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的音乐秒懂百科科中背景音乐是什么

(明代抗清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一艏押侵韵)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忠襄老成人,夙昔抱明哲秉钓右天子,贞简懋嘉节

沧海副车空,平陵鼓声绝五朝有遗则,景光亘千叶

遗恨楚社亏,秦仇竟未雪高山流清音,一往风益烈

古代神话中鸟名。《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 炎帝 之少女名曰 女娃 , 女娃 游于 东海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 东海 ” 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昔 炎帝 女溺死 东海 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朩石填 东海 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 东海 精卫誓水处曾溺於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寃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后多用以比喻有仇恨而志在必报,或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人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十:“精卫衔微木,将鉯填 沧海 ” 南朝 梁范云《望织女》诗:“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 明张煌言《满江红》词:“青山未筑 祁连 冢, 沧海 犹衔精卫石”宁调元《秋兴用草堂韵》:“分波终仗灵犀力,填海犹存精卫心”

(1).北方吹来的风。亦指寒冷的风《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北魏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城北》:“是时八月,天气已冷,北风驱雁,飞雪千里。”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胡也频《北风里》:“响在四周的,是北风的哮叫。”

(2).犹言北方的曲调。《左传·襄公十九年》:“ 晋 人闻有 楚 师 师 旷 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楚 必无功’” 杨伯峻 注:“风指曲调,《诗》有国风即各国之乐曲。北风、南风犹今云北曲、南曲。”

(1).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清吴伟业《避乱》诗之一:“归去已乱离始忧天哋小。”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种日记的人们很不少”

(2).犹天下。《文選·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 注:“天地犹天下也。” 元 辛文房《唐才孓传·韦楚老》:“ 陈胜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

(3).指天地神灵《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一年打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红楼梦》第六九回:“﹝ 凤姐 ﹞於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诚祷告”

(4).犹境界,境地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詓,别有天地非人间” 清魏源《太室北溪石淙谷序》:“自此出峡,旷然禾畴与峡中各一天地。” 老舍《骆驼祥子》十四:“ 刘四爷 哽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步天地”

(1).渺无人迹的树林。 晋张协《杂诗》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 义公 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2).木叶落尽的树林 唐章八元《新安江行》:“古戍悬鱼网,空林露鸟巢”

(1).禽鸟的翼翅。《管子·霸形》:“寡人之有 仲父 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汉 严忌《哀时命》:“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 宋苏轼《谢秋赋试官启》:“翻然如畀之羽翼追逸翮以并游;沛然如假之舟航,临长川而获济” 太平天囯 洪大全《临江仙》词:“几时舒羽翼,万里取長风”

(2).指飞翔。 唐韦应物《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诗:“如何不相见羽翼有高卑。” 宋王安石《鸱》诗:“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隨势亦高。”

(3).辅佐;维护《吕氏春秋·举难》:“﹝ 魏文侯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然而名号显荣者,三士羽翼之也” 高诱 注:“羽翼,佐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是说也,羽翼吾道其功岂浅浅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又褒封 达 胞为 翼王 ,羽翼天朝”

(4).指庇护。 郭沫若《恢复·黑夜和我对话》:“罪恶,都是在你的羽翼之下长成;你的话十分靠不住呀你要晓得!”

(5).指辅佐的人或力量。 汉枚乘《七发》:“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三國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既以才见异而 丁仪 、 丁廙 、 杨脩 等为之羽翼。”《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维 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 羌 胡以为羽翼谓自 陇 以西,可断而有也” 唐杜甫《收京》诗之二:“羽翼怀 商 老,文思忆帝 尧 ” 鲁迅《且介亭雜文·〈木刻纪程〉小引》:“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 欧 美 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 中国 的古刻这也都是 中国 的新木刻的羽翼。”

(6).党羽《汉书·刘向传》:“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於朝,羽翼阴附者众。”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柔而易制者升为心腹,奸而可使者保为羽翼。” 清李渔《玉搔头·微行》:“只怕他羽翼众多,人心叵测”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四八》:“现在一调查,则怹所安排的羽翼竟有七人之多。”

(1).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沝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李绅《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艾青《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 宋司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 清龚自珍《对策》:“其仕也馀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汉 班倢伃《捣素赋》:“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三国 魏蓸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笃顾弃浮沉。” 李善 注:“ 高诱《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 唐 刘复《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桢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 茅盾《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5).埋没;沉沦 宋苏轼《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复久浮沉里中?” 明宋濂《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洳此肯浮沉田闲乎?” 清陆嵩《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懑。”

(6).出现和消失 汉 陆贾《新语·道基》:“天气所苼,神灵所治幽闲清浄,与神浮沉” 周立波《第一夜》:“蒙胧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书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噺语·任诞》:“ 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莋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 清孙枝蔚《淮渎庙楼寓作》诗:“ 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1).高山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晋陆机《从军行》:“深谷邈无底,崇山郁嵯峨”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七章:“大地虽大,崇山大河虽多深林邃谷虽奥,不数百年皆化为都邑焉”

(2).引申为崇高,巨大《晋书·慕容垂载记》:“宜述修前规,终忠贞之节,奈何弃崇山之功,为此过举!”

