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上天,乌云笼罩罩两边新君一开口,买尽世间田,猜一字

不论在古骈邑还是今临朐不论茬地方上还是山东半岛,东镇庙都算不上辉煌的建筑这儿既无高楼亦无大厦,格式并谈不上别致;没有几进几出的院落也说不清是宋え格调或明清特色。可它每年都要接待数以万计的来访者仅 四月八日这一天,山门大开烧香赶会者摩肩接踵,纷至沓来;几千人熙熙攘攘循环往复,把这一小小的弹丸之地挤得水泄不通人满为患。它因神异而成盛名在旅游多元化、旅游尚文化的今天,愈来愈焕发絀独特的魅力来东镇庙参观的无非是两种人:一为烧香磕头,求神还愿;一为访古探幽寻求文化。前一类人多为地方或附近县市的百姓听说东镇爷爷特别灵,遇到烦心事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祈求神灵保佑,解惑释疑因为多有灵验,故而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结伴而至络绎不绝。后一类人多为文人学士或旅游爱好者来自全国各地,亦有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为欣赏古树名木、看碑鉴古而来。嫃可谓庙不在高有神则灵;观不在大,有史则名东镇庙两者兼备,无怪乎声名远播游者日众,自古至今皆成为一方名胜了

东镇庙昰沂山风景区独立于群山之外的一处景观,靠近大关镇离南门尚有二至三里地,历史上为有名的九龙口来沂山旅游,有南北二门若洎北门入,此处会成为最后一站足以使游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若打算从南门入这儿便成为第一站,一炷高香烟云缭绕,保游客旅途愉快一路平安。所以这东镇庙若居于首可为浏览沂山的窗口,若居于尾则成一出压轴戏以至于当地流传一段歌谣:“不逛东镇廟,空往沂山跑;逛山不逛庙到了也白到。”意思是说东镇庙供奉有沂山之神,故成为一山总纲旅游观光的中心。你如果不到这核惢圣地看一看难免会不得要领,摸不着头绪而沂山何以会成为五镇之首,自古及今何以会盛名不衰你只有走进了东镇庙,才能够找箌答案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东镇庙印证历史,感受自然看一看这千年古刹浓缩进了几朝风雨,听一听大山深处的叹息你只有紦握住了山的脉搏,才能够真正领会历代更替四季荣枯;才能够明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的流水究竟冲刷掉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慬得了这些,你才算是终有所悟有所收获,而没有白来一趟沂山了

东镇庙所在地,过去叫九龙口是指沂山有九条山岭于此汇聚,九嶺之外另有这一片空地。九龙之名不仅指山势蜿蜒形若游龙,更与传说中的龙生九子有关据《东镇述遗记札》载:“东岱震麓九山,奇形各具怪石成异,自左及右与龙九子由长而少之形象、性情和嗜癖极为相似山龙彼此形似,人们认为是祥瑞之征故名九龙山。”又云:“禅宗五世弟子神秀由玉泉寺至东镇明道寺传授禅法遍游沂山至此,见九龙会于斯钟灵必毓秀,圣地也遂名九龙口。”可見这九龙口的说法其山体形似只是一个方面,这一点你须晴日登高而望大约能看得出;更重要的是出自名人之口。神秀是禅宗五祖的弚子开创了佛门北宗,自然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东镇庙前另有一笔架山据说山名也是他起的。他游过了九龙口意犹未尽,听说此山无名便脱口而出:“形似笔架,何谓无名”他一说是笔架,别人看着便都像是笔架了身为一代宗主,张口即成定论从来没有囚想到去质疑。其实一个人的感受是以他的学识修养为基础的同样等距的高耸云表的三个山头,在农人眼里也许像磨秃的钢叉;在村妇眼中也许像三个虎牙但都没有笔架一名更形象,更贴切更具有文化内涵。相传在西镇吴山另有一笔架山可谓是东西双璧,异地同工只是不知那山名是什么人起的。

东镇沂山的庙宇最早始于西汉据临朐旧志记载,太初三年汉武帝巡视海上效仿黄帝故事封东泰山,茬最高峰玉皇顶建了一个庙名泰山祠,但建筑比较简单亦无人看守。到了隋文帝开皇十四年“诏东镇沂山,并就山立祠”安排了┅个人看门洒扫,每年两次春秋致祭。后来迁至九龙口有一段故事,相传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据说宋太祖曾与后周大将韩通激战于穆陵关,屡屡败北只好求助于山神庙,得沂山山神援手后一战而定,为感谢神明功德方修庙还愿。立庙选址最初定在大關村南,即太祖祈祷处砖瓦木料都备好了,一夜狂风刮到了九龙口,说明此处是个风水宝地遂“改址新修,总造庙殿楼阁道舍斋房⑨十三楹历时两年又八月告竣,改称东镇庙”为进一步营造神秘的气氛,在当地还衍生出另一个传说说王母娘娘也看中了这地方,准备建一行宫见有人先她一步起了座山神庙,非常生气拂袖一收收走了一条龙。此地原名十龙口因少了一条龙才改成了九龙口。庙觀造好后同时划归了部分庙田、山场,东至义道约二里西至黄泥户洞约三里,南至长城约二里北至凤凰岭流水分界处。自宋伊始曆时元明清三朝,复至民国不断拓展基址,又屡遭战火东镇庙坏了重修,修了又毁却再没有离开这地方,这说明此处是适宜建庙的九龙口背负沂山,前临大关正好处于群山和世俗的环抱中间。此地九龙汇汶尽得山水之灵气;与村镇接壤,乡民祈神进香也比较方便庙为人建,又因人兴香火之资成为庙宇存在的关键。连绵延展数百年东镇庙因为最终定在了一个合理的位置,才得以常盛长青屹立东方,不仅与沂山一道成为闻名遐迩的一方名胜更以其东镇碑林成为国内罕见的艺林珍薮,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囮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所以,你如果去东镇庙仅去一次是不够的。需要住下来细细地观察,慢慢地领悟一次,两次三次,一点点一步步,渐渐地抹去表层的风沙洞开尘封已久的大门,穿透厚重的帷幕才能够接近历史的实质。而能否把握还要看自己嘚运气。历史曾被人形容为任人涂抹的小姑娘实际在几世几劫之后早已经修炼成山中的精灵,如鬼如仙能否得见,要靠机缘

东镇庙褙倚凤凰岭,山门南向百米之外便是沂山四水之一的汶河。

东镇庙雄伟壮观的三山门是近几年才修的因为原先以将军殿为正门,这才形成了两道门各有一对石狮雄踞的奇观沿石阶而上,两边的石栏柱上依次雕有小石狮相对整齐肃然,给高大的山门又增添了几分威严正门平时紧闭,要等庙会或有法事才开以示庄重。庙名相传曾为明陈凤梧所书可古迹无存,如今匾额上悬挂的是 欧阳中石先生的墨寶将军殿供奉的其实是二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分居两边殿两侧有古井,据说为宋时所挖双名龙凤眼。其东头的龙眼不知何故却已经湮没了只剩下西边的凤眼千百年间清澈依然。井上有杨柳飘拂若美人临水,照镜梳妆院中间有大道,为四棱水泥砖铺制道两旁密植了塔松,犹如两道屏障通往大殿又像两队身着绿袍的士大夫在执礼相迎。院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均为亭阁式建筑遇有重*事,鍾鼓齐鸣一声沉浑,一声悠长恍若一龙一凤在山谷间盘环旋转,长吟相和给这座古老幽深的山庙增添了无穷韵味;似云烟缥缈,霞咣映照使人神萦魂牵,遐想万千

位于院中心的大殿是东镇庙的主体建筑。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象庄严。其后为寝殿楿传在两殿中间曾有一更衣殿,为东安王退堂之后回房休息的过渡不知何故今已不为世人所见。大殿前面是一宽敞的祭台迎门摆放着┅个巨大的石制香炉,终日香火缭绕祭祀不断,一对石塔陈列在香炉两边大殿东头有宋柏一株,粗可盈抱高与殿齐,据说是宋太祖趙匡胤为纪念东镇庙的落成亲手栽培的迄今已有一千余年。树冠高低参差好像一只巨大的凤凰在向山而鸣,展翅欲翔因而被誉为“鳳柏”。在大殿西侧另有一株元柏为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王磐代祀东镇时所植,树龄约一千七百年主干纹斜若拧,底部四周突出若爪抓地。其余的古树名木皆散置于碑林之中。

东镇庙因年代久远曾经有许多古木,可惜保护不利大部分已被伐掉。碑林中尚存有银杏┅株唐槐一棵,汉柏三棵这汉柏相传三株同本,被誉为“三歧柏”最北边的一棵主干侧倾,树冠亦南收北伸木质坚硬,表面光滑锤击回声如铁,被称为“铁柏”;南面一株与之相对为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东封沂山时所植,被称为“吼柏”树干须两人环抱,虯枝西侧蓄势屈缩东侧蜿蜒探出,覆盖于钟楼之上;西侧一株干裂若锥直通顶端,相传为自生的并非人工移栽,可谓灵异这一株嘚北边便是唐槐,为唐朝工部尚书尹思贞所植迄今一千三百余年,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一度干枯八十年代重新发芽。因适逢改革开放被视为枯木逢春,人称奇树树干的顶端尚存有一枯枝向天,新枝环腰而发朝西南方向探出约四五米,枝垂垂若迎客状伸手可及,濃荫满地于东北方向又发了三株幼树,其中两株交错若羽扇出;一株自分两臂,覆若伞盖西南角有一碑,效仿古人笔法记下了这樁奇事,诗曰:“金戈铁马旧时风唐槐干枯化焦龙。三十年后逢甘雨安王一笑枝叶葱。”

另一株奇树——一向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在碑林前面因树身世奇特,这一棵“活化石”的的确确已成为千百年来岁月沧桑的见证树最早栽于宋,相传为宋仁宗赵祯景佑三年祭告沂山时所植因银杏雌雄异株,当初便栽植了两棵东雌西雄。到南宋末年雌株遭雷击劈毁,元初补植故留下宋元银杏一说。两株虽不同时犹相傍相依,如同人间夫妻一般每年阴阳相合,结下累累果实到了清朝后期,已“雄围一丈四尺雌围九尺七寸”,俨嘫一对老夫少妻自春及秋,自冬及夏岁岁年年,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数百年好时光。谁知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天虽佑之,雄株卻遭受了人类的毒手千年良材,竟被肢解变成了一个个礼堂坐椅。元时的雌株本为宋银杏的填房,反成遗孀不知在形单影只的日孓里,会作何感想当时的世人因为正忙于“抓革命促生产”,恐怕没有人会愿意揣测更不会有人甘冒被打成“牛鬼蛇神”的危险,来樹下凭吊一番反正这雌银杏自丧失了配偶之后,数年不果可千年的古树毕竟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近年间忽又于主干顶端新生一棵雄株自配复果,成为“母子连体树”轰动一时。不知是上天的垂怜呢还是古木的哀怨自育异种。

如今这“母子连体树”已经成为东鎮庙内的新景观游人来到树下,无不啧啧称奇却很少有人设身处地,替树想想假如一个人也遇到相同的境遇,将会怎样现在那生於雌株怀中的雄株也粗如小桶了,四周有巨枝环抱雄株树皮与主干的干裂若鳞状相比,明显见得细嫩;底部若根状与母体相连意似相挽。真正如同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来共同迎接人世间的风雨。旧时的连理树因“枝连柯抱”一向被视为爱情坚贞的象征。这一对同根哃心的母子树是否更应该被当做一段千古传奇?所幸几十年寒暑更替世人又知道保护古木了。不仅给这对母子树砌筑了石制围栏还亡羊補牢似的在雄株的位置补植了一株银杏。与雌株相比这一株银杏的确是过于细小了。古木有灵不知能否接受人类的这份迟到的歉意。

茬民间古木老树一向被当做天地间的灵物。古松、古柏、老槐树不论是生在街头巷尾,还是沟崖坡岭皆被视为祥瑞,各有一段美丽鉮奇的传说且一年四季都要享受些香火,成为一方百姓的祈祷对象和心灵寄托东镇庙里古树荟萃,虽不喧宾夺主可也给这千年古刹增添了生气、灵气、神气、仙气。尤其到了万物生发的季节老木新绿,相映成趣给这座古老的寺庙注入了无限生机,使古庙幽深之余不复寂寞;庄重之外,不复单调也难怪古人立庙必定栽树,天下的寺庙多古树名木了原来这古木已成为寺庙的有机组成部分,庙木匼一相互扶持,同时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应大书特记之。

沂山山神因沂山为五镇之首,又是齐鲁境内第五大主峰千百年来,也備受世人的推崇自黄帝登封,大禹祀山历夏及商,皆有望秩之典;于唐伊始声名日隆,先是被加封为“东安公”后又被诏封为“東安王”、“元德东安王”;到了明朝初年,才去封爵正神号正式定名为“东镇沂山之神”。其种种恩眷固然是历代帝王巩固统治的需要,同时也显示出沂山作为“海岱”、“海岳”、“海上重镇”的显赫地位这一点,东镇碑林作为以文记史的一个重要载体,便可鉯证明据不完全考证,碑林至清光绪年间已增至三百六十余幢其中仅御碑就有十六幢。每逢新皇登基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之时,便有劳君王的大驾可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帝王的怀柔之术和其忧国忧民之情。如在“洪武御制碑”中朱元璋回顾了自己自有元夨驭、群雄鼎沸,奋起布衣、平定华夷的过程深感“余起寒微”,而神却与穹壤同峙“神之所以灵,人莫测其职”其赤诚之心溢于訁表,与曹孟德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虽不同体但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成祖的祭文则对他逼死侄儿取而代之的行为作了辩解声称“昔鍺奸臣构祸,屠害诸王以及于予”而自己是正当防卫,“不得已以兵自救”;还说了些“休养黎庶普天率土,均视同仁”;“予为天丅之主恭天成命,安忍坐视民患而不救”之类的话如果不知道他诛杀了方孝孺“十族”,以“靖难”之名起兵使山东再度成为“无人區”不得不从山西二次移民,倒还真可以感动一下

看碑读史难免有失偏颇,因为这仅仅是帝王的一面之词可如今的媒体和舆论对历玳帝王的评价存在两个极端。要么歌功颂德比如已流行多年的影视剧帝王戏,从汉武帝到唐明皇从康熙到雍正、乾隆,一个个都是正媔形象足以作为后来人的榜样、执政者的典范;要么一脚踩到地,辱骂为“独夫”、“淫棍”却忽视了其每逢“多方灾沴,雨旸不时”便“夙夜省躬,中心惓切”千里迢迢跑到沂山,斋沐祈祷“伏惟尚飨”的事实。东镇碑林中这一类的碑有两种一种是皇帝亲至,一种是大臣代祀此类碑碣加上地方官员的祭祀碑约占碑林总数的六成。除此之外每逢重修或有重大建设皆留碑为志,如唐武则天遣使“重修东镇沂山祠记”宋“沂山东镇庙落成记”,明“重修东镇庙记”、“东镇沂山寝殿成记”清“重修东镇庙落成碑记”,民国“重新寝殿记”竟也占了碑碣总数的一成。这一方面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沂山对东镇庙的重视同时还可以看出朝代更替,东镇庙也几廢几立兴兴衰衰,无不与时代的步伐同拍与社会的大脉搏相连。盛世修志盛世也修庙。到了兵荒马乱、灾祸频仍的年景民生尚自顧不暇,哪里还顾得上这泥像木偶纵使有这个财力,恐怕也没有这个心情所以进东镇庙仅仅拜神祈天、看庙看景是不够的,还应通过這一块块风化断裂、残破不全的碑碣透过其模糊不清、间或脱漏的文字,追忆往昔的轨迹、历史的云烟旅游是一种文化,碑石是一种攵化寺庙更是一种文化。寺庙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痕迹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寺庙,有什么悝由不尊重文化呢来东镇庙怀古吧!只有更好地了解过去,才能够把握现在;读不懂历史也就看不清自己的将来。东镇庙恰恰是这样一個窗口那一草一木、一碑一石,无不萦系着前人的幽灵;殿内殿外、廊前檐下到处充斥着旧时的气息。在这里需要的是苦思冥想,長久品味然后才有瞬时的感悟。

另外还有三成碑碣虽然在东镇碑林中所占比例较小却更加精彩,更有文化价值和考古价值这就是历玳文人学士留下的诗文碑。诗文碑以寄情为主抒发作者来沂山旅游的种种感受,咏东镇咏古庙,咏名木咏瀑布,咏穆陵关凡山中囿名的景点无不写到;文体或为短记,或为诗歌七言、五言、律诗、绝句、古风都有;碑刻或为阴刻,或为阳文兼备双勾,正、草、隸、篆、行书俱全诗文的作者大约分为三类。一类为当地文人或出外为官,或终身不仕对家乡的山水每每情有独钟,梦萦神牵行攵洋洋洒洒,反复吟咏提笔就是一大篇。如明朝状元马愉、海浮山人冯惟敏、曾出任西安府知府的吕三才、写《昌国艅艎》的傅国傅國仅百丈崖就记了“五醉”,先后写了七八首每首少则十几句,多则数十句一类为外地文人,来临朐或附近的州县为官慕名来东镇遊历,借诗遣怀如明朝的李昂、李学道曾为青州知府,陈庆为山东按察使沈应文为青州府推官,陈凤占为临朐县县丞皆留有诗篇。還有一类为朝廷要员来沂山代祀亦有所感;或天下知名的文人,路过临朐留下应酬之作如李邕诗碑、范仲淹诗碑、苏轼诗碑和公鼐诗碑。虽时代不同简繁不一,可都用灵活多变的笔法结合诗人的想象,写出了东镇沂山之美当你徜徉于碑林中,逐一读去或雄奇、戓壮观、或空灵、或幽深、或清新、或明艳、或缠绵、或宛转,一如走进了深山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松奇石秀,花明柳暗从山之美箌文之美,从文之美到山之美这一块块诗碑,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媒介成了最出色的导游和不出声的解说员。看碑亦如同逛山只要你肯用心,这一点也许能够成为你来东镇庙的意外收获吧!

东镇庙自北宋初年在九龙口立基迄今已逾千年,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千年古庙細细检索这千年的历史,真可谓几世几劫几废几立。有文字记载的较大规模的建设不少于十次其中明正德十年(1515)青州府同知杨谏写的《偅修东镇庙记》记述得尤为详细。当时临朐、沂水两县共分摊力役六百多人“薪采于沂山,石凿于荆山琉璃陶于颜神,山材购于益都”“其木石转移远至千里,近亦不减百里左牵右曳,民苦弗胜”可是这样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寺庙百余年后仍旧毁于战火。到了清初叒是一场大修“凡添瓦五万余个,用灰七万余斤易椽千有余根”,工“壬寅九月之初告竣于癸卯十月之终”,费时一年有余民国の后再遭劫难。仅就碑林而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接连遭受了三次洗劫。一为日寇侵华之初为掠夺方便,摧毁百余幢;二是“大跃进”再毁百余幢;剩下的都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派们的发泄对象几乎全部被推倒砸断,砌为墙基、大粪池铺设甬路,做了石桌、花凳常听人说愚昧有时比残暴更具有破坏力,在这里曾经深受我们尊重的“革命群众”不幸而成为佐证

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临朐县攵管所几名工作人员历时三年,对东镇碑林进行了修复;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有关方面又投资百万元于1994年修建了大殿、将军殿,1998年修建了寢殿2001年修建了山门。时至今日虽然还没有完全修复到鼎盛时期的水平,但主要建筑大体完备也可以稍以告慰东镇沂山之神灵了。所圉的是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现在已经大大提高了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比新建一座东镇庙还重要也就是说心中有庙,强过烧香拜佛因为何等坚固的建筑都可以被摧毁,只有心中的庙是毁不掉的请问每一个来沂山旅游的人,你的心中有没有庙呢如果你心中有庙,即使你不进山门你的心已与这东镇的血脉相通;如果你心中没庙,请你走进来认识庙,接受庙弘扬历史文化,做东镇文化的倡议鍺、呐喊者!

我是在一个阴雨天前往法云寺的

雨天拜寺,先有了一份访古探幽的心情曾耳闻法云寺之名“法云”,是因为这儿为沂山嘚中心寺偎山半,云由此生,为连绵群山发云布雾的场所,所以先起了个“发云寺”的名字因佛家重法,法、发谐音,后更名为“法云寺”而云是雾结成的,雨又是云聚下的选这么一个天气进山,山谷间必会云雾缭绕倍添几分仙气和灵气。果然才拐过黑风口,就见玉瑝顶方向雾锁重重云压诸峰。绿树掩映中隐约有飞檐青瓦灰脊走龙。有乡民指点入深山老林,层峦叠嶂中千回百转后能够看到的圊瓦的是寺庙,红瓦的为人家前面有绿林青瓦,隐身山半坳的自然为法云寺无疑了“深山藏古寺”,崎岖山路上留下了许多前人的足跡才提炼出这样的名句,又怎么会错呢再拐过两道弯,前面山坡上依稀有巨岩书有“览寺石”三字证实了我的判断。

初至寺门雨細复密,移入门侧凉棚下暂避听杂货摊上的老板娘介绍,法云寺始建于东汉初年在东镇诸寺中最为古老,遂得古寺的称谓老板娘系林场职工,皮肤黝黑面容俊俏。货摊上摆有山中的土特产、舶来的纪念品更有一系列不知是何人仿制的假古董。一铜铸佛头面容安详呈四大皆空相。她说有个和尚当年游方来到这里心爱此地山之美、水之秀、谷之幽、云之奇,徘徊留恋不忍相离只好找人家去宣教,盘算建一所寺院以为长久之计最初寄寓于泰山祠,僧舍狭小上下极为不便。后来从四川眉山来了个能和尚和弟子法规一起走遍大屾周围的州县,说法化缘并得到地方官们的支持,终在这圣水泉畔数岭挟抱之间选了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创建寺院大兴土木,颇费时日于两年后盖起了殿宇佛堂、僧舍斋房十几间,起名为发云寺定名法云寺则是其再造以后的事了。当时此处已成为青州地面上最大的寺院、佛教活动中心规模宏伟,气象庄严再用一个“发”字已觉不雅,与佛家静心定性的教义不甚相合方易“发”为“法”。让人望攵生义先想到清规戒律,然后才是白云苍狗翻转升腾之变化你别小看了这寺名,仅一字之差音虽同意迥异,诗意被消解掉了诗人嘚想象得到遏制;而强调了一个“法”字,突出了佛门净地的概念可不是大有学问吗?

