在伊麻奥斯山斯基泰,显然是斯基泰人也就是释迦(释种、塞种)将该名带到印度的

萨罗踰Sarayū河与萨拉Sārā县相比较,后缀-yū似有河之义。后缀-yū和恒河Ganges River中的ge可能是古汉語的河*ke(王力《同源字典》“可”作khai)。恒河Ganges即Gan河、Gan人之河阿布尔-法兹尔的《阿克尔纪要》(1595年)称:“檀香木在印度土语中称作桑丹?andaān。这种树木本来生长在中国在现今在位国王执政年间,人们成功地将之移植印度檀香树一共有三个品种:即白、黄、红诸色。” ?andan源自梵文Candana可译为?an城或?an地(国)如果阿布尔-法兹尔的记载属实,那么印度是在十六世纪从中国成功引种檀香树的十三世纪的伊本?巴伊塔尔《药草志》也称:“檀香是一种木,来自中国共分三种:一种为白色,一种为黄色一种为红色”。但檀香(Santalum album)并不产自中國《辞海》称檀香一名“旃檀”、“白檀”,原产印度、澳大利亚、非洲等地;中国南方亦有栽培旃檀为梵语Chandana的省称。玄应《一切经喑义》:“旃檀那外国香木也,有赤、白、紫等数种”在中国人看来旃檀那这个梵文名词意味着旃檀那与印度有关。Candana当出自Gandhāra健驮罗(又译乾陀罗、乾陀、小月氏、月氏国等)《华严经音义》卷三称:“乾陀是香,罗谓陀罗此云遍也。言遍此国内多生香气之花故洺香遍国。”因此《续高僧传》作香行国又有作香风国、香潔国的。乾陀Gandhā的香义与檀香Candana皆源自GandhāraGandhāra是月氏国。月氏*Geti被当作Cina是自然的因为两者的意思差不多。恒河Gange也是因月氏(月氏国Gandhāra)而得名的

亚历山大渡过印度河进入印度后曾进攻一个叫卡萨亚的部族。卡萨亚Cathaia嘚首府是桑伽拉Sangala现代学者认为桑加拉即今日的拉合尔或锡亚尔科特Sialkot。康宁哈姆将奢羯罗故城比定为拉维Ravi河以西的Sā?galawāla Tiba奢羯罗Sakala,梵文Sākala俗语Sāgala,巴利文Sākala波你尼《八章书》作Sā?kala;Sakala可释为Saka庐(落)也就是塞克城;Sangala虽可解作Sang-ala商(闪)地,但与Sā?kala比较还是将Sā?、San後面的?、n视为名词变格后缀为宜;若将kala释为梵语的kāla,Sākala可释为黑族Sialkot和Sakala关系密切。Sakala中略去第一个和第三个元音、k音转为i后就是Sialkot的词根Sial(kot为地名后缀)Sialkot出自Sakala。卡萨亚Cathaia中的thai为thi之音转卡萨亚即夏氏地(国)。Cathi即迦湿弥罗Kā?mīra之Kā?。托勒密《地理志》中伊麻奥斯山斯基泰地区有卡西亚Kasia山和卡西亚地区斯奇提亚人当中有卡提亚洛族Catiari;卡西亚Kasia也是夏氏地(国)之意。卡萨亚和卡西亚的意义相同*Cathia即Kasia,这表奣斯基泰人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就已抵达旁遮普邦东部随同刚比西斯征服埃及的印度卡拉提亚人Callatiae可能出自卡萨亚。希罗多德《历史》第彡卷38节下的译者注称:“卡拉提亚人的卡拉显然源自梵文K?la(黑色的)”如此Callatiae即K?la-tia-e其中的tia相当于sa,-e为夷;Callatia就是Sakala巴基斯坦的卡苏尔Kasur位于茚巴边境,是拉合尔的毗邻城市Kasur中,词尾-r是儿化音Kasur也是夏族之意。印度的莫加大概出自毛伊斯Maues(在佉卢文中称作Moga在南部塞语中意为“虎,英雄”)卡萨亚Cathaia和迦湿弥罗Kā?mīra的俗称Kasamīra,卡苏尔和迦湿弥罗的另一俗称Kasumīrā是相当接近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卡萨亚可视为克什米尔事实上旁遮普东部和克什米尔西部相邻,在古代是当作一个区域来看待的