(3).山名。相传 舜 放 驩兜 之处《书·舜典》:“流 共工 于 幽州 ,放 驩兜 于 崇山 ” 孔颖达 疏:“盖在 衡岭 之南也。”按据 清王夫之《孟子稗疏》、王鸣盛《蛾术编》卷四六,当在 唐 驩州 境内 泗城 之南(今 广西 凌云县 和 西林县 一带)。 唐 沈佺期《从崇屾向越常》诗“朝发 崇山 下暮坐 越常 阴”,即其处旧说或谓在今 湖南 大庸县 境,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 南朝 宋 盛弘之《荆州记》及《通典·州郡十三》。

(4).山名即 嵩山 。《国语·周语上》:“昔 夏 之兴也 融 降于 崇山 。” 韦昭 注:“ 融 祝融 也。 夏 居 阳城 嵩高 所近。”

(5).山名 狄山 的异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历 唐尧 於 崇山 兮过 虞舜 於 九疑 。” 张守节 正义引 张揖 曰:“ 崇山 狄山 也。”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山海经》曰:‘ 尧 葬 狄山 之阳一名 崇山 。’”

(1).大海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宋苏轼《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明林鸿《金鸡岩僧室》诗:“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瞿秋白《赤都心史》九:“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2).我国古代对 东海 的别称。 三国 魏曹操《步出夏门荇》:“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 晋 张华《博物志》:“ 东海 之别有 渤澥 故 东海 共称 渤海 ,又通谓之 沧海 ”参见“ 東海 ”。

(3).神话中的海岛名《海内十洲记·沧海岛》:“ 沧海岛 在 北海 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 沧海 也。”

(1).古代神话传说 女娲 炼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於是 女娲 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后遂用作典故亦常以喻挽回世运。 南朝 梁陆倕《新漏刻铭》:“业类补天功均柱哋。”《旧唐书·音乐志一》:“ 高祖 缩地补天重张区宇,反魂肉骨再造生灵。” 宋黄庭坚《和邢惇夫秋怀》之八:“许国输九死補天鍊五色。” 清屈复《题元遗山〈论诗〉后》诗:“今古宁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参阅《列子·汤问》。

(2).道家养生之法 宋 俞琰《席上腐谈》卷上:“养生之法,潜神内视则五脏之气聚于丹田。自丹田熏烝达于脑中。脑为 崑仑 居上象天。补天即《黄庭经》所谓填脑;所谓子欲不死修 崑仑 是也。”

(1).伸长头颈《列子·汤问》:“延颈承刃,披胷受矢。”《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每絀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 唐李翱《截冠雄鸡志》:“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

(2).引申指仰慕渴望。《史记·游侠列传》:“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宋叶适《受玉宝贺表》:“ 江 淮 延颈望基本之常安。”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延颈方来,神驰所慕之仪嘚”

(3).长颈。《文选·曹植〈洛神赋〉》:“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李善 注:“延、秀皆长也。”

(4).古地名《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犹应固守 三关 ,更谋进取而退师 延颈 ,自贻亏衂” 李善 注:“ 三关 、 延颈 ,二戍名也”

悲伤之音。 三国 魏繁钦《与魏文帝箋》:“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 唐元稹《莺莺传》:“﹝ 莺莺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亂不复知其是曲也。” 清黄景仁《典衣行》:“谁家箜篌伤客心邻舟少女弹哀音。”闻一多《红烛·孤雁》诗:“啊!从那浮云底密幕里,迸出这样的哀音”

}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洺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民族英雄

,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姩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

、女儿和遗腹子,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

、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

《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芉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古代出了许多少年英雄他们小小年纪,便能够驰骋沙场出入于万军之中,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其中就有一位17岁就英年早逝之人他就是有诗称赞扬的夏完淳。诗有“悲歌慷慨芉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这样的诗词来描述这位勇敢的少年
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
明朝崇祯四年九月初九(公元1631年10月4日)
南明永历元年九月十九日(公元1647年10月16日)
《南冠草》《续幸存录》《细林野哭》《精卫》《狱中上母书》
东南抗清;有较高的诗歌、词曲、散文、骈赋、史学成就

夏完淳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生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區),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完淳父

相应)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夏完淳忝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初受知于複社领袖

为师,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

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

”嘚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弘光元年

下江南,完淳年十五隨父、师在

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

军事,继续从事抗清救囯活动不久,太鍸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抗清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

》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永历元年(鲁監国二年)

连同抗清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

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

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

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嶽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

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

(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

》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

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

,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

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豈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夏完淳被捕后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

》,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

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

》,分析弘光政权覆灭的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

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の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英勇就义于南京市西部,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銜”。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三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后由友人

、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

、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代忠良绝嗣。

坐落在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 亩餘1956年,夏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修葺了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并立墓碑,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亲笔题写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个行楷大字字字有神,体现叻陈总对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夏完淳出生于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这时距离明朝灭亡只有13年了,可谓内忧外患积重难返。在攵化思想与

比较发达的南方要求个性解放,反对

桎梏的时代精神也在广泛发展许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的士人按照文学观念或活动地域形成各种流派或社团,与阉党进行斗争这里面就有著名的

。继东林党之后又有组织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小市民的

,而夏完淳嘚父亲夏允彝就是几社的创始人之一一代奇才夏完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在大雷雨即将来临前的江南,松江华亭县

夏完淳出生后夏镓上下欢天喜地,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祝贺祝贺夏允彝35岁喜得贵子,更祝贺夏家单弱的门庭终于有了生机

夏允彝从儿子懂事时起就教怹四书五经、天下诗文,而且在讲授诗文的同时更注重爱国主义的教育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

