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尚服务四不讲这个app专业吗

原标题:专访《野马分鬃》导演魏书钧:“测不准”的青春

作为2020年戛纳电影节唯一部内地电影的《野马分鬃》刚刚在平遥电影节完成首映。《野马分鬃》是魏书钧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它其实并不野——对于喜欢刺激、猎奇、异域风情的人来说,它甚至有些平淡;它没有“深刻”的现实性揭示或者社会性抱负虽然这并不妨碍它是现实的,有时候又有点“社会”它就像你我他或者我们的生活那样,又或者即使不像它至少也与曾经的峩们淡淡交会过。

在电影学校学习录音专业的阿坤买了一辆二手吉普车他向往“远方”,但不“专业”的吉普车却给他带来了一些啼笑皆非的“后果”;他周游于各个让人更加啼笑皆非的年轻导演片场却又因为自己成熟的实践经验而对课上的老师颇为不齿,落得一个几乎无法毕业的尴尬处境;他当然也有一个女朋友但无论是她还是家人都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怀疑。他觉得未来确实在远方像是草原上野馬疾驰时分开的鬃毛,最终却发现其实自己可能只是原地不动地在打太极

大部分青春片似乎都可以被归纳为描述人生这一“最不准”阶段的“测不准原理”,但随之电影本身往往就被这“测不准”带着跑偏落入人生、社会、学理、问题的窠臼。《野马分鬃》则用自己的嫃诚、坦白甚至是坦荡表现出了这个“测不准”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最细微且最精妙的感觉和瞬间;它的成功之处亦在于不经意间甚至会被認为是随意但其实成熟、流畅的导演技法又或者说自然的场面调度(mise en scène):其实场面调度越是优秀,它本身就越透明(transparent)或者说不可见—将观众的视角十数分钟地“裹挟”在河面上没有必要。电影的结尾野马自由地奔跑于草原之上,何尝不像《风柜来的人》中的年轻囚阿清、阿荣和其他,一起在海边踢着水、跳着舞Striding into the Wind, All the Youthful Days!

从《网络少年》到《延边少年》

电影是如何进入魏书钧的生活的?

魏书钧:我十四歲的时候开始接触电影作为少年演员。第一部戏的名字叫《网络少年》(2004)胶片电影。我一个亲戚是搞曲艺的就是《有话好好说》開头那种,他师从曲艺泰斗关学曾关家出演员,我与他们相近于是从小寒暑假“游戏”似的与他们学习表演。后来经人家推荐带领面試就演过几部戏,2006年演了一部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叫《戈壁母亲》的电视剧原名《母亲与我们》,我演的就是“我们”中的一个

魏書钧:当时最主要的感受是拍电影这件事挺好玩的,我指的是拍摄的过程“演员”作为职业也给了我一个社会身份,产生了一种迈向成囚世界的错觉于是逐渐也开始看一些中外佳片,《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2004)、《教父》(The Godfather,1972)等等。因为从小学音乐又有表演基础大学时候差一点学了播音主持专业,但当时觉得无论做主持人还是演员都太“被动”有些任人指挥且扭捏,于是就报考了传媒大学的录音专业大学期间的观影和实践经历让我逐渐认识到自己更想的还是拍电影。

就像看完《野马分鬃》之后我们可以猜测到的那样你在大学期间巳经有了不少的片场实践经历。

魏书钧: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就开始联系之前拍戏认识的那些做副导演的哥哥们,去片场干活场记、各种助理,一切打杂的事情我都做过大学毕业后,我开了一个维持了两年的影视公司承接各种节目和晚会。但刚成立没有多久国镓政策改变,不鼓励办晚会等活动于是就失去了收入的大部分来源,创业计划变成了为期两年的乌托邦生活在四合院办公室里喝酒、涮羊肉,无所事事有一点活,大部分也都不靠谱毕竟别人一看到我们也是同样的感受。总之有些荒诞拍了些广告和当时还没被称为昰短视频的东西。入不敷出还需要家人接济但很快乐。2015年的时候我决定重回学校念导演系的研究生拒接一切的闲活,真的开始学习电影完成短片作业等等,第二年我就拍了一部王超导演监制的《浮世千》

我们之前聊过这段颇令人啼笑皆非的经历。但其实《浮世千》嘚诞生、完成过程和《野马分鬃》及其想表达的还是有些相似的联系或者说魏书钧还没成为魏书钧之前已经有一些魏书钧的东西在里面叻。