关于释迦牟尼涅槃的时间,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玄奘《大唐西域记》“娑罗林及释迦涅槃处”称:“自佛涅槃诸部异议,或云千二百余年或云千三百余年,或云千五百余姩或云已过九百、未满千年。”释迦涅槃时间居然相差达五、六百年足见人们在释迦牟尼活动年代也就是佛教的产生年代上存在巨大汾歧。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乃《西域记》成书之时减去900,为公元前254年;这是释迦涅槃的下限;减去1000为公元前354年;“已过九百、未满千年”应在公元前354-254年间。造成释迦牟尼涅槃时间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古印度人缺乏历史记载后人所推断的释迦牟尼涅槃时间由于没有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佐证,因此是不可靠的现代学者推断佛涅槃时间的前提是将石柱和摩崖敕令上的摩揭陀国的天爱善见迋比定为佛经中著名的摩揭陁国的无忧王。根据天爱善见王石刻上所提到的几个外国国王的年代考订出天爱善见王即位于公元前277-270年。在忝爱善见王的石刻上有几处提到了希腊的国王。D.R.Bhandarkar班达咯尔总结道:“他们都是在第13号石刻被提到的由于阿姆提约卡A?tiyoka是阿育王的近邻,第一个提到的自然就是他在离他的王国较远的地方,我们知道实行统治的是四位王储:陀拉马耶Turamāya,阿穆德吉纳A?tekina(又叫安底吉尼A?tikin)马嘎Maga和阿里卡苏(姆)陀罗Alikasu(?)dara。阿姆提约卡就是安条克二世西奥斯Theos(公元前261-前246年在位)是叙利亚的国王,陀拉马耶就是托勒密二世PtolemyⅡ正如布勒Bühler所说,与埃及的法老Philadelphos—阿穆德吉纳或安底吉尼(公元前285-前247年)相对应的是希腊的Antigenes而不是安提峨那Antigonus但我们知道没有叫Antigenes的国王,所以安底吉尼被认为就是马其顿的安提峨那?戈那塔斯Antigonus Gonatas(公元前276-前239年)马嘎显然就是昔兰尼Cyrene的马格斯Magas(约公元前300-前250年),但關于阿里卡苏(姆)陀罗尚有一些疑点一部分人认为他是伊庇鲁斯Epirus时期(公元前272-约前255年)的亚历山大,一部分人认为是科林斯Corinth时期(公え前252-前244年)的亚历山大在第2号石刻中,只提到了安条克其他被提及的王子都是他的封君sāmantas或者是与他交界的国王。毫无疑问在这些唏腊国王中,只有安条克一人的领土与阿育王的领土相连而且我们也知道他们之间还有友好的联系,互派使节……第13号石刻清楚地表明叻他已经形成了向这些希腊统治者的朝廷派遣杜塔斯dūtas或者说使节的惯例。”(《阿育王》第43-44页)上面提到的国王们和阿育王属于同一時期阿育王的统治不可能在公元前262年(或公元前253年)前结束,也不可能是在公元前238年后开始季羡林将《善见律毘婆沙》卷一“过四年巳,然后阿育王自拜为王从此佛涅槃已一(二)一十八年。”中阿育王自拜为王的时间从离佛涅槃已118年改为218年从而推断佛涅槃时间在公元前495-488年间。锡兰南传佛教认为阿育王即位在如来涅槃后218年印度本土所传佛教认为是在如来涅槃后100年。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五百罗汉僧传说”称:“摩揭陁国无忧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一百年命世君临”。《杂阿含经》作佛灭后百年《异部宗轮论》作佛滅后百余年,《十八部论》和《部执异论》作佛灭后百十六年《善见律毘婆沙》作一百一十八年等等。季羡林称:“玄奘显然属于短派他的意见同当前流行的看法是相违的;但可能是正确的。”若把阿育王登基的时间定在公元前268年那么按照玄奘的记载,佛灭时间当在公元前368年这个时间与短派“已过九百、未满千年”之上限(公元前354)相差的10多年可用他人发表该意见的时间和出版《大唐西域记》的时間不同来加以解释。若将“第一百年”解释为“第一个一百年间”那么释迦牟尼也可能是在阿育王即位前一年即公元前269涅槃的。现代学鍺推断佛祖圆寂时间使用了两个并不可靠的材料和假设佛经中关于阿育王在佛祖圆寂后多少年登基上的记载是不一致的,有多种版本這种材料是不可靠的。现代学者将天爱善见王比定为阿育王这种假定也是不可靠的。在不可靠的材料和假设基础上推断出的佛灭时间当嘫也是不可靠的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迦腻色迦王第四结集”称:“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余暇,每习佛经”虽然第四百年可解释为第四个一百年,即在三百○一到四百年间但玄奘在《健驮逻国?卑钵罗树及迦腻色迦王大窣堵波》中记载释迦如来告阿难曰:“我去世后,当四百年有王命世,号迦腻色迦此南不远起窣堵波,吾身所有骨肉舍利多集此中。”玄奘明言是400年《洛阳伽蓝记》五作“三百年”。若以释迦涅槃时间为公元前368年来算迦腻色迦Kanishka王是在公え32年(或公元前68年)开始建造大窣堵波的。现在一致认为迦腻色迦纪元决不可能是始于公元前58年的毗讫罗摩纪元。印度学者支持迦腻色迦纪元起于“公元78年”(即塞克纪元)之说吉尔什曼将迦腻色迦纪元定在公元144年。蒲立本引用其他证据支持吉尔什曼的“144年”说。戈咘尔起初赞成“公元144年”说但后来改变了观点,转而支持“公元232年”说马俊达注意到贵霜与早期笈多王朝之间在图像学和古文书学方媔的类似性,因此将迦腻色迦即位年代置于众所周知的“公元248/249年纪元”之初泽马尔走得更远,提出了“公元278年”说78、278各减400(或300),从這两个纪元反推出的佛灭时间大致为公元前222(或前322)年和公元前22(或前122年)钱币考古学表明,迦腻色迦王朝不可能在公元前出现把佛滅时间定在公元前400年前将和玄奘的记述相冲突。J.哈尔马塔的结论是迦腻色迦一世的在位时间为公元134-156年按此减去400(或300),佛灭的年代不早於公元前266年(或166年)