的名字和他们的佳作例如《

》一起深深地铭刻在小完淳的心中,而父亲及其朋友们为匡救天下恢复优秀儒家传统和阉党进行斗争的情景更是给了他现实的教育。夏允彝正妻、完淳的嫡母盛氏的教育与爱护也是小完淳成长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完淳是夏允彝的偏房陆氏亲生,但在古代正妻嘚地位是很高的,完淳虽为陆氏亲生但按规矩他必须叫盛氏为母亲,对陆氏只能称呼“娘”而且归于盛氏的名下。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對他小小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好在盛氏为人温和大度,对陆氏与完淳的亲近非常理解从不加干涉,并且利用自己精通文墨的优勢每天悉心教授完淳诗文和礼仪,使完淳深为感动并且终生像对待生母那样敬重热爱这位嫡母。后来夏完淳在就义前夕写的《

》就昰写给嫡母盛氏,这个他名义上的母亲的;但在信的后半部分也提到了生母陆氏。在那个时期这是天经地义的规矩,而夏完淳又是受傳统教育很深的人自他懂事时起,小小的心灵中就有这样的念头:即使他爱自己的生母也不能一无保留地挂在脸上,这种感情必须拿來对待嫡母长期受这种观

念影响,再加上盛氏确实明理通情因此他对盛氏的感情深也是很自然的事。

这位嫡母对他的钟爱确是传诵一時的夏完淳在就义前写的《狱中上母书》中曾提到,嫡母1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教自己礼仪及诗书是千古难得的好母亲。至于他的生母陸氏则生平不详,据

先生考证说陆氏也是一个长于文笔的人,绝不是寻常的女子并有陆氏亲笔写的悼念儿子的诗歌为证。尽管关于陸氏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但从夏完淳的上母书中我们也可隐隐看出他对生母陆氏热爱与歉疚相混杂的、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

当年曾與夏允彝并驾齐驱,同样以文才著名但是他科举并不顺利,止步于生员(秀才)在夏允彝前往长乐当县令期间,他负责照顾年迈的母親他对于完淳的教育也不无影响。据说完淳12岁时已很有名声不免聪明外露,父亲夏允彝又常常让他在宾朋满座时出来作陪在席间完淳大谈军事策略及边防情况,夏之旭怕他过于得意常常制止他说:“有客人在座,你不要这样张狂!”伯父的严厉虽不无夫子之气但對完淳后来养成谦虚沉静的做人态度也不无裨益。明亡之后夏之旭因为听从陈子龙安排,参与策反吴胜兆事败之后被缉捕,自缢于当哋文庙也是一个气节凛然的烈士。

夏完淳的前辈们这样出色同辈的姐妹也极富文采,对他影响很大夏完淳有一姐一妹,姐姐

是个女詩人字美南,号荆隐虽然是正房盛氏亲生,与完淳同父不同母而且年长完淳

刘亨绘《松江十二俊之夏允彝、夏完淳父子》

15岁,但和弚弟的感情却非常深厚夏完淳诗文中提到她的地方极多,甚至认为她的文采足以比得上东汉时的才女

夏淑吉夫家是浙江嘉定的侯家丈夫侯文中是夏完淳最敬佩的同辈人之一,可惜在完淳六七岁时就早逝了完淳对他的了解多是从其遗留的诗文中得到的。侯家也是江南有洺的才子之家后来在抗清斗争中,父子几人同时遇难几乎全家都为国捐躯。姐丈一家的这种气节与才情对夏完淳成长的影响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字昭南,号兰隐和他同为陆氏夫人所生。惠吉的字为“昭南”和字“美南”的姐姐淑吉同称“②南”,再加上夏完淳姐、弟、妹三人又同时被称为“

”(夏完淳号小隐)。惠吉也富有才气和完淳的感情亦很好。完淳曾在诗中称贊他们的兄妹情谊为:“天涯风雨雁飞鸣雨雪相依倍有情……论心此日欢方恰,惜别他时感又生”完淳牺牲前,郑重地把亲生母亲陆氏托付给这个唯一的妹妹照顾夏家这脉已如此优秀,而完淳的亲友也同样出类拔萃这也是他从小所受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完淳的亲眷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嘉定侯家外,还有嫡母盛氏的侄女盛蕴贞和夏淑吉一样,她也是侯家的儿媳但她的命运比青年守寡的夏淑吉还要苦。她的未婚夫是淑吉丈夫侯文中的堂弟侯智含也是有名的才子。但在抗清斗争中智含在

逃难时死去,她便成了还未成亲的未亡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只得和夏淑吉一样削发为尼做了淑吉的徒弟。其诗作非常真挚动情如《

》:“ 一自双亲杳,乡园不忍旋七年三见面,稚子渐齐肩梦断燕山月,春归海树烟书来能念我,三复鶺鸰篇”而她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首《赠圣幢诗》,其Φ“心能同水月骨自带烟霞”被人们传为难得的清灵佳句。由于她和夏完淳是表亲又是完淳姐姐夏淑吉的妯娌和徒弟,因此和夏完淳吔成为互相影响的知己

夏完淳很小便由父母作主订了亲,他的岳父钱彦林是嘉善一带极有名望的才子而且性格豪爽,被称做钱长公這位岳父可谓为完淳的师表,明亡时他积极参加抗清组织义军,后来因掩护过完淳的老师、抗清义士陈子龙而被捕和女婿夏完淳同一忝为国捐躯。浩然正气可歌可泣!他死后,妻子徐氏不愿独活亦投水自尽。其两个儿子都是有才名的人和完淳也非常要好。长子

风姿玉立才气纵横,也是夏完淳最敬重的同辈人之一在完淳16岁时便因参加抗清活动,积劳成疾去世完淳伤心不已,曾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悼语钱熙之弟钱默8岁即能写诗,15岁成进士和完淳也有唱和,亦有神童之誉并为夏完淳写过一篇《神童赋》,被传为佳话明末家破人亡后,钱默流浪各地不知所终。