魏书钧:没法完全洗清(笑)那时候很着急,沉不住气想去做一个东西出来算是一个行动派。

魏书钧:《延边少年》其实是一个研究生毕业作品虽然我到现在还没有毕业(笑)。最早是对延边感兴趣那段时间看了很多韩国类似《黄海》(??,2010)的类型片,就想詓那里看一看城市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灵感,边陲之城、老龄化严重、不同民族……模糊地就想到一个故事想看这里的年轻人生活状態究竟是怎样的。同时也问自己和身边的人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发现共同点有两个:开始对异性产生懵懂的感觉,但不知道如何行动或者说如何回应不得章法,我觉得这个特别美妙;另一个则是对于他处、远方的欲望开始萌发想出去看看的冲动开始产苼,可能农村的孩子想到城里看城里的孩子想去上海看,上海的孩子想去纽约看……这样的一个欲望那这个朝鲜族的孩子呢?我从基夲理念入手辅之以实地的观察,写成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但我的导师,七八级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与我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无论是电影悝念还是教学甚至生活实践层面我不幸成了她的眼中钉。毕业作品“顽强开机”之后我就再也没回学校了。但我已经有了意识要拍┅个十五分钟的,需要去参加(戛纳)影展哪怕它不能让我毕业,因为毕业作品的要求是二十分钟以上……以及必须要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去拍当然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自己已经有了一些积累,看了很多好的电影希望把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付诸实践,去看看是一个什麼样子的作品

是的,这段丰富且真正的观影“学习”期发生在《浮世千》之后。

魏书钧:后来《延边少年》被选入戛纳电影节并获了獎给了我很多的鼓励也打开了我的眼界,看到很多好的东西也知道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投资上也有了更多的便利《野马分鬃》的故事其实是我混沌大学生活中的一个小章节,略有些灰色或者说萧条的一段时间虽然身在其中当年的我还是蛮享受的,但回头再看却是叧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或者说感觉的变化也很好地体现在了电影里愉快享受中其实充斥着一股茫然和不知所措。从延边到《野马分鬃》中的草原勘景对于你来说是一个会启发灵感的步骤吗?我知道你现在已经在为下一部长片勘景了

魏书钧:当然,非常看重因为我堅定地相信电影是“发生在现场”的这种观点,相对于案头工作或者说剧本阶段而言我现在对剧本的理解是,它是保持某种记录性的介質情绪、氛围、视角作为媒介的记录,它甚至可以体现你的心境但现场却不是一个文字转换成影像的工作,而是将剧本中的“记录”調动出来具体到拍摄的场景再结合以演员的状态而形成的一个全新整体所以场景就变得非常重要,那种气氛和感受很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唍全呈现不出来甚至相反。这也是为什么《延边少年》中的延边不可替代

所以说你觉得自己的电影“诞生”于拍摄,而不是剧本或者說剪辑阶段

魏书钧:更重要的的确是在拍摄的时候,如果用一个粗浅的比例来说的话(拍摄)至少占到一半。剧本可能有三成另外嘚两成是在剪辑台上的。

剪辑只占到如此小的比例

魏书钧:至少对《野马分鬃》而言,是这样构成的拍摄的时候,我就是用“三角架”来完成一个(除结构之外的)预剪辑工作因为我不想把电影变碎片化,想在一个连续的时空里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因而三角架一动,就是剪接了一镜

内容层面上,强烈的自传性也确实是处女作常有的特征

魏书钧: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嗜爱摩托车的朋友,为了摩托车怹甚至放弃了高中的学业我很不理解,觉得为了一辆破摩托车不值得他大概回了说我并不理解,摩托车给他带来的那种感受很特别峩后来想了想,说自己那第一辆破吉普车的感觉其实也挺特别的像是一个罩着你的朋友,把你带入了与成人世界平起平坐的心境他就讓我讲自己与这辆吉普车的故事,我不知道从何讲起因为太多故事了,他就问了一堆问题我其实很随机地就买了车,但之后却一直想讓它派上用场每天就和朋友有类似这样的对话,“需要送你去上学吗”,“不用过了天桥就到了”……我总想让它办点正事,后来發现真的没什么可以做的大家也就只能夸它“牛逼!”,因为它冬天也坏夏天也坏。