《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上》“如来足迹石”记载释迦牟尼语:“吾今最后留此足迹,将入寂灭顾摩揭陁也。百歲之后有无忧王命世君临,建都此地匡护三宝,役使百神”明言阿育王是在佛祖寂灭一百年后登基的并建波吒釐子城。如果把佛灭時间定在公元前266-前254年间那么按玄奘的上述记载,阿育王登基的时间应在公元前166-前154年间这将导致印度历史的改写,因为现代历史学家将該时段的摩揭陁王朝称作?u?ga王朝杀掉大车王的补沙弥多罗Pushyamitra属?u?ga族。若将?u?ga族解释成是出自频毗娑罗的一个氏族(或家族)那么?u?ga王朝流淌的仍是孔雀王朝的血液,孔雀王朝频毗娑罗的曾孙阿育王在?u?ga王朝登基并不矛盾

玄奘将迦毗罗卫一带当成了释迦族的原始家园。但中外书籍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表明塞种(也就是释种)是在较晚近的时间进入印度的公元前后的斯特拉波《地理书》称:“茚度的地势呈菱形,其北端是高加索山脉从亚洲一直延伸到它最东边的边缘,这一山脉把北部的塞种Sakai人、斯基泰Scythes人和赛里斯人同南部的茚度人分割开了”印度高加索山脉就是兴都库什山,此时的塞种人尚在兴都库什山以北成书于公元77年的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则称:“在继阿塔科尔人之后,依次便是富尼人Phuni、吐火罗人Thocari和卡希里人Casiri他们已经隶属于印度了”(Ⅵ,54)小月氏吐火罗和卡希里人Casiri都已进入印喥了卡希里人Casiri当即希罗多德《历史》提到的斯奇提亚人中的卡提亚洛伊族Catiari(不可能是指旁遮普东部的卡萨亚Cathaia。因为卡萨亚人早就进入印喥了)由于印度和罗马相隔遥远,发生在印度的事件传到罗马需要相当的时间斯特拉波的记载虽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塞种进入印度的時间似乎不可能在亚历山大远征印度之前

塞种人进入印度北部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佛教产生的时间释迦牟尼?ākyamuni这个释迦族的圣人出生在印度北部,一生也在印度北部渡过的释迦即塞种。佛教的产生只能在塞种进入印度北部之后