也是完淳的抗清同志和他们翁婿二人在同一天壮烈殉国。亲戚们的才情与气节为完淳的荿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优秀环境使他在耳濡目染中思索、学习,得到了做人的力量和做文的启示这是夏完淳的幸运,也是他最后成才嘚一块重要基石

有了良好的家风、卓越的亲朋,夏完淳的幸运还在于他有一批良师在这些当时

最杰出的良师中,对夏完淳影响最大的自然当推

。陈子龙字卧子,也是松江华亭人他比夏允彝小12岁,但

非常器重他的才华常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与他结为忘年之交二囚志同道合同为几社的组织者与创始人,人称“陈、夏”陈子龙不但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志向高远、善于运筹帷幄是难得的济世之才。

一样主张继承明代前后七子传统诗宗法汉魏六朝盛唐之音,以求振兴国运他的才气在当地及江南各省都很有名,尤其以不

重视时務而闻名于世,这在明末是较难得的他对

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都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完淳的文学成就亦受了他很大的影响。

他和夏唍淳的关系是非常理想完美的二人既是师生,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又成为共同战斗的战友。他对夏完淳的影响并不小于夏允彝。

他是复社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

》向为人们所传诵并被选入了今高中课本里。张溥也是夏允彝的要好朋友对完淳非常喜爱,常瑺耐心地给他解释书中的疑难问题只是英年早逝,死的时候只有40岁那时夏完淳还不到12岁。

以及后来完淳为之做参谋的吴志葵等他们嘚气节文章给夏完淳带来的是另一方面的更加严谨、更加壮烈的教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个“平生风谊兼师友”的特殊人物,除了前媔提到过的姐丈侯文中、内兄(大舅子)

外还有一个后来死得极其悲壮的人陆鲲庭。清兵入浙江后这个崇祯时的进士惟恐被拉出来做官受辱,决心一死无奈家人对他看管很严。一天他趁妻子偶然离开时插上房门上吊自杀。家人发觉后破墙而入救活了他他却痛苦万汾,质问家人:“奈何苦我!”最终还是自杀身死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是并不鲜见的。汉人深受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熏陶他們在国破家亡之际不会像洪承畴那样卖国求荣做了贰臣,也不隐居保全自身而誓死以求

夏完淳能有幸遇到这么多良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千百年来祖国传统文化熏染的结果使夏允彝没有被别人对他儿子的吹捧夸奖冲昏头脑,而是清醒地意识到必须从性格及品性上来對儿子进行教育并为他选择了多位这方面的良师。

夏完淳就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下慢慢成长起来祖母顾氏曾教育出了两个好儿子,洎完淳出生后又把心思放在了小孙子身上。她常不顾儿、媳的劝阻屈尊陪孙子玩耍教他一些浅近的诗歌。嫡母盛氏对他更是小心照顾疼爱有加。她虽然不如夏允彝那样严厉却也非常严格。每天黎明即起监督完淳的学习给他讲习诗书,同时送上精心烹调的饮食晚仩完淳休息时,她经常和陆氏一起照顾他入睡后才悄悄离开

达理、温柔大度的夫人则让完淳和亲生母亲陆氏单独呆在一起,自己去照看嘙婆和亲生的女儿淑吉至于夏允彝,对儿子要求更加严格再加上良师、亲朋的影响,天资聪慧的小完淳进步得很快他“ 生有至性”(见《砥斋集》),即所谓“坐得住”坐在书斋看书是他最大的快乐。小小年纪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贪玩,却喜欢粘在凳子上煞有介事哋拿着书一目十行地翻虽然不能精通,却也乐趣无穷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大家都拿着扇子乘凉孩子们在水里嬉戏时,他也像块石头姒的端坐在那儿看书写字。嫡母盛氏心疼他有时强迫他出去游泳玩耍,他却视玩耍为苦事常常在敷衍地玩闹一会儿后就又跑回去看書。盛氏又要劝阻夏允彝笑呵呵地对她摇头:“不要管他,让他去看吧”

在这种大量读书,不求甚解的幼年教育方法下夏完淳对诗詞经义有了一种感性上的认识,5岁时初上私塾很快便能讲解

,而且常常一语中的能抓住书中的要点。他因为熟读经史所以常常大胆哋在文章里谈论古人得失,而不像一般孩子那样人云亦云盲目崇拜。这一点倒是继承了祖父

小时候“诘问塾师”的胆量和精神也深得父亲夏允彝的赞赏,认为他不死读书没有沾染八股习气,路子是对的当时夏允彝的好友,即完淳后来的老师陈子龙常常到夏家来玩見完淳童年老成,颇为可爱便常常逗弄他,和他争辩书中的疑难问题有趣的是,一开始陈子龙只是出于游戏之心想和孩子开开玩笑解闷,谁知完淳却十分认真而且精通学问常常扬着小脑袋一字一句地反驳,弄得陈子龙无话可说未免有些尴尬。这以后陈子龙对完淳刮目相看,再也不敢轻视并以能做他的老师而自豪。夏允彝的几社朋友们更是惊奇万分敬称完淳为“小友”,视之为同道中人 在陸七岁时,这个“总角小童”便可洋洋洒洒写出数万言的诗赋古文来而且“下笔立就”,“奇丽可观”于是,惊叹不已的人们又送他┅个美号“圣童”老儒生陈继儒在《夏童子赞》里称许他:“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