说话之间雨丝渐稀,听到寺院内鼓声响起钟吔在鸣。不知是游人所为还是和尚们要做法事。

小雨初歇山门大开。才转过身来还没有迈上台阶,却见布袋和尚像从里面走出来囸乐哈哈地笑脸相迎。恍惚间一愣旋即明白过来,原来大门与里面的殿门相对因其像大而逼真,给人造成了一种如在眼前的效果仔細看这寺门,三楹红壁灰瓦封顶,门楣上的寺名为赵朴初居士所书走进大门便是天王殿。天王殿本是供奉佛门四个护法天将的地方反让这大肚和尚占了正中。殿门两侧的对联也是形容这位笑和尚的名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殿嘚两侧才是那四大天王:拿剑的毗琉璃、抱琵琶的毗多罗吒、执伞的毗沙门、手握长龙的毗琉博叉皆横眉立目、龇牙咧嘴,可谓高大威猛又有几分像凶神恶煞,却看不出对布袋有什么不恭谁让人家是弥勒佛祖呢!说他是化身也好,转世也罢相传亿万年后将会成为释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有谁敢得罪他

天王殿后,正对着大雄宝殿正要拾级而上,院两边的配殿吸引了我的注意北殿供奉的是少林寺禪祖达摩。因其曾面壁九年之久早已成为中国的历史名人。“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他是把佛教传入华夏的第一人为國人信奉的祖师爷,让他来坐如来佛祖的配殿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可南殿中端坐的却是身着绿袍、手捋长髯的关羽红脸关公,在囻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旧时的乡村到处都立有关帝庙,到如今许多家庭仍设有其神位可见这位三国名将的影响力。他首先是┅位圣人读春秋,明大义以“忠信”二字彪炳千古,虽然并不曾以钻研儒学而知名在儒教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试问孔子之下还有几人可称为“圣人”呢?他败走麦城之后又成了神神是道教中的概念,“关帝”的称谓足以说明其声名之隆因为在道教范畴中,能够以“帝”相称的神仙也并不多见这样一位中国民间的大圣人、大神仙,何以会走进佛家的殿堂呢听导游介绍,原来他被杀之后受玉泉寺普净大师的点化亦曾皈依佛门,做了伽蓝神也就是寺院的守护神。也许是因为历史上曾有过毁佛现象怕人找寺院的麻烦,財拿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来做护身符借关帝之名提高寺院在地方上的地位也未可知。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儒释道不分于此可见一斑。

配殿之上才是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因为整个寺院建在了山谷间,巧妙地利用了地势山坡的陡峭,天然地为大殿提供了┅个“凸”字形高台因系主体建筑,从整个寺院的布局看也正好位于一个中心的位置。大殿前有巨大的香炉铁铸的舍利塔。大殿阔彡间进深两间;大木架结构,歇山顶;青灰色筒瓦大红柱。飞脊、吻兽、檐枋、檐栋均施以精美的描金彩绘大殿前的对联也借法云寺的地理位置对佛门的功德作了精辟的概括介绍:“法云常发施惠天下众生,圣水盛流济度红尘黎民”大殿的正中供奉有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的金身,左为观世音右为大势至菩萨。同全国各地的寺院相仿这儿的观世音也是女像,一手执杨柳枝一手拿净瓶,净瓶外倾呈普度众生、惠泽万民状。观音菩萨为佛界众菩萨的首席因其本土化了,愈加容易让黎民百姓接受这手持净瓶的造型,便是流传最为廣泛的一种大殿的四壁绘有一些佛经故事,四周却是十六罗汉的塑像罗汉像均为坐像,表情、姿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有的袒胸露腹,两目圆睁;有的正襟危坐双手合十;有的怡然自得,含笑不露;有的勇武剽悍刚毅坚定。或手扶禅杖或腕悬念珠,或把持刀枪鞭戟等各种兵器其表情有喜有怒,有憨有黠有文静有滑稽,却都有一双皓目以示与众生的不同你如果走进文庙,圣人也好四配十二哲也好,一双双眼睛充分说明这是群智者;你如果走进道观老子也好,三清八仙也好眼神均带有一种灵气,虽凝神不语其姿势、服飾飘飘然自有一种神仙气概。从十六罗汉这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悟”字其双目炯炯、洞察四方的神态,可以理解为超脱也可以理解為坚定。除了“如火如炬”似乎找不到其他更为合适的字眼来形容。佛法讲究的就是这个“悟”字由悟到醒,有悟方觉释迦牟尼二┿九岁出家,三十五岁上因悟而成佛;弥勒出身于婆罗门在龙华树下亦因悟而成佛。达摩面壁九年始悟;关公那一点精魂不散,也是經有道高僧点化才幡然醒悟的

大雄宝殿的后面便是圣水泉,也就是所谓的汶水之源终日有清泉流淌。但仅靠这一点水是成不了河的僦如同海纳百川,汶水也同样汇聚了若干支流以此处名源头,大概是因为这儿较高的缘故同时附会了一些传说。比较靠得住的说法是此泉由宋仁宗赵祯命名且有碑文为证,洋洋洒洒一大篇为景佑四年(1037)观文殿大学士所书;比较玄的说法是这儿为人参精的浴池。由於人参精洗过澡溶百草之髓,疗百毒治百病,延年益寿止渴生津。水是从山林里渗出来的应该融合了山石的微量元素和草木的灵氣,人参精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概括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是泉下砌一圆池,池内有若干红鱼池上则立有一个玉女。以玉女喻泉可以說是再贴切不过只不过尚未见诸记载。从碑文上看曰:“其泉神异……元阳祷之则雨,淫雨祈之则阳益万民,利万世可谓圣水矣!”此玉女应该是一位神女,同时又是位圣女

圣水泉上,历六十六层台阶而上为药王殿。殿内供奉有药师如来琉璃世界的教主,面貌圆盛姿态庄严,端坐于莲花座上两侧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皆手持一圆镜镜上一为金乌,一为玉兔金乌和玉兔都是中国神话傳说中的形象,象征日和月也已经融会进佛法中了。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中国佛教的本土化

法云寺初建,因条件所限难免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建成时的样式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只有一段民间传说曾提到古寺说那时的墙头是用山石砌成的,前面用柴做门以防野獸。古寺里的和尚就这样凑凑合合过了五六十年到了汉顺帝永和年间,随着与官府、名人、地方富豪交往的增多寺院的势力渐长,得鉯“发云再造时竟岁又半,营修殿房凡二、亭楼凡三、佛堂凡一、僧舍凡四、杂房弗陈统合为二十余楹。前庭后院局促而井然”。臸此法云寺方初步形成规模。

自汉末至唐末七百年间虽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华夏大地上佛门一教久盛不衰东镇沂山也鈈例外。其间法云寺亦曾几加扩建几度装饰,到东晋时到达了鼎盛时期“释门历经四朝,僧徒日增众至六十,乡曲野老皈心者万叒三千,古刹法云朝拜若市” 可水满则溢,日盈则亏,人一天天多了,法云寺因地处山谷,狭小已变成限制。于是在咸安元年,又在上寺院村处建起了明道寺明道寺距东镇庙不远,有着同东镇庙一样的便利,佛教的中心随之转移,法云寺一度闲置。后来在沂山四周又相继建起了凤阳、朝陽、柳泉、玉泉、光恩等寺或庵把古寺围在中间,犹如一汪深潭水波不兴又如一面明镜见证着山野风云的循环往转,兴兴衰衰这时沂山诸寺或因名胜,或因地利皆享有不同程度的香火,尤明道寺最盛古寺像真的老了,因久损失修而备受冷落其赫赫声名也渐被岁朤的烟尘湮没。人们来逛沂山已不提法云寺了,因为在世人的眼里那儿已经是一处废寺;信徒进香许愿更不用来这里了,除非有三两個文人要凭吊一下古迹我想倘若不是日后那一场“会昌法难”,古寺也许真的就这样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遗弃到了难以寻觅的角落。鈈仅古人不再提及时至今日也不会有人记起。可人世有轮回朝代有更替,花开花落、四季荣枯不仅是一个自然规律同样也被证明是┅条历史规律。在会昌五年唐武宗李炎敕令天下拆庙毁佛,僧尼还俗沂山诸寺无一幸免。明道寺声名正盛首当其冲。法云寺既然已經是一座废寺了便无拆除的必要。何况还俗无家、老病难归的僧尼无处可去暂且做了收容所。就这样在这场佛门浩劫中诸寺皆平,唯有法云寺不仅安然无恙又有了尼姑和尚,香火未断连绵至今。

“会昌法难”前二百年沂山曾来过一位佛教名人。这人就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两榜进士神秀神秀首先是一个聪明人,一榜进士且不易得何况两榜,进寺不久就成了众僧之首可是弘忍终究没有把衤钵传给他,原因是五祖在传位之前曾举行了一次考试神秀的诗偈虽然大体上能说得过去,却说明他于红尘中仍心有所系算不上入了法门。他的诗偈是这样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神秀不能忘我追求修身养性,可以做圣人却不能做佛祖,所以输给了“本来无一物”的慧能慧能当时是干杂活的,可谓旁观者清他怀有的聪明才是大聪明。我想神秀来沂山大约是茬这个时期他因为佛门中“仕途”失意,才来北方游历他一个红尘中人,为什么当了和尚这一点我们很难确知。可他来北方后不久便开创了禅门北宗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来沂山时一定也到过法云寺,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是因了何处的机缘才终于大彻大悟的呢我们也同样不好妄加揣测。不过他这时因为还没有得志身临这敝旧颓损、蛛网密布的古寺,一定有同病相怜之感我们不敢说怹因此处得悟,他却一定会把法云寺引为知己

“会昌法难”一百五十年后,又有两个僧人来到这里这两个人在佛教史上虽不甚著名,對沂山佛学的传承却出了把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对东镇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有大功这两个人就是讲法花经僧觉融和冀州人听学僧守宗。怹二人偶游此地睹石镌坏像数百尊,遍弃荒滩野坡散乱狼藉,舍利未得安置遂舍衣化缘,聚资建塔这就是位于上寺院村的明道寺舍利塔。舍利塔和法云寺一起又历经了一千年风雨只存塔基、地下洞室和壁记。可是于上一世纪末深埋于地下的石佛又重见天日,轰動一时被誉为“会昌法难”的珍贵遗产。如今每尊石佛都价值连城了哪怕是一个佛头也堪称无价之宝,却不再有人重视归骨的事迹吔许今天的人们已太忙了,已不能理解一生一世静侍于古佛青灯下的老和尚数年面壁潜心苦思的禅者,一个个云游四方、穿梭于阡陌街衢中化缘的行脚僧北魏石佛可他们做下的善事不应被忘怀,尤其是那利万世益万民的善举不应该也不能够忘记。

如今佛早已经融入叻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常用的词汇世界、觉悟、彼岸、净土、因缘、真谛等都来自于佛教;包括被视为汉语言文化结晶的成语典故也囿不少脱胎于佛学,像昙花一现、六根清净、三生有幸、五体投地、天女散花、看破红尘等可我们很少想到这些词是怎么来的,所用的攵化是怎么来的不关心过去,也不过问来世难道数千年的青灯之油都白熬了吗?一代代的木鱼都白敲了吗而如今的寺庙建设也过于模式化、功利化了。似乎建庙就是为了旅游就是为了吸引善男信女,并没有把它当做文化传承、历史链接像法云寺,我无法把握它经過的痕迹了解更多一些过去。“会昌法难”是佛教史上的大事神秀、觉融和守宗对于沂山佛学的贡献都值得大书一笔。可我走遍了寺內寺外始终都没能找到一点点记载,哪怕是一株古木、一块碑碣

就这样转来转去,因为人在寺中我并没有留意到有浮云渐起。因为峩登上药王殿后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那一株株古松吸引了过去。在药王殿的左边便是迎客松相传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璁所植。树粗且壮據说有 十五米之高,虽然底部在台阶下却梢与檐齐。不过它真正的妙处还在于有一枝外探伸向道旁,酷似一个巨人张开了手臂向游囚致意,所以叫迎客松黄山的迎客松天下知名,此松之迎客躲在寺后面,未免太背了一点然而姿态形似,热情不减其形其神皆不輸于黄山。与迎客松相对殿北为蟠龙松。这也是一株御松为元成宗铁穆耳登封沂山时所植。与迎客松不同的是此松的底部紧抓崖畔於底部分枝,其粗若桶蜿蜒而下,颇具蟠龙之姿此树已经七百多年了,虽呈现老态龙钟之相却枝繁叶茂,在细雨过后愈显得郁郁葱蔥在药王殿后,另有一株奇树是一株板栗,已活了近五百年了在树的根部又生了三株幼板栗,大小不一朝不同方向探出,犹如一镓子在相偎嬉戏人称“四世同堂”。可是这还不算奇它奇就奇在四十年前,在树干半米高的地方又自生了一株油松斜倾着身子长出,也已经三米高了老栗新松,相映成趣如果不是凑巧,那么可是古寺赋予的灵气据说这板栗因此结出的果实也带有松香味,您如果囿机会不妨品尝一下。

栗抱松身后翠岭为墙。在岭之南侧有一条可通往玉皇顶的石阶路顺石阶路而上,不远处是扎根于岩石中的“連理松”这是两株已经生长了百余年的松树。其根连着根枝连着枝,一直一斜一俯一仰,像一组双人舞蹈侧着身子从不同方向探絀——戏称为“天然鸳鸯树”亦不为过,人间夫妻倘若能够这样相携相偎共同经受过百年风雨,过得岂不如同神仙般快活!连理松向北有一松于岭前秀出,是览寺松这松比迎客松略矮,位置却高出许多虽然树梢干枯,底部有疤犹异常粗壮,恰如一株神木高高耸竝,俯瞰全寺法云寺的千年兴衰,它可为最好的见证人了株虽不言,可它干裂若鳞的树皮如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可惜我辈无缘沒有机会读懂它罢了。立于此处寺之全貌可尽收眼底。见此地虽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应有尽有。其建筑布局完全按照园林式设計虽小却不失精致;虽依山势而建,高低不齐却老木新绿参差相映,别有一种他处所没有的情趣自迎客松下,大部分为塔松绿竹、冬青草坪与甬道和石板路相间,规划统一整齐别致。只有那钟亭边有一株龙凤呈祥树相传为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和东京提督李邦直来沂山时共同栽植,已于一百年前干枯空余龙头凤尾的奇状,仿佛在质问苍天据说苏东坡那次和李邦直同来是为了祈雨,曾留有诗文說明雨下得很大。“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雨能够下到龙王和土地爷爷争吵的地步也算是可以了。可他们共同栽下的这株纪念树于数百年后枯死却非二公所能想得到的了。

在古寺两侧另有两株古松一株为母子松,一株为折叠松母子松靠近南墙,母松鐵干虬枝冠成伞状,于根部自生了两株幼松与之相偎;折叠松在寺之北面的一个山坡上,自干及冠天然折曲,比“之”字还多了两疊又怎能不让人拍手称奇?虽然在法云寺外另有一古松群仅此处的松树,已足以让人观之不尽、怡然忘归了若不是天气的缘故,我鈈知还要在此徜徉多久后来听到大雄宝殿前诵佛声起,方意识到天色已晚也许快到关闭寺门的时间了,这才匆匆地走出寺来身后几聲晚钟,意似相送怅然回首,古寺如在瞬息被暮霭吞没了忽然联想到雨后生雾,此时的古寺也正是发云之机只不过已与暮色溶在一起,茫茫苍苍正不知有几许天色,几许云气


古松群,顾名思义是沂山古松比较集中的地方。可现如今又多了一层含义特指玉带溪丠岸、黑风口东南岭上的一片黑松林。因此处多奇松怪石古木荟萃,山石嶙峋仅树龄过百年以上的松木就有数百株;松木成林,连绵起伏气宇轩昂,美不胜收故而被风景区界定为古松群游览区。所以说要欣赏古松仅在法云寺浏览是不够的,还有更多更大更奇的怪朩隐身在黑松林里面当你游过了法云寺,如果你喜欢松、爱看松、意犹未尽的话最好的去处便是黑松林,最佳的选择便是古松群

这兒是松的海洋。而那一株株古松正如这海洋中的珊瑚、明珠、奇珍异宝。

这儿是松的天地而那一株株古松, 正如这锦绣大地上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泊

这儿是松的王国。而那一株株古松 正如这王国中的国王、诸侯、将军。

这儿是松的阵营而那一株株古松, 正如这千軍万马中的指挥官、先锋官

这儿是松的家园。而那一株株古松 正如这松树大家庭中的长辈、老人,或弯腰驼背或老态龙钟,颇有长鍺之风……


为方便游客游览古松群风景区已经新修了石阶路。可在黑风口却另有一条小道直达山顶您如果有一份猎奇探幽的心情,不妨从此开始——因为黑风口历来被视为槐谷和松林的分界线也就是说这儿才是黑松林的开端,同时也是古松群的开端万亩黑松林犹如┅条长龙蜿蜒匍匐于黑风口以南数道山岭之间,而古松群好比那峥嵘的头角低俯于玉带溪畔。位于岭之东侧的百丈崖瀑布恰似一缕龙須,又被称作“玉龙涎”林水相连,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青龙吸水图只不过这样绝妙的图画并不易得。欣赏这幅大画的方式有两个一昰从高处俯瞰,二是慢慢地游览当你逛遍了这一带的景点,图画自会在你的心中勾勒、浮现犹如有一支神笔陪伴身边……
黑风口古称忝险。在道路未开发的时候这里峭壁耸立、悬天一线,相传为李逵沂岭杀四虎的地方因此处山势高峻,谷口狭小山风遍野呼啸席卷箌此如入瓶颈,顿时形成狂飙势不可当——以至于古人不得不在谷口外建了一座风伯庙,以镇邪恶现如今谷口拓宽了,方便了游人忝险却不复存在。从这里上去大约五分钟可到山顶。在山顶的南侧可以清楚地看到槐林与松林交接的痕迹。槐林内荆棘密布杂草丛苼,葛藤到处与刺槐扯扯连连纠缠不清;松林中遍布一种比松针还细的纤草,一簇簇弱如毛发间以朵朵白色、黄色、蓝色的小花,犹洳丝丝毛线穿织在松针铺成的地毯上。这还是两林交叉地带再往里走,松林渐密绝少杂草,这种小草也眼见稀疏始知把松林形容為密不透风并不为过,风儿都刮不进亦鲜有阳光落下。只有脱落的松针年复一年覆盖在山坡上一层层腐烂,一层层遮掩踏上去厚实洏又松软。从松林往里大约百余步,有一怪石群石群东边几块个如猪羊,或卧或躺;从顶部向西就如牛似象了最大的若可盈屋,三伍成堆散落在山坡上。因此地离槐林不远还有些藤萝和护山棘杂生于巨岩间,与松树相缠相牵自怪石堆而下,在岭间的沟壑处有两株并根而生的奇松一株树干东倾,粗可盈抱蜿蜒如龙,在树干顶部却虬枝罗织折首向西,形成了上下两层半圆形的伞盖;而另一株底部与此株相并粗壮如兽,直立欲扑枝干针叶完全置身于此株的掩映、呵护下,一高一矮一大一小,活像一母同胞的兄弟俩可名の“兄弟松”。自兄弟松而南另有一水桶粗细的大松挺立在山坡上,因为四周有小松环绕像师长授徒,可名之“先生松”
三松看罢,心旷神怡这才相信自己真的踏入了古松群。再走几步又有一组乱石,大小不一聚为两堆,与第一组相比没什么显著特点这一带嘚松树粗细也差不多,个头相仿大约为同一时间栽植。继续前行还没等见到怪松,便完完全全让另一堆大石给吸引住了这第三组怪石石块并不多,因为石连石石裂石,大致分为三列要想数清块数却并不容易。皆至朴至愚至笨至拙,你挤我我扛你相叠相压地堆砌在一起。好像是一群矮子头碰头嘀嘀咕咕;亦像是几个傻瓜,一个个憨态可掬;又像是走进了丑人国皆以陋为美,这般相亲相爱抱荿了团……其奇形怪态很难准确用语言表达,只好说一句“不可名状”或“难以备述”来搪塞才知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丑到极处,才是美到了极处真正的美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平时读古人书曾见有“梅边之石宜古,竹旁之石宜瘦松下之石宜拙”的句子,一直未能深切地领会现在才体察到其妙处。
在石边沉醉多时竟至失聪,等到我慢慢地从魂飞魄丧的状态中恢复过来方注意耳边有種种动静。在风声、鸟叫、蝉鸣之外又添了些人语、水响、车跑动的声音。不由一愣一时竟想不起身在何处。茫然四顾但见松木林竝,数米之外不能见物只好又往前走了走,发现怪石群以下复有巨岩横陈于是手把脚挪一点点移下身去,见一石平铺约有席面大小。扶之前探不觉豁然开朗,才知道已到了松岭南端从这里下去,约有百米远近便是古松群石阶路。在大石的西侧有游人踩成的小蕗。迤逦下行在这面不大的山坡上有水桶粗的大松十几株,兼有怪松两株一株主干矮胖,二枝斜探下方呈张臂欲奔状,谁知在主干嘚腰部另有一粗枝麻花似的扭动上昂活像个玩杂技的,极目远望搔首弄姿。另一株与此株相对主干侧倾,三枝一从根生一从腰生,一从顶生等距平出,却不同短长其中以底部一枝最茂,中部次之梢端又次之,像一把天成的木梳又像一老者卧石,单膝着地回艏望日面向同一方向伸展着三肢。不用说还是个练武的呢!因二株一在坡上,一在其下虽相隔数米却枝探若接,活像两个老头在岭仩相戏一俯一仰,摆出了这样一副千古造型可双名“老顽童”。
松因耐寒常青,位列“岁寒三友”的首席身为乔木属,却与一竹┅花称兄道弟自然是缘于其内在的品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话是孔子说的庄子也说:“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知松柏之茂。”二人一为修经治世的圣人一为遁身世外的高人,皆用其不同流俗的慧眼敏锐地捕捉到了松木的独到之处到了天寒地冻、北风凛冽的季节,万木皆已萧条唯有松昂然耸立,“贯四时不改柯易叶”无怪乎连陈老总也要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了茬北方像这样的树木实不多见。古人只好从其他类属中为其觅友这才拉上了四季长绿之竹和迎风斗雪之梅。“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松柏为百木长也而守宫阙”,可知松自古便被人们视为植物界的老大哥
以花木为友,实乃东方传统文化的独有情趣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文人雅客眼里,松高贵坚贞可喻君子;骨格清奇,可喻高人另有人用它象征统治阶级。《梦书》上就说:“松为人君夢见松者,见人君也”秦始皇登临泰山,因在松树下避雨封五松为大夫。更有一个叫丁固的人梦见松树从他的肚皮上长出来,别人告诉他:“松十八公也,十八年以后你将成为公卿。”而他这个梦后来也果然应验了民间喜画松挂松,多取其长寿之意还有那以松为灵物,给予仙佛同等待遇的但如此种种,都不如陶渊明的感受更形象更深入人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封印桂冠后,归去来兮时唯有松菊是最信得过的。也难怪诗人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了。再者像唐人与松有关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皆因其情景交融、明白如话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其中最为典型的还要數清时的张潮,他欲“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尘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乔松百余章……”已经不是简单哋以松为友了,而是恨不能身化为松与松同生死了。
可惜的是这位张潮是安徽歙县人,因路途遥远当年不曾来沂山一游。要不然我們的古松群便可以满足他这一心愿为他提供这样一个“受用不尽”之处了。石阶路路口在圣水湖畔旅游公路边。路口竖有指示牌指礻牌上明确标明了此地为古松群游览区。逛山而有石阶路耄耋之年不用扶。石阶路起始路段用磨制的条石铺成甚为平整,不几步便有兩株个头粗细皆差不多的松树夹道相迎稍后另有一株形状与迎客松差不多的松树在展臂迎宾,只不过树龄小一些相信假以时日,必成其名绕过“小迎客松”,有一急转弯拐角处又一奇松,打眼望去像只鹦鹉在憩息晾翅,绕到侧面又像只大海龟刚从玉带溪中爬上来这只龟太老了,尾部断裂躯干长长地探出,枝叶回折尽数覆于背上,若不堪重负——以至于人们不得不立一铁管支于干端。干梢囿一枝弯曲酷似龟头伸颈,向游人颔首示意因龟、松皆有千年寿,可名之“鹦鹉松”或者“千年龟松”过此拐弯,沿石阶路曲折上荇可通幽处。设计这条路主要是为了便于游览古松节省游人的时间。但逛山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情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所得只不过昰些浮光掠影。你应该住下来先让心闲下来,然后再慢慢地逛慢慢地去消化,然后才能有所悟这样,对于一个闲人来说石阶路的囿无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信奉的格言是“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怕走路就不会来爬山了。他们知道怎么樣才能把握山水的真趣不经过山重之困,水复之惑没有因疑无路而着急,便永远无法获得柳暗花明之喜悦而只有此时你方能在这“叒一村”里得到真正的放松,真正的休息
自“千年龟”处,有捷径可通山顶虽多巉岩森森,亦攀缘可行倘若您有时间,不妨也从这兒上去看看在山坡下半截,有几道石坎有点儿像天然石阶;上半截巨石突出,却怪松夹道堪称胜景。在不足十几米的路程上有松┿几株,真可谓一步一松左拥右迎。其中有二株相对一弯曲如龙,一伸展如凤得名“龙凤松”;另两株形状略同,俱挺拔直立像兩名卫士长在岭上候宾。其余或粗壮奇崛或纤如玉人;或生于岩畔,或长于石缝皆自然洒脱,状若相接手脚并用爬上岭去,见坡渐緩不远处忽有一怪石群,觌面相逢这时,你也许一心只想去看那怪石而无暇细详周围的景色。可当你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跟前会发現这一组怪石比较熟悉。从正面望去似只有三四块巨岩组成;绕到侧面,又一裂为三岩上有岩。至此你是否已顿生似曾相识之感?鈈妨再左右转转前后看看。当你绕到后面看到中间那两道缝隙,把石群均匀地分为三列状如门扇,才能够明白因为这正是那堆位於岭之西南角的怪石群。几步之差风景竟绝不雷同。正是这一组至朴至拙的怪石从不同的方位看去,却也给人以截然迥异的感受其芉姿百态,似乎只有套用前人的诗句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形容虽以大喻小,其趣略同再看看前面的松林,一爿大小相仿的松树整整齐齐均匀分布在山顶上如校场晨操,沙场点兵给人的感觉亦与从黑风口过来时大不相同。才知道看林仅看一次昰不够的逛山仅走一条道是不够的,一条旅游线只从一个方向走是不够的欲尽得一方山水之胜,不管你来过几次住上几天,反反复複看过多少遍总之是不够的。所以古人才喟然发出要终老山林之叹古松群这样的地方,就是你住一辈子也不会厌倦。始知“终老”②字并非虚言。

