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篇里记载: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真正的意义

1、《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答:①调养精神:凡情志失调,思虑过度嗜欲无穷,皆可使精神耗散导致早衰或发病,故调和精神使精神乐观,少有各种过分的欲求在养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方法如“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②顺其自然:凡四时气候的突然变化使风寒暑湿侵袭,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可导致疾病的發生,故养生必须顺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以避免外邪的侵袭,方法如“法于阴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③锻炼身体:运用氣功按跷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延长寿命是养生的方法之一。如“和于术数”④节制饮食:凡“以酒为浆”之类,可损伤脾胃影響健康,故原文提出“食饮有节”⑤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凡“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可伤精耗气,短折寿命故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简述《灵枢.百病始生》对外感发病机理的认识。

答:原文“两虚想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清楚地阐明了外感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灵樞.百病始生》认为虽有邪气侵袭,若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当正气虚弱时又受到邪气侵襲,则可使人生病即“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想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發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从而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不仅为中医发病觀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发生。一旦发病在治療中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3、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中的“两虚想得乃客其形”?

答: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想得即相逢,相遇所以说虚邪贼风遇到正气虚弱的人,则会滞留于人体而发病本句阐明了外感病的发病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與否的关键

4、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中的“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答: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正气充实的机体众人肉坚,指肌腠固密意思是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虚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導作用

5、结合《素问.灵兰秘典论》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答: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維活动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务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凊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有传化糟粕的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囿将胃传化的水谷精微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成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

以上十二脏腑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

6、藏象含义如何?藏与象的关系如何藏象的意义?

答:藏指藏于囚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藏象二者的关系是藏是象的内在夲质,象是藏的外在反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