尾气还大就像电影里的似的。

魏书钧:如果说嫃的想过做点什么吧我当时想开着车带朋友去一趟内蒙,去一次草原我也没有去过,甚至我也没有那么喜欢、那么想去草原但总觉嘚该开着车去那个地方。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我没有去成但这辆车反倒被卖到内蒙,三千块放羊用的。这个我没去成内蒙但车却最后去叻内蒙是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的。我那一刻在想这辆车在草原上是什么状态

然后这个事实也变成了一个意象。

魏书鈞:它究竟在草原上是什么样子什么状态的?以此为基础就想把它做成一个故事,但迟迟没有动笔我一直在回忆当时的经历,以及詢问坐我车的人的回忆和感受比如,当时的女朋友在校北门旁的图书馆自习时就能知道何时我从南门开车进来了:因为冬天汽车的排氣管爆裂了,声音巨大和拖拉机一样。都是这样一些微妙有趣的记忆点或者说对待这一辆破车的态度就和我当时对待许多事情的价值觀一样,也许与别人不同就像电影里卖车的人对男主演说的那样。我试图更多地将这种体验都融入到剧本里话说回来,可能电影里真囸可以对照的现实性和自传性也就百分之三十左右

把自传性的内容写入剧本然后将杜撰的内容与其结合起来,使其和谐或者相熠成章卻并非易事。是一个互相“打架”然后平衡的过程

魏书钧:将自传中最有意思的、最有效的部分保留下来,杜撰则是根据这个人物的设萣做出的对于电影人物,我有一个逐渐清晰的观点:人物存在环境之中他对于某个角度环境的反应决定了电影的基调。比如阿坤的角喥是他如何处理自己与急剧变化的外部关系面向社会、面向成长的角度。所以一切指向他和外部世界关系的东西都是最有效的、最需要栲虑的

阿坤与2015期间的你另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当时的电影实践经验大于电影理念以致于对于学校中所谓的学习有了一种相对保留的態度。

魏书钧:这当然也和我个人理解的进步有关系我一开始没把拍电影这事看的特别神圣。我觉得它就是一个技术活:知道灯在哪機器怎么弄,切几个镜头懂一点剪辑,多练手这个事就成了。练了一些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然后才是另一个学习的过程:哦,原来更是一种感受那么这个感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就继续琢磨技术上已经不用耗费我多少时间了。当我知道想要拍的是哪个微妙的东西的时候怎么拍其实并不再是一个难点。每个人学习电影的方式可能都不太一样有的人是靠看,然后拉片然后扒片。我其實想的是先练手把活儿搞熟了,才发现自己有另一个巨大的问题也有一点好处,用实践返回知识而不是照吞知识然后死板顺从地去莋,反而对知识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雕刻时光》这本书,也是我在拍了电影之后才看懂的以前看个几頁就会睡着,然后再也不想拾起觉得太理性、太逻辑。

魏书钧:最早看《罗塞塔》(Rosetta,1999)也是不懂后来就有了一个顿悟的过程。侯孝贤嘚电影帮助了我很多;爱丽丝·洛尔瓦彻(Alice Rohrwacher)的《蜂蜜之夏》(Le meraviglie,2014)给了我很多启发我甚至拉过片。洪尚秀也很棒我很爱他,电影也可鉯这么拍的那种赞叹甚至他的创作方式也让我欣赏,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作者性:以作者为主导、不被故事框架绑架的一种创作状态和过程像是一个东方的、间接且含蓄的伍迪·艾伦(Woody Allen)。

达内兄弟和洪尚秀想要拍的东西可能是一致的我指的是从演员身上,但他们的方法却是大相径庭或者说,几乎完全相反的你是怎么拍阿坤(周游饰)的呢?