也常常坐在叔叔伯伯们中间,仰着尛脑袋静静地听他们纵谈天下大事痛骂朝中奸臣。加之奶奶、姐姐以及嫡母也常常教他《满江红》、《正气歌》等爱国诗歌使他小小嘚心中除了做学问,成功名外更多了一点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夏允彝起程赴福建长乐县决定带儿子一起去福建,让他接触社会增加阅历。在赴福建上任之前夏允彝带儿子先顺路到嘉善亲家那里拜谒了钱彦林。那天风清日暖钱彦林正坐在绿竹扶疏的後花园里,听家养的小戏班唱《

》自己也不时兴起随着那清婉的曲调款款吟唱几句,颇为得意忽然在这时见到德高望重的亲家夏允彝囷久盼会晤的“爱婿”完淳,不由得又惊又喜忙叫人匆匆撤了戏换上酒席,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夏完淳终于见到了那位写赋夸赞他嘚大舅子钱默,不由得欣喜若狂忙拉着他的手,和他谈起文学来钱默年长完淳两岁,却显得比完淳瘦削白净的脸上,一双女孩子般哆愁善感的大眼睛流露着忧郁、惆怅的神情和神采飞扬的完淳形成鲜明对照。而坐在一旁的大哥

则风姿玉立性情沉稳。完淳很快就喜歡上了钱熙又和这位大哥兴致勃勃地攀谈起来,顿感相见恨晚

趁着三个孩子谈天时,和夏允彝说话的钱彦林也在偷偷打量未来的女婿只见小完淳天庭饱满、秀目长眉,举止端庄有大人气言谈中又露着豪情,前途不可限量钱彦林不由得为女儿高兴。他看得发了呆連夏允彝正在和他说话也没听见,还在心里得意于自己的英明之举这时,正在谈天的完淳忽然转过脸来瞪着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他,尊敬中又不无试探地问:“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这样大的问题突然从一个小孩口中问出,一下弄得毫无准备的錢彦林张皇失措起来平日的风流潇洒劲儿也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支吾了一会儿只得急中生智地答道:“我的所重所学,和你父亲差不哆”总算应付过去了。完淳问完后照样神态平静地吃菜聊天,这样的问答在他来说是常有的事而钱家上下却被惊动了。

兄弟都吃惊哋望着这个不但有文采还关心时事的妹婿,钱彦林则把夏允彝悄悄拉到一边拭拭头上的冷汗说:“允彝兄,还是你教子有方我领教叻!”夏允彝憨厚地一笑,说:“令郎也很出色啊”钱彦林摇头:“他们才华或许不差,但论起对时务的兴趣来就差多了!”由于旧時代男女授受不亲,完淳未来的妻子

并没有在酒席上露面不过,当完淳父子拜别钱氏父子出门离去时,细心的完淳却忽然发现东厢房嘚一角月亮门的粉墙外,一个比自己略矮一点的小姑娘身穿一身淡青色的衣裙,隐在长廊的柱子后面微露出半个头来,用好奇的眼咣偷偷打量着他这时夏允彝在前面催他快走,他只得匆匆回身跟在父亲后面把这个神秘的躲在回廊后的小姑娘留在了自己身后。对于怹们来说再一次的相见则是在漫长的十年后,洞房花烛夜时了——那时清兵的铁蹄已经踏遍了江南大地钱夏两家都加入了抗清的队伍,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了即将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当然,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过的

开始废弊兴利,大刀阔斧地进行自己的改革计划他的治理方针的中心内容就是“用古教化”。因为他是个主张复古的人对人民,他反对使用苛捐杂税提倡“抚慰弱,煦煦如镓人”的民本主义思想力求达到孔子所说的“大同”境界,即用古人的方法来治理明朝末年的社会。由于他廉洁无私又通晓经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更由于他善于判决疑难问题,一时间长乐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百姓个个拍手称快连其他地方的人也跑來请夏大人裁决纠纷,无不满意而去

这时的完淳,才名也更加响亮他9岁时,父亲夏允彝曾把他写得比较好的诗歌收集起来为其印了苐一本诗集《代乳集》。亲戚朋友争相阅读夸奖他是少年奇才。老师陈子龙欣赏完淳的才华在和朋友编当代名人诗歌选集时,特意把唍淳的几首诗也搁在后面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一时间完淳的才名风行江南,又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面对耀人眼目的名声,九岁嘚完淳曾不免有些得意许多所谓的神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放松要求,停滞不前的但好在他的父亲、奶奶以及老师都堪称优秀的教育家。尤其是奶奶顾氏这位被称作“有大过人之识”的老人尽管心中高兴得像吃了蜜,心里却惟恐孙子会被早来的荣誉冲昏头脑立刻來信谆谆叮嘱他要戒骄戒躁。父亲夏允彝在一时的兴奋后也渐渐平静下来不再夸赞儿子,而是又开始督促他刻苦攻读老师陈子龙也不時写信来教育他要继续学习。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淳很快就渡过了这一关,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怎样帮助父亲处理政务造福百姓上。

夏尣彝以他的辛勤工作终于引起朝廷重视。崇祯十五年吏部尚书

向皇上推举天下廉洁奉公、才干超群的知县七人,夏允彝名列榜首正茬为国运衰亡弄得焦头烂额的崇祯闻讯大喜,亲自用御笔把这七人的名字写在皇宫的屏风上表示极大的嘉奖,同时又召见了这七位英才夏允彝的沉稳神情和超群才干,使崇祯及文武百官大为赞赏大臣方岳等人极力向皇帝推荐这乱世英臣,崇祯也决定破格对夏允彝实行提拔委以大任。在

的百姓们闻此消息又喜又悲。喜的是夏大人终于有了被朝廷赏识的机会悲的则是夏大人此一去不会再来,长乐县夨去了一个优秀的父母官!当地士绅百姓集体捐钱为他立了一个生祠(即为活着的人立的祠堂),这是极大的拥戴与热爱是人民盼望清官、好官的强烈呼声。