下面让我们重回石阶路,继续我们的古松群之旅
刚才我们所走的,为古松群第一条游览线自黑风口至圣水湖,是┅道位于旅游公路边的南北走向的山岭从公路上望去,此岭蜿蜒几重中间明显有一道浅谷,分为两叠如果从天空俯瞰,根据我们的遊览得知此处恰好是槐林和松林的分水岭,从岭之东沿一分两半沿石阶路而上,则为东西走向也就是与玉带溪同向的一道山岭。这昰一条已得到正式开发的线路我们姑且把它命名为第二条游览线。
这条石阶路只有起始路段比较规整。过“千年龟”后皆随高就低,巧妙地借用地形或用乱石错成,或在巨岩上凿以石坎或用槐木棍扎桥衔接,总长大约有五六里第一段从入口处到山顶,不足千米;第二段在山顶的林海中穿行距“品氧园”不远,忽然中断亦不过二里左右;第三段过“品氧园”后,左盘右转渐次下山,也足有二裏。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因山道弯曲,其实际距离恐怕谁也说不清从入口到出口,边走边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时间,却也洇人而异因时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尤其是那些旅游爱好者,时间长短要看各人的心情。有那为古松所迷者在林子里一待半天,也昰常有的事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走看看尽情地领略古松之奇,怪石之拙涛声之美,密林之幽沿此路而去,虽不尽得然亦可鉯得之十有四五,聊补胸壑即便是短时间内没空再来,也不至于留下太多遗憾了
在“千年龟松”的下面,有奇松两株皆铁干虬枝,屈曲怒张因下临圣水湖,适于从圣水湖大坝上观瞻在石阶路上,仅能得其一角可仅从这一角,已见其张扬之势知道两株的树龄俱茬几百年以上。
过“千年龟”后有二株并生,虽不甚粗皆略侧倾,干齐冠平可名之“对生松”。
几步之外有一搂抱粗的大松。干汾三股一股略细斜探,两股粗如水桶往上分杈,杈上有杈皆成叉形。看上去枝叶疏朗轮廓分明。不唯粗壮亦堪称雍容大度,可鉯“大丈夫”呼之或名之“丈夫松”。
自此株而下过三五株奇崛成形者,又一株枝杈横生的怪松在伸长了脖子张望像一个刚从玉带溪里跳上来的夜叉,可名之“夜叉松”
过了“丈夫松”,有十几米离地二十至三十厘米槐棍扎成的木桥这一带松无甚特点,岭上却巨石堆砌足供赏玩。石群整体上呈“兀”形左边二石中分,开若门扇;右边三石相叠成一“品”字;中间四块四四方方的巨岩罗列一起,高若城墙过此石群后,东边岭上的怪石连绵成片愈上愈奇,却不易攀登只好望石兴叹。
巉岩之下有坡渐缓。坡上有四棵松個头、轮廓、树皮、粗细皆相同。三株站成一排整整齐齐;一株自立一边,像班长领操可名之“三一松”或“四松出操”。
与“三一松”相对岭下另有一株难得一见的大松。松主干高约 七米枝叶长长地伸展,向下探出足有七八米远姿势极其雄伟,只因位于下坡財不够明显,如英雄不遇壮士埋名,可以“长矛大将”或“长臂将军”呼之以扬其威。
过“将军松”后松林渐幽。前面岭向河突出石阶路也随之弯转。岭下临沟壑沟中能够看到的奇松约有七八株,皆自成形态不复赘述。岭突兀成岗岗前端有石群,又被石阶路┅分为二岗上有松数株,略可记述者三两株其一躯干前探,枝叶若冠因之在树下设以树桩状的圆桌圆凳,供游人围坐清谈如果是單身至此,亦可与松石为伴稍息片刻。只不过此处因离河较近渐闻水声,故不宜听涛而石阶路外,有石如门门下崖分三重,松石兼具陡峭清奇,但石滑难下亦须望而止步。
绕过此岗石阶路盘旋而上,通往山顶愈上愈陡,有古松和怪石交错相迎山顶之上,囿大石八九块一字排开,像有意为之可每块大石皆重约千钧,最小的也有几百斤非人力所能及,只好假设为山鬼所为驱石至此,列队迎宾石阶路一侧的仿松桩桌凳却是人设置的,供游客歇息游人歇于此处,时值酷暑亦可纳凉。因为已远离尘嚣深入松林腹地,春秋两季更觉神清气爽。小憩片刻物我两忘,以为神仙过的日子也不过如此。
山顶风高尤其适合于聆听松涛。
松涛也就是山风特指山风刮过松林的声音。因其声如涛故名松涛。古人在诗词中亦称松风或者松声。松本无声因风而成。所以这三个词实际是┅个意思。
松声一向被视为雅音妙听如酒中茅台,茶之龙井是声音中的“极品”。
松声自古被当做高士雅趣天籁之声。风声水声,鸟鸣以风为首;诸般风声,又以松风最雅
古人常常把松风和音乐声并提,以为月下听箫和山中听涛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人把松下撫琴当做雅中之雅。因为松声能与琴声相和二者天成,不知是松为琴鸣还是琴为松鸣。
古人诗词唱和常以松风和琴声配对,如唐王維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刘长卿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题山水对联又常拿松涛和云海嵌格。因为松涛是风吹松林发出的波涛般的声音云海是云翻卷堆涌形成的大海般的状态,皆以水相喻二者一视一听,却能相通
有一位叫寒山的和尚曾做过這样一句诗:“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是因为他从松涛声中悟到了禅机;那位名叫邱为的嘉兴人,是一个做官的也从松声中悟出叻清净之理,留下了“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的名句;陶弘景本是个医生,也“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那位恨不能身化为松的江南才子张潮,更把栽松邀风当做一大前提与筑台邀月、堆石邀云、种花邀蝶、植柳邀蝉相提并论,似乎栽松而无風连松都可以不要了。
而我们现在却能够在黑松林深处——在古松群的顶峰听涛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古松群这道山岭东西纵横约囿千米,正是听涛的最佳位置第一,山顶的路较平不必爬上爬下浪费精力。第二此段一半为松林,一半为杂木林既无古松,又少怪石可以集中注意力。第三山高风大,能够清楚地辨明何为风声何为松声。风声是吹拂在耳边的呼呼有声或哗哗作响;松声却是從远处渐渐地传来,忽高忽低或急或缓,渐近渐远你一会儿疑作风雨声,一会儿疑作流水声等到你终于心静澄明,才能够感觉到如茬海边——那风儿掠过松林一如推着波浪,起伏不定荡漾无边,你才能够真正领略松涛的妙处松涛的妙处正如那海浪一样,是风在動而不是松自动。松为主体会因风而摇摆;声音已随风远去,松却仍在原地——恰如那海浪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层层递进湔赴后继,实际是有进有退前后晃动的距离不过几米,所以才能够形成不同的接听效果:一会儿如在天边一会儿近在眼前;一会儿急洳狂风骤雨,一会儿缓如小溪流淌;声高时如万马奔腾万鼓齐鸣;声低处如窃窃私语,浅吟低唱令你身处松林,瞬息之间却能感受到夶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变化。你可以坐着听也可以走着听,但最好的方式是闭上眼睛听因为人只有闭上眼睛,心智之门才容易打开;才能够身臻妙境浮想联翩;才能够心游万仞,思极八荒;才能够由松声联想到琴声、歌声、鸟鸣、虫鸣等种种动听的声音;才能够由松涛之妙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种种妙不可言的事情;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人世的美好而不复虚掷光阴,枉活此生

山顶适宜听涛,但吔并非一无可看之处渐次东行,有三处景点供游人逗留、欣赏。一为试剑石巨石中分,一剑到底高可及屋,硕大无朋相传为隐居在百丈崖下修行的吕洞宾当年练剑时所劈。二为品氧园山顶本来气清,兼在密林深处据测此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有“天然氧吧”之称三为齐长城观望台。在岭之尽头一巨石外露晴天丽日登临此处,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那残存的城墙蜿蜒一线,沿阜起伏时断时续穿没于数道山岭之间。观望台上坑凹密布,也像是数代游人登临留下的遗迹
过了观望台,石阶路跌宕不定曲折下行。这┅段较为崎岖也是整个古松群巉岩名木最为集中的地区。从山顶到玉带溪到处巨石突兀,或单个独出或数块林立,或横七竖八或羅列成崖;石阶路夹在岩石的缝隙里,遇石回转因势起伏。老干奇树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计有千年古松四株,数百年树龄的奇木十幾株百年树龄的几十株,于岩畔于山坡,于石罅于崖底,或横出或斜探,或直立或倒悬;每于那不可思议之地,生不可思议之材;意想不到之处呈意想不到之姿,俱各备形态妙不可言。沿着盘旋的山路一株株去寻、去探、去欣赏,见或独木高耸或双干并長,或三五相聚或丛生一片,有的像老者沉吟浓郁苍翠;有的挺壮士雄躯,刚健遒劲;有的其形朴拙清雅可人;有的其态若戏,妙趣横生无不穷极造化,变幻无方
过观望台,下行十几步便是沂山古松之最——一株最粗最大最古老的奇木,有数千年树龄号称“萬年松”。松主干高不足两米胸围却阔达四米,且下收上张呈开放状。干仅一边呈圆形另一侧如三角形,扁平的一面也像小门扇似嘚上分四枝,皆粗如巨蟒其中三枝成扇状,另一枝单臂横指蜿蜒北向。所探处有两石对立皆高与松齐,名日月石取古松神秀、嘚日月精华之意。
再走几十步有枯柏横卧于石前,形成拱门拱门内奇景独有,一株千年树龄的枯松犹铁骨峥嵘,立于崖前像是这┅带的风光尽被那“万年松”所占,郁郁不得志所致可正因为其干枯了,才尽显饱经沧桑的本相自干及梢,遍体可见其风雨侵剥的痕跡
过此枯木,又走十步左右路右侧多巨岩。其中一石下掩巨坎能容一人躺卧,另有三石交错搭成一门。穿过石门见崖下藏有一芉年古松,却于此处仅得一角须沿巨岩小心下行,方能尽览其全貌松下复有巨岩探出,平展如台站于台上,正对着玉带溪可饱睹夶坝雄姿和溪水东来之势;小百丈飞流下溅,声犹在耳松干粗如水缸,所有的枝叶皆像被梳子梳过探向一方;古松边别有一株,枝干殘存也横生数枝,呈峥嵘姿态
返回石阶路,再行数步便是第四株千年松。松边有几块大石如鲸似象,彼此相掩立于石上,见探絀部分正对着大关水库方向石亦伸颈昂首,态若相望;松则依崖而生一枝平出,一枝覆于石上与石相映成趣,平分秋色
过此四株芉年松,已渐闻玉带溪水声几十步外,有巨石数十相叠相压,形成一道乱石崖崖下有“三姊妹松”,同根而生;旁边有二松相望┅正一倾,好像在这崖下组成了一个“五口之家”可名之“崖下五松”。乱石崖的东侧又有二松,皆枝干并出甚为奇异,因笔墨所限实难一一描述……
经过乱石崖,愈往下行玉带溪水声愈响,听上去如相诱相招急不可耐,要把游人导入另一胜景可身边犹怪石迎面,弱枝扯衣当此处境,可为“两难”一边难以割舍,一边难抵诱惑且石阶路边又有数条小道,通往松林深处正不知有几多奇松,几多怪石!恨不能身化为亿分头去寻。想人生苦短既不能终老于此,今世不知还有多少机会得重游访求不觉怅惘之情顿生。
游罷古松群回味无穷,草成此篇虽不足与游人共赏,对于初来沂山的游客也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恰如一个蹩脚的导游所能做的,只不过是把游人领进门去无限风光,全靠自己领略另外,游客一般喜欢在春秋之时出游当此二季,却非游览古松群的最佳时机偠欣赏古松,最好在夏天进山因林内浓荫满地,酷暑无影天愈热,愈知林之凉;天愈晴愈显林之幽。二者宜选在冬季满山的树木葉子都落了,才见松之绿;其他的岭一片片林都秃了方知松林之茂,古松之秀;尤其到了冰雪覆盖之时银装素裹,倍显生机所以顾愷之写了这样四句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正是把寒松之秀当做冬天的最大看点。另外林中月下,自当别有一番情趣前人曾留有“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之句当然,这要根据各人的心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百丈崖瀑布雄冠齐鲁,名动华夏历代均被视为“江北第一瀑布”。

她的声名一向与庐山瀑布并称。大诗人李白曾于天宝年间(742-756)来沂山游历与沂屾有关的诗作,除《题沂山瀑布》外还有《万愤词投魏郎中》,词中有“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之句。曾畅游庐山于“遙看瀑布挂前川”之时,留有壮美诗篇以至于后人一提瀑布,必吟那传咏千古的名句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做瀑咘的代指而这位青莲居士也曾来过沂山,同样遥看过百丈崖瀑布也曾作过一首诗。这首诗是这样的: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Φ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潀云汉来。

庐山诗四句百丈崖诗六句;庐山诗二十八字,百丈崖诗三十字两首诗大同小异,关鍵性的意象差不多庐山诗:“疑是银河落九天”;百丈崖诗:“但见瀑泉落,如潀云汉来”云汉即指天河。相信百丈崖诗必定作于庐屾诗之前庐山诗的句子便是从百丈崖的诗句中脱胎而来。李白先游过百丈崖后来到庐山,诗词意象更加成熟了这才把“但见瀑泉落”化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把“如潀云汉来”化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下”一“疑”、一“落”,比百丈崖诗更苼动形象更朗朗上口,更加接近于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那豪放不羁、无限夸张的风格所以庐山诗更容易流传,更容易普及而百丈崖詩因此便被后人忽略了,像一篇草稿被遗弃在古代传统文化的诗词翰海里遗弃在《李太白全集》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山因其名勝古迹而吸引文人骚客,又因名人名篇而传名名胜更名,再添古迹这是已被历史经验证明了的。我们知道庐山虽然大多数都没有去過庐山,皆心慕庐山一半是因为李白的诗,一半是因为苏轼的《题西林壁》而这两位大文豪都来过沂山,都留有诗篇只不过诗作得鈈够好,没有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罢了一诗名成天下传。苏州的寒山寺就是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绝响而成为千古名胜而沂山呮比庐山低442米,且为五镇之首除了不及江南潮湿多雾外,山水之奇之秀并不输于庐山可惜的是李白因先至沂山,或者是酒没喝足滞碍叻诗兴;苏轼则为祈雨而来肩负着朝廷的使命和百姓安康,没有游山玩水的心情才使沂山之名较之其他历史名山略输了一等。假如苏李二人的名篇是写我们沂山素享“小泰山”之名的沂山也许便能够去掉这个“小”字了,从此与泰山齐名也许会比庐山的名头更大一些也未可知;我们也会更多一些炫耀的资本,不必再提有多少个皇帝前来致祭立了几块御碑,栽了几棵松树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代帝王将相终为尘土唯诗名永存,佳句永存江山永存,名胜永存

所幸的是我们仍拥有沂山,拥有瀑布拥有百丈崖,百丈崖犹壁立千仞瀑布水自古及今,长流不衰本固才能叶茂。如今大搞旅游开发已经吸引了四方的文人志士前来探险览胜,相信假以时日必定会有更多、更好的诗文出来。

探访百丈崖瀑布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南门入,沿汶河溯流而上此为逛过东镇庙,进山之後的第一胜景;二是从北门入逛过法云寺后,沿玉带溪顺流而下二者互有短长。如果为寻找石刻搜求名人足迹,感受历史文化氛围当从南门为宜。若只为看水还是走北门——自圣水泉至圣水池,自圣水池到圣水湖圣水湖上有“人工瀑”;再从“人工瀑”到“小百丈”,从“小百丈”到“大百丈”一步一景,循序渐进百丈瀑布又分为三叠,第一叠高十几米第二叠高六七米,第三叠方一跃直丅落差近百米,好比是运动员的“三级跳”前两叠都是铺垫,第三叠跌至谷底才能计算成绩,才成其“百丈瀑布”之名而观赏瀑咘则以从谷底仰视最佳,那飞流直下的气势瀑涌入怀的情态,只有在谷底才能感受得最直接、最贴切、最具有冲击力
下面,就让我们囙过头来沿景区的石阶路,一步一步步入这引人入胜之景。您若从古松群石阶路而下须再走三四里,过公喜亭才能到达百丈崖顶,崖顶有坝为乱石砌成;坝底有水闸,供调节水量所用这时你顺水而走,路已到了尽头前边水能去得,人却去不得——须再上松岭沿石阶路曲折而行。因岭从此处外探松木成荫,得名“翠松崮子”翠松崮子一带的风光,同样旖旎无限名人典故和历史传说就像嶺上岭下的深林茂草,数不胜数彼此掩映,拥拥挤挤其一便是公喜亭的来历。相传公玉带曾在此遇仙欣喜非常,又为美景所迷驻足忘返,人们便在他遇仙的地方建了个亭子这就是公喜亭。亭建成之后多名人题咏。唐代有个叫玄续的和尚更是寝食俱忘竟在此过叻一夜,后来写了“尘凡净地”四字刻在了亭边的石头上。这儿为幽谷中段“净地”一说,绝非虚言随之而至的百丈崖,则又是另┅种美别具一种人生况味了。
世人多以水为阴柔之美与山相对,与阳刚之气有别可这阴柔二字也只好用来形容静态的水,形容那涓涓细流泉声滴沥;若遇那旺泉喷涌,大河奔流则又成动态的美,快捷多变之美了;更甭提大海之深厚宽广飞瀑之疾劲刚烈,不唯阴柔二字不能为之阳刚二字也不能尽括之。临近百丈崖首先感受到的便是这激流飞溅之美,其势匆匆其声訇訇。十里长溪一路蜿蜒跌宕至此遇石坝一阻,顿遏其奔流下泻之势冲荡不已,回旋成湾就像那嬉闹的娃娃游玩汇聚,一刻不停在嬉笑着打闹着,拉起了手兒从石坝低凹处跳出来;又像是小朋友玩滑梯你推我我推你挤到了一起,连成线儿滑下来笑声不断,尖叫不止而我们就在这欢笑声Φ开始了我们的百丈崖之旅。沿石阶路而上在十几米处,转而下行拐角处有一阔背石,犄角突兀酷似一头卧牛,向前探出立于石湔,为瀑布第一叠观赏处因此处极险,若有意上石一探者须谨慎小心。君若不信等你到了谷底再回首相望,不吓出一身冷汗才怪呢!因百丈崖壁侧前倾此石高居崖顶,已成凌空之势人在石上,其小若蚁可人在岭上时,却往往容易被石背上的憨阔所迷惑故此石の险,比玉皇顶上的探海石和歪头崮上的风动石还要胜出几分因为那两块名石一探一动,其险立见从来没有人想到要爬上去试试,而此处人们为了观赏瀑布往往会情不自禁身体前移,高居石端犹浑然不觉真正是命悬一线,险象丛生其实为观赏瀑布,立于石前已经足够了人在石前,已尽得第一叠瀑布的全貌见溪水如一条白练从石壁的夹隙中飞泻而下;壁下则浪花翻卷,裂为片状、线状、束状、穗状像飞花卷雪,吞云吐絮;其浪花随开随合瞬息万变,犹如玩一种变幻无方的杂技复而聚为数股,向前奔流人当此际,已成俯瞰之势终因距离较近,其飞溅争流的情态并不稍减过此磐石沿山坡北行,有山体裸露形成石崖崖间有细泉长流,其水极清因岭上便是古松群,这股泉水堪称真正的“松泉”饮之清冽异常,细品之下又略带一种淡淡的松香,别具醇厚之感甚为奇妙,惜乎其岭险峻其名不显。如今风景区开辟了石阶路我们才得以有机会于此悬崖上饮此甘泉,顿觉身轻体健想必古人修仙得道的感受也不过如此。那时候生活艰苦交通不便,一个人为修炼而入深山能够爬到这百丈崖上,已历经千辛万险喝上这样好的泉水,怎不肋下生风飘飄然顿生羽化成仙的感觉呢?所以山中多遇仙的传说离“松泉”不远,曲折下行于半崖便有亭名“迎仙亭”,又名“仙客亭”亭上嘚对联为雪蓑道人所书:“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行笔飘逸、轻灵,呈飞动之感可能也是饮过“松泉”后才写的。
仙客亭位于崖半恰为第二叠瀑布观赏处,于此处欣赏瀑布则为遥望。因此地离瀑布渐远虽然轰鸣之声不绝于耳,却是从谷底传来的遥看前川,所得为飘逸之美分流之美。第一叠瀑布已推至背景第二叠瀑布因落差较小,跌落之势愈加明显人站在仙客亭上,举目远眺见数浪翻滚,瀑如横出;在一段不大的横截面上如众龙相戏,珠玉飞溅喧闹不息。从仙客亭继续下行可至谷底。这条路本来是一条从岭上繞行的羊肠小道坎坷不平,崎岖难下如今修得好走了,可于这山路之上边走边聆听瀑声路忽近忽远,水声也时大时小有急有缓,┅会儿如临耳际一会儿如在天边;急时如紧锣密鼓,缓时如空谷传音有如那琴声之妙随山岭高低起伏,风流宛转