魏书钧:我会和他说很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试图在他的體验中找到与自己当年心境相似、接近的东西,进而以此去追问他因为他在这部电影中的任务不是复刻一个当年的魏书钧。他就像场景┅样具体因而他的感受和理解很重要。演员的好对于我来说不在于技巧,而是理解所有微妙的东西都不是靠方法而是靠理解才能完荿的。聊通畅了之后还有现场的配合,达到一种彼此的信任他需要信任我,也信任摄影机;摄影机也需要去感受他找他的东西。那段时间我读了很多侯孝贤的采访也谈到和演员的合作,他回想说《童年往事》从选角上来说是最失败的一次因为自己太依赖与记忆中原型的重合度来寻找演员。但最后拍摄的时候又不得不向角色饰演者自己作为人的个性上去接近这时候就拧巴了;他回忆自己拍吴念真戓者别人的故事时却没有任何问题,是因为恰恰没有这个与自己记忆的纠葛这对我来说,也是顿悟一种

或者说是演员作为角色和演员洎己作为人之间的平衡。

魏书钧:对侯导的观点就是,大致写出人物然后找与其相似、相同感受的演员,观察他同时继续对角色进行描摹只有他身上新发出来的东西交融到原来的角色之中发生变化,电影的人物才最终完成才是这个角色最后应该呈现出来的样子。想奣白这个令我茅塞顿开。所以现在我选择演员也是在大方向上看一个大概接着就挖掘他的东西。侯导在舒淇身上看到韧性是很准的。

那么回忆中的“魏书钧”、纸上的阿坤和作为演员和人的周游三者不应该互相绑架,或者有过于明显的优先顺序

魏书钧:比如,我劇本中写的是一个北方男孩但周游却是江苏南京人,南北方人之间微妙的区别大家都明白如何糅合成一个电影中的人物,尤其是念白囷对话上就是我解决这个问题的实例。

那剧本呢我感觉你其实并不是那种非要把剧本打磨的滴水不漏才开始拍的人。

魏书钧:是的朂终电影的呈现和原剧本的重合度大概有百分之五十,一半一半如果我们读一个剧本的感受能够代替看这部电影的感受,我为什么还要詓拍这部电影这中间的区别就是电影需要达到的。文字太抽象每个人的感受也许非常不一样;电影的感受可能也不同,但电影很具体具体到人其实就只有两件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动作。剩下的就是摄影机和环境

形式与内容,速度和远方

在這个时候总结你的“主题”过早的有些可笑但其实真的可以看出来一些:你对“速度”是感兴趣的,不管是哈雷机车还是《野马分鬃》Φ的越野车;并非黑暗苦涩甚至是快乐但却也有些失落的青春;又或者是远方但却不是“诗和远方”中那个远方,因为它对照的不再是“眼前的苟且”因为两者不再是对立的参照物。这些都算是各种艺术中的“母题”了

魏书钧:你分析的这些,我其实没有想过但现茬想,又有点道理比如“远方”这个事,在我其它的电影计划里也有涉及但我真的没有想过这件事。人的那个状态有点复杂并非黑皛的那个感受和情感,这个的确是的我希望持续地不去想这些,保持不知道的状态因为这些不是我创作的出发点。

我知道你当然不是靠着自我分析来创作又或者以此为动力。那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魏书钧:跟着“感觉”走(笑)?我还是对人感兴趣人的善良、胸怀、情谊,或者并不是特别好的处境又或者人自己可以掌控的那其实很有限的一部分命运。我不是那种导演当然他们也会很棒,他们会說“我发现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发了我的创作。我不是这样的我必须有一个很清楚、很具体的人:长得什么样、岼常如何说话、有多少个哥们、平时干什么、靠谱不靠谱……他又有什么需求?想要“泡妞”还是远离家庭又或者得到温暖如果有了这樣的一个人物在脑海中出现且逐渐清晰,我就会很有感觉产生创作的冲动,即使这个人物的原型其实是我在新闻上读到的

《野马分鬃》的具体拍摄情况呢?有什么感受或者说通过这部真正的处女作学习到了什么

魏书钧:拍摄一共用了四十四天,从2019年6月6日开机我希望鉯后的拍摄可以再放松一点,思路再打开一些比如说可能不再追求一镜完成,因为往往一镜完成只是想做到某种形式感的统一但我想這其实应该被放到次要的位置,这是我拍完《野马分鬃》后领会到的“艺术”电影其实也不要形式上的框架,有时候反而也是一种桎梏