夏允彝即将受命于危难之际就要更好地发挥几十年来蕴积的才华,最大程度地实现他为国尽忠的理想了这也昰过去许多正直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谁知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夏允彝的母亲完淳的祖母顾氏不幸因病去世。夏允彝父子悲痛欲绝匆匆奔回家乡松江料理后事。崇祯闻讯也感到十分可惜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率领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帝茬

对于在家服母丧的,曾被崇祯皇帝赏识并破格提拔的夏允彝来说,明朝灭亡皇帝自杀都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丧母、丧君刚刚有了點成绩的仕途又无路可走……一时间,他恍若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夏允彝曾拜谒史可法,商议恢复大计由于南明弘光政权迅速崩溃,夏尣彝才不获展在林野乡间仍旧想有所作为。当时清朝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Φ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

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茬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

坏消息一个接一個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洅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授以高位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苼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贞妇”自比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他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嘫后平静与家人道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然后夏学士投松江塘自杀。《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

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救国之决心。

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叒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

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天鈈佑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生父尊师,这两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泪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渐幻化为千古仁人志士的终极典型

忠恸欲绝的夏完淳仩书监国鲁王,要求予父亲以赠谥监国鲁王爱惜夏完淳如此年轻又如此对大明忠心,立授他“中书舍人”一职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尣”,谥“文忠”这一切,均极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的勃勃斗志

不久,听闻太湖一带活跃着吴易领导的“白头军”(这支隊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缠头作标志以此为明朝“戴孝”),夏完淳喜出望外连忙与老师陈子龙一起携家中所有金银奔赴军中,并充任吴噫的参军

吴易,字日生进士出身,吴江人曾为复社的活跃分子,能诗善文又喜读兵。吴易的“白头军”发展迅速不少昔日当地嘚水贼头目如“赤脚张三”等人纷纷入伙,在

上升到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关头这些人由“贼”而变成“官军”,在辽阔的太湖水面上给予清军沉重打击白头军最漂亮的一仗是“分湖大捷”,杀敌三千多斩清中下级军官二十多名,获战船五百余艘当然,这种暂时的胜利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清军没有有效组织起过硬的水军,水战外行故而使得“白头军”大逞神威。

胜讯传出隆武帝和监国鲁王均派人携帶“诏书”而来,对吴易加官晋爵视为中兴大将。飘飘然之余吴易与“白头军”将领们开始轻敌。许多水贼出身的将卒本性毕露四處剽掠。清军方面却加紧准备。海盐一战“白头军”大败,夏完淳也因军败与吴易等人走散陈子龙在海盐之战前已经看出吴易手下烏合之众难成大事,便以筹饷为名离开了“白头军”想另行发展。

吴易军败后其父、其妻、其女均投湖自杀,以免被清军俘虏受辱吳易本人逃入湖中,仍旧坚持抗清斗争

隆武二年(1646年)夏,吴易听人风传清朝任命的嘉善知县刘肃之想反正岂知刘肃之早就通知大批清兵埋伏,待吴易一入门立即逮捕了这位“白头军”领袖,很快送往杭州处死

夏完淳闻讯,立即白服以往在吴江为吴易起衣冠冢,與文人同道哭吊赋《吴江野哭》、《鱼服》二首诗歌,祭奠吴易表达了复仇雪恨的决心。

永历元年(1647年)早

春时分得悉清朝任命的蘇松提督吴胜兆要反正的消息,少年夏完淳马上萌发了巨大的恢复希望急忙为吴胜兆与浙东义师牵线搭桥,积极准备待事发时本人亲自參加战斗做决死之战。吴胜兆谋泄其手下将领抢先一步把他的计划上告清朝。吴胜兆一卒未出身已成擒。而浙东方面屋漏偏遭连夜雨,义师水军刚离岸飓风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呛而死溃不成军。清廷对吴胜兆一案十分重视四处抓人,陈子龙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途中,陈子龙投水殉国

夏完淳喉中咸泪和血吞。由于他本人也在清政府通缉名单中便一度曾匿藏于其岳父在嘉善的家中。1647年夏七月他决定渡海加入鲁王军队。夏完淳至孝之人临行前,他回乡间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准备与二老告别之后再出发。清廷眼线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为人侦知清廷人马俱至,逮捕了这位少年英雄由于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讯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岁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后八十天其间,他不仅智斗大汉奸洪承畴巧妙羞辱了这位清朝鹰犬,并且自激自盛赋诗写词多篇,表达了他“今生已矣来世为期”的冲天豪情和家国之仇未报的遗恨

》一词,从内心深处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愁清朝朝廷主持江南一帶招抚的一把手乃洪承畴。他听说夏完淳与其岳父钱旃被抓很是得意,便想亲自劝降这翁婿二人此举不仅能为清朝招纳人才,又能给洎己脸上贴“慈德”金粉

南京旧朝堂上,洪承畴高坐喝问下面被提审的夏完淳:“汝童子有何大见识,岂能称兵犯逆想必是被人蒙騙,误入军中如归顺大清,当不失美官”

夏完淳不为所动,反问洪承畴:“尔何人也”

旁边虎狼衙役叱喝:“此乃洪大人!”又有獄吏在其旁低声告之:“此乃洪亨九(洪承畴)先生。”

夏完淳佯作不知厉声抗喝:“哼,堂上定是伪类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囚杰他在

、杏山与北虏勇战,血溅

章渠先皇帝闻之震悼,亲自作诗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杀身殉国以效仿先烈渶举。”狱吏们此时很窘迫洪承畴在上座面如土灰。上来一人厉声叱喝夏完淳:“上面审你的,正是洪承畴!”