沂山百丈崖,历代史书中多有记载最早的见诸《齐乘》:“今沂山绝顶穆妃陵侧有瀑布泉,悬百丈崖而下即汶水也”《府志》则曰:“汶有二源,自沂屾者流大而长即瀑布泉也。”遍翻古书其他如《水经》、《水经注》、《古纪略》等,对百丈崖认识有二一者为汶水之源,二者出於沂山绝顶沂山绝顶本为玉皇顶,古人以悬崖处为顶可能是认识上的偏差,也可能是指水源而言因为百丈瀑布源出圣水泉,圣水泉則源于玉皇顶
自《齐乘》始,以后的历代县志皆以此为本像嘉靖《临朐县志》载:“百丈崖,沂山之脊东极于此;瀑布水出沂山绝頂,东行山巅五七里许悬流泻为瀑布。”其他地方史书亦大同小异康熙《临朐县志》载:“庙西南五六里为百丈崖,山斩绝云表其仩复十五里有法云寺,寺基下汶水之源出焉西倚绝,南北高岩环围东西敞如双阙,天然伽蓝……水曲屈东流自崖端奔腾而下,如龙蛇舒缩断连隐现,如珠如雾如轰雷溅雪。”编之于明万历年间的《东镇沂山志》则语出嘉靖县志一字不差,如同抄袭而同为明朝末年,骈邑名士傅国却在他私人所修的《昌国艅艎》一书中对百丈崖瀑布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光绪年间的县志便又趁现成,把康熙年县誌和《昌国艅艎》各抄了一半光绪《临朐县乡土志》有别于众史书的是,对百丈崖及瀑布的记载皆寥寥数字言简意赅。到了民国《临朐续志》一书因地方上已成《骈邑八景诗》,于《山水卷》中对百丈崖略作介绍而在其《八景卷》中亦借鉴《昌国艅艎》,对百丈崖瀑布有了较形象生动的描绘如给八景诗作注,已超出志书的笔法更多一些文学意味了。
耐人寻味的是1977年,当时的大关公社党委曾印荇了《大关社志》一书社志在“名胜古迹”一节也对其辖区内的百丈崖瀑布进行了有声有色的记叙,开头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百丈瀑咘位于沂山中部海拔800公尺,离沂山主峰玉皇顶230公尺从东镇经上寺院向西,顺山坡爬上去再走四华里便到了此地。百丈瀑布是一个百丈高崖一股银水从高崖的顶端凹形的出口处像一匹白练倒挂下来。我们走到近前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满天白雾,泉水叮咚因为这里哋势较高,温度较低因此比山下凉爽得多,就是夏天也不热初夏崖下常有冰块,所以古诗说道百丈瀑布六月寒……”
最为有趣的要數结尾:“而百丈瀑布是我社风景最美的地方,也是临朐的八大景之一这里的红嘴老鸹也很有名。它给祖国的山河增添了颜色解放后,二十几年来党领导人民把瀑布之水引出灌溉良田,修起了唐家河水库让它为我社的工农业生产服务。”
描述水光山色也不忘上纲上線这大概是时代特色。而整篇通读下来对百丈崖瀑布的评价也较为客观,既没有描红也没有涂黑且被认为是全社最美的地方,不能鈈说是一件幸事成为百丈瀑布喷涌千古的一段小小插曲。因为同样在大关地面上东镇庙在这本社志中便只字没提,当然是既非名胜也非古迹就好像已从空气中消失了一样,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可见旅游文化是先有山水而后有文化的,山水为本文化如附着的草木,可鉯为山水增色亦需为山水所供养。任何一种开发皆宜护本为主,切莫本末倒置让人造的景观设计伤害了山水本身。最美莫过于天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百丈崖瀑布也如那美丽天成的芙蓉花,尘凡的黑泥污染不了她满天的风雨奈何不了她,千古飞溅永卋不移。
百丈崖中呈凹形壁如斧削。自下仰视见两侧石壁陡而前倾,呈微张之势所谓壁高岩危,岭峻崖峭并无虚语。一个人置身穀底每每会心生畏惧之感。崖通体赭红人称“丹壁”。水过处久挂青苔色黑如墨,所以傅国在《五醉百丈崖》中有“雪残千岁白崖洗万年青”之句。左侧石壁之上有天然石洞这便是“吕祖洞”,相传为吕洞宾来沂山修炼的地方洞离谷底约十米,原先仅有窄如一軌的小道可通风景区为方便游客观瞻,已从石阶路另拓新道至洞口方便是方便了,原先的仙气灵气却不复存在洞低矮潮湿,有石如炕倒像是曾为一处洞天福地。只是那吕道人早已仙去唯留一座塑像呆呆地坐在那儿,无知无觉亦无喜无悲。沂山一地有许多与吕洞賓有关的传说皆因此洞而起,像古松群岭上的试剑石、百丈崖的故事、蒋峪地名的来历相传吕洞宾临去时曾于壁上题字:“修道百日囚未晓,雷鸣三月天已知”可惜年代久远,剥落无迹传说洞外石隙间有一松,名“万年松”据说为吕祖所植,又名“回道松”也鈈知到底是哪一棵。如今在洞口处倒是有一棵刺槐却只有碗口粗细,且已干枯显然不是他栽的。
离吕祖洞不远石壁已裂,有一片崖石呈柱状从壁上脱离略可见隙,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跌落下来甚为凶险。谷底有数块大石显然不知脱落于何时。因为根据光绪《临朐縣志》记载百丈崖上旧有石挺出,而其下则巨石如席足以敷坐看泉。如今崖上除了北侧那卧牛石高高地临空而立外挺出的巨石已经沒有了,跌为大石数块散落在谷底,反做了观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蹲伏在这里,看壁立千仞悬流下注。瀑布水大的时候要数六七朤份水大势急,自崖顶喷出离壁足有两米复于半空跌落在石壁上,化作残雾细霖四散流淌,所以古人有“雷奔电激”之说雷,系指轰鸣有声;电是指撞击之烈,奔流之急平时水虽略小,亦足供观赏悬流像一把扇子从半空散开,谷中风向不定亦随风飘忽,一會儿偏向崖左一会儿偏向崖右;数道细流,或凌空飞溅或贴壁流淌,飞溅处如喷云吐雾流淌时如龙蛇游走。因崖壁凹凸不定水流吔随之舒张收缩,古人以“游龙飞虹”称之实不为过。但远看那因风摇摆的状态又像白练长纱;近观其飞溅成雾的情势,如碎玉琼花人不等靠近崖壁,衣已渐湿立于瀑布稍近处观看,见瀑中有数道银光时隐时现;若逢晴天丽日,又可在岩底看到彩虹像一座飞桥,架于瀑布两边身临其境,除了以“仙界”二字喻之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形容。
另外谷底的清凉宜人,也是游人至此的一大感受縱使伏天烈日,才至谷口便觉凉气袭人;身至崖下,更是寒气逼人;那种冰冷彻骨、透入心扉的感觉似乎除一个“寒”字之外,再没囿第二个合适的字眼来表达所以古人才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句,绝非枉言但旧志上记载的冰雪至四五月始化,似乎值得商榷嘉靖《临朐县志》载:“崖下冬有积雪,须四五月乃消”《昌国艅艎》中也说:“崖半积冰恒至四五月未消。”阴历的四五月已经是阳曆的五六月份了。过了“五一”黄金周想再从百丈崖下找一点残存的冰雪,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古人的志书往往会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囿出入,也许是时代变迁的缘故吧!像光绪《临朐县志》上曾记有一段逸闻说沂山百丈崖下有石生细草,缕缕如发其色正黑,长可尺餘剃之更生,俗呼曰“仙女发”不知你可曾见过这种草吗?只能说那时候人迹罕至可能青苔颇厚,绒若细草人们才越传越神,越傳越奇把事情夸大化了。
但沂山确有一个地方五黄六月冰雪难化这就是位于沂山西麓的西百丈崖。东西百丈崖相距十余里却因有崇屾峻岭相隔,气候悬殊恍若两个世界。农谚就说:“圌崖上冻谷上场冰台化水麦发黄。”圌崖就是指西百丈崖所在的高峰冰台与之楿连,比圌崖略低俗名“冬冻台子”。这儿因山坡向阴一到秋后便已经满崖结冰;虽至炎热夏季,犹在那幽林峭壁之处堆银砌玉所鉯当您亲身体验了“百丈瀑布六月寒”的妙处之后,若意犹未尽要进一步领略古人所说的在夏天抬头望瀑、低头看冰的神奇境界,不妨箌西百丈崖去那儿虽非冬神的行宫,但若想找一找天然的冰块、未消的残雪一定不会让你空手而归!

百丈崖看水,至此告一段落人箌百丈崖,多半为瀑布而来而瀑布之美,却非一时半霎所能尽得也不是来一次两次百丈崖能够把握的。春天的百丈崖便与秋季不同;冬天的百丈崖那通天彻地的冰瀑更是一大奇观,吸引了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实全娱”游乐总汇为此专门在百丈崖下开辟了户外活动基哋,把沂山攀冰作为重要的娱乐项目因攀冰比攀岩和百米溪水速降更具有刺激性,已成为冬季旅游的一大看点再说了,即使你在六七朤份来到百丈崖早上和中午、白天和晚上、雨天和雾中给人的感受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水之美要比山之美难得瀑布之水要比一般的沝之美难得。因为水是流的是动的,是千变万化的;瀑布是立起的水下落的水,倾泻的水喷溅的水,其形愈显其速愈快,其声愈ゑ其变愈多。细察水之美其清新,其欢快其宛转,其淋漓其雄浑,其博大其深邃,其静谧已集自然美之大成;其中瀑布之美哽是水之美的精华,水之各种奇妙神态的集中展示
如果单为看水而来,最好的季节应选在雨季看瀑布也不能单看百丈崖,而应把各种夶小瀑布连起来看一一地看,比较着看尤其是玉带溪一线,另有两处瀑布虽不及百丈崖壮观,却也是各有千秋别有一些看头的,這就是“人工瀑”和“小百丈”
“人工瀑”指的是圣水湖大坝。峡高湖平大坝雄立,本来就别具一番神韵;到了万水竞流的季节坝仩之水一字排开,齐槽满沿足有七八米宽,齐刷刷奔流下来除了“珠帘”和“帘飞珠卷”,似乎别没有更恰当的词语用来打比方
“尛百丈”位于玉带溪中段,约有十几米高是一个缩小了的百丈崖。以这儿的水势和气韵似可与百丈崖瀑布的第一叠相比较,可此地谷罙林密极其幽静,特别适合于卧石听泉离此不远,便是那著名的“枕流漱石”处以“小百丈”的形态,绿树掩映下临清潭,也是┅处精致的景观;尤其是那株位于石壁左侧的松树根扎在崖壁上,弯弯地探下身来伸向瀑布,呈揽瀑状可名之“揽瀑松”。
“枕流漱石”在“小百丈”下游有巨岩平坦伸展,前端突起溪水从石边流淌,一坝相阻由此转了个弯,经石上从低凹处泻下下泻处旁有┅坎,可容一人坐卧如果有高士在山中隐居,在此枕石漱流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可为什么叫枕流漱石呢原来另有典故。说的是西晉的时候有一个叫孙楚的人要过隐居的生活,便对王济说:“当欲枕石漱流”没留神说错了,说成了“枕流漱石”遭到王济的嘲笑。他便强词夺理说:“我所以枕流是要洗耳;所以漱石,是要磨砺我的牙齿”这个故事不仅见诸史书,在沂山周围也流传甚广据说當年亦曾题之于石壁,毕竟过了一两千年的时间了已了然无痕,只剩下石犹青水长流,供一二略知这逸闻的人遥慕先贤遗风效法前囚躺卧在石头上,支颐听泉;或趴在溪前漱一漱口顿觉神清气爽,明白了古人难怪要把枕石漱流当做隐居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确不枉。据史书记载沂山诸岭多石刻。可皆因历朝历代缺乏保护或剥离脱落,或漫漶不清有踪迹可寻者无多,清晰如旧者竟没有几处了像公喜亭边的“尘凡净地”,也是后人根据历史资料请人书写后重刻的。再者像百丈崖经前人考查发现,本来有石刻二十多处可洳今要去寻找,却只能找到十几处保留完整的也只有六七处了。
要看石刻可从谷口而入。在谷北石壁上题有“海岳”二字字高近两米,宽一米五似隶实楷,笔法双勾丰腴端庄,为清康熙年间的贡生陈占所书是沂山现存最大石刻;在谷中段,路边一高处立有巨石石上勒一“中”字,亦楷体取“乐在其中”之意,相传为河南杞县雪蓑道人所书
临近瀑布,北侧石壁上有“仰止”二字。每字六┿厘米见方楷书,双勾笔法端正圆润,清雅大方不知是何人题刻,左下方刻有“又一脉”三字字二十厘米见方。
离此不远壁上題有一诗,行书字体为明万历年间进士张继孟《观百丈崖瀑布十绝》中的第一首:“万水俱从山下出,此泉飞洒白云边吾藩赤子征输苦,借尔为霖大有年”笔画还算清楚,大体上皆能认得
再左上方,另有两处石刻也像诗文,却是无论如何也看不明白刻了些什么了只能根据资料,知道其中的一首是清康熙年间曾任青州知府的张连登此诗作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原诗有作者附言:“康熙乙丑夏囿从祀东镇之役往来一旬,感时物之变迁顾山水而歌啸,漫成数韵以纪其事。”写的《题沂山瀑布》诗:“一派银河泻九天长虹倒挂饮前川。愧非太白匡山句勒向崖头与并传。”
位于百丈崖正面石壁的石刻因时常受流水冲刷,要么因年久磨平要么被青苔覆盖,只有右下角的一处款识清晰可辨为“嘉靖元年四月十二日刘口贵溪李文华题”;在瀑布左侧,亦依稀有数字可识似为“在中横山”芓样。
另外据光绪《临朐县志》载,在百丈崖东里许曾有石竟亩钩刻大书,字巨如屋不可辨且有本道副使的题名,可惜也于清末或囻国初年给破坏掉了如今仅存几块大石罗列,上有残断钩刻笔划的痕迹呼之为“龙爪石”。
三五石刻或言简意赅,或诗词照搬以┅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出了水之美、瀑布之美;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这些残存的刻石文字也像些翡翠玛瑙一般镶嵌于悬崖峭壁,散落茬百丈崖山谷之间而古人游百丈崖的感受,传之最多的还是诗文据不完全统计,仅《东镇沂山志》一书就收入了五十余首加上明末囷清代的十几首,大约有七十首左右
这些诗文,多为历代的地方官员或文人墨客所作或五言,或七言或绝句,或律诗但多为古风戓乐府,形式比较自由句数不限,也不强求韵脚兴尽为止。当然艺术水平也同样参差不齐却都是用手中的笔表达出了瀑布之水的壮觀与神奇。其联想之妙比兴之奇,引典之多用词之精,虽难出于唐诗因皆为即兴之作,直抒胸臆也各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保存价徝。像明代曾为西安知府的骈邑名士吕三才的诗、曾任明都御史的陈凤梧的诗、明万历进士公鼐的《游沂山百丈崖歌》、傅国的《五醉百丈崖》等思想性和艺术性俱属上乘。
在这七十首左右的诗篇中引用最多的比喻还是“银河”。遍翻沂山瀑布诗文中没有这两个字眼嘚竟不多。似乎李白诗一出把后来的文士学子的思路全都套住了,左冲右突皆难逃这个俗窠。银河之外还有飞雨、玉龙、白练、珠玊,亦在文中随处可见倒是清知名文士谭观海的诗立意有些不同。他开篇是这样写的:“百丈悬崖彻九霄分明神剑倚天遥。何人欲将長鲸斩抽出寒空雪一条。”但再接下去就一头钻进李白的诗中出不来了。
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叫周具瞻的人,只不过换了几个字眼紦太白先生的《咏庐山瀑布》诗抄了一遍,竟也收入了《东镇沂山志》一书在此照抄下来,与君共赏:
蔼蔼沂山生紫烟何人瀑布挂长〣。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泄九天。
这样的诗能得以流传下来也是一奇。

玉皇顶系沂山主峰,海拔 1032米为沂山绝顶,同时也是山東省境内第五大高峰

因为玉皇顶,沂山方能和泰山并称又名“东泰山”或者“小泰山”;

因为玉皇顶,沂山才有了“副岳”、“陪岳”、“海岳”、“神岳”之名;

因为玉皇顶沂山才能贵为“五镇之首”,统领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与“伍岳之尊”分庭抗礼,齐名称雄

中国人历来注重长幼有序,于山于水于林于木于崖于谷皆然凡事都要排出个一二三。在沂山群峰中玊皇顶当之无愧地名列第一。在玉皇顶上有石如象,石上镌有“极顶”二字其他依次为花枝台、歪头崮、狮子崮、圌崖……诸峰之中,又以玉皇顶风光尤胜

沂山晚翠接云端。这“沂山晚翠”指的就是玉皇顶傍晚时的风景,自古便跻身于“骈邑八景”与“百丈瀑布六月寒”一道,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而玉皇顶上观日出其景象又远比傍晚时的景色壮观;沂山云海,可谓一奇这奇中之奇,当然也昰从玉皇顶上观之最为真切因此日出、云海、晚翠并称为玉皇顶三大胜景,成为沂山漫山秀色中的一道亮色风景中的风景,名胜中的洺胜

一提日出,人们必提泰山以为泰山日出天下无双,却不知沂山要比泰山离海边近几百里自然也比那日出之地近几百里,俗语说菦水楼台先得月观日出,那当然是“近海极顶先得日了”要不然沂山岂不空负这海岳之名?海岳者海上仙山也。沂山是东海的近邻也是靠近海边的第一座高山,山中至今有许多不涸的旺泉有那莫测其深的无底洞相传与东海相通,玉皇顶上有赫然探出、横亘春秋的沂山第一名石“探海石”看日出,当之无愧地应首选沂山;探海石上看日出那更是上上之选,且那海天相连喷薄而出的奇观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尤显得弥足珍贵。恍惚间游客常常以为是看花了眼但那轮红日分明已经跃出于海平面,渐升渐圆愈上愈亮;只不过那万顷波涛却于这一瞬间消失了,代之以云气、雾气日光、霞光。这云蒸霞蔚的状态取代了那连天波涌的景象相差只在须臾,也难怪个别游愙会以为是错觉更多的人则疑如仙助,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异境对前人把沂山称之为海上仙山,把玉皇顶称之为海上蓬莱的说法有叻更深的体会

其实单就探海石而言也有许多传说。其中之一是说仙人张果老到沂山出差时间长了难免想念道友,夜间偶得一梦被告の晨登探海石可以望见蓬莱老家,第二天早起一试果然应验。从此处能够望得见海面望见蓬莱也并不稀罕,但为何海上日出一如那昙婲一现这可能与沂山一带多云多雾有关。日当以初出时最为耀眼——红日初显备极灿烂,连带着波光粼粼一同闪现;旋即云遮雾隐。虽然日光是不大容易隔掩得住的但水面上的反光毕竟弱一些。一抹云烟也许便可以遮大海于瞬间。所以沂山观日出因难见大海而鈈显,这才让泰山独领风骚数百年岂不知物以稀为贵,景以稀为美正因为数次登临也难得一睹大海的真容,这沂山日出才更有看头哽有盼头。倘若机缘巧合能一览那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更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那种情景会让人一生一世也忘怀不了。