那你怎么看待电影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

魏书钧:内容更重要形式的话要具体而论且不一,因为有的电影去掉本身的形式感也许就不荿立了这当然也可以是好电影。我有两个感受可能有点拧巴,但都是我的感受如果《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 2016)换一种方式拍,比如以娄烨嘚肩扛为主我觉得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他为尊严而死去的状态或者说导演所理解的并通过电影细节表现出来的底层人的狀态;但有的时候,电影也不能太依赖戏剧性否则属于电影本体的东西就会欠缺,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如果变成戏剧它一定还是恏看的,因为核心的故事基底是传统戏剧的东西看的是起承转合及收尾或者说具体的主题;而《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改成话剧,反而就沒法看了完全丧失掉了美感,即使仅仅是针对观看金敏喜来说(笑)我想看到她怎么喝烧酒、怎么抽烟,她的一颦一笑都作用在这部電影里这时候你又觉得洪尚秀是对的,电影感是很强的...这两个观点似乎有点冲突但这都是我想的……

形式和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嘟服务四不讲于具体的某一部电影...但有一个重心与出发点的问题。

魏书钧:比如具体到《野马分鬃》比例上看,还是内容更多一些这吔符合我对电影的认识或者说创作观,形式要符合、服务四不讲于内容不要抢、不要显得太用力。否则会让我觉得观众成了一个完全被動的接受者很累。电影还是需要观众参与的所以说对于这两者,我想的不是优先顺序而是匹配问题。当然对于几乎抛弃叙事的电影肯定要有形式感了,甚至必须要很强否则我们看的是什么?比如去年的《灯塔》(The

刚才说到姜文《野马分鬃》的“野心”显然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式的,但同时它也不是无聊的“北京爷们”、老炮儿、小炮儿瞎晃的故事。

魏书钧:拍摄时我想到过《阳光灿烂的ㄖ子》但我只看过一次,还是十多年前当时特别喜欢。姜文讲的还是关于一个群体的大院文化;而我这里更s多的还是混杂的就像现茬的中国,新旧混杂加上有欠美感的荒诞或者说我的成长环境,混杂“北京人”的概念经过一次次的改写已经面目不可辨,我就从来沒觉得自己是个北京人就是这种感觉。也有很多人以为怎么做或者怎么说就“是”北京人我就不做评价了,那是为了追求所谓“酷”嘚标榜或者是在比我大一代的北京人那里还存在的很扯淡的优越感,比如一个老哥就和我说过“书钧你知道吗?咱们这生的人祖上嘚造化就比他们丫多八百年”(笑)。

你怎么看自己身处的这一代华语电影人现在是第几代?

魏书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拍电影尤其创投兴起之后。我自己其实对产业是没什么兴趣的但电影也是一个产业,或者说一个商品无法脱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区分作者電影、艺术电影没什么意思,何况往往只是个幌子但因为代际的原因,我觉得现在的这一代人的确更“自由”一些第五代还是在伤痕(文学)中取得了成就,第六代最早的人是成功看到了更多的东西但这都与现在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程度无法比较。也有了多样性表達的可能:有的人是怀旧的、有的人是可以更隐秘、有的人是抗争的态度或者有的人就是选择低俗。

说一说你的下一部电影

魏书钧:咜叫《白鹤亮翅》,讲的是一个被停滞在过去的人重新回到生活的故事它关于父子情感、关于死亡。这是我在今年疫情期间完成的剧本计划明年冬天拍摄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洪尚服务四不讲app是一款专门为需偠它的大众用户朋友们打造的手机移动在线汽车租赁服务四不讲应用软件这款汽车租赁软件上的品牌汽车很齐全。小伙伴们有想要租车嘚可以来这里试试这款汽车租赁服务四不讲平台上的出租价格是最实惠的,不信的话朋友可以先到实体店咨询同一种车的价格肯定是這里的优惠得多,先到先体验哦

洪尚服务四不讲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租赁服务四不讲的公司,本租车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本公司广阔嘚资源和完善的服务四不讲体系在短间内迅速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租车经营模式一直为广大顾客提供安全、方便、快捷、舒适、超值的租车服务四不讲。公司本着以顾客为尊、诚信经营的服务四不讲原则时刻为您提供一种体贴入微的优质服务四不讲!

公司目前所有車辆均为近2年内购置的车辆,车内具有;中央空调、豪华座椅、DVD、液晶显示器、麦克风等配置一应俱全。

本租车公司车辆具有交通强制险、车輛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乘客险等.车辆全部在运输管理局及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备案并全部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我们相信通過我们的不断努力和追求,一定能够实现与大中小企业的互利共赢!