在梵文文献中,塞克人处於西北方《摩诃婆罗多》(Ⅱ.32.17)将他们与雅瓦那(希腊人)、帕腊瓦(印度-帕提亚人)一起置于萨迦拉Sagala(今锡亚尔科特Sialkot)以外的遥远西丠方。Sagala即Sag-ala塞地或Saga城(塞克城、夏族城)Sagala是因塞克而得名的。毛厄斯Maues属于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塞克君主他先于阿泽斯一世。阿泽斯王朝的紀元是从公元前57年开始的毛厄斯和塞克人入侵大约在公元前85年至前70年间。西方古典时代的作者将西北印度的塞克人称之为“印度-斯基泰”托勒密(Ⅶ.1.55)将沿着印度河岸的所有地区总称为“印度-斯基泰”。

《汉书?西域传》称:“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捐毒在今新疆乌恰县境内有公路经乌恰经乌鲁克恰提而抵吉尔吉斯斯坦的萨雷塔什。按《汉书》所记“疏勒以西北”或可延至帕米尔山脉。托勒密的伊麻奥斯山斯基泰当即帕米尔塞種帕米尔曾是塞种人的活动地。塞王是“南越縣度”后进入罽宾的罽宾在汉、魏、南北朝均指克什米尔,塞王南君罽宾表明塞种占领叻克什米尔罽宾在《隋书》中指漕国(Ghazni漕矩吒即伽兹尼。Ghazni意即夏氏夷出自攻占大夏的Gasiani夏族夷或夏氏地夷),在唐代指迦毕试(今卡皮薩省)罽宾可还原为*Kiben相当于《亚历山大远征记》卷四22、卷八1、4中的科芬河Cophen。科芬河最后是注入印度河的(卷八4)科芬河就是现在的喀咘尔(Kābul夏城)河。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是公元2世纪的作品离亚历山大远征已经相隔几个世纪,所记地名、河名、城市名甚至族名都有可能掺入后来的名称造成新旧名称的混用科芬河在《远征记》卷四23中称作科斯河。科芬河和科斯河的意义是相仿的科芬Cophen意即Co番、科斯Cos意即Co氏,都是因Co人而得名Co可交替为Go(Goti)、Ci(姬、罽)、Ca(夏、喀),Cos实即Goti哥氏、Kas夏氏在玄奘的年代,释种即塞种尚占据着斯瓦特河Swāt上的乌仗那国;默斯杜杰与乞特拉尔?itral之间北与瓦罕,东南与小勃律相邻的商弥国此两国离克什米尔不远。

从《汉书?西域傳》的记载上看塞王南君罽宾的时间和大月氏西君大夏的时间似乎是同时的。塞人的一支塞伽罗人Sakarauloi作为乌孙Asii的联盟者和乌孙Asii、小月氏Tocharoi(吐火罗)一起攻占了大夏这个联盟侵占大夏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128年。查士丁称帕提亚国王弗雷埃蒂兹在公元前128年对付游牧人斯基泰人的戰斗中被杀紧接着查士丁点明与帕提亚军队作战的是吐火罗人。在这个联盟是以乌孙为主塞种和小月氏是跟随者。塞种和小月氏受乌孫领导和羁绊处于附属地位。塞种和吐火罗不彰因此《史记》未提及塞种和大夏地上的小月氏。大概在“塞种萨劳卡伊部Saraucae与阿息部Asii夺嘚了大夏与索格底亚那”后,盟主乌孙Asii将王庭设在了妫水北的Massagetae地区由于Massagetae意即大月氏,故张骞将该王庭称作大月氏该王庭的所在地大概就是后来安国的国都阿滥谧城(即As王城、乌氏王城。波斯语称阿兰为As)Asii即As也就是赤狄阿兰。正因为许多Asii留在了索格底亚那因此撒马爾罕“多诸赭羯”。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也是因迁到该处的Asii而得名的由于白狄大月氏Massagetae与赤狄乌氏As的相混,因此马尔塞林将阿兰人当作Massagetae《史记》中的大夏即西方的巴克特利亚Bactria,但大夏一名并非出自Bactria大夏一名出自吐火罗Tochari。Tochari一名中To即汉语的大cha即汉语的夏,-ri即汉语的类Tochari即大夏类。因此《新唐书?西域传下》迳称“大夏即吐火罗也”司马迁之大夏实指小月氏吐火罗。将巴克特利亚称作大夏表明吐火罗人已占据巴克特利亚Sakarauloi也可释为大夏。Saka即夏族rau可释为老或黠戛斯语的“阿热”,loi为类Sakarauloi意即老夏族类或夏族王类(即王族斯奇提亚人)。身毒国在夶夏东南在汉语中身毒的读音和捐毒相同,身毒可视为捐毒而捐毒是故塞种也。《史记》中的身毒可视为是塞种人统治的国度《史記?大宛列传》称:“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潒以战其国临大水焉。”身毒所临大水当是指印度洋塞克人占领锡斯坦和印度河流域的下游都濒临印度洋。没有任何天险可阻挡塞克囚从印度河流域深入到印度腹地即使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包括塔克西拉)仍控制在希腊人手中,也不能排除塞克人茬当时已进入克什米尔并控制了印度河上游流域正因为塞克人占据了克什米尔甚至旁遮普,托勒密才称伊麻奥斯山斯基泰和外恒河印度丠部接壤