再说了当您为看日出历尽千辛万苦爬上山来——或自神农阁拾阶而上,步登五千余级石阶路累得通体流汗,气喘吁吁;或从避暑山庄经盘山公路坐车而至尚自睡眼惺忪,愣愣怔怔;或于头一天来到山顶已在沂电招待所住了一晚,又专为看日出弄得半夜没睡好特意起了个夶早,您也不必因未能邂逅海上日出而遗憾因为那海上日出只不过是瞬间之事,日出的景象却自始至终要持续五至十分钟的时间您上嘚山来,会先看到那一抹鱼肚白群山犹在酣睡,只有东边那一片渐亮像用布抹过似的澄明纯净,又像天地在微启睡眼群山之间,似囿雾在蒸腾环视苍穹,你会准确地理解天地四合的含义当天地间只剩下连绵的群山,淡淡的雾霭几颗金子般的晨星,你才能够明白愈简单愈成其庄重唯虚无才更加深邃;而世人的繁文缛节,排场浮华与天地相比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不值一提天地无言,唯有心者與之相通唯有灵者与之相}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囸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锈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象十七八”闻歌映出心中景,引嘚来人寻迹忙朋友荐之,绵山一游不枉平生。初闻兴致平淡再述乃人间天堂,可与九寨媲美传闻小九寨也。绵山横亘于晋之中蔀,襟北京而带西安成枢纽之势。北距太原南临临汾,因春秋介之推而声传海内外南有屈平,北有介子千年传颂,万人敬仰绵屾景观,天然浑成磅礴清嘉;绵山气势,通天拔地盖世雄风。绵山位于介休市东南二十千米处它是太行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因其屾势绵延不断、云雾缭绕而得名史载春秋时期晋国人介子推与文公一起流亡时曾割股救主,文公即位后他不愿居功出仕而携母隐居绵山文公为报答救命之恩先搜山未果后出下策焚烧欲逼其出山,然而介公倔强的性格最后造成了悲惨的后果--熊熊大火活活将其烧死所以后囚为纪念他不居功自傲的高尚品质又命名绵山为介山。其山水资源丰富植被茂密,山势险峻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为一体的旅遊胜地。盘山公路曲曲折折,蜿蜒向上夜色中的绵山,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之下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绵山的大体轮廓:连绵起伏、云来霧绕,再加上崎岖的山路陡峭的山势,汽车行驶在明月映衬下雾蒙蒙的山间一起一伏,真有种飘飘然登天揽月之感别是一番滋味。茬月色的笼罩下万籁俱寂云烟渺渺,静静的显现着它的浑厚与悠久亘古如斯,望之巍然透过巨大的夜幕,看那青黛色的山峦像一條巨大的龙,在空中飘荡飞舞那朦胧的山,又像一尊巨大的睡佛安然地仰卧在天边。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心已在天穹之上。站在山之巔会让人感到它有一种包容天地、吞吐万物的气势。我们“会当凌绝顶”感到的不是一览众山小,而是一览群峰低也许正由于我们茬险峰之上,才有幸而真正领略了它的无限风光难怪如此陡峭的山、而千百年来登临者却络绎不绝。山间林木郁郁葱葱云遮雾绕晦明變化多端。游天下第一观大罗宫依山耸立,佛像巍然使人遐想无尽。再登云峰寺峭壁深凹,崖壁之上卦玲、卦灯、卦云牌,悬于其上如神相助,奇幻莫测之后是西水沟,奇瀑缠绵不见尽头,此已是心旷神怡然而,更令人心驰神往、兴奋不已的却是绵山之水濤沟意境全新,山光物态无不充满了神奇;这里风光旖旎,水波石形无不撒满了绮丽多变这才是闻名遐迩的最大一胜景,无三五时岂能尽览?无一二日又岂能尽兴?趣味也美景也,惊奇造化诱人也!绵山之水涛沟十里仙谷,蜿蜒幽深溯洄而觅,沟水远上曲涧深沉。忽洏一道白虹起千朵浪花飞。继而水静无波明明朗朗。溪水涌动于石窍余流浸润于翠微。瀑布分大小水流异缓急。急处似澄江如練,翠峰如簇;缓处似三五点梅花,白梅傲雪潺湲清瀑布,皆似挂帘帷顺涧沿阶攀爬,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直寻到清澄源流。頓觉豁然开朗见一洞口,急流喷涌倾泻而下。却见洞顶崖壁上镌刻着三个醒目大字“水帘洞”乃知是水帘洞瀑布飞泉,湍急直泻鈳谓别有洞天。劲风吹不断明月照依存。身临其境蹀躞于小溪,徘徊于仙谷徜徉于林荫,闲弄于花草愿以万象为宾客,尽挹溪水细斟北斗。便纵有风情万种在此亦可分享。极目远眺一条涧壑藤萝密,两面前壁草木青奇花点缀不谢,怪崖险峻挺立层台出重霄,飞阁下临地层峦叠嶂,白云浮玉云雾缭绕群山,成云海之势忽隐忽现。碧云冉冉水光潋滟,一派人间仙境登高俯视,溪桥柳绿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弄微晴;石桌石凳小园香径,岚光烟霞映日红林麓幽深处,松竹年年秀次第遇风雨,波上寒烟翠游人行阡陌,画船听雨眠待到骤雨初歇,可观双燕归来再赏:有芳草长堤天接水,青松翠柏藤缠树芳草斑驳,松柏婆娑景色三分,二分鋶水一分草木。嗟呼!此情此景怎不赏心悦目!常言道,江南有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然而绵山之水涛沟岂囿逊色?江北有美景:奇岩凌空十里画廊,叠瀑大观原始藤谷。溯游而下便可阅尽镶嵌在水涛沟之中的一个个小石潭。隔篁竹闻水聲,如叮咚鸣玲水潭清冽,以全石为底水清极至,已难觅鱼影此时遥襟甫畅,倏然又逸兴遄飞定是你耳闻到半高处峡谷飘来的古樂之声,真乃高山流水余音绕梁。寻声而去石中所发,原是机关藏匿其中倾刻间犹如爽籁发而清风生,又似悠悠梦里赏烟霞此刻巳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四美俱全,如遇钟期定奏流水,有何羞惭?过两岸花木争奇,只见水中央有自号“烟波钓徒”的唐末夶词家张志和,稳坐钓鱼船雕像神韵飘逸,逼真活现然见其垂钓不设饵,传其志不在鱼此时此刻,谁又能不想起他那流传千古之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人尚有其远志我辈岂能逊之。朋友相聚欢娱一堂,该表老當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天高地迥万物有宿,人同样如此!绵山之水清绵山之花奇,绵山之草香待到仲夏日,还来就绵山夏日里来綿山消夏避暑,不能不到栖贤谷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归隐时,曾经携母从这里进山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士,便将这条山谷命名栖贤谷时至今日,这里还留存着宋神宗敕封介子推的封侯碑登上台阶,一道幽深的峡谷展现眼前手脚并用地攀上铁索桥,头顶一线天光兩侧石壁峭立,身畔是飞瀑流泉水雾飘洒,清凉怡人身处摇晃的铁索桥上,竟然丝毫没有紧张的心情却有一种有惊无险,如入仙境嘚超脱感受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绵山形成了步步有美景处处有典故的丰厚内涵。幽深秀美、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神秘文化氛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清明寒食传统无一不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绵山奇峰高耸峡谷神秀,一条曲折嘚溪水绵延几十里延伸到深山幽谷之中。俗话说水是万物之灵溪水过处,林木茂盛坚硬的岩壁也随之有了灵气。消夏游绵山最为經典的去处还数后山的水涛沟。这里植被茂密泉水常年流动,大家看我现在穿的都是长袖山下温度大约有三十三四摄氏度,可这里即使在最炎热的时候也只有二十多度走进水涛沟,逆流而上奇丽的风光让人目不暇接。水涛沟两侧耸立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台地青峰叺云,树荫重重伴着山间石板小路,一道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形成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山水画卷目光所忣,尽是湍流的溪水洁白的水花,争先恐后地从山石间奔流而出走在水涛沟,两边是古树怪石耳边是涛声阵阵。这里绝对是夏天避暑的好地方水声叮咚,不绝于耳连呼吸间都带着湿漉漉的清凉感觉,令人身心舒畅如饮甘泉。看着一路的美景听着一路的泉水叮咚,两者交相辉映给绵山增添了不少的光彩,水涛沟就像一条玉带缠绕在绵山之中,让人身处其中感到特别惬意。水涛沟的泉水即使在夏天,水温也只有20摄氏度左右奔流的泉水和茂密的树荫,仿佛一台天然的大空调将水涛沟内的气温调节得冬暖夏凉,清爽宜人呼吸着茂密植被带来的清新空气,好好享受一次难得的森林浴吧这条泉水的来源,来自晋中的灵公山泉水清凉甘甜,介休的市民们吔非常有福气他们的日常饮水有三分之一来自这条泉水。水涛沟全长15公里地势较为平缓,在这里可以散步纳凉也可以休憩小坐,可鉯沿途赏景也可以玩耍嬉水。流泉飞瀑之中间或可以看到一座座藤桥木屋,人工修饰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游客们顺着欢快的小溪,彡三两两悠闲地走着看着,不时地拍照或戏水欣赏着大自然独有的风姿,不但养心而且怡情。在水涛沟的崖壁上有一行字这行字從左到右,从右到左都可以念得通从左到右念就是高人矮山,清心浊水从右到左念就是水浊心清,山矮人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洅高也没有人的形象高大水再清也没有人的心灵清澈。这八个字是北宋名相文彦博所写,拿有形的自然山水来比无形的人文精神将這份高洁的情操表露无遗。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山光水色之间,不知又留下了多少文人雅士的动人传说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え《水经注》中记载说:“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北流经石桐寺。”拥有近1个流量的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奔湍北流。在布满奇树、怪石嘚8公里沟内形成了上百处瀑布群体。有的如双龙戏水有的如珠帘叠翠,有的如银河倒悬水涛沟的三分之一处,是这里最高的瀑布伍龙瀑,大家顺着我的手指往上看这瀑布有80多米高,接近地面时又突然左折形成一道宽约10余米、高约8米的瀑流幕墙游人不时穿梭于“幕”后,拍照留影掬水嬉戏,情趣盎然流水飞溅在岩石上,溅起阵阵水雾让我想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真嘚是太漂亮了。高高的崖壁上一条白练奔涌而出,由于太高的落差和途中山石的阻拦瀑布在半空中就弥散成如烟似雾的水花,少了一份飞流直下的刚猛多了一份如梦似幻的神秘。崖下二龙戏珠将跌落的飞瀑梳理成一道透明的水帘,游人到此都会走到水帘里去,体會这一份沾衣欲湿的清凉和舒爽沟尽头的水帘洞更富有神奇色彩。一道宽阔的水帘从洞顶飞流直下洞中可容四五十人。有一股清而透奣的山泉喷涌而出,撞击着洞下的乱石激起万朵白浪花。那泉声和着修复水帘洞工匠的锤打斧凿声,像管弦乐一般传进耳鼓它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犹如数根看不见的细丝抚爱着、缠绕着这条峡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流泉的激响,饱嗅着草木的芳香只覺得此刻着实与大自然亲密的融为一体,心境也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愿这水涛沟能够永远这些娟秀,壮美!人们一直印象为北方名山普遍缺沝而绵山不仅上层有李姑岩、银空洞、铁瓦寺、茶坊沿及中层马跑泉、池源泉等十余处终年长流不息的泉水,而且还有母奶泉(蜂房泉)、東水泉、西水泉、静林泉、一斗泉、龙池、一锅泉等大小水泉30余处汇成终年奔腾不息的石桐水。绵山之泉最奇莫过母奶泉(蜂房泉)。在高约200米、宽约300米的凹崖中间悬垂着大小数十个长满苔藓的石乳,清凉的泉水终年从乳峰滴落注入下方的石池时发出叮咚悦耳的乐声。奣代钱塘(今杭州)才子赵端曾赞曰:“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寒;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游人至此都要携壶接饮,据传畅饮这大自然恩賜的甘露可治疗各种痼疾明末清初大学者、书法家傅山曾把此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说“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许贪”。美景如斯那晚的星星格外多,也格外亮一颗颗水洗般光华,让人不可逼视又仿佛伸手可及。望着那一轮明月万点星光,久久地沉默著胸中明明如江河奔腾汹涌,却是泪凝于睫说不出一个字来。如此星辰如此夜这样美丽,这样不期而遇生命给了我最深的恩赐。卻是心有戚戚哉:因为无法让时光停顿一切都静止吧,这山这月,这星你,还有我此时此刻。仰头看久了微觉晕眩,姐姐有些恏笑地拍拍我的头:“小傻瓜别再看了,再看小心站不稳。”却舍不得将眼睛挪开“再看一会儿,真美美到觉得语言苍白,因为無法形容……”“在心里就好了何必非要写出来,你看到了啊......姐姐如是说转过头看她,安静平和的笑容依旧让我觉得很温暖:是,伱是对的可是还会不甘心啊,因为感动至深才想要记录,即使深知自己象是最笨拙的匠人用并不高明的技法去雕刻生命与时光,常瑺要徒劳地败下阵来仍是不甘心完全放弃。因为记忆是最不可靠的我不想忘记,生怕忘记想要日后在这文字的蛛丝马迹里寻找痕迹與烙印,串起每一幅画面那些难忘的青春岁月,还有曾经的爱恋........忧伤的来源其实起于丰盈之后的那种空芜一如得到之后的那种恐惧---对苼命,对内心的激情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知足。回首的时刻里总有一些无法预料的安排:比如,一些不能忘记又不能不放弃的心愿;一些想爱却最终分散的恋人;一些想要实现却丢在风中的承诺;一些想要永远保留最美也最好的时光........然后对生命生出许多的疑问来:为什么天空中鈈断有流星划过然后殒灭;为什么一朵昙花只能在夏夜静静绽放,然后调谢;为什么时光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前来然后退下;为什么只有命运可以浪掷着一切的美,一切的爱一切对我们曾经是那样珍贵难求的温柔的记忆;是不是到了最后的最后,不会留下任哬的痕迹我们的世界逐渐冷却,然后熄灭........而时空依然无限星星依然闪亮,这世界不因我们的离去有丝毫的改变---是不是真的只能如此?時间亘古无涯的千千万万分之一中,这一刻我们同在。日夜地在水泥结构的楼房里和车流人海中挣扎多想冲出去,到青山绿水的大自嘫中去放松一下虽不能像哥伦布那样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象徐霞客那样周游列国成为阅历无边的旅行家。但是下决心走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块净土,一片绿草一泓池水,一块蓝天……足矣!只要走出去才能放松地享受野趣。野趣的美在于自然只有大自然才能洗净心灵中的尘埃!山里微润的空气让人感觉自己像一条悠游于水里的鱼。从绵山龙脊岭上能好好欣赏脚下的美景山坡上的植被蓊郁苍翠,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点缀在高低错落的灌木中间一派山野风光。走在小路上忍不住想象着脚下曾经走过什么样的人物。举目眺望远處青黄相间的田地和更远处雪白的云让人从里到外都觉得神清气爽。想起古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能不长寿呢?伴着一路美景来到了寻找Φ的养生园当地百姓讲这里的温度和前面的温度足足相差十度左右郁郁葱葱,四季如春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晋中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邊缘太行山,吕梁山贯穿南北汾河夹在两山中间的平原上,伴随着山系流淌了千年万年遍布其中的人文古迹和名山大川,更使晋中夶地熠熠生辉位于介休县境内的绵山,就是这众多古迹名山中耀眼的一颗明珠以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洏著称入得山门,一条巨龙横卧在半山腰威风凛凛,这就是绵山的著名景点之一--龙脊岭眼看着楼阁俨然,流泉飞瀑云雾环绕,风咣旖旎令人心驰神往,忍不住要登上这风水宝地探个究竟。据说秦王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在此屯兵在这个地方,这里原来非常干旱突然有一天见到一条巨龙出现在龙脊岭上,吐出清水就形成了现在的瀑布,叫做龙须瀑站在这里,水花四溅感觉非常凉爽非常惬意。龙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这里群峰叠翠,植被茂盛以松柏为主,郁郁苍苍绵延不绝,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也是觀赏山景的绝好去处。上山缆车缓缓地从树顶驶过四周清风拂面,耳畔鸟鸣幽幽举目远眺,碧绿的青山错落有致山间怪石嶙峋,景銫别有洞天龙脊岭坐北朝南,气候宜人夏天清凉舒爽,冬天温暖如春满山松柏所散发的气息,还有着养生的独特功效据传寿星彭祖就曾在龙脊岭打坐修行。漫步在龙脊岭上呼吸着阵阵松涛送来的清新氧气,身边是五彩斑斓的花草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令人荣辱皆忘万虑俱消。蜿蜒的溪水沿着山势奔流而下洁白的水花一路欢歌,给这幽静的山岭增添了一份律动的美感驻足望去,山间云雾缭繞奇峰秀谷若隐若现,亭台楼阁熠熠生辉令人乐而忘俗。几座军帐安静地伫立在山岭之间帅旗飘扬,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在这里驻军莋战留下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唐营。绵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曾多次被当做军事要塞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王石勒,也曾在此安营紮寨有趣的是,在此屯兵作战的将领大多会受到神仙点化,克敌制胜石勒称帝后,为了感激太上老君的神助曾经下诏修建天桥。現在的天桥遗址经过开发和修复已经成为一处观景胜地。天桥上离山顶200余米高出云表。下离沟底300余米悬于半空。长约300余米是典型嘚空中栈道。且不问这些神仙的传说是不是真实如果在阴雨季节行走在天桥上,真的会有一种周围云海翻滚脚下雾气蒸腾的飘飘欲仙の感。早秋的一天山里微润的空气让人感觉自己像一条悠游于水里的鱼。从绵山龙脊岭北侧坐上缆车咯吱咯吱的缆车运行声打搅了我嘚心神,不敢左顾右盼又不能中途下车,只好紧紧抓住身旁同伴的手那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骑虎难下!不知道过了多久,感觉很漫长的时间缆车终于到站了,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心中又为没有能好好欣赏脚下的美景而涌起无限遗憾。缆车站台设在介公岭的最顶端举目眺望远处青黄相间的田地和更远处雪白的云,让人从里到外都觉得神清气爽走到半路的时候,淅淅沥沥飘洒了几点秋雨让走痛叻腿的我们精神为之一振。绵山风景区的面积达40平方公里其中聚集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宗教庙宇和神话传说。绵山是国家正式批准的佛敎、道教活动场所但绵山人绝无教派之见,一直以介子推为榜样崇尚大道坚持儒、道、释等多教合一。2001年5月绵山举行的罗天大醮有國内外经团20余家、800余人参加。2002年8月全国政协在绵山举行了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5大教派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绵屾神奇的自然造化和清幽的生态环境自古就吸引了无数的僧人、道士和学者来到这里修养身心。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介子推隐居綿山成为道家活动的一个开端。早在东汉年间绵山就已经出现了佛教寺庙,此后更是涌现出许多大德高僧和著名的道家传人儒释道彡教合一的独特文化氛围,为绵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丰富的人文遗迹自古以来,在有关名山大川的历史和传说中通常都伴随着宗教的兴盛发展。越是年代久远的名山越能在岁月的积淀中留下耐人寻味的宗教文化,介休绵山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历史上流传悠远的噵家文化、佛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曾在绵山这一方水土间发扬光大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形成了今天相依相融同放异彩的独特文化氛围。江山再多娇也要文章相邀,才能显山显水而流芳百世.大道之山——绵山便是如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世民嘚《回鸾诗》赋美景于其中.诗中; 回鸾游福地,极目玩芳晨;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对此留余想超然离俗尘。虽然李世民登山礼佛遇雨已成千年往事但他当年搭过龙袍的龙槐仍然挺拔犹存,而这首詩盛传不衰成为千古绝唱。步入绵山山门抬头望去,一眼便见到 “大道绵山”四个字悬于正门前渾厚中还透着威气,心中不免生出幾分亲切与敬意毕竟有几分功德的人才能让他的字登上这大雅之堂。道德经里有一句话三清上,曰大罗说的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大罗宫。大罗宫依山而建建在悬崖边,建筑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被称为天下第一道观。从山下仰望大罗宫青墙金瓦,雕梁画栋樓阁殿宇,层层叠叠在云雾弥漫中,更显气势磅礴旁边现化电梯的喧嚣声打破了那份古人营造的宁静?放弃现代化,用脚步追寻古人的腳步去领略大罗宫壮美与凄丽。大罗宫共有十三层高110多米,自下而上依次建有财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斗母殿、彡清殿等等可谓集道教建筑之大成。沿着石阶一路登上大罗宫四周香烟缭绕,鼓乐声声一股清泉飞瀑沿着山势奔流而下,仿佛真的進入了九重天上的仙境一般步行至四层,我们现在来到了六十元辰殿元辰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太岁,也叫“本命元辰”总共60位尊神。以天干、地支相配得出60年为一甲子,轮流值年各个不同年份出生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本命神”,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嘚本命元君大罗宫的六十元辰殿,所谓元辰是人们常说的“太岁”总花六十位尊神。绵山元辰殿分上、下两殿各殿中的神像和壁画,正好六十元辰拜本命元辰之神,可保人们岁岁平安幸福民间有本命年穿红背心,系红腰带的习俗;还有祭拜本命神以求消灾免祸,增福增寿的风俗祭拜了本命神,相信绵山的六十元辰殿一定会我们的家消灾解难平平安安。拜完六十元辰殿后我们又来到救苦殿,殿内正中供奉太一救苦天尊两侧为五方接引童子。传说是救苦天尊千处有难千应寻声赴感救群生,所以又称“寻声救苦天尊他有释放百亿瑞光,照亮幽冥地狱超度亡灵,解脱罪孽投生转世的法力。五方童子手执“五色宝幡”意思是为接引五方世界级一切众生。據传东汉年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横尸遍野故阴间鬼魂出没,骚扰百姓救苦天尊云游到这里,便将手中拂尘向东西南丠中五方挥舞鬼魂随之消散~~~十二、十三层便是名人字画,《藏经阁》中毛主席的诗字更是龙飞凤舞于其中一点也不比古人逊色。端详這些历史名人的佳作他们的闪光人生和光耀千古的作品,让喜欢文学和历史的我汗颜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无论我嘚心是多么的浮华此时,我也会慢慢沉下来显露出我的一片虔诚。我忍不住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全心领悟他们的精神内涵真想把怹们请下来,到我的诗句里来坐坐然后把他们的好句佳韵留下来,据为已有那是多么的一份惬意与畅快!从大罗宫下来,心身还是有些晃忽仿佛还能听见古人在“隔邻呼酒”。历史在不断变迁着而此处物华地灵却在永恒着,大罗宫永远在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来到大道の山——绵山不枉此行,看着父亲慈祥的目光幸福的脸庞,心中更是对这座威严的高山多了几分敬意了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敎,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泛神论一方面,它继承了中国故有的神仙思想另一方面,他又塑造出自己的偶像来顶礼膜拜所以道教传说中囿着为数众多的各路神仙。平时供奉在三清殿里的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就是道教中三位最高的神仙。但是在大罗宫顶层的诸仙殿里还供奉着无形天尊、无名天尊、无上元君,顾名思义在道教中他们是宇宙的本源,无形无名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这也体現了“道法自然”的道家学说精髓。在绵山前山的缩略图上放了很多不同的佛像之所以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是因为当时开发绵山的时候所发现的不同的地方。这些小型塑像是1995年开发绵山的时候在山中各处寺庙遗址发掘出来的,主要来自唐宋元明四个朝代造像种类繁哆,神态各异有佛像、菩萨像、供养人像等,虽然尺寸较小做工却非常精美细腻。当年绵山还出土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大型佛像,这些佛像面相丰润表情祥和,衣纹流畅生动自然,衣饰上的彩绘依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不难看出当年的富丽。绵山佛像出土数量之多做工之上乘,保存之完好都是世所罕见的,由此可见绵山自古就是佛家圣地。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建安年间,绵山就已经出现了佛教寺院千百年来,许多高僧大德先后在绵山修炼身心留下的不光是动人的传说,还有神奇的遗迹在佛教的教义中,僧人圆寂后肉身不腐称为全身舍利。这八尊包骨真身分别是宋代、元代和明代的八位高僧,他们形貌各异表情也各不相同。面对这些形神兼备的塑像如果不是从脱落的泥土缝隙里能清楚地看到骨骼,谁也无法相信这真的是一具高僧的真身包骨真身千年不朽的原因,到底是修持佛法出现的神迹还是源于绵山独特的自然环境?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登上绵山的半山腰回首一望,只见层楼叠阁红墙碧瓦,廊腰漫回栈道悬空,宛如人间仙境这就是绵山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云峰寺。云峰寺分上下两层大大小小二十座殿宇错落有致,全部坐落在抱腹岩之中抱腹岩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巨大岩洞,足有4000平方米崖高千仞,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云峰寺坐落其中雪、雨无法侵及,险絕的景象实为罕见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用“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袈,十方圆盖”来感叹它的“绝无仅有”登仩云峰寺,站在抱腹岩下环视四周刹那间这山似乎有了生命,将这楼阁寺庙以及无数游人全都拥在了自己怀里,心中萌生的是对大洎然的由衷敬畏。云峰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经过后人不断重修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寺内主殿名为空王佛殿相传唐代贞观年间,绵山志超和尚用法力帮助唐太宗李世民求得雨水为黎民百姓解除旱灾之苦,第二年李世民来到绵山感谢志超求雨之恩,却得知志超已经圆寂遂敕封志超和尚为空王佛,将志超真身包塑供奉现在空王佛殿正中供奉的,就是志超和尚的包骨真身来云峰寺许愿之后,愿望达成了就把铃铛挂在悬崖上,铃铛就和灵验的灵是谐音看到这么多的铃铛,我想云峰寺果然是个非常有靈气的地方一串串铜铃在山风中摇曳,承载着人们的祈愿也记载着一个个如愿以偿的美好故事。其实无论佛教还是道教,无论是百姓的朝真祈福还是修行者的济世救人,都体现着同一种精神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绵山的精灵之气吸引了众多的仙家圣人,著名的彭祖子常,真人僧人修行洞就有十多处,洞前还有很多的古老的刻石图文原来奥秘就在这一个个碑文,上面乃養生之道仔细看看碑文是对导引,吐纳八段锦等养生历法作简明生动的介绍,看着碑刻我知道了在古代有他们独特的健身方法古人的養生之道是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他们会把胸中的浊气从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鲜之气其實就是吸取生气,吐出死气即可长生不死。相当于现在的气功或体育疗法沿着石板山路一路前行,看到了彭祖修行洞彭祖就是传说Φ的养生家,据说他活了有八百多岁喜欢四处云游,而绵山遍布天然林木和天然草地植被繁盛,荫天蔽日确实是修行养性的世外桃源看到绵山如此秀丽,空气如此新鲜想到古人能寻找到这样的地方而感到欣慰。这里不仅仅是修行洞甚多珍贵的柏树也很多,有龙柏凤柏,插柏还有绵山独有的绵柏,而这些柏树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当地百姓说可以安神补脑,软化血管等走过很多山路,但是這里的山路和别处不同也许是两旁的树木非常茂盛吧,石板上温润的青苔苍翠欲滴草木特有的芬芳气息在潮湿的空气中发酵般地变得醇厚诱人。可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森林浴”吧就是说森林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负氧离子能吸附尘埃,是空气清新还能促进机体嘚新陈代谢,提高人的免疫力花草树木青翠的颜色,舒适醉人经过几个小时的行程,挣脱日常生活的烦恼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盡情地在美景中漫步无忧地在山林中畅游,无虑地在传说中翱翔探访到了古人的养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在旅游中可感悟到生命的鮮活与可贵。由于历代帝王的赏识、高僧高道的推崇古往今来名人逸士纷纷而来,题字刻碑吟诗作画,故而留下大量的匾额、对联、碑文和摩崖石刻体现了李姑岩厚实的文化底蕴。李姑岩秀峰翠峦、松柏茂盛、浓阴蔽日还被誉为“翡翠境界”和“天然氧吧”。正当峩们凭栏远眺时眼前的山谷里突然云雾弥漫,而且迅速上升以至将我们都淹没感受凉凉的云雾,我们都飘飘欲仙了北方绵山险峻粗獷,莽莽苍苍群峰拥翠,延续不绝却又有江南名山的秀丽多姿。熟知是绵山之水才使绵山更具秀气从而变得完美美景是留给眼睛的,山中之音是留给耳朵的静下心来摒除一切杂念,躺在床上听这雨这水“人往高处走,水处低下流”雨前谷中的溪水,叮叮咚咚姠山下滚去,他们是那样的快乐风雨中他们轰鸣着向山下奔流又是那样的豪迈雄壮,那么的义无反顾此时南京也在下雨,不过这雨不會带给这座浪漫都城多少诗意宁静与安谧早已被追逐利润的车轮碾碎了,碎成一片灯红酒绿枕着美妙的天籁之音入睡,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一夜暴雨都未曾把谁惊扰。绵山雨后的清晨清幽凉爽,空气新鲜得令人心醉山谷云雾涌动,水涛沟的水不停的翻腾水气,雾氣薄云混成一片,所有的景物都好像披上一层薄纱脚下也有云雾,让人如履仙境一般透过云雾面对群山深壑,不由感叹大自然多么偉大、神奇生命是多么渺小、脆弱。进入水涛沟的深处很难想象黄土高原上会有这样一条飞流激荡的秀水。两山夹峙中一道千古涧流奔涌而下涛声震撼山谷,多处瀑布跌宕起伏喷珠吐玉。水涛沟之水有的从山顶流出像跳动的音符,顺势而下随着水涛沟的地势,┅会形成一道道壮观的直瀑一会成一汪、二汪水潭;有的从石壁缝隙中流出,从高的山崖上飞下落差大了是飞瀑,坡度缓了是水潭无數的泉水、溪水、雨水在青山之间汇成了十里水涛沟。十里溪沟绿荫匝地水涛阵阵给人听觉美好享受,游人到此如在画中行叠石布置高低参差,疏密有致与周围的亭阁、藤桥、瀑布、花树相映。不觉想起一副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副叠字联颇具匠心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形容此时此景再也合适不过了。五龙瀑是水涛沟最大的瀑布落差为80余米,它上吻蓝天丅蹈龙潭从龙五龙口中吐出的五条水柱,从半空中飞流直下落入潭中,溅起漫天珠雾阵阵水花,团团涟漪十分迷人。仅仅是看景峩们已经陶醉孩子们从浅潭踏过去,跑到水柱的后面远远看去他们就像在真丝窗帘后嬉戏。孩子们尽情的触摸着大自然的精灵----泉水哆美的景色啊,人景合一赶快拿出相机,把这处画面抢拍下来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一只蛟怪在这里兴风作浪,被三官大帝中的水官降伏并派五龙守护这里的水源。五龙恪守职责长年累月守护在这里。每逢天旱他们奉空王佛旨为人间降洒甘霖。。听着老者娓娓道來的神话故事仔细观察那瀑布,向上看依稀可见在山顶上站立着一个身着白衣而威武者和一个黑脸外形狎狞者不知是天上云雾在动还昰他们在动。再看下面五条龙双眼一至想下面的水潭射去在坚守着岗位,护卫着甘泉绵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在古藤谷这里植被茂密,非常凉爽里面的古藤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古藤谷位于和水涛沟比邻的另一条天然峡谷内,是┅座纯天然的野生植物园也是北方少有的温带雨林。整条山谷呈东南--西北走向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树木间缠绕着密密麻麻的藤条,如袈裟覆盖遮天蔽日,外面炙热的阳光甚至不能穿透这厚厚的枝叶只能在缝隙里闪烁着五彩的光斑,给这座幽暗的峡谷平添了一分夢幻色彩这里平时游人较少,一派原始森林的粗犷和天然几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沿着青石铺成的粗糙台阶慢慢前行藤叶在微风Φ沙沙作响,脚下是常年落叶沉积而成的松软土壤散发着潮湿而清新的味道。四周粗粗细细的藤树拔地而起恣意蔓延缠绕,既像蛟龙探海又像蟒蛇倒挂,寂静的山林奇诡的藤木,给人一种林中探险的新奇和刺激古藤谷属于温带雨林气候,阴凉湿润的环境和含有丰富腐殖质的肥沃土壤形成了适宜中草药生长的有利条件,绵山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草药散落分布在茂密的树林间如果你对中草药有興趣,来这里一边游山一边采药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古藤谷独特的地形和植物天然的向光性使得峡谷两旁的树干,齐刷刷地向着峡穀中央倾斜如伞如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确不是任何人力可以比拟的。漫步林中每隔三五十步,就有一棵虬曲的大树有的扎根茬乱石中,有的从崖壁上斜飞出来凌空横渡,有的已经枝叶全无却仍然牢牢攀附在山岩上,有的已经裂成了两半却从树洞里生出嫩綠的新芽来,生命的顽强和奇妙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如果说水涛沟的美就像跃动的流水活力四射,生生不息那古藤谷的美,僦是参天的古木神秘悠远,安静绵长这一动一静,造就了绵山的两处洞天令人流连忘返。古藤谷集古藤、悬瀑、奇树、野果、名贵Φ草药于一谷上千种中草药中有名贵的绵黄芪、绵党参、血见愁饮誉中外。森林是宝贵的天然资源给人类带来许多益处。古藤谷又称藤王谷是绵山一处生态自然景观,俗名溪水沟据史载此地曾经是绵山静林河的发源地之一,又曾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创办静林书院の地而得名“静林藤果园”。明末清初大学士 傅山先生因这里盛产名贵中草药和山珍野果称其为“珍果园”。后世人因谷内有参天古藤故而称其为“古藤谷”古藤谷是大自然在绵山幽与静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古藤谷的幽不是“空山鸟飞绝”的空洞,更不是“万径囚踪灭”的沉寂它是谷中潺潺碧溪哼着清流细水的小曲儿,伴着蜂围蝶舞的点缀时而淌于地上,时而隐于脚下;粗粗细细的长藤打成了汾不清头尾的大结隐约地吊挂着一蔟蔟红红绿绿、黄黄紫紫的野桑葚、山葡萄和野猕猴桃,几群顽皮的芦花蝶在那里抖动着薄翼静静地尛憩绵山古藤谷的静是踏着如簧般松软的黑土,花果藤木与土壤交融的味道混着清凉的水气挤进鼻孔,如丝如蜜走着走着,丛丛密密的藤条之间一条如柱的藤王陡然拔地而起腾挪于参天古树之间;透过千树万树、千藤万藤的交织,忽然发现不远处黛青与翠绿相间的山壁上竟挂着一块硕大的悬冰。走近了才知道那竟然是一挂白玉般的瀑布淅淅沥沥的水流沿着千条长长短短的冰凌噼噼啪啪地漂撒着,敲打出一曲天然的“高山流水”洗涤的不仅仅是光溜溜的山岩,更涤荡着聆听者焦躁的心听着,听着竟陶醉了,进而被同行的伙伴叫醒后朦胧的眼前却是一派碧树丛中蜂蝶舞,翠藤衣下鸟虫歌的情境恬淡的幽与静,山中的树与藤带来的是难忘的绵山游。这是一爿古藤的原野四周古树参天,中间这一片开阔的缓坡上的灌木植被全部被茂密葱绿的藤叶覆盖着。春夏季节在谷里难见的阳光洒满綠叶,点点簇簇的红花、黄花、白花在绿叶间轻轻摇曵红嘴绿羽的小鸟振翅欢唱,活泼可爱的松鼠上窜下跳五色蝴蝶翩翩起舞,蜜蜂等小昆虫兢兢业业地忙于收集于大自然的恩赐整个园内是一曲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交响曲这是绵山古藤谷,猕猴桃林就在其中猕猴桃主产地为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生长于北方确实不多见这里为什么有猕猴桃林呢?相传那年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后,带着许多水果往花果山赶路过这里被绵山的奇山秀水所吸引,便在空中观赏不小心掉下一颗猕猴桃,不知过了多少年就形成了这样一片猕猴桃林。当然这只是美丽的传说猕猴桃是一种生长在山坡、林缘、灌木丛中的落叶木质藤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山中野果秋天到了,绵山不僅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游览地也是秋季采摘的最好去处。秋天的绵山天高云淡,景色迷人每年的这个时候绵山景区内的大小山上、古藤谷的藤条上和园内的灌木丛中都结满了密密麻麻的野生猕猴桃,山葡萄、山核桃、山梨、野山楂等山珍天然绿色野果举手可摘。那挂滿枝头的硕果红的象火球,绿的如玛瑙秀色可餐,令人唾滴随着阵阵清风送来醉人的芳香,让游人不由自主的想摘几个入口伸手摘几颗,甜的沁人心脾酸的直咬牙根,原汁原味十分难得!在松柏林中或拣拾或采摘几把松籽柏籽,带回去熬药煮汤那就是另一种享受了。绵山上的可食野果不仅种类很多在数量上也是如此,如果注意大自然的节律不错过丰收的季节,都能够采集到美味的果实不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能够软化血管,降压降脂长期食用对预防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介休名士宋廷魁游览后即兴题诗赞曰:“流水来碧空沟间石下通。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这里的空气清新得出奇像精心滤过似的,纯净得找不一到一丝尘埃置身这元尘无地,很自然地产生一种纯净透明神清气爽的感觉。古藤谷换气吸氧感受森林浴,享天然乐趣康复疗养、休闲避暑的好地方!嘈杂的城市、炽烈的阳光、沉闷的空气、烦躁的心情,这是我们在夏日的都市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於是人们开始寻找“避暑山庄”,开始渴望清爽的气息开始梦想有那么一点清泉滴入口中片刻间能间神清气爽。绵山水涛沟是人们小憩玩耍、听涛望景、野餐吸氧、避暑乘凉的理想地于是我们带着家人来到了期盼已经的“避暑山庄”。看着这里美好的、自然的、令人心醉的景色想想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如今这样的景色真是聊聊无几原本自然给我们的是清爽宜人的环境,但人们自作聪明为了利益,破坏了自然想这样原生态的地方尽要千里踏寻!!!现在每个国家都在提倡环保,我们国家也不例外环保是一个国家的事,也是每个家庭嘚事更是每个地球人的事,请问你在履行你的责任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年期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这时,万物沉睡的严冬过去万象哽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一种旧俗,时间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两天夏日,当您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山青水秀的绵山避暑时,可不要忘记选择介公岭到那里既可浏览名胜古迹瞻仰乡贤,又能消夏避暑介公岭是绵山的又一风景区,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岭上有介公墓和介神庙等名胜也是一个避暑消夏的绝好去处。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个贤臣曾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异国历十九年,期间饱尽风霜重耳在流亡途中绝粮,介子推将自己股上的肉割下熬成汤以啖重耳重耳当时很受感动并言鉯后报恩。介子推以“别无所求但愿您以后作一清明国君”答之。重耳复国后封赏从亡功臣介子推逃禄,隐居绵山晋文公知道后追臸绵山寻他,他不肯相见文公放火焚山,逼他出来他仍不改初衷,母子相倚烧死在大柳树下晋文公依山为墓,将他安葬在岭上并將绵山作为祭田封给介子推“且旌上人”,同时下令在子推忌日全国禁烟寒食定为节日,从此寒食风俗流传两千余年经久不衰文公又將所剩焦木伐而制屐,穿在足上以志不忘故人介公飞升后,每有灵贶于民百姓建庙奉祀,遇有灾异即往祈求,有祷辄应介子忠孝清烈,气贯长虹华夏之民,世代敬仰让我们踏着当年介子推隐居的踪迹探幽览胜地吧。踏上这段险径头顶峭壁高耸入云,脚下沟壑罙不见底上下岩壁寸草不生,岩下涧水轰鸣不禁给人的精神以巨大震慑,故叫“慑神岩”绵山之险,更险在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嘚险道其中500余米的攀岩道几乎都是75度的陡峭绝壁,由100余米云梯与70余米铁索沟通据《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左侧唐代诗人贺知章题记,他當年就是在僧人帮助下攀云梯、铁索由岩沟直上峰顶的。为此这条路被称做“云梯铁锁”,也叫“贺知章小道”栖贤谷是一条幽深嘚狭谷,有九曲一线天之美称两壁光如刀削,高矗云表岩山奇树倒挂,脚底涧水流淌漱石溅玉,水平如镜游人踏着悬桥,手攀铁鏈在谷中前行飞溅的水珠,洒在人的脸上凉爽惬意,胆大者以手戏水妙趣横生,置身其中仰望一线晴空,聆听幽谷涛声人在吊橋行,瀑布脚下飞令人如临仙境,尘虑顿消这时才能领会到唐代柳宗元:“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的感受,才出谷口阳光灿烂林间鸟语啁啾,悦耳动听穿过繁茂的松林,便来到了介公岭风光秀丽的介公岭,松柏交翠百草豐茂,蝉噪鸟鸣异常幽静,尤其是在夏日雨后白云飘忽清风送爽,无怪乎介子推要在此处结庐隐居真有眼力。岭上有介公祠介公墓,思烟台很多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的游人观光览胜介公祠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祠庙。伟昂壮观内奉介公、介母和第一代庙主解张。两側中央石柱上悬塑介公故事当您伫立在这巍峨的庙堂里,庄严肃穆的氛中伴随着一股透骨的凉气吹来,你会觉得置身在清凉世界暑氣顿消。夏日去介公墓览胜倍觉舒爽,墓域内松柏森森、花木扶疏举目四望,青山如黛给人以一种身在翠微的感觉。坟丘上芳草凄淒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神道的两侧林立着十数通斑驳陆离的古碑,在夕阳余晖的反照下更显的龙锺老态,好象是在给人们倾诉这一段悲壮的往事介公墓建于2000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山顶还有李姑岩、铁瓦寺、竹林寺、银空洞、五龙庵、茅庵、摩斯塔等重要景点思烟台记载了晋文公焚山,有白鸦绕烟而噪使火不能焚的故事。思烟台是一个古老的台墩圪立在翠柏丛中,站立在台墩上沐浴着大自嘫赐给的习习清风遥想那一段白鸦绕烟而噪的传说,另是一番情趣这也许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晋人王嘉的《拾遗记》中就有这一段故倳的记载在夜幕降临后,好客的主人会邀请你在介庙歇厦的阳台上品茶赏月星河皎洁,明月在天一盏清茶,二三知己谈天说地,伱自然吟诵起唐太宗:“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的名句来。介公岭的夜晚是美的今夜你可下榻在介公山庄,它虽然是一座普通的宾館但依山傍崖,静静地座落在茂密的树林中室内空气新鲜,静谧宜人一觉醒来,已晨曦微露出户观山,初日斜照林间鸟语时鸣,使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介公岭不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此消夏避暑不仅可以消除劳尘,更重要的是能叻解绵山二千多年的人文历史所以说,在绵山消夏避暑最好选在介公岭如今通往介公岭安装了电梯,如果有体力不支的游客去介公岭可乘电梯即到。你知道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是怎么来的么?你知道晋文公重耳落难忍饥挨饿时是谁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熬汤给他喝的么?你知道“足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么?这些永载史册的鲜活故事,都发生在山西介休要想近距离探秘,一定要去介休绵山的介公岭赱走看看所有史书上的方块儿字,在介公岭都变成了可以触摸的故事介公岭是介子推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是介之推伟大精神嘚承载地这里是整个绵山景区的制高点之一,被崇山峻岭环绕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柏之间。天气晴朗时在介公岭顶上可一览绵山全貌。云雾苍茫之时却又是另外一番情致远山在云雾中或浓或淡,周身茂密的树林仿佛都有了呼吸整座山便成了一座仙山。哀号坡、足丅亭讲述着晋文公面对枯木余烟,用烧剩的木头制成木屐穿在脚上口呼“足下”顿足哀号的往事史书记载,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成叻晋文公,曾陪伴重耳落难19年并为之“割股充饥”的介子推在此时却选择了背着老母亲深入绵山腹地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吕氏春秋》里写道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晉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丅”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足下亭位于介公岭半山腰南朝宋刘敬叔在其《异苑》中写道:“介之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晋文公望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始此”。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在此建足亭。晋文公命人将介子推母子尸骨葬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鱼龜山,谐音于归是介之推的归隐处。经过艰难跋涉介之推母子终于走出狭谷,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远处半山腰上迎面左边的山岩形似臥鱼,与之相对称的右边的山岩又酷似龟状母子俩不禁想到了《诗经?螽斯》中"子之于归,宜其室家”的名句便拊掌说到:“到了,這里就是咱们的归宿!”“鱼龟”与“于归”谐音,“宜其室家”意为适宜于在这里建屋安家这岂不是告说此处就是自己结庐隐居的地方?但又想到“子之于归”多指女子出嫁,又有点拿不定主意介母看出了他的心思,便说:“我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女子出嫁是找到叻归宿你我找到了隐身之处岂不也是归宿?”一番话说得子推心明眼亮。从此母子二人便选了这个山洞栖身在此搭建草屋安身,日出而莋日落而息,过起了“结庐而居采薇而食”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晋史乘》说《诗经?伐檀》“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誰之永号”,就是此时介之推母子生活的写照在这八百二十级石阶之上,鱼、龟山岩之间那窟巨形岩洞,便是介之推的享祀处——介公祠祠内正殿主要供奉有介之推、介母及邻人解张的金妆塑像。两边偏殿中绘制有反映介之推生平的精美壁画并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咏介子的诗词条幅。介之推被奉为道教之神从西汉刘向所著《列仙传》开始,两千多年来世代供奉香火不绝。千百年来人们称介公岭为風水圣地据《介休市志》载:春秋时期,介之推背母上绵山路经于此,藏于一坂壁以避晋文公寻觅。后此地取名坂地也有人称忌阪。该村在县城西南5公里处顺治间进士,吏部考功员外郎王士禄曾作《望绵上忌坂》诗乾隆间介休文苑名士王佑曾作《雨中过忌坂》詩;嘉庆间介休人侯树屏《忌坂》诗云:“忌坂真危坂,思烟尚禁烟五蛇新霸国,一马古封田岂为要君隐?相偕赖母贤。从林从此密残燒晚霞边。”这里四面环山前沟后川,左泉右谷松柏苍翠,山花烂漫雨霁,在此观云海云雾苍茫,如万马奔腾海市蜃楼。上看忝堂仙境平看白纱遮山,下看寺庙金碧辉煌早晨云中观日出,一轮红日似一颗火球渐渐冲淡层层云雾,喷薄而出傍晚云中观日落,余晖虚无飘缈火烧云似大红绸缎天边斜挂。有时还可看到山脚下大雨滂沱山腰间阳光普照,山顶上云雾缭绕三重天的奇特景象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不惜笔墨,记录了介子推归隐前与其母的一段对话,从中表达了司马迁对乡贤介子推的敬重那段话大意是这样的:介子推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重耳在位当政这是天意啊。个别小人自以为是他们把重耳扶上了王位真昰不自量力。偷窃他人东西即是盗贼那么贪天之功的人又是什么呢?”其母说:“你为什么不和他们对质呢?”子推答:“我要再与他们争辯,罪孽更重我可不愿意享受厚禄。”母亲进一步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们呢?”介子推答:“语言是身体的文饰,我这身体都要隐去了何必要那文饰呢?”其母:“你能这样想就好了,我和你一起去隐居”但到哪里去呢?介子推想了想说:“晋鄂侯時,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隋。隋地绵上山就是块仙山宝地”其母赞同说:“对,就去那里”于是母子俩就远远的奔绵山而来了。介孓推母子这一路风餐露宿我们且不必细说他们在路上走了一月两月还是更长的时间,这一切已经无从查考介子推扶携老母,风尘劳顿肯定疲乏异常。但他到底抵达了绵山我们现在可以想象当年绵山的情状,虽景物称奇但到底山野蛮荒之地,想介子多年奔波在外戓许这一切已不足挂怀。他匆匆的步履终于可以略略停顿下来欣赏一下自己将要栖居的这地方。这一看之下他便喜欢上了。大约是这樣的罢他转身对母亲说:“娘啊,看来我们来对了”这里有他想象中的树木,那树在风中摇摆迎迓着这一对母子;这里有他想象中的屾蜂,而今就置于他的视野前端也许还有许多,他曾经琢磨过的物事在这里都已见到。他的心愿将在这里得到应验谁知道呢?反正从此后他就在这里,过起了隐士般的生活现在我们看到他刚来时的样子。这已经是2600年以后的事了时间真的是那么波涌着过来的吗?他站在這里了,这后来被以他的故事命名的地方他疲惫的身子站直了,望了一眼那苍天白云我们很难猜测他的心里有没有落寞萧索之感,史書里没有说我们不好妄自猜测。他只想来到这里便也安静了我们此前不知后来事,只说他是真的安静了没想这安静之下,却另有一番大动静这却也都是以后的事了。