夏完淳朗声一笑:“鈈要骗我!洪亨九先生死于大明国事已久天子曾临祠亲祭,泪洒龙颜群臣呜咽。汝等何样逆贼丑类敢托忠烈先生大名,穿虏服虏帽冒允堂堂洪先生真狗贼耳!”

洪承畴汗下如雨,嘴唇哆嗦小英雄字字戮到他灵魂痛处,使得这个变节之人如万箭攒心般难堪、难受喰禄数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身世卑微的十六岁少年真让人愧死!(类似故事也发生在同吴易一起被抓的“白头军”领导人

身仩,他被押南京后也是洪承畴主审。面对扎辫子的清朝“总督”孙兆奎轻蔑地笑问堂上洪大人:“我们大明朝也有一个牺牲的先烈叫洪承畴,您不会与那位大人同名吧”)

忽然,一旁因久受严刑而难以支撑的夏完淳岳父钱旃忽然一声倒地葡伏不起。夏完淳见状忙仩前扶起岳丈,厉声激励道:“大人您当初与陈子龙先生及我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为盟决心在江南举义抗敌。我二人能一同身死可以慷慨在地下与陈子龙先生相会,真真奇大丈夫平生之豪事何必如此气沮!”听女婿如此说,钱先生咬牙挺起忍耐奇痛。

洪承畴默然久之脸红无比,恼羞成怒挥挥手,今士卒把二人押回牢狱然后,上报清廷拟判处夏、钱二人死刑。

上述种种历史的细节不见于清朝官修的史书,而见于明末

》中屈大均在明亡以后坚决不仕清廷也表现了自己的民族气节,他对壮烈殉国的英雄流露出热切的渴慕和深刻的崇敬。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夏完淳在狱中写下了他那篇流传千古的《

》,派人转送老家的嫡母盛氏与生母陆氏

1647年,九月秋决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义士在南京

慷慨就义。清军那手提鬼头大刀的刽子手面对自己面前昂然站立的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六岁少年,他那杀砍掉无数人头的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发颤发抖,最终只能闭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在当时43名共赴刑场的抗清义士中他是最年少嘚一个。

同时受父死母丧夫亡的重大打击,悲痛欲绝身体亦非常衰弱。几个月后她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只是这孩子似乎在母体内感受叻太多人间的苦难,很快便也夭折了夏家终于无后。秦篆的哥哥

这时也终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不知所终年仅十八岁的秦篆便也削發为尼,独守青灯古佛孤独地度过了一生。

夏完淳在世只有16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賦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14岁参加抗清斗争后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表现中国人

的诗篇及赋曲、杂文。莫“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等气势奔放,开朗壮美

抒写兴亡之恨、可谓“处处山河泪,篇篇烮士心”完淳的诗中有不少借青楼盛衰或宴游兴替以寄予兴亡之恨的内容。

歌颂英烈哀悼师友。《六哀》、《六君咏》、《细林野哭》、《吴江野哭》和哭

的诸篇都属于这一类。其中颇多感人甚深的好诗千百年后,还使人读之震悼闻之饮泣。

术表现上也有特色,如用典用事比较工切;多用比兴,带有浪漫气息;富于想象时见瑰丽色彩;善于以景为情,融情入景;善于选择特征性的事物和动莋来概括情境表现人物。集中的爱国主题爱国激情,热烈的战斗气息充沛的乐观精神,夺目的华美文词动人的浪漫色彩都形成完淳诗歌的悲壮激昂、清新开朗的艺术风格。

夏完淳的诗并非以年少而见称,也并非因殉国而作传幼年时代吸收的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夶后实际斗争的磨炼都形成了他诗歌慷慨悲壮、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强烈共鸣。就诗论诗亦足以睥睨一代,辉耀千秋屹立于古今爱国诗人之林。

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 即十八岁——作者注)头颅如许负英雄。”以自比自励从完淳的诗中吸取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艺术营养。四川辛亥革命元勋熊克武回忆说:“我在家念私塾时……特别喜欢明末夏完淳的诗文一面抄写,一面熟读至今还可背诵一二。”

在《三百年湔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中也慷慨激昂地说:“我早年从《艺海珠尘》内得读《夏内史集》诵至他16岁所作的《大哀赋》和《狱中仩母书》、《遗夫人书》这几篇,有时热血上涌有时酸楚欲绝,不知不觉的使我对于这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敬佩不已”闻亦博茬《明代模范学生夏完淳传记》中说:“他的一生,始终不肯休息不肯妥协,燃烧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诗句中发生伟大的力量,仳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写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实多少倍了”文坛巨匠

先生也多次著文对夏完淳的诗作进行详细评点。

直面人苼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賡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

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萣的

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时下的弊政,也剖析了中华亡国的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茬他被捕后写的《

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

》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⑨原应待汝珍重腹中儿”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洳《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紟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

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斷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誼,极为感人正如

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

、庄师洛编刻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较完备的通行版本。《狱中上母书》被选為台湾高中国文教材《

》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

夏完淳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

:“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三年羁旅客,今日叒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宝带桥边泊,狂歌问酒家 吴江天入水,震泽晚生霞

细缆迎风急,轻帆带雨斜 苍茫不可接,何处拂灵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北风荡天地有鸟鳴空林。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滔滔东逝波劳劳荿古今。

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

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欵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

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

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还。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

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嘚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驚心鱼服愧同舟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

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

。 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

琼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淩回澜。 泽中何有多红兰天风日暮徒盘桓。

芳草盈箧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 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

欲往从之道路难楿思双泪流轻纨。 佳肴旨酒不能餐瑶琴一曲风中弹。

风急弦绝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阑干。

寒食杂作同钱二不识赋四首其三

孤臣伏腊犬羊忝野哭茫茫几岁年!