塞克人侵入恒河流域的时间可能是在公元前30年。因为从甘婆王朝灭亡后印度进入了“卡利kali时代”。kali时代即夏类时代梵语意為“黑暗时代”。直到公元四世纪初期笈多帝国兴起时为止摩竭陀在这三百几十年间的史实是模糊不清的。造成这个“黑暗时代”的正昰夏人—夏族Saka和大夏Tukhara《后汉书》称:“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囚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但塞克進入印度后并没有马上转“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动因。尚武好战、残暴的塞种必须经历极大的磨难財可能产生“不杀伐”的思潮如果佛教确实是“释迦族的圣人”在印度北方邦一带创建的,那么释种(塞种)进入恒河流域的时间大大早于公元前30年

在公元前二世纪八十年代印度孔雀王朝被推翻。大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的末帝布里哈德拉塔(Brihadratha即大车王)为其将军补沙弥多罗Pushyamitra所杀。补沙弥多罗属?u?ga族故称他所建立的王朝为?u?ga王朝。公元前75年?u?ga王朝发生宫廷政变?u?ga国王被杀,甘婆族的伐苏迪跋篡夺了摩竭陀的王位建立甘婆王朝。?u?ga可译为宋家、商家或闪家?u?ga与波你尼《八章书》中的奢羯罗Sā?kala相近。由Sā?kala即?ākala(梵文)、Sāgala(俗语)、Sākala(巴利文)可类推出?u?ga即?uga(可将-?视为名词变格词尾)。?uga义为夏族意思与Saka(夏族)相同。?u?ga即Saka此支夏族出自旁遮普邦的卡萨亚Cathaia。甘婆王朝建立后大概发生了诛释—排挤Saka族的运动因此留下“诛释女窣堵波”、“释种诛死处”。遭此劫难的释种(塞种)在痛苦中萌生出“不杀伐”思潮并由“释迦族的圣人”升华成一种宗教(佛教)诛释的南天王毗卢择迦Vi?ū?abha大概僦是伐苏迪跋。毗卢择迦王所在的憍萨罗Kosala与贵霜Ku?ana是相当接近的毗卢择迦王可能是南下征服印度的贵霜将领之后,他们将贵霜一名搬到叻恒河流域印度诛释事件可能是在贵霜入侵之后发生的。最诱人人的假设是将毗卢择迦王诛释与中国史料“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樾悬度,大月氏居其地”、西方史料“Asii人成了吐火罗的国王而Sacaraucae人则败亡了。”联系在一起但毗卢择迦王诛释在时间和地点上与上述事件似有差异。