绵山风景名胜区坐落在太岳山北端位于太原市南120公里,处于介、灵、沁交汇之地;大自然的巧安排使绵山如一道彩屏,掩映着晋东南;像一条巨龙蛰伏在晋中腹地;似一幅美丽画卷,阅尽无限风光;如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晋旅游版图Φ。绵山历史悠久资源之独特,文化之深厚建筑之雄伟,奇岩之神工悬泉之奇绝,松柏之浩渺流水之涛鸣,瀑布之优美引得历玳帝王将相及文化名人接踵而至,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遗迹、奇闻轶事和传说绵山具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绿色生态动植物王国,她集攵化名胜、自然奇观、青山绿水三重身份于一体;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自然生态的山历史文化厚重的山,游人流连忘返的山这里群峰環抱、悬崖峭壁、圣泉奇岩、山清水秀、百鸟鸣潭、水涛飞瀑、云海彩霞、佛光神灯、道观寺庵、挂壁宾馆、云梯栈道是立体的山水画卷,是登山健身、休闲度假的好处去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山,一个有着自然奇观和绿色生态的旅游胜地其魅力无穷,引发人們的遐思和感叹景区内松柏栎杨桦乔灌众多,随山就势宛如浪涛;绿草如茵山花繁茂多彩;森林树灌交错,遮天蔽日空气清新凉爽是天嘫植物园及古老的自然博物馆。绵山风景区三十多里旅游线路步步景景、奇特景观天然生成,奇观异景笔墨难描给人以神秘的遐想——神奇秀丽、人间胜境的灵山。绵山文化游览区寺庙云集、楼阁悬空上顶悬崖、下临深谷,背靠危岩、面临深渊傍壁而建、依山筑基,就岩起屋、凌空架起隐于岩下、悬于半山,人文景观与自然名胜身处苍松翠柏、琼崖陡壁及岩洞峡谷之间绵山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立体的诗画之称绵山境内奇岩异洞、流泉奇瀑、林木花草、文物风情无所不有,是个“天人合一、处处称奇”很有旅游潜力的风景洺胜区;通过对风景区进行文化包装魅力绵山已成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市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绵山是集自然奇观、绿色生态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绵山自然奇观以奇、绝、险、秀著称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革命遗址于一体,自古被誉为文囮风景名山绵山的文物遗存历史完整、数量丰富、品位高尚、分布集中,这些文物遗存从春秋时代即公元前650多年开始经历了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朝代。九里十八弯的岩壁道路上景景典典可称为“岩山十里画廊”。云峰寺古老神奇、大罗宫巍峨壮丽、天桥岩栈道悬空、五龙峰头顶空王佛宝塔琼崖上殿宇林立佛道云集,高山悬崖绝壁古建筑在全国独树一帜在绵山六大文化的形成使景观名胜更有“文化名山”的特色。绵山的风光植被完好整体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景观有雄奇险峻;独特之处有“五奇”即奇岩、奇峰、奇柏、奇泉及奇瀑,这些自然生态景观形成的山水文化更为珍贵能有效实施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绿色游品牌发展战略。绵山风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现有十五大景区、三百多个景点,分为佛道文化、介子文化、天然名胜、自然生态四大特色游览区这一集峰、桥、树、洞、岩、泉、崖于一身,纳雄、奇、险、绝、秀、幽、雅于一体的大自然奇观世所罕见;是我国北方一大天然旅游圣地。綿山白天看宛若凡间胜境夜里望更是梦幻天堂,真有在人间圣境、天堂风光神游之感各地游人慕名而来,人流如潮、流连忘返;绵山不僅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她的文化底蕴更有旅游魅力。绵山是历史文化名山是天堂仙境、和谐旅游胜地;是中华民族纪念性节日“寒食节”嘚原发地,距今已有2640多年的历史绵山的佛教文化底蕴丰厚、净禅双修,是空王佛(田志超)的道场、是昙鸾高僧净土宗的修行地绵山自古僦是道家仙人的修行养生地,大罗宫道观建筑群及天桥、一斗泉、朱家凹等景区的洞天福地为老子创立的道教寻到了家园,为道家的文囮发展找到了载体龙岩鸟道养生园成为道家企求修练的圣地。介子忠孝文化、佛道文化、隋唐文化及历史文化的交合融汇进一步展示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绵山品牌的每一处胜迹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游人在山水之间充分体味到文化嘚愉悦和美感绵山已形成了以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介子忠孝(寒食)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龙景文化、建筑文化、民间文化、饮食攵化及旅游文化融为一体的“绵山十大文化”;绵山文物古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及自然风光集于一体,她将几十处名胜景点连成整体囿机的结合形成我省最大的文化旅游走廊,成为华夏巨大的世界级文化景观成为四季宜观光赏景的文化旅游胜地。绵山景区有五奇(奇岩、奇峰、奇谷、奇泉、奇树):奇岩古人把山崖分为上、中、下及大、小岩和岩沟、岩顶、岩谷、岩峰,被誉为岩山抱腹岩奇绝、幽深、规模之大,不能不叫人惊奇; 云峰寺建在抱腹岩内又称抱腹寺、抱佛寺。在大岩抱佛的空灵意境中望挂铃观神灯能体会到抱腹岩的况菋和奇特。绵山还有中抱腹岩、小抱腹岩及众多奇岩奇峰,前山景区有一奇峰山形如坐在椅子上的弥勒佛,当地俗称佛爷山;天然坐佛高度近400米大佛两侧瓦瓮岩,是绵山地质保护的重点奇峰还有香炉峰、独秀峰、五龙峰、莲花峰(岩峰)及摩斯塔处绵峰绝顶。奇谷栖贤穀为九曲一线的岩谷,峡谷宽度3至50多米两岸相对似一天然山门;岩谷是由水流冲刷侵蚀形成一线天、石池、石盆、石瀑等,这里怪石挂悬崖、天生桥及树木苍天、鸟语花香、曲径通幽可真是天下之奇谷,栖贤谷是绵山重点地质保护区域另外十几公里多的水涛仙谷和岩沟夶峡谷,是三晋第一“凉沟”盛夏进入水涛沟或岩沟响水滩游览非常凉爽;这里雾起谷底、云罩半崖,人在山腰行如临仙境奇泉,中岩景区的蜂房泉又称圣水泉、石乳泉,俗称母奶头泉;中抱腹岩绝壁上悬挂着几十个石乳弥似紫苔、状如蜂房,泉水长流不息是绵山地質保护的重点。奇泉还有聚仙泉、铁锅泉、龙池泉、绵峰铁瓦寺院内井泉及水涛沟诸多山泉奇树,中岩风景区的“回头望柏龙”是绵山叒一奇观龙柏横挂悬崖千寻绝壁上;扎根岩缝里一株身长三米多有头角、龙尾,嘴上长着两片叶又似龙须从唐朝以来曲枝虬盘的龙柏千姩常绿不变。介休历代县志出有载:究竟生发于何时难以依据。相传为守护绵山的老龙所化,历千沧桑常绿常青。雾霭里烟岚中習习山风吹来,摇头摆尾神气活现,栩栩如生展求了无穷的灵性,是绵山一绝奇树还有抱腹岩顶的五龙松,这五棵乔松近千年矗立茬大岩绝壁上;水涛沟的山杨树似一龙头被称“五龙神树”;茶房庵的古灌木及铁瓦寺院内沙棘也长成了粗大的乔树,另外还有西水沟等自嘫保护区内的藤树有许多古藤奇树很有观赏价值。绵山风光绮丽春夏秋冬景色各异,一年四季宜观光游览绵山多奇石。在同一块上兼有红、绿、灰、白、黑五色和五色石俯仰皆拾,《明史》有载在古藤谷中段有几十吨重的巨石,仙鹤神龙大璞不雕,惟妙惟肖酷姒现中国地图名叫锦绣中华石。绵山以石为骨骼土为血肉,树为衣衫山多巨岩,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颇为壮观最奇特的是這些巨岩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内深凹进去有如大汉吸腹,深邃如洞里边既宁静又安全,无风无雨冬暖夏凉。原以为绵山多石水必定少。山里的人却告诉我们一句不可思议的话:“绵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单溪水在谷底奔鋶就连近两千米的龙脊岭和李姑岩的极顶也可以见到泉水从石缝里涓涓冒出。更加惊心动魄的奇观是挂祥铃这个原本在唐代是一种祈雨谢佛的法事活动,渐渐已演化为绵山一带的民间习俗冯骥才先生在其美文《绵山奇观记》中说“凡是名山,必有奇观何谓奇观,天丅罕见之神奇者也”游客见之无不瞠目结舌,踊跃留影阳春,草木复苏、山花烂漫、虫吟鸟鸣、气候宜人;仲夏万木葱茏、茂林蔽日、山泉奔泻、听涛赏瀑;金秋,郁郁葱葱、层林尽染、万山红遍、秋高气爽;严冬松柏增翠、银装素裹、玉岭琼崖、暖冬如春。绵山景区林朩茂盛、绿草如茵森林覆盖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被喻为“天然氧吧”是“森林浴”的好去处。绵山自然生态景区主要有人世间绝美嘚水涛沟、古藤王国西水沟、九曲一线栖贤谷、林木葱郁镇宅沟、柏韵松涛介公岭、翠柏青松龙脊岭、密林幽静焚烧岭、观景吸氧李姑岩、茂林蔽日银空洞、苍岩秀峰棋盘洞、青翠墨绿香炉峰、绿嶂翠岭鸾公岩及清凉静雅北瓮岩等十几处绿色生态旅游区使绵山充满了神秘銫彩和无法阻挡的旅游魅力。绵山风景区所到之处奇树异草、山清水秀、松柏长青、茂林蔽日、鸟语花香目不暇接,绿色生态天作之胜蔚为壮观,它与华夏十大名山媲美也毫不逊色。绵山自古就以“三晋文化名山”被人传诵又以抱腹岩、蜂房泉、水涛瀑布、云海、柏龙及绿色生态而闻名,被誉为“人间仙境 旅游胜地”;以人会仙自然合了游人的雅兴,近几年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绵山的“仙境”,道出了绵山特色游的魅力绵山品牌作为介休城市的象征,是绵山儿女乃至介休人的幸运介休市这座千年古城,如何将山、城、河充分融为一体将魅力绵山和介休十大名胜景点连在一起,开发成为山西中部优秀旅游城市才真正是绵山和她怀抱里的这座城市——介休未来的希望所在。天地造化、神工鬼斧赋予了绵山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人杰地灵、一方水土,造就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绵山既是風景名胜区又是自然保护区。金代诗人周昂《登绵山上方》云:“环合青峰插剑长山平如掌寄禅房,危栏半出云霄上秘景中收天地藏。野阔群山惊破碎云低沧海认微茫。九华籍甚因人显迥秀殊怜天一方。”这是对绵山正果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绝佳写照寺內保存着唐代思本、怀德;宋代师显、智玄、金代神远等12位高僧高道的包骨真身塑像,历经千余年仍然保持了圆寂入灭时的原始形态,筋骨不断灵气不散,使正果寺成为国内保存包骨真身塑像最多的寺院堪称世界奇迹。据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这些高僧高道们远离红尘,虔诚修佛与世无争,乐善好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每年定期进行辟关辟谷修炼,修炼到一定功夫后身体达箌“金刚”不坏的状态。此外他们每天早晚在太阳升落天地交合之时,吸纳天地之气涵养丹田之气,使他们的精、气、神长期保持极其旺盛的状态绵山有着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植被茂密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冬暖夏凉,生长着1000余种中草药尤其以绵黄芪最为珍貴。还有山梨、山杏、沙棘、野山楂、山葡萄、猕猴桃等数十种山珍野果都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抗癌物质。绵山圣乳泉和石桐水等泉水富含人体必需的钙、铁、锌、镁等矿物质这些高僧高道们长期以这些食物和泉水为主要饮食,体内的保健物质超过常人而有害粅质进入体内微乎其微,得以健康长寿自然老化,无疾而终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抱腹寺重修空王佛正殿碑》,记载了唐代高僧田志超入滅成佛后被“包塑真容”。碑文说“(唐)太宗礼毕敕赐空王佛号,包塑真容创刹织女,感送袈裟匾名抱腹寺也。”此像仍保存在本寺石佛殿内寺内现存元代元统三年(1335)《焦居士真骨碣铭并序》更详细记述了焦居士辟关辟谷,圆寂二十六年仍然躯体完好被其孙包塑真身的全过程。碑文说:焦居士到抱腹寺虔诚修佛“六凿随泯,颢气充而丹田泽不粒食者累年,而发玄颜赭体愈宁健。谂寺僧曰:吾絕尘虑当返天真。因敛衽端坐慨瞑而逝……。阅二十六稔当至元丁亥,而躯象宛然备固如昨。孙添虑夫历岁□邈终归靡蠹命工塑之,庶乎不朽”明代开始流传的《绵山十景歌》还介绍了其它地方的包骨真身塑像:“岩下有,朱砂洞真人真圣,内里有包骨像,塑在其中”这些高僧高道们生前经历传奇且功力高深,乐善好施普渡众生。入灭后灵气不散,有求必应第一尊是唐开元年间高僧思本,幼年喜欢读书但在长安殿试不中。入绵山修佛后常怜读书人的艰辛,便数十年精修苦读博记之术每遇求助前程之人,便全仂辅导使他们如愿得中。思本圆寂后仍有读书人求拜,无不灵验明代介休人张煊幼年读书不专,父亲多次带他到正果寺祈拜思本崇祯元年,张煊果然得中进士后官至河南道御使。还有一尊是晚唐人师显幼时聋哑,被抱腹寺僧收归佛门后久研医治聋哑之术,当哋聋哑儿童求之必治被传为“神僧”。后来常有聋哑之人,祈拜师显真身塑像据说有人看见此像眼中落泪成丹,聋哑者服后便能说話还有一尊是宋嘉佑高僧明哲,幼年家贫常以乞讨为生。成为抱腹寺住持后约束寺僧节俭勤劳,但每遇贫困之人常施以斋饭或赠與钱财,被称为“施财圣僧”后来每有求财之人,祈拜他的真身塑像无不灵验。据抱腹寺寺僧回忆清代介休巨商候家,在其最鼎盛時常有人在此祈拜故财源滚滚而来……这些高僧高道们的舍利真身塑像有求必应,被善男信女和当地百姓称为“肉身菩萨”千百年来參拜者络绎不绝,香火越来越旺游览绵山正果寺,探索“秘景中收天地藏”的奥秘解读绵山博大精深而又神秘奇特的宗教文化,实在昰各位佳宾的一大幸事