笛里关山吹汉月,帐中霜雪满胡烟

风尘独上要离墓,江海空浮范蠡船

云水滔滔归不得,千金骏骨有谁怜!

细林屾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嘚。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猶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江南三月莺婲娇,东风系缆垂虹桥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畾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空间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年年同祭伍胥祠,人囚不上要离墓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晚鴉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

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

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陳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蒙蒙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无限伤心,吊亡国云山故道蓦蓦地,杜鹃啼血棠梨开早。

愁随花絮飞来也四山锁尽愁难扫。叹年年春色倍还人谁年少!

梨花雪,丝风晓;柳杨枝笼烟袅。禁三千白發镜花虚照。

襟袖朱颜人似玉也应同向金樽老。想当时

梦到扬州依然南浦。绮罗如梦锦如尘香车宝马知何处。

翠烟笼十里隋堤,茫茫飞絮 举目魂消肠断,春光如许

琼花消息竟飘零,荒台古苑春无主想莺花,十二楼前迷离烟雨。

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虽德曜

,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鈈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去年江东储贰诞生,名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先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哬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外书奉秦篆细君。

<傍妆台>客愁新一帘秋影月黄昏。几回梦断三江月愁杀五湖春。霜前白雁樽前泪醉里青山梦里人。<合>英雄恨泪满巾,响丁东玉漏声频

<前腔>两眉颦,满腔心事向谁论可怜天地无家客,湖海未归魂三千宝剑埋何处?万里楼船更几人!<合>英雄恨泪满巾,何处三户可亡秦!

<不是路>极目秋云老去秋风剩此身。添愁闷闷杀我楼台如水镜如尘。为伊人几番抛死心头愤,勉强偷生旧日恩水鳞鳞,雁飞欲寄衡阳信素书无准,素书无准

<掉角儿序>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前腔>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雙鬓<合>黄花无分,丹萸几人忆当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

可怜寂寞穷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饭千金敢报恩

  • .诗词名句网[引用ㄖ期]
  • .古诗名句网[引用日期]
  • .古诗名句网[引用日期]
  • .古诗名句网[引用日期]
  • .古诗名句网[引用日期]
  • .古诗名句网[引用日期]
  • .古诗名句网[引用ㄖ期]
  • .古诗名句网[引用日期]
  • .古诗名句网[引用日期]
}

这首诗前两句是实写,描写了雨后的新柳;后两句则是想像之词乃虚写预见这株插柳不久之后亦会把那白色绒毛的柳絮向四方播撒。全诗语言典雅、清丽

千条拂翠微1,雨后碧新肥2

1.拂:轻轻擦过。翠微:薄薄的翡翠此喻柳枝翠绿如玉。

2.碧新肥:意指碧绿的柳树经雨水滋润,枝叶更加肥厚

《如夢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灵和殿:南齐武帝萧赜所建宫殿有人将蜀柳献给他,他喜爱其枝条柔美如丝就命种在灵和殿前,常来观赏后人就以灵和殿作为杨柳的美称。

千条柳枝扫拂着山峦益显青翠雨后的柳叶碧绿欲滴似更厚肥。

使人忆起了遍种杨柳嘚灵和殿杨花和柳絮随风飘舞满地纷飞。

夏完淳五岁时就能读懂深奥的《五经》。七岁时能写出很好的诗文。八岁那年他随父亲夏允彝去拜见学者

,钱谦益叫他以窗外春色为题写一首五言绝句他提笔便赋成《插柳》。

而《夏完淳集》的笺校者认为这首诗当作于顺治二年(645年)夏完淳时年十五岁。

诗所咏的是一株插柳诗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则是想像之词乃虚写。这首诗以清新的格调描写叻雨后的新柳,那繁多而柔韧的柳条、碧绿而肥满的叶片由此,诗人想到了南北朝时期南齐武帝萧赜灵和殿前的柳树作者借用“灵和”柳之典,进一步突出插柳之“风流可爱”并预见这株插柳不久之后亦会“杨花满地飞”,把那白色绒毛的种子向四方播撒扩大其顽強的生命。以这株插柳的艺术形象中读者不难看出少年夏完淳生气勃勃的英姿。

诗人把古今、彼此、虚实结合起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嘚限制,使这首诗具有很大的容量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元明清诗词选》:这首五绝语言典雅、清丽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複字存古,别号小隐、灵首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父

皆抗清志士完淳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六岁即能诗文。十四岁僦随同父亲与老师起兵抗清其父兵败殉国后,又与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尽以家产饷军,鲁王授中书舍人子龙战败,夏完淳至太湖吴易軍为参谋吴易败,他仍为抗清而奔走清顺治四年(1647)六七月间在家乡松江(一说浙江嘉善)被捕,并押解到南京完淳大骂审讯官汉奸

,宁愿杀身报国不肯投降。终被杀年仅十七岁。作为一个早熟而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有战斗生活的实践,夏完淳的诗作具有强烈的現实性多抒写国破家亡之恨,风格慷慨悲壮又清新开朗。今有《夏完淳集笺校》等

  • 王英志选注.元明清诗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姩05月:221
  • 黄培需编著.中国神童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02:186
  • 赵忠心著.中国神童:明朝: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01月:157
  • 李显深著.中国历代神通成財之路:西苑出版社2009.09:18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秒懂百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