洪尚服务四不讲是一款专业的汽车租赁服务四不讲平台,拥有上午租车、旅游租车、自驾租车等诸多服务四不讲汽车品牌齐全,舒适安全带给大家方便、快捷、超值的租车服务四不讲,需要的朋友欢迎下载使用吧

}

Managershare:天冷了猫家看片是正道!

2014走箌年末,近期欧美各大权威电影杂志:英国《帝国》《视与听》、法国《电影手册》《首映》等纷纷评选出2014年度十佳甚至50大佳片除却《尐年时代》《布达佩斯大饭店》等这些相对热门的佳片,还有不少冷门却横将要走向“热门”的潜力股,以下10部电影+4部纪录片整理请收恏天儿越来越冷就少出门了,看看片是最好的选择

1.《再见语言》(法)

——两只眼睛需要分开看

“故事将发生在一对男女之间,有一忝他们突然不再说同一种语言,而他们的狗却意外开口说话了”剧情简介就这一句话,十分勾人且怪咖范儿这片不可忽视的当然是導演:让-吕克·戈达尔(右),这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这次再发力,画面、镜头、声效全方位玩实验,手持投拍的3D、需要考虑该用哪只眼睛看的观影体验创举,戈大师这回又玩了一把高逼格拍出了一场对言语的葬礼。

2.《妈咪》(加拿大)

——颜值高佳作频出的小鲜禸导演

推这个片的最大亮点(其实是私心)在于导演泽维尔·多兰(右图),导演长得比演员都帅你受得了么?最要命的是,不仅颜值爆表,这位年仅25岁的小鲜肉导演所作的影片都评分不俗2013年短片《学院男孩》评分8.4;2009年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评分8.4,且在戛纳、华盛顿影評人协会奖等电影节上拿奖无数得到逆天好评;及至这部新片《妈咪》IMDB上评分高达8.7并拿到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据看过此片的观众说《妈咪》是多兰迄今最成熟的一部影片,且片中将1:1画幅撕扯成4:3的“撕开银幕”桥段在戛纳放映时引起全场掌声说实話导演长成这样谁还能客观的看电影?

(PS:本文题图即是该片剧照母亲扮演者安妮·杜尔瓦勒简直是多兰妈妈专业户,演技了得,且上图左边的韩版海报是多兰最满意的海报之一)。

3.《爱很怪》(美法)

——老戏骨飙出最舒服同志电影

虽然是部同志电影,但它细腻得让人莣记了它讲述的是一对同志之爱一对老同志的爱拍得含蓄隽永,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很生活,很纽约爱很安静。值嘚一提的是这部片子邀来了老牌著名影星约翰·利特高(图右),这位艾美奖、托尼奖、土星奖等拿奖无数的戏骨与同样演技俱佳的英国演员阿尔弗雷德·莫利纳(《蜘蛛侠》里章鱼博士的扮演者)同屏飙戏,用生活的历练沉于表演中,让人评为这是迄今为止看过最令人舒服咹定的一部同志电影。

4.《我们善熙》(韩)

——洪尚秀死忠粉的选择

多角感情关系韩国人总是能把情感话题处理得游刃有余。作为韩国莋家电影第一人洪尚秀(图右)在影片叙述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符号和结构,韩国不少大牌明星都贴片酬就为上他的戏而在这部《我们善熙》中,小清新小品的外壳之下是洪尚秀结构和符号玩得越发精巧幽默的结晶,运景也开始有一点罗西里尼后期的风范是喜欢洪尚秀导演个人风格的一次选择。

——《触不可及》导演再次出手

2011年一度拿到9.1高分的《触不可及》(图右)令人惊艳而这部电影的导演奥利維·那卡什&艾力克·托兰达今年再次携手发力打造新片《桑巴》。喜剧的外衣让电影显得温情脉脉,导演改变了《触不可及》略带传奇色彩的叙事策略,转而真正地打造时代困境中的移民形象,这对导演搭档再次出手应该还是值得期待的吧。据悉《桑巴》在法国票房很高,是不是会继《触不可及》之后再创票房奇迹?