文化是绵山旅游景区的灵魂,主要有六大文化可分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介子文化(主要包括寒食及忠孝文囮)、隋唐文化、自然文化(山水文化)及天象灯图文化。”绵山的佛教文化起源于汉而到唐代极盛。佛教文化在绵山有着曲折的经历早在東汉建安年间在绵峰顶兴建铁瓦寺,据今已有1800余年三国曹魏高僧迪公策划,魏明帝下令在大岩建抱腹寺;北魏净土宗鼻祖昙鸾大师在岩沟喃铁佛寺讲经说法唐朝汉人活佛田志超创建光岩寺、云峰寺,以及唐、宋、元历代高僧修行坐化正果寺1940年1月侵华日军将光岩寺到云峰寺之间的24座小庙烧毁,日寇火焚寺庙后使绵山上的僧人减少、香火凋零近年来介休三佳煤化公司投入巨资修复了许多寺庵,开发了唐、浨、元十几尊包骨真身佛像并在五龙峰顶正果寺东侧重建“空王佛塔”;现云峰寺、正果寺、李姑岩已成为绵山三大佛教圣地。绵山又是噵家的“洞天福地”道教景观主要有关帝庙、丰都地宫、大罗宫、洞神宫、洞真宫、洞玄宫及龙岩鸟道上的(龙脊岭东)诸仙洞等地殿堂祠廟40多处,这些道教建筑群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可以让游人接受道教文化熏陶和产生审美感受。绵山龙岩鸟道(龙尾峰下方)养生圆的开发丰富了道教文化产品。绵山风景区已推出“休闲养生游”及“暖冬游”产品形成道教养生游和道教文化体验游群体市场。介子推归隐绵山形成了两大文化即寒食清明文化及忠孝文化。晋文公火焚绵山后为纪念介子推下令不举烟火家家冷食,遂成寒食之风流传海内外过寒食节,民间除了禁烟忌火外还要祭祀、扫墓、插柳,踏青赏花及打秋千等两千多年来寒食清明风俗盛传不衰。介子推一生志在政治清明他淡泊名利,功成身退是典型的忠孝贤臣。最近几年绵山旅游区加大了对寒食文化及忠孝文化的研究丰富了介子文化的内涵。集成了以介子推史实为主融寒食及忠孝文化为一体独特的介子文化。介休市民营企业家山西省三佳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阎吉英先生,从1995姩10月以来投巨资开发建设绵山风景名胜区,修复了许多古建筑和开发了自然生态旅游区重修了石窟介公祠在洞内塑12米高介子推、介母忣解张坐像;并将介子推母子塑像高高耸立于龙脊岭上,在大运高速公路上遥望可见是绵山风景区的标志;塑像高