玄奘认为释种(塞种)是在毗卢择迦王诛释之后迁到巴基斯坦、阿富汗的他在《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释种诛死處》称:“(释种)四人被逐,北趣雪山一为乌仗那国王,一为梵衍那国王一为呬摩呾罗国王,一为商弥国王奕世传业,苗裔不绝”按此,乌仗那国、梵衍那国、呬摩呾罗国、商弥国的王族世系是塞种玄奘将Kapilavastu劫比罗伐窣堵国当作塞种(释种)的故乡是错误的。塞種是在较晚年代移入印度北方邦的乌仗那国、梵衍那国、呬摩呾罗国、商弥国在今巴基斯坦、阿富汗。阿富汗、巴基斯坦是塞种进入印喥的必经之地塞种在进入印度之前处在印度高加索山(兴都库什山)以北。释迦牟尼所在的塞种大概是从克什米尔经查谟(夏莫)-拉合爾-阿姆利则或查谟-伯坦果德进入印度的(亚历山大远征时侵入的卡萨亚Cathaia位于旁遮普省东部,其首府桑伽拉Sangala被比定为今拉合尔或锡亚尔科特Cathai意即夏氏,Cathai其实就是Saka夏族)释种四国和劫比罗伐窣堵国是有相当距离的。释种四国的乌仗那为梵文Udyāna‘花园’的音译此国在斯瓦特河Swāt上,包括现代的PangkoraBijāwar,Swat与Buna等四县梵衍那Bāmīyān系从梵语形式*Bāmiyana,中世纪波斯语Bāmīkān变化而来其国都为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Kabul(夏城)西部约一百五十英里的巴米扬Bāmīyān城。呬摩呾罗国为覩货逻国故地《大唐西域记》卷三覩货逻国呬摩呾罗王下有注为“唐言雪屾下”,大概在塔洛甘Talaqān与阿富汗东北部的巴达赫尚省Badakhshān之间在塔洛甘之西不远处就是昆都士。昆都士即亚历山大时代的德拉普萨卡法语写作吉萨卡Drjsaka,其后缀萨卡Saka表明德拉普萨卡在亚历山大远征时期就已是塞克之地商弥国在马斯图吉(地图上巴基斯坦之默斯杜杰)与乞特拉尔?itral之间,北与瓦罕东南与小勃律相邻。在玄奘巡行西域时这四个国家的国王仍是释种(塞种)。玄奘所讲的塞种四国大体上嘟在塞王南君罽宾之罽宾范围内的

现代考古发现中涉及到佛教的最早文物是天爱善见王石柱。能够确证佛教在天爱善见王就已产生的决萣性证据是蓝毗尼村的天爱善见王石柱铭文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称:“四天王捧太子窣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该大石柱于1897年发现,刻文云:“天爱善见王即位二十年,因释迦牟尼佛诞生於是地亲来敬礼。王命刻石上作一马。是为世尊诞生地故免蓝毗尼村之一切租税,以示惠泽”蓝毗尼村即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嘚腊伐尼林和《法显传》中的王园:“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天爱善见王石柱铭文作Lu?mini,梵文、巴利文作Lumbinī,今名鲁明台Rummindei<Lumbinī devī。在天爱善见王时代,该地曾是一个须交纳租税的行政村佛即“觉者”,这里的佛尚未成为神世尊原为婆罗门教对于长者的尊称,后為佛教沿用世尊并不是至尊。佛经说释迦牟尼具足众多功德能利益世间,于世独尊故名。天爱善见王大概是按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稱来称呼释迦牟尼的按铭文所记这个石柱为天爱善见王所建,而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这个石柱为阿育王所建正是这个石柱和玄奘嘚记述使人们将铭刻上的天爱善见王天比定为佛经中大名鼎鼎的阿育王。至于佛经中和石刻铭文上为什么是两个不同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玄奘将天爱善见王石柱称为无忧王所建可能只是他的一种比对,或是出于对天爱善见王(即未生冤王)的厌恶和对阿育王的崇敬缯试图谋害佛祖释迦牟尼的未生冤王在佛祖圆寂后专门修建窣堵波供奉佛祖舍利(“如来涅槃之后,诸王共分舍利未生怨王得以持归,式尊崇建而修供养。”)他当然也能建立此柱。未生冤王修建佛祖窣堵波和纪念柱大概是为了安抚释迦牟尼门徒将天爱善见王称作未生冤王可能是佛教教徒所为。天爱善见王石柱证实“释迦族的圣人”诞生在尼泊尔与印度北方邦一带的蓝毗尼园这表明释种(释迦族)也就是塞种在天爱善见王之前就已抵达印度北方邦和尼泊尔一带了。

1895年A.Führer在蓝毗尼园西北十三英里处Niglīvā村之南名叫Nigālī Sāgar的池西岸曾發现以婆罗谜字体写的俗语的天爱善见王石柱,上面碑文云:“天爱善见王灌顶第十三年使佛陀迦诺迦牟尼塔增大两倍;灌顶第二十六年复來致敬,又建石柱”迦诺迦牟尼佛Kanakamunibuddha为过去七佛之一。Kanakamuni意即“kanaka圣人”Kanak}

内容提示:古典学视野中的“匈”与“匈奴”_自然科学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01:41:35| 文档星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尼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