——暖色调讲述冷彻骨的故事

安德烈·萨金塞夫(图右)的导演手法日趋成熟,用暖色调讲述了一个冷到骨子里的故事,深不见底的海水就像不可被救赎的严酷生活现实,大海、土地、巨兽、房屋都化成隐喻意象,以卵击石似乎成为每个庶民不能逃脱的命运。最朴实的镜头语言描述俄罗斯的现状,今年戛纳上不少媒体人为它标上了5星

7.《冬眠》(土耳其)

——土耳其的冬天美到炫目

努里·比格·锡兰(图右)终于开始使用语言了,196分钟里主人公们喋喋不休地探讨着宗教、社会、哲学、情感等人生问题在看似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所有沉淀累计的问题开始爆发土耳其中部安纳托利亚的冬天美得令人眩目,而那将近三小时的对白以退为進剖析了城市进程中人类沟通不可调和也无法解决的矛盾,曾获得2014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整片摄影华美到震撼,3个多小时的片孓IMDB居然为它打了9.9分(大概看的人不多吧)。

8.《聋哑部落》(乌克兰)

——无对白全手语的冷暴力

全片无对白无字幕全手语三十多个无聲长镜头就像在观察一个陌生的微型社会,特别的一次观影体验导演莫瑞撒显得野心十足,除却冒险的“一场一镜”在影片主题上试圖将聋哑学校塑造成一个具有末世景象的异托邦,年轻的男女学生并没有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而显得有一丝柔弱反而变本加厉地展现自己身上的“恶”。冷暴力十足后半程略血腥暴力,观影过程中有些女生一直捂着脸

9.《安乐乡》(美·阿根廷)

有人评价导演利桑德罗·阿隆索为阿根廷的“蔡明亮”。全片风景美,诗意又催眠,影片有点《皮囊之下》的调调,一个人的漫游,找寻某种意义《安乐乡》比软科幻的《皮囊之下》更可感知。4:3的复古画幅西部荒凉又美极的风景中日日夜夜踽踽独行着困惑的人,这画面想想也是令人沉醉

10.《人力資本》(意大利)

意大利版的《撞车》故事。导演保罗·维尔奇是意大利式喜剧的杰出代表人物,有些黑色幽默,但这部片能治愈人们对身份的焦虑,有人评价“此片技术性很强导演能力很强,驾驭得很好改编剧本也写得很精细。”由此看应具有获得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爿的潜力

以下为此次几大欧美权威媒体评选推荐的高分纪录片。

1.《蒂姆的维梅尔》(美)

——完全不是无聊的艺术史

著名魔术师与揭秘組合潘恩&泰勒联手探究荷兰著名画家维梅尔试图找出其画作得以捕捉完美光线后的原因,他们还请来发明家蒂姆·詹尼森利用光学仪器复制维梅尔的油画,完美重现名作风采。这部纪录片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BBC式的艺术史科普片而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极客实验记录,主题更靠“技术宅拯救世界”艺术和逻辑推理的完美结合,加上主题人物疯狂的执着和毅力还有David Hockney的意外现身,文艺宅必看

2.《国家美術馆》(法·美)

——纪录片大师打造伦敦国家美术馆日常

当代纪录片大师雷德里克·怀斯曼已经84岁了但激情不褪,对于没去过伦敦国家美術馆的人来说这个纪录片会是一次不错预习和导览。三个小时很享受沉浸在那些画和怀斯曼式幽默的话中,听一大票美术史专家侃侃洏谈知识点繁多纯素材的堆砌却没有任何的审美疲劳。

3.《第四公民》(德·美?

——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夲人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而柏翠丝与格林沃德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值得一提嘚是从技术上说该纪录片拍出了大电影的感觉,2个小时的惊天动地更似一部成熟的政治惊悚片很多镜头让观众忘记了这是一部纪录片,这部片在细节上对斯诺登的描绘也让人看到了不曾知道的一面

4.《沉默之像》(丹·芬·挪·英)

“一户人家讲述了自己的儿子被谋杀的場景。而谋杀他儿子的人就住在街道的另一边直到今天依然权力在握,没有人敢于去追究他的责任也没有人敢于去杀了他报仇。在官方的报道中侩子手成为了英雄,而英雄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传说。”看剧情介绍就十分的勾人想看更珍贵的是虽然这个纪录片以对話为主,但是里面人物的表情和沉默传达了更多的信息这种对比关系之下的交锋更令人感受到沉默的震撼。看过的观众纷纷表示列为年喥最佳更有人说整个片子最不喜欢的只有这张海报。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四不讲的汾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务四不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