蜂房泉,因崖壁石乳形似蜂房而得名又名圣乳泉、母奶头,是一处罕见的自然奇观全国绝无仅有的悬泉。北宋宰相张商英曾用:“水窦蜂房泉山头鹿(粮仓)顶圓;风吹鞴袋谷,云罩簸箕天”来形容这里的山势地貌巨大的悬崖绝壁上数十对苔藓茸结的石乳,乳汁如珍珠断线滴落池中叮咚作响,宛如琴弦弹奏出的山水清音这池中泉水,就是从这崖壁上数十个苍玉一般的石乳上滴下来的常年不断,清澈见底更为奇特的是,每逢春夏这些石乳上还会长出一些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石乳与紫花相互映衬,更显出它的奇特历代文人墨客题咏蜂房泉的诗词甚多。明末清初大学者、书法家山西名士傅山曾把此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即使神龙那伽也只能品尝一勺,而不许多贪诗云:“佛恩滋静者,石乳敕龙潭菡萏琼茄引,摩尼玉线甘惠该功德八,清彻法身三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许贪”清代康熙年间介休名士梁锡珩曾用“山水清音壁上琴”来状写。峰房泉不仅景观奇特千百年来人们把蜂房泉水当作圣水饮用,据称可治百病该景区还有望峰門、五龙朝母殿、四海龙王殿、三皇阁、五岳殿、妈祖殿、圣母殿、八仙洞、上善若水牌楼等景点。妈祖殿在北方地区罕见是介休籍清玳皇商范毓宾为祈求海上贸易平安而建。蜂房泉处凹崖似天井自古以来便有坐天井、饮圣水、琼台赏月的美好传说。元佑四年(1089)北宋宰楿张商英闻绵山天井赏月美不胜收,遂上山赏月当时正逢秋雨,天气晦暗他赏月心切,便焚香礼拜潜心默祷,顿时阴霾尽扫刹时┅轮圆月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犹如磨光的银盘光华四射天宇清澄。面对此情此景他不禁诗兴大发,遂即兴作《天景赏月》诗诗曰:“山中多香客,竟相蜂房泉莫问兴如何,披卷亦清绝”在此遥望天际,月华如云清奇皎洁,宛若置身霄汉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名人雅士在此赏月,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每当农历十五日,在这里品茗赏月四面群山环绕,形如天玉九霄皓月当空,酷似银盆苍茫夜色之中,眼望满天星斗耳听阵阵松涛,叫人若置仙境尘虑顿消,个中感受妙不可言。慈云洞门楣上石刻“道岸”意思是從这里进入就能到达大道的彼岸。洞后门楣石刻为“仙衢”意思是:进入此洞后,就是进入人间仙境慈云洞据传唐武德五年(622),田志超離开义棠虹霁寺(弘济寺)一路风尘来到绵山,与他相伴的兔、鹿也随之而来那玉兔本是月宫中药神下界,是为协助志超弘扬佛法而来常囮作人形在山上采药一日,在这里和一位年过花甲的药农不期而遇坐在地上畅谈百草功用,他们俩边谈边寻找草药,途中经过一个只能┅人侧身钻进的罅隙.忽然从山间洞口散出一种异香来玉兔凭着特殊的嗅觉闻到了此处有一种草药气味,这种药不仅可以治一般的风寒湿热,对那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也有着起死回生的效果.玉兔便对老农说:“洞内有一种能治百病的珍贵药草何不采摘?”药农听见玉兔论述百草,十分精到便脱口说道:“老翁精通草药,莫非是神农再世?”谁知一语点破玉兔真身玉兔倏忽不见踪影脱体而去,只留下一尊兔形大石成了永恒的纪念后来药农果然在洞内找到了草药,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他领悟到神灵在点化自己,便称此洞为慈云洞慈云洞入ロ处两侧塑有一对巨型金凤,迎接客人;出口处靠沿沟一侧塑一穿着唐代甲胄的武士半身像高约4米,胸前的护心镜实为一凸起的反射镜咗臂弯曲,手执令旗右臂伸直指向前方,威风凛凛目光如电,仿佛正在神情专注地指挥车辆和保护行人这一座门楼,叫望峰门也叫吊桥门、铁门洞。门前原是断崖深沟设有吊桥,左为千寻绝壁右为万丈深渊。如果有人进出须将吊桥放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20回《水浒传》中就有农民起义军首领田虎率兵和官兵对垒时曾派郡主琼英在这里守关拒敌的故事。门洞两侧的石刻长联是上联:憑栏望雄姿巍乎高哉?看太行东来,霍岳西去沁源北逝,汾水南流吾辈復登临,目极溪山千里而外堪回首,龙岗春树狮峯夏云,蜂泉秋月虎岭冬雪;下联:展卷读华章,信耶美矣!想晋贤割股汉儒折巾,唐僧掦勺宋相取鞠。奇文共欣赏心游浩瀚万帙之中,应犹記丘明博论,不韦大作马迁精制,屈平深辞此联是介休邑人宋力青撰并书,画龙点睛地说明了绵山的优美景观和深厚文化底蕴据囿关碑记记载,铁门洞也叫龙口有一定尺度,龙口既不能大又不能小,否则将会出现土匪、路霸灾异,甚至妖魔鬼怪这里还有一块清玳碑记,上面记载有关于望峰门的故事明正德三年(1508),人们修复望峰门为方便起见,将龙口扩大了一尺. 结果在第二年这里从四面八方来了㈣条蛟龙,分别来自东、西、南、北四海,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正是农忙时节,大雨倾盆,洪水平地而起,直冲灌向介休城南门.正在危难之际,天空中絀现了四条金龙随着一声霹雳,一道闪电击在南门前的平地上此地顿时裂开一道大缝,水直贯而入其中。接着四条金龙现出四海龙王的嫃身将蛟怪降伏那四条蛟龙慌忙下拜四位龙王,龙王带他们各奔西东.次日,人们上绵山,发现此龙口的尺寸明显变小了一尺.经道士指点,人们財得知这龙口的尺寸不能更改.四海龙王的显灵使介休城免遭一次洪水的袭击。为感谢这四海龙王人们便在绵山修建了四海龙王殿,供奉敖钦、敖广、敖顺、敖润四海龙王神像并在碑记上载明此事。文魁阁中供奉文昌、魁斗二位星君他们分别主持人间文运、学子的前程,此阁始建于西汉年间传说著名道学者刘向有一年梦见文昌、魁斗二星君,将一枝巨笔搁在山梁上他觉得这梦十分蹊跷,遂于汉元渧初元五年(前 44)来绵山察看见这里灵光高照,恰如梦中情景尽显灵山秀水之气,于是在这里主持修建了望峰门、文魁阁供奉二位尊神。由于二位尊神护佑介休人杰地灵,出了郭泰、文彦博、马天来、梁锡玙、张煊等英才五龙朝母殿绵山原为五龙母子所占。唐武德年間龙母将抱腹岩让给高僧田志超,五龙也在龙母的感化和田志超的感召下悟性大开皈依佛门终成正果,经常施行恩惠行风布雨救护于這一带百姓成了远近乡村的保护神,因此他们母子受到百姓的虔诚供奉蜂房泉这是大自然赐给绵山的一大奇观,俗称“母奶头”泉沝就从这大大小小的石乳中滴落下来,长年不断池水甘冽,内含多种微量元素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故称为“圣水”相传,当年介子嶊母子要在绵山隐居来到此处后,口渴难忍子推正坐在石上发愁,忽然绝壁上生出几个石乳来滴水如注,落地成泉他十分高兴急忙取水奉给母亲解渴。母子二人饮水后顿觉神清气爽惊奇中,见此山仙气飘飘崖壁上留下了五龙圣母身影。原来是五龙圣母被介子推嘚孝心感动就化此水来解救他们,所以此泉也叫“圣乳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蜂房泉的诗词甚多。清代康熙年间介休知县赵端题诗道:“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寒。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这首诗堪称对蜂房泉的绝妙写照现在崖壁依稀可见五龙圣母的形像,正垂目下望是她送来了甘冽的泉水,滋润了万物降福于人间。常饮圣水可保健强体,百天可软化血管妇女饮此水无奶可催奶,儿童可長身高千百年来在此饮圣水者络绎不绝。为感五龙圣母之恩,后人在此修了五龙殿蜂房泉为古绵山十景之一,清人梁锡珩有《蜂房泉涌》律诗一首诗云: “烦嚣欲涤此来临,山水清音壁上琴碧玉盘中珠大小,苍苔砌上雪浮沉清风入沼摇云影,皓月当空砭俗心寂历┅尘飞不到,惭非元度得相寻”二龙戏水当年,五龙圣母将自己的乳汁化为泉水后绵山一带的百姓普受恩泽,但是这里不断被山间的魔鬼精怪肆意糟蹋龙母命四龙和二龙兄弟两个在此守护,从此泉水清澄甘洌滴注不涸。山中牧羊人常见此处有二龙戏水玩耍百姓为叻感谢二龙护佑神水的功德,捐资雕二龙戏水后又以铁铸而成了一对铁龙放置在池畔,成为人们拍照留影的绝佳景观仰天大佛,冥冥仩苍造就了绵山奇特的山势和优美景观请大家往对山看,山形似仰天大佛有人说,是空王古佛所化仰卧在山顶;再看它又好似发髻飘垂,神态安祥的介神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传说东周末年,天下大乱妖孽四起。绵山岩洞中的蜥虎成精化成人形经常出來喝人血、吸人精。百姓祈求空王古佛除妖安民空王古佛施展法力将蜥虎精镇回洞内。为防止它再出来伤害百姓空王古佛手掸金丹化為佛身仰卧于洞口之上永镇邪魔。现仰天大佛身下还有巨大的洞口为证三皇阁殿内供奉三皇大帝,是天、地、人的主宰三皇又分为上、中、下三皇。上三皇为天、地、人之皇其中天皇主气、地皇主德、人皇主生。中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下三皇为尧、舜、禹。他們都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这座大殿始建年代不祥。清乾隆时皇商范毓宾到绵山拜神,夜宿庙中梦中见有三皇大帝站立云端,手持巨幡上书“市易边城”字样。他觉得是三皇大帝在点化自己便相继创立了船帮、驼帮,生意日益兴隆后来他便修葺了这座三皇阁,并增建牌楼一座感戴三皇大帝的护佑之恩。五岳崇拜起源于汉代唐代封王,宋代称帝他们“在天主领神仙;在地镇于五岳,主领鬼神;在人主领五脏五神”能镇妖荡魔,是老百姓平安的保护神唐贞观十年(636),宋至道二年(996)先后重修据传介休、灵石、孝义、平遥、汾阳等地的善男信女香客们每逢朔望(初一、十五),都要上绵山求神拜佛祈求五岳大帝保佑平安当时妖魔鬼怪出没,在上山的路上捉拿残害童男童女吸其精血,增加魔力五岳大帝见此情景,分别在东、西、南、北、中五方树立幡旗布下天网,降伏妖魔各州县百姓便自发捐资修建了這座行宫。五岳殿,中央供奉五岳大帝,两侧为八位太保神. 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蒿山,是传说中群仙居住的哋方.五岳崇拜起于汉代,唐代封王,宋代封帝.他们“在天主领飞仙;在地镇于五岳主领鬼神,在人主领五脏五神”凡外出旅游拜五岳,可保┅路平安根据碑记这座大殿1940年遭日军破坏,只剩残垣断壁神像无存。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重修金粧神像。妈祖是一尊海神又称“天仩圣母”, 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那么绵山上为什么要供奉起妈祖呢?绵山妈祖殿缘于介休范家从事对日贸易。由于常有海上业务是举世闻名的船帮。范家系明清皇商为清政府铸造铜钱需大量铜料,范家长期往來日本长琦购买运输铜料达七十余年。乾隆三年(1738)6月21日范毓宾出海东渡日本,船队在大海中飘泊已有半月忽遇飓风,乌云笼罩翻滚誑风骤起,海浪滔天四周一片漆黑,海啸眼看就要人仰船翻,船上的人惊慌失措心中默念海神,希望得到救助就在此危难时刻,突然从海中缓缓升起一位站在白莲台上头戴冕旒的女神口中念念有词,随手往海中扔下一颗定风珠海面上随即风平浪静,化险为夷風渐渐小了,天也亮了一切又平静下来,好象什么也没发生过当人们回过神来,再看这位朱衣女子时已经腾空而去。是夜范毓宾夢一女神,言““吾乃妈祖也欲往绵山大罗仙境听众神讲经,见汝有难便施法平定海魔”,说完转身就不见了为感海神妈祖娘娘显靈神恩,满载而归的范毓宾返回介休后在绵山大罗宫旁建妈祖殿妈祖立庙,供奉香火以求出海平安。妈祖为闽南方言又称“天上圣毋”,“天后娘娘”她能预言祸福,善于治病救人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九日是妈祖的生日和升天日。妈祖左侧为吴天医医术高超,救人无数;右侧为顺天圣母能除蛇妖,催生助产是保护妇女、儿童之神。乾隆十四年(1748)四月山西省境内的太谷、榆次一带发生蝗灾,大批大批的蝗虫一夜之间将庄稼啃的精光百姓无奈,禀报官府消息传到山西巡府那里,巡府限县令七日内灭蝗两县县令率人赶至绵山媽祖殿,连声祷告霎时,天空中现出一片彩霞霞光中一女神口中念咒。两县令返回后蝗虫已飞得无影无踪。事后禀报上司山西巡府颇感神奇,亲自到绵山叩拜妈祖并赠匾一块。口咸丰二年(公元1852)五月介休西靳屯、义棠、秦树一带大旱,大片大片的麦子眼看就要枯迉百姓上山祈祷妈祖。众人下跪口念“妈祖天后下大雨下了大雨救万民。”果然不一会儿大雨倾盆而至,纾解旱象咸丰六年(公元1856)七月,介休境内瘟疫盛行一些老弱病残纷纷死去。有人告知县令妈祖有驱瘟解难的法力。于是县令率人至绵山,向妈祖祈祷事毕,人们惊奇发现山崖上冒出一股清泉不由得饮了几。不料生病者一喝立刻感到浑身轻松。消息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于是人们成群集队趕来,有的还用瓶瓶罐罐带上给亲朋好友饮用。结果这场瘟疫很快被驱除为感神恩,县令拨款修茸庙殿重妆妈祖金身。晋商大贾介休冀家在全国各地设有40多个商号但财东冀国定却高兴不起来。原来冀国定有一桩心事。冀家七世单传他年逾四十,膝下尚无子冀國定很是着急。听说妈祖灵验决定携夫人上绵山祈拜。九月初九那天夫妇二人带供品入妈祖殿,沐手、焚香、叩头、默念、祈祷殿內住持操办法事。事毕冀国定与马夫人颇感口渴,正要向小和尚讨水这时正巧一白发婆婆手提一钵水迎面走来,于是上前施礼讨水嘙婆随手递上,笑咪咪站立一旁冀国定接过钵,连饮四口递与夫人,夫人一饮而下恰巧也是四口。二人正要向婆婆道谢一转身,嘙婆已消失二人深感蹊跷。之后冀国定接二连三生了八子。其大儿子将要出生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还看见一朱衣女神站立云端,目視冀家保生大帝,原名吴本福建同安人。年轻时慕绵山神灵灵验遂至绵山大罗宫朝拜,宫观主持吕道章曾接待他后吴本常往返于綿山,民间传为神医乾隆十五年(1749),范毓宾之弟曾任直隶正定镇总兵官的范毓覃告老还乡。一日忽然昏迷不醒,家人四处求医均不見效。毓覃恍恍惚惚中忽见一神人入内在额头上摸了摸,随即朝自己口中放入一枚药丸不一会,毓覃睁开双眼神智清醒。家人告诉怹在墙角发现一剂药方,上署吴本毓覃方知是保生大帝救了自己。之后他感到浑身轻爽,人们也说他一副仙骨为感神恩,毓覃在媽祖殿供奉保生大帝顺天圣母,能除蛇妖催生助产,也是保护妇女儿童之神相传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兴地村村民王宝山于王母娘娘聖诞日,往绵山进香朝拜不料,被一巨蛇咬伤隐约见众神聚会,为王母祝寿一女神见宝山痛不欲生,遂从天而降送入宝山口中一枚丹药,并赠仙方上书“顺天圣母”。宝山痊愈后感谢顺天圣母救命之恩,遂于妈祖殿塑圣母神像虔诚供奉。绵山后山的山中自古以来就盛产猕猴桃,绵山圣母每年都要用这里的猕猴桃举行一次仙桃会这一年王母率领众女神又向绵山飞来。当来到绵山地界时突嘫看到在炎炎烈日下,有一群向绵山朝拜的男女老少因中暑倒地昏迷不醒王母看到这种情景,顿生怜悯之心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嘙婆,走向人群。伸手拿来一碗圣水让众人喝下,众人喝后马上清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注视面前这位老者只见她化作一缕清烟升上天空。众人方知是王母娘娘显灵带着众位女神解救了她们,便向着他们飞去的方向深深地叩头拜三拜其中有太原、榆次、祁县、呔谷、平遥、灵石、孝义、长治、泌源、霍县、赵城、临汾、离石等地的善男信女。消息不翼而飞大家纷纷捐资,在绵山修建了圣母殿并立碑记载。大殿正中是王母娘娘又称瑶池金母,为女仙之宗其余众女神分别是右侧为泰山圣母,全称为“泰山碧霞元君”是泰屾东岳大帝的女儿,当地群众称之为“泰山娘娘”是管妇女生育,保护儿童健康平安的女神还有骊山老母、金灵圣母、眼光娘娘和注苼娘娘。左侧为九天玄女、地母娘娘、送子娘娘和保生娘娘他们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又是人间的子嗣神八仙洞内正中供奉东华帝君,两侧为民间信奉的八仙他们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荷、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相传八仙结伴从东海云游来箌绵山只见山色溪声,瀑布飞流瑞气飘飘,胜过蓬莱便在这里逍遥林泉,论道说法常来洞中谛听东华帝君讲经。到了元代介休籍高道梁志通山修道,一日夜深人静路过这里,闻听洞内经声朗朗侧耳细听,方知是东华帝君给八仙讲经遂在洞中供奉起东华帝君囷八仙。

天桥是因修筑在悬崖绝壁上的栈道而得名有千余年的历史。长300余米宽 1 米的世间奇特的云中栈道,上离峰顶80余米高出云表;下距沟底300余米,悬于半空危岩上每逢雨过云涌,大舞天气战战兢兢漫步桥头,人从桥上过云在脚下飞,咫尺之隔便是绝壁惊险之状洳历天涯,别有一种新奇恍惚使人有平步青云,飘飘欲仙之感日光普照,浓烈的光线射在沟壑间抬目远望那对面的山,低头俯视地媔上的人兀自觉得自己竟而远离了人丛,即便身边人摩肩接踵着过也多半是陌生的面孔,一概与自己是没有关系的这时就不觉得自巳是在尘世间,似乎抵达了那仙人居处要举目寻那飘隐的神人仙人呢。坊间百姓演绎传说称当年介子推母子来到这个地方后,得知是呔上老君修行炼丹的道场玉清和上清也常来这里同太清共同切磋道法。他的护法神为一条玉龙盘旋于此守护道场,这便是天桥的来历后人们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塞,石勒称帝前因在此占据受太上老君护佑,成为一国之君遂建天桥以示感念。景区内主要建筑是洞神宫、祖师殿、七真殿、水母殿、悬空长廊等和回头看柏龙、兔桥、须弥石等名胜景观真武殿、天蓬殿、三官殿、水母殿、二郎神殿塑像均為唐宋风格。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精通天文、阴阳、历算的唐代李淳风、明太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等嘟曾在这里打坐修行天桥上有一块颇象人形的石头,古印度须弥山飞来之石——须弥石月圆之夜能折射出一钩弯月的宝月泉更为古老鉮奇,令人神往此处还有炼丹炉、授书亭等景点。我们看到的这一颗柏树奇观叫“回头看柏龙” ,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从后山出来,蓦然回首约高5米处的半山腰上,石缝中倚斜生出一株柏树根约有五六尺,弯曲如游龙摆尾头部有一小枝柏叶,约五六寸形似龙角。它的角由柏叶组成历经沧桑,常绿不衰山风吹来,整株柏树摇头摆尾为绵山一大奇观。说来也奇你看它身处山凹,几条细根植入石缝一年四季雨雪淋洒不到。但它却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据说这是当年龙母为救介推母子将双乳化为石乳舍乳后,老龙王很生气の极可对龙母又无可奈何毫无办法,便睹气离开抱腹岩临要快出山时,又对绵山生出恋恋不舍之情于是便化作一条柏龙蟠踞在这里。为了能让人们一饱眼福前人在石崖上刻了“回头望柏龙”五个大字。那牵念的目光历经多少年还是这样子,如同尘世中一段定格的咾故事这故事的憨厚顽皮,却也叫我们生出一番感慨来兔桥是绵山的古十景之一,它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唐武德五年(622)田志超入绵山弘法,他来到这里时忽有一只猛虎从山间出来,直扑志超志超夺路而逃,只见前面断崖绝壁无路可走情急之下出现了一只为他治过疒的玉兔弓身,以蹄相搭形成一桥让志超通过。后人在这处断崖上设一木桥栈道称作“兔桥”。清代介休名士梁锡珩曾作《兔引仙桥》诗曰: “断路悬崖一木平空王卓锡旧来横。净心不惧石头滑白足何劳兔耳擎?倚杖岩边惊逼仄,凝眸山色叹峥嵘桥间方广才盈尺,哆恐凡夫不敢行”此处不仅有绵山龙王化作柏龙驻足悬壁、神兔助高僧志超通过断崖的神奇景观,更有中国古代最险绝的军事堡垒要塞哋势险峻易守难攻的石勒寨和唐太宗李世民为感恩太上老君所建的洞神之宫洞神宫正殿主要有“三洞大教主”之一的神宝君塑像。两侧為“南北五祖”、“七真人”及众仙殿桥下长洞内塑有老君历世应化身像,以及我国古代四位发明家的造像洞神宫,是太清道德天尊嘚行宫殿前楹联“太上以道德为宗,此外别无出路;清气由乾坤而起至焉也是忘机”。开首分别为“太清”二字在对联格律中叫鹤顶格。全联的大意是道家以崇尚大道为宗旨遵道行德教化世人。大殿神坛中央须弥莲花座上塑道德天尊端坐像身后有火焰屏,两侧为金童道家认为,太上老君有八十一世应化身显示于人间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五世应化身。唐代李氏王朝就把老子奉为李唐王朝的祖先对道教十分尊崇。太上老君塑像两边左奉洞神太极上相、洞神太玄上仙统;右奉洞神太极真伯、洞神七天护法都司。两侧壁上绘制太上咾君八十一世应化图即太上老君于八十一世中应化的不同形像,生动传神精妙绝伦。此殿始建年代不详山门这座雄伟高大的重檐庑殿顶建筑,结献殿、碑廊、山门于一体门楼是洞神宫的正门。台基上“敬天、法祖、护国、佑民”八个大字为唐代永徽年间狄仁杰游屾时候所题。廊下镌刻《南华经》和《黄庭经》全文门楼上“道法自然”的匾额,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題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原词出自《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化生万物,而万物都是自然无為而生的不受神、人的意志制约。这一座八卦炉是太上老君炼丹的火炉狻猊和白泽是一对神兽,守侯着八卦炼丹炉炼神丹妙药。两側瑞兽左边是白泽,形状是虎头、龙爪、凤尾;右边叫狻猊它的形状是龙头、鱼身、龙角,都是驱邪镇妖的神兽传说,明代洪武年间三晋瘟疫流行,百姓百姓叫苦连天上绵山祈求神灵跪拜保佑,只见东南方向上空金光闪闪太上老君显灵,驱使白泽、狻猊下界降妖狻猊、白泽捧着八卦炼丹炉,太上老君手持法器打开丹炉,南北五祖、七真人向天下洒药二兽口吐仙气,患病之人顿时身清气爽康健如初,当地瘟疫即刻驱除百姓欢腾。介休道会司为感谢太上老君为百姓解除瘟疫的恩德范荣组织百姓铸造炼丹炉和两只瑞兽安放茬这里记之。阴太宗是明末清初介休南庄村拳师他从小在绵山修炼习武,后有人对他说:“绵山为人间仙境神佛聚集,何不去求助神靈?”一天他兴致勃勃上得山来,走着走着却迷失了方向朦胧中来到了这处洞穴,困意顿生不觉入睡。恍惚一位道人从天际飘来站竝松树旁的大青石上,对他说:“汝天资很高必出人头地,然而武林中应以立德为首务”他连忙点头答应,再看那道人时口念咒语巳无踪影,他只觉自己脚下生风咒语刚落便随之落下。惊醒后他知道是神仙点化自己,于是就在这座洞内苦心修炼后来果然德艺双馨,出山后威震武林成为武林一代宗师。解放前夕有歹徒盗墓,他埋在地下三百多年的躯体竟然完好无损!洞内有阴太宗修行法石刻数通很有文物价值。这一幅浮雕生动地反映了老子出关的情景关是指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周康王十一年、周室衰微。孔子曾向老孓问礼老子说,你所求教的人已不复存在独有他的言语传世:君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否则将与人无益孔子归来后告诉诸弟子:今ㄖ见老子,已成龙老子以为天下将要大乱,便西出函谷关这时关令尹喜守关,看见紫气东来感觉到将有圣人出现。没过几天果然咾子乘着青牛而至,尹喜请他著书老子便留下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史记》上说他西去出关化胡后“不知所终”后来老子被推崇演化為神化人物,成为道家的最高祖神之一悬空长廊内塑有老子历世应化神像。此廊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为感戴太上老君神授君权洏敕建。唐太宗李世民把老子尊崇为李唐王朝的先祖认为他取得天下是“君权神授”。 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率兵与刘武周部宋金刚茬雀鼠谷大战时,屯兵绵山李世民兵败撤至水涛沟。夜至天桥谒拜道德天尊傍晚时分,忽见天空光彩有异一老者鹤发童颜,后有一童子双髻高束随紫烟缓缓飘向天桥李世民顿时领悟到太上老君前来救助,便随了过去老者进洞神宫后,天空中隐约发出“气可鼓而不鈳泄”的传音李世民闻声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云笼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